中学数学与素质教育

2024-05-13

中学数学与素质教育(精选12篇)

中学数学与素质教育 篇1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 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阶段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 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 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实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 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 具有求证的能力, 而不只是接受知识.显然, 教育的本质是不断的提升人的认知结构, 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反思力.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理性认识和基本看法, 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晶, 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数学的精髓, 是数学的灵魂, 对数学教育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也是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

数学教育不是简单的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应该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出来, 让学生充分的去体验数学思维的活动和发展过程, 感受和领悟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学会用数学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

一、数学思想贯穿于数学知识结构之中

数学知识是从历史和近代的数学观点以及教育学的观点组织起来的, 其中逻辑化是一个原则, 更深层次的是概念和命题的本质是什么, 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结构, 组成怎样的体系, 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些极富思想性的问题, 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正是这些思想, 概念和命题才会活起来, 才会相互紧扣, 相互支持, 组成整体, 而不只是孤立的知识点.也就是说概念和命题是定型的、静态的, 而思想是发展的、动态的.因此, 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以高观点的角度, 组织奸数学学习材料, 引导学生去体验数学活动的本质, 理解并感受数学思想.

二、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

一般而言, 数学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简言之, 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把数学教学原理转换成数学材料和数学活动的计划.《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 不仅需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 数学教学设计应当是以课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为指导, 以揭示其内在的数学本质为目的, 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构思和设计.

也就是说, 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出数学思想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要通过数学活动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的新的认识过程.深刻的思想, 才会产生智慧熠烁的创新设计, 构想出精妙的数学教学情景, 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 使其充分参与数学活动,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

案例:《球的体积》

教学目标:掌握球的体积公式;形成观察、估算、猜想、构造和论证等能力;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问题设计:

(1) 提出问题V=?;

(2) 目测观察猜想圆柱、半球、圆锥这三者体积的大小关系 (图一) :

(3) 由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猜想半球的体积;

(4) 细沙实验——验证猜想;

(5) 构造“祖眶定理”, 证明猜想;

(6) 获得半球体积, 从而获得球体公式;

(7) 运用球体公式解决问题;

(8) 小结提问, 布置作业.

以上的教学设计就是以问题的形式,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内化了球体体积公式的数学过程.从“目测”到“猜想”, 这是“发现”;从“猜想”到“实验”是强化“发现”, 构造“祖眶定理”, 证明猜想, 则是在内化数学思想由发现到内化的过程, 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下进行的,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课前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和对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在目测、猜想、实验的过程中, 充分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感受了数学思考的活动, 使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中轴线

一堂课新就新在思维过程上, 高就高在思想性上, 好就好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上.数学教学活动应突出数学知识发生的活动过程, 强调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体验数学思想, 参与数学模型和数学知识的建构, 逐步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所以, 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要以数学思想统帅数学活动过程, 以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为目标, 使教学的每个阶段成为形成数学思想, 学习研究方法的有效环节.其次要把握好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安排思维活动的方式和深广度, 把教师启发讲解和学生独立思考巧妙衔接,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恰当结合, 以发现、探索、研究的方式建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

实践证明如下的设计是具思想性和有效性的:

问题情境:包括实例、情景、问题、叙述等 (意图: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 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 (意图:体验数学)

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 (意图:感知数学)

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等. (意图:建立数学)

数学运用: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 (意图:运用数学)

回顾反思: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 (由过程到对象) 等. (意图:理解数学)

四、教学实录

案例:函数的概念

1. 问题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能会遇到下列问题:

(1) 估计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我们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依据.从人口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到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人口数据资料如表所示, 你能根据这个表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

(2)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 下落的距离y (m) 与下落的时间x (m) 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若一物体下落2秒, 你能求出它下落的距离吗?

(3) 如图为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问题1:我们是如何从变量认识函数这个概念的?

2. 学生活动

问题2:在上面的例子中, 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

3. 意义建构

问题3: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

问题4: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面3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

(结论: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概念的胚胎)

问题5:结论是否正确地概括了上面例子的共同特征?

问题6:比较上述认识和初中函数概念是否有本质上的差异?

问题7: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是否也具有上述特征?

问题8:进一步, 你能举出一些“函数”的例子吗?它们具有上述特征吗?

4. 数学理论

问题9: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表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 设有两个非空的数集A、B, 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 对应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 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 (function) , 通常记为y=f (x) , x∈A.

其中, 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 (x) 的定义域 (domain) , 对应的y值所组成的集合B叫做函数y=f (x) 的值域.

对应法则和定义域是构成一个函数的二要素.

5. 数学运用

(1) 定义的直接应用

例1. (课本) 例2. (课本)

(2) 研究问题:函数的值域.、

例3. (课本P23例”

6. 回顾反思

(1) 变量的函数定义与集合的函数定义有什么区别?

(2) 你认为对一个函数来说, 最重要的是什么?

以上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 就是以函数概念的数学思想为核心, 以问题为线索,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实现了函数概念从低观点到高观点的过渡.

因此, 只有以数学思想统帅数学教学活动, 以建构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创造精神为目标的数学教学过程, 才能达到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中学数学与素质教育 篇2

要破解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现实,须突破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与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策略化的教学目标,激发开放观念与问题意识,实施达标检测与总结反馈。并围绕生活主题开展数学兴趣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多边交流中借鉴优秀经验。

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现实困境;改进路径

一、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现代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的影响下,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元素被视为教育理念的核心,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相对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教学就更需要一定的教育策略。然而,现阶段中的中学数学教育仍普遍地沦为应试教育的现实样本,施教者如牛负重在题海中任凭时间消耗,学生往往在被动的消耗中失去信心与耐力。针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实施标准仅仅从理论上提出了革新教学的方法,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些理论准则很难把握,更为警惕的是,对现代教育改革的误读更是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消极的后果。在所有现实困境中,最难突破的是应试瓶颈,这不仅仅是数学教学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最难突破的问题。虽然重提这一问题很像老生常谈,但以分数论成败的体制若不能结构性地剪除,我们就很难最这一弊端提出改进的可能性。这种结构性的消极影响必须要彻底地澄清其一,应试教育模式更多的关注教科书内容而匮乏对现实生活实例的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具体体现为学生对公式、公理、范例烂熟于心,却对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类似应用非常陌生;其二,应试教育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无一例外地聚焦在分数之上,潜在地塑造了智力万能的观念,形成分数即成败、分数即未来、分数即全部的价值观念,因而也就使教育过程很难在内部突破,很难有创新的想法,很难有未来,这不符合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其三,应试教育模式会滋生教育领域中的道德诚信问题,更有许多人在选拔性考试中铤而走险,徇私舞弊,消失与压缩了教育领域在传统观念中的道德纯洁性。[1]

因而,彻底改变这种教育状况就必须与一定的实践教学路径探索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有明确的自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才能被完全激发,素质教育的困境才有可能化解。

二、改进路径中的施教策略

与其它人文学科不同,数学学科内容相对远离感性的内容,因而,数学教师现行的教学方法一直沿袭精讲多练的老路,在例题讲授和习题演练中机械地反复,这种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疲于应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科了无兴趣,甚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对于人文学科而言,素质教育的魅力更容易理解,而对于数学教学而言,素质教育也具有同等的需求。其实践路径被普遍认为比人文学科的教学方法更难探索,但其基本理念还是有章可循的。

1、构建策略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学环节的灵魂。教学目标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内化提升与潜能开发。在设定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时,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目标,又要有分类明确的具体目标,总体目标要设定内涵盖某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具体目标需要表达明确,不可过多或过少。例如,在设定设定“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的总体目标时,具体目标步骤可以通过几个分目标来实现(1)配方法的步骤教学。(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教学。(3)公式法的步骤教学。(4)利用韦达定理步骤教学。类似目标策略可以推广至数学教学中的所有学习纲目与要点。

2、激发开放观念与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中开放观念的激发是基于一些开放性数理问题之上的。这些开放性问题往往是在较为自由的条件中,结论并不唯一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答案一般并不唯一,所有能够构成开放的思想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从多个角度去探求的好奇心,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1)条件开放型问题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在线段AD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2018年义乌市中考试题)。(2)结论开放型问题一个立方体经过四次分割后,可以成为多少个小的立方体,此处的答案显然因方法不同而变化;当然也有条件和结论都是开放的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3、实施达标检测与总结反馈

达标检测是数学知识是否熟练掌握的必要标准,有效的作业训练是完成实施这一检测的必要手段,尽管这种手段一向被视为繁重的学习负担。但减负的设计必须依靠科学而有效的作业训练来完成,这也是所有知识学习的必要代价而不独属于数学学科的教学问题。只是在中学数学教学阶段,我们更关注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习惯于数学思维这一特殊的逻辑科学。这对于以后的知识转化和实际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施教者的方面来看,达标检测是反馈环节的必要一环,教师不仅能够直观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能反映出教学环节中被忽略的情况,更可以避免教与学过程中的施行不当,不至于出现“以手指月而不知月何在”的迷误。所以,教与学的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探索与改良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

中学阶段的数学思维培养对于知识汲取阶段和其后的实践应用阶段而言至关重要。因而,培养数学思维就不能局限于具体知识点的熟练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与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探索与改良数学教育的外部环境便成为解决的问题。基于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教育环境改良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外部因素,相关措施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围绕生活主题展开数学兴趣培养

如果教学的堂课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下的生活内容又与数学主题毫无关系,那么,教学效果就很难认同,数学兴趣就很难培养。教学内容应与日常生活与生产的感性事实关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他们确立起数学思维的习惯。

2、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区分不同教学法

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既有掌握公理、公式、模型等抽象数学内容的要求,也有较为具体实在的应用性数学教学内容,因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必须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应用型较强的内容而言,教学设计必须要具备有效精准的实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性素材的积累,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实际数据的收集,突破狭隘的视野而在一个自由的空间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3、在多边交流中借鉴优秀经验

现代社会的信息交流非常发达,数学教育资源同样如此,多边交流中借鉴优秀经验是时代的选择。比如,我们发现,在美国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选取一定的实验素材,让学生通过相对自由的方式来进行合理的问题推断,以达成一种命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很显然与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但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优秀经验的引进必须有一个适应与消化的实践过程,很显然,在这方面,中国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昌梅香.美国大学分类教学模式及现实意义[J].当代教师教育,2018(3)50-51.[2] 孙晓喜.西方历史哲学解释模式的历史引入与现代演进[J].人文杂志,2018(11)24-25.【作者介绍】

中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3

一、减轻学生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有下面两个含义: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长期以来,教学以成绩分数来评估教师之优劣,学生之好坏,使数学教学陷于题海战中,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机械的训练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累得苦不堪言,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厌学、辍学。只有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以下几条途径:(1)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2)正视学生差异,立足实际,分层次要求。(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4)减少考试次数,增加随堂考查。

(二)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由于旧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学校老师重成绩;在家里家长重分数,为孩子的学习花精力、费时间在所不惜,至于花钱,更不在话下,凡是关于孩子们学习的东西,不管质量如何,一律都买,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一味地强调分数,这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以致于由从前的“望子成龙”变成如今的“逼子成龙”。

二、给学生的发展以宽松的空间

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昭示着这样一条定律:宽松的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教育,是一种最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自己“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主要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数学知识。教师教态应慈祥亲切,循循善诱,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尽量不直接否定学生,多给他们一份表扬,一份鼓励,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如:在教学时,有时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说:“不知道”,我就用和善的目光礼貌地说:“没关系,请坐,请再想一想。”有的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我便用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直到他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过于严肃,更不应该训斥、讽刺、挖苦学生。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说一些幽默而又风趣的话或做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由于生源不同,基础不同,智力方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不能“一刀切”。成绩差的同学,有时听不懂,可以适当地进行个别辅导;成绩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可能“吃不饱”,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在做课堂练习时,让学习差的同学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让中等的同学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而让差的同学感到成功,让好的同学感到不足。练习设计上也应分出层次,以培养个体优势。对中等同学,教师要首先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另外还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对成绩差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关心和帮助,不能“冷嘲热讽”,一旦发现他们学习上有进步,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心里有“我一样也能学好数学”的想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四、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仅仅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不利。提出问题才是“知识之母”,是由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过程成为“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如我在讲“合并同类项”时,首先提出问题“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和等于这个数的2倍,那么两个相同的字母相加,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使学生“生疑”,接着通过“两个相同的字母相加能不能写成它的2倍?如果能,应怎么写”等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质疑”和“解疑”。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可以产生好奇心,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知,探索新知。另外,还可以在数学课上采取“从原问题创作出新问题”的做法,即老师首先给出问题(原问题),在学生完成对原问题的证明之后,要求他们以此为基础用“否定假设法”创作新问题(可以先不证明)。同时,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五、在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先行。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条件。其次,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大多数教材以“读一读”的形式介绍了我国数学历史的发展,如数学家祖冲之提出的“圆周率”,著名的“勾股定理”、“杨辉三角”均比国外的发现早几百年,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达程度(教师还可让有条件的学生点击网站,阅读这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可使他们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育与创新教育 篇4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素质,功能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 所谓创新素质, 是指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在数学教育中, 人们对数学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 导致了有意识开发和利用数学育人功能方面力度不够, 这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无疑是巨大的缺憾。本文试就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进行论述。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功能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 自觉产生的具有强烈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欲望, 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

就数学教育而言, 不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素材, 首先,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发明创造史, 其间充满了无数数学家为数学发展而经历的撼人心智的智力奋斗历程。每一点数学思想的形成, 都标志着一个继承历史并突破历史的跃进, 都标明着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升华, 这里所蕴含的不迷信权威、不囿于传统、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无疑能激发数学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问题的解法千变万化, 奇妙无穷。无论是多方思考探求而得一题多解, 还是寻求问题共性得到的多题一解, 或是突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的巧解、妙解, 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培育功能

创新心理品质是指创新者所具有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等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在创新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对创新素质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在数学的学习中, 我们会发现数学的本质要求人们始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看待问题, 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推理的逻辑性使得数学中的任何结论的得到都要有根有据, 要符合逻辑的论证;数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得数学问题探索过程中需要质疑、批判意识。总之, 数学能使学习者坚持原则, 忠于真理, 不盲从权威, 不屈服于权贵, 具有独立的人格。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敢为性心理品质。敢为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摆在学习者面前的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个“堡垒”, 学习者需要有强烈的攻克“堡垒”的敢为意识, 当他们经过艰苦的分析、思考、论证, 最终完满、正确地解答了一个问题, 就攻克了一个坚固的“堡垒”, 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 也增强了攻克下一个“堡垒”的敢为欲望。

3.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心理品质。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经常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 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 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 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韧性心理品质。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是衡量一个人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由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要素组成。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 并运用思维辨认其形状、结构、关系从而发现规律和性质的能力。数学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观察, 数学中的观察常能从表面触及本质, 捕捉到问题中隐含的关系和信息, 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数”研究就要观察其形式、结构及关系;对“形”研究就要观察其大小、变化、位置及关系, 不同角度的观察往往产生不同的思维, 不同的解法。因此数学学习可锻炼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的发展史, 是创造发明史, 是思维发展史。数学作为一门科学, 它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概念的纯粹性、结构的协调性、语义的准确性、分类的完全性、计算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规划的可靠性、构造的可行性、统计模拟的广泛适用性、技巧决策的灵活多元性”。因而强调思维过程的数学教育,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知识结构的培育功能

知识结构是个体掌握知识的质量, 或是绕个体掌握知识构成的体系。在人们的创新实践中, 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问题, 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问题。也就是说, 只有建起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有力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潜能。有学者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创新者知识结构应是一种鼎形结构, 鼎形知识结构有四根支柱——哲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学。

数学在鼎形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 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 处处充满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数学为哲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其次, 数学语言准确、简洁、严谨、明晰、通用, 数学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语言素养;第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定的数学知识也是计算机学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 数学教育对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并以此为出发点, 改革我们的数学教育, 使其充分发挥培育创新人才的巨大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佺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 1999 (4) 59

[2]何伯镛.“大哉, 数学之为德”[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2

中学数学与素质教育 篇5

作者:王万良 编辑:studa0714

摘要:根据十年来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数学类课程应包括以分析、代数、几何为主线的必修基础课程;以概率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为基本内容的必修应用类课程;以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论、数学文化等为构成的数学教育类课程;与数学及数学教育相关的选修类课程群,以培养师范生较高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学游戏与数学教育 篇6

一、数学游戏概述

数学游戏是立足于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娱乐教学方式。目前,存在的数学游戏种类较多,较为常见的“数独”就是典型的数学游戏。九连环、迷宫等游戏都包含数学逻辑和原理,将其融入数学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尝试,同时也是寓教于乐的教学体验。也就是说,在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中,以一种娱乐的形式及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到知识,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认可程度。

二、数学游戏与数学教育的关联性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数量、结构、空间、信息等学科内容。研究发现,数学游戏最早起源于美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开发设计的娱乐项目,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取得积极效果。不同难度游戏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有效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此外,由于游戏较课堂教学而言更加輕松活跃,能够帮助学生摆脱课堂教学的紧张枯燥感,并且游戏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数学游戏的教学价值

1.开发逻辑思维。数学知识作为一种技能和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答案是固定的,而解题方式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由此可见,数学的逻辑性极强。数学游戏可以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将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传授给学生,类似于“捡火柴棒”这样的游戏,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所以,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从而加强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

2.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支撑学习的重要动力,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保障。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因此必须要迎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穿插数学游戏,便于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众所周知,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获取答案的乐趣中,从而在不断突破闯关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进而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策略引导学生参主动参与,相互学习。

3.提高课堂效率。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教学方式上也不断改革创新,课堂上面的教学形式也发生着改革和巨大的变化。现在的素质教育根本目的都是“教书育人”,在立足以学生为重点的宗旨的同时,创新教学的形式,完善制度,改变陈旧的观念。在这一系列的带动下数学游戏产生了,数学游戏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它改变了原先数学课堂的枯燥,使得教学更具趣味性,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因此更加专注并且加强了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可见,数学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之大。

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改革 篇7

一、教育者要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领导, 要想进行改革, 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心中那些传统的、被束缚的旧观念。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是中心, 是教学的权威和主宰。学生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 在讲台下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教师讲, 学生记,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被僵硬的、呆板的教学模式所泯灭。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研究和学习, 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习者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自主发现知识, 二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接受知识。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点和劣势, 是相互补充的。但在传统的教学中, 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 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从而使学生只是成了课本知识的被动接收器, 学生学习成了一个枯燥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过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 探索新方法,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展现出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彻底改变那种教师讲授得越充分、越精细越好的思想,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课上越安静, 学生听讲越认真而一言不发的传统教学观念。当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我们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走进社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等。

二、“优化”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 中心发言人也就是主备人, 一定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精心地研究, 钻研新教材和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法和新学法, 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新教材的重点和难度, 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精研教材, 深入了解教材特点并根据教材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最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中, 还可以尝试集体备课的形式, 结合各个教师之所长, 通过集思广益, 在集体备课中形成教学“求同”共识, 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的、应有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把素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多方:学校、家长及整体社会的重视及支持, 协调一致地把素质教育做好。

摘要: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素质, 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步入新世纪, 世界各个国家正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教育改革, 希望以此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养和综合国力。而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迫切需要培养和塑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具有新的社会风貌的一代新人。青年一代学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 而作为一名教学生的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去教授年轻一代, 否则的话只能是误人子弟。所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我们的历史教育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遗余力, 争分夺秒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并在如何教学上深入钻研, 多多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 《备课新思维》,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8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一,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配合。新的教学理论———素质教育,在我国已被社会各界共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当前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来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好素质教育呢?下面本人就此问题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教学必须正确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数学教学就一定要加强知识整体结构的思考,教学时既要看到局部,又要看到整体,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用对比法研讨,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对重点概念则要通过思考,做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公式还应分析出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每个字母、符号的意义,公式的来源和适用的条件及可能的变形。这样,在运用概念时才能得心应手。

1.实施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完善数学教学

教育中的素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它是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是学生通过教育使身心得到发展的重要前提。(2)素质既有同一性, 又有差异性。个体之间在素质上的差异性构成了对教育对象的不同要求和发展的不同取向。(3)素质是人们自身中具有的稳定性、 潜在性的基本品质,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素质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个体的素质还随主体思想情操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阅历的丰富等而变化。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促进数学教学,同时注重了德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这无疑是对数学教学更好的完善。

2.素质教育和数学教学具有和谐性

素质教育不是选择教育,它虽然不反对英才教育,而且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可能构成英才者脱颖而出,但反对用英才的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它更强调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升学和单纯追求高分为目的, 忽视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念。当然人们的发展水平和取得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个体可能的发展潜能,还受个体主观努力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人们的发展程度和成就水平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但是只要受教育者在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实现了个体的最大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就应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2.正确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学生负担普遍过重的今天,必须把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要从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育人环境上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既寓素质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又辅之以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已逐步发展为普通的、共同的国民教育,这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教学理论———素质教育,在我国已被社会各界共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当前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育 篇9

一、注重数学教学与美结合, 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给学生举一些富有美感的例子,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 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黄金数0.618时, 在明确它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后, 可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许多著名的建筑, 如巴特农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的设计中都隐藏着黄金比例0.618。人们还发现, 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 弦乐器的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 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人体自身也和0.618密切相关, 对人体解剖很有研究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发现, 人的肚脐位于身长的0.618处;咽喉位于肚脐与头顶长度的0.618处;肘关节位于肩关节与指头长度的0.618处;人体存在着肚脐、咽喉、膝盖、肘关节四个黄金分割点。又例如:在讲到无穷多的概念时可以用下面的诗句来举例, 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一只一只复一只, 五六七八九十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 戏作:“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读来妙题横生, 学生不但会仿佛看到美丽的凤凰和壮丽的雪景, 而且能体会到无穷的概念。老师举例之后, 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自己举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及对已有事物的探索精神。这些都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可以带动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教学与美的结合, 出示生动形象的例子, 让学生“想一想, 就能有收获”,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美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数学之美,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快乐, 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能让学生更扎实地学到知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能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而质疑, 而探索, 而创新。

二、注重数学教学与爱国教育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 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老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其实数学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很好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 将两者完美结合, 这是上好一堂成功课程的关键。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圆周率的学习: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 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 他造过一种指南车, 随便车子怎样转弯, 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还造过“千里船”, 在新亭江上试航过, 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 舂米碾谷子, 叫做“水碓磨”。也可以通过对赵爽的介绍来引入勾股定理的学习。赵爽, 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 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 全文五百余字, 我们要学习的勾股定理便来源于此。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 最早给出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等的证明。

介绍一些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并讲述他们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谓是一举多得。又如在学习计算面积时, 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 如世界第二大瀑布黄果树瀑布, 瀑布高度为77.8米, 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 其中主瀑顶宽83.3米, 还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 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 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 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然后去让学生计算黄果树瀑布主瀑布的面积,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计算面积, 而且能增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感。也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 经过比较、分析, 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 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 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而且国家安定, 人民生活幸福, 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就要求教师善于搜集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 要求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 能积累许多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例子。其实, 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 只需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 时时留心有关数据、某些材料, 加上艺术的语言, 通过互动式的教育方法, 以及生动的图片展示, 就可成为鲜活的例子。教师平时结合国情, 在人口、土地、粮食、矿产、环境等国情资料中寻找接合点, 编拟富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 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注重数学教学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与环境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 环保成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环境保护牵涉每一个地球人, 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师更是担负起了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

新闻、媒体、网络上有着大量的环保方面的数据,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充分地利用这些数据去进行环保教育。

如在学习百分数一节时, 可以先展示马尔代夫、水城威尼斯、我国的上海等美丽富饶的地方的图片, 转而引出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 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 (CO2) 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 到2100年, 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据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 那时全球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上升1.0—3.5℃, 这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 从而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气温升高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 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旅游业受到危害, 海平面上升50米, 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海岸线将后退31—366米, 沙滩损失24%, 北戴河沙滩损失60%。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 如果不想让这些美丽的地方消失, 就要学会保护环境, 减少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样通过现在与将来的对比, 可以深深地激发学生对环保的重视, 列出一组组数据来显示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变化, 也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学习百分数。

又如在环境保护的教育方面, 可以这样开头:“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 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 它的生产, 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 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 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 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 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 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 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 人才不会受伤害。”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同时又可调节数学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会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 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是每个人的责任, 教师以育人为本, 更要在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实际去使学生展开讨论, 引发学生思考, 意识到保护环境无小事, 环保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扔烟头, 垃圾、空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放入垃圾箱, 不乱扔废旧电池、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一次性用品, 带宠物外出注意捡拾粪便, 爱护花草树木, 不破坏植被, 等等。一些节约行为也是为保护环境, 如节约用电就可以减少因发电而产生的污染;节约纸张, 少用一次性纸杯、木筷, 就可以减少树木砍伐, 等等。引导学生渐渐知道这些小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 关键是平时做个有心人, 做个热心人, 时时用心、处处留意, 实实在在地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浅谈中学语文与素质教育 篇10

一、优化创新课堂教学结构

抓住课堂45分钟,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 要求教师要具有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 课堂上以学生为本, 实行民主教学。教师要时刻牢记: (1) 学生是发展的人。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 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 学生是独特的人。应给予他们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 应是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3)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认真把握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 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学习成绩的考核, 都应让学生参与, 使他们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只要具备了上述观念, 教师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 又能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体会到学校是知识的海洋, 课堂是知识的供给站, 进而喜欢学校生活, 珍惜每一节课。

二、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

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心中的圣地, 使学生心驰神往。课堂教学应突破传统的以“师传生受”为主的表现形式, 要创造新鲜活泼的教学模式。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 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水平, 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如重点讲读课, 教师立足启发引导, 重在点拨, 讲出学生理解不到、理解不透的东西来。自读课文可在教给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学。实践证明, 此种方法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课堂效果较好。作文教学也可以创新, 不要总是老生常谈。让学生适时适量地谈感受, 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提供范文佳作, 讲授规律方法, 让学生开动脑筋, 百花齐放地写作。

总之,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元素, 通过教学加以体验, 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 帮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学中要针对课文设计问题, 结合课文体裁类型来探寻, 设计好突破点。

三、抓好三个落实, 促进素质教育

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是要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在于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落实:

1.要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师, 应通过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全体学生创造适合他们成长的优良环境, 而决不能搞优胜劣汰式的教育。这里边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对待所谓的“差生”。在某些教师的眼中, 某个学生可能是学习差、纪律差, 或许还有更大的毛病;教师应透过这“差”的表面现象, 寻找并发现这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细致地观察, 你可能在这类差生身上捕捉到“尊师爱校”“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等很多闪光点, 你要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 在公开场合予以表扬, 让差生看到自己在公众面前的美好形象。继而让他们能通过一次作业的进步、一次公众的赞许等细小环节, 树立获胜的信心。

2.要落实全面发展的原则。我们首先应该明白, 全面发展不仅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 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课的基本规律, 坚持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的原则。依据语文学科鲜明的思想性、普遍的社会性和特殊的工具性这一特征, 依据学生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 寓德育美育于其间, 使学生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 保持乐观自信的学习精神, 从而为逐步成长为合格的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落实主动发展的原则。这是完成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策略。这里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改变指导思想, 变“让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此教师应强化减负提质意识, 使学生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导者。

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11

一、转变教师角色,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面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特征,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的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向动态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数学观转变。因此,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同时教师也开始更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突出了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教师尽当好导演,挖掘学生最大潜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组织方式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地满堂灌为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教师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和讨论中,可能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帮助学生组成小组学习。划分小组可以根据多种策略,例如,按学习能力、相互关心、心理条件等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作者等。学习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二人结对学习、相互轮流提问;小组讨论或比赛、全班大组讨论等。通过分组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与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索数学奥秘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实施“问题解决”,培养创新品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问题及其解决。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奇索引,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始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与实践。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不挖苦讽刺,而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不挫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与自学习惯的培养

学习能力是在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教育培养,并在学习过程吸取集体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以原有能力为基础,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予正确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从中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对学生毕业后的升学或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自学能力,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这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忽视自学,学生只能囿于教师讲解的范围,既不能充分思考消化,也不能广泛涉猎知识,开拓视野。因此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了大批肯动脑筋、勤于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

五、加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摆脱固有的模式,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灵活性),不要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引导学生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把思维引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敏捷,反应速度快(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和结果独立的进行评价和分析,敢于有论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坚持独立思考,善于发问(思维的批判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奇思妙想,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暴露学生自己的思维,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教学,学生与教师都从中受到启发,使得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2

关键词:数学,素质,实践

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发展, 这关系到改变旧的教育思想,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要注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 这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思想。下面就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1. 加强情感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与知识转化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如何, 常常比智力的高低更能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教师上课时必须注意情感教育, 灵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推动和促进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或以罚代教。无论学生智力水平如何, 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 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 一个友好的动作, 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 都可能使学生倍受感动, 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以心换心, 心爱换爱, 才能启迪学生潜在的能力, 学习的兴趣。

2. 转变观念,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把过去“老师讲, 学生练, 做题改作业, 题型+解法+题海”的传统做法进行观念上的改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变成教师精选习题, 有效指导, 充分挖掘例题、习题训练思维的内在潜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让学生自己探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变教条学习为主动探索。总结, 提高他们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是探索型学习, 思维品质的塑造尤为重要。精选习题, 有效指导, 思考解决比讲、练、改、纠更有效。精讲不是把知识捣烂喂给学生, 而是启发分析, 让学生思考总结。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 而是学生通过口算、笔练、达到思维 (脑练) 的升华。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定情境, 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已具备一种学习学习知识的有关能力, 但新旧知识间关系不清时, 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来创造一种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作图、运算、观察、分析、归纳, 得出新的公式、概念、定理。新旧知识有密切联系, 学生可以通过演算推理, 归纳出命题时, 教师可通过具体运算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解决新问题必须运用新知识时, 教师可引发问题, 设计情境。

4. 加强教学的信息反馈, 提高课堂的灵活性

就数学教学而言, 课堂教学设计有四个环节:复习提问—讲授新课---随堂练习---作业考查。

这四个环节中, 复习提问是学生向老师反馈信息的过程, 教师的提问应注意:

(1) 要语言简练开门见山地把学生带到思考的情境, 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2) 把上节课的内容变成灵活多变的小题目, 让学生思考分析。这样既达到复习的目的, 又培养了能力。

讲授新内容是一堂课的关键, 而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不能看内容讲得是否顺利, 学生练习时间多不多, 做题快不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1) 要明确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目标的认识清晰, 有较强烈的达到目标的欲望。

(2) 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3)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引发学生发现规律、方法,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利用猜想、归纳、发现,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没有大胆的设想, 就得不出伟大的发现”,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 要留出一定时间, 让学生去猜想,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明辨是非。

6.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课堂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要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6.1 优化课堂结构。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发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所创新。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 使学生对定义、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掌握的更加得更加牢固,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

6.2 培养发散思维。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通过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 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 不断灌输大胆设想小心论证的科学认知观, 对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可通过学生自学, 师生换位, 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回小老师。这样让学生尝试成功, 可增强学生责任感并提高其自觉能力。

6.3 创造机会, 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只注重课堂教学, 而不注重实践, 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知识、能力走向实践活动, 可扩大学生知识面, 使抽象的数学理论具体化。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指导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需要对课堂进行一个大的变革, 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 不断的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素玲;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5期

[2]韩文国;高中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刘芸;纪燕;论美育在当代素质教育中“中介”作用的凸显——以高中数学教学中美育理念的渗透为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林波;高中数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1期

[5]臧荣芳;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 (下半月) ;2006年04期

上一篇:外文图书下一篇:益气补肾散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