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学数学教育(精选12篇)
中美中学数学教育 篇1
摘要:美育问题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学科的教育,其在任何学科中都有体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对学生感受数学美,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美育教育融入较少,这对学生的数学审美和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如何将美育问题合理融入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当前教师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进行了简单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教育,问题,对策
现阶段,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也显得十分必要。在小学教育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审美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多对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不太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对较低,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此,平常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将美育与数学学科的教学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审美能力,发现数学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更有动力,实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对数学教育中美育的认识
所谓“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数学教育中的美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具有的独特魅力,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学习中充满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时候,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不可避免地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对此教师如果不加重视,容易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陷入困境,对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也极为不利。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实施现状不太理想,其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没有意识到美育教育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过于偏重于具体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一定乐趣; 第二,数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其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美育素养,才能保证小学数学中的美育教育有效实施; 第三,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进行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加考虑是当前数学美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也导致了数学美育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要花大气力加以解决,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质量。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提高美育质量的对策
1. 加大对美育教育的重视
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实施良好的美育教育,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对美育教育产生重视,这是保障数学教育中美育教育能够开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一味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数学能力,还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理念。如数学内容中有许多规律性的知识,教师不能只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背诵这些规律,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本身具有的规律美,让学生对数学的探究产生兴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僵硬的学习方式,让其从全新的审美高度展开数学的学习。
2. 提高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引导者,其对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多数教师只注重于数学专业知识的改进,对数学所蕴含的内在美认识不够,这就导致了美育教育受到一定制约。对此,教师要首先加强自身的美育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探究。教师可以加强对艺术作品如画作的赏析,以数学审美角度从中发现几何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全面促进自身美育素养。
3.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对此教师要加强认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如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缺乏,这些都会对其接受美育教育造成局限。故而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看到学生在美育学习方面的不足,从小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实际教学中的需要合理展开对小学生的美育教育。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有不同的感受,如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充满乐趣,而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教师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方面的特长,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要注意帮助其发现数学魅力,树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保证小学数学的美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四、小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的小学数学美育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具体的状况进行各个方面的改进,以促成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美中学数学教育 篇2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学术厅听了美国校长肯尼迪的《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方式》专题交流,又现场观摩了中美教师上的六节“同课异构”的课。通过老师们在工作坊里的思维碰撞和现场与专家的对话,对中国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差异。由于中国和美国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差异也非常大。
一、透视美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美国的小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一直也处于变革之中。美国的小学教育十分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学科知识应用,强调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科教学中的交流,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2.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已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思维,追求教育公平,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追求人文精神,讲究独立思考,教育要保证宽松、安全的环境。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平常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动手能力很强。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得学科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学少悟多。
3.教学效果
美国的学生虽然在学科上的成绩不如中国的学生好,但是公认的是,美国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远在中国学生之上。
二、透视中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传统教育,在这些传统中,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作用影响并存。中国小学教育教学的特 点与方式,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生长的文化“土壤”和民族“根基”。中国的小学教育,突出知识性的具体目标,大纲、课标对知识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对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每章每节每单元都有细致的目标,但是,往往忽视育人的大目标;重在由“旧知”引出“新知”,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基本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这里容易衍生两种形态:一是使学生由旧知识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形成和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和行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形态。另一种是淡化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会由旧知识直接把新知识告诉学生,只要所谓会用就行了。这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事实上的灌输知识的容器。注重新知识内部的深入理解,从对知识内在意义的联系中获得的认识。以中美两节数学课为例,我们重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解题必须以概念和定理为依据,是对概念和定理的再学习。强调解题有利于对解题的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夯实基础。注重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重视训练记忆和巩固。2.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我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人做人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将学科概念、定理翻过来讲过去,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变换形式下的知识点的精髓,美其名曰“万变不离其宗”。我国注重应试,国际数学竞赛上,我国的学生一向都是骄子,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的学科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即为考试而准备。对于解题的过程,要求严谨规范,只要解题过程出现了所谓的跳步子,就可能被扣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迫模仿固定的方法,思路,缺乏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3.教育效果
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学生的学科基本功很扎实,记忆能力很强,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国的学生往往不及别人,特别在动手能力方面,远远落后。
三、中美课堂闪光点
正如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松林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
1、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2、中美教学中,都强调学科学习方法的引导;
3、中美教学中,都重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4、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差异分析
从两天的“中美教育”课堂实景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的学科教育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主要有:教学方式上,中国的教学班级通常人数较多,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难于兼顾,小组研讨活动也难于展开。教师为预设的目标而上,学生按教师预设的目标而学,师生感到紧张。美国小班上课,“规则意识”强,易于“1对1”地讨论学习,师生交流互动,气氛较活跃,教师也追求变化轻松。从个体学习来看,中国学生虽不博闻,但以强记著称。美国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在教育理念上,中国的小学教育是重视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
由此差异带来的教学效果上,也是各有春秋。美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中国的学生在解题方面无与伦比,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五、几点启示
基于以上情况,美国教育有它的必然优势,对其比较、分析和总结,启示如下:
1、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2、强调规则,训练倾听;
3、目标适度,“三维”不丢;
4、重视过程,强化理解;
5、体验感悟,探究发现;
6、结对交流,全员参与;
7、尊重保护,培养创新。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比较 篇3
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的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比较,希望从中发现两者在教材内容上的编排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我国高中教科书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和编写提供参考,汲取美国教材中有效的、可操作性的经验.其中,在我国人教版数学必修5教材中,第二单元专门讲解了关于“数列”的知识点.与之相对应的,在美国Mathematics L教材(下文简称L教材)中,第二单元“equences and series”的内容最为相近.因此本文选取了这两本教材对应的单元内容进行了比较.1两种教材整体比较
为了更好地说明两国教材在此部分内容上的差异,我们将L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与我国人教版教材必修5第二单元的内容,整体进行了对比,得到表1.
表1两国教材整体对比
[]中国[]美国[BD]名称[]新课标数学必修5[]Mathematics L[BDG10mm]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pecialists in mathematics publishing[BDFG10mm]单元名称[]数列[]equences and series
(数列和级数)[BDG6mm]上个单元[]解三角形[]Function(函数)[B]下个单元[]不等式[]Exponents(指数)[BDFG58.5mm,WK14mm,K66mmW]
单元大纲[][ZB(][Q*2]
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Q*2]
1.number patterns(数字规律)[BD][Q*2]
2.等差数列[][Q*2]
2.sequences of numbers(数列)[B]
[Q*2]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Q*2]
3.arithmetic sequences(算术序列)[B]
[Q*2]
4.等比数列[][Q*2]
4.geometric sequences(几何序列)[B]
[Q*2]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Q*2]
5.series(级数)[BDG6mm][][Q*2]
6.sigma notations(∑符号)[BG)F]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在该单元中,中国人教版教材将数列分成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两大类进行学习,而美国L教材则是从数列到级数进行整体学习.并且,在本单元的学习前后,两本教材的内容完全不同.L教材是通过对函数的学习,引出数列的规律.而在人教版教材中,数列则属于独立性的知识点,与前后单元并无直接联系.2两种教材数列内容分析
2.1两种教材知识内容范围及编排顺序的比较
首先,根据以下规则建立比较模型:1)以“数列”知识点为中心,将两种教材纵向展开,将高中教材与数列知识点相联系的内容一一呈现;2)根据赋值数据,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排序,最后将中心知识点(数列)对齐.
其实,数列作为一种离散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
显而易见的,根据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人教版教材中,教材要求学生了解函数,并在完全理解函数的性质及定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数列的学习.它与函数相融合,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认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又是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离散化.可从函数的观点、模型的观点、连续与离散的关系角度认识数列,突出数列的本质.
而美国L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函数之后,紧接着就展开了对数列的学习,使学生对一次函数、指数函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继而从离散到连续深入学习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各种初等函数及其应用.
2.2两种教材知识结构呈现方式比较
对两版本教材“数列”章节的内容呈现方式总体进行概括,可以得到如下两幅框架图.
图1中国人教版教材内容呈现结构图
图2美国L教材内容呈现结构图
从框架图中,我们容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对于章节之前的引言:
在人教版教材中,它首先通过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问题发现数列,从而来阐述数列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再以数学史中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故事作为导入,引出数列章节的学习.
而L教材则缺少这一个环节,直接通过对一组数字规律的观察进入对其知识点定义的叙述.
2)在该章节内容的学习中:
人教版教材分为正文、例题、习题、阅读与思考、作业题五个部分,其中通过正文与例题的结合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一一阐述,让学生通过思考例题中的问题,得出结论,掌握其知识点.在每节知识点全部叙述完之后,每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1~2道习题对其进行巩固.
而L教材的内容顺序稍有不同.它没有将一节所有知识点的习题练习整合到每小节之后,而是在每个知识点叙述之后,紧接着例题,给出练习让同学进行巩固.并且它的每个知识点习题量较多,题目之间难度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与发现更深入的性质.
3)学习完章节之后的内容:
两个版本教材均有其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拓展学习,但是在材料内容的选取上还是有所不同.L教材更加侧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大量包含在其中.3例题与练习题的比较与分析
首先,将例题与练习题的难度给予以下界定规则[1]:
1)水平1:单点结构.学习者只需利用单个素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无所谓理解.
如: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填表:
n123……n
an71115…51…3+4n
2)
水平2:多点结构.学习者需要联系多个孤立的素材解决问题,但尚未形成知识网络.
如: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an-1+2,写出它的前5项.
3)水平3:关联结构.学习者需联想多个事件,并把这些事件联系起来.
如:已知数列{an}前n项的和n=14n2+23n+3,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4)水平4:拓展抽象水平.学习者回答问题时需要进行抽象概括,且问题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如:某地为了保持水土资源,实行退耕还林,如果2000年退耕8万公顷,以后每年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2005年需退耕多少公顷?(结果保留到个位)
其次,根据上述规则,将两国教材中的各个例题与练习题进行归类,得到下表数据.
显而易见的,L教材例题及练习题数量将近中国教材的一倍,且题目难度相对集中在水平1,其他各个水平基本分布均匀,较有层次性,题目的设计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易到难有所过渡.而人教版教材题目难度相对集中在水平3,而水平1的题目基本没有,其题目难度水平总体要求较高,这样的分布可能会使部分成绩较差学生无法适应.
最后,按照学生解答问题时需要联系的相关知识,可以把例题与练习题的类型进一步进行分类.得出统计表格如下所示.
总题数11258
注:部分题目基于以上分类有交叉
根据表中对两国教材的例题与习题分类的结果可见,美国教材更加重视对本节知识的专项训练,题目内容呈螺旋上升状态,旨在加强巩固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中国教材的题目联系实际生活的比例较大,融会贯通,更加重视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4结论
4.1两种版本教材的目标体系不同
两种教材都是从寻找一组数字的规律入手,引出对数列的学习.但是两者给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延展方向.在人教版教材中,它将数列分类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让学生进行学习,从通项公式到求和公式的应用,熟练掌握各类数列的求解与应用.在L教材中,它没有对数列进行分类,而是从总体入手让学生进行学习,并从数列拓展到对级数的学习.
4.2两种版本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
人教版教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知识之后再进行对数列的学习,其要求指出所有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L教材在学生初步学习函数后就接触数列,提前对函数知识有所了解,其要求指出该水平学生学习数列时的最大可能性.
4.3两种版本教材内容对学生指导程度不同
人教版教材希望通过每道例题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从而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而L教材则是先将知识点加以陈述,再让学生通过例题加以深化.并且在两种教材中,显而易见的,L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数列例题、学生巩固练习题和拓展练习.它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难度循序渐进的练习题,自主思考对应知识点,从而深化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贾晓华.中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906.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P12.
[4]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
[5]新课标数学必修5.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Mathematics L. pecialists in mathematics publishing.2010.
中美中学数学教育 篇4
一、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首先, 二者含义不同。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的教育途径多种多样, 不仅包括着各种艺术形式, 而且包括着自然界、社会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音乐教育则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教授学生必要的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等。
其次, 音乐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力, 鼓励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 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中蕴含着优美的文字、抑扬顿挫的音符、悦耳的曲调, 它在给人以听觉享受的同时发挥着美育功能,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性格, 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提高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措施
1.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提高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措施之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校园中的美, 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例如,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这一优势, 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 可以利用早上学生入校的这段时间, 播放一些经典歌曲。其次, 在课间休息时间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激发学生斗志、振奋学生精神的歌曲。再次, 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 学校可以选播一些舒缓压力、愉悦情操的歌曲, 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2. 丰富教学形式, 深化学生理解。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蕴含意义的理解, 鼓励学生将音乐中所蕴含的知识真正转换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橄榄树》一节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首先,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通过师生交流加深学生对该故事的理解。其次, 教师向学生呈现有关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照片。在学生看完相关图片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作曲家, 将会选择怎样的音乐来表现。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对比中学习配乐技巧, 体会《橄榄树》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再次, 教师播放《橄榄树》视频, 让学生跟唱学习。这种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审美能力。
3. 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体会音乐情感、提高自身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扬鞭催马送粮忙》为例, 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教学环节:首先, 介绍作品背景并用多媒体播放该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这样的思考, 即乐曲中突出强调了什么声音?其次, 师生共同讨论乐曲中马蹄声的寓意。再次, 鼓励学生对乐曲中的马蹄声进行模仿、创造。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让其对乐曲内容进行分组模仿表演, 结果发现, 学生的模仿创造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用敲击桌子的方式来模仿马蹄声, 有的自创旋律来表达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鉴于此,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组织一些演唱比赛、分组表演、模仿创作等活动,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 而且有利于拉近音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启发学生进行创作, 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 用心体会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
4. 提高教师素质, 强调美育作用。
教师素质在音乐教育中也十分重要,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首先, 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一名合适的音乐教师不仅应具有较强的音乐知识与教学技能, 而且应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例如,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取经典影片中的配乐供学生欣赏、学习, 如电影《狮子王》《紫日》中的优美配乐, 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其次, 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高度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同时, 教师应将美育的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感受美的力量, 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中美教育的异同 篇5
两国间的不同点:
第一,从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来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的产生,源于199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的“要建立世界一流教育标准,将美国的教育建设成一流的教育标准,将美国的教育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教育”的目标[3]。克林顿总统还提出要“实现技术素养的四大目标”-----每所学校都联入因特网、每所学校有良好的教学条件、有适当的内容供教师整合进课程中、教师具备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技能,保证美国的每一个儿童具备21世纪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教育部从1999至2003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把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培训作为主要内容。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尽快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也迫切需要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帮助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相关意识、素养和能力。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最初源于ISTE所属的“职前鉴定与专业标准委员会”所作的工作。该委员会于1998年6月推出了针对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简称NETS.S);2000年6月又推出了面向教师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NETS.T);2001年11月发表了面向管理者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简称NETS.A)[3]。
第二、中国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及过程
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项目,将该项目列入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并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专家们深入地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其中主要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以及美国教育传播育技术协会的《教育传播和教学技术项目认证标准》(简称ECIT认证标准)、英国教师ICT培训标准、英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英国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等。
2004年6月,《标准》的初稿基本形成,《标准》研制组随即在全国7个试验区,共100余所中小学通过座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广泛征询意见,并在其中选择了部分学校进行《标准》使用的实验。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及其内涵分析
ISTE提出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历经三次发展。1993年第一次提出的NETS.T包括十三个能力指标,1997年扩充为三大能力、十八个指标。2000年6月ISTE推出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将三大能力进一步发展为六大能力,并扩充为二十三个指标,6类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即:1.技术操作与概念;2.规划并设计学习环境与学习经验;3.教学、学习和课程;4.评估与评价;5.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6.社会、民族、法律以及人类问题。(《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全文见附录I)
NETS.T经历了三次修正,这反映了教育技术研究的时代性,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标准更具参考价值。ISTE提出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与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S)相适应,以创造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技术环境与机会。NETS.T第三版中特别加入了与技术相关的社会、法律、伦理和人类的议题,一方面突出了该类议题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提醒教师以身作则,加强此方面的能力。ISTE强调,教育者应扮演示范的角色,在运用技术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改进教学,另一方面使未来的教师体验运用技术于教学的情形。
第三、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及其内容分析来讲
2.1.2 中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及其内容分析
NETS.T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和较完整的体系结构;英国的《ICT标准》(包括英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从总体上看,系统性、条理性不太强,但有些条目的内容颇有新意而且要求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研制《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的过程中,我国着重借鉴了美国和英国的相关经验。
我国《标准》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应用创新”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4]。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Teacher)、《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管理人员》(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Education Manager)、《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技术人员》(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Technical Teacher)三部分组成。(《标准》的总体框架见图1.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全文见附录II)
《标准》适合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面向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三个标准的整体结构相同,每个标准均由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部分组成。(第四、从方式上来讲:中国更看中课本内容,书上的所有东西,都是应试能力。美国更注重实践和实验,亲身体验一些东西。
两国之间的相同点:
1、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时代背景是基本一致的: 时代要求提高教 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将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相整合,促进教育改革。
2、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目标的共同点是:都把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 作是教师获得教师资格的标准之一,关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和整合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
3、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都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应用教育技术、评价 与反思等态度意识,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 识,都要求教师具有将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评价和管理学习能力、研究教学的
中美本科教育之差异 篇6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二个差异是重视方式。和美国顶尖大学相比,中国大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强调教授——特别是院士和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个“进步”显得何其荒唐!一个不给学生上课的人,还有必要称之为教授吗?
相比之下,美国顶尖大学一旦确立了本科生教学的核心地位,就没有动摇过。比如,芝加哥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拥有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教学是他们的核心使命。教师如果不上课或者课上得不好,就没有地位。那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在学校重大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再比如,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全美最顶尖的艺术院校之一——没有将学校搬迁到市政府免费提供的风景优美的郊区而宁愿待在拥挤的市中心。原因是作为艺术院校,学生必须要接触真实的艺术世界,他们要通过逛街,随时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时尚元素,激发出创作灵感。郊区风景虽美,但不符合他们的教育教学要求。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三个差异是对本科招生的重视程度和对培养质量的监控。
美国所有的顶尖大学,无不对本科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来说,大学里纯粹从事招生的工作人员有40-50人,少的也有20余人。招生办公室每年要处理来自全球的3.6万多份申请材料,每一份申请都经过严格审读,确保最终获得通过的学生是最适合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此外,美国顶尖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非常严格。比如,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院校研究处负责对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再比如,芝加哥大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综合考试”制度,学生不仅要在入学时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入学,而且在毕业前还要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美国顶尖大学在本科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淘汰率居然达到了30%。
相比之下,依赖单一的高考成绩录取,中国大学已经逐步蜕化甚至丧失了识别人才的基本能力。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比较 篇7
一、美国高中数学教材简介
在美国,中小学教材的选用是由各州、学区决定的,美国联邦政府不负责制定全国性的教科书标准,而是由一些民间公众机构研究并制定的。美国教师从出版社拿到的教材一般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助材料等。其中,教师用书编写得非常详细、全面,几乎包括了学生用书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同时还有大量的篇幅用来指导教师如何上课。由于美国教材的内容编写得非常全面、细致,因而教师拿到教材后只需整体规划课程的安排,考虑如何将丰富的资料用于教学,并参考教师用书来实施每一节课就可以了。
本文要介绍的美国高中数学教材是由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旗下的麦克杜格尔·利特尔公司于2007年出版的高中几何教材。由于美国的数学教材比较丰富,因而不同的出版公司出版的高中几何教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现以天普高中10年级学生所使用的由麦克杜格尔·利特尔公司出版的几何教材为例,介绍美国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并与上海二期课改相对应年级的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美国高中教材内容的介绍与比较
该几何教材的基本构成分为教材介绍、教学内容和学生资源三部分,现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与介绍,并与上海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比较。
1. 教材介绍
第一部分是关于教材的介绍,主要有几何教材内容介绍、作者介绍、顾问和审稿人介绍等。几何教材内容:介绍了这本几何教材涉及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多边形、全等和相似的问题,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性质,计算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同时提出本教材中还涉及代数、数据分析和概率的知识,这些数学问题往往会出现在标准化考试中,所以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者介绍:详细介绍了四位教材的作者,并配有精美的相片,使读者对这几位作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书的四名作者分别是有经验的教师、著名教材编写者、教学管理者和教育学专家,这些都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顾问和审稿人介绍:本书共涉及10名顾问和审稿人,在书中分别注明了他们的名字和职位,还罗列了9名俄亥俄州的专家组成员和9名得克萨斯州的专家组成员的姓名。
美国的教材对每位作者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书籍,知道书籍是怎么来的,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作者,欣赏他们读到的书籍,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和共识:书籍和作者是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尊重作者,尊重版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版权意识,看到好书、好的作品、好的文章,首先想到的就是哪位作者创作的,这样学生才会更珍惜书籍。而我国的教科书一般只会在教材的最后注明本教材编写人员的姓名,主要涉及的人员有主编、副主编、特约撰稿人、参与修改者等,读者通过教材只能知道编写教材人员的姓名,对于其他信息一概不详。
作者介绍看似简单,里面所蕴涵的理念,却是支撑学生不断创新的重要基石。这里不是要学生们记住作者的名字,或作者的其他著作,而是在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尊重别人的劳动,欣赏别人的作品。当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之后,社会的创造潜力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激发。
2. 教学内容
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分十二个章节,需要学生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习。
美国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与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有很多不同之处。从教材内容来看,基本大同小异,但是美国的高中数学教材把代数和几何分开,作为两种不同的科目进行教学。本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点、线、面的定义,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表面积和体积(空间图形)。这本10年级的几何教材中的知识点在上海教材中分布在5~12年级中的6个年级,即上海教材在编排角度上,在把握各部分内容的发展主线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多线有序并进,螺旋上升,内容互相穿插,分层设计,混合编排”的方式。
在详细分析了教材内容后,我将其中的知识点与上海二期课改初中与高中数学教材对应内容进行了比较。
第一章,几何学基础,包括点、线、面的定义,中点公式,多边形的分类,角的度量与分类,角之间的关系,正方形、长方形、圆的周长和面积。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此章节内容的知识点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完成。
第二章,推理和证明,包括归纳推理的使用、分析条件语句、运用演绎推理、使用假设和图表、关于角度的证明。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十八章“几何证明”中有命题和证明、证明举例、逆命题和逆定理、几何性质的证明等内容。
第三章,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包括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两条平行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证明直线平行、直线斜率的应用、能写出直线方程并能根据直线方程画出直线。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八年级的函数教学中有一次函数相关内容,而直线方程和斜率的概念是高中二级的教学内容。
第四章,三角形的全等,包括三角形性质的应用(用坐标法证明),利用SSS、SAS、HL、ASA和AAS证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的运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图像的全等变换。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这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基本都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图像的全等变换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内容,而用坐标法证明几何性质学生在高二的解析几何中才有所接触。
第五章,对三角形的研究,包括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垂直平分线在三角形中的运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重心和垂心;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个三角形之间的不等式证明。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这些知识点都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
第六章,相似形,包括比,比率,几何平均数,使用比例解决几何问题,相似图形,用AA、SSS和SAS证明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中比例定理的运用,相似变换。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比和比率是六年级数学运算的内容,而相似三角形是九年级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
第七章,直角三角形与三角学知识,包括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相似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特殊直角三角形,正切、正弦、余弦三角比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勾股定理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直角三角的性质之后的内容,锐角三角比是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
第八章,四边形,包括多边形中角的度量,平行四边行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证明,菱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不规则四边形和筝形的性质,特殊四边形的定义。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八、九年级的内容。
第九章,变化的性质,包括用向量进行图像变换、矩阵性质及运用、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图形关于点对称、两种或更多的图形变换、对称性的确定、利用矩阵运算进行图形的变换。相对应的,用向量进行图像变换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没有涉及;矩阵是高二教学内容,其中利用阵运算进行图形的变换是高二第一学期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图形对称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
第十章,圆的性质,包括圆切线的性质、弧长的度量、圆中弦和弧之间的关系、圆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圆内外角的度量关系、圆中线段的长度、直角坐标系中圆的方程。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与圆有关的内容和性质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其中与圆有关的角是拓展Ⅱ的内容;直角坐标系中的圆的方程是高二解析几何的内容。
第十一章,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包括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梯形、菱形和筝形的面积公式,相似图形之间面积和周长的比例关系,圆的弧长公式,圆和扇形的面积,正多边形的面积,几何概型。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圆的弧长公式、圆和扇形的面积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相似图形之间面积和周长的比例关系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几何概型在上海中学课本中没有涉及。
第十二章,表面积和体积,包括几何体的定义、圆柱和棱柱的表面积、圆锥和棱锥的表面积、圆柱和棱柱的体积、圆锥和棱锥的体积、球的体积与表面积、相似几何体的性质。相对应的,在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高三立体几何中的教学内容。
从使用上来看,上海二期课改相关教材中的内容只涉及一些比较浅层次的知识,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补充大量课外练习。同时,考试的难度也高过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而美国一本教材有一千多页,教师基本不做课外的补充,教材上的习题也是挑着做,考试难度也和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差不多。
3. 学生资源
教材第三部分学生资源共分10点内容,分别是知识点复习、扩充练习、表格、公理和定理、补充定理的证明、解题方法、课后练习部分答案、英语—西班牙语对应词汇、索引、书末致谢。现就其中的主要几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知识点复习。在本书的知识点复习部分共罗列了22个知识点,分别为有理数的运算,算式的化简与求值,数的性质,乘法分配率的应用,二项式展开,二次根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用数轴解不等式,式变形,绘制点和线,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线性方程组,线性不等式,二次方程与函数,用百分比解决实际问题,单位转换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据显示,抽样调查,计数方法,概率,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每个知识点的复习都是通过知识点描述、例题和练习三个步骤来加以说明的。简洁的复习形式,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所遗忘的知识点得到有效、全面的复习。
第二,扩充练习。教材为每一章节配备了若干扩充练习,练习的难度比课后练习有所增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第三,表格。教材为读者罗列了五种表格类型,即符号、度量、公式、平方和平方根、三角比的值。以符号表格为例(如下图所示),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很多数学符号、度量单位、公式定理等,都需要他们记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会忘记。因而,该教材这部分内容以表格的形式把学生经常要用到的数学符号整理出来,供学生随时查阅、学习。
第四,公理和定理。这部分内容是对本书中的定理和公理的整理,并注明了每一个公理和定理所在的页码,使学生可以很快查阅到本书中所有定理、公理的表述及其所在的位置。
第五,补充定理的证明。本教材教学内容部分中出现的定理一般不给出证明,只是告知学生可以使用这些性质,而在本教材的学生资料部分给出了教材中6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分别是定理4.5直角三角形HL全等定理证明,定理5.4三角形三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定理5.8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定理5.9三角形的三条高上的中线交于一点,定理8.17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定理10.10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定理。
第六,解题方法。这部分内容是为课后练习题题号中画圈题目提供详细的解题过程,这些解题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课后练习题的解题模式。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比较 篇8
1 教材编写的原则
1.1 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
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的变革与完善,教材编写也凸显一些新的理念,如教材更有时代感,更关注人类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综合性的,统称为《语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由选文、语文知识、课后练习三部分构成,共同点都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我国的《语文》课本将语言知识、文学鉴赏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类教材,这与我国注重感性思维的特点、强调文道结合的传统密切相关。并且我国教材的编排一般以文章体裁为纲划分单元,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教材以主题为纲编排文章,但实为少数”。第三次教改后,我国的文选型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增加了语言表达与交流,强化语言实践活动。
1.2 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美国教育是一般是实行分权制,把教育的权限下放地方,全国没有统一的母语课程标准,教材的选用也是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教材。美国的母语教材是一般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教材,《美国语文》属于文学类。《美国语文》是按历史时期进行编排的,主要是以各个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作为教材选文的对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知识拓展的能力。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写种类很多较多,但编写的原则一般是崇尚价值多元化,理性主义等,在编排上他们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编写原则上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 教材的选用
2.1 我国的教材是国家统一编写
我国的语文教材一般是由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统一编写,并由人教、苏教版统一出版,发行。但随着教育的改革也出现了一纲多本,可全国也就几套教材,一套教材很难照顾各个地区。但使用时一般是由当地的教育局指定哪套教材就必须用哪一套,学校和教师根本就没有自主权。教材应该有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水平不同地区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材要有自己的定位,定位后就会有自己的特点。特点是它的生命。
2.2 美国的教材各地州可自行编写
美国的语文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其教材是由各州根据各州的实际情况编写,由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他们实行教育分权,“在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制度,每个州可以依据本州的法令就教科书的有关问题,独立做出规定。在一学年即将结束时,学校校长和各科教师就会收到许多书目和教材,有些教材的出版社推出的新教材往往可以带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但是具体选用哪种教材,要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选用。”校长和学科教师自主选用教材,甚至是同一学校的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师也会出现不同版本的教材,根本没有统一的要求,只是教学目标到达就行。学校和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和编写教材,教学可以灵活多样。
3 教材的编排
3.1 我国教材编排比较死板陈旧
我国教材的编排比较死板,绝大多数教材的中心是由阅读、写作、听说三条线索组合而成。在编排结构上,我国的语文教材是一般是由导读、正文、注释、课后练习组成。而作者介绍,背景知识,语文老师都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介绍,学生听着无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除了教材我们的辅助资料仅仅就是课外读本和一本教辅资料、朗读带(教师用书)。
3.2 美国教材的编排与时俱进
美国母语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样,设计新颖,编写理念先进和现代化。美国的母语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导方法较独到,并且操作性较强。美国母语教材编排时一般是按照作者介绍、文字的背后、正文、走进作品、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布局构成,这样既适于学生预习,同时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如,作者介绍、文字背后学生一看就了解,老师就不必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介绍,也可以给课堂留出更多时间。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感兴趣。
4 教材内容的选择
4.1 我国的教材内容求稳定、正面积极
从我国教材内容的选定上不难看出,能成为课文的大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一般都是正面的,绝无反面,大多都是政治、思想、艺术方面的权威之作。其次作者一定是正面积极的,比如周氏兄弟,哥哥鲁迅永远是被光环包围,而作为弟弟的周作人却作为对立面存在,鲁迅的名字不断被人们提及、赞颂,那“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牺牲品质使鲁迅已不仅仅是鲁迅,他被抽象升华成一种标志,一种象征。在中学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有,而且也是选的最多的。而周作人却因为后期的“汉奸”行为,被无数人斥责与漫骂。作为一位已逝的文人,我们对其的道德评价往往大于其作品质量。周作人就是如此。从他的小品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周作人;从他大量翻译的外国作品中我们又看到了热情钻研各国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其影响丝毫不亚于他的哥哥鲁迅。但我们的教材一篇都没选用他的作品。同时我们求稳定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教材选文比较单一。
4.2 美国的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美国教材使用的周期为6年,因而他们的教材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如,读本中《美国大学生的一个关键时刻》的一课,叙述的是美国“911”恐怖事件以后,美国的大学生对此事的反应以及采取的行动和态度。还有《快餐垃圾》、《美国的老年的悲剧》等编进教材。“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内容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而且还教会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练习题的设计
课后练习题是各国母语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题设计的理念和设计质量,对语文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联。中美母语教科书练习的编写的原则各有差异。
(1)美国课后练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美国的母语教材练习分三个部分:思维与文学、机遇与挑战、语法和作者介绍。练习设计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练习设计的指导性较强,而且指导的形式是丰富多样,这种设计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部分练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注重知识的拓展,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2)我国教材课后练习注重内容的挖掘。我们的练习题较繁多,偏难,问题设计面面俱到,注重内容的挖掘,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到作者的情感等。有的教材课后练习有十几道,有三分之二是关于选文内容的问题。而相应的导学系统、助学系统、作业系统之间的对接又较欠缺,很多问题的设计很少为师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缺乏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背诵并默写某一段、某个词用的好吗?为什么等。很多问题的设计仅限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至于“怎么做”就比较欠缺,缺乏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而且问题的设计往往更倾向成人化,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设计的较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材的练习设计少有体现。教材还停留在“教本”,跟“学本”的距离还一段差距。
总之,美国母语教材在编写原则和选文的内容等诸多方面的经验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但也不是说美国的母语教材就是完美无缺的,可以完全效仿。作为母语教材的编写,各国有各国的国情、民族性、文化性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借鉴和吸收美国乃至其他国家一些优秀的、成熟的经验,以期我国能编写出更优秀更适合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叶立群.本国语文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3.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58.
中美教育对比研究 篇9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课堂形式。在美国,学校对上课学生服饰规定不多,拖鞋、低腰裤、鼻环、唇环等见怪不怪。甚至还有教师组织学生将点心、饮料等食物带到课堂上,共同品尝。课堂气氛是相对轻松自由的,师生之间亦师亦友,这一种课堂形式当然有其弊端,比如学习注意力分散等,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提高。事实上,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包括能力、特长、个性等等,推崇标新立异,美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个性化和多样化。课堂上,老师采取的是一种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善于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同时,美国的学校课程考查内容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学术训练营,户外求生等实践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完善。学生的课业、学业也不像中国学生那样由期末的考试成绩决定成败。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潜质的挖掘,而不像个别中国家长在孩子出生之时就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天真浪漫的年纪却要天天上补习班、培训班,使孩子的童心荡然无存,甚至孩子的兴趣也得不到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安排的“兴趣”。所以,在美国教育熏陶下的他们学生很难接受呆板传统的中式教育。如何能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就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专业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学生知识和人文修养。这个特点包括个人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等。因而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尤为重要,为了阐明清楚一个观点,往往会利用一节课甚至是更多的课时去解释清楚。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个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少的,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堂上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齐刷刷地做着笔记。当然中美两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发展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结合两种文化特点进行分析,为国际汉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教授汉语提出建议。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课堂形式的对比,我们了解美国课堂形式看似“散”但是却有较浓厚和轻松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放松,给予学生一种精神自由,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探讨除了书本以外所潜在的答案,这一种散发性的思维模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此类课堂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中国课堂的形式多数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合作为辅,当然,近几年,许多高校的课堂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在上课前会做好预习的工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多了,在一定的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了只有老师参与的课堂形式。
第二点是中美高等教育中的知识观,在课堂上,两国在知识侧重点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曾经有人形容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是在培养一群群会背书的“机器”,是呆板的,原有的教育体系使他们失去了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可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两国之间的教育观念有所差异,中国高等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教育质量的考察主要依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与教师的上课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上课的时候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甚至好些同学恨不得记住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字,因为只有记住平时老师讲过什么内容,到了考试的时候才会做题。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低,笔者认为这种知识灌输的体系有利也有弊,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美国则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教学中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往往“满堂灌”“一言堂”,墨守成规,比如考试制度、上课形式等并没有因地制宜,使美国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所以,面对中美教育文化碰撞的局面,如何能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就需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专业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美国教育观念的培养下,学生与教师亦师亦友,课堂气氛活跃,甚至表现得过于自由,课堂上形成了与中国中学生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英国学者怀海特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记忆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情况。”可见,知识是可以遗忘的,但是能力却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也知道即使是对那些业务知识和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也存在的知识更新的问题,所以学生自身能够有意识地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知识,有效传播教授汉语的能力很重要,这么做还可以在学与教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之所以在课堂形式和知识观方面存在如此大差异,究其根源是两国的教育理念有本质上的区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理念的核心部分,我们一直强调孩子应该是全面发展,但是真正能做到综合看待孩子成绩和个人素质方面的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作为应试教育的大国,“唯成绩论”是突出的部分,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理念。我们经常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少学校也会拿考试的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虽然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相关的措施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状,但是短期内以成绩和学校等级给学生进行定位的事情还占据着多数。笔者认为这是在无形中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成绩达标。美国教育系统中,对于学生的成绩单不会大肆地宣扬,因为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作为家长,也不会以成绩来评论孩子,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多数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去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美国的教育观念偏重于实践的研究,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向权威发起挑战。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公共场合上,他们都能够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实际上是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培养自由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中国则是更为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强调要对知识点掌握到位,课堂上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体现了老师的主体地位,学生较少会去质疑权威。中国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个人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人文情怀。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批判思维模式和创造力的发展较为缓慢。
最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美国的教育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注重的是“本性教育”,提倡的是做人要善良、诚实和守信等等,这是“修身、治国、平天下”最为基础的素质。而美国教育强调的是宗教、自由和人文精神等。
综合两国的国情特点分析,美国属于移民国家,其包容、创新的特性明显地体现在教育领域之中,更多强调自由独立、个性发展等。中国大部分区域属于内陆国家,其保守渐进、稳扎稳打的特性体现在教育理念当中,更多强调修身养性、求同存异。中美两国的教育背景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国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教学经验,以其之长,补我之短,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与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作为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二者的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管窥中美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发展历程的异同,利用“事件路径”法让我们发现了两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从中不难发现其对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潜在意义。除了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商业思维和市场理念可以说是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系一次次走出困境、不断超越、走向繁荣的动力之源。这种商业化理念值得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和借鉴,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当然,要真正实现专业转型并不容易,但我们坚信:通过加强中外教育技术界的交流、学习与借鉴,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转型与超越将指日可待!
中美生命教育的比较 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启示,美国
生命教育源于美国, 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 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人的生命教育相对成熟, 他们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方面, 会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地向孩子解释死亡。然而, 在中国社会中, “死亡”一直是避而不谈的禁忌之一。
一生命教育的定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 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生死问题的教育, 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 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 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 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 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 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 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 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作用
1. 认知层面
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 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 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
2. 情感层面
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 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 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 行为与价值层面
可以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问题, 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 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 进而提高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三美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概况
1. 生命教育的目标
第一, 认知层面上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信息, 并帮助其体验这些信息, 通过提供实例及案例谈论, 帮助学生了解并能整合这些信息。
第二, 情感层面上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情感与情绪, 重点在于教导他们正确处理自己在面对丧恸时的哀伤情绪。分享并讨论哀伤的情绪体验是重要的方法。此外, 对没有丧恸经历的人, 可以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同理心技术帮助丧恸者缓解情绪。
第三, 行为层面上的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 自己应该如何或帮助别人正确地表现哀伤的情绪。
第四, 价值层面上的目标。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 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具有科学完整的内容, 且与学生个体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Gibson等人认为中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有如下内容较为恰当: (1) 自然的生命循环、植物及动物的生命循环; (2) 人类的生命循环:出生、生长、老化及死亡; (3) 生物层面:有关死因、死亡的界定; (4) 社会和文化层面:丧葬的风俗及有关死亡的用语; (5) 经济和法律层面:保险、遗嘱、葬礼安排事宜; (6) 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层面; (7) 儿童文学及艺术中对死亡的描写; (8) 死亡的宗教观点; (9) 道德和伦理的主题:自杀及安乐死等; (10) 生死相关的个人价值。
3. 死亡教育的实施
在美国中小学, 死亡教育的实施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 (1) 认知的/信息的 (教导式) :以教师为主, 向学生介绍文章、资料、书籍或多媒体等所呈现的知识。 (2) 个人的/情感的 (经验式) :以学生为主, 运用各种经验情绪分享的方式, 来探索死亡和濒死的各种情绪和感情。
四中国生命教育的概况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 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回避的负面态度。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绝口不提死亡;庄子曾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 是一种超脱境界, 超越生死, 同时追求长生不老;佛教注重轮回, 这一期生命的终结同时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 也是一种对死亡的逃避。正是因为这种对死亡讳莫如深的态度, 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 而生命教育的开展在国内也难以进行。
台湾和香港是近代中国与国外接触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加上人们文化水平较高, 是中国较早开始生命教育的地区。在20世纪末, 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界就将死亡教育引入教育体系, 称为“生命教育”, 在学校广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21世纪初, 香港开始重视生命教育, 2001年12月天主教香港校区出版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图书, 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
在中国死亡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不过这种研究仅局限于学术界少数专家学者范围内的抽象理论研究, 并未像其他国家一样, 在学校教育和广大普通民众间广泛开展死亡教育, 所以对全社会的影响非常有限, 死亡教育对普通大众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对死亡问题表现出的诸多忌讳, 令中国的死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针对普通百姓的死亡教育未能广泛地开展起来。目前生命教育只有在少部分高校开展。
五由美国生命教育得到的启示
针对中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结合中国教育实际, 以美国生命教育为基点, 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 对中国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要从学生个人生活实际出发, 紧贴生活, 编制一系列的生命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自杀及其预防问题;人类的生命历程:出生、成长、衰老及死亡;亲属死亡后儿童心理的调适问题;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谈丧葬的风俗问题;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来谈保险、遗嘱、葬礼安排等方面的善后事宜;儿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表现中的死亡主题作品的赏析问题等。
第二, 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选择适当的生命教育内容, 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在教育过程中, 注意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 可以是教师直接教导, 也可以是学生进行情绪体验和情感分享等。
第三, 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师资培训。生命教育应以理论指导实践, 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实践, 以科研促教学, 努力寻求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规律, 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 要求给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师既是一位高素质的教师, 还必须是一位生活充实、积极向上、热爱生命的教师, 只有热爱生命者才有资格教导学生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第四,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渠道的合力。学校除了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外, 要注意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和睦互助、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 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另外, 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社会可以提供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场所和设施, 如关于死亡主题的艺术展览等。
六结束语
在国外生命教育已经较为成熟, 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正确认识, 丰富教育方式, 不断完善中国的生命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君.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J].医学与哲学, 1999 (11)
[2]韩映红、王银玲.美国儿童死亡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2)
[3]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 2000 (12)
《虎妈战歌》:中美教育论战 篇11
最近,华裔作家蔡美儿写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讲述自己培养子女的超严格作派,在美国引发了媒体风暴和一场场激烈的论战。
蔡美儿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也是两个十几岁女孩的母亲。她的父母是华裔菲律宾移民。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的文章。这篇文章节选了《虎妈战歌》中的一些章节,蔡美儿在其中讲述了自己是如何用所谓更传统、严厉的“中式”教育法来培养孩子的。
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节选)
作者:蔡美儿
有很多人都很想知道,中国的父母如何能培养出那种典型的好孩子,也想知道这些父母是如何培养出那么多数学尖子和音乐天才的,他们还想知道这样的家庭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自己是否也能效仿。嗯,这些问题我可以回答,因为我就是这样的母亲。我从来不允许我的两个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一做以下这些事情:
·在外面过夜
·参加聚会
·在学校里演奏(卖弄琴艺)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自己选择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考试成绩低于A
·在除了体育和戏剧以外的其他科目中没得第一名
·演奏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不演奏钢琴或小提琴
我所谓的“中国妈妈”这个概念没那么严格。我认识的一些韩国、印度、牙买加、爱尔兰和加纳的父母也都称得上是“中国妈妈”。相反,我认识的一些华裔妈妈虽然几乎都出生在西方,却都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这一概念。我所谓的“西方父母”的概念也没那么严格,西方的父母也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有时候西方的父母会认为自己管教得太过严格,可哪怕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还是跟华裔妈妈差一大截。比如说,我的一些自认为很严格的西方朋友会让自己的孩子每天练习三十分钟乐器,最多一个钟头。而对于一个华裔妈妈而言,练一个钟头简直是小菜一碟,要练上两三个钟头才算得上严格。
尽管我们已经烦透了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陈词滥调,但在教育子女方面,还是有车载斗量的研究显示,在中西方人之间存在着数据可以证明的明显差异。在对50名西方裔美国母亲和48名华裔移民母亲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有70%的西方母亲要么认为“逼着孩子学业有所成对他们不好”,要么就认为“父母有必要让孩子觉得学习很有意思”。相比之下,几乎所有的华裔母亲都不这么认为。相反,绝大多数华裔母亲都说她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最优秀的”学生,而“学有所成则是父母教育方法成功的表现”;如果孩子的成绩在学校不算拔尖,那就“有问题”,父母就“没有尽到义务”。其他一些研究表明,华裔父母每天跟孩子一起做课业练习的时间大约是西方父母的十倍。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们参与团队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更大。
华裔父母们认为,任何事只有“精于此道”才能“乐于此道”。而要想技艺精湛就必须努力,而孩子是不会自觉自愿地努力的,因此家长就有必要凌驾于他们的喜好之上。通常情况下,这就要求家长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因为孩子会对此进行抵制;采取这种方式一开始总是会很难,而西方的家长往往会在这时候就考虑放弃。但只要方法得当,中式策略就会促成一个良性循环。反反复复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是拔尖的关键所在,而死记硬背在美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旦开始在某个科目上表现出色一无论是数学、钢琴、投球还是芭蕾一孩子就会受到表扬和羡慕,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有助于建立信心,让曾经毫无乐趣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但这样一来,父母想让孩子再努力些就更容易了……
华裔父母是如何靠他们的做法来侥幸取得成功的,这个问题我努力地思考了很久。在我看来,华裔和西方父母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不同之处。
首先,我注意到西方父母特别在意自己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很担心孩子们在面对失败时的感受,也往往会努力让孩子们相信一次测试没考好或是背书没背好也没关系,他们仍然很优秀。换句话说,西方的父母更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华裔父母则并不这样,他们强调的是力量而不是软弱,因此他们也就表现得迥然不同……
其次,华裔父母认为孩子欠自己的。这背后的原因不甚明了,很有可能是儒家孝道的影响,再加上父母又为孩子牺牲和贡献良多。(华裔母亲往往会亲自披挂上阵,花费大量时间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盘问和监视。)总而言之,这当中的观念就是华裔孩子必须终其一生顺从父母、为他们挣脸面,以此作为报答。
相比之下,我觉得西方人就不觉得孩子永远欠父母的。事实上,我丈夫杰德的观点就与此恰恰相反。有一次,他对我说:“孩子们没有对父母进行选择,他们甚至连选择是否出生的权利都没有。是父母非要把孩子生下来,所以他们有责任把孩子抚养长大。孩子们什么都不欠父母的,他们只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
最后,华裔父母坚信自己知道对孩子最好的是什么,因此就完全不肯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和选择。就因为这样,华裔女孩都不可以在中学谈恋爱,华裔孩子都不可以参加露营。也正因为如此,华裔孩子绝不会有胆量跟妈妈说:“学校的话剧选中我当演员了!我演村民甲。我每天放学后都得参加排练了,从三点排到七点,周末也得有人送我去。”要是有哪个华裔小孩这么干了,那就得求老天爷保佑了。
千万别误会,我并不是说华裔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愿意为孩子放弃一切,只是教育方法完全不同罢了……
《华尔街日报》上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当中毁誉参半。华盛顿火学巴索校区的市场营销学助教艾莉森·罗是在香港长大的,后来到了美国,在杜克大学研读博士学位。读过蔡美儿的这本书之后,罗就这场论战从正反两方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我并不认为美儿(作者蔡美儿)宣扬的是培养子女的最佳方法,也不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评判美好人生的关键标准。可我也想得到,她两个女儿的大学申请书会有多强的说服力。许多家长的梦想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对他们来说,美儿不过是在跟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让读者们看到,只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才能不仅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另一些人则留意到,《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只从该书的开篇部分进行了摘录,完全没有涉及后面的一些章节。而在后面的章节当中,蔡美儿讲述了她已经对自己所说的“中式”教育方式有所反思。《旧金山纪事报》的乔恩,卡罗尔认为《华尔街日报》刊载的节选不能反映该书的全部内容,并且表示,“节选是《华尔街只报》的编辑和该书的出版商挑选的结果,编辑们只想着哗众取宠,出版商的目的则是多卖书”,与此同时,“它并不能反映书的全貌”。
中美高等数学教学比较研究 篇12
高等数学是普通工科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 而工科高等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因此数学教学应符合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 使数学真正成为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基础学科.
基于此, 我对中美两国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环节进行比较, 针对国情, 依据学生特点, 制定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扭转学生普遍认为的高数抽象、无实际应用的思想, 让每名学生自发的爱上高等数学, 认为高数广泛应用在工作实践中.
二、中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1. 教育观方面
美国较中国来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充满活力和野心, 美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倡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
中国是一个三千年的文明古国, 自古重视教育, 在古代, 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金榜题名, 成绩成为评判优劣的决定性标准. 在现代, 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传授, 重视的是知识的掌握, 培养的是可以适应各类标准化考试的学习型人才.
2. 教材建设及教学大纲方面
美国的微积分教材突出了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引出往往从特殊到一般, 先给出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 总结出相应的理论. 每一个理论定理往往又有若干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 加深巩固. 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会在教材中用通俗易懂的实例反复讲解.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引入, 不拘泥于概念和逻辑上的严谨.课后有大量实际问题的习题,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构建数学建模思想.
中国的高等数学教材则是习惯先给出逻辑严谨的定理理论, 对其严格的证明推导, 然后根据这个定理去做题, 往往直接套用公式, 定理掌握的扎实, 准确. 教材设置遵循着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知识介绍的全面、深刻. 课后多为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两方面问题, 让学生反复练习, 加强运用.
英文教材正好相反, 从几何图形直观入手, 用曲线上一点附近可以用切线来近似代替曲线, 引出线性逼近的思想, 通过数学物理上的实例加深对线性逼近的理解, 最后从前面的例子中提出微分的概念. 与中文教材不同, 它直接定义了微分是导数与自变量的乘积.
3. 教学环节设置方面
美国的课堂教学遵循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否定不纠正. 通过大量的实例加深对理论的运用. 美国的微积分课程在理论学时基础上, 还增加了实验学时,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把数学问题真真正正地应用到实际领域.
中国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传授为主, 遵循给出定理———定理证明———运用定理, 受教学进度方方面面影响, 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讨论, 解决问题的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传授全面的数学理论知识. 高等数学课没有开设实验课, 数学理论与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脱离.
4. 教学内容及方法方面
美国的课堂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 对教材的正文和习题都采用了大量的图片, 使学生读起来生动有趣, 更好的发现规律, 让数学变得不那么枯燥. 老师会把讲义, 习题解答, 实验放到资源共享平台, 课上板书少. 会针对课程内容安排多次小考, 计入平时成绩, 发现舞弊者, 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停课一学期. 老师上课讲解知识要点, 期末考试内容相对较难, 无重点.
中国的课堂教学缺乏这样生动的课件, 教学内容体现在课件上, 条理清楚, 知识涵盖量大, 适当增加了知识的难度, 为一部分考研人提供依据. 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课件, 还要书写大量的推导过程, 计算方法. 针对期末大考计入总成绩, 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率, 交作业情况酌情计入. 老师在课堂上对知识讲解透彻全面, 典型题反复练习, 对考试题型范围多次讲解渗透.
5. 学生接受程度、课堂表现方面
美国课堂学生与老师融为一体, 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参与度高,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 课堂上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针对有问题的地方认真思考, 积极动脑. 学生上课随时保持高度集中状态, 因为课后作业量大, 需要自己分析问题, 触类旁通. 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中国课堂学生往往不认真听讲, 对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 参与度不高. 老师与学生互动少,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有机械记忆, 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课后作业多半等待老师讲解, 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研究, 转变教育观念, 尝试制定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式教育转变为自主探究式教育, 并结合我国国情, 我校工科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 完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1. 单元学导式教学模式———对每一小节的内容教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 勇于提问质疑, 教师在讲解知识同时注重解决学生易混淆、难于理解的方面, 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2. 前后对比式教学模式———每一章节的内容, 章节之间的内容关联, 指引学生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每章结束后, 适当增加小考, 及时布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用图表或口诀的形式, 对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学做树状分析, 加深认识, 易于数学知识的掌握.
3.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时刻布置学生数学学习的相关任务. 在课堂上适当地引入实际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去探讨, 寻求相关数学知识构建, 在各种不同结果的对比中, 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中来, 提高学习兴趣. 每月及时地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 结合所学的高等数学内容, 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解决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
【中美中学数学教育】推荐阅读: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12-21
中美中学生守则07-17
中美小学数学教育差异何在?12-03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比较11-27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05-10
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异10-21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05-18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05-27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06-21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