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2024-12-21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精选12篇)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篇1

一、背景概述

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外界没有外语运用的环境下,教师成为学生的外语习得过程中最主要的语言来源,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也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立足各自国情,在面对不同特色的学生群,结合本身所有的不同文化特性,采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时,中美中学外语教师的角色也凸显出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针对英语的普及,英语作为中学必修课之一,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由于高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英语成绩是高校人才筛选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此外,受中国国情影响,一个班级学生人数通常都在四五十人,知识传授方式通常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结合一定的语言运用的课堂互动活动。

在美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是一门必选课程,学生必须修满导老师的工作责职,如指导老师要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帮助分析教材,落实教学常规、每周至少听一节新教师的课,并及时评课等,要指导新教师搞好教育科研,检查评阅其总结、论文等,积极鼓励新教师大胆创新;新教师要主动请导师指导备课,所有教学案要写详案。

2. 开展微型课的研究,对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

开展微型课的研究,可以改变原来教研活动漫无目的的状态。开课前备课组先集体讨论该课型应该如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然后由执教老师备课,再具体讨论教案中是否贯彻了讨论的意图;上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课后上课老师先自己观看录像,反思上课过程中哪些方面处理较科学合理,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写出反思供教研组评课讨论;评课活动中先由执教老师交流课后反思,备课组交流研究课的目的、教学设计意图等,然后全学科组教师围绕要研究的内容、教学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哪些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改进,然后形成共识,最后由另一位教师在修改后再上一节,再比较两节课的区别,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3. 开设校园网评课平台,交流教学方法。

评课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要求的进一步理解。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在听课后把评课形成文字上传校园网,以此促进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使被听课的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提高。

4. 聘请专家来校培训指导。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校为大部分学科聘请了专家每星期来校一次进行学科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教材的设计意图、如何备课、听课评课、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等。由于专家一定的外语课程学分,但相对自由的是,他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外语课程的设置,选择一门或多门外语进行学习,通常学校设置的外语课程各有不同,通常有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汉语等。美国坚持“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国家教育方针,中学外语教学目的更趋向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自主决定对各门外语进行不同层面的接触。此外,美国外语课堂的人数通常为10—20,教学模式通常是大量的课堂活动和情景语言运用配搭着教师讲解一起进行。

二、角色比较

从课堂氛围、组织教学、学习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所担当的不同角色,可大致归为以下三组。

1.圣者VS友者(sages VS buddies)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职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以春蚕吐丝般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在学校,学生通常不会直呼教师的名字,而会用教师的姓加上“老师”来称呼他们。从汉语的角度看“老师”二字,“师”指教师,而“老”不是指年龄大小,而是一种尊称。这一传统的一直延续,充分体现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再者,在中国一堂课开始时,学生要向教师行鞠躬礼,表示对教师的敬重和感谢,随之教师鞠躬回礼,这一传统礼节也标志课堂的开始。在课上,教来校时间得到了保证,并且针对性强,专家与教师交流充分,效果比较明显,一年多来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5. 与名校结对,挂职培训。

为进一步学习名校的管理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我校与本市管理好、教学水平高的名校进行了对口结对,为我校教师的培训又增加了平台。我校派出教师到名校参加挂职培训,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参加挂职培训的教师参与名校的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并与名校的一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上课交流;名校每学科派一位资深教师定期来我校参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指导,进一步加强了我校的师资培训。

四、未来发展趋势

师资培训是一项长期而又宏大的工程,它关系到学校、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级教研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要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国家课程建设的需要,及时为学校培训急需的学科教师(如通用技术教师),否则很难讲新课程向高层次发展;师资培训要有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否则参加培训的教师就没有积极性,师资培训要增强互动,只有增加双方的互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大家进行交流探讨,才能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

总之,未来的师资培训要与新课程相结合,高校要以人为本,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要为新技术培养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2004.8.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走向校本发展.2005.11.师执讲,传授知识,学生通常不会随心所欲当面质疑教师的讲解,如果有疑问通常要举手,经教师点名允许,才会提出,如果问题较多,学生通常都会下课后再去向教师请教,即使是传授外国语言文化的英语课堂也不例外。因为中国学生从小受父母传统教育,课堂上要充分尊重教师,且宝贵的课堂时间是属于所有学生的,在课堂上随心所欲,不仅是对教师不敬,而且是对其他同学的不敬。描绘中国课堂的经典画面是,在三尺讲台上,教师呕心沥血地讲授,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学。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行,提倡将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但教师在学生心中圣者的形象将会一直保存。

而美国一直崇尚Egalitarianism(平等主义),相信人生来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应该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权利。学校里,对平等的追求也处处可见。教师并没有被赋予相同崇高的地位,与其他职业没有区别。学校里,教师的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各尽其责,各施其力。在称呼上,学生通常叫教师Mr./Ms.加上姓氏,但学生也可以直接叫教师的名,甚至绰号,称呼的相对随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对话时也相应随性自在。课堂上,学生习惯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解,抒发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和同学进行私下讨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时,教师通常都会在当时当堂不厌其烦地分别一一解释,学生和教师因知识理解差异在课上各持己见、直接辩论的情形也很寻常。在进行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课堂任务,通常会加上“Would you...”(能不能……)、“please”(请)等,语气相当客气。外语课堂上,美国教师授课方式也相对自由,他们有时会随意地坐在课桌上,或和学生一起坐在地上,美国教室里没有固定的讲台,教师常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学习动向,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活动等。美国课堂上的师生更像是平起平坐的朋友,进行讨论学习。

2. 主导者VS辅助者

由于课堂规模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中国中学外语教学课堂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在中国,中学班级人数通常在四五十人,教室里并没有太多空间可供教师自由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需要进行句型练习的时候,教师通常先讲授句型构造后,给学生列举例句,指导学生整体进行分析,之后再让学生与邻桌同学进行讨论并各自学习造句,随后教师从几十个学生抽取若干个来展示自己的句子并进行典型错误的纠正,其余学生则根据他人的错误和教师的分析进行自我更正,再通过课后教师布置的大量书面练习进行巩固学习。此外,中国中学外语教学任务偏向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为主,为了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能高效率地进行,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在课上采用直接大量灌输的方式,学生听学并做相应的笔记,课后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慢慢消化所记知识,再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去理解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或体会教师所授做题技巧。学生的学习形式在教师的主导下整齐划一,学生一步步按指示掌握进行学习和练习,而学生的个性相对而言则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美国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重视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尽量发挥个人的能力,课堂活动中教师主要担当着协助者的角色。在外语课堂上,学生人数一般在10—20,通常教师拥有自己的教室,允许教师做一些与外语语言文化相关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美国外语教学没有应试的压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更加注重课堂活动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将重心放在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了解方面。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言创造性,教师常将课堂主动权交于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语言组织和展现,而教师则从旁协监管助课堂活动的进行。美国外语课堂上,外语教师常采用小组合作(team work)的方式组织课堂。例如:在进行新句型练习时,学生常被分成多组,各自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情景对话,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解释新句型作用或纠正错误使用,并无意识地试图运用已学过的内容完成任务,此间教师在各组中巡视,在不干涉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同时从旁协助新知识的运用和旧知识的复习。

3. 决策者VS指引者

中国中学的英语课程是主科之一,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了解语言和文化,更要尽力在考试中运用已学的知识获得最佳成绩,而对于英语课程本身属性不甚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只能把决策权交于了解各学生能力和学习进展情况的英语教师身上,望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和悟性,帮助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提出相应有效的学习方法建议。在家长的严格教育和监督学习下,学生会尽力去尝试教师所提出的学习方法,争取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被纳入考虑的主要因素,个性发展也不得不暂时掩盖起来,以求全力以赴面对考试。因此,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语言学习经历让教师的决策和建议成为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向。

而美国的中学外语教学只是必选课程,虽然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外语,但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要求,根据学校开设的不同外语课程进行相对自由的选择,通常中学开设的外语课程有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汉语等,且每门语言都分设不同的语言等级。学生带着不同的兴趣、目的和基础进入外语课堂,有的为初识语言和文化,有的为掌握一门交际技能,有的为精益求精、为事业打基础,等等,他们会向教师咨询关于学习方向和技巧,但不一定一层不变地遵循,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去取舍。学生在接触了一门外语或选择了一定等级后,若发现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或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高层次的教学,可以换其他语言课程或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课程安排相对比较灵活。而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引学生学习该门语言和接触该层次能达到的成果,以及建议学习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而采纳与否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

三、总结思考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圣者到友者,从主导者到辅助者,从决策者到指引者,使外语教学的成果各有不同,中国的中学生接受的是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他们在课堂上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且学生英语语法和应试能力经过长期训练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对英语语言结构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有利于深一步的语言学习,在教师的决策下,学生的外语学习能更有方向性;但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他们的外语学习相对被动,忽略了本身个性和本人学习外语最终目标的差异,而且学生平时没有太多机会进行交际练习,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略现欠缺。而美国中学生能在如友人般的教师伴随下,有机会学习不同外语,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且他们能及早明确个人外语学习的目标,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然而自由的课堂气氛有时会浪费课堂时间,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也相对有限,他们的语法理论知识也可能普遍薄弱,不利于深层次的语言研究学习。

为满足现在世界格局变化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中国中学外语教学的目标已经往综合交际运用能力方面倾斜,只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也会阻碍外语学习更上一层楼。了解中美中学教师所担当的不同角色,相互借鉴学习,若我们的外语教学能在保留中国教育文化中尊师重道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同时引入美国外语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的特点,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更加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国的中学外语教学必能走进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Chan,K.&Chan,C.Chinese Culture,Social Work and E-ducation and Research.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5.

[2]Samovar Larry.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3]Keith John.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Pearson ESL,2001.

[4]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2001,107th United States Congress,January8th,2002.

[5]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不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借助语文所包涵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要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性,在发挥把握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王慧琴  作者单位:河北省崇礼县第三中学,076350 刊 名:金山 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 年,卷(期): 1(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63-0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中学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自然地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渗透“美育”是成功的关键。

一、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1.自然美

语文课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比比皆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写了山之美:“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济南群山雪后的美丽景色,使人体验到秀丽之美。翻开语文课本,花色之美更是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人们对花的喜爱,就是对美的憧憬。

2.社会美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仍青春不衰,雄姿英发;历经无数次劫难,终刚毅不拔,巍然屹立。这不能不部分地归因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没世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都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而中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使之在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道德情操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独特功能,语文教师要把握这一优势,为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艺术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诗话,集中体现了美的特征。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是十分丰富的。如《口技》表现了摹声艺术美;《核舟记》表现了工艺美;《苏州园林》表现了建筑美;惠崇《春江晚景》表现了绘画美等,语文课本本身又体现着艺术的形式美,散文中的排比给人一种气势美,小说中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和谐美,剧本中的人物动作设计具有造型美,诗歌的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美。

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途径

1.利用联想和想象感悟形象美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关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这样才能借偶然事件看到必然性、普遍性,借有限人景看到无限的情。

2.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着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经指出:对于教师而言,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教师在语言上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入境动情”的语言能抓住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交互激荡,产生强烈深厚的情感反映。教学中教师优美的语言、适当的鼓舞,情感的调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利用“美读”感悟情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美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学生就会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从而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感受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真正从感悟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语言材料。

4.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板书可以说是教材的灵魂所在。一个新颖、别致、美观的板书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维,又给学生美的享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在教学《春》一课时,设计了两种形式的板书。其一:一、盼春-春天的脚步近了。二、绘春-1、大地回春图-像刚睡醒的孩子。2、春草图-钻、嫩、绿、满。3、春花图-像火、像霞、像雪、蜂飞蝶舞。4、春风图-味(泥土味、草味、花香),声(鸟声、笛声)。5、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白天、晚上。6、万家迎春图—城乡、老小。三、颂春-三个比喻(新、美、健);其二:通过春回大地(写时)、春光明媚(写物)、春早人勤(写人)、春意催人(写意)来表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合理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语文审美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去感受和创造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肖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中)

[2]张和发.寓审美情趣培养于语文教学之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3]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12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之我见 篇4

一、凭借课文, 挖掘美的因素

“培养审美情趣, 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蔡元培先生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 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 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 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 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 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 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 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 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 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 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 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对人类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贡献, 赞扬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形象;《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以上两篇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 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 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 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字句的锤炼也可以达成各种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 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词, 语言准确、凝练。《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 读起来声调铿锵, 意趣无穷。

艺术形象是决定艺术美的另一重要方面。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 寄寓审美情趣。如:小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把热爱祖国的感情都倾注在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把爱国主义精神铸造在他付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杂剧《窦娥冤》通过塑造一个纯朴善良、坚贞不屈的元代女性形象, 反映了元代恶人横行、官吏昏庸、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 从而创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守财奴”老葛朗台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 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 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 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 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 进而达到审美效果。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 在科技性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人和动物的眼睛的不同结构和功能, 揭示了研究各种不同构造和功能的眼睛, 对发展仿生学, 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意义, 使人深深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动力美, 还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断研究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 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依托课堂, 创造美的源泉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之美, 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 关键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均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 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 都离不开课堂。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 潜移默化的, 因此, 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 缺少课堂教学之美, 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 少了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 就难于产生教学的美感效应。这样一来, 审美教育就仍是一句空话。鉴于此, 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 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1.情感的和谐美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 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 因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 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 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 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 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 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 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 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 灵活多变,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 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 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 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语) 教师所期望达到的美育效果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2.内容的新奇美

众所周知, 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 如果学生早已熟知, 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 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 需要变异和调剂, 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 他们天性好奇, 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 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如钟德赣老师创立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 就十分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 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 在单元结束时, 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做法, 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当然, 创造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奇美, 并不是可以天马行空般的随意翻新, 而应以教学原则为基础, 创新为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以及课文的具体内容要求而定。

3.流程的节奏美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 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 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高潮, 随之渐渐回落。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 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 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 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 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 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 做到张弛有度。

郭沫若说:“宇宙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 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 (可以说就是生命) 在里面流淌着。”为此, 我们就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讲讲、议议、读读、练练, 张弛相间、完整有序、重点突出, 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4.传授的语言美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 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 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 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 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 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 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 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 形成旋律, 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 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5.板书的简明美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 处理教材的基础上, 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 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 同时, 还能给学生以美感,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的特点很多, 但最主要、最突出的应是简明。它是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方法。亦是在信息社会中利用有限时间获取最大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好板书, 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中学语文课文里蕴含着的美学因素很多, 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美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 素质教育的日益完善, 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势必愈来愈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语文课中的美育渗透也必将更上一个层次, 这正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初衷。文中浅见权当抛砖引玉而已。

(湖南省茶陵县枣市中学)

摘要:中学语文课本里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科学美, 本文结合实例, 介绍了如何凭借课文, 依托课堂进行美育教学的一些见解。

中美中学生手则和作息时间对比 篇5

2010-11-06 10:31:55|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美中学生手则和作息时间对比

一、守则对比:

(一)、中国的的《中学生手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国家的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

3、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4、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和科技活动。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生活俭朴,消费合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国际交往,注重礼节。

8、热爱集体,维护集体的荣誉,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9、明辨是非,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二)、美国的中学生守则

? Regulations for American Pupil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美国中小学生守则

1.Always refer to a teacher by title and last name.每次都礼貌地称呼老师,如“ x(姓)老师/主任/校长”。

2.Get to class on time or a little earlier.? 准时或稍提前进入课堂。

3.Raise your hand when you want to ask a question.先举手, 后提问。

4.You may speak to the teacher from your desk while you are seated.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着与老师交流,不一定要起立。

5.When you are absent, you must make up the work you have missed.Ask either the teacher or a classmate for the work.缺课期间,一定要请老师或同学把拉下的学习内容、笔记补上。

6.If you expect to be away from school because of an emergency, tell your teacher in advance and ask for the work you will miss.遇紧急情况需要离开学校时,应提前告知老师并问清楚在离校期间应学的内容和应完成作业。

7.All assignments you hand in must be your own work.所交的作业都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8.Never cheat on a test.考试时,决不作弊。

9.If you are having difficulty with a class, schedule an appointment to see the teacher for help.The teacher will be glad to help you.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应当主动约见任课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随时随地都乐意向你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10.Students must bring a note for a parent explaining any absence or tardiness.凡不到校上课或迟到的学生都必须带回通知条,本人必须向父母说明原因。

11.The only acceptable excuse for absence is personal illness, a death in the family, or a religious holiday.It is illegal to stay home from school for any other.12.When a teacher asks a question and does not name a particular student to answer it, anyone who knows the answer should raise one hand.当老师提问时,没有明确指定某同学回答时,凡会的同学都应当举手回答。

二、作息时间对比:

(一)、美国中学生作息时间:

1、走读生作息时间:

小学生早上八点上学,下午两点半放学;

初中早上八点四十五上学,下午三点四十五放学;

高中早上八点一刻上学,下午三点一刻放学。

小学、初中和高中上学和放学的时间错开是为了合理安排校车的运行时间。校车不属于任何学校所有,由各个县的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早上,校车先送完了小学生,再送高中生,最后送初中生。放学时,也是按照各类学校放学的时间先后,来决定先送谁,后送谁。学生放学后必须立即回家,学校不得擅自扣留学生,除非是学术原因或者参加俱乐部要求学生留在学校。

2、美国寄宿学校作息时间:

7:00早餐

7:45见指导老师

7:551:00午餐

3:00-.所有教室课结束

3:005:006 pm6:45-晚餐

7:309:45.回宿舍

9:45洗漱

10:45-Good night-See you in the morning!(晚安,明早再见。)

(二)、中国中学生作息时间:

这是山东大部分中学的作息时间表:

起 床(初三,高三)5:00

起 床(初一,二,高一,二)5:20

早 操(4000米跑)5:35

课前自习(语文,英语)5:50------------6:25

早 饭 6:25

预 备 6:55

第一节 7:00------------7:45

第二节 7:55------------8:40

第三节 8:50------------9:35

第四节 9:45-----------10:30

第五节 10:40----------11:25

午 饭 11:25

午 休(在教室里趴一会,一般是补作业)12:00----------1:20

预 备 1:30

第六节 1:35------------2:20

第七节 2:30------------3:15

第八节 3:25------------4:10

第九节 4:20------------5:05

自习(实际上是讲课)5:15------------6:00

晚 饭(一般是在教室里吃)6:00

预 备 6:30

晚自习(一般得讲两到三小时课,或考试)6:30------------10:30

学校强制 熄 灯(初一,二,高一,二)11: 00

学校强制 熄 灯(初三,高三)11:00

学生自己补作业 10:30-------------

正式睡觉11:30后!!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振宇对去年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过一项有关中学生睡眠问题的调查。通过对1100多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以下是部分中学的作息时间表:

1、山东省文登一中:起床时间:4:30;要求到校时间:6:00;晚上睡觉时间:23:00。

2、山东省郯城一中:起床时间:4:10(夏季),5:10(冬季);要求到校时间:5:20(夏季),5:40(冬季);晚上睡觉时间:23:00。

3、青海省互助一中: 起床时间:4:00;要求到校时间:6:00;晚上睡觉时间:23:30。

4、吉林省榆树实验高中:起床时间:5:00;要求到校时间:5:30;晚上睡觉时间:23:00。

5、河南南乐一中:起床时间:5:20;要求到校时间:6:00;晚上睡觉时间:23:00。6、吉林省磐石一中:起床时间:4:30;要求到校时间:6:30;晚上睡觉时间:23:00。

7、河南鹿邑一高:起床时间:5:00;要求到校时间:5:30;晚上睡觉时间:22:50。8、天津市四中:起床时间:5:30;要求到校时间:7:20;晚上睡觉时间:24:00。9、云南省曲靖一中:起床时间:5:30;要求到校时间:6:30;晚上睡觉时间:24:00。

10、内蒙古乌海一中:起床时间:5:30;要求到校时间:6:30;晚上睡觉时间:23:00。

1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起床时间:6:30;要求到校时间:7:10;晚上睡觉时间:22:00。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 美育 实施方法

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被教育界普遍关注,而艺术(音乐、美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势在必行。我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感悟,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阐释。

一、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指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等。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让学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教改也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要求,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看到完美真实的生活画面,这种教育最容易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通过采用美育的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音乐教育中构建美育的思路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运用艺术形式表现美、抒发感情,教师应尽量利用和发现中学音乐课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接受了美育教育,便能初步掌握美学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去感受和鉴赏美而对现实生活作出评价,识别是非的标准,发挥艺术创造能力。如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的《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声调特征体现了高昂的战斗精神,生动地刻画出英勇杀敌、保卫祖国的光辉形象,学生通过欣赏或者表演会受到难忘而深刻的素质教育。

三、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1.注意语言和形体美。美的形象可以传达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旋律等方面,打动人们的心灵,它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体验,促进情感交流,等等。老师应该认识到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语言风趣、有幽默感等,这一点很重要。同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美中引善,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在长期艺术形式熏陶下,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审美活动,就能更好地感受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慢慢地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师生感情更加融洽。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能让学生在情感、素质、个人气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2.创造美的环境。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常组织一些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环境也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点,音乐老师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等,创造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自觉追求高尚文明的艺术美和生活美。

3.从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鉴赏。学生往往对某部电影非常熟悉或喜爱,但对该部电影里面很出色的音乐却很少关注,此时教师就可对此作出正确引导。对于那些优秀的原创音乐,教师可以把电影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作生动地讲解,此举能使学生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直接感观,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另外,对于一些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4.提高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德育的养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7

一、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审美教育。

1.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决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指路、引路、送上路,让他们自己走路。否则,只能是教师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起不到爱学语文,爱上美文的效果。其实,教师在平时多读书, 读好书,多积累素材,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多熟悉,多渗透就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爱上美文,理解文章的初衷和内涵, 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主要是教师在对课文美文进行精辟分析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他们构词并完善思维框架,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并最终能自如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课本中美文,掌握其中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培养其美的情感,享受美文带来的喜、怒、哀、乐,从而完善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的修养:如板书的合理与美观、朗读的声情并茂、语言的规范化、态势语的自然运用,以及课堂艺术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不分时段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还要在课外进行。因而对学生进行美育,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网络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正确地热爱美、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如《藤野先生》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也”、“无非”两个副词使全句含蓄地表露这种情绪,具有含蓄美。《有的人》首节总写感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而概括了两种水火不相容的人生观,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既通俗又深沉,既简明又含蓄,即耐人寻味,又具有哲理美。 教师要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意境,感受文中情感,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深沉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教师优美的肢体动作和美文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抒发都会成为打开学生进入美育世界的金钥匙。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从学生内心需求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信息量丰富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便利条件,广开思路,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视觉、听觉的审美,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响情感的心弦。这样会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比如,讲授《三峡》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情趣盎然,迅速进入情境,随着音乐让学生自觉感受畅游三峡美景。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使美育深入学生心灵,真可谓一举两得。讲授《孔乙己》时,影片中孔乙己的形象,风雪交加的场景,咸亨酒店的世故,给人直观、深入的印象,使影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迅速进入作者创作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能走近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去理解,去感受。从而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三、多读精读,在读中寻找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比较 篇8

1 教材编写的原则

1.1 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

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的变革与完善,教材编写也凸显一些新的理念,如教材更有时代感,更关注人类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综合性的,统称为《语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由选文、语文知识、课后练习三部分构成,共同点都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我国的《语文》课本将语言知识、文学鉴赏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类教材,这与我国注重感性思维的特点、强调文道结合的传统密切相关。并且我国教材的编排一般以文章体裁为纲划分单元,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教材以主题为纲编排文章,但实为少数”。第三次教改后,我国的文选型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增加了语言表达与交流,强化语言实践活动。

1.2 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美国教育是一般是实行分权制,把教育的权限下放地方,全国没有统一的母语课程标准,教材的选用也是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教材。美国的母语教材是一般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教材,《美国语文》属于文学类。《美国语文》是按历史时期进行编排的,主要是以各个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作为教材选文的对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知识拓展的能力。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写种类很多较多,但编写的原则一般是崇尚价值多元化,理性主义等,在编排上他们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编写原则上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 教材的选用

2.1 我国的教材是国家统一编写

我国的语文教材一般是由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统一编写,并由人教、苏教版统一出版,发行。但随着教育的改革也出现了一纲多本,可全国也就几套教材,一套教材很难照顾各个地区。但使用时一般是由当地的教育局指定哪套教材就必须用哪一套,学校和教师根本就没有自主权。教材应该有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水平不同地区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材要有自己的定位,定位后就会有自己的特点。特点是它的生命。

2.2 美国的教材各地州可自行编写

美国的语文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其教材是由各州根据各州的实际情况编写,由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他们实行教育分权,“在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制度,每个州可以依据本州的法令就教科书的有关问题,独立做出规定。在一学年即将结束时,学校校长和各科教师就会收到许多书目和教材,有些教材的出版社推出的新教材往往可以带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但是具体选用哪种教材,要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选用。”校长和学科教师自主选用教材,甚至是同一学校的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师也会出现不同版本的教材,根本没有统一的要求,只是教学目标到达就行。学校和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和编写教材,教学可以灵活多样。

3 教材的编排

3.1 我国教材编排比较死板陈旧

我国教材的编排比较死板,绝大多数教材的中心是由阅读、写作、听说三条线索组合而成。在编排结构上,我国的语文教材是一般是由导读、正文、注释、课后练习组成。而作者介绍,背景知识,语文老师都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介绍,学生听着无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除了教材我们的辅助资料仅仅就是课外读本和一本教辅资料、朗读带(教师用书)。

3.2 美国教材的编排与时俱进

美国母语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样,设计新颖,编写理念先进和现代化。美国的母语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导方法较独到,并且操作性较强。美国母语教材编排时一般是按照作者介绍、文字的背后、正文、走进作品、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布局构成,这样既适于学生预习,同时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如,作者介绍、文字背后学生一看就了解,老师就不必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介绍,也可以给课堂留出更多时间。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感兴趣。

4 教材内容的选择

4.1 我国的教材内容求稳定、正面积极

从我国教材内容的选定上不难看出,能成为课文的大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一般都是正面的,绝无反面,大多都是政治、思想、艺术方面的权威之作。其次作者一定是正面积极的,比如周氏兄弟,哥哥鲁迅永远是被光环包围,而作为弟弟的周作人却作为对立面存在,鲁迅的名字不断被人们提及、赞颂,那“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牺牲品质使鲁迅已不仅仅是鲁迅,他被抽象升华成一种标志,一种象征。在中学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有,而且也是选的最多的。而周作人却因为后期的“汉奸”行为,被无数人斥责与漫骂。作为一位已逝的文人,我们对其的道德评价往往大于其作品质量。周作人就是如此。从他的小品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周作人;从他大量翻译的外国作品中我们又看到了热情钻研各国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其影响丝毫不亚于他的哥哥鲁迅。但我们的教材一篇都没选用他的作品。同时我们求稳定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教材选文比较单一。

4.2 美国的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美国教材使用的周期为6年,因而他们的教材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如,读本中《美国大学生的一个关键时刻》的一课,叙述的是美国“911”恐怖事件以后,美国的大学生对此事的反应以及采取的行动和态度。还有《快餐垃圾》、《美国的老年的悲剧》等编进教材。“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内容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而且还教会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练习题的设计

课后练习题是各国母语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题设计的理念和设计质量,对语文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联。中美母语教科书练习的编写的原则各有差异。

(1)美国课后练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美国的母语教材练习分三个部分:思维与文学、机遇与挑战、语法和作者介绍。练习设计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练习设计的指导性较强,而且指导的形式是丰富多样,这种设计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部分练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注重知识的拓展,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2)我国教材课后练习注重内容的挖掘。我们的练习题较繁多,偏难,问题设计面面俱到,注重内容的挖掘,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到作者的情感等。有的教材课后练习有十几道,有三分之二是关于选文内容的问题。而相应的导学系统、助学系统、作业系统之间的对接又较欠缺,很多问题的设计很少为师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缺乏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背诵并默写某一段、某个词用的好吗?为什么等。很多问题的设计仅限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至于“怎么做”就比较欠缺,缺乏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而且问题的设计往往更倾向成人化,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设计的较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材的练习设计少有体现。教材还停留在“教本”,跟“学本”的距离还一段差距。

总之,美国母语教材在编写原则和选文的内容等诸多方面的经验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但也不是说美国的母语教材就是完美无缺的,可以完全效仿。作为母语教材的编写,各国有各国的国情、民族性、文化性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借鉴和吸收美国乃至其他国家一些优秀的、成熟的经验,以期我国能编写出更优秀更适合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叶立群.本国语文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3.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58.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篇9

一、《美国语文》第一册的作文训练题目数量远远大于中国《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作文训练题目。

美国语文教材第一册, 2个单元10课15篇课文, 表达与写作训练题目共60个, 其中纯粹的写作类题目30个, 项目类20个, 写作技巧10个。而中国高中语文必修一作文题目总共16个, 其中4个作文专题训练集中在记叙文方法指导上, 9个集中在课文理解上, 3个探究梳理。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言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综合反应, 既是思想认识能力的体现, 又是表达能力的体现, 需要长久的高强度的训练, 刺激思维的灵敏度, 才能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 才可能自然流畅地表达思想, 因此, 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训练, 只有保证了量的积累, 才能实现写作能力质的突破。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 美国中学生花在作文训练上的时间远远大于中国学生花在写作上的时间, 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时, 他们通过语言学习所形成的表达能力和表述方式将远大于中国学生。虽然中国新课程改革后编制的语文教材已经明确重视写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训练的数量也相对有所增加, 但无法满足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要求, 所以作文训练要增加到每篇课文的教学环节中去, 增加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细节中, 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撑, 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二、美国语文的作文训练形式远远多于人教版的高一语文。

《美国语文》第一册作文训练的60个题目分为24种类型, 包括日志4个、地图绘制1个、剪贴1个、演讲5个、改写1个、评论4个、徽标设计2个、活动表格制作1个、调查1个、海报10个、神话创作1个、新闻3个、戏剧1个、个人计划1个、旅游指南手册2个、摘要大纲2个、游戏创作1个、网页制作1个、展览布置1个等。人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作文训练形式仅有四种, 其中包括诗歌创作1个、读后感写作4个、调查研究1个、记叙文写作4个。

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性首先体现了教材编者思维的灵活多样性, 编者们对学生语言能力形成的阶段性特点和持续过程有了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才可能设想出针对性强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新颖的训练题目。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差异, 首先是教材编写者的思维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广度上的, 更有之于研究深度上的, 没有研究, 怎么能做到训练上的有的放矢。其次, 形式上的多样性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学生个性差异认识上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并且对这种差异的无限认同与尊重, 让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在各种不同形式训练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成就自我, 让他们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 逐步形成和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美国语文教材作文训练题目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语言运用的方面, 经过严格训练, 自然可以适应社会生活在语言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从文体角度看是很单一的, 只有4种体裁2个角度, 即文学写作和调查报告写作, 其中文学写作有9个, 调查研究1个, 在比例上严重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让所有学生去追求只有少数人才能去追求的文学创作的纯粹的艺术之路, 其实是利用了教材的强制性限制了学生在实用性方面应有的发展水平,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信心和兴趣, 最终放弃努力远离语文, 可以说导致语文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教材训练角度和形式的单一性和目的的专制性。相反, 美国语文教材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性表明他们的教材编者们对选入教材的文本有过深入的研究, 强烈而清醒地意识的进入教材的文本是拿来做什么用的, 在哪个点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训练价值, 自己能从哪个角度利用好这篇文章, 教师在使用这篇文章组织教学时对可能存在哪些问题等都有过充分的论证和研究, 所以才形成了训练细致指导得法使用方便的作文训练体系, 在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成长上无疑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

三、作文教材内外关联度不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作文教材与阅读课文没有任何联系, 作文训练中的方法是单独安排的而不是从阅读课文中自然延伸出来的。现行高中写作教材尽管是集中编排, 但必修1的写作训练是学习写人记事、写景, 而阅读内容却是现代诗歌、古代写景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写作专题的教学必须分散穿插在各个阅读鉴赏单元中进行, 有些写作技巧的片段训练还是要安排在阅读教学之中来进行。阅读中的写作训练无法与写作专题中的训练取向一致, 专题中的训练也无法分解到阅读学习中来分步进行。

教材编者想当然地认为高一的学生在一个课外的独立片段就能很好地理解写作需要的技巧和方法, 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写作所需要的材料。这种设计违背了“写作实际上基于阅读”[1]的基本规律, 将写作与阅读的天然联系人为地切断, 使阅读不能为写作提供基本素材和技巧的借鉴, 写作也不能化解阅读的内容, 结果只能是学生既不明白“书中说些什么”, 更不明白“那些‘什么’是如何说的”。语文教材中精选出来的经典作品对学生写作所能起到包括提供学识素养和素材, 获得文体形式和技巧借鉴, 增加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在内的作用几乎失去了价值。也许教材编者认为学生写作技巧和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获得, 如果是这样, 至少对选课本的文本价值的认识是不到位的。至此, 我只能相信“教科书编写者往往不去深究各自学科在整个课程框架中的定位和个别学习领域的特性, 而是各自发挥, 理所当然地去解释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 又迫于时间压力, 无暇顾及教材品质”。[2]人教版作文教材内部系统存在着话题与方法借鉴不协调, 话题探究与配套练习不匹配, 不能为学生提供实用技巧借鉴等问题, 使独立作为作文训练体系编排的各个环节彼此脱节毫无关联, 自然难以承担语文新课程写作目标的实现。[3]

《美国语文》中的作文训练题目共60个全部与课文密切相关, 没有一个作文题目脱离课文本身。例如《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一课的写作安排。“1.船员日志, 想象你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 从你的角度重写本文;2.续写, 从哥伦布停止的地方续写, 写一篇日志来描述你探索加勒比海时的想法;3.比较日志, 哥伦布进行了多次航行, 但是一直没有抵达亚洲, 利用图书馆资源, 找一篇哥伦布后期的航海日志, 在你的文章中比较哥伦布后期日志与早期日志中表达出来感情和什么不同, 并解释为什么有这些不同?”[4]三个题目都是围绕阅读课文《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训练日志这种文章体裁的写作能力进行设计的, 微型写作课中的指导也是围绕日志这个体裁进行的, 体现编写者用教材的理念。

四、作文指导的全面性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美国语文教材作文指导的全面性体现在微观层面上的微型写作课, 规定题目、介绍写作重点、分析本课课文的范例、构思指导、交代写作注意的细节、详细交代修改的方法和问题等, 对本次写作的要求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规定和交代。例如:“1.微型写作课:口头报告, 假如你是哥伦布, 口头做一篇报告在回到欧洲时报告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总要求) 。2.写作技巧重点:生动细致的说明、日志中的范例分析。3.构思:想象哥伦布见到的自然风光, 列出他可能碰到的热带风光、声音、触觉、气味和味道。4.写稿:在描述这个岛的时候, 尽可能纳入你最多的感官细节。通过细节来表现这个地区的富饶繁茂, 而不是告诉你的听众它有多美丽。5.修改:对你描述的每一个形象加入细节来强化, 在只有视觉和听觉的描述中加入嗅觉, 考虑在适当的地方加入触觉或味觉的描写。”[5]这种全面性在宏观层面表现为整个体系训练的方法涉及写作的每个环节, 分别为生动细致的说明、有效的重复、事件的顺序、清楚的组织结构、主题同一、表现因果关系、使用有力的语言、预先估计问题、适合媒体的风格、必要的环境或背景。从方法训练安排的顺序来看体现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 这个安排符合中学的思维发展过程的程序性和特点。

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写作指导, 每次一个方法, 但选用黄方国的《父亲》来分析写作方法, 然后留下五个类似的题目。虽然也有挖掘感动点、提炼素材、整体构思的写作指导, 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以及如何完善写作根本不涉及, 至少缺乏思维的纵深感和操作的实在性, 空洞到无法操作。

五、《美国语文》中的作文训练体现了动静结合, 深浅相容, 突出口语表达, 强调动手能力。

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注重理解联想等静态的思维训练, 缺少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 在表达能力的理解上明显比较狭窄。

美国语文教材作文训练体系分单纯的写作、项目的设计、微型写作 (相当于我们的具体文章的写作指导) 三个部分, 不仅重视大脑思维的静态训练, 而且注重在具体项目操作中锻炼在情景中的动态判断合作能力和心态的训练, 兼顾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 实现表里和谐。所有的训练题目难易结合, 深浅相容, 相比与中国语文教材中整齐划一的要求, 学生有充分发挥和选择的余地。大量的演讲、口头报告、徽标设计、展馆海报、广告设计等, 使学生学习知识和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打通了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也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和途径, 有利于实现学习活动的良性循环。

六、《美国语文》注重实用性兼顾艺术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注重艺术性忽视实用性。

艺术性和实用性是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失去了实用性, 教育难以发挥改造生活的目的, 受教育者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和空间, 那么教育也就失去意义, 从而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之一的美的追求也就难以实现。朱自清曾提出:“作文课主要是技能训练, 艺术当居其次位。”“中学生的作文课该以广义的应用文为主”。[6]艺术性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之一, 失去艺术性的教育, 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功利主义和庸俗主义难以自拔, 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根本就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教育的实用性目标一定受到严重影响。美国语文作文训练不仅注意到了生活实际需要的实用性而且给艺术唯美追求留有足够的空间。中国语文教材训练体系过于追求高不可攀的艺术性, 让大部分人在失去文学艺术性能力之后, 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 最终的结果是失去对语言学科的兴趣。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作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中美语文教材两种不同的编写体例, 将其中的作文训练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从训练数量、训练形式、与阅读课文关联性、写法指导、能力要求与训练、实用性与艺术性等六个方面分析两种教材存在的差异, 得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作文训练体系不利于教师具体操作, 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美国,语文教材,中学作文训练体系,差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491.

[2]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一版) :138.

[3]曹玉兰.人教版高中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中写作部分的瑕疵及调整浅探.语文学习, 2008:2.

[4][5]马浩岚编.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1 (12—18岁)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4, 8, (1) :22, 23.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篇10

一、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首先, 二者含义不同。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的教育途径多种多样, 不仅包括着各种艺术形式, 而且包括着自然界、社会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音乐教育则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教授学生必要的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等。

其次, 音乐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力, 鼓励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 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中蕴含着优美的文字、抑扬顿挫的音符、悦耳的曲调, 它在给人以听觉享受的同时发挥着美育功能,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性格, 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提高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措施

1.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提高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措施之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校园中的美, 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例如,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这一优势, 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 可以利用早上学生入校的这段时间, 播放一些经典歌曲。其次, 在课间休息时间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激发学生斗志、振奋学生精神的歌曲。再次, 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 学校可以选播一些舒缓压力、愉悦情操的歌曲, 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2. 丰富教学形式, 深化学生理解。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蕴含意义的理解, 鼓励学生将音乐中所蕴含的知识真正转换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橄榄树》一节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首先,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通过师生交流加深学生对该故事的理解。其次, 教师向学生呈现有关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照片。在学生看完相关图片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作曲家, 将会选择怎样的音乐来表现。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对比中学习配乐技巧, 体会《橄榄树》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再次, 教师播放《橄榄树》视频, 让学生跟唱学习。这种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审美能力。

3. 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体会音乐情感、提高自身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扬鞭催马送粮忙》为例, 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教学环节:首先, 介绍作品背景并用多媒体播放该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这样的思考, 即乐曲中突出强调了什么声音?其次, 师生共同讨论乐曲中马蹄声的寓意。再次, 鼓励学生对乐曲中的马蹄声进行模仿、创造。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让其对乐曲内容进行分组模仿表演, 结果发现, 学生的模仿创造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用敲击桌子的方式来模仿马蹄声, 有的自创旋律来表达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鉴于此,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组织一些演唱比赛、分组表演、模仿创作等活动,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 而且有利于拉近音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启发学生进行创作, 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 用心体会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

4. 提高教师素质, 强调美育作用。

教师素质在音乐教育中也十分重要,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首先, 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一名合适的音乐教师不仅应具有较强的音乐知识与教学技能, 而且应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例如,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取经典影片中的配乐供学生欣赏、学习, 如电影《狮子王》《紫日》中的优美配乐, 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其次, 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高度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同时, 教师应将美育的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感受美的力量, 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55-01

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是学生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美育教学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

一、备课要贴近学生实际 教案实用好用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提不起劲看,就是认真的同学,也没有了欣赏的激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另外,学生一直以为,欣赏的作品是大画家画的,我们没有这样的水平,对范作有距离感。找到了在美育教学中学生的动态、想法,我们就可以对症药了。在备课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充满童趣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漫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到很有吸引力、新鲜感。怎样才能拉近欣赏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感呢?在欣赏作品中,可以有意选一些上一届学生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这样,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上一届同学作品,只要我们认真学,一定能超过他们。促进学生在欣赏中自信心的形成。如:在三年级《纸版画欣赏》一课中,特意选了几张套色纸版画,给学生欣赏,并且讲明这是上一届同学的作品。最后,学生会想:上一届同学都做得这么好,相信我能做得更好。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好欣赏对象可以说是一堂欣赏课成败的关键。

二、美育教学要让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比较单纯、真诚,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

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三、美育教学要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多思多想美术教学是形象思维的教学,它对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能让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遐想,每个人的想象又各不相同。正是这种“胡思乱想”,才有利于加深对范作的感受与理解.并且,这种感受、想象、理解不是教师能代替学生的,必须是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如何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人,多思多想,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呢?首先,在备课时,要摆正学生、教师、欣赏内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观念。其次,是根据欣赏内容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如:在三年级的《漫画欣赏》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组织学生欣赏、讨论、质疑、思考,逐步地在这几步的反复中,理解了漫画的含义,懂了漫画的要素,明确了漫画的类别等漫画知识。这里教师要做的是提出一个大问题:通过漫画欣赏,你想了解哪些知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让学生讨论时,必须要有问题可讨,全班同学都按自己的实际想法来论,学生就能自觉积极参与。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具有优势。

四、美术教学要给学生留一点“布白”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美术欣赏更是如此,在细针密线,鞭策如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点回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布白”艺术,让美内化,从而艺术得到共鸣,所有的一切得到了升华。如:在教学第九册《中国画欣赏》时,师生共同讨论了《清明上河图》(局部),又听老师介绍了整幅图的全景。此时,给一点时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这幅局部的《清明上河图》逐渐展开,慢慢地让自己也走进去,融入其中,同时播放一曲《高山流水》古典音乐营造一种气氛。再请学生谈体会,他们的体会会很多,并且感受更深。这时的“布白”,使学生有了品味的时间与空间,给了学生消化、发现、吮吸、提高,驰骋的广阔天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欣赏中的艺术氛围会变得更浓。

五、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如在《纸版画欣赏》一课中,有的学生让为这种美术样式不好看,都不如我的画,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纸版画的认识,接受这种美术样式。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篇12

理想的评价应是客观的、可信的、受作答情境影响最小的,最重要的是它能捕获学生的知识结构。[1]测评实践告诉我们,客观性测验,如选择、填空、简答题等可能是客观的、易评的,但这些问题的解答往往依赖于学生的记忆,更多地倾向知识点的考评,很难检测被试者的知识结构;而主观性测验,如论述题、研究报告等或许减少了对学生作答情境的限制,也允许他们阐释自己的知识结构,但评价的客观性普遍受到质疑。如何实现理想评价呢?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概念图评价是以层次化、可视化、结构化的方式来评估高水平、表征意义学习特征的概念化理解能力,它能直接捕捉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2]

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有很多差异。那么,两国中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有无差异?有哪些差异?本文拟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两国中学生所构造的概念图,从而比较他们的学科知识结构。

二、概念界定

知识结构是指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学科知识结构、个体知识结构和群体知识结构。[3]

学科知识结构是指各门学科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原理组成,这些基本概念、原理的相互关联及形成这些关联的更深、更一般的意义关系构成了该学科知识结构。[4]

概念图是一种以图表的形式反映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图,它由节点、连线、连接语、命题和层级组成。节点表示概念,这里的概念泛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它可以表征为学科概念、原理、信息点等;连线表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箭头表示指向;连接语指在连线上用于标明两概念间关系的字、词、符号或短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连线、连接词而形成的概念、原理的更深层意义关系;层级(或类型)是概念的展现方式,它可以是线型、层次型、辐射型及网络型。[5]

概念图评价:是对学生所构建的概念图的内容、层次和结构进行测评,它既包括定性分析也包括定量打分。[6]实测时,我们给学生提供系列概念,用学生自己设计的连接词语构建概念图,简称C评价或C技术。(1)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表1所示。

学生所建概念图的质量可以评测其知识结构性状。其中构图的平均分、标准差及茎叶图的分数分布可以评价学生的构图质量,间接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定量、宏观地比较两国学生知识结构有无差异;概念图的命题构建和构图结构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微观地比较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点。

四、实验设计

研究对象。中国学生:石家庄市第六中学九年级的49名学生,其中男生25名,女生24名,基本源自家境良好的家庭。美国学生:加利福尼亚湾中学九年级的49名学生,男生25名,女生24名,他们大部分来自中等或中等以上家庭。同由教龄10余年的理科教师任教,他们均学习了关于密度、质量和物质的单元课程。

概念图技术的培训。两组学生均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第一次,用PPT系统讲解概念图知识及其制作;第二次,系统地培训C技术,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制图方法。之后,进行了前测检验,结果为P>0.05。

遴选评价概念:由于“浮力”部分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其知识有很好的结构性,因此我们选择了“浮力”中的部分概念为测评内容。经过1名物理学科教学论教师、4名初中物理学科教师、5名物理学科教学论研究生反复讨论,从20个可能的概念中选出9个概念,并合作研制出标准概念图1。

评分系统:基于学生所创建的命题质量和数量求得命题总得分,单命题采用“四分制评分”,如图2所示。

为了科学地对每个概念图进行评分,我们创建了“命题资料库”,其中涵盖每位学生所构建的命题。根据“命题资料库”和图2,经过反复研讨,最后又补充了如下的评分细则:

(1)语法不严密,非标准答案用词,但意义描述正确给满分。

(2)概念之间有联系,但未给出箭头指向,酌情给1或2分。

(3)连接了两个有意义的概念,但意义描述模糊,酌情给1或2分。

(4)所连接的两个概念没有科学意义,不给分。

实验前学科主任宣讲了测试意义,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测试时两国学生分别在异地进行,测试时间为15分钟。之后,美国试卷密封并通过特快专递抵石家庄。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

(一)中美中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宏观、间接比较

1.中美中学生构图平均分和标准差之整体比较

根据评分细则,评分组(1名物理学科教学论教师、2名物理学科教学论研究生)对98名学生的构图结果进行了评判。评分时,2名研究生分别评判中国学生试卷与美国学生试卷,然后交换,进行复查,对存有异议者由教师定夺。测试分数的统计值如表2所示。

表2表明,最高分出自中国学生(中Max=32.0>美Max=27.0),中国中学生的平均分高于美国中学生(中Mean=20.41>美Mean=17.37)。中国中学生的标准差高于美国中学生(中Std Deviation=6.055>美Std Deviation=5.936)。

由于参与测验的两国学生均是从正态总体中抽出的独立样本,他们通过了前测,具有同质性,因此可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表2表明,95%的置信区间是[1.0234,5.0582],没有包括零,即平均分之间的差值平均来说为零是无法接受的。同时显著性水平小于0.05,也就是说有95%以上的把握认为他们的差值的均值不等于0。由此可以断定,整体来看,美国学生得分低于中国学生,两国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存有显著差异。

2.中美中学生构图分数分布的茎叶图之比较

中美中学生分数的茎叶图详细描述了两国学生的分数分布情况,如图3、图4所示。由此可见,整体上中国学生分数远高于美国学生;中国学生最高分(32分)高于美国学生最高分(27分);中国出现了两名极异分数(8分),而美国则无此现象。另外,中国学生的得分出现了明显的极端现象:最高分段(2人)和最低分段(2人)学生人数均较少,而中间分段学生人数较多,其中得20-24分的学生最多(19人);美国学生分数分布相对均匀,除低分段(<10分,5人)和高分段(≥25分,7人)学生以外,其他各分数段学生人数接近(10-14分,12人;15-19分,13人;20-24分,12人)。若按照中国五分段分数统计,最高分数段学生为尖子生,最低分数段学生为学困生,则中国的高分段学生仅2人,而美国有7人,中国低分段学生为9人(加上2个极异生),美国为5人。

以上茎叶图分析表明:中美中学生的分数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两国学生所创造的概念图存有显著差异,即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明显差异。为深入探究两国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来源,我们进行了微观上的命题创造和构图结构研究。

(二)中美中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微观比较

1.中美中学生命题构建之比较

命题是概念图的基本构成单位,它揭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性状。根据学科知识的要素和图1特点,我们将其划分为常识性知识、学科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并派生三类命题:常识性命题(生活和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科性命题(学科中学习的知识)、应用性命题(学科知识的简单应用)。

图5显示了中美中学生所构建命题的情况。可见,学生在三类命题创建上有显著差异。在常识性命题创建上中美学生较接近,且美国学生稍高于中国学生,如在三个命题“木块-体积”、“物质-木块”、“液体-体积”的创造上,中美学生的百分比分别为:76%和79%、71%和72%、63%和67%;在学科性命题创建上中国学生远好于美国学生,如在三个命题“质量-密度”、“密度-体积”、“浮力-密度”的创造上,中美学生的百分比分别为:92%、86%、80%和49%、38%、36%;在应用性命题创建上中国学生也好于美国学生,如在三个命题“木块-浮力”、“液体-浮力”、“物体-浮力”的创造上,各自的百分比分别为:72%、62%、65%和49%、55%、50%。

可见,中美中学生所创建的概念图命题明显不同,中国中学生的学科知识坚实,学科知识的简单运用较好,但常识性知识略劣于美国中学生。

2.中美中学生构图结构之比较

根据两国学生的构图情况,我们得出五种结构类型的概念图——线型、树型、圆型、中心辐射型和网型。为了细化研究,我们又把这五种类型划分为简单型、一般型和复杂型,线型结构的为简单型,有网状结构的为复杂型,树型、圆型和中心辐射型为一般型。(1)实践表明,构图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构图类型越多、复杂程度越高,学生的创造力越强。据此,我们对学生们的构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3和图6所示。表3和图6表明,在构造一般类型图方面,两国学生无明显差异;然而在简单型和复杂型构图上,二者有差异,美国54.1%的学生构建了复杂型概念图,高于我国4.8%;4.2%的美国学生构建了简单型概念图,低于我国3.6%。

由此可得,两国学生所构建概念图的结构也具有差异,总体来看,美国中学生的构图类型多,复杂程度高,因此,他们学科知识结构的创造能力略优于我国。

六、结论

概念图是一种以结构化的形式反映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空间网络图。作为评价工具它具有考察点多的优势,不仅能给出学生得分和得分分布,而且还能从命题创造与构图结构等方面来分析学生的知识及其组织,因此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结构。

概念图测试实验表明,中美中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有显著差异。相对美国中学生,中国中学生应试能力强,平均分高,但分数分布不均匀;虽然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学科知识的掌握及简单运用较好,但在常识性知识和知识创新上有待提高。

我们认为这一结果与两国的教育现实有关,如我国的基础教育扎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夯实;美国的基础教育相对宽松,重视知识的宽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结果除受偶然误差(概念图的理解、评分等)影响外,还受系统误差(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学生作答时的情境和心态等)的影响。如两国学生对本次测试的态度不尽相同。我国考试次数频繁,师生均重视考试和各类测试;而美国考试的频率及学生对分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我国。从答卷过程和交卷时间可说明这一点:中国绝大多数学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认真思考,然后执笔构图,概念图完成后再次思索并检查,直至交卷时间,交卷后仍互相讨论,并围着老师索要“标准答案”;美国学生答题过程则具有多样性:一些学生犹如中国学生一样也经历了“思考→构图→检查→交卷”的过程,一些学生则经历了“思考→构图→交卷”的过程,还有些学生的过程是“构图→检查→交卷”和“构图→交卷”。美国提前交卷者(13人),远多于中国学生(7人)。

当然,以上研究还需要改进或进行深度探究如:(1)怎样减小系统误差?(2)如何检测学生构建概念图时的思维过程?(3)学生性别、思维水平、学习风格与构图结构有怎样的相关性?(4)不同形式的概念图评价分别主要激发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哪些方面?(5)怎样实现知识结构的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T E Goldsmith,P J Johnson,W H Acton.Assessing Struc-tural Knowledg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1,83,(1):88~96.

[2][5]Novak J D,Gowin D B.Learning Howto Lear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56.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45.

[4][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6~38.

上一篇:构建品德生本课堂下一篇:乡村社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