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

2024-06-27

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精选9篇)

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 篇1

中美顶尖高中生对比令人震撼

2006年02月22日15:04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因为中美学生表现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

他们几乎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我们选择了财富和权力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里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我们的孩子的选择清楚地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

我们吟诗弄赋,他们脚踏实地

接下来的环节是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我们的孩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吟咏 茶马古道,然后有人弹古筝,有人弹钢琴,有人吹箫,三个女生大合唱,一人一句,一会又是一个人深情地背诵,然后是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整个感觉是一个大扫帚,后面拖个小尾巴。

有一个留美的华裔作家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首先你的整个援助计划得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不同,从节目表现的东西来看,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实际脱钩,眼光局限,而且欠缺整体意识,除了才艺展现,就是书本上的知识。

经过这两个环节,使人无由的悲愤:当中国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力;当中国学生该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吟诗弄赋,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我们到哪里寻找既有理想,又能做事的公民?(作者:青青)

来源:大洋网·看世界

(责任编辑:关莹)

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 篇2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的目光齐聚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完美组织,更让世界人民对这个飞速发展着的东方民族刮目相看。国力,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学校,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那么,如何通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模式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成就世界强国的推动者最重要的问题。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特征、趋势和改革的新动向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等正在作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和潮流强烈地主导、影响、推动着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借鉴国外教育模式,转而因地制宜的运用到中国校园,便成为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推动机。本文运用美国学校教育模式为案例,结合东西方差异性,对我国校园教育发展给予合理化建议。

1 中国学生的成长轨迹和特点

在我国,当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3周岁之间,主要是依靠父母等家庭教育环境使其成长;3周岁后,孩子多半被送入幼稚园等地方,接受幼龄儿童的启蒙教育。6~7岁,步入小学,开始接受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孩子成长起举足轻重的分量的学校教育就此拉开帷幕。对于我国学生群体特点而言,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18岁(包含初中和高中两部分),这一阶段正值人的青春期,特点是开始出现较为独立的思维,同时身体特征开始发生变化。性成熟是青春期来临的主要生理界限。女子性成熟一般在13岁左右,要比男子早些,这是一条个体成长规律。当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变化为:自我发现,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青春期又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性“断乳”,会给他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一时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和骚乱,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人生的“第一次危机”是“生理的断乳”期)。经过“第二次危机”之后,人们就可以逐渐步入脱离父母的监护,走向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的过程。青春期,往往想摆脱父母的监护,自认为长大成人了,独立了,昔日儿童时期平静的心态被搅乱,而陷入以反抗、冷淡、蛮横、怠慢、多变等为特征的否定与不安情绪之中。青春期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转变期”,也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那么,在这种特定情况之下,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便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生命个体的价值实现的大小。

同时,青春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很大变化的时期,也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期。在生理上,身体迅速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则是精神逐渐觉醒。这种身心变化的时差,带来了急剧而复杂、广泛而深刻的心理矛盾与心理动荡。因而这是人生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对于一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个体而言,每天除了必要的睡眠以外,34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那么无论是潜能开发,还是人格定位,亦或是个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等等,都与这段接受学校教育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美国学校教育模式成功经验介绍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不可否认的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下面,我们就以美国为例,介绍一下美国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

在美国,由于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首先是学校教学条件:一流的先进设备与管理,齐全的场地和教学设施,丰富的书刊资料,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师资配置,以及来源广泛的经费,都奠定了学校教育的成功基底;其次,美国的学校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推崇以“终身教育”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身心得到愉悦和兴趣的满足,让学生按照自然主义适应性原则去自主地学习、锻炼,顺应自然教育的法则,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体格,克服自然障碍,提倡以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第三,美国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参与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发展其特有的创造能力,促进其形成对社会和个人都大有裨益的生活和学习模式。第四,受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影响,美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以及集体协作能力。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是融入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之中的。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社会,并且通过实现自身价值来创造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价值。因此,在美国的各级别的学校教育中,都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自发学生群体。这样,不得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价值取向和群体选择能力,更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进行了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教育,可谓“润物细无声”。

3 模式差异对比结果差异中国应借鉴世界化发展模式

不可否认的,在世界眼中,中国的学生普遍呈现一种“独”的状态。也就是说,中国的学生在世界发展中呈现的个人价值很大,普遍超过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相反的,当将世界同龄人群聚起来比较,中国学生又明显缺乏集体生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就使中国的很多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很难发挥其最大的能力限度。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模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人才结果的差异。在全球统一化越演越烈的今天,当世界人民的目光齐聚中国的时候,我们除了对外展示已有的综合国力和人才储备之外,不得不考虑的是我们的未来和下一代接班人的成长状况能否适应如此高速的社会发展进程。记得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么,人才就必不可少的要从学校抓起。没有稳固而正确的学校教育做奠基,那么人才的发展也必然不会呈现放大化趋势。与时俱进不单体现在政策和经济上,更应同人才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到一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一向的教育发展模式较为硬式化,强制学习和轨迹化成长的模式比较根深蒂固;美国的社会和个人自由性较强,任其成长和自主创新性较为突出。但是二者各有利弊,我们应有所取舍的借鉴和引进。在我们已有的成功学校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学习,为缩小中西方人才差异,为是中国更快更强的发展,迈出坚实而正确的一步!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参考、调查取证等方法,从陈述、比较,到借鉴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特征及其差异,从而为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 篇3

摘要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和美国《走向未来——国家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标准:内容和评价指南》中内容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对方的精华,以期为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高中 体育课程 课程标准 对比研究

一、两国内容标准概述

在国家课程标准里,美中两国都提出内容标准这个概念。其中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比如表1所示:

表1两国体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概要对比

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达到水平五的具体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美国高中体育教育内容标准

一个受到良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应该:

△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能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 能够展示多种运动方式并熟练掌握几项运动。

△ 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并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 能够应用运动概念和原理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

△ 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形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

△ 培养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 达到并保持健康的体能。

△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在身体活动环境中,能够表现出负责任的个人和社会行为。

△ 能够理解和尊重人们在身体活动环境中的不同之处。

△ 懂得身体活动能够提供快乐、挑战、自我展现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注:以上各个方面内容无完全的对应关系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2003;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标准》中对于内容标准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清楚表达了我国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体育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美国则从技能、知识、运动方式、体能、行为、个体学习差异性、学习兴趣七个不同的方面阐述出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整体上不难看出,两国内容标准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关于运动技能方面,我国《标准》中规定要让学生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并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美国相对来说要规定得具体一些,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多种运动方式并熟练掌握几项运动,并能够应用运动概念和原理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所以,两国都注重学生对掌握运动技能以后的具体运用,都强调学以致用,这是共同的特征。我国在运动技能内容标准中还提出要让学生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这个方面的内容标准,而美国则没有,可能这与我国近年来一线体育课上的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关,在这里提到了标准的高度来引起广大教师的特别关注。

另外,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我国规定得比较细致和具体,而美国则相对笼统和简单。这可能与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关,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由原来单一的传授运动技术及相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学科体系。不但要教授学生身体练习的方法和原理,还要懂得各种涉及身心健康的保健知识,比如艾滋病,性心理健康,合理的搭配饮食等。原来的体育课程没有规定具体的健康知识课程和课时安排,而现在则有专门的学时以保证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时间,还有相应的学分认定来进一步保证这方面标准要求的落实。

二、关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

我国《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达到水平五时要学会的某项运动,而是分类对各种运动项目做出要求。比如:提高田径类某些项目(如长跑、跳高等)的运动技能水平(三年内至少必修1学分);较好地掌握成套的体操、健美操或舞蹈动作,或掌握健美运动的练习手段和方法等。在运动技能运用方面则是这样表述的:参加班内体育比赛或组合、选编运动动作;自觉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美国课程标准则表述得非常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美国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年级、十二年级运动技能内容标准表述(范例)

十年级十二年级

△ 展示多样的熟练游泳姿势;△ 通过红十字会中级游泳水平的要求;

△ 能够使用不同的球杆来打一局高尔夫球;△ 能够在大约12米以外射箭,10箭有9箭射中目标;

△ 能够展示多种社交舞蹈;△ 灵巧并熟练地操纵皮划艇通过激流;

△ 在与对手的网球比赛中,可以在网上击球往返几个来回;△ 在与水平相近的对手进行壁球比赛时,成功应用高级防守和进攻的击球技术;

△ 在排球运动中可以使用所有的基本技术和战术。△ 在空手道中具有黑带的动作水平。

资料来源: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对各项运动项目所要达成的标准是完全可以用具体的办法来测定和评价的。比如十二年级其中一个标准是学生能够在大约12米以外射箭,10箭有9箭射中目标,这样的标准对于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简单易行的,而且也便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提高,掌握练习的程度。另外,美国的内容标准里面很注重运动技能的竞技性,比如学生要通过红十字会中级游泳水平的要求,这样的达标要求现在在我国是没有提倡的。相反却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竞技性要求,转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适用性。本次课程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对上述情况有所缓解,内容标准中只对达到目标的内容或活动提出建议,没有具体的做出规定,这就给各个地方的学校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等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3]

由于体能的发展对于健康的作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能标准是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美国高中课程标准在体能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于我国来讲要高得多,这和他们从幼儿园这个水平就开始抓起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如表3所示:

表3美国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年级、十二年级体能内容标准表述(范例)

十年级十二年级

△ 评价个人体能状况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和力量、柔韧性和身体成分;△ 检测与健康相关的体能的练习以及其他行为;

△ 设计并执行一个个人体能计划;△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所需的适宜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韌性以及身体成分的水平;

△ 参加多样的合理增进体能的身体活动;△ 使用体能评价的结果,来指导对身体活动计划的调整。

△ 评价个人体能状况;

△ 在一段时间后,达到个人体能目标。

资料来源: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表4中可以清楚看到,美国体育课程内容标准对体能的发展方面侧重于对体能的评价,设计并执行体能计划以达成目标,到十二年级更是要用体能评价的结果来指导身体活动计划的调整等。与我国相比,在运动参与目标里提到了学生要简单制定个人锻炼计划,也涉及了体能的评价,但没有涉及到结果的运用,甚至在水平六的发展性体能内容标准里也没有达到自主设计体能发展计划和运用评价结果这一个层次,只是提出学生能够分析同伴体能变化的原因和给同伴提出改善体能的建议。[2]因此,我国也要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美国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体能这方面的做法。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中美两国体育课程标准这对内容标准的制定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我国《标准》注重学生的身心社三维健康发展,美国则围绕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来描述学生应当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都要协调发展。

(二)关于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标准,我国《标准》在六个运动系列分类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发展要求,美国的内容标准则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达成,对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要求要高于我国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要求。

(三)关于学生体能达成和发展,我国《标准》主要从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两个方面来给学生提出发展要求;美国则更注重学生在体能达成时的评价和运用评价后的结果服务于体能提高过程。

参考文献:

[1]耿培新,梁国力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1.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一) 篇4

珍惜时间(time thrift)的概念在16世纪就开始在西方流行。当19世纪钟表大规模生产以后,时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有了更深入的影响。虽然时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认知概念,但分属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各自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人们赋予时间的意义和利用时间的方式也就不可能没有差异。因此当中国人和美国人(美国人是西方国家中制定时间表最严格细致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中美间的差异)进行交际时,时间作为一种无形的向导,就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一、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渊源

二、时间观念差异的体现

上面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渊源,下面将用实例进一步阐述部分理论。

1.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最后的期限(deadline)

最后期限这个词语之所以能在美国出现,完全是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在作怪。由于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条长线,人有出生就会有结尾,不像中国人所想,今生用完还有来生,今天过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他们就有一种“时间危机”,好像如果不和时间赛跑,时间就会飞快流逝,永不再回。因为珍惜时间,在美国现代企业的生产调控领域中首先出现了“最后期限”一词。美国人对这个词相当重视,如果逾期,双方都不会愉快。

2.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谁是时间的奴隶

一个初入美国社团的中国人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每个美国人手中都有一个schedule book或者叫diary book。当你要和他(她)约定某个时间出去吃饭时,他(她)会打开这个本子确认一下那个时间是否有空。制定近期(几周到一两个月)计划是美国人未来时间取向的典型体现。

近年来中国人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制定计划,工作手册的出版与发行量证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养成这种工作习惯。中国人参加社交活动出于谦卑的传统是比较守时的,但是活动的时间往往是没有限制的。例如,人们在约定见面时,只定开始的时间,却从来不提结束的时间。人们认为工作或者活动超过时限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人们说,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美国人是时间的奴隶。另外,与讲英语的国家相比,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要慢得多。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刚刚向西方开放时,在中国工作的西方人对这里的慢节奏感到烦躁不安。相反,到说英语国家去的中国人对那里的快节奏感到无比难受、疲惫不堪甚至恼火。

3.多向活动型时间习惯和单向活动型时间习惯——美国人时间安排

中美俄文化对比 篇5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是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三个国家,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三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文化,却有共同的未来展望。

一、文化的对比。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 ,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1] 就传统文化而言,纵览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方面,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在恋爱婚姻方面: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性格上来说,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在中国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是我,不断的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

而对于俄罗斯人,大都对其的印象都是文明、素质高、修养高。由于历史的因素、战争的磨难、多民族的荣格,使其对祖国二字的概念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更加的崇尚自由、讨厌强权和约束。俄罗斯是欧洲大 国,同时又是亚洲大国。尽管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于欧洲,但从其政治文化传统来看,恐怕更接近于东方文化类型。俄国信奉希腊正教&东正教。希腊正教属基督教文化类型。正是这同一类型的宗教文化和地域相连的原因使俄罗斯吸收了大量的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文明成就,扩大和加强了它同欧 洲国家的交往,比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更容易步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这是与中国文化类型的明显不同之处。[2] 就现代文化而言,中国较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 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从文化上看它也正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在文化转型 时期对传统文化往往并存着三种力量: 即文化的保守主义派、文化的自由主义派和文化的激进主义派。在文化转型时期,这三种力量并存于同一框架中,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文化以及社会前进的重要契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在不同历史情况下, 它们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意义。[3] 经过不同时期的洗礼,时代的考验,我国传承优秀传统,同时又抛弃不好的一面。比如,近代以来,我们慢慢抛弃了男尊女卑,女子裹脚等旧思想,到现在迎来的是自由开放的文化思想;同样在礼仪方面,我国抛弃“三书六礼”、“三拜九叩”和跪拜这些繁杂的礼节,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尊重的握手礼,这也和当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礼仪相似。当今世界文化朝着多样化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互相影响,尤其是我们国家,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发展和壮大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美俄的文化差异,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传统文化方面。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是美国、俄罗斯等国所不能表达的,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二、全球化面面观。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中、美、俄国这些大国就能决定的,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文化全球化的肯定论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统一论 ,一种是多元论。统一论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认为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与互动决定了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更加趋同。而文化全球化的多元论认为 ,全球文化的发展 ,过去未能、今后也不可能是单元化的、一个中心的 ,而必然是多元的、多中心的。文化多元论认为全球文化是混杂文化。[4] 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断展开的过程,在当代,文化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殖民化。[5]文化全球化发展有了一定的表现,比如:在美国华盛顿,有专门为华人建设的唐人街;美国电影《功夫熊猫》中,从里面的故事情节,场景设置,再到各个人物形态都是来自中国;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开幕式2007年3月26日在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举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并致辞;同样,在中国,牛仔裤、肯德基等随处可见,人们更是喜欢在电影院观赏好莱坞大作;在中国东北,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也是数不胜数;除此之外,各国还互相派遣留学生;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表现多多。好莱坞、麦当劳、迪斯尼、互联网、卫星电话、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乃至超级商场、专卖店等等,都是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性表现。[6]这些都是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下的现状。三、二十年后的展望。

随着现在世界经济,世界各国的文化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越来越小,文化全球化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人类感情、思想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在创造自身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也创造自身的精神、情感世界。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情感等精神活动方而的表现形态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能够相互交流、交融的特质,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地方。惟有如此,人类才能够相通而不产生隔阂。文化全球化在这一意义上是可行的,也是应该的。[7]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乐观论与悲观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有多元文化协同才是未来文化全球化的图景。多元文化协同共荣 ,这是文化全球化的前景 ,是世界和谐的根本保证 ,也是和谐世界的重要表现。中国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就建立在对全球多元文化协同共荣前景的认识基础上。[8]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提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等问题,任何民族只有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向世界奉献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二十年后,世界各国文化繁荣,中国、美国、俄罗斯将会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之间访问也会增多,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秀文化,同时每个国家还会保持自己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不会因为全球化而千篇一律。相反,世界文化会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变得更加繁荣,世界各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繁荣,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 篇6

中美夫妻间话语冲突结束方式的对比研究

杨妍

【摘要】:话语冲突作为交际中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频繁地发生于人们的互动交际之中。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交际参与者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意见、观点、立场等,争议、反驳甚至争吵就会出现。作为话语冲突的一类,夫妻间话语冲突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了夫妻间话语冲突的建构特征,发展模式以及夫妻双方语言选择的特点。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同一文化背景下男女双方语言选择的不同,而不同文化背景下话语冲突的对比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将通过会话分析理论分析夫妻间话语冲突的会话模式、探究夫妻话语冲突的结束方式、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夫妻在结束话语冲突时策略选择的异同以及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分析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语料选自中美两国比较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即《婚姻保卫战》和《Desperate H0usewives》。作者选取两剧中55例发生于夫妻之间的话语冲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会话分析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夫妻间话语冲突的会话结构,重点在于探讨处于会话结构的中最后一个阶段,即话语冲突的结束部分。通过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归纳出夫妻双方在结束话语冲突时采用的策略,并计算出各种策略使用的频率。通过分析得出的数据,找出中美夫妻在结束冲突性话语时策略选择的异同,并探究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通过对中美两国夫妻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的对比研究发现:(1)中美夫妻在结束冲突性话语时有以下10种方式:一方妥协、转换话题、第三方介入、客观环境干扰、一方获胜、双方和解、一方退出、双方退出、暴力方式结束和双方达成一致意见。(2)中美夫妻在结束冲突性话语时,都采用不同的方式结束冲突。其中中国夫妻倾向于选择间接方式,如一方或双方退出,以冷战方式结束。而美国夫妻则倾向于选择更加理性的方式,如通过沟通达成一致意见或一方妥协。(3)造成中美夫妻在解决冲突性话语时采取策略的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不同。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夫妻间话语冲突的相关研究。夫妻间话语冲突中语言及策略选择的分析能为其他夫妻在避免或消除冲突时提供建议。对中美两国夫妻间话语冲突的对比分析及原因探究能对我们研究中美文化差异有一定的贡献。

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 篇7

许多学者都对道歉这个话题做过研究。J.Holmes对道歉的定义是:道歉是一种言语行为:“当A冒犯了B, 道歉可以用来维护B的面子, 并且弥补冒犯的后果, 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和谐 (A是道歉者, B是被冒犯者) 。”[1]Olshtain (1984) 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对道歉进行定义, 认为道歉是一种为受到冒犯的听话者提供支持的言语行为。她将承认有过失和负有责任视为道歉的主要组成部分, 并且增加了自我羞辱的成分。[2]N.Leech对道歉的定义是:道歉是一种言语行为, 即当说话者冒犯了听话者时, 说话者通过道歉来弥补自己的行为, 以此来挽回听话者的面子, 进而恢复自己与听话者之间的平衡的一种言语行为 (说话者为冒犯者, 听话者为被冒犯者) 。[3]

道歉策略的分类是道歉言语行为的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Owen, Trosborg, Olshtain等学者都对道歉策略做过研究。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只有恰当地使用英语中的道歉策略才能更好地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际, 因为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本文以Olshtain在其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中对道歉策略的分类作为依据, 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其分类如下:1) 适用于任何情况的, 目的明确的直接道歉策略;2) 道歉者主动提出承担责任以安慰受害者的认可应负责任策略;3) 道歉者向受害者解释造成伤害或损失原因的解释说明策略;4) 弥补伤害和冒犯的补偿手段策略;5) 表达愧疚感, 并保证不再犯类似错误的允诺或保证不再犯错策略;6) 使用加强道歉语气的标志词策略;7) 道歉者承认并辩解自己只负部分责任的减轻责任策略;8) 表达对“受害者”的关心策略。[2]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共分为3组:即学习者组1、学习者组2和英语本族语者。学习者组1有16名学生, 全部来组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言系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 未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TEM-4) ;学习者组2有37名学生, 同样全部来自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言系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 并且全部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TEM-4) ;英语本族语者为15名来自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的学生。两组学习者都是来自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 入校前都学习了6年英语, 根据他们是否通过TEM-4被认为具有不同的语言水平。

3组调查对象在规定的45分钟时间内完成了含有10个道歉情景的语篇补全测试。问卷是基于Cohen和Olshtain, Blum-Kulka等的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设计的。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下表显示出在10种情境中8种策略被选择的百分比——每一种策略在每个情景里可能被选择一次。就是说学习者组1中的16名学生在10种情景里有可能选择160次 (N=160) ;学习者组2中的20名学生可能选择200次 (N=200) ;而英语本族语者可能选择150次 (N=150) 。

从上表可以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两种策略是“直接道歉”和“承担责任”。这表明直接道歉策略和承担责任策略的使用更加具有普遍性, 而其他策略的选择则取决于具体的语境。

这3组研究对象在道歉策略的选择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在:英语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社会地位权利高低不等的场景中所使用的“解释”“补偿”以及“使用加强道歉预期的标志词”“减轻责任”等策略有所不同。同时, 两组语言水平不同的英语学习者之间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 相反他们在道歉策略的选择上还体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 这表明学生的语言水平高, 其语用能力未必就强。而且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 英语专业学生在个别情境中没有实施道歉言语行为。

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笔者同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某些情境的回答中存在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例如:在情境3You are a department head (部门主管) .One day you kept a graduate waiting for an hour for a job interview due to an urgent meeting.What would you say?中, 有学生回答“You are patient”或者“You know as a head I am very busy.”等等。而英语本族语者会回答“I’m sorry for keeping you waiting for so long, but I had an urgent meeting”。

例如:在情景10 You promised to buy a gift for your nephew as his birthday present, but you forgot to buy it.When you see your nephew and are asked about the birthday present.What would you say?中, 有学生回答“I forget your present at home.I’ll send it to you next week.”或“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 so that you can choose your favorite one”。而英语本族语者会回答“I’m sorry, I forget to buy it.I will bring your gift to you tomorrow.”

三、调查结果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编写教材, 为本科生开设语用学课程

市面上关于语用学的教材为数不少, 但其中大部分适用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使用。学校可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写语用学教材, 为本科生开设语用学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应该尽可能地介绍一些英语中的社会和语用规则,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更多地了解英语中的社会和文化知识, 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2.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

在中国这样的汉语大语境下, 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对学生习得语用背景具有重要作用, 原版电影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生动地感受英语本族语者是如何表达某一言语行为的, 这些表达法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交际中。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通过“赴美带薪实习”等项目, 到英语国家去实习, 亲身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

3.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交际机会

在国内大汉语的背景下, 应多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 如通过Email或语音聊天的形式与英语本族语者就道歉、请求、邀请等言语行为的表达及策略进行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与此同时, 学校可根据自身学科建设适当增加外教口语课, 并要做到小班教学 (学生人数小于15人) , 这样才能增加每个学生与外教接触的机会。

摘要:本文采用语篇补全测试的方式, 研究了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的学生和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言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对道歉策略的不同选择。总体上来说, 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和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言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对于道歉策略的选择未出现明显的差异。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道歉策略,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Holmes Janet.Gender differences and apologies:one aspec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Applied-Linguistics, 1989, 10 (2) :194-213.

[2]Blum-Kulka, S&E Olshtain.Requests and apologie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atterns (CCSARP) .[J].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5/3) :196-213

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 篇8

关键词: 教师角色 中美大学课堂 对比分析

一、中国外语教学现状

多年来,为了提高外语基本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语界的同仁们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有基于教学新方法的探索,例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小组学习等,有基于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也有基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如ESP教学、分级教学、模块教学等。然而,改革效果不容乐观,大学英语仍旧是费时低效,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低下,英语专业的老师也抱怨学生一级不如一级,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出力不讨好。中国外语教学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更重视学生问题和教学内容问题,教师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抱着这些疑问,2016年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美国莫瑞州立大学的语言培训项目,在美国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最大的发现是中美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差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可能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比中美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差异,寻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同时希望能够引起外语界的重视,重新思考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中美教师课堂角色对比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高等教育中尤为需要关注的关键之处。所谓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1]。教师课堂角色更狭义,教师角色多种多样,不同教学模式中有不同的角色,是理论的讲解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课堂学习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协调者、交流者、参与者,等等[2]。我国对教师课堂角色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角色不断地重新定位,例如由控制者到促进者,由讲授者到引导者,由主角到配角,由语言“警察”到语言“导游”,总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识到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转变仍然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应该把理念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在美国高校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国外教师角色几个显著特点,这些恰恰是我们比较欠缺的地方。

第一,参与式互动,发挥促进者的作用。美国大学课堂活动各种各样,使用较多的是问题展示、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就一个问题发表看法,陈述以后还有回答问题环节,提问问题的不仅有其他学生,老师也可提出问题。学生对陈述非常重视,都准备了讲稿,并打印出分发给其他人,他们的陈述不是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就一个问题搜集资料,发表看法,类似于做一个小论文。无论采用哪种课堂活动,老师都积极参加,全程参与,并给予评估和指导,学生和老师争相就某个问题发表疑问和感受,有时甚至会偏离主题。学生天马星空,大胆质疑,对老师的水平要求很高,单靠准备课本内容远远不够,老师上课时也不讲课本,而是就学生的问题无限发挥,促进学生质疑,促进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课堂讨论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课前对课本知识预习充分,否则就很难提出问题,无法理解大家讨论的内容。

英语课堂有时也有小组活动和讨论,但相对要少得多,学生和老师普遍反映课堂讨论比较浪费时间,收获较小。这是因为我们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担心没有教给学生东西,总爱一直说下去,学生被动听讲是最省事的学习方法,他们没有必要课前预习、思考,最累的是老师,但出力不讨好,老师抱怨学生懒惰,学生抱怨没有听明白,收获甚少。中美课堂教师角色的差异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差异,美国课堂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知识的获得,按照我们的标准,美国课堂教学都没有获得很多知识,学生往往就一个问题反复讨论。另外,美国老师从不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对错的判断,老师不是“法官”,而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欣赏,中国老师较少参加学生的讨论,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希望老师给予评论并给出正确答案,起着“法官”的作用。

第二,课堂问题推进,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师必备技能之一,有效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得以发展、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美国课堂提问的频率远远高于中国课堂,讲授占20%,提问问题和其他活动占80%,问题提出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由问题推进教学进度。按照美国的教学理念,好学生要善于提问题,因此老师通过提问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轻松,往往都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好学生的标准就是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而在中国课堂上,提问和活动时间所占比例不会超过20%,老师一提出问题,教室里往往鸦雀无声,学生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我们判断好学生的标准是听话、勤奋和成绩优秀,对老师提出质疑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

关于问题类型,美国课堂更注重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是what,why和how问题,中国老师提问问题则很大程度是检查学生是否领悟了某个问题,是yes和no简单判断对错问题,所提问题是记忆性、重复性的,也就是封闭类问题,较少有开放性问题、综合类、评价类问题,缺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提问。老师提问学生时,由于问题答案是固定、统一的,一旦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学生就只能尴尬地站着,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而美国课堂上的问题学生都有话可说,且往往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美国学生的回答是具有个性,所以课堂氛围就比较活跃。提问的设计、提问目的、问题的类型、学生反馈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老师主要还是起着“解惑者”的作用,没有提出启发性问题,没有像美国教师那样通过提问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第三,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承担“平等中的首席”角色。走进美国课堂,我们发现最大的不同是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有一次还看到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断地摸前面学生的头发,老师也毫不在意,老师比较随便,坐在讲桌上讲课也比较常见。在老师讲解和参与讨论时,学生能够随时打断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学习的合作者,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质疑而感到难堪。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指导者,是平等地位的参与者。美国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是全面的,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比较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已经是朋友关系。

中国的课堂相对要严肃许多,我们推崇师道尊严,教师教态稳重,学生遵守纪律,课堂氛围要安静有序,不能随便说话,老师处于上级,学生处于下级,老师即使有错误,学生提出质疑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想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的,学生处于被评判的地位,只能被动听讲,以免出现错误。

三、中美教师课堂角色差异反思

以上讨论反映了中美教育的不同,美国语言类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同样重要,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较多,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中国语言类课堂上语言输入占绝对高的比例,所以学生学到的英语仍然是哑巴英语,不能发挥语言工具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讲授者的课堂角色,把课堂主人角色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中美教师课堂角色的差异根植于中美文化传统,尽管我们认识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但这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从小学开始,因为一旦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就不容易转变。我们羡慕美国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但不能奢望学生也能这样,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慢慢改变现状。

由于中美教育观念和教育现状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我们的语言教学很多都是大班教学,各种活动和提问占到80%课堂时间就不现实,作为外语,语言输入更关键,所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可以占到60%。我们对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全部否定,最好的做法是吸取美国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融入到教学当中,进行渐进的教学改革,给学生和老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孟琦,王立国.浅谈教师角色[J/OL]中国校外教育,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173.G4.20141110.1137.042.html.

[2]李诗明.中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中美篮球文化对比分析论文 篇9

一、中国篮球的现状

篮球运动在中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可称世界之最。在中国的大学生当中,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是最多的,这是连国球都无法企及的。我国拥有各种类型的篮球专业队和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CBA从诞生到蓬勃发展的今天已是第16届,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吸引了更广泛的篮球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实践着中国篮球的商业化经营道路。,首届中国大学生CUBA联赛的成功举办,为那些身处大学校园的优秀篮球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以文武兼修的平台,同时中国篮球后备人才的科学、规范化培养和选拔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球员陆续登陆NBA赛场,可以说篮球着实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二、中美篮球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佛”诸家的思想为基础,其传统的体育文化是以保健性、技艺性和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仪、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西方体育文化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文化启蒙运动以及近代工业革命的冲击,逐步形成了以竞技性、功利性、娱乐性为基本模式,以更快、更高、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两大主要类型。篮球运动虽然有超越国界、地域的特点,但受到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中美篮球文化的内涵相迥异。主要表三现在“和谐对称”与“斗争”的差异,“体”与“个体”的差异,“严肃庄重”与“欢乐愉快”的差异。

我国篮球历来重视整体配合,追求整体实力,但却忽视了培养具有一定特点、个性的运动员。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创造力,表现为运动员缺少个性和特点,缺少从事篮球运动所应有的创造力。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篮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构成了美利坚整合程度较高的一种复杂文化,形成了美国文化特有的“个人本位、富于创造、多元杂交”的文化特征。在这种文化精神下,美国篮球运动不是简单的继承和沿袭,而是大胆的进行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一种新进攻技术的出现,另一种防守新技术随之出现,使美国篮球水平始终处于世界篮球发展的前沿,表现出篮球技、战术不受限于僵化的模式,而是追求一种即兴、随机应变的风格,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表演色彩。美国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和崇尚个人表现的文化氛围以及求异思维,激励了运动员在篮球运动中的创造欲望和表现能力。这是美国篮球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在中美篮球文化交融中,中国篮球的发展走向

1.科学、合理的篮球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

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美国篮球运动,其人才培养和选拔体制已发展得相当完备。这对于中国篮球来说是有借鉴价值的。美国的许多学生从1~2岁就开始接受业余训练,并可以参加由NBA明星们举办的篮球夏令营。在那里,孩子们可以受到较规范的启蒙训练。在大多数中学里都有校篮球队,而且有着完善的竞赛体制。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学生篮球运动员已具备了相当的水平。这些学生运动员中的佼佼者会被选入NCAA继续打球,在这里距离那些年轻人梦寐以求的NBA殿堂也就更近了一步。除此之外,美国在篮球人才选拔过程中文化课的.成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当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个不同阶段的人才梯队,并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不能脱节,要顾及年轻篮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我们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校队教练的配备必须精良,而且配套设施也得一并跟上。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比赛,为今后一级的人才选拔作好准备。 2.发挥媒介功能促进中国篮球的发展

当今社会传媒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得到及时的信息,同时也将体育的快乐以最快的速度带给了人们。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下观看NBA总决赛,同时分享高水平的篮球比赛带给人们的快乐。中国篮球不仅在人才培养、经营和管理上要向美国篮球学习,还应当学习他们在传播篮球文化方面的经验。美国篮球文化不会拒绝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正如姚明在NBA的宣传片中带领着一帮老外练太极的镜头,其中有一个吉祥物搞笑地跌倒,这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潮流———世界翘首东方。我们自己的CBA联赛正慢慢走向成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喜爱它,如果能够与各界传媒通力合作,制作出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节目,势必会将中国篮球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3.建立、健全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转会制度

NBA在1946年成立之初就规定球员可以转会。这种自由、公平的转会制度使得数十年来NBA的比赛极具悬念、长盛不衰,球星的身价也不断提升,俱乐部老板也可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而目前我们CBA的转会制度还存在一些管理及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在正规的培养、选拔体制下,管办分离、权责明确的条件下进行公平、合理的转会。这样,中国篮球的水平将不断快速提升,并受到更多篮球爱好者的喜爱。

上一篇:变电所运行规程-检修验收制度下一篇:双新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