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对比

2024-08-03

中美文化对比(通用8篇)

中美文化对比 篇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英语词汇与文化

题目:中美学生对比看文化差异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101姓名:彭丁祥学号:2011010900指导教师:周方元

2013年3月4日

中美学生对比看文化差异

摘要: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不仅科学技术长期执世界之牛耳,高等教育自二战以后也被公认为世界最佳。只要注意一下科学界的“金牌” — 诺贝尔奖每年的得主多半为美国人,且多数为大学教授,即可说明这一点。中国跟美国文化和制度上都存在差异,美国的制度和文化也正是值得我吗去研究和学习的,大学作为人才的发源地,那么美国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和中国的有什么区别了?本文将从美国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跟中国大学学生的差别来探讨中美文化差别。

关键词:中国;美国;学习制度;文化差异

正文:

一 美国大学生的作息和学习

由于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完全的”学分制,一学期修哪些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当然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和数量要求),因此大学生没有整齐划一的作息时间,也绝没有熄灯制。如果第二天早8点无课,那么愿起早还是睡懒觉完全是个人自由,即使住在学校的Dorm(学生宿舍)里也不会有人干涉(大学生可以住在学校的Dorm,也可以住在校外的Apartment或家里,学生宿舍通常不超过3人,有书桌、书柜、床和卫生间)。除了宿舍人数,及宿舍内的设施差别外,这方面跟国内大部分大学大学生的状况基本一致

美国大学生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有关:美国大学没有11:30准时吃中饭,5:30准时吃晚饭这样的固定安排,有的课可能持续到12:30,而1:00可能又有另一堂课。自助餐厅、图书馆、计算机房、各办公室都是全天服务,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甚至二十四小时开放!美国大学几乎都有一个巨大的学生活动中心(Student Center),包括一个或多个自助餐厅、学习室、休息室、娱乐室(如电子游戏厅和台球室)、多功能的书店以及商店等。宽敞明亮的学生餐厅不仅提供餐饮,也是谈天、会友、休息的地方。

小结:美国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和作息制度跟中国大学存在很大差别,中国文化在作息时间上讲究的是规律,上课时间基本都是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阶段,而且时间都很有规律。另外中国大学里边的学生活动中心跟美国的也有差异,中国大学里的活动中心一般就是些体育设施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没有以供学校举行活动用,不会出现如休息室、娱乐室之类的,更加不会有游戏厅。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中美文化对个人的态度,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学校大部分设施主要以学校为,而美国文化里边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生活质量。

二 美国大学生看待学位证书的态度

学位证书固然很重要,它是你受过并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大学里每年夏天举行的毕业典礼,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庆典,典礼之后还要大宴宾朋,包括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和

亲属。美国大学毕业生此时的心情大概与中国的高中生考上大学时相当,中国学生的关键是能否通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而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关键却是能否大学毕业。另一方面,美国是个讲求实际的国家,美国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偶学位还未拿到,就已经在公司里上班,薪水当然是与其学位相当的。

美国社会既重视学位,更重视实际能力。美国技术部门用人(或大学教授招研究生),不仅看其成绩单优秀与否,还要看其是否学过某些重要的课程,同时给一技术问题令其在一两周内解决,最后还要判断其是否能和同事融洽相处。但是,在一时难以分辨高下时,当然是以学历、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历来决定取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学生普遍认为,上大学、受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当听到很多中国学生上不了大学,感到不理解。因此美国大学生多数都很努力,因为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学到本领、拿到学位证书,就意味着可能找到好的工作

小结:这体现了中美文化中教育目的差异

1、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不高

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的期望值不高,所以美国父母 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的个性中的积极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

2、中国家庭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出于这个目的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专心。

三 美国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美国是充分开放的社会,包括性开放。美国青年谈恋爱较早,高中生即开始date(约会),据说高中毕业的女生中处女已经不多。但多数美国大学生还是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因为获得大学学历是通往未来幸福的重要桥梁,美国大学教授对功课要求又非常严格,每门课都经常有不及格的学生,功课不及格要重修、重交学费,多科不及格则拿不到学位。因此将学业视为儿戏,早恋早婚的学生并不多。何况在那样开放的社会里,男女之间已没有多少神秘可言。另外美国社会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和自由,男女关系恐怕是头号隐私(政界人士则除外)。因此大学校方不大过问学生这方面的事,而且也无权过问。无论同居、还是早婚,都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如有违法,则是司法部门的事。

小结:这其中体现了中美文化中婚姻观的差异,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残忍的,这都体现了美国崇尚个性自由的天性。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这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

四 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言谈举止的纪律约束

在美国很少听到纪律(discipline, obedience)这类单词,在各种场合美国人强调更多的是责任(responsibility, duty),纪律这个词在美国恐怕主要用于军队而不是平民。美国大学生与校方的关系有些象买卖双方,学生付学费买教育,学校则负责提供优良的设备和教学,二者之间似乎不存在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双方各负自己的职责。学生必须达到学业要求,否则留级,毕不了业,只能是自己吃亏。校方不用督促学生去努力学习,只用制度管理,即在规定的范围内选课,完成若干个学分,平均达到C以上(相当于60分),即可获

得学位。若想进一步深造,特别是转入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院并获得奖学金,那么每门功课成绩都要尽量争取A,这样才有机会。另一方面,教授必须认真备课,提高讲课水平,认真答疑。每门课结束前,往往由学生填一份无记名调查表,为任课教师的各方面打分,包括讲课内容对学生是否有益、学生课堂理解程度、作业量的适中度等,然后送到学院。从而双方互相制约。

美国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被视为个人隐私,任课教师不得将其公布于众,更不得以此随意将学生排队划线,而是由学校将成绩直接寄到本人住处。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依个人爱好和特长发展并尽可能提供方便条件,这大概是美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美国,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是个人自由,但有一个前提,即不得妨碍他人。因此在教室里当然不能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吸烟,否则教授有权令其出去,胡闹的可以立刻叫警察来,因为那样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在宿舍里同样不能大声喧闹,否则其他同学可以报告宿舍管理人员。遗憾的是美国有时也“法不责众”,周末晚上的喧闹和摇滚乐有时也无人过问,只好忍耐。至于打架斗殴,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只有好莱坞电影里常出现。打架的结果则是立刻被警察带走,弄不好吃一场官司,赔一大笔钱。美国的学校和主流舆论的教育是,“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肤色、贫富,一律平等。”这些语言,常常堂而皇之地挂在各种政府机关例如移民局最醒目的地方,如同我们宣扬的“为人民服务”一样。因此,人们表面上彼此尊重,但也保持一定距离,同学之间互相欺辱的现象很少发生,也绝不能嘲笑别人身体的缺 陷(如胖瘦、高矮、残疾等)。在大学校园里常看到残疾学生与健康学生一起上课,健康学生帮助残疾学生上下电梯和楼梯是很正常的现象。美国人走到哪里都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很少有人大声喧哗,一般不会为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一脚而辱骂,或者有失身份地抢座位。美国大学生主要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依靠个人教养和个人约束力来支配自己的言行,而不是靠“纪律”。

小结: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的平等意识和自由的天性,而这更是中国人最缺少的,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美国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的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结束语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和美国在国际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我们正确理解美国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对于中美间的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对待两国文化的差异。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中西文化,成为21世纪的交际强者!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英美报刊[J],南京大学出版社1900(2):92-94

【2】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上卷,1994(1):116

【3】邢 东,中美文化差异管窥[M]上卷,1997:.74-76

【4】中国教育报[J],中国教育报刊社,2003:14

【5】吴冰,外语教学与研究[M],1994(1):p.87

中美文化对比 篇2

关键词:新闻表现形式,新闻价值观念

新闻文化是新闻媒介及其媒介产品所包含的意蕴乃至样式, 指人们在新闻实践中所积淀和反映出的新闻表现形式, 体制形态, 价值观念的总和。中美新闻文化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发展水平, 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

一:文体取向

中国传媒业硬新闻占主流地位,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 题材严肃, 极具思想性, 指导性。《人民日报》在2012年十八大召开,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中, 积极有效引导国内外舆论, 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美国, 受众兴趣决定新闻选择标准, 娱乐性内容比重加大, 讲究外在包装和感官满足。新闻故事逐步盛行, 1994年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大事件。而国际新闻大幅度减少。

二:选材

美国新闻选材一方面显得很有人情味。《今日美国报》 的天气预报用十分漂亮的彩板印刷。另一方面, 严肃的新闻人十分注重新闻真实性, 跑警察局捕捉案件的题材是每一个记者的起点。信息公开透明的制度提供了新闻选材的主要场所——新闻发布会和记者俱乐部。

在中国, 新闻选材注重由事实变成新闻这一过程。鉴别一个选材的价值, 常由各种相关因素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例如时间, 地点, 观众的利害关系, 对社会的影响等。

三:报纸新闻标题

由于报纸版面强势的着眼点不同, 美国报纸的栏目较窄, 因此较多采用多行标题, 较多美国报纸重栏序而不重区序, 横排报纸一律单栏文, 横题并以垂直式或水平式排版。 中国则重区序而不重栏序, 不同价值的稿件按区序不同放在头题, 二题, 三题位置。由于汉字是方块字, 灵活性强, 造就了中国报纸版面结构合理, 灵活多变的一大特色。

中国新闻标题通常要求准确, 鲜明, 不仅重视语法, 修辞运用得是否正确合理, 而且追求标题的真实美, 奇异美, 含蓄美, 意境美, 音乐美, 力量美和形式美。美国新闻标题则一般遵循“ABC”原则, 即报道内容要有准确性 (accuracy) , 语言文字要简洁 (brevity) , 文章结构条理要清晰 (clarity) , 这不同于中文标题富含深。新闻标题几乎不用动词开头, 也很少掺用形容词和副词。比如美国《新闻周刊》的一个标题ARAFAT’S SHADOW, 凝练却给人十分醒目的印象。

四:报纸版面配置

中国报纸版面通常采用集中式, 重点式, 对称式, 对比式和杂拼式等多种板式。京派报纸按传统方式编排, 主要以 《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和首都几家主要报纸为代表;海派以上海几家报纸为代表, 版面和京派有近似之处, 端庄大方, 正统规范。新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报纸版面流派, 与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 寻求新鲜快速的心理相适应, 如《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

美国版面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清晰简明, 主要是垂直式 (竖式) , 水平式 (横式) 和混合式。此外, 各种附加手段, 如线条, 图片和空白的使用都占到一定比例, 使得版面给人错落有致, 一目了然的清晰感。

五:新闻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发端于儒家文化, 强调社会和谐和集体主义, 不直接表露情感, 委婉含蓄;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外向性使其倾向于以直接交流方式传递信息, 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新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国新闻侧重于群体意识和舆论引导, 美国则更强调独立自存, 科学理性的个体意识和传媒的经济市场化。随着全球化的加剧, 传媒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 这既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也会成为推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盾牌, 探究中美新闻对比, 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并推动我国新闻业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萍.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49-197.

[2]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39-49.

中美篮球文化对比分析 篇3

篮球运动在中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可称世界之最。在中国的大学生当中,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是最多的,这是连国球都无法企及的。我国拥有各种类型的篮球专业队和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CBA从诞生到蓬勃发展的今天已是第16届,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吸引了更广泛的篮球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实践着中国篮球的商业化经营道路。1998年,首届中国大学生CUBA联赛的成功举办,为那些身处大学校园的优秀篮球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以文武兼修的平台,同时中国篮球后备人才的科学、规范化培养和选拔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球员陆续登陆NBA赛场,可以说篮球着实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二、中美篮球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佛”诸家的思想为基础,其传统的体育文化是以保健性、技艺性和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仪、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西方体育文化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文化启蒙运动以及近代工业革命的冲击,逐步形成了以竞技性、功利性、娱乐性为基本模式,以更快、更高、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两大主要类型。篮球运动虽然有超越国界、地域的特点,但受到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中美篮球文化的内涵相迥异。主要表三现在“和谐对称”与“斗争”的差异,“体”与“个体”的差异,“严肃庄重”与“欢乐愉快”的差异。我国篮球历来重视整体配合,追求整体实力,但却忽视了培养具有一定特点、个性的运动员。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创造力,表现为运动员缺少个性和特点,缺少从事篮球运动所应有的创造力。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篮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构成了美利坚整合程度较高的一种复杂文化,形成了美国文化特有的“个人本位、富于创造、多元杂交”的文化特征。在这种文化精神下,美国篮球运动不是简单的继承和沿袭,而是大胆的进行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一种新进攻技术的出现,另一种防守新技术随之出现,使美国篮球水平始终处于世界篮球发展的前沿,表现出篮球技、战术不受限于僵化的模式,而是追求一种即兴、随机应变的风格,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表演色彩。美国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和崇尚个人表现的文化氛围以及求异思维,激励了运动员在篮球运动中的创造欲望和表现能力。这是美国篮球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在中美篮球文化交融中,中国篮球的发展走向

1.科学、合理的篮球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

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美国篮球运动,其人才培养和选拔体制已发展得相当完备。这对于中国篮球来说是有借鉴价值的。美国的许多学生从1~2岁就开始接受业余训练,并可以参加由NBA明星们举办的篮球夏令营。在那里,孩子们可以受到较规范的启蒙训练。在大多数中学里都有校篮球队,而且有着完善的竞赛体制。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学生篮球运动员已具备了相当的水平。这些学生运动员中的佼佼者会被选入NCAA继续打球,在这里距离那些年轻人梦寐以求的NBA殿堂也就更近了一步。除此之外,美国在篮球人才选拔过程中文化课的成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当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个不同阶段的人才梯队,并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不能脱节,要顾及年轻篮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我们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校队教练的配备必须精良,而且配套设施也得一并跟上。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比赛,为今后一级的人才选拔作好准备。

2.发挥媒介功能促进中国篮球的发展

当今社会传媒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得到及时的信息,同时也将体育的快乐以最快的速度带给了人们。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下观看NBA总决赛,同时分享高水平的篮球比赛带给人们的快乐。中国篮球不仅在人才培养、经营和管理上要向美国篮球学习,还应当学习他们在传播篮球文化方面的经验。美国篮球文化不会拒绝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正如姚明在NBA的宣传片中带领着一帮老外练太极的镜头,其中有一个吉祥物搞笑地跌倒,这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潮流——世界翘首东方。我们自己的CBA联赛正慢慢走向成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喜爱它,如果能够与各界传媒通力合作,制作出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节目,势必会将中国篮球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3.建立、健全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转会制度

NBA在1946年成立之初就规定球员可以转会。这种自由、公平的转会制度使得数十年来NBA的比赛极具悬念、长盛不衰,球星的身價也不断提升,俱乐部老板也可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而目前我们CBA的转会制度还存在一些管理及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在正规的培养、选拔体制下,管办分离、权责明确的条件下进行公平、合理的转会。这样,中国篮球的水平将不断快速提升,并受到更多篮球爱好者的喜爱。

美国NBA在全世界的风靡,中国人在NBA舞台上开始上演绚丽的篇章,中美篮球文化逐渐交融,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一贯“内敛”、“中庸”的中国人也深深迷恋上了激情四射的美国职业篮球,并且也不甘人后的建立了自己的职业联赛CBA和大学生篮球联CUBA。中国的篮球事业在如今良好的基础之上已显示出蒸蒸日上的势头,但是我们要凭借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睿智去接收、选择、发展它,为世界篮球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美文化对比 篇4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4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 7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 9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11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12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4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16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7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 19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从文化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无辜 21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 22 《彼得潘》中彼得潘形象分析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24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 25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26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27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29 浅谈涉外英语合同的特征及翻译技巧 英语单位名词研究——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 31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32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ream---On Tragic Image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33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 35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 36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 37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 38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 40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新闻英语中的选词及其翻译 43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45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47 英语旅游广告的文体分析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 49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Expl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 51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53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 55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56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58 中西方礼仪差异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60 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62 A Study on Theme Slogan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63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浅谈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68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Signs 69 爱玛角色分析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审视: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 72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南方淑女形象 73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75 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 77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78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80 浅析清教思想在霍桑《红字》中的体现 81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8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t Tense 84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87 从《人生的枷锁》中三个女性看毛姆的婚爱观 88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89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90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91 培根《论读书》多种译本的比较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94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97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99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ists and Western Educationists 101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02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104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 106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108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110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11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 113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114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11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116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118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121 论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比较 122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23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125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人物形象 127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128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 130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

战争留下的伤痛--《太阳照常升起》主要人物对比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133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O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135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136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 137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140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43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45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146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 147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 150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

151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15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53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154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 155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

156 A Withering Rose: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157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 158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159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60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

161 《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 162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63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164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65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16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167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168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69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71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172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73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174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175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76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 177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78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79

180 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81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182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183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184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185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186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87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8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189 动物成语的英译

190 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

191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19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193 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词语的意义 194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

195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 196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

197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

198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中美风险投资对比研究 篇5

本文通过对中美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风险投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美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对比

(一)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美国风险投资事业从1946年起步到今年2008年整整经历了62年。而且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等使得风险资本开始更多的跨国度、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流动,加速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进程。

1、多样的融资渠道

美国风险投资来源多元化,且机构资金逐步处于优势地位。从历史上来看,富裕的家族和个人曾一度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风险资本在其来源构成中,个人和家庭所占份额逐渐下降,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养老基金所占比重稳步上升,近年来,美国风险资本来源渠道日益畅通,风险资本来源结构更趋多元化。

2、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美国,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已经很发达的基础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自然发展起来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培育并发展了较完善的风险投资的咨询服务市场、风险投资项目经济市场和技术经济市场以及股权转让套现的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3、适宜的组织形式和税收制度

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采取合伙制,美国政府也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给投资小企业的投资者以低息长期贷款和减免税收等优惠;对风险企业融资提供了由中小企业管理组织实施的政府担保。1978年美国国会将投资收入所得税从49.5%降到28%,1981年起实行长期资本利得税率20%,2003年长期投资的资本利得税被调降到15%。合伙制的风险投资公司管理的风险资金金额已占美国风险投资规模的80%左右。

4、灵活的退出机制

美国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呈现多元化趋势。1999年以前,美国的风险投资者大都愿意选择上市的方式收回投资,但是通过股票上市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因周期较长、标准较严格、手续较繁琐、受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等,并不适合所有的风险企业。近两年购并退出方式正迅速上升为美国风险投资比较主要的退出途径。

(二)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1、风险资本规模与投资总量增长迅速截至2007年底,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内外资风险投资机构所管理的投资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1205.85亿元人民币,在投资方面,2007年投资总额超过398.04亿元,投资项目数也高达741个项目。

2、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

截止到2007,海外资本比例继续上升,达到55.6%。而来源于企业的资金比例则由2005年的30.7%持续下降到2007年的23.8%。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比例也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1.1%下降至2007年的10.7%。在本土资金中,政府由直接投资者转变为间接投资者,不再直接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公司,而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并引导这些资金的投资方向。

3、组织形式逐渐调整

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以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存在。我国1992年颁布实施的《合伙企业法》明确规定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将有限合伙排除在外。2006年8月,修订后的新《合伙企业法》,确定了有限合伙的合法地位,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已准备组建合伙制企业。

4、投资行业进一步分散

我国风险资本逐渐将投资重点由IT行业转向传统行业。2001年至2005年,风险基金投资的中国超大金额项目中,以金融服务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为主的传统企业独占鳌头。2006有16.2%的风险投资项目属于传统行业,该行业吸收了20.57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所占比例上升至14.3%,仅次于IT行业。

5、IPO成为主要的退出方式

在我国,IPO正成为风险资本最主要退出方式,资本市场在风险资本退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以前,风险资本退出渠道较单一,大多数是通过股权/股份转让来实现。但2006年仅有27%的项目退出方式为股权/股份转让,通过IPO实现退出已升至30%,成为风险资本最主要的退出方式。

二、中美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分析

(一)中国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投资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出现频率也日渐提高,中国的风险投资资本结构也努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包括政府风险投资资本、国内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外资机构风险投资资本、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资本和其他类型风险投资资本。根据

《2003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和《2005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显示,2004年,政府资本占到了39%,国内企业资本占28%,外资资本占21%,金融机构资本占7%,其他资本也占到了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风险投资资本来源主要是政府资本、国内企业资本,以及外资资本。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更深入地参与世界贸易,企业对政府资本的依赖逐渐减小,但政府资本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国内非国有独资公司资本跃升为第二大资本来源。并且由于国内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的建立,他们更频繁地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使得我国对外资资本的依赖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金融机构资本所占比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其他资本是指除以上类型的风险投资资本以外的来源,这一来源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到了2004年,其比重已接近于金融机构资本。

(二)美国资本来源分析

风险投资是美国经济链条中很有特色和魅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美国经济的运行做出了巨大的推动,像苹果、微软和英特尔公司都是借助于风险资金成长和发展起来的。Paul.A.Gompers(1999)和Venture Economics Investors Services(2006)列出了美国从1993年到2003年间的风险投资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其中养老金由59%下降到了43%,公司由8%下降到了2%,个人和家庭由7%上升到了10%,捐赠基金由11%上升到了20%,银行和保险公司由11%上升到了25%。

从此可以看出,美国的风险投资中养老金占的比重虽然整体有一个下降趋势,但相对于其他资本来源,仍然居于绝对优势。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作用除个别年份外都在不断加强,成为美国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公司资本主要是指大型企业基金,它们在风险投资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1997年达到25%后就呈现出逐年下降,到了2003年只占到了2%,但它们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来说,仍然是获得风险投资资本的重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介入,个人和家庭的投资比重逐渐下降,1993年~2003年期间基本稳定在10%左右。

综上,由于美国的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早,且由于美国政府资本的强大支持,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本世纪初,美国政府资本让位于民间资本,风险投资资本来源更具多元化。机构投资者成为主要的资本来源渠道,资本总量非常庞大,同时抗风险能力也很强,可以长期投资于需要长期资本的风险投资业和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业的特征相符。

而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因此与美国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相比,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历程显示出转轨经济时期独有的产业特点,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风险投资资本来源比较单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资本和金融机构资本占到了40%以上,而外资资本所占比重不升反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活力。由于更多的采用直接投资的形式,民间资本没有被充分地吸引到这一领域,且中国目前尚未出现特定的天使投资者,风险投资资本来源渠道的单一严重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三、中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对比分析

1.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分析。美国风险投资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其发达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相当发达,拥有主板市场、二板市场、NASDAQ市场和地方性证

券市场四个层次。特别是NASDAQ市场,为美国的风险投资提供了良好的退出渠道,促进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微软、英特尔、雅虎等一些世界闻名的高科技企业最初都是借助其发展起来的。

自NASDAQ市场建立后,美国的风险资本大部分都是通过IPO方式退出的,这也是能给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公司带来最高回报率的一种退出方式。自2001年开始,美国风险投资以IPO退出的数量急剧下降。2000年,以IPO退出的项目数有262个, 2001年就猛跌到41个,到2003年只有29个项目以IPO方式退出。近年来,美国风险投资以兼并收购方式(M&A)退出的数量占风险投资退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

1997年至今,随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开始,风险投资家更多地采用并购的方式退出。1998年美国风险企业的并购数目达到186家,募集到的资金79亿美元,同期的公开发行上市却只有77家,募集的资金只有38亿美元。到2001年风险企业并购的数目更是达到324家,比IPO数目高了近十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IPO深受美国二板市场低迷的影响,并购退出在整个风险投资退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美国的统计可以看出,尽管IPO的退出方式回报率最高,但其发生的概率在各种退出方式中仅占20%,与此同时,并购占25%,企业回购占25%,转售占10%,清算占20%。这表明,相当多的创业企业在风险资本退出时得不到公开上市的机会,非IPO的退出方式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2.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分析。《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6》指出:并购(包括国内外企业收购、股权转让、划拨等)等资本重组方式仍是2005年中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占全部退出项目的44.4%。2005年境内外上市比例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风险投资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包括创业家、管理者等在内的回购比例有所上升,清算比例较2004年也有所提高。

另外,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8年1月9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指出:在退出渠道方面, 2007年共有77家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总额达1569.41亿元,其中有50家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实现IPO,包括中国内地A股市场28例和中国香港地区22例,大大超出2006年的22家IPO退出数量。并且这些IPO退出基本都是由本土风险投资机构主导,其中仅深圳创新投一家就有10家投资企业实现IPO。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IPO退出方式日趋流行,本土风险投资初见成效。这表明风险投资家越来越多的渴望通过IPO方式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

四、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对策

(一)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渠道

政府应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组建,扩大风险资本规模;引导那些对风险投资有正确认识、有资金实力、有承担风险能力的企业甚至个人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各种中介机构对风险投资的间接融资,充分利用闲置资金;积极引进国外风险资本进入中国,拓宽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并借此吸取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推动我国风险投资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20.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

我国政府应当在已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各种有利的优惠政策,完善相关法律。一方面,政府应对有关的企业发展和上市的产业政策、税收信贷政策、鼓励扶持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检查和反思,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在政策内容中,政府还应进一步在对金融、财政、税收等有关部门的管理中,增强服务意识,改革目前有关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进一步加大政策体制的灵活性。

(三)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篇6

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版的小学生守则就显得过于抽象空洞、刻板教条,“遵守法律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有网友认为,凭小学生们对言语词汇的“一知半解”,根本难以“参透”守则的“高深内涵”。

有网友还评论说,“美国小学生守则像个聪明的老师引导孩子怎么做,中国小学生守则就像一个自作聪明的老师在手舞足蹈地对小学生卖弄自己的才华。 ”

中美文化对比 篇7

关键词:家庭养老,文化背景,国内养老模式,发展趋势

养老问题作为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虽然目前各大搜索引擎仍未能对“养老文化”予以清晰明朗的解释,但是各国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已远超于此。在发达经济与先进思想推动下的美国社会,相对全面和完善的养老模式与制度保障使其成为业界的典范。 中国与世界的全方位接轨,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融的熔炉里大放异彩。在我们获得进步与提升的同时,秉承优良的传统是国人实现“中国梦” 的重要保障。家庭养老不仅是我国的传统与现状,它也将以其独特的凝聚力成为国际养老的必要模式之一。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的养老模式将会成为实现多元化文明养老的重要参考。

一、文化背景

中美文化的异同体现在多个方面,由于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涉及世界多国,所以“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各国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由于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和社会伦理的区别性认同,国内养老存在与美国“和而不同”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达经济与多元文化推动下的美国养老文化必然存在其可取之处。

美国文化以包容性和多元化著称,而其中的个人主义更使得多元的外来文化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展。“个人主义”这一名称创立者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个人主义以自我表现为核心,强调的个人权利,有着自己掌握自己,依靠自己的特征。它是美国文化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意识,并且作为欧洲反封建产物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重要内容的延伸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核心和基本精神。个人主义最大化的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美利坚民族精神,在民众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表现中根深蒂固。除此之外,基督教文化以及基督教伦理思想对美国社会文化制度的形成也有着深远影响。美国社会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与其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是传统的秉承延续与拓展延伸,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家族绵延中传承至今。纲常伦理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起居,“尊老爱幼” “长幼有序”“尊卑礼别”的传统敬老观深入人心。孔孟思想奠定了中国社会家庭文化传统。儒家的“仁爱”“孝悌”强调了家族中割舍不断的宝贵亲情。父母在家中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更是孟子“五伦”所推崇的观念。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更是将尊敬与孝顺作为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世界接轨后的吐故纳新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在秉承民族文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展现礼仪之邦的厚德载物,则将会为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中国赢得更为稳固的地位。

二、美国家庭养老

在以基督教伦理思想为背景的美国社会,由“核心家庭”的家族结构模式与“父子共财共居”的利益关系衍生出的养老契约贯穿于养老文化的始终。在自由平等思想观念影响下,亲子关系平等友爱,骨肉亲情缺失,家族观念淡漠。《圣经》中只要求儿女“尊重”父母,而并没有明确提出对老年人的无条件赡养。鉴于父母抚养子女到一定年龄之后便不再履行相关义务,养老的责任归属当然也就无从规定了。美国律法在子女赡养父母方面并未给予过多的要求,而相比之下对于社会养老却提出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规定。此外,发达国家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保障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国家抚养、赡养责任,从而也就促成了家庭养老模式在美国社会未能广泛展开的事实。

“天职观”与“个人主义”的完美结合,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身力量谋求发展、创造价值、享受生活,老年人更是如此。美国的老年人不希望因为年长而减少自身价值的体现,并且也不会有所谓的“倚老卖老”观念给身边的人( 包括亲属) 带来麻烦。即便如此,仍会有以普利策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人人学士,反对美国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高福利待遇。在他们看来不足以或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便无权享受。这样一来,美国老年人所面临的压力也会使他们不得不自谋出路。此外,独立自主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行为使得美国人缺少“家”的概念,家庭养老也便因此没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

三、中国家庭养老

在中国,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伦理文化,还是根深蒂固的养老理念, 都对家庭养老有着很高的要求与关注度。在传统“孝道”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家庭伦理道德标准,规范着人们对家庭养老的沿袭与传承。

纵观历史沿革,先秦时期是家庭养老模式的最初形成时期。在传统家长制( 家族制) 的家庭组织形式下,家庭成员规模是老年人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的首要资源保障。加之亲子间权利义务,彼此抚养与赡养思想的观念维系,形成了家庭内部养老的最初形式。两汉至清末年间是我国家庭养老模式发展与强化的重要时期。两汉至两宋的前沿发展中敬老之礼的建立,老年人社会地位的界定,以及家庭伦理色彩渲染下的家庭养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之后的两宋至清末年间,传统道德广泛传播与传承,“三纲五常”等绝对化、宗教化伦理的规范,家庭养老体系相对完善。家庭养老成为了中国社会理念化与绝对化的养老模式。

着眼当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唯一选择。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家庭养老没有太多文化氛围的支持。但是人们却秉承“老有所养”“养儿防老”的观念来侍奉老人。 旁人的眼光与众人的舆论,更是扮演着家庭养老强有力的监督角色。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标语无不在宣传敬老爱老思想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虽然少有与老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环境,但是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尽可能缩短居住距离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由此可见,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国人,对于抚养子女与赡养父母的反哺式循环模式的传承成为家庭养老普遍存在的必要保障。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中国人的血脉亲情都将会是不朽的美德。家庭中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景象便是家庭养老的最佳阐释。

四、国内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着眼当今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有着未富先老的发展趋势, 同时缺乏健全而又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已经不再只是家庭范畴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性问题。对于国内的养老形势而言,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会带来“空巢”家庭的发展趋势。“4 - 2 - 1”家庭结构现状,在家庭规模缩小与老人年龄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必然会出现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但是,从社会制度的完善情况与相关组织机构的专职程度来看,我国目前仍停留在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时代变迁的脚步,快速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转变养老模式已成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举措。为避免老年人面临“有无养”的窘境,各级政府及社会更要关注“怎样养”“养得好”的民生养老需求。社会环境的发展带来养老模式多元化与多样化的改变,但是家庭养老的本质存在与影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发展,使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注度逐渐减弱。对于老年人而言,比起享受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更看重儿女的精神慰藉。老人们需要的是充满关爱的电话,而不是随意应付的交谈; 是常回家看看的儿女承欢膝下,而不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客观束缚。

五、结语

中美文化对比 篇8

电影《实习医生格蕾》剧照

2012年5月3日,由上影英皇出品的反映医患关系的大型医疗剧《心术》在浙江卫视全国首播,立即掀起中国医疗剧热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剧集的最后一集,这部当时颇被看好的电视剧集并没有像当初预计一样的掀起“医疗行业剧”的收视热潮。加之《心术》之前的《医者仁心》、《无限生机》、《柳叶刀》、《感动生命》、《生死依托》……播出后基本是反响平平,在中国,医疗剧与宫斗剧、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等类型相比,还略显稚嫩,进步的空间和潜力较大。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在美国,医疗剧不仅是常见的电视剧题材,而且深受欢迎,非常火爆。《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等都已经播出了七八年,并且还有《私人诊所》等相关衍生剧集诞生,更“长寿”的剧集《急诊室》的播出时间更是超过10年。这在国内是很难做到的。那么,终究是什么因素让同为医疗题材的电视剧能够在不同的国域有如此大的反差呢?除去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差异,笔者试图对比中美医疗剧的艺术元素,以为国内行业剧的健康发展进行探讨

一、主题对比

反映医疗关系、表现医德、传达理想价值观,是当前国内医疗剧主要的着眼点和表现点,例如电视剧《感动生命》以燕达国际医院心胸外科几位医生的医疗工作和生活经历为主线,将11个故事串联在一起,突出表现“白色战场”上的道德选择和人性升华。这样的故事主旨与主旋律电视剧有着很多相似的艺术特征,此类型的电视剧主题往往有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救死扶伤,是医疗剧的主题展现。相比之下,美国的《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则更加突出对人性的探讨和对折射出的社会问题的反思。

这样在主题方面,中美医疗剧就有个明显的反差,国产医疗剧很切题,的确是为医疗而医疗剧,主要的焦点在于探讨“医患关系”,试图通过影像来缓解这一社会矛盾,做一些深入探讨。而美国的医疗剧相比而言则跳出医疗行业剧的本身属性,更多的描写人心,探讨人性,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容易为更大范围的观众所认可,能够扩大受众面,提高电视剧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而且,对于人性的探讨显然比对制度的探讨更微观,更贴切,因为从影视美学的角度而言,通过光影手段深入人心,以艺术抚慰人的心灵,这是影视艺术恒久不变的审美标准,在这个标准上的程度差异也直接决定着医疗剧的受欢迎程度,这也可能是中美医疗剧火爆程度不一的原因所在。

二、叙事技巧

从叙事技巧上而言,我国医疗题材电视剧偏重于宏大叙事,将主要故事人物置于大的社会语境之下,偏重于社会问题的温和表达,医生在追求职业精神和坚守道德底线的同时经受着现实的考验;而美国则是偏重从人物入手,侧重人物内心和个体塑造,以人物的性格作为故事发展的推动力,人物的性格往往决定着人物的发展曲线,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在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中,中美医疗剧在叙事技巧的结合上也不尽相同,美国的医疗剧集更喜欢交集许多独特的剧情路线,比如,将医疗剧与传统的爱情剧、破案剧和情景喜剧等结合起来,最终让一部剧集具有多种风格特征,让医疗剧具有可视性,这与国内当前的传奇式主旋律剧有些相似。例如,《豪斯医生》就是将破案与医疗结合到一起,通过休·劳瑞饰演的医生格里高利·豪斯的诊断来对事件真相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实习医生格蕾》更是把人物线发展得错综复杂。而国内医疗剧的类型特征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叙事线也不复杂,至于将剧集与破案剧等类型交叉融合更是少见,顶多加入爱情元素,让男女主角产生感情纠葛,几条清晰的人物线索和人物关系,每集出现一个戏剧矛盾,冲突解决又会出现下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是由每个故事中各式各样病例和医患的矛盾组成。其中会夹杂关于成长、爱情、友情、亲情的关键词,这样的情节叙事往往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传播模式

无论是《综合医院》、《急诊室的故事》,还是《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美国医疗剧的传播模式都是遵从“双P模式”即Professional+Personal(专业化与个性化),这一模式最先由《急诊室的故事》开创,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写实,还可以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具有科教意义,这与电视艺术教育性的主旨功能是相吻合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让医疗剧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的专业性与知识性可以让观众获益匪浅,这是通过观看电视艺术能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一个很好路径。

而国内医疗剧在“双P模式”的运用上显然不够成熟。以《心术》为例,编导主打的是“医患关系”的桥段。但是,纵观整部剧集,编导对医患关系的探讨显得温情脉脉,因为这种关系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德和公民素质问题。单凭一部电视剧很难将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诠释清楚。而且,对于医患关系的研究剧集显得欠缺深度,不够专业。同时,剧集忽略了观众的健康知识诉求,整部剧集既没有疑难杂症的展现,也没有大众健康知识的体现。相比现在观众对健康知识较为渴求的心理,编导偏离了这个大社会环境的诉求方向。为什么现在中医养生节目那么火爆?这与大众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医疗剧不能够在专业性引导的同时普及较多的医学健康知识呢?这是国内诸多医疗剧编导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健康文化传播:中国医疗剧的突围之路

上一篇:关于认真做好2014年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小学安全工作计划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