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

2024-06-03

中美贸易(通用12篇)

中美贸易 篇1

2005年7月以来, 人民币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2010年2月,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专访时表示将“劝说”中国让人民币升值。2010年3月, 130名美国众议员敦促奥巴马政府立即采取行动, 以解决中国“操纵汇率”的问题。与此同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也撰文指出:鉴于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维持贸易顺差, 美国应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进而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附加关税, 最终迫使人民币升值。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美国首次以对华贸易巨额逆差为由, 强力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再一次承受着巨大升值压力。

关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之间的关系, 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没有关系, 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1,2,3];另一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人民币长期低估导致的, 只有人民币升值才能消除美国对华贸易逆差[4]。难道中美贸易失衡真的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了吗?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民币升值真的能够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本文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的关系入手, 从内部经济失衡、产品内分工、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管制等方面, 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

一、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变化

近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所谓中美贸易失衡是指近年来持续存在的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 导致了两国之间在经常账户下的国际贸易收支失衡。考察将近30年的中美贸易额, 中美贸易失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来, 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这一趋势更是明显加快 (见图1) 。

(一) 中美贸易失衡

据中方统计, 2008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历史最高的1 708.6亿美元, 2009年降为1 434亿美元。据美方统计, 2008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是高达2 663.3亿美元, 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略有下降, 达到2 268.3亿美元, 可见美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要远远高于中方数据。尽管双方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而且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实际上并没有美国公布的那么高[5], 但是中美贸易长期失衡并迅速扩大却是客观存在的, 中美贸易失衡也表现在贸易结构的失衡。从贸易结构上看,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主要是货物贸易逆差, 而服务贸易则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其中货物贸易逆差又主要表现为制成品的贸易逆差, 尤其是高技术产品逆差十分突出, 相反美国在初级产品上却存在对华贸易顺差。

数据来源:中方顺差数据来自商务部的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美方逆差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统计资料。

(二)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人民币汇率机制和汇率水平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而不断调整。从1994年起, 中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使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由于1994年汇率并轨时实施超贬, 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个缓慢升值的过程, 逐渐从1994年的1:8.70上升到1998年的1:8.27, 此后一直停留在8.279-8.277之间。2005年7月21日, 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启动并进入新一轮上升轨道, 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在政策面开始显现出来, 在2008年7月之后基本稳定在1:6.80至1:6.90之间。2005-2008年, 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 实际有效汇率也升值了17%左右, 缓解了中国入世以来形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 中美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汇率

通过考察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 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是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姚枝仲 (2003) 认为汇率并非是影响美国贸易逆差的惟一因素[6], 沈国兵 (2004) 、李稻葵 (2006) 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化对于中美贸易失衡都没有任何统计上显著的相关性[1]。麦金农 (2007) 进一步指出对于作为国际债权国的东亚国家, 国际主要货币升值突变带来的收入和支出效应非常强烈, 使得汇率对贸易状况的影响难以确定, 因此认为促使人民币升值就可以减少中国贸易顺差的设想是不科学的[2]。

近年来中美贸易规模和贸易差额的快速增长, 主要是世界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转移的结果, 与人民币汇率没有必然联系。例如2005年7月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升值, 但中美贸易顺差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还迅速扩大。总之, 中美贸易失衡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导致的, 人民币的升值也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一) 美国经济内部失衡是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内部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储蓄投资失衡、财政赤字和过度消费。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X-M= (S-I) + (T-G) , 即一国经常账户差额等于其国内个人净储蓄加上财政余额。首先, 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上看, 储蓄投资缺口不断扩大意味着经常账户差额将不断扩大。自2001年以来, 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 美国个人储蓄率大多维持在1%以下, 这一时期成为美国历史上储蓄水平最低的时代。同时, 美国的超低利率政策也刺激了投资支出扩张, 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 提高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其次, 从财政赤字的影响来看, 实行减税和增加开支的赤字财政政策也会加剧经常账户逆差。一方面, 减税带来的消费增长和政府开支增加, 助长了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 巨额财政赤字加上利率上升, 会导致外资流入、美元升值, 从而加剧了经常账户逆差。

从2001年开始, 美国累积的财政赤字不断攀升, 同期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也不断增加, 过低的储蓄水平和过高的财政赤字使美国政府和居民的消费支出过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稳定在65%以上, 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了70%和72%。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 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 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开始调高储蓄率, 从2008年8月的0.8%提高到2009年5月的6.9%, 达到过去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贸易赤字规模也随之开始下降。这正说明美国贸易逆差只不过是内部储蓄投资失衡的外在表现, 是其国内储蓄不足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即使改变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也必须为国内的储蓄投资缺口寻找新的来源, 将逆差转移至其他国家[7]。

(二) 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的产业转移

分析中美贸易顺差的构成, 可以发现其主要来自东亚各国的贸易顺差转移。随着美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 逐步形成了全球性的产品内分工格局, 即美国、日本从事研发、设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 生产并出口关键零部件和技术设备;韩国、台湾等生产并出口零部件系统或模块;东盟提供原材料和简单零部件;中国大陆从事劳动密集型组装并提供少量组件, 而美国等成为产品的目标市场并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如果按原产地原则统计, 最终产品的出口地就从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在这种产品内分工格局下, 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构成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日本和东盟的部分对美贸易顺差已经转移到了中国。以2009年为例, 中国对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逆差总额达1 471亿美元, 较中国对美顺差1 434亿美元还略高。此外, 中国对拉美国家、对世界上58个最不发达国家总体也是逆差。因此, 中美贸易失衡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国际产业转移导致的贸易转移, 这种产业转移导致中美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三) 外国投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美贸易顺差

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国直接投资必然会增加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商直接投资, 一方面利用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对华出口;另一方面, 通过加工贸易将产品返销国内或销往全世界, 这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位于全球价值链顶端的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这一载体, 利用直接投资在我国建立加工贸易基地, 充分利用我国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低的优势, 生产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这些产品中大部分销往美国。因此, 外资企业对美贸易顺差成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核心部分。美国经济学者也曾经指出,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到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8]。2009年,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约为1400多亿美元, 其中约有76%是外资企业造成的, 而这些外资企业主要又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因此, 中美贸易失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关系, 也说明了美国对中国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

(四) 加工贸易创造了大量的中美贸易顺差

中国与美国在一般贸易上是基本平衡的, 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造成的。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 对华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而发展起来的, 这些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创造了大量贸易顺差。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2007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高达2 117.97亿美元, 占外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总额 (1 361.12亿美元) 的155.6%。根据Koopmen等人 (2008) 的测算, 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有58.7%以上是加工贸易创造的出口[9]。从加工贸易的地理方向上看, 这些加工贸易顺差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对美加工贸易顺差上, 中美贸易顺差与中国加工贸易在发展趋势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两者的皮尔森相关系数高达0.991[10]。在中美贸易顺差中大约67%来自中国出口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机电设备类产品, 而这些产品又主要来自外资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因此, 由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 将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生产加工工序向中国进行“工序”转移, 使外资在华企业对美加工贸易顺差逐渐扩大, 导致了中美贸易失衡的不断扩大。从加工贸易方式可以看出,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中国FDI产生的对美贸易转移和返销, 是美中贸易失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美国对中国采取非常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也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所说的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主要是指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高科技产品和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而中国又是规模巨大的高科技产品需求市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贸易应该处于优势地位, 但现实却是中国是美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供给商。这除了加工贸易的原因之外, 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1998年, 美国将卫星技术添加到管制清单中, 专门对中国进行控制。2007年6月, 美国商务部实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新规定, 该规定包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与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三项, 其中出口产品管制分类列表 (ECCNs) 的31大类管制项目包括航空器及航空发动机、导航系统、激光器、光学纤维、贫铀等20种产品、软件和相关技术。美国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对华实施了比其他贸易伙伴更为严格的出口管制[11]。严格的出口管制迫使很多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 转向从欧洲、日本等国进口, 结果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在中国迅速增长的高技术进口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因此,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严重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三、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中美贸易失衡是各种深层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其唯一影响因素。因此, 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第一, 历史经验证明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中美贸易失衡。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 同期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年均达到5.9%, 对华逆差年均增长21.6%, 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 而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5.7%降至3.5%, 对华逆差下降16.1%。20世纪70-80年代, 美国也曾因货币问题向德国、日本施压, 迫使两国的货币大幅升值, 但到2008年, 美国对德国仍然逆差429亿美元, 对日本逆差726亿美元[3]。因此, 国内和国外的经验都证明一国本币升值对调解贸易收支的作用有限。

第二, 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殷德生 (2004) 研究标明, 中国贸易收支价格弹性很低、而收入弹性很高, 说明受外需影响较大, 其中受美国市场需求影响最大[12]。中国自2005年以来的贸易盈余主要是由于美国过度消费, 而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 2008年美国遭遇金融危机冲击致使中国出口下滑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那应该改善出口才对。但是,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国出口两个月之内从超过20%的增长跌落至近30%的负增长。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 美国经济企稳复苏, 而中国对美出口也开始回暖。这说明中国出口主要是由外需市场决定的, 而不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低估。因此, 单独依靠人民币升值是无力改变美国进口增长过快的局面。

第三, 人民币升值会产生来自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偏置效应。根据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主要取决于实际汇率变动, 在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情况下, 如果考虑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是不确定的, 因此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即使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情况下, 如果考虑升值后的收入效应和支出效应, 人民币升值也不一定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首先, 出口下降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 而收入减少带来的消费下降会减少进口需求, 尤其对于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 出口下降会使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其次,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成本, 降低投资利润率, 尤其对于创造大量贸易顺差的外资企业, 这样势必会抑制中国的投资和就业, 从而降低中国的消费和进口需求;最后, 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主要以外汇储备形式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 这种负财富效应会进一步导致本国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所以, 就中短期而言, 人民币升值后来自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偏置效应可能会超过价格效应的影响, 因而使中美贸易平衡的变化难以确定[2]。

第四, 人民币升值可能使美国的进口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人民币升值固然会提高中国产品在美国销售的市场价格, 一定程度会降低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整体进口规模会下降。在美国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美国会转向生产同类产品的替代国家, 例如印度、东盟等, 进口与中国产品类似的产品。

第五, 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管制。一方面,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将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 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进行生产, 使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美国长期实行对华出口管制。2007年还将中国单列, 专门增加了包括纤维材料、数字机床、部分集成电路设备在内的47个出口管制项目。严格的管制迫使很多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 转从他国进口。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但自美进口比重从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因此,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加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3]。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四、结论及对策

上述分析说明, 人民币汇率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 以及美国过度消费和对华出口管制。在这些深层原因没有解决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而且还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种种不利影响。但是, 长期存在的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影响我国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解决中美贸易失衡和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扩大内需, 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方面, 在稳定投资需求的同时要扩大消费需求, 尤其居民的消费需求, 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储蓄率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利用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契机, 拓展新兴出口市场,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二, 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 在稳定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 要引导外资投向粗放型加工贸易以外的投资领域。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培育新的外资增长点, 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第三,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 加强自主创新,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升级。改变对外贸易中的低价竞争模式, 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做强自主品牌, 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转向追求贸易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

第四,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对人民币适度升值。中国目前高达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因此有必要借机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适度增加汇率弹性和灵活性, 逐步实现汇率形成市场化, 使人民币在可控的范围内适度升值。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增加中国整体贸易利益和消除中美贸易失衡, 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升级, 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五, 加强与美国的贸易磋商, 劝说美国削减对华出口管制。2010年4月, 美国奥巴马政府就出口管制改革制定了初步路线图, 计划对美国出口管制体系进行改革。我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与美国的贸易磋商, 劝说美国减少对华出口管制的歧视性规定, 这有利于增加我国从美国的进口和减少中美贸易逆差。

此外, 还要优化贸易利益核算方法。美国为了避免FDI带来的贸易转移和贸易返销的影响, 反映美国真实的贸易利得,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每年专门以“所有权”为依据对本国进出口贸易进行重新统计[13]。因此, 在对中美贸易统计差异联合研究的基础上, 建议中国进一步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 综合反映中美贸易利益分布的实际情况。

摘要:2010年美国再次提出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人民币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通过考察中美贸易差额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指出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人民币汇率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内部经济失衡、产品内分工、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管制等方面的分析, 指出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 以及美国过度消费和对华出口管制。因此, 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升值,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

中美贸易 篇2

2013年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据美方统计,2013年1~12月,美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39104.1亿美元,同比增长0.8%。其中进口额23315.2亿美元,同比下降0.2%;出口额15788.9亿美元,同比上升2.1%;进出口货物贸易逆差7526.2亿美元,同比下降4.7%。

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据美方统计,2013年美国服务贸易额为113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出口额6819.7亿美元,同比增长5.0%;进口额4503.4亿美元,同比增长1.8%;顺差23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0%。

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额为5396.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105.9亿美元,进口额3290.5亿美元,逆差1184.6亿美元。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美国相差5926.7亿美元,尚不足美方的一半。

按惯例,世界贸易组织一般于每年4月正式公布各国贸易排名。按照中美目前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额已超

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2013年中美货物贸易情况

2013年,中美货物贸易额为5821.1亿美元,同比上升

4.9%,占美货物贸易总额的14.9%,占比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与最大贸易伙伴加拿大的货物贸易额为6385.8美元,比美中货物贸易额多564.7亿美元;美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的货物贸易额为5092.1亿美元,比美中货物贸易少728.9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对最大出口市场加拿大的货物出口额为3003.5亿美元,比对华出口额多1783.3亿美元;对第二大出口市场墨西哥的出口额为2261.5亿美元,比对华出口额多1041.4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美自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加拿大进口3382.3亿美元,比自华进口少1218.6亿美元).细数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脚步,它经历了改革探索时期、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体改深化时期,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降低关税、开放外贸经营权、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等方面有了更为显著的突破。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与突围,助力中国实现了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的华丽转身,中国外贸人的步伐从此更加坚实有力。

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同各个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相联系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节制资本主要是限制私人资本,统制贸易指外贸

由国家统一管理、控制和调节。1950~1956年,对外贸易由国家统一管理,多种经济成分经营外贸。1956年后,外贸由国营进出口贸易总公司集中统一经营,国家统负盈亏。1978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外贸体制改革探索时期(1979年~1987年)

此阶段主要以调动经济主体积极性为目标,一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各省、市和经济特区设立了对外贸易口岸,组建中信、光大公司等民族资本控股的股份公司兼营对外贸易;二是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取消了全国的收购计划和调拨计划,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完善出口配额管理,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三是采取鼓励出口措施,实行地区差别的外汇分成制度,1985年后,我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出口退税政策。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1988年~1993年)

这个时期主要按照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联合对外的原则,核定外贸企业的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出口盈亏指标,一定三年不变;完成承包指标内的外汇按原来的留成比例分成,超过部分80%留承包单位,20%上缴中央;超亏自负,减亏增盈部分全部留承包单位自用;绝大多数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地方分公司脱钩,由地方管理。

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1994年~2001年)

1994年我国实行了以汇率并轨为标志的对外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一是实现汇率并轨,强化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199

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下的有条件可兑换;二是完善外贸法制体系,加强外贸法制建设。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与经营活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此外,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调整进口商品减免税政策。对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

加入世贸组织阶段(2001年至今)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使国内外贸管理体制和国际惯例相接轨。

1.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2.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

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目前,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出口仅有48种(673个8位HS编码),进口只有12种(135个8位HS编码);关税水平明显下降,平均税率为9.8%。

3.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

4.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韩国产业研究院和贸易协会发布的数据称,2013年韩国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从2012年的9.17%上升至9.24%,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日本的占有率从9.78%下滑至8.19%,退居第二。

分析认为,中国机械和电子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第一大出口行业,随之对韩国质优零件的需求激增。另外,由于中国和日本因领土主权问题关系恶化,也使韩国企业间接受益。

据报道,2013年中国从韩国进口较多的产品有电气和电子零件、石油制品以及汽车零件等。其中,中国从韩国进口最多的产品为集成电路,进口额为4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无线通信设备零件的进口额为10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6%。2013年韩国的出口额为559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其中对华出口占26.1%。韩联社指出,中国无疑是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且积极活跃内需市场,这对于韩国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韩国产业研究院强调,中国经济增长率每下滑1个百分点,韩国出口将减少1.3%。因此,韩国有必要根据中国市场的变化关注其消费市场、城市化建设和环境产业。韩企因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在中国设厂和设立出口基地的做法已不合时宜。韩国应通过中韩自贸协定(FTA)扩宽韩企进入中国市场之路。已在中国设厂的企业应通过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来减少劳动力成本,并通过创造产品的高附加值培养产品竞争力,或者也可以选择转移生产基地。

当前中美贸易形势分析 篇3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美货物贸易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致消费需求下降,2008年9月份以后,危机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中美贸易额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滑。

一是进,出口额双双回落。2008年中美贸易明显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从出口情况看,2008年2月份起,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环比呈上升趋势,此情形一直维持至9月份,此后中国对美出口逐月下滑。10~1 2月出口环比降幅分别为4.2%、13.9%和5.8%,从同比看,10月出口增长12.4%,11、12月下降6.1%和4.1%,连续两个月份出现同比下降,这是多年以来罕见的情况。进入2009年,市场普遍预期外贸形势会面临更加严峻的不乐观局面。由于春节因素,1月份的数据对比难免存在一定失真现象,1~2月份的整体数据对比更能反映真实情况。1~2月,中国对美国累计出口290.7亿美元,同比下降16.1%,相比2008年年末,降幅开始增大。

从月度进口数据看,中国自美国各月进口波动幅度较大,无基本规律可循。但从季度数据看,第二季度进口额达到全年最高的212.9亿美元,之后逐季回落,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分别进口208.6亿美元和191.1亿美元,环比下降2.0%和8.4%。各季度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6.3%、22.9%,15.7%和3.4%,增幅逐渐回落。2009年1~2月中国自美进口103.7亿美元,同比下降20.9%。

二是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美贸易延续着一贯的贸易结构,机电产品是中美贸易的主导产品,2008年占中国对美出口的45.0%和自美进口的32.1%。2009年1~2月,机电产品出口130.7亿美元,同比下降15.4%。其中机械设备下降6.2%,降幅较小,而电子和电气产品出口下降24.4%。

另外,中国是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家具玩具、纺织品的主要供应国。即使同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势也不尽相同。纺织品出口基本稳定,1~2月,非针织或非钩编服装出口同比下降9.7%,针织或钩编服装、鞋靴出口同比增长14.5%和0.9%。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提高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另一方面得益于美国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已于2008年底到期。但家具玩具出口不容乐观,1~2月出口29.7亿美元,同比下降232%。

2009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资源性产品大幅减少。1~2月,钢铁仅出口0.7亿美元,同比下降79.0%,出口量价同减,但出口数量的骤减是主要原因,反映出经济下滑对于基础资源需求的减少。同时,铝及制品,铜及制品的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中国是美国飞机、仪器设备等产品的主要购买者之一。2009年以来,在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前五位商品中,除电子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下降21.7%和21.8%外,油籽子仁、航空航天器和光学照相医疗设备进口下降较小,同比降幅为5.7%、6.8%和6.9%。

三是中国商品在美进口中占比提升。虽然中美贸易额出现下降,但中国在美国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略有上升。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逐季上升,四个季度分别为14.5%、14.7%、16.8%和18.5%。原因有三,第一,虽然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消费萎缩,但其日常的吃穿用等消费属于刚性需求,并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而发生大的改变;第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积累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消费档次下降,高端消费需求减少,转而向中低端消费转移,给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一些出口空间。

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发展中美贸易关系对于外贸增长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以来全球贸易受到冲击,中国对美出口形势严峻,阻碍贸易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人消费需求进一步萎缩。美国经济数据不容乐观,2008年第四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滑6.2%,这也是1982年第一季度GDP下降6.4%以来的最差季度表现。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还在继续,个人消费支出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今却成为拖累经济的一大因素,这种趋势从2008年下半年起愈加明显。延续了上一季度的颓势,第四季度个人消费支出下降4.3%,拖累经济下滑3.01个百分点,其中耐用消费品支出下降22.1%,非耐用消费品下降9.2%。

中国对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服装、鞋靴、家具玩具等日用品。因此,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受消费影响,受投资影响不大,这也是危机最初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时,中国出口未受较大程度影响的原因。中国对美的出口商品中,属于非耐用消费品的比重较大,但也不乏家电之类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品需求下降,必将对中美贸易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二,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存在。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汇率将会继续成为中美经贸领域的核心争端议题。此前,美国抛出中国“汇率操纵论”,谋求通过各种外交途径,使中国在汇率方面做出改变。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依赖中国资本走出困境,自中国进口的占比也有所提高,因此美国仍会对中国继续施压,但应略有缓和。因此,2009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虽有困难,但也是可能的。若为扩大出口,中国被迫宣布人民币贬值,,必将引发中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强烈冲突。因此,从国家战略考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较为明确的做法。

从微观层面看,汇率不稳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最为担忧的问题,已经成为部分企业利润流失、经营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去年3月份的7.04左右升至今年3月份的6.85附近,经历了去年12月份的动荡,此后相对稳定在6.80~6.85的区间。人民币大起大落或者大幅升值对于当今的外贸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市场预期下,开展经营活动,符合企业利益。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月17日美国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含有一条购买国货条款。此条款在酝酿中和推出以后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单从这一条款看,并没有明显违反wTO的相关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公共设施建设若要获得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援,所使用的钢铁产品必须为美国生产”,范围仅适用于政府采购,且《政府采购协议》成员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

家豁免采用。中国尚未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因此无法享受豁免。不过之前美国已有类似的法案,中国输美的钢材多用于民用建筑,因此条款对于中国钢材的影响不大。

但关键是在日益萧条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这一条款的出台易助长贸易保护主义。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不是单独的产物,常常在经济低迷或遇到危机时更加强烈。购买美国货条款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意味着贸易保护有可能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演变。不仅是美国,欧盟、印度等也存在着公开或变相的保护措施。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出口依存度也高,虽然扩大内需已成为各界共识,但由于国内各种基本的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内需不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外贸仍然肩负着“保增长”的重任。如果放任贸易保护风潮盛行,中国外贸受损将很严重。

第四,买家信用下降,经营风险加大。由于银行紧缩信贷,美国买家从银行的融资变得异常困难,运营状况或支付能力出现问题。一向被中国企业认为是优质客户的美国采购商,初步显现信用危机。

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贸易领域的纠纷较以前明显增加,其中的情况很多,也比较复杂。一种是买家不付款。据调查,多数进口方不付款的案件中均存在各类争议。争议主要存在于产品与合同要求不符、供货数量有误、交货时间延迟、不正当竞争和侵权纠纷等方面。这里面不能排除买家寻找各种理由,以期延迟付款或不付款。一种是买家破产。买家在提货以后宣布破产,由于中国企业无优先偿债权,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挽回。对于前一种情况,出口企业在订立合同、履行合同方面要比以前更加细致,并提高警惕,通过各种途径,对国际买家的经营状况、财产状况和信用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而一旦出现后一种情况,企业要积极应对,运用法律手段尽量争取自身利益,将损失降至最低。

中美贸易 篇4

自2004年起, 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据2010年12月统计数据, 中美全年累计进出口总值3853.41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3%。其中, 中国对美出口2833.04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出口总值的18%;自美国进口1020.37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出口总值的7.32%;对美贸易顺差1812.67亿美元。长期大规模贸易顺差一方面受到美国谴责, 动用种种贸易保护措施抑制中国出口, 另一方面造成我国大规模外资流入, 形成巨额外汇储备。

中国的出口贸易的特色是加工贸易占有相当比重。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9093.2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的41.2%。其中出口5869.8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出口总值的48.85%;进口3223.4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进口总值的32.05%。中国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于加工贸易顺差。

加工贸易同样是对美贸易顺差主要来源, 2007年我国对美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454.1亿美元, 增长12.9%, 占当年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5%;进口181.6亿美元, 增长8.1%, 加工贸易项下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272.5亿美元, 相当于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的77.9%。一边是国外企业对加工能力需求大, 一边是不断受到美国等指责和贸易壁垒, 本来利润不高的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处境日益恶化。

2 中国加工贸易体系与对美贸易顺差分析

中国加工贸易体系与对美贸易顺差有什么关系?我们说加工贸易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美间顺差的持续, 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及在中国的美国制造业生产扩张。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各国相对要素禀赋决定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趋向于出口相对富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进口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因此, 中美贸易中, 中国将利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美国将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实际上, 中国对美国出口基本符合H-O模型, 但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大多不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贡献最大的竟是植物产品和纸制品。美国大量出口非自身比较优势产品, 而进口大量自身有生产优势产品, 造成贸易逆差巨大,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情形原因何在?

首先, 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体系使中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包含很多其他国家的产品附加值。加工贸易方式对劳动力有较大需求, 同时需要土地建造厂房及其他配套设施, 但对自主技术要求很低, 正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详细看美国利用中国加工贸易进行生产的过程:首先从日本、韩国从事研发、设计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 生产并出口关键零部件;再从东盟、台湾等生产并出口零部件系统或模块;最后在中国大陆从事劳动密集型组装并提供少量组件, 在香港从事面向美国等海外市场的营销服务, 而美国成为产品目标市场并最终实现产品价值。境外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人可

变了贸易地理流向, 最终产品出口地由日本、韩国转移到中国, 这部分产品造成的对美贸易顺差也随之转移到中国。按现有贸易统计方式, 尽管大多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都是由日、韩、台的跨国集团生产, 最终产品包含很多国家产品附加值, 但以最终价值计算的出口额通常算在中国头上, 造成对中国贸易顺差统计存在“虚高”。

其次, 加工贸易带来的中美贸易顺差是一个“恶性循环”。美国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中国, 自身保留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 严格限制技术流入中国。国际市场上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价格上涨远小于高技术产品,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承接了美国相关产业低附加值生产环节, 使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 而美国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含量高的最终产品, 使美国向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相对价格下降使美国企业有利可图, 扩大对加工贸易品的进口。同时, 美国对中国高端产品——中国稀缺的、需要进口的产品——的贸易限制导致中国只能向其他国家寻求, 使中国对美国出现持续贸易顺差。

最后, 加工贸易领域规模经济效应也是维系中美贸易顺差的重要因素。国内很多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简单地增加劳动力投入就可扩大产出。此外, 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分布相对集中, 易产生外部规模效应, 节约上下游联系成本, 细化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域上的集中不仅降低了平均成本, 也提高了获取订单的竞争力。规模经济效应使中国加工贸易行业能够维持相对低的生产成本, 即使长期中国劳动力工资上升, 美国企业也很难在生产成本上低于中国, 中国能长期在加工贸易带动下形成对美顺差。

3 中国对美加工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结构变化的大环境下, 中国自身劳动力优势、美国制造业向外转移、部分产品具有标准化生产能力, 及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制约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加工贸易带来的顺差长期存在, 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还会逐渐增加。但这趋势最终还是会减弱。

第一, 中国工资率将上升, 加工贸易上的优势将被其他发展中国家取代。中国工资率上升的原因在于干中学效应带来的生产率上升, 及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开始出现稀缺带来的劳动力价格上升。于是, 加工成本也随之上升。东南亚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价格上的优势将逐渐体现。由于劳动力国际流动远小于资本流动, 发达国家会转向新兴国家寻求加工贸易服务。

第二, 中国自身也要谋求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大量贸易顺差带来的高额外汇储备是决策者面对的一个难题, 从政策上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扶持将减少。许多加工贸易企业都从事低端产品生产, 让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企业更符合中国产业结构改良的思路。

第三, 当前国际环境也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 一是人民币升值抬高了产品出口价格, 加工成本升高;二是美国经济危机造成

摘要:中美贸易顺差一直是一个经济热点问题。在这种贸易顺差的背后, 中国庞大的加工贸易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影响中国选择加工贸易方式的因素入手, 分析加工贸易体系与贸易顺差间的关系, 并对这种关系的长期变化做出预测。

关键词:加工贸易,顺差

参考文献

[1]周晓唯, 张璐.中美贸易顺差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J].经济经纬, 2007, (6) .

[2]路霄.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与对策[J].国际贸易, 2008, (17) .

[3]李亨.对中美贸易顺差的解析[J].时代贸易, 2008, (6) .

[4]张唯实.中国加工贸易与出口顺差形成机制研究分析[J].社科纵横, 2008, (7) .

[5]赵明.中国加工贸易顺差探析[J].国际贸易, 2007, (3) .

[6]王应贵.美国制造业外包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对应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 2008, (5) .

中美贸易 篇5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2.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3.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4.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曙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4).

[2] 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

[3] 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2).

[5] 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

[6] 王珏.分层次: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9,(11).

中美贸易 篇6

[关键词] 中美贸易失衡贸易方式影响分析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加速了境外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也促使全球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同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相结合,在中国接受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重要生产基地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如下三种显著变化:一是由于东亚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使得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举转移至中国,促使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为重要的贸易方式;二是在东亚生产基地转移过程中,由于香港的地缘优势和宽松政策,产品仍然依赖于传统的销售渠道,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等传统市场,促使香港转口贸易在中美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加;三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量迅速增大,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迅速增加,使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正是这三种贸易方式的出现,使得中国向美输出的价值被夸大了。

一、加工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1.“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外国制造”的成份较大

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4164.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额的54.7%美元,加工贸易已经超过一般贸易而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方式。与一般贸易中的商品单向流动相比,加工贸易中的商品往返流动使得确定产品的“归属”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变得复杂起来。在大量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出口产品中,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的外国的零部件。据中国统计,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零部件等中间材料。一台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电脑中,主要零部件都得依赖进口,真正在中国创造的价值仅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正是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两头在外”的特点,使中国贸易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即为出口而进口大量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使得中国的出口加工产品中包含有大量“日本制造”的成份,甚至是进口国——“美国制造”的成份。

2.“中国制造”的产品中“中国人制造”的成份较少

在确定产品“归属”时,有必要分清“中国制造”和“中国人制造”的概念。“中国制造”以出口金额表示,而“中国人制造”则以加工增值率表示,计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表示真正在中国创造的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出口加工产品除去支付进口外国中间材料费用以后所剩无几,因此以出口金额表示的“中国制造”的规模,与实际中国人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和外国公司相比,中国企業仅仅扮演着外国公司的加工车间的角色,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生产决策权。加工贸易已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数据显示,外资企业的加工增值率为45%,低于内资企业的62.6%。当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较低时,意味着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中国制造”的产品中“中国人制造”的含量较少。因此由外商投资企业推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虽然在出口的“量”上实现了扩张,但出口加工的“质”并不高。

3.原产地标准进一步夸大中美贸易逆差数额

目前,各国依然根据产品是否经过实质性加工作为评判商品原产地的主要依据,即原产地原则。在中国企业加工增值率较低的情况下,按照原产地原则,将中国出口加工的产品全部计为中国出口,相当于将其他国家所创造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全部记在“中国”的账上,无疑存在着对实际利益分配关系的掩盖和扭曲。在中国出口加工过程中,中国大陆境内获得的产品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部分很少。这种以是否经过“实质性加工”为标准的原产地原则将加工贸易产品的价值都记为原产国——中国的出口,不仅夸大了出口国的出口规模,更容易掩盖国际贸易中实际的利益关系。正是这种建立在原产地规则基础上的贸易统计方法,在加工贸易成为中国主要贸易方式的情况下,虚夸了中国的出口规模,使得中美贸易逆差数额虚高。

二、转口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香港从事转口贸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的金融、保险、资讯和海运等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十分发达;同时作为一个自由港,商品输入输出基本不受限制;又与欧美和亚太地区有着传统经贸易关系,这使得香港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历史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中的一半需经香港处理,而在对美贸易中,这一比例可达70%。实际上香港主要是通过做中美两家的生意来“吃饭”。在香港的总出口中,转口贸易就占了80%~90%。如果香港转口贸易只占中美贸易的很小一部分,我们也许可以将其忽略不计。但实际上,香港转口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很大比重。1999年~2005年间,香港每年对美国转口出口有近3000亿港元,即300亿~400亿美元(这里按HKD7.80=USD1.00的汇率计算,下同)。中国内地和美国是其两个最大转口来源地和市场。

据统计,1999年~2003年间,香港将美国商品转出口中国大陆的金额平均为53亿美元,香港将中国商品转出口美国的金额平均为303亿美元,从商品在转口过程中的增值程度看,中国商品经香港转口增值幅度则平均高达26.40%,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美贸易平衡的计算准确度。由于中国内地商品经香港转口至美国时, 由于商品性质未发生重大改变, 仍标明为“中国制造”, 美国海关根据原产地规则便将其视为自中国内地的进口。假设中国大陆出口货物600美元时只知道货物最终运往香港,因此其贸易统计为“出口香港600美元”,香港对来自内地的货物改换包装,再出口到美国,货值由进口的600美元增殖到800美元。美国根据原产地原则判定货物原产于中国,其统计为“自中国进口800美元”。这样,将中间商在转口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记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上,无形中夸大了中国的出口额,从而使得中美贸易不平衡被夸大。

三、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1.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成为中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简单地以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子公司, 其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半壁江山, 而且逐年增加, 由1994年的28.69%增加到2005年的58.3%,其中相当部分是公司内部贸易。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与其美国母公司之间的商品内部贸易稳步增长,1992年美国在中国的子公司从美国的母公司的内部进口仅占全部中国从美国进口的4.9%,出口到美国母公司占中国出口到美国10.5%,而在2001年在中国的子公司从美国母公司的进口所占的比例上升到13.0%,对美国母公司的内部出口也上升到18.1%。中国和美国内部贸易的结构是内部出口高于内部进口, 即美国在华的子公司具有较强的出口倾向。

2.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扩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改变了两个数字:一个是自中国输往美国的价值被夸大。由于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在华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所生产的产品再对投资母国——美国的“返销”出口。这些产品属美国公司自己生产,而现行的贸易统计却将此归为自中国出口的产品,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式将此部分价值转计在中国的账户下。据统计,超过一半以上的中美贸易增幅是由美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实现的。在中国40家出口企业中,10家是美国大公司。戴尔电脑、沃尔玛、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等美国大公司均是对美出口的大户,其中仅沃尔玛一家就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量的10%。

另一个是自美国输往中国的价值被忽略。在海外投资的跨国公司分公司在当地的销售实际上有很强的出口因素,出口贸易通过本国产品输出到国外市场从而获得收入及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考察, 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具有与出口贸易相同的实际效果。大多数在华运营的美国公司的投资目的是在东道国的国内市场销售。如果我们将跨国公司的“出口”因素考虑进来的话, 那么中美贸易逆差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美《商业周刊》载文指出,自1994年~1998年, 美国跨國公司所属的海外子公司创造了1.5万亿美元的生产销售, 但并未包括在美国的出口统计数字中。

3.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虚增”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当产品的全部生产经营环节都是在公司内部进行的,即国际贸易演变为公司内贸易时,转移价格手段是跨国公司实现利润转移的有效机制。转移价格作为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不是一种按照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而是一种服务于一定的公司目的而用行政手段形成的划拨价格。由于存在对产品性能、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在华子公司很容易以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购买跨国集团为之提供的零部件,或支付高昂的技术转让费和商标使用费,再以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将制成品输送给跨国公司。比如,我国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生产成本13美元,而支付外国公司专利费竟高达18美元,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只有1美元。苹果公司现在的主打产品mp3播放器iPod,售价差不多265美元,其中中国公司的利润大概只有4美元,设计芯片的公司利润是5美元,苹果公司的利润是65美元。因为iPod的成功,过去一年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从21美元涨到64美元。在中美贸易统计中,美国从中国进口iPod使得美方逆差增加了15亿美元,而这15亿美元的逆差给美国苹果公司带来的是160亿美元的利润。这样,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的办法实现利润的转移,并使得中国子公司在产品价值增值链中所占份额进一步缩小,从而“虚增”中美贸易不平衡。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一国的出口商品很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的,而是外国甚至是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即国际贸易所交换的远不是单个国家生产的产品,而是跨越国界的“世界性产品”。按现行的国际贸易统计标准,显然难以准确计量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和商品的流动状况。简单来说,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及公司内部贸易等三种贸易方式,掩盖了中美贸易真实的经济关系,歪曲了其真实利益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朱延: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曹乾何建敏: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额的重新估算——兼析美中贸易巨额逆差的原因[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3]马永驰季琳莉:从“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背后的陷阱[J].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0期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篇7

自1979年中美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给予互相的最惠国待遇以来,中美双边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从1979年到2010年的32年里,中美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853.4亿美元,增长了157倍之多,截止到2011年2月,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早在2000年,中国就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逆差国,到去年美对华贸易逆差飙升到了1812.7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见下表)。伴随贸易额的增加,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双边贸易摩擦也明显增加,范围越来越广,手段也更加多样化。

数据整理来源:中国海关(http://www.customs.gov.cn)单位(亿美元)。

2 中美贸易摩擦产生原因分析

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规模如此之大,这不得不引起中美两国双方的注意,对于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 中美双方存在统计差异

首先,由于中美两国在贸易统计上使用了不同的口径,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实际情况。出口方面,中国采用离岸价统计,美国采用船边交货价统计,两者差异主要在于商品装船或者飞机运输的费用,通常认为是以船边交货价计算的出口货物值的1%计算,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应相应向上调整。进口方面,美国以到岸价来计算和记录,通常会把保险费运输费用一起算上,到岸价的费用比离岸价高出平均约10%,因此对中国的进口额应作向下凋整。

其次,转口贸易是导致中美统计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美相互出口货物中有部分是先被运到香港、韩国釜山、中国台湾、墨西哥等地再转运到目的地的,在转运地货物经过分装或者粗加工,性质并没发生变化,因而原产地也不会发生变化,在统计时美国海关根据产地来源将转口贸易额看成是从中国的进口,而中国根据目的地原则,往往不统计转口商品的数额,这样必然会造成双方统计数据上的差异。

最后,在美国占有绝对优势的服务贸易行业中,美国顺差额是相当的可观,像技术服务、金融、咨询等都是美国具有优势的行业,但是出于服务贸易难以精确统计的特征,也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中美贸易逆差的水平。

2.2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美国则主要集中于资本密集型与高新技术行业,而美国早已经历过了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众多发达国家包括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动中国,促使中国来料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客观上也将原来的贸易摩擦风险转嫁给中国,在贸易保护抬头的今日,西方国家必然会频繁发起对中国的“双反”调查。

2.3 美国政治运作的需要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不同的党派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也必然会维护所代表集团的利益。奥巴马属于民主党,较共和党更多地是代表工会利益,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就提出了解决高负债,就业,医保等问题,增加外汇储备与减少贸易的逆差,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美国国内失业人数巨增,工会必然会向奥巴马施加压力,为更多的获取民主党支持,以奥巴马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必然倾向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渲染中美贸易失衡,就会更多地利用反倾销与反补贴的措施制造中美贸易摩擦。

2.4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两国国内宏观经济状况所决定

经济环境与贸易向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当经济向好的时候,各国为促进贸易发展,往往倾向于推行自由贸易,而当经济环境趋于恶化,经济发展疲软之时,为保护国内产业,降低失业率,也为了转移国内注意力,往往会推行各种违反自由贸易规则的措施。我们知道,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坚持保护主义,这本就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三次经济刺激计划,更在振兴经济方案中提出“购买美国货条款”,向世人宣布了美国公开进行贸易保护。

此外美国与中国自身经济状况不同,特别体现在两国储蓄率的差距上。我们知道美国储蓄率一直偏低,甚至在2001年10月一度达到0.3%的低点,美联储不断降息刺激着美国经济负债式消费增长,美国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反观中国,存在融资渠道不畅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中国人固有的节约消费理念,使得中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内需求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顺差。因此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两国国内经济失衡所决定的。

3 应对之策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中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既定的事实,这种不平衡既有客观性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甚至政治制度的原因。中美贸易失衡在很长时期内仍将持续,而中美贸易摩擦也将会不断,据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对中美贸易失衡进行调整。

3.1 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出口转向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国长期施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对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却往往过度的依赖外需,内需常常处于不足的情况。实际上,我国国内有13亿人口,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拥有的内需市场,当打开这一市场时,我们便会发现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经济发展会更加稳定与健康,而我国对美的出口也会减少进口增加,贸易的顺差也会自然减少。

3.2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同时实施出口市场的更加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的鼓励出口的贸易措施,但从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知道,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初级加工品,虽是贸易大国却不是贸易强国。因此我国应该努力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向产业链的更高端发展,学会关键技术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制造能力,更加务实于打造自有品牌。

除此之外,由于当前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地方主要集中于欧美,对欧美市场过分依赖也会导致贸易风险加大,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向更广区域拓展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开拓更广的国际市场,向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正逐渐趋好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扩展,同时加大FDI的投入,直接绕开欧美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

3.3 完善我国的原产地制度

原产地规则作用在于能够确认出口货物的生产地,也是国际贸易中进行贸易统计与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依据。现在,在国外随处可以看见“中国造”产品,而且往往这些产品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价格低廉但是供应量相当大的最终消费品,产品数量的冲击使得国外消费者随处都可以感觉到“中国造”对本国类似产品的威胁,这种原产地标准显然使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其实如果我们有严格的原产地制度,加强原产地证书发放的管理工作,只对那些在中国增值百分比达到一定标准的产品才打上原产地证,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敏感度。

3.4 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加入WTO以来,欧美很多国家一直没有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往往导致这些国家对我国可以很容易的施行反倾销与反补贴的调查。对中美双方来说,“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快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同时要与美国努力交涉,通过外交谈判使其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只有我们早日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做到我国经济真正的独善其身。

摘要:中美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国的贸易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扩大,伴之而存在的两国间贸易摩擦也不断扩大,甚至已经成为阻碍中美关系的一大重要障碍,因此分析引起两国贸易失衡的原因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与及时。从中美两国贸易现状出发,探析造成两国贸易失衡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贸易摩擦,对策分析,统计差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http://www.stats.gov. 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EB/OL].http://countryreport. mofcom.gov.cn.

关于中美贸易的研究 篇8

一、中美贸易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中国与美国建立经贸关系以后, 双方都高度重视中美经贸发展的加深与扩大, 两国高层战略对话及部门间的接触频繁, 增进了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为中美经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1. 中美贸易关系密切。

中美之间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主体和贸易合作伙伴。其每年的贸易额自2005年起已达2000亿美元以上。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2009年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

2. 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呈现不平衡状态。

我国对美出口量大于我国从美国的进口量。也就是说, 我对美贸易一直存在较大的顺差。其中最多的一年达到约1709亿美元。此外, 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使得美国政府在制定经济刺激计划时将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融入其中, 对中美贸易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这种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出现, 导致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 也出现了很多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中美贸易存在的问题

虽然, 在中美贸易严重失衡的问题上, 我国存在着综合贸易影响率接近贸易摩擦警戒线;出口企业的管理和行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不完善;出口的无序竞争仍很严重;执行WTO中规定的补贴政策还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但是, 美国的步步紧逼, 更让中美贸易陷入了重重阻碍:

1. 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 美国的贸易保护形式不断翻新, 手段更趋多样化, 呈现出传统保护手段与新型贸易壁垒并举的贸易保护格局:在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的同时, 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新型贸易壁垒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 美国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不断对中国施压。

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 双方都认识到存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自美进口逐步增长, 中美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内, 由于中国市场开放循序渐进以及名义关税率较高实际关税率低的事, 期待美国商品和服务一下子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美国出口商却不愿正视这个现实, 因此当出口并非像他们想象那样快速增长时, 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 甚至演变成贸易战。

3. 美国对我国进行反倾销、反补贴。

我国出口产品中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历来是发达国家的敏感性产品, 因此, 我国就成为国际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重点对象。美国是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自1980年起, 共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 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 涉及的金额呈扩大趋势。此起彼伏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使我国许多拳头产品被逐出进口国市场, 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必也会受冲击。

4. 美国不断加强对华出口管制的力度。

从中美商贸联委会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30年来中国无数次向美国提出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的要求, 美国无数次地承诺, 但一次又一次地口惠而实不至, 进一步扩大对华出口管制范围、使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审批程序更加复杂的这份那份草案倒是不断出台。

5. 中美知识产权的争端。

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中美贸易关系中涉及的重点问题。近年来, 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逐步升级, 知识产权问题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中美两国谈判桌上, 美国相关部门近期对中国知识产权侵权现状展开密集调查, 不仅将知识产权作为贸易不平衡的新“借口”, 更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国新兴产业。

6. 环保和劳工标准压力越来越大。

环保和劳工标准是美国面向21世纪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 美国不断在环保和劳工问题上对中国发难, 出台了一系列与环保和劳工挂钩的政策, 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中美经贸关系中两国之间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双边扩大经贸交往是互惠互利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种贸易方式的改变, 是美国通过他们的脑力劳动, 而中国依靠自己的体力劳动的新的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直接投资的贸易方式, 使得美国比中国获得了更多的财富积累, 虽然中国通过这种引进外资的方式,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这种发展是在与美国差距日益拉大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 它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1. 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 加速产品的结构升级。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个国家应该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而和在此种产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贸易, 这样贸易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得到利益。按照这一理论, 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 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本国相对要素密集的产品, 按照这一理论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力要素密集的产业。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指出,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需求弹性较小, 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弹性较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初级产品的需求缩减, 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较快, 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会不断恶化。如果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必然会使我国经济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最终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

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这一“贫困恶性循环”的状况。总的来看, 我国受贸易不平衡问题影响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出口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 贸易不平衡问题使得这些产品的出口减少, 国内相关的产业规模就会缩减, 由此而退出的资源和资金就会流入更高层次的产业, 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而一些特殊的贸易摩擦, 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技术性措施, 直接要求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于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到, 贸易摩擦对于具有特殊国情的我国来说, 可以起到一种积极的指引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市场是失灵了, 但贸易摩擦正好起到了纠正这一失灵的作用。所以说, 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

(2) 有利于培养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首先, 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利于优胜劣汰。淘汰一些竞争力微弱的小企业,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些企业的退出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其次, 贸易摩擦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小企业破产的同时也为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腾出了市场和空间。在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 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竞争力越来越强。虽然可能导致的垄断并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增长, 但一定程度的垄断和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却可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 争夺更多的国外市场,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再次, 贸易不平衡问题会加剧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竞争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 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对我国的出口有较大的限制。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限制了我国对美产品的输出, 降低了两国的福利水平。美国一方面通过反倾销、特殊保障等措施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 减轻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又通过中美入世谈判以及中美贸易不平衡等问题迫使中国为美国开放更多的市场。这些都对我国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破坏了双边的正常经贸关系。经济制裁政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制裁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对方不要采用或改变有损于本国利益的政策行为, 起威胁和强制作用。冷战结束以后, 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 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政治因素在降低, 而通过贸易不平衡问题在对华经济制裁中的地位日渐上升。同时, 由于美国从对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 美国对华实施全面经济制裁的可能性在减少, 由贸易不平衡问题导致的美国对华经济制裁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司个体的微观层面。美国对华的贸易制裁已经严重破坏了WTO的公平贸易规则, 严重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关系。

四、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1. 坚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竞争力, 这是提高我国的政治经济地位, 加强同贸易对手谈判和协商中的力量, 以便更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利益。只有经济强大了, 外国才会以更加平等的态度来处理双边的经贸磨擦。

2. 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

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改善进口管理体制, 增强贸易政策的透明度, 促进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 我们应该加强对国际经贸管理和规则的学习, 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国现行的贸易制度和贸易管理模式, 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和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做法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和创新, 对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做到的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 然而, 对于危害我国基本经济利益和属于原则性和立场性的要求和做法我们要坚决顶住压力, 维护我国基本的经济利益。

3. 争取早日加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中。

利用多边机制的约束来抵制霸权主义的贸易, 争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所应得到的适当保护的权力和我国正当的经济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大势所趋, 我国应积极利用多边机制来妥善解决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争端, 更好地协调对外经贸关系。依靠多边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限制和约束个别国家的贸易单边主义和贸易制裁的泛滥。

4. 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的战略。

在中美贸易中, 由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常常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强烈的进攻性, 它不仅在谈判中态度强硬, 而且常常诉诸单边行动, 以贸易制裁威慑中国, 给中国提出过高要求。针对美国的做法, 我国应该加强贸易的宏观监督和管理, 合理调控贸易流向, 避免出口过于集中于某些市场, 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探索同其它亚洲国家、拉美和非洲国家的多种形式的经贸往来, 减少对某单一市场的过份依赖, 分散贸易风险, 尽量减少和避免在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为我国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中美贸易的发展前景展望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 摩擦是正常的, 也是无法避免的, 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 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贸易中产生的问题, 双方只有理性面对, 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 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 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 国情不同, 相互不了解, 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 采取合作, 尊重的态度, 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 才能达到双羸。

在贸易领域, 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新兴大市场, 美国经济利益与对华贸易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无论从出于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还是从地区安全战略出发, 都不会毫无顾忌地损害对华贸易。贸易是处理好两国关系的纽带, 必要时也是其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有效制裁武器。而美国作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其重要地位他国尚无法替代。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繁荣是一件比华盛顿的许多人所认为的更为互惠互利的事情。然而, 只有在世界上现今的经济超级大国和未来的经济超级大国学会如何和睦相处之后这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因此, 发展和稳定中美经贸关系是两个大国达成的共识, 是不容置疑的。

在近期内,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强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 这决定了我在贸易摩擦和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必须慎重地处理好同美国的经贸关系。尽管前进的道路上问题还会很多, 中美经贸发展的基础是好的。尤其是中美WTO双边协定的签订和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确定, 消除了长期以来阻扰中美关系改善和中美经贸发展的重大障碍, 对今后中美经贸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只要双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高层对话和双边磋商等有效机制, 增进理解与信任, 中美贸易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杨积健.中美经贸合作现状及发展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8)

[2].高永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J].国际贸易, 2009 (2)

[3].聂晶晶.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J].中国商界, 2009

[4].贾利军, 孟奇娟.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2010

[5].韩国立.浅谈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7 (8)

[6].蒋欣.从美国贸易立法看中美贸易.经济与管理研究, 1997 (5)

中美贸易 篇9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

1. 中美贸易持续增长。

中美两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双边贸易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4年更是达到了34.27%的高增长率。到2005年, 美国略低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货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2. 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

目前, 制造业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5%, 相反制造业却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纺织品、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 对美出口商品的70%以上是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 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电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机械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些领域, 中国处于落后或短期状态。此外, 美国的金融和零售业企业也开始不断地从对华商务合作中受益。这种贸易机构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他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二、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包括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 不当的原产地统计原则以及中美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地区产业调整等, 本文主要是基于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产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

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转入生产和销售阶段, 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和进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外资企业在贸易方式的选择的突出特点是更倾向于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2. 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美国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726亿美元, 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7.4%, 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 在谈到中美贸易逆差时, 美方却往往只强调货物贸易而忽略服务贸易。事实上, 过去十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盈余, 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将会获得更大增长。根据USTR的统计, 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增长20%, 而其总体增长仅为11%, 中国已成为美国第10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6亿美元。

三、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 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 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

中美贸易现时的不平衡并非一个值得纠缠不休的问题, 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衡。对我国而言, 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 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 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 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 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 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2.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 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 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 适度扩大进口, 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3.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主导, 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 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 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 发挥我方比较优势。

四、结语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对外资企业的限制还是对加工贸易的限制都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甚至会丧失一些比较优势。若要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难以调节等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方式下的贸易, 使之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只有当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层次得到提高时这一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 (3) [1]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 (3)

[2]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3) [2]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3)

[3]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4) [3]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4)

中美贸易的物流障碍分析 篇10

关键词:中美贸易,物流,西海岸,港口吞吐能力,贸易额

一、中美贸易的当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 迅速增长了80多倍。近两年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按照中国海关统计, 2005年中美贸易额达21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24.8%;其中对美出口1629亿美元, 同比增长30.4%。2006年1-11月, 中美贸易额达2387亿美元, 同比增长24.6%。其中对美出口1847.6亿美元, 同比增长25.1%。中国首次超过墨西哥, 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中国企业在乐观地看待着中美贸易快速增长的态势, 认为如果能够排除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华反倾销问题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等的影响, 2010年中美贸易额极有可能超过3000亿美元。因而, 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或正在转为以外需为主的生产模式并大规模扩充产能, 而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蜂拥来到中国寻找供应源, 或者干脆将其全球采购中心和制造厂移往中国, 似乎也在验证这一观点。

然而中国在复杂的供应链中提供服务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和物流成本非常高。外国采购企业信得过中国产品.但信不过中国的物流供应, 豆腐搬运成肉价钱, 中国采购的价格优势会否因为物流不畅而被抵消?

笔者试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提出:随着物流障碍日益严重和美国企业认识到当前物流状况并重新全面权衡采购价格和总成本的整体采购战略后, 中美贸易额已接近顶点, 超高速增长的辉煌难以持续。

二、中美间的物流状况

(一) 中国的物流状况

2006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6亿吨, 增长15.4%。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个标准箱, 增长26%, 这两项指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六名全部在亚洲, 其中中国就有四家, 即香港港、上海港、深圳港和高雄港。上海港、深圳港分别完成2171万标准箱和1847万标准箱, 同比增长20.1%和18.6%。可以认为, 国际集装箱运输中心正迁移到东亚, 或者说已经移到了中国。

世界领先的供应链软件提供商E2Open公司2003年对中国的供应链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 缺少坚实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统一的海关规则是中国物流不畅的主要原因, 也是跨国公司的主要顾虑。此外, 中国自由贸易区之间海关规则的不一致也给中国物流带来严重的问题。海关检查员仍主要通过手工检查货物。“一些公司告诉我们, 通过海运将库存从伦敦运到中国比在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运输还便宜” 。

在E2Open的调查中, 大部分中国公司将削减库存作为未来三年供应链管理的首要任务。其中, 88%的被调查者将降低物料成本作为主要目标, 75%的被调查者表示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它的供应链目标还包括开发产品数据管理工具 (42%) 、ERP (34%) 、B2B整合 (30%) 和供应链计划 (24%) , 注重于提高与客户的信息交换能力的企业很少。“许多中国公司还没有跟踪供应商表现的系统, 流程设计也不完善, 难于管理。”Chen说, “中国公司必须想办法执行统一的标准流程”。许多在华运营的跨国公司发现, 中国的ERP流程与它们在美国早已驾轻就熟的系统差别很大。“例如, 在做供应链计划时我们必须得到固定的交货期信息。”Chen说, “然而, 许多中国本地供应商并不理解这一概念。在美国, 交货期在供应合同的谈判中就已经达成协议, 而在中国, 交货期是不固定的。”而且, 行业管理者认为, 在开发IT架构实现其供应链集成之前, 中国必须对其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改进。

(二) 北美地区的物流状况

目前全球航运业面临的结构失衡问题是东西方港口产能的落差。为了回应高涨的出口贸易, 许多亚洲港口近几年来在政府全力支持下大幅提升设备和产能水准。亚洲各国的货物都蜂拥而至, 北美西海岸的港口吞吐量正在爆炸性的增长, 每年的货运增长量相当于一个温哥华港口的吞吐量, 港口和陆地运输能力跟不上, 码头工人、拖车和火车严重供给不足。大批货物壅塞于各港口和铁路系统, 交货拖延和不确定的现象在蔓延, 货轮在西海岸港口滞留等待泊位的时间平均长达14天, 是货轮从中国到美国西海岸的航行时间的2倍。但在此同时, 而由于政治和环境保护因素的阻碍, 北美西海岸的港口和铁路系统的吞吐能力进一步扩展非常困难, 事实上可能变得更糟。为消化源源不断的货物, 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各个西海岸港口也都在接收运往美国的货物, 但这些港口吞吐量都不够大, 还不足以解决这场危机。这一切正在影响美国企业从亚洲采购运往北美的行为。中美间供应链的瓶颈出现在了美国西海岸。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港口的吞吐能力是个不小的问题。虽然北美港口已经采用了各种新技术手段来安排无缝的物流作业程序, 但也不足以弥补预期的货量增长。如果运输设备和设施继续紧张, 卡车司机和码头工人继续短缺, 燃油价格继续上涨, 再加上可以预见的安全开支, 其结果就是全面运费上涨, 并导致物流总成本的攀升。再者, 美国企业需要增加库存水平来应对跨越太平洋的漫长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这将促使企业改变其货运模式以及存货管理方式。

2004年美国铁路运输系统80多年来第一次达到运力饱和的状态。其结果是北美铁路放弃了几十年来所遵从的递增定价的规则。由于运力紧张的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善, 出现了承运人对承运的货物挑三拣四, 不愿承接利润率较低的货运业务的状况。

三、中美间供应链的成本分析

美国企业决定采购中国制造的产品是因为其有吸引力的价格。但是, 单位产品成本仅是复杂的外部采购所需考虑的一个部分, 绵延的供应链中会发生各种直接、间接和隐含的成本。直接和间接成本包括众所周知的航运、库存、集装箱拼箱作业、装卸搬运、采购、保险和总的周转资金等。而隐含成本是那些由于供应链变动而产生的成本, 难以精确识别和计量。供应链的距离越长, 管理供应链而不发生扰动就越难, 管理成本越高。实际上, 漫长、动荡的供应链会大幅提高总成本和降低盈利能力。

大多数管理人员认为, 这些供应链扰动是源于需求预测错误。因而在发现预测错误时, 极力尝试各种方法, 试图能进一步地准确预测。但由于供应链中某一点发生的扰动经由供应链延迟传递到供应链端点时, 往往会被放大数倍, 预测错误也随着延迟的增加而放大。他们的努力只会使系统错误状况进一步恶化, 需求预测错误会导致所有类型的隐含错误。首先, 大范围的需求扰动, 其所引起的生产负荷的变化会使得工厂时而超负荷时而低负荷运行, 加班工资和设备超负荷运行造成的损坏以及低负荷运行时的固定成本分摊, 会导致生产成本恶性膨胀。再者, 商品经由过长的供应链运送, 会无法根据需求及时更动。在应对不足需求时, 产生的额外库存必然会在某些时候减值, 而在客户有大量需求却缺货时, 也有丧失商机和丢失客户的边际效益损失。

另一个隐含的成本是从供应链中更换有缺陷的产品。供应链越长, 就需要越多的时间去识别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地点, 纠正问题和返回产品, 尤其是退货涉及到跨越国界的时候。同时, 如果有缺陷产品被送进供应链, 既需要花费成本去清除, 还需要生产额外的产品去满足后备订单需求, 这会进一步地加重工厂的生产负荷。这对试图获得优质客户服务水平的企业有很大影响。

当西海岸的货流处理速度减慢时, 更多的隐含成本会形成, 包括因为货轮等待泊位的闲置时间、不可预知的港口装卸、超负荷的铁路运输服务而经常产生的超时成本。还有由于需要将货轮转往其它港口而发生的成本:从亚洲来的货轮有时会被转往东海岸和墨西哥湾, 这可以改善船期的可预定性。不过很多来自亚洲的船舶, 因为太大而不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转到不那么繁忙的东海岸。即使其中的一些货轮采用先卸载部分集装箱, 在通过运河后重新装船的方式来达到符合通过运河的要求。这些卸载的集装箱由于必须使用火车送到巴拿马地峡的另一端重新装船, 会增加更多的运输装卸时间以及费用。

四、美国政府和企业的状况

2002年, 美国国会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的年度报告宣称:“美中贸易关系是美国对外关系中最不平等的关系”, “庞大和不断增长的贸易赤字对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安全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2003年, 美国制造业协会发布的《对华贸易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指出, 民意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发展成为出口大国是他们生存的最大威胁。同年6月, 全美纺织工业大会也发表题为《中国的威胁有多大》的行业分析报告, 认为“中国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中国人民币的价值低估了大约40%, 这导致中国具有巨大的人为成本优势”, “中国50%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和25%的服装生产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并得到国家补贴”, 要求政府向中国施压, 改变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的泛滥导致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防范心态的扩张。近年来, 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书籍在美国市场一再出现就是明证, 其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障碍不容忽视。因为“中国威胁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遏制中国论”。

另外, 由于美国政治的特点, 四年一届的美国总统选举总是免不了在中美经贸关系上做文章, 总统候选人经常呼吁对华采取更为强硬的贸易限制政策。虽然大多数候选人上台后并不一定完全采取竞选时的主张, 但其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所带来的周期困境却难以消除, 以上现象导致美国政府不会投资去改善中美间的供应链以促进中国出口, 而港口类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才有实现的可能。

由于北美西海岸港口的压港长年持续, 使在中国采购或建厂的美国公司的全球供应战略遭到很多困难, 中国商品较低的采购价格却可能因漫长的供应链而使得总成本更高。当更多商品涌向西海岸时, 物流瓶颈会更严重, 上述风险也就越大。美国企业会如何做呢?他们可能从中国撤退, 重新寻找北美地区的制造商;也可能设法改善这条长长的、依赖中国的供应链的效能。许多美国企业已在认真审视其供应源战略, 一些知名公司近年有如下举动:

1.Kodiak将其制靴工厂撤回到北美。

2.沃尔玛在Savannah港口建了一个130万平方英尺的仓库。

3.Home Depot在Savannah港口建了一个140万平方英尺的物流设施。

4.Windbrella外包给UPS公司将雨伞直接从其在中国的生产厂运到其在美国的零售商店。

5.Red Wing Shoes的产品从中国发货之前就交由UPS公司拼箱配货。

6.丰田和日产正在将其出口美国的物流服务转为经由墨西哥的港口来完成。

其中的一些企业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善其中国供应链的效能, 在供应链的所有层面上深入地对采购作业和供应商关系管理进行检查, 期待能识别和防止潜在的隐含成本;尽快和尽可能多地减小最小订单量和缩短周期时间;在现有供应链中建立起集成的或半集成的信息流;设法从托运人、港口和其它服务商处获得服务优先权;研究代用方案来最小化供应链中的不利因素;以及投资发展物流设施, 使企业在面对西海岸的这些问题时能更好地管理其业务。

企业如能做出上述有创造力的投资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并且在商品销售和库存管理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优势。可是, 许多企业低估了快速高效供应链的重要性, 低估了超长供应链的隐含成本的重要意义和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低柔性和由于丧失销售机会和资产价值降低而损失的总边际效益。大多数公司知道供应链管理是重要的, 但只有极少数的执行官认识到了对供应链的投资是提高竞争力的直接源泉。

还有些企业就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业巨头, 利用其先进发达的集成化物流能力运输他们的货物。在其将生产基地移到中国的同时, 也把诸如马士基、联邦快递、德国邮政、日本日通等一批物流企业带了进来。中国多年的内外贸人为割裂, 使得物流高端服务被外资物流企业占据。随着WTO保护期满, 外资物流公司兼并整合国内企业如华宇物流等, 形成内外统一的网络, 为在华外资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具有极强竞争力。

另外一些企业则重在北美当地寻找供应源。美国部分纺织品生产商已在把东亚地区的厂房迁往墨西哥, 以减少因压港而造成的成品进口时间的延误。极端重要的是, 供应链不同, 企业可选择不同的市场战略。采用北美供应源的美国企业可借由更多的式样变化和更灵活的需求反应来提高客户化的程度;可使用寄售 (客户只是在销售了该企业的商品后才付款) 等等方式来占领市场, 当然这会增加商品的需求变化性, 但这却是本地供应源的优势。基于中国供应链的竞争者如果要做到这些, 由于其长长的采购提前期, 必须在供应链中囤积大量的库存, 因而会产生极高的物流成本。

五、中国企业应考虑的战略抉择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推行出口主导型的外贸政策, 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30%上升到2002年的45%左右。即除掉出口后, 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降低45%。低成本是中国制造的战略基础, 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却不容易。许多中国企业还不了解潜在的问题。他们觉得, 无论出现什么问题, 光凭节约成本就可以一笔勾销, 但事实并非如此。外资企业很少完全相信中国本土供应商, 因为其业绩差, 质量不稳定, 交货时间不可靠, 技术水平低, 若按照西方企业的标准来选择和评价供应商, 可能找不到合格的供应商, 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差距使得难以将它们纳于供应链之中。在中国供应商的差距没有明显消除之前, 供应商管理是困扰外企运作中的一个难题, 也是企业物流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出口企业应尽量协助其北美客户迅速提升其供应链的效能, 集中注意力缩短时间和减少供货的不确定性, 显著地降低成本和建立竞争优势。必须牢记, 供应链的改进是链上所有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获得成果, 则绝不只是美国买家考虑的问题。买卖双赢、使客户满意才是合作持久的保障。一些提高客户满意度, 降低总成本的建议如下:

1.坚持点到点的海洋运输。为了减少成本, 货轮越建越大, 这些大船每趟航程必须按航行计划沿途停靠许多港口装卸货。如果你的货物的目的地是航行计划的最后停靠港, 货轮的到港日期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有可能延迟几个星期。而直航的船期要可靠得多。

2.额外支付费用给航运服务企业如港口服务、承运人等, 使得你的货物优先装卸和附加的服务, 与运输商合作使得从船上卸下的集装箱能直接装上火车运走, 这能在供应链的周期时间中节省出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或者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如联邦快递、DHL等。

3.投资物流设施, 提高供应链效能。包括对供应链的成本、收入和边际效益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信息流加速和翻译;了解客户和承运商的需求状况。提升港口物流服务竞争力, 打造国际合作的港口物流信息网络。

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由于物流障碍, 尤其是在北美西海岸的物流瓶颈, 受限于政治和环境因素难以发展其物流能力, 势必影响到中美贸易额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中国工业应该控制目前的大量投资大幅度扩大产能的趋势, 切不可盲目地认为向美国的出口会不停顿地、能长久地保持当前这样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苗迎春.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当代亚太[J].2004 (3) .

[2]丁俊发.2005年美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考察报告.中国远洋航务公告[J].2006 (1) .

[3]胡康成.我国港口物流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水运管理[J].2005 (1) .

[4]王佐.2004年的美国商业物流系统.中国物流与采购[J].2005 (12) .

中美贸易的现状与将来 篇11

中美贸易;贸易摩擦;现状;特点;趋势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07-02

一、引言

中国和美国是国际上目前名列前茅的经济主体,同时,中美之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特别是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大幅上升。因此,研究中美贸易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目前两国之间存在的贸易摩擦问题,不仅具有典型性,同时,也对我国今后的战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中美贸易现状

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日本居第三位。而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

自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呈稳步上升之势。1972年,中美两国贸易额仅为1288万美元。在此后的30多年里,该数目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贸易额迅猛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基本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优势。仅仅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双边贸易增长出现下滑。据中国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的最低点。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7%。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98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208亿美元,下降12.5%;中国对美国进口774亿美元,下降4.8%。美方贸易逆差为1434亿美元,下降16.1%

三、中美贸易的特点

1.中美贸易规模大,发展迅速

中美贸易关系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中美双边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很大份额。尤其自2002年起,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美经贸关系更是进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至2007年,6年中美两国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27.2%。随着双边关系不断深化,中美已互为第二大重要贸易伙伴。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总额达697.32亿美元,自中国进口商品总额达3377.72亿美元,而1989年的数据仅为58亿和119亿美元。

2.中美贸易商品结构以互补性为主

中美两国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且在自由贸易的框架下这种互补还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中美两国不同的比较优势以及在国际分工中各自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玩具、灯具、鞋类、服装、家电、五金产品等。而美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优势明显,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机械设备、农产品、航空器、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其中,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占相当大份额。另外农产品在美国属资本密集型。这都体现出了美国的比较优势。

3.中美贸易关系的不平衡性

(1)中美贸易顺逆差的不平衡性

按照美方统计数据,2008年美对中贸易逆差为2680亿美元,比2002年的1031亿增长了160%。造成美方贸易逆差的原因很多,或者可以说贸易赤字是美国财政赤字的一个部分。中美贸易的顺逆差情况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跨国公司带来贸易的转移密切相关,美国本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华出口管制等也是重要因素。但美国把中美贸易顺逆差的问题归咎于中国因素,并以此挑起贸易争端。

(2)中美相互贸易依存的非对称性

在中国政府一直推行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下,我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已超过60%。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存度也是相当高,而美国队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这种相互外贸依存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中美贸易在双边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对称。正是因为这种不对称性,美国经济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使得美国对中国有着较大的经济约束力,从而在中美双边经贸问题上较具进攻性。

四、中美贸易主流趋势

1.贸易摩擦:日益复杂的新问题,可能受影响而加剧

美国是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自1980年7月2日美国对中国薄荷醇进行首次倾销调查以来,共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涉及中国产品的范围非常广泛,如纺织、家电、家具、化工、五金及农副产品等制造业,涉及的金额呈扩大趋势。反倾销摩擦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形式,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是两国贸易摩擦的新形式,知识产权摩擦也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内容。

2.中美贸易摩擦焦点凸现,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转移和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美在多十领域存在贸易摩擦.且摩擦的范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其中纺织品、农产品、钢材、知识产权以及最近包括汇率、贸易失衡等在内的宏观经济领域是摩擦的焦点。

3.新趋势:摩擦不断升级,形式更加隐蔽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但是形式更加隐蔽和合法,摩擦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国际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的问题,从贸易层面漫延到整个社会层面。

自美国2004年3月18日上诉WTO指控中国对进口半导体征收歧视性关税以来,单一的单边诉论正在演变成多边诉讼,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纷纷加入诉论中国倾销和补贴的贸易中来。中美贸易摩擦还披上了“人性化”的外衣,由最初的贸易壁垒开始转向社会壁垒。

五、结语

大国之论,“和”则两利。当前,美国经济复苏进程仍不稳定,消费市场回暖尚需时日,经济形势起伏不定与失业率高导致美对华敌意仍未消退。但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形成相互开放、彼此依托的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已成为双方共同的认知。当前中美两国间虽横亘潜在阴影,但对话与协作仍是双边贸易的主题,双方互惠关系有待进一步加深。

[1]周颖.中美贸易:摩擦中前行[J].中国海关,2010(5).

[2]谢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贸易现状及其改善策略[J].商业时代,2010(3).

[3]车雪妮.对中美贸易现状与趋势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9).

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及趋势研究 篇12

中美建交后, 两国双边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中美贸易依赖度差异大、产品结构不平衡、贸易失衡、贸易摩擦频繁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原因分析上, 关于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 国外学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金融结构、中国出口产品的超强竞争力和中美统计差异, 国内学者认为由出口管制、FDI大量流入、中国高储蓄低消费、劳动力成本差异导致。另有国内学者就争议比较大的汇率这一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调动不是解决中美逆差的根本途径。

本文在对中美贸易逆差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0年前中美贸易总额及中美贸易逆差值的变化, 对中美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论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美贸易越来越密切, 双边贸易额不断加大。按照美方统计数据, 2013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一大进口国。在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在2006年中国以94.72亿美元的优势再次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3年中美贸易额高达5621.84亿美元,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217.36亿美元, 美国对中国的进口额为4404.48亿美元 (见图1) 。伴随着中美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加大,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数据来源:美国贸易统计网http://tse.export.gov)

(数据来源:美国贸易统计网http://tse.export.gov)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由来已久, 美方统计数据显示, 从1983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小于从中国的进口额, 也就出现了贸易逆差。1983~2013年, 中美贸易逆差可以分为两个增长阶段, 一是1983~2000年的缓慢增长阶段, 在该阶段中美贸易逆差不断加大, 但速度相对缓慢, 中美贸易逆差从1983年的3.1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838.33亿美元。二是2001~2013年的迅猛增长阶段, 在该阶段除2009年中美贸易逆差有所回落外, 中美贸易逆差仍在不断加大, 并且速度加快, 中美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830.96亿美元增大到2013年的3187.11亿美元, 增长达2.84倍。据中方统计数据显示, 在1993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小于从中国的进口额, 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中方同美方统计的中美逆差趋势基本相同, 只是在起始年份和逆差大小上有所不同。

从2013年的美方统计数据来看, 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 201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3187.11亿美元, 中美贸易逆差占到美国总贸易逆差的46%, 而且中美逆差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这也是近些年来美国不断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引发了中美贸易摩擦 (图2) 。

三、中美贸易逆差预测分析

通过对美方统计的中美贸易额数据分析中美贸易额的变化状况, 发现中美贸易逆差在2009年时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针对2009年-2013年这五年的数据, 为了能精度较高的预测未来中美贸易额, 本文将采用灰色预测模型。1982年, 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 (Gray Forecast Model) , 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问题的新方法。

灰色系统预测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和灰色模型的建立, 发现、掌握发展规律, GM (1, 1) 模型是基于随机的原始时间序列, 经按时间累加后所形成的新的时间序列呈现的规律可用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来逼近。

(一) GM (1, 1) 模型的建模原理

设非负原始时间序列X (0) 有n个观测值X (0) = (x (0) (1) , x (0) (2) , …, x (0) (n) ) , 对其作一次累加, 得X (1) = (x (1) (1) , x (1) (2) , …, x (1) (n) ) , GM (1, 1) 模型的微分方程为dxd (t1) +a x (1) =b, 其中, a为发展系数, b为内生控制灰数。设为待估参数向量, ,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得a与b的值。, 其中,

求微分方程, 可得预测模型 (时间相应序列) 为:

根据上述公式, 就能计算未来的预测值。计算出预测值来后, 要进行相关检验。灰色预测的检验主要包括残差检验和后残差检验。

残差检验:分别计算残差:

后验差检验:分别计算x (0) 的均值:

(数据来源:中美双边贸易额来源于美国贸易统计网http://tse.export.gov)

小误差概率:

(二) 未来中美贸易逆差额预测

1.建立模型。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2001~2008年中美贸易逆差额迅速增长,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美贸易额急剧下降, 从2009年-2013年中美贸易逆差额恢复增长趋势。因此选择2009年-2013年的中美贸易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原始序列为X (0) = (2268.8, 2730.4, 2952.5, 3151.1, 3187.1) ,

对其进行一次累加得累加数列为X (1) = (2268.8, 4999.2, 7951.7, 11102.8, 14289.9) ,

YN= (2730.4, 2952.5, 3151.1, 3187.1) T,

计算可得a=-0.051526988,

由此可得中美贸易额的灰色预测模型是

2. 模型检验

通过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 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 相对误差都小于0.05, 平均相对误差是0.0167, 均方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的精度都是一级。因此, 模型的预测精度可靠, 可用于中美贸易额的预测。另外, 根据-a<0.3, 本模型可用于中长期预测。

3. 中美贸易额预测

依据模型对中美贸易2014~2018年的贸易逆差额的预测见表3。由此可见, 未来几年内中美贸易逆差还将进一步加大, 这需要引起注意。

四、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近年来, 因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加大, 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现象严重, 这成为中美双方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主要有统计误差、外商投资、高技术出口管制三个方面。

(一) 统计误差因素

中美双方的统计数据一直存在着差距, 2013年中方统计中美双边贸易差额数值是2160.64亿美元, 而美方统计的中美双边贸易额是3187.11亿美元, 两者相差1026.47亿美元, 差距巨大, 而且两者的统计误差还在逐年扩大。统计口径不同、香港的转口贸易的因素、服务贸易的统计差异共同造成了中美双方统计误差的存在。两者对货物是按照何种价格, 以及是否纳入统计资料;对经香港转口的产品是否纳入统计;服务贸易的统计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 外商投资因素

贸易过程中的资本流动是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美方在华投资金额不断加大, 2013年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是28.1987亿美元, 占到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4%。越来越多的美资企业在中国兴建, 这是中美逆差不断加快的重要因素。此外, 东亚地区的相关国家 (地区) 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间接造成中美贸易逆差的加大。

(三) 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管制

长期以来, 中美双边贸易过程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美国对中国奉行的都是合作与管制出口相结合的贸易政策。为实现中美贸易间的平衡,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应该是由高技术产品为主。但美国为了防止技术外溢, 以国家安全为由设置了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导致了在该种贸易模式下的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加大。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 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中美贸易现状基础上, 预测2020年前中美贸易总额和逆差变化情况, 并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经研究发现, 中美贸易逆差额也会不断加大, 预测到2020年中美贸易逆差额将会增大到4648.70亿美元, 中国仍将会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 中美贸易失衡现象将会进一步加剧。经分析本文认为中美贸易逆差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统计误差因素、外商投资因素和高技术管制因素。为平衡中美贸易逆差, 使中美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要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 统一中美贸易统计口径。中美统计误差由来已久, 双方就自己的统计数字争执不下, 但双方却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办法。据悉, 美国与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贸易统计协调机制, 尤其是美加之间的贸易协调机制已经相当成熟。从中美贸易的长远发展来看, 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非常必要, 以此来协调两国之间的贸易统计数字。

其次, 加快产业升级,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 我国的知识产权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知识产权竞争力更是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我们要加快产业升级, 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运用现代营销方式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争创国际名牌。

上一篇:医疗中心论文下一篇:制度的优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