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的

2024-07-28

中美贸易战的(精选10篇)

中美贸易战的 篇1

2010年1月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 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钢丝层板初步征收43%至289%的反倾销关税。而在此前一天, 美国钢铁联合会和四家美国公司提出了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申请, 要求对中国产钻杆征收109%至274%的关税。来自美国方面的这些举动显示, 2010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形势会更加严峻。

一、美国频向中国发难

美国一向自命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 同时也在金融危机期间多番作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 但很多时候, 美国却是说一套做一套, 无论是国内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还是针对他国的贸易制裁, 都清楚表明美国的行为是在以各种借口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据统计,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 美国政府已经对中国产品进行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09年12月30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批准对价值约27.4亿美元的中国产油井管征收10.3%至15.78%的关税, 这是近年来美国对华最大的反倾销反补贴案。同年9月的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奥巴马成为第一个对中国击下特保调查大棒的美国总统。他作出了“连续三年对中国轮胎征惩罚性关税”的决定, 即在4%的原有关税基础上, 在今后三年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

轮胎特保案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因为今后会有更多的美国利益群体要求奥巴马政府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特别关税, 从而使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摩擦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这种带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轮胎特保案为美对华实施的首例特保, 该案不仅将影响到中国近20亿美元出口和10万人就业, 还可能被其他行业与其他WTO成员国效仿, 产生连锁反应。对此, 中方迅速作出反击, 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启动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 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

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当政期间, 美国曾对中国发起6起特保调查案, 最后均未实施, 但奥巴马却开了先例。这印证了此前不少专家的判断。奥巴马上台初始, 这些专家曾指出, 与共和党相比, 民主党一直号称代表劳工阶层的利益, 其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更浓厚, 因此今后一两年内, 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加。事实上, 奥巴马一面强调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而另一面却在对华经贸关系上施压。目前, 奥巴马民意支持率下降, 又面临中期选举, 同时还面对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一难题, 出于保民意、保选票的政治需要和减少失业率的经济需要, 必定还会在中美贸易问题上来做文章。

近年来, 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有着多重背景, 除了政治背景, 另一个大背景显然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如今, 在当前整个国际经济环境仍不是很好的情况下, 美国会继续以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自己, 支撑未来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目前虽然有所复苏, 但整体失业率依然很高, 因此, 只要美国就业形势没有很好的改善, 那么强大的工会力量会继续对奥巴马政府施压, 势必会导致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就会长期存在,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中国处于非常时期

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国际格局的变化, 即中国的崛起。虽然未来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会随着世界经济好转而减缓, 但是, 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有增无减, 甚至更加凸显, 这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中美矛盾的焦点之一。

从整个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来看, 贸易方面, 2009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商品出口第一大国;经济上, 2010年中国的GDP会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历史上, 美日贸易摩擦最严重的时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由此不难理解, 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 未来中美间的合作和摩擦都将是空前的。

令人关注的是, 美国一再试探中国在贸易争端解决方面的底线, 也会成为别国参照的风向标, 中国还会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反补贴和反倾销的目标和靶子。例如, 2009年12月23日, 阿根廷就步美国轮胎特保案后尘, 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轮胎启动反倾销调查。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显示,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去年前10个月, 中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 共涉及116亿美元。而在以往, 每年中国受到的贸易救济调查最多也只有40起左右。另外, 目前全球正在调查而未实施贸易制裁的134项救济措施中, 也有77项涉及到中国。

对此, 我国商务部方面有关专家也指出, 中国在应对贸易摩擦和维护贸易安全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激增, 反补贴和特保逐渐成为焦点。同时, 国外对华贸易保护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 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 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

因此, 为应对贸易摩擦, 推动中国及全球经济复苏, 要充分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和经验, 完善贸易救济体系, 提高应对贸易摩擦和维护产业安全的能力, 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国际经贸环境。

三、中美关系面临考验

2010年1月5日, 美国智库欧亚集团发布报告称, 由于贸易摩擦加剧, 中美关系今年有可能恶化, 成为全球最大的地缘政治风险。美国一些媒体也纷纷发表“唱衰”中美关系的文章。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2010年1月11日在其新年首次亚洲之行的第一天声称, 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可能在2010年进入一个不愉快的时期。不过, 她同时表示, 期望美国与中国之间真正形成一种成熟的关系, 符合两国领导人峰会期间有关积极、合作和全面双边关系的表述, 这能保证当双方的选择存在差异时, 美中关系不会偏离轨道。

当然, 也有很多国际问题专家认为, 将中美关系列为2010年全球最大风险的说法显然有些夸大。他们认为, 中美之间解决贸易争端的途径有很多, 中美经贸关系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在上升;今年中美经贸关系及整体关系会比去年严峻, 但相信两国领导人都有智慧和决心来控制摩擦和矛盾, 避免中美关系出现大的倒退。中美关系从来都是有起伏的, 具有两面性。奥巴马2009年初上任后, 中美政治和经济关系开局良好。特别是胡锦涛和奥巴马在伦敦会晤后达成共识, 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此后, 中美之间高官访问频繁, 7月份中美第一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明显, 11月奥巴马访华。可以说, 在金融危机形势严峻期间和奥巴马上任的前半年多时间里, 中美关系还不错。

不过, 金融危机期间, 美国需要中国帮助刺激经济, 好多问题和矛盾可能被暂时搁置和掩盖, 随着危机后局面转好, 中美关系消极一面又将重新浮出水面。例如, 从轮胎特保案开始, 美国对中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案例之多, 金额之大历年来罕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 美欧也在进一步对华联手施压;最近, 政治上一些问题也在凸显。

合则两利, 斗则两伤, 一味激化经贸摩擦和其他矛盾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中美经济上的摩擦有着复杂性和长期性, 如果处理不好, 中美关系会更加磕磕绊绊, 但若处理得好, 一定程度上则可实现良性互动。虽然中美的摩擦将是空前的, 但合作也是空前的。

目前, 中美经贸关系已经与10年前不一样, 原先是一边倒的局面, 但现在双方经济上相互依存, 相互依赖。中国也有反制美国的实力, 例如中国在特保案后就迅速采取了有效的反制措施。加上两国已建立了更多协调谈判的渠道, 如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商贸联委会, 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仍应是可控的。将双方的摩擦和矛盾控制好, 使得中美关系不出现倒退, 这对双方长远的利益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家胜赵玉祁春节: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基于2005年7月~2008年4月间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 2008, (12)

[2]颜荟:后WTO时代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障碍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05)

[3]陈定业:我国私营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的壁垒与竞争政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05)

[4]吴莉莉:并购重组对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05)

[5]王晓:中国通货紧缩及通货膨胀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4, (02)

中美贸易战的 篇2

近年来,伴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额的持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越来越成为了阻碍双边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障碍。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众多,但中美双方均未将服务贸易统计在中美贸易额中是构成中美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把中美服务贸易的数据计入中美贸易总额,从而对中美贸易差额进行重新的估算,由此得出中美贸易差额的另一种景象。

一、中美贸易差额的基本状况

自1992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阶段,中美经贸关系进入一个迅猛的发展时期。在中美贸易总额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浮出水面。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从2000年起,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近年来,中美贸易差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根据中方的统计(见表1),中国从1993年对美贸易出现顺差,该年两国贸易差额为62.7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1812.6亿美元,是1993年的29倍.而根据美方的统计(见表1),美国1993年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达到227.6亿美元,2010年更是增加到2730.1亿美元,是1993年的12倍。

表1 中美货物(商品)贸易差额及计入服务贸易后的中美贸易差额 单位:亿美元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在贸易统计数据上一直存在着差异,突出表现为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美两国在编纂双边贸易数据上不统一的统计方法和原则是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另外,按照现有的贸易统计方式,中美两国的贸易都主要关注在货物(商品)贸易逆差上。但现实中,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取得了极大的开放,中美服务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势头迅速,因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已不能忽略服务贸易领域。

二、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世界贸易组织(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按提供方式划分为以下四种形式:(1)跨境供应模式(过境交付);(2)国外消费或过境消费模式(境外消费);(3)商业存在模式;(4)自然人流动模式。

目前,在反映国家(地区)之间交易的国际经济统计中,主要有三种统计:以记录跨境货物交易为特征的国际商品贸易统计;以记录跨境服务交易为特征的跨境服务贸易统计;与国际投资活动有关,具有非跨境交易特征的外国附属机构贸易的统计(FAT统计)。三者互为补充,从不同角度记录国际经济贸易状况。

1.国际收支(BOP)口径的服务贸易统计。我们通常所说的服务贸易统计是与国际收支(BOP)统计联系在一起的,即所谓跨境服务贸易统计。跨境服务贸易统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经常项目下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交易,即跨境的服务流动的统计,具有服务跨境消费和跨境交易的特征。(也就是GATS所提供的四种形式中的a、b、d)。

2.FAT统计方式下的服务贸易。FAT统计反映了外国附属机构在东道国发生的全部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情况,包括与投资母国之间的交易,与所有东道国其他居民之间的交易,以及与其他第三国之间的交易,核心是其中的非跨境商品和服务交易。按照WTO的要求,外国附属机构的当地服务销售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

三、中美间服务贸易与中美贸易差额的重新估算(BOP口径)

就中美货物贸易而言,中国有着巨额的顺差,但在对美国的服务贸易中,中国多年来面临的却是清一色的逆差。1993年逆差额为6.09亿美元,17年之后的2010年双边服务贸易逆差就高达111.68亿美元(BOP口径),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如果将服务贸易差额(BOP口径)计入中美贸易差额中,结果会怎样呢?

按中方统计数字,从1993--2010年中美服务贸易差额(逆差)与贸易顺差(商品)的百分比最高为 11.68%(1996年),最低为1.43%(2007年),平均为5.68%,也就是说如果把服务贸易计入中美贸易差额,18年间,中美贸易顺差年均可降低5.68%。即使按照美方的统计数字,服务贸易额计入美中贸易逆差后,仍可将18年内的美中逆差年均降低2.15%。(见表 1)

中美服务贸易的差额是否就是上述表中所列的数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大量非跨境服务交易没有被纳入统计,从而造成了对中美服务贸易的低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报告,1999年,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外的服务销售额达到3380亿美元,比当年对非居民提供的基于国际收支方法统计的跨境服务出口额2790亿美元还高21%,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尽管这两个数字不能简单相加,但随着美国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增加,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东道国提供的服务作为服务贸易出口的一种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关注。在我国,许多美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同时投资于我国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这些企业在为国内提供产品的同时,为了获得内部化收益并支持其货物制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务。如,汽车制造厂商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石油加工企业自己投资设立加油站、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设置在国内,如IBM和GE等。目前,由于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内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BOP)上反映出来,中美服务贸易统计并没有包含这部分内容。

四、FAT统计口径下的中美服务贸易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前面所述的服务贸易的四种方式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跨境支付(25%左右)、境外消费(15%左右)、商业存在(60%左右)、自然人流动(1%左右)。很显然,BOP统计把份额最大的商业存在(非跨境服务贸易)的绝大部分忽略掉了。

美国是世界上对服务贸易统计重要性认识较早的国家,他们的统计工作也相应地开展较早,他们建立了现在统称为“国外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由于工作难度大,附属机构的统计数据比BOP统计滞后一年取得发布。

表2所列的是从1993—2009年中美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的年度总值,1993年美对华附属机构服务贸易顺差仅为0.17亿美元,而到了2009年却猛增到224.4亿美元,是1993年的1320倍。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3—2009年的17年间,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差额计入中美贸易顺差(商品),可使年顺差平均降低近7%。随着美国对华投资额的进一步增长,中美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差额(逆差)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中美商品贸易的顺差。

从表1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顺差与BOP口径的跨境服务贸易顺差大体不相上下,就近几年的发展势头看,前者还大于后者,凸显了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的重要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如果把跨境服务(BOP口径)和非跨境服务数额(FAT口径)相加计入中美贸易总额,那么在1993—2009年间中美贸易顺差额年均会下降近12.5%。

表2 中美附属机构服务贸易额及计入附属机构服务贸易后的中美贸易差额 单位:亿美元

五、结论

关于中美贸易的研究 篇3

一、中美贸易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中国与美国建立经贸关系以后, 双方都高度重视中美经贸发展的加深与扩大, 两国高层战略对话及部门间的接触频繁, 增进了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为中美经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1. 中美贸易关系密切。

中美之间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主体和贸易合作伙伴。其每年的贸易额自2005年起已达2000亿美元以上。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2009年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

2. 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呈现不平衡状态。

我国对美出口量大于我国从美国的进口量。也就是说, 我对美贸易一直存在较大的顺差。其中最多的一年达到约1709亿美元。此外, 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使得美国政府在制定经济刺激计划时将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融入其中, 对中美贸易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这种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出现, 导致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 也出现了很多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中美贸易存在的问题

虽然, 在中美贸易严重失衡的问题上, 我国存在着综合贸易影响率接近贸易摩擦警戒线;出口企业的管理和行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不完善;出口的无序竞争仍很严重;执行WTO中规定的补贴政策还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但是, 美国的步步紧逼, 更让中美贸易陷入了重重阻碍:

1. 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 美国的贸易保护形式不断翻新, 手段更趋多样化, 呈现出传统保护手段与新型贸易壁垒并举的贸易保护格局:在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的同时, 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新型贸易壁垒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 美国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不断对中国施压。

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 双方都认识到存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自美进口逐步增长, 中美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内, 由于中国市场开放循序渐进以及名义关税率较高实际关税率低的事, 期待美国商品和服务一下子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美国出口商却不愿正视这个现实, 因此当出口并非像他们想象那样快速增长时, 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 甚至演变成贸易战。

3. 美国对我国进行反倾销、反补贴。

我国出口产品中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历来是发达国家的敏感性产品, 因此, 我国就成为国际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重点对象。美国是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自1980年起, 共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 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 涉及的金额呈扩大趋势。此起彼伏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使我国许多拳头产品被逐出进口国市场, 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必也会受冲击。

4. 美国不断加强对华出口管制的力度。

从中美商贸联委会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30年来中国无数次向美国提出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的要求, 美国无数次地承诺, 但一次又一次地口惠而实不至, 进一步扩大对华出口管制范围、使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审批程序更加复杂的这份那份草案倒是不断出台。

5. 中美知识产权的争端。

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中美贸易关系中涉及的重点问题。近年来, 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逐步升级, 知识产权问题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中美两国谈判桌上, 美国相关部门近期对中国知识产权侵权现状展开密集调查, 不仅将知识产权作为贸易不平衡的新“借口”, 更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国新兴产业。

6. 环保和劳工标准压力越来越大。

环保和劳工标准是美国面向21世纪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 美国不断在环保和劳工问题上对中国发难, 出台了一系列与环保和劳工挂钩的政策, 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中美经贸关系中两国之间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双边扩大经贸交往是互惠互利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种贸易方式的改变, 是美国通过他们的脑力劳动, 而中国依靠自己的体力劳动的新的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直接投资的贸易方式, 使得美国比中国获得了更多的财富积累, 虽然中国通过这种引进外资的方式,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这种发展是在与美国差距日益拉大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 它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1. 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 加速产品的结构升级。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个国家应该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而和在此种产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贸易, 这样贸易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得到利益。按照这一理论, 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 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本国相对要素密集的产品, 按照这一理论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力要素密集的产业。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指出,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需求弹性较小, 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弹性较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初级产品的需求缩减, 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较快, 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会不断恶化。如果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必然会使我国经济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最终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

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这一“贫困恶性循环”的状况。总的来看, 我国受贸易不平衡问题影响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出口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 贸易不平衡问题使得这些产品的出口减少, 国内相关的产业规模就会缩减, 由此而退出的资源和资金就会流入更高层次的产业, 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而一些特殊的贸易摩擦, 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技术性措施, 直接要求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于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到, 贸易摩擦对于具有特殊国情的我国来说, 可以起到一种积极的指引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市场是失灵了, 但贸易摩擦正好起到了纠正这一失灵的作用。所以说, 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

(2) 有利于培养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首先, 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利于优胜劣汰。淘汰一些竞争力微弱的小企业,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些企业的退出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其次, 贸易摩擦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小企业破产的同时也为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腾出了市场和空间。在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 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竞争力越来越强。虽然可能导致的垄断并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增长, 但一定程度的垄断和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却可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 争夺更多的国外市场,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再次, 贸易不平衡问题会加剧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竞争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 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对我国的出口有较大的限制。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限制了我国对美产品的输出, 降低了两国的福利水平。美国一方面通过反倾销、特殊保障等措施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 减轻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又通过中美入世谈判以及中美贸易不平衡等问题迫使中国为美国开放更多的市场。这些都对我国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破坏了双边的正常经贸关系。经济制裁政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制裁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对方不要采用或改变有损于本国利益的政策行为, 起威胁和强制作用。冷战结束以后, 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 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政治因素在降低, 而通过贸易不平衡问题在对华经济制裁中的地位日渐上升。同时, 由于美国从对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 美国对华实施全面经济制裁的可能性在减少, 由贸易不平衡问题导致的美国对华经济制裁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司个体的微观层面。美国对华的贸易制裁已经严重破坏了WTO的公平贸易规则, 严重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关系。

四、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1. 坚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竞争力, 这是提高我国的政治经济地位, 加强同贸易对手谈判和协商中的力量, 以便更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利益。只有经济强大了, 外国才会以更加平等的态度来处理双边的经贸磨擦。

2. 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

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改善进口管理体制, 增强贸易政策的透明度, 促进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 我们应该加强对国际经贸管理和规则的学习, 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国现行的贸易制度和贸易管理模式, 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和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做法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和创新, 对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做到的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 然而, 对于危害我国基本经济利益和属于原则性和立场性的要求和做法我们要坚决顶住压力, 维护我国基本的经济利益。

3. 争取早日加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中。

利用多边机制的约束来抵制霸权主义的贸易, 争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所应得到的适当保护的权力和我国正当的经济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大势所趋, 我国应积极利用多边机制来妥善解决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争端, 更好地协调对外经贸关系。依靠多边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限制和约束个别国家的贸易单边主义和贸易制裁的泛滥。

4. 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的战略。

在中美贸易中, 由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常常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强烈的进攻性, 它不仅在谈判中态度强硬, 而且常常诉诸单边行动, 以贸易制裁威慑中国, 给中国提出过高要求。针对美国的做法, 我国应该加强贸易的宏观监督和管理, 合理调控贸易流向, 避免出口过于集中于某些市场, 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探索同其它亚洲国家、拉美和非洲国家的多种形式的经贸往来, 减少对某单一市场的过份依赖, 分散贸易风险, 尽量减少和避免在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为我国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中美贸易的发展前景展望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 摩擦是正常的, 也是无法避免的, 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 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贸易中产生的问题, 双方只有理性面对, 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 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 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 国情不同, 相互不了解, 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 采取合作, 尊重的态度, 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 才能达到双羸。

在贸易领域, 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新兴大市场, 美国经济利益与对华贸易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无论从出于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还是从地区安全战略出发, 都不会毫无顾忌地损害对华贸易。贸易是处理好两国关系的纽带, 必要时也是其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有效制裁武器。而美国作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其重要地位他国尚无法替代。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繁荣是一件比华盛顿的许多人所认为的更为互惠互利的事情。然而, 只有在世界上现今的经济超级大国和未来的经济超级大国学会如何和睦相处之后这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因此, 发展和稳定中美经贸关系是两个大国达成的共识, 是不容置疑的。

在近期内,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强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 这决定了我在贸易摩擦和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必须慎重地处理好同美国的经贸关系。尽管前进的道路上问题还会很多, 中美经贸发展的基础是好的。尤其是中美WTO双边协定的签订和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确定, 消除了长期以来阻扰中美关系改善和中美经贸发展的重大障碍, 对今后中美经贸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只要双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高层对话和双边磋商等有效机制, 增进理解与信任, 中美贸易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杨积健.中美经贸合作现状及发展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8)

[2].高永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J].国际贸易, 2009 (2)

[3].聂晶晶.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J].中国商界, 2009

[4].贾利军, 孟奇娟.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2010

[5].韩国立.浅谈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7 (8)

[6].蒋欣.从美国贸易立法看中美贸易.经济与管理研究, 1997 (5)

中美贸易纠纷的政治背景图 篇4

中国上述三类商品2002年对美出口额为4.22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总额为90亿美元、全球出口总额为627亿美元,仅就贸易比例而言,美方此次设限对我方造成的影响并不太严重。但如果此种“保障措施”开了先例,今后中国对美出口的其他各类纺织品也很可能遭遇限制,且欧盟、日本等也可能效法美国,从而使中国纺织品出口遭受全面打击。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重要的出口部门,从业人员超过1500万,涉及纺织原料种植、生产和加工的农牧民超过1亿,产业国际依存度约40%,如果出口下降1个百分点,生产将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职是之故,对美方启动“保障措施”之举决不可轻言让步。

此次中美贸易纠纷其实早在2002年9月已露端倪,当时美国纺织业利益集团通过“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下属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提出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罩、袍服、手套、布织箱包等五类纺织品设限,只是由于“程序原因”,当时美国政府并未受理。2003年以来,事情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变化:5月,CITA正式公布了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措施的实施程序;7月24日,ATMI将设限请求提交美国政府;8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正式受理该请求;10月29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埃文斯在结束访华之前宣布,美中双方已经同意建立纺织品贸易定期交流机制,以经常交换信息并在纺织品服装贸易出现问题时寻求解决办法;11月12日,为了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带队的中国贸易代表团同美方签订了价值超过60亿美元的汽车、飞机引擎和商用飞机的采购合同,而第二个赴美采购大豆、棉花、谷物、化肥、矾土以及电信产品的中国贸易代表团也原拟于11月19日启程;恰在此时,美国政府通过了对中国三类纺织品的设限措施。

美国政府何以“反复无常”、“以怨报德”?其实依美国政治运作逻辑,政府只是各个利益集团博弈和表达的政治工具,前述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的曲折发展表明,总统大选前夕,美国纺织业利益集团对布什政府的影响终于占了上风。ATMI关于“中国非法出口补贴”、“中国将其货币贬值40%”等耸人听闻之词自然不值一驳,而美国纺织业的严重衰退与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的迅速增长却也是客观事实,这既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也是美国进口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

就全体国民利益和长期经济发展而言,贸易保护措施无疑是有害且愚蠢的,只是对美国纺织业利益集团而言,他们别无选择,既不愿自动退出经济舞台,也无力在短期内进行有效调整,只有利用一切表达渠道、通过政治游说乃至选票砝码寻求政府的特别保护措施。况且,“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朝野一向不乏市场,美国之所以在中国入世谈判时一再设卡,所担心的也是“中国实在太大了”,此次本不合于世贸组织精神的“保障措施”也是基于当初入世时中美议定书有关条款而出台的,而美方这一“配额大棒”直至2008年12月31日前都可能威胁我方。

中美贸易战的 篇5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 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有三点改变:首先, 是由于东亚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优势有所下降, 使得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国转移, 使得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中的比例大幅度的提升, 并迅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其次, 由于香港具有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贸易政策相对宽松, 在东亚产业转移的进程中, 香港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的纽带, 大部分的对外贸易经过香港转口到达美国, 这就形成了香港在中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增加迅速,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量也增速很快, 这些都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的地位。在这种特点下, 一定程度上, 其实中国对美输出的价值是被放大了。

1 加工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1.1“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外国制造”的成份较大

在2005年的时候, 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就占到了中国总的出口额的54.7%, 从而加工贸易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比, 加工贸易在商品的往返中使得商品的归属地变得非常的复杂。在大量的“中国制造”的产品中, 其实内部包含了很多的国外制造的零件或者原材料。例如在一些贴着“中国制造”的电脑中, 电脑的主要零部件其实都是依赖国外进口的, 真正的中国创造的价值非常少。

1.2“中国制造”的产品中“中国人制造”的成份较少

在确定产业的归属时候, 分清楚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 一个是“中国制造”, 另一个是“中国人制造”。因为这两个概念的表示方法是不一样的, “中国制造”是由出口金额来表示的, “中国人制造”是由加工增值率来表示的, 而且还可以算入到中国的GDP中, 真正的是中国创造的产品。因为两种概念存在着不同, 因此, 通过出口金额来表示的“中国制造”的规模和“中国人制造”所创造出的GDP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主要是因为, “中国制造”的加工产品在进行贸易的时候需要高额的中间材料费用。和国外的公司比, 中国仅仅是作为国外企业的工厂场所的角色, 在整个生产经营的环节, 是从属的地位。

1.3 原产地标准进一步夸大中美贸易逆差数额

按照原产地的原则, 现在国际上是根据产品有没有经过实质性的加工为标准来确定原产地的。由于我国的企业加工增值率比较低, 按照这种原则的话, 都会当做中国出口, 这就等于将很大部分的产品价值出口加工产品都算到了中国, 这对中国的利益是一种巨大的损害。这种计算的方法放大了中国的出口规模, 并掩盖了国际贸易中的相互利益关系。

2 转口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香港由于独特的自身区位和政策的优势, 拥有着从事转口贸易的巨大优势。香港的贸易自由度比较高, 商品的输入和输出都相对比较自由, 和欧美以及亚太地区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贸易关系, 再加上香港的与贸易相关的其他行业, 比如金融, 保险海运等行业非常的发达, 为香港从事转口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资料显示了香港在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其中中国出口的产品由一半都是经过香港再出口到世界各地的, 而在中美贸易关系中, 这个比例上升到了70%。在中美贸易中, 原产地原则将很多的美国产品定为了中国制造, 这样在中间商转口的过程中就会登记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中, 夸大了中国出口的贸易数量, 使得中美贸易的实际利益分配不能够真实的反应。

3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3.1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成为中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将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的话, 那么这部分的进出口能够占到全部进出口的一半, 并且这部分的比例还在逐年的上升,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公司的内部贸易。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 因为美国在华的一些子公司具有很强的出口倾向, 所以内部出口高于内部进口。

3.2 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扩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使得两个中美贸易的数据有所改变:

第一个是夸大了中国向美国输入的价值。因为大量的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 使得大量的商品需要从中国输入到美国, 但是由于这种贸易的输出是属于美国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 这些商品也属于美国公司自己生产的产品, 但是根据现行的贸易统计方法却被认定为中国出口, 也就是通过目前的统计方法会将美国公司内部的贸易的价值计算到中国的出口总额内。

第二个是忽略了大量美国输往中国的价值。在海外投资的跨国公司的分公司的销售中, 其中出口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角度下看, 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其实和出口贸易的实际效果是一样的。大部分的美国在海外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都是为了开拓所在国家的市场。如果我们考虑到美国跨国公司的额出口问题的时候, 那么中美贸易之间的逆差可能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3.3 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虚增”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如果产品的所有的成产和经营的环节都是在公司内部所进行的, 那么也就将国际的贸易转化成了公司内的贸易, 这种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实现利润转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转移价格并不是按照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时刻变化的市场价格, 而是一种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 用来服务特定的公司目的的, 并利用适当的行政手段来划拨的价格。由于存在着严重的产品技术和性能的不对称, 因此在我国的子公司通常就是以高于平均价格购买跨国公司提供的零部件, 或者需要给跨国公司很多的技术转让费用或者商标使用费等等。然后还要以非常低的价格销售给跨国公司。通过这个方法, 就实现了跨国公司的利润的转移, , 使得在中国子公司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利益受损, 增值链份额严重的缩水, 变相的增加了中美两国贸易的不平衡。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有很大的可能性并不是本国的企业生产的, 而是由外国或者进口国的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自己生产的, 也就是这种国际贸易交换的不是单个国家自行生产的产品, 而是多国生产的跨国产品。按照目前的情况, 显然难以准确计量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和商品的流动状况。简单来说, 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及公司内部贸易等三种贸易方式, 掩盖了中美贸易真实的经济关系, 歪曲了其真实利益分配格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多,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经济大国, 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非常引人注目。在中美贸易的产业转移中, 出口加工贸易, 转口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三种新型贸易方式的出现, 改变了产品的价值增值链, 并使得中美之间贸易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本文就中美贸易方式的转变对贸易失衡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有很大的可能性并不是本国的企业生产的, 而是由外国或者进口国的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自己生产的, 也就是这种国际贸易交换的不是单个国家自行生产的产品, 而是多国生产的跨国产品。按照目前的情况, 显然难以准确计量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和商品的流动状况。证明转口贸易, 加工贸易以及公司的内部贸易这三种贸易方式, 扭曲了中美两国之间贸易的最真实的经济关系, 掩盖了两国贸易利益分配的真实格局。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贸易方式,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泓舟.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07 (08) .

[2]张慧, 詹春龙.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4) .

[3]罗水香, 李裕鸿.浅析当前中美贸易摩擦[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4) .

[4]汤阅弦.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和共同利益[J].科技信息, 2008 (36) .

[5]方凯, 林荣芳.中美贸易失衡对中国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09 (06) .

[6]詹姆斯.彼得拉斯, 王维平, 庄三红.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和解决之道[J].国外理论动态, 2010 (05) .

中美贸易战的 篇6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

1. 中美贸易持续增长。

中美两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双边贸易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4年更是达到了34.27%的高增长率。到2005年, 美国略低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货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2. 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

目前, 制造业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5%, 相反制造业却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纺织品、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 对美出口商品的70%以上是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 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电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机械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些领域, 中国处于落后或短期状态。此外, 美国的金融和零售业企业也开始不断地从对华商务合作中受益。这种贸易机构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他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二、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包括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 不当的原产地统计原则以及中美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地区产业调整等, 本文主要是基于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产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

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转入生产和销售阶段, 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和进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外资企业在贸易方式的选择的突出特点是更倾向于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2. 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美国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726亿美元, 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7.4%, 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 在谈到中美贸易逆差时, 美方却往往只强调货物贸易而忽略服务贸易。事实上, 过去十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盈余, 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将会获得更大增长。根据USTR的统计, 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增长20%, 而其总体增长仅为11%, 中国已成为美国第10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6亿美元。

三、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 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 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

中美贸易现时的不平衡并非一个值得纠缠不休的问题, 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衡。对我国而言, 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 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 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 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 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 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2.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 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 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 适度扩大进口, 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3.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主导, 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 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 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 发挥我方比较优势。

四、结语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对外资企业的限制还是对加工贸易的限制都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甚至会丧失一些比较优势。若要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难以调节等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方式下的贸易, 使之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只有当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层次得到提高时这一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 (3) [1]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 (3)

[2]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3) [2]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3)

[3]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4) [3]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4)

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篇7

虽然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 但是双方的贸易摩擦也从未间断, 2008年, 出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经济低迷, 进入2009年之后,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 2010年之后, 各国都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期间, 美国对华输美的很多产品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 中美贸易摩擦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据商务部统计, 201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了58起337调查, 其中有19起调查被诉方涉及中国企业, 占调查总数的1/3。美国贸委发起337调查总数及涉华案件总数均达历史新高。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 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不断, 原因何在?现简单分析如下:

一、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性

由于中国政府的外贸政策是出口主导型, 目前其外贸依存度高达60%以上, 发展经济越来越依赖于进出口。中美双方的贸易地位显示, 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都是高科技产品, 替代性较差, 但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一些纺织品、鞋类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类产品的出口额在中国的出口中的比重较大, 虽然需求弹性较小, 但是替代性较强, 美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 国内相关产业容易受到来自中国产品的冲击, 而美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较低, 由此容易造成贸易摩擦。另外, 从1993年开始, 中美贸易中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 金额为62.76亿美元, 之后逐年上升, 2008年为1708.6亿美元, 由于出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2009年美中贸易逆差额出现了下降, 为1433.8亿美元, 随着经济复苏, 这一数额继续上升, 2010年达1812.6亿美元。造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很多, 有可能是中美统计标准的不一致, 但主要原因是国际产业在经济全球下出现转移, 再加上美国的国内储备不足和财政赤字。美国把国内相关产业不景气, 失业人数上升等国内问题强加到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上, 对中国的输美产品制造了一系列的障碍, 从而加剧中美双方的贸易摩擦。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近年来, 由于我国的外贸规模不断增大, 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以及每年对美国不断激增的贸易顺差, 都使人民币汇率成为发达国家谈论的焦点, 我国国内经济的不断增强, 从2005年开始, 我国实行汇率改革, 人民币兑美元开始升值, 到2011年上半年, 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近30%。但人民币升值并没有使美中的贸易逆差缩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才获得了贸易优势, 并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由此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相反, 人民币升值后, 出口到美国的消费品价格提高, 从而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负担, 并提高了美国国内商品的总体价格, 给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带来了压力。

三、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出口一直属于粗放型增长, 靠数量取胜。出口商品结构过于单一,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并且出口地相对集中, 这样就增加了出口的风险, 容易使对方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保障措施。并且我国的出口企业对市场信息不灵敏, 有时候出现美国已经决定采取了反倾销、反补贴的保障措施, 我国的出口企业却全然不知, 继续大量的商品竞价涌入美国市场。另外,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 复制性强, 所以在短期内会出现大量的生产同质产品的出口企业, 这些企业坚持采用降低价格的方式进行恶意竞争, 以扩大国外市场份额, 取得出口的优势, 而世界各国认定倾销成立的核心就是商品的价格,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力度, 并且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涉及众多行业。再加上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在音像制品、软件等方面的销售和使用上盗版问题严重, 在专利产品上侵权问题也不容忽视, 这些使美国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也加剧了双边的贸易摩擦。

四、美国的全球战略需要

美国的全球战略就是以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来领导世界, 为本国的主导阶层谋求最大利益。而纵观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 经济迅速发展, 实力增强。美国担心日益强大的中国会成为其主宰世界的障碍, 将中国视为假想敌人。在此情况下, 美国一直找各种理由和借口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另外, 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的份额不断增加, 在航天和航海事业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都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美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 经济持续增长速度缓慢, 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 通货膨胀严重, 在加上美国在世界上很多战场上的失利, 这些都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障碍。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 在很多场合鼓吹“中国威胁论”, 把其本国相关产业的衰退和失业增加归咎于中国。部分学者甚至认为, 中国在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给美国民众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巨大的威胁。这也阻碍了中美经贸发展, 增加了贸易摩擦。

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 经贸争端由来已久, 其原因很多, 除了上述原因, 还有其他, 比如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又有抬头的趋势, 美国政治利益的趋势等等。面对中美贸易摩擦, 我们要冷静看待, 但也要采取一些积极地措施来发展中美友好贸易, 降低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冯耀祥.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成因和应对措施[J],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10

中美贸易差额形成的外资因素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 096.5亿美元猛增至2008年的25 616亿美元, 增长了5.03倍, 而与此同时, 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剧增至2008年的2 954.6亿美元, 增长了13.1倍。其中美国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 以2008年为例, 中美贸易顺差为1 708.6亿美元, 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7.8% 。我国外贸顺差规模过大蕴涵了国内经济运行风险, 也面临着贸易摩擦等越来越多的矛盾, 因此, 如何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尤其是中美贸易平衡发展就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在注意到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同时, 也注意到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2008年,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完成的进出口额达到14 105.8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5.1%。而且, 1998年以来,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出口中, 出口市场最大的是美国。2007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国商品出口达1 590.04亿美元, 占全国出口美国总额的68.3%, 占当年外资企业对外总出口的22.85%;同年,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从美国进口商品总额为396.74亿美元, 占全国从美国进口总额的57.2%, 占当年外资企业从外总进口的7.07%。两者相比,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商品出口和从美商品进口是非常不对称的。依据中方统计,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中70%以上都是由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完成的。因此, 外资因素是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主导因素, 而对于外资因素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关系以及形成贸易顺差的原因则是研究中不能回避的话题。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关系

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 1993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商品出口仅为67.4亿美元, 而到2007年这个数字已飙升到1 590亿美元, 同期外商在华投资企业从美国进口却显得相对滞后。两者相抵,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造成的中美贸易顺差有了持续增长, 由1993年的33.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 193.3亿美元, 占中美贸易顺差的比重也由52.9%上升至73.1%。而在此期间, 外商在华实际投资额也从1993年的275.15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747.68亿美元。由此可见,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选取1993年至2008年的中美贸易以及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于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和中国商务部外资司) , 经过对各变量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判定各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是单整的, 随后应用协整方法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分析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经过协整检验结果显示, FDI与中美进出口总额、FDI与对美出口额、FDI与对美进口额、FDI与中美贸易差额之间都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外商在华FDI”这个变量在长期内确实对中美贸易总额、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国自美国的进口以及中美贸易顺差等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且呈同方向变化关系。尤其是FDI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以及中美贸易顺差的促进作用很强, 即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导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增加, 对美国贸易差额的扩大有引致效应。

具体到我国的主要投资来源国 (或地区) 如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 他们各自的在华实际投资也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依据相关性测算, 1993-2006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与美国在华实际投资之间相关度为0.97[1], 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与台湾香港在大陆实际投资以及日本、欧盟的直接投资都存在较高的相关度 (均大于0.89) 。这与Jiawen Yang等 (2004) 指出的“中国大陆的外贸伙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已将纺织品与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大陆, 通过在中国加工对美出口, 这些产品占了美国从华进口的很大份额”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

(一)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造成的贸易逆差转移效应

研究发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造成美国大部分进口商品的生产从投资国或地区转移至中国, 从而导致美国从华进口商品持续增加, 美中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中75%是这种“转移效应”产生的结果[2]。

1.东亚[3]。

可见, 美国在华投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美的出口和对美贸易顺差。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美国在华的投资企业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在中国投资生产了美国国内不愿生产但又必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然后出口到美国;另一方面, 美国的在华投资企业利用中国生产加工方面的优势, 采用来料加工等形式生产了特定行业资本密集和技术成熟型产品, 然后返销回美国。由此, 美国的在华投资发生了贸易逆差转移效应。陈艳林、方齐云 (2007) 通过对美国FDI和中美贸易数据进行协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在华美国FDI每增加1美元,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会增加约7.5美元[4]。王洪庆、张浩、朱荣林 (2005) 通过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果, 即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每增加1%, 中国对美国的总出口将增加1.02%[5]。

(二)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造成的贸易替代效应

贸易替代效应是蒙代尔 (R.A.Mundell) 于1957年提出的。蒙代尔认为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两种方式进入他国市场, 投资是对贸易的替代。当两国之间存在着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时, 投资对贸易的替代就会加速[6]。不过, 当前投资对贸易的替代主要是出于接近廉价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考虑, 美国在华投资企业有相当部分是基于这种目的到中国来的。对此, Bucklye和casosn (1981) 指出, 相对于国内生产, 外国生产具有更高的固定成本和较低的可变成本。这意味着在东道国市场扩大的时期存在着一个时点, 在这个时点上由出口向在外国生产的转变是有效率的[7]。更进一步, Markusen (1998) 、Markusen和Venables (1995) 提出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 FDI和贸易可以是同时存在的。但是随着不发达国家市场的扩大、要素禀赋的变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它们之间的要素禀赋越来越接近, 这时跨国公司的国内和国外生产会趋同, 也就是说会出现FDI对贸易的替代[8][9]。

1.随着中国市场和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 出于在接近市场效应利益和母国集中生产效应利益之间的权衡, 如果前者的利益大于后者利益, 美资企业就会越来越多地从对华出口转向对华直接投资, 从而替代出口。也就是说, 随着中国经济条件的改善, 在进口替代部门的直接投资会越来越多, 而这种投资是替代贸易的。而且根据Blonigen (2001) 的论述, 如果发生投资对贸易的替代, 那么这种效应不是渐进式发生的, 而是短时间急剧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看, 随着美资企业更多地从对华出口转向直接投资, 在短期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替代效应会很大。

当然直接投资的流入对进口也会有促进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投资必需品 (如资本品和原材料) 的大量需求。但在短期内, 投资引致的需求没能够抵消替代效应的影响。李捷 (2004) 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方法, 采用中国7个行业同美国进口、出口及美商直接投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 在进口方程中, 直接投资变量前系数为负, 说明在这些行业内来讲,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口贸易在短期内具有替代作用。另据调查, 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共销售了750亿美元的产品[10], 这750亿美元的美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作为贸易品的替代, 加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2.中国广阔的市场特别是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 使得许多跨国公司把中国看作为外贸出口的生产平台。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 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是中国劳动力廉价所致。实际上, 一向被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资料显示, 外资企业的中国职员的劳动力成本已高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而且, 随着外资大量流入和国内企业吸引力的提高, 使得对合格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 加上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 这些都在加大外企的投资成本。因此, 影响中国外资流入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开始下降。其实, 真正影响和加快外资流入的决定性因素, 是中国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 (如投资政策及其透明度) 正在上升。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加入世贸后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保障, 都坚定了跨国公司的投资信心。仅从中国的外资政策方面看, 2007年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修订, 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领域。鼓励类比原目录增加了94条, 占目录的比重由原来的69%提高到73%。

近几年来, 由于中国的外资政策中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政策为引进外资的战略重点, 美国大公司利用其技术优势, 在对中国的投资和技术转移中, 更加强调和寻求中国市场的开放。

3.美国在华直接投资通过生产技术知识溢出, 金融和营销基础设施的构建, 以及中间商和贸易公司网络的建立, 直接促进了中国出口部门的增长和竞争力。这种间接效应的结果一方面是使美国对华出口受到影响,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美国在中国设立大量子公司, 把原本由本国出口的大量商品转化为在华子公司的生产与出口, 由此美国在华生产企业能够替代美国对华出口销售;另一方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设厂, 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使得生产的供应配套能力得到增强, 国产化率越来越高, 减少了对中间产品、资本品和配套服务的需求, 产生替代出口效应。因此, 随着美国对华投资的不断向纵深发展, 通过在华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国直接对华出口将造成美国对华出口份额的进一步减少, 美中贸易逆差因此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4.从投资的行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角度分析, 由于国际分工格局的转变, 直接投资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从美国进口。实际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 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使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原有的垂直分工体系外日益建立起水平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反映在商品结构的变化中就是制成品出现大量逆差。王洪庆, 张浩, 朱荣林 (2005) 在对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向美国的总出口、总进口、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等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表明, 在短期内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替代了美国向中国的总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5]。另据美国海关统计, 美国在机械设备、电机电气、家具玩具和服装等商品上对华逆差增长较快, 2008年1-12月占美国对华逆差总额32.4%的机械设备 (HS84) 逆差额达到553.98亿美元。由此大量外资在华投资生产替代了美国的出口。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外资企业对中美贸易顺差具有促进作用, 在华外商通过贸易逆差转移以及贸易替代效应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 外资因素成为引致中美贸易顺差的主导因素。因此, 我国的外贸战略特别是外资策略应当作出适时地调整。

1.从重视外资数量向强调外资贡献转变, 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新技术产业以及吸收外资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技术等方面。有选择地吸收外资, 并从技术、产业、环境等多个角度设立外资进入标准, 注重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或者产业竞争力的带动作用。

2.进一步完善靶向型的外资政策, 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的引资政策支持, 最终抑制美国、亚洲各国或地区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转移, 降低其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引致”扩大效应。

3.正确处理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 建立有效的投资和贸易预警机制, 引导优化外资企业出口的国别结构, 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避免造成投资-出口-贸易逆差的简单循环, 从源头上防范外资利用的低效率。

4.促进加快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 通过对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来减少中美之间的巨额顺差。进一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不断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 缓解外商直接投资引致的对美贸易顺差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亚艳.外资企业对中美贸易顺差影响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165 (3) .

[2]沈国兵.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财经研究, 2005, 31 (9) .

[3]王锦锋.中美贸易逆差的转移性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1896 (32) .

[4]陈艳林, 方齐云.美国FDI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 2007 (2) .

[5]王洪庆, 张浩, 朱荣林.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5, 39 (10) .

[6]Mundell 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 (47) :321-335.

[7]Buekley P.J., M.Casson.The Optimal Timing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conomic Jour-nal, 1981:75-87.

[8]Markusen J R.Multinational Firms, Location andTrade.World Economy, 1998, 21 (6) :733-756.

[9]Markusen JR, AJ Venables.Multinational Firmsand the NewTrade Theory.NBER Working Pa-per, 1995:5036.

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篇9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贸易保护;贸易策略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美国实施的各类贸易救济案约50起中的一半以上针对我国。2009年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决定对华油井管加征10%~16%关税。2010年2月5日,美国商务部又表示,将对从中国进口的钢丝层板初步征收43%~289%的反倾销关税。2010年1月21日年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的钻管发起“双反”调查,3月2日又宣布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版纸和磷酸盐等产品征收初步反补贴税。美国一系列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直接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进一步加剧。

一、美国推行的贸易政策特点及其原因

(一)振兴制造业要求限制中国进口要维护霸主地位,美国需要重新平衡经济增长,改变逆差状况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在2009年7月份的一个演讲中指出:“美国必须成为一个以出口而不是消费为基础的经济体,必须振兴制造业而不是金融手段。”美国所谓的可持续,用意是保持其实体经济的经济霸主地位。

(二)就业政策要求限制中国进口

美国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率出现上升趋势。美国有相当部分民调认为我国对美出口的增加是美国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在国内失业率大幅上升的前提下,奥巴马政府为了维护执政地位、获得民意支持,自然选择加强对华贸易保护。

(三)贸易保护的政治色彩迫使美国政府加强对华贸易保护

经济政策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一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可能对经济政策的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加速对华贸易保护是奥巴马政府还清“竞选债务”的需要,也是在任职之期赢得民意支持以实现政治意图的需要。

二、我国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之策

(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应积极扩大内需,实现了经济稳定和增长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他国贸易保护这一方面,更深刻的原因是自身产业的结构问题和内外需求结构。一方面,产能过剩问题,依靠增加出口来解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宏观经济部门应出台适当的引导性政策,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需求水平,逐步扩大内需,从而减少对美贸易逆差,进而适当减少对美元金融资产的需求。另一方面,应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和资源价格,这既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又可以减少美国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同时也促使各企业在推进产业创新和升级、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效率水平方面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以低工资、低价格出口产品。

(二)调整外贸发展战略

即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 进口,根据比较优势并不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扩大外贸规模和层次的同时适度减少顺差的增长速度甚至规模。首先,重视资源性初级产品的进口。一个国家如果对资源性产品,特别是可再生的资源性产品过渡开发,会对环境造成重大破坏,进而影响到该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所以,从长远的经济增长来看,我国应该注重这类产品的进口,以弥补国内供给的不足或对这类产品进行战略储备。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比较充裕,但是在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通过引进他们的先进设备及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弥补我国不足的地方,促进产业结构的较快升级。解决我国当前总体科技水平不高而导致的产品技术含偏低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技术量。

(三)在自主、可控、渐进的原则下,坚持市场化取向,抓住时机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实现人民币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浮动

短期内应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名副其实,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步放宽对外汇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只有当市场汇率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时期内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

(四)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政府应引导企业认清 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不仅对自我的倾销行为作出反省,还应主动参与到贸易保护主义诉讼中,争取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普追的尊重和公正的待遇。完善我国贸易保护主义立法。只有我国熟练掌握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及技巧才能在国外提出贸易保护主义诉讼时应对自如。另一方面,转变营销观念,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首先,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我国企业应加快实现对帐目的统一管理,与国际接轨。这些数据将是贸易保护主义诉讼中重要的证据来耳。其次,应建立起包括企业、行业组织、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广泛统一战线”,应更多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到贸易应对策略、贸易政策的制定上来,协调一致性行动。再次,加强与外国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加深对进口国的法律了解,拓展信息渠道。我国企业应尽快培养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积极应诉贸易保护主义。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

中美贸易战的 篇10

关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之间的关系, 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没有关系, 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1,2,3];另一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人民币长期低估导致的, 只有人民币升值才能消除美国对华贸易逆差[4]。难道中美贸易失衡真的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了吗?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民币升值真的能够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本文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的关系入手, 从内部经济失衡、产品内分工、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管制等方面, 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

一、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变化

近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所谓中美贸易失衡是指近年来持续存在的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 导致了两国之间在经常账户下的国际贸易收支失衡。考察将近30年的中美贸易额, 中美贸易失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来, 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这一趋势更是明显加快 (见图1) 。

(一) 中美贸易失衡

据中方统计, 2008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历史最高的1 708.6亿美元, 2009年降为1 434亿美元。据美方统计, 2008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是高达2 663.3亿美元, 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略有下降, 达到2 268.3亿美元, 可见美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要远远高于中方数据。尽管双方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而且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实际上并没有美国公布的那么高[5], 但是中美贸易长期失衡并迅速扩大却是客观存在的, 中美贸易失衡也表现在贸易结构的失衡。从贸易结构上看,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主要是货物贸易逆差, 而服务贸易则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其中货物贸易逆差又主要表现为制成品的贸易逆差, 尤其是高技术产品逆差十分突出, 相反美国在初级产品上却存在对华贸易顺差。

数据来源:中方顺差数据来自商务部的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美方逆差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统计资料。

(二)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人民币汇率机制和汇率水平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而不断调整。从1994年起, 中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使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由于1994年汇率并轨时实施超贬, 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个缓慢升值的过程, 逐渐从1994年的1:8.70上升到1998年的1:8.27, 此后一直停留在8.279-8.277之间。2005年7月21日, 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启动并进入新一轮上升轨道, 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在政策面开始显现出来, 在2008年7月之后基本稳定在1:6.80至1:6.90之间。2005-2008年, 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 实际有效汇率也升值了17%左右, 缓解了中国入世以来形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 中美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汇率

通过考察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 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是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姚枝仲 (2003) 认为汇率并非是影响美国贸易逆差的惟一因素[6], 沈国兵 (2004) 、李稻葵 (2006) 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化对于中美贸易失衡都没有任何统计上显著的相关性[1]。麦金农 (2007) 进一步指出对于作为国际债权国的东亚国家, 国际主要货币升值突变带来的收入和支出效应非常强烈, 使得汇率对贸易状况的影响难以确定, 因此认为促使人民币升值就可以减少中国贸易顺差的设想是不科学的[2]。

近年来中美贸易规模和贸易差额的快速增长, 主要是世界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转移的结果, 与人民币汇率没有必然联系。例如2005年7月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升值, 但中美贸易顺差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还迅速扩大。总之, 中美贸易失衡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导致的, 人民币的升值也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一) 美国经济内部失衡是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内部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储蓄投资失衡、财政赤字和过度消费。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X-M= (S-I) + (T-G) , 即一国经常账户差额等于其国内个人净储蓄加上财政余额。首先, 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上看, 储蓄投资缺口不断扩大意味着经常账户差额将不断扩大。自2001年以来, 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 美国个人储蓄率大多维持在1%以下, 这一时期成为美国历史上储蓄水平最低的时代。同时, 美国的超低利率政策也刺激了投资支出扩张, 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 提高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其次, 从财政赤字的影响来看, 实行减税和增加开支的赤字财政政策也会加剧经常账户逆差。一方面, 减税带来的消费增长和政府开支增加, 助长了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 巨额财政赤字加上利率上升, 会导致外资流入、美元升值, 从而加剧了经常账户逆差。

从2001年开始, 美国累积的财政赤字不断攀升, 同期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也不断增加, 过低的储蓄水平和过高的财政赤字使美国政府和居民的消费支出过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稳定在65%以上, 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了70%和72%。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 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 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开始调高储蓄率, 从2008年8月的0.8%提高到2009年5月的6.9%, 达到过去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贸易赤字规模也随之开始下降。这正说明美国贸易逆差只不过是内部储蓄投资失衡的外在表现, 是其国内储蓄不足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即使改变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也必须为国内的储蓄投资缺口寻找新的来源, 将逆差转移至其他国家[7]。

(二) 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的产业转移

分析中美贸易顺差的构成, 可以发现其主要来自东亚各国的贸易顺差转移。随着美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 逐步形成了全球性的产品内分工格局, 即美国、日本从事研发、设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 生产并出口关键零部件和技术设备;韩国、台湾等生产并出口零部件系统或模块;东盟提供原材料和简单零部件;中国大陆从事劳动密集型组装并提供少量组件, 而美国等成为产品的目标市场并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如果按原产地原则统计, 最终产品的出口地就从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在这种产品内分工格局下, 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构成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日本和东盟的部分对美贸易顺差已经转移到了中国。以2009年为例, 中国对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逆差总额达1 471亿美元, 较中国对美顺差1 434亿美元还略高。此外, 中国对拉美国家、对世界上58个最不发达国家总体也是逆差。因此, 中美贸易失衡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国际产业转移导致的贸易转移, 这种产业转移导致中美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三) 外国投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美贸易顺差

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国直接投资必然会增加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商直接投资, 一方面利用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对华出口;另一方面, 通过加工贸易将产品返销国内或销往全世界, 这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位于全球价值链顶端的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这一载体, 利用直接投资在我国建立加工贸易基地, 充分利用我国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低的优势, 生产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这些产品中大部分销往美国。因此, 外资企业对美贸易顺差成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核心部分。美国经济学者也曾经指出,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到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8]。2009年,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约为1400多亿美元, 其中约有76%是外资企业造成的, 而这些外资企业主要又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因此, 中美贸易失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关系, 也说明了美国对中国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

(四) 加工贸易创造了大量的中美贸易顺差

中国与美国在一般贸易上是基本平衡的, 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造成的。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 对华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而发展起来的, 这些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创造了大量贸易顺差。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2007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高达2 117.97亿美元, 占外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总额 (1 361.12亿美元) 的155.6%。根据Koopmen等人 (2008) 的测算, 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有58.7%以上是加工贸易创造的出口[9]。从加工贸易的地理方向上看, 这些加工贸易顺差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对美加工贸易顺差上, 中美贸易顺差与中国加工贸易在发展趋势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两者的皮尔森相关系数高达0.991[10]。在中美贸易顺差中大约67%来自中国出口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机电设备类产品, 而这些产品又主要来自外资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因此, 由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 将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生产加工工序向中国进行“工序”转移, 使外资在华企业对美加工贸易顺差逐渐扩大, 导致了中美贸易失衡的不断扩大。从加工贸易方式可以看出,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中国FDI产生的对美贸易转移和返销, 是美中贸易失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美国对中国采取非常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也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所说的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主要是指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高科技产品和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而中国又是规模巨大的高科技产品需求市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贸易应该处于优势地位, 但现实却是中国是美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供给商。这除了加工贸易的原因之外, 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1998年, 美国将卫星技术添加到管制清单中, 专门对中国进行控制。2007年6月, 美国商务部实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新规定, 该规定包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与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三项, 其中出口产品管制分类列表 (ECCNs) 的31大类管制项目包括航空器及航空发动机、导航系统、激光器、光学纤维、贫铀等20种产品、软件和相关技术。美国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对华实施了比其他贸易伙伴更为严格的出口管制[11]。严格的出口管制迫使很多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 转向从欧洲、日本等国进口, 结果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在中国迅速增长的高技术进口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因此,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严重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三、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中美贸易失衡是各种深层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其唯一影响因素。因此, 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第一, 历史经验证明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中美贸易失衡。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 同期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年均达到5.9%, 对华逆差年均增长21.6%, 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 而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5.7%降至3.5%, 对华逆差下降16.1%。20世纪70-80年代, 美国也曾因货币问题向德国、日本施压, 迫使两国的货币大幅升值, 但到2008年, 美国对德国仍然逆差429亿美元, 对日本逆差726亿美元[3]。因此, 国内和国外的经验都证明一国本币升值对调解贸易收支的作用有限。

第二, 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殷德生 (2004) 研究标明, 中国贸易收支价格弹性很低、而收入弹性很高, 说明受外需影响较大, 其中受美国市场需求影响最大[12]。中国自2005年以来的贸易盈余主要是由于美国过度消费, 而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 2008年美国遭遇金融危机冲击致使中国出口下滑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那应该改善出口才对。但是,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国出口两个月之内从超过20%的增长跌落至近30%的负增长。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 美国经济企稳复苏, 而中国对美出口也开始回暖。这说明中国出口主要是由外需市场决定的, 而不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低估。因此, 单独依靠人民币升值是无力改变美国进口增长过快的局面。

第三, 人民币升值会产生来自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偏置效应。根据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主要取决于实际汇率变动, 在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情况下, 如果考虑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是不确定的, 因此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即使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情况下, 如果考虑升值后的收入效应和支出效应, 人民币升值也不一定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首先, 出口下降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 而收入减少带来的消费下降会减少进口需求, 尤其对于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 出口下降会使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其次,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成本, 降低投资利润率, 尤其对于创造大量贸易顺差的外资企业, 这样势必会抑制中国的投资和就业, 从而降低中国的消费和进口需求;最后, 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主要以外汇储备形式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 这种负财富效应会进一步导致本国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所以, 就中短期而言, 人民币升值后来自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偏置效应可能会超过价格效应的影响, 因而使中美贸易平衡的变化难以确定[2]。

第四, 人民币升值可能使美国的进口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人民币升值固然会提高中国产品在美国销售的市场价格, 一定程度会降低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整体进口规模会下降。在美国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美国会转向生产同类产品的替代国家, 例如印度、东盟等, 进口与中国产品类似的产品。

第五, 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管制。一方面,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将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 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进行生产, 使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美国长期实行对华出口管制。2007年还将中国单列, 专门增加了包括纤维材料、数字机床、部分集成电路设备在内的47个出口管制项目。严格的管制迫使很多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 转从他国进口。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但自美进口比重从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因此,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加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3]。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四、结论及对策

上述分析说明, 人民币汇率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 以及美国过度消费和对华出口管制。在这些深层原因没有解决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而且还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种种不利影响。但是, 长期存在的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影响我国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解决中美贸易失衡和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扩大内需, 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方面, 在稳定投资需求的同时要扩大消费需求, 尤其居民的消费需求, 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储蓄率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利用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契机, 拓展新兴出口市场,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二, 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 在稳定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 要引导外资投向粗放型加工贸易以外的投资领域。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培育新的外资增长点, 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第三,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 加强自主创新,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升级。改变对外贸易中的低价竞争模式, 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做强自主品牌, 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转向追求贸易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

第四,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对人民币适度升值。中国目前高达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因此有必要借机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适度增加汇率弹性和灵活性, 逐步实现汇率形成市场化, 使人民币在可控的范围内适度升值。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增加中国整体贸易利益和消除中美贸易失衡, 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升级, 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五, 加强与美国的贸易磋商, 劝说美国削减对华出口管制。2010年4月, 美国奥巴马政府就出口管制改革制定了初步路线图, 计划对美国出口管制体系进行改革。我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与美国的贸易磋商, 劝说美国减少对华出口管制的歧视性规定, 这有利于增加我国从美国的进口和减少中美贸易逆差。

此外, 还要优化贸易利益核算方法。美国为了避免FDI带来的贸易转移和贸易返销的影响, 反映美国真实的贸易利得,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每年专门以“所有权”为依据对本国进出口贸易进行重新统计[13]。因此, 在对中美贸易统计差异联合研究的基础上, 建议中国进一步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 综合反映中美贸易利益分布的实际情况。

摘要:2010年美国再次提出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人民币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通过考察中美贸易差额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指出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人民币汇率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内部经济失衡、产品内分工、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管制等方面的分析, 指出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 以及美国过度消费和对华出口管制。因此, 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上一篇:IP组播网络下一篇:显微组织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