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2024-08-11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精选12篇)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1

中美经贸关系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两国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扩大到了2012年的近5000亿美元。进入21世纪后,随着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及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越来越强,中美两国因IT知识产权保护(I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而引起的双边贸易摩擦(Trade Friction)也不断增加。近年来,美国多次以中国保护IT知识产权(I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不力对中国发起贸易诉讼,因IT知识产权引起的两国贸易摩擦更是波及到了政治领域。可见IT知识产权保护对中美双边贸易以及两国利益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中美双边贸易中由于IT知识产权保护引起的贸易摩擦时常发生,这些不利影响阻碍着中国产品的对美出口、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阻碍中国出口企业的发展、冲击中国IT制造企业。

1.1 严重阻碍了中国产品对美出口

中国加入WTO后,面对中国产品对于美国市场的冲击,美国国内企业、政府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多次借口IT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中国发起贸易的调查。势必对中国企业相关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造成阻碍,不利于中国出口产品的产业调整。

1.2 影响中国IT出口企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虽然在保护IT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效果无法令人满意。IT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中国依旧是扰乱市场秩序,给中国经贸带来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IT知识产权调查将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在美国的市场地位,进而严重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地位和降低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国企业的出口难度也随之增加。

1.3 中国IT业企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美国“337调查”对中国IT企业的直接影响是造成IT出口企业的商品被大量堵截,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倒闭。以价格低廉换取大量产品订单是我国制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使用的基本方式。由于“337调查”应诉程序繁琐,成本较高,并且中国企业缺少应诉的相关知识,导致很多企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不得不放弃,由此企业的损失可想而知。即使采取应诉,高额的应诉成本将会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2 应对IT知识产权问题引起的中美贸易摩擦的策略

中美IT知识产权争端严重阻碍了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为此,中国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要进一步完善IT知识产权立法,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应对IT知识产权诉讼。同时也要寻求与美国在IT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扩大内需,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中美贸易均衡发展。本节将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中美IT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旨在对今后减少中美IT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提供一些对策与参考。

2.1 企业应对措施

2.1.1 熟悉知识产权通行规则

“337条款”是美国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非常有力的法律武器,许多企业在面临“337调查”时,由于相关经验不足,不熟悉美国法律,导致企业还没应诉就处于被动地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加强IT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其次,企业应当对专利检索以及预防调查有所准备,尽可能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侵犯IT知识产权的问题。在进入美国市场前企业可先将产品送往美国律师事务所做非侵权法律评定;第三,企业行业要建立IT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尽量减少损失。

2.1.2 积极应对诉讼

长久以来,中国企业面对“337调查”诉讼,大多采取求和以及赔偿的方式。虽然能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只治标不治本。有些“337调查”申请的目的只是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对于这样的恶意诉讼,中国企业只有义无反顾地坚持走完美国法律规定的应诉所有程序,才能取得根本的胜利。如果有企业的确存在IT知识产权争议,在企业的核心技术上借鉴了外国的专利技术,则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双方沟通,支付一定专利费用。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2.1.3 强化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不仅能够避免在出口时发生由于IT知识产权保护引起的贸易摩擦,还可以使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有利位置,更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很多企业缺乏尊重IT知识产权的意识,生产过程只是简单地复制和抄袭,完全没有获得专利方的许可。要想获得IT知识产权官司的胜利,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之路,建立自己的专利保护网。

2.1.4 加强企业合作,实现共赢

由于我国IT企业众多,企业出口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企业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只能通过压低价格来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其他企业迫于价格压力也只能降价。这种恶性竞争将会导致企业利润减少,最终破产,技术革新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应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集中各企业的优势技术力量和资金,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形成国内企业共有的核心技术,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赢局面。如果协会内某一企业遭受到美国IT知识产权调查,协会中各成员应该积极地共同面对调查,增加胜诉筹码。

2.2 政府应对措施

2.2.1 建立完备的IT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中美两国由于IT知识产权保护引起的贸易摩擦,客观上是由于中国目前的法律保护体系与国际IT知识产权体系难以接轨。中国由于经济起步较晚,对于IT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的建立也相对滞后。为了适应WTO的规则,中国在IT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上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已经修改了诸多国内法律条文和政策规定。但是与国外完善的IT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相比,中国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保护IT知识产权的基础所在。完善中国IT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IT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分歧。

2.2.2 加强IT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给予企业更多支持

执法同样不容忽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无视国家法律,对侵犯IT知识产权行为采取放任和纵容的方式,导致侵权行为泛滥。为此,政府应加强IT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侵权产品的出口,从根本上消除授人以柄的情况。前人研究结论显示中国的IT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不够,仅有1/3的法律条文得到了实施和贯彻,其余2/3的法律条文没有得到落实。政府方面应当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将必要的资金投入到协助企业和协会的工作中。工商部门应该积极针对“337调查”等IT知识产权调查建立档案集,便于企业和政府部门研究美国IT知识产权贸易相关规定,为企业预防和应对可能的IT知识产权调查作参考。

2.2.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现阶段出口产品的价格往往低于其他发达国家,非常具有竞争力,也因此成为美国重点关注对象。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也不能够仅仅依靠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换取没有实际意义的巨额外汇储备。2008年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出口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同时也引发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仅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所换来的经济增长必然不会长久,应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自主创新提升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调整产业结构,将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对于减少今后中国企业遭受IT知识产权调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4 大力实施IT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WTO把知识产权列入贸易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就足以看出其重要性。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取得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领先地位,都把知识产权看成发展国家经济的核心因素,大力发展本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提出一套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是今后中国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参与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专项基金用于企业的创新。政府应该适时地退出一些领域的主导和管理,从根本上盘活一些市场,通过向市场注入活力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在税收方面,政府可以对具有示范作用的单位给予给与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国家IT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可以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宏观问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2.2.5 努力扩大内需,促进中美贸易均衡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长久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投资与出口,并且政府投资占到总投资的很大一部分。中美贸易摩擦(包括IT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对华巨大的贸易逆差带来的。该文研究发现,当中国对美净出口增幅达到波峰时的下一年,美国对华发起的“337调查”数量也达到相应的高点。因此,中国政府应积极培养国内市场,努力扩大内需,减少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使中美贸易均衡地发展,以达到消失或减少中美IT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目的。

中美IT知识产权争端严重阻碍了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为此,中国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要进一步完善IT知识产权立法,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应对IT知识产权诉讼。同时也要寻求与美国在IT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扩大内需,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中美贸易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雁冰.中美贸易中的IT知识产权保护[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2]Lesser W.The Effects of Trips-Mand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Prepared un der WIPO Special Service Agreements,2003.

[3]吴高明,吴晓簿,吴高升,等.环境壁垒的成因分析[J].经济问题探讨,2010(3).

[4]涂奇.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对中国经贸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08.

[5]李梁.中美贸易摩擦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1.

[6]孙静.中美IT知识产权摩擦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7]李光昊.我国IT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5).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2

一、中美贸易摩擦对本行业的影响

1、在供应链方面

对于拥有一定进口棉花配额的企业来讲,在市场上目前进口棉花的产地主要是埃及(埃及棉),美国(皮马棉,美国棉),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等。一般我们大规模使用配额的时间在每年的10-12月份,这样可以根据国内产细绒棉的质量和价格合理调配配额使用方向,比如在国产细绒棉品质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将配额主要用来采购进口细绒棉保证占比达到60%以上产品的品质不受影响,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力;若国产细绒棉品质较好,则优先采购差异化的埃及棉,皮马棉等高品质长绒棉。由于我司的产品偏中高档,使用的原棉对三丝要求比较高,而作为漂白纱主料的澳大利亚产细绒棉价格在我国未调整关税之前比美国产的细绒棉价格要高上3000-4000元/吨,在调整关税后澳大利亚产细绒棉价格基本与美国产细绒棉价格相当。在这种前提下,由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同类进口棉的成本下降,导致我国纺织原料和面料的竞争力下降。

2、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

由于纺织行业的制造设备以欧洲和日本进口设备为主,基本在设备上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在相关原材料上,如杜邦,英伟达的特种纤维整体来讲使用范围较小,其生产技术要求高,议价空间较大,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3、产品、服务和资本走出去

随着中美贸易战规模的逐步增大,势必会有大量的纺织企业选择在东南亚等国设立相关的生产基地,但对于一些对技术人员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的技术密集型纺织企业来讲,其核心部门还必须依托国内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维持其核心竞争力。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以及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早在10年前就有部分纺织企业或将生产基地整体转移到东南亚等国,或投入资金和技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合资建立企业。

中美贸易战引发的产品、服务和资本走出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即使没有此次中美贸易战一些纺织企业也会逐步实现产品、服务和资本的转移,同时也要考虑一点跨国经营对于企业来讲属于高风险项目,其转移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缓慢的健康的产业转移,符合国家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战略。

二、中美贸易战对本公司的影响

1、对本公司原材料采购方面的影响

由于我司拥有数百吨的滑准税配额未使用完,由于美国悍然对我国发起贸易战,导致我司的相关进口棉采购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在可承受范围之类。由于我司目前的埃及棉订单逐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部分的滑准税配额加大采购埃及棉的数量,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口大量的印度棉用于我司新进气流纺设备的主料生产32s以及40s的高支气流纺纱线。总体来讲,中美贸易战对我司的原材料采购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产生致命的打击,最多就是需要在原材料采购上面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分配。

2、对本公司生产方面的影响

我司的订单主要来源于出口型企业,而美国属家用纺织品的最大进口国。自中美贸易战以来,市场悲观情绪较为严重,我司客户的订单呈急剧下降趋势,在九月初订单情况基本属五年来的最差水平,基本只能保证公司本部的机台正常生产,而外协工厂的订单逐步减少;同时订单逐步呈现小批量多批次的趋势,对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对本公司市场方面的影响

中美贸易战以来,按照产品来看的话,床品面料的外销型订单(最终消费市场为国外,包括直接出口订单)同比往年下降了约30%,内销型订单(主要供应国内品牌家纺)同比往年提升了70-100%;休闲服饰面料的订单整体削减了大约50%,同时军品面料以及职业装面料的订单提升了30%以上。总体来看,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我司的市场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整体市场占比基本达到外销型订单的比例下降到只有60%,内销型订单的比例有一定的上升。

4、对本公司研发等方面的影响

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导致公司的订单和毛利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尤其是单兵一体化相关项目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同时公司在管理上引入精益管理的理念,在公司大力推行全员精益管理的思想,在降低浪费,提高产出,提升效率上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对本公司其他方面的影响

目前中美贸易战对本公司未造成实质性的损伤,除却上述4点影响以外,在有利的一面是提升了企业的忧患意识,进一步的提升的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向心力,属于喜忧参半。

三、国家政策对本公司的影响

作为大型央企的全资子公司,我们全力支持党中央对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有力回击,总的来看,由于贸易战我司所处地方政府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提升对地方优秀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性补助倾斜力度,所以整体来看影响不大。

四、应对措施

1.公司大力推行精益管理,降低消耗,提升效率,提高产出,按照“提质增效降耗,增盈限平停亏”的十二字方针苦练内功,在逆境中成长。

2.大力投入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品质和进一步进行差异化经营,尤其是快速掌握新引进的赐来福A9设备纺制高支气流纺纱线的能力,尽快打开相关市场。

3.按照非棉率60%以上的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和“外贸、军品、民品三个三分之一”的市场结构调整原则进行相关市场的开拓和深入开发,早日实现相关目标。

探析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篇3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影响;对策

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的顺差也不断扩大,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2007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805亿美元增加到3021亿美元,增长了3.7倍。其中,中国对美出口由543亿美元增至2327亿美元;中国自美进口由262亿美元增至694亿美元,顺差由281亿美元增至1633亿美元,增长了5.8倍。到了2008年,全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0.5%,受金融危机影响其增速为入世7年来最低点。其中,我国对美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0/o,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6%。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差额仍在继续攀升。但造成这一失衡现象的原因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中国单方面,而且中国并非中美贸易顺差的最大受益者。

一、引发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原因

1中美统计范围有差异,统计数字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对于香港转口贸易的处理方法不同。中美两国贸易中的很大一部分交易额(25%左右)是经过香港转口完成的,因此如何处理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统计数据有很大影响。美国在进口时忽略转口贸易而将从香港转口的贸易统计为从中国的进口,高估了从中方的进口额;而在出口时,却将从香港转口到中国的贸易看做是对香港的出口,这样统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凭空增加了美对中的逆差。

其次,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相当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这些产品只是进口以后在中国组装然后又出口,但按照原产地规则,这些产品却算中国制造,计入中国对美的出口额。

最后,美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存在顺差,像技术服务、金融、咨询等都是美国具有优势的行业,但是出于服务贸易难以被精确统计的特性,美中服务贸易的顺差应该是被低估的,这也加剧了数字显示的美对中的逆差幅度。

2中美两国的贸易政策影响了贸易平衡。我国近几年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政策,国家制定了许多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制度,引导中同产品对国际市场出口。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导致了贸易的不平衡。因为,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我国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双方都按这个理论来进行贸易应该不会存在如此大的贸易失衡。问题在于美国并没有对我国大量出口高科技的产品,而是采用种种政策来限制高新技术出口到中国。其实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有自相矛盾之嫌,美在强调对中国贸易逆差的同时又不想取消对中国出口限制,若美国不改变这种政策,那贸易逆差将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3全球产业贸易结构调整使中国接揽了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美的贸易顺差。经济全球化引起国家间比较优势转变,东亚其他国家以及东南亚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升级,不断将其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中国,进而也将其对美的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了中国。因为虽然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但这并没有造成中国贸易顺差总量上的增加;虽然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扩大,其对亚洲的贸易逆差总额却也没有明显增加,同时,美国对于东亚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逆差迅速减少。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产品进口增多只是替代了其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进口而已,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国家对美贸易顺差减少的结果。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美国便片面的夸大了中国获得的利益而掩盖了美国在中美贸易中的隐性利益。实际上,统计数据表明的贸易失衡并不能反映出真正的利益所得。我们并不否认“出口”这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量的出口确实给中国赢得了巨额外汇、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一直存在的贸易顺差也为中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美国频频以此为理由给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对人民币升值;美国政府常把美中贸易逆差作为转移国内民众矛盾的砝码,不断引发两国贸易摩擦。中国目前对美国有极高的贸易依存度,这对于中国经济甚至政治造成潜在的危机;外汇大量流入导致中国央行必须加大市场上人民币的投放量,流通的货币量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虽然中国是顺差国但事实上真正获利更多的还是美国。两者的贸易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向美出口价廉物美的日用消费品很好的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同时给美消费者带来了实惠,零售商和经销商也获得丰厚利润,而且通过消费税的形式,这些商品也为增加美国地方财政做出了不少贡献。另外,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其实并不担心存在贸易逆差。如果是贸易顺差,他只能赚到自己发行的纸币;而贸易逆差却可以使其通过自己印刷的纸币,换回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资。因此中美贸易即使顺差在中国,美国的确是最大的既得利益方。

三、应对贸易失衡的措施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4

1.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的现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自此以来,人民币对外升值逐渐加快,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从2009年至今,人民币仍在增值,但是远远没有2005至2007年间升值的幅度大,而是以比较小的幅度在升值。相对来说,人民币汇率比较稳定。截止到2010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在6.7左右。

2. 人民币升值以来中美贸易失衡的现状

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存在不平衡,表现在中国一直保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那么人民币升值了,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升高了,可否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问题?但是事实表明,人民币升值不仅没有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问题,反而中美贸易顺差越来越大。自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来,中美贸易顺差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达到42.7%,2006年达到26.3%。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美国国内消费下降,但是中美贸易顺差仍然保持13.2%的水平。2008年,次贷危机继续影响美国经济,贸易顺差增速幅度放缓,累计同比增长4.6%。2009年,在中国贸易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中国贸易顺差仍然达到1433.7亿美元,同比下降16.08%。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仍然保持增长,2010年1-6月,中美实现贸易总额1719.9亿美元,中方贸易顺差达到770.5亿美元,累计同比增长24.11%。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1.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影响,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Eviews软件对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向美国的出口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篇文章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上搜集到了2007年1月到2010年6月每个月的人民币汇率,取一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数,用huilv表示,从中国海关资讯网搜集到了2007年1月到2010年6月各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用chukou表示。两个时间序列取对数,即Lhuilv和Lchukou,然后对Lhuilv和Lchukou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计算结果如表2。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检验不能拒绝两者不是对方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因此,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向美国出口没有太大影响。

2.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从美国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同样,采用Eviews软件对人民币汇款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上搜集到了2007年1月到2010年6月每个月的人民币汇率,取一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数,用huilv表示,从中国海关资讯网搜集到了2007年1月到2010年6月各月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用jinkou表示。两个时间序列取对数,即Lhuilv和Ljinkou,然后对Lhuilv和Ljinkou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计算结果如表3。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检验不能拒绝两者不是对方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因此,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从美国进口也没有太大影响。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人民币升值是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这可以说明,中美失衡问题主要不是由于汇率引起的,更有其他的非汇率因素。

三、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中国对美国贸易的特点决定了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第一,在中美贸易中,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需求弹性比较低,我国对美国出口取得顺差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机械与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上,这些商品价格比较低,尽管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商品以美元标示的价格上升,出口量下降,但是出口量减少的幅度小于价格增加的幅度,人民币升值反而使出口贸易额上升。

第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从境外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在我国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并且出口成本中进口成本的比例一般都在50%~100%之间,由于人民币升值可以使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降低,从而导致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降低,进而可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竞争力的不利影响,不会对我国向美国的出口额产生很大影响。

2. 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来看,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第一,美国对华出口的大宗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另一类是农产品,对于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处于政治战略的考虑,对华出口实行贸易限制,这一部分的出口量并不取决于外汇汇率,而是取决于贸易政策,即使中国有再大的需求量,人民币再升值,只要美国对华贸易限制不被取消,美国对华出口就无法增加,就容易出现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使得中美贸易失衡继续。

第二,美国每年向中国输出大量的服务贸易,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达159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只有61亿美元,美国有98亿美元的服务贸易顺差。美国从对华服务贸易中获取了巨额顺差和利润,但由于服务贸易在海关统计上不显示,而只在国际收支上体现,因此,所谓的中美贸易顺差,统计的只是货物贸易这部分。

3. 中美贸易失衡是顺差转移的结果

中国在大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国际顺差转移”。我国吸收外资的70%来自东亚地区。这些外资企业从本国或地区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装配后以中国名义向欧美出口,所形成的贸易顺差也由东亚其他经济体转移到中国。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是单纯的贸易平衡问题,而是世界制造加工中心转移到中国,是全球生产格局演变的结果。如果整个生产格局不发生变化,即使人民币继续升值,中国仍然是贸易顺差。所以,不能将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完全寄希望于让人民币大幅升值。

4. 中美两国在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对等

中国与美国是典型的互补型贸易,但是中美两国在中美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贸易结合度指数(TCDab),来说明这个问题。贸易结合度指数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进)口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TCDab的值越大表示a,b两国的贸易关系越紧密,TCDab的值越小大表示a,b两国的贸易关系越松散。本文计算了2005-2008年中美贸易结合度矩阵。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而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小于1,而美国恰恰相反,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小于1,而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这说明了中美之间进出口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是不同的。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联系紧密,美国是中国的重要出口目的地,正是中美贸易进出口不对等的关系也在另一方面解释了中国对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原因。

注:通过从中国统计局官网国际数据中获得数据并计算得之

四、结论与对策

中美贸易失衡不是由汇率决定的,而是中美两国贸易的特点以及美国的贸易政策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生产中心转移的结果,所以,单单依靠人民币升值是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

1. 确保人民币适度升值

从国际形势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避免,应该允许有一定的升值。适度的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进出口额的影响不大,从而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大,并且适度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价格贸易条件和中美双要素贸易条件。这会使我国在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2. 国家相关外贸政策支持

我国应该缓慢渐进地进行汇率改革,关注急需扶持的出口企业。现阶段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虽然效益较低,但在解决就业上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我国可以调整税收政策,为企业解困。

3. 扩大内需,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拉动消费、刺激投资、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尤其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落于实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应实行出口多元化,积极开拓除美国、日本等主要出口国以外的国际市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各种风险。

4. 引导调整对美贸易结构

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只能通过低价大量销售保证利润,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却是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美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经过多年经济高速的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保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的同时,中国应该逐步引导产业升级,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从而改变中美贸易不平等的地位。

5. 采取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涉及两国贸易政策法规以及政治战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只有采取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来解决。不能动辄采取经济制裁或报复的方式解决,否则,只会发生恶性循环,影响两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等因素影响,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之一就是中国的外贸出口结构以及中美贸易失衡。为了探讨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影响,本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分析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人民币升值难以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提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和缓解中美贸易失衡的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失衡,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27-130

[2]沈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影响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65-67

[3]熊洁敏: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分析[J].新金融,2007,(4):11—13

[4]孙岩: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顺的影响份析[J].中国市场,2007,(10):80一81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5

中美纺织品贸易始于1784年,获得蓬勃发展始于中美贸易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经历1784年~1984年、1985~20、2002~、2006~以及以后的完全自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1784年~1984年期间,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同时美国不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呈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1985~2001),中国纺织业大力发展起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与服装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在中国加入了“多种纤维协定(FMA)”,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下,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迅速增长,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销售市场。但在这期间,美国利用“多种纤维协定(FMA)”单方面采取行动限制纺织品进口。中美之间曾多次签订了中美纺织品协议,规定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1%~6%严厉的数量控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规模从1981年仅12亿美元到1995的48亿美元,达到65亿美元的增长,这个阶段增长趋势较为缓慢;第三阶段(2002~),中国成为世贸成员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下,中美纺织品贸易以2001年为转折点,这期间增长趋势则相对较快。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纺织品出口额扩大至的118亿美元,20224.07亿美元,增长速度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对美出口年增长率2003和2004年达到22.46%和22.2%,20高达53.91%。进口比重占美从的15.65%扩大到2005年的25.12%。第四阶段(2006~20),中美纺织品处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结束,世界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大国,本应该回归自由化的纺织品贸易受到了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阻挠.中国纺织品处于完全自由化阶段之前的过渡期。

2 中美纺织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国内原因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在一、二阶段由于一方面中国纺织产业起步较晚,产能有限,另一方面我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纺织品贸易规模、矛盾及摩擦都相对较小,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不太突出。在三、四阶段,中国纺织业强大起来,到目前为止一直成为世界,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中美纺织品贸易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问题日渐尖锐,特别是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晚期的新旧交替时刻。

(1)市场的缺陷问题。

对纺织工业市场已取消绝大部分的审批制,已经具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市场机制体制仍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市场调节不够灵活,很多时候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其二,市场准入问题导致了投资过度问题。我国纺织行业绝大部分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种纺织类的产品容易进入,导致了纺织业恶性竞争。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常规纺织产品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利润率越来越低。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太多,造成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的特点,利润率由过去的3.6%降到2004年的3.32%。市场缺陷带来了纺织品贸易恶性竞争和对美过度的依赖性。

(2)纺织业的“三高”特点引发的中美矛盾问题。

中国纺织业存在“三高”特点。一是我国纺织业及其出口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从就业来看,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部门的直接就业者就高达1900万人;二是纺织业出口对美国市场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依存度达到20%;三是中国纺织业对美出口增速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美纺织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20以前,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几,5%~6%,2001~2002年稍高,平均占到9.2%。但自2002年以后,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从2002年的12.1%扩张到2005年的25.1%,市场份额以每年约3%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速度快上。

2.2 美国及国际的外部原因

(1)美国贸易规则的二重性。

从美国贸易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策略采取了双重标准原则。在有竞争力的产业里,美国是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挑战它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世贸规则无不是美国倡导自由而又留有保护政策的缩影。

(2)国际纺织产业竞争的剧烈性。

中美贸易中的几大热点问题 篇6

2001年至2004年,美商在华实际投资179.9亿美元,占从1980年至2004年美商在华实际投资480.3亿美元的 37.5%。

这四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没有发生大的摩擦,而较小的摩擦接连不断,日益增多。如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而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2003年5月22日的彩电案,涉案金额4.86亿美元。7月10日的聚乙烯购物袋案1.6亿美元,12月11日的木制卧室家俱涉案金额高达10亿美元。2004年1月21日的冷冻及罐装暖水虾案2.48亿美元。仅上述四大案件,涉案金额就高达18.94亿美元!另外,从2003年10月开始,美国对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接二连三动用特殊保障措施,使其他对美国出口纺织品的国家与地区,坐收渔翁之利。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其中外贸出口尤为突出。2002年增长22.4%,2003年增长34.6%,2004年增长35.4%,达到5934亿美元。 2004年9月12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上,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克林顿政府商务部常务副部长杰弗里·加藤教授说:“没有人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看到如此迅速的发展,而且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几年里放慢速度,美国尚未做好适应这一现状的准备”。“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此之快,我们的国家恐怕难以适应”于是他断定中国和美国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经济对抗。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世界能源和其它资源的需求,必将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发生争夺与摩擦,也会引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不满。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的需求,加剧了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摩擦与纠纷。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工业废气的高排放,从而加剧了对中国乃至世界环境的污染。必然增大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的摩擦。

面对这三大难题,只有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真正做到科教兴国,科技兴贸才是解决上述三大矛盾的根本途经,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布什总统连任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在保持比较平稳状态和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将进入“多事之秋”,冲突与摩擦会明显增多。

在未来几年中,中美经贸关系面临四大热点问题。

一、 保护知识产权—当前中美经贸关系最大的问题

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生摩擦与纠纷由来已久,从1991年到1996年已经进行了三个回合的斗争。1994~1995年中美关于知识产权的谈判中,美方认为中国企业对美国光盘版权的侵权损害了美方15亿美元的经济利益。而2004年7月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发表讲话认为中国企业现在对美国企业是全面侵权,从光盘到伟哥,从版权到商标,从汽车零配件到小五金制品,以及轻工、纺织、机电产品等,损害了美国企业的经济利益高达240亿美元。中国政府已决定从2004年9月开始,用一年的时间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护中外的知识产权。但是这场斗争将是长期而且十分艰巨的。

2005年1月9日,美国商会披露将要开展一项“从未有过的”打击盗版犯罪的全球计划。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多诺霍说盗版问题在中国已变得非常严重,以至于人们可能无法分清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和冒牌汽车。法新社报道:因盗版而每年遭受高达2500亿美元损失的美国商界今年准备把打击盗版的矛头对准亚洲盗版商品的生产地,而中国首当其冲。今年1月11~12日,还有几天就离任的美国商务部长唐·埃文斯突然访问中国。行前1月9日他对记者说他想直接了解中国为履行加大知识产权法实施力度的承诺采取了那些措施,并表示在盗版者被处以严厉的惩罚之前美国将不会感到满意。埃文斯还说:“布什政府希望盗版者受到严厉的刑事制裁等等,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迹象表明中国正在采取这种措施”。由此看出,埃文斯此次访华是不请自到,兴师问罪来了!知识产权问题是中美经济关系中潜在的火山,2005年夏季很可能会发生中美知识产权摩擦的第四个回合的斗争。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2004年9月9日,一些美国行业协会试图借大选之机迫使布什政府压中国人民币升值。他们声称:“中国的汇率政策使美国产业和工业生产蒙受了巨大损失”,他们要求布什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对中国进行惩罚。布什政府权衡利弊,最终拒绝了这一请求。但是希望人民币完全实行浮动汇率制并相应升值一直是布什政府的目标。2003年9月美国财长 约翰·斯诺为此事专程访华。2004年10月7日,布什总统给胡锦涛主席打电话再次对此事表示关注,11月20日,在智利APEC会议上布什总统会见胡主席时再次对人民币汇率表示关注。2004年10月13日,美国总统候选人第三次辩论时,民主党候选人克里攻击布什总统不抓住时机压人民币升值。布什在大选中胜出,但并不占绝对优势,有48%的选民不支持他的国内外政策。在第二个任期内,布什总统不大可能不考虑这些意见,进而对中国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以促使人民币升值。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稳定的汇率可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即便大幅度升值也无助于缓解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而且还会直接打击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利益,增大美商在华投资的成本。人民币大幅升值不利于我国扩大出口,不利于我国吸引外资来华投资,也不利于我国吸引国际游客来华旅游,进而影响我国人民就业、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近来,由于美元利率不断上调和我国的通货膨胀,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缓解。我国可以考虑适当的时候改变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联系机制,改为与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重要货币加权平均的一揽子汇率联系机制,从而确保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同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实施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适度放宽,实行窄幅波动,如上下各浮动3个百分点,充其量不超过5个百分点。此外,我国也应高度重视调整国家外汇储备结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国家的汇率和货币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主权,不能以别国的意志为转移。汇率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外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按部就班,依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的需要去调整。

三、 纺织品设限与反设限的斗争

美国实行了长达40多年的纺织品贸易配额于今年1月1日全部取消了,这对中国纺织业来讲是难得的巨大历史机遇。多年以来,纺织业为我国外贸顺差立下了汗马功劳,2000~2004年的五年里纺织服装出口为3414亿美元,进口747亿美元,外贸顺差2667亿美元。年均533亿美元。2004年达到951亿美元,纺织业为全国提供了15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

但是对于美国来讲,完全取消纺织品配额关系到近70万纺织业工人的就业。在中低档纺织服装产品方面,美国纺织业根本无法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竞争。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调查计算,中国纺织业工人(沿海地区)每小时的工资为半个美元,而美国纺织业工人每小时工资为18个美元,高于中国工人36倍。因此美国的纺织业必然要依靠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护这一“夕阳产业”。他们必将动用特殊保障措施、反倾销和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来限制中国的纺织品,搞没有配额的配额。实际上中美之间关于纺织品贸易摩擦已经开始了。

2003年10月,美国商务部所属的行政机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简称CITA对中国出口的睡袍、针织品和胸衣实施特别保障措施,2004年10月22日,CITA又裁定对中国产的袜子实施过渡期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10月30日,CITA又受理了中国产的棉制裤子的设限申请,此外美国六家纺织业组织和一家劳工组织还递交了对中国产的衬衫、内衣、床单、长丝布、棉纱、人造纤维裤子等产品的设限申请。从2004年10月初到12月美国商务部在两个月内连续八次接纳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特保申诉,这样发展下去其后果十分严重。只限制了中国纺织品,而其他国家坐享渔翁之利。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纺织业、商会、协会和政府就势在必争,而美国纺织业、协会和政府又势在必限。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上的摩擦必然会加剧。幸好2004年12月1日美国纺织品服装零售商和进口商将美国商务部告上了法庭,起诉后者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设限,因为这违背了世贸组织自由贸易的原则,影响了美国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相对比较独立的纽约国际贸易法院做出了不利于美国商务部的裁决—暂时停止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中国纺织品设立限制。对于正在艰难抗争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众所周知,美国政府的决策是国内各个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复杂斗争和平衡的过程。我们的企业在面对国外反倾销,特保措施的斗争中,除了要积极应诉,顽强抗争外,还要积极调动进口商,销售商和最终用户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利益关系来助我一臂之力,更好地维护我国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利益。

中国入世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恐慌,也引起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忧虑。2004年3月,50多个国家90多家组织在土耳其发表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延长纺织品配额。其矛头主要是针对中国和印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持“伊斯坦布尔宣言”的国家中,非洲就占了1/3,发展中国家占了一多半。虽然美国纺织业是始作俑者,他们唆使与我国友好的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界对我国发难。16个宣言的发起国中有13个来自非洲,这13个国家大多数都是同我国友好的,有的甚至是我国“全天候”的朋友,如坦桑尼亚、赞比亚等。从客观上讲,这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恐惧与忧虑不无道理。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政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希望全世界纺织业共同繁荣,进而让全世界的消费者获益。中国主动采取措施,对纺织品出口采取自我调控。2005年12月12日,中国政府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对部分纺织品采取从量征税方式加征出口关税。2005年2月6日,商务部又发布“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规定自3月1日起,对列入“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目录”的纺织品通过许可证实际出口自动许可管理。这就意味着国家对纺织品出口的管理正在逐步加强,尽量防止出现“井喷”现象。这样做既为了维护世界纺织业的共同繁荣也更为了维护我国纺织业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有利于我国纺织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深加工、高附加值、上档次、创名牌。

四、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

30多年来,美国的外贸逆差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大规模、最广泛的国际分工的必然产物,它并没有损害美国经济。美国依然是世界上超级经济强国。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符合美国市场的需求,有利于美国广大的消费者,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是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补充。贸易逆差是一种贸易行为,应从市场的需求去看。很难认为一个靠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日用消费品来换取少量高新科技设备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了贸易优势。在中美经济贸易合作中,优势在美国一边。从1993年开始出现的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是美国的贸易优势尚未发挥出来。放宽高科技出口管制是缓解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捷径。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访华允诺向中国出售四座大型核电站就是一个进步。但对超大型计算机、数控机床以及一些军民两用技术依然限制。这种作法首先是削弱了美国高科技在与西欧大企业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属于作茧自缚、目光短浅。

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70%来自三资企业。多年以来,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与地区把原来他们对美贸易顺差的产品生产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因此这些产品并非“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Asia”,所得到的外贸顺差为上述国家和地区所分享,而非中国所独有!另外,不少美资企业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返销美国,赚的钱自然为美商所有,而账却记到了中国头上,算作中国对美国出口。因此美方每年公布的对华贸易巨额逆差对中国来讲却是“名不符实”。

虽然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但应看到大多是两国某些产业部门经济利益的矛盾,不是国家的根本利害冲突,是可以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的。过去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这些摩擦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支流,不应当影响两国经贸合作的主流。两国之间随着经济领域合作的扩大,摩擦也必然会增多,这是正常现象。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7

1949年建国之后, 美国开始对中国实行贸易限制。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公报”, 打破了两国经济长期僵持的经济、外交局面, 两国开始进行直接贸易。1979年1月, 中美两国之间开始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为发展中国同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经贸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到目前为止, 中美经贸关系一直处于在摩擦和曲折中求发展的状态。

1980年7月2日, 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美贸易摩擦此起彼伏, 波澜不惊。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开始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通过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减少进口额, 打击其他国家的出口商, 从而增加了国内产品的生产额, 保护国内产业。由于中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大国之一, 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密切, 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针对对象。

2009年6月23日, 美国、欧盟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 向中国提出磋商要求, 指责中国针对一系列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 包括关税、配额等扭曲国际贸易秩序、提高国际售价, 令欧美下游产业蒙受损失。同一天, 中国要求WTO审查美国禁止中国禽肉进口的问题, 7月1日, 商务部宣布停止从美国进口肉鸡。

2011年2月28日, 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 决定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进行行政复审调查。该复审调查由美国家具制造商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 涉及包括中国出口商及生产商在内的110家企业。调查期为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2012年, 随着美国考虑在大范围内向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原本就紧张的贸易关系再次经历考验, 两国之间的贸易口水仗或将演变成一场全面的贸易大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两国之间的摩擦也在不断的变化, 伴随着一些旧的摩擦消失, 一些新的摩擦也在不断的出现。总体来说贸易摩擦和冲突是日益加剧, 中美两国政府找到能够缓和和解决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方法非常迫切, 并且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一) 中国外贸经济自身存在着缺陷

不可否认, 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缺陷 (如产品档次低、产业组织分散造成的出口秩序混乱等) 及国内需求不足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内部因素。

(1) 企业缺乏行业自律, 出口秩序混乱。从我国外贸的增长方式来看, 无序增长、低价竞销、追求数量扩张一直是我国外贸领域中比较严峻的问题, 这些问题为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提供了口实。近几年, 虽然中美两国的进出口额在日益增加, 但是中美贸易关系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甚至在不断恶化。主要是国内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不断降价, 最后形成恶性竞价, 某些地区的出口没有较为规范的规则, 业务有些混乱。同时, 我国出口的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竞争力不大, 企业缺乏长远的计划目标, 只要发现新市场, 就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当地市场的一些特殊要求, 大量企业会蜂拥而入, 最终结果不是遇到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或者反倾销行动, 就是达不到当地需求者的要求, 最终被市场抛弃。这种低价竞销和追求数量扩张, 会使得企业失去应得的利益, 还会使我国遭遇到更多的贸易摩擦, 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2) 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注重于储蓄, 不太接受西方的消费习惯,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缺乏安全保障, 不敢过多消费, 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低, 储蓄率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企业的生产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 中国的出口量大增, 但由于内需不足, 进口增长明显滞后, 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贸易摩擦更高频率的发生。

(二) 外贸依存度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 外贸的快速发展能够刺激有效需求, 从而对促进GDP稳定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但外贸依存度的趋升的隐忧同时不容忽视。若外贸依存度过高, 过度依赖其贸易伙伴, 一旦出现政治或者经济上的动荡, 都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外贸依存度极易容易引发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三) 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观点

贸易保护主义, 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 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对弱势产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最基本的经济原因, 在中美贸易扩张的过程中, 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突飞猛进, 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上, 中国所占市场份额超过了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这体现出中国外贸竞争力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中, 中国所占份额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成为了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国, 对此, 美国感到了惶恐, 担心中国的经济对美国国内企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国内企业, 他们迫不及待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四) 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

中美的贸易关系一直受到中美双边基本战略势态制约。中国经济的的快速、稳健增长对美国造成了所谓的“威胁”或“经济压力”。如果站在正常的国家利益和大国兴起的角度考虑, 我们会发现, 一个大国的崛起, 往往会导致世国际格局和世界市场的急剧变化。中国的崛起必然会面对各种阻挠和挑战。从全球战略角度考虑, 美国并不希望看到有一个日益强大的可以与之抗衡的中国出现, 美国反华势力将中国视为潜在敌人, 认为中国发展强大后必然会谋求亚洲的霸主地位, 中美对抗是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对垒, 根据这一思维, 美国总是试图寻找各种结果对中国的发展制造障碍, 如提出“遏制中国论”“中国威胁论”“鼓吹人民币升值”等。美国大众媒体作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利”, 不仅传达反华势力, 阻扰中美关系、限制中美贸易关系发展, 而为还大大夸大中美贸易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 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和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 美国始终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强国和潜在的敌对大国加以戒备, 并利用各种方式加以遏制。作为方式之一, 中美贸易摩擦在双边贸易的发展进程中将不可避免, 并呈现出长期化、政治化倾销。

三、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 中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 失业率上升

美国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如增加关税, 实施进口配额或增强技术性贸易壁垒, 都会给中国的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最终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企业的生产量减少, 会造成部分人员的失业。贸易摩擦也会影响一些跨国公司的发展计划, 它们考虑到风险, 可能会改变计划, 停止在中国设立工厂。从而跨国公司会将资产转移, 并采取措施分散风险, 如采购和生产更加多元化。这些都会导致中国的失业率上升, 中国的经济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境。

(二) 致使国内市场争夺激烈

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 使中国产品销往美国的路径充满了重重阻碍, 一部分出口产品会销往本已激烈竞争的国内市场。国内商品供给的增加以及国内需求的不变会导致产品过剩现象的出现, 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供求原理, 短期内供应量大增会使供应商相继降价, 出现恶性竞争, 破坏国内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 有损世界经济的发展

目前, 中美两国是彼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贸易战会损害两国的经济利益, 带来的一些无谓损失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不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如果之后世界各国都效仿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将会损害世界经济的发展。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况, 一面承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另一方面却又一直打破自己的承诺。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深厚, 贸易摩擦对两国不利, 甚至会产生连锁反应, 对全球经济带来压力。

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策略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 我国正在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加入WTO以来,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 我们应该要冷静观察, 沉着应对, 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规则的基础上, 以科学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 弱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

(一) 加快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由于一些企业为了追逐较高的利润, 低价竞销, 在国际贸易中易被认为是倾销的产品, 受到其他国家的制裁。因此, 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要支持生产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企业, 通过不断优化升级, 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 缓和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二) 扩大内需, 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

坚持内需为主应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 我国人口众多, 拥有13亿人口, 国内市场非常庞大, 而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很巨大的。为减缓贸易摩擦态势, 我国应该提高统筹内外经济的发展的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 坚持内需主导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提高社会最低工资水平、提高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弱势人群的收入以扩大内需。与此同时, 发挥内需与外需的相互促进作用, 消除内需与外需之间的负面影响, 逐渐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性发展的开放型经济,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三)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应该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由重数量型转变为重质量型, 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我们应该吧这个问题提升到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解决, 只有这样, 我们的产品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注重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使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 增强产品竞争力, 促使我国由世界加工厂变成世界工厂, 由贸易大国转变成贸易强国。纵观近些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 大部分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有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争端比较少, 所以这种转变有利于贸易摩擦的减少。

五、结束语

总之, 中美贸易摩擦虽然有加剧的趋势, 但中美经贸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互利的, 是可以实现双赢的。目前双方已经建立起多重机制, 包括商贸联委会、高层战略对话等方式, 通过谈判来缩小分歧、解决争端、达成共识, 这有助于引导经贸关系健康地发展。我们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相信它将继续成为整个中美关系的稳定力量。

摘要:中美建交以来, 中美经贸关系一直处于在摩擦和曲折中求发展的状态, 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际贸易保护加剧和贸易争端增多。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 连续多次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实施了反倾销行动,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本文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透视, 继而分析中美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提出了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外贸依存度,霸权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丘杉.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考察[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3月.

[2]庄宗明.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影响研究[M].人们出版社, 2008年.

[3]崔景医.聚焦中美贸易摩擦[J].经济观察, 2010 (11) .

[4]蒋梦娜.浅谈中美贸易摩擦[J].中国市场, 2010 (22) .

[5]王亚飞.解析中美贸易摩擦的特有性[J].当代世界, 2008 (1) .

[6]徐振宇.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 2010 (1) .

[7]张京, 庞引巧.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展望[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0) .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品牌意识

金融危机之后, 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现象频繁发生且日益加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矛盾, 成为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围绕着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以促使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交往中实现互利共赢, 和谐发展。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2005 年1 月1 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 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2009 年1 月1 日, 中国不再对输美纺织品实行纺织品出口许可管理, 使得这一情况更加恶化, 中国遭受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调查案和召回等事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扣留中国纺织品事件2009 年是28 起, 2010年是37 起, 2011 年是20 起, 2012 年为19 起。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国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平衡, 大型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对跨国资源和高新技术的配置能力;纺织产业所需原材料的发展速度较慢, 一般原材料的生产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 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的高级原材料却相对较少;纺织品生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为主, 企业竞争异常激烈, 而技术密集型的纺织品生产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 中国对美国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 产品附加值极低。

2.中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

总的来说, 中国纺织企业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不强, 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另外, 国际上现行的技术标准大多是由发达国家制定和主宰的, 而中国只借鉴了国际标准的40%左右, 采用率相对较低。这种同国际标准接轨差距比较大的情况涉及面很广, 必然会在无形之中加大中美两国纺织企业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 给两国的纺织品贸易交往带来一定的影响。

3.中国纺织企业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预警机制不完善

现如今, 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着国际竞争力较低, 国际营销体系不健全, 捕捉、传递、分析国际纺织市场信息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 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对美国市场相关动态的详细了解, 使得美国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在决定或表现出对中国某种出口产品的关注, 并付诸调查、决定立案的时候, 中国的纺织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原有出口战略进行调整, 只能继续涌入目标国市场, 使自身陷于被动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纺织企业在美国遭遇贸易摩擦时, 经常无法提供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成本、销售资料, 使得自己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往往受制于人, 给中国的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中国纺织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未能树立自主品牌

从长远来看, 中国纺织企业自有品牌意识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着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 中国纺织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比例不超过10%, 许多出口厂家往往根据国外客户的需要进行“贴牌生产”。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也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 他们没有任何品牌运作和品牌运营的概念, 只是一味的按照原有生产模式进行加工制作, 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效益的大幅提高。

5.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及协调管理职责不到位

中国的纺织行业协会缺乏健全的预警机制, 也未能充分的发挥自身协调、管理、监督的作用, 使得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在取消配额限制之后, 就陷入了无序的混乱状态。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警信息, 往往各自为战, 形成市场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 行业协会缺乏对“特保”条款的宣传力度, 以至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未能对其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对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给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应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 进一步改革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注重运用高科技对纺织产业进行改造, 改变中国纺织企业国际分工劣势的地位, 推进企业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的方向迈进。同时, 政府应加快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升级, 整合国内现有资源, 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 在增加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 平衡国际收支, 提高自身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减少产生摩擦的制度性因素。

2.建立投资和贸易的应景与预警机制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过程中, 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以及信息的不充分性, 使得企业在受到美国企业的关注甚至是立案调查时, 中国的纺织品仍大量涌入目标国市场, 导致自身陷入不利的地位。基于以上情况, 政府应建立健全投资和贸易的应景和预警机制, 对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投资可能性及市场容量、消费需求、价格走向等因素事先进行调查和评估, 及时掌握纺织品的出口贸易情况。在发生异常情况时, 提高警惕, 全面考虑可能产生的结果。

3.积极发挥纺织行业协会作用, 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纺织行业协会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行业关系、保障行业安全、提供行业服务, 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上, 纺织行业协会除了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外, 还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配合。针对有关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与政府进行信息交流, 加强沟通, 共同研究对策, 进行有效的组织, 通过对纺织品的出口进行跟踪监测, 以及美国市场最新信息的收集, 积极维护纺织行业的整体利益, 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企业竞争力

要转变中国纺织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首先, 纺织企业应加大科研的投入, 大胆进行技术创新, 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 更新、改造技术装备, 为技术创新、产品创特色奠定基础。其次, 要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及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 实现纺织产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 扭转中国纺织产品档次低的形象,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5.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 并推进企业的品牌战略

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 是企业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创成名牌的意识。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现代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中国的纺织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要在充分利用国内的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通过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 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的增加。尽管我们不能从根源上消除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但是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尽量减少和避免国际贸易摩擦现象的发生, 为中美两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J].商情, 2011, (38) :102.

[2]高洁.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0, (06) :72.

[3]解小龙.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研究[J].商情, 2012, (13) :40.

[4]张园园.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 2011, (09) :80.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9

2、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认识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它取决于政府对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态度。健全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 将对侵权行为的发生产生威慑作用。同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还要提高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目前, 中国对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已逐步完善, 并不缺少相应的法律, 关键在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因此, 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及宣传力度, 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同时, 建立预警机制, 将知识产权保护延伸到各个方面, 而不是在事后处罚。

四、企业针对中美贸易摩擦中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措施

提高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的信心和技巧我国企业要敢于应诉和善于应诉, 从心理上和技术上认真“备战”, 仔细研究相关的法律和案例, 寻找对方的弱点, 完善知识产权应对措施。同时转变观念, 增强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企业缺乏专利技术和专利意识, 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致使出口商品屡遭扣押。如出口到美国的D V D, 因被指涉及专利侵权, 遭美国海关扣货15万台, 价值500万美元。而近年来, 因被指涉及专利侵权遭到“337条款”调查的产品更是数量逐年递增, 涉及产品类型更加广泛, 从打火机到剃须刀, 从彩电到DVD, 从通信设备到数码相机, 从摩托车到汽车。因此, 增强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以“自主产权”规避知识产权摩擦是势在必行的。在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的基础上, 企业要加大对科研费用的投入, 培养科技人才, 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不仅是防范知识产权侵权调查的重要措施, 也是中国成为贸易强国的关键。因此, 面对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中国企业不仅要重视知识产权, 加大研究投入,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更要面对摩擦采取积极的态度, 了解美国相关法律, 做到积极应诉的同时不盲目应诉, 规避摩擦。

五、结束语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 它赋予创造者于一定期间内对其智力成果享有排他性的使用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 通常包括著作权 (或版权) 、商标权、专利权, 其对象是人的心智, 是人的智力的创造, 属于“智力成果权”, 它是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面对转向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中美贸易摩擦, 一方面我们需要以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问题。另一方面, 需要我们的政府和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将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利益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 其中最主要的贸易摩擦来自美国。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已经从货物贸易扩大到知识产权方面, 而且知识产权摩擦已成为摩擦的重点领域。近年来, 中国外贸竞争力不断增强, 新技术出口大幅增长, 中美双边贸易间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时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缺乏核心专利技术,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随着知识产权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逐步提高, 美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优势的逐步体现, 运用知识产权壁垒遏制中国产品出口成为一个有效的措施。

一、中美贸易摩擦中知识产权纠纷的现状及症结

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 我国每年约有70%左右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限制, 在这些技术壁垒中, 多与知识产权有关。升级的贸易摩擦中知识产权问题成为焦点自1989年以来, 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就始终是热点问题。在这段时间里, 中美巨额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纺织品设限等热点问题已被炒得沸沸扬扬, 但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波特曼认为, 中美贸易摩擦首要解决的应该是知识产权问题。实际上, 中美两国近年来就保护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交锋, 双方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了巨大的努力,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美国贸易政策的调整, 知识产权问题目前再次成为中美双方贸易关系中需要通过磋商来加以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分工中, 真正有意义的是知识产权。发达国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垄断和控制, 可以轻易地源源不断地从中获取利益。同时, 美国以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推行的“非专属管辖”主张, 即不考虑行为发生地、被指控方的国籍或与国家执行司法权有关的情况, 仅以有无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作为采取行动的依据, 这就给其无限的进行干预的权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美两个贸易大国在今后的经贸交流中, 知识产权纠纷的升级是可以预见的。

二、中美贸易摩擦中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因

1、中美知识产权制度的差异

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 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978年以后, 特别是中国自1986年开始复关谈判以后, 中国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时,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基本上已经全面与世界接轨。1790年美国制定了第一个专利法, 美国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保护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和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而且重视知识、重视人才, 是美国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 当美国开发西部时, 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更是大量收罗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人员的集中, 成果的法律保护就自然地成为了历史的客观必然。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逐渐形成了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制度, 将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秩序、贸易综合考虑。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经济结构、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力等方面的不同, 知识产权制度也必然存在着重大的差异。然而美国常常以人权问题干涉中国的内政, 以知识产权问题威胁或遏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以所谓的观念自由来企图“西化”中国。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方面, 中美在贸易上经常发生争端。

2、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加剧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中美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 但同时中美贸易巨额顺差也持续出现从2004年, 美国一直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主要的出口商品市场。在2004、2005年中国就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随着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从2006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随之而来的是巨额的贸易差额, 尽管中方和美方的统计数据存在较大的差额, 这是由统计方式、转口贸易等原因造成的。但总体说来, 中美贸易之间的差额仍然呈逐年递增趋势。以中方数据来看, 2004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803亿美元, 到2007年达到1634亿美元, 增长了一倍多。

3、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距

中美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摩擦很多集中在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是否立法完善、措施有效。美国认为中国有关知识产权的立法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 不能有效的保护美国产品的专利权。随着中国加入W T O后, 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向国际标准靠拢, 但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上与美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美国是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最好的国家, 在音像、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盗版产品只有5%, 而在中国盗版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而差别就在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和强度上。美国通过立法强化对侵权行为的刑事处罚, 可以有效地制止对各种产品, 特别是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侵权行为。而中国的立法上, 销售者只有“知假售假”才应承担法律责任, 对买者没有规定。在美国, 买假的人也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政府针对中美贸易摩擦中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措施

1、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这包括立法以及法律的实施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首先, 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 知识产权制度鼓励发明与创作, 激励信息的增量发展;最后, 知识产权制度有效的推动了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 可以有效的激励发明人, 增加各种发明与创作, 从而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逐步减少中美贸易中对于缺乏自由创新所引起的知识产权摩擦;另一方面,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 也要逐步完善与国外

参考文献

[1]、王丽丽从中美知识产权博弈看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黑龙江对外经贸[J], 2005, (6)

[2]、郎丽华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影响与政策建议.经济与管理研究[J], 200 (77) :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10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 以2005年为例, 据美国海关统计, 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 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 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 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 2002年~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 以2004年为例, 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为23%和17.6%, 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 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 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 其中, 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 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 同比增长7 6%, 纺织品同比增长4 7.3 8%) 。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 7%。

2006年, 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 增幅在6.6%~8 5.8%之间, 但对美国出口下降, 降幅在11.6%~78.7%之间, 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 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 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 增长21.7%。同时, 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 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 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 在2003年发动一起, 2004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 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 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 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 从长期来看, 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 关税壁垒。

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 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 0%以上。

2. 技术性壁垒。

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 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 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 (法规) , 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 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 启用保障条款。

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 在美国, 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 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 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 一个是“如日中天”, 这样的力量对比下, 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 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 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 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前所说, 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 但总的来说, 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 完全可以这样说, 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 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 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 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 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 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 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 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 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 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价格下降, 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 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 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 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 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 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 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 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 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 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 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 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 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 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 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 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 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 (庄园主) 来说, 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 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 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 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 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 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中博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 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 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 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 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 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 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 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 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 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 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 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 (即美国的农场主) 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 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 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 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 他们投的是反对票, 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 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 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 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 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 可以这样说, 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 贸易摩擦就会存在, 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摩擦, 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 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 把握方向, 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 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 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 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实现生产的国际化, 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 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 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 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 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 适当控制出口, 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 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 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 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 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 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 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 T O成员, 今后充分利用W T 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 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 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 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 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 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 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 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 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 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 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 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 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 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 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 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但另一方面, 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 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 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 因此, 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 看重长远利益, 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 和则双赢”, 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 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 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 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 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 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 0%的利润, 9 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 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摘要: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 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接踵而来, 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 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 与此同时, 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经济,政治

参考文献

[1]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 2004, (1.)

[2]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外经贸实务》, 2004, (3)

[3]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产周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2005 (5)

[4]中美纺织品贸易危机实现.新闻网, 2005年8月25日

[5]中美纺织品争端为何难让步背后是两国经贸博弈.中安网, 2005年7月27日

[6]武振:透视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当代经济研究, 2006, (3)

中美版权贸易现状统计分析 篇11

热词:美国 版权贸易 走出去

自2013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以来,中美关系总体保持对话发展势头,北京的APEC会议之后,又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凸显出新定位、新起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是中美两国元首共同确定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容。

过去的几年,尽管在国际政治、贸易关系上纠纷不断,但中美两国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地连在一起。据媒体报道,“美国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也已成为美国的最大新兴市场。美国是中国就业的最大制造机器,中国是美国赤字的最大埋单者。美国一个真正的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可对中国的出口业乃至整体经济构成重大打击;中国不买美国国债同样也可使美国金融市场陷入混乱境地。”这种描述生动地勾勒出中美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

美国版权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不论是对GDP,还是对出口和就业的贡献都是巨大的。2010年,整个版权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了11.10%,在出口贸易方面的贡献仅次于医药行业,位居第二。同时,美国的版权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是很强的,尤其是核心版权产业中的计算机软件及电影电视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一、2013-2014年中美版权贸易的现状

中美之间的版权贸易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版权的引进和输出,涉及的版权项目产品也比其他国家丰富,包括图书、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软件、电影、电视节目等。其中,图书版权贸易是中美之间版权贸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我国公布的最新的统计数据,从引进和输出两个方面,对中美版权贸易的现状做一简要的统计分析。

(一)2013-2014年中美版权引进情况

2013-2014年,我国共引进版权数18167项,而从美国引进的版权数就达6210项,占全国引进版权的比重为34.18%,引进的版权项目品种也比较丰富,从表1中可以看出,图书为5489项,占全国引进图书版权的比重为33.02%;录音制品为109项,占全国引进版权的比重为28.84%;录像制品为474,占全国引进版权的比重为88.10%;电子出版物为17项,占全国引进版权的比重为23.61%;软件为36项,占全国引进版权的比重为21.30%;电视节目为83项,占全国引进版权的比重为21.78%。从以上的引进比重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美版权贸易对我国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3-2014年,全国共引进图书版权数为16625项,而从美国引进的图书版权数就达5489项,图书占所有版权引进的比重为91.51%。而从美国引进版权的数量6210项,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的数量5489项,占全部引进美国版权数量的88.39%,图书版权引进是我国从美国引进版权的主要形式。

(二)2013-2014年中美版权输出情况

2013-2014年,我国共输出版权数10401,向美国输出版权数1266项,占全国输出版权的比重为12.17%,其中,图书为753项,占全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比重为10.31%;录像制品为1项,占全国的比重为0.52%;电子出版物为183项,占全国的比重为28.33%;电视节目为329项,占全国的比重为16.99%。详见表3。

从我国对美国的版权输出的内部结构来看,图书输出753项,占当年输出的比例为59.48%,录像制品输出1项,占当年输出的比例为0.08%,电子出版物输出183项,占当年输出的比例为14.45%,电视节目输出329项,占当年输出的比例为25.99%。输出最多的版权产品是图书,其次为电视节目,再次为电子出版物,最少的是录像制品。详见表4 与图1。

从表5中可以看出,2013-2014年,全国共输出版权总数10401项,其中图书输出版权数为7305项,图书占所有版权输出的比重为70.23%。而向美国版权的输出数量1266项,向美国图书版权的输出数量753项,占全部输出美国版权的数量的59.48%。目前,对美国的版权输出主要产品还是图书版权。

二、2004-2013年十年间中美版权贸易输出引进分析

近十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双方都高度重视中美经贸发展的加深与扩大,两国高层战略对话及部门间的接触频繁,增进了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为中美经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相应地,中美版权贸易也取得可喜的成绩,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十年间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版权输出方面,从2004年的16项,到2013年上升为1266项,引进输出比由2004年的284.69:1,到2013年上升为4.91:1。详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从2004—2013十年间,中国从美国共引进版权47711项,共向美国输出版权5571项,差额为42140项,中美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为8.56。其中,2004年从美国引进版权4555项,向美国输出版权数16项,差额为4539项,中美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为284.69。2013年从美国引进版权6210项,向美国输出版权1266项,差额为4944项,中美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为4.91。

从表7可以看出,从2004—2013年十年间,中国从美国共引进图书版权42914项,共向美国输出图书版权3546项,差额为39368项,中美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为12.10。其中,2013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5489项,向美国输出图书版权753项,差额为4736项,中美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为7.29。

十年间,中美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由2004年的290.57,下降到最低2012年的4.84,虽然十年间引进与输出比有些不太稳定,但总的趋势是有比较大的进步。详见图3。

三、结论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12

近年来, 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 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衰退和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以及随着全球贸易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情况下, 中美贸易摩擦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2009年1月, 美国国会通过经济刺激计划中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的有关“购买美国货”条款;4月29日一天内美国发起对中国两起反补贴与反倾销调查, 先是美国商务部对我输美油井管产品启动反补贴与反倾销损害双反调查, 涉及金额约32亿美元, 这也是历史上国外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最大案值的案件。同一天, 美国还对中国产乘用车和轻型货车轮胎启动特别保障措施调查, 涉及金额约17亿美元。申请方指控中国产品对美出口激增, 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市场扰乱, 要求美政府对中国乘用车轮胎采取每年2100万条的配额限制。据测算, 这将导致我轮胎出口量下滑12%左右。频繁的贸易摩擦对我国受国际市场疲软影响的外贸出口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购买美国货”的出台和对“中国制造”的歧视, 反映了当前美对华贸易政策的主导思想, 中美贸易关系面临着一个十分敏感的时期。

2 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

首先, 贸易摩擦将呈现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从产品看, 从个别产品的倾销与摩擦阶段, 开始逐步向多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从领域看, 从货物贸易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向发展。更多的国家将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为借口, 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其次, 反补贴成为我国贸易摩擦最大的新特点, 在未来两年内将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反补贴调查的对象包括政府和企业, 而且主要矛头指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被指控的项目一旦被认定为补贴, 就会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的运用产生负面影响。而且, 被裁定为补贴的项目, 往往会成为后续对我国反补贴调查的证据, 从而诱发更多反补贴调查。

再次, 经贸问题政治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主要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保护主义倾向, 通过限制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投资, 来进行贸易保护。这使中国汇率政策、贸易发展、对外投资等遭遇的外部阻力明显加大, 也给宏观调控提出新课题。

最后, 新兴优势行业, 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和化工产品将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手段, 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3 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原因

3.1 贸易赤字

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趋使美对华制裁立场日益强硬。从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总额来看, 按美方数据计算,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830.5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562.7亿美元。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来源国。

逆差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客观结果是由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引致。美对华投资企业多属进口替代型, 其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和经营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母公司同类产品的对华出口;美国政府采取歧视性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 限制了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3.2 中美贸易关系的不对等

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 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大体表现在3个方面: (1)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一旦这些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度减少, 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度就会锐减。 (2) 中美贸易在双边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对称。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 而美国对华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2%;中国自美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约为10%, 而美国自华进口仅占其进口总额的2.5%。 (3) 美国经济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美国GDP每下降1%, 其总进口额就被拉低2%-3%, 分摊到从中国的进口份额就会达到5%-10%。因此美国对中国有很大的经济约束力, 而中国对美国却没有多大的经济约束力。美国动辄以贸易制裁相向, 而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3.3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和竞争不合理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多半是资源性产品, 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 因为这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中国出口产品中竞争手段仍然以价格竞争为主。在众多对外贸易摩擦的案件中以反倾销的案件为最多。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行业发展没有长远规划, 比较注重眼前利益, 一旦发现有任何的利益空间就一拥而上。另一方面, 随着经贸体制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了经营自主权, 中国的企业往往不注重竞争秩序, 竞相压价成为了国内企业抢夺客户的重要手段。

3.4 外贸经营体制不完善

从外贸经营主体看, 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进口贸易的中坚力量, 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进口国往往借口我国的出口国有企业有受政府的资助扶持, 而确定我国出口企业为贸易保护调查的对象。

3.5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

一方面, 尽管美国经济经过长时间结构调整, 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其劣势产业绝对数仍很大。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 给美国的劣势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当他们面临来自中国同类产品竞争时, 其行业协会和劳工组织就不断通过媒体、游说集团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美国政客不希望这种矛盾在国内激化, 演变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中国因此成为了替罪羊。

另一方面,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失业率上升, 这必然加剧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并产生贸易政策上的传导。

3.6 中国威胁论

美国的反华势力视中国为潜在敌人, 认为中国发展强大之后必然会谋求亚洲的霸主地位, 美国在经济上不愿看到中美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认为这样是在制造一个潜在的敌人。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 他们提出了“中国威胁论”、“遏止中国论”, 这些不同程度地激化了贸易摩擦, 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摩擦的解决。

4 中美贸易摩擦对策分析

4.1 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 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告诉我们, 比较优势并不一定等于竞争优势, 中国在劳动密集产品上的成本优势并不一定保证我们在竞争中取胜。相反, 出口产品过多集中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最严重的劳动密集产品上, 使中国频繁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因此, 我们要跳出过分依赖劳动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陷阱,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 国家要改变观念, 不要盲目追求贸易顺差, 应努力改变过去粗放式经营的状态;企业要改变低价格、低附加值出口的状况, 争取条件提升自己的加工产品的价值, 同时, 企业应尽可能做到产品的市场多样化,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打破过多依赖美国的出口体制。

4.2 适当加大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口

从长远看缩小贸易逆差需要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 贸易逆差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除了美国应积极放松对中国的贸易封锁, 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外, 中国政府也应适当加大美国产品的进口, 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

4.3 熟练运用国际游戏规则保护自己权利,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学会按国际游戏规则运作, 是纺织品的出口遭遇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和挑战。要想在全球一体化中获益, 就要学会运用国际游戏规则, 不能只停留在事后抗议的层面。加入WTO为中国解决贸易摩擦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使问题的解决从双边走向多边。由于在WTO框架下, 即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加深了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和交流, 国内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商会和企业应联合起来, 运用该框架提供的措施坚持积极应诉解决纠纷。

4.4 争取早日使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入世后中国加快了开放和改革的步伐, 市场经济框架已全面建立, 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程度已经达到69%, 超过世界60%的临界水平, 中国已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不应该再受到非市场经济的歧视待遇。中国应继续深化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 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 能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应诉, 提供充分的信息, 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4.5 建立投资和贸易的预警机制

中国的一些企业经营战略缺乏远见, 经常一窝蜂抢市场, 容易造成生产能力过剩, 形成恶性的价格竞争。而中国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内部协调力度不够, 尚未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及预警机制, 必然造成竞争无序, 最终导致反倾销。有效的预警机制有助于预防这一情况, 所以建立行业预警机制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铮.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措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尹翔硕.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原因效应及化解途径[J].世界经济, 2007, (11) .

[3]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12) .

[4]马宇.中美贸易争端的表象与本源[N].中国经济时报, 2003, 12 (18) .

[5]陆林森, 等.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J].国际市场, 2006, (5) :20.

上一篇:英语课堂因对话而精彩下一篇:微稀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