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共10篇)
英语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篇1
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追求走向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 让文本生动形象, 让课堂不仅成为教师撒播激情的训练场, 更成为学生展示激情, 释放个性魅力的大舞台, 让语文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
只有教师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被文本感动了, 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 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 学生对海底世界了解甚少, 如何让学生了解海底, 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呢?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学生不时发出“啊, 啊”的惊叹声。学生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 这时,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则是他们呼之欲出的情感涌动了。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堂上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时候的对话需建立在学生正确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体验, 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 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 阅读时可让学生各自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 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赶海》一课, 我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之后, 并不急于逐段细讲, 而是又大胆给了学生将近10分钟的时间,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 并联系实际想想赶海有趣在哪里。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交流时, 学生的发言异常精彩, 有的说:“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 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 恍然大悟, ‘哦’;有的说螃蟹很不好抓, 它不甘束手就擒, 东逃西窜。还夹我的手呢!”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完全进入课文情境, 正与小作者共同喜悦、惊讶、欢快。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 因此教师以宽容、博大的胸怀顺势利导, 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 放飞自己的真情, 学生的心灵之窗, 情感之门就会纷纷向你敞开。此时师生对话必会恰似“一江春水”, 充满生机活力。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 两棵树的大小和位置是这课的关键。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在黑板上故意画错位置, 一时间, 不少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也有学生固定在老师总是对的模式下, 不敢有所异议。我对提出异议的孩子大力表扬, 并让孩子从书上找出证据, 做到言之有理。学生兴致高昂地找了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 学生不仅学得主动, 而且理解也很深刻。这样不受预期目标的限制, 关注教学情境进行过程本身的教学价值, 使之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挥, 这个过程是感性的, 充满生命活力的, 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 凝聚了集体的智慧, “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 有利于优势互补, 缩小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 要珍视学生间“智慧、灵性的碰撞”, 要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 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或组织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 “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多唤醒或激活”, 从而促使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 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 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试说“对话”.
[2]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 2003 (7/8) .
[3]钟启泉.对话与文本.小学语文教师, 2002 (6) .
英语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篇2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英山县南河镇中心小学 王丽君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还要有巧妙的捕捉和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很好的处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案例对预设、生成的探索。
一、研读文本,预设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要立足于新课标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前应做到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预设,这是实现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就预设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一谈应该如何修改一篇作文”的讨论话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紧密。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或结合自己平时修改作文的经验或从平时老师的写作指导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修改作文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结合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与叶圣陶老先生有相似之处,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实现了预设的生成目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学”,并且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老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生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通过精心预设下的灵光乍现。
二、偶发资源,意外生成
叶澜教授还说过:“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给出一些令老师比较意外的答案。此时如果教师置之不理或者是运用所谓的“教师机智”敷衍塞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错失捕捉偶发性课堂资源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独到的教学敏感度适当放手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讲授《搭石》这篇课文之前,我预设了两个课时。从字词的认识到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幅幅画面美中让学生感悟家乡人们朴质而善良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向作者家乡人们学习这些美好品质的欲望
在课堂学习中,我提到“理所当然”的意思时。我以为孩子们会用字典里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可是有一个小男生站起来说:“理所当然的意思就像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一样,必须的。”听到这个小男生的回答后,又有几个学生说:像我们每天都要上学一样,像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的高高举起,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此时的我感到非常的诧异也非常喜悦。诧异于他们想象力之丰富,喜悦于他们给我的这节课带来了我预设范围之外的活跃氛围。因此,我因势利导提出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情是乡亲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呢?”的问题。A生说:“如果有人来作者的家乡旅游,家乡的人们一定会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这样他就不会掉入水中。
B生说:“如果有小朋友要过河,家乡的人们一定会蹲下身来背他过河。
当同学们络绎不绝的回答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群多么为他人着想的乡亲们啊!”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后,其他学生也跟着去赞扬家乡的人们来。在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中有个孩子突然说:“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家乡人们的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今天起我要帮助板上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另一个学生说:“我要主动帮助我的同桌提高学习成绩。”。。。。。。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热闹极了!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因激动而被涨红的小脸,我陷入了沉思:让学生体会家乡人们的美好品质并激发他们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的热情,这不正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引导,只是给了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出来,但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却在孩子们的活跃氛围中自然生成。生成性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释放。
三、感受体悟,精彩生成
预设应当按照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空间,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成。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景,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课文充满着童真、童趣,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学生萌发的表达欲望,提出了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模仿描写春天的雨。学生热情高涨,写下了一句句美妙的文字:春天的雨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少女,踏着那轻盈的步伐,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春天的雨好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大地上。她把桃花染成了粉红色;把油菜花染成了黄色;把小草和绿叶都染成了绿色。。。。。写完之后,我让学生们读出自己写的句子,同学们都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来,激动不已。这种模仿性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优美语言的积累而且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预设教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让课堂充满魅力。
四、案例反思
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课程进展,在师生、生生的合作对话,思维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原有预设的范围内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的环境、教学的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通过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课堂产生的不同的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念。
数学课堂因有效对话而精彩 篇3
一、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
案例:“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当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拿小棒游戏)
师:拿走9根小棒的1/3。(学生先摆9根小棒,再拿走3根小棒)
师:再拿走剩下(6根)的1/3。(学生又拿走2根小棒)
师:你们第一次拿走几根小棒?
生:3根小棒。
师:第二次拿走几根小棒?
生:2根小棒。
师:同样是1/3,为什么两次拿的根数却不同?
生1:第一次拿的是9根的1/3,第二次拿的是6根的1/3。
生2:虽然是同样的分数,但它的单位“1”发生了变化。
师:单位“1”不同,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再拿走剩下(4根)的1/2。
师:第三次拿走了几根?
生:2根。
师:为什么第二次拿的是1/3,第三次拿的是1/2,却都是2根呢?
生3:单位“1”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也就变化了。
师:单位“1”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也不同。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上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三次拿小棒,加深理解单位“1”的含义。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感受到单位“1”不同,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
二、让学生在对话中深化理解
案例:“认识几时几分”教学片断
(当学生认识几时几分的钟面后,教师出示7时55分的钟面)
生1:8时55分。
生2:7时55分。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时针最靠近8,就是8时多,分针指着11就是55分。
生2:时针虽然最靠近8,但它还没有走过8呢,还是7时多,所以钟面上是7时55分。
生3:这个钟面上的时针在7和8之间,走过了7还没有走过8,所以是7时55分。
师:同学们说的似乎都有道理,现在你们讨论的焦点是这个钟面上是7时多,还是8时多。想一想,我们认识时间时,看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现在时针走过了几?(7)有没有走到8?(没有)现在你们明白是几时几分了吗?
生:7时55分。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8时55分,时针会走过几?快要到几?
生:时针走过8,快要到9。
课堂上,学生知识生成之时,也是他们思维活跃之时。教师如能及时捕捉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展开有效对话,课堂就会灵动起来。上述教学中,教师把握了对话的时机,在对话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三、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思维
案例:“认数”教学片断
师:想一想,怎样摆小棒才能一眼看出是12根?(学生独立思考后,开始动手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生1:我先摆了1捆,再摆2根。
生2:我一根一根地摆出了12根。
生3:我2根2根地摆出了12根。
生4:我1根1根地数出了12根,然后捆在了一起。
师:你认为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12根?
生5: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左边1捆是1个十,右边2根是2个一,合起来是12根。
生6:我认为第四种方法好。
生7:你能一眼看出这是12根吗?(生6一根一根地数了起来)
师:原来你还是要一根一根地数,不能一眼看出有12根。
师(举起生4摆的小棒):这是多少根小棒?(12根)一般多少根捆成一捆?(10根)这样能一眼看出是12根吗?(学生从中抽出10根扎成一捆)现在同学们明白怎样摆12根小棒可以一眼看出了吗?
生: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
师:对,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根。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教师如能抓住这些鲜活的资源,营造有思考性的对话场景,能让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步步深入,不断提升。上述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自己动手摆12根小棒,并要求一眼看出,摆完之后再进行有序对话,让学生理解12是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数奠定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英语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美丽 篇4
一、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1.精彩, 生成在“细微”处。
实施新课程后, 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师问生答”的模式化教学。无论在哪个环节, 学生都情不自禁的“插嘴”, 畅所欲言地表达。如果我们能认真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 也就能在教学细微处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 使教学生成出“无法预约的精彩”。
譬如, 在教新苏教版牛津英语教材4A Unit6 At the snack bar这个单元时, 为了能使新授单词snack bar更加直观、形象, 我将课前扫描的小吃店图片呈现在屏幕上。正当我兴致勃勃让学生操练时, 却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这个小吃店一点儿也不像, 真难看。”当时我气不打一处来, 一为学生随便插嘴扰乱课堂的秩序, 二为学生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但是碍于面子, 我还是压住了火气, 面带笑容地问了那个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nack bar?”该生回答后, 我又向全体学生询问了他们心目中的小吃店应该是怎样的。在我的引导下, 有的学生说:“I think that the snack bar should be very small.”有的说:“It should be very clean.”还有的说:“It should be very beautiful.”“We can see some fruit at the snack bar.”……最后, 我又让他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小吃店, 学生如数家珍, 报出了他们所熟知的小吃店。
本来是一个学生鸡蛋里挑骨头, 但我没有置之不理, 而是抓住这样一个“细枝末节”,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自由表达, 结果教学走向了高潮。
2.精彩, 生成在“换位”中。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年龄虽小, 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他们争强好胜且富有灵性, 可塑性强。因此, 我们应大胆放手, 向学生提供参考机会, 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得以张扬, 使他们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开始接班时, 每天英语晨读都由我负责。三个班“轮流作战”, 我一方面感觉自己很辛苦, 另一方面又觉得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得不明显。究其原因, 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朗读的原动力。如果向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与老师进行角色换位, 让学生轮流当朗读小先生, 岂不更好?
说干就干!当我把这个决定向学生宣布后, 教室里顿时沸腾了, 性急一点的学生有模有样地摆起了朗读小先生的架势。于是, 我趁机规定, 第二天当小先生的同学必须在放学前到老师这里接受任务, 回家后抓紧时间进行朗读练习。
一周下来, 效果果然不错。以后的晨读课上, 我不再像以往匆忙穿梭于三个班级, 而成了当然的“督导”。当一位朗读小先生领读完毕, 学生能在我的引导下用英语做出点评。“Your pronunciation is so beautiful, but if you can speak more loudly, it will be better.”“Good. But would you speak clearly next time?”“Try to read bravely, please.”……教师的一次“放手”, 赢来了晨读的满堂精彩。
二、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以机智守望生成。
如果说, 过去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较多地表现为对“与预设一致”的努力追求, 那么,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支配下, 教育机智则主要表现为课堂对“有效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机敏地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探讨的信息, 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异想天开、与众不同等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 引向对新问题出现的促进和对新知识的要求, 使学生获取知识经历一个更为充分、更加丰富的过程, 同时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 4重点句型“What do you like? I like…时, 课堂上就出现了意外:
T:Hello, S1. What do you like?
S1:I like money very much. I’d like lots of money. (学生哄堂大笑)
T:Wow! Money Is that a good idea? Is that all for you? (学生情绪高涨, 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热烈)
S2: Yes, I like money, too.
S3: Yes, we can’t live without money.
S4: I don’t think so, money is not good for us.
S5: No. Money is not so good, but it’s very important.
…
T: Yes. We all need money, but it’s not everything for us. (此时, 那位学生也意识到自己不对了。)
正是由于该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 因势利导, 适时追问, 才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一次金钱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
2.以创新促进生成。
课堂上的精彩的“生成”, 体现的是学生的非常规思维。而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善加培养, 就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发现问题, 又能大胆地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生成”作为创新的前提, 合理加上有效条件, 必能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
如:《牛津小学英语》6B The seasons, 主要讲解四季、天气及人们的活动。这课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 若想使课堂精彩、高效, 就要使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为此, 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 (Do a survey) , 问: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y?学生在交流互动中, 既能巩固新知, 又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储备, 在运用中建构了知识体系, 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篇5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深地懂得:课堂的精彩,与其说是源于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倒不如说是由于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吧?
不容置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吧?只有留给孩子一方“舞台”,他们才能尽情“舞动”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呢?
一、读书,再读书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王崧舟 是啊,“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首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即是 对文字信息的一种提取,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读中思考、体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怎可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
读书,再读书,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对话,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生成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如此以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罗斯福总统,您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谁能想到,这诗一样美丽而精彩的语言,竟是出自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儿之口!
这是一位老师在执教《狼与鹿》一文时的真实情景。该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之后,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老师扮演“罗斯福总统”,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了读的基础,并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纷纷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兴致盎然的,这不正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吗?
这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到了《翠鸟》一课的学习。该课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积累好词佳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记忆,于不知不觉 间积累语言呢?于是,我想到了“角色扮演”。何不让学生作为“翠鸟”进行自我介绍呢?
于是,在学生认识了翠鸟的外形,欣赏了千姿百态的翠鸟图片,了解了它捉鱼的特点后,我指向课件中小巧玲珑的翠鸟,故作神秘地问道:“同学们,假如你是这只可爱机灵的翠鸟,你准备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没想到,自己的这一“问”,竟“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的眼睛一亮,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而且,在学生“自我介绍”时,从始至终,他们都是那样地高度专注,生怕错过一秒钟的精彩!这一刻,整个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课堂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让小学英语课堂因关注细节而精彩 篇6
一、在精心的预设中把握细节
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实质上却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做秀”,不是为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学生、文本、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生成一些精彩。
1.挖掘教材是把握细节的前提。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无疑就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彩细节的预设,而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比如《My Family》这一课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单词外,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去介绍家庭成员。在课堂上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们动手用一幅图画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同学们都很喜欢画画,唰一声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同学们都画得非常认真,完全忘记了是在上英语课。如何把情景过渡回到主题上呢?她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用英语介绍图画的内容呢?于是她请出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图画放在平台上进行解说。唰的一声,同学们的头全都抬起来了,他们都被同学漂亮的图画吸引住了,认真地听起解说来。这位教师认真解读了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掌握所学知识。
2.了解学生是把握细节的关键。备课是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心理反应的贮备,其根本立足点在于备学生。备学生,既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更要预测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反应,这是成就精彩课堂的关键。
二、在灵动的探究中捕捉细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更加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那么课堂上就会出现“水流花开”的美好境界。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一些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让一些“误点”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悄悄地溜走,而有时这些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比如,我在教学interesting的发音时,学生把重读音读在了第二音节上,我没有及时纠正,结果四五个学生都读成这样时,我才纠正了。这虽然只是一个很细小的教学环节,但往往一开始没有及时纠正,导致学生多次练习后形成错误的印象。即使后来纠正了,学生对这个单词的发音掌握也大打折扣,以致于到现在还是有个别学生把这个单词的重读音读错。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意外的精彩。
三、在巧妙的评价中提升细节
教学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资源,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绝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要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和释疑的可能。教师在关键处由浅入深的评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还能引发其创造的欲望。
1.多元评价促兴趣。恰当地运用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Good!”“Great!”“Clever!”“Wonderful!”这些话语充斥着课堂,刚开始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久而用之学生们会感到枯燥乏味,其激励功能也会逐渐淡化。所以,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如我在教学时,表现好的给他们竖起拇指直说“wonderful、great、well done”等,有时给他们在本子上贴上一颗星,或者画个笑脸……,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及时评价增信心。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一步一步地不断进步,而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格外敏感并及时给予鼓励。如我在教学apple这一单词时,一个平时学习极不认真的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他告诉我们当横切苹果时会看到一个规则的五角星,我立即实验了一下,果然如他所说,我马上表扬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孩子听了相当的自豪。
英语语法课堂因合作学习而精彩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中职英语,语法教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英语成绩相对较差, 特别是语法知识严重匮乏。语法教学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教师应正确认识语法教学的目的, 彻底改变传统语法教学“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讲解状况, 《英语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来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要改变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 从语境、语用方面入手, 先呈现含语法教学内容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通过材料接触语法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语法规则的特点, 然后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直观形象的、富有交际性的语法活动任务, 让学生在合作环境中进行主动学习, 获得亲身参与知识运用的体验。通过丰富的合作活动促使学生共同学习, 激发学习语法的兴趣, 使之不再厌烦语法知识, 改变被动接受语法知识的学习方式, 进而内化语法规则和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听、说、读、写、译全方位提高, 打造“高效低耗”的英语语法课堂, 达到语法教学目的。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分享, 发扬互助精神, 培养社会适应性, 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实施背景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中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 中职学校的生源锐减, 生源入口上选择余地变小, 录取的学生中考英语成绩普遍较低。许多学生因成绩不佳、教师的漠视, 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 对英语丧失了学习兴趣;加之职校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为主, 英语课时缩减, 无法保证足够的课时用于系统讲解复杂的语法知识, 以至于必要的语法基础知识精讲过后缺乏练习巩固导致效果甚微。久而久之, 学生提及语法就烦, 读、写、译能力也慢慢降低。鉴于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学生方面
部分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 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到位, 缺乏学英语的内在动机, 仅仅把考试及格或拿到证书作为学习目的, 故学习不努力, 无压力和动力;而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上课只是盲目地记笔记, 课后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讲授的内容, 只是机械模仿运用, 不理解语法现象的深层含义, 以至于同一语法项目变为另一种考查形式就无从下手。
(二) 教师方面
一部分教师对素质差的生源产生职业厌倦感, 不愿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不愿付出精力来改变英语教学效果。大都延用传统的教法:解释概念, 讲解句式结构, 呈现例句, 最后是大量机械性操练。多数教师甚至借助大量母语“诠释”语法。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和平铺直叙的教法缺乏情景和交际, 不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难以充分运用语法的功能进行表达。
近年在“淡化语法教学, 强化听说训练”的思想影响下, 一部分教师错误认为应淡化或忽视语法教学, 不再系统地讲解英语语法, 仅在各种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 而结果却适得其反,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收获和进步。事实上, 如果把语法作为孤立的知识来记忆和学习, 学生会感到知识点繁芜复杂, 难以理清头绪, 结果只会简单模仿, 而缺乏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 尤其在写作方面, 出现许多“中国式的英语”, 写作质量大打折扣。因此, 让学生掌握适当的英语语法知识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主要目标
认识英语语法教学的理念和重要性, 运用英语语法教学策略, 明确教学目的, 提供真实情景, 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兴趣。
学好语法是英语学习的捷径。任何语言活动, 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训练都离不开语法, 语言交际的流利性和准确性都有赖于语法。语法教学不仅不能被淡化或省略, 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强化语法教学, 关键在于如何改变语法教学方法, 王才仁先生 (1996) 指出“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隋铭才 (2001) 认为:活动是改变教师“满堂灌”, “学生记笔记”式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语法基础知识的学习, 从理性上认识语法规律并借以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是完全有必要的。教师必须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 更重要的是为了“用”, 语法教学要致力于改变方法陈旧状态, 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围绕语法项目创设真实的语境,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有意义的课堂交际活动, 去主动发现、分析语法规则。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做到知识、学习方式互补, 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合作学习, 学习者不但获得更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而且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激发学习动机, 从而提高语法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尽量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法练习活动的机会, 以通过控制的和自由的语言运用来产生语言的结构。著名外语教学专家Larsen-Freeman (2000) 指出语法教学必须从语法应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法意识。语法是一种语言技能和动态应用的过程, 不是静止的语言知识, 故而应更好地把语法教学贯穿于教学中, 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和交际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内化语法规则。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 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模式, 应该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华式结构功能法的一个教学观点是按目的改进教学内容与过程, 对外语教师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主要内容是按题材组合语言的结构与功能, 重视语法教学而打破以语法为纲, 使语言形式与语言运用相联系,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发展语言技能, 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陈冠英把语法化入生活, 在生活中使学习交际化, 给学生更多的成功机会, 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及时反馈, 适当地开展学生竞赛活动。
应用语言学家布伦弗特 (Brumfit, C.J, Johnson K.) 指出:教语法时不应先把某一语法分离出来孤立呈现, 而应先让学生进入包含有某一语法的语言交际中去, 在交际活动的框架内让语法知识点和真实的语境结合起来。因而教师要转变在孤立的句子中机械进行语法教学的错误做法, 在学生熟知语法规则的基础上, 将语法结构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语言情境中, 把语法规则化为活动, 把教学过程化为交际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 采用能调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的活动让学生操练和运用语法, 使之在实际的语言材料中, 真实的交际情景中, 去感知、理解、记忆, 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语法, 更加牢固地记忆语法, 达到灵活运用并自然掌握语法规则进行交流的目的。
三、实施过程
(一) 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
主要采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对比的方法, 用以比较合作学习融于语法教学和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语法知识的语法教学的效果。
从执教班级中选取班风较正、学习风气较好的12级五年护理一班和12级五年护理二班。一班共48人, 所在教室的空间面积大, 便于分组, 确定为实验班;二班共50人, 所在教室的空间面积相对较小, 不利于分组, 确定为对照班。
(二) 分组及角色分配
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 利用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外活动 (1学时) 与实验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按照组内异质的原则分为6组, 每组8人, 每位组员都担任一定的角色: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联络员;每2个星期轮换角色, 为避免角色轮换时混乱, 依次编号 (1) — (8) , 向学生解释清楚各角色担任的具体任务, 明确职责任务。要求组内成员了解每个角色的职责, 无论担任什么角色都要认真负责, 全面履行职责, 同时还要相互协作, 相互鼓励。每隔一个月之后, 通过观察适当调整组员, 平时仅根据个别学生的意愿及合作学习的需要作出调配, 一般情况固定不变。编排座位时根据合作活动的需要, 打破传统的排排坐, 可以围坐成圆形或长方形。要求每次上课前组员需全部到位, 杜绝秩序混乱、噪音充斥课堂的局面。
(三) 培训合作技能
为保证每次活动顺利实施, 利用下午第三节课外活动 (1学时)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合作技能培训并阐述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授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策略, 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针对开展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举例说明, 如如何听取、支持或反对别人的意见, 以此训练与他人协调交流的合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交技能。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合作,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实行教师的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评价之外, 主要采取小组自评, 组员互评的方式。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组员共同活动的情况, 以帮助小组在评价考核中取得进步, 正确认识合作学习活动过程的优点和不足, 实现更好的合作。评价内容主要是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由个人和小组其他成员做及时的记录性评价。为激励小组之间、组员之间的合作竞争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对每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赋予一定的分值并加以记录, 活动结束后汇总排序, 评选出分数较高的优胜小组。每月总评一次, 选出6名优秀学生和2个小组。活动结束后汇总, 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生和小组进行总结表彰, 并针对担任的角色评选最佳记录员、主持人等, 同时对合作课堂中的小组竞赛活动依照规则随堂评价, 给予奖励。除采用以上评价形式外, 另外还采取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测试内容偏重于语法知识) 。
四、合作学习应用于语法教学示例
学好语法是提高交际能力的基础, 语法能力是掌握语言形式的知识体系, 是语言实践能力的前提。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把语法融于精彩的游戏中, 使学生体验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枯燥乏味的语法项目。不要过多地陈述语法规则, 要精讲多练, 多设计语境进行合作活动和语法练习。要注重在合作型语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以及运用语法规则分析句法功能和句子结构的能力, 使得学生在提高语言运用规范性和准确性的同时, 学会使用各种衔接手段, 连贯地表达语意。
if引导的虚拟语气教学示例
由于这类语法涉及的规则比较多, 因而逐一分解难点, 设计较为灵活多变。
在导入阶段, 首先给每组学生分发许多带有if引导的句子材料, 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如下:
(1) 从句中出现系动词be时, 应当用什么形式? (2) 所有的主句谓语动词拥有的共同点是什么? (3) 与将来和与现在事实相反的从句, 谓语动词的形式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4) 与将来和与现在事实相反的主句, 谓语动词的形式是否相同? (5) 从句中的should与主句中的should的用法有何不同? (6) 如何确定句子与现在、过去、将来的情况相反? (7) 变为省略和倒装句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如何转变?
合作规则:要求每组成员轮流回答上述问题, 包括朗读句子, 找出每句中主、从句谓语动词的形式;小组选代表总结归纳if引导的虚拟语气的用法。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发言人陈述、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
在操练巩固运用阶段, 教师让学生进行如下的“接龙游戏”, 即每位组员说完一个由if引导的虚拟语气的主从复合句后, 下一位小组成员造句时须将前一位学生所说的主句内容作为自己的从句内容。如:
S1:If I were you, I would study hard.
S2:If I studied hard, I would pass the exam.
S3:If I passed the exam, I would feel happy.
S4:If I felt happy, I would invite you to have delicious food.
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机械性操练的活动, 在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的活动空间里, 每位组员都有机会展示、表达自己观点和创造性地发挥运用语法知识, 既练习了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 还加深了对所学语法项目的理解。同时, 促进了语言形式和语法意义的有机结合, 使语法知识在活动中轻松内化并掌握。因此, 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含有语法点的活动,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中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学习, 使语言形式、语意概念及上下文语篇紧密联结在一起。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语言实践的参与度, 高密度交互作用的合作学习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需要详细的记录, 并进行一定的评价, 加之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 原来基础较差和个性内向有自卑心理不敢发表观点的组员接受任务后, 能积极主动地寻求优秀组员的帮助, 逐渐愿意与其他人交流, 慢慢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的喜悦, 积极的参与和合作使他们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弱点, 明白了自己的需要。最终这部分学生由原来的听讲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 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从而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得知识。
五、体会与思考
(一) 实验效果评价
1. 问卷调查
对比实验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51份, 收回50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的确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 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尤其对语法学习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不再讨厌原本枯燥的语法课堂。学习动机有了很大提高,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渴望学习, 主动寻求合作, 渴望交流学习方法和解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合作技巧的培训及实验实施中的学习行为表现来看, 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和自律能力得到增强, 自觉探讨交流语法的现象出现了, 学生按照“互补互助, 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学习, 对语法知识学会了正确的迁移和应用, 教学实效显著,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个性品格和人际交往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桌上语法参考书和习题集增多了;课下进行小组合作预习、复习的氛围逐渐形成。合作学习为各类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2. 期末检测成绩及分析 (即前、后测成绩)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和后测平均成绩
实验结束后, 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作了平均值和标准离差分析, 比较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业成绩方面的前后差异程度以确定实验干预的效果。实验班的学业成绩前测平均值M1=72.47, 标准离差SD=16.283;后测平均值M2=76.51, 标准离差SD=14.544。对照班的成绩前测平均值M3=68.36, 标准离差SD=17.521;后测平均值M4=69.08, 标准离差SD=16.975。M2-M1=4.04, M4-M3=0.72, 4.04>0.72表明运用合作教学融于课堂教学后, 实验班的成绩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后测成绩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计算得到t=6.820, p=0.000<0.05, 差异极其显著, 说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融于语法课堂教学后, 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法单项成绩, 而且对学生的英语综合成绩也有着影响, 教师要适当分配时间讲解和操练,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时机, 尽量采用“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方法来专项突破。积极探索语法教学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帮助学生在具体语境的运用中内化语法规则, 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比以前显著提高。而对照班大部分学生由于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定义→讲解→释疑→练习”, 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 没有多大兴趣, 自觉把语法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意识不强, 造成英语语法应用能力提高不大。这两方面都说明合作型语法教学在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的影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二) 研究中出现的有待探讨的问题
1. 合作技巧的养成和良好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由于组内异质, 个性和背景等各不相同的成员容易发生争吵和冲突, 成员间意见不统一;个别组员间不愿合作而降低了全组的学习效率;活动中出现了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的局面, 对个性内向和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利, 致使活动中全组成员平等参与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 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指导和长期熏陶, 及时恰当地处理解决学习者之间的意见冲突, 良好的课堂常规和学习模式有待探究, 以保证合作学习正常有效地进行。
2. 注意传授语法知识量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次数
合作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授, 要适时适量地精讲语法知识, 摆正讲和练的关系, 针对内容多而杂的语法知识, 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将知识分解到多节课中讲解。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 找准合作学习的时机, 灵活掌握合作学习的度。把握开展合作活动的时间和次数, 以提高运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善于科学合理地设计安排“合作”, 让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成为一朵浪花, 一轮彩虹。
(三) 总结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存在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合作学习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万能法宝, 不能盲目滥用、每堂课皆用, 也不能持续时间过长, 否则会缺乏实效、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套用”, 而是一个深入探讨、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 有待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耐心付出,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 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要加强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语法知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的深入理解, 努力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 科学确定并设计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把语法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乐学并在有效的合作活动中思考, 以动激思,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让语法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不再成为教师进行教学难以突破的障碍点, 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灵性的平台、拓展知识面的原野、提高各方面能力的赛场。通过多维的英语空间,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探求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不断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让英语语法课堂亮丽精彩!
参考文献
[1]Brumfit, C.J.&Johnson, K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1.
[2]Freeman, Larsen.D.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胡春洞, 王才仁, 隋铭才.英语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5]张祖耀.课程标准下英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8) .
[6]张道真.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 (全新版) [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让小学英语课堂因“新”而精彩 篇8
一、创设模拟真实情境, 以“趣”出新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是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以课文中的话题入手, 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 为学生提供充分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往实践的机会, 将使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按自己的需求理解课文的情景, 深入思考、熟悉运用、牢固掌握, 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又能够勾起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语言的兴趣。
比如, 在Module 2 Unit 1“How Many...Do You Want?”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去超市购物”这一生活情景, 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 其余学生当顾客, 针对自己手中所缺物品进行采购, 反复操练了“How many...do you want?”句型。这样做,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进行了思考,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巧妙设计教学活动, 以“乐”出新
英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过程中,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 让英语学习活动尽可能增加竞赛色彩,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在“What’s the Time”的教学中, 我自制了一个钟表, 把它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五分钟内, 看哪个小组描述的时间又多又准确。获胜的一组将赢得一只红色的飞鸟。同学们快乐得一边欢呼, 一边跃跃欲试。
再如, 在教学“Point to Her Nose”时, 我刚出示了一张脸部图片, 同学们立刻指出没有画鼻子。“对了, 今天我们来玩蒙住眼睛贴鼻子的游戏。”我的话音刚落, 同学们顿时争先恐后地想尝试。“太往上了!”、“又太往下了!”、“太往左了!”、“嗨!又太往右了!”……参与游戏的学生听到同学们的笑声, 急忙解开蒙眼睛的布, 看到自己贴的鼻子, 也笑得前俯后仰。他重新贴好后, 同学们都高兴地鼓起掌来。我趁势说道:“同学们, 看来五官非常重要, 贴的位置不对, 就会闹出笑话。你们有信心学好表示身体部位的这些单词吗?”“有!”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三、自主体验, 合作学习, 以“放”出新
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 以刺激学生去主动思考, 自主学习, 从而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随着学生积极的尝试, 他们的学习态度越来越认真, 思维越来越活跃。如在“China Town in America”的教学中, 对于“there be”句型的灵活运用, 很多学生做得不是很好。我就板书了一组句子:“There are lots of desks and chairsin the classroom./There is a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让学生合作学习, 在小组内讨论这两句话的区别及含义。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最后, 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There are+复数名词;There is+单数名词……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有节奏的掌声。那么milk、juice等词该怎么表达呢?有的说“There is milk...”有的说“There aremilks...”而“milk”没有复数。他们想到了原来学过“How much milk...”所以这里要说“There is some milk.”瞧!同学们还能联系到已学过的知识, 真的很棒!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找准目标定位, 落实每一个语言点, 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语言点进行有效的思考, 突破难点就顺理成章了。
四、辩证地把握教材, 以“活”出新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该从教学目标考虑, “不唯书、不唯上, 只唯实。”要忠于教材, 而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把握教材的系统性, 实施教学的灵活性。有的教学内容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上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 我便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做适当的调整, 灵活使用教材, 效果也不错。如教学“It’s Hot in Summer”时, 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而是让学生画起了简笔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季节里能做的事情, 各小组选派最好的画贴在黑板上, 然后评选最佳简笔画, 给予创作者一定的奖励。根据孩子们画的内容教学, “I like spring. I can fly kites and ride bikes in spring.”说来也怪, 原来学三十分钟的内容, 十五分钟就学会了, 学生四人一组反复练习, 兴致非常高。一节课结束时, 同学们明白了:原来英语课与美术课也有紧密关联呢。通过画简笔画, 学起英语来既轻松又快乐。以后的每节课, 我尽量与学生在零距离的交流中, 将英语知识美术化, 让学生多参与。教师的“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满足了学生的欲望, 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英语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篇9
本单元是《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其核心话题是谈论人的外表形象(looks),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因此‘talking about people’s looks’是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第7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身材、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课堂实录:
当轻快的上课铃声响起,我开始了上课。这是一堂人物外貌的描述课,所以我用了触摸你的身体部分的游戏“touch……game”开始引入新课。
目的有两个:(1)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检查描述五官的英语单词是否都能记住。便于开展活动时扫除学生的语言障碍,因为这些单词与人物外貌相关连,这样引入就能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挑选了几个有不同体型特征的学生说。
先利用图片展示进行新单词句型的引入,让学生熟悉。再按发型,身高,体重的类别进行口头练习以免混淆,重点强调容易混淆的句型。如:She is of medium height.You are of medium build.He has short hair.I have two big eyes.She has a small face.etc.加深记忆.接着要求其他同学描述三位外貌典型的同学,再小组练习。这样更形象,更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再按发型,身高,体重的类别练习以免混淆。当我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老师时,学生们十分激动,想着能用英语描述自己的老师了,他们特别高兴。此时的气氛很活跃。
这样完整地描述人的外表是为后面能安排、完成任务做铺垫,同时能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随时调控。
这个猜人游戏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他人的描述,去发现别人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辨别能力,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
这是一项任务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喜爱的明星,增添他人对自己的了解。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电影、足球明星,在小组里轮流进行描述。然后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教师选派几名学生在讲台上用投影仪进行展示。(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设计这个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学有所用,想象设计一下自己30岁的样子,并画出来,同时当学生做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写出描述外貌的句子。使课堂别开生面,乐趣横生。同时培养了学生听力、口语及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得不错,再学习并处理书上的知识,就非常容易,学生学得得心应手,同时让学生整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此处格言的安排是为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德,不以貌取人。
通过以上几步的语言输入练习,让学生再进一步创造性地活用所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反思:
从教20多年,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的英语课该怎样上才能让学生觉得不枯燥,并能学好知识?是天天拿着教材教呢?还是把生活及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感受,去体会,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作为语言学习初始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是初一新教材第7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所以这堂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辅助于TPR(全身反映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和猜谜活动等任务环来实施的。
以下是本节课的闪光点:
第一、直观的图片信息:初一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定,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对新新人类更是喜欢。就这个特点,我精选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图片。就本课的教学内容描述人物的发型与身材,比如:高个———姚明;矮个———潘长江;中等个———周星驰;胖的———猪八戒;瘦的———孙悟空;中等身材———唐僧等等。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这些单词的含义。那么他们说起来也就琅琅上口了。
第二、合理利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图片的信息直观,现实的资源就更为形象。本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那么让他们来描述周围同学、老师的长相,岂不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便于学生们长久的记忆。
第三、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动口动手。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好才能找到让他们动口动手的关键。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所喜欢、所崇拜的明星。以此为切入口,我在任务环活动中,设计了三个任务:(1)“猜朋友”;(2)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3)设计绘画自己将来的形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竞争,每个任务都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因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急于知道最终结果的心情,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努力表现自己,做到最好。三个任务所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他们分别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把任务活动放在小组中进行,还可以解决“大班额”难于操练的难题,学生在小组中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第四、发挥多学科知识渗透的作用,巩固所学内容。这一节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听、说能力。如何把听说能力融为一体,并且学生能很好地接受,同时还能锻炼写的能力呢?何不让他们想象一下当他们30岁的时候自己长什么样,一边描述一边画出自己的肖像。这样利用美术知识来巩固本节内容,学习的形式也多样了,岂不更好?
第五、重视情感教育。在人际交往中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交换不同的看法,了解他人的爱好,增进情谊。在现实生活中不犯以貌取人的错误。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讲解图时,我就侧重强调人物虽然有美丑,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特长,都能在各自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让学生明白人不可貌相。如讲到潘长江,我就提到He is short and heavy, but he acts very well.He is very popular with people.同时在结束课时我增添了谚语,再次强调不要以貌取人,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英语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篇10
1“变”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解题是数学学习,特别是高考复习的主要活动,目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解题教学的缺陷是:没有很好地重视解后的反思和变化引申等重要环节,学生不明白题目是怎样编拟出来的,也不知道解法是如何发现的,更不清楚题目还会有怎样的发展变化.为此我们在例题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层次、多角度、多观点、多变化地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的变式教学,旨在通过问题的变化、引申,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已知x,y∈R,且x+y=1,求证:.
方法1从目标要求上去思考.
方法2从函数与方程思想上去思考.
方法3从条件与结论特征上去思考.
方法4从基本不等式结构特征上去分析.
当a,b∈R+,由于
方法5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认识.
因为左边可看作是直线x+y=1上的动点到定点Q(-2,-2)距离的平方,所以
例2求函数的值域.
方法1从函数与方程思想中去考虑.
方法2从等价化归角度去思考.令
①当t=1时,y=1;
方法3从数形结合角度去分析.设
问题归结为单位圆上的动点到定点(-2,-1)的斜率取值范围.
此题由于是研究值域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求导,研究函数单调性求值域,假如再通过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面可以拓得更宽一些.变题1求函数的值域.
方法1
问题转化到椭圆中去处理.
方法2,问题回到原题来处理.
变题2求函数的值域.
此题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思考?
新课程提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
2“变”能发现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性
例3求函数的值域.
变题1求函数的值域.
变题2求函数的值域.
变题3求函数的值域.
变题4求函数的值域.
例4求函数值域.
方法1从结构特征去分析.
所以4≤y2≤8,.方法2从数量关系去思考.因为,.
方法3从目标要求去认识.
方法4结构特征去联想.
若我们提高引申一下,则有
变题1求函数的值域.
原题中方法1就不方便.
变题2求函数的值域.
就需要更多的三角知识来支撑.
以上变换问题的条件和形式,以开放的形式、变式的理念研究解题的方向和优化解题的策略,能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求变”,还应“求联”,即在解后反思中前后联系、“多解优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在比较辨别、解后反思中形成与提高.
3“变”源于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5已知,求cos C(教材中的一道习题).
变题已知,求cos C.
我们发现此题因“量”变引起“质”变.
例6在△ABC中,已知(a+b+c)(b+c-a)=3bc,求A的度数.
变题1在△ABC中,已知a+b+c=3,b+c-a=bc,求A的度数.
变题2在△ABC中,已知a2-a-2b-2c=0,a+2b-2c+3=0,求△ABC最大角的度数.
解由条件可知
所以C=120°,最大角的度数为120°.
例7求函数y=3x-x3,x∈(0,+∞)的最大值.
解y'=3-3x2=3(1-x)(1+x).
当x∈(0,1),y'>0,当x∈(1,+∞),y'<0,所以ymax=f(1)=2.
变题1求证nx-xn≤n-1,其中x∈(0,+∞),n∈N*.
证明令y=nx-xn,则
当x∈(0,1),y'>0,当x∈(1,+∞),y'<0,所以ymax=f(1)=n-1,nx-xn≤n-1.
变题2已知x,y∈R+,且m+n=1,mn<0,m,n∈Z,求证:xn·ym≥nx+my.
证明原式等价化归为
若令,则nt-tn≤n-1转化为变题1.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例题、习题功能的挖掘,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肢体上的互动,关键是课堂上思维的大量碰撞,体现在学生上课时炯炯有神和聚精会神,体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沉稳和沉思,体现在解决问题后的心旷神怡.
例8在△ABC中,A,B,C都不是直角,求证:tan A+tan B+tan C=tan A·tan Btan C.
变题1若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且,k∈Z,则α+β+γ=π吗?
现在大家知道: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 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α+β+γ=kπ,k∈Z,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更丰富的变题.
变题2若4A+4B+4C=π,求证:
变题3已知a+b+c=abc,求证:
变题4在锐角三角形ABC中,H是三角形的垂心,求证:
证明易证,△AEH≌△BEC,所以
问题等价于
变题5求证:3+tan(A+60°)+tan(A-60°)+tan Atan(A+60°)+tan Atan(A-60°)=0.
要重视特例和特殊解法的研究,并力求从中引出一般的解题规律,学习数学固然要重视通性、通法,但是通性、通法来自于特例和特殊解法的研究,只有重视特殊解法的研究,才能揭示通性、通法产生的过程,达到思维训练真实效果和目的.
4“变”源于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9正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4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____
方法1设半径为r,则
所以S=3π.
当笔者把这一问题解完,一位学生站起来讲解了如下方法:
方法2补成棱长为1的正方体,问题等价转化为求这个正方体外接球的表面积.所以S=3π.
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了许多,对此,我灵机生变以下习题:
变题1已知一个四面体三组对棱分别相等,,求四面体的体积.
变题2 (2009年清华自主招生试题)四面体AB CD,AB=CD,A C=BD,A D=B C,求证:这个四面体的4个面都是锐角三角形.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要有思维上的参与,通过各种方式激活思维、深化思维,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10已知a,b,c,,d∈(0,1),试比较abcd与a+b+c+d-3的大小,并给出你的证明.
回归特殊化:已知a,b∈(0,1),试比较ab与a+b-1的大小.
因为ab-a-b+1=(a-1)(b-1)>0,所以ab>a+b-1.
提升一步,已知a,b,c∈(0,1),试比较abc与a+b+c-2的大小.
再提升一步,易得abcd>a+b+c+d-3.
本题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已知a1a2…an∈R+,试比较a1a2…an与a1+a2+…+an-(n-1)的大小,n∈N,n≥2.
例11如图1,在矩形ABCD中,P为对角线BD上一点,AP⊥BD,PE⊥BC,PF⊥DC,求证:.
分析令∠BDC=α,则
同理可得显而易见结论成立.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a.强化变式拓展要根据不同学情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法;
b.适度对部分习题、例题进行变式、拓展;
c.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入研究每道题,充分挖掘其价值,既可以摆脱题海的困扰,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挖掘习题的功能通常包括:①一题多解;②多解归一;③多题归一;④逆、否命题是否成立;⑤改变条件,结论能否成立.
【英语课堂因对话而精彩】推荐阅读:
英语课堂因关注而高效06-23
课堂因展示而精彩07-16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10-14
课堂因自主而精彩06-09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08-01
课堂因鲜活而精彩09-30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07-31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11-08
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05-09
语文课堂因简洁而精彩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