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2024-10-14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共12篇)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篇1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按照新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与学是互动过程, 同时又是不可分割的过程。有教育专家指出, 课程进展及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动是主动学习的表现, 课堂互动分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引导与激励, 生生互动即竞争与合作。

一、制约课堂互动的因素

1. 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与教师素养。

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课堂教学制约师生互动的首要因素。教师课前没有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话题, 课堂教学中未留足够时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缺乏用语言和非语言设问的技巧和方法及创设互动情境的教育机制, 没有形成对学生回答问题和交流进行评价的意识。理念制约着行为。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其具体教学行为的实施。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2.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具体学习内容的要求, 是直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的组织意识, 没有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无论如何也互动不起来。学习策略是认知方式的一种体现, 是指一个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化了的、受本人偏爱的态度、风格、途径、方法与技巧。良好的学习策略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在英语考试制度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 英语教学走入了一个片面追求高分的误区, 学生的重点、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分数、应对考试上。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 学生所采用的必然不是一种良好、全面的学习策略。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题海之中“游泳”, 机械的应试教育制约了中学英语课堂互动。

3. 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英语课高质量的前提, 更是师生互动的保证, 正所谓是“亲其师, 而信其道。”如果一位老师总是板着脸, 对学生指责多于表扬, 那么, 能有多少学生会有积极性和他交流呢?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的互动根本就无从谈起。

二、构建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1.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素养。

中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全面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 牢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原则, 整合多元学习方式, 勇于实践, 积极反思;以教材为基础, 激活教材, 开发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拓宽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教师则是导演, 只有在教师的用心聆听和指导下, 学生们才能书写出华美的篇章。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采用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学生提出疑问—分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评定”的结构模式。这种方法主题明确, 条理清楚, 探讨收入,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 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 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其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调整, 而这种调整不仅仅是教师控制课堂的节奏, 更是对教师本身专业知识和广域知识结构的考验。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英语教师在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具有广泛的社会人文科技知识。我们教师很可能在课堂上也会遇到自己一时难以处理的所谓“刁问”、“难题”, 我们也不必回避它, 而要坦诚相告。张楚廷教授曾说过:“教师在自己偶然失误以后应勇于在学生面前矫正;教师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要勇于在学生面前说‘我不知道, 待我弄明白之后再和你们讨论’。当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更新颖、更深刻一些时, 教师应毫不犹豫地说出‘你的见解更胜一筹, 比我更深刻一些’。”这不仅不会损害老师的形象, 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和源泉。如果教师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 一定能使其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得到发展。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把兴趣转化为主动探索、积极探索、乐于探索的原动力。当然, 课堂趣味性的高低与之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常规的英语时态讲授是一个较为枯燥、繁琐的过程, 学生们也需要反复多次地练习时态句型直至熟练。在现在完成时态的教学中, 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利用简洁明了的动画图片或短片展现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完成时的意义和构成, 通过逼真的形象帮助学生将对现在完成时的理性认识融于生活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有效使用策略是走向成功的基本方法。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任务的需要适时选用适合自己完成任务的策略, 并能明白自己使用这些策略的目的和原因。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际面对问题任务时, 不能很好地选用适合自己的策略, 或者说不懂得如何运用策略。我们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辨别各种学习策略, 帮助他们选用和使用好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只有把对学生的策略指导和培养融入到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学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3.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进行了一项关于“心目中喜欢的教师”的测评, 他从参与问卷的9万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中, 总结出了学生心目中喜欢的教师的一些共同的特征: (1) 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尽其所能地表现出友善的态度并尊重每一位学生。 (2) 不会因任一位学生常犯同样的错误而失掉耐心。 (3) 拥有广泛的兴趣与渊博的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 并能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拥有良好的仪表、优雅的谈吐、良好的品行。 (5) 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展示的对每一位学生的公正公平。 (6) 符合学生年龄层次的心理交流能力和适度的幽默感。 (7) 不会因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不完整而故意回避学生提出的问题。 (8) 愿意帮助每一学生。

实际上,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仅仅局限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是同路人或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重合。不要故意将教师与学生之间演变成领导者与被领导、指挥官与士兵这样的关系。只有当你成为这样的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便水到渠成, 才会使你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总而言之, 互动式的教学要求每一位教师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 将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 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达到英语教育的本质目的。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篇2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英山县南河镇中心小学 王丽君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还要有巧妙的捕捉和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很好的处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案例对预设、生成的探索。

一、研读文本,预设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要立足于新课标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前应做到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预设,这是实现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就预设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一谈应该如何修改一篇作文”的讨论话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紧密。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或结合自己平时修改作文的经验或从平时老师的写作指导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修改作文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结合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与叶圣陶老先生有相似之处,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实现了预设的生成目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学”,并且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老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生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通过精心预设下的灵光乍现。

二、偶发资源,意外生成

叶澜教授还说过:“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给出一些令老师比较意外的答案。此时如果教师置之不理或者是运用所谓的“教师机智”敷衍塞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错失捕捉偶发性课堂资源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独到的教学敏感度适当放手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讲授《搭石》这篇课文之前,我预设了两个课时。从字词的认识到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幅幅画面美中让学生感悟家乡人们朴质而善良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向作者家乡人们学习这些美好品质的欲望

在课堂学习中,我提到“理所当然”的意思时。我以为孩子们会用字典里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可是有一个小男生站起来说:“理所当然的意思就像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一样,必须的。”听到这个小男生的回答后,又有几个学生说:像我们每天都要上学一样,像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的高高举起,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此时的我感到非常的诧异也非常喜悦。诧异于他们想象力之丰富,喜悦于他们给我的这节课带来了我预设范围之外的活跃氛围。因此,我因势利导提出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情是乡亲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呢?”的问题。A生说:“如果有人来作者的家乡旅游,家乡的人们一定会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这样他就不会掉入水中。

B生说:“如果有小朋友要过河,家乡的人们一定会蹲下身来背他过河。

当同学们络绎不绝的回答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群多么为他人着想的乡亲们啊!”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后,其他学生也跟着去赞扬家乡的人们来。在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中有个孩子突然说:“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家乡人们的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今天起我要帮助板上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另一个学生说:“我要主动帮助我的同桌提高学习成绩。”。。。。。。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热闹极了!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因激动而被涨红的小脸,我陷入了沉思:让学生体会家乡人们的美好品质并激发他们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的热情,这不正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引导,只是给了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出来,但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却在孩子们的活跃氛围中自然生成。生成性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释放。

三、感受体悟,精彩生成

预设应当按照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空间,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成。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景,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课文充满着童真、童趣,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学生萌发的表达欲望,提出了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模仿描写春天的雨。学生热情高涨,写下了一句句美妙的文字:春天的雨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少女,踏着那轻盈的步伐,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春天的雨好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大地上。她把桃花染成了粉红色;把油菜花染成了黄色;把小草和绿叶都染成了绿色。。。。。写完之后,我让学生们读出自己写的句子,同学们都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来,激动不已。这种模仿性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优美语言的积累而且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预设教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让课堂充满魅力。

四、案例反思

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课程进展,在师生、生生的合作对话,思维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原有预设的范围内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的环境、教学的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通过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课堂产生的不同的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念。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篇3

一、激发思维,理解难点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也暴露了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学生自己能想得通、说得明白的,自然不需要教师的教。学生通过努力还是想不通、说不清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帮助理解。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在质疑问难环节中,一学生提出: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其他的战士呢?这个问题书上找不到答案,也没有答案。学生也没有一个举手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我。“你们联系风想想看。”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当时邱少云在逆风处,其他战士在顺风处,所以其他战士没事,而邱少云却被火烧死了。”教师的这一指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二、深究课文,准确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平等的对话。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容、人物言行所体现的品质,与课文要求、社会道德不一致;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点拨的作用,及时扶一把,把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行概括、提升,使学生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等方面认识更全面,更准确。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某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教师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导向,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

如教学《落花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我让学生以辩论形式进行,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了三次辩论。第一次讲了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人家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一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相发言,辩论达到高潮。“人们为什么把你疏忽,是你们不如我们的呀!”“试问同学们,如果把漂亮的外衣脱掉会成什么样子?为什么人们看病人都是送水果而不是送花生呀?”“花生的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我们苹果有充足的水分,不但外表美,而且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现代社会需要人才,一天到晚都忙着炫耀自己行吗?”“未来的社会是竞争时代,不展示自己不行!”“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默默地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会有人发现他们?小布什不参加竞选能当上美国总统吗?”学生的发言有的虽不成熟,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激烈的争辩相持不下。这时,我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天生丑陋或残疾,你会怎么办呢?你心中追求什么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后理解到:人不仅要注重外表,更应该注重内在的品质。

三、激励评价,树立自信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呈下降趋势。在教学中,师生评价不仅要合情合理,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这些建议为我们明确语言课程的评价目的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评价要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通常是利用形成性评价反思教师教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在“从放到扶”的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学生的评价水平也同样存在差异,程度好的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求会更高些,而学习水平差一些的学生即使他已经发挥了最好的水平,得到的评价或许都是一些消极的,这样对学困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时,教师就应该伸出手扶一把,要求学生对学生作出评价时不可求全责备,有时应该模糊些,在点出不足时应关注其亮点,因为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一份自信,一回期待。

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篇4

1. 教师的角色定位。

实现师生互动, 教师首先要作好表率。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已成为师生是否能够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 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 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一方面要把握和了解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如, 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情况等;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仔细观察和了解, 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及课堂学习中与同学、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情况等等,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那些学困生, 平时多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 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多给他们提供开口回答问题的机会,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口语表达不流畅的学生, 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 允许他们说错, 并适当降低标准, 让他们由易到难, 逐渐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同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困生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

二、搭建师生积极参与对话交流的合作平台

1. 抓题眼提问, 让脑子“动”起来。

如, 《玩出了名堂》一课, 上课伊始, 可让学生提问:什么是名堂?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如何玩出名堂?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 在学习文本时, 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去解决自己心中的困惑。可以想象, 这堂课的学习, 会因为学生有了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

2. 抓关键词句提问, 实现与文本互动对话。

如, 在教学《燕子》时, 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燕子的羽毛鲜艳?”紧紧抓住“鲜艳”这个词语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让我们欣赏燕子鲜艳的羽毛。” (学生读文) “让我们给燕子穿上鲜艳的衣裳。” (再次读文) 就这样, 我紧扣文本引导学生, 让学生对“鲜艳”的感悟层层深入, 燕子的外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抓主要线索提问, 促进生生互动对话。

如, 教学《好汉查理》一文中, 查理的变化和杰西的言行是两条主要线索, 为了让学生明确“查理有哪些变化?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交流, 感受查理的变化, 并提问: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相机出示句子让学生谈感受。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自主交流, 大胆地畅谈自己的感受, 最终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改倡导多元评价, 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这一法宝, 在教学中要能根据学生的对话, 有效地进行中肯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 要具有激励性、引导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总之, 教师要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让课堂“动”起来, 充满生机;让学生“动”起来, 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让教师自己“动”起来, 做好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让师生在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中, 不断发展自我, 提高自我。

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篇5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上倾听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主动、有意识的听。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关键词 : 低年级

;数学课堂

;倾听能力;培养;我在中学从事十几年数学教学工作,近两年来到小学,特别是今年任教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呀!孩子小,好动,行为缺乏目的性。虽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人说,但是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的去听,当没有被老师叫到名字回答问题时,就发出阵阵叹息声,而对于别人回答什么内容,根本不关心。以致同学说过的答案、观点,第二个同学回答不同意见时又是与前面的同学一模一样。当老师在讲授新知时,有的孩子常常坐不住,腿脚不停摇晃,手里不断摆弄东西,刚知道一点皮毛,嘴里就嚷嚷着:“老师,我”.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道理,让他起来回答,又说不到重点;有的孩子看似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坐得端端正正,其实如果点名回答,他似乎还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课堂看上去是热热闹闹的,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何等的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主动、有意识的听。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倾听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的倾听氛围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到:“在教室里,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地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词的教师。”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得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倾听”教师,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无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目光始终注视发言的学生,并时而点头时而微笑利用肢体语言引导其他学生跟着教师静下来认真听,不做其他任何事情,让发言的学生觉得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大家都在认真倾听他的回答。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得认真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轻易打断他们,要让学生想说、愿说;发现学生答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引领他,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说得更完美。不仅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该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发言,不仅要关注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还要认真仔细地体会他话语中潜藏着的复杂想法,并作出敏锐的应答,用自己全部的感官去倾听,理解和呼应所有学生发出的一切声音。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的确,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

心理学分析,孩子倾听的效果是由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的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孩子往往以其自己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己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或者是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或者对老师的态度等故意不听老师的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激发其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竖起自己的耳朵去听。倾听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即倾听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学生倾听的对象往往是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知识储备、最熟悉、最喜爱、特征比较明显,单纯、生动而有趣的东西,与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融合在一起的知识。

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然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数学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数学资源,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吸引学生倾听的兴趣。

三、采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让倾听有效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孩子倾听的持续性也需要想办法保持好。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善于组织教学,让所学内容或所采用的形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来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注意动静搭配,在讲授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调整学生听讲情绪,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四、指导礼貌倾听,增加倾听效果

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坐”是倾听的基础,即坐姿。课堂上老师要告诉学生臀部坐正,两腿自然放在桌下,两臂自然放在桌上。“观”是倾听的保证。即当别人讲话时,听者要注意地看着对方。这样做对于锻炼倾听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学生很有帮助。“点”是关键。即学生在倾听时,在思考的基础上要善于把对方的内容归纳成要点,整理成有条理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倾听的效果。

五、评价激励,促进倾听习惯养成。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

对那些倾听习惯好、倾听能力强的孩子进行及时、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同时在下一阶段更加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听边记、听后评述、视听结合,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灿烂的未来,听出健全的人格,听出精彩的人生。

创设情境让历史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篇6

一、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成功。因此,历史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历史知识虽然因事件久远而单调枯燥,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其思维活动。如在讲授必修3《爱因斯坦》一节时,首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播放二战中美国对日本先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的画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接着设问:①最早建议制造原子弹的人是谁?②当时为什么研制原子弹?③原子弹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你应该怎样看待?教师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把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与时代相联系,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创设问题性情境,使学生善于探究学习

发现问题是教学信息反馈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氛围,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例如,在讲授必修3《蒸汽和电的革命》这节内容时可以拟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①当前的新科技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②对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你有什么感想?此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通过师生的互动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此进入新课学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好于学习

历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纵贯上下五千年,涵盖世界万国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可穿插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故事:当邓世昌的致远号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舰同沉的时候,他的爱犬在水里衔住他的肩膀想救他,但他义不独生,按住爱犬的头一起殉国。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犹如置身于这一感动而悲壮的海战场面中,从而达到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四、创设真挚的情感情境,使学生愉于学习

教贵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进教学气氛的和谐,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自身独创性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中,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地描述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的历史场面、感人至深的人物传奇等,引起学生的共鸣,既增强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调整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在举止、眼神、语言上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可信,学生才能消除紧张、惧怕的心理,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学好该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乐于关注历史

历史即生活,中学历史教学应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和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为真实的历史教学背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课堂学习的主体。例如,学习必修2《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单凭空洞的说教是无法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的,不妨提前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对自己的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20世纪80、90年代这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向父母或长辈进行访问,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在下节课的教学开始时,教师把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发生?由此真实而形象地得出历史性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并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一历史结论。

“教无定法,但求得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但方法的选用一定要恰当,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它追求的是知识与情境两者相结合的美妙境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让学生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也让历史课堂的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宾语从句教学因互动而精彩 篇7

一、教学现状分析———指出病症所在, 利于对症下药

宾语从句的连接词、时态和语序问题, 尽管教师们使尽浑身解数, 归纳法、演绎法都尝试着使用, 或者二者结合使用, 都不奏效, 大量的练习也使宾语从句的教学效果黯然失色。知识点讲得淋漓尽致、笔记记得清清楚楚、练习巩固没松懈, 而一考就错的低效、无效教学引起我们的反思:灌输教学、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 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态势制约了教学效果, 归纳法、演绎法演绎了无数个春秋,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因此, 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构建新课改理念的互动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之路。

二、探教改之路———构建互动课堂, 语法教学走向高效

1. 歌曲法导入新课, 营建乐学氛围

在英语课前, 反复播放Backstreet boys的英语歌曲《As long as you love me》, 可以营建愉悦的学习情境和浓厚学习氛围。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歌词中, 好多同学跟着节拍唱了起来:I don’t care who you are.Where you’re from.What you did.As long as you love me.Who you are.Where you’re from.Don’t care what you did.As long as you love me...

在学生意犹未尽地唱着之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主谓宾的句式, 分析I don’t care who you are句子成分, 学习从主语是I, 谓语动词是care, care是及物动词, 毋庸置疑, 后面who you are是宾语;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宾语和以前学的宾语是否一样, 以前接触的宾语多是名词和代词, 而这个宾语是句子, 这个宾语也就是宾语从句, 主句是I don’t care, 从句是who you are因此, 这个句子是含宾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

这样, 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 开启宾语从句的大门, 为宾语从句的有效教学埋下了伏笔。

2. 由歌词拓展,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宾语从句的概念后, 继续引导学生I don’t care的宾语有几个, 再次欣赏歌曲而体会who you are, where you are from, what you did都是care的宾语, 并且这三个宾语都是句子, 都作为care的宾语从句。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 这三个宾语从句和主句之间的关系, 即连接词各是什么, 学生会不难找到who, where和what。

再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句子, 如果根据以前的经验, 这个句子正确吗?于是, 学生会感到愕然:“应该是疑问句呀, 怎么都不是疑问句了?”此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I don’t care who you are.这个句子总的来看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学生们根据汉语意思“我不在乎你是谁”, 显然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 所以, 从句虽然有疑问词, 可是, 仍然要改为陈述语序。

这样, 学生对宾语从句的语序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再考虑到语序问题, 学生们就会少出错。

3. 情境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法是学习语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情境法同样可以使宾语从句教学生动, 妙趣横生。例如, 展示年轻的妈妈给儿子汉堡包吃, 而一个女孩在一边怯怯地说:“I want to eat some.”男孩没听见, 问妈妈:“what?”妈妈告诉儿子:“She said (that) she wanted to eat some.”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并进一步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 是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中的that的用法:在从句中不做任何成分, 此时, that可以省略。

4. 想一想, 正确使用连接词

连接词是宾语从句的重点之一。“学习时思之”“思源于疑”。教学中, 提出问题, 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而探究出连接词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对于if和whether的用法, 学生明确了if和whether都可以引导宾语从句且可以相互转化时, 不妨话锋一转:那么二者有没有区别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呈现问题, 让学生试着填入if或whether。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个句子, 句中有or (not) 做介词的宾语和不定式连用, 以及用在句首做主语时, 一律不用if, 只能用whether。

另外, 从句是疑问句时, 也使学生们望而却步。那么, 给出问题:将句子Can she swim?What is wring with you?Which is the way to the station?等放在Can you tell me/I want to know等句子中, 注意哪些要改、哪些不要改, 为什么?这样, 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完成这三个练习时, 注意不是每一个问句都要改为陈述语序, 而后两个就不要改, 分析其原因。这样, 既让学生学习了新知识, 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辨一辨, 比一比, 促使学生动起来

对于宾语从句的时态问题, 更是焦点问题。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 让学生比一比、辨一辨, 可以促使学生动起来, 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 He told me the sun is bigger than the earth.对于这个句子, 刚知道了时态一致性原则后, 学生会质疑:错了, 不能用is, 得用was。再呈现My parents told me no news is good news,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而问:“是不是这个也错了?”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从句的特殊性:都是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进而点拨:客观事实、客观真理时, 时态不改变!学生通过辨、比, 通过教师的点拨, 会经久不忘。

语法教学一直被师生们公认为枯燥、乏味的, 如何使语法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改理念, 由英语歌曲统领教学, 以丰富多样化的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等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而精心设计活动和任务, 那么, 语法课定会精彩无限, 妙趣无穷。

摘要:文章重点论述教学宾语从句时, 以新课改的活动课堂为基本理念, 让英语歌曲创建浓厚的乐学氛围, 采用赏一赏、看一看、想一想、辨一辨、说一说、练一练等互动形式, 促其动起来。

关键词:宾语从句,英语歌曲,歌诀,互动,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彩.初中英语中的“宾语从句”教学浅谈[J].读与写, 2012 (8) .

[2]曹群.基于知识激活的初中英语隐性语法复习模式初探[J].英语教师, 2012 (3) .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篇8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前几年省教育厅提出了“五严”要求。这几年在“五严”这道“紧箍咒”的约束下, “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的状况有所好转, 但控制教学活动时间与教学内容、学生自主时间增加与学习效果等这些矛盾还是很突出, 化学教学还是存在无效和低效的现实。

2. 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从广义上讲, 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都可称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率,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率,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

3. 实践有效教学

在实践中, 如何避免化学教学的无效、低效,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直都是我们组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氯气的性质”的教学过程, 谈谈我对有效教学的感悟。

3.1 有效导入, 激发学生探索活动的兴趣。

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中, 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 创设一种情境, 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 养成变通考虑问题的习惯。

“氯气的性质”这一课开始, 播放视频:黑心棉变脸———50多家饭店使用劣质消毒湿巾。该情景是真实的调查报道, 揭示了社会中一些不法制造商采用劣质的工业垃圾等为原料制造出“消毒湿巾”的黑幕。这样的事例由于是绝对真实的, 并且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另外此情景中, 包含氯气溶解于水后能漂白有色布条的新知识, 又与学生所熟悉的氯气消毒自来水的原有认知相联系, 是很好的材料背景。当情景呈现给学生时, 班上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在此背景下, 我设置了这样一组问题:为什么黑乎乎的工业垃圾可以制造出雪白的“消毒湿巾”?在自来水净化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步:加入消毒剂氯气。那么氯气为什么有杀菌消毒作用呢?再做一个实验:取两瓶干燥的氯气, 一瓶放入干燥的花, 另一瓶放入鲜花, 观察瓶内所发生的现象。鲜花为什么会褪色?哪些物质使鲜花褪色?

从学生关注的事情说起, 一下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接下来出乎学生意料的问题立即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 给学生创设一种跃跃欲试的情境。像这样, 创设吸引学生注意, 且与当前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适切情境, 正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这一环节中, 问题的设计并不是要使学生体验到挫折, 感受到学科的难度, 而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本能及心理特征, 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 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促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敏感, 能主动精细地观察事物和思索分析, 从而发现问题特点和解决思路, 进入到较为理想的求知状态。

3.2 有效提问,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 是教学的目的。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教师正确的引导为线索。探索开始可以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问题的过程, 提供问题解决的原理, 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 选择自己的方法, 独立进行探索,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我创设置了新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氯水中到底有哪些成分, 请通过观察氯水外观, 并通过元素的组成猜测一下氯水中可能存在的微粒。如何通过实验说明这些微粒的存在?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初步得出:氯水中含C12、H2O、Cl-、H+。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 教师提供的不能太多, 也不必太细, 以免限制和妨碍学生的探索活动。

3.3 有效合作,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 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一探索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是要建立一个学生团体,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讨论, 相互协作交流, 相互启发, 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 解释自己探究的方法, 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课中, 我又提出: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了?学生探索讨论, 提出猜想:

猜想1:一定有物质使石蕊褪色了, 这一物质具有漂白性吗?

猜想2:溶液中有H+和C1-, 是不是盐酸使石蕊试液褪色?

猜想3:Cl2氧化性很强, 是否氯气使其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 得出结论:氯气和水反应, 除了生成盐酸还生成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 能使有机色素分子被破坏变成无色物质, 能杀死水里的细菌, 有消毒作用。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这节课我将问题改编成开放性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 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交流、沟通、补充, 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以凸显。

4. 评价有效教学

本课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有效参与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及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开放性问题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使课堂教学基本状态变为对话式、互动式的有效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测定氯水的成分”, 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相互沟通。

5. 反思有效教学

5.1 组织要有收放性。

在信息时代, 师生已处于信息对称的状态, 学生很容易从外部资源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权威的传播信息者和传授知识者, 而要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有效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更高, 教师如果指导组织不当, 结果就可能是一团糟。在实施活动前, 首先要考虑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 既要让学生放开手脚, 又不能放任自流, 而是宜收则收, 宜放则放。

5.2 问题要有可操作性。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篇9

1“变”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解题是数学学习,特别是高考复习的主要活动,目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解题教学的缺陷是:没有很好地重视解后的反思和变化引申等重要环节,学生不明白题目是怎样编拟出来的,也不知道解法是如何发现的,更不清楚题目还会有怎样的发展变化.为此我们在例题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层次、多角度、多观点、多变化地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的变式教学,旨在通过问题的变化、引申,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已知x,y∈R,且x+y=1,求证:.

方法1从目标要求上去思考.

方法2从函数与方程思想上去思考.

方法3从条件与结论特征上去思考.

方法4从基本不等式结构特征上去分析.

当a,b∈R+,由于

方法5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认识.

因为左边可看作是直线x+y=1上的动点到定点Q(-2,-2)距离的平方,所以

例2求函数的值域.

方法1从函数与方程思想中去考虑.

方法2从等价化归角度去思考.令

①当t=1时,y=1;

方法3从数形结合角度去分析.设

问题归结为单位圆上的动点到定点(-2,-1)的斜率取值范围.

此题由于是研究值域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求导,研究函数单调性求值域,假如再通过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面可以拓得更宽一些.变题1求函数的值域.

方法1

问题转化到椭圆中去处理.

方法2,问题回到原题来处理.

变题2求函数的值域.

此题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思考?

新课程提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

2“变”能发现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性

例3求函数的值域.

变题1求函数的值域.

变题2求函数的值域.

变题3求函数的值域.

变题4求函数的值域.

例4求函数值域.

方法1从结构特征去分析.

所以4≤y2≤8,.方法2从数量关系去思考.因为,.

方法3从目标要求去认识.

方法4结构特征去联想.

若我们提高引申一下,则有

变题1求函数的值域.

原题中方法1就不方便.

变题2求函数的值域.

就需要更多的三角知识来支撑.

以上变换问题的条件和形式,以开放的形式、变式的理念研究解题的方向和优化解题的策略,能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求变”,还应“求联”,即在解后反思中前后联系、“多解优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在比较辨别、解后反思中形成与提高.

3“变”源于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5已知,求cos C(教材中的一道习题).

变题已知,求cos C.

我们发现此题因“量”变引起“质”变.

例6在△ABC中,已知(a+b+c)(b+c-a)=3bc,求A的度数.

变题1在△ABC中,已知a+b+c=3,b+c-a=bc,求A的度数.

变题2在△ABC中,已知a2-a-2b-2c=0,a+2b-2c+3=0,求△ABC最大角的度数.

解由条件可知

所以C=120°,最大角的度数为120°.

例7求函数y=3x-x3,x∈(0,+∞)的最大值.

解y'=3-3x2=3(1-x)(1+x).

当x∈(0,1),y'>0,当x∈(1,+∞),y'<0,所以ymax=f(1)=2.

变题1求证nx-xn≤n-1,其中x∈(0,+∞),n∈N*.

证明令y=nx-xn,则

当x∈(0,1),y'>0,当x∈(1,+∞),y'<0,所以ymax=f(1)=n-1,nx-xn≤n-1.

变题2已知x,y∈R+,且m+n=1,mn<0,m,n∈Z,求证:xn·ym≥nx+my.

证明原式等价化归为

若令,则nt-tn≤n-1转化为变题1.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例题、习题功能的挖掘,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肢体上的互动,关键是课堂上思维的大量碰撞,体现在学生上课时炯炯有神和聚精会神,体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沉稳和沉思,体现在解决问题后的心旷神怡.

例8在△ABC中,A,B,C都不是直角,求证:tan A+tan B+tan C=tan A·tan Btan C.

变题1若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且,k∈Z,则α+β+γ=π吗?

现在大家知道: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 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α+β+γ=kπ,k∈Z,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更丰富的变题.

变题2若4A+4B+4C=π,求证:

变题3已知a+b+c=abc,求证:

变题4在锐角三角形ABC中,H是三角形的垂心,求证:

证明易证,△AEH≌△BEC,所以

问题等价于

变题5求证:3+tan(A+60°)+tan(A-60°)+tan Atan(A+60°)+tan Atan(A-60°)=0.

要重视特例和特殊解法的研究,并力求从中引出一般的解题规律,学习数学固然要重视通性、通法,但是通性、通法来自于特例和特殊解法的研究,只有重视特殊解法的研究,才能揭示通性、通法产生的过程,达到思维训练真实效果和目的.

4“变”源于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9正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4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____

方法1设半径为r,则

所以S=3π.

当笔者把这一问题解完,一位学生站起来讲解了如下方法:

方法2补成棱长为1的正方体,问题等价转化为求这个正方体外接球的表面积.所以S=3π.

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了许多,对此,我灵机生变以下习题:

变题1已知一个四面体三组对棱分别相等,,求四面体的体积.

变题2 (2009年清华自主招生试题)四面体AB CD,AB=CD,A C=BD,A D=B C,求证:这个四面体的4个面都是锐角三角形.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要有思维上的参与,通过各种方式激活思维、深化思维,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10已知a,b,c,,d∈(0,1),试比较abcd与a+b+c+d-3的大小,并给出你的证明.

回归特殊化:已知a,b∈(0,1),试比较ab与a+b-1的大小.

因为ab-a-b+1=(a-1)(b-1)>0,所以ab>a+b-1.

提升一步,已知a,b,c∈(0,1),试比较abc与a+b+c-2的大小.

再提升一步,易得abcd>a+b+c+d-3.

本题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已知a1a2…an∈R+,试比较a1a2…an与a1+a2+…+an-(n-1)的大小,n∈N,n≥2.

例11如图1,在矩形ABCD中,P为对角线BD上一点,AP⊥BD,PE⊥BC,PF⊥DC,求证:.

分析令∠BDC=α,则

同理可得显而易见结论成立.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a.强化变式拓展要根据不同学情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法;

b.适度对部分习题、例题进行变式、拓展;

c.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入研究每道题,充分挖掘其价值,既可以摆脱题海的困扰,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挖掘习题的功能通常包括:①一题多解;②多解归一;③多题归一;④逆、否命题是否成立;⑤改变条件,结论能否成立.

课堂因改变而精彩 篇10

一、“参与式”教学的误区

1. 对“参与式”不求甚解

一些教师把采用“参与式”教学,当作是“体现采用新课标、新方法”的一种标志,没有认真学习该方法的理论,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实际内涵。如:“小组工作”是“参与式”中明确倡导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有些教师对“小组工作”的实质还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只是把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活动换个名称,都当作合作任务设置。任务与任务之间没有联系,教师对小组如何完成任务也没有明确的示意和要求,使得合作流于形式,结果是课堂形式热闹纷纭,而实效低下。还有些教师认为“参与式”是新教法,以前运用的五步教学法都是过时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了。不懂得教法的继承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2. 游戏牵强,追求形式

“参与式”课堂教学,强调过程的参与性、探索性和游戏的趣味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实效性,设置的游戏千篇一律,如“泡泡糖粘什么”这个游戏在许多课堂里出现,只有形式,没有深意,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热闹,而忽略了时间和实效,没有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些情景和游戏内容与主题毫不相干,其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理解新知识点的困难,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小组活动,放任自流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教学就不需要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有些教师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完全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上看不到有效的训练活动,小组活动完全放任自流。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这是要练习最基本的读写技能的,但有的教师却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表面上看是全体学生参与,但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毫无实效可言。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以为参与就是此起彼伏地举手,就是热热闹闹的讨论,就是积极而大声地发言。常见一堂课中,学生频繁地站起坐下,走来走去,好不热闹!展示、讨论、汇报、评议,占了一节课中绝大多部分时间,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还有些教师认为某项活动非常好,就不管是否合适都安排在自己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充斥着随意性。

4. 节奏松散,浪费时间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意让时间流失,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一堂课学生没有掌握多少“有价值”的知识,而只是在松散、凌乱的课堂教学中度过。有些教师在时间的安排和运用上不合理。如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占用大量时间,而学习掌握新知只是一带而过;有的教师解释如何做该项活动时占时过多,而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却很少;有的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考虑半天才决定让哪位来答,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流失了,最后只能抱怨教材容量大、小组活动费时、课时紧、时间不够等等。

5. 滥用课件,顾此失彼

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对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有的教师则是滥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公开课的做秀,结果课堂上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有些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忽略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学情分析。如有的教师教案和板书中出现错字,朗读课文发音错误,知识点讲解错误等等。还有些教师只是为了精美的画面、生动的动画,把一些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在课件中,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

1. 加强学习,改变观念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课堂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学校管理者。教师要想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新课程提出的挑战,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强调前沿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只有置身于课堂教学的前沿,密切追踪课堂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目标明确,改变学案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在制定学案时,必须先确定教学目标,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宏观微观层次分明。宏观上要把握整体教学目标,微观上要做到目标清晰、具体、细化。第二,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制订,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同步发展,而且在认知与情感上还要得到和谐发展。科学地制订最佳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 巧设活动,改变认识

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项小组工作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实效性。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如《师生情》一课的教学设计,他以组织者、引路人的身份,提出:“你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作为话题切入,设计了“互动激趣,诗歌激情,表达升情”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自由参与和畅达,实现了学生由想说、敢说、到说好的活动目的,最终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与,重要的是思维的积极活动,关键在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著名教育家跨美钮斯认为:“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当一个活动任务提出后,立即举起森林般的手争着想回答,这样的活动价值是不高的,这样的课堂参与也是低层次的,是没有多少效果的;当一个活动任务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低下头陷入思考,教室里顿时一片沉静,几分钟后,慢慢地举起了一只、两只、三只手……这才是高质量的活动,高层次的参与。从表面上看,前者热而后者冷,但从实质上看,后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远远大于前者。

4. 优化时间,改变节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另一个关键是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这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说明解释,这就等于增加了有限的时间,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同时要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密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拖堂现象,减少课堂无效时间的花费,真正走优化课堂教学之路,争取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新课堂教学提倡的是“快节奏、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大了,活动密度增强了,课堂节奏加快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5. 结构严谨,改变过程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篇11

关键词:三主五步;课程改革;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多次因课改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我始终认为,课改的变革最终还得用学生的分数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成与败。之后我才认识到这个想法是错的,我的想法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在我们经历两年自主学习的课改,停滞不前的当下,“三主五步”课改的春风再次沐浴着整个校园,进入了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在课改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慢慢地转变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再是背手听课的乖孩子,而是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在短短一学期的课改实施过程中,学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拥有了自由的空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课改后的课堂中我也真正体会到了为人师表的快乐与轻松。在我和学生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折服;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这应该就是课堂的春天吧!

课堂因课改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改驱走了旧陈俗,教育迎来了艳阳天,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仍像刚学步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辛苦。总之,每一次培训就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啊,课改路上的我,无时无刻不忍受着“旧我”与“新我”的碰撞。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信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在反思中调整自己,走好自己的课改之路,与课改共同成长!在课改的广阔天地中坚定地跋涉,高效课堂——这新世纪教育的曙光一定会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一定会让学生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课堂因自主而精彩 篇12

一、课前先学、检查反馈

一篇课文,教师只上两个课时就要结束,如果不能切实地组织起有效的预习,恐怕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不流于形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积极性,笔者让学生预习并记录下自己的收获,第二天上课时交流。这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能从自己的实际阅读能力出发,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执教《她是我的朋友》时,笔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认真地预习了课文,一定有很大的收获吧。谁愿意将你的收获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同学通过查资料,汇报了血型和献血的相关知识,有的同学汇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同学谈到学了这篇课文后所得到的启示。学生反应热烈,收获颇多。又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语言简练,可是其间的历史事件学生却知之甚少。学生通过课前电影、图片、文字资料的收集,被“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事件所感动,对其中的战斗故事耳熟能详,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二、精读情节、注重质疑

古人说:“读书贵在质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在质疑中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展。正因为这样,笔者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汇报完预习收获后,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预习中,大家有收获,也有疑问。说说看,都有哪些疑问?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根据学生的汇报,笔者梳理出了两个问题:

1.献血前,阮恒为什么举起手,又放下手,而又举起了手呢?

2.在献血过程中,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而又不断掩盖自己的痛苦呢?

又如《一夜的工作》中,预习后,梳理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周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哪里?生活简朴表现在哪里?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能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设疑、质疑的能力。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去释疑;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具有导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三、放手自学、朗读悟句

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深入解读文本,不仅仅要明白文本内容,还要自主探究,品词析句,从而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的思维过程。因此,笔者在《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的教学中,师生梳理完问题后,就布置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定的首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读”来感悟,引导学生领悟阮恒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感受阮恒即便是付出生命,也要帮助朋友的高尚情怀。有效的朗读能把阮恒的矛盾心情、优秀品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真实感受。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读”的训练:自由默读,整体感知;具体品读妙句,体味精彩;分角色朗读,巧妙引读文眼;优秀生范读,情感共鸣,使阮恒的高尚情怀扎根于学生心中。笔者设计这些朗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深入理解课文蕴藏的内涵,在多层次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该讲的还是要讲,但要有度。正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自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提倡“导”要合理,“讲”要合时。教师可以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讲在学生“体验”不到位时,讲在学生“探究”不出时,讲在“多元讲读”有误之时,讲在学生品析重点词语时。

上一篇:人民币外债下一篇:绵羊服装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