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外债

2024-10-14

人民币外债(精选4篇)

人民币外债 篇1

一、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现状

(一) 由于境外融资成本较低和境内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借用人民币外债

2012年, 在人民币外债发生额管理的限制下, 大连市外商投资企业借用人民币外债需求依然十分强烈, 全年新增人民币境外融资登记金额36.94亿元, 实际融资金额34.26亿元, 其中境外借款股东贷款提款19.31亿元, 境外金融机构借款提款9.54亿元。主要由于:一是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促使借入人民币外债的意愿增强。当前大连市已借入人民币外债中短期借款平均借款利率3.7%, 中长期借款平均借款利率4% (1) 。远比境内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15%和5年期以上6.55%要低得多。二是境内借款困难, 境外融资相对容易。由于境内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流动性趋紧。另外随着人民币回流政策放宽, 境外人民币希望回流获取更高收益, 因此企业在短期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会首先考虑借用人民币外债。

(二) 当前人民币外债“发生额”管理相对外币外债管理更加严格, 无法满足企业短期流动性不足的要求, 长期来看还会收窄企业的境外融资渠道

出于对人民币升值、境外融资成本低的考虑, 大连市企业借用人民币外债的需求日益强烈。截至2012年12月末, 大连市人民币外债余额74.01亿元, 其中长期借款15笔, 51.34亿元, 借款集中在几家大型制造业企业, 主要用于扩大产能, 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短期借款28笔, 22.68亿元, 占比30.6%, 借款主体较多, 主要用于弥补流动资金不足, 且大多发生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细则的通知》 (银发[2012]165号) 文件下发即总行明确人民币外债按照“发生额”管理之前, 文件下发后企业大多转向借用外币外债, 大连市仅1家企业办理了人民币短期外债业务, 共借债约2 300万人民币, 借债原因是该企业误以为人民币短期外债按“余额”管理, 目前该企业可借债额度已全部被占用, 无法再借入任何外债。

“发生额”管理源于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于外债的管理模式, 是相对于“余额”管理来说的, 是指外债业务一旦发生, 外商投资企业可借用外债额度即被扣减, 无法恢复并循环使用。目前跨境人民币外债采用的就是“发生额”管理方式, 既无论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是短期的还是中长期的外债, 均为一次性借款, 无循环使用额度的可能。从短期来看, “发生额”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资金流入, 能够控制国内通货膨胀。但从长期看来, 借用人民币外债还会收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 阻碍人民币资金流在境内外的有效循环, 进而会影响人民币“走出去”的整体进程。

(三)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与总体制度设计理念相悖

人民币外债虽与外币外债本质上一致, 但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从微观层面上看, 人民币外债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在当前劳动力成本高企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另外, 借用人民币外债可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切实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宏观层面上看, 人民币外债不涉及外汇占款、币种错配等问题, 可有效舒缓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是人民币在境内外循环的主要渠道之一。另外, 由于国家经济实力较强, 人民币的偿债能力也毋庸质疑。因此总体风险是可控的。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过于严格, 这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管理优于外币结算管理的制度设计初衷相悖。

(四)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缺乏完整的管理法律法规, 业务开展存在风险点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在业务操作环节也不尽合理, 业务开展依然存在风险点。一是多头管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和统计数据混乱。针对此问题, 2012年, 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出台了人民币外债“一点管理”制度, 率先在全国初探本外币一体化管理, 有效解决了外债多头管理的问题, 打消了银行和企业的政策顾虑。二是缺少银行审核业务办理时对于关键细节的规定。比如, 如何判定企业是否需要借债, 能否借债的问题, 在企业提交申请时是否需要企业必须说明资金的用途等内容。近期大连市一家外资银行刚为一家已要清算的企业办理了借用人民币外债的业务, 实际上该企业已不具备偿债能力, 但当前政策没有限制该种情况的发生。三是易发生道德风险。当前的人民币外债市场化管理,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后续监管体系和有力的监管处罚手段作风险保障, 商业银行在为企业办理人民币外债业务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二、调整人民币外债管理模式的思考

人民币外债与外币外债本质相同, 互为补充, 但二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同,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本外币债的特征, 争取做到既能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又能有效控制风险。

(一) 在制度设计上, 人民币外债应纳入外债统计范畴, 分层次核定本外币外债余额的总指标

根据我国现行外债管理的有关规定, 有借外债资格和外债额度的企业在从境外借款时能够借的币种没有限制, 可以是美元或者欧元、日元等, 境外的人民币也属可借的币种。且目前国际通行外债统计标准为本币外债原则, 即把本币债务纳入外债统计体系, 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口径。如国际收支 (BOP) 、国际投资头寸 (IIP) 均将本币外债纳入外债统计。因此, 人民币外债毋庸质疑应该纳入外债管理。这既是适应对外经济发展、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也是与国际统计标准接轨的需要, 更是完善外债统计、防范外债风险的需要。

在具体管理时, 人民币短期外债按“余额”管理, 中长期外债按“发生额”管理, 银行的本外币外债指标应该分开核定。企业的外债指标仍按当前的“投注差”管理, 在其额度内企业可以自行决定借用外债的币种, 但应明确借债币种与还债币种不可交叉。

(二) 在业务操作上, 加强流入管理和用途管理, 在借用外债的原因和用途方面加强管理和审核, 并在关键细节上进行明确规定, 制定定期非现场、现场检查机制, 设置一定处罚手段

明确外汇指定银行的真实性审核义务。比如, 发挥银行更贴近客户, 更了解客户的优势, 明确要求银行需要审核企业的财务报表等相关材料, 实地考察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以判断企业是否需要真正借用外债, 将“热钱”从源头上把控住。为防止银行出现道德风险, 则需要一定的检查和处罚的手段, 仅采用定期通报批评的力度太微弱, 不足以起到震慑银行的作用。

在资金用途上, 当前规定非常到位, 可以用于偿还境内外贷款, 短期用途为经营范围规定的内容以及日常开支, 长期用途可为扩大产能、购买固定资产等。但当前逐笔登记RCPMIS (都是手工录入系统) 、逐笔留存单据的办法给银行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可以规定相应额度, 在一定额度以上的需要企业提交相应材料并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 一定额度以下的不需要录入系统, 但需要银行做好相应记录以备查。

(三) 在政策协调上,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 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民币外债资金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 实现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与人民银行反洗钱信息系统、支付结算系统、跨境人民币统计监测信息系统等对接。通过各系统资源共享, 实现人民币外债资金流动的全口径监测分析, 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协调当前跨境人民币业务与外汇管理政策冲突部分, 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人民币外债管理办法, 以便更好地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三是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模式, 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应形成监管合力, 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健全科学、宏观审慎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

(本文获2013年全国商务财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刘冬梅.人民币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华北金融, 2012, (2) .

[2]周永涛, 许嘉扬.基于跨境人民币结算视角下的人民币外债管理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 (2) .

论中国外债问题 篇2

关键词:外债,现状,管理,对策,中国

外债, 是指国家向外国商民或政府的借债, 属于国债的一部分, 一般不包括个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债款。而外债的运用过程, 也就是债务经济的过程。中国外债规模不断扩大, 对外债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 所以为了控制外债规模, 必须要有效地控制国家经常项目赤字。

一、中国外债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政府管理外债的措施与原则

中国对外债基本上采用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的原则。在管理上, 所有借款单位都必须到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外债登记, 以保证国家对外债的监督和控制。在偿还上, 对外借款的本息由偿还责任者负责偿还。

(二) 中国近四年的外债情况

从外债规模看, 近四年时间里, 中国整体外债规模逐年上升, 但中国外债仍处于公认的安全线内 (负债率安全线为20%) 。由表1可知, 2009年末, 外债余额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 为4 286.47亿美元, 外债余额比上年增长14.4%;2010年末, 中国外债余额增至5 489.3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8%, 2010年外债增速是2009年的1倍;2012年外债增长速度相对前三年的速度是放缓的, 以6.04%的增速增至7 369.86亿美元。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从外债期限看, 短期外债增加, 中长期外债相对减少, 中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继续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从上表可以看出, 短期外债占比最大, 从2009年的60.48%增至2012年的73.4%, 是短期外债占比连续第十个季度上升。短期外债增速较快是一个比较乐观的现象, 将会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于中长期外债而言, 截至2012年末, 中国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 960.57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仅增加19.61亿美元, 而且所占比例也逐渐减少, 由2009年所占的39.52%减至2012年的26.6%。

从外债结构看, 美元债务所占比例继续上升。美元债务仍为中国外债的主体。

表22009年和2012年中国外债各币种比例

从表2和下页图1、图2可得, 美元债务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2009年到2012年美元外债占比由67.76%增至77.83%。而日元债务所占比例下降明显, 从2009年的11.89%减至7.37%, 欧元外债基本保持不变的趋势, 从6.38%增至6.58%, 相对来说, 特别提款权和港币等其他外债所占比例也有所减少, 由13.97%降至2012年的8.22%。总的来说, 美元外债占主要部分, 其次是日元债务, 欧元的占比有实质性提高, 英镑及其他货币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二、中国外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外债流入速度过快

截至2012年末, 中国借入外债余额为7 369.86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419.89亿美元, 上涨6.04%。而其余三年的外债余额增长率是超过14%, 2011年和2010年更是超过25%。

(二) 外汇管理局监管能力比较薄弱

1. 权威性不够。

至今为止, 中国的外债管理体系还缺乏一个集中的权威机构。中国外汇管理局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外债进行事后统计监测, 尤其是对窗口企业的管理乏力。

2. 具体监管力度不够。

原则上外管局对境内机构借款条件进行审批, 若发现一些不合理的条件应予以拒批, 但实际上拒批的情况极少发生。

(三) 外债使用效益不高

基础产业所占外债比重过高, 中国借入的外债投向基础产业的比例过大, 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 经济效益并不高, 给未来的偿债增加了困难。

三、加强中国外债管理的对策

(一) 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

建立科学有效的外债管理体制, 把外资当作内资来加强管理, 构建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并且要改革现行政府外债管理模式, 加大财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使管理职责明确, 信息沟通, 分工明确。

(二) 适当调整利用外债规模和结构

在利用外债政策上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要集中财力, 由追求数量转为提高质量, 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 合理引导外债投向, 促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三) 加强防范外债风险

中国政府要提高对外债风险的认识, 高度重视对还债准备金的筹集和管理。为防范外债风险, 要相应制定地方外债准备金管理办法, 使得中国对外债风险防范制度更规范化、明朗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中国外债登记管理的模式选择与改进[J].西南金融, 2011, (3) .

[2]马超.中国外债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J].河北金融, 2009, (10) .

[3]金普森.近代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外债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 篇3

关键词:外债政策,国际收支平衡,资本项目

一、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 必要性

1、中外资企业在外债管理上的区别待遇严重影响到中资企业对外融资, 妨碍了中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我国对中外资企业举借外债实行分类管理, 外资企业举借外债的条件比中资企业要宽松得多。外资企业在“投注差”范围内可举借外债, 而中资企业中长期外债须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短期外债额度须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2、现行外债余额管理方式注重个体风险防范, 缺乏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传统的外债管理是微观审慎, 注重对个体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而缺乏对宏观环境、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关注, 比如大量资本流入是会使汇率升值和导致金融体系流动性增加等。随着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开, 仅依赖微观审慎管理已经不能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而宏观审慎管理重点关注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 有利于增强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

(二) 可行性

1、国际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 国际社会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努力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初步形成了可操作的政策框架,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已形成的框架案例。

2、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为实行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条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通行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为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风险点

(一) 中外资企业借用外债实施比例自律管理后可能会对国内外汇储备造成冲击

中外资企业借用外债实施比例自律管理, 充分实现了中外资企业外债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由此也带来了风险。首先, 目前境内借款利率明显高于境外借款利率, 在一段时间内, 境内中外资企业有可能大量借入外债, 造成国内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其次, 当面临热钱流入过大时, 我国可通过调减指标比例来降低中外资企业借债规模, 但是企业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或者由于主观原因不愿意及时偿还, 实施宏观审慎工具效果减弱。

(二) 造成币种和期限匹配风险增加

1、币种匹配风险增加。一方面, 我国经济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 但是资金短缺, 特别是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所需的外汇资金短缺, 导致企业借用外币外债占总外债的比重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金融市场的欠发展, 缺乏有效对冲货币风险的金融工具, 导致货币错配不断积累。

2、期限匹配风险增加。现行外债管理规定, 外债资金的运用期限应与外债的还款期限匹配。短期外债可用于短期流动资金, 不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中长期用途;中长期外债可用于短期流动资金和中长期用途。而企业外债可以提前偿还和延期偿还的特性, 有可能造成当汇率合适时, 资金大量流出, 使所借的外债脱离了原本的实际用途, 而成为了汇率套利的手段。

三、取消现行余额管理后实施比例自律管理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建议

(一) 强化分类指导, 着力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行比例自律管理模式, 并针对主体的特点对指标比率进行微调。首先, 将指标比率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其次, 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主体, 执行比同类主体高的指标比例的优惠政策, 最后, 推出差别指标比例动态调整措施, 继续拓宽指标比例的运用范围。

(二) 加强部门配合, 增强宏观审慎管理之“力”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既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 也不同于对单个机构的金融监管政策, 而是包括逆周期调节在内的相关调控政策和监管措施的有机组合, 这就要求金融监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实现统筹协调, 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 促进外汇政策和监管政策措施的协调, 稳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

四、实现中外资企业外债的一致和统一

(一) 中资企业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有条件从国外直接获得融资支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很多中资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 与境外客户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 在国外市场中拥有较好的信誉, 有能力从国外获得融资支持。

(二) 加强金融部门配合, 统一外债管理

简化中资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的流程, 中资企业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借债资格, 获取资格后, 可在指标比例范围内借用中长期外债。企业所借中长期外债的发生额和短期外债的余额不得超过指标比例范围。

(三) 建议对中外资企业实行差别比例自律管理

将中外资企业所能借外债的总额度与注册资本等指标挂钩。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和偿债对企业进行分类, 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执行比同类企业低的指标比例, 并且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对比例实行动态调整。

五、加强外债的币种和期限匹配风险控制

(一) 加强外债的币种匹配风险控制

1、完善汇率制度, 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带来的货币错配风险。建立一套完善的汇率制度,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来有效应对外债可能产生的汇率风险。另外, 对所借外债进行宏观管理, 以多种币种形式持有外汇借款, 降低汇率风险。

2、完善我国金融市场, 建立有效对冲货币风险的金融工具。有效的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增加外债币种匹配的风险对冲能力和套期保值能力, 能有效避免短期热钱流入带来的风险。

(二) 加强外债的期限匹配风险控制

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实施探讨 篇4

一、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分析

1.项目前期的绩效审计。外债项目的审计往往都要有一个前期的准备,一般说来包含了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项目设计的准备,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评估及立项。这其中,项目立项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项目优良的关键。这样看来,立项决策一定要以科学性、合理性作为最基本的考评标准。对项目的立项决策进行程序评价,主要就是以可行性论证、项目评估及项目立项作为对象,看是否符合并遵守程序进行了审批;而项目立项决策进行的评价内容一般包含了以下的几个内容,即: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机构可行性,以及社会可行性。总之,项目绩效的审计在前期的评价一定要把国家及该地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作为基本的评价准线。非营利性项目的评价,就要将本地区的实际财政情况和项目内容进行结合性的可行性评价。

2.实施阶段的绩效审计。外债项目在进入了实施阶段后,绩效审计中就要关注两个重要的指标:评价项目管理、资金使用效益。这个阶段的评价内容主要有:(1)项目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发挥,主要是针对项目的内部控制、债务的管理,以及外汇的风险防范机制3个方面展开;(2)实现程度的情况,主要指正在建设中项目的目标或计划目标及相关的指标;(3)执行落实情况,针对的是项目预算的成本指标及定额;(4)资金,主要是来源及使用情况是否真实、合法及有效。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参考:第一,开展项目管理的制度的落实及执行的情况,包括具体的项目内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施工中的管理及监理的管理评价等;第二,项目开展的进度与质量的管控情况,通过对进度的比较分析、质量的评价、所签合同落实执行评价、投资概算的落实评价,以及资金管理的相关评价等。

3.竣工阶段的绩效审计。在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或者正常运营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生的外债的偿还等能力是对财务和经济的主要反映和评价。针对非营利性的项目,对其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看项目所在区域是否具备偿债能力,以及资金能否及时注入维持项目的长期运转这两个能力。另外就是看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这主要是指外债项目进行的经济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的评价。对社会效益的评价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对相关的各种因素及数据的搜集、汇总,使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中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在进行项目环境效益评价过程中,在建议和措施的提出上应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及实施,并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和持续的发挥。

二、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实施策略

1.成本-效益分析策略。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成本一效益分析法是将“项目收益”与“项目成本”作为对比的对象,进行项目实际产生的效果的分析和评估。在此分析方法中,是将产生的正面的利益或者价值作为了“项目收益”,而将项目产生的负面效果和支出等作为“项目成本”,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测算出取得的实际效果。这里的项目收益”与“项目成本”两个指标,包含了内外部的直接及间接的所有因素,包含可量化及不可量化等方面。

2.成本—效益定量分析。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是我们进行盈利性项目收益及成本衡量计算的一个标准,通过对项目净收益的核算来对项目取得效果进行整体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常是要对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运用净现值法进行评估。一般的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净现值=收益现值-成本现值

假如净现值表现为正,说明项目是取得一定收益的,是可以发展的;假如净现值表现为负值,就说明项目并没有取得收益,是不可以继续这样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净现值的大小就可以直观的表现出项目的效益的好与坏。

3.成本—效益定性分析。非营利性的外债项目,一般是很难用货币的形式去完成收集及成本的衡量和计算的,因此只可以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在开始成本一效益这种定性分析时,可将T形账户样式作为参照,把项目的成本及效益分别的列于两边,并遵照一定的标准将它们分类排列,例如,可根据性质划分为经济类、政治类等多个方面;之后,将每个类型的成本和效益分别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结果上根据实际情况赋予不一样的权重;最后,评估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系统及整体的调整和权衡,就可得出最终的结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各级机关要将外债绩效审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要将绩效审计通过各种实践进行推进。在进行项目的绩效审计中,要把握客观、公平的原则,正确的评估外债项目建设目标的落实和产生效益的实际情况。在外债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外债项目的效益和作用的发挥,促进我国项目决策和管理水平提升,是当前我国亟需开展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摘要:从现阶段我国外债情况来分析,我国的外债基本上都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由国务院统一授权,财政部为对外窗口引进而形成的,因此,外债的绩效审核工作就担负着重大的审查任务,对外债项目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外债项目的绩效审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望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微课与课堂教学下一篇:课堂因互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