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2024-10-1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共12篇)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1

一、汇率制度改革回顾

1. 国际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是政府在制定汇率时的重要选择。“三元悖论”是政府考虑汇率选择的重要理论基础。从理论的角度, 从市场调节出发, 自由浮动的汇率政策的优势更为明显。从经济的发展的进程当中来看, 需要在相应的先决条件, 对这些先决条件下, 汇率的自由浮动更有利于市场的调节与发展, 这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忽视这些先决条件, 必然又会导致新的金融危机的产生。

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 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改革开放这一历史阶段, 我国所实行经济外汇管理体系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的模式, 集中化的进行外汇收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由官方到市场, 由双重到单一, 由僵化到灵活, 由封闭到开放, 由固定到浮动的“否定之否定, 螺旋式上升”的调整过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汇率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使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 中国各产业结构调整得更加合理。本文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总的来说,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主要分为“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两个时期。

二、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科学完善的汇率制度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需要具备以下职能:其一, 环境适应性, 能够及时应对经济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其次, 实现均衡转化, 充分利用经济资源;其三, 能够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预判, 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 汇率框架不会受到影响;其四, 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要保证均衡, 进而保证经济的均衡性发展。

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富有弹性, 对市场反应灵敏, 国际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优化, 拥有独立性和灵活性。在当前的人民币汇率之下, 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行制度政策的引领下,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 现行政策来看, 汇率制度还不尽完善, 长期处于过渡稳定或僵硬的状态, 不利于经济的均衡性发展。当前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 限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在“三元悖论”的影响下,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尤其是在当前的开放经济环境当中, 其影响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为了保证汇率的稳定性, 不能同时满足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两者中只能选择其一。由于中央银行的被动干预, 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根据篮子中货币之间的汇率来被动调整的。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2. 失去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经济杠杆作用是汇率的重要职能, 着重于国际收支调节。国际收支会由于汇率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通过汇率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 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 对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就需要更加完善的汇率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根据央行规定, 我国货币比率有着固定的数值, 汇率的波动范围也十分明确。但是由于限制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 汇率在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很难充分的发挥出来, 失去了调节国际收支的职能,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对冲性干预不强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主动性不强, 在现行汇率制度下, 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量增加, 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 需要大量购进外汇, 从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造成通货膨胀压力。

4. 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却仍然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进而保持经济的均衡性发展, 导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缓慢。

三、汇率制度改革对策

1. 汇率制度改革反思

30多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 总结其经验教训能让我们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路走得更好。

(1) 重新认识汇率

货币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但并非所有的货币都能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对于汇率, 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 (美元, 日元等国际货币除外) 。对于一般的非国际货币, 汇率需要通过国际货币进行套算, 所以汇率是双边的比价, 不能简单地把汇率的波动或失衡理解为某一种货币被高估或者低估。我们在选择汇率制度时, 必须考虑非对称性, 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套算确定汇率。

(2) 完善汇率机制优先

汇率机制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核心基础问题, 没有了汇率机制, 就无法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汇率水平仅仅是一个方面, 重点还应落实在优化完善汇率制度。只有汇率机制完善, 才能更好地保证人民币汇率改革之路的顺利进行。

2. 汇率制度改革对策

根据第三章第四章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模型和汇率预期实证模型的分析, 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未来之路本文做出以下分析, 主要包括短期策略分析和中长期策略分析。

(1) 短期策略

就短期进行分析, 汇率制度改革仍然围绕经济稳定性发展为前提, 采取有效的策略,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支持下, 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以有效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限制外商投资, 促进我国对外投资

若外商引进越多, 资本项目顺差就越大, 外汇储备增长越多, 导致人民币大幅升值, 人民币升值达到一定程度后, 比较优势消失, 货物贸易逆差, 将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 所以管理当局需要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一定程度地限制。对于我国对外投资, 应该大力促进, 放开个人对外投资, 允许民众对外投资, 才能让他们有动力持有外汇, 才能够降低投资顺差。

(2) 平衡汇率稳定和外来压力之间的关系

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 平衡汇率稳定的办法是利用央行调节外汇平衡能力, 进行人民币汇率干预, 有效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积极、巧妙的应对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制裁, 在维持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稳定的基础之上, 提升经济承受能力, 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 尤其在兑换美元方面。同时平衡美元和欧元的比重, 缓解外来压力, 实现汇率稳定和外来压力之间的平衡。

(2) 中长期策略

(1) 建立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

建立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 保证浮动汇率制度的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 促进汇率形成。实现由汇率决定向汇率管理角色转变。丰富汇率管理方式和手段。打破银行垄断, 为外汇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汇率风险意识, 积极应对汇率风险, 并具有解决风险问题。企业及投资者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 建立外汇市场新秩序, 以更好的吸引投资, 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外汇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提升外参与主体的自我约束能力, 对建立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基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金融体系改革

在建立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的基础上, 促进基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金融体系改革。参考外币对外币交易市场, 进而完善本币对外币交易市场, 进而实现结售汇头寸管理到外汇交易敞口头寸管理的过渡。基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金融体系改革, 使美元做市商制度更加完善, 减轻购汇压力, 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维护市场的稳定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总的来说, 科学完善的汇率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不足, 从短期和中长期分别进行考虑, 采取有效的改革对策予以应对, 完善汇率制度。对于中国人民币汇率来说, 更具弹性的汇率是汇率改革制度最好的选择。基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外汇市场, 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汇率制度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一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恰当的汇率制度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来说, 选择一种符合本国国情又顺应世界趋势的汇率制度非常重要,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之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改革,汇率制度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华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J].商业时代, 2010 (33) .

[2]刘瑶.从变迁历史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J].财经之窗, 2010 (5) .

[3]李平.人民币汇率——理论 (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2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适用于外汇指定银行(中资与外资)进行的所有外汇与人民币的结算与兑换,包括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适用于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往来;适用于居民与非居民的交往活动。总之是适用于所有交易范围的一切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交易;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我国目前对内对外经济发展状况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

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原因:人民币近期大幅贬值,与美联储缩减QE3、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新兴市场汇率回调和中国央行近期表态有关。短期来看,人民币贬

值预期将继续升温。

中国1月份进出口均较2013年同期增长大约10%。2月份新出口订单是pmi构成中唯一出现改善的指标,而整体新订单、采购量、支付价格和就业指标均出现恶化。中国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已经不及过去,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削弱了中国的竞争优势。

还有一点,一项衡量中国制造业活动的主要指标在2月份出现下滑。2月份中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wi)初值为48.3,低于1月份49.5。该指数高于50表明制造业较前月扩张,低于50表明制造业萎缩。这表明,该指数延续了1月的下滑趋势并创下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显示中国经济可能正逐渐失去动力。

过去1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的,投资拉动能持续下去的前提是:投资要有效率。也就是说投资之后的产出要有人愿意购买。但未来,国外经济增速整体不高,国外需求无法消化如此多的产出。

国内消费也无法消化这些产出,因为大部分老百姓真实消费能力提高很慢。在这种条件下,投资必然产生坏账。近年来政府用卖土地掩盖投资坏账,这样的恶性循环吹大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

当房地产需求下降,房地产泡沫吹破后,地方政府土地难以卖出,国家只能再一次大幅放货币来冲销坏账。这次之后,热钱将会流出。人民币开始贬值之旅就开始了。

人民币贬值对于股市的影响

近期股市的下跌一方面是受到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一方面是是受房地产行业泡沫开始破灭,房价开始下跌的引发的房地产股暴跌的影响。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将从2014年开始,从此产能严重过剩的房地产行业将进入漫长的下降通道,房地产股也将进入长期的下跌趋势,因此房地产股的长期下跌,银行股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中期对于股市不利。但是短线股市经过大跌后会有一个技术性反弹要求。

综上所述,人民币贬值的振背后反映的是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中,目前中国所有的行业日子都不好过,所有的行业在国际上都没有竞争力,所有的行业都处在亏损或不盈利的困境中。

原因主要是过去年10年大家都去炒房炒地炒煤炒矿,在过度的投机炒作中让我国经济的所有行业都自废武功,失去了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只能去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目前解决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和提高各行各业盈利能力问题的关键是要帮助所有行业的上市公司再造新的商业模式,加快各行各业转型升级。

人民币贬值是好是坏?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问题。从有利的一面来看,主要体现在:(1)人民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它有利于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出口,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人民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2)中国的外贸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国内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

人民币贬值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1)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可能引发新的通货膨胀。(2)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同时,外部投机资金可能撤离,就连前期进来的储蓄资金、投资资金也会撤离。甚至可能出现内地资本外逃。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3

一、 汇率制度的含义及人民币汇率的演变过程

汇率又称汇价,是不同货币间的兑换比率或比价,也可以表述为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外汇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价格就是汇率。

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出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从目前看,我国人民币汇率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人民币汇率的制定基本上与物价挂钩,这一阶段的汇价机制主要是市场调节,在不断的波动中寻找均衡点。

第二阶段(1953-1967):这一阶段,我国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汇价与计划价格管理体制的要求相一致,人民币汇率与物价逐渐脱钩。

第三阶段(1968-1978):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到西方货币实行浮动时期。为了避免汇率风险,人民币实行对外计价结算,并确定权重,根据这些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升降幅度,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这一时期,汇价高估状况不断趋向于严重,错过了调整外汇水平的良机。

第四阶段(1978-1984):国务院决定改革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体制,除了继续保留对外公布的牌价适用于非贸易结算外,还决定制定适用于外贸的内部结算价。

第五阶段(1985-1993):取消内部结算价,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这一阶段内部结算价虽然对促进外贸出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两种汇率使用范围出现混乱,外贸亏损扩大。

第六阶段(1994-2005):经过前面五次汇率的调整,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彻底结束了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存的局面,开始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这是汇率改革的第六个阶段,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七阶段(2006-201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为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完全兑换和使人民币将来成为国际重要结算和储备货币打好基础。

1994年以前,我国的外汇市场是两个市场,一个是官方市场,汇率是1美元兑换5.7人民币;一个是调剂市场,汇率是1美元兑换9-11元人民币。当时,80%的进出口都是通过调剂市场进行的,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最后按调剂市场的价格并轨,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相对于官方价格,人民币贬值了33%,改革是成功的。汇率并轨后,除了1997年经常账户不是顺差外,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国际收支均实现顺差,央行外汇储备目前已高达3.5万亿美元,稳居世界央行之首。

2010年6月19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体制再次改革,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为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完全兑换和使人民币将来成为国际重要结算和储备货币做好准备。

纵观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演变过程,从中国的国家利益来看,低估的汇率水平和僵硬的汇率制度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低估的汇率会带来资源的错误配置,尽管出口部门得以不断扩张,但是国内其他行业则失去了发展机会;过分僵化的汇率制度给国内货币政策带来了压力,而且随着时机的拖延,推出钉住汇率制度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中国政府正是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进一步的汇率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并选择进行调整,从而缓解了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要求过大的压力。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贸易结构的影响

由于企业性质、类型、所处行业、规模和进出口贸易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各异。调查显示,一般贸易所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型外贸公司所受的影响高于综合性外贸公司,而进口型外贸公司则受益较大。以2012年为例,我国外贸总额为38667亿美元,而来料加工装配、进料加工合计18560亿美元,占48%,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的调整对加工贸易的影响程度相对就比一般贸易要小。而我国的一般贸易基本上一直是逆差,人民币汇率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产品的出口数量,特别有可能削弱那些单纯依靠“刺刀见红”式价格战打市场的企业。所以,以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小企业一般都将面临微利或者无利润的状况。虽然大部分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由于赢利能力不强,微利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中小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损失的抵御和承受能力仍然比较弱,如不少服装加工企业的外销服装售价很低,有的服装几块钱一件,卖到中东“穿一次就扔掉了”,不少出口服装除了布料和加工费外,赚不了几毛钱,若再遇返工或退货,只有亏本。因此,在国外“反倾销”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的今天,廉价竞争这条路难以为继。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已确定出口价格或已出口还没有结汇的企业影响比较大。例如,从浙江一些出口占比90%的经营化工产品的外贸公司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2%,这些公司的利润就会下降10%以上,必然恶化其财务状况。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减少对廉价劳动力和价格战策略的过度依赖,增强我国外贸企业及员工的自我调整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虽然有可能短期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较大,但对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还是有利的。另一方面,汇率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某些依赖进口原料的企业受惠。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后,产品进口价格会相对下降,有利于企业降低进口成本,拉动进口的增长。如航空业,其燃用油依赖进口,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其进口成本,对行业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国内航空公司债务多以外汇浮息贷款为主,人民币升值后债务由以外币计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有所下降,为航空公司带来直接会计账面的汇兑收益,外币债务还本付息时则让企业节省了人民币计价的财务成本与费用。因此,对于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对其的影响必然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一些弱小的仅仅依靠规模扩张和单纯劳动力优势生存的企业有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endprint

三、外贸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出口产品价格,调整经营策略

人民币升值后,许多外贸企业正努力与顾客沟通,通过提价来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风险。但这一过程进行地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由于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只能通过切实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资金运筹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当然,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从长远角度看,市场应该会相对稳定,即使提价,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也不会减少很多,相反可以有力打击同类低价倾销产品,防止恶性竞争。有不少化工企业已经减少订单数量,一般只接受3个月以内的订单,对3个月以上的订单较为谨慎;很多企业也是除老客户外,不再接受一些供货时间较长、利润较低的订单,以避免因收汇时间延长所造成的汇率损失。部分企业在境外设立销售公司,也是为了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产品销售价格和出口竞争力,有效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造成的不利局面。

(二)加大技术开发,降低生产成本

有些跨国公司或有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或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等措施,压缩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出口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或者通过实现外贸出口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实现出口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转变,以便更多赢取市场和利润,这也是很好的规避贸易风险的手段。

但是,对于国内很多企业来说,这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并且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对其生产经营造成巨大的压力,如化工类产品的换汇成本较低,在短期内出口经营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但如果能加大技术开发,甚至投资海外市场,由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海外投资能力,其购买外国原材料的成本会降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会显现,反而能催生出一批跨国企业。

(三)办理远期结汇业务及利用金融工具避险

这次汇改之后,为方便企业和个人在浮动汇率机制下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国家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了远期外汇交易。采用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防范风险的成本低。企业不需要缴纳保证金,而只需支付手续费和风险保证费;二是灵活性较强。远期外汇交易的货币币种不受限制,交易的金额和契约到期日也由买卖双方自行确定。我国的银行已开办了这项业务,外贸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

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美元汇价的远期变化成为影响企业选择即期或远期结售汇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因素。2013年2月到2013年6月,由于不少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后美元的结汇价应低于目前美元的远期结汇汇价,因此选择办理了远期结汇业务。由于美元6个月远期售汇汇价远低于即期售汇汇价,因此企业选择办理远期售汇业务以赚取汇差,压低进口成本,使远期售汇合同签约数大幅增长。

采用进出口押汇、保理等贸易融资方式,也能使企业不仅实现低成本融资,而且还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有可能造成的影响。但显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机会收益和机会成本永远并存,像汇率锁定等业务在锁定人民币升值风险的同时,也会使企业在宏观政策没有发生预期变化的情况下丧失一部分收益。

(四)加强企业自身对外汇资产的管理

企业出口成交后,要加速单据流转,争取在第一时间回笼外汇资金,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力争出口额一半以上运用这种方式实现货款变现。企业要多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同时要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缩短结汇期限,尽快回笼货款,减少在途资金占用。

也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在签约时选择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债,利用目前外债管理政策对短期外债展期没有次数限制的空子,在外债合同到期时与债权人签订展期协议,如此循环,将一笔短期外债展成中长期借款,进一步扩大外汇负债规模。但是,这样的投机性毕竟不是解决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好办法。

(五)高度重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加强跟踪研究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对美元初始升值2%,低于市场预期,给外贸行业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充分暴露。因此,研究和适应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长期任务,企业要把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关键举措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本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增强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制度安排解读 篇4

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路径回顾

1.1 官方汇率与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并存阶段 (1979-1984)

改革以前, 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于出口创汇成本, 但是比国内外消费物价之比要高, 为了促进外贸的发展, 刺激出口, 抑制进口, 人民币需要贬值, 但人民币贬值对非贸易外汇收入不利, 所以, 为了兼顾贸易和非贸易两方面的需要, 1979年8月政府决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实行官方汇率和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官方汇率是用于非贸易结算的汇率 (1美元等于1.448人民币) , 实际是按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贸易内部结算价实际上是按全国平均换汇成本加上一定利润算出的 (1美元等于2.8人民币, 汇率) 。因此, 本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实行的是计划内部的双轨制。

1.2 官方汇率与外汇调节汇率并存阶段 (1985-1993)

双重汇率体制明显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也增加了国家外汇储备, 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问题, 造成了外汇管理工作的混乱, 而且不能有效抑制进口。所以, 从1985年1月1日起, 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 恢复单一汇率, 人民币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节汇率”并存时期。这一时期, 人民币汇率经过了几次大幅度下调, 到1992年3月, 人民币汇率已下调至1美元=5.74元人民币。外汇调节市场汇率主要按供求决定, 但整个市场处于国家管理之中, 必要时国家可采取行政手段对市场汇率进行干预。

1.3 实行汇率并轨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阶段 (1994-2005)

1994年1月1日起, 人民币实现官方汇率与外汇调节汇率并轨。并轨后的汇率向市场汇率靠拢,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11月,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中国自12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虽然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但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间小幅度的升值之外, 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亚洲金融危机后, 如果人民币与美元脱钩, 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升值, 将不利于出口增长, 所以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窄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人民币成为了实际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 而事实证明, 这种汇率安排是合理有效的。

1.4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至今)

2005年7月21日, 央行发出公告, 即日起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不再单一盯住美元, 同时宣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

为了满足汇率弹性加大后国内经济主体的避险保值需求, 汇改后, 货币当局有计划、有部署地推出了一系列外汇市场的配套措施, 包括: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 完善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机制, 改革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等。

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2.1 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的原因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有利于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正常反映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 且从长期看不利于金融稳定。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也与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目标不相称。

2.2 “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与我国“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的基本内涵

所谓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国家根据贸易和投资的密切程度, 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 对不同货币设置不同的权重组成一篮子货币, 设定浮动范围, 允许本国货币在一篮子货币的范围内浮动, 逐步扩大浮动范围, 实行所谓的有管理的浮动。

选择篮子货币与权重设置的基础是着重考虑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权重, 美国、欧元区、日本和韩国是与中国贸易最亲密的国家, 因此这几个国家的货币会进入篮子, 同时也要考虑外债来源的币种结构还有外商直接投资因素。

2.3 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判断

第一, 是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状况。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对外贸易盈余, 则人民币走强。对外贸易盈余, 即出口大于进口, 外汇供大于求, 则外汇贬值, 本币升值。

第二, 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国内物价上涨, 人民币对外贬值。

第三, 资本的流入流出状况。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资本流出多流入少, 外汇供不应求, 则外汇升值, 本币贬值。

第四, 公众的预期。

公众的预期也会直接影响着人民币的汇率走势。

第五, 篮子里的货币走势。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所以篮子里的货币走势对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也有影响。

3 人民币汇率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汇率制度主要包括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外汇市场和外汇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规范, 而当前, 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在我国强制性的外汇结算制度方面,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效性受到现有外汇管理制度的制约。我国强制性的外汇结算制度的后果是导致国家在外汇资金已经相当充裕的情况下, 仍然不得不吃进大量真实贸易项下和投机人民币升值项下的双重外汇流入, 被动地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流动性过剩, 一方面为了减轻流动性过剩又被迫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方法收回流动性, 如此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效率。

第二点是关于汇率未来走向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造成左右为难的局面。比如当前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人民币当前的升值预期有增无减, 面临着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但是如果现在大幅度升值, 对我国外贸出口必然会产生巨大影响, 同时也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巨量减值, 同时也会影响到持有外汇的其他人群和机构, 而更为严重的是大幅度的升值还会人为的造成人民币汇率拐点的出现, 很容易引发资金外逃, 造成金融的危机。但是如果抑制人民币升值或者采取当前缓步升值的方法, 经济生活中还会频繁出现很多问题。

第三点是人民币汇率经过改革之后, 美元对人民币的影响有所消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其影响仍然是决定性的, 客观上为美国向中国输出通货膨胀、转移经济成本提供了通道。

4 人民币汇率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复杂性, 若处理不好而带来的消极影响的严重性, 温家宝总理强调, 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主动性, 就是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考虑金融体系状况和金融监管水平, 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对外贸易等因素, 还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地区以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

可控性, 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 既要推进改革, 又不能失去控制, 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

渐进性, 就是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 而且要考虑长远的发展, 不能急于求成。

5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这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再平衡, 从而实现向内需驱动型和非贸易部门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转变;有助于增强一国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以及宏观经济的灵活性。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增强汇率弹性, 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从长远来看, 增强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 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 逐渐放松对资本和外汇的管制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在改革中应该把握的原则是:真正的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 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适当扩大利率的浮动区间。

第二, 加强对国家游资的管理和监控, 防止汇率波动带来严重冲击。国际游资为了追求高额投机利润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频繁流动, 在房地产、股票、期货等投机性大的市场上, 巨额游资可以轻易地在较短时间内吹起经济泡沫, 引发市场的暴涨暴跌。

第三, 调节外汇储备规模, 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充足并且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 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 吸引外资, 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企业的对外信誉, 增强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应对突发事件, 平衡国际收支波动, 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但是巨额的外汇储备也表示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应该由过去的“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转变, 这种转变意味着民众与市场也要分担承受汇率风险, 这就要求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外汇市场, 有多样的风险对冲工具, 还要让企业和个人有较多的外汇投资领域和投资品种。为了达到“藏汇于民”加快资本项目改革的目的, 就要健全外汇市场, 丰富外汇投资领域和投资品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EB/OL].

[2]杨雪峰.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解读[D].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09, (3) .

[3]姜波克等.汇率制度与政策[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4]沈国兵.汇率制度的选择[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5

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虽然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但是从严格意义来说,并未形成真正的外汇供求关系。这是因为:

(一)强制结售汇制的缺陷。虽然目前我国对经常项目的外汇支出基本上没有限制,但是对资本项目仍实行较为严格管理,这种体制下形成的外汇交易受到体制约束,不能充分、完全、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加之,在近几年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出口贸易增长快,外贸出现大量顺差,加上外资的大量流入,特别是1996-年间,人民币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元,造成结汇额大于售汇额。表现在银行业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持续供大于求,而且同期外汇需求则相对不足。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想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外汇供求根本无法做到。虽然央行几次调整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头寸,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外汇供求关系,于是造成中央银行被动入市进行干预,充当外汇交易最后差额的承担者,失去了外汇调控的主动权。

(二)汇率缺乏弹性。1994年以来,除19外,我国国际收支无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呈现双顺差的局面。外汇市场上人民币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不是纯粹由市场真实供求所决定。在较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制约。近两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只是在1美元兑8.23-8.28元人民币之间波动,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汇率基本上钉住美元。

(三)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资本项目未放开、资金不能自由流动、市场金融工具匮乏,这都是造成我国外汇市场仍然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里,央行的干预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对外汇的供求起到较大的调节作用。

改革面临的思考

(一)如何处理把握好市场供求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关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体系中,最终必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使外汇资金供求完全放开,真正实现由供求确定汇率运行机制。但需注意的是,资本项目的放开是要具备条件的,放开应逐步有序的进行。在过渡时期,即使逐步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央行的干预调控作用。

(二)如何保持和实现汇率的稳定与均衡。如何确定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保持一种“最佳”或“适当”的汇率状况,这涉及所谓“均衡汇率”问题。也就是说,使汇率的变动与经济内部和外部关系获得一种协调、合理的关系,能促进和达到内外平衡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充分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为此,应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基础理论研究。比如,对国际价值论、购买力平价论、出口换汇成本、均衡汇率模型、汇率预警模型以及其他理论模型和相关方案,比如盯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爬行浮动、管理浮动、单独浮动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如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市场将全方位的开放框架下,构建和完善人民汇率机制。世贸组织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原则、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在这种原则下,为适应和迎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为实现经济金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消除国内外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这就要求做到国内外资金价格市场化、进而汇率的市场化。也就是说,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是构筑人民币与外币价值比较和自由兑换所形成的市场均衡汇率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信号、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地反映出来,才能使中国经济与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国际经济融合,才能实现国内价格体系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靠拢,才能作到竞争机制按照透明度的原则和共同的.游戏规则在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这是一个紧迫的大课题和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绝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有序地进行。

几点建议

以当前形势来判断,人民币的汇率总体水平应保持不变,这有助于汇率的稳定,有助于我国和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可考虑如下改革措施。

(一)应该对我国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特点,问题,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的背景和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当前,人民币受到国外升值的强大压力时,更应该沉着应对。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不利的教训。

(二)改变盯住美元为“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汇率机制。选择我国对外经贸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若干种货币,按其重要程度确定权重,根据这些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升降幅度,加权计算出人民币的汇率。这样的改变,将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水平更趋于合理。

(三)扩大汇率的弹性区间。目前人民币汇率每日波动幅度太小,汇率缺乏弹性,可以根据国内外外汇市场的供求等因素把波动的幅度扩大到上下1%。建立内部汇率目标区。目标区上下限可定为10-15%,可根据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状况,外汇市场交易状况和汇率走势预期以及其他因素进行阶段性的调整。保持人民币汇率调节的长期灵活性,更好的应对投机的冲击。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十大问题 篇6

最终的改革目标?中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的改革目标是实行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长期来看,浮动汇率机制将给予中国政府部门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自由,同时也会避免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经济衰退。绝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危机都是来自于试图长期地施行固定汇率机制,这样就会面临国内政策的不协调和自相矛盾。正如我们原来所认为的那样,这样的改革将会引导中国经济逐步(但是长期)走向完全浮动汇率形成机制。

为什么现在改变?以下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静静地加强了货币交易技术和平台的建设,这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应对汇率变化所带来的波动。第二,中国的外部失衡不断加剧,贸易盈余迅猛增加、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和货币政策的失效;在过去的一年里,政府部门担忧贸易盈余仅仅是临时性的,现在已经不怎么担心了。第三,外部的政治压力迅速增加,特别是美国,试图在今年秋天引入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机制。最后,我们一贯地认为今年夏天是一个改变的好时机,因为在6-9月的市场投机和资本流动趋向于最低。

政府部门是用汇率来冷却经济增长过热吗?不,一些观察家将最近公布的半年期数据和人民币汇率改革联系在一起,提出的观点是因为出现了超过预期的经济增长,所以中国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们不认为这些数据能起到什么作用,从一开始,政府部门就从来没有将人民币汇率和宏观经济周期性政策联系在一起。而且,政府部门一直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很高,所有的行动都表明过去的12个月的经济增长与以前相比较已经慢了很多,同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减轻;如果政府部门用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变化来冷却过热的经济,2003年底是一个比较合乎逻辑的时间。最后,短期内,2%的变化对中国经济来说是非常小的。

美国的压力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就是美国的国会也不相信这一点。我们认为,美国财政部的贸易保护措施、白宫和议会的法案可能会对中国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的时间构成影响。但是,我们认为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将不会减少。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

盯住一篮子货币是如何运做的?概念很简单:过去,人民币一直是盯住美元的,这意味着人民币将随着美元变动,而不管欧元、日元和其他货币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如果欧元和日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发生了变化,根据贸易权重的安排,人民币汇率应该相应调整。比如,如果欧元占人民币一篮子货币的20%权重,如果欧元兑美元升值了10%,那么人民币兑美元将会升值2%,兑欧元将会贬值8%(假设其他货币兑美元保持不变)。

我们能够知道一篮子货币的权重吗?不会,中国的政府部门将不会宣布一篮子货币的权重,我们预期,它们不会这样做。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将追随新加坡模式,将汇率中的一篮子货币权重当作机密,这样将会允许贸易政策拥有最大的弹性。

调整的幅度为什么如此之小?这样的变化和我们先前的预期乃至市场上大多数人的预期是一致的。政府部门非常担心大幅度的变化有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可预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银行和出口商。现在的目标很明确,策略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来,以确保不造成什么错误。

对中国的贸易影响如何?我们认为,2%的升值不会对中国的进出口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话,中期的影响应该更大一些。

对中国的GDP增长有什么影响?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中国的银行系统能够承受吗?我们认为,对中国经济最不必担忧的就是中国的银行系统是否会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中受到冲击。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开仓头寸是比较简单并且规模也不会很大。当然,中国的商业银行适应波动的浮动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的开放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探析与展望 篇7

在牙买加体系下,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就我国而言,1979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奠基。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在此将1979年后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简单分为四阶段:1979-1984,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复汇率再回到单一汇率的变迁;1985-1993年, 出现了挂牌式单一汇率再度向复汇率的本质回归;1994-2005年,随着中国的国门进一步向世界开启, 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也进入到了最重要时段,人民币汇率管理的市场化和国际规范化趋向已初现雏形:1994年1月,我国汇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改革,实施了十多年之久的双重汇率制被取消,改为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其实质是盯住美元浮动。 并在同年4月实行银行结汇制,建立了全国统一规范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 此次改革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的单一汇率精神, 人民币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一次性贬值33%。 人民币的贬值使我国在此阶段的贸易增速屡创新高,国家外汇储备大幅上升。 但产生于1994-1996年间的严重通货膨胀和大量的资本内流,加之过后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币汇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1997年后,人民币汇率始终盯住美元汇率的走势在较窄范围内浮动,并在1998年初,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进一步扩散, 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此后到2004年, 人民币兑美元几乎固定在100 :827.65- 827.99之间,在长达6年的时间中波幅上下不超过0.411‰,基本呈一条水平直线;2002年以后更甚,汇率波动幅度仅为0.109‰。 与此同时, 人民币兑其他币种的汇率波幅颇大, 典型例子即为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 虽然欧元推行时间较短, 但其汇率在三年间从100 : 728.77跃至100 : 1108.16, 波动幅度达到52.06 % , 是人民币兑美元同期波幅的4776.1倍。

针对中国贸易增长态势和2003年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论战的不断升级,2005年7月21日, 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第二次重大改革,即按照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一次性调高2%。 并于2007年完成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工作。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动因及成效

根据三元悖论理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主权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绝不可丧失;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通过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也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全方位开放金融服务市场, 实现最大限度的国际贸易自由化。 回顾中国自进入WTO后至今的发展历程,其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确乎是大势所趋。 因此,在坚持货币政策独立,以资本完全流动为目标的中国,对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而此次汇率制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正是从原来钉住单一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度。 所谓参考一篮子货币, 是指某一个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篮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该国货币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并在范围内浮动。 目前,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元、欧元、日元也相应被多数学者认定为主要的篮子货币。

从实际操作上看,钉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易于实现,央行只需借助外汇市场的干预措施使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基准汇率小范围波动即可,无需顾及人民币兑其他币种的汇率;然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我国外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美元政策, 丧失了部分外汇市场主动权,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的实施受到影响,而日后爆发的金融危机则更是凸显了美元独霸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钉住篮子货币自然意味着外汇市场干预行为的复杂化。 当篮子中任何一种或数种货币升值或贬值时, 央行都需要调整篮子中某一种或所有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数量,以此来保证人民币和篮子货币间的比价关系稳定。 相较之前单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来说, 当篮子中其他货币对美元的比价关系发生变化时,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会发生一定变化,但与其他的篮子货币的比价浮动将缩小。

然而,就其成效来说,改革后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明显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尤其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汇价本身是不稳定,所以人民币紧盯美元的结果是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汇率的不稳定。 而对外贸易一直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各国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国际金融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贸易伙伴不乏使用非美元货币的国家。 若在国际市场上出现过于剧烈的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理论上说势必对我国的出口形势会造成不利影响, 由此引发的恶果如国内就业情况愈加严峻, 外界对汇率浮动的心理预期也会影响外资的吸引,进而加剧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毋庸置疑,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于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而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则意味着缩小人民币兑篮子中非美元货币的比价波动, 这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结合当下现状评价,我国推行的汇率制度改革也是比较成功的。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每年例行检查中, 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都被认为是合乎情理的,不存在操纵汇率的现象。 此后为加快外汇市场培育,人民币汇率弹性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5月21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日间汇率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 虽然我国尚为发展中国家,但在国际交往中我国坚持履行大国责任,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之际,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再度收窄了浮动区间,稳定了市场预期,为抵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像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 人民币继续扮演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角色, 加上其他结构调整措施逐步见效,中国将渐进、稳妥地实现汇率均衡。 自2012年4月16日起,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日间汇率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可见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正不断地走向市场化,逐渐向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靠拢。

对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而言,汇率制度的改革也利大于弊。 从利的方面看,人民币双向波动有助于帮助我国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 物价稳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而更加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是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工具;另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 增加就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等事业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本国货币汇率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汇率总体保持一致, 意味着和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保持一致, 而不是像盯住单一货币那样容易受到某一国因素的影响。 从弊的方面看,汇率改革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一些出口型企业出现困难, 但从2005年汇改以来的经验看, 人民币累计升值逾20%,并没有对经济造成过大的负面冲击。 因此,笔者认为汇改对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是大有裨益的。

三、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 人民币汇率水平更能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为进口企业提供了机遇,汇率对货币政策调控反映更加灵敏, 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中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中国也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

但从整体上看,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的结构性问题,及现行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适应, 意味着我国仅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将是一个综合过程, 除了人民币汇率水平本身变动以外, 人民币汇率增加弹性还需要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在改革中坚持主动性、 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内外部负面影响最小化,为一揽子的结构调整和配套改革争取时间。 同时,我国出口企业也要抓紧应对汇改带来的挑战,提高产品自身的附加值和企业盈利水平。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 我国一直选择了正确的汇率制度改革道路, 如果没有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部冲击,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远。 尤其是2005年这次改革,它在中国双顺差规模持续增长、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加剧的环境下至关重要,而此后改善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也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完善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汇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层面的操作, 它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结算、国民的理财能力等因素都有一定要求。 从长远来看, 更平衡的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 为此,我国应积极协调好宏观经济政策,推行各项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在全球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形成健全的金融安全机制, 在对内实现中国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黄艳君,何嗣江.新编国际金融(第二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6-93页

[2]《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7]第9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chubanwu/2920/2009/20091112151311760363540/20091112151311760363540_.html(引用时间:2013.5.6)

[3]周小川.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J].新世纪,2012年第46期

[4]金永军,陈柳钦.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评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69-73页

[5]李翀.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82-86页

[6]李扬,余维彬.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J].经济研究,2005年8月

[7]杨圣明.汇率制度及中国的选择[N].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52-55页

[8]魏尚进.中国金融改革五部曲[J].资本市场,2013年第1期,72-73页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8

自从2002年10月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提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的观点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便逐步升温。随着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呼声也日趋高涨,国内外学者针对此问题也进行了不断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以下方面:(1)人民币汇率的高估与低估之争。即认为人民币汇率或是被高估或是被低估或是未被低估,从而要进行必要调整。如卢向前、戴国强(2005),卢锋(2006),林毅夫(2007)。(2)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汇率与管理汇率之争。即针对人民币汇率的失调,中国对汇率的管理方式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李扬、余维彬(2005),施建淮、余海丰(2005)。(3)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该研究主要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毕玉江、朱钟棣(2007),曾铮、张亚斌(2007)。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或变革)的问题。所以,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去研究这一问题,可能会得出更多启示。日前,国内在此角度上研究的尚不多见。袁鹰(2001)认为,汇率制度安排的选择与相应的产权制度安排具有高度的依存和互动关系,必须结合产权制度变迁轨迹来探讨汇率制度的选择与重构问题。曹维(2008)从利益格局变化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本文从制度角度出发,试图进一步深入揭示制约中国汇率改革相关因素并为其提供可行且合理的建议。

二、模型说明

我们认为,大多数利益主体的利益未必就和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可能更多时候,利益主体更关注短期利益,而政府则更关注长期利益。二者在利益上存在着一定矛盾。改革进行与否,最终还是由政府来主导,决定权在政府手中。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从而,基于利益上的不完全一致性,政府与利益主体在行动上有一定相互独立性。不同利益主体在成本和收益上的差别,部分沿用并完善Palfrey、Rosenthal(1984,1985)和曹维(2008)的基本假设。

(一)对各行动主体的假设

政府假设为一种既具有追求一般利益偏好、又有追求特殊利益的行为主体,但行动有相对独立性,即政府决策并非一定受制于利益主体。

利益主体各方可独立地向政府提出汇率改革申请,但不同的利益主体会因向政府申请实施改革而存在着不同的申请成本和收益(率)。利益主体分为三类:预期得利者、预期不得利者、预期损失者,三者独立行动。这里,暂不考虑可能出现的“免费搭便车”现象。

(二)对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设N={1,2,3,…,n}为n个利益主体组成的社会所有利益主体群的集合,i为第i个利益主体,且i∈N。这n个利益主体共分为三类:预期得利者为bi=1类型,总人数为β;预期不得利者将获得E(bi)=0的收益,为bi=0类型,总人数为n-β-δ;预期损失者,将会遭受利益上的损失,损失率为Li,0≤Li≤1,并将其记为0<bi<1类型,总人数为δ。

令si=1表示利益主体i向政府申请汇率改革,则si=0表示利益主体i不申请改革,i∈N。ci为利益主体i向政府申请汇率改革的申请成本,ci>0。各利益主体之间有差异,不同利益主体的申请成本是不尽相同的。

g表示政府的行动,g=1表示政府进行汇率改革,g=0为不改革。t(0≤t≤1)表示政府收益率,即政府从汇率改革受益者中得到的收益比率。政府总收益为从汇率改革的受益者中得到的收益总量减去损失者的损失总量,记为bg。政府实施汇率改革的成本为cg。政府从改革中得到净收益为ug。

又设ti为利益主体i的收益率,i∈N。这里0≤ti≤1,t+t1+…+tβ+tβ+1+…+tβ+δ+tβ+δ+1+…+tβ+δ+n=1,0≤β≤n,0≤δ≤n。而且L+Lβ+1+Lβ+2+…+Lβ+δ=1,L为政府的损失率,0≤L≤1,假设t,cg,ug为共同知识,参与各方为理性经济人。

三、模型的构建

在各利益主体和一个政府组成的博弈模型中,首先,利益主体根据其类型来选择策略并釆取行动;其次,政府根据利益主体行动相对独立地选择其相应策略及行动方案。

利益主体和政府的支付函数分别为:

还假设:ti-ci≥0,ug≥0,tβ-Lδ≥0。(2)式中,w=1表示实践证明政府的改革是必需的,w=0为改革不是必需的,这是考虑到改革最终效果是由实践来决定,而并非是由政府或某一利益主体来决定的。其中,-ti和-(tβ-Lδ)定义为利益主体i和政府在利益上的潜在损失。(1)式中,对于0<bi<1类利益主体而言,只要向政府申请改革,一定遭受损失,这违背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应予以排除。(1)应修正为(3)。

四、对模型的具体分析

(一)对利益主体支付的分析

1. bi=1类利益主体。

无论是否向政府申请改革,只要政府进行改革,其支付为收益。最佳收益(率)为ti,次佳收益(率)为ti-ci。全社会所有此类型的利益主体的收益(率)分别为。政府不改革,其支付为损失,其最大损失(率)为-ti-ci,最小损失(率)为-ti。相应地,全社会此类利益主体的损失(率)分别为。此利益主体得失完全取决于政府是否改革,有一定被动性。

2. bi=0类利益主体。

无论政府改革与否,只要其向政府申请改革,其支付都表现为损失。这种损失恒为-ci,即损失了申请成本。全社会此类利益主体损失(率)为。若其不申请改革,其收益(率)恒为0,所有此类利益主体的收益(率)也是0。不向政府申请改革是其最优策略。

3.0<bi<1类利益主体。

无论政府改革与否,只要其向政府申请改革,其支付也表现为损失,最大损失(率)为-Li-ci,最小损失(率)为-ci,全社会此类利益主体的损失(率)分别为。若不向政府申请改革,其最大损失为-Li,最小损失为0,所有此类利益主体的损失(率)分别为。不向政府申请改革也是其最优策略。

(二)对政府支付的分析

当实践证明改革是必需的,若政府进行改革,其支付为收益,其收益为tβ-Lδ-cg;若政府未进行改革,其支付表现为损失,其损失为-(tβ-Lδ),政府损失了其应得而未得的潜在收益。当实践证明改革不是必需的,若政府进行改革,其支付为损失,其损失为-cg,只是损失了改革的成本,即劳而无获;若政府未进行改革,其支付恒为0。为了自身利益,政府可能在考虑利益主体的意愿的同时,会更加关注决定改革最终成败的实践因素。

(三)参与各方的博弈策略及利益比较

bi=1类利益主体,假定其不知道政府是否进行改革,作为得利方,其向政府申请改革的倾向会更高,当政府改革时其得利为ti-ci,否则其损失为-(ti-ci);bi=0类利益主体,不能从改革中得到任何好处,其向政府申请改革就会丢掉申请成本,不申请改革反而是明智的,支付恒为0;对0<bi<1类利益主体,作为失利方,只要向政府申请改革,损失会达到最大,为-Li-ci,不申请改革的倾向也很高。从而,(3)式修正为(4)式。

1.

若政府进行改革,全社会所有利益主体总支付为。社会总支付取决于所有bi=1和0<bi<1类利益主体的净收益(率)作对比。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对全社会而言,改革是有利的。虽然0<bi<1类利益主体遭受损失,但整个社会还是能够得到净收益。此时,如果实践证明政府的改革是必需的,政府也将会得到净收益(率)为tβ-Lδ-cg,否则,其将损失改革成本,为-cg。这表现为全社会总体得利,而政府存在着得与失的风险。这表明,政府和利益主体在利益上并非完全一致。政府改革与否,不仅要考虑到利益主体利益,而且更会对其自身利益及风险有一定的考量。若利益主体收益小于政府收益,就整个社会而言,0<bi<1类利益主体损失得太多了,改革反而不好。无论政府如何行动,这是建立在整个社会净损失的基础上。若利益主体收益等于政府收益,则改革与不改革其效果都是一样的,政府还是有得利或者损失,但整个社会无任何利益主体得利。这表现为全体社会不得利,政府存在着单方面得与失的选择。

2. 若政府不进行改革。

全社会所有利益主体总支付为。即所有bi=1类利益主体的净损失(率),不仅损失了潜在收益ti,也损失了申请成本ci。如实践证明改革不是必需的,政府也就无需有任何支付。否则,政府将损失为-(tβ-Lδ),即潜在收益的损失。这表现为所有此类利益主体单方面的净损失,政府存在着得与失的选择。

正是由于利益上的非完全一致性,一方面,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有着其相对独立策略,这最终会通过全社会的总支付来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政府为追求社会效应和自身利益也有着相对独立的选择。如果信息是完全的,而且政府与大多数利益主体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那么各方几乎都可以从改革中得到好处(即使有所损失也将会是最小的),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也有利于改革进行。否则,在利益上有损失发生也将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改革也将难以进行。

五、结论及展望

林毅夫(1989)、张曙光(1992)(1)都认为存在着诱致性制度变革和强制性制度变革。前者是由个人或团体为捕捉有利可图的机会发起、组织和实施,阻力主要来自团体内部以及政府的态度。后者是由政府和法律的命令规定和实施的,阻力主要取决于对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的侵犯程度。在汇率改革上,如果是诱致性制度变革,不同利益主体由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方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调和,全社会在短期内可能很难达到一致,这可能需要政府协调介入才能最终奏效;如果是强制性制度变革,可能只有政府单方面得利,而利益主体因失利而不断反对改革,这将会进一步增加政府清除变革阻力的成本。而且,这种改革方式要受到政府的偏好和有界性的影响。政府可能会按照最能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方向来安排制度,以满足其财富、地位或者威望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改革效果也将不是理想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在汇率改革某些环节上实施诱致性制度变革,由利益主体内部相互协商一致;在其他一些环节上实施强制性制度变革,由政府来主导。此外,政府也可以考虑对所有0<bi<1类利益主体的损失予以一定补偿。这样,利益主体和政府双方及其各自的利益都得到了尊重,而且又节约了双方的交易费用和协调成本,改革阻力也将会大大减少,改革效果可能会达到最佳状态。这种半诱致性制度变革和半强制性制度变革,故且称之为混合性制度变革。这种制度充分吸取了原来两种制度的长处和优点,既维护了利益主体和政府各自利益,又充分保障了政府权威,不失为一种可行性选择。

汇率改革应该是一种多目标的制度安排,只有当政府和利益主体都基本达到某种均衡时,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其最佳效果才能发挥出来。实施混合性制度变革,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全社会在利益上的损失和汇率改革的阻力,也会有利于改革的最终实现。诚然,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均衡→非均衡→均衡→非均衡……。如袁鹰(2001)所言,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分析与之相关的各角色主体的目标和行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力量对比,并比较选择某项制度所付出成本和可能取得的收益。我们深信,这也将有利于中国汇率的改革。

摘要:汇率改革是一种多目标的制度安排,各利益主体在利益上既存在着一致性,又存在着矛盾性。实施混合性制度变革,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全社会在利益上的损失和汇率改革阻力,也有利于制度均衡的产生和改革的最终实现。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9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新常态,汇率波动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 2008年~2010年人民币汇率曾一度“固定”, “管理”替代了“浮动”, 人民币兑美元一度保持在6.83的水平上。2010年人民币“汇改”步伐再度加快, 向着由市场供求决定汇价的“双向波动”迈进, 2012年人民币汇率波幅放宽至1%, 2014年3月17日人民币的市场交易价波动幅度由原来的1%又放宽到2%, 人民币汇率在这期间出现了大幅的波动, 人民币一改2005年汇改以来的单边升值趋势, 呈现出双向波动的“新常态”。人民币双向波动趋势的出现, 既有基本面的原因, 也有宏观管理层的推动。由于后危机时代的出口增长速度下降, 双顺差减少, 客观上需要改变2005年以来单边升值的趋势;从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角度看, 也需求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更多地体现市场预期。这既是经济基本面新常态的体现, 也是人民币汇率政策新常态的体现。回顾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 一些长期因素仍然将在新常态下决定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变化, 成为新时期伴随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常态化影响因素。梳理这些因素, 将有助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向着双向波动总体平稳的新常态转变。

1 主权货币国之间政策博弈常态化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随着国家间的经济依赖性的不断增强, 各国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 由于各国经济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在一起, 一国经济政策的变动构成对世界经济均衡状态的一种冲击, 即政策性冲击, 而这种冲击对于其他国家就是一种政策的溢出。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各国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日益明显, 由于存在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 各国在考虑经济决策时, 需要更多地研究外部因素的制约作用, 国家的货币主权受到影响。这表现两个方面在:第一, 由于金融全球化导致的全球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关联程度加大, 金融波动的传递渠道多样化, 传递效率大大提高, 各国单独进行的金融稳定努力很难奏效, 而且还会受相关国家政策的抵制;第二,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主权货币之间的竞争日趋明显, 弱势国家发行的弱势货币经常因为各种形式的货币替代而被“边缘化”, 关键货币的发行国主导金融全球化的过程, 弱势货币发行国的货币主权被严重削弱。

2 金融全球化导致汇率波动常态化

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系, 短期资本的跨国流动和金融投机交易成为这一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这改变了原有的汇率形成和运行机制, 加剧了汇率的不确定性。

(1) 投机交易使得汇率浮动的不确定性增加, 导致汇率“脱钩”, 汇率内外均衡的调节作用减弱。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以金融衍生品为主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其交易额也高于全球GDP几十倍, 这些交易在很大程度已经脱离原生金融品的价值基础, 具有投机交易的性质, 由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导致的汇率波动日趋频繁, 使汇率变化已经不能够反映经济基本面的状况, 原有的汇率波动对价值的发现功能因汇率的频繁波动而丧失, 这也就是汇率“脱钩”。汇率“脱钩”增加的汇率的不确定性, 甚至可能在国际流资的冲击下长期偏离均衡价值, 导致价格信号的扭曲, 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

(2) 金融全球化使维持汇率稳定的成本大大增加。克鲁格曼 (Krugman, 1989年) 指出, 任何回到一种比较固定的汇率体制的企图都有两个问题:我们不知道合适的汇率是多少, 另外, 我们也没有为合适的汇率做好准备。这说明了在全球化背景下, 合理的汇率水平的确定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金融投机交易远远大于商品交易的金融一体化进程中, 资产组合的变化成为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货币当局无法从汇率波动中预测均衡的汇率水平, 市场参与者也无法预测货币供求的变化, 导致整个外汇市场在非均衡点上出清。这种非均衡点上的出清会延迟甚至误导货币当局对形势的判断, 降低货币当局调控政策的质量。

另外,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可在很短时间聚集大量资金对一国的货币进行攻击, 一国货币当局往往要同来自全球各地的投机者进行博弈, 而一国货币当局用来稳定汇率的外汇储备与投机者聚集的投机资金相比, 往往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最典型的案件便是遭受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各国, 当时泰国、印尼等国家都在投机资金的攻击下耗完所有外汇储备后被迫进行汇率贬值。这也说明了后来的新兴市场国家都维持有较高外汇储备的原因 (虽然维持高的外汇储备成本也相当高) 。央行干预外汇市场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 如果想要保证干预的有效性, 就必须对干预目标保密, 否则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会使干预活动完全无效, 而预期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市场的意外波动, 不利于汇率的稳定。

(3) 金融全球化过程的不均衡, 导致汇率制度选择的不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两条主线, 一条是以发达国家为主线的金融监管放松, 另一条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线的金融自由化。两条主线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发达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 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 金融监管更是水平低下。在这种背景下, 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好处被发达国家享有, 如: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投资增加、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金融风险的分散和转嫁等。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却因经济实力弱, 在国际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成为最容易受冲击的群体。一个可见的事实就是,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自身金融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过快地开放金融市场, 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本国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发达国家的投机者洗劫一空, 而危机过后又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的金融援助条款。

金融全球化的这种不均衡影响也直接体现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发达国家尤其是“关键货币”发行国, 因为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加上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支撑, 对汇率波动较少干预, 多以市场调节为主, 因此以选择浮动汇率制度居多。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自身货币所处的边缘地位, 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倾向于盯住某种“关键货币”, 在极端情况下, 甚至是放弃货币主权, 完全以“关键货币”替代本国货币。

此外, 就经济冲击的传递效率而言, 金融全球化比起贸易全球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金融全球化在对不利冲击的传递上效率很高, 尤其对于新兴国家;相反, 金融全球化对有利冲击的传递却比较缓慢。一般而言, 有利的经济冲击通常源自发达的国家的经济扩张, 但由于金融全球化在传递冲击上的不对称性, 使得有利冲击不容易传到新兴市场国家, 而不利的冲击却经常由新兴市场国家承担损失。其原因是汇率和其他金融危机经常通过所谓的“传染效应”得到传递。

3 新常态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路径

第一, 推广远期银行结售汇业务。继续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的经营主体, 使更多企业可以利用外汇远期交易进行风险管理。在扩大业务经营主体范围的同时, 可以进一步放开外汇远期交易的范围, 逐步从实际贸易用汇需求向资本项目下的外债借贷等内容过渡。在远期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银行间的远期外汇市场。

第二, 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目前, 在我国外汇市场进行交易的币种仅有美元、日元和港币等少数几种货币, 工具相对单一, 这与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还有较大差距。要更好地发挥外汇市场的金融服务功能, 必须逐步在银行间建立外汇拆借市场, 实现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外币期货和外币期权的交易等。总之, 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三, 增加新的汇率衍生产品。汇率衍生产品对于银行来说是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于企业来说是风险管理的工具。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必然会使汇率的波动范围增大, 这本身就为经营汇率衍生品的金融机构提供了获利空间, 同时也扩大了外汇持有者对汇率衍生品的需求。我国应大力发展远期外汇期货和期权为主的汇率衍生品, 为微观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

第四, 建立汇率风险监控体系。人民币汇率弹性化改革, 必然要求汇率波动范围的扩大, 而这必将增加由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不论汇率波动风险是由微观经济主体承担, 还是由央行承担, 汇率弹性化后的风险总量将大大增加。为此, 我国应建立汇率风险控制体系, 提高国家对汇率风险的监控能力。汇率风险的监控应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就宏观层面而言, 中央银行为增强外汇干预的有效性、准确度, 应注重加强对大额资金流动的监测。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央行、外汇管理局与各外汇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 通过银行资金收付结算系统监控异常大额资金调度, 加强外汇交易头寸管理等。就微观层面而言, 企业和个人应加强不同期限、不同币种资产的风险管理, 及时调整外汇资产组合, 并利用外汇衍生工具分散和对冲风险。

参考文献

[1]罗纳德·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M].王信, 何为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美]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M].张兆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Hausmann, R., and Panizza, U.The Mystery of Original Sin:The Case of the Missing Apple.Harward University[M].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Mimeographed.2002.

[4]Calvo, G.and Reinhart, C.Fear of Floating[R].NBER Working Paper No.8006.6.200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10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一、文献回顾

汇率制度的变革虽然是一个国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的行为, 但从根本上讲, 引导各国进行汇率制度选择的原动力是实现良好的经济绩效 (李静萍2011) 。所谓经济绩效,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是指经济的运行状况。

关于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的表现, 传统上一般集中在考察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这两项指标。Ghosh等人 (1997) 的研究发现, 实行钉住汇率制的国家, 通货膨胀率要低得多, 其波动性也较小, 但伴随着较大的产出和就业波动。Moreno (2000) 直接研究了东亚国家汇率制度和宏观经济表现之间的关联。他发现文献中经常提到的钉住汇率制能带来的公信力和宏观纪律的好处, 在东亚国家中并不明显, 东亚国家的政府善于在浮动汇率制条件下控制通货膨胀。至于经济增长, 钉住制下的平均增长率略高 (王志超2002) 。

新近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发展。首先, 根据各国事实上的汇率安排, 而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登录的法定制度来进行有关的研究;第二, 扩展了研究领域, 新近的研究拓展到了对汇率制度与金融脆弱性之间关系的研究。Eichengreen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汇率制度对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没有显著影响 (唐建华, 2003) 。

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分析, 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分析, 大部分集中于研究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绩效, 余波 (2001) 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基本上不反映经济趋势, 有市场进入限制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不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 当前人民币汇率安排易产生外汇黑市交易、货币政策内生等效率损失, 需要制度创新。唐建华 (2003) 从汇率制度与汇率的表现、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的表现、汇率制度与真实经济变量的表现以及汇率制度与银行危机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卢向前, 戴国强 (2005) 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 对1994—200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ML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张曙光 (2005) 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成本—收益, 主要考虑了人民币升值引起外资流入和出口贸易的减少, 进而造成就业和GDP损失, 并利用计量模型分析指出三个季度后, 升值的影响下降一半以上;七个季度以后升值的影响近于消失。魏巍贤 (2006) 以2000年人民币数据为基准, 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实际GDP增长的影响 (即中国实际GDP对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不是线性变化的, 而是呈现出拟指数的快速上升趋势。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 (10%以上) 对中国经济整体不利, 而小幅度的升值 (5%以下)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甚微。李成等 (2007) 通过研究汇率制度变迁对内外部经济均衡指标的影响, 分析了从建国以来我国汇率制度变迁产生的经济绩效, 认为我国均衡汇率的形成, 需要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协调, 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杨艳红 (2007) 通过汇率变化的国际经济绩效和国内绩效分析, 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 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也较小。

而在汇率制度与金融稳定性方面, 国内学者还没有相关比较成熟的研究。

二、1994年至今宏观经济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很多国家事实上采取的汇率制度可能与法定汇率制度不一致, 即存在着法定汇率标准与事实分类标准问题, 所以对汇率制度进行准确的分类, 是研究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问题的基础工作 (苏华山2011) 。

1994年,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单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名义汇率大幅度贬值。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 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有所增加。2010年6月我国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汇改, 实际汇率波动区间加大, 频率增加。

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 除了1998年出现较小的资本项目逆差外, 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双顺差, 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同时双顺差也造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从外汇储备来看, 截至2012年初, 外汇储备已达3.18万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一。高额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具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 但也使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市场的难度加大, 另外, 增加了高额的外汇管理成本。

三、相关性分析

在1994年至今的汇率变动与宏观经济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中, 先计算1994年~2011年的汇率变动率与经济绩效相关性的数值。根据汇率制度的不同将汇率变动分为两个时期:1994~2004年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 2005~2011年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钉住一揽子货币制度) , 分别将两个时期的汇率波动情况与宏观经济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在选取反映宏观经济绩效的指标方面, GDP和人均GDP, 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状况和通货膨胀状况的指标。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CPI增长率。为了进行国际均衡和货币政策分析, 分别选取了进出口增长率和M2。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2:

由表2可以发现在1994~2004年期间, M2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与汇率变动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即随着汇率变动率的波动, M2增长率、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呈反向变动。出口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呈负相关, 进口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呈正相关, 即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时, 出口增长率会变少, 进口增长率增加。但是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是十分明显, 相关系数只有-0.312和0.124。

2005~2011年间, 汇率变动与CPI增长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即若汇率升值速度加快则CPI增长率变动加快, 通货膨胀家剧。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M2增长率和汇率变动率呈负相关关系, 但相关性不显著。若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加快, M2增长率下降, 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下降, CPI增长率上升。即宏观经济基本状况表现为:经济增速变慢, 通货膨胀加剧, 货币供给减少。

1994~2011年间只有进口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呈正相关关系, 其余指标均与汇率变动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M2和CPI指数的相关性显著。其余指标的变动率与汇率变动率相关性不显著。

综上来看, 人民币汇率变动率的波动, 会引起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M2增长率的反向变动, 若人民币变动率增大, 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 则GDP、人均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下降, 即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其他指标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与汇率变动率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如在1994~2004年间, 出口增长率和CPI与汇率变动率呈负相关关系, 而在2005~2011年间, 其与汇率变动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在人民币汇率较固定情况下具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在人民币汇率弹性较大情况下具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这与Levy-Yeyati和Sturzenegger (2001) 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四、均值检验

同相关性检验一样, 笔者将宏观经济数据依照汇率制度的不同分为两个时期, 检验两个时期下不同经济变量的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分别以不同时间段宏观经济变量的均值作为参考值, 如对汇率变动率进行均值检验, t=-10.287是以1994~20004年的汇率变动均值 (0.410) 作为参考均值, t=2.804是以2005~2011年的汇率变动均值 (3.644) 作为参考均值, 以此类推) , 从而判断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的宏观经济状况是否具有明显的变化。检验结果如下表3:

注:N:不具有显著差异, Y:具有显著差异。

由表3可以发现在对7个经济变量进行均值检验时, 有三个变量即汇率变动率, GDP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的均值在1994~2004与2004~2011年两个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且1994~2004年间汇率变动率的均值显著小于2005~2011年间汇率变动率的均值, 即我国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波动区间加大。同时, 2005年以后我国的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也显著高于汇率制度改革之前的数值。

进、出口增长率, M2增长率和CPI增长率的均值在1994~2004与2004~2011两个时期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 进、出口增长率和M2增长率的均值较接近, CPI均值差异较大。说明我国在不同汇率制度下, 进出口变化的差异性不明显, 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差异性不明显, 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动也不具有显著的差异。

五、结论

(一) 我国汇率改革的方向和长期目标是要保证国内、国际经济均衡发展

实际上, 我国存在严重的外部失衡问题。人民币不断升值, 经常项目顺差减少, 资本项目顺差增大。外部失衡问题并未对内部均衡形成较大冲击, 国内经济虽然遭遇了2010~2011年CPI高企的状况, 但总体上保持了低通胀、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我国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着外部失衡带来的压力逐步增大。

(二) 在汇率变动率与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 人民币汇率变动率的变动会引起GDP增长率显著的反向变动, 在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的情况下,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率与汇率变动率呈正相关关系

人民币汇率经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Levy-Yeyati和Sturzenegger (2001) 的实证研究结果相符合。

(三) 在均值分析中, 在1994~2004和2005~2011年间的GDP增长率具有显著差异, 说明我国在不同汇率制度下, 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小不同, 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下, 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11

摘要:文章回顾了我国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代背景,通过梳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指出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难点,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设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针对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汇期货;汇率形成机制;政策建议;监管模式

一、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1. 中国经济相对其他经济体呈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却被低估。2005年7月,我国实行新的汇率制度,由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在浮动汇率制下人民币汇率开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首先,2005年之前我国对发达国家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这引发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发达国家取消对中国的普惠制,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中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大大增强。在当时实施汇率改革一是可以缓解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均衡现象,扩大内需;二是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三是可以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出口,更好地利用外资。汇改推出之后人民币开始升值步伐,到2008年人民币已经升值了19%,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暂时停止了升值走势。但即使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经济仍保持8%以上的增速。

进入2010年以来,人民币再次步入升值通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高升值6.040 8。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基本面不断改善;另一方面我国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从外贸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但是2014年以后,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美元走强是最主要的宏观事件:一是美国在经历长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经济不断复苏,美联储也表示了在2015年年内加息的意图,导致美元继续走强;二是欧元区国家因为希腊危机,至今经济还没有得到企稳复苏,欧元区在2014年也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欧元走弱;三是日本在安倍晋三上台后,加大了量化宽松的力度,日元进一步贬值;四是金砖国家因为美元走强的预期,产生了资本外流,同时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导致资源国汇率进一步走低。由于人民币之前很大程度上紧跟美元,而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造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虚高。此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人民币汇率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

2. 人民币国际化走向深水区。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等五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开启。从此,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跨境人民币结算、货币互换、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成为外国央行储备资产等多个发展阶段。但是如果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货币,人民币必须在支付工具和贮藏手段方面的职能有所加强。争取进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以下简称“SDR”)货币篮子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选择。2015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公布了对人民币初步评估报告,认为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必须满足“可以操作”的业务要求:首先,要求人民币必须有合适的汇率、利率来估值;其次,要求提供持有SDR的所有人能管理人民币利率、汇率风险的对冲工具。上述要求必不可少。针对估值问题,必须存在一个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元兑人民币汇价,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天早晨9:15发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但IMF职员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成交价。而且这个成交价只是针对中国交易时间,在中国交易时间之外,也应该存在一个被市场认可的、可操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价格。虽然英国目前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在伦敦外汇市场上提供离岸人民币汇率的报价。但是这样做之后人民币汇率的主导权就不完全在中国手中。因此,伴随着人民币真正地成为国际化货币,人民币汇率也必须真正由市场自发形成价格,这势必要深化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3. 经济体制深化改革、金融市场化自由化的需要。众所周知,汇率和利率是金融市场中最基本的两个价格体系。金融市场自由化也就是指汇率和利率真正地在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通过竞价方式自由自发形成,减少或消除外部直接管制和干预。2005年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是第一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尝试。但当时人民币汇率仍沿着央行指导的中间价上下窄幅波动,即使在2014年出现过短期的总体波动率明显提升。在此期间,我国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半管制的汇率环境里,其管理汇率风险能力没有得到大幅提高,甚至发生了中信泰富、中航油等投机外汇衍生品产生巨亏的事故。中国经济仍延续过去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国经济在旧有体制下发展潜力枯竭、发展动力不足。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上台之后以改革促发展,作为金融体制中最具有潜力的改革领域,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相比汇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较快,通过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发行大额存单等,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利率和汇率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和平衡,如果汇率市场化大大落后利率市场化,可能会造成利率、汇率政策不平衡、不协调,产生极大的宏观风险。因此,汇率市场化必须加快推进和落实。

二、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基本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不再实行单一汇率,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是一种在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下的浮动,主要体现为:一是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称基准汇率的制度安排;二是对银行间市场交易价格(即市场汇率)的浮动区间管理;三是对银行为客户办理本外币兑换(即结售汇业务)的挂牌汇率浮动区间管理。

2005年7月汇改以来,银行间市场(即外汇批发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日浮动区间共经历三次扩大,从基准汇率的上下0.3%逐步扩大到2%,银行间市场的浮动区间已基本能够满足正常情形下汇率波动的需要。同时,2005年9月和2014年7月,分步取消了银行对客户办理本外币兑换的挂牌汇率浮动区间限制,银行结售汇市场(即外汇零售市场,人民币汇率执行的市场)已经实现了汇率随行就市、自由浮动。只是因为银行通常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加减点的方式定价,在结售汇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情况下,避免了挂牌汇率与银行间市场交易价的过分偏离。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也是汇率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参考上日银行间市场交易价的加权平均价格形成。2005年7月汇改之初,改为由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形成。2006年1月4日,央行在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的同时,改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为当日开市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向做市商询价,去掉最高和最低价后得到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当日的基准价格,并授权其对外发布,这是强化中间价形成的市场作用、淡化官方色彩的一种有益尝试。2014年7月,取消人民币对美元挂牌汇率的浮动区间限制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多地变成了基准或参考汇率,尤其是当零售市场人民币汇率率先实现自由浮动以后,中间价更是对挂牌汇率走势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避免了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央行汇率政策操作的重要中介目标。但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透明度不高,供求信息反映不全面,加上中间价波动率较低,导致银行间市场交易价与中间价长期背离。在单边市场环境下,近年来虽然银行间市场汇率波幅不断扩大,但交易价通常持续在中间价的升值或者贬值区间浮动,使中间价很多时候成为一个不可交割的价格,影响了其代表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导致交易价动辄涨停或者跌停,并制约汇率整体弹性的改善。

201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将由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参考上日收盘价以及外汇供求情况和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2015年8月的这次汇改又回归以上日收盘价作为定价基础,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基准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保持价格的连续性和透明度,较好解决前述两种价格的背离问题,提升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并拓宽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解决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问题,而不是单纯扩大日间汇率波幅,更是抓准了制约汇率形成市场化的关键点,将大大提升汇率改革的整体效果,利在长远。

三、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是建立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最终目标是完全市场化,因此外汇市场建设一直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具有足够深度和广度,有充分流动性的外汇市场,才能够防止外汇市场大幅波动,进一步发挥其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

建立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一步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扩大市场交易主体范围,推动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符合套期保值交易资格的实体企业和外资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不同的风险偏好,提高外汇市场流动性;

二是鼓励境内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境外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打破内外外汇市场的封闭状态,考虑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期货市场与纽约、伦敦外汇市场之间相互认可会员资格、提供交叉结算服务等;

三是尽快在国内上市人民币外汇期货,延长银行间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时间,争取通过期货夜盘交易的形式实现人民币交易不中断。

2. 难点是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设。如前所述,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应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但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设将是未来汇率制度改革的难点,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目前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场内场外发展失衡。我国人民币外汇场外衍生品发展较成熟,我国在2005年、2006年和2011年在银行间市场先后推出了人民币远期交易、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和场外人民币外汇期权。虽然近十年来,人民币场外衍生品的交易规模日趋庞大,但是这些衍生品大多数还是场外衍生品,并不是场内的人民币外汇期货或期权。

(2)人民币在岸市场发展速度缓慢。据国际清算银行2013年4月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日均人民币外汇交易量达1 200亿美元,其中在岸市场成交量419亿美元,离岸市场成交量781亿美元,离岸市场成交量是在岸市场的将近2倍。离岸市场成交量大与其发达的金融市场密不可分,尤其是外汇期货市场因为其流动性好、交易门槛低贡献了较多的成交量。相比之下,我国人民币在岸市场建设亟待加强,尤其是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的缺失是在岸市场发展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在岸市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四、 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辩证关系

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两者存在因果辩证关系:汇率改革是因,人民币外汇期货是果;人民币外汇期货既是汇率改革的推进器,又是汇率改革目标实现的最后一步。人民币外汇期货对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1. 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实现完全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已经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结售汇市场,在外汇现货领域市场发育较为成熟和功能较为完整。但是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作为竞争最为充分、价格信号最敏感、市场主体参与度最高的市场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的建立,将人民币外汇现货市场和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打造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通过外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人民币汇率将更加精确地贴近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同时,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具有电子化交易的特点,相比现货市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时间更长,容易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

2. 夺取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维护经济主权。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境外交易所纷纷上市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而我国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中,场内衍生品包括人民币外汇期货和期权都欠缺。作为人民币在岸市场,如果仅仅只有人民币外汇现货定价权但却没有人民币外汇期货定价权,很难形成价格合力,无法形成一个容易让市场认可的定价,导致人民币汇率定价权旁落。

3. 为外汇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改革要求拓宽市场参与者范围,引入外国投资者、实业企业和个人参与外汇交易,形成更加多元化的风险偏好。但是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投资者需要更加方便、成本更低的风险管理工具。虽然我国目前场外衍生品种类较多,但是这些场外衍生品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大企业和大银行,投资者门槛较高。人民币外汇期货提供了这种门槛更低、成本更低、交易时间更长的风险对冲工具,而且还可以在人民币外汇期货的基础上发展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满足更多个性化风险对冲的需求。

五、 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的政策建议

1. 明确对于人民币外汇期货的金融监管模式。

(1)针对外汇期货进一步明确划分现有微观审慎监管职能。结合未来人民币外汇期货投资者的市场结构,进一步明确现有各分业监管者的微观审慎监管职能,并分三个层次明确外汇期货准入标准:第一层次是金融机构的准入,这部分职能仍交给原有的分业监管部门,例如银监会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证监会负责证券业金融机构的准入,保监会负责保险业金融机构的准入;第二层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外汇业务的准入;第三层次,由证监会负责外汇期货业务的准入,或者说所有外汇期货投资者资格的准入。

(2)将跟外汇期货市场交易规制和投资者保护相关的监管职能统统交给证监会。将所有参与外汇期货市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和保险业金融机构一视同仁,按照相同的外汇期货监管规则进行规范。原则上除证监会的市场监管规则之外,各分业监管部门对于各自监管对象参与外汇期货交易仅仅可以规定风险策略和提供风险指导,防止“政出多门”而造成监管套利、监管冲突的情况。

(3)建立宏观审慎监管部门,由人民银行作为人民币外汇期货的宏观审慎监管者。相比其他宏观调控部门,人民银行更具备成为宏观审慎监管者的优势。而且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一方面,由人民银行充当宏观审慎监管者一方面将有利于延续现有金融稳定工作框架,避免职责不清和部门冲突;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体制的地位也便于作为宏观审慎监管者开展工作。

2. 修改、整合现有的相关法律和监管规则。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涉及不同层次的法律和多个部门的监管规则。这些法律法规应该以人民币外汇期货法律关系为轴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消除法律盲点和模糊地带,为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这种法律整合工作可以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和未来出台的《人民币法》之下,通过补充完善人民币法律关系各个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对现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整合,整合方式可以是法律汇编也可以是法典编撰。这样,人民币外汇期货法律关系就可以看作人民币对外法律关系在期货市场的延续,人民币外汇期货法律规则就存在明确的上位法,并通过相关部门立法加以规范。

参考文献:

[1] 吴弘.金融法律评论(第四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2] Copeland,L.S: Exchange Rat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

[3] Hans Visser: A Guide to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conomics, Exchange Rate Theories, System and Policie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4.

[4] Frederic S. 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4.

[5] 顾功耘,罗培新.经济法前沿问题(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孙国锋.中国金融改革的近距离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际法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项目号:13AZD091)的子课题“人民币跨境流通法律问题”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吴弘(1956-),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人,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法;杨德森(1979-),男,回族,辽宁省辽阳市人,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稳定部主任科员,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法。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12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自建国以来的变化

汇率制度是国家在对本国汇率的变化以及结合国家经济的形势进行具体的分析下对本国汇率的变化进行完善的途径, 主要是对国家汇率的的安排或是规则。为了维持稳定的市场经济的秩序, 国家对汇率实行合理的管理, 提升外汇交易之间的效率, 加强外汇市场信息流的稳定性, 减少外汇市场中的不确定性, 目的是为了实现汇率对经济的协调和发展的作用。

最初我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是单一的浮动汇率, 该汇率制度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随后在我国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的解除后, “一篮子货币”的计算单一浮动汇率制度成为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我国相继经历了这三个汇率政策阶段直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逐开始产生不断的变化, 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逐渐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 中国的外贸经济逐渐走进中国的经济舞台,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实行比较死板和呆滞, 以及当时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高估使得国家在括大出口贸易中遇到到了极大的障碍, 也成为了人民币汇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进行不断的深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当时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的双轨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 双轨汇率制度的不足也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显现出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双轨制在对外汇资源的配置上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后我国在九四年开始实行符合市场需求的的浮动汇率管理机制了, 2005年开始有参考了“一篮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后人民币逐渐开始升值。

二.汇率改革给我国带来的益处

(一) 汇率改革平衡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实现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汇率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区间得以扩大, 人民币会逐渐的升值,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上实现出口商品的价格更高, 进口商品的价格更便宜, 中国的出口增速加快, 进口增速放缓, 十分有效的改善了我国进出贸易的状况, 从而减少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此外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可以有效的帮助国内资本大量外流同时也有助于国外资本流向国内, 减少中国市场上的过剩需求, 稳定我国的物价, 自从2002年以来, 中国的服务部门一直处于萎靡的状态, 人民币的贬值会降低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部门的盈利, 因此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对保持我国经济的平衡, 便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 有助于人民币的政策的独立性

实行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政策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使人民币能够更好的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抑制股票等资产价格偏离理性范围, 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得到增强, 会对汇率水平进行合理的判断, 不会想当年的日本那样在货币该升值的时候不进行升值, 在升值之后日本又执行了低利率的宽松政策, 而在同时期的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及时的进行了货币的增资, 才避免了经济发展停滞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 实现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可以实现中国经济从根本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制度以及将中国的经济同国际经济融合在一起, 使得中国国内的物品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 使得我国国内的物价能够真正反映国家企业的成本或是盈利, 使国内的企业能够了解国外产品的价格和成本的差异, 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成本和利益的分析和比较, 便于中国产品在市场上发挥优势, 促进中国贸易的利益

三、如何掌握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实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现我国经济同世界贸易市场的紧密结合, 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减少其带来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下面将给出几项建议:

(一) 建立良好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管理的机制

为了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要求, 达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多的正面的影响, 我国需要创建一个有效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该机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币汇率改革更加能够适应中国的市场,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在不同时期实行一定的人民币汇率改革, 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 实践证明, 以机制管理同风险的控制是十分有效的, 建立这样的管理机制可以帮助人民币汇率实现独立避免干扰, 可以有效的预防风险。

(二) 外向型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外向型企业首先需要对自身面临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 进而制定解决的方法, 最终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和问题的及时解决, 其次是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 及时对企业的内部结构作出调整, 实现企业产品的不断升级, 提升企业产品产品中的科技含量, 加强产品在同国内外产品中的竞争力。避免由于汇率的波动对企业造成的风险和影响, 企业要时刻关注和了解汇率的走向掌握主动权。

(三) 国家金融行业要加强对汇率市场的研究和重视

国家相关金融行业要对人民币的汇率进行的研究, 维持人民币汇率市场的稳定性, 掌控好汇率在浮动中产生的影响, 对因为汇率的浮动对国家的经济和民生的影响作出具体的分析, 重视汇率浮动机制的合理改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和完善

汇率的变动是货币经济领域十分重要的变量, 汇率的调整是涉及中国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 中国在汇率的调整中要坚持其独立性不能受外来压力的干扰, 本着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的原则, 合理地调整汇率水平, 形成汇率机制的改革。

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主要是关乎汇率水平和率的形成机制, 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汇率的要求是不同的, 目前我国的汇率大致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是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国内经济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 使得我国的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出现膨胀的现象, 打破经济发展的平衡导致国民经济和外贸中的损失, 逐渐造成了外汇占用的资金较大, 对我国的国币政策操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货币汇率的改革中要不断实现汇率的浮动弹性和范围, 不断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管理浮动机制是我国汇率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根据我国的国情, 国家的宏观调控, 金融市场的变化等是决定我国汇率改革机制的主要因素。

五、小结

人民币汇率市场看起来和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对外汇的管制已经在逐步的放开, 开始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本, 有着管理制度的浮动汇率制度。在短时间内, 开放式的汇率有利于人民币的升值, 进口商品对于我们来说也渐渐变得更加便宜, 但是汇率的市场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 人民币的升值不仅在进出口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会对我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这种形式下一定要重视金融体系的未定。我国对各方面的改革都是在尝试中逐渐积累经验, 这是目前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但是这样的渐进也会对我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应当在改革中多参考其他国家在经济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实现我国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俞树毅, 房裕, 杨亚龙.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市场化改革探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56-58

[2]陆前进.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后危机时代汇率市场化改革[J].社会科学, 2010:49-55.

[3]赵胜民, 谢晓闻, 方意, 等.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动态关系研究——兼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次序问题[J].南开经济研究, 2013.147-148

上一篇:汽车教育下一篇:卫星姿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