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

2024-07-09

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通用11篇)

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 篇1

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

第一节主任职责

<一>全面主持负责我委的运行和管理。主持制订并负责审批我委发展总体目标和总体工作计划,领导我委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和与医疗责任保险相结合机制的运作,确保我委宗旨的实施和独立、公平、公正、中立、及时、便民的工作原则的实现。

<二>负责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机构,主持制订并审批我委重要的规章制度;召集和组织主任办公会议,决定并批准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三>批准聘任、解聘各部门负责人和分支机构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批准对各部门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奖惩决定、薪酬待遇等;主持并批准员工激励计划以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对我委的资金、财产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医调委的财产安全和实现收支平衡;审查决定内部财务制度及薪酬方案,审查决定年度财务计划,审查决定财务预算、决算等财务事项。

<五>审议和批准各项规章制度,审议和批准各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交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审议并决定我委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其它重大问题

<六>签署以我委名义对外上报、印发的各种重要报表、文件、资料等。<七>参与重大医患纠纷的调解、分析、调研,审批并督促落实相应的调解工作方案。

<八>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上级部门赋予的其他职责。

<九>组织实施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二节副主任职责

<一>当好主任的助手,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具体分管的工作,协助主任主持分管的工作,按工作分工履行相应职责。

<二>协助主任抓好我委行政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组织召开我委早会、周会、集中学习培训等。

<三>参加主任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管理方针、发展方向、组织机构及分支机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等重大问题。

<四>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上协调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参加主任办公会议讨论决定人事、财务、物品等内部管理工作和外事协调工作等重大问题。

<五>对分管工作的各阶段情况及时总结,以达到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对所分管的工作情况直接负责;实现内部管理的规范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无违法违纪和事故的发生。

<六>对医调委的调解部、办公室、风险防范部、分支机构管理部等各部门执行主任决议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认真听取分管部门负责人对工作的汇报,对完成有困难的工作协商探讨解决办法,寻求最佳方案,决定实施方案。

<八>承办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三节 调解部部长职责

<一>在我委主任和分管副主任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主任交代的各项工作任务,带领调解员开展医患纠纷调解工作,负责制订部门工作计划和安排,并组织实施;做好年度工作总结,按时上报领导。

<二>加强对本部门工作的管理,深入实际分析掌握调解工作动态,指导、协调重大疑难案件的调解。

<三>审查调解员受理调解的案件是否符合规定,对特殊案件需指派、更换调解员的按照规定指定或更换。

<四>对本部调解员经办的案件进度、结果等情况进行跟进和监督,对各项业务文书进行审核、检查,规范业务文书书写。

<五>按期将医疗纠纷案件情况和调解情况进行总结汇总,并向主任和分管副主任报告。

<六>处理好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对调解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中立、及时、便民等进行监督,保障调解员办案的独立性,不随意干涉调解员依法、依规行使调解职责。

<七>认真抓好本部门工作人员的考勤,遵纪守法,认真履行职责;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应向报告并提请按规定处理。

<八>制订并执行对调解员、书记员的业务岗位培训计划,不断提高调解部人员的调解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调解质量和效率。

<九>组织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讨论分析会和本部门工作会议。

<十>承办主任、副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节调解部组长职责

<一>在调解部长直接领导下,带领本组调解员积极参与并负责调解本组承办的案件;对重大疑难案件组织本组调解员分析案情、拟定调解预案,及时请示汇报。

<二>负责安排好本组工作,对本组调解员经办的案件进度、结果等情况进行跟进和监督,对各项业务文书进行审核、检查,规范业务文书书写。

<三>对本组调解员经办的案件进行指导和协助,对重大案件安排调配本组人员参与协助,需调配其他组调解员的应提请部长安排。

<四>按期将医疗纠纷案件情况和调解情况进行总结汇总,并向部长报告。<五>遵守本委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调解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中立、及时、便民等进行监督。

<六>考察本组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思想情况、职责落实情况,如发现有违规行为或损害我委利益和形象的言行,应向部长报告并提请按规定处理。

<七>组织本组人员对所经办的案件进行讨论,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调解水平和综合素质。

<八>承办部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节人民调解员职责

<一>人民调解员在调解部部长和组长指导下,在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基础上,遵循“公平、公正、中立、及时、便民”的工作原则,独立地调解医患纠纷。

<二>接受医患纠纷的报案,审查是否符合受理条件,报调解部长同意后决定受理或不予受理,对经办案件进行调查调解,主持召开简易调解会、正式调解会或医疗责任保险赔案评鉴会,依据调解结果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督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三>按要求规范性完成业务文书的制作,及时做好案件信息及有关统计资料的收集、登记工作,对制作的业务文书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并及时整理归档。

<四>对重大、疑难、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应及时报告请示,提请组长调配本组成员协助。

<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法律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廉洁自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调解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调解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六>指导和帮助书记员学习掌握调解技能、工作流程和业务文书的制作。<七>落实值班制,承办部长和组长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六节 书记员工作职责

<一>服从调解员的工作安排,协助调解员调解处理案件,完成对经办案件的业务文书制作,做到记录规范、字迹清楚、准确全面完整。

<二>对担任记录的案件,提前认真阅卷、熟悉案情,作好调解记录和调解会的准备工作。

<三>在调解员的指导下,做好案件的调查、调解会和回访等笔录,如实记录调解参与人的表述及调解全过程。

<四>协助调解员主持好简易调解会、正式调解会、医疗责任保险赔案评鉴会,并制作和完成相应业务文书。

<五>完成当事人、被调查人等对有关笔录的核对、补正、签名事宜,负责经办案件有关材料的接收、送达工作,按照要求完成对经办案件卷宗的归档整理。

<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严守保密纪律,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第七节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职责

<一>在我委主任、副主任的领导下工作,负责我委的行政、人事劳动、财务、物资后勤等日常行政事务以及对外联络、接待工作。

<二>根据我委《章程》和主任办公会议的授权安排,草拟我委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做好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

<三>根据主任及其办公会议决议有关人事决定,负责执行员工的招聘、解聘工作,执行使用期考核、岗位的竞聘换岗和半年及年度的工作考核等劳动人事规章制度的具体落实。

<四>负责公章的保管工作,执行并落实公章的审批制度,切实做好保管、审批分开,规范我委印章的使用和管理。

<五>负责会议的通知、召集、会议记录等有关会务工作,行政性文稿的起草,行政工作事项的通知,文件的收发、递送、处理、整理归档,以及业务档案管理等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六>规范并执行我委办公设备、用品等财产物资的采购、领用、损耗、维修等管理工作,降低物资消耗,节省管理费用。

<七>健全我委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并监督我委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我委的财务预算、决算等工作,严守财经纪律,做好增收节支和开源节流工作。

<八>负责安排行政人员处理公司值班、来客接待及车辆派遣等后勤保障,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等工作。

<九>负责管理协调本部门员工的各项工作,协调我委内外关系和工作衔接。<十>承办主任、副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节人事财务专管员(主管)职责

<一>在我委领导及办公室主任的领导下工作,负责人事、财务日常工作,执行我委人事、财务工作决议并履行相关职责,严格遵守、执行国家劳动人事、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作好人事财务工作。

<二>根据主任及其办公会议决议有关人事决定,负责办理我委员工的招聘录用及解聘、劳动合同的签订及解除、劳动关系和社保金等事项的手续,执行试用期考核、岗位的竞聘换岗和半年及年度的工作考核等劳动人事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

<三>编制我委财务计划和月、季、年财务预算并执行批准后的财务预算,负责编制月、季、年终决算和其他方面有关报表。

<四>贯彻执行我委薪酬分配制度,负责处理我委人员工资、财务、劳保、福利、考勤等有关事宜,核定各岗位的工资标准,编制年度薪酬调整方案,核算每月员工的工资。

<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对违反规定或不合格的凭证应拒绝入帐,要严格掌握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七>定期装订会计凭证、帐簿、表册等,妥善保管和存档,按期填报审计报表,认真自查,按时报送会计资料。

<八>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执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安全制度,确保不出安全问题,认真管好现金、各种印章、空白支票、空白收据及其他证卷。

<九>负责我委办公用品及需要物资的询价、采购和定期盘点。

<十>完成我委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交办的其它人事财务工作。

第九节 后勤档案专管员(主管)职责

<一>在委领导、办公室主任的指导下,处理我委后勤、物品、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

<二>、严守秘密,及时作好各种资料信息的收集归档。保证各种卷宗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保持卷宗材料完好和齐全

<三>做到准确、及时地提供材料,为调解、风险防范等工作提供服务。<四>严格依照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模式管理,做好防火、防盗、防鼠、防虫等工作。

<五>严格执行档案材料的各项查阅规定和制度。

<六>负责办公设备等物资管理,电脑的维护、修理工作,负责做好我委经营用水、电管理,定期检查,加强用水、电费用核算。

<七>协助搞好我委办公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八>负责我委物品的保管、发放和定期盘点,及时申报所保管物品的采购计划,采购物品的验收等;节流节支、勤俭办事,作好后勤保障工作。

<九>负责会议、上课、培训等准备工作,落实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做好区域卫生的清洁工作。

<十>完成我委领导和办公室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节 前台行政文员工作职责

<一>在办公室主任领导下工作,履行行政文员职责,做好各种来访人员的礼貌接待、报案的登记。

<二>负责文件的收发管理,包括签收、登记、拟办、分发、传阅、承办和催办;负责公文的发文管理,包括核发、登记、印制、分发。

<三>负责打印、复印、接收传真、饮用水的及时提供等行政事务,保证打印质量和打印速度;负责对文秘、资料,档案、保密、保卫、新闻宣传等工作的整理。

<四>负责报刊的收取及整理工作,负责低值易耗办公用品发放、登记和离职时收回;协助废品的情理和回收。

<五>负责电话总机的接线工作,对来往电话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未能联络到的记录在案并及时转告。

<六>负责办公场所划分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离开办公室的巡视,查看门窗、水机电源,电脑电源等关闭情况。

<七>落实值班制度,及时做好调解部值班人员电话转接工作,并通知当天值班人员。

<八>做好我委藏书的登记、保管、整理和防护工作。

<九>完成办公室主任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一节分支机构管理部部长职责

<一> 在我委主任和分管副主任领导下,负责制订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年度工作总结,按时上报我委。

<二>根据我委的发展规划与现状,深入调研我省各地市医疗纠纷处理、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提出设立或撤销分支机构的计划和方案。<三>依据主任办公会议决议,执行和具体操办设立或撤销分支机构的相关事宜。

<四>调研考察各地市分支机构工作情况,协同我委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市分支机构开展工作,针对分支机构运作中存在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

<五>协调各地市分支机构与我委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并监督各地市分支机构执行和落实我委规章制度、各项决议的工作情况。

<六>完成主任和分管副主任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十二节医疗风险防范部部长职责

<一> 在我委主任和分管副主任领导下,负责制订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年度工作总结,按时上报我委。

<二>对医疗执业风险、医疗纠纷的发生发展规律、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进行研究;研究带有倾向性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规律,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三>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风险防范培训,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疗和服务质量,防范于未然,降低纠纷发生率。

<四>依据主任办公会议决议,执行和具体操办医疗风险防范相关事宜。

<五>完成主任和分管副主任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

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 篇2

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是我国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三大调解方式, 人民调解作为三大调解方式之一, 其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在工作方式、方法方面又有着显著区别。因此,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才能切实有效地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一、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近几年, 安徽省淮北市着力建设市、县 (区) 、镇 (乡) 、村四级联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并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

首先,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导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始终树立“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做人民群众贴心人”的工作作风。同时, 鼓励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深入到群众, 听民声、察民情、问民计、排民忧、解民难, 为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其调解工作水平。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真正的困惑和需要学习什么, 从而制定出适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培训内容, 避免了因主观认为安排培训内容, 从而提升了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训项目的展开。

基于上述问题, 上级主管培训部门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培训;二是组织有关的业务专家、精英和学者等分赴各基层单位,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为期一周或其他的短期业务培训;三是通过开展基层人民调解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广大基层工作者深刻学习和领会其精神。以点带面, 提升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四是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各种司法知识竞赛, 努力提升司法行政机关人员的理论素养。

二、完善和规范人民调解制度

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要逐步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一是规范人民调解制度, 把其细化为:例会、排查、报告、调处、责任追究、回访、公开公示等规章制度。二是规范人民调解流程, 统一使用中国司法部制定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 规范调解文书的制作和立卷归档, 建立专门的档案室, 并把文档资料进行细致分类, 做好文档的标记等, 以便于人民调解卷宗的查找。在调解过程中, 要严格人民调解工作程序, 逐渐使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化, 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 并严肃人民调解工作纪律, 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 保障人民调解的民间性、自愿性。三是细化操作标准, 建立岗位责任制, 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分别负责, 这样在工作中就避免了相互推诿,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规范评选程序, 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是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稳步、健康进行的制度保障。对于能深入社区、村屯、偏远郊区等并能深入群众困难多、纠纷问题多的地方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对于长期着力并成功化解多年累积、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 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等。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扬、记功等精神鼓励并在物质上给予一定奖励。并在以后的目标考核中加以量化参考。而对于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怠慢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及时, 对调处工作不力等引起矛盾激化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 给予批评、警告等处分, 并在以后的评职评级中作为考核参考。同时警示其他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 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四、争取财政支持, 加大保障力度

人民调解工作能否高效有序地开展经费保障是关键, 我国早在2007年7月9日, 财政部、司法部就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明确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的保障办法: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徽省淮北市委、市政府、市司法局、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适当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费。同时, 市财政拿出专款对每件调解案件给予适当补贴,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为缓和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 减少纠纷, 消除矛盾和稳定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总之, 以人为本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是实现好、维护好并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就必须对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的保护, 妥善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人民调解的实施, 正是尊重了社会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性,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利益, 从而促进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的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实现。[2]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2-19.

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 篇3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使城管执法工作的依法性、规范性、文明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最大程度地解决所面对的社会矛盾,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围绕此课题,立足于城管执法疏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首善之区的工作目标,对人民调解制度引入城管执法工作的可行性进行初探。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特点

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耐心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目前多个行业在工作中引入并运用了人民调解制度,一是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公检法系统引入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经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种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人民调解作为诉讼外解决矛盾纠纷的制度,符合我国“以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文化理念;二是人民调解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达成调解协议,充分反映当事人的权利和意思自治,有利于“双赢”及维系当事人良好关系;三是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调解形式多样,调解免费、方便,且几乎不需要付出成本,很好缓解行政执行方的压力,极大地节约了社会成本。

二、城管执法工作现状

近几年,北京正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北京的城市管理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受利益结构调整的影响,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城管执法部门所承担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传统的行政管理及执法模式已不能满足于现实执法需求。而且城管部门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执法理念滞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依据不足,执法环境不佳等,造成了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野蛮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但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还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更是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成为目前城管执法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也为将人民调解制度引入城管执法工作提供了现实意义。

三、当前城管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性不足

公众参与是提升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科学性同城市管理效能密切相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基本上都还处于决策后实施阶段的参与,即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无法适应城市管理的要求和构建程序社会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因为城市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城市管理最终决策权并不在公众,而依然集中在行政主管部门手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城市管理公众参与的渠道和实施制度不够健全,致使公众参与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二)城管执法观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看成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公民主体在城管执法中的参与权被剥夺了,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处于直接对立的境地。在“官本位”思想的阻碍下,政府在管理中往往先以官员自身为中心,脱离了实际需要,导致政府的所为并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这种执法方式很难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被处罚的群众不但会叫屈喊怨,而且也不会对法律产生敬畏的思想。因此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频繁,非文明执法的现象也会更加突显。

(三)执法方式单一,强制力不足

目前行政处罚是城市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相对集中的多是对在街面上发生的简易的、常见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权,处罚多是几十元的罚款,而当行政当事人不愿交纳罚款时,由于城管执法机关没有强制执行权,只能按照法定程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为区区一宗几十元的案子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是不现实的。城管执法方式单一、无行政强制力的执法特点、与城管执法内容量大、规模小、简单、快速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违法违章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执法部门法定的权利义务也就很难充分履行。

(四)在新的形势面前,城管执法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城管执法工作的要求

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素质不高。极少数执法队员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二是业务素质偏低。少数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城管执法专业知识,导致执法行为不规范,违反程序办案;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在执法管理时要么乱作为,要么不作为。四是执法过程中存在感情大于法的现象,以致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五是执法简单粗暴,没有真正地理解、把握,做到文明执法、服务管理,从而影响了城管队伍的整体形象。

四、引入人民调解制度解决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可有效提高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

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等公务管理事务的程度,是现代城市社会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效率的综合反映。人民调解制度模式是以城管队员与社区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来共同处理社区矛盾,将群众的想法意见纳入行政管理的最终决策范围内,变原有的“政府管理、公众执行”的管理理念为“政府与公众共同管理”的先进理念。这种工作形式的展开,有利于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赋予公众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中一定地位,不但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公众配合执法人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性。同时,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为管理者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变“官本位”执法观念为“服务型”工作理念

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提供便利的服务。那么,政府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来解决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才是城管执法所应追求或实现的工作目标。人民调解工作方式在本质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一种工作模式,具体做法是以城管队员为主导,发动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化解社会矛盾。这种执法方式意味着城管执法人员不再是高高在上,依靠权力掌控执法相对人的领导者,而是在尊重相对人的前提下,与其进行沟通,为之提供服务的服务者,将群众利益作为执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寓服务于管理,以服务促管理。人民调解工作模式将政府“管理”社会问题转变为“疏导”社会矛盾。直接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为最终实现“服务型政府”打好基础。

(三)弥补了现有执法方式单一的不足,增强了城市管理力度

当前城市管理部门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行政指导为辅的执法手段实现管理目标。这种单一执法方式的不足在日益复杂的执法环境中日渐突显。人民调解制度是城管队员和社区志愿者相结合,作为一个调解小组共同调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方式。首先,这种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了群众管理城市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改变城管队伍中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从而促进城管执法职责的有效落实;其次人民调解工作方式要求城管队员与群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使得执法过程更加透明,执法程序更加规范,从而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执法效果的满意度,增强城管执法公信力。因此,人民调解制度是对城管执法方式的一种全新探索和尝试,是弥补城管执法法定手段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四)可有效促进执法群体综合素养的提高

当前,城管执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执法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切实做好人民矛盾调解工作,一方面,要选拔业务基础好,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城管队员作为人民调解员的同时,还应当对这些人员开展专业化、系统性的培训,并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律知识不断提高的要求,从而在源头上保障城管执法人员作为调解小组核心成员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城管队员要带领志愿者进行工作,这就使得城管队员在客观上必须主动学习,充实自己,不断进步,才能领导志愿者共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同时,社区志愿者参与到自身社区的管理中来,在主人公意识的驱动下,会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辖区社会矛盾。城管队员与志愿者相互监督比照,不断共同进步,对于解决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队伍基础和保障。

五、结语

调解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与“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理念一脉相承,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可最大限度的节约社会和当事人在矛盾解决中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反映了社会需求,更得益于法律理念和社会文化的演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纠纷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城管机构作为政府重要的行政执法机构,必定首当其冲的承受各种矛盾冲击和挑战,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及执法模式出现滞后于现实情况时,考虑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以城管机关为中心的多元化矛盾解决方式是大势所趋。在城管执法工作中引入人民调解制度,适应了城管工作的特点,加强了城管队伍建设,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建立“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基础。当然,一项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勇于开拓,不断总结、创新,最终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与时俱进的城市管理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有益创新。

(责任编辑:刘夏伊)

相关链接:“四服务”的具体内涵

创新管理机制 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篇4

创新管理机制 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作者:赵义玉 王娟 杜鑫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人民调解制度,本文从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提升人民调解员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解决思路。

【关键词】和谐社会;管理机制;人民调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1]

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是我国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三大调解方式,人民调解作为三大调解方式之一,其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在工作方式、方法方面又有着显著区别。因此,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队伍,才能切实有效地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一、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近几年,安徽省淮北市着力建设市、县(区)、镇(乡)、村四级联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

首先,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导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始终树立“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做人民群众贴心人”的工作作风。同时,鼓励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深入到群众,听民声、察民情、问民计、排民忧、解民难,为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其调解工作水平。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真正的困惑和需要学习什么,从而制定出适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培训内容,避免了因主观认为安排培训内容,从而提升了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利于培训项目的展开。

基于上述问题,上级主管培训部门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培训;二是组织有关的业务专

家、精英和学者等分赴各基层单位,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为期一周或其他的短期业务培训;三是通过开展基层人民调解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广大基层工作者深刻学习和领会其精神。以点带面,提升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四是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司法知识竞赛,努力提升司法行政机关人员的理论素养。

二、完善和规范人民调解制度

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要逐步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一是规范人民调解制度,把其细化为:例会、排查、报告、调处、责任追究、回访、公开公示等规章制度。二是规范人民调解流程,统一使用中国司法部制定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规范调解文书的制作和立卷归档,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并把文档资料进行细致分类,做好文档的标记等,以便于人民调解卷宗的查找。在调解过程中,要严格人民调解工作程序,逐渐使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化,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并严肃人民调解工作纪律,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保障人民调解的民间性、自愿性。三是细化操作标准,建立岗位责任制,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分别负责,这样在工作中就避免了相互推诿,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规范评选程序,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是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稳步、健康进行的制度保障。对于能深入社区、村屯、偏远郊区等并能深入群众困难多、纠纷问题多的地方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对于长期着力并成功化解多年累积、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等。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扬、记功等精神鼓励并在物质上给予一定奖励。并在以后的目标考核中加以量化参考。而对于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怠慢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及时,对调处工作不力等引起矛盾激化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给予批评、警告等处分,并在以后的评职评级中作为考核参考。同时警示其他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四、争取财政支持,加大保障力度

人民调解工作能否高效有序地开展经费保障是关键,我国早在2007年7月9日,财政部、司法部就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明确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的保障办法: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徽省淮北市委、市政府、市司法局、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适当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费。同时,市财政拿出专款对每件调解案件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为缓和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减少纠纷,消除矛盾和稳定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总之,以人为本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并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就必须对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的保护,妥善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人民调解的实施,正是尊重了社会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性,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利益,从而促进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的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实现。[2]

参考文献

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5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三)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人民调解工作守则

(一)人民调解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调解工作要领,熟练掌握调解过程当中应掌握的进展以及导向技巧,使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熟练掌握和和运用依法调解的方法,在通知当事人到庭调解前要熟悉案情,深入调解研究,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事情真相,取证记录,对物证、书证及时收集、备案,以利于在调解中及时说服、劝导、教育有过错或过失的一方当事人以及应当所负的责任。

(三)调解员调解前要宣布纪律和给当事人提出具体要求,以防止出现盲目现象和意想不到的情况。视情节宣布休庭和下次开庭的时间,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所达成的协议要签字盖章以示负责。

(四)调解员要公正、公平,以理服人、以法教人,不徇私枉法,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四、人民调解工作纪律

(一)自觉接受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和管理。

(二)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解决矛盾问题和调处纠纷。

(三)不德徇私舞弊。

(四)不得对当事人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

(五)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

(六)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七)不得收受当事人的礼物和馈赠,不得接受当事人的吃请。

(八)对当事人要热情接待,做到以法教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禁止简单粗暴、压制当事人。

(九)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向所在长江社区管理处、社区以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报告工作情况,遇特殊情况须及时报告。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

如调解人员违反上述纪律,由人民调解员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五、人民调解工作承诺

(一)坚持公平、公正的调解原则、依法调解矛盾纠纷,不办关系案、人情案、不徇私枉法,不弄虚作假。

(二)实行统一的收案、结案运行程序。纠纷应在30个工作日内调处结案;如遇矛盾可能激化的纠纷应及时处理;如纠纷性质已转化,应立即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对调处结案的纠纷案件,一律实行回访制度,复杂案件实行专人包案、重点回访。

(四)实行过错追究制。如调解人员违反纪律,由司法调解办公室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六、人民调解委员、调解员调解纠纷纪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三)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四)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五)不得吃请受礼。

七、书记员工作守则

(一)认真如实记录,不得参与调解;

(二)对达成的协议制做好《调解协议》;

(三)调解记录经当事人确认后双方签字;

(四)对调解过程和记录内容有保密义务;

(五)不得私自修改,损毁调解记录;

(六)调解记录要如实归档。

八、人民调解室纪律 下列人员不得参加调解:

(一)酗酒的人;

(二)携带凶器和其他危险物品的人;

(三)赤膊、赤脚或穿背心、拖鞋的人;

(四)其他有可能妨碍调解庭秩序的人;

调解纠纷时,当事人及旁听人员应当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随意走动;

(二)不得有喧哗、哄闹和实施其它妨碍调解活动的行为;

(三)旁听人员不得发言、提问;

(四)不得吸烟和随地吐痰;

(五)对调解活动有意见,可在闭庭后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司法所提出;

(六)对于违反调解室纪律的人可以责令其退出调解室。

九、调解当事人主要权利

(一)有委托代理人的权利;

(二)陈述、申辩的权利;

(三)要求解决人员回避的权利;

(四)申请中止、延期和终止调解的权利;

(五)申请不公开调解的权利;

(六)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终止调解的权利;

(七)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权利;

(八)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十、调解中当事人的主要义务

(一)按时参加调解的义务;

(二)如实提供纠纷事实和证据的义务;

(三)遵守调解规则的义务;

(四)不得加剧纠纷、激发矛盾的义务;

(五)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义务;

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 篇6

老矿街道人民调解工作网格化管理

实施方案

老矿街道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人民调解管理模式,全面试行人民调解网络化管理,进一步夯实基层人民调解基础。

一、总体目标

通过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实践,建立健全调处网络的三级管理,在现有的街道、社区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的情况下,在社区下派的网格设立人民调解小组,由社区下派的负责人任组长,公安派出所下派的警务员任副组长,负责网格内的各种民间纠纷的处理。网格下的各个居民楼(院)长为调解信息员。以群众工作统揽调解工作,实现群众自主管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社情民意分析、民意诉求快速反

馈管理机制的创新,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要求。

二、指导原则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重心下沉,夯实基层;以人为本,突出民生;一岗多责,一专多能;优化流程,高效便捷;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的原则开展网格化管理,健全和完善街道、社区调解领导小组、网格调解小组三级调处工作组织网络。

三、组织机构

成立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调解工作的领导和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司法所,由司法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吸纳街道工会、妇联、共青团、综治科、城管科、社保科、安全中队等相关科室和属地公安派出所、环保、小区物业、供暖换热站等驻街单位以及地区涉及民生的部门负责人为联络员。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科室负责人实行包联制度。

四、网格划分原则

以社区为单位,遵循以下原则,划分社区网格:一是按照地理方法,以自然小区为核心设立单元网格;无小区建制的,以街、路、巷为主设立单元网格。二是按照人口分布合理的原则,每个网格原则上1000户左右。三是按照资源相对均衡的原则,将驻社区单位、企业全部纳入网格。四是按照便于管理的原则,实现无盲点、无缝隙、零距离、全天候的公共服务。将区直部门下派人员与社区网格进行对接,定

人、定岗、定责,并进行公示。做到有人发现,有人上报,有人处置,有人监督。按照上级网格划分的具体规定,老矿街道将所辖10个社区划分为60个网格。

五、建立调解队伍,社区服务主体全覆盖

调处体系网格化管理按照“兼管多格”和“专管一格”相结合的原则,街道和社区设立调解委员会,网格设立调解小组。街道和社区设立的调解委员会成员原则上保持不变,网格设立的调解小组,组长由网格长兼任;副组长由网格警务员兼任,成员由双联活动律师、公益岗位人员、安监人员、城管及行政执法等机关下沉人员组成。

同时网格内的楼长作为网格民情民意信息员,负责了解掌握所辖区居民的情况,每日不定时进行巡查,入户走访,及时收集居民需求,宣传带动居民参与网格建设。

六、工作职责

1、做好社区和网格内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化解工作,及时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调处民间纠纷,促进邻里团结,维护社区稳定。

2、及时向社区和有关单位反映网格内的矛盾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依靠群众和各级组织共同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3、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调解,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讲

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在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

4、自觉维护法律法规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宣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居民遵守社会公德。

6、参与调解组织的案例研讨等活动,积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调解水平。

七、网格工作的考评

要求网格调解人员做到:

1、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2、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和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不等不靠、不推不托、积极与有关部门搞好协调。

3、依法办事、坚持原则、秉公处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查解决。

4、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对待、明确答复。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或直接予以清退。

1、不按时到社区报到参与网格化工作的。

2、工作中不认真负责,且影响极坏的;

3、工作中消极怠工,经过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

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 篇7

4月,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云南省分局分别通报了2013年度辖内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考评与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的情况。在此次考核中, 中信银行昆明分行同时获得了跨境人民币业务考核“A类行”与执行外汇管理规定“A类行”称号。2013年, 该行的国际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该行根据本地客户情况, 在年初就制订了全年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工作目标及推广计划任务, 由市场营销人员负责管辖经营机构客户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组织推动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营销, 在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年共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26.88亿元, 在云南省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

司法所人民调解工作之思考 篇8

在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思考:

调解协议书的效力缺乏强制性。调解以自愿参与为前提,一方当事人拒绝调解,则调解不能进行。调解协议书签订后,只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而不具备法律上强制性的执行效力。当事人一方可以随时反悔,不遵守调解协议,而对方当事人无法追究。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去法院起诉。法院的判决书是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的,但调解协议无此效力。矛盾纠纷调解的本意就是通过非诉手段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调解协议书强制性的缺乏,却使得这种矛盾纠纷的解决手段非常乏力。各方面工作人员耗时耗力调解完毕,签订了协议书,当事人一方随时可以反悔,另一方当事人还要去起诉,这样既浪费了国家的公共资源,又使矛盾纠纷得不到解决,同时,调解的公信力也会下降。

调解员的工作缺乏专一性。人民调解工作在现实中由街道司法所和各社区的专职、兼职调解员具体实施。专职调解员包括司法所长,司法所工作人员,各社区治保主任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由街道劳服,计生,民政,安检,综治,信访等科室的负责人以及各社区上述工作的专干人员担任。就专职人民调解员来说,司法所长、司法所工作人员、各社区治保主任是专职人民调解员,但是,调解工作却是他们负责的众多工作中的一项而已。以W司法所为例,司法所长一人,司法所工作三人,其中一人是社区矫正专职社工。四个人要完成司法所的所有日常工作,包括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同时还有配合完成街道办事处综治,法制,信访,稳控等等工作。他们能有多少精力投入到调解工作中。社区的专职调解员为各社区治保主任,一个社区的治保主任为一人,他们的工作就更加繁杂了。兼职调解员为街道各部门负责人,社区各项工作的专干,他们本身就要负责一个部门或者一块业务的工作,又能有多少精力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缺乏专一的调解员,使调解工作得不到人力上的保障。

调解经费缺乏保障。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适当的调解补助,既是调解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调解员工作积极性的保障。调解分为主动调解和依申请调解。主动调解以深入群众进行排查为基础。到群众中去,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调解矛盾,第一时间化解矛盾,这是调解工作最好的方式。但是,现实情况是,连路费都没保障。所以主动调解,现实中,基本无从谈起。依申请进行的调解,都是矛盾纠纷已经产生,甚至激化之后而进行的调解,失去了矛盾纠纷刚产生时进行调解的最佳时机。经费的缺乏,使得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下列方式予以解决:

通过立法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人民调解协议,是在调解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情况下,自愿订立的协议书。当事人双方签字按指纹的同时,即表示调解协议成立,当事人自愿按照协议内容履行相关义务,享受相关权利。事后一方当事人反悔,致使另一方当事人无法享受其应得权利时,应该有相应法律条款保障其利益得以实现。这种保障方式,就应该是申请强制执行。只要调解协议书是在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并且协议相关事宜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强制性规定,那么,此调解协议就应该被赋予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的效力。调解协议的强制执行性,是确保协议内容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是确保协议双方当事人权利的必要手段,是确保调解协议书公信力的必要手段。

设立真正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市司法局、区政法委、区司法局以及街道办事处,应该协同配合,尽快制定措施,要么招聘,要么在现有工作人员中确定,在各街道司法所以及各社区设立专岗专干的人民调解员。一方面,此举有利于矛盾纠纷的及时排查化解。现实情况中,主动调解很少,大多是依申请调解,其原因就是因为调解员无法做到专岗专干。调解员岗位的专岗,能够使得调解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入户走访,排查矛盾纠纷;能够使得调解员在知道纠纷的第一时间,能够上门调解;能够使得调解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调解当中去。第二方面,此举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调解员培训。法律法规的熟悉,调解技巧的提高都离不开义务培训。现实中,无专岗调解员,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区治保主任,都是轮流去参加培训,结果就是大家都会一点,但是都不精通;遇到了矛盾纠纷,谁有空谁去调解;谁都可以调解,但是,都不能调到最好。为避免种尴尬情况,设置专岗调解员,统一由他们参加培训,熟悉法律法规,掌握调解技巧,遇到矛盾纠纷统一由他们去调解。在培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磨练技巧,这样才能让调解工作越来越好。

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加大调解员调解补助。调解员排查走访,入户化解矛盾,首先就牵扯到路费和误餐费。制定相应的标准,给予适当的补助,无疑对促进工作的开展和调动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都有好处。另一方面加大调解室的建设投入。可仿照法庭的布置来布置调解室,使得当事人进入调解室,就直觉的感受到人民调解是神圣、公正、庄严的事情。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做好审计工作。各司法所应当按照季度上报调解经费的使用情况,列请明细,附带发票,以供纪委和审计部门审核,要做到每分钱都用在实处。

人民调解工作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举措,笔者坚信,人民调解工作会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制度 篇9

一、人民调解员培训制度

人民调解员实行培训和岗前培训。培训主要是对在岗的人民调解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的培训;岗前培训的对象是新选聘的人民调解员,主要任务是帮助新选聘的人民调解员学习、掌握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程序和方法,使其初步具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素质。培训工作由市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实施;

二、会议学习制度

调委会主任每月主持召开一次调解委员会议。检查本月工作情况,分析纠纷动向,研究疑难纠纷调解方法和预防纠纷的措施,学习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并作好记录,安排下月工作。

三、请示、汇报制度

调委会每月要主动向司法局汇报当月纠纷发生、调解及预防情况;对调解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应及时汇报、请示。

四、督查督导制度

司法局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对调委会落实各项制度的情况进行跟踪督办。

五、岗位责任制

调委会负责辖区内的排查调处,每月集中排查一次以上,并记录在册;纠纷回访率达100%,认真做好回访登记,由被回访的当事人在回访薄上签名或盖章;交通事故民事纠纷排查率达100%,调处率达98%以上,成功率达95%以上,调解不成的纠纷按要求移交相关上级部门办理;无民转刑,无矛盾激化,无非正常死亡,无集体越集上访事件;对因工作失误,造成工作局面被动或严重后果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六、信息报告制度

建立严密的信息报告制度,严禁迟报、漏报、虚报,没有发生重大矛盾纠纷的,实行零报告制;对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的诱因,及时逐级上报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市司法局;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存档制度,对所有的信息都要登记造册,以备查考,掌握信息及时得以有效防范。

七、纠纷登记制度

调委会应设立专门的纠纷登记簿,每月对受理的纠纷进行汇总,填入调解室登记簿内;调解室每月汇总后报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市司法局;

八、纠纷回访制度

调委会对调结的较复杂矛盾纠纷、涉及多方当事人的纠纷、濒临激化的纠纷以及时间长的矛盾纠纷在协议履行期间或调解后的一个星期内进行回访,巩固调解效果。

九、纠纷移交制度

调委会对已超出人民调解范围的交通事故纠纷或明文规定由其它部门处理的纠纷以及经两次以上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应及时上报司法局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XX区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制度 篇10

第一条、诉前调解指对尚未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进行调解。

第二条、诉前调解遵循平等、自愿、合法的原则。

第三条、诉前调解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清正、廉洁。

第四条、立案庭的立案人员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对于符合并适合诉前调解的,在向当事人讲清诉前调解和进行诉讼程序利弊的基础上,征询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诉前调解,当事人愿意诉前调解的,由调解人员办理手续,启动调解程序。

第五条、经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可选择是否出具法律文书。当事人不要求出具法律文书的,由调解人员记录在案;当事人要求出具法律文书的,由调解人员协助当事人办理立案、协调相关业务庭出具法律文书等事项。

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或者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拒绝接受调解,或者在规定期限届满仍不能和解的,调解人员应将相关材料退还当事人。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可告知其到法院立案庭办理立案手续,启动诉讼程序。

第六条、诉前调解的调解期限为7个工作日,自当事人申请调解并登记之日起计算。

第八条、诉前调解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论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篇11

关键词:农村;人民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作为民间调解中分布最广、作用最大的纠纷解决机制,近年来,出现了地位下降、功能减弱的局面,如何使其更好地适应农村社会、有效的调解民事纠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1、概述

《人民调解法》第二条: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式,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其价值有:解决纠纷;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法制宣传,调解的过程就是对当事人双方进行法制宣传的过程①;弘扬道德文明,对当事人的调解过程,就是对其进行道德价值灌输的过程,就是进行理性和道德约束的过程,就是用道德帮助当事人自我反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道德成长的过程②。

2、优势

受“无诉、和为贵”思想影响,人民调解制度成为当前我国农村民事纠纷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其优势是:

第一、消极诉讼观思想。农民的消极诉讼观,是农民对运用诉讼手段解决纠纷缺乏认同感的消极的主观态度③,多数村民对于法律缺乏信仰,却更容易接受“地方性知识”④。

第二、手段更灵活。法院处理农村民事纠纷需要精力去调查取证等,且有着诸多程序限制,而调解人员可以更灵活的查证事实。例如:传闻在诉讼中一般不受采纳,但调解时一般不受此限制。

第三、低成本、高收益优势。基于功能主义视角,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有效的发挥纠纷解决所需要的功能,就会成为人们选择的目标。《人民调解法》第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而同期的诉讼成本则比较昂贵,波斯纳认为:“诉讼成本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错误的司法判决的成本;二是诉讼制度运行的成本(直接成本)。直接成本又可分为公共成本(如法官薪金、陪审员和证人报酬、法庭设施)和私人成本(如法院收费、律师费用)⑤”。

第四、熟人社会的特殊性。法律是解决陌生人社会的行之有效的工具,但在熟人社会里则难以有所作为。对此,布莱克的“关系距离理论”解释为:“不同关系距离的人们的法律的量——法律与关系距离之间的关系呈曲线形。在关系密切的人们中间,法律是不活跃的;法律随着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多。”⑥

3、困境的成因

當前,人民调解工作的功能减弱、地位下降,是原因:

3.1社会环境的变化。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⑦。改革开放以来,封闭的农村地缘关系随着人口的外流和流动杂居而改变着。人际关系的变化,村民间关系趋向冷漠化;道德伦理思想的变化,市场经济下,农村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功利主义等思潮的严重冲击;村民意识的变化,依法治国的环境下,村民的权利、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3.2信誉机制失灵致使调解协议结果的确定性不断减弱。调解协议达成后,其结果的确定与执行主要依据当事人的信誉来保障。但是当前农村社会的道德素质整体下滑,造成了严重的信誉危机,出现了不信任的负面影响。

3.3人民调解员的素质问题。官本位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一些调解员的行为;同时,部分调解员专业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人为地造成了工作被动。

3.4程序规则的缺失,致使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存在显失公平的风险。

4、建议

4.1加强道德文明建设,重塑社会信誉机制。民事纠纷在调解成功后,双方当事人会达成调解协议,而协议结果的确定与执行主要是依据当事人的信誉。当前社会道德整体下降,加强道德文明建设,重塑社会信誉机制,可以有效地保证调解协议的执行。

4.2提升人民调解员个人素质。人民调解员通常以带有威胁意味又不失亲切感的话语,促使纠纷双方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⑧。通过定期对调解员进行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增加大学生村官的比例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的个人素质。

4.3转变理念。调解依据和协议效力向法制转变,昔日调解的依据和协议效力来源于道德和习俗,而当前我国实行依法治国,调解的依据和协议效力应当来源于法律法规;调解程序向规范转变,传统调解制度的程序具有随意性,易出现廉价正义现象,所以,规范调解程序势在必行。

4.4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进行普法宣传,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防止法律崇拜思潮,避免村民形成法律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有效机制的错误思维。同时,营造正确的价值观念,遏制“权利的不确定性增加诉讼”⑨现象。

人民调解制度作为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逐步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充分调动其独特优势,利用其社会资源和民间自治功能,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化解民间纠纷,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价值。(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解:

① 江伟: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② 刘行玉: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的法社会学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第17页;

③ 苏一星、杨林:当代农民消极诉讼观的理性分析(A),石家庄经济学院报,2006年10月第29卷第5期;

④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1994;

⑤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7页;

⑥ [美]唐纳德.J.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⑦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⑧ 张立伟:乡村社会的秩序与纠纷处理,民间法(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上一篇:熊丙奇:“自主招生联考”**背后的民意下一篇:台阶法隧道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