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精选8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 篇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
美良中学 谢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教学难点: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力。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本节内容政治理论性强,离学生较远,由于缺乏感性层面的理解,预备性知识少,认识朦胧,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有的学生会觉得这是大人的事,我年纪小,产生与我无关的想法。
2.学生的需要:作为当代中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懂得我国人民如何行使权力,树立起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常识和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综合设计思路
(一)自主探究
1.探究园:阅读P21~22“材料透视——人民代表大会掠影”文字及图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有哪些活动内容?(2)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2.新课导航
(1)在我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谁?
(2)根据国情,请你说说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必要性。(3)人民是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4)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什么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机关?其职权有什么?(5)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二)讲解新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符合中国实际。人民是怎样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
4.说说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图片展示)5.结论:
(1)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构;
(2)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想一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者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者的区别。
(四)作业内容
1.(简答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民主新要求。
(1)以上民主新要求有什么重要意义?
(2)人大代表是怎样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
2.(辨析题)有的同学说,国家的重大事务是由人大代表讨论决定的,因此,是人大代表而不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
请你予以评析。
2012-6-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 篇2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作为必修教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的复习与选修教材《民主集中制》新课教授的结合, 既要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理清人大制度的相关知识, 又要留足时间突破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与表现这两个难点。因此, 在复习部分, 我选用了东城区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国家主席这案例, 从现实生活入手, 将人大制度的相关知识陆续导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 节约课堂时间, 而且现实中中学生容易受一些网络信息影响, 误以为我国政府官员并非人民选举产生, 违背民主政治, 因此教学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本质, 增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感。
在新课讲授方面, 我认为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与表现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难点。课上如果只是将知识复述一遍, 学生理解记忆的难度较高, 也无法明白民主集中制何以确保权力协调高效运转。因此, 我找寻生活案例, 分别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一一加以突破:通过让学生思考现实中应如何处理“班级经费分配”的问题, 让学生从自己的做法中抽象出中民主集中制的意义;考虑到民主集中制的三组表现的理解难度不同, 我有针对性地安排授课时间与讲法。利用“美国政府关门”的例子, 特别着重讲解了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主集中制确保权力协调高效运作的优点。
高三课程的回归点依旧是高考, 在完成复习、讲授后, 我选用了近年来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的经典高考题, 引导学生运用当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一、教学亮点
1.导入环节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 既引出知识,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2.运用结构图, 简洁明了地展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案例选取富于生活气息, 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抽象出理论。
4.坚持学生主体, 在重难点讲授中均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阐述自己想法, 不强加观点给学生。
5.时间把控较好, 在1课时内基本完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的复习与民主集中制新知识的讲授。
二、教学不足
1.对民主集中制的含义的解释仍需深化。如可向学生解释为什么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而非“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与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2.对民主集中制的优点的阐述仍待增强。考虑可结合政党制度, 深层次分析美国分权制衡与中国民主集中制实现的条件及其利弊, 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异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 篇3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优越性 坚持 完善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凝结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任何一种政权组织形式都决定于国家的阶级本质。没有它,人民民主专政便无法实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当家作主的权利,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代表人民行使这种当家作主权利的权力机关。依据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通过民主的选举原则和选举程序由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所组成的。
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的地位就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就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实现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巩固工农联盟,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能够根据国内外阶级力量实际对比状况,根据国家和人民的现实需要确定大政方针,完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难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我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经济制度是指一国的经济结构,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对经济结构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在一个社会里,经济制度处于基础地位。它是社会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于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制度所借以产生并为之服务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我国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以国家为代表经营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是全民所有制国营经济的组织者,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物质基础。无论从它的所有制来看,还是看它的内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看,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我国多民族的国情相适应。
从我国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特点来看: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和小聚居局面,各民族人民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特别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结成了战斗友谊,这就为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逐步缩小和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中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践行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承诺;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再行产生依法行使各自职权的其他国家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组织活动。从而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维护了人民的权益。正是人民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力,成了国家的主人,所以调动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之中,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同时也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的运转履职,既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又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当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加快步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立法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和联系群众制度,特别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媒体等平台,拓宽联系群众渠道、了解民意,倾听呼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使国家的方针政策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为有效的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 篇4
安庆外国语学校孙雁群
一、教材分析
第五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介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共两个框题。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教材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呈现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人大的相关知识,进而感受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前面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为接下来学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打下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同时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
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人民代表的产生。
4、人民代表的职责。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考纲要求】
了解人大的职权及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考向预测】
通常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角度进行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观题结合其他单元知识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教学重点】
人大的职权、人民代表的职责。
【教学难点】
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讲、议、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并从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反思1:“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 篇5
一、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有“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征”。从能力目标上看,本课的能力要求是“了解”和“认识”,前者属于识记层次,后者属于理解层次。另外,认识还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2、能力培养:
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深入了解,达到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回归历史,掌握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内容。学会融会贯通。
3、思想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了解夏商周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其作为统治者的地位。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无论哪个制度,其实都是统治者压迫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三、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封制(2)宗法制
2、难点
本课是高一历史的第一节课,容量是以前所学课文的三倍以上,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讲述三节课以上的内容,又需要学生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联系
探究两个主要问题:
⑴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明确三个主要概念:
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掌握朝代更迭的顺序,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帮助。
导入新课前,列出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参照课文的课前提示,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
“早期政治制度”中“早期”的含义指的是“先秦时期”实际指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才有政治,中国国家是如何出现的,由此导入新课:“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明确这段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是:生产力的进步带动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阶级、权利等相关信息特征的出现,为国家的出现,也为由“家天下”到“公天下”的出现埋下伏笔,而这也是《礼记》中的由“大同时代”向“小康”时代的过渡时期。
简要介绍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及夏商周的朝代变迁的历程
重点讲解下两个问题:
1、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主要内容:
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对象是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3)特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4)作用: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分封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因此得到了加强。
提问学生:分封存在的隐患,为后面的“礼崩乐坏”提供一定的背景。
2、宗法制(1)核心内容:
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2)特点:
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因此,诸侯(小宗)永远要服从天子(大宗),而卿大夫(小宗)永远要服从诸侯(大宗)。
宗法制度是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的,它试图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3)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宗法制度一方面用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血缘关系限制人们的社会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利用各种材料使学生理解宗法制,以及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影响
介绍礼乐秩序,使学生明白
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西周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持和加强社会等级秩序,小结:围绕课前提示进行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
1、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位于最北和最东面的是
A.鲁、卫
B.齐、楚
C.卫、晋
D.燕、齐
4、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情境创设:
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
问题: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阅读理解
1、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的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
用心
爱心
专心(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一: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之典。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楚王问鼎”的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 课后作业:
1西周的统治与前两代相比有何异同点?
2、什么是分封制?
3、什么是宗法制?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些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本课难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教学内容: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概况、背景
二、夏商政治文化: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内容:对象、义务
发展历程:开始 推广 衰落
影响
2、宗法制:含义、特点、与分封制的关系、衰弱、影响
3、礼乐秩序:含义、目的、特点、实质、发展历程
四、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五)小结:
1、几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政治制度 西周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随堂检测:
一、练一练: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B)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B)
A、夏民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3、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B)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D)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C)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二、考一考:
1、阅读下列材料: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请思考:上文反映出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参考:
1、变化:“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诞生。
原因: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
2、(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用心
爱心
专心(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用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其他有关知识内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能够例举实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不能套用西方议会民主制;使学生学会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创设,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提高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认识,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我国的政体
2、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
师:通过上节课“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这是我们学习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样吗?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新课:
多媒体打出标题:
(二)新授
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我国的政体。那么,什么是政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国体是什么关系呢?
师:什么是政体?
生: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以便使国家权力得到更好的运用,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目的,即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师:那么国体和政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谁决定谁?谁反映谁?
生: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师: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好,那我们就来看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必须是什么政体呢?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非常正确。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必须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书上P59页第二段内容告诉了我们把一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正确性,请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师:那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
(1)
生:就是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生: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师:为什么既要民主,又要集中呢?能否只要民主或只要集中?
生:不行,两者不可分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基础,没有民主,就不能充分反映民意,就易造成专制独裁。但,民主又不是无政府主义,必须以集中为保障,才能集中统一人民意志,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权力。
师:
对。那么民主集中制原则又如何体现出来?我们很快地浏览一下课本就可以看到表现在三个方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生:第一个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表现在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人民代表的罢免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考虑用图片说明
师:对,这一关系表明我斩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既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又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师:好,那么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除了我们讲过的人民代表大会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多媒体制表 生: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师:在我国,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见P61表,行政机关由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的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构成;司法机关在我国具体又分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独立行使是否意味着没有约束呢?
生:不是,有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有监督权,它可以监督“一府两院的监督”。
师:这样做的意义: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师:那么,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见多媒体)
师:从这一关系上可见,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各国家机关在职责上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工作,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这也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师:好,我们最后一起看一下第三方面的表现,体现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考虑用图片说明
生: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师:对,一方面,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确保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必须照顾地方的特点,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地方国家机关在执行中央决定的前提下,自主管理和安排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社会事务。
师:(小结)多媒体打出三个表现:从以上三者可见民主集中制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轴心,实现人民对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那么,生: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第三,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第四,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小结过渡)我国的政体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呢,可以照搬,套用本方的议会民主制吗?
多媒体打出标题
师:我们可以从哪两方面看?
生:第一,它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没有它人民民主专政就难以实现。既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能克服和消除由人民直接决定国家一切大事所引起的困难,这一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
生:第二,从实践上看,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生:所以,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根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师:你们答的很好,那么,为什么说是“好选择好制度”呢?
多媒体打出了
生:有四大优越性:一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二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三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师:对,也这是这些优越性使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议会民主制。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三)小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 篇7
人民银行系统多年来坚持职代会制度 (基层行是职工大会制度) , 在维护和落实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 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证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完善制度、提高质量上一直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职代会提案的质量不高, 从人民银行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方面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的内容较少。二是反馈渠道不畅通。职工通过职代会形式直接向行政领导反映问题后, 有关职能部门并不能将提案办理结束后职工的满意程度及时反馈给行领导。三是民主管理法律知识欠缺。有关职能部门对关系到职代会制度、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四是部分基层人民银行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 对干部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活动, 存在一些偏见, 致使民主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五是在行务公开方面, 有些基层人民银行不想搞公开、不愿搞公开、不敢搞公开;有的即使公开, 也反复权衡, 左右筛选, 避重就轻, 避实就虚, 对群众关注上级领导关心的内容诸如人、财、权等重大事项不公开;有的还在公开的内容上玩文字游戏, 在非公开不可的内容上笼而统之, 让群众雾里看花, 想不明白, 图形式、走过场, 使公开制度难以真正实施。
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畅通渠道, 提高职代会质量, 是确保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针对当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社会职工群众的基本权利, 搞好民主管理就是对职工群众长远利益和具体利益的维护,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提高人民银行监测、分析、引导水平的内在要求, 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搞好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基层人民银行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坏, 关键取决于民主管理认识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人民银行各级党组织要提高对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自觉把民主管理工作列入党委 (党组) 重要议事日程, 及时研究工会在推进民主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 明确民主参与范畴
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个组织形式。职代会要按照民主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开展活动, 维护、尊重行领导的行政权威。职代会要在行党委 (党组) 的领导下, 由工会主持, 贯彻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和决议, 围绕人民银行法定职责开展活动。人民银行是国家的中央银行, 不同于商业银行, 因此有些工作决策可不通过职代会审议, 如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 不是由职代会审议该不该实施的问题, 而应调动职工的聪明才智, 献计献策, 多提促进实施好货币政策的建议。还比如, 人民银行员工属于行员, 其管理方法不同于一般企业工人, 其工资、福利等保障是国家政策统一规定的, 也不属于职代会审议的范畴, 更不存在职工与单位协商交涉的问题。当前, 职工对改善福利待遇问题较为关注, 工会一方面要认真听取职工的想法, 分析其中合理的部分, 在政策范围内, 尽力改善办公条件、生活条件。另一方面, 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帮助职工认识依法维权的本质, 根据人民银行属性, 按照国家法规和行员管理条例落实职工的工资、福利等待遇。至于那些无视政策规定所提出的福利要求, 则不受法律保护, 也不应该成为职代会提案的问题。应明确, 如何充分履行人民银行职能, 始终是职代会所主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三) 完善民主管理体系
职代会虽然是基本制度, 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民主管理制度, 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形式如:行长信箱、行长接待制度、行务公开制度、人事工作公示制度、会议通报制度等也是职代会制度的基础, 与职代会制度一同构成了民主建设的框架。职代会制度与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应该相互衔接, 相辅相成。因此工会工作不能满足于已经建立了职代会制度, 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 不然会造成职工平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一旦职代会召开, 职工难免宣泄怨气。随着人民银行改革不断深化, 公开竟聘选拔干部、领导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和工程公开招标等内容的制度建设将从更广泛的范围和更实在的层面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民主制度建设将得到不断推进。为确保职代会能集中解决事关全行大局和全体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 必须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体系, 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 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四) 提高职代会质量
要教育职工认识民主权利的宝贵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方法, 使职工关注中心工作, 从长远利益出发,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引导职工写好提案, 做到提案的案由、案因和建议三要素要齐全。要组织开展优秀提案评比, 表彰那些被决策层采纳的好点子好建议, 正确引导好职工民主参与的价值取向, 使民主管理工作向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要保证职代会的实效。职代会提出的提案要在一定时限内件件落实, 件件回复, 已经办理的要及时向职工反馈, 一时难以办理的, 要及时向职工说明缘由, 无法办理的, 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使民主管理工作最终达到凝聚人心, 营造合力的目的。
(五) 营造行务公开氛围, 提高工作透明度, 把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途径 篇8
关键词:中西代议制差异;发展变化;完善人大制度
中图分类号:D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019-02
随着现代西方国家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和强化,议会的传统地位和权力相对削弱。但作为西方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当代西方国家议会的宪法和法律地位没有改变,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西代议制民主形式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们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弄清楚西方议会制本质的同时,适当借鉴其为我所用的东西,为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
一、中西代议制度的主要差异
1、两种制度的本质特征不同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议会制度为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通过非暴力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既可以实现权力在统治阶级内部平和的、平稳的移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它也是调整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关系、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工具。议会制度这种形式上的民主不仅能够满足统治阶级各集团及其大多数成员的政治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他阶级,包括无产阶级的需要。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理想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吸收人类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为中国各族人民服务的。就民主的基础而言,人大制度较之西方国家的代议民主制政体更加广泛,具备充分的合法性。
2、两者的主体身份不同
中国全国人大的主体是全国人大代表,西方国家议会的主体是议员。西方国家议员大多数是专职的,只有少数两院制中上议院议员不是专职的。为了保证议员的专职性,西方国家规定了种种措施,包括任职资格、职业不相容和生活保障制度等。中国全国人大代表绝大多数是非专职的,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部分常委是专职的,相比于西方国家的专职议员,我国兼职的代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更接近基层群众;代表和议员在任职资格中止方式上存在差异,我国的人大代表在选举产生之后必须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并可以被罢免,而在西方国家的议会中,议员一经选出,在其任职期内是不会被罢免的,这在内阁制国家显得更加突出。
3、两个机关的组织结构不同,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不同
西方国家议会采用的是一院制或两院制的结构,美、英、德、法、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两院制的结构。中国全国人大突出的特色就是在人大一院制的基础上设立代议机关的常设机构——人大常委会,这有利于避免牵掣干扰,克服两院制的弱点,提高工作效率。
西方国家议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存在多种政体模式,如议会内阁制、总统制、半总统半议会制、委员会制等形式。在议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比较规范、严格的分权和制约关系,是双向互动的。
中国的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不存在多种模式的问题。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其他国家机关与全国人大只存在分工,不存在分权和制衡的问题,双方的关系是单向度的。政协会议是我国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大开会时,同级政协也同时开会,并列席同级人大会议,听取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人大的决定发挥重大的积极影响。政协虽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也不是人大制度的法定部分,但它已成为人大制度成功运行的补充机制。
二、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的发展变化
议会立法权的衰落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代议民主失去了它固有的价值。虽然议会政治危机始终存在,代议制政府仍然是西方各国现实中最好的政府形式。它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议会地位有所下降
议会的地位,是指议会在整个国家机构中所属的位置,也就是议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主要是指议会与政府的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的大量增加,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不断强化,逐渐地改变了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议会因其立法程序僵硬繁琐,信息相对滞后,党派相互钳制,明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直接面对大量经济、社会矛盾,被迫而且能够及时地制定政策、有效地加以处理。因而,在不同的西方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国家权力重心从立法机关向行政机关转移的现象。议会的传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已经不能垄断制定法律的权力,控制与制约政府的权力也受到削弱。
2、议会民主基础扩大,议会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
议会民主基础的扩大首先表现在选举权的普及和普选权的获得。选举权上的种种限制,包括财产、种族、性别等限制的取消,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在19世纪、20世纪前半叶不断斗争的结果。对候选人资格的要求也转而成为从提高议员素质、保证议会有效运作角度来规定相应的条件。一是政党与议会关系日趋完善,从发展趋势看,在议会内部呈现出一种两党有向增加一、二个政党,而多党却通过结盟、合并使政党数目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使议会政治运作趋向更为平衡稳定。二是议会内部的组织更趋完善,有关立法活动的专门组织有所增加,机构设置更为合理。三是议会的议事规则日渐完善,西方国家议会为了克服立法程序僵硬繁琐、立法效率低下等弊病,改革和完善了议事规则,如公平分配发言时间和发言次序、议会辩论公开等,有助于提高议会工作效率,优化议会形象。
行政机关权力的不断膨胀导致议会传统权力的逐渐流失。从19世纪末以来,议会权力的重心先是从上院移到下院,又从下院移到内阁,再从内阁移到行政首脑。要想让政府交出手中已有的重要权力,回到只管“法律与秩序”的传统身份中去已完全不可能了。议会改革的方向不是要把自己变成像政府那样去决策和管理,而是要使自己有权力去监督和控制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努力维持国家权利体系的平衡,防止政府权力的极端膨胀,才是议会肩负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三、我国人大制度的完善途径
我国人大制度从确立以来,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建设道路。人大制度的建设,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就全国人大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言,既要看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又要重视具体运作机制的实施。
1、提高代表的素质与执政能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
全国人大要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议员,行使好自己的职权,首先要从整体上使权力行使的主体--全国人大代表具有高水平的执政素质和能力,包括政治、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等等。为此有必要:首先,调整代表结构,让更多与基层民众有直接联系的人进入全国人大,减少行政机关的高级官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人数。其次,改善代表的选举办法。通过增加竞争机制来提高代表的执政素质和能力,使差额选举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确保代表与选举单位的联系,真正接受选举人的监督。建立全国人大代表在任期中向原选举单位进行定期汇报的制度,汇报中应听取选举人的建议、批评,并需在下次汇报时对此加以回复。最后,帮助代表学习和提高执政技能。
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宪法监督、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经济监督和司法监督。此外,就是要改善和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其本质是人民的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2、完善和落实特别调查委员会制度
西方各国议会都可以为调查某一特定问题而设立专门的议会特别调查委员会。特别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议会制定的某个案件进行调查,收集材料,作出结论。比如法国,议会两院均可以为调查某一特定问题而设立专门的议会特别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有关议会在其内部经投票选举产生,委员会人数至多不得超过30人;在议会决定设立某个特别调查委员会时,议长要立即通知司法部长;特别调查委员会的工作是秘密进行的;调查结束后,应向议会提交报告,议会按多数原则表决通过。
根据我国宪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若发现国家政权机关有严重违法失职渎职等行为,可立案并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追究有关领导人的法律责任。但在这方面我们尚缺乏具体的措施使该制度付诸实施。
3、加强财政审议权力的运用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府力度如何、效果怎样,很重要的是看运用财政审议权力的情况怎样。一是制定合理的审议程序,细化审议过程。预算委员会在初审后,应将预算内容中的相关部分移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专门委员会就相关部分审议后,将审议意见提交预算委员会,再由预算委员会拟定审议结果报告,提交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讨论。二是重大财政收支项目应单独立项审议。对于重大财政收支项目,应先通过立项审议,再纳入国家预算编制过程。三是严格决算审议程序。对决算的审议,须与对政府行政活动的监督相结合。预算委员会在决算审议过程中,同样与各专门委员会协作,共同完成审议报告。在决算审议过程中,应要求国家审议机关在政府提交决算报告的同时,提交审计说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动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如今面对各国政治文化的差异,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在认可世界多样性的同时,更好的认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借鉴他国的长处,弥补我国制度中的不足,从中国国情出发,为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以使我国的政治制度设计更臻完美。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徐育苗.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推荐阅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间07-2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言08-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10-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试题11-1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点09-26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10-21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