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精选12篇)
人民代表大会 篇1
一、基本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作为必修教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的复习与选修教材《民主集中制》新课教授的结合, 既要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理清人大制度的相关知识, 又要留足时间突破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与表现这两个难点。因此, 在复习部分, 我选用了东城区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国家主席这案例, 从现实生活入手, 将人大制度的相关知识陆续导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 节约课堂时间, 而且现实中中学生容易受一些网络信息影响, 误以为我国政府官员并非人民选举产生, 违背民主政治, 因此教学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本质, 增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感。
在新课讲授方面, 我认为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与表现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难点。课上如果只是将知识复述一遍, 学生理解记忆的难度较高, 也无法明白民主集中制何以确保权力协调高效运转。因此, 我找寻生活案例, 分别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一一加以突破:通过让学生思考现实中应如何处理“班级经费分配”的问题, 让学生从自己的做法中抽象出中民主集中制的意义;考虑到民主集中制的三组表现的理解难度不同, 我有针对性地安排授课时间与讲法。利用“美国政府关门”的例子, 特别着重讲解了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主集中制确保权力协调高效运作的优点。
高三课程的回归点依旧是高考, 在完成复习、讲授后, 我选用了近年来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的经典高考题, 引导学生运用当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一、教学亮点
1.导入环节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 既引出知识,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2.运用结构图, 简洁明了地展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案例选取富于生活气息, 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抽象出理论。
4.坚持学生主体, 在重难点讲授中均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阐述自己想法, 不强加观点给学生。
5.时间把控较好, 在1课时内基本完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的复习与民主集中制新知识的讲授。
二、教学不足
1.对民主集中制的含义的解释仍需深化。如可向学生解释为什么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而非“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与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2.对民主集中制的优点的阐述仍待增强。考虑可结合政党制度, 深层次分析美国分权制衡与中国民主集中制实现的条件及其利弊, 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异同。
3.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高考题的方式仍有待改善。可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的方式, 深入分析材料的一个信息, 确保答案完全由学生自己输出, 其余题目可留作课下作业。
人民代表大会 篇2
议案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审查情况的报告
(2012年1月5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xx乡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向大会做关于代表所提交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审查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截止到1月5日上午10:30时,收到代表们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共件,其中政法方面件,教育、卫生方面件,交通方面件,矿山管理方面件,环境保护方面件,地树微调方面件,其它方面件。对代表们提出的所有建议和意见,会后由乡人大主席团汇总研究后,交有关单位和部门研究办理,并答复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由来 篇3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国家被看作是“公意”的体现,全民的代表。但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是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由哪个阶级专政。国家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阶级性。
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了国家的实质,还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以后应该组织什么样的国家形式。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在推翻了资本主义之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在《法兰西内战》中,他们强调:第一,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方面工人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另一方面工人阶级不能继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是要建立真正的工人自己的国家。第二,公社是工人阶级“执掌政权的形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的政府是什么类型的,公社提供了范例。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的意义,还在于工人组织了自己的政府,以此代替了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形式,即“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 也就是不同于“三权分立”的“议行合一”的政权形式。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前,我们党有过三次局部执政的历史时期,在井冈山我们通常叫根据地,在延安即陕甘宁边区,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是解放区,政权就是实行的议行合一形式。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回顾了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同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政权建设思想。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党执政建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建立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一政权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工人阶级;这一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9月21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共同纲领》还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保障“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此后,我国宪法都明确规定我国政权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篇4
本课的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本框题主要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与下一框题紧密联系,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知道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一府两院”各司其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有一定的了解, 但不够深入,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而在生活中能正确分析政治现象, 树立公民意识, 培养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人民、人民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培养语言表达、沟通、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事例, 角色体验, 模拟人大代表撰写提案,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模拟撰写人大代表提案, 关注社会生活, 唤醒公民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的职权、人民代表如何履职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区分、人民代表的权利区分
【教学方法】
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相结合, 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组图片, 问: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 说说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场景?对, 是全国“两会”召开的场景。全国“两会”是中国的年度政治盛会, 每年3 月在北京召开, 透过这个窗口, 人们既可以观察中国当下的热点问题———从经济增长、深化改革到生态保护、简政放权, 也可以看到“中国式民主”的特色。今天, 我们共同走进人民代表大会, 来聊一聊人大那些事。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课前,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学习任务, 了解人代会的产生过程, 并预习本课的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每人提出两个问题。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请看PPT。 (PPT中展示高婕、苏琪、杨宇杰、卢珊珊等同学提的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 首先走进人大。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这句话中, 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它们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一
(学生发言略)
同学们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从性质、地位、职权进行了对比, 还有一种关系在表格中没有呈现, 那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关系, 它们在法律上是监督关系, 在工作上是指导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大四种职权的划分, 请同学们看教材56 页的“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示意图, 找出各项职权的关键词。 (教师分别对这四项职权进行解读, 比如法律的立改废属于立法权, 从两个层面来说;决定权决定的是国家和本行政区域内的事项;任免权指的是选举、任命、罢免、撤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和其他组成人员;监督权监督的是“一府两院”, 强调乡镇一级不设“两院”。
活动二
以2015 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例, 出示图片和信息, 请同学们判断分别属于哪种职权。 (学生发言略)
PPT出示杨梦岐同学的问题: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哪些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具体职责有哪些?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为履行部分职责。
(PPT出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教师讲解。)
请同学们思考:每年都是谁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PPT展示张羽婧、任子健、韩伟、赵阳等同学提出的关于人大代表的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朝阳区的一位人大代表, 看看她是如何履行职责, 为百姓代言的。
播放视频《人大代表苏煜:我是老百姓选出来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1.人大代表苏煜是如何帮助居民解决问题的?2.体现出的代表的职责有哪些? (学生发言略)
PPT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法》中人大代表的权力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并标注关键词。追问:旁观整个事件的解决过程,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苏煜为什么会不厌其烦的奔波于居民和相关部门之间来解决问题?人大代表的权力来源于什么? (学生回答略)
PPT出示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示意图, 回顾第一单元第二课民主选举的相关知识。人大代表人民选, 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所以“你若不称职, 就意味着67 万人的缺席..........。 (PPT出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的一段话) 强调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性。
三、本课知识回顾
活动四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述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画出结构图。
(教师PPT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活动五
模拟体验。假如你是人大代表, 请你为在2016 年召开的北京市朝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提议案。格式要求:提案名称;案由;解决办法措施。
(ppt展示学生在课前完成的提案, 由提案人到讲台前陈述)
活动六
小组讨论
1.作为人大代表, 如何履职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提案, 并被采纳和实施?
2.作为老百姓, 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联系到身边的人大代表?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作为人大代表, 是人民选出来的, 代表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履职很重要, 要密切联系群众, 走访调查, 倾听民意, 反映民众呼声, 提案的落脚点一定要与百姓的需求相一致。作为老百姓, 也要支持理解人大代表的工作, 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村委会、居委会、人大代表工作室等途径找到身边的人大代表, 反映自己的诉求。
四、课堂小结
用摘自人民日报的一段社论来结束本课。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人大代表履行职责, 就是要尽心履职, 集睿智之言, 纳务实之策, 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 智往一处谋, 劲往一处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五、课堂作业
人民代表大会 篇5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主备人:雒翠珍审核人:马丽琴 陈辉序号:10
班级: 组名:姓名:
一、研学目标:
识记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及常设机关,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产生及任期。
比较人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人大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人
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大的四种职权之区别,决定权与
表决权的区别。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及义务。
运用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事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
二、学习重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及义务。
三、学习难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区别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与决定权。
四、情景导思
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1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持下,35个选举单位的选民共选
举产生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4年3 月5日到13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大会共收到代表们针对医疗、住房、教育、安全、环保、“三
农”等问题的数千件议案和批评建议。2014年4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
会堂召开代表建议交办会,将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们提出的8576件建议、批
评和意见统一交由174个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
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那么,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其组成人员又有哪些职责?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五、学习过程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呢?
结合情景导思中的内容,填充下列表格。
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2)地位:
【注意】“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区别: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行政机
关(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 —
1一个人首先要相信自己并承认自己能够配得上世界上最高尚的东西。
【探究活动一】2014年3月两会期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决定批准这个报告。也决定批准了周强所作的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曹建明所作的最高检察院工作报告。
【思考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的地位的?
(3)职权:
①
②
③
④
(4)常设机构:
【探究活动二】
1、今年三月两会如期召开了,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两会片断中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哪些职权?
(1)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2)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13年3 月5 日召开。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克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选举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时,选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等等。
(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委员长建议的议程,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旅游法草案、特种设备安全法草案、首次审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休正案草案。
(4)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高票表决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提示】四个“职权”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
① 如果是关系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
② 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
③ 关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的通过是决定权。
④ 审议通过上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批准本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属决定权。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2)职权:
【注意】具有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辨析】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三)肩负人民的重托——人大代表
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1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持下,35个选举单位的选民共选举产生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未来五年,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将肩负历史使命,依法履行职权,为托起“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请问:这些代表们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将行使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2、人民代表的产生和任期(参考p56相关链接)
3、人大代表的权利:
4、人大代表的义务:
【探究活动三】今年三月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有以下行为,请分析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1)2014年3 月5日到13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大会共收到代表们针对医疗、住房、教育、安全、环保、“三农”等问题的数千件议案和批评建议。
(2)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经代表们分组认真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在3月13日的全体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
(3)某大型住宅区由于交通配套不合理,居民饱受出行困难的困扰。居民小张找到市人大代表老李反映自己的苦恼。老李和其他人大代表深入实地考察,并把意见反映到市政府。市政府很快把该住宅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予以解决。
六、知识框架
七、自主检测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我国宪法的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③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④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的职权有()①立法权,决定权②立法权,表决权③管理权,任免权④任免权,监督权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3,(2012•大纲全国卷)在2012年2月召开的Z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Z市市长提请关于市口岸局局长的任命并未通过。市长提请任命的人选被人大常委会否决,这说明 ①地方人大是本行政区的国家权力机关②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行使了决定权 ③人大常委会拥有对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权④行政权力受到人大常委会的有效制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2013·安徽卷·6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由此可见
①我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④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下列属于我国人大代表义务的是()①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②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③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④依法行政,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其履行职责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落到实处.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建立的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或选区选民述职制度,对于完善人大代表监督机制,督促代表认真执行代表职务,深化人大代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或原选区选民述职制度,有利于()①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③便于人民对人大代表的监督④是选民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表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们围绕发展大计、民生议题,积极献言建策,把老百姓的真实诉求带进两会。
(1)人大代表为什么要把老百姓的真实诉求带进两会?
人民代表大会 篇6
中国各级人大的庞大规模
我国从全国到地方各级人大,都普遍存在代表大会人数庞大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人大制度建立初期,代表人数并不太多,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才1226名,这还是由怀仁堂的座位数决定的,但后来名额越来越多,以下是具体数据: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1226人,第三届3040人,第四届2885人,第五届3497人,第六届2978人,第七届2970人,第八届2978人,第九届2979人,第十届2985人,第十一届2987名。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代表维持在近3000人的规模,这个规模居世界之最。根据《世界知识年鉴(1995~1996)》资料统计,绝大多数国家议会的议员数在300人以下,超过500人的16个议会中,有13个是两院制的议会。其中下议院(众议院)议员超过500人的只有7个国家,分别是德国(672),英国(659),意大利(630),法国(577),印度(545),日本(500),墨西哥(500)。另外6个国家是泰国、波兰、俄罗斯、西班牙、巴西、美国。此外,3个议员数超过500人的一院制议会是刚果(金萨沙)700人,古巴589人,印尼500人。
地方各级人大亦不例外。据统计,在我国省级人大代表名额中,超过1000名的有6个省,800至999名的有13个省。例如,1994年省级人大的代表总数为21024人,平均规模是678人,最多的江苏省991人,最少的青海省378人。1998年省级人大的代表总数是20187人,平均规模是651人,最多的河南省935人,最少的青海省384人。又如,直辖市中的上海市本届人大(第十三届)有代表860人,北京市本届人大(第十三届)有771名代表,这些都比美国联邦参众两院议员之和535名还多。可见我国的省级人大规模普遍比外国国家议会规模大。再如深圳市一届人大247人,二届人大315人,三届人大350人,四届人大(本届人大)339人。如果考察那些无法一一列举的各市、县(市辖区)、乡镇的人大代表数量,相信也是十分惊人。
统计数据显示,10多年来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总数维持在300多万人的规模。为什么有着如此庞大的规模?究其原因,乃在于主流的看法认为我国国大人多,有56个民族,2000多个县,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地方、各方面、各政党在人民代表大会都需要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代表人数不宜太少,太少了不足以体现代表性。甚至有人认为,人大代表人数众多本身就是民主的最好体现。
代表人数过多带来的“规模困境”
代表人数过多固然体现了民主代表性,但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规模困境”或称“规模难题”,它带来至少四个不利后果:
第一,人大代表绝大多数只能是非职业化的代表(或学界所称的兼职代表)。而在当代的世界各国,几乎都采取专职代表制。专职代表制往往又与国会规模不大、议员队伍精干有内在的联系。而我国如此庞大的代表人数,决定了只能采取非职业化的代表制。非职业化的代表制特点有三:一是代表任期内可以从事任何职业。他可以是工人、农民、政府官员、解放军战士、企业家、教师、科技工作者、个体私营从业人员等等,而且和代表职务相比,其他的职业才是“本职”工作。二是代表本身不是一种职业,因为他不能通过代表工作取得相应报酬,只有少许的活动津贴。从常识来看,没有固定报酬的职业难以吸引和鼓励参政议政。三是代表投入到执行代表职务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低于他投入到其他职业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代表职务的履行时间十分有限,缺乏连续性。
非职业化的代表制至少有四个弊端:一是影响了代表参政议政执政的热情,降低了人大的权能,损害了人大的权威。二是不利于保证人大的议事质量和效果。因为代表绝大多数只能在开会前或开会中熟悉法律草案或其他议案,很难保证所表决事项的科学性。即使在开会时,有的代表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三是从博弈类型来看,由于代表身份的角色认同冲突及不稳定的短期角色预期,使得选民与代表之间只能形成一次性博弈,容易诱发当选代表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无法在长期的制度运行中防范当选代表的“道德风险”。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代表“唯上”、“唯我”,而无“反哺”选民之心。而且,非职业化的代表制意味着代表职务是“副业”,其他工作是主业,代表的职务行为具有较大的自行选择角色空间,容易模糊选民对其进行监督的基准,很难建立起对代表进行长效的、规范化的监督机制。四是非职业化的代表制也反过来强化了选举的形式主义倾向。因为选民和候选人都缺乏利益动机,无法形成稳定、长期的利益代理表达关系和博弈环境,选民产生“厌选”心理,当选代表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过于庞大的代表人数和非职业化的代表制决定了代表机关不能开长会。与世界各国议会会期相比,我国全国人大会期最短,宪法规定我国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从一届人大到十届人大,会期最长的为26天,最短的仅5天。最近十年来,会期一般14天左右,但似乎有越来越短的趋势。报纸上曾把2004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会期减少4天,可节约开支数百万元称之为“会议新风”。地方各级人大会议会期则更短,一般为4~5天。更有甚者,有的地方人大还压缩每年一度的人大会议例会会期,美其名曰为提高会议效率、精简会议规模、减少会议成本。如2004年的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减少会期一天。山西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会期5天半,较上年缩短两天半。当宣布北京某区2005年人大会议会期缩短为4天时,代表们纷纷鼓掌,一名代表说:“我赞成,会期每缩短一天,就能为纳税人省下一点钱。”甚至还有人大实际部门的同志撰文认为,要进一步开好人代会,措施之一就是缩短会期。很显然,这种缩短会期的做法和认识很不科学,如果缩短会期可以提高会议效率,可以节约开支,照此推理,那根本不用开会就决定问题效率则最高,钱还不用花一分。根据各国议会联盟对48个国家的统计,一年会期中开会天数依次为:最多的达125天以上,有6个国家;100~124天的9个国家;75~99天的7个国家;50~74天的8个国家;25~49天的15个国家,最少的在25天以下,有3个国家。从中可以看出,一年会期中开会在100天以上的国家有15个,开会在50~99天的国家有15个,开会在25~49天的国家有15个,而开会在25天以下的只有3个国家。以具体国家为例,如芬兰议会会期为4个月,日本、希腊为5个月,奥地利、法国、英国为6个月,丹麦议会的会期从当年十月第一个星期二开始到下一个年度的十月第一个星期二结束,德国为25周,美国约9个月,印度国会每年也不少于4个月。
人大会议会期过短的弊端十分明显,由于会期短,加之会议议程又十分繁多,大多数代表均没有在大会发言的机会,加上代表又大多来自生产、工作一线,有的对法律案或决议案中的概念还未来得及理解,就要投票表决,很难避免草率。例如2004年2月召开的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代表审议的省级部门预算草案厚达4厘米,内容比往年细化了很多,但代表们反映,一是不易看懂;二是时间根本不够,看不完。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非常重要,人大承担的现实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一年才开10多天或者四五天的会议很难起到应有的实质作用。所以,不能把人大会议的会期视为一般的文山会海来加以“改革”,认真对待人大会议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是否重视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和作用的大是大非问题。
第三,导致代表大会难以真正地、充分地贯彻民主的议事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一个众多代表组成的议事体,这决定了它必须以集体的方式共同行使权力。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议事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在议事体中平等地表达意志并依照程序决定问题,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而人数太多和会期太短的现状与人代会集体行使权力的特性发生冲突,给会议组织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最突出的是,由于代表众多,根本不可能用全体会议的形式审议议案,只能采取代表团和小组会议的形式来审议议案。这样虽然解决了发言时间问题,但不便代表广泛、直接地交流,按选举单位划分代表团小范围内进行交流,这实质上就是未展开充分讨论,许多代表的意思也得不到充分表达,决策的民意基础不够充分。因为会议议程紧迫,根本来不及认真研究、分析和讨论议案,匆匆交付表决,势必影响立法和决定、决议的质量。例如全国人大每年的例会中,各个代表团的分组审议虽然可以增加代表个体的审议发言时间,但这种“蜂窝式”的民主集会方式,并不能保证审议讨论活动产生“1+1=2”的民主效果,30多个代表团各自审议法案的民主,不等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民主,因为不同场合的民主不能简单相加,否则的话各个代表团完全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省会开会,召开全国人大会议将只具有程序性价值而可能成为多余。很显然,代表人数过多,不利于代议机关长期地、持续地开展工作,不利于大会充分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如果要保证代表机关的议事效率,又要维持众多的代表人数,那么代表就不能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决策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第四,导致普通代表个体地位的边缘化、作用发挥的虚化。政治领域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是,任何政治权力,参与行使者的人数多寡与行使者个人地位作用的重要性成反比。奥尔森在分析集体行动的逻辑时指出,大集团和小集团是按照截然不同的原则运作的,“选择性激励”对小集团成员明显发挥作用,而大集团参加者甚众,增加集团利益的人获得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很小,这意味着有利于集团的行为获得的回报就很少,则人们愿意付出成本的动机就越微弱。他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写道:“当参加者的数量很大时,典型的参加者会意识到他个人的努力可能不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会议决定对他的影响都是大同小异。典型的参加者不会那么仔细地研究各种问题。”政治学家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在《美国联邦主义》一书中写道:“在任何审议团体的组织中都存在一个根本的局限:一次我们只能倾听和理解一个讲演者。当审议者根据一次一个讲演者来安排时,审议会议规模越大,个人在审议中表达自己意见之机会就愈少,且领导权对其进程之影响就愈大。‘在一切立法会议中,组成人员愈多,实际上控制其程序的人员愈少’。”无怪乎《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认为:“在古代共和国里,全体人民亲自集会,那里通常可看到一个演说家或一个手腕高明的政治家左右一切,好像独掌大权一样。”而“在所有人数众多的议会里,不管由什么人组成,感情必定夺去理智的最高权威”,“如果每个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次雅典会议都是乌合之众”。
显然,代表人数越多,淹没于众多同类之中的每一普通代表的声音就越微弱,地位就越边缘化,作用就越小,他们不愿意为执行代表职务支付成本的心理就越强烈,而会议召集者和主持者的声音就越强,地位就越显赫,作用就越大。这就能解释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以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都是代表,在表决权上与普通的常委会委员或普通的代表权能一样,但他们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却大不一样,他们比普通代表地位高得多,作用大得多。甚至人们觉得我们的各级人大在实际运作中存在某种行政化的倾向。
人大双层组织结构带来的代表性逻辑悖论
为了解决代表大会的“规模困境”,弥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导致的人大权力真空现象,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县级以上人大设立常委会,并扩大常委会的职权,使其承担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职能。这种双层组织结构的制度设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述的一些问题,因为常委会委员人数相对而言少很多,每年的例会也比代表大会的例会大大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和它们各自庞大的代表机关的代表人数相比,常委会规模明显偏小。如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都是175人,上海市本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届人大)组成人员56人,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62人,深圳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39人。而且,在规模偏小的常委会中只有部分专职委员,大部分委员是兼职委员。这样的制度设计解决了老问题,却带来了新问题,我把它概括为“代表性逻辑悖论”问题,它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可能带来“代理风险”。现有的双层组织结构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层次过多、代理风险过大。我国从全国人大到地方各级人大,几乎每一层级(乡镇级没有设立常委会)又内在地划分为几个小层级,即规模太大的代表大会——规模太小的常务委员会(一般人数不到代表大会代表总数的10%)——常委会中专职委员与兼职委员并存(其中专职委员占整个常委会的比例不等,少部分超过50%,大部分不到50%)。众所周知,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县级以上的上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本来间接选举层次过多就会带来代理成本过高的风险,在同一级人大里,还要将人民托付给代表大会的权力再由代表大会将大部分权力或日常性的权力委托给更少的一些代表组成的常委会,而这其中又只有一部分常委会委员是专职的代表。这种委托——再委托——再再委托是违背人民选举代表的本意的,因为人民选举代表就是希望他们组成的权力机关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不是要他们在同一层级上再将权力托付给更少的人,而在这群更少的人中间可能只能指望一部分专职的委员能全心全意履行职责。例如有资料显示,福建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组成后的第一年,共召开8次会议,会期31天,缺席最多的是一名兼职委员,共缺席18天,缺席11天以上的11人中兼职委员占9人。
第二,蕴涵着代表性上的矛盾。前已述及,主流的看法认为人大代表人数众多本身就是民主的最好体现。但如果认为人数多意味着体现民主和代表性,那么在经常行使国家权力机关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设置上为什么又人数如此少呢?它的代表性和民主性又如何体现呢?既然认为人数众多的代表大会有助于体现民主,但又认为它规模庞大,行动不便,不利于实践民主,需要将其大部分权力再委托给一个规模偏小但有利于实践民主的常委会,这样的逻辑说得通吗?既然承认在现行人大常委会的架构下能够有效地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说明人数少并不与代表机关的代表性和民主性必然相抵触,那各级人大又有什么必要选出庞大的代表人数呢?这个制度设计实在既不经济,又不合理,在代表性上是矛盾和冲突的。这样的制度安排甚至可能带来两套班子都存在合法性和必要性的危机:为体现民主,各级人大似乎需要代表数量很多,但它无法充分有效行使权力而使这种民主无从体现。与人大代表人数很多相比,同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又太少,这使得它的民主代表性存在致命缺陷,但它工作效能比较高。如果肯定常委会很少的组成人员并不影响民主代表性,则代表大会代表人数众多又作何解释呢?这里民主代表性和工作效能竟然成反比例的关系,肯定一方的制度设计势必使另一方处于尴尬和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第三,带来监督上的困难。近现代的代表制仍然是以地域代表制为主。按地区划分选区能够将庞大数量的公民具体化为分属于一个一个选区的数量相对较少的选民,这样组织选举才成为可能,它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由选区选民监督自己选出的代表,谁监督谁一清二楚。为便于代表联系选民和履行职责,选区不宜太大,一般以选出一名代表或数名代表为宜。由于人大常委会是经常性行使国家权力的常设机关,人民对它的监督至关重要,但我国双层组织结构的模式使得对常委会的监督很难落实。曾有学者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例做了分析:与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人民解放军这些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这意味着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由全国人民选举产生的,换言之,每一个常委会委员都只有一个全国选区(全世界只有以色列是由全国组成一个选区来选举其议员的国家,因国土面积狭小,这样做还是可行的)。全国选区的弊端在于既不利于选民在熟悉候选人的基础上投票选举,也不利于选民监督代表及代表对选区选民负责。以我国幅员之广、人口之众,全国选区制的弊端将成倍放大,不要说基层选民不清楚全国人大常委会各组成人员是如何工作的,就连直接选举他们的全国人大代表也不是很清楚。要让全国人大近3000名代表笼统地监督175名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果是谁也不知道应具体监督谁和谁也不知道接受谁的监督。由此推而论及省级人大、设区的市和自治州人大、县(市区)人大,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督常委会难以落实的问题。
第四,蕴涵着宪政原理上的“逻辑悖论”。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无论全国人大还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其常委会都是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要向代表大会负责和报告工作,接受代表大会的监督,也就是说常委会的法律地位低于同级代表大会,常委会不得作出任何代表大会不同意的决议和决定,但从逻辑上确实存在代表大会很难通过的法案和人事任免案或其他议案,在常委会上可以轻易通过的可能性(因为参与表决的人数不同,考量的因素也不同)。当然由于程序的原因,宪法法律规定由常委会召集代表大会的会议,所以现实中不太可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在理论上、逻辑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某项议案引起较大争议时,很有可能发生两者意见不会一致的情况。那么,我们有什么根据使法律地位最高的代表大会实际上可能受制于法律地位低于它的常委会?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笔者认为,要让人民代表真正代表人民,充分发挥代表大会的民主和监督职能,除了扩大选举的民主和竞争性外,必须逐步实行专职代表制。专职代表的实现步骤应当与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相协调,应当从上到下逐级进行,第一步逐步实现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第二步逐渐减少代表名额,增加常委会成员人数,第三步让代表大会与常委会合一,取消双层组织结构。这样的改革好处多多,因为专职代表制下的代表肯定具有更高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能有效减少代表数额,增加例会会期,有利于代表发挥个人能动性,加重代表履行职务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创造充分讨论决定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当然,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专文另行探讨。
人民代表大会 篇7
1“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分析
多年来, 地方人大在监督方面作了很多探索, 如述职评议、工作评议、个案监督、代表视察制度等。然而, 这些制度的效果非常有限, 仅仅给人大代表工作起到一个提供信息来源的作用。作为人大代表, 应当首先是一个民意代表, 起到一个民意通道的作用。在这方面, 我们国家的人大监督制度是有欠缺的。2005年温州人大和新闻媒体推出了以《代表在线》和《实事面对面》两个栏目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 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其实是把人大代表行使履行监督职责的过程公开化, 保证了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对政府的知情权、问政权的实现, 是促进政府工作公开化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也为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提供了一个“人大与舆论联手监督模式”的新思路。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新举措的推出, 为人大监督提供了一个现实“范本”, “搅动”了当地的社会生活, 同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内有关人士纷纷指出:温州人大的“两个栏目”, 实际上开辟了一条媒体监督与人大监督互动的新路子, 是对当前实践中监督系统各自为战、互不通气现象的突破。温州人大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 人大借力媒体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可行的, 对其他地方人大完善行使监督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我国, 人大享有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监督的权力。但是, 如何监督?监督的效果怎么样?往往缺乏公开性。如何做到更大范围的公开, 对人大来说, 显然缺乏手段。而媒体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平台, 可以使人大监督从封闭走向透明。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 媒体可以把某些老百姓关心的事情,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快报道出来。人大和媒体的结合, 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我国人大监督暂时性的制度缺失, 同时也增加了人大、媒体共同对政府工作监督的力度, 可谓是一举两得。
2“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推广困境
随着“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影响力的逐步扩大, “两个栏目”的品牌效应开始走出温州, 走出浙江, 走向全国。许多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和省市级新闻媒体则直接到温州人大常委会现场取经。然而, “温州模式”并没有遍地开花。许多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回去后都在媒体上开办了类似的节目, 其结果是只保留了媒体的柔性监督, 没有复制出温州人大常委会的刚性监督, 而是“貌似神不像。”
“温州模式”为什么难以复制?难道温州模式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推广价值?问题根源何在?笔者认为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1 原因之一———“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温州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官本位意识相对淡化得多, 为“温州模式”的产生提供了软环境。但中国历来是一个“官本位”社会, 一切以官为中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官僚主义,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1】但是,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几千年专制文化的影响, 在当前现实生活中, 国人头脑中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官本位意识的影响给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 促进人大有效行使监督职能带来了阻力。
2.2 原因之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 我国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选择。“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这种“温州模式”的出现, 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 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历史的国家, 政治民主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在传统文化中没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公民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虽然被不断唤醒, 但是文化的传承性在人们心理上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仍根深蒂固。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仍然是一个公民意识欠缺的国家,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公民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还亟待加强,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低下, 政治参与效果欠佳, 公民政治参与处于低水平状态。这就使得“温州模式”难以复制或处于“貌似神不像”的尴尬境地。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制约了“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推广。
3 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条件分析
3.1 建立服务型行政格局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首要条件
要淡化官本位意识, 就需要我们健全一种机制, 让行政该有的权力继续拥有, 让行政不该享受的权利彻底剥离, 让民意为主的权益表达变得更加畅通而有序。这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削减政府职能, 以求使政府管得少的一点, 但是要管得好一些;第二, 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治, 鼓励社会自身的公共管理, 也就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 以弥补政府自身的财力不足;第三, 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 甚至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中引进竞争机制, 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从而使政府彻底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200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我们看到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正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而只有当这种转变进入到一定阶段, “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才有可能推广, 才能收到真正预期的效果。
3.2 民主政治发展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基础
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基础条件。“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需要公民的参与, 更要求公民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如果大多数公民都不具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不懂得如何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不懂得如何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 不懂得如何参与, 那么“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将很难推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 我们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下功夫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 不断提高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素质, 造就一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成熟政治公民,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只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了, 民主政治发展了, “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3.3 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知情权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保障
依法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人大的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的法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监督目标的确定, 监督行为的实施, 监督结论的形成, 都要按照法定程序, 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因此, 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知情权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保障。如:浙江省人民政府2005年发出187号政府令:浙江境内发生的所有重大活动其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文字、声像、电子文件、标志性实物等历史记录, 2005年4月1日起将一律向社会开放。这一举措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政府工作公开性, 有利于形成成熟稳定的民主政体, 达成社会基本共识, 促进制度体系良好运行。把人大代表行使履行监督职责的过程公开化, 保证了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对政府的知情权、问政权的实现, 也有利于“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推广与实施。
因此, 我们要建设法治型政府, 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提供的信息要全面、准确、及时, 行政管理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稳私的事项外, 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 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要改进政府的立法工作, 在政府立法工作中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草案, 要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者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行政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后, 应当在政府公报、普遍发行的报刊和政府网站上公布。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是“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推广的有力保证。
4 结束语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方人大监督工作,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应当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开展, 要围绕增强监督实效, 探索完善监督方式和监督机制来展开。在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 媒体监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建立一种“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相结合的模式, 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的创新尝试。而这种模式的有效实施, 必须要通过淡化官本位意识, 建立服务型行政格局, 加强民主政治发展, 并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知情权等条件来实现, 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是比较艰巨而长期的一项工作, 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和建设, 才能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摘要:探讨了人大与舆论联手监督模式对人大有效行使监督职能的作用, 分析了该模式难以推广的原因以及推广人大与舆论联手监督模式的背景条件。
关键词: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人大与舆论联手监督”模式
参考文献
人民代表大会 篇8
一、注意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它是一种制度,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二、注意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即政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 即国体。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反映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三、注意区分“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
“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 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包括行政机关 (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检察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检察机关) 、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国家军事机关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 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
四、注意区分“最高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它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 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 并由它监督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五、注意区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办法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但有的是“直接选举”产生, 有的是“间接选举”产生。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即“间接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六、注意区分“人民”与“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1) “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关系。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根植于人民之中, 由人民选举产生,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 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努力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 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2) “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七、注意区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限
石柱县人民医院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篇9
邓治涛郭远发/文·图6月16日一17日, 重庆市石柱县人民医院召开了第六届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就《石柱县人民医院工会委员会“人文服务我最优”劳动竞赛方案〉》、《石柱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情况报告》.《石柱县人民医院扣16-20!S年临床学科建设规划》、《石柱县人民医院引进.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及工勤人员规定》等进行了认真审议。石柱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医院院长云斌表示, 全院职工要以大会为新的起点, 团结奋进、求真务实, 攻坚克难, 为医院进一步发展, 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人民代表大会 篇10
一、选择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情境设计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情境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情境”越是贴近“现在”, 情境的时代感越强, 学生越是感兴趣, 学习的效果越好。例如:在学习必修二《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题的内容时, 正值“两会”召开期间, 我就选取了最新的时政材料作为情境。
(一)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10
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2939名人大代表肩负神圣使命出席盛会。
(二) 2010年3月14日9时,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
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 会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 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决定草案,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关于确认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李东生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草案。
好奇心是学习的催化剂, 在这两个情境中, 学生立马对“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关系”、“近3000名代表就能代表人民的意愿吗”、“全国人大是权力机关, 具体有哪些职权”等问题产生了兴趣, 实践证明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情境,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选择能揭示知识产生背景的情境, 促进深刻理解
情境可以促进探索和创造。政治学科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对于学生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 因此, 创造恰当的情境, 从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和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体悟抽象的关系、原理,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是非常必要的。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对它的理解要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入手。为帮助学生的理解, 我选择了下列情境。
从2008年1月初到1月底, 31个省区市先后召开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先后召开选举会议, 台湾省籍同胞民主推荐产生协商选举会议成员并召开协商选举会议, 中国人民解放军召开军人代表大会会议, 采用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分别选举产生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0年3月14日9时,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第一项议程, 表决《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草案) 》, 最终以赞成2836票, 反对36票, 弃权25票高票通过。
三、选择具有正面影响的情境, 引导价值取向
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 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中学思想政治不仅要传授政治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情境作为影响学生的一种现实力量, 我们应当选择正面的材料来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如在学习“人大代表的权利与职责”这一知识点时, 我选择了最典型的具有感染力的申纪兰的材料。
1953年,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基层选举, 24岁的申纪兰当选为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山西一个“没有土, 到处都是石头”的贫困山区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队长。当她的姐妹们还为不幸的婚姻和沉重的家务而痛苦时, 她提出了妇女应该和男人享受一样的工作权利和报酬。她的建议后来导致了新中国在《劳动法》中规定:男女同工同酬。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 请你谈谈对人大代表角色的认识。
这段情境在学生心里引起激荡, 学生还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关于申纪兰的事迹, 并在课堂上展示。从学生的眼神和神情, 不难看出他们由衷的佩服, 他们对人大代表角色的崇敬。一个成功的情境会在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篇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保障公民参加健身活动的权利,增强全民体质,促进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服务,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使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全民健身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广泛参与、注重实效、科学文明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增加对全民健身设施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保障、服务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全民健身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以下统称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全民健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全民健身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单位和个人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鼓励发掘、整理和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第七条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范围和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情况应当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体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普及全民健身知识,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人民政府或者体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健身活动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级全民健身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推广科学文明、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项目和方法。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举办以推动全民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村文体俱乐部、文体活动室等农村体育社会组织和全民健身场所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全民健身活动。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
第十二条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团体应当根据各自职能和特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配合体育行政部门做好相应的全民健身工作。
第十三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设体育课程,保证体育课时,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和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安全意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第十四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应当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活动。为职工开展健身活动提供健身场地、设施等必要条件,并鼓励职工利用工余和法定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
第十五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健身辅导站(点)等体育社会组织,宣传普及健身知识,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各级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体育社会组织,应当根据组织章程和各自特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第十六条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和健身场所的规章制度,不得损害健身设施和健身环境,不得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禁止利用全民健身活动从事迷信、赌博等违法活动。
第十七条每年六月为本省全民健身月。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等应当在全民健身月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和全民健身活动。
第三章健身设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发挥全民健身设施的功能,提高利用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会同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
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遵循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方便利用的原则,并以公示的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举行听证会。
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有方便残疾人参加的相关设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第二十条各市、县、区应当按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独立的有规模的全民健身设施。
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新建的体育健身设施应当便于向社会开放。
第二十一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用地的规定和规划行政部门审定的规划条件,在设计方案中标明配套体育健身设施用地的位置、范围和面积。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设计方案的要求,同步建设居民住宅区的配套体育健身设施。
第二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公共体育设施和涉及强制性标准的其他全民健身设施,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竣工验收应当邀请体育行政部门参与。
第二十三条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自公共体育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三十日内,将该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备案。
已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三十日内办妥备案手续。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体及时向公众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体育设施名录及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用途。
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择地迁建。
第二十六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等方式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
向全民健身事业捐赠资金、设施和器材的,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留名纪念,享受有关税
收等优惠。
第四章健身服务
第二十七条实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地区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国民体质监测方案,并会同统计、教育、卫生等部门组织实施,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第二十八条从事国民体质测定的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条件。
对公民进行体质测定时,应当按照国家体质测定标准规范操作,为被测定者提供测定结果,对个人测定结果保密,并给予科学健身指导。
第二十九条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当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宣传科学健身知识,传授体育健身技能。指导体育健身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鼓励具有体育特长或者热心体育事业的人员,志愿参与组织和辅导全民健身活动。
第三十条全民健身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当明确管理单位及其职责。
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配建的全民健身设施,由受赠单位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和公益性。设施管理和更新的具体办法,由省体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公共体育设施除赛事、维修、保养外,应当全年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体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最低时限。在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假、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并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健身项目。
具体开放时间应当向公众公示。
第三十二条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免费向公众开放。管理单位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确有服务成本开支的,可以适当收取成本费用。收费收入应当专项用于公共体育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和管理,不得挪作他用。具体收费标准应当报经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收费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等实行半价优惠开放或者在规定时段免费开放。
收费标准和优惠条件等应当向公众公示。
第三十三条国家机关的体育健身设施和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体育专用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创造条件,利用法定节假日、假期和其他适当时间向公众开放。
第三十四条学校的体育健身设施,在法定节假日、寒假、暑假和其他适当的时间,应当向公众开放。具体办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体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五条公园和具有晨练场地的景点,应当向公众晨练活动开放,并公示开放时间。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奖励、专项资金补助、彩票公益金补助等措施,鼓励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和公民个人的体育健身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十七条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动服务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落实相应的卫生和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设施的完好和正常、安全使用。配备相应技术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科学指导。
向儿童、青少年开放的体育健身设施,应当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三十八条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单位应当配备和使用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设施和器材,并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十九条从事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危险性大的体育健身经营活动的,应当配备相应资质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危险性大的体育健身经营活动的,还应当配备必要的救护人员。
从事危险性大的体育健身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自办理工商登记之日起十日内,将有关材料报体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对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使用和全民健身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体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接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未按规定配备救护人员、相应资质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或者从事危险性大的体育健身经营活动未按规定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体育、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所称全民健身,是指公民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本条例所称全民健身设施,是指公共体育设施和其他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健身设施。
此“业主代表”非彼“业主代表” 篇12
《规则》历经五年实践,一些在此之前长期困扰着业委会选举的种种问题,如开发商不配合召开业主大会、业委会选举有始无终、业主大会投票率低、业委会选举过程存在暗箱操作现象以及业委会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监督等,基本上都给出了解答,业委会这一全新的自治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但与此同时,有些地方因为在“业主代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导致后续工作开展困难,甚至影响了业主大会的召开。《规则》中的六处“业主代表”,其实有着三种不同的含义。
一、“业主代表”的不同含义
1、指筹备组的业主成员,即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的组成成员之一;
2、指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业主代表,即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人数较多时,以幢、单元、楼层为单位所推选出来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业主;
3、指行使共同管理权的业主代理人,即在第二种“业主代表”的基础上,通过约定,以业主书面委托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代为行使共同管理权的业主代理人。
二、如何正确理解不同含义
同为“业主代表”,却有着三种不同的含义。应该如何来正确理解,首先看三者之间的区别:
1、产生方式不同。
第一种“业主代表”的产生,是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居民委员会组织业主推荐;第二、三种“业主代表”的产生则是由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通俗地讲,前一种是“老大”(即筹备组组长)说了算,后两种是“规定”说了算;
2、职责不同。
第三种“业主代表”由于获得了业主代理人资格,享有《规则》第十七条规定的10项职责,其所拥有的权限在三者之中为最大;第二种“业主代表”可以说基本无权,只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人数较多时,推选出代表去参加会议而已。无论业主大会会议采用集体讨论形式召开也好,还是采用书面征求意见形式召开,根据《规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凡需投票表决的,表决意见应由业主本人签名。推选出的代表由于未取得业主代理人资格权限,在业主大会会议上行使表决权,也仅是个人的意见,在统计投票权数时也仅能按一人和其拥有的专有部分建筑面积来计票。第一种“业主代表”享有《规则》第十二条规定的7项职责,其拥有的权限在三者之中居第二。虽然不如取得业主代理人资格的权限,但由于筹备组的工作中有一项为草拟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两种“业主代表”的命运和走向;
3、“有效期”不同。
筹备组中的“业主代表”最长“有效期”为90天;而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业主代表以及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业主代理人的,最长“有效期”为5年。
再看三者之间的共同点:
1、需要一定的程序产生。都需要经过业主推荐、推选,并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
2、必须具备业主身份。非业主使用人无资格参选;
3、人数上有限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筹备组的业主成员普遍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唯唯诺诺当“木偶”。反正自己是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居民委员会组织业主推荐出来的,领导怎么说自己怎么做,或者干脆只是挂个名而已;二是与组织者、指导人员“对着干”。这在一些由于业主维权而推动成立的筹备组当中表现突出,由于筹备组成员当中,除了业主代表热情高涨之外,其余成员都是被动型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很容易被维权业主认定为包庇开发商的罪证。
2、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业主代表同样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
不履行职责、不参加会议或是表决意见直接代签等现象比比皆是。
3、行使共同管理权的业主代理人这一业主代表制度未得到广泛应用。
【人民代表大会】推荐阅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07-22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09-19
市人民代表大会可以08-28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06-2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06-25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程序06-2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间07-2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言08-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10-10
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