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性

2024-06-03

课堂互动性(精选12篇)

课堂互动性 篇1

互动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及动作表情等方面的相互交流过程. 互动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 还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一堂数学课如果互动得好, 那么可以说, 这个老师所授的这节课就是比较成功的. 课堂的互动是决定课堂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 如何在数学课上组织互动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既要组织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又要把课堂气氛搞活, 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些老师为了搞好互动, 会插入一些与学习内容不太相关的题外话, 通常这些题外话学生都特别爱听, 也特别来精神, 也很愿意和老师互动, 但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 作为教师也不能扯太多题外话, 而是要在坚持授课内容的基础上, 挖掘出授课内容中与题外的一些相关联的东西, 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去适当组织一些互动, 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还可以不脱离所讲的内容. 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互动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 互动应该是贯穿始末的, 下面几点是我对数学课上互动策略的几点认识.

一、在导入阶段如何互动

一堂课的导入部分比较短暂, 长则三五分钟, 短则一两分钟, 这一部分并不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但却是一节课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教师并不太注重导入部分, 更别说注重导入部分的互动. 其实导入阶段的作用有点像导火线, 能把导火线点燃的话, 那么很快就可以引燃或引爆. 课堂的导入也一样, 如果做得好的话, 那么学生们的热情就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而不是还沉浸在刚休息过后的悠闲和懒散中.

如在学习七年级的《走进图形世界》这一章时, 可以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些网上找来的很有趣的图片, 特别是一些容易产生视觉错误的图片, 让学生们一边看一边讨论. 比如有些判断是否是平行线的图片, 看起来一头大一头小的, 其实两头是一样大的, 还有些同样长度的线段, 不同的配衬下看起来就是有长有短. 还有些涉及颜色的视觉误差, 也特别有趣. 在讲这节课之间, 让学生们先看这些有趣的图片, 学生们在一边看和一边讨论的过程中就把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出来了. 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自己”, 学生一边惊叹世界的神奇, 一边对今天要学的内容充满了神往. 然后再从这些有趣的图形过渡到我们所要学的几何图形. 这样就会让学生们把看图片的那些趣味性转移到所要学习的几何图形中. 使用这样的策略的话, 与学生们的互动开展起来了, 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就更加容易进行了.

二、在课堂中如何互动

导入阶段的互动是为整节课的氛围做铺垫的, 即使导入阶段的互动做得再好, 最多也就能让学生们维持10到15分钟的活跃状态. 如果这段时间过后, 教师的讲课还是没有更多的互动的话, 学生们的状态还是会慢慢趋于低沉. 因此, 在课堂中, 教师要不断地组织互动, 是学生们的积极性能够保持到最后.

在授课的过程中, 互动的最佳方法就是结合上课内容发起讨论. 讨论并不仅是要学生们最后给出一个讨论结果, 而是用讨论的方法来让学生们重新打起精神投入到课堂中来. 这样不但能调动气氛, 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 还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时, 在每一个全等条件的学习中, 教师都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们去探索, 学生们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也记住了那几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 该如何去结合已知条件去选择一种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这又需要学生们去思考和总结的. 教师可以给定每个小组讨论的题目, 比如第一个小组讨论已知条件中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的两个角相等, 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去找另外一个条件; 第二小组就可以讨论已知条件中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相等, 那么又该如何去思考, 如何去找第三个条件. 这样,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对一些需要思考和总结的问题来发起讨论, 讨论的时候一定得分小组讨论, 最后可以挑几个小组让代表来讲讲讨论的结果. 这样的话每名学生都不敢偷懒, 都要配合小组进行讨论, 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以辩论、竞赛、游戏等形式, 做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 经过一轮的讨论, 课堂的气氛肯定也能活跃起来.

三、在课末如何互动

一节课差不多就要结束的时候, 很多老师或许会觉得课就要上完了, 走一下程序就可以了, 做点练习, 布置点作业就可以了. 其实一节课的结尾同样也很重要, 如果只是单调地枯燥地进行教学, 下课也只会带给学生们“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而一个好的课堂结尾可以让学生们感觉这节课还“意犹未尽”, 是一节值得回味的精彩的课堂. 在课末的时候主要是进行一些巩固训练, 做练习一般来说都是个安静的过程, 没有什么互动. 但同样是个简单的做练习, 教师也可以让做练习的这个过程变得活泼有趣. 比如说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全小组所有人完成练习的速度是最后一名的话, 可以从小组中抽两个人上讲台扮一下大猩猩. 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们的一个解题速度, 还可以活跃气氛,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开心笑一笑, 而不是数着一分一秒地在等待下课.

四、结束语

课堂互动得好, 教师也能体会到轻松的课堂, 而不只是学生. 因此, 教师在互动这方面要多加探索和实践, 搞好了互动, 搞好了课堂气氛, 那么学生们就会喜欢上这门课, 喜欢上这个老师, 那么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 课堂的互动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互动性 篇2

训练节奏

我们每一个都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种奇妙的声音的世界里,身边处处散发着音乐的气息,与之相伴的就是音乐的灵魂——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每一首乐曲中都有它的存在,它与旋律是不可分隔的,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节奏训练更是不可忽视。为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并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的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传授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说说我在音乐课堂上的一些做法:

一、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知其中的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说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对于低年级初学节奏时,我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这方面节奏练习。听记节奏,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大自然中有很多奥妙有趣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等),我用课件播放这些声音,让学生猜一猜,由于猜一猜是低年级学生的爱好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很自然地把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当我播放火车鸣叫声:呜——,学生一听就知道是火车的声音,听着听着便会将节奏说出来,同时对节奏的长短、强弱、高低也有一定的掌握。此外,还让学生听一些乐曲或伴奏,听多了,学生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节奏哼了出来。

如教歌曲《牧羊女》: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和小朋友们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第一遍)师用F的力度弹奏上行的琶音,用P的力度弹奏下行的琶音。(第二遍)用P的力度弹奏上行的琶音,用F的力度弹奏下行的琶音。师:在音乐里,强可以用f表示;弱用p来表示,它们都是力度记号,生用自己身体动作来表现强和弱,生表现音乐中的强弱。

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把握了许多不同的节奏,逐步形成了一种能记住所听到的节奏的能力。

二、借助学生的肢体语言,体验其中的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低年级学生擅于模仿,模仿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模仿成人的活动,模仿各种小动物,进行角色扮演等,他们都乐此不疲。在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使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做得整齐划一,师生一遍又一遍地训练学生感知节奏以达到教学的要求。也可以采用游戏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节奏学习。首先,模仿的节奏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格爱好的不同,我们老师要给学生多作动作示范,在示范时,必须要准确、规范、到位,在音乐声中完整地进行示范,使学生对音乐的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做的时候要求动作尽量不要重复,因为生动有趣的动作,会使学生身处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能更好地感知节奏,体会律动。这种游戏活动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模仿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进行语言节奏练习。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积极地从生活实例中寻找节奏,增强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如钟摆:Ⅹ Ⅹ∣Ⅹ Ⅹ∣ 嘀 嗒 嘀 嗒

火车开: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小狗叫:ⅩⅩ Ⅹ∣ⅩⅩ Ⅹ∣

汪汪 汪 汪汪 汪

等学生对这种自然界中的声音的节奏掌握熟悉后,再进行语言节奏训练。如:念诗歌、儿歌等,要有节奏地念。如二年级歌曲《你造》,抓住节奏

ⅩⅩ Ⅹ∣ⅩⅩ Ⅹ∣

小桌 子

我擦 的

先按这个节奏把歌词念出来,掌握之后再进行扩充延伸,如: ①ⅩⅩ Ⅹ∣ⅩⅩ Ⅹ∣

小凳 子

我摆 的 ②ⅩⅩ Ⅹ∣ⅩⅩ Ⅹ∣

小抹 布

我洗 的 小纸 篓

我倒 的

教师给出学生熟悉的节奏,ⅩⅩ ⅩⅩ∣Ⅹ 0 ∣,要求学生按节奏说一句话。如:我去 做好 事 0,不能 告诉 你 0。

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动作模仿。根据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师示范动作(拍手、拍腿、跺腿、耸肩等),让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学习节奏的敏感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知节奏。如①(拍手)ⅩⅩ Ⅹ∣ⅩⅩ Ⅹ∣ ②(拍腿)Ⅹ Ⅹ∣ⅩⅩ Ⅹ∣ ③(跺腿)Ⅹ ⅩⅩ∣ⅩⅩ Ⅹ∣ ④(耸肩)Ⅹ — ∣Ⅹ —∣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学生的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当看到老师把打击乐器一一展现在他们眼前时,学生都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利用他们的这种热情,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节奏的训练。

1、学习锣的节奏

首先出示锣,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并说一说锣的声音是怎样的? 教师示范: Ⅹ Ⅹ∣Ⅹ—∣Ⅹ 0∣Ⅹ 0∣ 教法:①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

②学生用左手做锣,右手做棒,拍击锣节奏,休止符用握拳表示,边说边拍。③学生默唱拍击锣节奏。

④请几位学生上台敲锣,其他学生跟着默唱。

2、在学习双响筒、镲、钹、三角铁、木鱼等打击乐的节奏时,方法跟学习锣的节奏差不多。同时在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除了认识的打击乐器外,还可以引导利用一些道具(如文具盒、铁桶、碗筷等),去敲一敲,听一听,感受其中的节奏。学生在学习打击乐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了各种乐器的音色和音质,还懂得了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敲出特别好听的声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创编节奏

在低年级阶段应当启迪并鼓励儿童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去设计创编节奏,就算不完善,或者十分简单,也比只演奏奏别人规定好的音乐强。在学生熟悉节奏的基础上,采用打击乐器或动作进行大胆地创编节奏,在这一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应放手,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编节奏,让每个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大胆地进行尝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不仅要表扬积极参与创编的学生,也要鼓励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发掘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鸭子拌嘴》,他本来就是一节关于小乐器的音乐欣赏课,所以,在热闹的气氛下孩子们本身的好奇心好学心就比较强,在课本的最后,了解熟悉了钹,镲,锣等乐器之后,孩子们本身就跃跃欲试了,此时老师出示小小高手的节奏 木鱼: x x o | x x o | x x o | x x o || 钹: x x xxxx | x x x | x x xxxx | x x x || 镲: x x | x x | x x | x x || 学生们根据这些节奏自如的创编。

如何开展数学课堂中互动性教学 篇3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3.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发表论文中国论文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实现地理课堂互动性的途径 篇4

根据自己多年的听课经验, 现从学生角度出发, 从以下四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互动氛围。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打造平等的课堂交流平台。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抛弃传统的教学认知, 师生之间不存在等级差异。学生应协助配合教师工作, 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 老师应换位思考, 在倾听不同意见时虚心向学生学习。老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关系亲密, 情感融洽, 平等合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才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以平等的身份在课堂上交流和合作, 创造更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平等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与老师教学相长, 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作用, 产生思维上的共鸣,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质量的目的。在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这一环节中:

老师:同学们, 中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而且地理、语文不分家, 在诗歌中蕴含着许多地理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

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其中的道理。

学生:好! (表现出对共同探讨的好奇, 平等的态度让师生间的合作更为融洽。 )

老师: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将找到的诗歌中的地理知识罗列出来, 进行分类, 有没有信心一起完成?

学生:有! (明确了研究对象与目的, 有了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

在整个合作探究过程中, 一反以往“师说生从”的方式, 老师与学生积极配合, 上网浏览或从书籍上查找有关地理知识的诗歌, 通过整理, 相互提出疑问, 共同解决。老师参与到学生中, 适当指导与分析, 营造平等合作氛围, 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并学到新的地理知识。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 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学生的内心总是充满好奇的, 这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在课堂上, 老师偶尔讲讲课外小知识、小故事,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 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 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 在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 使他们准确、牢固地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点,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 快速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 从而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引发师生共鸣, 良好的互动性可以促使学生更快地听、背、记, 老师也会因此心情大好, 上课更有激情, 课上得更有趣, 如此循环, 好处不言而喻。如教授“自然灾害”这一内容时, 老师在教授完书本知识后, 可以向学生讲述更多的相关知识, 如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产生与人类的关系, 各个地区最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利与弊, 等等。传授给学生更多与地理有关的课外知识, 从中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 明确所学重点, 活跃课堂气氛。

三、循序渐进, 开放提问。

学习地理就好像建房子, 必须从下往上, 从基础到提高从简单到难题,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过分讲究速度, 新知识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是旧知识的补充与延伸。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速度,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合作学习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探究活动, 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思考问题的机会。

在课堂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开放提问。当无法理解知识, 思维转不过弯时, 课堂是最好的解决场所, 老师能够帮助你, 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开放式提问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印象, 让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教学产生碰撞, 从而找到适合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在时机和恰当的环境下, 采取有效措施, 诱发师生的“认知冲突”, 制造问题, 激发学生与老师“争辩”的积极性。为解决问题, 实现师生共同探索、实践、验证, 进而平衡疑惑心理, 完善认知体系, 接受新知识。如在“板块碰撞”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老师:沧海桑田这一词语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地壳有垂直、升降运动。

老师:什么使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学生: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和化学的运动, 也就是地球内力。

老师: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大陆、洋底的增长和消亡;形成海沟和山脉;还会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问题循序渐进, 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清楚地明白基本概念。在理解过程中, 有疑惑之处便大胆发问, 有问即解, 记忆更加深刻。

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相评价, 有过则改, 无过求精。

一般我们只注重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 这种模式具有单一性, 因此要打破传统, 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制评价模式。其一, 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多人评价中, 肯定学生的优点, 发现学生的缺点, 借助这一时期学生的攀比心理, 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改进自己, 从而赶超别人, 在课堂上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讲,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其二, 老师可以更加了解各个学生, 以便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跟踪。同时, 老师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 在学生的帮助下进行改正, 从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其三, 多向制评价模式可以培养老师与学生学习地理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在他人评价与自己的反思中改正错误, 力求完美, 促使地理学习更上一层楼。在地理课后开展“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理由”的问卷调查, 落实到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身上, 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报给地理老师。又如可以向地理老师询问他喜欢的教学氛围是怎样的, 让学生尽早适应他的教学风格等。

135互动课堂达标总结 篇5

期中考试以后,我们继续开展了 “135互动课堂”过关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总共听了8位老师的课。本次活动的开展,是对我校课堂教学的再一次大检阅,活动中,执教的每位教师都上出了自己的风格,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校课堂教学在135互动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发生的明显变化。概括来说,有如下几方面优点:

1、比较注重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本次课堂教学中,老师基本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刘清秀老师的数学课,既体现了基础,又体现了创新。袁刚老师的语文课,比较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朱雅琴老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没有出现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的现象,注重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2、努力尝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初步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课堂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经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形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想和个性。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这些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努力构建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堂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向课本之外开放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使课堂学习高效能。

4、教师高度重视。课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导学卡,认真备课,制作教具,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主研读、小组交流时间较短,教师点拨时间过长,大多数当堂检测时间没有,只是在走形式、走过场。

自主学习时间(情景导学,揭示主题自主探究,个体建构)约15—20分,互动对话(小组交流,展示提升)约15—20分,巩固延伸约5—10分。必须留

有巩固达标检测的时间。

2、课堂环节避重就轻。

(1)重导学卡轻文本。有了导学卡,有的教师就认为导学卡是教材主要问题的浓缩,只要把导学卡学会了,本课内容就都掌握了。其实,导学卡只是应该起到导学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不是在教导学卡,而应用导学卡去教。有的教师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拿出导学卡小组内交流一下。交流过后,请同学们看第一题、第二题开始检测,完全脱离了文本。导学卡怎么用?若本节课提前下发了导学卡,揭示主题后,对导学情况进行反馈:学生首先要对导学情况进一步反思,并在小组内交流导学情况,教师总结导学卡完成情况,对完成好的个人、小组进行表扬,并及时加分。然后进入下一环节。(2)若本节课没有提前下发导学卡,教师根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向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性问题,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检查导学卡完成情况放在早晨到校后导,组长就检查做没做,做得好的加旗。没完成的组长督促完成。导学卡用完之后,在检测达标之前要给学生留1分钟完善、修改导学卡的时间。

(2)重问题解答,轻文本解读。很多教师的课堂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问,变成了一问一答的课堂,还像原来那样,教师牵着学生走,所谓穿新鞋走老路,学生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

3、小组交流实效性不强。多数教师的课堂上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要不乱苍苍,要不无话可说总之,没有起到小组交流的作用。怎样组织交流?(1)教师出示探究性问题或讨论交流话题,再提出讨论的要求、方向、重点。(2)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各小组成员独立解决问题,再让学生一对一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小组长组织集体讨论,互相启发,进行合作探究。会的教不会的,尝试达到对问题答案的统一,并予以记录。讨论完的小组坐好,准备展示交流。(3)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和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并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当多数同学安静下来后,教师要提出对展示交流的要求,并明确展示分工。

4、汇报环节,学生没有代表小组进行汇报,多数同学仍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汇报并点拨呢?(1)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学生需要展示的成果要呈现在汇报卡上,展示的内容不易过多,要求学生书写字迹清楚工整、动作迅速,使用双色笔强调重点、难点以及易混点,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总

结归纳。一般要求由B、C层学生进行展示。(2)其他小组认真倾听,修正自己的答案或予以补充、纠错和点评。点评要评对错、是否规范、是否精炼、方法、技巧及易错点。教师和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有即时性评价,对生成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一般要由A层或B层学生进行点评,可适当鼓励C层学生大胆点评,并给予双倍加分。(3)学生点评结束之后,就学生没有质疑到的关键点向学生质疑,教师予以点拔、引领、启发、强调重点知识,重在激励和思路、方法的指导。(4)教师综合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给展示点评的小组打分评价。

(5)根据教学情况需要,教师还可提出1~2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5、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1)课堂评价表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我们的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及实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大多数都是在讲完课以后,随便的给学生加几面旗,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2)教师的评价语过于公式化,不能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去鼓励学生。

6、教学板书要精心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板书要精心设计,要写哪些内容,写在哪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想板哪儿板哪儿。

浅析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 课堂教学 互动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学新观念的不断渗入,广大教师对教学互动的重视变得越来越强烈。教学互动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最基本也最有效的途径,其在教学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为厂'大教师所倚重。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大环境下,高中美术课堂也理所当然地注重在教学课堂中加入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互动[1]。

1.当前高中美术课堂在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1过分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和教学场面,对知识与技能忽略较多

新课程改革后的美术教学课堂在课堂气氛和教学场面上都要远比传统美术课堂来得热闹和活跃。从语态平和的对话到形式多样的活动,整个课堂都是一片热闹景象。但是,我们在热闹的背后却发现了对知识与技能的忽视。尽管教师也讲授了一些与摄影相关的知识,学生也有可以呈现的作品,但是不难看出,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与其自身经验有关的驳杂内容,而非体系严谨的学科知识;学生的作品更多的是一份随意而非含有特定技能的表现。学生的最终创作与本堂课的教学主题-影像是有很大距离的。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该课堂的理由,至少从学生的积极参与来看,从课堂氛围的热闹欢快来看,这都是其成功的标志。但是仍旧是那句话,热闹有余,"双基"不足。

1.2新颖大胆的创意课堂往往对设各的依赖成都较高,如投影仪、计算机等等

新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堂在形式和手段方面都远比传统美术课堂丰富得多,例如在课堂中加入音乐、视频、动画等等。从课堂内容来看,这些都为美术课堂增添了不少乐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的引进对高科技教学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对于大中城市的学校来说这些设备或许司空见惯,但是对于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学校来说,这种设备上的瓶颈将是难以解决的,因此也难以得到有效推广[2]。

1.3对待学生的发言和创作一味地给予肯定和赞扬,缺乏应有的尺度

相较于传统美术课堂吝于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的情况来看,新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堂则表现出了与之相反的极端。教师是从不吝音对学生的夸奖的。从发一言到作品,无不受到教师的極力称赞。尽管大多数赞赏是名符其实的,但是满课堂的夸奖和赞扬却有流于形式之嫌,因而起教育意义也不甚了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扬的评价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有敦促学生再接再厉的含义,但是当所有评价都一味赞赏的话,其鼓励的意义也便丧失殆尽了。

2.高中美术课堂开展教学互动的策略

2.1要明确教学互动对于教学的作用

教学互动应该是作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作用在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当前不少美术教师却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绝大多数教师将教学互动仅仅看做是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以至于教学互动的实际效用并未得以有效发挥,反而流于形式。教学互动的开展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有节制地开展,教学互动的效用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2.2教学互动强调作为互动主体的师生,都应以平等的姿态共同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十分注重营造师生之间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关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然而,由于传统对教师权威推崇的惯性思维,不少教师在开展教学互动时仍旧表现出了严重的教师控制过度的倾向。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赖于其二者之间的真正平等,只有当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完全肯定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互动才有可能走向生动和有效。所以,在开展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着力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3在开展教学互动时,应强调互动过程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教学互动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集合,其本身就承担了行为发生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教学情境时刻处于开放的状态,因而其间所可能发生的任何教学行为都是无法完全预知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可能由于任何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取消对教学互动的绝对预期和控制是必然的,在取消了绝对预期和控制之后我们还必须在互动的动态变化中适时地调整互动策略,调整互动活动的安排和导向,这一点即意味着遵从教学互动的动态性。

2.4开展教学互动时,应注重互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现如今的美术教学课堂对互动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新式美术教学课堂里,互动活动比比皆是。但是在数量上的最大化并不能反映出其质量上的最优化,互动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成为普遍现象。例如在进行某些只需简单讲解的概念性定义的时候,教师也会花费相当的时间去加以讨论。从实际教学效率来看,这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对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的追求势必要求师生在进行互动时,避免随意性、浅薄性和盲目性,而应力求互动目标的明确性,互动内容的深刻性以及互动行为的合理性。

2.5教学互动过程中,应注重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

当前的美术教学课堂在很大程度上都未能实现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互动的愿景。一般来说,教学互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一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带动,但是难以避免的是个别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或惧怕、或羞怯等等心理而未能参与教学互动。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更多方面施加鼓励和推动。对于任何一堂课来说,存在一个学生消极反应的情形都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为了达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发动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教学互动中来

3.结论

总之,随着广大教师不断改革陈旧观念,探索崭新教学方式的继续推进,美术教学在开展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也将变得越来越合理、高效和得心应手。在未来的时间里,对美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方法的探索还将更加深入,并最终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沃野.评两种符号互动土义的方法论[J].学术研究.2000年2月哲学卷.第50一56页

移动新媒体与高校课堂互动性革新 篇7

一、思想的革新——化阻碍为便利,变禁止为引导

高校课堂的互动性改革应该先从思路上下手,化阻碍为便利 ,变禁止为引导,积极鼓励教师学生相互配合使用新媒体工具以提高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

(一)鼓励学生课堂积极使用新媒体

目前,针对课堂上大学生玩手机现象,各地高校纷纷颁发各种禁令奇招以制止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对付课堂的 “低头族”。一些高校采取“人机分离”的办法在上课前收集手机。也有不少院校采取收缴办法,凡课堂发现有人玩手机,当场收缴,课后再还回给学生。然而,这样强制性的规定不够人性化,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效果上也许会适得其反。在信息时代,要求学生“人机分离”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而言并非积极的做法。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应“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手机新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如通过新媒体应用进行师生互动、 教学演示等以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而非通过禁止手机的使用来强制性提高听课效率。

(二)结合移动新媒体特征吸引学生注意力

手机作为移动新媒体终端不光能为学生提供娱乐功能, 同时也是很强大的学习工具。根据新媒体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教师可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的新媒体应用,如通过相关应用软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组织学生讨论、发起随堂小测试等,让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可联网设备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活跃课堂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2]

二、移动新媒体应用与高校课堂互动性手段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应积极将新媒体应用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及企业研发出移动新媒体应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重庆邮电大学的学生团队研发的一款名为“课堂管理系统”的手机应用软件,让老师上课时不用再花时间点名,当学生在平台上签到后网络会被自动屏蔽,课后才会自动开启。这样的新媒体平台应用一来可以防止学生上课时间玩手机,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做作业、通过互动板块就老师的提问进行交流,被学生老师称为“课堂神器”。基于移动新媒体的便携性、 可移动性、互动性,其在高校课堂上可实现的功能有很多,比如以下几种:

(一)课堂互动

随着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低头族”泛滥成了各大高校的普遍情况。然而,这正是一个利用新媒体软件捕捉学生注意力的契机,因为学会更乐意在课堂上使用他们惯用的方式———互联网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如苏州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二的几名学生就利用微信公众帐号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英语课堂互动系统,将微信引入课堂。整个互动系统由学生的微信端、老师的手机控制端和课堂大屏幕三者组成,这三者之间通过连接互联网,利用微信公众帐号进行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的结果显示在课堂大屏幕上。如学生可以直接使用微信回答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也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小组讨论还可以通过微信提交课堂展示和课后作业。此外,学生还能通过这个公众帐号接收到各种上课信息,如教材的准备或教室的变更等。其实早在2010年,多伦多企业Top H at M onocle就将一款互动软件取代了课堂的传统互动模式。该软件可以让学生的任何一款设备变成一个实用的课堂互动学习工具,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学生可以提交针对不同话题的回答,然后获得同学们的回复。对于羞于在众人面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互动平台为他们创造了机会。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可以使用该平台进行小型测试和演示,还可以通过该平台看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据研究显示,平均而言,使用Top H at M onocle平台的学生成绩可增长3到5个百分点,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级别。

(二)资料共享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纸质版资料下发,或是课前通过邮件等方式将课上需要的材料共享给学生,这样的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准备资料印发,而有些即时更新的信息不能在课堂及时共享给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开放学生对网络、手机的使用,一些好的文章、资料等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通过微信群、Q Q群、云盘、blackboard等应用即时传输给学生,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材料的阅读。

(三)教学演示

过去,教师通过黑板板书、电脑投影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演示,然而这样的演示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在新媒体时代,PPT的制作与演示也因为移动互联网而灵活起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来进行教学互动演示。一些应用软件,如“keynote”、“doceri”、“explain everything”等,因为其可联网、可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需要即时调整演示内容,如在演示文稿上圈出重点标记,也可以在课堂现场使用“explain everything”这些应用软件进行过程模拟演示等。

(四)点名考勤

如今的高校学生较从前而言纪律性相对较差,学生旷课、迟到多有发生。教师使用传统方式点名不仅浪费时间、考勤记录不易存档,而且经常会遇到学生代替同学答到、签到的情况。于是,一些高校、企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 利用手机新媒体的LB S(基于位置的服务)功能开发“考勤助手”应用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课堂的考勤工作。[3]这类应用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学生的考勤管理,利用智能手机的移动定位功能来确定学生的位置、避免替其他同学签到的情况发生,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在的位置和发送信息的时间来判断学生是否按时到课,最后可以对考勤数据进行测试与分析。

三、高校互动性教学改革的环境建设分析

以上对高校互动性教学改革的讨论是基于移动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基础上的。各高校要保证互动性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移动智能终端的配备

要在课堂上实行即时的互动性教学,首先要保证教师和学生每人能配备至少一台可连接移动互联网的智能设备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带移动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甚至是各大电子品牌最新推出的智能手表等设备。这样的智能移动设备是师生使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应用的基础条件。

(二)满足课堂上移动互联网的“可接入性”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可接入性”也是高校互动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高校师生可以在教学区通过W IFI信号或2G /3G /4G等移动通信方式接入移动网络。但考虑到互动教学过程中使用手机移动网络会产生较大网络流量,其通信资费较为昂贵,师生难以负担,学校应尽量完成教学区免费W IFI信号覆盖的建设,使师生可以通过登陆校园教务系统帐号或其他专属帐号方式接入无线互联网,保证互动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三)新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

除了设备和网络,使用什么样的平台进行互动性教学也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可以选择现有的如前文提到的微信公众帐号、“Top H at M onocle”等新媒体应用或平台,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开发。考虑到师生们使用的移动设备品牌和系统的多样性,为避免课堂上师生不能同步,在选择或开发新媒体应用时还需要考虑到能同时满足A ndroid安卓系统、IO S系统、W indow s等不同操作系统的需求。

此外,为保证师生能在课堂上正确合理使用相关新媒体应用,高校还需要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应用培训以确保师生能正确安装、使用相关软硬件。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为高校课堂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成为了改善课堂的契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手机“爱不释手”这一点,利用新媒体手段完成课堂互动性教学的革新。移动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上40分钟保持持续思考和动手参与的状态,维持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更便于师生交流,便于学生表达想法,提高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应用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同时更及时、充分地得到学生对课堂的反馈。

注释

1[1]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主要是指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

2[2]王婷.手机课堂,让低头族抬头[N/OL].浙江日报,http://zjrb.zjol.com.cn/html/2014-11/06/content_2820776.htm?div=-1.2014-11-06(16)/2015-02-01.

如何提升中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性 篇8

英语本质上是一门语言技能, 因而十分强调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性和投入程度, 如果课堂气氛低沉无趣, 不仅将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将使得整个英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大量的语法练习和枯燥的单词记忆充斥其间,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谈英色变”, 尤其是对初入中学的学生而言, 快速入门及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而言显得十分重要, 而课堂教学的失败将使得其对英语的认识产生扭曲, 甚至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中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性成为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相关的研究和建议更是层出不穷。

1.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通常针对英语课堂的改革都是一些教学技巧, 但是我们注意到, 教学理念是引导教学的灵魂, 要想从本质上改革和提升课堂教学, 提升其互动性, 我们必须树立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具体而言, 我们必须将英语定义为一门语言技能而非理论知识, 我们学习语法、单词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掌握语言, 而绝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之下, 我们一方面应该尽量杜绝长篇累牍的语法、单词讲解, 将其贯穿到生动有趣的教学之中, 尽量不使其显得突兀和生硬。另一方面, 我们更应该重新安排教学的主次关系, 将学生的实际英语读写听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 而将语法和单词记忆作为辅助手段。这些措施表面上和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没有直接联系, 但实际上却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联系实际, 结合时事热点

在这方面, 我们应该摆脱教材的束缚, 从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例如, 我们可以用美国总统选举、巨星杰克逊去世、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等各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引入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于这些热点话题, 学生往往有所了解, 因而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而教师可以利用CAI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如美国NBC电视台的原版新闻报道等。在观赏之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准备, 之后进行专题讨论, 这些原滋原味的英语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而且他们在课后还会自己搜寻相关资料进一步扩充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 而且在无形中会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引导。例如, 我们在学习迪斯尼乐园这篇课文的时候, 便可以给学生播放迪斯尼景区、景点等图片、视频。此外, 还可以登录介绍迪斯尼乐园的英文官方网站, 引导学生下载并发散阅读相应的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来开展课文的教学, 一方面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 另一方面教学形式更加生动, 以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热情。

3. 借助学生特长, 善于引导

中学生中不乏藏龙卧虎之辈, 这给我们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 我们可以在课堂为学生安排几分钟的自由时间, 让其上台展示, 或者唱英文歌, 或者进行英文诗歌朗诵, 或者给大家讲一个英语小故事。不要小看这些方式, 这既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使得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又能使教师更深刻地发现学生知识的盲区, 从而改进教学。

4.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近年来广泛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课文发散开来, 引导学生分配台词, 在课堂之上进行简单的表演, 其他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记录, 表演完成之后再一起讨论和不断改进, 之后再由另一组同学进行表演。这样的活动能大大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集中力, 同时课堂的集中讨论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互动性。

5. 发散教学

生活是教学最好的帮手, 我们的传统课堂之所以沉闷,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材内容离学生太远, 使学生觉得十分陌生。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课后学习, 如介绍《美国达人》等欧美最为火爆的娱乐节目及《反恐24小时》、《迷失》、《英雄》等热播美剧。这些节目本就十分引人入胜, 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观看了一段时间之后, 以这些节目为内容来展开教学,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 这将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对后续教学大有裨益。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其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只要我们改变观念, 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课堂教学, 并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元素来引导学生, 就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提升英语课堂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薄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M].人民出版社, 2006.

[2]张剑萍.用科学的眼光引导学科的变革[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5]刘冠军等.英语教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课堂互动性 篇9

一、有效的提问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

(一)提问应把握要旨,拈精取要

《孔乙己》一文,它有两千多字,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我们就要用睿智的眼光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课文的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句子,抓住“快活”两字提问设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提要”。这一节课我们围绕这一段落,探讨四个问题。1.孔乙己使那些人快活?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你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快活吗?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用意何在?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循循善诱,学生心中存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提问应由易到难,化难为易

难和易是相对的,所谓“难”,是问题较难,思维的工序多了几道;所谓“易”是问题相对容易,思维工序相对较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单靠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教师从高处出发,从整篇课文来谋划,由易到难,由表到里,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不能马上解答,教师可以在这几道工序中引导他们解决一两道,于是就变成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

(三)提问应旁敲侧击,注重启发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里有这样一句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教师可以这样问:“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谁?”学生马上会回答:“父亲的孙子”。教师接着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这样的提问一定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可引导学生想到这句话是作者表达父亲“忘却我的不好”,表现对“我”的宽容和挂牵,因为惦记“我”很深,所以还连及“我的儿子”,如果说成“惦记他的孙子”那就显得与“我”无关,不能表现对“我”的深刻惦记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延伸学习的过程,形成师生互动过程。

二、灵活的教学机智,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一)灵活的调适能力

调适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的听讲状态和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调适。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调适学生听课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

听过一位老师教《春望》一诗,有位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溅泪?为什么恨别?”那位老师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顺势问:“谁在溅泪?谁在恨别?”学生们思索着,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可能是作者杜甫,因为这首诗是写作者在安史之乱途中的耳闻目睹。有的学生说,可能是花、鸟,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物。有的学生说,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的学生说,为了表达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感情。学生在思考问题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睿智的幽默能力

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有一精彩例子:钱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借班上课,钱先生即兴说了一段风趣幽默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那位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位同学这样回答:“钱老师嘛,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上有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两侧各有一只耳朵……”钱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接着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顿时,学生争着举手,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在这里,钱先生从具体的课堂情境入手,用幽默风趣的话语,给课堂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气氛。

三、分层教学是师生有效互动的保障

(一)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训练

语言教学训练应体现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训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得。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孔乙己身份地位时,可以设计下列三个层次的问题:(1)他外貌、穿着分别怎样?(要找出原句)(2)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相关词、句进行分析)(3)这些交代与小说后面的情节有何关联?(要联系结局分析)上述三个训练层次,可以让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二)同一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评价

同一层次训练题,教师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训练,对在反馈中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从他们实际水平出发,实施针对性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热情,才能切实达到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才能切实提高整体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互动性 篇10

现代英语教学及新课标的要求使英语教学被重新认识,以往的“教授型”教学逐渐被“互动型”课堂教学形式所取代。小学中年级学生共同特点是积极的尝试性。愿意主动参与,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但又缺乏耐心。根据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就应该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同时互动形式应丰富多样,不失趣味性,让英语课堂快乐互动活起来。以下是我通过一节公开课进行的互动教学的尝试和实践。

案例:

在Chapter1 Buying snacks中,进行了以下设计:

Sing a song “I’m hungry”

Quick response.(Show the pictures of snacks.)

Work in pairs.

Play the Super E-book.Ask and answer.

Games:Who is your best friend.Happy face,sad face.

Chant: Does,does,does he/she like…?

Yes,yes,yes he/she does.

No,no,no he/she doesn’t.

Work in groups.

一、互动教学的方式

1.趣味化。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动,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大多学习都是凭借着兴趣。只有让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乐于学。

(1)歌曲。英文儿歌曲调欢快,节奏明快,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用于课前热身,可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用于课中,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在课堂的一开始,运用儿歌“I’m hungry”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中开始新课的学习。这首英文儿歌朗朗上口,学生都很喜欢唱,音乐响起学生不自觉地拍着手唱起来,不仅使他们兴致盎然,注意力集中,同时还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当课堂进行到大半时,孩子开始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我用一首迪斯尼歌曲“It’s delicious”来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欢快的乐曲中不自觉地拍着手唱起来,疲劳感顿时消除,注意力自然集中到即将引入的迪斯尼情境中。

(2)Chant。Chant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外语时运用音乐运动节奏可以使其感到松弛愉快和满足,长时间产生兴奋的情绪,达到长时间的记忆目的。例如本节课教授的是主要句型是问答Does he/she like…? 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学生在有节奏的Chant中不知不觉得反复操练了该句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添学习乐趣,还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熟记教学内容。

2.动作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好动是小学生的最大特性,在课堂上要他们乖乖地坐着听讲40分钟比较困难。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善用肢体语言,赋予枯燥死板的教学内容以生命,教师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动起来,和学生有效互动起来。肢体语言具有形象、指示、表情等多种功能,适当的动作语言,往往比繁琐的讲解来得简明生动。本课教授形容词:sweet,sour,hot,salty时,我用表示这四种味觉的动作来向学生展示这四个词的意思。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使这几个抽象的词语教授难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带领学生一起跟着我学做这几个动作,小学生天生好模仿,在与老师的互动模仿中,学生兴致勃勃,全身心投入。

总之,丰富有趣的体态语很受中低年级学生的欢迎,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体态语,教学目的很容易达到,重难点也被简化了。学生更有兴趣,真正做到了快乐学习。

3.游戏化。小学英语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而游戏教学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儿童游戏往往伴随着语言的表达,这有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教学游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互动教学形式。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大部分还是根据兴趣来学习。游戏的形式就恰恰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传统的机械操练在游戏的形式中变得生动有趣。本节课采用了两个小游戏。一是请两个学生上来,A学生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另B学生他喜欢吃什么零食,然后请全班同学用句型“Does…like…?”来问B学生,以猜出A学生的喜好。此游戏使学生兴致高涨,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大面积操练了所学句型。而在讲台上的同学不断地用句型“Yes,he/she does.”或“No,he/she doesn’t.”来和台下的同学互动,学生在此游戏的外有趣形式下,实际上充分的操练了所学句型。同时在你猜我答的这种热烈互动气氛中也进一步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

4.情境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通过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能否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成为掌握英语语言的关键。教育理论学家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他学到的语言材料。”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切入点,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交流,培养开放型思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表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境,做到教学情境化。

例如在本节课最后教师引入了一个迪斯尼的情境,运用了学生都很喜欢的几个迪斯尼人物,让学生和这些他们喜欢的人物互动起来,把他们邀请到自己的小组,讨论他们喜欢的食物,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创设的一个情境当中来实际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做到活学活用。迪斯尼人物学生都很感兴趣,在小组合作对话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参与热情高,语言运用积极主动。创设情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在课堂上搭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英语,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互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互动型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式,要很好地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其优势。而互动型教学的有效运用又对我们小学外语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有效互动。教师要充分的信任,赏识和善待学生。要和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平等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英语教师和孩子之间的每一次心灵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为孩子创设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围,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是学生和教师情感互动的最佳时期。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许多孩子往往因为喜欢这位老师,信任这位老师,而乐于接受他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没有情感交流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

2.提升理论水平。我们的许多教学决策都是以相关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师通过对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能更准确地把握小学英语课的性质、目标、任务、要求,将这些语言的本质、学习的本质、交际的本质、教育的本质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联系起来。只有理论提高了,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才有深刻的认识,才会真正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去,才会积极主动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提高教学技能。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必须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驾御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在于教师的素质、整体修养。教师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技能之外,对素材(资源)的开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善于把生活中的、身边的资源转化到课堂上来,从而使我们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

三、结束语

互动型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它是符合时代要求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先进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值得我们每位小学英语教师的思考。

摘要: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话语活动和信息交流的机会,是课堂第二语言教学的有效方式。本文在分析课堂互动实践实例的基础上,从课堂互动教学方式其及对老师的要求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篇11

一、教学互动的前提——教师启动、创设互动情境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主要应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下面以NSEFC Book 2 Unit 2《The O1ympic Games》中的Reading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几幅图片,如古希腊运动旧址、“五环”旗、乒乓球比赛场面、“鸟巢”建筑、“福娃”等,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1、Do you know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Olympic Games?

2、What do the five rings on the Olymplc f1ag stand for?

3、When and where will the Olympic Games be held?

4、What are the official mascots for thc Beijing Olympics?

这些生动的图片,同学们十分熟悉,在当今的传媒如报刊、电视上都常可以见到,有些运动如打乒乓球,同学们甚至亲身参与过,十分贴近现实,有效地营造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互动的基础——学生自主学习

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在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探寻新的知识点,为以后的小组讨论作好必要的准备。例如,我为学生定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了解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一些基本情况。

2、理解奥运精神,更加关注奥运会。

3、进一步熟悉、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比如快速寻找文章细节信息(Scanning)、归纳和总结(Summarizing)等。

4、找出带有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的例句(Grammar)。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要求学习课文,目的性很强,学得仔细深入,效果极佳。

三、教学互动的关键——小组讨论

通过学生自学,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由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学习的情况,主要回答课本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以后组别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所设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老师不能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本组内相互学习,团结协作,最终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

四、教学互动的主体——组别交流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别交流,也就是全班一起交流。教师先让小组讨论后形成了比较成熟意见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其他各小组可作出适当补充、质疑或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并帮其找出疑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教师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互动的效果——练习评定

在组别交流后.教师应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及时运用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不要急于讲解,而应利用反问、学生补充的方式逐层深入,直到问题解决。这样,教与学互动,反馈迅速,校正及时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例如,就本课内容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Who was Chiese,first gold medal winner and for what event?

2、What are the three words that show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es Games?

3、What are the official mascots for Beijing Olympis?

同学们认真思考后,踊跃发言,大部分所答内容不会偏离太远,我就及时地加以补充和纠正。

1、Xu Hai Feng for shooting.

2、Swifter,Higher,and Stronger.

3、They are Beibei,the fish;Jingjing,the panda; Huanhuan,the Olympic flame;Yingying,the Tibetan antelope;and Nini,the swallow.

我又并不失时机地点出了本课所要求掌握的语法项目:找出带有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结构的句子。很快,出现了以下范例:

1、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Olympic Games be held?

2、The 2008 Olympic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China.

3、The 2012 Olympies will be held in London.

课堂互动性 篇12

一、互动教学策略的意义

数学的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之间进行互相沟通的过程, 其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其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教师则发挥组织、帮助与指导的主导性作用, 引导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互动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实施, 体现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所进行的“教”和更加积极、自主的“学”的精神,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向平等交流的方向迈进, 加强师与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合作、对话、交流与碰撞的良好关系, 进而实现知识的构建。

互动教学策略, 不只是师生之间的简单对话, 而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 促进学生数学精神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 激发小学生的互动学习兴趣与热情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注意力不易集中, 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实现师生之间丰富多彩的互动对话, 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数学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互动关系。

例如, 在“认识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首先呈现一个三角形, 并告之两边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 然后进行启发式提问:“你能否猜到, 这个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多少么?”这时, 学生也会集中精神, 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有的学生会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认为如果第三边是最长边, 那么其长度应该小于7厘米;而如果第三边是最短边的话, 那就应该大于1厘米的结论, 等等。

学生在踊跃回答的同时, 其兴趣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这种说一说、猜一猜的互动教学过程, 也会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 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与交流精神的建立。不同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都各自不同,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是一种培养其互助互补、团体协作精神的良好体现。

例如, 在“位置”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知识后, 可让学生4人组成一个小组, 充分将其所认知的位置关系进行整理与思考, 然后踊跃发言。比如, 过马路是否应该靠右侧通行?每个学生的家在建筑物的第几层, 左边与右边的邻居都是谁?模拟去电影院看电影, 能否按照自己的电影票信息, 正确找对自己的位置呢?等等。一系列位置问题的提出,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提高其主动实践的能力, 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与课外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形成思维的互补,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进行个性化感悟, 拓展其数学思维空间, 全面提高其素质与能力。

(三) 设置明确的互动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健全, 很少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 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为基础, 设置明确的互动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基本知识与经验技能的获取, 关注其学习热情的激发, 重视其学习方法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例如, “烙饼问题”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感悟统筹安排, 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合理用时间。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立足于这个中心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每一次都只能烙两张饼, 且两面都要烙, 每面需要三分钟, 那么怎样才能使烙饼时间最短?如果烙三张饼, 怎样才是最节省时间的烙饼方法?提出这些问题后, 学生会很难想出问题的答案, 因此, 教师就可以运用事先准备的教学道具, 让学生分为小组, 亲自动手摆一摆, 模拟烙饼的情境, 并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思考怎样烙饼才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 等等。

这样, 在引导学生实地操作的同时, 感受多元化的方法, 寻找最优的解决方式, 鼓励其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受, 了解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培养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上一篇:CPU智能卡下一篇:班级管理中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