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2024-09-11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精选12篇)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篇1

教育家舍吉宁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 孤立的教师, 而要学生+教师。”青少年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 特别喜欢模仿。为此, 笔者在音乐教学中, 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即师生互动, 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把音乐学习与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多种环境中理解音乐、感知音乐, 从而掌握音乐知识、技能, 受到美的熏陶。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唱起来

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是喜欢“脖子扭扭, 屁股扭扭”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动起来, 即要“舞之蹈之”、边唱歌边做动作。如, 在一次教低年级学生唱“小手拍拍, 小手拍拍, 手指伸出来, 手指伸出来, 鼻子在哪里?鼻子在这里, 用手指出来, 用手指出来”的时候, 笔者并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做动作, 可学生们却跟着音乐边唱边拍手, 还伸出手指指着自己的鼻子, 真是不教自会, 可爱极了。笔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协调四肢的动作, 使他们的动作具有节奏感, 显得更加优雅、更具美感。在教学中, 学生们会主动地跟着音乐做动作。作为音乐教师, 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表扬, 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 抒发内心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 边做动作边唱歌,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也会更为深刻。当然, 鼓励学生多动是以律动为主。所谓律动, 是指学生对旋律 (主要指节奏) 的感受和反映, 并用动作表现出来的活动。律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促进学生听音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增进学生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协调配合,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

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 是音乐的骨架, 是音乐赖以存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学生音乐潜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为他们提供大量随着音乐表演动作的机会, 进行节奏训练, 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如, 在学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 教师可让学生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 亦可让其用打击乐器将一些歌曲演奏一番, 使他们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在引导学生表演时, 笔者是这样做的:

1. 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表演。

如, 钢琴曲《骑竹马》是一首非常短小的曲子, 乐曲头尾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和弱拍上的突发强音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以竹为马尽情嬉戏的欢快情景;中间部分表现了少年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戏谑情绪。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乐曲的情绪, 笔者在教这首钢琴曲时便鼓励几名学生拿着竹竿、尺子当马骑, 学生们兴高采烈、踊跃参与, 表演得非常精彩。

2. 引导学生用舞蹈语言来表现音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舞蹈表演关系密切, 教师引导学生用舞蹈语言来表现音乐, 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 在传统的律动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创编, 学生机械模仿, 这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大脑。笔者在教学中打破这一常规, 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 动手创编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 笔者总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 这既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又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养成。如, 有一次, 笔者让学生为歌曲《青春舞曲》编排舞蹈动作, 全班几十个学生编了几十个小舞蹈, 其间尽管有的舞蹈大同小异, 有的动作较粗糙, 但笔者还是表扬和鼓励了他们, 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耗费时间和精力获得的成果。

3. 教师个别检查学生的表演。

在个别检查时, 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新颖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 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 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台上的表演者表演更加起劲,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样,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随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善于把握学生心理, 分析学生的心态, 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特点, “读”懂音乐, 感受音乐。如, 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 笔者改变了以往那种让学生伴随音乐进教室的做法, 而是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 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 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 在音乐欣赏课上,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 利用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歌声引导学生去看、去听,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 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在学生的座位安排上, 笔者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位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做法不仅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障碍, 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师生互动

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 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 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到充分发挥。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 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音乐成为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其间, 教师既是“导演”, 要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教师又是“演员”, 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活动。

1. 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机会。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 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为此, 笔者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 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 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 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时, 笔者和学生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又如, 教学《幸福拍手歌》时, 笔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二度创编, 将拍手动作换成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 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到二度创编的成功感。

2. 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性格特点之一, 而在激烈的竞赛氛围中, 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 笔者每次上音乐课时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去表演, 并准备很多宝石花、小五星来鼓励大胆表演的学生, 这样做,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 在音乐教学中, 乐理知识学习非常乏味, 为此, 笔者在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时, 采用了分组抢答、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 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3. 增强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 这种特殊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 在上器乐活动课时, 笔者除了口头讲授外, 还与学生一起合奏。若需要增配打击乐时, 笔者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 还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 甚至为学生演唱的歌曲伴奏。此外, 笔者还尝试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 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笔者的演奏、演唱进行伴奏……这些做法不但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上《森林奏鸣曲》这一节活动课时, 笔者先从分析乐曲每一段的特点入手,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最后鼓励他们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深刻理解了乐曲内涵, 而且增强了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篇2

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是废物,没有审美价值的东西不能称其为艺术。互动课堂给予教师充分自由创造的余地,教师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培育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有效互动教学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智慧之花,教育性、交互性与连系性、组织化与非组织化相结合和非一一对称性是它的明显特点。因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其一,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不是简单以活动的频繁程度为标志,也不是简单的以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为尺度,而是以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其二,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教师的设计和铺排,可以断言师生双方在互动教学中同等重要,一为主体,一为主导,而对教师的“导”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极为明确的实用性,而且要有艺术性。

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突出的重难点设计,又要充分考虑有足够的拓展空间。一篇文章可解读出的信息很多,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文章意境等,我们要传递多少信息?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要以什么样的信息传递为主?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了然于心。例如,引导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散文时,学习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探究文中“父亲”的形象、亲情表达的方式,而散文的的特点便不必过多侧重。

高质量的问题设置既如同渡船,又如同击发灵感的闪电,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能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参与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快速形成对所学新内容的认知结构,应多设置一些关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问题,如“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你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你从几个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等。

在互动中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的灵感变成课堂上跳动的完美音符。如,有位教 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时说:“司马迁是以肯定的态度来写信陵君的,在许多史料和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人们对‘战国四君子’是赞扬和歌颂的,同学们认同这种态度吗?”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各抒己见。期中一位同学说:“第一,信陵君的行为是恶劣的,这种行径的本质意味着为了个人的亲情,所谓的‘信义’可以置对国家、国君的忠诚不顾;第二,信陵君盗取绝密级的国君兵符,杀害国家军事统帅,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实乃千古罪人。对这样的人还要肯定和歌颂,其导向的负面影响真是不可思议;第三,应该讲,司马迁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而他对信陵君的态度似乎与他的‘忠君爱民’思想相矛盾„„”由案例可得教师一个简单而巧妙的提问,引出了学生如此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并且,学生这种见解和思考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考。这样的互动教学怎能还不是艺术的有效教学?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没有讨论的课堂不能称之为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安排好讨论的时机、设计好巧妙的问题、激发出学生那种“愤而欲启,悱而欲发”的讨论愿望,从而使目标得以实现、思想受到启发、感情得到交流和知识的到深化。例如我校骨干教师杨忠明老师在讲完《关雎》时,提出两个问题:淑女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君子去热烈的追求?君子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淑女托付终身?学生听了问题后,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展开热烈的讨论。杨老师巡视一周后,就有学生陆续举手发表看法:A、根据文中的信息和我们小组的讨论认为淑女不仅天生丽质、聪明动人、心细如尘和才智过人,而且勤劳、善良、孝顺、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和深明大义,是生活中女性完美的化身,值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和琴瑟友之”。B、君子不仅勤劳、勇敢和孝顺,而且仪表堂堂、才华出众和彬彬有礼,是真正的男子汉,值得托付终身。听到这里,杨老师认为应当对学生关于淑女和君子的“外表与道德”做适当的引导,于是说道:同学们刚才的讨论非常有价值,说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文中的淑女和君子之所以相互吸引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内在美像夜明珠一样熠熠生辉。

实践证明,讨论教学法在“双主互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将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更为重要。

让角色扮演成为语文“双主互动”教学中的一支轻骑兵,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转换和模仿中达到与文本的体知、共鸣、融通和思维的发展。其一,真实的角色转换可以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角色变换、互调,进而达成本角色对他角色的体认,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反省。例如,我在本班班级文化实施过程中开展的“一天班长制”“今天我当家”等活动,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通过场景、事件、人物和身份等的转换,淡化权威,使你变成我,把我变成你,使你我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心平气和的认识对方、理解对方,去经历和体验对方的经历和体验。这种转换不仅达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共识,而且达成了学生与家人、学生与社会的共识,从而更加准确的为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其二,通过虚拟角色的扮演,让学生通过对文学、对社会和对历史的融入及洞观,从而加深对所学文章的作者、社会背景、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甚至人物的仪态品德都能在角色扮演中获得学习的达成。例如,在我教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晏子使楚》时,在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理清了文意之后,学生分角色进行了精彩的表演:

(一)在全班内选角色;

(二)学生熟悉情境与台词;

(三)进行精彩表演;

(四)说说自己对所表演角色的理解:晏子:机智、勇敢、誓死捍卫齐国的尊严和使者的尊严;楚王:骄傲自大、恃强凌弱,却大气、有自知明;左右:卑下、谄媚、狡诈,但忠于职责。

(五)旁观的学生:从刚才他们的表演中我发现古代的一些类似森严的等级观念这些陈规陋习不值得学习,但是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身上那种忠于职守、敢于捍卫国家和自己的尊严和有自知之明的思想品格。

总而言之,恰当的掌握和运用“双主互动”教学中的互动艺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意义深远。

云南省江川县大街中学

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篇3

一、师生互爱有利于促进情感互动

只有以师生互爱为前提,才能保障其情感互动的实施。课堂气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彼此的友好交往、和谐共处。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心态、充满乐观、具备爱心、保持耐心之外,还要采取一些有助于更好地与学生交往的措施。当然,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生动幽默、方法得体适中,知识渊博精深,才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求实创新。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广泛团结学生,诚心与学生交流,耐心帮助学生;要学会赏识学生,善待学生,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在师生中进行愉悦探究、真诚合作与交流,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伙伴和探索知识奥秘的同路朋友,时时事事应“以情感人、以情动情、情感共鸣”,以利于发挥学生无穷的潜能和独特的创造性。同时,我们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运用赏识和善待的人文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师生的和谐关系健康发展,更加稳步向前,真正形成个个学生爱教师,教师天天帮学生的好作风、好习惯,有效地加深师生互爱和情感互动。

二、人格平等有利于推进情感互动

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换,教师只是居于探究学习的主导地位,而真正的主体应该属于学生。因此,在人格地位方面,教师应认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夯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互相探讨、共同学习,一定要把大量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其亲自动手实践、积极探索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诚心诚意尊重和信任学生,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聪明才干的时空。教师要注意发挥组织、引领、指导作用,同时要和学生紧密配合,带头参与,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彰显师生平易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情感互动亮点。进行角色互换、人格平等,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便于相互沟通和交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要,努力创设、共同打造出主动参与、协力探究、平等和谐的教育平台。

三、教学民主有利于发展情感互动

民主与公开是教育教学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教学民主更有利于发展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学民主除了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并采纳、接受其正确意见之外,也可以采用“观点开放”和“教学对话”策略。开放式教学也是体现民主教学的最好途径之一,能够公开透明地反映出学生的个性与特性,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奇异思维与彰显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发表意见,提出观点,谈吐真情。对尚未定论的或尚有分歧的观点应持开放态度,教师切记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这些观点和解题方法,培养他们一问到底的质疑、探索精神。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对话就是在教学实施中展开高度民主的一种探究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急需讨论与现场问答的问题,准备好学生提问、教师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式与结果,以此作为共同对话的理由和动机,从而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讨论。课堂教学应该始终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平等对话的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占有平等对话的条件,坚决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居高临下、权威施教与学生遵规守戒被动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要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民主教学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强化情感互动,推动和提高民主教学的巨大作用。

论音乐课堂中的“互动”教学 篇4

一、音乐课堂要调用多种手段激发“互动”教学

现在的音乐课堂不再是音乐知识技能独霸的时候了, 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新的手段和音乐特点激发“互动”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法。

中小学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音乐是抽象性很强的一门艺术, 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音乐的缺陷, 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发挥, 为教师学生的互动, 提供最佳途径。

2、音乐与相关艺术的结合。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听觉艺术, 但人脑听觉接受信息的流量远比不上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调用学生听觉如唱歌、奏乐和把自己的感受 (脑动) 通过绘画 (眼动、手动) 的形式表达出来, 使学生内在心理结构产生互动, 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前提。

3、表演实践法——音乐是情感艺术, 除了音乐所独有的情

感体验方式外, 与视觉结合, 更要善于运用体态来表达音乐情感, 在学生感情体验的基础上, 通过外在的形体表演来诠解音乐, 实现师生教与学在音乐本体上的互动。

此外, 还有谜语竞猜法、快乐游戏法、写谱比赛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探究法等也可激发“互动”的好方法。

二、音乐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互动

传统的音乐教师被称为是“填鸭式”的静态学习, 教师讲学生听。事实上, 音乐的非与语义性和非造型性决定了, 音乐不能多讲。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无论从传统弊端而言, 还是音乐的特殊性角度来看, 音乐教师不能直接去讲授音乐知识, 过多的机械训练音乐技能, 特别是音乐欣赏时, 要留给学生独立想象的空间, 更不能把自己或前人的见解强加给学生。在师生关系上, 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形成尊重、关爱、友好、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 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动, 乐于与教师交流, 只有止痒才能“信其师听其道”。具体例子如, 在学习《火车开啦》这首歌曲时, 我们不能直接去教唱这首歌, 可先让个别坐过火车的学生谈谈坐火车时的感觉, 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适时地充当火车乘客一员参加进来, 参与学生们合作自编自演的开火车、坐火车的音乐游戏。这样, 用生活中的有趣地经历无意中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课程, 剥去一味教师“主宰”的外衣, 学生们在没有压力的情景中就乐于与教师互动起来。在快乐地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音乐教学要实现全体学生全面互动

传统音乐课堂重在音乐知识技能传授, 着力于学生智能发展。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教学应依审美为核心, 重在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就纠正了以往音乐课堂的“非艺术化”和“专业化”错误倾向。但是, 人们在纠正以往音乐教学的弊端时, 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过于重视审美 (情感) 。音乐是情感艺术不错, 但是, 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 是素质教育, 就是在审美的同时, 也要关注学生智能的发展, 更还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因此, 互动教学还不能仅就音乐情感层面展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 针对学生的心理结构, 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技能”总目标, 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细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 全面展开。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在充分体验音乐, 享受音乐中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德智体其他几个方面也健康发展。例如,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 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 体验音乐的美, 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长, 在课前组织学生去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故事、图片、历史、地理等资料;在课后组织学生搞不同形式的文艺晚会, 或者组织学生出版有关《黄河大合唱》的专题音乐墙报发动学生讨论《黄河大合唱》及其作者人民音乐家洗星海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贡献。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 促进相关心理内容的发展。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和活动, 突破了以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师生互动”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5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尽管古有“教学相长”之说,但我国长期的封建伦理过于强调师之权威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师长的绝对尊从,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根据教材、考纲设计出一堂内容充实的课,一节课讲了40分钟,学生则“马不停蹄”地记了40分钟的笔记;每次考试结束,教师总要按大纲要求制定一份标准答案,然后按标准来裁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授课结束时,追问学生一句“大家还有问题吗?”但鲜有学生站起来问个“?”„„这样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勤奋”但不会思考、“谦逊”但缺乏创新。于是,我们的学生成了“工厂生产线上出产的标准零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呢?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有时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也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有: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初中历史课。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我尝试了几种方法:

1、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证明,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听歌会促进知识的输入;唱歌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果在历史学习中配合音乐教学会使记忆过程变得轻松。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壮深情的歌声立刻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时,一曲《爱我中华》定能让学生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繁荣而努力!

2、用语言浸润历史,使学生感受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方法中,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金子般的思想品德„„要把历史讲“活”,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外貌、行为、思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一条“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3、用影视回顾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也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多媒体,插播一段影视剧,定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悟历史,开辟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天地,将学生引领到声情并茂的境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随之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思绪完全融进影片之中,学生可以从影片的镜头中,了解中国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社会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与学生一起学习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发言,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

4、用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扩展知识,让学生畅游历史海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积极参与课堂。

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也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学,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回味和理解,也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讲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时,教材中只讲到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怎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并能够清晰地凸现当时历史的某些场景呢?我引用了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从“战争中亲人的离别”角度再现了动荡的社会现实,深刻诠释了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场景。这些诗词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都很爱听、爱读,自然会投入到课堂中来了。

三、讲究方法,让互动落到实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简单明了和通俗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应先少一些知识再现性问题,多一些思考性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多一些领悟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只有沿着科学的思路,提炼出方法,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才会生机勃勃。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纵观各种新的科研成果的开发、创新思想的提出,都不是一个人想出来的,都是在一个团体中,各种想法相互交流、碰撞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这种交流。而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这种交流中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动口权”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是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孔子日:“疑,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也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这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黄盖用的计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一场大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种答案汇集课堂。这时老师再略作点评,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一一主动质疑一一讨论一一老师评点”的学习模式,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这样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言的探索者、实践者。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2、给学生“动手权”

荷兰著名历史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历史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如在七年级《同为一家》的教学中,涉及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关系,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就必须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这个课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又在课外交流的基础上,课堂上由每个学习小组推荐大家感兴趣又比较重要的资料,通过投影展示,并且筛选出重要资料,如:“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示意图”,“西藏风光资料片片断”等三则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给学生“动脑权”

学生敢提、会提问题正是智慧火花的闪现。但是如何激疑、科学设问才能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师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以及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往往会导致“启”而不“发”。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第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女皇武则天内容时,我就把对“女皇武则天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女皇武则天进行评价,有人认为她确实是个治学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也有人认为她一生大搞阴谋诡计,从而夺取政权,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倒退而非进步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4、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观反映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如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分展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研究匆匆而过。有的教师把互动合作当成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还没有等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或者为了赶时间忽视部分学生的言论。据统计,有80%以上的教师会提前结束原定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总结反馈的环节,这样会使学生刚刚投入思考的状态瞬间被打破,刚刚萌芽的智慧火花、生生被掐灭,学生的创造力、深层次的潜能受到打击。同时,教师也忽视了对活动的评价,或只是简单地给予“好”、“不错”等语言表扬。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 篇6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二.探究发现、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

1.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记得在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写些什么?”同学们纷纷大胆猜测,积极想象,有的说:“秋姑娘会给冬眠的蛇写信,让它多准备些树叶当被子,别感冒生病。”有的说:“会给小蚂蚁写信,让它们准备好过冬的食物。”……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在上《东方明珠》一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东方明珠”的资料,孩子们十分起劲,他们带来了有关“东方明珠”的文字介绍、图片、模型和录象等,在课堂中大家相互介绍、相互交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教学 篇7

一、激趣

1. 以歌激趣

歌曲以其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用于课前热身,可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用于课中,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往的老师宣布上课(class begins)、学生起立(stand up)的语文式英语组织教学模式拉远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平时可选择由师生共唱“Good morning to you”或“Hello,how are you?”等英语歌曲,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感,并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 以游戏激趣

游戏能寓教于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许多游戏都有戏剧性、角色性。如:词汇教学,我就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我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大量输入,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如Pass the card(传卡片),Do the action(听音做动作),Find your friend(找朋友),Draw and Colour(画一画,涂一涂)等。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多做,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创景

学生的兴趣神经一旦被触发,他们自然会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见情思意。

创设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把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好机会。譬如在教A同学到B同学家串门的一段对话时,可先将教室的前面刻意布置一番,然后让A同学到门外敲敲门说:“May I come in?”B打开门说:“Oh,it’s you.A.Come in,please.”将A让进屋后说:“Sit down,please.”“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tea?”A说:“Coffee,please.”B转身给A倒了一杯咖啡,递给他说:“Here you are.”A有礼貌地点头说:“Thank you.”然后B再问:“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coffee?”A说:“Just a little.”……由于这种对话的内容、形式都十分贴近生活,所以学生乐说、爱说,积极性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对话练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在特定场合与人对话的能力,而且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

还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创设情景。如:讲到shopping这个话题时,我用多媒体制作超市的情景,并配有音乐和买卖的场景,然后邀请学生一起去参观,听一听他们都在说什么,要求学生在下面分角色进行练习。然后学生拿着要买的东西上台进行模拟表演,有的学生上台当售货员,有的学生当顾客,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超市。当然在这个“超市”里要求学生只能讲英语,学生们的高兴劲和讨价还价的情景,令人感叹不已。

三、启发

实践证明无论记忆多少语法规则,对于语言习得来说,并没有实质性作用。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能够提高语言实践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因此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交际。例如:在学习PEP第三册Unit 3 Part 2“Let’s talk”时,第一步:出示music,science,sports,computer game,painting等单词,让学生用升降调读出。第二步:老师用图片边显示,边让学生做listen to music,do sports,paint,make friends,play computer game等动作。通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第三步:多媒体情景显示Amy,Zhang Peng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两位friends进行描述。第四步:老师出示Chen Jie,John的照片,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人,进行对话练习,教师起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反复地、自由地操练,直到完全熟练掌握这种语言表达方法为止。句型由简单到复杂、信息量由小到大、结构由句到篇、内容由浅入深地逐步强化、逐步提高,且形式多样的启发式教学过程可以结合多媒体使用,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要点和难点、口语表达的方法和步骤,而且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交际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主要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创设的情境可分为:生活会话,课文导入、扩展,课文结局的延伸等。如在练习星期名称时,可结合学过的动词短语,让学生说说每天的时间安排:I go to school on Monday.I play baseball on Tuesday.等等。生活会话情境的创设更是随处可见:Get up.Wash your face.Brush your teeth.Have breakfast.去饭店点菜时说:I want some hot dogs and a glass of milk.Yummy!May I have some more,please?这些生活中的素材信手拈来为语言教学增添了真实性。操练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训练的量,更要注意操练的质量,通过操练形式与方法的改变来提高语言操练的效果,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自由交际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 篇8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 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 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 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在教学中, 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 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尊重学生, 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要使之有效地进行, 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 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 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 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 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 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要吃透大纲、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 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 教学效果较差, 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 即从教师到学生, 从学生到教师, 从学生到学生, 从个体到群体, 从群体到个体, 从个体到个体, 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 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二.探究发现、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

1.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 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 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 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 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 学生可以放开手脚, 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 答案并非只有一个,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 换角度, 多方面去探究, 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 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记得在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写些什么?”同学们纷纷大胆猜测, 积极想象, 有的说:“秋姑娘会给冬眠的蛇写信, 让它多准备些树叶当被子, 别感冒生病。”有的说:“会给小蚂蚁写信, 让它们准备好过冬的食物。”……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 情感体验丰富, 思路打得开, 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 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 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 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 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带到课堂上来, 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 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在上《东方明珠》一课前, 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东方明珠”的资料, 孩子们十分起劲, 他们带来了有关“东方明珠”的文字介绍、图片、模型和录象等, 在课堂中大家相互介绍、相互交流,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篇9

一、基于章节内容, 创设互动环境

互动课堂强调开放的课堂环境, 为师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基于教材章节的设计, 每章均有一个可以用于开展口语讨论的主题, 所以基于主题内容创设互动环境是创建互动课堂的关键。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 创设口语模拟环境、设计口语互动的角色、设计讨论的范围和自由扩展的空间。

在Unit 2关于校园生活主题的口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 基于学生口语能力差异将他们划分成六人一小组, 并帮助每一个小组制定一个口语讨论话题, 如Team 1, 话题为“school in different countries”, 要求该组成员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对话模拟问答, 营造一个对话环境;Team 2, 话题为“What is your ideal school?”让学生结合个人主观来阐述自己理想的学校, 创造一个演讲环境;Team3, 话题为“What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NO.2 Middle School?”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归纳讨论, 创造一个研讨的环境;等等。经过约25分钟的小组讨论, 最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基于章节内容创设不同的讨论主题, 营造多样的讨论氛围, 为学生的口语互动提供创新的交流环境, 从而打破传统口语课堂诵读、对话模拟等形式单调的课堂形式。利用多样的互动环境,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 加强口语交流。

二、打破传统隔阂, 创设互动关系

传统的英语口语课堂, 往往教师成为教学的主角, 不仅要进行领读、讲解, 还要进行角色的扮演, 参与对话模拟。而部分学生由于能力的限制, 逐渐成为口语课堂中的旁观者, 这就使得师生间、学生间产生不小的隔阂。而互动课堂作为一种崇尚交流的开放课堂, 倡导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 通过融洽的交流氛围, 打破口语交流的心理障碍, 达成能力提升的目的。

例如, 在对Team 1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应扮演旁听者的角色, 观察学生讨论中词汇、语法、句式等内容出现的问题;然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扮演学生的角色, 根据“Life in a British school”的内容设计如“Did Nancy in a mixed school?”“Which subject does Nancy like best?”等问题, 与同学互动提问,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会设计问题和回答问题;最后, 鼓励小组成员根据主题内容开发更多题目, 互相交流, 编制完整对话。即是说, 利用教师的观摩、引导和学生的模仿、互动, 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可见, 互动的交流模式更利于语言教学的开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是交流的基础, 可以为学生的口语学习提供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 从而缓解学生由于语言陌生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交流障碍。

三、优化测评体系, 创设互动评价

传统口语课堂评价多基于教师的主体作用, 评价方式以口头点评为主。由于普通初中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多为50人左右, 所以导致口语评价只能针对个别同学进行。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是督促口语训练、保障口语规范、提升口语能力的重要保障, 所以要强调评价的客观、全面、高效。

基于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要提倡创设互动的评价体系。互动的评价体系要求学生承担起评价的责任, 这就拓展了传统的师生评价关系, 并探索学生间的互动评价。例如, 在本章口语课程的最后阶段, 每位同学会收到教师下发的“互动评价单”, 单子上对同学的课堂参与程度、口语内容准确及流利程度、口语基础能力 (词汇、句式) 掌握程度给出A、B、C三个等级的评价, 并设计建议栏针对评价对象提出口语提升建议。小组成员间交叉互相评价后, 教师回收评价单, 审核统计后下发给评价对象。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评价, 可以有效弥补教师评价中范围有限的不足, 同时同学间的评价更为直接。同学作为平等的个体, 互相的评价不会造成心理的落差,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信心显得格外重要。

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 篇10

一、激趣

激发兴趣之目的, 是变逼为导, 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最大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用“爱”促进教育, 用“趣”构建教育模式, 用“玩”组织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 新奇引趣法

(1) 以唱歌的形式使学生顺利通过英语入门阶段。

(2) 利用口诀简化难点, 使学生顺利攻克难关。

(3) 利用简笔画、图表、设问引答, 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4) 借助游戏解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2. 竞赛激励法

实践证明, 将带有竞赛性质的练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不但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 把他们牢牢吸引在教学磁场里, 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赛的心理, 还训练了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1) 差异训练。如平时测验根据学生的现状, 我总是印2~3套题, 一套面向全班, 好学生做题速度快, 再发给他们难度稍大的第二、三套题。这样做, 不同程度的学生既有统一的学习内容, 根据个人的差异又有不同的奋斗目标。既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兴趣, 又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好风气。

(2) 小组比赛。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加机会, 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信的交流场所,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组赛。如学了动词pretend后, 启发学生用pretend造出六个句子。然后三大组参赛, 其余的组评判。粉笔如同小小的接力棒从后到前, 比赛内容是将句子变成否定句、一般问句、选择问句、特殊问句, 大家对此兴趣盎然, 课堂上个个跃跃欲试。

(3) 男女比赛。通过男女比赛方式进行综合复习。首先布置复习范围, 为了取胜, 好生主动帮助自己组的差生, 课堂上有问有答有争论, 比赛包括情景对话、听力抢答、自由问答等。他们彼此互抓弱点, 千方百计不使自己丢分, 使复习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二、创景

学生的兴趣神经一旦被触发, 他们自然会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 见情思意。再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 并常自戴假面具, 变换各种人物角色, 把许多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尽量做到可见、可触、可尝、可闻, 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 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再通过教师的讲评, 使学生对自己的首创精神产生一种向往之情,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帮助他们掌握求知创新的技巧。

三、启发

实践证明, 无论记忆多少语法规则, 对于语言习得来说, 都没有实质性作用。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能够提高语言实践的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 因此创设情景学语法, 即学了语言又学了语法, 一箭双雕, 符合用英语来学英语的原则。但学生还须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归纳出规则, 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因为认识规则的监控作用不仅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语言规则, 促进理解语言材料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规则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启发得出规则的具体过程为:积累材料→套用句型→点破规则→练习运用→系统归纳。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互动 篇11

一、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说的胆量,让学生敢说是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的前提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少言,甚至想说而不敢说,造成课堂的沉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关爱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知心朋友,把课堂活动变成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的愉悦和谐的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说。建构主义者罗杰斯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有时,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与教参和老师的认识明显不同。我首先对学生独创性的见解持鼓励赞许的态度。其次倾听学生的发言,决不可轻易打断他。最后我给予总结,用确凿有力的证据说服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将更活跃,学习的兴趣将更高,将更富有创造性。因而,在我的关爱、鼓励下,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语文课堂动了起来。这是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说是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的关键

明代王守仁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学生敢说的前提下,教者应善于营造愉快、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说。这是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课文《背影》,我用歌曲《时间都去哪了》为导入背景音乐,这首歌诱发了他们对亲情的共鸣,然后我相机与他们交谈,此时的学生激情满怀,各抒己见,课堂氛围很好,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精心指导,让学生会说是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除了关爱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外,教者更应因材施教,精心指导,让学生会说,以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为此,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两方面内容。

1、充分挖掘互动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实现生本互动。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内含许多利于互动的内容,能提供丰富想象空间的“空白”点、感人的情景、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出这些互动的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会“说”——与文本展开对话,实现生本有效互动。我在教授郑愁予的《错误》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要概括。②这首小诗隐含着一个怎样的故事?③这首诗出场的有两个人物——“我”、“你”,这两个人背后还有另外两个人,你能说出他们是谁吗?就这样,在我的精心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纷呈,语文课堂动了起来。

2、精心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探究、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互动情境,如问题情景、对话情境、生活情境、课文情境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在课堂上会说,从而获得最佳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如教学《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给学生:假如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与柳宗元对话。学生看到题目后,与同桌讨论、交流,而后对我说:“老师,我会安慰柳宗元:车到山前必有路”,“柳大叔,希望你永远有一颗乐观的心”等,这时的课堂就成为一种活跃讨论、探究、交流的互动课堂。

总之,只要老师关爱学生,精心指导,给学生搭建一座互动的平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伙伴对话,语文教学就会更加生动、实用、有效,课堂也就能动起来,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乐园。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篇12

首先, 教师要从心里正确认识到与学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课堂上合理把握时间,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因此,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读、说、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地引导和点拨, 使学生做得更好。例如, 在教《鸿门宴》时, 先让学生读课文, 然后教师再通过讲解一些重点、难点的词语来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以及心理。教师把文中的故事编成小剧本, 让学生表演小话剧。学生自由分组, 自已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其他同学认真观看表演, 然后做出点评。学生的表演充分体现了他对文中该人物的理解。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环境, 让他们各抒已见, 自由讨论, 最后, 教师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通过这种表演讨论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记忆,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一种欢快的氛围中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学生会有说不完的话, 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课堂上, 教师处理好师生角色, 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善的师生关系, 牵动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结。

其次, 教师要以美的心态及时发现学生互动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并加以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喜悦, 来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寄予希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鼓励的话语, 投去赞许的目光, 送一个满意的微笑, 给予一次表现的机会, 并对学生有创新的观点给予奖励性的评价, 这些都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了自尊、自信。学生觉得教师很重视自己的看法, 大胆地去想象, 更主动、更积极地发言, 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会在一种和谐、欢快、民主的氛围中进行, 从而展开思想的碰撞, 心与心的交流, 让学生树立一种敢于提出质疑、勇于提出创意、乐于标新立异的观点。如在讲《内蒙访古》时, 我让学生对王昭君作评价, 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中国人常说的古代四大美女中, 我最欣赏王昭君。历史上记载: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浣纱’‘拜月’‘醉酒’都是关系到个人生活的琐事, 而昭君‘出塞’却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所以, 我最欣赏王昭君。”这位同学发言的内容是否经得住史料上的推敲考证并不重要, 令人高兴的是他能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就像一株株幼苗, 他们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 离不开爱心的倾注。“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教师的恰当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海阔、天高”这一前提条件, 学生解放了大脑, 大胆思考;解放了眼睛, 仔细去观察;解放了耳朵, 安静地去聆听;解放了手脚, 放松地去实践。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促进的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再次, 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并珍惜师生灵感交融的时刻。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营造一种情融融、意切切的课堂氛围, 让情感充满课堂, 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一个好教师在一堂课中始终是充满感情的, 常常用优美的语言把这种感情准确传达出来, 学生不时被教师的妙语连珠所感染。学语言文字离不开文学鉴赏, 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 是充满情感美的文本。教师要让自己与学生一道接受艺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熏陶, 同享美好情感, 引起内心震动, 以达感情共鸣。我在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 播放了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 学生卸下了原有的社会角色面目, 接近和投入到特定的文学境地, 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从中听出了一个盲人的坎坷经历和悲惨命运与凄凉的心境。教师与学生又一同走近集盲、聋、哑于一身的女作家的精神世界, 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心情, 看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了一个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意志的坚强, 从而培养了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

最后,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表现为一种思想的碰撞, 一种心灵的共鸣。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 而是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 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 用高尚伟大的人格, 用富有激情的语言, 用丰富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滋润他们的心田, 促进他们思想火花的迸发, 激活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进入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让其在十分愉悦的氛围中, 掌握语文知识, 整体感知课文, 升华情感, 这可说是一种深层的“互动”。

上一篇:增强扫描下一篇:责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