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中的初中物理

2024-10-23

互动教学中的初中物理(共12篇)

互动教学中的初中物理 篇1

初中物理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物理现象、物理常识、简单的物理规律及其应用, 因此是定性化物理知识。有大量需要牢固记忆的东西, 但许多老师在具体识记教学中容易犯框框条条的毛病, 学生也容易走向死记硬背的迷途。

其实没有一点认识基础的记忆, 没有纳入知识系统的记忆, 没有理解的记忆, 表面肤浅的、机械教条的记忆, 都是不长久的, 这样的知识也不会有用武之地, 对智力因素的发展来说更是非常有害的。

例如滑动变阻器的连接与使用方法, 有的老师概括成表, 十分具体详细, 似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其实这样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这样做是剥夺他们推理、研究与概括的权利, 从而禁锢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学生就只想着通过强化记忆方法来掌握, 如此一来识记学习陷入枯燥而繁重的脑力奴役之中, 其结果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因为学生没有理解其设计原理和构造, 没有理解滑动变阻器中各部件的依存关系, 没有把它和已经学过的电阻定律联系起来, 没和大量的应用实例相联系, 自然那种框框条条的记忆是肤浅的、是孤立的、是空洞的。

在实际教学中, 对那些需要熟练记忆的东西, 老师必须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去实施, 为了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可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提供丰富的补充材料

为了达到牢固记忆某一知识点, 应当围绕此知识的学习, 在之前或之后, 准备丰富的补充资料, 如物理学新科技、现代生产技术知识资料、物理趣话、科技图片、录像等, 也可是有针对性的实践, 实地考察, 以及学生实验、科技小制作等, 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借此来理解新知识, 识记新知识, 而且通过大量事实的概括与提炼过程, 发现其间的依存关系, 在广泛的认识与积极的思维过程中, 以达到不随意识记的目的。可以这么说, 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相关的背景性知识了解越多, 则对该知识理解越深, 记忆越牢固, 这也是不随意识记的规律。老师在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提供事实、资料上永远应是慷慨的, 而在进行概括上应是适当吝啬的。

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利用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新认识纳入知识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使之能长期记忆, 而且使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间的依存关系认识, 可以使其知识结构更加有秩序。为认识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和营养。所以老师必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 广泛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 甚至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 使学生感到知识并不陌生, 并不单纯和孤立, 用已知的知识解释、分析、理解新知识, 让学生自己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 感受运用所学知识来挖掘真理和研究问题的自豪与喜悦。这需要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作用, 让学生渐渐地步入理性而系统的认识高度, 使知识体系联系成网状结构, 这是牢固记忆的根基。

三、安排推理练习

青少年的智力发展需要推理思维, 尤其要想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 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 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也是永久记忆的前提, 因为人们最不易记住的东西就是那些具体而简单的事物, 所以对那些学生必须记住的重点的东西, 不必有意地去强记, 而需要通过安排能够反映该知识本质规律, 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的, 体现着认识的逻辑关系的推理练习题, 如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思考题、论述题、证明题等, 让学生通过推理, 去发现各种事物之间、规律之间的依存关系, 使各种认识变得更加系统化和有序化, 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记忆。

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要使人的认识从感性进入理性高度, 就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脱离具体事物、具体现象, 而认识到事物本质内在的依存关系。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老师一味地把所有的东西都讲得详细无遗, 即为了通俗易懂, 其实是极不可取的, 因为这样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反而使学生觉得一无所获, 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这种机械注入式的学习越来越冷淡, 思维的嫩芽就会渐渐枯萎, 反应越来越迟钝, 思维变得无用武之地, 所学的一切都是肤浅的、表面的, 不系统的、死板的, 也是暂时的。相反老师应该因势利导, 在大量事实、现象认识的基础上, 启发和引导学生逐渐认识现象背面所隐藏的本质的性质, 引导学生去概括, 去抽象出理性化的东西来。当知识中本质的东西在学生头脑有了认识, 自然它会牢固地融入整个认识体系, 成为认识结构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何愁会遗忘。

五、有计划的安排非重复性多次出现

越需要长久记忆的东西, 在识记中就需要经过越长的时间, 和越多次的识记过程。想通过短时间内反复式地强化记忆, 或一次性投入大量时间去强化记忆, 效果都不会理想。为了利用不随意识记的规律, 应该经过多次识记, 又为了从枯燥的机械记忆中解放大脑, 应该由老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安排所要记住的东西多次在不同情景中出现, 或被运用, 可以在讲授其他内容时巧妙结合, 也可以单元复习题目中, 或测验考试中, 教师要有意设计在每一次出现时情景的不同, 认识角度的不同, 在深度上也要循序渐进。让每一次的出现, 不使学生感到认识体验的雷同, 以免产生乏味的感觉。要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魅力, 感受智慧的伟大力量, 这样就可以在愉悦的认识过程中达到记忆的目的。

互动教学中的初中物理 篇2

1.物理实验科学有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理论知识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的,通过生活实践和自然规律归纳总结的定论。

而物理实验对建立物理基础概念框架和理解物理专业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抽象思维的思考还有所欠缺,还没有形成对物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框架,所以让学生从物理实验开始,加强学生抽象思维意识的形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优化,物理教师应该通过物理实验,不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物理教学过程也能有效的展开,让学生了解某一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在物理实验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加深某一物理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物理学习的目标。

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础。

2.物理实验从抽象到具体,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物理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加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

在物理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具体的实验分析,把抽象的物理问题简单化,同时也让学生直观清楚的看到了物理实验结果,增加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让物理教学过程不再那么枯燥变得具有趣味性。

比如说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电路图和滑轮等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画电路图和滑轮轨迹,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学习物理知识,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步骤操作,得到实验结果,把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

还有一些具体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都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物理实验,比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电阻等,教师在讲明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测量电流电压和读表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加深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通过识图读表和模型观察等实验方式,帮助学生直接感知物理器材,具体的模型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物理实验从静态到动态,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是一个微观抽象的世界,物理告诉我们自然万物的生存规律和自然现象,物理教材是静态的,把物理概念和专业知识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对于初中生而言很多概念都是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的通过各种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对于物理中的`很多公式,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来的,就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毫无灵活性可言,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物理学科作为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它的任何一个概念和一个公式都是有据可依的。

有的是对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解答,比如摩擦力、光反射和浮力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生活中的现象给学生进行解释,尽可能的先从分析现象开始,再过渡到具体的物理概念,可以通过具体实验让学生理解。

还有一些实验,比如说。

比如说关于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操作,进行分析,不仅要看到实验结果还要分析出实验的原理和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

所以对物理实验进行操作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语

物理实验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产生的物理现象,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通过操作实践展示出来。

对学生来说,物理实验不仅提升了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得到了实验结果,也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对教师来说,物理实验是一种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地位与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22-01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在我国历来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都十分强调这一观点。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实验教学得到逐步加强,但是总体来说,在普通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仍是薄弱环节,它极大地影响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很不适应。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教育观和实验素质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实验人员而言,有必要改变教育观念,从更深的层次认识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能力。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1、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因素:实验,物理思想和数学。可见,实验内容本身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应该学的重要内容。

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即使照本宣读,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且会把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保证从教师的演示,示范和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中,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可以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这是实验的任务也是教学的任务。由此可见,不做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

三、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

1、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些现象反复再现以便让人们反复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方法的优点是能将复杂的条件进行简化和纯化,借助仪器设备,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创造一个恰当的实验环境,使需要认识的某种性质或关系以比较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以便人们能比较容易比较精确地发现规律。

2、实验是教师教物理,学生学物理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学生知道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这一切,离开了实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不可能的。要让学生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探索物理世界的秘密,就应该让学生像物理学家那样,主要靠观察,实验和思考去探索,去学习,把实验当作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好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实验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适合学生的心身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践证明。

五、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易于激起学生兴趣对于中学生,物理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学生观察实验,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动手的欲望。设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尝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2、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成绩,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和实验,一个人只要有了兴趣,他就会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课堂上让学生较多地动手多做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掌握规律,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实验能够创造最确实,最少受干扰,并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物理环境。它创造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泼的因素。验证法,是一种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已知的物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做出假设和预言,并通过实验来检验其真理性,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

4、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互动教学中的初中物理 篇4

一初中物理简述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 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随着课程的改革, 物理问题研究的不断加深, 学生学习物理变得困难。因此, 部分学生因为物理的难度渐渐失去了兴趣, 导致总体成绩不高, 物理教育得不到完善, 教育教学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 比较难学, 不能单凭死记硬背, 要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不能因为物理的难度而放弃这门学科的学习。从目前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来看, 教师对物理概念比较重视, 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把物理概念当成教学重点, 让学生死记硬背物理概念, 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物理概念的真正意义, 从而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针对物理学科, 我们要制订合适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 首先应独立做题, 了解物理过程;其次应认真听讲并做好相关记录;最后应主动向别人学习。当然, 仅凭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课后要针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加以复习, 尤其是疑点难点, 必须加深理解, 这样才能学好物理, 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欲望。

二物理模型的基本内涵

物理模型, 就是利用图像进行疑难问题的解析, 让学生很快地解决物理问题。物理模型具有一定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2) 依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模型。 (3) 利用物理模型做出科学预言。物理模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模型与间接模型。直接模型是指通过对物理情景的描述, 很快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图像。例如习题中的点、小球以及木块等作为研究对象。间接模型是指对描述的物理情景不能直观地在大脑中得以呈现, 通过自身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形成的抽象图形。显而易见, 间接模型和直接模型相比较, 要比直接模型难得多。然而在物理教学中, 大多都是以间接模型为核心, 通过物理情景的描述以及学生的想象力, 找出正确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等因素, 针对这些抽象的事物, 进行抽象的研究。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化能力, 必须正确选择研究对象, 根据题中的情景描述, 清晰地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这样在物理学习中, 一些疑点难点能快捷地解决, 同时也降低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物理, 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 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三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学习中, 不要把物理概念当成重点, 要实际结合物理模型来学习。通过物理模型的学习, 不仅降低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让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让疑点难点得以解决。针对一些抽象事物, 我们以画图形式清晰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不仅拓展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逻辑思维。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一课时, 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 让学生的头脑中出现直接模型的观念, 以这样的形式开展情境教学, 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体验, 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或者利用简单、有趣的模型口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节有关密度的口诀可以是:实验测密度, 质量比体积, 等量替换法, 密度就可知。通过将物理模型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的方法,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物理, 对物理学习产生热情, 提高物理成绩的同时达到物理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懂得利用物理模型, 将其融入教学中, 满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需求, 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不仅能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 也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实现物理教育教学目的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物理模型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灵活地运用, 学会变通,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为例, 重点说明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模型,初中物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彦斌.浅析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的作用[J].陕西教育, 2011 (11)

[2]王厚德.初中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 (中旬) , 2014 (4)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篇5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德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德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研究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例如,在 “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而在学习“回声”中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 400多年;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学习声的传播时,有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这章内容的时候,讲“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时学生对磁铁吸引铁钉实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还可以通过有关实例说明例如两个同学面对面同时施力时产生的效果,进一步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另外,在讲“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教师设问:“某人家里有个窗式衣柜侧放在有过膛风的中间,当有过膛风经过时柜门为什么会自动打开?”学生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设计小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是因为当有过堂风经过柜门时,柜门外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变小,而柜门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柜门会自动打开。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惯性定律、杠杆的平衡条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等。学生由于经历和水平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过于依赖课本,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努力做好实验,实验使用的器材要简单些,观察现象的结果要明确,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学生亲自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在做硬币“跳高”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不相信硬币会“跳高”,这时教师现场展示一下,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会要求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从而使他们明白做实验要脚踏实地去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学习“电磁感应”这节课,在得出电磁感应现象后,抓住时机讲法拉第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电磁感应”。他在1821~1831年间做了大量的实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经历了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他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只要我们在具体实施时,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相信一定能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水平。

郑州市新奇中学

物理组

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6

有效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整套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和高效率的学习。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运用有效教学理念来分析物理课堂教学资源使用有效性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物理教学的成绩、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观察实验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习题情境、实验情境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尤其是创设能让学生受到“前科学概念”干扰的物理情境,使其思维产生冲突,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刺向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如同鱼的实际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几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这种凭经验、直觉误断置疑的物理情景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将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实验,感知学习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他们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一般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藏着的重要持性ρ=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生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三、优化设问,体会学习乐趣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会提出许多问题,却往往忽视提问策略,即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为什么这么问,这就使提出的问题过于形式化,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会建构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1.问题生活化。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生活中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通过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与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判断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因为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以“问”引“问”。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某教师利用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教学:“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自研究一下。”然后提问:“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人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将实验过程及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探究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这位教师没有提出合适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探究效果不理想。

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表现远不止以上这些,一节成功的教学,应从激发求知欲、揭示科学美、促进学生发展等整体上把握,体现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作用。真正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中的初中物理 篇7

一、对实施问题教学的理解

所谓问题教学,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 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使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都得到实现。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一些教师对实施问题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在教学中, 教师是提出问题的主体, 学生没有提问的

权利, 也没有提问题的意识, 只是解答教师或者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这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有进步, 但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2.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 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甚至

偏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解答起来很困难, 这样的问题就达不到教学目标, 是“空设”, 没有意义, 还有就是教师提问很多, 整个课堂都是问题, 但很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有的在教材上就有现成的答案, 这些能算真正的问题吗?

3. 教师在教学中, 也会让学生提出问题, 但学生的提问

非常广泛, 有的甚至不着边际, 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 结果只是提出了问题, 而没有去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 出现上述几种误解是有原因的,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很多, 如果都去解决, 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因此还是由教师来提问, 学生只是解答问题, 这样教学效率才能提高。还有的认为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 学生还不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那么, 是不是就不需要问题呢?其实关键是教师要做好示范, 把握“问题教学”的方式。

二、实施问题教学的一些要求

1. 教师要用“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

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教学设计的要求是首先备教材, 即对本章的知识结构要有全面的理解, 那些是重点, 那些是难点, 哪些可以略讲, 哪些可以不讲, 哪些可以详细讲解, 然后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仍然要弄清楚重点与难点, 对本节内容进行划分;最后是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备好了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把所要教学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分解, 形成“问题串”, 例如在“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教学中, 通过以下问题串来实施教学:

(1) 通过实际问题请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还能举一些物体运动快慢的例子吗?

这个问题是为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做准备, 并不需要学生立即想到速度这个概念。

(2) 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 单位换算有什么要求?

(4) 通过教材中的实例, 回答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运动?你能举一些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运动的例子吗?

(5) 你学了本节知识, 对物体的运动有了什么新的看法?

在教学设计中, 设问的要求要尽量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答案不一定唯一, 还要考虑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这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了。

2. 问题设置的一些基本要求

问题设置恰当与否, 是能否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因此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不要拔高要求, 也不要降低问题的难度, 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中心任务提问, 不要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 要抓住教学内容层层设问, 问题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只要弄清这几个问题, 本节知识就掌握了。对于学生而言, 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 学习能力也有差异, 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

(2) 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启发性, 问题的设置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 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 同时必须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即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 让学生的思维时时都处在活跃的状态,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提出一些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 或者是教材中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3) 要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学习始于疑问,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 其思维的灵活性是不够的,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课堂上不能解答的, 课后也要认真对待, 不要不闻不问, 甚至打击学生, 要求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 用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带动自己的学习。

总之, 问题教学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认真阅读教材, 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 同时要教会学生提出一些有见解的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胆猜想, 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物理课程的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 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过去课堂教学中在出示目标时, 习惯于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原封不动地打在幻灯片上, 就拿“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而言:1.知道蒸发现象、沸腾现象;2.理解沸点, 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3.理解蒸发快慢的因素;4.知道蒸发吸热。现在不妨站在学生角度来想想, “知道、理解、掌握”这三个层次, 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 学生很难把握, 学生只能定性地想:我应该记住这些, 我应该这么做。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 未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改上, 只是形式变了, 而真正的新理念没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是引, 而不是牵。我们不妨换个方式, 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目标。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如下问题:1.什么是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2.什么是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沸腾?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在知道理解这两个层次上, 我们可通过设置问题的难度来帮助他们区分。这样的问题目标, 可以在新课前给学生,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 避免走马观花式的盲目预习。进而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问题化

教学目标, 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设置问题, 处理的得当, 便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上课, 而不是带着教案去上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出问题目标后,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可对本节知识点有所领悟。这时教师再按层次, 有条不紊将问题一环扣一环, 层层深入地问下去。在问题的处理上, 可作以下尝试:1.通过学生举手向教师反馈信息, 举手多的, 教师不必多讲;2.问题较难的, 学生举手不多, 会出现一时的沉默这种现象, 教师会认为课堂氛围沉闷。我想, 一节课不仅仅要有良好的氛围, 有热热闹闹的场面, 更需要有独立思考的沉默,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一阵沉默后, 教师进一步通过学生的举手反馈信息。如寥寥无几, 教师可进行点拨、引导。这时预习充分、领悟好的学生会豁然开朗, 而有可能大部分同学还在沉默中独立思考。这时教师再运用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合作, 互动探究的能力。在经过小组的合作、互动、探究学习后, 学生会有很多新奇的问题, 这些问题来源于他们思维碰撞后的灵感, 也是教师引出下面问题的源泉。如在《力和运动》一章的复习时, 教师不妨这样提问: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物体受力则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 (什么叫做运动状态?) →受非平衡力作用, 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有些问题答案会超出教师的预设, 教师不应草率处理他们的思考结果,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既掌握了知识, 又深化了知识, 从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课堂总结问题化

一堂课下来, 学生掌握怎样, 教师需要总结, 同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可一课一测, 但新课程, 新理念, 更应该有新的评价标准。这时, 我们不妨再回到问题目标中去, 把问题目标作为抢答题, 让学生自我总结, 同时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也可略作变动, 作为思考题,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也可更进一步变为探索题,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研究 篇9

一、师生互动引发前概念

前概念很多时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一些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一些认知。许多认识其实并不正确, 然而, 由于这些感受在学生们心中先入为主, 所以很多时候学生们会受到前概念的误导。这是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更正的, 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这些误区, 学生会一直记住这个错误的概念, 在后续的物理学习中自然会碰到很多障碍。在更正学生错误观念之前, 首先需要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思维, 只有知道问题在哪里, 教师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才能够让学生们走出误区。

“密度”的概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方面在于学生们不太容易明白“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另一方面在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过程中, 学生们会受到许多前概念的影响。在展开教学前, 我会有意识地和学生展开交流互动, 让他们来谈谈自己意识中对于“密度”的理解。不少学生都觉得密度是会变化的, 有的甚至认为密度是可以称量的。为了更正学生观念上的错误, 课堂上我演示了一个小实验。教学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些水和水银, 二者体积相等, 放在两个一样的容器中。我首先向学生们提问, 让他们猜一猜两者重量上是否有差异。很多学生都凭借直观感觉判断两者重量应该是一样的, 因为体积是一样的, 这说明学生忽略了密度的概念。随后我让几个学生伸出双手中的容器, 将准备好的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放在学生双手上的容器中, 让他们说出感受。实验过的学生无不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哇, 怎么这么重啊!”“水好轻, 水银好重哟!”接下来我会利用天平演示“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的质量”的实验, 并将数据公布在黑板上, 学生们无不对它们质量数据差异的巨大而感到惊奇、新鲜, 觉得不可思议。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们非常直观地体验了学生固有观念的偏差, 这个互动过程也很好地推翻了学生们脑海中那些不正确的前概念。有了这个过程后在真正的概念教学时, 学生们理解也会更容易。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物理学是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 许多物理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得到检验与验证。正是因为如此, 学生们会从日常生活中形成许多前概念, 会对于许多知识有误解。这些误解如果没有及时被更正, 学生会永远记住那个不正确的观念。因此,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情境创设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有些前概念的错误, 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对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 许多学生都会错误地认为: (1) 热的物体比冷物体热量多。 (2) 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 质量越大, 含有的热量越多。 (3) 热传递过程中, 温度变化大的物体吸收 (或放出) 的热多。 (4)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等等。类似的误解还有很多, 学生在这几个概念的认识上的偏差也非常普遍。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过往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前概念,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定义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通过情境创设来推翻学生的这些想法。例如, 对于“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 质量越大, 含有的热量越多”, 这是被很多学生认同的。课堂上我做了如下实验:我准备了两个烧杯, 一个100毫升, 一个200毫升, 然后准备了一壶刚刚烧好的开水, 将水分别倒入两个烧杯内。第一个烧杯内开水体积为80毫升, 第二个烧杯内开水体积为160毫升。按照学生的理解第二个烧杯内的水温肯定高于第一个。随后我拿出两只温度计分别测量了两个烧杯内的水温, 水温基本是一致的。就这样, 这个情境非常直观地推翻了学生们脑海中的前概念, 是更新学生的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通过实验探究完成概念重塑

在研究重力时, 学生们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非常模糊, 在前概念的指引下, 不少学生都觉得重力就是物体的质量。为了帮学生们完成概念的重塑我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如下实验探究:

照图1那样, 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 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在图2中, 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 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 从而消除了错误的前概念。

呼唤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10

其实,许多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定律的发现,许多物理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文主要谈谈我对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教学已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开放、平等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教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实践的主人也是学生,我们教师就成了引导者、服务者。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认识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就曾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的一部分。而它的绝大部分却被我们忽视。”我们除了要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期间组织一个拔河比赛,让失败的队在课上讲一下失败的原因,胜利的队谈一下成功的体验。比赛结束后,他们都积极地准备着发言,激烈的发言碰撞起思维的浪花。学生们很快明白,拔河比赛时不能站到一侧,因为这样就会使合力减小。与此同时,学生们还想到这和摩擦力有关,拔河时应该减少滑动摩擦,降低重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积极思考,勇于探究,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物理创造思维的有效措施。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一些实践,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物理实验方法,培养他们的物理创造思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是老师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按教材的模式制定的,这样对老师来说比较省事,但对学生来说却没有思维的空间,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很难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进行学生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但却可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在进行实验时,学生需要在多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使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分析、抽象、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和发挥。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根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去自己设计实验,在讲到测量液体密度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的步骤。有的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而是先称杯子的重量,然后再称倒入液体的总重量,然后和其他同学讨论:这样做合不合理?重新做一下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重视教学过程,对学生“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时刻不要忘记创新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学会正确思考方法的过程,重视教学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多思考,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想下去。经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学生自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让他们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也更能牢记。这种重过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思维能力非常有益。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物理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测量时,我让学生测量一下灯头的体积,学生们会按照常理进行复杂的计算,然后我就拿出一个盛水的容器,把灯泡放进去。学生这时恍然大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互动教学中的初中物理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节点”把握

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就是指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与其它的物理知识点之间存在必然或应然的关系,这种促成不同物理体系进行有效联系的知识就是单元教学中的“节点”,如果教学体系中,缺少任何一个有效连接的物理节点,整个物理教学框架网络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重点对我国的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节点”的科学把握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一、通过初中物理实验的细节掌握单元节点

通常情况下,初中物理教学先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通过物理实验将不同的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认识,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它的物理现象以及实验进行自我探索学习、创新,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初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相对不足,所以难免会出现不同的错误,再加上学生的探究结论的差异,也会导致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实践过程中的细节之处就是物理单元教学中的重要节点。例如,在初中物理中“物质的物理属性”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需要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会用到天平这一物理器材,如果学生不能对天平进行准确调整,或者对天平的游码调节缺少耐心,就容易造成物理实验的偏差出现,对此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就应该将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讲解于学生,通过示范性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与科学意识。

二、通过初中物理单元之间的现象联系掌握节点

物理科目是新课改背景下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科目,也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必修的科目,一方面,物理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基础的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更加系统的学习方法形成严谨的物理探索态度,学生只有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到物理知识,所以会存在新鲜感,另外初中的物理知识大多比较简单,多数知识都是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学生平时都可以感受得到,接触得到,但是物理教材的内容基本处于一种唯象层次,由于初中学生对生活的阅历以及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足,所以在对一些相对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困惑,而这些复杂的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内容就是物理单元教学的节点,教师必须对这些复杂的物理知识进行梳理,通过系统化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态液化”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物质的凝固以及汽化、液化、升华都存在一定的转化规律,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通过这些规律让学生掌握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节点,加深对物质“物态变化”这一物理章节知识的学习印象。

三、对物理难点定量计算以及推理掌握物理之间的节点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涉及到很多的复杂计算量,如果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物理推理习惯,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就会遇到障碍,而这些推理的难点就是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对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的总结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演示,为更加复杂的物理知识学习夯实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倡导学生对物理公式以及原理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逻辑推理,掌握物理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之间的转化关系。比如,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有关“简单机械和功”以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两大章节的学习中就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难点,尤其是关于机械效率的定义推理过程较为繁琐和复杂,如果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物理想象能力不足,就会遇到很多的运算障碍,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繁琐与复杂的物理推理过程简单化,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难点与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掌握物理单元之间的教学节点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广,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物理教材的内容为基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物理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而这两大教学模式都是学生有效掌握物理单元教学节点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将自然物理现象与课本的知识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物理,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不断自我探索的基础上,找到物理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重要节点,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培养学生自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应该不断进行合作学习。

五、结束语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科目,不仅知识体系复杂,而且内容结构跨度较大,但是从新课改之后,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安排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部分的物理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单元式的教材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新、旧物理知识的紧密联系,通过重新梳理物理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框架结构。由于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不仅需要师生的良好配合,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物理信息,抓住物理中的难点以及关键点,从而找到并掌握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海群.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元素提炼及释放[J].科技创新导报,2014.07:122-123

[2]赵呈领,黄志芳,万力勇,陈智慧,张良,申苗苗.基于初中物理课程的学科领域本体库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8:64-70+94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情趣教学 篇12

一、教师提升本身的物理教学能力

要想把物理教学变得有趣,最首要的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素质,因为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引导者,关系着物理教学的成败。试想,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就像是唱一首惹人厌烦的“催眠曲”,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兴趣和激情,学生就更难在这样的“催眠”下有学习的兴趣了。因此,教师需要自己提高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就像是让学生做游戏一样有趣,学生不想学都难,教学效率肯定会非常高。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1.学会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

幽默总会引起人的兴趣,比如受人喜欢的小品、相声、喜剧,就是因为其有趣的语言,才使这些文艺作品受人喜爱。所以,物理教师要想把物理教学变得活泼有趣,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在平时多学习一些小品、相声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使之与自己的物理教学语言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一定会在物理课堂上大放光彩,赢得学生的喜爱。

2.学会把枯燥的物理问题用有趣的方式表达。

一个问题的趣味高低,在于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现,方式得当,就会使学生兴致盎然,反之只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乏味。比如,物理当中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如果仅告诉学生用简单的概念,就会很没有吸引力。而如果采用让学生分组做游戏,用自己最真实的感觉,体会力的相互作用,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记忆深刻,理解深刻。

3.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聪明的人总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愚蠢的人却总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简单化就是人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复杂化就容易使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所以,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想方设法把物理问题简单化,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简单的方法,把复杂的物理问题变得简单。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很复杂,如果用专业的、难懂的术语,给学生解释,学生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反之用举例子的方法就是问题变得很简单易懂。

二、精心备课,提前做好把物理问题有趣化的设计

把物理问题有趣化,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教师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精心设计,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使自己所做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要求,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多找资料,多方求教,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如果教师仅仅是自己闭门造车,所设计的方案不一定会适合教学。所以,为了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化、实用化,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找到需要的东西;也可以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请教,请别人予以指导。用别人的建议指导自己的设计,集众所长,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运用网络学习先进的教学设计模式。

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已经进入了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网络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物理教师可以上网搜寻自己所需要的材料,从网上学习先进的物理教学模式,改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只要肯学习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进步,这也是物理教师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为学生提供经常动手实践的机会

学生受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对一些动手实际操作的项目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会自己动手的乐趣,借此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运用灵活多变的动手方式。

在物理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切记不要一成不变,要经常进行变换,形势多变才会使学生感兴趣,一成不变,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比如,这一次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下一次就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这样多变的形式,就会使学生乐于参与,感觉到物理的趣味性。

2.全班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重视成绩好的学生的毛病,而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是所有教学当中的最大弊端,也是最失败的教学做法之一。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甚至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注。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引起后进生学习物理的兴致,有效提高物理成绩,同时也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3.对于学生的操作,多鼓励少批评。

任何人都愿意接受表扬和鼓励,而不愿意被人批评和责罚,这是人的共性。尤其是中学生因为已经接近成年,心理接近成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室里当面对学生进行批评,会严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也许会因此而产生对教师的仇恨心理,进而厌恶物理课,这就与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截然相反。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即使遇到了学生犯错,也不要当堂予以严厉的批评,可以采取私下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因为教师的人性化批评方式,而心存感激,进而喜欢这样的教师,爱屋及乌,也会喜欢这位教师所任教的学科。

上一篇:阴道冲洗下一篇:不可展览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