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2024-06-23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通用12篇)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篇1

“互动式”教学模式, 就是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 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它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动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存在着:互动太多, 没有实效;互动的内容太难或太简单, 互动流于形式;师生互动多, 生生互动少;只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三维目标等问题。为此,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并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互动的热情, 真正提高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一、师生和谐营造了互动的氛围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 而应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信任和热爱, 冰冷的石头也能复活!”如果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精神就会受到压制, 学生的心理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学生与地理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欲望和动机自然也就受到抑制。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 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这样, 学生才能放下包袱, 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问题探究奏响了互动的主旋律

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而“问题”是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为了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教师课前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互动问题。按照心理学的观点,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 “思维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说, 问题是“互动教学”的原动力。

1. 围绕地图进行互动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地图。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 几乎都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地图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因此围绕地图设计问题, 就成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要从学生水平出发, 按照地图的内容, 由浅入深, 设计出各种类型的问题引发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如:洋流的运动规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能记住洋流的分布规律, 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我们可设计问题:“利用风带图, 画出洋流图, 总结出洋流分布的规律。”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首先让学生画出六个风带的风向, 然后启发学生:“在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水会如何流动?”引导学生在图上画出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 再启发学生画出补偿流。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 学生能从根本上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洋流的分布规律, 自然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了。

2. 结合生活进行互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地理学科是由“生活世界”提炼而成的“科学世界”, 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 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因此, 地理教学必须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 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 让学生在生动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互动, 教学相长。生活化问题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地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对学生有用的生活化问题,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让生活化问题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纽带。

如:正午太阳高度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们可以生活中的案例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家住常州某小区的顶楼业主莫女士因为搭建玻璃阳光房, 被相隔数十米外的对面楼里的住户沈女士告上法院。沈女士认为莫女士家的阳光房影响了自家采光, 冬日日照时间减少约一个半小时。然而由于沈女士无法提供充足证据证明相邻妨碍的存在, 其要求拆除阳光房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围绕这一官司, 老师可设计问题:沈女士为何以“冬日日照时间减少约一个半小时”为证据把莫女士告上法庭?为了获得好的采光, 南方和北方的楼间距哪个更大?这些和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讨论。这样通过生生间的互动和老师的启发引导, 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3. 围绕热点进行互动

地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 从区域、国家发展到全球性问题, 都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通过关注社会问题, 联系热点, 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时, 可结合社会热点设计问题:“近期,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民突然发现, 一向作为炒菜配料的大葱突然价格高涨, 一些市民反映花10元钱仅能买到两根大葱。涨价后大葱的风头甚至盖过肉禽和鸡蛋, 一度成为餐桌上的‘主菜’。”围绕材料, 可让学生分析原因, 然后老师进行归纳。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 学生就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积极的评价把互动引向深入

课堂互动中的评价, 是互动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积极及时的评价, 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 能取得较佳的互动效果。通过课堂上一次次鼓励的不断暗示和强化, 学生能发现相互间的长处和进步。学生通过情感的投入, 不断发现自我, 感受自我, 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成长。

如:在画气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时学生往往会出错, 一种是偏转的方向错误, 还有一种是偏转方向正确, 但箭头弯曲方向画错, 气流最终向外流出。这些错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老师要好好利用。对于第一种错误, 老师可以追问: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物体是如何发生偏向的?学生一定会回答:“北右南左, 赤道不偏。”这说明学生只是死记硬背, 没有真正掌握判断物体偏向的方法。这时老师就要重心把这一判断方法讲清楚, 强调“顺着物体运动方向看, 北右南左”。对于后一种错误, 老师可以追问:气旋中心是什么气压?气流是向内辐合还是向外辐散?学生经过思考后, 自然会发现气流向外流了。通过追问, 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一难点。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师生科学化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今后, 我们要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研究中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篇2

一、高中地理教学互动存在的困境

现阶段,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生活的技能。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要通过教学互动来深化教学内容,提升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却非常的少,学生们被动的跟对着教师进行学习,教学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抽象的地理知识点没有形成深刻的具象化的内容,学生知识掌握了知识点,在应用和情感价值上都没有得到训练。

二、高中地理教学互动的切入点

高中地理教学互动应该以学生为课堂教学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参与性,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们带着问题和思考参与到学习互动中,从而提升对知识点的认知能力。一方面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以生动的教学环节设计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从教学本身入手,了解教学内容的拓展,从生活化的角度为教学内容提出更多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教学互动深化教学实践。

三、高中地理教学互动对策

高中地理教学互动对于教学实践有很积极的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体验三个方面出发,深入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出发,感受教学互动中的学习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高中地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的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反馈。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渗透

在教学互动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将教学活动丰富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地理知识的要点,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将地理教学中的难点要点和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在一起,不断的深化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去了解我们的生活环境,关注我们的生活现象,通过充分的学习和观察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从而自觉的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设计

教学互动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环节,教学互动体现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丰富的视频和图像等资料呈现具体化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们通过主动的观察和发现,总结学习的规律。将教学活动渗透到生活当中,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教师从旁进行引导和启发式的教育。注重学科之间的教学联系,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感受到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生动化的教学体验反馈

引魔灯互动与 地理课堂 篇3

设计思路

一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元智能发展的差异,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以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主线,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是现代化媒体手段为辅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信息传播理论。在教学手段上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魔灯moodle平台设计课程,为发展学生主动探究创造适度的环境,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同时借用魔灯及时反馈及生生互评的特点,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操作过程

第一步,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冬奥——俄罗斯之梦”。情境创设:今年的冬奥会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尤其在火炬传递之中创造了奇幻之旅。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重走火炬传递路线来认识俄罗斯。观看屏幕:火炬传递从首都莫斯科出发,经历最长路线、最多最奇的运输传递方式,自西往东,自南往北,充分展示了俄罗斯的实力与梦想。领取学习目标。黑板:蓝红纸条贴出航空传递与铁路传递线路。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发注意和联想冬奥会火炬传递的情境创设旨在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看到熟悉的冬奥会火炬传递任务,仿佛置身其中,学生对本课内容兴趣被极大调动,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

第二步,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索事:横跨亚欧大陆北部。启程:最长奥运火炬传递路线。转承:“今天围绕‘索‘契两个字来完成火炬传递。从传递路线和范围上我们先来宏观感受一下俄罗斯这个国家的位置、范围和领土组成。”示范:本节课的学习以同学们自主探究为主体,一共4个任务共100分,每个任务请根据学习材料来完成。最后选取最高分来统计并及时反馈,每一次成功传递将被载入史册,每一次失误也不例外。

活动之火炬手任务一:根据“学习资料:地理位置和范围”完成基础知识点测验。①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表述正确的是?②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

学习资料:地理位置和范围

1.俄罗斯位置flash

2.地形图

3.七大洲面积比较

4.世界面积前六的国家

5.阅读材料:横跨亚欧大陆的欧洲国家

然后提交任务。待电脑即时反馈,老师查看“结果”(下图)。

屏幕广播: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请正确学生讲解。交流:到老师的机器上通过学习材料向同学们演示。转承:“为什么人口大部分集中于欧洲部分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航空传递:径莫斯科、雅库茨克——丈量北国壮美河山、体验东西气候差异。

活动之火炬手任务二:小游戏——地形连连看。先组织玩小游戏“地形练练看”;然后尝试完善俄罗斯的地形分布示意图(课本38页活动),并到黑板板书。

小资料:火炬经贝加尔湖湖底成功传递。教师点拨:从最西端的城市加里宁格勒自行往东飞越俄罗斯,由同学们的板图我们发现俄罗斯地形特点:乌拉尔山以西为东欧平原和欧洲最大河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河,这是欧洲部分。(以东亚洲部分见同学板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另外还有三条重要河流简称“毕业了”,由于纬度高封冻期长,即使水量丰富也不利于航运。俄罗斯还拥有一个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设计意图:利用小练习及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达到难点突破。动手设计俄罗斯地形示意图,进而直观突破抽象知识,指导学生抽象概括的方法。

转承:在东西传递圣火的过程中,最让火炬手们印象深刻的还是差异最大的气候。请进入第三关任务……

第三步:课堂总结,成长评价。学生总结:“请你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以及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本节内容中对生活最有用的知识是什么?你在本节内容学习中哪些地理技能得到了提高你在本节内容中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如何?”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其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收集大量与教学相关的景观图片、影像资料,比如火炬传递的奇幻之旅,北极核动力破冰船、外太空火炬传递等,既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教学的开展借助于孩子最喜欢的闯关任务式穿插各个教学流程,孩子们更容易亲近接近教学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给学生体验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全体论坛的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本节课做了一个开放课堂的尝试,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主动去揭开知识结点而产生成功的体验。

利用魔灯平台实现自主学习与即时反馈,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依托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信息量大、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作为向导引进多媒体,将大量的图片、地图、影视信息融合其中,学生学习起来得心应手。魔灯平台的即时反馈功能,让老师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效率。高效课堂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是主线、创新为主旨,所谓是否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份适宜孩子学习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把握好孩子的思维过程,并予以他们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为活跃的元素。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如何取得高分, 学生在课堂中完全不能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与老师基本没有互动。所以,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践行新课改理念, 有必要把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一、践行新课改理念, 倡导互动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高中地理学科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 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 更需要开展互动式学习。例如:在教学“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时, 就这样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互动探究, 多媒体课件播放城市环境污染的视频, 然后提出几个问题: (1) 城市中的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与改善城市环境? (2) 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依据,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现象等等; (3) 得出结论并作阐释; (4) 评价探究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丰富的互动过程, 在合作探究中, 学生学的非常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 让学生学有所能。在共同收集中, 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 让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 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时, 在生生之间, 既要倡导学习竞赛, 更要倡导合作互助, 从而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创设互动问题情境, 开展互动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讲解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 层层设疑, 环环相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学会学习, 特别是学会思考, 学会提问, 学会交流。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让学生先判断出各地冷热不均的情况下, 首先会引起什么方向上的气流流动?流向是怎样的?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后, 进一步提出: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发生怎样的变化?等压面形状将如何变化?分析到这儿学生自然能通过思考、讨论, 一方面画出热力环流图来, 其次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得出“高高低低”的等压面分布规律来。而这一学习过程的顺利完成, 其中问题的设计就很关键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 可引领着学生进行有效的空间思维和前景想象, 从而最终轻松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可激发学生去思考、探讨问题, 所以, 教师要尽量在备课中就研究学情, 增强问题设置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营造互动氛围,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实践证明, 课堂交流的效果越好, 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厚, 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最好场所。在课堂上,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 教师需要进行分层教学。作为教师, 我们的作用就是努力营造一种积极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氛围, 在这个氛围中, 扮好我们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身份,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中全面发展。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就要采用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让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手段和素材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一课时, 就选取了上海世博会一段视频作为教学素材, 视频中播放了大量的环境破坏导致危及人类生存的情境, 并在声情并貌的解说中, 让学生神情严肃, 有的女生甚至已经湿了眼睛。看完了这段视频, 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你在我们身边还看到有哪些被人类制造出来的环境问题? (2) 人类应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同学们的情绪顿时被激发起来了, 纷纷发表见解和建议,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互动效果非常好。

四、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地理教师更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并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并进行自我总结, 不断积累自己的所见所闻与素材等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 互动的内容就会更加的丰富。例如:在教学“大气环境”时, 就在备课前用网络下载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或者复制500百帕气压图, 并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来进行教学。这样, 让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让师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也让课堂教学的素材得到了拓展与补充。通过补充资料的不断拓展与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十分佩服老师, 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死啃书本。另外, 还可以开展操作实践活动, 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标本, 如让学生去寻找一些矿物标本, 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一起来探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热情, 也让我们地理教学的实物标本得到了补充。

总之, 互动课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根本, 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策划者, 教师在坚持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对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有明确目标、有科学根据的安排, 这样才能保证最佳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尚军.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时代报告 (下半月) , 2011 (10) .

[2]孙平利.师生互动创设情境[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0 (10) .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篇5

结 题 报 告

亳州二中 吕敬

[摘要]

该研究主要涉及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构建以及利用该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者通过参与构建、使用该平台教学以及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数据表明:平台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高;一定的交互性为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练习和反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均获得提高。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网络教学 网络互动平台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世界各国重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

网络教育具有其它技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初就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英国到2000年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课程与网络的结合。日本政府在100所中小学进行的联网试验研究项目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试验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2、我国在网络教育中处于尝试阶段

在我国,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即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讲稿中注入互联网上新的内容,用新的资料更新教学设计或者在讲授中加入交互演示,或者改编在线找到的教学设计,或者围绕一些以前从未得到的资料创作新的教学设计”(潘东标语)。这种策略中,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不是为了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而是用这些策略丰富课程,用互联网资源作为增进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必须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必须把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平台,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许多中小学尝试让学生上网就某一主题收集资料或者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但这种环境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00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在全国首创网络教学,在初中实验班的地理、外语课试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相继有学校进行网络教学的尝试。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当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尽管某些课程充分考虑了网络更高层次的应用,但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建构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互动,探索互动模式,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形势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及教学计划纲要已颁行,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效果观。那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只看结果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看过程。一堂课结束了,即便学生说不出得到了怎样明确的知识,然而,他确实交流了,沟通了,讨论了,体验了,操作了,经历了,他就不会一无所获,教学效果应该深厚持久,至少要比记住几条干巴巴的结论得到的多。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可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操作、探究和实践的平台。这也就是最初我们递交申请书的题目“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实践高中地理教学”的来源。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不再是“发布”,而成为一种交流和对话;学生的“练”不再是做规范的习题,而更多的是操作、探究和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的形成

协作学习主要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争论、甚至辩论,以此保持自己的知识,升华自己的认识。网络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的要点,利用网络调用信息资料,自由浏览,或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教师也可调用某一学生的资料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网络教育的发展

高中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构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并利用它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4、拓展校园网络的功能,提高网络利用率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我校校园网络趋于完善,怎样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怎样避免使校园网只是学校“展览”的延伸成为一个花瓶摆设,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我们选择构建高中地理互动教学平台,就是要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舞台,使校园网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媒体,而成为一锅大家都来添菜加料的美味“石头汤”。从中我们将探索出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的功能,提高利用率。

三、概念界定

1、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互连起来,并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进行管理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从微观上来说,网络的功能就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联结起来,使其相互之间可以收发电子信号。对两台通信的终端而言,网络可以虚拟成连接它们的一根电缆。

2、网络互动

在网络中进行的双向、多向的交流。互动常用的有调查、论坛、即时反馈、QQ、E-Mail等。

3、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

该平台运行于校园网,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是面向校内地理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教与学平台。平台基于windows2000 Advanced Server操作系统,使用ASP(Active Server Page)开发环境和Access数据库,以Dreamweaver为开发工具。预设互动模块有BBS论坛、教学反馈留言本、课堂练习等,并提供国内外地理教学和资源的优秀权威链接。

四、理论假设

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新的教学环境(地理网络课堂)中实施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取、保存、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运用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初步了解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网络互动平台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最佳契机。

2、通过此课题研究,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形成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不断地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拓宽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尝试整理出在地理网络互动教学中能有效进行的非量化评价标准等。

六、研究内容

1、高中地理网络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构建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课程内容与网络整合的最佳途径。优化互动方式,比较网络环境中多种互动方式的优劣,探索互动方式的最佳设计,让学生在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跟踪记录教师和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互动教学的情况

建构基于该网络平台的教学流程。选择实验对比班级,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和记录教师与学生利用该平台互动的动态情况,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比较中分析和寻求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3、探索网络教学评价体系

尝试整理出在地理网络互动教学中能有效进行的评价表,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态度、水平、能力、效果等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尝试对学生使用平台学习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了解。

七、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5年5月~2005年10月)

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实验组织机构,组织参与本研究的老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我们在2005年4月份提交的课题申请书,2005年8月获得立项(详见附录安徽省教育厅文件教科研[2005]1号《关于公布2005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2005年9月向学校科研中心提交了开题报告。

2、课题实施阶段(2005年11月~2007年6月)

完成地理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构建。实施互动教学对比实验,跟踪记录实验数据并写出分析报告。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结果统计并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3、课题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8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丰富平台中的课程学习资料,完善各项统计分析报告,整理论文、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料,开展课题自评,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为下一阶段推出公开课和课题结题做充分的准备。

4、成果展示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获得的成果在校园网上向全社会公布,并邀请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学校听课观摩。向听课的专家和老师发放调查问卷,听听他们的意见反馈。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策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经验筛选、对比研究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网络教学的理论已有很多,付诸实践的则很少,因此我们多方面搜集可供指导实践的理论,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

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发放问卷,对使用和观摩平台的教师发放问卷,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

挑选出“地理网络课堂”中的典型课例,分析其内容与网络环境整合的利弊,最终形成该学科该类教材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的科学流程,而相应的网站平台及网页资源则成为学校信息化资源库的一部分。

4、对比研究法

运用等组设计原理,随机选定两个平等班,对实验班采取网络互动教学,使实验班学生有机会在互动平台上学习和交流。而对对照班,则采用常态教育教学。

九、对比研究实验

1、选择原则:随机、平等。

2、实验班和普通班对比研究时间表

时间段

实验班

普通班

任课教师

2005.11——2006.6 高一(3)班

高一(4)班

李景文

高三(15)班

高三(20)班

于铁柱

2006.9——

2007.6 高一(23)班

高一(24)班

李景文

高二(9)班

高二(10)班

于铁柱

2007.9——

2007.12 高一(35)班

高一(34)班

于铁柱

高二(23)班

高二(24)班

李景文

高三(9)班

高三(10)班

于铁柱

3、实验说明

(1)实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实验研究的内容:

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怎样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是我们实验研究的重点。

实验研究的目标:

A、形成性目标:争取大部分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B、发展性目标:使学生对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有明显的兴趣,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习效率高。

C、认识性目标:指本实验课题的参与者对与实验因素有关的问题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影响。

(2)实验的变量

A、自变量

教学中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正确应用是本实验研究课题中由教师控制的自变量。其中正确应用包括学生登陆和退出平台的方法,学生搜索信息、回答问题、课堂练习、教学反馈的提交等。

B、因变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本实验的因变量。“形成性和发展性目标”是因变量的具体体现。

C、无关变量

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因素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我们的控制:在实验中,实验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题组的实验方案在“地理网络课堂”中进行教学。

4、实验效果的检测

A、检测项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 级 指 标 学

自 主

学习

提出问题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问题。

网上资源检索的能力

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资源检索以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的能力

能在网上搜集信息进行处理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B、实验数据对比

年级

实验班

独立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对比班

独立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高一

3班(60人)57 58 4班(60人)51 49

23班(62人)59 60 24班(62人)52 50 35班(58人)57 57 34班(58人)49 49 高二

9班(72人)68 70 10班(72人)62 61

23班(62人)61 61 24班(62人)47 47 高三

15班(70人)68 69 20班(70人)64 65

9班(72人)71 70 10班(72人)54 51

B、实验结果与分析

年 级

是否实验班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能力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一年级

实验班 96% 97%

对比班 84% 82%

高二年级

实验班 97% 98%

对比班 82% 81%

高三年级

实验班 98% 98%

对比班 84% 82%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实验验证了假设,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详见附录《基于网络平台的地理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实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详见附录《“亳州二中地理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报告(学生)》和《“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公开课教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

5、实验教学实例

来自于铁柱老师给实验班高一(35)班上的《自然界的水循环》。

A、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融合(本课介绍模块如图1)

图1 本课介绍

B、教学结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混合

(1)资料展示:教师讲解教学目标后,布置相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登录地理网络课堂,浏览教师事先编入的电子课文和相关资料。(如图2学生登录信息、图3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图2 高一(35)班学生登录信息

图3 黄婷婷同学在阅读课本相关资料

(2)课堂交流(问题提出模块):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还可以在校园网上浏览、搜索其他的相关资料。(如图4 学生查看问题、图5学生回答问题)

图4 凡慧同学在查看问题

图5 王永敏同学在回答问题1并观看播放的水循环示意动画

(3)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控制学生机后用PowerPoint演示并重点讲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如图6学生问题回答反馈、图7教师讲解内容)

图6 教师浏览学生问题回答反馈情况

图7 教师讲解内容

(4)老师讲解结束后,学生进入相关的课堂练习模块,进行课堂练习,检测所学知识点,并且系统能及时给出每位同学的练习成绩,学生交卷后可看到正确答案。(如图8、9、10、11学生做练习情况)

图8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9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10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11 学生提交练习后可看正确答案(5)教师根据即时反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集中讲解错误率高的题目。(如图12学生练习成绩反馈信息)

图12 学生课堂练习成绩

(6)教学反馈模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把学习中的疑问和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里面反馈给老师。这里掀起一个高潮,教师可以接收到学生的发言,是增强师生互动的绝好机会。(如图13学生填写教学反馈、图14教师收到的部分反馈信息)

图13 学生填写教学反馈

图14 学生反馈信息

C、本节课实施效果检测

主要通过检测来评价这种授课方式的效果。本次检测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的即时反馈功能进行的。

在教学时选择了两个平行班高一(35)班和高一(34)班分别采用常规教学和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实验。为了检验和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效能,在测试之前对这两个班学生的智力水平(用总分统计)和地理基础知识进行了前测,在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两个班前测的结果如下:

高一

年级

平均分

均方差

标准差

各分数段人数

100-90 90-80 80-70 70-60 60以下

(35)班 77.38 52.49 7.24 1 24 26 6 1

(34)班 77.36 57.10 7.77 1 25 24 7 1

高一(35)班利用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在信息中心微机房Ⅲ上课,通过“问题提出”栏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问题,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而在高一(34)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学习方式。

一学期后,用这节课的“课堂练习”栏目进行后测。并对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和各分数段分别加以比较,如下:

高一

年级

平均分

均方差

标准差

各分数段人数

100-90 90-80 80-70 70-60 60以下

(35)班 80.17 80.50 8.49 9 24 16 6 1

(34)班 68.91 130.43 11.42 0 14 18 15 11

从考核反馈中可看出,两种教学方法有显著的差异,采用基于“地理网络课堂”上课的高一(35)班,无论是平均分还是高分数段的人数都要高于高一(34)班;标准差、均方差实验班比普通班小,说明基于平台的授课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且能关注全体同学,从而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6、实验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堂教学恰当地整合,能有效地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但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要想克服重教学资源设计建设,轻互动设计;计算机“反客为主”,教师失去教学个性;人机交往,教学缺乏人性化;滥用“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等问题,必须找到一种混合教学和学习方式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混合学习是指人们把传统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既重视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等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作用。混合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在资源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在学习方式上,主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相结合,“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地理网络课堂”既能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又能避免教师在课件制作上的耗时劳心;它既可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又能进行差别化实时指导,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它既可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能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长处。

可以看出,该教学流程使建构主义认识得到深化,使信息传播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得到深化,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得到深化,使教学设计认识得到深化。地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递近性;要避免教学受计算机的约束。

十、研究结论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和不断调整、完善,我们课题组构建了“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地理网络课堂”,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教师给出问题和资料——学生自主探索——互动合作——实践体验——教学反馈,初步建立了网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非量化评价体系。

1、地理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信息化决定了其环境下的社会必是个终身学习化社会,要帮助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重点在于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形成学习的基本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学会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且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效地学习,需要由学习者自发地去追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很诧异为什么有的老师向他抱怨班级里总有一些调皮不学习的学生,他说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他们就不会有时间去调皮捣乱了。我们力求创设出让他们的脑力动起来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能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信息社会的到来,挑战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传统地位,教师必须适应网络信息成功转换角色,从以前的“三个中心”模式转换到现在的网络互动模式,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化素养和专业化知识。

2、地理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流程

(1)如下图所示:

(2)流程说明: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课前准备: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资料,录入到网络课堂网站数据库中,并设置好上课章节、班级、教师。准备好本节课课件。

时间

学生活动

老师活动

设置意图

15分钟

①学生以自己中文姓名登录到网络课堂,查看“本课介绍”。

②紧接着回答“问题提出”栏目中设置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页面中有教材电子书、各种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的链接,学生可以点击查阅,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也可以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①从网站平台的教师入口登录,实时查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②并及时快速地总结和分析出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出学生容易正确掌握和容易理解错误或不能自学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

③为后面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思路和重难点把握等作好准备。

④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死机、难题等)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分析问题,检索信息,处理信息,回答问题。

15分钟

认真听课

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分析,对上课思路作一些调整,然后利用软件控制住学生机的屏幕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

突破重难点,巩固知识链。

15分钟

① “课堂练习”,完成本节的练习。

② 做完练习提交后可以得出自己的总分,并可查看正确答案。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举手询问老师。

③ 如有空余时间可在“教学反馈”中留下自己的各种问题和建议。

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并对同学们错的比较多的题进行公开提示或讲解。

查看学生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流程。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改进教学流程。

课后工作:对学生的问题回答、练习成绩、课堂表现、“教学反馈”栏目中学生的留言进行资料的存储和分析,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个案

(1)以高中必修3中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为例加以阐述:

从教师的角度,案例来自李景文老师的地理网络课堂教学(有删节,详见附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地理课堂教学》)

A、创设情境

首先运用网络平台给出相关的照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直观感受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三江平原的农业景观以及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阅读图片和文字学生对三江平原有了整体的感知。

B、提出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对“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3)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

C、学生利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主体性为中心,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采取多边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以上三个问题,我要求学生首先搜索平台上提供的资料后形成自己的答案,用时大约15分钟。然后学生之间交流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结果,用时大约10分钟。如学生对问题(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经过热烈讨论后给出的答案是:“

一、该平原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易积水。

二、处于中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有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蒸发小。

三、夏秋多雨——河网密布,易涝。”,回答的比较全面而深入。

D、效果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还设计了课堂练习。

学生做完练习后提交服务器,计算机就能自动计算出学生的成绩,反馈到教师机,教师能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另外服务器还能够把学生对这节课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通过平台,老师可以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的难点、疑问。互动效果很好,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在网络上答问解疑。通过平台教师能了解具体某一位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实现与学生一对一的辅导交流。

整个过程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利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学习的行为,为网络学习非量化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对于学生的反馈和交流要注意积累原始资料。

(2)别开生面的地理课

从学生的角度,案例来自高一(35)班怀灿灿(有删节,详见附录《记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

计算机老师在给我们讲登录事项,我记住了要输入自己的中文姓名,密码都是abc,而且不许有空格。他给我们演示怎样打开C盘,找到Web文件,双击后打开该文件,看到了“进入网站”四个字后,需要单击两次,才能进入登陆界面。

按照计算机老师演示的,在我看到“姓名”和“密码”时,我先选择智能ABC输入法,再输入自己的名字,切换到英文状态后输入密码abc。当我单击“登陆”按钮后,就看到学习内容了。

我们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看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他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我单击“问题提出”后就看到了问题。我单击“寻找答案”链接后就可以看到学习资料和其他图文资料。真的很方便,我可以直接单击电子教材来浏览。找到答案后可以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框里,再按“提交答案”按钮就可以了。做完一个可以单击“回答其他问题”继续回答。

大约15分钟过去了,我也基本上把题目答完了。

老师在他的教师机上看了我们提交的问题答案后,表示很满意,就把我们的计算机控制住了,仔细地讲解我们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对于大家都会的问题他一带而过,大约15分钟的时间他就把知识点都解说完了,我心里上觉得早就会了一样,可能是我刚才自己寻找答案时已经有印象了吧。我觉得老师能够天天这样上课就好了。

老师讲解完后,不再控制我们的计算机了,让我们做课堂练习部分,我点击选完答案就“交卷”了。老师好像能够立即就知道我的练习成绩一样,立即给了我反馈,还特别说了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做对,容易出错。老师在我们做完练习后,让我们点击“教学反馈”写一下本节课的感受、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还想知道的内容、对老师的要求或者其他的看法等等。只恨我的打字速度不够快,不能多写,只拣一两个自己急想了解的内容写上,我记得我写的是:“老师,下一节我们还这样上课吗?我真想以后都能够来机房上课!”

学生的感受是很独特的,所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搜集整理学生的反馈和心得。在校园BBS上学生也贴了一些学习问题和感受的帖子。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次在微机室里面学习地理,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很好。在电脑上,我们能够看到动的物理图像,带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地理世界,让我们更加容易记住内容,并且对地理感兴趣。而不会像书上那样枯燥无味,只有呆板的文字和没有活力的图片,从而觉得上地理课不太有趣。在电脑上做课堂练习不会的还能查阅相关资料,也能练习我们的打字速度。(韩远)

在这个学习的平台上,我们可以自己查阅资料,回答问题,测试自己的能力,并且还有三维动画来演示,真是有趣极了。电脑教学,不仅有意思,而且方便于记忆和理解。我喜欢电脑教学的方式。(赵仁豪)

以前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看到电脑屏幕上老师讲的那些内容,感觉比老师在黑板上讲的速度快多了,老师用一些动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做题也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我们自己来“消化”一节课的内容,觉得很轻松。(李佳)

我们去上电脑课,结果是高三的老师给我们上地理课,我们真的很好奇。随着好奇心,我一步一步地打开程序,一打开画面就弹出一个运动的地球,里面的一切都会运动,还有很多美丽的图片,真的很奇妙。想要看哪个环节,点一下鼠标就行了,真的很方便。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认为应该多开发这样的课,不过如果我会很好的用电脑就更好了。(龚慧慧)

(3)研究性学习案例

来自高三(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有删节,详见附录《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们的故乡亳州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希望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富,老子、华佗、曹操等历史名人辈出。看不见黑烟滚滚的烟囱,城市规划井井有条,名胜古迹保护得很好,尤其是人们参与环保的氛围浓厚,但是亳州城区宋汤河水污染相当严重。当得知宋汤河综合治理工程已被列为市政府“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并马上全面启动的消息,我们为之欢呼雀跃:“这真好,水是万物之灵,一个城市有了活水就会有了灵气,有政府的重视,亳州的环境会更加美好的”。

我们几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跟踪调查宋汤河的治理情况。该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全面开工,目标是完成宋汤河城区段治理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我们准备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查两方面获得工程进展情况。我们先从互联网上获得了一些关于宋汤河治理工程的消息。

2006年9月29日早上我们从光明西路去上学的时候,看到宋汤河治理开工了。我们几个同学在星期天去拍了几张照片。

市民论坛中的宋汤河治理大家关注主题,我们也经常上去看看,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并把这些及时地放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的BBS论坛中。此后我们几个在周末都会去看看工程的进度,河水慢慢地被抽完了,露出了肮脏的淤泥,以及污染物遍地的河床。

转眼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临了,我们觉得他们的工作进度太慢了,我们在市长热线里问了两个问题,没有想到还真得到了答复。

问:宋汤河治理工作为何进展缓慢?

答:河内污水管网未截流,施工通道狭窄、难度大,沿河障碍物未完全清除,淤泥、垃圾较多且需要倾倒到较远处等原因是工程进展缓慢的制约因素。但工作人员会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力争在四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问:宋汤河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答:工作正在稳步有序进行,目前已完成了小洋桥至幸福桥段1.4公里的清淤等工作。现在工人们正在实施幸福桥至南关桥段的清淤、护坡等工作,预计四月底前可把主体工程完成。

高三(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经过近一年的关注和调查,学生收获很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搜索信息、保存信息、处理信息,学会了怎样去调查采访,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是我们全社会都必须关注的事情。通过这次调查唤起了同学们更广泛的环保道德。

还有一些问题探究的案例成果张贴在校园BBS上,并把PPT上传到地理平台的资源库里。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改变了以往用枯燥单一的纸质练习进行题海战术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搜索资料、检索信息增强了学生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大部分学生研究思路清晰,搜集资料比较充分、详实,观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逻辑关系明朗。研究性学习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显露了学生独特的风格。

但部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探究活动中敷衍马虎,应付差事,作品质量较差。课题相关资料和信息搜集不足,没有充分、详实的论据支持论点,作品只有骨架显得单薄而力度不够。部分学生虽然资料搜集较多,但缺乏对资料的深入筛选、梳理、分析、整合。没有深刻思考,材料与观点之间逻辑关系不明,论证总体显得不够严谨,结论显得唐突和贸然,作品胡拼乱凑之感明显。部分学生作品不按要求呈现,没有使用办公软件编辑,没有用附件发送,整体显得凌乱无序、思维混乱。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意识亟待增强,信息能力亟待培养,表现为基本的电脑操作不会,Office办公软件根本不熟练,连E-mail不会发送。经过研究实验,我们相信绝大部分同学的信息素养获得了质的提高。

4、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优点

(1)平台上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声情并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搜索、保存、分析、利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一定的交互性为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每节课的前10-15分钟通过网络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回答问题,把答案传输至教师机,可以及时地记录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后续的教学提供全面真实的学情,节省很多时间。

(3)“课堂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习的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学反馈”教师还能从中得到反馈,并及时给予指导。

(4)论坛吸引着每个学生,大家都想要看到自己发的帖子有什么样的回应,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

(5)“地理网络课堂”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为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因材施教提供方便,为创造学生的发展空间提供依据。

5、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互动方式

我们发现在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资源设计,轻互动设计;重间接互动,轻直接互动;重社会型互动,轻学习型互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教学中互动的地位、特征等进行再认识,以便更好的指导互动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没有互动就没有网络教学的观点,必须明确网络教学中间接互动和直接互动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必须对不同类型的互动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主要策略有:①精制网页刺激学习型互动。②巧设问题激发社会型互动。③瞄准时机引导直接互动。

(1)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地理网络课堂”中的“问题提出”栏目表达自己在网络互动平台或互联网中搜索到的信息整合后形成的问题答案。

(2)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置的练习可以起到巩固知识链的作用,老师也可以根据回答情况判断学生掌握情况。

(3)教学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上课的表达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

(4)BBS:(详见附录《基于BBS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关于论坛,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待突破。一要先选定主题,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二要统筹规划好教学流程。确定了主题,明确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要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做好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探讨的知识点有哪些,探讨的主题范围有多宽?

2、BBS论坛的运用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还是在课外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用多长时间?

3、主题版块和栏目的设立:是按照知识体系划分还是按照主题内容划分?主题帖子的内容用什么媒体格式?如何发布?

4、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分组讨论还是自由参与?如果分组,以什么为依据?

5、在论坛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发挥?大量的帖子怎样回复,学生的认识和观点怎样引导?

6、选拔版主:在BBS中版主的作用很大,职责很强,如何选择版主需要谨慎考虑,是老师指定还是学生自己选择?

7、学习结果的检测:学生以什么方式展示交流结果,教师以什么方式把握整体效果。教师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三要加强论坛管理,净化论坛环境。由于虚拟论坛中所具有的身份隐蔽性、观点多样性可能导致存在不文明的语言、不良信息甚至人身攻击事件会偶尔出现,所以必须加强虚拟论坛的管理。教师要及时而诚恳的回复每一个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发出的有意义的帖子。对学生的观点巧妙引导,注重点拨,控制讨论热点,净化虚拟环境。四要做好结果统计,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心得。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的成功与不足,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环节。在虚拟论坛中教师同样能迅速获得这样的反馈。例如:利用“主题数图例”可统计主题实例版块和其中各栏目的参与发帖数量和比例;利用“今日帖数图例”可了解当天参与各版块各栏目发帖数量和比例;利用“在线图例”可动态了解到某一时段参与每个主题讨论的用户是谁。此外,还可了解某个用户的发帖数。如果进到栏目内部就可详细浏览发帖内容。

教与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之间人格魅力的相互感染和真情实感有效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引用BBS教学法,把教与学的情感性、趣味性、集中性和专一性以及参与性、互动性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补充、综合运用。

(5)E-mail:学生可以发电子邮件,对于还没有尝试过E-mail的同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只有老师一个人可以看到他(或她)想说的话。

(6)QQ或MSN:学生大概最爱QQ了,因为可以趁机与好朋友联络,但也影响了上课的实际效果,所以不太提倡在地理网络课堂上打开QQ。

(7)学生讨论: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可以有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

(8)询问老师:有的学生喜欢面对面和老师沟通,这是最好的方式,但老师的时间往往有限。

两年多来,实验班通过跟普通班对比我们发现,由于普通班无法直接接触计算机进行操作,教学环境没有改变,他们获得的信息量要少,刺激减少,学生思维发散程度较低,师生互动交流也少一些。实验班学生主动互动交流要多一些,即使离开实验环境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次数也明显增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明显多样化。

6、网络课堂互动教学对师生的影响

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使用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所抱的期望越少,这也是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然,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不需要多大的刺激也能够自觉地去学习了。从这点来看,对于高一年级实施网络教学最好,有助于他们思维方式的锻炼。

从教师的问卷来看,教师对网络教学模式很感兴趣,也愿意自己摸索应用网络进行教学,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认识也基本一致,认为平台应该提供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可检索的资源,应该是一个可以及时交流互动的平台,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的平台,是一个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但是大部分老师对于网络教学的效率还是持两可的态度,认为不好说,这也说明目前网络教学模式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研究能够帮助大家找到最佳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途径而少走一些弯路。我们认为网络教学:

(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网络学习进入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它能转变和丰富教师头脑中沿袭已久的教学理念和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2)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两年多以来,实验班的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当然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7、网络课堂互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非量化评价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使用网络互动平台学习的情况,我们制作了一个评价表来进行评价。

学生利用地理网络平台学习的非量化评价表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分类

评 价 项 目 内 容

分值

学习 态度

1.该学生基本上能按教师预定的课程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7

2.该学生愿意去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5

3.该学生在网络教学模式下,能自我管理,主动学习。5

4.该学生能积极的参加教师组织的网上教学活动。6

5.该学生愿意与其他学习伙伴相互交流。7 相互

作用

交流

1.该学生能及时做“课堂练习”,不敷衍了事。5

2.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没有抄袭、作弊行为。4

3.在“教学反馈”中该学生经常向教师提问问题。7

4.该学生在BBS论坛内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7

5.该学生经常与教师交流各种学习上的问题。7

6.在论坛中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6

7.该学生经常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5

8.该学生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应答。5

9.该学生对教师的反馈能及时进行再反馈。5 资源

利用

1.该学生曾为地理平台上载过有价值的资源。5

2.该学生经常在地理平台中查询资料。7

3.该学生能有效的利用各种学习资源。7 总评

1.你对该学生的总体评价是:

2.你认为该学生要提高学习效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十一、研究成果

1、构建了“亳州二中地理平台”

构建了基于亳州二中校园网的“亳州二中地理平台”,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一个互动平台上查找经过筛选的优秀地理教学资源和交流教与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校园网的利用率。该平台包括:“新闻”、“专辑”、“课本”、“课件”、“论文”、“试卷”、“BBS”、“链接”等栏目,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其实用性、专业性和趣味性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2、构建了“地理网络课堂”

让网络真正走进课堂教学,探索了网络教学流程和网络教学非量化评价体系,分析了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意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关于这一点在前面“

八、对比研究实验”中有详细说明。

3、对网络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地位、作用和设计策略进行了理论探讨。

利用地理网络课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在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自制的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探索,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还可以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利用网络互动教学能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体现在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及时有效的控制上。而网络互动本身又存在多种互动类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流程的创新是亮点与难点所在。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预测,抓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在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

网络互动教学具有如下优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等等。这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问题一:教学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何避免网络迷航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已经实现了教学设计的认知、情感以及动作目标?

相应对策:在线测试(目标测试):精心设计的问题陷阱、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题目、生动活泼的激励画面、体现教学目标的测试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测试中可以重复学习基本内容知识,达到认知方面的目标。

问题二:BBS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上的讨论组是自由的聊天空间,如果教师使用得当,它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讨论与共同探索的气氛,如果使用不当,它则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随便说话开小差的机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应对策:这其实正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控制,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使BBS论坛的主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优化教学结构,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我们认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没有互动就没有网络教学的观点,必须明确网络教学中间接互动和直接互动是相辅相承的。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能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支持、合作者,及时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做好记录。教师能够从不情愿逐步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好各类研究工作,真正使教与研相结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撰写研究论文,有效地提高了科研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从对计算机的键盘不熟悉到能够熟练搜索信息、整理信息、保存信息、利用信息来进行表述,有利于他们创新思

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十二、研究反思

在基于地理网络平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要从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1)超前的教育观念,真正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2)高超的教学技能: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能力;②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能力。学生是研究的主体,除了要有积极的态度外,学生必须学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表达自己的见解,会熟练使用浏览器,会使用论坛或反馈留言版,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分享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1)课堂内探究性学习不能适用于所有知识的学习如思维容量大的问题就不太适合;(2)耗费的时间较多,使其它内容的教学难以得到时间保证。

1、网络教学的环境不容乐观。

在现有评价体系下,学生的信息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并不能在高考中反映出来,因此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家长、学生,对网络学习都不是太热心,尽管学生对此种学习方式十分感兴趣。硬件资源跟不上。学校的网络教室还比较少,只有四个学生机房,因此普通老师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2、专题章节课程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

仅靠教师自己做专题章节网页难度较大,时间上也不允许。提供高质量的专题章节网站,对网络互动教学十分必要。实际上现在全国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做专题网页,许多网页的质量也很好,但由于知识产权问题和交流不多,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3、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跟不上。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高考制度的制约,许多学生还不适应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学习比较被动,因此网络教学中互动的组织难度较大。

由于自身理论水平限制、学校硬件条件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建设一个网站、或者高质量的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更要不断更新维护,这样网站才不会失去生命和活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教师自身的热情、奉献精神和持久的耐力以外,还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鼓励。受现实教育制度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学生,一切还是围绕着高考应试安排的,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学习只能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网络课堂是一种学习途径,但网络不能代替一切,如何把网络学习有机地融合到常规教学中,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十三、参考文献

1、杨晓萍 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美]C.M.Charles 著.张莉莉 张学文 等译.张莉莉审校.《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

3、刘芳总主编.钟启泉主审.《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严淡如.《新型活动课程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杨小微 刘卫华 主编.《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7、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8、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刘儒德 赵妍等.《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10.余胜泉 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11、马秀芳 吴向东.《Blog在小学网络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9

十四、附录

各类成果统计表

形式

成果名称、作者

获奖级别或刊发

课件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于铁柱)

国家级三等奖

《聚落的形成》(吕敬)

国家级三等奖

论文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方迎春)

省级二等奖《谯城教育》(06.6)

《浅谈网络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于铁柱)

省级三等奖《安徽电化教育》(07.2)

《亳州二中地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吕敬·于铁柱)

亳州市三等奖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实践分析》(吕敬)

省课题会议交流

《基于BBS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于铁柱)

省课题会议交流

《基于网络平台的地理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吕敬)省课题会议交流

《运用构建主义理论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李景文)

校课题会议交流

《运用网络平台,实践高中地理教学》(李景文)

校课题会议交流

《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实践地理课堂教学》(于铁柱)

校课题会议交流《亳州二中报》(07.11)

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选择》(徐媛媛)

市公开课

《综合国力竞争》(于铁柱)

市公开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李景文)

市公开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于铁柱)

校公开课

《宇宙中的地球》(于铁柱)

校公开课

《自然界的水循环》(于铁柱)

校公开课

调查报告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吕敬)

课题组交流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公开课教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吕敬)

《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张梦雨 杜时敏 王标)

学生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鱼类毒性实验报告》(刘欣 王强 徐燕会 夏艳起)

学生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体会与

反思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建设体会》(方迎春)

课题组交流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概述》(方迎春)课题组交流

《记我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怀灿灿)

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6

【关键词】 师生互动 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64-01

一、引言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然而传统地理教学却违背了这条原则。近年来,提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提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就是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诱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积极思维,自主学习。

二、师生互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的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位置的是学而不是教,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因此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如今,人类已步入信息开放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广度、及深度大大提高。因此,我认为,现代的老师不该仅仅向他们传授一些基本的知识和信息,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通过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讲”代替了学生“想”。

2)课堂提问少,探究成分不够,没有启发性。

3)课堂气氛不活跃。

4)重文轻图,图文脱节,有图不用,用图不导。

5)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

基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搜集整理了我及其他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师生互动的一些有效方法。

四、师生互动的方法:

1. 情感教学法

(1)以情育情法

情感的特点是具有感染性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资”,这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推动力,学生普遍有这样的现象“亲其师而爱其学,疏其师而厌其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学生往往将对老师的好感而迁移到对该学科的爱好和兴趣上来。感情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上课多用鼓励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态,不挖苦、责备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平时应多与学生接触、交谈,这样就会使同学们在一种“爱”的氛围中学习,极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以美育情法

首先是教学语言美的感染和熏陶。一方面,要求老师必须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讲课时条理性强,环环相扣,给学生以严密的逻辑美感。另一方面,教师语言要生动,如可用地理诗歌、谚语、故事谜语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地理事物,学生听后,如闻其声,影响深刻。其次是教学技巧美对学生的感染,如板书条理清晰,字体工整,板图、板画勾画逼真,色彩得当,会使学生有严谨和谐的美的熏陶。

2. 快乐教学法

快乐教学法,简言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切方法和手段把教学变为快乐、愉悦的过程。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1)课堂艺术的开始——导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把他们引入探索知识的境界,为后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课开始,可引入一个小故事,能紧紧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灵。

(2)利用讨论法组织教学

为了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节课应适当的增加“课堂讨论”这一环节。

(3)利用谐音、顺口溜等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记忆

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扉,地理知识头绪繁多,尤其是一些地名,记忆困难,但若能采取一些方法,如利用一些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或是利用谐音等,这样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不仅提高了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启发式教学法

(1)比喻启发

指教师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如讲到海岸山脉、海沟和岛弧链的形成,可让同学们这样想象:一块烙饼和一块饼干漂浮在水面上,保持未融化状态,当有一种力量使他们相遇并碰撞挤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直观演示启发

指教师利用直观手段和演示操作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如在讲“褶皱”时可用几本书一起叠放在桌面,代表一系列的岩层,然后在两侧给与一定的推力,“岩层”则会隆起形成弯曲状态。

(3)设疑启发

指教师利用问题来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课堂上,教师若能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形成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对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五、结束语

教无定法,其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有了热爱学生的情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温和的语言,从而教师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课堂达到最优化。在营造的愉快氛围里,师生进行着情感的交流、碰撞、共鸣和知识的传递、领会、转化,最终共同完成短暂时间内繁重的教学内容,收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地理教育》.

[2](浅谈地理课堂的启发式教育)《地理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篇7

一、创设情境,营造互动氛围

地理学科是一项综合型的人文学科,不仅包含有生活元素、文化元素、还有历史元素、统计元素等,知识容纳面广,视野宽阔。而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只是靠单向灌输,那将会失掉知识的趣味性和深层内涵。越是丰富的知识集成,越需要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氛围促进互动,让知识吸收过程充满活力。而情境创设则是调动课堂氛围的一大途径。教师要注意选材,适时切入。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洪灾》这一内容时,教师用“洪水离我们很近,回忆那些惊心动魄的洪灾”为主题情境,为学生展示了多媒体资料,将近年来世界上的特大洪灾事件进行了图片、影像总结,包括98年中国洪灾、06年印度洋海啸所引发的洪灾等。近在眼前的画面让学生们唏嘘不已,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情感迸发,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抒发对人与环境的看法,及提出改善意见。整个互动过程自然而积极,学生的情绪都随氛围而升华,都愿意交流所想。

二、设置问题,引导互动思维

良好的课堂互动需要科学有效的牵引,而牵引的主要目标就是学生的互动思维。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常常跟随一条固定线索,而缺乏主动性和交流性。为此,教师可以以问题为索引,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意识和互动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互动往来。

1.分层问题,多面调动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意识不同,思维更是大有差异,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能够跟上课堂节奏的,总是只有一部分学生,更别谈全员互动的展开了。分层问题的设置就是从课堂均衡性出发,促进学生的整体参与度。分层问题,所指向的是各个学习层面的学生,兼而有之,难易结合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们活跃起来,找到自己所适应的问题方向,形成互动思维。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关联、递进的分层问题:1城市与乡村有什么区别?2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哪些?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几个问题关联紧密,而又逐层推进,由易到难,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顺利回答第一题,中上游的学生对第二题比较适应,最后一个综合性问题则能够全员调动,让学生们都能顺藤摸瓜地去发动思维。在层次分明、结合紧凑的问题思索中,学生都主动发言,体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致。

2.开放问题,个性交流

要让课堂互动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施加压力,不能强制性命令,而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地参与进来。为此,如何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动力便成为了教学的重要思考方向。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放宽思维限制,让学生敢于思维,勇于交流,让课堂在思维碰撞中越发活跃、精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定的题目要有讨论价值,要能够让学生展开个性,快乐释放学习思维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认为宇宙中,地球是绝无仅有的生命星球吗?这样的问题让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们燃起了高兴致,答案也自然分成两派,并且都主动地力证自己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学生从大气层、液态水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反对观点的学生则用UFO新闻来巩固自己的说辞。课堂互动热烈愉快,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自己的思维,扩展了学习视野。

三、多元评价,拓展互动深度

课堂互动也是完整的过程,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还需要得到课堂完结部分的升华,这就是互动评价,让学生们以自我总结、相互总结的方式来交流学习经验,让互动的深度进一步提升。评价互动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人性化教学要求之一,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评价交流实现思维、意识互动,还可以从多元化的交流中透彻自己的学习现状,积累更自信的学习心理,让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教师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多元评价。首先,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们在评价驱动下,都积极投入,有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融入政治学科相同知识面的学生表示认同和鼓励,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灵活、创新;也有学生对在学习中表现出优秀逻辑、层递性思维的学生感到钦佩。相互发现、相互鼓励中,课堂互动又达到了新的升华高度。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篇8

一、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巧妙的导语,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设计, 要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而定, 要紧扣本节内容。如讲授《天气和气候》时, 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昨天看天气预报了吗?今天天气如何?晴天还是阴天?吹什么方向的风?风力几级?”因为天气的变化与每个同学都密切相关, 学生一听, 马上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二、自学指导环节 (生生互动)

教师课前把本课教学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 设计出一套自学思考题, 学生通过看书, 回答每个问题, 并记住这些内容, 这样识记的任务就完成了。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既包括文字系统, 也包括图像系统。图像系统要求学生能填出图中主要的地理事物, 主要解决图中“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对于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的问题, 设计出另一套自学思考题, 例如, 分析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分析地图反映的基本原理, 解决图中“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的学生能自己解决, 有的需要老师的指导, 因此, 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此环节将学生推向了学习舞台的中心, 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地讲课, 而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相机点拨,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了学生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

三、讨论、探究环节 (师生互动)

通过第二个环节, 首先是让同学们谈本节的收获, 简单提炼知识网络, 然后重点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寻求答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分类, 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个性的, 有了一个准确的了解。把那些共性的问题拿出来让全班同学讨论、探究。让他们去推导、去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其次, 把发现的个别问题做个记号在这个环节中大胆提出, 教师再设计一些相关题目, 让学生用交流探讨, 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四、讲解、归纳总结环节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 但也并不否认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作用。课堂教学重心前移, 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 使教师的讲解很有针对性, 可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主要从这些角度来讲解、归纳总结: (1) 归纳列表:用精练、醒目的表格, 把很长的文字叙述简化, 使其重点突出, 一目了然。 (2) 典型例题的讲解:选择那些对巩固重点知识有利、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 分析其解题思路, 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五、达标检测环节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篇9

即师生互动有两个重要环节: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但课堂提问必须选准时机, 问在教学当问之处;课堂提问还必须掌握分寸, 问在难易适中之处;课堂提问更应注意对象, 问在学生需要之处。总之, 提问,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 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 课始, 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 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 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 要及时提问, 以及时排除障碍;课尾, 因讲授时间过长, 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 也应及时提问, 以便重新振作精神。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 学生回答无奇不有, 教师要依据情况及时反问或追问。所以说,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要真正进行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优选切入点。为了便于把握多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笔者在此总结了几种常用的互动方法。

一、比较式切入法

比较提问是一种将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把知识串联起来, 形成系统, 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提问。由于地理事物差异的广泛存在, 所以通过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 来充分认识地理事物特征,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比较式提问常用类型有类比提问、借比提问等。

1. 类比提问

为了巩固旧知, 开拓新知,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可把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与学生已经学过的另一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例如, 学习南美洲气候特点时, 可与非洲气候特点进行比较, 让学生认识为什么两大洲纬度位置比较接近, 大陆轮廓比较相似, 但是非洲是热干型气候特点, 南美洲却是暖湿型气候特点。

2. 借比提问

提出问题, 把某一有难度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与学生熟知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例如, 学习季风成因时, 教师可问“一盆沙和一盆水白天放在太阳下, 哪个受热快和多?夜晚又是哪个散热快和多?”“如果我们把一盆沙和一盆水比作是陆地和海洋, 白天和夜晚比作是夏天和冬天, 同学们能不能分析陆地和海洋在夏天和冬天受热和散热的不同特点呢?”这样一比可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难懂的季风形成的道理。

二、综合式切入法

这类方法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 学生需要在脑海里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 得出新的结论, 从而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1. 分析综合

要求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 从分析中得出结论。例如, 为什么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破坏森林会造成哪些后果?分析树木的光合作用能给人类提供氧气, 调节大气成分;森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如提供木材、防止风沙等, 学生能预见到破坏森林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 推理想象

教师通过提问,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 或引发出新的观点, 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和拓宽。例如, 教学《中东》一课, 在讲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中东产油国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以后本国经济出路的难题时, 教师可以设计: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这种单一的经济有何弊端?假如你是中东地区总署, 你打算怎么做?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单一的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可展开想象,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提问能够刺激缺乏独创精神的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适合课堂讨论教学。综合式切入法的常见形式如下:

根据……你能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吗?

为了……我们应该……

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评价式切入法

评价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做出判断。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时, 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自然资源评价

针对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矿产等自然条件的评价。

2. 社会经济状况的评价

对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评价。在学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 我国人口居世界第一, 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3. 利用改造的评价

把握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区域开发、国土整治的现状评价, 以及环境治理评价等。

这类提问常用的关键词是“评价”“证明”“你认为”“你对……有什么看法”等。课堂上教师经常运用评价提问,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的评价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四、情境式切入法

经历与实践过程的体验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所以许多知识与问题可以通过情境的模拟再现, 创设让学生参加的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或进行角色模拟, 参加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进行情境体验。例如, 教学《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一节时, 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方式, 让学生代表不同的气体成分, 理解各气体含量及作用等。这样师生双方共同参与, 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而且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

五、疏理式切入法

这种切入从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出发, 揭示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关键, 促进学生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例如, 讲“大气的温室效应”时, 教师提问:“为什么气温最高值不是出现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的12点, 而是在午后2点左右?”这样提问既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 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又可作为课末的整体梳理, 让学生对大气的温室效应这一过程有个重新认识。

六、揭疑式切入法

学生阅读往往一扫而过, 因而往往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揭疑式切入法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生疑”。例如, 讲“气旋和反气旋”内容时, 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和天气状况是怎样的?”学生自学、讨论后得出:“气旋形成上升气流, 多阴雨天气;反气旋形成下沉气流, 天气晴朗。”教师可乘势追问:“气旋形成上升气流, 为什么天气状况不是晴朗而是阴雨?反气旋形成下沉气流, 为什么天气状况不是阴雨而是晴朗呢?”教师设疑问难, 能促使学生去琢磨, 积极思考,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结论, 而且使学生求异思维得到训练。

参考文献

[1]王义堂.教学互动程序与方法, 2001 (8—182) .

[2]殷富.聚焦课改.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4 (1—5) .

[3]包南麟.走进新课程.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 (1—4) .

[4]包南麟.聚焦课堂.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 (1—4) .

[5]劳凯声, 等.课改之窗.中国教师, 2004 (1—4) .

[6]谈振华, 韩文龙, 等.课堂教学理论读本, 2000.

实现地理课堂互动性的途径 篇10

根据自己多年的听课经验, 现从学生角度出发, 从以下四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互动氛围。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打造平等的课堂交流平台。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抛弃传统的教学认知, 师生之间不存在等级差异。学生应协助配合教师工作, 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 老师应换位思考, 在倾听不同意见时虚心向学生学习。老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关系亲密, 情感融洽, 平等合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才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以平等的身份在课堂上交流和合作, 创造更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平等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与老师教学相长, 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作用, 产生思维上的共鸣,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质量的目的。在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这一环节中:

老师:同学们, 中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而且地理、语文不分家, 在诗歌中蕴含着许多地理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

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其中的道理。

学生:好! (表现出对共同探讨的好奇, 平等的态度让师生间的合作更为融洽。 )

老师: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将找到的诗歌中的地理知识罗列出来, 进行分类, 有没有信心一起完成?

学生:有! (明确了研究对象与目的, 有了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

在整个合作探究过程中, 一反以往“师说生从”的方式, 老师与学生积极配合, 上网浏览或从书籍上查找有关地理知识的诗歌, 通过整理, 相互提出疑问, 共同解决。老师参与到学生中, 适当指导与分析, 营造平等合作氛围, 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并学到新的地理知识。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 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学生的内心总是充满好奇的, 这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在课堂上, 老师偶尔讲讲课外小知识、小故事,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 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 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 在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 使他们准确、牢固地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点,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 快速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 从而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引发师生共鸣, 良好的互动性可以促使学生更快地听、背、记, 老师也会因此心情大好, 上课更有激情, 课上得更有趣, 如此循环, 好处不言而喻。如教授“自然灾害”这一内容时, 老师在教授完书本知识后, 可以向学生讲述更多的相关知识, 如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产生与人类的关系, 各个地区最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利与弊, 等等。传授给学生更多与地理有关的课外知识, 从中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 明确所学重点, 活跃课堂气氛。

三、循序渐进, 开放提问。

学习地理就好像建房子, 必须从下往上, 从基础到提高从简单到难题,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过分讲究速度, 新知识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是旧知识的补充与延伸。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速度,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合作学习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探究活动, 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思考问题的机会。

在课堂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开放提问。当无法理解知识, 思维转不过弯时, 课堂是最好的解决场所, 老师能够帮助你, 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开放式提问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印象, 让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教学产生碰撞, 从而找到适合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在时机和恰当的环境下, 采取有效措施, 诱发师生的“认知冲突”, 制造问题, 激发学生与老师“争辩”的积极性。为解决问题, 实现师生共同探索、实践、验证, 进而平衡疑惑心理, 完善认知体系, 接受新知识。如在“板块碰撞”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老师:沧海桑田这一词语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地壳有垂直、升降运动。

老师:什么使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学生: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和化学的运动, 也就是地球内力。

老师: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大陆、洋底的增长和消亡;形成海沟和山脉;还会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问题循序渐进, 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清楚地明白基本概念。在理解过程中, 有疑惑之处便大胆发问, 有问即解, 记忆更加深刻。

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相评价, 有过则改, 无过求精。

一般我们只注重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 这种模式具有单一性, 因此要打破传统, 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制评价模式。其一, 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多人评价中, 肯定学生的优点, 发现学生的缺点, 借助这一时期学生的攀比心理, 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改进自己, 从而赶超别人, 在课堂上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讲,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其二, 老师可以更加了解各个学生, 以便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跟踪。同时, 老师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 在学生的帮助下进行改正, 从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其三, 多向制评价模式可以培养老师与学生学习地理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在他人评价与自己的反思中改正错误, 力求完美, 促使地理学习更上一层楼。在地理课后开展“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理由”的问卷调查, 落实到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身上, 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报给地理老师。又如可以向地理老师询问他喜欢的教学氛围是怎样的, 让学生尽早适应他的教学风格等。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篇1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互动性教学 课堂参与度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以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高一年级1至10班,高二年级5-15班,高三年级1-10班为对象,其中涉及的受访学生总人数为1200人,平均年龄为17岁。此外,对10名该校任教地理学科的教师进行有关“地理学科互动性教学实施”的调查访谈。

1.2调查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上门访谈法两种方式进行,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200份,问题涉及“地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地理课堂中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地理课堂中教师对互动的反馈”三个方面。经过后期整理,共回收有效问卷1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7%。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地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

调查显示,在该校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师生互动方式包括:问答(71%)、讨论(15%)和展示(14%)三种形式。整体而言,上述三种方式属于高中课程教学中较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其中问答互动的方式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问答是较高效也是较直接的师生互动方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他们十分偏好选用该种方式,进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2.2地理课堂中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

为获取地理课堂互动性教学的学生参与情况,本次调查特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数据进行了搜集。结果显示: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看法”的受访学生仅为21%;选择“参与度低,老师点名才有互动”的受访学生占比达到57%;此外,还有22%的受访学生选择“参与度一般,偶尔主动发言”。通过深入走访学生群体,很多学生表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互动环节较老套,缺乏新颖,是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互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也有一小部分学生(12%)表示:由于自己性格内向,较胆小,不敢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2.3地理课堂中教师对互动的反馈情况

教师对学生参与互动的反馈,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本次调查显示,教师针对学生互动的反馈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单一的口头表扬”(53%)、“很少夸奖,仅对学生的互动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31%)、“经常加以不同形式的奖励,并给予详细的引导”(16%)。通过对10位地理课程任课教师的走访,很多教师表示:“单一的口头表扬”是一种较快捷的互动反馈方式,由于课堂问答互动常常密度较大,因此,他们往往采用该种互动反馈方式,对学生的互动给予点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教师设计的课堂互动方式较陈旧。调查結果显示,上饶中学受访地理教师主要采用问答、讨论和展示这三种较传统、陈旧的课堂互动方式,展开教学。没有教师选择合作、竞争、游戏等较新颖的课堂互动形式,展开地理课堂教学,因此,已有的课堂互动教学形式较陈旧。在对学生的走访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教师“课堂互动设计方式较为老套”的抱怨,因此,上述情况应得到及时改善。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足。已有的调查数据反映出“该校学生对地理课堂互动积极性不足”这一问题,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互动教学设计思路不新颖、学生自我性格问题等。因此,在下一步教学中,教师应从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的角度入手,及时调整互动教学策略。

第三,教师对学生参与互动的反馈较单一。调查结果显示,上饶中学受访地理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反应表现得较单一,仅仅采用“口头单一表扬”或“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的方式,鲜少有教师采用更多元化、新颖的方式,对学生的互动参与进行反馈。

3.2建议

第一,创新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在下一步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结合书本内容,本着“新颖、高效、吸引”的原则,创设出更多、更新的互动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内教学中,可设计“地理游戏”、“辩论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在课外教学中,可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采取“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形式,创设网络互动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地理互动教学,不断扩大互动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影响。

第二,教师应对学生的互动参与给予多元化、积极正面的反馈。在今后的课堂互动教学中,该校地理教师应对学生的互动问答、互动参与给予更多正面、积极的反馈,并给予及时和详细的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得到启发并主动自我建构地理课程知识体系。此外,教师的互动反馈形式应实现多元化,例如从物质反馈奖励和精神反馈奖励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展开“双向驱动激励式”反馈,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就之感、喜悦之情,不断激发自我参与课堂互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胜前.实践与反思:中学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6-9.

初中地理课堂互动性的构建 篇12

一当前互动性课堂的现状

关于初中地理互动性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就已经被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给予运用, 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 这种教学方式越发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和采用。但是,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课堂真正互动起来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一方面, 是部分教师对“互动性”课堂理解得很片面, 简单地把“互动”当成课堂氛围的来衡量。另一方面, 则是关于课堂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没有把握到位。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互动弊端, 如在设计互动环节的时候, 老师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而生硬地设计互动活动, 忽略互动效果的成效, 最终使得互动成为“作秀”甚至是画蛇添足。再如, 教师在设计互动内容的时候, 不考虑互动的纽带和引导环节, 仅仅是把问题抛出来, 让学生毫无方向和目的埋头苦想。或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互动, 表面上看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 但实际上学生基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大部分学生常常鹦鹉学舌, 得不到实质性的学习和收获。除此之外, 在互动性课堂中, 对学生互动的评价形式和原则缺乏区分度, 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感受到表扬的激励作用, 同时互动过程中纪律的松散、讨论的自由度也给课堂管理带来不良的影响。

虽然互动性初中地理课堂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基于民主、平等、开放、探究性强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效果和意义上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作用。而构建好互动性初中地理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的精神大有裨益。为此, 笔者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互动性课堂的理解, 对初中地理互动课堂的构建做了初步的探讨。

二构建互动性地理课堂的前提

互动性课堂, 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本质上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 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而“互动式”地理教学, 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 使各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进而形成整体、多维、动态的交互式教学活动过程。为此, 在设计和实施互动课堂之前要把握好如下几点:

课堂互动依靠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 首先应建立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 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创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无论何种方式尽量多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集思广益, 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

在互动性地理课堂中,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 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课堂公平、公正的互动原则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有意识地平等、公正和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处理学生因对知识理解产生分歧时, 要做到不偏爱袒护、不专断。如果不注意公平原则, 将导致互动较少甚至没有互动的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边缘角色, 置身事外, 形成互动障碍, 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 在互动性地理课堂中要注意课堂的及时反馈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积极正面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 对互动的效果以及继续进行都有非常强的促进作用。而与此同时, 评价要有区分度和对错观, 不是一味的表扬和赞许, 否则容易失去评价的激励作用, 而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弱化自我检验的能力。

三构建互动性地理课堂的策略

1. 互动方式因材而异

互动性课堂的构建其本质目的不外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在教学互动的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 同时也要紧贴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对知识点的要求。初中的学生并不是初次接触有关地理的知识, 他们不仅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同时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互动性教学课堂的构建中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

在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时, 可以侧重自学为主的问题探究互动方式, 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引导下, 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哪些?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是何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的是何种语言?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有哪些?它们的分布以及各自的特点?等等去探寻本节课的知识。在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和《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时, 可以采用侧重于自主探究的互动教学方式, 而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 教师则可以采用侧重于实践性的互动教学方式。

2. 互动贴生活、接地气

学生是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因此, 在互动性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将更好地促进互动课堂的进行。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 教师可以先将事先准备好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进行朗诵:“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 开动脑筋思考诗句中所描述的代表的是中国的哪些地区。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背景, 背诵一些诗句或者描述风土人情的谚语, 让别的同学来思考其中所代表的地区。

3. 互动注重创新和自主性

地理源于生活、同时最终也应该走向生活, 互动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就是要求教师侧重生活中的地理, 进而在学习中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不同区域内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因此,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教学互动, 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互动环节:设计一条贯穿南北的旅游线路 (从哈尔滨→杭州→桂林→海南旅游) , 提问: (1) 如果三月之初顺着这条路线旅游, 在着装上应有什么变化? (2) 沿这一条线路旅游, 自然景色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3)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如果上述旅游地点需要房子设计招标, 你能帮助设计吗?为什么这样设计? (5) 沿这条旅游路线上的居住民吃、穿、住、行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从这样的开放式互动设计中让学生体会南北人文地理的差异, 进而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实现互动课堂中教与学的实质性收获。

四结束语

互动课堂的构建始终是基于学生积极参与而真正发挥其实效的。作为一种优化性的课堂, 仅仅浮于氛围的高涨往往是对互动性课堂的认识误区。人教版初中地理, 课本内容具有良好、可开发的互动性, 为此, 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灵活地选用互动性课堂形式, 真正发挥互动性课堂的优越性,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高效课堂。

摘要:互动性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优化性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为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已经被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本文在对构建互动性地理课堂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后, 对构建互动性初中地理课堂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互动性,地理,策略,构建

参考文献

[1]孙卫华.互动性教学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孙志宏.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港口机械设备的管理下一篇:防控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