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2024-10-03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共11篇)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浅析地理目标教学地理教学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建立地理学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体系,遵循地理学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学遵循确定的目标进行,使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洞察明晰,心中有数,激发师生共同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推动地理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一、完整的素质教育目标

第一层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贯彻这一目标是因为它是学科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地理学教育大纲为地理学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有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大纲》基础之上,才能使目标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中学地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学各科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关于知识教育,必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要调动各种因素,讲究教学艺术,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满堂灌”,运用“启发式”等方法,为学生构架有条不紊的合理的融汇贯通的知识体系。地理知识教育对地理学科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必备的基础,如果除却知识教育,那么,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便会失去基石,成为空中楼阁。

关于能力培养,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目标教学的一大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地理问题能力,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这是打开地理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目的在于授人以渔,让学生终生受益。

关于政治思想教育,要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观点。在地理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这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的目标。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首先要实现从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化。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教学目标,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具备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捷径。

二、达标教学过程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标明确之后,达标途径的确立和实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学中要力求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一)认真执教,作地理教育事业的挚着追求者。

虽然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理课在中学各科中处于不利地位,但面对漠视,作为对地理学有较深刻理解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一往情深,比别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自己对地理教育事业挚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是能够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爱好的。

(二)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应用多种媒体(如幻灯、录相、图片、讲座、版报等)、针对性实体(如地理模型、自然现象等)和难度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认识地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高中地理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从人――地关系协调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生观教育;初中地理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眼、手、口、脑并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三)突出重点,浅化难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完整性学科大目标的组成部分,是战术性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目标,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实施。

(四)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要实现目标教学,除了要研究大纲、教材、教法外,还要研究受教育的对象,要尽可能普遍提高学生地理学素质的同时,让喜爱地理学的学生脱颖而出。因为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人地系统的整体化,本世纪末至下世纪,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地理学在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及人地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培养跨世纪的地理专业人才,应从中学地理教学开始。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2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 创新 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地理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教学对初中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学生有责任且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地理情况。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自然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到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让学生加深中国国情的了解,知道某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某些地区的人们还未解决温饱问题,从而让他们培养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现在的各种资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充分的条件。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和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均有交叉的地方。学习地理,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地理知识也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从而培养了审美情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发现在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地理教育虽然被视为一门基础学科,但在升学率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将地理学科作为“副科”的一种,不重视地理教学。在初中课堂上,由于地理教育长期受到冷落,老师课前不重视备课,授课时照本宣科,对着书本的知识生搬硬套,使用陈旧的教学资料,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学生参与性不够强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下,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思维没有得到启发,没有从根本上消化所讲授的内容,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好的习惯,过分地依赖老师,碰到问题不会自己寻找方法。同时,由于学生参与性不够,无法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授课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针对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

(一)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地理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记录为主的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具体针对每堂课内容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技巧,比如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鲜活有趣,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所学的知识。只有学生得到亲身的参与,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才能更加深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地区降水和降雨分布时,可以以梅雨为例,让学生联想与降雨相关的诗句或者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另外,积极的互动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积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将人的视觉和听觉进行积极调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所要讲授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对中国省市进行介绍时,可以通过该省具有特色景物或者特色进行讲授,配以相关的图片或者故事,例如,介绍湖北省时,可以湖北—武汉—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独特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从而消化所学的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特点,决定是否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采用多媒体授课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三)充分借助地图的优势,使课堂生动有趣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多考虑地图的作用,充分发挥地图的优势,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例如,在讲授中国地形时,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山川河流形象的展示,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无形中记住了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通过地图教学,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本人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于目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文刚. 谈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不足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10(20).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为适应这一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必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而且也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简单谈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事物、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课前组织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的内容及形式

现行的地理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案例进行以下分类:依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依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地理图象;依据情境的不同,可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依据案例用法的不同,可分为讲解式和讨论式。

2、课前准备

主要包括学生的准备和老师的准备两方面: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搜集材料、整理案例并分析其在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即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老师的准备应从内容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着手,其中教学的组织最重要,如学生任务、时间安排、活动设计等。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目前地理教学中的案例以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师的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下面以“全球变暖”为例,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案例:“图瓦卢,搬国奇观全球拭目”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其面积只有26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人们将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然而,在2001年初,有关专家指出:在过去十年中,海水已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如果情况没有改变,到2010年,全球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至80厘米,图瓦卢的九个小岛也将在50年内全部浸入海中,“闪亮的明珠”将永远消失在世界地图上。2001年11月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宣布: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到邻国新西兰。

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前,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其主要目的是: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尽快对案例产生兴趣。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标题 “图瓦卢,搬国奇观全球拭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②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理论准备,因为如果学生对有关的理论缺乏了解,就难以在教学中开展有价值的、高水平的讨论。

2.呈现案例,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主题。

教师在呈现案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其中所涉及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师生进行商讨,确定案例中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在该案例中,就确定以下3个需要共同研究的主题:

①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②近年来海平面的上升为什么会出现加快的情况?

③ 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海平面不断上升的问题? 3.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思考并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与交流。如对问题①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得出“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是地球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原因”这一结论;而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讨论,则能进一步指出“近年人类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氟烃等)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地球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并且注意到“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案例的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对问题③,学生就提出以下的建议:工业生产尽量采用干净能源、对各国温室气体实行限制排放、大规模植树造林等。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首先应充分肯定,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保持其继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然后,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各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取最有效、最迫切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4.案例的拓展与升华。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完成以上3个问题的讨论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全球变暖,对我国会产生哪些影响;发达国家们又是如何对待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在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中,可能还会含有哪些成分,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要运用到地理方面的知识,还会涉及到生物、化学、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对它们的思考,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5.教师的小结与点评。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作出评价,以便今后能更好地进行案例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有必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揭示其包含的原理、规律,使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如对该案例,教师可作简要归纳。

四、案例教学的效果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才干。

2、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

4、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五、案例教学的局限

1、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它常常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培训上,它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比较长。

2、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较低。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比较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5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认同,由于各人基础不同,在具体实施时采取的方法也各异,但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否则,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本文通过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素质的提高、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阐述了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关键词: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 教师地位 更新观念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他事关国家民族的存亡。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6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本文结合地理学科从学案目标定位、学案过程编制、学案评价机制三方面就如何编制学案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学案 地理教学 有效性

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地理课程,如何编制一套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地理学案的编制需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的学案目标定位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目标是一份好的学案的统领,可以分为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两个方面,即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与学案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其中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为第一层次。

1.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

一份学案将让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学案编写包括学习流程顺序、活动的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图表数据的使用、探究问题的抛出及针对练习的数与质等,这些怎么编制,为什么这样编制,必须经过反复考虑,明确编写的目的性。比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一课学案的导入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看起来该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其实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形成学案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与持续进取的动力。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7

一、新教材图像系统的优越性

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物及其特征,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各种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图像使得教材形象直观、重点突出,通过形象思维可使抽象难懂的原理和概念,转化为具体易懂的图像化地理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图像的运用

(1)看图。运用图像系统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当一幅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首先要强调图像的名称;其次是熟悉图例;最后明确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

(2)析图。所谓析图是在阅读图像的基础上,探索地图上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图像符号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事物及其规律,并将所获得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得出正确的结论。

(3)绘图。绘图是图像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绘制地理教学挂图,还可以指导学生作家乡气温、降水月份分配地图、土地利用地图、城市功能分区地图、人口增长示意图、经济结构示意图等等。学生自绘图不仅把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在地 图或图标上,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如课本插图、地图册等, 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图像性。绘图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边讲边画,化静为动;还可以化文为图,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4)重视综合用图。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综合用图、优化组图,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综合用图,要重视形象与抽象(如自然带景观图与自然带地图),表象与原理(如火山景观与火山原理图),平面与立体(如地形剖面与地形模式图),定性与定量 (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图与同级图) 以及正面立意与反面审思 (如森林作用正面绘图与森林资源破坏有关漫画)的有机结合。

综合用图,既要善于用好单个图像子系统内的复合图,组合图,更要注意多个图像子系统间的联系与配合。例如,教材中的“世界水资源”部分,图像系统内汇聚了包括地图、地理影像、地理绘图(含漫画)、统计图、示意图(模式图)在内的多种地理图像。将图像子系统协调配合,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定性到定量、从平面到立体、从正面到反面、多视角、多层次地认识世界水资源问题。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一图像子系统的运用与配合, 则都会削弱教学效果。

(5)运用图像巩固知识。在复习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例如,讲我国的四大高原,首先出示表格,边总结边填写效果就更好。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图像教学

(1)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安排、制作投影片。

(2)可以重点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等主要问题,便于两史一情教育。

(3)将轮廓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各种示意图、略图等有机地协调组合成一体,可生动具体地反映地理特征,增强表现力, 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地理应用技能的培养。

(4)能着重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兼顾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较为灵活。

(5)可根据需要设计与编制专题地图。城市、工业、人口分布、矿产、资源、农特产品分布,交通略图等图幅,内容单一,图面清晰,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

四、图像的综合利用

(1)利用图像研究现象的分布规律。普通图像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自然地理要素,也有社会经济要素,在图上可以从分析的角度去分别研究某一要素或现象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如水系的结构、水系的密度;地形的起伏变化、高程与高差、形态结构;居民地的类型、大小、结构、集中与分散程度、居民地分布特点等。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去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

(2)利用图像研究要素或现象间的联系。通过研究要素和现象间的联系,既可以揭示全球大范围内形成的地带性规律,如水平地带性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又可以揭示局部范围内形成的非地带性差异,如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方向的地域差异,并能阐明上述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例如,通过世界土壤、植被图与气候图对照,首先可以看出全球范围的土壤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是由气候的地带性所决定的,然后通过进一步对照地势图或地形图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土壤与植被局部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变化影响的结果。若将土壤图和植被图对照,将会更加清楚地发现土壤与植被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有许多要素和现象都可以利用图像研究它们的动态变化,如水系变迁、植被演变、天气变化、台风路径、城市沿革、人口迁移等等。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表示动态的图像, 从一幅图上可以直接看出这种变化的数量、幅度、方向、位置和范围等;另一种作法是利用不同时期出版的地图,或利用不同时期的资料编制成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快乐 地理课堂 有效 地理教学

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中普遍的呼声是要构建有效课堂,可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仍然可见加班加点抓学习,苦行僧式要成绩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是有效还是高耗?能否让学生在快乐中达到有效课堂的目标,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自2008学年起我校开始“快乐课堂”教学的研究,经过实践,我觉得“快乐地理课堂”能有效的实现高效与快乐这对矛盾的统一。让老师快乐施教,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和谐,有效,共生的教学效益。

一、“快乐地理课堂”的内涵

“快乐地理课堂”是指充分激活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有效利用课室环境、人机环境、心理环境,让师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实现地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快乐地理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以高效为目标。课堂教学由追求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快乐课堂是开放、有序、灵动的课堂。一是追求课堂幸福指数,这是由课堂的开放程度,学生的思想自由度,心灵的愉悦度决定的,是对传统课堂革新。二是追求知识构建能力指数,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构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快乐地理课堂以“互动”为特征,小组探究为组织形式,竞赛闯关为渠道,最终实现地理知识由现在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延展,突出地理的生活性特征。

二、“快乐地理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地理课堂的变革

常言道“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教育改革的问题也集中在课堂上,揪住了课堂解决了课堂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和找准了支点便能撬动整个地球的说法差不多。纵观近几年的课堂改革实践经验,提法很多,如:课堂知识的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课堂教学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任务型课堂等不一而足。似乎学生是一部部机器,课堂是一个个工厂。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人性关怀很是欠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学生质疑对抗缺失,学习热情和展示面不高,参与面不广。而快乐地理课堂的目标是有效和快乐,更多的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苦行曾到快乐学的角度对课堂进行改变。它反应了地理课程标准“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要求。让“师生在快乐中体验地理知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推动作用,在高效中享受幸福时光”是我们的追求。因此,实施快乐地理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前地理课堂改革中所遇困惑和难题的破解。

三、“勇士闯关”在课堂——“快乐地理课堂”操作方式

(以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为例)

简案如下:

该节课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学科专业上它是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帮助同学们建立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方面“快乐式地理课堂”教学法使它快乐学习与有效课堂双丰收。

第一关:快乐导航。

课前老师根据课标要求布置学生小组自主预习,通过媒体查阅资料,寻找西双版纳丰富旅游资源的图片,信息资料。为“快乐地理课堂”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提纲 A:西双版纳在哪里?(用地图说明)

B:西双版纳为什么能吸引人们去旅游?有何特色?(找图片展示旅游资源)

C:当前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D:相关的预习练习。

第二关:情趣入境。

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如何,导入课程极为关键,可以说是点火,还是注水得区别。“快乐地理课堂”总是把这个环节当成一节课的助推器。主要方式有:角色扮演、特产估猜、游戏活动、音乐欣赏、视频简介……。这是构建知识很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我们采用的方式是角色扮演、音乐欣赏:上课时开始老师让学生讲旅游中的乐趣,突然一位导游(学生扮演)举着“西双版纳旅游欢迎你!”的旗子进来。推介西双版纳旅游并放映音乐欣赏片《西双版纳我的家》。导入课堂,开展小组学习。

第三关:快乐闯关(加分评勇士)。老师设计:填图、选择、填空,讨论,展示,角色扮演等。

“快乐地理课堂”的立意是:构建开放式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探究、发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借鉴游戏活动的优点,让学生在闯关升级,分组合作,竞赛争先中有效、快乐的渡过课堂40分钟。

第一环,填图展示关:西双版纳的(纬度,省份,相邻)位置。

第二环,抢答:体现预习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

第三环,小组讨论回答:(1)设计并说明去旅游的衣着和雨具的理由。重点突出气候及成因。(2)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促进的作用?

第四环,小演讲,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困境和对策。

让大家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整理发言内容,推出小组代表作为主要发言人,然后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打分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主动性,形成课前进行认真的准备;上课积极参与,协作互动,大胆质疑,陈述己见的良好学习习惯。

各环节师生评价小组得分。

第四关,激情拓展。联系中山实际开展旅游设计。(课外实践一周内上交。)每月按课堂得分评选各组“勇士”进行颁奖,并用表格在课室统计张贴出来。

四、效果分析

实施“快乐地理课堂”教学一年效果明显:

1. 学生对课堂的评价普遍很高。据对初二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有以下结果。

内容课堂有趣精神集中问题答对气氛活跃期待下节

所占比率98%95%85%96%90%

从数据统计看来,学生对“快乐地理课堂”是非常肯定的,效果也很明显。

2. 考试成绩

班级实验班1对比班1实验班2对比班2

期末考试85718370

这是上学期初二年级期末考试地理成绩,从对比数据可知使用“快乐地理课堂”实验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级。

从两份数据的统计分析,我觉得对于我们城乡结合处素质不高的学生,如果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呈现方式上,学生在预设中接收,学习地理的兴趣得不到提高,课堂学习的欲望不强烈,学习效果必然低下。“快乐地理课堂”从重新构建地理知识的角度,重视了地理知识的生成性,生活性,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激发,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时间多,参与度高,有趣、活气、有效。实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注重过程参与与方法培养;形成对地理学科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目标。初步达到了在地理课堂中快乐参与与有效收获的目标。

结语

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9

首次分享者:又 已被分享12次 评论(0)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删除

许多故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元素,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一、在课堂引入时运用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案例一:学习东亚季风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三国故事中借东风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应允借东风相助。

引入问题:火烧曹军为什么需要东风?他们的地理位置如何?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东风?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就能更有兴趣去学习季风的相关内容,并掌握重点内容东亚季风的风向。

案例二:讲解海陆风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我先给学生讲了个侦探故事。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神探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和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怪让人害怕的。”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指认出了准确的凶手。

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凶手是谁吗?海陆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个个跃跃欲试想找出凶手是谁,所以马上开始热烈讨论并很快掌握了海陆风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在练习课中运用地理故事设问,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案例一: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特混舰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了成功。在这次行动中,时间选择在冬季的一个周日;线路选择了从择捉岛单冠湾至珍珠港的北部航线。

考察知识:(1)冬季地处西风带的洋面,多大雾天气,海况恶劣,利于舰队隐蔽;(2)与西风、北太平洋暖流同向,顺风顺船速快且可节省燃料。

案例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

考察知识:英吉利海峡位于40°N~60°N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风大浪急,多大雾,不利于渡海作战。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地理故事作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历时60多年的阿以冲突至今仍未和平解决,水源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南部多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水,还在被占领的土地上抽取地下水。

研究要点:西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的成因以及西亚地区的淡水资源状况。

案例二:1941年,德军的铁蹄逼近了莫斯科近郊。从纳粹手中的望远镜里,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上的红星了。谁知一觉醒来,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摄氏度。冻结的汽油让汽车、坦克、装甲车动弹不得,后勤供应断了,士兵又冷又饿,几乎被冻僵了。希特勒战而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

研究要点:寒潮的成因、利弊以及预防措施。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篇10

身为地理教研员,深入基层无数次地听课评课,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现代中学地理教学?怎样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一节地理课?怎样更有效地利用下基层听评课这一管理行为对基层的地理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成为每一位地理教研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人多次在基层的听评课活动中同老师们提到自己评课的“六看”,现将这“六看”整理出来并加以必要的说明同大家共同讨论商榷。

一、看目标把握

1.教学目标要明确、适当,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符合课程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衡量一节地理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教学目标决定着授课的方向,贯穿着全课的始终,全课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教材每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均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阅读本部分教材的课程标准,仔细地体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实质。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要严重超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要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造成学生知识的缺漏和能力的降低。2.教学要求要适当,要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教学要求。学生素质好,要求可适当高些;学生基础差,要求可适当降低,同时要兼顾优秀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有收获和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二、看课堂结构

1.教材梳理要自然顺畅、系统条理

教师对一节课教材的把握梳理是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和重要前提,教师对教材的梳理要做到系统、清晰、条理、顺畅、以纲带目。重点难点把握准确,难易知识处理得当,重点问题拓展到位,教学用语科学准确。这一要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教师专业基础是否扎实、备课工作是否充分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学生手中的教材只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素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和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地分析本部分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适当地的查阅与本节知识相关连的一些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力求对本节教学内容找到一条即便于知识要点的串连,又感觉整个教学过程自然顺畅的“线”,最后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教师感觉有必要补充的素材和信息恰当的穿插到这条线的主干或分支当中,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自己梳理设计的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搬迁、增减。即依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新课标教材内容编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注意此点。这也是每一个负责任教师备课工作中付出精力较大的环节之一。那种完全依据教材顺序照本宣科、机械叙述、知识点堆砌的课堂教学根本谈不上什么备课,更难谈什么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但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抓住关键。

对重点内容,要做到重点处理、练习要充分、拓展要到位,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得准确、牢固、熟练。

对难点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列举实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简化、易化。

抓住关键是指对理解和掌握本章、本节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教师要在讲解、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确实理解其地理意义,明确掌握关键对建立知识间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3.要注意地理“三标”要求的有机结合。

地理知识教育是地理能力培养、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础,地理能力的发展、情感品德的提高,也能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轻视地理能力培养、情感思想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脱离教学内容的空洞说教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寓能力的培养于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寓思想教育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这里的地理能力是指学生的自学阅读、提取信息,理解分析、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能力,在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4.教学环节要安排合理、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导入、讲授、活动、互动、反馈、总结等)连续活动的整体,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教学过程的优劣,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流畅,衔接是否紧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进行巧妙的“链接”,合理选择教学过渡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否则容易引起教学上的随意性,出现思路混乱,知识堆积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看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首先要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师特长择优选用教法,并能根据课堂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合理地将几种方法组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显得活泼而生机,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一种良好状态。其次,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可用是否有“启发性”这个总思路去衡量之。2.重视直观教学,合理选择教具和其它教学辅助设备。

教师应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并尽量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具体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笔记,如何记忆和回答问题,如何读图和绘图等地理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掌握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四、看情商技能

1.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教态潇洒、自然、、文明、大方、亲切。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和亲和力、感染力,同时要做到准确、规范,更不能用乡言土语代替地理专业术语。在这一方面不同的教师个体之间的确天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信勤能补拙,大量的实例也证明了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是可以取得较大进步的。2.教师板书要做到字迹工整,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布局巧妙,整齐美观。板图板画要简洁、清晰、准确。板书板图技能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必要的教学基本功,特别是当前的许多青年教师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3.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使用娴熟、自然、恰到好处。

4.教师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交互过程,它充满着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或者是学生同步配合不上,或者是学生提出一些古怪、超本超纲的问题,或者是课堂突然受到一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者是个别调皮的学生无理取闹„„,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妥善地处理,避免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或僵局,从而反映该教师组织教学中的应变和调控能力。

五、看学生参与

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协调。

没有广泛学生参与或学生参与度很低的课堂教学不能称为一节好课,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是思维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学习,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组织学生广泛地而积极的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使教和学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

六、看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导入环节 乡土地理 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高中地理教师会向学生传授经度纬度、世界地图、时区计算等基础知识,但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更熟悉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即增强地理知识学习的接近性与生活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与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有助于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包含多种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测、调查、考察、实验与评价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与应用分配任务。其次,教师先行考察路程实况,并准备好纱布、消毒水与创可贴等紧急医疗用品,以及放大镜、指南针等必考察工具。最后,在考察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分析考察结果,并总结此次考察的心得。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学附近考察其地形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等环境要素。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引入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使高中地理知识与乡土地理知识互相补充、有机融合,从而有利于增强高中地理教学的科学性与现实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讨论与实践的尺度,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高中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推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国权.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139.

上一篇: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营销团队的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