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2024-08-23

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论文(精选5篇)

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在传统初中英语写话教学中,多数英语教师都从学生的语法、句型、单词等基础知识上着手,偶尔有一些英语教师会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来丰富初中生的知识视野和认知范围,借此丰富初中生的写话语言。整体来看, 这种教学手法不利于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笔者认为,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的价值与作用就好比连环画册中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代入感和认知。如果写话教学中合理导入插图资源,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意识。

一、欣赏画面,诱发学生联想

想象力是实现创造的基础前提,丰富的想象力会让工作、学习等活动变得事半功倍。在初中英语写话教学中合理使用插图,让学生在欣赏插图画面的同时联想画面情境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同时还能有效增强他们的写话兴趣,继而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增强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以苏教版初中英语《Unit 1 What’s your name?》为例:这节课中有这样一张插图(如图1),在写话教学的时候,我围绕这张图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思考性的问题:

师:图中的学生们正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互相介绍。

师:他们为什么要互相介绍呢?

生:应该是开学的第一天,他们还不了解彼此,所以要互相介绍一下彼此的名字。

师:那么,围绕图片中的信息,以 《What’s your name?》这个题目为主,以本班为基准,同学们能否写出一篇简短的英文作文呢?

在我的诱发下,学生们纷纷投入到了操作当中。当他们完成书写之后,我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简单的检验。其中不免有些学生在语法和句型的使用上出现了问题,但是通过细致的点拨,他们很快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整体来看,这种围绕课本插图进行联想的看图说话指导手法一方面可以促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方面还能让他们重温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细节把握,基础造句练习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包含了许多的信息,而围绕这些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基础性的造句,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更加扎实。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分析插图内容,然后挖掘其中的亮点,并鼓励学生围绕这部分细节展开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使用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来造句,一方面也可以间接巩固本节课所接触到的新词。当然,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相应的错误,而通过我们的正确引导,必然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正确用法。

三、材料累积,丰富写作素材

看图写话是一个思维高速运转的过程。在这期间, 英语教师不但要围绕课本中的插图启发学生联想和训练,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挖掘材料中的某些精华进行合理的记录,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但是,课本插图中的哪些要素值得积累和记录呢?首先,插图是课本内容的变相整合,其中自然包含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插图的信息进行挖掘,比如挖掘出其中包含的生词,以及在使用这些生词进行造句时所用到的语法等。这样,不但可以让插图间接达成思维导图的效果,而且还能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比如:在图2中,出现了book、ballpoint pen,及一些 “时间”等,这时,我们便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标注上本节课的句型,如:“Is it time for...”、 “It’s time to...”和“What...to do....”等,以及一些短语如:wake up、would like to do sth和look forward to sth/ 句子无须记录在记录册中,而是用来课堂锻炼。由此,学生便可以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写话训练奠定关键的前提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初中生在英语综合能力上存在局限,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这个环节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正确地记录相关知识点。

总而言之,倘若英语教师把写话教学方案比作画中的飞天神龙,那么教材中的插图则是关键的“眼睛”,它恰恰是英语写话教学中的神来之笔。但是,该如何让这个“眼睛”在英语写话教学中发挥作用和价值呢?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展现出插图所具备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观看插图的过程中可以生出代入感和写作的积极性。而与此同时,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插图提高写话教学质量。

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愉悦”教学助力地理高效课堂

作者/郑佳音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构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高效课堂。地理高效课堂要有“愉悦”因子,它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空气”“阳光”“水分”,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一、创设“愉悦”教学情境

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去,并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习得地理知识,使学生在情感、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先用投影仪展示三条旅游线路:①1月,走南闯北伴随新年钟声游(新加坡→广州→长沙→北京→雅尔库茨克);②5月,从东往西回归自然游(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③7月,登高望远体验民族风情游(南京→成都→拉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旅游线路。为了确保学生旅游顺利,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锦盒,每个锦盒上都有一个问题,学生只有答对问题,才能打开锦盒,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高效课堂中“愉悦”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新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二、列举“愉悦”教学案例

地理学科中的`许多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选取“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案例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有趣的案例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关注,并积极进行思考。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助推力。

在讲解“中国的土地资源污染严重”这一知识点时,笔者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时,照相机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对新电池,结果发现旧电池无处可扔。那时,北京还没有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这对废电池带回德国。故事讲完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谈感想、找不足,并设计保护环境的标语。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课后同学们自发地组织了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环保之风吹遍校园。

三、提供“愉悦”视听体验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图像方面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教师若能将录像、挂图、投影、漫画等多媒体手段熟练运用于教学之中,提供“愉悦”视听体验,便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火山与地震》一课时,笔者播放了发生于184―7月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的电脑模拟图像、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山崩地裂的景象和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的图像,学生既好奇又恐惧。他们纷纷提出疑问:这些地方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地震?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长沙会发生地震吗?我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看图析图,寻找答案。同学们兴致高涨,疑问被一一解开。接着,我将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应急措施投影给学生看,请他们指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正确,并说明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还说出了另外一些正确的自我保护应急措施,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探析初中地理插图的教学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巴西》第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彩图“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然后提问:“具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喜欢跳桑巴舞的国家,大家知道是哪个国家吗?” 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通过阅读课本彩图“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让学生观察了解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的体表特征差别,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在课前学生阅读彩图的基础上,教师也能比较容易讲授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运用插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通过以上运用插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插图的习惯,使用插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中国地理《西南三省》后,为了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我把西南三省的教学挂图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在挂图上“举例说明西南三省地势和气候的关系”,他們就能在地图上熟练地指出:“贡嘎山、峨嵋山和重庆都在北纬30°稍南的地方,但由于贡嘎山海拔7556米,峨嵋山海拔3099米,而重庆海拔仅200多米,根据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的原则,所以贡嘎山气温比峨嵋山低20°,峨嵋山比重庆又低20°,所以说地势同气候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不仅西南三省如此,其它地区也同样”。这一答案基本是正确的,而且完全是根据插图情况答出来的,这是理解记忆,决不是机械记忆。

三、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课本插图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片提问能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如讲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时, 教师可以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电站分布图、气候和地形图,并提问:TVA为了开发航运和发电效益,为什么要在该流域建许多水闸和大坝?提示学生结合该地区的气候和地形图,分析气候和地形如何会影响航运和发电效益,由此可得出该流域建许多水闸和大坝的目的。再如,讲山西能源综合利用时,教师可展示课本山西煤炭产业链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图,并适时提出这产业链带来怎样的结果?学生通过分析会很快得出: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山西产业结构多元化,提高山西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此种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例如在《中国气候》一节的教学,本节主要的内容是总结中国的气候特征。我在教学中没有像以往的先总结出几个特征,然后进行分析。而是第一步指导学生读课本中的《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我国冬夏气温特点,进而说明我国有多个不同的温度带,并指导读我国温度带图;第二步读《中国降水分布图》明确我国各地降水不同,从而形成了四个干湿地区,并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第三步让学生根据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分析我国气候类型并指导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注意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经过以上三步,学生能综合分析出我国气候的三大特征——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季风性和大陆性显著。这样学生能从这些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并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护学生的视力

人的眼睛具有非常强的审美能力。漂亮的插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改传统教科书死板、单调的特点。丰富的图片资料,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尤其是各个区域的景观图,颜色丰富,凸显各区域的特点。这也是这套教材得以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彩色图片,使课本色彩丰富,这样能起到保护学生的视力的作用。插图是以图形的形式,用形象的色彩语言呈现地理知识。如何才能从这些插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是课堂的教与学的重点,因此,教会学生会阅读分析各类地理插图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很重要的一环。

五、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

绘制地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主要包括填图和绘图,它是插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学 基本任务之一,填绘地图既含有动作技能,又具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地理填充图册是训练学生填绘地图的主要练习册子,在填充江河、山脉、国家等地理事物名称或填写某些数字,或标注某些符号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书写字的顺序,大小等问题。填图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绘图在初中阶段主要有用方格法缩放地图,根据提供的地理资料绘制简易平面图,根据提供的地理数据绘制等值线或柱状或扇面图,在绘制前两种图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比例尺的运用。适当的填图,绘图训练,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绘制地图的技能。

谈谈地理课堂教学中插图的应用 篇4

一、课前读图, 激发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 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先引导学生读彩图, 然后提问:“具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 喜欢跳桑巴舞的国家, 大家知道是哪个国家吗?”通过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学习《地球自转》时, 提问:太阳的东升西落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一天有白昼和黑夜现象?初一学生对这些现象很好奇, 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于是, 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教学, 学生也会带者激情去学习。

二、图文结合, 通俗易懂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 它与文字相辅相成。插图印证文字内容, 文字描述插图。对课本插图的分析, 也就是对地理文字知识的传授过程, 掌握了插图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如学习“中东石油宝库”这个知识点, 让学生看“中东石油分布”图和“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图, 学生一目了然就知道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 结合文字并很快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是目前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由于自身对石油消耗少, 中东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洲, 然后教学生读和“波斯湾石油外运”图, 及石油输往国外的路线。看图后先让学生口头描述石油输出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的地区, 再让学生按顺序把他们写出来并完成表格。这样,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东石油外运的路线, 学生印象还会更深。图文结合, 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部分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巧用插图, 释疑解难

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有时利用课本插图可以在教学中收到释疑解难, 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如学习《中东》先引导学生看“中东在世界的位置”图,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中东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看图, 理解“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 明白它联系亚、欧、非三洲, 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 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再让学生看“中东局势漫画——路难行”并结合材料文字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中东重要的战略位置, 从而明白中东为什么倍受关注, 讲到“中东匮乏的水资源”时, 让学生结合图和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中东河流稀少, 造成水源匮乏;还有大面积的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 气候干燥导致水资源匮乏;再结合气候分布图, 让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很快发现, 沙特阿拉伯面积广大, 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高温少雨, 也是导致缺水的原因。这样就给中东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再结合图中对话让学生探究中东紧张的局势,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白中东为什么战争连连, 原来国与国之间还常为水而战。结合插图让学生从多方面分析, 找到中东战争的根源, 学生印象也会更深, 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最后结合多元文化的彩图, 引导学生观看文中彩图, 增强学生的视觉形象, 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就会明白中东多元的文化形态, 让学生探讨不同宗教之间有无排异现象?从而使学生理解不同的宗教文化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因素。中东还因文化形态的不同常发生战争。进而让学生明白中东为什么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图文结合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就会释疑解难, 从而突破难点。通过看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将图文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也感受到中东人民对和平的渴求。

四、引导欣赏, 陶冶情操

在讲旅游景观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美好河山和人文景观, 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讲到“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时, 让学生读欧洲西部的地形图, 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然后观看书中的彩图, 结合书上的彩图和文字, 自己描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再请一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介绍一幅幅风光优美的图片, 并配上轻音乐。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 挪威峡谷的曲折幽深, 地中海夏季阳光明媚, 海滨迷人的沙滩景色, 阿尔卑斯高耸的雪山, 波兰肖邦的雕塑, 荷兰的风车, 意大利的罗马古兽场, 希腊的奥林匹克遗址公园, 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就是一处处优美的自然景观, 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仿佛走进欧洲, 领略异国风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陶冶了情操, 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五、巧用插图, 提高记忆力

让插图助力儿童阅读 篇5

一、在插图欣赏中感悟文字之美

文本中的插图,本意是用来装饰、美化,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的。但运用于课文里的插图,功能显然不止这些,它们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成了课文意境的诠释和注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形象地将其比作“麦克风”,尽心尽力地放大文本的声音。如果说透过文字可以揣摩到编者选文的价值意图,那么,我们与课文的插图对话,则是循着编者的思维,捕捉文字的意蕴和意境之美。刚入学的儿童,对于语言文字还不是那么敏感,有时对文字所描述的对象还不能认识周全。如二年级课文《秋游》中有这么一段话:“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捉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对于“蚂蚱”“亮开嗓子”“奔跑追逐”这些词,学生并不能一下子读出其形其状,也不明白作者这样的描写顺序出于什么考虑。这时候,我们给他们亮出课文插图,让他们先依次对号入座,图文结合认识蚂蚱这一动物,理解“亮”不仅有“明亮”的意思,还有“打开”的意思,知道“追逐”就是追着跑。那么,我们再次带着他们阅读这段文字时,眼前自然就有了生动的画面了。如果我们再做一次尝试,把课文的这段表达中的“打滚儿、逮蚂蚱、亮开嗓子、奔跑追逐”任意打乱,让孩子根据插图自由说话,然后进行比较,或许,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会有一个了解,能初步懂得按一定顺序介绍的方法。

二、在图文对照中让文字具体可感

文字是抽象的,而我们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尚是直观感性的,通过图文对照,从文字到插图,再从插图回归文字,可以让抽象的意境变得具体可感,词语句子的意蕴也会丰满很多。如在理解《母亲的恩情》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学生对于把母爱比作阳光,孩子比作小草都不甚理解,这时我们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阳光下小草暖融融、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样子,体会孩子也和春天的小草离不开像阳光一样,离不开暖暖的母爱。具体的景,带动心中的情,学生想象着阳光的温暖,对母爱自然有了移情,在理解诗句的意蕴之后,也多了一份感恩之情。

再如在学习《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泼水节的热闹场面、泼水的方式离我们这里孩子的生活很是遥远,他们基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这时候,插图就帮了他们大忙,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让孩子对照插图复述课文,想象情景,在创造性的复述中,他们理解了文字,感受了情境,心中也多了一份积累。

新课标指出: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充分关注编者为课文精心选配的插图,在图文对照中读懂画面,悟得语言,这样互为补充,互相诠释,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

三、在观察插图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借助课文插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协助他们将文字及其内涵理解得准确生动形象,还有助于他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提升。随着电子媒体的不断普及,当前的读图时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互联网上多彩纷呈、图文并茂的新闻、消息、知识介绍,都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领悟力。因此,带着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也是语文实践活动,借助插图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将眼前不动的瞬间画面转化为活动的场景,由此生动地叙述自己的说见所想所感,可以让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能力比翼齐飞,齐头并进。

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的“我”先后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想法,又有怎样的快乐呢?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播发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青蛙声、知了声……把孩子带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体会雨滴把绿叶当作摇篮睡在上面的舒服感受、感悟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里玩耍、嬉戏的快乐、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嬉戏的自由等等。这样的凭借插图展开想象、体验,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兴味盎然,在角色假想中获得极大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遐想:此时此刻,你想变成什么,去得到怎样的快乐呢?有了前面的充分观察、感悟、体验,学生的话匣子自然会大大敞开,在美丽的想象中获得心灵上极大的放松和愉悦,其写话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课文中类似这课能唤起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插图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细心去捕捉蕴藏其中的语用因子,学生定能从课文文字的平台上起跳,在模仿和迁移中练习表达,提升想象能力和写作水平。

上一篇: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下一篇:水下浅埋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