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运用(精选12篇)
插图运用 篇1
摘要:文章从插图在教学之前的运用和插图在教学之中的运用等两大方面来对物理教学中的书本插图运用做了相关的阐述, 以期能够从插图的教学运用方面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插图,初中,物理
高效率教学是目前教育界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课题。在初中物理学科当中, 我们广大的教师也是一直都把高效率的教学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为重点的途径。在追求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当中, 有着许多承载高效率教学的“介质”, 例如精辟的文字、蕴涵丰富信息的图片、深入浅出的例题、各种实验活动以及实验器材等等。在这些“介质”当中, 作为课文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图片一直以来却很少能够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和实际运用上的缺失。毫无疑问,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插图, 那么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将会在更多“介质”的帮助之下而更加的高效率。
一、插图在教学之前的效用
插图在教学之前的效用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之前自己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 可以怎样通过插图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类型的效用主要是靠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教师的些许引导。因此, 插图作为一种相对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化及形成能力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有关于电磁转换部分中安培定则的时候, 学生根据插图中的形象画面, 动手进行模仿, 将文字中的抽象与插图图案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进行沟通与结合, 让抽象依附与形象之中, 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对相关的定则进行理解和掌握。
又例如在观察书本上的四种剪刀图案的时候,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四种剪刀的不同形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自行推断在使用这四种不同剪刀进行相关作业时候的难易程度, 得出使用剪刀的难易程度与剪刀刃和剪刀柄的长度有关。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又可以进一步的总结出剪刀使用的难易程度还与剪刀刃与剪刀柄之间的长度比、被剪物体本身的坚硬程度、被剪物体在剪刀刃中的什么位置等等因素有关。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以上的信息之后, 再通过自学书本上的相关的杠杆原理之后, 学生就能很容易的将理论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这样的一种由观察插图到联想因素再到结合书本上的文字解释依次递进的自学效果十分出众。
以上的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在相关的物理内容教学之前, 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或者是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课本上的图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理解、掌握乃至于应用, 这样的一种图文结合的自我学习, 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推导的能力, 意义深远。
二、插图在教学之中的效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仔细观看插图, 进入到插图中的世界, 当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 就能很快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投入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浮力”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为何可以浮在死海上”的插图同时开始讲述:传说2000多年前, 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死海附近, 将当地的土著击溃之后欲将俘虏投入死海处死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俘虏们全部都浮在海面上, 一时间罗马远征军傻眼了, 认为这些人全部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于是就将俘虏全部释放……
教师通过插图与故事的结合, 很快的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 使学生迫切的想知道真正的原因, 于是这节课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能够对于物理建立起比较持久的兴趣的话, 那么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乃至今后的物理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无疑, 插图就具有类似的功效, 例如:在初二物理引言部分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插图“玻璃钟罩内点燃的两支蜡烛”, 图片问题是:请问哪支蜡烛会先熄灭?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是高的先熄灭, 有的说矮的先熄灭, 还有的说是一起熄灭。谁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 教师说既然这样那么不如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实验, 探索一下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热情高涨, 迫不及待的想亲手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短不一的蜡烛、玻璃钟罩、秒表、直尺以及火柴等实验器材, 将每四——五位学生按照座位顺序组成一个实验小组, 分工合作, 将实验器材的长度以及实验结果进行纪录。每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验器材做了实验, 但是实验结果却有所不同。
甲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的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乙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丙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矮蜡烛先熄灭, 高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丁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的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综合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后, 学生们都很震惊, 没有想到在相同容积的玻璃钟罩之内, 不同长度的长蜡烛和短蜡烛都是有可能先熄灭的。学生们一筹莫展, 此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我观察到事先熄灭的蜡烛所冒的烟是朝玻璃钟罩顶部上升运动的, 然后再沿着玻璃壁下降, 是不是和玻璃钟罩内的气流运动有关系啊!根据这位学生的观察发现, 教师又将一小根点燃的卫生香加入到实验中, 通过观察卫生香所产生的烟雾运动情况, 我们发现烟雾首先上升, 然后在罩顶聚集没有下降, 很快高的蜡烛就熄灭了。此时教师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蜡烛燃烧产生的废气温度较高, 因此向上聚集, 如果高的蜡烛离罩顶上部比较近的话就会先熄灭, 这是甲乙两组实验结果所证明了的。如果两根蜡烛的高度都比较小的话, 高的蜡烛离玻璃罩顶端较远所受影响就小, 而同时由于燃烧后的二氧化碳沉到底部使矮的蜡烛先熄灭。这就是丙丁两组实验结果所证明了的。最后提炼出影响燃烧时间长短的最为关键因素和两根蜡烛之间的高度差以及玻璃钟罩本身的高度和容积等因素有关有关。
这样的一种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兴趣激发, 随之组织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实验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都具有很好的功效。
3. 引发联想、全面掌握
在我们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的时候, 一般都采用三轮复习法来进行。在第三轮中的“回归课本, 查漏补缺”的过程之中, 我们教师可以以课本上的插图为“点”, 让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联想, 进而进入到每个重点章节知识的“小面”, 再将每一个“小面”与其他有关联的“小面”进行联系, 形成更大范围的“面”, 这样的一个关联集合就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知识链, 最终供学生形成自我的物理学习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插图, 并非是华而不实的书本点缀, 走进它、研究它、运用它, 你会逐渐领悟到它的作用与魅力, 让我们抓住课本插图这一承载诸多知识信息的介质, 将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李雪林.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基础教育参考.2011. (03)
[2]段其林.浅谈物理插图的功能及应用.中学物理.2011. (06)
[3]赵树青.物理教材中“以图代言”的教学策略.中学物理.2010. (06)
插图运用 篇2
廖琢佳
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教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看图写话,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发展到中高年级的看图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6至12岁的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形象生动、充满张力的课文插图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素材。具体操作中,可根据插图画面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或者课堂练笔等形式,描述插图中的情景。学生有了学过的课文作为基础,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这种课文插图描述对学生语言积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目前许多低年级的课文配了多幅插图,就像连环画一样,展现了故事发展的情节,学生们兴味盎然。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课文篇幅长,人物对话多,孩子们完整地复述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带领孩子仔细看图,借助课文弄懂每幅图的大意:青蛙生活在湖边——青蛙与苍鹰的对话——松鼠引导青蛙一级一级跳台阶——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孩子们根据插图讲述课文故事,难度降低了,有助培养他们的兴趣,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所感悟,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当前,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都是表现故事高潮或主人公形象的“经典镜头”。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充满质感和神韵,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学生的遐想。教学中,可将这样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带领学生反复品味画面。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孩子们知道了斯杰潘老人把猎枪挂在墙上,再也没动过,是因为被天鹅破冰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并试着给插图起个名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有的学生起的是“破冰勇士”,因为这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还有学生起的名字是“老天鹅”,因为老天鹅带领大家破冰、捕食,是天鹅队伍的灵魂。常常是一个学生话音刚落,就有另一个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团结的天鹅”,也有的说“天鹅勇士”„„
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各自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文本的理解。从学生所起的名字中,我感觉到他们对天鹅精神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了。天鹅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也更“高大”了,学生的情操也由此得到了陶冶。培养学生思维深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自于对课文的感知、消化、吸收和创造。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时间久远、空间遥远,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有些课文在情节的推进或人物对话、场面描写中留有空白。这类课文往往都配有发人深思的插图,为了弥补这些空白,教学中就要巧妙地借助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学生深度思维。
开发学生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章节中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想象力有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文和插图,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思维自由翱翔。
类似的插图在每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有编排,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孩子们的求异求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
高中历史教材插图的运用 篇3
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热情
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可以全面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问题探索之中。譬如在讲解有关社会历史变迁的问题时,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纵观我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这些年的发展带给了同学们哪些启迪?”一开始,同学们对这道题感到陌生,而且兴趣不高。于是老师变革教学手法,并将教材中关于“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御用汽车”呈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中的这个图片,图上的车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车有哪些区别?如果说汽车的发展和演变是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那么同学们眼中的生活变迁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插图的导入,学生们眼前一亮,随即理解了问题的主旨方向,继而快速投入到思考之中,并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
在教学中国古代史科技风尚发展的时候,老师将关于活字印刷术的相关插图出示在学生的面前,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书本、杂志、报纸上面的印刷术比起活字印刷术要先进许多,但是为什么要说活字印刷术是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发明呢?它具有着哪些人文意义?除了活字印刷术之外,我国的其它三大发明又分别具备哪些意义?透过这些伟大发明的演变,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通过对活字印刷术插图的导入,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这一伟大发明的印象,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
内容直观全面,图文搭配巧妙
教材插图是对课文文字的直观映射,功能性显而易见。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合理搭配图文,将会让教材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以宋元文化的知识点为例。在教学中如果缺乏直观插图的辅助,学生将无法理解当时的繁荣和昌盛。当老师将教材插图导入到课堂之中时,透过对插图观看,他们的认知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在此期间,可以借助相关问题引发他们的思索,如:“统治者为何要颁布重文抑武的策略?这其中交代了哪些时代背景?”这时,通过对插图内容的理解,学生很快做出了回答:“通过插图及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市集非常的发达,这便间接说明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昌盛。而在这个背景下,自然要重视对文化的发展,所以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宋词和元曲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我国的经典著作。”
在教学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将孔子和老子等人的插图照片展示给学生们,并告诉他们当时的学者为了实现治国的理想,四处游说讲学,而且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继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有名女学生说:“图中的孔子怎么看上去很矮呢。”她这么一说,惹得同学们阵阵发笑。老师告诉她:“虽然如此,但孔子还是《论语》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文化至今为我国所研习,甚至国外许多学者也在解读孔孟文化,可以说孔孟文化对我国的促进作用非常之大。”纠正了学生们的认知,继而让他们对插图中的人物有了全新的了解。
注重突出线索,合理揭示主线
插图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焕发学生兴趣,直观呈现文字内容两方面,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学习主线,继而让他们快速摸到重点。
在教学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老师将华佗的插图展示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华佗在医学上有哪些著作,他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奠定了哪些贡献?”笔者又将九章算术的封面插图交代给学生,告诉他们我国自古便存在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知识,从而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认知(许多高中生单纯地以为古代教学只教四书五经一类)。之后,针对司马迁的人物插图,又提出问题:“司马迁的《史记》为何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揭示了他的哪些思想情感?”
在教学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的时候,教师针对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插图提出问题:“两者存在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他们对当时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个问题相对简单,所以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无需寻找相关资料,只要通过教材中的内容便可快速回答出来,即不同点为:玄奘将他国文化带到中土,而鉴真东渡是将本土文化带到他国。相同点:都为国际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游,了解了异国风情,写出了《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将先进的技术和医学带入了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往来。
我国自古有画龙点睛之说,倘若把教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理念比作飞天神龙的话,那么教材插图则是神龙的眼睛,它是高中历史学科的神来之笔。但究竟该如何让这个“眼睛”发光发亮呢?这便需要我教师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在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构建趣味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继而全面增强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并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合理运用插图提高教学效率 篇4
一、运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教学的优势
1.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教师运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内容时,首先,以分封制用鼎制度为切入点,为学生展示和简单介绍了几幅有关西周鼎的插图。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他们思考:在中国西周时期,鼎具有什么意义,其有何用途?最后,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插图和课前收集的文字材料得出结论。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效感知历史,深刻把握史实。
历史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具有过去性。要想让当代的学生理解逝去的历史,教师必须让他们感知大量具体的历史事实,使其获得丰富的历史体验。而历史插图能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教师予以合理运用,则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也是“有血有肉”的。
3. 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德育实效。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运用历史插图开展教学,既能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又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德育的实效。如,讲到火药、火器的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现代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宋代火器的运用中已有所体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在潜移默化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 图文结合运用,突出教学重点。
如何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是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把插图和教材文字内容结合运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讲到有关维也纳体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观察、分析漫画插图——“被垄断组织操纵的美国参议院”。这不仅能够突出教学重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维也纳体系的实质。
5. 调动学生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很多历史插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画面定格的内容,更在于其隐含信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挖掘出插图背后的信息,则有助于他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的提高。如,在教学《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节中有关“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尼克松”的历史插图。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他们思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间,中美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为什么此时两国元首会双手紧握?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他们挖掘这一插图所具有的隐含信息。这样做,则使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精心选择历史插图。
历史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插图,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插图都运用到教学之中,而是要尽量挑选一些与本节课教学重点或难点相关的插图。如果贪多求全,极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冲淡教学主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会运用插图开展历史教学,但大多是对插图进行简单的介绍。实际上,运用插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插图所具有的激趣引思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等能力。
3. 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 篇5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承载信息的载体不只是文本,图片、图像、音频、视频、图表等都是重要信息承载体,是重要的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形象、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课本插图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不是陪衬,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路灯指引学生前行,是桥梁带领学生行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本插图,灵活运用,让插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收获教学的累累硕果。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图片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而且学生从直观而形象的图片中更容易获取信息,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动力。试想,如果只是枯燥而单纯的文字学习,教学枯燥无味,呆板沉闷,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是一件外加的强制性行为,这样会严重地扼杀学生的激情与思维,尽管教师付出了很大的时间与精力,但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运用优美而生动的图片,更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这样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眼前的美景。鲜艳的色彩、优美的景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并积极调用头脑中所学过的词汇来表达眼前的美景,如好看、优美、壮丽、峻峭、清澈等等。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积极而踊跃地发表见解。此时教师再相机导入:“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词确实都可以形容美景,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没有用到这些词,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来描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运用插图突破教学难点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存在很大的跨度,这对于生活阅历有限、基础知识薄弱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教学难点。突破这些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透过文字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文字相对来说是抽象而静止的,而插图则是形象而直观的,插图更能传达语言所难以描述的情感与意境,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更为形象,这样更加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从而达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文章的创作年代与描写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与见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安排的两幅插图,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认真观察与独立思考。通过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最终化为灰烬。此时再加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从而形成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带着情感这条主线来展开有效学习。
三、运用插图填补文章空白
留白是一种艺术,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特意设计一些有意不写或写得很简略的地方,这样更能留给读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正是读者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文本留白,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联想,让学生自行填补这些空白,这正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理解上的提升。
如《将相和》一文中并没有描写廉颇上门请罪中与蔺相如之间的对话,为此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想象一下二人之间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呢?这样学生依据插图张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如同亲处其中或成为其中一人,想象着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与神态,静止的插图与文字“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如同演电影一般浮现于学生脑海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运用插图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语言匮乏依旧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未达到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只是停留于肤浅的记忆层次,并没有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造成学生会读、会写,但不会用的根本原因。而插图直观而形象,运用插图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内化,让学生将这些文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学生在说话、写作时语言才如涓涓流水。
总之,插图是语文教学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科学巧妙、合理灵活地运用课本插图,让插图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理解、填补文本空白、积累学生语言的重要手段,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语文教学因插图的运用而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而富有成效。
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 篇6
一、 通过插图预习课文
历年的高中语文教材基本都是图文并茂的,插图题材丰富,形式也变化多样,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插图可以直接将文字形象转化为视觉画面,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通过一幅精美的插图引出课文内容,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插图的重视程度不能低于课文内容,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插图的特点和优势,将其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那些难理解的意象。在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先观赏插图来预习课文内容。
例如,学生在阅读《遭遇战争》这类记叙文时,就可以通过欣赏插图大致了解课文的基本脉络和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三到五分钟的预习时间,指导学生要结合插图进行阅读。另外,学生在阅读游记类或写景类的散文时,也可以直接根据文中的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欣赏到一番美景。
《归去来兮辞》第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课本用问号,反问自己的成分居多;《辞典》用叹号,一种醒悟的成分为主。结尾几句课文标为:“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一个感叹句加三个问句,感叹后连续反问自己,那今是而昨非的感情喷薄欲出;而《辞典》中,“乎”字后标为逗号,另三个句子只在最后一个句子后标问号,偏重于陈述。
课本《水龙吟》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用问号,而《唐宋词鉴赏辞典》用叹号。课本《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后面用“叹号”,而《唐宋词鉴赏辞典》用问号。确实如钱钟书所言:“每踌躇于‘?号和‘!号之间。”
总之,即使是专家学者标注标点,也因人而异,并无统一标准,他们都是依自己的理解将“朦胧萌拆的一团”加以固定化、单一化。如果课文中保留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读诗词过程中有意识地突破专家标点的束缚,更好地个性化地读诗词,这对我们欣赏能力的提高不是很有帮助么?
其实,钱钟书先生对这段谈标点的文字是很在意的。在该文的后面,钱钟书有个“附识”,特别谈到了标点这段文字:“关于标点,我曾问过校点唐人诗集极精审的郑西谛先生,他也说确有此感。”或许钱钟书与郑西谛(郑振铎)的这种说法尚非公论,未成定论,然其中的启发性不言而喻。作为教材,把与上下文相关的内容删去,把对学生读诗品词有帮助的内容删去,应当是很不妥的做法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黄金中学(341000) 二、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在新课学习前,先从课文的插图上导入教学,通过这些插图,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然后提出一些引起学生兴趣点的问题:同学们对冬天的印象一般是什么样的?大家从这幅插图中具体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眼中的冬天和我们眼中的冬天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多数学生能够踊跃地回答,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较为浅显,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较为准确地回答。这样在利用课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点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通过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教师同样也可以利用插图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尤其是涉及一些较为复杂的思想情感时,插图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落日》一文时,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落日”的景象,在教材配在文字旁的插图中,画家将文中的意象放大,将作者的想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在纸上。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看图,避免了单纯的抽象讲理,这样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一个知识点。
四、利用插图练习写作
看图写作一直是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有趣味性的方式,而那些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可以用来做练习写作的对象。尤其是古诗词的插图,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依据插图练习写作,将诗词中的意象编织成全新的文字。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对诗人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总之,利用插图把写作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益处。
五、利用插图进行美育
很多插图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课文的内容,我们也能从中欣赏到独具一格的绘画艺术,有山水草木画、园林建筑画、人物肖像画、日常生活的图画等,都是能实实在在打动人心的作品。大部分插图都是出自大师的手笔,学生通过对这些插图的欣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六、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和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的是,文学艺术形象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它表达的是人的主观理想和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插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生只有通过对插图的观察,按照文章内容,不断地想象、思索,才能真正回味出字句的含义,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内在美,才能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教材所配插图是阿房宫断壁残垣的水墨画,非常符合该诗的意境,在断壁残垣下,阿房宫显得格外寂寥,也显得格外的凄清。诗人孤身一人望着那昔日繁华的阿房宫,不禁感概万千,国仇、家恨跃然心间。在插图中,诗人的面部表情刻画和周围的场景相呼应,完整地呈现了诗词的意境。在这张静止的画面下,学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怀和感受,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并且能生成合理的联想。
文本插图运用的误区与对策 篇7
一、为用而使用插图
据调查发现,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辅助教学, 少数教师即使用了插图, 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使用插图的目标、要求、方法都不明确, 忽略了插图内在的、隐含的教学价值。只是为用而用, 并没有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一次性使用插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知识习得成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 而与考试无关的资源都被教师排除在预设之外。尤其是插图在使用过一次后就会被认为其作用已完, 故而就不会被再次使用。如一位教师执教《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 只让学生看了一下插图, 就将教学重点放在短语教学上面, 如“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低年级学生仅仅看了一眼插图, 并不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插图要表达的意思。这样, 插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多幅插图, 单幅使用
现象分析:对于低年级学段的文本, 连续插图往往反映了故事情节的起因、发展、结果, 但是教师往往仅仅使用单幅插图, 不会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安排多幅插图的意图。
透视本质:教师对于连续插图的构图方式缺乏研究, 不能对其故事情节好好把握, 着眼点仅仅在于已使用过插图, 甚至把几幅插图都看成是单幅插图的叠加。
针对这些误区, 我提出了以下对应的策略。
策略一:目标明确———插图微融入
课文插图的直观性和情景性, 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融入学生的动态体验。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经验预设教学目标, 应充分利用插图落实言语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促使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插图相联系, 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称赞》一课时, 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借助插图,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理解“粗糙”“一个比一个好”等词语的含义。教学设计如下:
仔细观察插图后, 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说说小獾做的板凳是怎样的, 理解“一个比一个好”的含义。
(1) 谁看到小獾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做得好了?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2) 原来“一个比一个好”不是说小獾的板凳做得有多好, 而是说一个比一个有进步。你还能用类似的句子来夸夸小獾做的板凳吗? (一个比一个精巧、细致、光滑、平整、漂亮)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其他东西吗?
(3) 我们也学学刺猬, 来夸夸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小獾吧!
插图作为课文的第二语言, 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 教师应重视插图, 激发学生的动态体验,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插图蕴含的意义, 还能让学生进行拓展想象。
策略二:多重使用———插图微运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插图, 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 补充文本的空白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 活用插图。
1.直观冲击, 唤起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而对于低年级学生, 有形、有色的插图更利于他们进行直观感受, 由图入手, 潜心会文。
在执教《长城》一课时, 教师这样进行导入:先出示长城城墙图, 附上英文“The Great Wall”,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城。之后, 教师对长城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拓展:1972 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长城后这样赞叹:“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 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简洁明了的导入, 既激发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又通过插图为学生拓展了许多新知识。
2.巧妙利用, 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 教师如能利用好一幅插图, 就能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执教《长城》一课时, 对于课文中的教学难点———什么是“垛子, 瞭望口, 射口”, 我就借助插图让学生来理解。
通过插图, 学生就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课文内容, 突破教学的难点。
3.拓展思维, 填补课文空白
插图为启发学生续写课文提供了想象的素材。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中的空白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还以执教《长城》一课为例, 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跟随作者从远处看长城是那么长, 像一条长龙, 从东头到西头有一万三千多里, 是那么雄伟;从近处看, 长城是如此高大坚固, 设计又是如此科学合理, 充分显示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后, 我又继续出示插图, 让学生想象:当作者登上长城, 站在长城上, 踏着方砖, 心里又会有什么感受呢?又会想些什么呢?
在以上教学中, 教师充分挖掘了课文插图的意义,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策略三:紧密联系———插图微创新
在低年级学段, 教师可以借助图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材中, 编者安排了一些插图,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都属于科学童话, 以不带拼音的文本形式出现, 它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六幅插图, 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图中展示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 这样的横向比较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然后教师可以随机出示六幅图画, 让学生排列图画的顺序, 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条理性的能力训练。
教师巧妙利用插图, 教学实现了由“教会知识”向“学会知识”的转变。
以《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第四幅插图为例, 与这幅插图想对应的文字是:“小蝌蚪游哇游, 过了几天, 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 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是描写青蛙样子的语句。在这幅图中,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蝌蚪变成青蛙的最后一个过程。另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插图, 学生发现插图中不仅有大青蛙, 而且青青的池塘里漂着碧绿的荷叶, 圆圆的荷叶旁盛开着粉红色的荷花。最后,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来画图,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运用课本插图消弭错误的理解 篇8
这节课学习的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古诗《塞下曲》。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唐朝的版图和作者的生平,并用图片引出了古诗的第一句“林暗草惊风”,然后解释了“夜引弓”的意思。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位将军要开弓射箭呢?”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没想到却出现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有的说:“这位将军遇到了树林里的野兽!”有的说:“将军在练习射箭!”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将军遇到的是白羽。”
于是,我继续追问:“白羽到底是人?还是动物?还是别的其他东西?”可能之前在课外书或者电视里看到过印第安人的形象,一位男生说:“白羽是印第安人头上戴的羽毛!他们是印第安人。”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有关印第安人的一切。我只好继续缩小范围,说:“印第安人生活在美洲大陆,那里离中国很远,将军当时不可能会遇到印第安人。白羽其实是一种东西,哪里会有白羽呢?大家可以通过课本的插图来寻找。”于是,大家都在课本上仔细寻找起来,很快有学生发现插图上将军背后的箭和石头里的箭。我继续解释说:“读书要学会充分利用已有的线索,读古诗更要仔细看图,白羽指的是白色的羽毛。古人用羽毛制作箭,所以诗人是在用白羽指代……”学生们接口说:“箭!”“那么箭飞出去,射到了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诗。”学生们把剩下的诗句读完,我启发他们:“没的意思是隐藏消失,诗句里说是什么消失在哪里呢?”终于,学生们理解了整个故事,明白了这个美丽的误会。
小学低年级学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尚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对课堂上的信息敏感且活跃,再加上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发散,使得教师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导。注意上下文的词句,关注图片上信息,学会联系和迁移,都是语文课堂上不得不教的策略和技能。教师既要充分备课做到尽可能的有备无患,又要给学生主动权,巧妙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中内化学习的策略和技巧。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运用 篇9
一、初中历史插图的重要作用
1. 利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插图使用恰当,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教材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绘画精致的插图, 配上相应的诗文、文字说明放在课文中, 弥补了文字部分难以直观表达内容的不足, 给老师和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插图增加了历史真实感和学习历史的情趣。如在讲《劫难中的抗争》一课中,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 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教师可使用《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每讲一个条约, 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贴在图上对应条约的位置, 并注上该条约割占领土范围和割占领土面积。颜色的变化代表领土的损失, 这样, 中国的版图是如何在沙俄等列强的掠夺中变得残缺不全的, 学生一目了然。
2. 通过插图进行直观教学,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记忆, 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材中插图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 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活动课《图说红军长征》, 运用《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 就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流两万五千里”, 让学生在空间上意识到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 从而理解长征精神。这比去阅读大堆文字更形象。
3. 通过插图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感, 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
如在讲《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重返联合国一目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感受《中国代表团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插图中表现出的骄傲与自豪感:“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前升起!五星红旗, 你将中国民族的心连在一起!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 你让全世界中国人扬眉吐气!”这幅插图和文字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 通过插图教学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如开国大典一目的《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 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 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感受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让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如何使用历史插图
1. 配合教材,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可以利用《被八国联军炮毁的北京民房》等图, 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提供形象资料, 让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再如, 讲述五四运动时, 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北京大学学生的游行队伍》《6月5日上海工人游行队伍》, 加深学生对五四运动过程的印象, 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2. 运用插图, 培养能力, 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及说明文字, 并让学生根据插图内容思考问答题或者用简洁语言描述插图内容, 发现其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历史思维等各方面能力。教师需要依据图片, 恰当地提出思考题,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其分析史料, 进入相应的历史情境中去。如《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平民》的教学, 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概况: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 开始进行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 被杀害中国平民超过30万人。接着教师补充一些当年残杀中国人的血腥事件。如集体枪杀、杀人比赛、活埋、活靶、火烧、做细菌实验、剖腹、挖心等。这样用图、用事实对学生进行生动、实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增强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 多图合用, 对比异同, 找出规律,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要学会对比, 总结异同, 归纳出规律, 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如感受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时, 观察下面四幅图片:《孙中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使学生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逐步走上了民主法制的道路。同时深刻感悟到民主政治建设的真谛: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以上几种插图教学方法, 各具特色,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设备, 尤其要视插图在教材中所起的作用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中注重插图教学,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也是完成初中历史所负担的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方法。通过插图教学, 发挥形象性、启迪性、条理性等优点, 充分创设一种历史场景再创造境界, 提高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综合分析等能力, 并进行唯物主义史观、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们相信, 集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课, 是一块肥沃的热土, 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士的开发, 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初中历史实验教材编写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7至9年级)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历史教学中课文插图的运用 篇10
一、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内容丰富, 种类很多, 充分展现了各方面的历史内容, 这样能使学生从多方面直观地去认知历史。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 使原来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 而且容易记住, 因此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比如教《中华大地远古人类》 (北师大版) 一课时, 介绍了人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 中国远古人类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两幅古人像正好能解决学生的疑问。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两个阶段的古人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有什么区别?接着再跟人类现在的形状比较,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踊跃发言, 无形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活动课《破解彩陶之迷》时, 让学生观察彩陶的插图, 讨论这些彩陶在当时的用途。学生发表各自看法后, 教师进行小结补充, 这样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原来古人的陶器有这么有趣的作用, 同时感受到了先人们的智慧。然后, 让学生参照课文的插图试画一个想象中的陶器, 并注明它的作用, 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完成了作业。
二、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教材中的插图展现了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秀丽的山河, 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更能体会祖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比如介绍华夏族祖先黄帝时, 黄帝陵的插图, 生动地呈现出后辈人对黄帝的景仰, 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
历史教材中的不少插图是古代艺术精品的实物图, 学生在从观察这些插图中去学习历史的同时感受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比如学生可以从插图《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认识到古人已懂装饰自己;从彩陶精美图纹感受古人对美的认识;从秦兵马俑的插图中了解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从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中领会书法的魅力;从顾恺之的画中去理解古人的绘画艺术等等。这样的插图, 在提高学生审美观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及追求。
四、能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教材中的插图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历史文物的图片, 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说明材料, 通过教育要学生明白图片上的这些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依据, 如果文物遭到破坏将会给民族造成很大的损失, 以此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五、能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光讲解某事或物, 这不能让学生有深刻印象, 如果有插图加以说明的话, 会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认识这些内容, 同时, 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比如讲《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课时, 介绍奴隶社会奴隶的悲惨生活是怎样的?课文除了用文字说明还安插了《商朝墓葬中的无头骨架》图片, 这幅插图给学生很强的视觉效果, 使学生认识到奴隶们的悲惨命运, 从而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奴隶社会底层阶级的生活状况。
插图运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作用;培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乡下孩子》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是什么地方的人?从年龄上看和你们一般大小。课文题目叫《乡下孩子》,乡下孩子与你们到底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利用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课文插图的画面虽然是静止的,只反映事物的片断和侧面,但其内涵丰富深邃,这更容易引人想象。我们正好可以利用插图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化“静”为“动”中,激发联想和想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连接、组合,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如观察《蜗牛的奖杯》,第二幅图,从背着沉重外壳的蜗牛的神情,它是多么的懊恼。以前的它获得飞行冠军时是多么风光无限;而现在只能慢慢爬行,也许它在向它的孩子吹嘘它的光荣史,也许它和孩子们说真后悔。再如《青蛙看海》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节一节地往上跳。”看图引,小朋友,你也在和他们一起爬山,你还看到了哪些景色?遇到了哪些问题?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可能看见的事物、景色,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样巧用插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利用插图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1.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语言表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即使有较高的智力,但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其学习效果,仍然不高;反之,学生的智力虽属平常,但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也能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创设说的情境。正如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教《i u ü》时,本课有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的图画,我一边出示图一边说“今天是星期天,天气多好呀!小明和他妈妈在做什么呢?哪位小朋友眼睛最灵,看到什么呢,和大家说说?”学生一听,兴趣盎然,纷纷举高小手,说得可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敢说,乐说。如有的学生说得不够好或不对,我不是急于否定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说:“你真了不起,敢站起来说,老师相信你下回会说得很好!”有的学生说“在清清的小池塘里,有条鱼看见小明来了,它一边吐着水泡一边舞动着尾巴欢迎小明。”我就表扬他说:“你观察得真仔细,把图中的鱼儿都说活了!”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勃勃生机,发言更积极了。
2.设计有效的问题,培养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较差,面对一幅图画,让他们概述是比较困难的。我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儿童年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并按画面内容,适当设计一些连贯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通过思维,有层次有步骤地依次回答问题,逐渐由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话。例如:语文课本《小鹰学飞》,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鹰?谁要过独木桥?要和谁学飞?它们会飞过哪些地方?小鹰最终学会了吗?问题像开启心智的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准确地说出图意,并很快地连起来说一段话。看图说话对小学来说,妙趣横生,如能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提高说话能力,也为写话奠定了基础。
总之,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灵活巧用,以图助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运用插图,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篇12
关键词:激活期待,鲜活浸润,图文对照,运用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不仅有着经典的语言范本, 更有与课文内容故事与意境契合的插图。作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 插图是文本内涵揭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因此, 阅读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材中的文字, 更要让学生聚焦插图中, 真正高效地走进文本, 走进课文, 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激活期待, 运用插图激发语言学习的主动意识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 每一幅插图都是教材编著者精心编排、策划的结晶。这些语言插图资源不仅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文本意识, 更对学生文本语言的学习奠定了深刻的基础。教师通过教师实践发现,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关注教材中的插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关注力聚焦在课文中的插图上, 利用插图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特性对孩子关注力的刺激, 引领学生从关注教材中的插图向关注文本文字逐渐迈进, 从而最终借助插图感悟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继而激发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精妙的积极意识。
例如在教学《广玉兰》这篇课文时,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不同时期花开的广玉兰形态, 将广玉兰在不同时期开放的形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仅仅是围绕着文字开展, 学生也只能借助僵硬的文字形成僵硬机械的认知, 而在头脑中就难以树立广玉兰花开形态的具体形象, 并最终影响对文本语言表达生动性、精确性的感知。而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 将文字与教材中图片相互结合。当生动形象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 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图与文进行有效的对照, 深切地把握了课文语言描写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
在这则案例当中, 老师并没有就文字而教学文字, 而是充分运用了教材中插图的资源, 激发了孩子想象体悟意识, 让孩子不断地品位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文对照, 运用插图强化语言表达的整体序列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 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阅读教学就应该将充分感悟文本语言的基本形式、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而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不仅仅要善于从文本中提炼语言的训练点和生长点, 同时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表达的特性, 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 为学生今后语言运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中, 在描写天安门广场的整体陈列时, 作者就是按照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顺序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惦念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等几个著名建筑。从解读文本内容的角度来看, 对于课文的理解学生并不存在多大的难度。但是对于作者写作的顺序就难以真正砥砺文本内核, 无法真正走进作者, 体会在谋篇布局中的匠心独运。而此时教师顺势出示了教材中天安门广场的位置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插图, 并在将语文本的语言进行有效对照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写作顺序?这样描写有着作者怎样的思考?学生在图文对照和深度辨析思考之后, 最终得出了这样的见解:在描写天安门广场位置分布图时, 作者始终是以俯瞰的角度来整体把握整个区域, 这与地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一致;其次, 在天安门广场所有建筑当中以天安门广场以天安门城楼为主, 这样的写作顺序体现了由主到次的认知规律。
正是借助对插图的观察, 学生才真正掌握了介绍室外建筑应该遵循的语言表达顺序, 从而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提升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三、鲜活浸润, 运用插图聚焦扎实有效的实践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不仅要感悟语言表达, 体验文本语言感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 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 为他们的积累运用奠定基础。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字与插图的匹配性非常高, 这无疑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媒介。因此, 教师一定要强化教材中插图的高效运用, 借助插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实践平台。例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描述了庐山云雾虚无缥缈的特点。而在整个行文过程当中, 作者有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庐山云雾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仅仅将教学的重心放置在对文本语言的体悟上, 则是对阅读教学时时间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 先是引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感悟积累、品味文本的语言特点, 在学生形成有效的积累之后,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中关于庐山云雾的教材插图, 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内在意识, 充分激活了他们先前积累的语言。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顺势推进引领孩子以自身积累的语言描述图片上庐山云雾的特点。有鲜活形象的浸润, 有原始语言的积累, 孩子们此时文思泉涌, 起到了较好的练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