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让课堂更精彩

2024-10-02

巧用插图让课堂更精彩(精选11篇)

巧用插图让课堂更精彩 篇1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过程性评价日益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并且符合当下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可是对过程性评价的存在问题、实施方法、注意事项仍然是大家困惑所在。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就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面临难题、实施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若干想法。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面临难题,实施方法,注意事项

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有这样的经历,在每学期结束给学生打成绩时,如果没有学生平时的上机操作作品和期末考试的试卷作为参照,便不知该给这个学生什么成绩。因此有时候只能是由任课教师随便写写分数就算了。

过去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最常用的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仅能看到某个时间点上的学生情况,但学生的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如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就变得十分重要。

笔者从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出发,对过程性评价面临难题、如何实施、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做出了简单阐述。

一、目前实施过程性评价面临的难题

1.许多教师仍习惯传统教学评价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仍习惯采用传统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评价着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这一块,评价目标较为狭窄。一般学校只要求学期末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的纸质试卷上交档案室即可,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影响了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2)较少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的能力, 过分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3)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单一,没有从多方面、多维度评价学生;(4)评价作用有限,学习成绩仅是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后的自我反思, 不能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

2.获得评价数据费时、费力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评价的强度比较难以把握。如果过于强调评价,或评价过于繁琐,很容易导致学生和教师不堪其烦,在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兼顾评价,的确是较为费时、费力。因此, 实施过程性评价时要注意它出现的次数和时机,让过程性评价既不打乱教学顺序,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要使得评价的强度恰当。

3.没有统一评价标准

由于过程性评价更多地采用了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因此,难以做到统一评价标准。特别对学 习过程和情感态度领域的评价,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和判断的标准可能都会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此,其标准也无法做到统一,其评价的过程和程序无法做到规范。

二、过程评价具体实施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的发展,近年来,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及时记录作品或任务完成情况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及时记录作品或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一个EXCEL表格,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任务或作品的完成及时记录,教师评价这些作品或任务,不能简单地给予“优、良、中、差”等级的划 分,而是要综合考虑到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的其他诸多能力。比如:要求学生 自由发挥 制作介绍 校园的幻 灯片。教师评价时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讲演能力、审美 观各不相同,教师在这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并且还要提倡创新精神。

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 态度、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表现、在课堂上是否具有创新性……将这些表现及时记 录到为学生设置的EXCEL记录簿中,期末时再进行分析整理。

2.每一单元结束后,利用复习课进行考察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一周一般就一节课,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可能要花费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学生很容易出现知识点的遗忘,因此,在每一个章节结束后,教师最好能结合本章节的重点、难点上一次复习课,最后布置一项综合性较高的 任务,考察学生 对本章节 知识掌握 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本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中,教师可以给予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的前十名同学加分,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另外,相比于平时每节课记录的评价,复习课的评价结果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要重一些。

在每个学期末,评价学生信息技术 学科成绩 时,笔者是按这样的比率汇总学生成绩的:平时作品占20%+ 单元复习作业占30%+期末知识测试占20%+操作测试占30%。这样的方式评价学生成绩基本接近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成长文件夹多元化评价学生

每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教师一般都布置给学生操作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都会要求学生提交作业,现在很多教学软件都提供了提交作业的功能,如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就有此功能,然而,学生在交完作业后,看不到其他同学完成作业的情况,学生自己某个地方想修改完善也无法办到。因此,笔者在机房教师机上建立了FTP服务器或者利用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功能,为每个班建一个文件夹,在这个文件夹下再为每个学生建一个以学生自己的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并规定权限,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将每节课中将完成的作品提交到FTP自己的文件夹内。

通过成长文件夹这个平台,可以进行 多元化评 价。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上传后,可以观看其他同学的成长文件夹中的作品,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们在看完后,可以在别人的成长文件夹中新建一个记事本文件,发表自己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这样学生不断地通过成长文件夹进行观察和交流,了解到自己的作品的不足,同时结合他人对自己提出的建议,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使自己的电子作品得到完善。

另外,成长文件夹也是师生进行互 动交流的 平台, 它不仅仅可以存放学生的作品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同时还可以放置师生的交流“小 纸条”。教师可 以针对学 生的作品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适时放一些“悄悄话”到成长文件夹中,学生表现较好时,教师“悄悄地”放进一些表扬和赞许的话语,表现不好时,则放进委婉的提醒和批评。

成长文件夹,将教学中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者有机 地结合在 一起,体现了评 价主体的 多元化,不仅教师在评价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通过成长文件夹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与人合作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由评价客体变为评价主体,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另外,成长文件夹还及时反馈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成长文件夹,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以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三、过程性评价的注意事项

1.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为了合理而准确地进行过程性评价,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 则、可行性原则、贯穿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在实施 过程性评 价时,必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循这些评价原则有助于达到评价目的,实现教学 目标,充分体现 了“在过程 中评价”和“评价过程”。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

从统一的信息技术评价指标来看,它涵盖了学生所有的课堂学习表现,具体有几十个细指标,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果全部照搬照套这些指标,将无法体现本堂课的教学特色,因此在设计过程性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有选择地结合实际情况修改指标内容,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

3.不能过于分散或集中

大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习惯把评价集中在课堂教 学的最后,这样并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但是,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过于频繁地进行评价,反而会扰乱课堂教学的顺序,容易使学生出现思维的断层,同时教师也会嫌麻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评价的次数和时机,既不能打乱教学顺序,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

4.正确认识过程性评价的功能

过程性评价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过分地夸大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如果教师形成这样的理念: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主张用过程性评价,只要采用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方面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把教学和评价引入歧途。

过程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改革 内容,这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判断,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利用过程性评价,教师还可以诊断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优化自己今后的教学设计。过程性评价是动态的、多次的、即时性的,旨在发现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便及时地调整和解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理解、掌握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时刻关注评价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根据评价的反 馈信息及 时调整教 学计划和 教学方法,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巧用插图让课堂更精彩 篇2

——“四步疑”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广东省化州市那务中学

黄广明

多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育一直遵循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分析,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缺少主体性心理环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凭经验教学,不便于及时了解学情,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课内生成、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高中《物理新课程》把课程定位为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科学)、理解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笔者采用的高中物理“四步疑”教学法,即“自学归纳质疑——精讲综合释疑——讨论深入排疑——练习迁移解疑”,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努力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四步疑”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及心理压力,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已在部分学校中推广,反映很好。

1、自学归纳质疑。

疑,即疑问、疑惑,亦曰疑义、疑难。获知始于生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笔者设计并运用了“四步疑”教学法。上课之前,就布置学生预习要讲的内容,在老师指导下看书,并要求学生精读教材,查找相关教辅资料、网上资料。学生之间可以合作交流,也可以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做一些简单实验,领会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学会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体会教材的深刻内涵。如教材到底讲了哪几个物理问题,如何理解?科学家是如何来研究它的?要学习科学家的哪些品格?学习这些物理知识怎么解释自然(科学)现象,有什么实际意义?

要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物理学知识,感受到物理学的美,做自学笔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归纳能力。自学并不是一般的浏览教材,而是阅读----钻研----思考----合作----实践的过程,指导学生自学,让他们抓住教材的脉络和要点,大胆质疑。善于质疑者必善于学习。然后通过课前的5分钟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请1~2个学生概括教材所讲内容,并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这些题并非普通的陈述教材内容的题目,而是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这些题来检测自学的效果,使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这儿得到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巩固自学的成果。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解读方法和学习策略,学生通过阅读——钻研——归纳——检查——反馈——理解的过程完成自学归纳质疑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渐渐养成由“不读书”到“读书”,由“不会读书”到“会读书”,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适应物理学习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学习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课前5分钟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的设计如下:

首先请一位同学说说通过自学这节课懂得了什么 ?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请3位同学分别回答如下3个问题:

①水平方向上踢出去的足球为何最后静止 ?

②为何火车刹车慢,汽车刹车快? ③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的?

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后,老师要快速做出判断,学生通过自学哪些还不够明白,哪些还需要拓展加深?要提高预设能力及课内生成能力,为精讲综合释疑做好铺垫。

2.精讲综合释疑。

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产生了疑问,要通过老师的综合讲解得到解决。精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基础上把重点与难点讲透;如果不把重点与难点讲透,就会使自学落空。如果讲得面面俱到,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就会成为满堂灌,使自学流于形式。教师必须通过精讲来启发学生灵活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课内生成能力。老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把解决疑难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抽取出来,提炼出带有共性的内容,注意物理过程的分析,注意介绍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按照自己思考的路子抽取需要的知识,用以填补思路中的“空白”,连接思路中的“断点”。

教师讲得精,学生听得也就认真,如果讲得过多,学生的大脑反而不易集中,不易抓住要点。精讲可以改变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也可以克服他们阅读不思考,自学不质疑的毛病。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都惜话如金,从不多讲,而是通过综合精讲来提高效率。精讲综合释疑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精讲综合释疑的内容设计如下 :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①F =0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状态称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 描述的是 F=0的状态,并不表示物体不受外力,而是合外力为零。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速度来描述。

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② 惯性可以理解为物体保持原有速度的本领强弱。

③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都有惯性。

④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在讲授时,要特别注意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加强教 学,实现自学与精讲的和谐融合。

3.讨论深入排疑。

物理知识不仅是物理科学的结论,而且包括物理思维的过程。常听到学生反映,物理知识学易、理解难,学生常常是望题生畏,唉声叹气。从多年的高考物理成绩看,物理的平均成绩总是比较低的,它既反映物理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反映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理解不透彻;分析讨论钻研不深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佳;重理论、轻实验和实践所致。为了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有必要给他们一个讨论问题的机会。为此在精讲释疑后设置了10分钟时间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将课堂知识引向深入。

要注意科学设计讨论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2~3个讨论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① 趣味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物理学科的趣味,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意识与欲望。② 科学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物理学科的严谨、准确、科学。③ 引领性。问题的设计要引领学生去思考、探讨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勇气与学习信心。④ 深刻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物理学科的思想与内涵,有深入讨论的价值,能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准确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⑤ 应用性。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激发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习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表达意识,为此老师要讲究策略与智慧,注意巧妙设计,使讨论的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如,① 合作研讨。可将班级同学每 4个人一组,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每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研讨,每个人都必须积极参与,积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形成小组的共同意见。② 友好比赛。开展小组之间的友好比赛,形成小组之间的比赛心理,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进行2~3分钟的小组交流,老师进行激励性的点评。③ 互为人师。鼓励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思维空间,进入思维的深层状态,激励学生善于做“老师”,相互为师,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有利于师生伙伴关系的建立。④ 适时点拨。教师要抓住关键时期进行点拨,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难点进行点拨,要将讨论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在讨论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者经过老师点拨后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尽量交给他们去解决。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促使学生在自学中潜心思考,提高使用工具书与参考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教师精讲过程中独立分析,提高为取得发言权而积极寻找理论依据和问题答案的自觉性。

讨论的过程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学生看上去好像已经懂得,“有货倒不出”,其实往往是思维在某处受阻,一经点拨,就能畅达其意,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和口头表达,获得信息反馈。因此,通过讨论和质疑,善于提出表面矛盾,让学生深思,让学生亲自体验“跳起来摘桃子吃”的心情,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从而激发出深入求知的兴趣。为了使讨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并获得理想的结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特别要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使讨论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还要留心观察,把握动向,针对出现的问题,抓住时机,予以适当的点拨。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讨论深入排疑的10分钟讨论题设计如下:

①为何车开动时,乘客向后倾倒,突然停止时,乘客向前倾倒?

(车开动时,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前进,而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状态的缘故;车突然停止,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停止,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的缘故)

② 地球从西向东转,为何跳起来的人落回原地?

(地球从西向东转,人也跟地球一起从西向东运动,当人跳起后,由于惯性人保持从西向东的运动速度,故人仍落回原地)

要强调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强调小组内部的合作。

4.练习迁移解疑。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种学习可以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习惯上叫“迁移”。迁移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正迁移的进行应是教师的职责。练习的过程就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抽象出来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反思,使前后知识相互衔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迁移。

解题就是练习,就是解疑的过程。物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每节课布置3个左右的典型练习题让学生限时练习,引导他们明确解题思路及步骤,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指导解题练习中,要选择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的例题和习题,充分发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功能,发展动态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学生的解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评,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难度适当的习题,才能消除死套题型的定式影响,逐步培养寻求变异、不依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的正确迁移。

小结,是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也是对新知识研究性的探索。因此,还有必要加强题后小结和编题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排除疑难,清楚知识的脉络联系,找出问题的关键,还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的内容时,练习迁移解疑的10分钟的练习题设计如下:

a.火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车厢原处,这是因为:()① 人起跳后,车厢内空气给他向前的力,带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② 人起跳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③ 人起跳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④ 人起跳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b.在平稳行驶的轮船的天花板上,用软质电线挂一个电灯,船中的人不看窗外,当轮船匀速行驶时,人看到电灯();当轮船突然减速时,人看到电灯();当轮船突然加速时,人看到电灯()。

c.自行车紧急刹车,轮子不转,但为何要向前滑动? 最后留两分钟左右的时间点评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落实教学的效果。

巧用插图让课堂更精彩 篇3

关键词:文本插图;激发兴趣;深层理解;语言内化;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45-2

文本插图是小学英语教材的重要教学资源,它是以配合文本内容而呈现的图画,不仅提供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还以直观的视觉信息弥补课文总文字描述的不足。(金晓莹,胡亚琴,2011)。

教材阅读板块中的文本插图则更为生动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鲜活的背景,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掌握目标语言,拓展想象空间,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一、借用插图,预测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利用插图提供的线索,让学生结合自身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秦益锋,毛耀光.2010)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也被很好地激发,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1.单图呈现,预测故事主题。

小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而文本中的插图又形象生动。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一张综合插图,让学生预测故事主题。

【案例1】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下Unit8 Our dreams(Story time)

Task1: Look and say

Q: Who are they?

S: They are Wang Bing, Mike, Liu Tao...

Task2: Look and think

Q: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jobs / dreams / ...

Task3: Think and say

T: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引)S1: What does...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S2: What is Miss Lis dream?

S3: ...

这一系列的task都基于文本插图。1.观察插图,感知人物。学生对于卡通人物再熟悉不过,而这些孩子们也正好坐在课堂里上英语课,使学生有一种相同的处境感。2.内化图片,猜想主题。插图中气泡部分通常是人物心理的活动和想法,而学生很擅长于捕捉这类细节信息。根据人物表情、心理活动很快能猜出主题为:Dream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dreams.3.碰撞精彩,大胆提问。在教师层层递进地引导下,学生渐渐步入插图情景中,学生的兴趣在不经意中被调动,随即有很多问题想了解。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自然地将提问权给了学生。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本课的目标语言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被反复运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组图呈现,预测故事发展。

学生对于故事学习总表现得兴趣盎然,尤其是学到熟知情节的童话故事,则更为兴奋。因此,教师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张插图,预测故事的发展。

【案例2】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下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在揭题: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之后)

T: I think you knew the story several years ago. Please put them in right orders.

T: OK, you have finished them. Now can you try to tell the story in your own words?

(5人一组,每人描述一张图片,组合成完整的故事。)

T: There was a lion and a mouse.

S1: One day, the mouse woke the lion up.

S2: The lion was angry. He wanted to eat the mouse.

S3: One day, people catched(教师纠正caught) the lion with a big net.

S4: The mouse helped the lion get out.

S5: At last, 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ome good friends.

...

大部分教师对语篇的教学总是习惯于“总——分——总”的传统模式。该教师则打破了这一传统。1.根据经验,复现故事。《狮子和老鼠》是一个学生熟知的童话故事,找出主题对于他们而言并非难事,因此教师通过让学生给文本插图排序来帮助学生复现故事情节。2.小组合作,表述情节。在插图的帮助下,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情节逐一描述,同时提供了Tips,帮助学生用对时态与表达。也许有的学生会将动词过去式说错,也许有的学生的英语表达地支离破碎,教师此时关注的是学生对情节的理解与描述,小组内5人分担每张图片的描述任务也降低了其难度,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二、巧用插图,理解文本,深挖故事内涵

要让插图真正起到作用,教师必须进行读图指导。可以围绕图片提问,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观察图片。(费建丽,2009)在文本学习的同时,教师通过运用插图随时展开提问的方法,达到解决疑惑点或补充文本信息的目的,从而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细节。图文相辅,拓宽学生思维。

1.插图折射文化,丰富人物内心。

很多时候文字并不能完全表达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人文风情,而文本插图不仅能反映人物内心,还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图,恰当地运用文本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涵。

2.插图引发思考,理解人物性格。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学习一些直接呈现的内容,或者在文字中圈圈、画画找到据点来证明各自观点。为何不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运用思维,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人物性格,这样似乎更有意义。

三、妙用插图,巩固文本,实现语言内化

《标准》指出:……使学生在语言实活动中,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教育部,201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一些目标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让学生在复习巩固中将其内化,最终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而传统的复习巩固是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来回忆、模仿或复述文中人物所用语言,这样的巩固环节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教师应妙用插图,摆脱无意义的机械巩固。

1.全面读图,真实操练。

大部分教师习惯在处理完书本内容后重新设计一个与其相关联的情境,实际上这样的情境并不真实。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何不妙用插图,更深一步地挖掘文本情景,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操练。

【案例3】 译林版小学英语三上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

(处理完Story time书上文本之后)

T: The friends are friendly to Helen. Su Hai and Yang Ling are treating Helen. And what about Liu Tao and Wang Bing?

Task1: Imagine

If you were Liu Tao and Wang Bing, what will you say to Helen?

S1: Would you like a cake / an ice cream / ...?

S2: What about a / an...?

S3: ...

Task2: Act and show

(四人一组,一人为Helen,一人为Mike,一人为Liu Tao,一人为Wang Bing)

在常态课中,大多数教师或许会让学生扮演Su Hai和Yang Ling,或者创设另一个情景来操练重点句型。而该教师妙用插图,避免机械进行复习巩固。1.抓住契合点,真实操练。仔细研究,观察文本插图,会发现插图中出现了不少的人物,而Liu Tao和Wang Bing并没有单独招待过Helen。教师抓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征,让学生试着思考两个男生会如何来招待Helen。学生表现得非常热情,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2.趁热打铁,学以致用。既然学生都有话要说,招待Helen的热情高涨,何不让学生一试呢?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表演,学生的表演生动逼真,俨然像是在招待自己的朋友一般。

2.对比读图,掌握难点。

不少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时,容易无法做到适度。有的教师用力过猛,会在重难点旁边标注长串中文解释、tips、甚至会告知学生其近义词、反义词。认为借助母语会加深学生印象,但效果却事倍功半。巧妙运用插图,让学生对比读图,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则显得水到渠成。

【案例4】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上Unit4 Hobbies

在教学be good at词组时,教师呈现如下两张插图

T: Liu Tao and Mike both like playing football.

And Liu Tao football, but Mike it.

在常态课中,教师可能会呈现中文,并给出do well in,然而这样的教学似乎也略显机械。该教师通过呈现两张稳重插图,让学生对比观察读图,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老师所表达句式中be good at的含义。教师并没有呈现中文,也没有呈现任何tips,但学生对此重点词组的掌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活用插图,拓展文本,促进能力发展

教师要在插图与文本相辅相成的基础上,研究和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恰当地在课堂上活用插图续编或拓展文本,创造出与众不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任洁,2013)

1.据图补话,续编故事。

在教学译林版新教材中的故事时,细读文中插图不难发现有的故事并没有真正结束,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给故事设计一个结尾。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同时又能灵活运用英语。

2.动手补图,完善故事。

小学英语教材更倾向于绘本教学,书中的图与文有着同等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图画的重要性和文字还要来得高。或许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鼓励学生用绘制插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插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有效地运用插图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故事内涵,实现语言内化,促进能力发展。如何在常态课的各个环节中借用、巧用、妙用、活用插图,使其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仍然需要英语教师继续实践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晓莹,胡亚琴.利用课本插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08).

[3]秦益锋,毛耀光.插图,不可忽视的教材资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01).

[4]费建丽.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课本插图[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9(12).

巧用插图教学 精彩生物课堂 篇4

关键词:插图生物,信息,知识,融合

在新的生物教材中, 选用了近三百张图片。这些图片贮存了和浓缩了大量的时空信息, 客观地再现了教材的内容, 能形象、直观、生动、简明、概括地表达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 这能激活学生思维, 给学生以无穷的遐想空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如能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些插图, 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使用插图发挥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插图整体性强, 直观形象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插图占课本不少的篇幅,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插图颜色鲜艳, 赏心悦目, 内容准确, 形象具体, 整体性强,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 把肉眼看不见的结构用直观的手段, 将其放大再放大, 具体再具体, 使学生一目了然。又如:糖在水中溶解图, 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糖在水中溶解水会变甜。并由此展开对细胞内有哪些物质的教学, 还可以由此拓展学生对细胞膜作用的教学。这样变抽象为直观现象,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化繁为简, 促形象记忆

初中生物教材中, 有些知识学生比较难于理解, 若脱离板图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感到抽象、空洞, 让学生看读书上的图示, 结构比较复杂, 不利于学生识图和记忆, 难免会失去学习兴趣, 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如果能边讲边板图,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通过视觉把所学知识信息形象地传导给大脑, 在大脑中留下印象, 记忆效果明显提高, 还能活跃学生思维。比如:眼球的结构, 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结合板图, 先用白粉笔画出眼球外膜的结构, 并标出角膜、巩膜;然后用红色粉笔画出中膜, 分别标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接下来用黄色粉笔画出内膜, 最后画出视神经。学生可以有层次读图, 理出头序, 符合学生认识记忆规律, 学生可以在大脑中再现教师画的过程和形象, 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自己动手绘图来强化记忆。

三、插图既是重点、难点, 又是关键点, 突破点

生物教材中的图解、示意图、结构图等插图, 大都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它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挖掘大脑思维潜力, 增强理解记忆等, 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 注重插图教学, 运用动态观点处理教材, 使静止的图能提供流动的信息, 对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难点教学时, 因概念多, 内容抽象, 单用文字讲述, 学生很难理解。若结合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再引导学生, 如何观察、分析插图?最后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肾小球内流动的是什么液体?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起什么作用?肾小囊中又是什么液体?肾小管有什么功能?最后流出的是什么液体?从而认识尿的形成过程, 注重了动静结合, 展示了生命过程, 这既突破了难点,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如: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教师先画一个成熟的雌蕊, 然后边画过讲, 在柱头上接受花粉, 经识别后, 会萌发出花粉管, 再用并排两支粉笔画出花粉管渐渐延长通过花柱到达子房, 由珠孔进入胚珠内, 一个精子与卵子结合, 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 完成双受精。不仅让学生获取了动态的感性资料, 还能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 发展学生思维。

四、变换图形, 促进知识迁移

所谓迁移就是指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其实质是一种提示新旧知识本质联系的过程, 联想力强的学生就能够理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 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 促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知识的条理性。如学习反射弧结构时, 涉及到:感受器、效应器、神经元结构简图、一个神经元中兴奋的传导方向, 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经理顺就形成认识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但是如果将书上的图上下倒过来, 就要出问题了, 学生的固定思维在作怪, 对旧知识神经元中兴奋传导方向的疏忽。经常对图形进行变换, 就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能力, 提高对隐含知识的发现能力。

五、落实有效措施, 加强插图教学

本色语文,让课堂更精彩 篇5

[摘 要]本色语文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点拨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动态生成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有时间读读、想想、说说、议议等,这样才能焕发课堂活力,使语文教学质量真正有所提升。

[关键词]本色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4-01

本色语文,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形成,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风格。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们似乎离开了多媒体、离开了课件就无法上语文课了。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学生是否会有收获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这种情形下,追求本色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如何进行本色语文教学呢?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

“书声琅琅”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把学生朗读与静思默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读书,又可以使学生在静静思考中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先学生试着自己读,把文章读正确、通顺,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尤其是在读到“蜜蜂一样嗡嗡”“小鸟一样啾啾”这些地方,许多学生模仿着这些小动物的声音,读得惟妙惟肖。在学习第三小节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明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的?课文在描写这部分的时候,主要采取了哪种描写方法?”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静默思考,获得了对所学内容的深切感知,教学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据课文的特点,采取了有感情朗读与静思默想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既活泼又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点拨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点拨与引导,但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点拨引导,又要给学生有充裕的自由读书的时间。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提升。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g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在汇报交流的时候,有的说自己喜欢刘备,有的说自己喜欢诸葛亮……为了使学生把握住阅读的重点,教师及时引导:“你为什么喜欢刘备?能说说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找出描写刘备的细节,体会到他是一个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人。这样教学,既民主又集中,有效避免了学生东拉西扯等无效教学现象的发生。

在教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必要点拨引导有机结合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真实、有效。

三、整体设计与动态生成相结合

在本色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还要随学而动,及时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发现或者意外情况等,并带领学生用心去感悟、体验,使学生对文章的观点、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知。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在预设时,笔者本来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画出文中写彭德怀语言、动作的词语,仔细品读,并说说从中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读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马上提出问题:“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吗?既然爱,为什么又要杀掉呢?”他的发言引来了许多同伴的随声附和,他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老师。这时,笔者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彭将军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大黑骡子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杀掉大黑骡子之前,彭德怀是怎样对待大黑骡子的句子;再找出杀掉大黑骡子之后,描写彭德怀的有关句子。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从文中的“悄悄” “塞进” “发火” “吃不下” “端开”等词中读出了彭德怀是喜爱大黑骡子的。这样教学,就把教师的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从案例可以看出,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方向时,教师要在考虑学生需求与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预案,真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样的教学才有效。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以及学生的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有时间读读、想想、说说、议议等,才能焕发课堂活力,使语文教学质量真正有所提升。

巧用电教媒体,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36-0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再仅仅取决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在于学生根据获取的各种信息,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数学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革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手段,取电教媒体之优补传统教学之劣。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利用先进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组织能力,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化静为动,化繁为易,更有效地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谈自己是如何运用电教媒体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运用电教媒体,引情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比如在教学“9减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客人。”(出示花仙子姐姐的画面,同时放录音,播出花仙子姐姐那甜甜的声音。)“你们认识我吗?我叫花仙子,大家叫我花仙子姐姐,我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礼物。(出示小动物头像)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不过,它们特别聪明,都住在数学宫里。数学宫里有三座大门楼,每座大门楼上都有数学题,如果你能解答出门上所有的题,就为你把大门打开,让你自己去挑选你所喜欢的小动物。有信心学会解答这些题目吗?”如此导入新课,生动有趣,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冲动,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运用电教媒体,使“纸上谈兵”的数学活动起来。

数学中几何图形的教学原本是一种枯燥的形体教学,但自从有了多媒体的帮助,这些枯燥的东西便变的生动起来。

例如:圆的初步认识中圆的形成是一个关键。老师的示范缺乏生动性,给学生的记忆不够深刻。我利用多媒体先让一个牧人钉下一根木桩,再将一只羊用绳子系在上面,羊拉直绳子绕木桩吃了一圈的草,这便让学生很明显发现草地上留下一个圆形。圆的形成也在这短小的动画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三、运用电教媒体,破疑解难。

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采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四、运用电教媒体,使练习形式多样化。

新授结束后,如果学生兴趣犹存,我认为运用灵活的电教手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课内练习是很好的方法,能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且通过学生思考练习,达到认知结构清晰的目的。 在应用题教学中,发挥投影能增大练习密度,变化丰富等特点,使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图多编、一式多编等练习形式充分利用。通过灯片投影,能组织大量的变通题,起到了小黑板难以起到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课堂练习密度。练习密度增大,学习积极性提高,练得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可不必布置可少布置课后作业,减轻了作业负担。

五、借助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探究性活动:图形密铺”时,先用媒体展示“美丽的图形密铺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形王国之中,并相机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发现规律、总结结论。接着是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密铺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大出乎教师意料,很有创意。由此可见,电教媒体的介入,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巧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篇7

围绕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 或采集资源, 或质疑讨论;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 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 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

●巧设教学情境, 激发情感参与

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 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再现情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如朱自清的《春》, 笔者在执教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春天美景录像, 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 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 此时学生兴趣高涨, 争先恐后地抢着说,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 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 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 惊叹于大自然的无雕琢的美, 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入境生情, 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深深的吸引着学生, 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

●拓宽信息渠道, 增加课堂容量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 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信息渠道, 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如《鲁迅自传》一文, 鲁迅个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经历是曲折的, 而作者却用极简朴的文字介绍人生经历, 内容上就有很多令学生困惑的地方。执教本文时, 教师在课前制作了一个名为“鲁迅文学院”的网页, 其中涵盖鲁迅作品选、人生经历、作品评论等大量资料。教学时引导学生打开这个网页, 每人定一个研究主题, 根据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的资料, 然后小组讨论展示自已搜索的信息, 共同分析归纳, 感受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此环节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仅仅停留于文本, 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这一优势, 阅读相关的资料,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从而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和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促进学生自学, 增强语文能力

1.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磁带等辅助资料,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 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 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 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 尤其要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的朗读录下, 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 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还可采用互评的方式, 提出改进的方案, 再反复录音, 反复比较, 在不间歇地评议与比较中提高朗读水平。

2.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 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 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教授巴金的《理想》和朱自清的《背影》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上网搜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搜索朱自清的《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以便学生加深对两位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主题的理解。另外,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中国文学、中国教育网、作文网等文学、教育网站, 要求他们在网站中阅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习作, 并作读书笔记。

3. 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 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 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 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 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星空的资料, 学生纷纷从网上收集、下载, 当然, 教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 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师生共同努力下, 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 如织女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九大行星、牵牛星、慧星等相关知识。

精彩插图, 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篇8

一、以图引入, 走进文本

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乐学原则”———学习要有兴趣, 才能学得好。教材针对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 运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确实, 与黑压压的方块字比起来, 与之相搭配的绚丽插图对孩子们来说更具吸引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 打开课本, 绝大多数孩子的目光直接投向那些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因为插图让他们一目了然, 比文字更轻松地传递出许多信息。所以, 我们教师不妨以此为突破口, 在导入课文时, 投其所好, 从插图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的学习。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关于《狐狸和乌鸦》的公开课, 她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课文中的两张插图, 从插图引入, 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 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好吃懒做而又狡猾的狐狸;一只长得丑陋, 叫声难听, 但又喜欢听奉承话的乌鸦。这一天, 它们凑在一块儿, 会发生什么事儿呢?

师: (教师出示两幅课文插图) 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两幅插图, 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在第一幅图中, 我看到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

生2:我还看到一只狐狸在树下眼巴巴地看着乌鸦嘴里的那块肉。

师:第二幅图呢?小朋友又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那块肉跑到了狐狸的嘴里。

生2:我发现狐狸脸上一脸得意的样子。

生3:老师, 那块肉明明在乌鸦嘴里, 怎么会到狐狸的嘴里呢?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对呀,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乌鸦怎么会把肉给了狐狸呢?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

插图也是教材的一部分。在这里, 教师就是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 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 让学生发现和质疑, 让学生和文本还未见面却已有一种亲近感。这样利用插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让孩子的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当学生开始阅读《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时, 他们就会非常感兴趣, 带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乌鸦怎么会把肉给了狐狸呢”这个疑问, 走进文本的学习自然也就会顺畅多了。反之, 如果我们忽视了课文插图, 教师直接讲述, 或者从黑压压的文字入手, 效果恐怕没有这么显著。

二、读中看图, 理解文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小学生对画面的感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 利用学生这种心理, 当他们入情入境, 情绪处于高潮时, 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形象的课文插图, 诱导学生的无意识活动, 进行字词句的理解品析,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 因为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见过变色龙, 他们对课文介绍的这一对象是陌生的, 我就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这时候, 有一只彩蝶正好飞过来。变色龙见了彩蝶, 如何行动呢?

师: (出示课文插图) 请同学们结合这一插图, 自由读书上第12自然段的文字, 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插图, 感觉变色龙的舌头真的和书上描述的一样长, “长得惊人的舌头”, 这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

生2:我感到变色龙捕食的速度太快了!

生3:我感到变色龙捕食时主要靠它的眼睛和舌头, 特别是它的舌头, 可以把昆虫黏住, 图上就是它把彩蝶黏住了。

师: (在插图的空白处出示文字) 把我们的感受送进这段文字中, 一起读!

在这里我主要巧妙地运用课文插图:一只躲在树杈上的变色龙, 正伸出它长长的舌头, 捕捉一只彩蝶。课文的这幅插图是相当形象的, 与文中描写变色龙捕食彩蝶的这段文字是相配合的。考虑到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见过变色龙, 更没见过变色龙捕食的样子, 因此, 我让学生在读中看图, 感受变色龙捕捉彩蝶的过程, 以此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在教学课文中文字描述的一些孩子从来没见过或比较模糊的事物时, 可利用课文插图, 帮助孩子形象地理解内容。

三、以图促思, 对话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 插图就是很好的对话“媒介”, 它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其中的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插图, 激起学生的想象, 才能真正体现图画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也才能真正发挥插图的作用。如我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 就是利用插图, 让学生对话文本, 真正走进了主人公嫦娥的内心世界。

师: (出示“嫦娥奔月”插图和文字) 大家轻轻地读, 注意这一段话所描绘的情境, 结合插图, 说说哪些词句给你视觉上的美?

生1:我觉得“飘飘悠悠”让我感觉很美。我仿佛看到了衣带飘飘的嫦娥, 飞行的身姿是那么优美、轻盈。

生2:“洒满银辉”让我感觉很美。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洒在郊野上, 好像镀上了一层银光。

生3:“碧蓝碧蓝”这个词语也让我觉得很美, 让我看到了夜空的美丽色彩。

师: (指插图) 你们看, 明月当空, 大地洒满银辉, 这时候一位仙女飘飘地升上天去。这是一幅多么灵动、充满诗意的画面啊!

(师请一生读, 并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这一幅美好的画面)

师:画面是如此之美, 可我们的嫦娥她愿意离开人间吗?她为什么要吞下仙药?此时此刻, 她最牵挂的是什么?她在心里说了些什么?让我们再次欣赏“嫦娥奔月”的画面, 在轻柔的音乐声中, 将嫦娥的内心世界书写下来。

之后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嫦娥的内心世界。从孩子们的交流中, 我感受到他们在真正地与文本对话, 真正地走进了嫦娥的内心世界。

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 更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 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情感。以图来促思, 让学生真正地对话文本, 走进图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借图发挥, 充实文本

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插图中文本未涉及的地方, 把这些资源作为新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将文本变得更加充实。如在学生理解课文后, 我们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 续编故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学完后, 我们就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 引导学生想象:“乌鸦不甘心受骗, 第二天它又叼来一块肉站在树枝上……这次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打开了, 一个个精彩、离奇的故事便会诞生了。

巧用“生成”让课堂更美丽 篇9

片段一:

《角的度量》: 教师在指导了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后,学生开始了独立量角的活动。

生1: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还有一个钝角没有量出来呢?

生2:那小半块量角器肯定不行了,因为它没有中心点。

生3: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

生4:可是最后一个是钝角啊,还是不行。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5: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在所量的钝角上话出一个直角,再利用那大半块量角器量出剩下角的度数,用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钝角的度数了。

生6:也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用那大半个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然后相加就是钝角的度数。

生7:老师,还可以把钝角补成一个平角,量出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补上的锐角度数就行了。

……

[评析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意外 ,教师没有简单地采取“借一个量角器给他”的常规做法,而是以此问题为“支点”,挖掘学生理解知识的潜能,将学习活动引向更高境界。无疑,这位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又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沉淀过程。

片段二:

第一册复习“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当我出示“鸡9只,鸭7只 ,鹅6只”的信息时 ,学生提出了我预料中的一些问题。

求总数:鸡和鸭共有几只? 鸭和鹅共有几只? 鸡和鹅一共有几只? 鸡、鸭、鹅一共有多少只?

求相差数:鸡比鸭多几只? 鸭比鸡少几只?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鹅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我正打算让学生列式计算)

生:老师,我还有!

师:你说说看。

生:鸭和鹅合起来比鸡多几只?

师:你知道怎样列式吗?

生:我知道! 7+6=13,13-9=4。

师:你真会动脑筋。

(另外一些学生也纷纷举起手来 ,我干脆改变计划 ,让他们尽情提问。学生又提出了许多类似的问题,并列出了正确的算式。 )

[评析 ]由于这意外的“插曲”,这节课没能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但我又是幸运的,我看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思维更活,思路更宽,教师的教学智慧在生成中闪光。

片段三:

教学如何将连加算式7+7+7+7+4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7×4+4,也有少数学生写出了7×5-3,最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学生列式为4×8,我故作疑惑地问:“这样对吗?”学生立即表示反对,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

[评析 ]生成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 ,却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教师常常会从一些常规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有时也比较主观),但与现实的教学情境还有很大的距离, 因为他们的思考中有许多东西是成人所无法想象出的,也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正如在本片断中,孩子们的思路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教师只有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 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学生对生成的资源很感兴趣,因为是他们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因而整个学习过程是快乐的。

二、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即使学生的言行打乱了授课计划,教师也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 ,教师就能随时改变教学计划。”教师如何把握课堂,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 )捕捉生成亮点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老师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 ”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

(二 )学会尊重学生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适宜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即使这个方法是不正确的。以自己“发明”方法为快乐,即使这个“发明”不能称得上是发明。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数学, 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而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成人的眼睛迷茫,甚至不屑。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们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三 )及时调整课堂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而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 而且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因此,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做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得到老师支持,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以说是影响深远。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促进更多的生成, 并及时捕捉住智慧火花,让它绽放出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摘要:课堂,是一个流动的生命历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成,有意识地“生成”更需要智慧。其实,教师应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智慧的展现过程,变化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要使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就必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该如何使生成成为课堂主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作者就一些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巧用乡土历史,让课堂绽放精彩 篇10

一、正确认识乡土历史的重要性

乡土文化蕴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发生在本乡本土,具有教育意义。它的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让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既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又是加强对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对自己周围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踪迹都有特殊感情。它离我们很“近”,就像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架起的“超时空隧道”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利用乡土历史的这种特殊性和亲和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讲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让课堂绽放精彩

教学中,教师把课程知识点与乡土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乡土历史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 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 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历史关于先秦历史、古代中国农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等内容时,学生对于远古居民生活的环境,古代中国人进行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情况感觉非常陌生和遥远,为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给学生讲解家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每一件文物代表着一段历史,如在展厅中央,有一面饰有四出钱纹、鸟纹、蝉纹的铜鼓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该铜鼓鼓体硕大,纹饰繁缛,雕饰独特,其中鼓足处的“人乘飞兽”雕饰更是世所罕见, 突出反映了南方骆越先民精湛的冶炼技术和艺术创造力,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属县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通过讲解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巧用乡土历史,提高学史能力,让课堂绽放精彩

新石器时代的残石石锛、战国时期精美瑰丽的铜鼓、宋元时期数不胜数的瓷器及历代名宦文人留下来的踪迹和佳话,等等。这些文物和遗迹,印证了横县文化的久远、真实与厚重,昭示了横县历史地位的独特、鲜明与重要。从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开始建置,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自唐朝贞观年间始,以“横”字冠域名,历经1300多年而不改。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的横县人民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耕耘劳作,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创造出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其中,铜鼓文化可谓是颇为绚烂夺目的一朵奇葩。据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横县的骆越和西瓯人就已经懂得铸铜技术,所制作的铜鼓造型精美、花纹瑰丽,为后人所赞叹。横县出土的铜鼓数量较多,在广西可谓名列前茅。据统计,1949年至今,横县境内已出土20多面铜鼓。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国家一级文物———南朝人乘飞兽饰钱纹铜鼓。一些样式精美的陶瓷器,据介绍,这些陶瓷都出土于尹屋窑。位于横州镇尹屋村的尹屋窑群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南方民窑,所出土的碗、碟、壶、罐等器皿技法高超、纹饰精美。据考证,其产品除了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国内外。可见,在宋元时期,横县的陶瓷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高度发达的陶瓷业折射出横县繁华的社会风貌。通过了解乡土历史, 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课堂教学。

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课活动实践的场所, 具有丰厚资源和实践优势,决定了它在历史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的乡土史为中学历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有效推动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得到交流、提高。学生全面参与课外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和总结反思整个活动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他们参与探索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初步了解家乡的经济文化状况,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乡情,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如围绕家乡的“环境污染治理”、“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区域规划与发展”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 ,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近年来开展的中学生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其中不乏许多独到见解,让学生不拘于课本、课堂,拓宽了其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教师要善于搜集、积累乡土史的资料,发掘乡土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巧用乡土史让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把本地区的历史改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使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边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让课堂绽放精彩。

摘要: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巧用多媒体让高效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11

【关键词】: 多媒体 高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近年,我们都在提倡建设高效课堂。但高效课堂的高效应该不仅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涵括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要素。如:高效的课件、高效的导入、高效的板书等等。那么,如何建设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并茂,充分溶合动画、视频、交互技术的特点,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虚拟情景创设技术基础。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人又入胜

创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不长的特点。如上课铃响起,心却依旧惦挂课间的游戏时光。这时候,老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画面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特点,快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在实践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文时,老师先请学生们欣赏各种形态的荷叶图片。当一段幽雅的古筝音乐响起,学生们都不约而同的静下心来了;当一张张色彩鲜艳的荷花被展示后,学生们仿佛都来到了池塘边。此时,老师自然地引入新课:同学们,喜欢荷叶吗?图片里的荷叶长得怎么样?学生们对荷叶有了直观的认识,学起课文来,自然就兴趣盎然。

又例如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美丽的小路》,是一篇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对于初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类型的文本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颇为接近,学生從心底里就喜欢这类型的文本。既然文本离学生生活接近,学生又喜欢,但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真正地理解到、体会到,实实在在地想从文中学到知识呢?利用本文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颇为接近这点,巧用多媒体播放现实生活中公园里、森林里的美丽画面:阳光灿烂、松杉葱郁的森林里,有一条干净而美丽的小路,鸭先生、兔姑娘和鹿先生在小路上快乐地玩耍、欢快地奔跑,再配上轻快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就好像亲身来到了这美丽的童话中,就能轻松地理解到为什么动物们都喜欢在美丽的小路上散步。

其实,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文笔清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出课文美妙的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这样既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又能让课堂精彩起来。高效课堂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搭建起来了。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时,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段动画课件:当轻快的音乐先响起,老师一边随着图片的呈现一边声情并茂的讲述: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一个蛋开始,太阳暖烘烘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它的孩子出世。一个个蛋“啪”地裂开了,钻出了一只只可爱的小鸭子,可是有一个特别大的蛋让鸭妈妈等了很长很长时间,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终于从蛋里出来这么一个小家伙,因为长得丑,所以大家都叫它“丑小鸭”……学生的思绪随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生机盎然的童话世界里,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这时,老师适时引发:“丑小鸭是什么样子的?长大后变成什么样子?她能变美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丑小鸭》,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由动画视频转移到了文本的阅读中。

二、巧用多媒体剖析难点,形象又具体

每一节课,总会有它的教学难点。教授教学难点的最大鸿沟,在于预期传播的知识,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解决教学难点难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善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可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小学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效果,帮助学生学习拼音、学生记住拼音。例如,在比较平翘舌的声母z-zh的发音时,我们可设计让“zh”的h闪动或者变色,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翘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j、 q、x和u相拼的规则,除了借助儿歌帮助记忆外,还可以抓住一年级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把u设计成动画,u戴了一顶帽子,帽子上面有两点,看见j 、q、x走过来,因为是长辈,他就脱帽敬礼;看不见j、q、x,遇见其他字母,因为是同辈,不用脱帽敬礼。学生们看了觉得十分有趣。不知不觉哈哈大笑,在笑声中,他们很快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一规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多媒体剖析难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让我们的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三、巧用多媒体扩展延伸,水到又渠成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传授知识的前沿阵地,也是发挥老师才智的大舞台。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信息都为我所用,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使课堂成为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的高效平台。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思维能力较弱,要他们口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话” 能力,老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恰当运用多媒体,以画面再现情境,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以及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从而能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启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在实践教学二年级上册《假如》课文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近在我们身边、远在我们他乡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当动听的音乐徐徐响起,学生们仿佛已经被那声形并茂、情景交融的画面触动。这时老师及时过渡:假如,此时此刻,你手上就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给他们当中的谁画些什么?由于前面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看完图片,听完老师的提问,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学生们说道:“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们,画一所漂亮的学校,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能看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非洲的儿童,画许多健康的食物,让他们不再挨饿。”可见,巧用多媒体扩展延伸,让学生有机会看到近在我们身边、远在我们他乡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的画面。以致引发学生想象,激发说话欲望,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干涩,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说出了一句句让人感动的话语。

上一篇:评价机制改革下一篇:让学生在错误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