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插图的作用

2024-10-05

课本插图的作用(共12篇)

课本插图的作用 篇1

历史教材插图很丰富, 承载着丰富的史料信息, 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教师要深化插图的教学功能, 充分发挥其形象感知作用, 提升教学质量。

一、利用插图感知历史,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的局限, 使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历, 不可能以本来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单靠语言、文字的表达, 教学会显得乏味、苍白。如何让学生更接近历史、感知历史呢?历史图像真实反映了过去人们的实践, 简洁、鲜明地传达历史信息, 富有表现力。因而借助历史教材插图, 配合语言文字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 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对历史表象的认识。例如:关于远古人类的历史, 内容比较遥远、抽象。可指导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北京人的生活》系列图片, 配合语言描述,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信息, 形象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 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的艰辛和成就, 对人类历史产生认同感。

二、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提升求知吸引力

充分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既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又形象生动, 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时可先展示插图, 利用插图在第一时间里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篇章时, 教师利用秦始皇画像插图开课, 当插图展示画中的秦始皇身穿金色龙袍, 腰佩锋利宝剑, 唯我独尊的帝王风貌时, 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秦始皇是不是踌躇满志、八面威风、霸气逼人呀?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秦始皇灭六国, 一统全国, 雄居天下, 自然是洋洋得意、霸气十足呀。就连唐代诗仙李白都由衷赞颂:“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至此, 教师提问导入授课内容:“同学们, 秦始皇是如何灭掉六国一统全国的呢?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如何评价他的是非功过?让我们一起学习《秦王扫六合》篇章。”从而达到“好戏”开头的功效。

三、利用插图强化认知, 增强记忆能力

由于历史课的教学的要求和特性, 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概念、地名、时事形势很多。但是, 由于缺乏时空概念, 学生对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特征、时局状况等缺乏了解, 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插图、地图, 使其形象化、具体化, 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如让学生掌握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的10个通商口岸, 死记硬背, 则枯燥乏味、不易记牢;让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的时事局势, 仅凭文字表述, 则很难理解深透。这时我们可借助插图帮助记忆, 通过地图、时局图,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提高兴趣, 过目不忘, 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四、利用插图加强引导, 破解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性质属性决定, 一些历史事件因年代久远, 用平铺直叙的文字表述, 让人觉得感知模糊, 难以理解和接受。事实上, 对学生而言, 形象而直观的插图, 往往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 辅助教学, 突破求知重点、难点, 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例如,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尽管课本花费了大篇幅的文字来阐述和说明, 但学生还是觉得纸上谈兵, 听得云里雾里, 难以消化, 教学费时费力。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的两幅插图, 以图带说,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中, 用一棵大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宗法制度的的特点:树的主干代表嫡长子, 支干分别代表被分封的其余各子, 主干粗而高壮, 分枝细小;主干与支干, 粗细、主次分明, 大宗和小宗的主从隶属关系一目了然。《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按照宗法制形成的“公候伯子男”的分封等级制, 用金字塔的形状, 表示分封和等级制的概念, 既直观又形象, 化抽象空洞的材料为形象具体, 学生特别容易理解。此刻, 教师再深入解释一下这些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如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皇太子继位制度, 更会让学生的印象深刻, 牢记脑海, 这一知识难点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攻破了。

五、利用插图加强审美, 强化学生美德美育

历史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 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精美的艺术作品等等, 烘托出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在教学中, 可以适当利用这些图片, 以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商周时期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这些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立意巧妙的青铜器, 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技术高超。同时,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 还有许多人物肖像插图, 有十几年如一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治水大禹, 有失志变法、引领历史发展潮流的商鞅, 有无畏生死、为国家利益而奔命的林则徐, 有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刘胡兰等等, 这些杰出人物的崇高品德、美的行为, 将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激励他们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课本插图的作用 篇2

福清市沙埔初级中学

杨秀宝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还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等等,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导入新课、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同时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代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只是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他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历史插图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课本插图种类

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本身、复原模型;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照片、画像;第三类为史事情节图,包括照片、名家画作、民间漫画、想象图;第四类为历史地图。在教材中,这四类插图的史料价值、助学价值各不相同。历史文物图史料价值较高,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与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学价值;史事情节图因掺杂了后人的创作,史料价值次之,但助学价值较高,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人物图与历史地图也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插图选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限于篇幅,很多是提纲式的,有相当大的展开余地,甚至是展开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料做文章。通过恰当地利用插图、资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图为话题,进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败,与是否有个好的导入有密切的关系,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适量的使用图片进行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当中来。这样就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时候。利用课文插图“被焚烧后的圆明园残迹”通过这幅插图让学生预先感受这次战争中中华文明备受摧残。以此来引发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中国又受到了那些侵害?除了英法,还有那些国家也趁火打劫?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先辈是怎么样的进行抗争?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氛围中。并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

2、以图为突破,解决重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辅助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中,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在课文图片中通过展示黄帝在建筑、交通、文字等多方面的贡献。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中,张骞出使西域无疑是其中的重点。通过课文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直观的感受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丝绸之路的地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张骞通西域的艰巨性。

3、以图为杠杆,培养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基本上都配有专门的图片,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巧用地图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能恰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课文中的“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解读对这一课就尤为重要,红军行进过程中经过的省份和重要战役等在图中重点标示,学生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和课外知识对红军的长征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对红军的行进路线按图记忆,避免了丢三落四。八年级上册的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展示的“《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对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还有“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图片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八)2007年版本

浅谈中学历史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本插图;作用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材插图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历史所记述的都是往年的陈迹,对于现代人来说因为不可能身临其境,所以有许多的问题都难于理解,尤其是初中的学生,思想正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认清语言文字和图画的关系。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正确运用插图能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呢?

一、重塑历史形象,再现历史事件

历史如江水,东流不复回。时过境迁,物毁人亡,先前的历史形象已经消失了,存留下来的至多不过是几行文字记录,一些零散遗物。见景生情,睹物思人,是人类大脑的机能,所以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画能够成为使用者再造历史形象的中介。一幅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彩色图,直接让人感觉到秦国将士的威武和阵势的严肃,进而神与物游,浮想联翩,在头脑里呈现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历史画卷。

在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时,《独立宣言》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看图片《签署〈独立宣言〉》,思考:这幅图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呢?

不妨这样指导学生思考:一、会议代表的神色凝重,看来他们对这个宣言非常重视,说明《独立宣言》对于当时的北美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二、会议代表讨论热烈,他们对宣言内容的拟定极为谨慎,这个宣言一旦公布,必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三、会议代表身着当时西欧流行的服饰,说明西欧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北美有一定影响;四、会议代表遇到分歧时,采取了讨论和对话的方式,这表明北美人民是团结的,他们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要求在立场上是一致的,这是北美独立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经过这样的指导“欣赏”,学生一定对《独立宣言》的发表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二、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见识越多、视野越广, 其知识面就越宽, 对人的智慧、思维能力的发展越有帮助。新编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课文的图画中有许多反映各朝代生产、生活方面的图画。例如,《汉朝的饮食加工》、《唐朝穿裙衫的妇女》、《敦煌壁画里的唐朝住宅》、《隋唐大型宴会的长桌、长凳和室内家具》、《秧马》、《宋代家具》、《宋墓壁画“宴饮图”》、《明代家具》、《明朝住宅室内布置图》等。这些朝代虽然距今非常久远, 但这些图画再现了古代人的生活起居情况, 从中看到了古代人生活的侧面。学生自然而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相比较。尽管这些插画在教学中是不要求掌握的,但由于再现了历史, 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历史课中有许多问题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而图画、图表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分析认识问题。如:在讲《工业化的起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背景,在第一个自然段中提到“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单方的语言叙述,并不能让学生所理解,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与印度、吴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图表,自然比较出中国与印度、吴国的差异,通过观看此图让学生分析出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从而提高学生分

析比较能力。

四、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运用历史的特殊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历史是无情的,它记录了英雄们的优秀品格及英雄事迹,永垂青史;也将那些丧权辱国、骄奢淫逸之辈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课本中的每一幅图画, 几乎都可以充分利用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从多方面进行的,有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有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也有为人处世方面的。例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千古绝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材料;顾炎武及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教学生为人处世应该谦虚诚实的, 如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画, 通过看图, 讲述英雄人物、优秀人物的优秀品格,并加以评价、渲染, 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课本插图的作用 篇4

一、运用插图,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中产生, 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好与热忱中产生。”可见,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引导、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选用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配有形式多样、色彩斑斓的插图, 切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特点。这些插图大多贴近生活, 富有情趣,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中的“辽阔的疆域”这一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图册》中的几幅彩图“东北雾凇”、“长江下游风光”及“海南岛椰树”等进行讲解。这样, 学生自然会被图中美景所吸引, 并驾驭想象翅膀急于探寻其中的奥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些自然景观有何特点? (2) 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些区域? (3)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景观? (4) 对此, 你有何感想?由此引导, 让学生感受祖国疆域辽阔, 由于纬度位置及气候差异等因素造成区域之间自然景观的不同。这些景观各具特色、千姿百态,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这样介绍“祖国大好河山”, 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 又弥补了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的缺陷, 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河山壮丽、优美, 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二、利用插图,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增强说服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有些知识点的理论性较强, 甚至很抽象, 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消化与领会。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进行讲解, 切忌空谈理论、大讲道理。否则, 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因此,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选取感性材料, 然后把它上升到理性知识, 做到循序渐进, 水到渠成。插图也是典型的感性材料, 恰当使用插图 (包括图表) , 可以增强说理力度, 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在介绍“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时, 教材中采用了许多插图, 描述了平原、山区、水乡、草原、沙漠及城镇等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 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人类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就“水乡孕育的城镇”这一内容来讲, 教师可采用教材插图“太湖流域”, 请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图中向我们提供的著名城市有哪些? (2) 这些城镇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3) 这说明了什么?这样提问、引导, 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懂得了太湖流域城镇不但众多, 而且经济十分发达, 这跟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正是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 加上人们的辛勤劳动, 造就了这里的繁荣, 这又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 人们要主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样讲解, 比起口头表述、阐释, 能更容易、更直观地被学生所消化吸收,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逻辑思维。

三、运用插图,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目标角度来讲,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 即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其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 诸如观察、想象、理解及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靠某项专题训练凭一时努力来解决。实际上,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把它具体地落实到教学的各种环节上, 并且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注重实效。当然, 就某一材料, 也可以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培养。其实, 运用插图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一种好办法, 而且插图蕴含着多种教学效应的因素, 关键就看我们教师怎么运用。例如,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的第三课中有一块内容讲的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家庭生活”的六幅彩图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对此,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点拨: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六幅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中情景。 (2)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 并回答自己家庭有无类似的现象。 (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你是怎样对待的?实际上, 家庭是我们人生成长中的第一站, 家庭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 又有消极方面的, 学生对这一方面感触较深, 有话可说, 并且也有自己的思考。对此, 课本教材没有用更多的文字去作阐释, 而仅仅采用图示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想象、去讨论、去理解、去领会。这样编写教材, 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挤出一点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最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插图, 拓展知识空间, 弥补文字表达的缺陷

教材编写的内容一般用概括、精炼的文字表述出来。就某一思想认识来讲, 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具体、细致, 这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 更符合学生认识要求, 并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去阅读、去琢磨、去体会。相反, 假如教材编写内容详尽, 文字洋洋洒洒, 会给人以多、烦、模糊, 以致没有精力学的感觉, 何况, 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未必要用文字去描述、表达或阐释。插图运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使问题更直观、明了, 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并且学生还可以从插图中捕捉到其它方面的信息。例如,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中有一内容讲解“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其中教材设计了如下情境:暑假期间, 张京与妈妈准备从北京到杭州旅游, 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对此, 教师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 如果你是张京, 你应该怎么做?对这一问题, 学生的回答自然会涉及中国的交通问题, 然后, 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之后请学生回答: (2) 从北京到杭州应该怎么走?至此, 学生不但能从图中获取有关北京至杭州的线路, 而且可以从中了解到其它相关的交通知识。最后, 教师请学生回答: (3) 到杭州后, 你能够游览到哪些景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出示“杭州市交通图”, 引导学生看图, 再指点、介绍其它相关的景点, 以此弥补教材中没有文字表述的缺陷, 起到一图多用的效果。

五、运用插图,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审美能力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较强的模仿力, 尤其是感人的事物, 学生更是乐此不疲, 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此, 教师可运用插图来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 以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准。这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另外,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 如人物图、文物图等, 这些图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图文并茂, 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插图的艺术效果角度看, 多用插图, 学生可以从中得到艺术的启迪, 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 增强审美能力。例如,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近代科学的诞生”这一框题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几幅科学名人的彩图进行引导, 先简要介绍人物生平事迹,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这一人物的重大科研成果及其产生的影响, 再把他上升到思想认识的高度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 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并且每一幅插图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单一的, 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多探讨、多总结、多积累。同时, 在教学的特定背景和场合中, 我们要具体分析, 灵活运用, 避免单调性、机械性和盲目性。

摘要: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选插图很多, 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并且每一幅插图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单一的, 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多探讨、多总结、多积累。同时, 在教学的特定背景和场合中, 教师要具体分析, 灵活运用, 避免单调性、机械性和盲目性。只有这样, 才能让这些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本插图的作用 篇5

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课本插图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左图右史”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看图联文、看图想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切实掌握相关知识。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在平时测试中,加入“看图说话”、“由图测史”的题十分必要。出题者既可利用教材中的原图,也可据教材的文字叙述自行绘图;既可单科考查,也可政史地综合。但无论出题者采取哪种方式,加强训练,注意总结都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在进行历史插图教学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处理好文字教材与视觉教材的关系(一般说来,视觉教材处于一种从属、补充的地位);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际能力;第三,要把握好度,不能太偏太冷,要慎重选择,不是所有的图片(插图)都去分析、挖掘,可选典型分专题进行。此外,还应教给学生如何“读”图、“析”图的方法。

浅谈课本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观察能力;抽象概念;兴趣;德育;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97-01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 “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個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运用课本插图消弭错误的理解 篇7

这节课学习的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古诗《塞下曲》。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唐朝的版图和作者的生平,并用图片引出了古诗的第一句“林暗草惊风”,然后解释了“夜引弓”的意思。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位将军要开弓射箭呢?”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没想到却出现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有的说:“这位将军遇到了树林里的野兽!”有的说:“将军在练习射箭!”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将军遇到的是白羽。”

于是,我继续追问:“白羽到底是人?还是动物?还是别的其他东西?”可能之前在课外书或者电视里看到过印第安人的形象,一位男生说:“白羽是印第安人头上戴的羽毛!他们是印第安人。”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有关印第安人的一切。我只好继续缩小范围,说:“印第安人生活在美洲大陆,那里离中国很远,将军当时不可能会遇到印第安人。白羽其实是一种东西,哪里会有白羽呢?大家可以通过课本的插图来寻找。”于是,大家都在课本上仔细寻找起来,很快有学生发现插图上将军背后的箭和石头里的箭。我继续解释说:“读书要学会充分利用已有的线索,读古诗更要仔细看图,白羽指的是白色的羽毛。古人用羽毛制作箭,所以诗人是在用白羽指代……”学生们接口说:“箭!”“那么箭飞出去,射到了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诗。”学生们把剩下的诗句读完,我启发他们:“没的意思是隐藏消失,诗句里说是什么消失在哪里呢?”终于,学生们理解了整个故事,明白了这个美丽的误会。

小学低年级学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尚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对课堂上的信息敏感且活跃,再加上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发散,使得教师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导。注意上下文的词句,关注图片上信息,学会联系和迁移,都是语文课堂上不得不教的策略和技能。教师既要充分备课做到尽可能的有备无患,又要给学生主动权,巧妙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中内化学习的策略和技巧。

发挥地理课本插图的多重功效 篇8

一、配文插图重在建立概念

有的教材内容, 一边用文字阐述, 一边配以相关的插图, 图与文紧密配合、互为补充, 两者结合起来共同阐述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类配文插图形式的课文约占教材的一半。对待这类课文的教学, 教师要灵活运用插图, 适当结合其它手段, 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事实, 力求让学生在收集地理事实中建立科学概念。如七年级上册第5页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配有五段文字说明:1.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2.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3.地轴:地轴自转轴;4.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教学时,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说明, 让学生观察画面, 并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讲解, 学生不难理解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不难弄清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概念。

二、代文插图重在领悟原理

有的课文章节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答案却以插图代之。对这类插图,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揣摩意义, 从中领悟道理, 找寻规律, 而不要马上揭示意义, 明确答案, 以免教学匆匆走过场。如七年级上册第52页、53页, 有三幅插图: (1) 图3.15———等温线; (2) 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 (3) 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然后让学生计算一下:图3.16中山顶上的气温应是多少呢?并把计算的结果和计算的思路向全班同学讲一讲,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3.17中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说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了解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说出变化原因。

三、示范插图重在指导行为

教材中有部分插图, 能起到启发、指示和示范作用。如七年级上册第4页活动, 图1.6———制作简易地球仪, 能指导学生如何去准备制作地球仪的材料 (如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 采用哪些步骤去制作简易地球仪, 第50页中的插图 (3.11———百叶箱) , 是让学生怎样去进行气温的观测的, 图1.3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可指导学生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教师在运用这些插图指导学生制作、观测时, 应注意针对插图适时启发、点拨, 让学生像图中那样亲自动手去做一做、试一试、弄一弄,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辨析插图重在提高认识

教材中涉及的判断题、辨析题, 一改以往那种用文字表达的形式, 大部分采用了插图。如《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活动”中, 要求学生阅读2.3和2.4, 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 地球还是水球?又如七年级上册第70页活动1, 要求学生参照图4.9, 按每年增长人口8000万计算, 完成下图, 活动3, 关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有不同的说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吗?这类活动大多是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有关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 在讨论中获得知识,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 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及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忧患意识。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了解意义, 用课本中学过的道理来判断、辨析。通过讨论,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深化对地理关键内容的把握程度,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同时, 关注社会问题, 培养健康的情感。讨论不一定都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学生可持保留意见, 留待日后进一步加深研究。

浅谈历史教学中课本插图的运用 篇9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历史这一课程而言, 它的内容非常复杂, 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年代、人物、历史事件等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非常的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 老师除了要利用生动的语言和科学的方法外, 还必须要合理的利用课本中的插图, 只有彼此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方说在进行《和同为一家》这一课程的教学时, 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唐朝周边不同民族的分布,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 教学过程中每讲到一个民族, 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插图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标注相应民族的位置, 同时要对这一民族的首领以及民族的演变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掌握唐朝与其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位置关系, 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形象记忆, 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历史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实现德育教育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除了要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外, 更重要的通过历史这一课程对学生实现德育教育, 对历史课程中相关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 利用课本中的插图, 不断提升历史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染力,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前提下, 更好的接受爱国主义、唯物主义等思想的教育。比方说在进行火药发明这一历史内容的教学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仔细的观察课本中有关“火箭”的插图, 然后让学生仔细想一下现代火箭以及各类武器的发射原理, 通过观察和思考, 学生就会发现我国宋朝发明的火药, 从14世纪传入了欧洲, 正是由于火药的传入使得欧洲的战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帮助资产阶级打败了传统的封建王朝, 从而促使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火药的相关知识, 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实现对学生一次深刻的德育教育。

三、提高学生自身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 实现自身自学能力的提升。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帮助学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比方说在进行彼得一世这一历史人物的讲解时, 课本中已经明确的说明, 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对俄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使得俄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了飞速的提升, 但是单纯地通过这些文字性的表达很难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一人物, 这时, 老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彼得一世》这一人物插图, 让学生对插图进行仔细的观察, 从插图中引导学生观察, 彼得一世具有非常明显的刚毅、果断的性格, 而且这一性格对他的一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插图的观察, 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想象当时彼得一世那种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场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了历史人物,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历史这一课程中, 很多事件都是彼此相通的, 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可以更好地达到认知的目的。历史课程中各种课本中的插图为比较法的运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通过插图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历史事件的特征和本质进行认知。比方说在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两幅插图, 对比美国、德国与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扇形图, 通过这两幅插图的对比, 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英、法相对于美、德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最终帮助学生总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存在不平衡的方面。通过对课本中插图的应用, 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 而且还可以从侧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问题

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各种历史事件, 合理地利用历史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比方说在进行“秦朝疆域”这一部分的教学时,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秦朝疆域》这一课本插图,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原本复杂难记的“四至”, 使学生学习更加简单。再比方说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学生不易理解, 用课本上《西周宗法制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两幅图就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宗法制用一棵主干———支干———树枝衍生的大树, 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长子继承的特点。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 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 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 言简意赅, 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易掌握、印象深, 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总之, 历史学科教学中运用插图开展教学, 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教师一定要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 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 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摘要:对于历史这一课程的学习而言, 其实就是学生对历史过程进行感知的过程, 历史老师不可能让历史过程重演, 但是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却可以直观生动地反应出一些历史的片段。如果历史老师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历史课本中的插图, 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相关的知识, 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身能力、掌握重点难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课本插图来进行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本插图,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涛.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J].考试周刊, 2011, (87) .

[2]栗志红.利用课本插图激活历史教学[J].空中英语教室·校本教研, 2012, (4) .

初一女生质疑课本插图出错 篇10

前襟向左, 右边一片压住左边那片, 按照中国古代习惯, 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穿左衽。前襟向右, 左边一片压住右边那片, 领子的样子看起来是字母y形状, 这才是正确的汉服的特征。“发现教科书上屈原的服装是左衽!”17日, 网友“lishuman”在百度贴吧发帖, 质疑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上册) 》中屈原所穿服装出现“左衽”失误, 该书为2006年6月第2版, 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随即, 记者联系上了帖主“lishuman”———武汉七一华源中学初中一年级女生李舒曼。12岁的李舒曼学习了历史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我无意中发现, 书中屈原插图的衣服竟然是左衽。我从小就喜欢学习历史。10岁时, 爸爸就跟我讲过汉服的知识。汉服应该是右衽。”经专家证实插图确实将右衽误为左衽。记者就此致电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社有关人士坦承插图印制确实有误。

简述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的有效使用 篇11

关键词 课本插图 有效使用 主次分明 使用策略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漂亮的插图。对于课本插图不同方式的使用,在达成教育教学效果方面,表面看、短期看差距不大,实质上却大相径庭。不合理地使用插图,很可能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转移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束缚学生想像力的自由发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感受方面千人一面。如果在教学中巧妙、策略地利用插图,突出发挥其辅助功能,就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文拟就上述几类插图使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作简要阐述。

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主次不分问题就是喧宾夺主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语文课必须是语文课,它不是美术课,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为归宿,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图片鉴赏课,弱化课堂的语文特点,冲淡学习效果。

当然,几乎不会有人反对,语文课上语文目标的达成方式主要应该是凸显语文特点的“读写听说”,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与典范的语言材料的亲密接触,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深入理解文本,创造性的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或者文本意境。图片哪怕再精美,由于上述的接受方面的特点,其作用应该是辅助性的。

有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教读陈毅的《青松》一诗,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仔细观看、描述课本插图,这还不够,还在其课件上每一页都附上不同姿态的青松的图片,使得学生在聆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还对画面指指点点,转移了对文本的注意,这种做法显然削弱了课堂的语文性,值得商榷。

二、诗词意境插图和人物形象插图的使用策略

人物形象插图和诗词意境插图在类型和使用上有共同点,因而放在一起说明。在语文课堂上,是先由插图到课文,还是先从课文到插图,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区别甚大。

一次班级讲故事活动,有一个学生给大家讲《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我注意到学生主要是根据电视连续剧《三国》的镜头来描述这个故事的。在他讲完之后,我就特意提了一个问题,请他描述一下曹操的形象。他的描述结果很显然就是演员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形象,并且他也承认不是通过小说和故事书而是通过电视了解赤壁之战的。

这个例子发人深省。从电视画面的形象入手把握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头脑中的人物基本是画面给定的,固定的人物造型和性格。即使他长大之后阅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他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大概很大程度上仍会受到影视图像——演员扮演的人物形象的束缚。反之,如果他首先接触的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体的文本,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首先就是主动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此后无论是图画还是影视形象,都只能是对他的个性化解读的补充、完善。因此,在教学当中,课本中人物形象插图和诗词意境插图的使用,适当的顺序很重要,即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理解,然后再细读插图,对插图作描述和品评,对自己个性化的或不全面的理解作丰富、补充或修正。

苏教版小学教材五年级(上)第三课《寻隐者不遇》一课,文本页旁边配有一幅诗意插图。这幅插图的画面色彩淡雅清新,境界高远。近景是几颗高大的苍松掩映,松间小径之上,一位老者斜挎包袱,背插雨伞,正在向童子询问着什么,童子手持树枝应答,身后跟着一只小狗,面对来客正警惕地张嘴吠叫。远景是云雾笼罩中隐约呈现的高大山峦。由图片引入课文:初读古诗时,教师先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幻灯片,配上舒缓的民族音乐,教师进行范读。接着让学生对照幻灯片、自读古诗来进行说话练习。结果,学生几乎全盘接受了來客与童子的人物造型,包括形象、年龄、装束等,甚至包括插图中的一条小狗。

由文本研读到图片欣赏,在充分朗读诗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文字进行大胆想象:谁问?问了什么?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回答问题时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师傅有没有出现?寻隐者而不遇,师傅没有遇到,但是你有没有感受到隐者形象的存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插图,看看插图上少了什么?评价插图是否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情景?

由此一来,人物的朝代、来访者的年龄、身份、衣着、来意,学生们都莫衷一是,对童子的年龄、身高、衣着、身边有没有狗、回答问题时的神态动作也态度不一。有的学生认为仅从图片是不能感受到隐者形象的,但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就能想象出图画中所没有能表现的隐者的形象。对于诗歌主旨的探讨也是动态性的,个性化的:有的学生认为通过对话感受到了隐者的高洁的品质,作者对隐者非常仰慕;有的学生认为诗人的情绪变化很大,由充满希望到失望,到还有一线希望乃至最后绝望;有的学生认为虽然诗人没有探访到隐者,但是置身于这云雾迷蒙的景色中,心情还是愉悦的……

浅谈如何用好语文课本中的插图 篇12

一、引导学生学习插图的类型

现阶段, 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都包含了大量的插图, 插图的增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快速、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 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插图,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 识字解词型

识字解词型的插图一般情况出现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中, 这类插图的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对于刚开始识字的小学生来说, 有很有效的启蒙和引导作用。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进行思维, 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 而学习字形比较抽象的汉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这时, 教师就可以借助识字解词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识字。如“翠绿”“海蓝”“火红”等一些表示事物颜色的形容词都可以借助插图来让学生认知, 这样学生就能从直观上感受各种颜色, 而不是只能依靠凭空想象了。此外, 课本中一些难以用口头语言表达清楚的字词, 教师也可以利用插图直观形象地向学生讲解, 这样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单幅学文型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文中插图画出了一位在大年风雪夜披着卷发、美丽可爱的小女孩, 蜷缩在街上的墙角里, 右手拿着一盒火柴, 左手捏着一把正在燃烧的火柴, 右上大半部分是由火柴光幻化而成是她被冻死时的美好想象:搂抱着她慈爱的奶奶, 那么幸福, 美丽的圣诞树等等, 从而让同学们知道, 她对这种美好的想象在她所处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的, 这只是幻想。但与她的凄惨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 更显出她命运的悲惨。同学们也懂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理解到作者对这种不合理制度的不满, 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

3. 多幅连贯型

多幅连贯性的插图常用在学生较难理解的文章和看图说话的练习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阅读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识字和理解水平较低, 因此对教材中出现的较为抽象的语句不容易理解。若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分析和理解, 他们就能够通过形象的画面来阅读文章, 而相对抽象、难理解的语句也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二、利用插图促进语文教学

1. 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老师在讲读课文前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景物, 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并提出问题: (1)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2) 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中一动不动呢?这时候的邱少云在想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图想象会急于想知道结果, 渴望学习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从而更好地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

2. 利用插图, 为学生的说话、写话搭建平台

小学生由于语言发展有限, 口头表达常出现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的问题, 写作时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可巧妙借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 引导学生利用插图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课文每幅插图都蕴涵着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教师可结合实际让学生口述他所理解的插图或用语言描述下来, 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等。如人教版教材中《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第一幅图很美, 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勤劳的母亲的形象, 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这一幅插图, 用自己的话描述你看到的, 感受到的东西。这是作者记忆中母爱的画面, 课后, 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母亲的形象, 然后把印象最深的场景写下来。这正是一次训练学生表达的好机会。

3. 利用插图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通过观察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同时可以根据插图用语言描述它,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 何乐而不为呢?具体地说就是, 每幅插图都蕴涵着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教师可结合实际让学生口述他所理解的插图或用文字描述下来。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利用插图, 激活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学生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动力和源泉, 它是学生智力因素的核心。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学会利用插图, 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观看插图的同时, 教师适当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古人云:“学贵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问题, 学生才会思考, 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求异等多方面的思维。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依据自己的能力, 发挥思维, 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上一篇:行政反腐败管理下一篇:新闻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