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代表性

2024-10-05

新闻的代表性(精选5篇)

新闻的代表性 篇1

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者选择的结果, 报道者选择的事实, 报道的角度和报道的力度都会对人们产生各种影响。因此, 新闻是社会的建构, 新闻的代表性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行动至关重要。

新闻代表性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新闻中, 就连气象新闻也具有代表性。比如, 有的媒体采取一些手段实测某个城市的地表温度来进行气象报道。仅就测量地点而言, 一个城市的地理范围是广阔的, 选择哪个地点能更好地代表本城市的地表温度需要科学确定, 而不是随意选择, 但有的媒体实测地点的选择是为了操作方便, 这样的测量结果仅可以代表测量点的地表温度却不能很好地代表整个城市的地表温度。如果用这个地点的测量值来表述该城市的地表温度是不合理的, 这样的气象新闻就没有代表性。

再如, 在经济新闻中, 有的媒体通过自采数据来报道一个省的物价水平。一个省的物价水平, 至少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才能科学计算出来:首先需要对该省所属地区进行科学抽样, 其次要对所抽中地区的市场进行抽样, 然后要对市场上所售卖的商品进行抽样才能计算出来。然而, 有的媒体定期到某个地方固定的超市采集一些商品的物价来形成一个地区的商品价格报告, 这种价格报道至少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某个地方的物价不能代表全省的物价, 二是固定的一家超市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市场, 三是所抽取的商品不具代表性, 因此, 这样计算出来的价格水平自然就不能代表一个省的物价水平。事实也是如此, 该报在某月计算出来的物价水平低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该省的物价水平。这种随意长期选取一家超市计算物价水平的方式, 不光只是计算的物价水平不准确的问题, 而且还给人一种另外的疑虑———是不是该超市或选中的商品都是做了广告, 才被长期选择用来代表本省的物价?也就是说受众有可能怀疑这条新闻是一条广告, 这样会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媒体真的是因为广告的原因而选择该超市或商品来代表某地的物价水平, 这样会严重影响受众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这种操作方式是完全违背新闻道德伦理的。以上两种情况属于单个新闻报道缺乏代表性。

新闻场是各种社会力量角逐的场所, 有些没有代表性的新闻可能仅意味着报道不科学, 但有的新闻如果缺乏代表性, 就会给大众带来各种误导和危害。比如, 社会上总体上还是好人居多, 但是在一段时间, 媒体集中报道个别不道德的人的“碰瓷”行为, 这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社会上到处是坏人的印象, 以致于人们正常的助人为乐行为都会担惊受怕。这就是“坏人”的过度出场, “好人”的缺席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属于新闻报道整体缺乏代表性。

有的新闻报道没有代表性是因为媒体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或者操作不当等无意引起的, 而有的新闻报道缺乏代表性是由于媒体有利益参与其中。对于整形美容业而言, 除了广告外, 我们看到媒体的报道几乎全都是整容成功等对整容业有利的报道, 而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关整容失败等对整容行业不利的新闻报道。媒体经济利益 (主要是广告收入) 的参与使得整容行业的正面形象过度出场曝光掩盖了整容行业的各种潜在弊端。媒体对整容行业这种不具代表性的报道可能会损害了大众的利益, 甚至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除了在新闻发掘过程中要注意代表性以外, 新闻的表述也要注意代表性的问题。现在, 各种社会调查数据被做成新闻内容已经习以为常, 比如媒体往往会对各种皮书的调查数据进行报道就是其中一种。但是, 我们发现, 并不是所有以调查数据作为内容来源的新闻都是科学, 客观的。也就是说调查数据的新闻呈现存在严重的不足。

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详细交代调查数据的基本状况如调查时间、抽样范围、抽样方法, 样本规模以及抽样误差等最基本的抽样情况, 这些在严谨的调查报告中都是必须具备的。有的利用调查数据写成的新闻单纯提取了调查报告中的某几个数据来进行讨论, 这种探讨不具有科学性, 还有的新闻操作只提取最能吸引人眼球的数据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这种操作方式不但违背了社会学的代表性原则, 而且违背了新闻学真实, 客观性的要求。

这里以教育新闻为例, 2012年6月26日, 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认为大学没学到有用的东西”的新闻。然而, 在这篇新闻里, 自始自终没有提到这个调查数据是怎么得来的。调查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 调查时间非常重要, 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抽取范围是哪里, 是全国还是某个或某几个省?抽样方法是什么, 是随机抽样, 还是偶遇抽样?对于不相信这个调查数据的人也许他们可以极端的认为, 也许这上万人均是学习成绩差的?也许全是毕业后对自己工作不是很满意的, 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这种调查不具有代表性。新闻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 都要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 利用调查数据做精确新闻或者新闻报道中引用社会调查数据同样要遵循, 不能为了突出某个观点或事实而省略一些必须交代的社会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更不能利用调查数据来哗众取宠赢得人们的注意力, 否则这样的新闻就没有代表性。

总之, 新闻的代表性普遍存在并且十分重要, 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重视新闻的代表性。

新闻的代表性 篇2

共青团机电工程系第一次代表大会

暨学生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2009年10月9日共青团机电工程系第一次代表大会暨学生代表大会在合2教室隆重召开,西安数字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光洲老师,副院长兼院团委书记谢云峰老师、院团委副书记朱凯老师,院团委办公室负责人邓丽老师等院领导出席了大会,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开幕,大会听取和审议了上届学委员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辛大立等15位第一届团总支委员及陈鑫等15位新一届学委会委员,大会最后向全系同学发出了倡议,与会的231名代表,决心秉承“厚德、强能、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动员和带领全体同学围绕我系的中心工作,争创一流学风和校风,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完成此次团、学代会提出的工作任务而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本次大会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奋进的大会。机电系全体同学决心以本次团、学生代表大会为契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进一步推进团总支、学生会的工作,在热烈的气氛中胜利闭幕。

新闻的代表性 篇3

民间新闻是民众或社会大众自主传授的新闻,与职业新闻相比,具有非组织化和非结构化的特点。主要传播方式包括人际传播、人与人面对面的传播、以人与人的点式扩散来实现的传播以及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构成的非直接传播。

民间新闻自古有之,以人际传播为主体,即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它是构成社会新闻图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民间新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经从社会新闻图景的组成部分发展到了能够跟职业新闻媲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职业新闻垄断局面的有力力量。网络技术的到来,给予了民间新闻一股新的血液。2001年9.11事件之后,全球(或者说西方)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而在我国,2005年互联网普及以后,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社会大众就可以原则上无障碍传播信息。这使得民间新闻得以快速发展,开始影响职业新闻,并与其展开竞争。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民间新闻正成为塑造一定社会整体新闻图景的有力力量,而这其中,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成为了民间新闻最重要的形态。因此,下面就以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为代表,来浅析我国民间新闻的现状。

二、民间新闻的传播优势

目前,对于“自媒体”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者们多半把利用“基于web2.0基础的网络新技术(以博客、SMS、可摄像手机、RSS、P2P等等)来自主发布信息的个体传播主体”称为“自媒体”。

自媒体传播最突出的特点——平民化或草根化。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仍然是一对多或一对一,只不过主体发生了变化,从职业新闻工作者变成了拥有网络或手机的社会大众。这也就是说,自媒体的出现,原则上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信息的来源扩大,而信息的把关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多半自媒体使用者还是能够把握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这使得普通大众在信息传播领域也能分享到一席之地,对社会整体新闻图景的构建是有益的,并且从实践中来看,也有利于社会公正平等的实现。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保障了大众的知情权

职业新闻占有社会优势信息资源,拥有最广大的受众群体,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是,一个社会的制度化新闻形式是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产物,它不单单只是传播信息,从采集、制作、把关到发布都受到各种利益群体的制约。因此,职业新闻所构建的社会新闻图景是不完整的,它有很多信息不为大众所知,这对于消除大众的不确定性以及大众形成关于环境的正确整体认识是不利的。而民间新闻从产生之初就是为了弥补职业新闻的这个漏洞,从人际传播的“小道消息”到现在网络上不断出现的“内幕”等,都是职业新闻少有或没有传播的信息。特别是自媒体传播方式的草根性以及网络传播方式的匿名性,大大推动了职业新闻基于各种利益团体的考虑而难以传播的信息的传播,确保了普通大众对于某个事件甚至整个社会环境的知情权,使信息更具有明晰性。例如,各种网络反腐事件,都是网友先通过自媒体传播,最终实现了大众的知情权,达到了社会公正平等。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完整性

职业新闻受到各种力量的控制,其信息传播带有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可能在报道对立方时会非常明显。但是这种倾向性不利于社会大众对整体环境有一个准确认识。拿今年的美国大选来说,基于各种原因,制度化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侧重于负面新闻的报道,如美国大选花费多少钱等。但是,自媒体上却会对美国大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传播。从大选筹备资金开始到总统候选人之间的几场辩论以及各州的投票情况,全面解读选举,让公众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完整性。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从多角度报道新闻,有利于全面整体信息环境的建立

自媒体新闻传播因没有职业新闻受到的各种限制,对于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件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报道,而不是像职业新闻往往仅从一个角度来进行报道,这对于大众对于事件的全面把握与社会整体信息环境的认识也是有益的。

自媒体自产生开始,就以其平民化、草根化的特点大大推动了民间新闻的发展,促使民间新闻走出面对面人际传播的狭小空间,成为社会公开信息,为社会公正平等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近几年,自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主)发展迅速,它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很多都是与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相关。而事件如果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自媒体就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议程设置,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从陕西的“表哥”事件到最近的北京雷洋事件,自媒体在推动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方面已经成为中坚力量,甚至超过制度化新闻媒体,这是值得注意的。

三、民间新闻的传播不足

当然,我国的自媒体新闻传播现状并不是一片欣欣向荣。网络技术本来就是把双刃剑,自媒体自然也逃不出这个缺陷。正是因为它的平民化、草根化,它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也是因为它的平民化、草根化,自媒体新闻传播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信息不真实是自媒体新闻传播首要问题

自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可不受限制地在网络上或手机上发布消息,新闻信息传播的把关缺失,加之一些传播主体本来就带着一定的动机,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甚至还有少部分人包括敌对分子基于各种目的故意散布不实信息,编纂各种消息和图片,消费公民情绪。

其次,自媒体信息具有海量的特点,从现实的角度,对每一条新闻信息都去求证,不仅不可能,而且非常浪费资源,因此自媒体新闻传播因把关缺失也会导致信息失实。

最后,公民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有很大一部分网民在自媒体上传播信息时不能按照新闻的基本要求来传播,通常具有片面性及文学化夸张性,有时对信息的传播及解读与事实甚至南辕北辙,这也是导致信息失实的一大原因。

(二)新闻伦理缺失是自媒体传播另一大难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自媒体新闻传播也不例外。作为民间新闻的重要形态,民间新闻的确在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方面贡献颇多,但在新闻伦理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2014年8月,演员柯震东吸毒被抓,按照一般的新闻事件规律,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应是借事件普及法律常识,揭示吸毒危害,表示对公众人物违法行为的谴责。但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新闻传播主体却细致报道柯震东的演艺事业动态,甚至还有传播主体对柯震东吸毒行为表示接受和原谅,让新闻报道背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另外,自媒体传播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和媒介素养不高,导致民间新闻的关注点多是色情、暴力,每一次都能在网络上引起狂欢的“艳照门”就是一个例证。但对于真正的新闻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民间新闻传播主体则关注的较少。即使有对一些新闻事件的爆料,也多是停留在提供“信源”的基础上。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的随意性和即时性大,发展令人担忧

现阶段,民间新闻的繁荣,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多是因为公民对网络传播技术应用的兴趣,或是为了自身权益的维护,或是表达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满。但不论主观动机如何,自媒体新闻传播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即时性,当兴趣减退,个人恩怨不在,公民对于自媒体的传播热情还有几何?

四、民间新闻规范发展的实现路径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自媒体新闻传播因为制度和法规的不健全,存在一定问题,但也不能因此扼杀其积极的一面。为了保障以自媒体传播为主要方式的民间新闻健康发展,需要从法治、道德、技术等方面对民间新闻进行规范和引导。

第一,法治社会,法律是社会关系的基本调节器。在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新闻传播领域,同样需要将法律作为主要调整手段。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间新闻传播的立法,一方面对民间新闻的健康发展进行保障,明确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另一方面对民间新闻的传播行为进行规制,规范传播主体应履行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带有强制性,能在短期内产生效果。但若想保持长期的良性健康,还需要加强培养民间新闻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着力提高他们在信息的选择、取舍、评估、质疑、创造、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传播新闻过程中的道德素质。

第三,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民间新闻的兴起源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民间新闻的规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因为网络信息具有海量特点,建立类似职业新闻的把关制度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但可探索建立对民间新闻内容的控制标准,研发网络自动控制的技术,对于虚假、暴力、色情等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信息主动进行过滤。

五、结语

在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推动下,民间新闻已经成为构建社会整体新闻图景的有力力量,并且与职业新闻相比,它更具有信息传播必须具备的明晰性、完整性及全面性三个特点。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削弱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对职业新闻也是一个巨大冲击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民间新闻传播的现状仍具有很多不足,需要尽快弥补,确保民间新闻保持长远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间新闻已经成为能够与职业新闻竞争的一种新闻形式,而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成为了民间新闻最重要的形态。自媒体因其平民性的特点,在信息传播的明晰性、完整性和全面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平等和正义,但同时也存在信息不真实、伦理缺失的不足。本文以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为代表,浅析网络时代我国民间新闻的现状。

关键词:民间新闻,职业新闻,自媒体,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的社会构成:民间新闻与职业新闻[J].国际新闻界,2008(02):30-34.

[2]杨保军.简论网络语境下的民间新闻[J].新闻记者,2008(03):20-23.

[3]祁欣.我国公民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09(11):26-28.

[4]涂凌波.新媒体传播中的自由观念及特征[J].新闻春秋,2013(03):82-87.

新闻的代表性 篇4

这些照片和文稿, 侧重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苏俄, 在久远的从前, 如何开疆拓土建成了沙皇俄国, 又进而演变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再经分裂、解体之变, 而成了目前的俄罗斯。她依然强盛, 对世界有重大影响。与中国近为邻邦, 自长久的中苏友好和后来的争议、辩论, 一直友好地走到如今, 特别是影响两国人民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状况。作者王宏波以他丰富的学养、勤奋而卓有成效的采访, 娴熟、老道的笔法, 真切、真实地用图片资料、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 为读者捧现了苏俄风情的文化大餐。

我在通读完全篇后总的感受是:我读的解渴——作者所写的正是读者所需要、所盼望、所追求的;我读得过瘾——作者写得有深度、有水准、有韵味。

我感觉这是继瞿秋白《饿乡纪程》之后, 又一部关于苏俄报道的里程碑之作, 是新闻报道中的珍品。

我读《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 感觉它有三好。

一是标题好

标题有总有分, 总为纲分为目, 纲举而目张。

总题是“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 而分题则如万花筒一般, 纷呈异彩, 各有蕴含。35个分题, 35朵花。从《俄罗斯, 我来了!》到《再见吧, 俄罗斯》。前者是满怀热情地呼唤与真诚希冀地表达, 后者是依依惜别的恳切和含而未露的牵挂。

稍微细一点的划分, 35个分题可分为三类:

(1) AB式 (即由两部分组成的标题)

如:《伊凡雷帝和圣瓦西里大教堂》

《半个多世纪一个声音仍在回响》

《斯大林和他的建筑风格》

(2) 并列式 (三个内容并列而成)

如:《普京·“炮王·钟王”及其他》

(3) 偏正式

如:《雨夜的歌声》

《宗教的克里姆林宫》

《辉煌而神秘的地下宫殿》

标题总特点是直接点明报道的中心, 用词较多, 富含叙事性, 细心读者能把握到:35个分题, 每个都是相当精彩的一句话短新闻。应该说, 这是作者写作功力的彰显之处。

醒目的大字标题, 与厚重的压题彩色新闻照片紧相配合, 使版面更加厚重、有分量、有气势、有鲜活感。若跳出版面来看整版, 读者第一眼看见的压题大照片, 就像一个健康人的脸, 而总分二题则是这个人的眼睛, 再加阅读文字, 一个鲜活的苏俄形象, 便逐次在读者眼前展现, 即便如我一样从未去过苏俄的人, 也会随着作者的笔墨文字,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地神游一番了。

二是照片好, 图文并茂, 版面活

照片包括新照片, 资料照片和图片三种。而在版面安排的细节上, 又将题目与压题照片组合在一起, 好比书法作品里全篇的第一个字, 有引题全篇的作用一样, 庄重而大器。再加上各式照片图片资料与文字内容的穿插配合, 从而使整版报纸收到了图配文、文衬图的良好效果, 只要读者瞟上一眼, 便可有一睹为快的想法。

如报道的第一期《俄罗斯, 我来了!》读者一展开报纸, 大字标题和压题大照片抢先映入眼帘, 欧式的尖顶建筑和浓郁的森林气息扑面而来, 凭着一般常识, 右侧清晰的克里姆林宫钟楼之照, 立马引你意识到已入苏俄之境。左侧椭圆形彩照, 告诉读者俄罗斯正发挥大国作用, 迎接又一次众多国家领导人的峰会。读者还没读一词一句, 报纸已将俄罗斯在世界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用新闻照片揭示出来了。更有右下角与压题照相呼应的《芬兰湾一角》蓝天碧水, 透示着和谐、和平。还有宁静的涅瓦大街夜景及俄罗斯人悠闲步履、苏联建筑风格的会堂等组合照, 读者便准确把握住了报道的中心, 这便是七幅照片搭配之妙, 不用看报, 就将主题透示给读者的高明之处——正所谓看报先看题么。

三是报道好, 内容翔实, 文章有信、达、雅之美

我在自家壁橱挂书法作品的线绳上, 已将《黑龙江林业报》这38期报纸, 依次悬于其上, 以便查找阅读。而那些我亲历的岁月, 以及难以忘怀的感人瞬间、人物和事件所在的部分, 我都要重复读甚至是第三遍读它。确切地说, 那些融入灵魂的苏俄经典歌曲, 便会在日常生活眺望广场秧歌、花园新景、不经意之时哼唱, 也会与来访的文朋诗友一起彼此纠正着唱得不准的地方。兴致高时, 面带表情地唱, 仿佛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青春时光, 那真是激情飞扬, 眼睛也闪放出当年之光。那是因为记者王宏波, 不, 是作家王宏波不辱中国新闻代表团的使命, 以强烈的责任心, 和记者、作家勇于担当的使命感, 以其勤奋刻苦、卓有成效的采访, 诉诸准确流畅的文字, 朴素而生花的妙笔, 把俄罗斯文化的过去和今天, 清晰呈现。

而第17期访俄纪行《半个多世纪一个声音仍在回响》, 大片森林簇拥环抱的苏俄最高学府——莫斯科大学, 绿意浓郁, 生机盎然。文中所配的四幅黑白资料片, 清晰生动地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 毛主席亲切接见留苏的中国大学生们, 并谈笑风生、深挚关怀和寄予厚望的感人场面, 更让中国和世界永远铭记他用浓重湖南口音讲出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对国际问题提出“不是西风压倒东风, 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对国内问题提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共产党就是最讲认真”。

作者在报道的开篇这样写道:“在童年时期正值读《毛主席语录》的年代, 我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躺在被窝里, 望着天棚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我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渴望……

应该说, 这些话写进了众多人的内心深处, 是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现实。只要认真读报的人, 都会和记者作者一起, 站在莫斯科大学的广场上, 聆听那永世难忘的湘音。加之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典, 还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 重大举措一个连着一个, 伟人毛泽东的光辉形象, 报道得鲜活逼真, 如刚刚发生的全新事件一样, 堪称神来之笔, 处处生花, 妙语连珠。值得每一个中国读者反复读, 从中吸取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老年读者所说的“信、达、雅”, 是指系列报道所涉及的基本常识——准确无误, 是指访俄纪行所写现如今苏俄的变化, 因为这变化是先前没有的, 是“新闻”, 故而作者写的更充分更详尽, 正好满足了读者的胃口需求, 这就是“信”。而晓畅、通顺, 行文如流水, 让人一看就懂, 或有人给读一听就明白, 这便是“达”。至于不贴标签, 就能收获信誉, 不故作高深, 却能收获哲理, 不标榜文化, 却能以普通言词感化人、打动人, 彰显了朴素的字里行间, 蕴藉着让人细心菩提才能抓得到手、理解到位的韵味——这“文采”便是“雅”了。

我只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只是一个认得几个汉字和俄文字母的人。之所以觉得与《黑龙江林业报》在感情上亲近, 是因为它创刊的年代, 正是我大学毕业投身东北林区工作的年代。新读者捧读新报纸走向未来。这张报纸从创刊、停刊到复刊, 从《东北林业报》读到《黑龙江林业报》, 从小家碧玉的袖珍版, 再读到臂阔腰圆的成人版, 五十多年我忠心不变, 实意连连。如今我年近八旬, 仍痴心不改, 一如从前:悲戚与共, 喜乐同欢。为停刊而憋闷, 为复刊而展颜, 珍爱小家碧玉, 诚赏臂阔腰圆, 更难得王宏波《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这部融文学性、新闻性、知识性、学术性的巨制鸿篇。

访俄纪行刊发到第10期时, 黑龙江林业报社收到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来函, 对王宏波赴俄采访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并对他采访后在《黑龙江林业报》刊发的大量报道, 赞誉为“内容详实, 版面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这些实事求是的话语, 充分说明了这部访问记在国内新闻界的影响力。

在第38期又刊出了《俄罗斯地区媒体网络联合会来函》的中文译稿。

俄罗斯的来函, 在说明媒体和记者让中俄“两个民族彼此接近、更好地了解、理直气壮地互称邻居和友好民族”之后, 诚挚地说:“黑龙江林业报社长王宏波先生毅然承担起了这样的使命”, 赞誉王宏波撰写了大量题材广泛、引人入胜、图文并茂的文章。还说:“在我们看来, 他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 即向中国人民介绍俄罗斯人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他们在关心什么, 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伟大邻居——中国”。

俄罗斯的来函, 表达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让俄中两国读者感到欢愉”的热切愿望。通过翻译, 王宏波的大量报道在俄罗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热烈回应。可以说, 王宏波的精彩报道, 不仅享誉中国国内, 也享誉俄罗斯大地。

我深信众多的中国读者会和我一样, 喜欢读王宏波的“访俄纪行”, 爱读“访俄纪行”。

新闻的代表性 篇5

《现代汉语词典》对“公信力”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当前, 以微博为代表, 包括微信、QQ群等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的舆论监督主战场。近两年, 虽然微博用户数量下降后出现反弹 (1) , 但《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 微博作为兴趣信息的获取、分享平台的地位凸显, 在“及时了解新闻热点”“发表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关注感兴趣的内容”“获取或分享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识”等方面都是用户首选的平台。 (2) 因此, 微博依然是学术研究中观察受众认知、态度甚至行为的主要平台。

近几年, 关于“微博问政”的学术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显现, 在知网上, 以“微博问政”为关键词搜索, 显示共有14905篇文章。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近年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超7.9万有关 (3) ;另一方面也与近几年, 微博对于反腐、政治监督等问题所做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从“日记局长”韩峰到“天价烟局长”周久耕, 从“陕西表哥”杨达才到“重庆淫官”雷政富……这些问题官员都是因网友微博曝光而被查处的。可见“微博问政”在网络新时代发挥的巨大作用为学界关注。

在微博产生巨大作用的同时, 微博中的问题亦开始显现, 包括微博的内容生产难以控制、微博的内容质量难以保证、微博的传播过程难以控制等。 (4) 随着近几年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化, 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与依赖度、信任度在逐步降低, 人们对专业媒体的把关信息持怀疑态度, 相反, 对亲朋好友和较熟悉的人传播的信息反而具有更高的信任度。信息缺少把关既是新媒体的劣势, 同时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一方面, 这给大量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对受众特别是“微博问政”具有积极效应;另一方面, 微博审核机制的缺位, 在较简略的审核流程里, 很多真实信息没有“把关”过滤, 它的真实程度比普通媒体更具原生态, 更容易得到网民认可, 这使得微博信息得到大量的群众基础。

单就微博内容可观察到, 受众在微博上关注度最高的是“批判性”信息或八卦、趣闻, “微博问政”中更多“问”的是反贪污、反腐败的反面信息, 那么, 对于一般性政治信息呢?每年“两会”是我国大政方针政策出台的关键期, 对国家一年甚至长久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以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为例, 观察微博网民对“严肃政治议题”的关注程度, 从网民的评价中观察其对议题的信任度, 对比门户网站, 观察微博受众与门户网站受众对议题的态度差异, 企图探究微博中“政治议题”的网民关注度、信任度, “政治议题”以何种方式在微博上呈现更有利于传播。

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微博的表现

(一) 抽样设计

每年“两会”都会引来各方媒体关注,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今, 微博作为公众自由讨论的平台, 自然会对“两会”期间所释放的政治议题给予充分关注。

本研究就2016年3月5日至3月15日期间新浪微博上关于“两会”的原创帖进行整理, 对每条微博的转发、评论数做了统计, 以期掌握网民在微博上对“两会”中相关政治议题的关注度;其次, 本研究对所有原创帖进行分类, 就其内容将其分为“事实转载型” (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转载) 、“花絮型” (如代表委员会后生活) 、“精细加工型” (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评论) ;最后, 在新浪门户网站对微博上的相似内容进行搜索, 以期对比相同、相似内容, 微博受众与门户网站受众关注度、评论角度的差异。

在对内容进行分类的抽样过程中, 本研究考虑到个人对相同信息理解度的偏差, 因此, 编码工作由本人及1名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完成, 其后在样本中随机抽取80篇微博文章 (超过5%) 以独立编码者检验, Kippendorfa值显示编码员间信度值为92.3%, 在可容忍范围内, 研究将意见不合文章剔除。

(二) 数据搜集与研究

1.微博用户对“两会”期间政治议题关注度统计。研究以“人大会议”为关键词, 时间范围在2016年3月5日0点至3月16日23点之间搜索, 共搜到原创相关信息13500条, 由于数量巨大, 研究采取等距抽样方法, 以1∶100比例抽样, 共抽取135条作为主要研究微博, 再剔除其中相似内容的微博, 最后留下129条微博对其进行分析。

在129条微博文章中, 转发最高微博为:“#两会微表情#【两会主席台女服务员倒水动作整齐划一】”, 转发次数达2548次, 但评论量不高, 只有18条;而评论数量较高的微博为:“【今年, 预算报告反对票又得第一了】3月16日全国人大闭幕, 预算报告收获299张反对票和90张弃权票, 蝉联‘反对票王’。2012年预算报告反对票首次超过两高报告获得赞成率倒数第一, 为何预算报告这几年老得倒数第一?”转发次数309, 评论次数达460条。而关于两会间最重要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转发次数分别只有568条、评论为98条, 而两会的闭幕式在微博上并没有正式的报道, 相关报道的转发与评论个数都在两位徘徊。

在129篇微博文章中, “事实转载型” (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转载) 共16篇, 占微博的12.4%;“花絮型” (如代表委员会后生活) 共63篇, 占48.8%;“精细加工型” (将会议中某一片段或总理的一句话节选出来) 50篇, 占38.8%。例如:“【花絮:李克强要求不能记者一提问部长就拱手走人】”在微博平台上占据“半壁江山”。同时, 粗略统计网友在微博上的转发与评论数, 三种类型的转发与评论数量并不相一致。“花絮型”微博的转发量明显较多, 而带有主观评论的“精细加工型”微博引来更多网友的跟评。

2.微博用户对两会期间政治议题评价分析。网友对微博的评论, 主要集中在“精细加工型”微博上, 本研究以个案进行分析, 例如:“【李克强:中国公民养老金发放绝无问题!】李克强在两会总理记者会上表示, 我现在发出‘安民告示’, 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 从全面长期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可能是空话。”此微博后有767条评论, 详细阅读评论, 大多数评论内容带有赞成语气, 本研究根据词语的运用, 对767条评论进行编码。

可见, 微博网友对相关的政治议题态度大多数表现为不信任, 虽然传统媒体对此话或相关事件不断重复报道, 但微博网友明显表现出不信任。但除评论外, 对总理的话点赞的人数为440个, 再加上评论中赞成的人数47人, 共487人, 与评论中质疑人数比例为589∶487, 可见, 微博网友对此新闻怀质疑态度多于信任点赞的态度。

3.相似信息, 门户网站用户与微博用户态度对比。新浪门户网站上关于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以上的话是以视频形式为网民展现的, 题目为:“李克强安民告示:老有所养绝不会是一句空话。”网友参与数为1259, 评论数为32条, 数量相对较少, 但在32条跟帖中, 网友态度与微博上截然相反。

除此之外, 点赞、表示支持的评论内容为“谢谢总理的承诺”, 点赞数为95次。

(三) 研究发现

1.“两会”期间, 微博“政治议题”关注人数相对较低, “花絮型”微博惹人关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为期11天半, 以“两会”为关键词, 搜索原创微博13500多条, 还有一些微博与会议有关, 但没有包含“两会”两字, 由此推测, “两会”期间的相关微博可达20000条左右, 每天平均有1800多条原创微博发布, 微博相关政治议题还是非常多的。就2016年3月5日0点到3月5日23点58分,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第一天原创微博内容分析, 共有1754条微博, 内容为“事实转载型” (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转载) 数量为924条、“花絮型” (如代表委员会后生活) 为656条、“精细加工型” (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评论) 为174条。每条微博少至2条转发、十几个点赞, 多至1500多条微博转发、5280多个点赞, 由此计算, 每天每条两会相关微博的关注度大概为100人。

对比明星“八卦事件”微博常常破六位数的局面, “政治议题”微博数并不高, 说明微博上关注政治议题的人数相对微博总人数并不多。再比较“政治议题”中不同类型微博关注度, 单3月5日一天, 转发量最多的微博是:“#两会微表情#【魅力女发言人傅莹】3月4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颇具‘潮流范儿’, 她用了诸如‘心塞’‘压力山大’等网络热词巧妙回应记者提问。她还会因说错记者媒体名称觉得不好意思。戳图感受傅莹的‘两会表情’! (图自新华社) ”, 转发次数为1544次, 在本研究中属于“花絮型”, 除此之外, 会议期间转发量能达到四位数的微博也大多集中在“花絮型”微博上。可见, “微博友”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 即使关注两会报道也主要集中在关注两会的一些有趣的“花边”微博上, 而对于有关大政方针的微博, “博友”的评论多于转发, 但评论数较多的也只是在500条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 微博平台受众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度远没有娱乐八卦高, 即使是与政治议题有关, 也多集中在“花絮型”、小笑话之类。

2.“两会”期间, “政治议题”评论质疑远高于肯定。虽然“花絮型”微博转发量远高于另外两种类型的微博, 但就评论量看, 更多评论还是集中在“事实型”转发的微博上, 特别是一些大政方针政策的内容的微博, 但就评论语言、感情色彩分析, 质疑声远高于肯定声。以“【李克强:中国公民养老金发放绝无问题!】”微博内容为例, 在767条评论中, 大多数博友评论中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例如, 有网友称:“越是这么说, 大家越是要注意把五金赶快退了。这么说的目的是让傻子继续留着, 聪明人早就开始抽资了……”, 而获点赞数最高的评论是“那为何要延长退休呢”, 获得213次点赞, 其次获得144个点赞的评论是“没问题, 那还延迟退休干啥啊”, 可见, 微博上网友评论的质疑声远高过肯定, 虽然此条微博的点赞数是440, 但由于没有内容以及不知道点赞人当时的心理, 研究无法做出推断。

根据360百科说明, 2010年网络问政劲刮新风 (1) , 到2016年已有6个年头, 这6年来, 微博在反贪污、打击假恶丑等方面“屡建奇功”, 本研究不得不结合历史推测, “博友”在微博上已习惯质疑, 而不太习惯赞许可能是造成两会期间, “博友”对“事实型转发”微博大多持怀疑态度的原因之一。

3.“两会”期间, 相同内容新闻, 门户网站网友肯定远高于微博。本研究以【李克强:中国公民养老金发放绝无问题!】新闻为例, 在新浪微博与新浪门户网站两个平台上, 就网友评论、转发数量做出统计, 发现网友对新浪门户网站关于人大会议的“事实型”内容的关注度明显高于新浪微博, 微博正规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信息转发、评论人数相对较少;仔细分析信息内容, 相同的严肃性信息, 门户网站关注人数较高, 而微博上发布的代表们的一些工作、生活小趣闻却引来不少网友关注。就此分析, 研究推论以上现象与平台自身的特点、受众的阅读习惯、信息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说明微博平台受众更需要的是“带有感情”的信息, 而“严肃政治议题”更适于发布在门户网站上。

三、结语

微博作为受众对事实认知、态度、行为的表现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微博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尤其在反腐问题上贡献突出, 微博使得政治问题贴近百姓生活, 使得政治言论更加形象。但由于微博在言论方面管理较宽松, 受众在微博上常发表对政治报道的怀疑言论或自我揣测、调侃言论为主。

通过对比门户网站与微博言论发现, 门户网站上政治相关以事实陈述为主, 相反微博上关于事实陈述却仅有12.4%, 并且门户网站评论以积极正面为主, 而微博上却以质疑为主。门户网站受国家监控严格, 以顺应国家整体思潮为主, 政治影响力较强, 但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 在监管宽松的平台上则体现出政治影响力的薄弱。在两会期间, 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花边新闻, 在政治议题上, 体现出质疑高于评论。就此观察, 本研究认为, 相对于“严肃政治议题”, 微博上更易于传播“俏皮政治议题”, 包括代表委员的感想与心得, 以简单的方式吸引网友的关注并引发网友议论。

微博上, 关于政治议题的议论, 质疑声明显多于肯定评价, 这与微博受众的价值观与聚集性有很大关系。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人一到群体中, 智商就严重降低, 为了获得认同, 个体愿意抛弃是非, 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微博是群体匿名聚居的“肥沃土壤”, 在这里, 受众可以不受制约, 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些声音即包括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本研究宁愿相信博友的理性声音多于非理性声音, 但可能出于“微博问政”的“习惯”, 博友更愿意用他们的“批判”眼光看待微博上的“政治议题”, 如果这种“批判”的眼光、批评的声音是理性的, 那么说明这个社会是进步的, 媒体监督作用是有效的, 但如果这些声音只是“习惯”而非理性, 则只会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

相同政治议题, 博友评论与门户网站的网友评论有很大区别, 本研究推测这两个平台的评论不是一群人。那么, 为什么相同的政治议题, 博友一片质疑, 而门户网站的网友却连连点赞?本研究推测这与门户网站网友与博友在价值观“习惯”上的不同有很大关系。门户网站网友如若点击此议题浏览并评论说明他或她是真的对此议题感兴趣, 不像博友, 只要关注此微博, 不用点击打开, 即可看到140字的相关内容。由此, 本研究认为门户网站与微博本身受众的社会基础不同导致他们关注点的不同以及评论存在的巨大差异, 因此, 发布者在发布内容时应该区别对待。

互联网使得政治议题的“上传下达”更加便利, 互联网给予了言论自由更多的空间, 不管是门户网站还是与微博类似的网络平台, 都使得政治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但由于“群众基础”的不同, 受众的关注点以及关注角度的差异, 政治议题的传播在未来应该做到具体平台具体操作可能更适合于互联网与关注的需求, “微博问政”以及平台公信力可能会因此得到更好的提升。

摘要:2016年3月5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为期11天半, 引来各方媒体、公众关注。本文以此会议期间的相关报道为例, 主要目的在于探析受众对微博上关于政治议题的信任度。通过受众对微博上议题的关注度情况、受众对相关议题评论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政治内容在新浪门户网站上受众反应的分析得出数据, 发现: (1) 微博受众对严肃的政治新闻关注度不高; (2) 微博上带有“感情色彩”的侧面报道引发受众的热烈评论, 同时对此类报道, 从受众的评论看是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展开的评论, 此类信息在微博上的公信度很高; (3) 相对比, 门户网站中关于政治议题关注度较高, 从评论看, 受众的信任度相比微博亦比较高。因此, 本研究得出结论:不同内容的新闻发布应对应不同平台, 平台不同, 受众对其的信任度不同, 不同媒体平台影响新闻内容本身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关键词:“两会”,政治议题,微博,关注度

参考文献

[1]李骏.打造媒体微博的公信力[J].青年记者, 2011 (12) .

[2]陈力丹.曹文星.微博问政发展趋势分析[J].编辑之友, 2012 (7) .

[3]刘佩瑶, 黄继飞.“微博问政”研究综述[J].学理论, 2013 (33) .

[4]宋莉.浅析微博公信力的发展与现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2012 (S8) .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6]张咏华.媒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7]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M].展江,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课本插图的作用下一篇:激素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