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

2024-06-14

三个代表的(精选12篇)

三个代表的 篇1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 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经验

(1) 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 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 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 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 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 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 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 建立市场机制,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 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 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 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 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 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 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有益于总结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 但资源消耗极大, 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 社会发展滞后, 社会腐败、政治动荡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 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 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 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 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 “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 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 因此, 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 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 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 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 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提高执政水平, 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 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 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 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 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 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 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2]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4 (4) .

[3]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5 (5) :1-4.

[4]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 2005.

[5]周晓虹.科学发展观中继承与创新的特质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1) :25-27.

三个代表的 篇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进入70年代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美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力量强大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第三世界中一些大国和地区集团随着经济和政治力量增强,在世界上影响逐步扩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求破除国家之间的各种羁绊,按照统一的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从而促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4日,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4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之后,经受了国际风险的考验。大的风险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世界格局终结。加之1989年政治**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制裁,一时大有黑云压顶之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有些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了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不容置疑地告诫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992年,党的十四大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另一次是20世纪末接连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一度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力量的消长,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并进一步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继续重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主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还很不安宁,还有许多威胁国际和平的因素,如民族和宗教矛盾,自然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上升。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打不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使成千上?虻奈薰计矫竦吲媪骼耄藜铱晒椤?

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是两极争霸。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解体,这时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为一极称霸。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鼓吹“为价值观而战”、“人权高于主权”等,形成了一整套新干涉主义理论。这种新干涉主义与昔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直接掠夺财富、占领土地的炮舰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合法性依据加以实施的。这种新干涉主义的“人道主义战争”,是现代条件下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它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当前,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基础,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国家实现实力的迅速变化。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它面对新技术革命所作出的反应和决策。目前,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

三个代表的 篇3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不能仅仅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理解为这三句话的表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些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以发展为主题,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科学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相互促进;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概括,赋予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全面审视了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在发展动力问题上,提出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依靠力量问题上,提出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国际战略问题上,提出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在领导力量问题上,提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在根本目的问题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有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构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的 篇4

其次, 江泽民同志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新高度,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 并在这一认识进程得到大力推进的过程中, 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养成构建了完全合乎经济社会要求的价值目标。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最根本的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 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则又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 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 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 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 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是一个正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江泽民同志非常完整地廓清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2002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做到这一点, 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这样, 以其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 和完整的具有政治理想意义的人格形象, 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在素质发展和提升的舞台上朝着更高一级的目标迈进。

再次, 江泽民同志站到把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同发展先进生产力相并列, 并把它作为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志和根本要求的历史高度, 建构了人的素质养成体系。

第一, “三个代表”科学地表达了人的基本素质的内容。关于人的基本素质问题, 我们党的三代主要领导人都有非常精辟地论述。毛泽东同志提出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提出过“四有新人”的理论, 江泽民同志则作出了“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在社会实践中, 人的这些基本素质因素, 如何能够成为人的素质养成的全部内容, 进而被内化为人的实际素质?江泽民同志则从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用战略性的眼光给予了诠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科学而准确地提出了人的基本素质养成的路径和方法, 并把这一路径和方法置于我们党的先进性上加以实现,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二, “三个代表”准确地为人的素质构成性质把脉。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 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人的素质的核心和灵魂, 根本地决定着人之素质构成的性质和发展提升的层次。“三个代表”的思想, 正是这样客观而全面地把准了人的素质体系构筑脉搏。

第三, “三个代表”为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增进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动力源泉。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十分着重地圈定了人的素质养成的内容, 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 为人的素质结构的优化建构了逻辑秩序。

总之, 人的素质养成既要有比较发达的物质文明作基础, 又要有比较发达的精神文明作奠基, 不断发展着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人的素质养成的前提, 共产党的先进性是拉动人的素质养成的重要力量。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养成过程中, 这几方面的因素是万万不能或缺的。这也正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之所以博大精深的地方。

摘要:江泽民同志认为, “人的素质”就是“人民的素质”。“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分显然, “人民”就是全面发展的主体, “素质”则就是全面发展的内容, “人民素质的提高”就是人的素质养成。

关键词:江泽民教育思想,“三个代表”,素质养成

参考文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 篇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实践的结晶,时代的精华。对理论而言,是伟大的创新;对实践而言,是伟大的纲领。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到,这种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为我们提供了根本要求和衡量标准,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认识武器,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工作依据。具体地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它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此进行审视,以利我们的改革开放能够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应时代进步要求,不断向前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指导和认识武器。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给了我们新的认识工具,擦亮了我们观察事物的眼睛,可以帮助我们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各类现象面前认清形势,明辨是非,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与时俱进,经受考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和工作依据。它要求我们把“三个代表”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把“三个代表”贯穿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

三个代表的 篇6

【关键词】三个代表;马列思想;共同之处

追溯我国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党将马列主义思想作为主要理论工具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在我国这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没有离开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同时马列主义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有着特殊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将马列思想与我国发展要求相结合而成,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在根本上存在很多共同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现为我国新时期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党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有着理论思想依据,从而使我们党可以更好地为新时期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而服务。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我们党的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作为出发点,从而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方向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其内容十分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需求,为我国先进文化的良性发展指明了正确发展方向,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完全反应出我们党新时期的工作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在新时期发展中的核心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订了准确的发展方向,从而使我们党更好地为新时期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而服务,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的共同之处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自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成,而且二者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核心世界观,所以说“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在哲学基础上是同宗同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哲学基础,使其将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同时也彻底反应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是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使用的思想路线是在马列主义思想基础上创新而成,其不仅包含了马列主义思想核心思想路线与方法,同时也有效结合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在马列主义思想路线基础上丰富了其内容,使新的思想路线更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依旧是我国在发展中的核心理论思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为我国发展提供保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马列主义思想是俄国革命时期经过革命实践早就而成,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领导者列宁在革命中不断寻求新的理论思想,最终在革命实践中经过铁与血的考验造就而成马列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提出的,在新时期中我国面临着来自新时代产生的很多问题与考验,而“三个代表”为我国指明了新时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我国在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都取得十分显著成就。21世纪是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是我们党面临着新发展方向与发展途径选择的重要时期,而我们党选择的结果会对我国整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们党工作历史的同时,将马列主义思想与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新时期发展的核心理论与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延续创新后的马列主义思想路线的同时,将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相结合,使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党的核心发展方向。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具有相同的政治立场。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的核心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我们党建设初期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我们党九十余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定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战争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理念,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至今也将这一理念坚持执行下来。马列主义思想其出发点就是解放俄国广大人民群众,使保障俄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国家发展中的核心方向,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在政治立场上是相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核心思想,将违背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彻底摒弃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核心原则。

四、结束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同时二者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诞生与发展出来的,同时二者都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核心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的核心理论,结合了马列主义思想而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符合我国发展需求,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发展中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通.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即论视野.2009

[2]徐汉卿.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的共同之处.焦点透析.2010

三个代表的 篇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强调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既要求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又要求我们工作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新思路。“民情日记”是以日记为载体, 以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和意见为核心, 以一切为了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基础的对农民群众动之以情的一种农村社会工作的新举措, 是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相联系的桥梁。本文作者阅读了相当大数量的“民情日记”, 对我来讲一个最直接也最深切的感受是:“民情日记”是我国农村实践“三个

一、“民情日记”应运而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情日记”, 一方面是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运动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产物, 是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新形势下的实践和体现。另一方面, 也是当地党组织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 以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为突破口, 切实加强乡镇思想政治建设而开展几次大的教育活动的产物。

“民情日记”应新时期而生, 应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而生, 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实践而生,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民情日记”活动扎实开展具有鲜明的特征

政治原则上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政治原则看, “民情日记”的阶级性就是工人阶级的党性。“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它是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果, 是工人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 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根本要求。

思想内容上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民情日记”活动的开展顺应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通过“记民情———想民心———议民意———办民事——帮民富”的活动拉近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沟通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思想, 帮助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 “民情日记”折射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干部的思想、形象和作风的转变和改善, 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工作方法上的务实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情日记”要求干部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了解情况, 查找症结, 寻找对策, 全面掌握农村的社情民意。既要串干部家, 更要串群众门;既要串示范户、专业户、富裕户, 也要走困难户、贫困户。在串户中, 记民情。记只是形式和手段, 办才是内容和目的。记的事情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才能使我们每个党员和干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民情日记”的这种务实性要求转变乡镇机关的工作作风, 转换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能, 从中也体现出了一种创新精神。

三、“民情日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益探索

“民情日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走来,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具体实践了“三个代表”的思想, 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心社会, “旨主民在义情为生日农产记民力”致的以富实经, 践是济。探建索设发为展中﹃帮助农民致富, 促进农村经济民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发展是党在农村工作, 的中心更是“民, 情日也是情记记””活动根本目的所在以广大农民群众为直。接服务对“民情日﹃日象则, , 听忧民之音贯彻以经济, 思益民之策建设为中心, 兴富的原三记民之举, 办利民之事。乡镇干部下个﹄富门基层, 路探, 维护了社会稳定索了致富办法, 开, 发展了拓了致代是民收入社会主义, 的生产力改善农民生, 活有利, 推动农村于增加农表新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实践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民情日文/﹄时“民情日记先进生产力的发”立足本展要求。徐乡本土, 在新重期“六百”的同时教育农民, 是探索发强要我“民情日记展社会主义农村”体现了马克思新文化的实践。主思国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想农在具体实践和哲学依据, 中的具体运用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村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义认识论决定了、理论联系党的思想路、实线有实事求是践中检验, 真理和发与时俱进, 展真理开拓进。其中取在实, 益践核心解放思。想“民、情日记实事求是”的创新性是思想路, 坚持线的探

的统一了思想与, 实际的符合即坚持了解放, 思想主观同、与时客观索俱进;务实性, 坚持从实际出发, 探

求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即坚持了实事求是。

“民情日记”以党性原则为指导, 加强党风建设, 是探索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政党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组织, 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 归根到底是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 是为人民谋利益还是只为少数人谋私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开展“民情日记”活动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群众路线, 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重要举措。“民情日记”不仅记出了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 而且还记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情”, 更记出了党的优良作风, 总之是记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最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摘要:“民情日记”应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而生, 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实践而生, 是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具有创意的好活动

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内涵研究 篇8

一、代表性的内涵

要弄清楚代表性的内涵首先要厘清人大代表的含义。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代”字因而有代替之义,隐含有代理者受被代理者操控之义。“表”,指把思想或情感显示、陈述出来。一般而言,代表是指受机关、团体或者个人的委托,严格按照委托者意志行事或者表达意见的人。民事诉讼中的代理人、企业单位的法人代表、政府机关的发言人,都属于这种含义的代表。而人大代表则是由人民授权,受人民所控,代人民表达意志和利益需求进行参政议政之人。

所谓人大代表代表性指的是人大代表代表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性及其代表人民的有效性即人大代表代表和反映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意志的程度。代表是代议机关的主体,是代议机关正常运行的组织细胞。人民代表连接着两端,一端是国家机关,一端是人民群众,代表把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人民通过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监督公职人员。在代议制度下,代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民主就可能是镜花水月。因此人民代表是否具有代表性是人大制度落实民主,发挥优越性的重中之重。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我国必须由人民掌握并充分行使国家权力。但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完全的实现直接民主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人民选出的代表代行自己的权力进而管理自身。[1]如果人大代表不能体现和表达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愿望,人民无法真正参政议政,人民的利益诉求无处表达,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谈不上人民当家作主。代表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大制度能否顺利运转,关系到人大制度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二、代表性之代表范围

代表性意味着在人大代表与人民之间存在代表与被代表,被授权与授权,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那么人大代表的代表范围究竟有多广泛?当人大代表仅对自己的工作单位、生活场所所熟知,而对其他地域的有关状况略知一二甚至全然不知的情况下,他作为一个代表整个区域的人大代表,究竟怎样体现代表性呢?如果仅仅代表某地域方面的人民,又同自己是整个区域的人大代表的身份不相符合;如果着实代表完整区域,那么代表由于工作的局限与生活场所的限制无法对该区域的情况予以了解、关注,即无法现实有效的体现代表性。例如上海市人大选举出的代表,其代表的是上海地区的人民的愿望、诉求还是全国人民的意志?就国家整体而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然而各民族之间、各地域之间乃至各行业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人民利益在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之间存在着些诸多盾。也就是说,在众多因素的限制下代表的“代表性”往往显得十分模糊。

我国学界对于上述问题曾有过以下观点。第一,强制委托论,认为人大代表表达的是特定的选区或选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笼统的全民利益。即代表必须完全服从选举他的各地区或各单位,行使权力必须接受选民的监督,选民针对代表违背本选区或本单位利益的行为可予以罢免。第二,非强制委托论。该种观点认为,人大代表独立的行使职权,并不受选民的意志所约束,仅对选区和选举单位的利益予以考虑。第三,集中代表论,认为人大代表仅体现全体选民的意志和利益,与选区和选举单位而言没有代表性。[2]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第三种观点从利益层面上讲都忽略了整体与局部的矛盾关系;第二种观点与我国的指导理论和现实情况相悖。

首先,对于第一种观点,不符合我国国情,反而适用于资本主义议会制。资产阶级代议制只为有产者服务,议会议员或是有产者或是代表有产者阶级。由此,立法机关很容被有产者阶级所掌控,使得该阶级的代表人物为其利益服务。美国国会议员是持选区利益至上观点的。他们更加注重选民的观点和本选区的实际利益,只要是事关本选区的利益,议员基本上会毫无例外地站在本选区的立场上。美中两国国体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代表(议员)代表性的差别。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有关规定,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只要到达了法定年龄,任何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例如,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如果仅仅代表上海市,这是不符合其代表身份的。倘若代表本身仅能代表本选区的局部利益,而不能全面地为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的话,极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本应该维护人民意志与利益的权力出现异化,变为侵犯人民权益的手段,扭曲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且,当代表们各自为营,不以国家整体大局为重,狭隘地偏向于局部利益的实现,容易使得代议机关在工作中无法平衡国家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

其次,第二种理论又与我国现实严重脱节。在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度中,代表正式当选后必须接受选民的监督和选民的利益约束。马列主义理论指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弊病之一就是议员当选后就不再与人民相联系,对人民的诉求置之不顾。否认选民对于代表所拥有的约束力是不符合我国人大现状的。

再次,第三种观点过分放大了人民代表所代表的民众。第一,我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决定了人大代表必须高度重视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人大代表从哪里选举产生出来,自然就反映并代表那里人民的意志。通过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可以说代表们最了解当地群众的喜怒哀乐、意见愿望。第二,如果说代表全体选民的意志、利益是整体利益,代表原选区或工作单位的选民是局部利益。那么仅仅追求抽象的整体利益而忽略了具体的局部利益会导致在决策过程中,缺失局部利益所体现的民主意见的碰撞,从而导致本应由局部利益组成的整体利益全然得不到实现。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两难选择会影响代表行使职权,有的代表只好采取弃权做法,对所议问题不表态,谁的利益也不代表。这种情况不仅对于人大制度作用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同样也极不利于立法民主性的实现。

我国宪法和组织法对于人大代表的规定并没有明确指出人大代表究竟代表谁,既没有地方人大代表的规定,“努力为人民服务”也显得过于模糊。根据我国代表法的规定,代表不仅仅要是本选区或选举单位的代表,要反映选举他们的选民或选举单位的意愿,而且还是全国人民或本行政区域全体公民的代表,还要反映全国人民或本行政区域全体公民的利益。诚然,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存在于每个部分或地方的意志和利益之中,每个地方和部门的人民意志和利益糅合在一起,就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来自每个地区和部门的代表真实、充分地反映本地区、本部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通过各种不同意志和利益的碰撞、调和,就构成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此,人大代表在代表全体人民或本级行政区域人民的同时,特别要代表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人民。“政治就是将多元的具体利益综合化、一致化。”[3]由此看来,没有局部利益的真实表现和综合,是难以产生真实的整体利益的。

那么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冲突的情况又如何取舍呢?基于民主集中制原则,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集体行使职权的,因而不管每个人大代表反映的意志、利益如何,集中起来便形成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因此,如果在民意集中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与碰撞,作为人大代表应站在维护全体人民长远利益的高度,必要时牺牲局部利益以保证整体利益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代表们也必须在代表大会上阐明其所代表选区或选举单位的意愿或诉求,让其他代表们知悉特殊的局部利益需求,以使最终决策更加科学与民主。

三、代表性之贯彻

人大代表又是如何贯彻代表性的呢?人大代表是选民要求和利益的传声筒?还是具有独立地位、独立承担责任、具有自主裁量权的“代理人”?在代表与选民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现代西方国家与我国有着很大不同。代表责任说在西方国家占据统治地位。这种理论认为,公民有义务、有责任来选举代表,而被选出的代表完全依靠个人的素质、才华、经验进行政治活动,不受任何选民的约束且地位独立。J·S·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论述到,治理国家更需要智慧,选民应当选择有较高智慧的人当代表,那么就应该让代表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行事,而不给代表行使职权加上事先的条件或作出事先的承诺。然而,实际情况并不绝对。由于议员来自各个选区,选民对于议员几年一次的当选影响巨大,因此议员在参政议政的过程当中必须考虑选区的要求与利益,取悦选民。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似乎更适用强制委托理论。根据这种理论,代表必须要在选民的强制监督下完全代表选区或单位的利益,并绝对服从,否则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罢免他们。“国民议会本身没有任何权利……人民委托给它的只是维护人民自己的权利。如果它不根据交给它的委托来行动……这一委托就失去效力。”[4]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代表必须是选民忠实利益代表者,代表必须听命于选民,对选民负责。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有独一性、不可替代性。每个人的意志是自身的精神活动,他人是无法代替的。但是当这种意志表现为一种利益要求、利益愿望时,应该说它是可以由他人代为表达的。代表性是指对人民利益要求、利益愿望的代理而不是全然取代、替换。但是这种代理又不同于民法中的代理。民法中的代理指的是通过他人独立实施法律行为,而使自己承担该法律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的制度。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实施法律行为其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即只要不超过代理人的权限,代理人可以不受被代理人意志的支配和影响而自主作出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的代理必须首先服从于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以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基础代为阐述、表达人民的意愿。同时,这种代理也不同于民法中的使者(传达)。民法中的使者是他人的“传话筒”,其不能为独立的意思表示,仅能传达他人已经确定了的内容。“人大代表既是代为表达人民意志与利益的资格,又是以积极的行为,站在选民的立场为其办实事的职责。”[5]

人大代表的职责之一,就是收集民情、整合民意,对于社会问题能够敏锐的观察,对于不同意愿能够分析与整理。然而人大代表作为独立的个人参与政治生活,在与选民进行交流与反馈之后,汇总、整理选民方方面面、意见不一的信息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汇入一定的个人意志。这就决定了人大代表绝不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传话筒”。当然,在充分回归群众,对民意进行整合与归总后,代表必须以积极的行为,以选民的利益为基准进行政治活动。代表性的体现绝不仅仅是单纯表达民意,而必须以积极的政治活动为选民争取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们虽然是选民选举出来的,但这并不能防止代表对选民利益的背离,不能保证代表们的绝对忠诚。因此,代表履职过程的公开,对履职过程的经常性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人大代表应以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基础,兼具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真正实现代表性的价值。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改革开放进程逐渐加快,我国人大制度实际运行当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从而为人大制度的良性运行埋下了隐患。而解决之匙就在于认识并提升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代表性的内容蕴含丰富,究竟什么是代表性?人大代表究竟代表谁?人大代表又应该怎样贯彻、体现代表性?笔者认为,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厘清代表性的真正内涵,从而为我国人大代表代表性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人大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确实体现民意,与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对于我国人大制度的坚持与完善、功能的有效发挥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代表性,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性

参考文献

[1]张慧敏.我国人大代表代表性缺失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6(2).

[2]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90.

[3]邹平学.关于人大代表行使权力的身份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法学,1994(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5.

三个代表的 篇9

1 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何上好新课程?首要是理解内容的整合、把握整合内容的关联性。

内容整合的合理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门课整合为一门必修课实施教学, 是合理的。理由很简单, 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这个统一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星城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三大理论成果,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继承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 将此三门课程整合, 在内容的联系上更显得合理。

2 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把握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 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 将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这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主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把概论课分成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授课时, 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理论都是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 对此, 我们要找出侧重点, 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点, 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这一点与邓小平理论衔接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侧重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 并通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衔接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尤其是怎么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 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的串连起来, 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传授知识的把握

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是任课教师的授课。

2.1 教师应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中的精髓, 灵活授课。

教师要学习好教材, 深刻领悟、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能针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跟学生进行剖析;吃透教材后, 才能备好课, 以生动的事例充实教材框架, 使整合后的课程更饱满。

2.2 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实质就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能否适当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共同的交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进而让知识进脑。

2.2.1 启发式教学形式

此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问题的抛出、探讨、回收为“一条龙”模式与学生教学互动学习。在此, 教师要具有总体“控制、协调”课堂的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敏感话题, 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 而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正确的分析、引导。互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 是新课程较佳的教学方式。

2.2.2 多媒体教学形式

此课程要求以多媒体形式授课,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接受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排斥感。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不仅准备好课件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更要多充实内容, 播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辅助录像, 如第九章内容里, 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放映《民主法制》, 了解我国民主法制道路的历程, 这样多给学生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辅助教材的一些内容, 很好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以改进教学效果。

2.3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化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实发生的时事政治、案例等参透其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上课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映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来讲解, 效果会不同。如讲授社会主义国体时, 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讲述感兴趣的话题 (如台湾局势) 或结合校园话题给学生举例讲解。

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要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途径) 时刻关心时势大事, 了解新的方针政策, 适当的融入教学内容中, 将教学内容讲活、讲透, 此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新鲜感, 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改变学生对新课程所谓“空、大”的印象。

新课程的整合, 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任课教师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 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上好“概论”这门“熟悉的陌生课”, 相信任课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能很好的完成这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2]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21-24.

三个代表的 篇10

一、充分认识开设“概论”课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开设“概论”课能够帮助大学生彻底打通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深入理解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它们所面临的历史时期、历史任务以及时代特征虽然各不相同, 但它们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都具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实践阶段, 在指导中国革命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阶段, 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科学认知的重要指导方针。

开设“概论”课, 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目前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反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思想混乱, 政治观念淡漠;思想上、行为上不但不思进取, 反而走向极端, 走向反面。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更加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年轻一代,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准确把握“概论”课教学定位, 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7年1月由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概论”课教师培训班上强调指出:“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因此, 掌握了这“三个以”, 就掌握了“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概论”课的重点不是一般理论知识的介绍, 也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的具体描述, 而是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在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以及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的;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以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的;是怎样由此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的, 又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提炼, 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

“概论”课的内容比较丰富, 教材的内容比较全面, 教师也有自己的研究专长,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 是教学中需要反复考虑的问题。为此, 应着重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体系具有总体一致但具体又不完全一致的关系。所谓总体一致, 是说这三个体系的基本观点必须是一致的, 而且理论体系为最基本, 教材的编写以及课堂讲授都必须同理论体系保持一致, 基本观点都要讲到, 不应该有重大的遗漏。所谓具体不完全一样, 是说在具体的设计上应该有所区别, 而不应该完全照抄下来[4]。我们的教材反映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 但它没有完全按照理论成果一条一条讲, 有的内容进行了合并, 有的地方顺序进行了调整。对于教学体系, 就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套用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课时有限, 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 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作为教学体系, 应该在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重点讲好若干个基本问题, 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而对于其他问题, 或一般介绍、或一带而过、或让学生看书。这样, 每次课下来, 学生对重点内容都能够印象深刻, 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积极更新“概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概论”课是门新的课程, 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增加, 而且课程的知识安排也有所改变。因此, 必须优化教学, 改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 也要充分吸收理论界近年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充实起来。

在教学理念上,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中心,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理解学生, 认识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让学生听懂课的内容, 还要进一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理解和领会。

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以重点、难点问题为取向的教学思路,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有效地将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主题讲演与答辩法、情景教学法、原著导读法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手段上, 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可以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共同参与, 克服了以往“一支粉笔一黑板、一本教材讲半天”的弊端, 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则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需要, 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同时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 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各取所长, 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5]。借助网络进行教学, 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资料检索方便等特点。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经典著作、影视资料、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师生论坛等教学资源上网。实现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主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客观进程的需要而产生的, 又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的,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密切联系这一进程的实践, 善于分析社会实际问题, 就是本课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征[6]。因此,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直观、生动、感性的特点,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认识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不知不觉将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在制订“概论”课教学计划中要重点安排实践教学, 明确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学生人数, 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 确保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其次, 要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发挥地域优势和特点, 不断开辟校外社会实践, 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再次, 要提供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学校充分认识到“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要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等同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支持和鼓励, 提供固定的实践教学经费, 并形成制度, 长期坚持下去。第四,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载体, 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并请专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专题讲座, 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并展开广泛讨论, 真正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入脑。第五, 成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会, 由“概论”课教师进行指导, 定期开展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感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 并且自己就身在其中, 真正做到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实践教学是我校“概论”课的特色教学。这些年来, 我们一直加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在鸡西办学时, 建立了虎头要塞、密山碑林、绥芬河口岸等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主体迁址哈尔滨后又与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市三精制药厂、省新建监狱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目前, 我校有比较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13个。学校每年固定拨出6万到7万元专款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主题鲜明, 生动真实, 教育性强, 深受学生欢迎。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概论”课不是过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简单相加, 而是由两门课整合而成的新的教学体系, 同时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它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性课程, 而是具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课程的教学要求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又要分别展示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因此, 讲授这门课程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 对从事“概论”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师, 可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熟悉;原先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师可能对毛泽东思想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太熟悉。再加上新增加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就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加强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因此, 要加强科研, 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确保讲出新意、讲出特色、讲出深度、讲出规律。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加强调研。要深入学生、读懂学生、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密切联系实际, 把大学生提出和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讲深讲透, 讲清楚讲明白。四是加强团队合作。发挥课程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以团队智慧和力量克服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困难。通过有组织地安排集体备课, 分工撰写教学大纲、教案、制作教学课件、收集参考文献、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 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 从而提高课程的整体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师培训班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2) .

[2]蒋盛云.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 (3) .

[3]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 2007, (9) .

[4]陈占安, 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 .

[5]王瑛.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三个代表的 篇1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了新时期反腐倡廉最高使命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了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最高使命。通过近几年工作实践,我认为,这个最高使命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围绕贯彻“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好“三个保证作用”。即,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发挥保证作用,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发挥保证作用,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发挥保证作用。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发挥保证作用,就是要严肃查处和纠正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为,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发挥保证作用,就是要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落实;在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发挥保证作用,就是要严肃查处侵害人民利益的一切行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不受侵害。

(二) “三个保证作用”作为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最高使命,是由其自身具有的现实性、长期性、综合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决定的。就其现实性而言,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国内大局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考验,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反腐倡廉工作能否发挥好“三个保证作用”,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关系重大。就其长期性而言,“三个代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全面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科学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贯穿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就决定了“三个保证作用”的任务也是长期的。就其综合性而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发挥“三个保证作用”的任务,是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综合性的。就其根本性而言,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反腐倡廉说到底,就是围绕这个根本来发挥“三个保证作用”。

二、坚持开拓创新求实,认真履行新时期反腐倡廉最高使命

(一)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发挥“三个保证作用”必须确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开拓创新,并以思维创新带动工作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履行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最高使命。

1、坚持思维创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冲破落后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使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符合发展进步的要求,保证反腐倡廉工作减少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机械性,不断增强原则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2、提倡开放性思维,让我们的思维具有全局的视野和世界的眼光。一是要把反腐倡廉置于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个全党工作大局中思考。自觉摆正反腐倡廉与大局工作的关系,不得与大局工作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保证反腐倡廉工作永远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成为党和政府最完整、最得力的坚强而忠诚的力量。二是把反腐倡廉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下思考。我国已经正式加人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我们的工作触角不可避免地要延伸到世界范围,我们的执纪执法依据不可避免地要吸纳世界各国有益的通行规则。我们必须面向世界思考工作,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的路子。

3、提倡系统性思维,让我们的思维具有联系性、辩证性。反腐倡廉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全面统筹教育、法制和监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把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通盘考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改革和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4、提倡超前性思维,让我们的思维具前瞻性、主动性。反腐倡廉的实践证明,反腐败必须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大措施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政策,出台重大的改革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都要把反腐倡廉作为有机组成部分考虑进去,做到存利去弊,未雨绸缪。

5、坚持工作创新。一是理清抓工作落实的思路。发挥好“三个保证作用”,必须在坚持反腐败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同时,不断理清抓工作落实的思路。从我省国有企业的实际看,应该把反腐倡廉置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省工作大局中把握,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运行的大环境中运作,使反腐倡廉贴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生产经营这个关键,贴紧开放的前沿,贴紧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在制定反腐倡廉的法规、条规、制度和工作措施时,注重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出台的政策相配套,注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发展方向相适应,注重与各行业和各单位的各项管理相结合,注重与法制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衔接。

(二)把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同本系统和本单位实际相结合,赋予重点工作内容。企业工委要始终注意把中央的政策和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明确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关键,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是重点,纠正不正之风和企业效能监察是基础。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要根据新时期企业各种因素对党员干部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不断制定和完善省属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查办案件工作要注意剖析新形势下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原因,从中发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以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纪违法行为。纠风工作要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公平竞争、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反腐败三项重点工作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体现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对反腐败各个环节要明确具体的打法和招数。要注意在新形势下抓住市场竞争中的“亮点”,改革过程中的难点,新经济领域中的焦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在严肃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注重提高办案执纪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案件管理,要把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寻找方位,确定目标。做到不同时期办案工作的重点,是案件管理工作的着力点,不同时期办案工作的薄弱环节,是案件管理工作的督查点,选准案件突破时机和突破口,是案件管理工作的决策点。风纪建设,要确定党风是根本,政风是关键,行风是前沿的思维,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以党员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为主体,全面提高其整体素质。

三、不断深入研究学习和探索,确保反腐倡廉适应发展进步的要求

(一)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提高反腐倡廉整体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探索反腐倡廉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对妨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要通过理论研究,正确回答在反腐倡廉进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上来。理论研究要视野宽阔,既要注意总结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又要注意吸收我国历史上惩治腐败的经验,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注意借鉴国外反腐败的有效做法,使新时期反腐倡廉理论,在继承、吸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二)积极探索法制化的途径,强化和完善反腐倡廉方略。一是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完备的反腐倡廉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党内法规和国家的法律,规定各级领导干部行使职权的程序,规范和引导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建立一套“不能腐败”、 “不敢腐败”、 “不需腐败”、“不愿腐败”的反腐倡廉的法律体系。二是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执法体制和机制。这个体制和机制应通过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明确其地位、作用、职责、权力和基本工作手段,保证通过采取各种法律、法规授予和允许的手段,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检查、惩处。三是加大反腐倡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确保已制定的法律有效地实施;另一方面要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大力倡导执法守法光荣,违法枉法可耻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个代表的 篇12

一、适应市委工作的新变化,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市委是带领全市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领导核心, 无论是决策还是工作, 既要有高度, 又要有形象。新形势下, 办公室作为市委的智囊团、左右手和调度室, 要提供精细化服务和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一是服务领域要拓宽。办公室工作要在做好办文、办会、办事等日常工作的同时,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认真调研, 把关定向, 协调服务。文稿是办公室的“主要产品”, 是参谋服务的基本载体, 是衡量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尺。文稿质量的高低, 主要看起草的文稿有多少被领导认可, 有多少被听报告的人所赞成, 有多少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效益。要想提高文稿的起草水平, 办公室人员必须切实深入第一线, 真正做到拓宽服务范围, 掌握实情, 分析透彻, 应用得当。首先, 办公室人员要准确把握领导意图, 凡是领导关心的工作都要尽量了解, 凡是领导考虑的问题都要深入研究;其次, 好的材料要突出地方特点, 把上级方针政策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 把文稿的主旨和群众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再次, 文稿的语言要力求简洁明了,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用短小的篇幅承载丰富的内涵。

二是服务质量要提升。首先, 要大力倡导务实作风,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 要明确分工, 严格岗位责任;再次, 要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形成有利于工作落实的良好机制, 力求促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办公室的工作分工明确, 工作人员要服从分管主任的领导、维护主管主任的权威, 主管领导要为分管的工作负责, 把分块的工作抓上去, 这样办公室的整体工作水平才能上新台阶。办公室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位负责, 要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督办工作是市委工作的助推器, 督办要着力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由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变, 由突击督办向跟踪督办转变。既要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又要注意总结各单位、各部门在工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既要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又要找准问题产生的原因;既要针对基层的具体问题, 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为市委完善决策、指导工作提出参考性较强的意见, 从而不断提高督查工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总之, 要处理好集中督办与专题督办的关系。对于领导临时交办的督办事项要及时反馈, 常委秘书一定要勤快、主动, 特别是决策建议的整理要超前, 要多与主管领导和熟悉上会内容的同志沟通, 并在会前为领导梳理好。领导的信件包括上访件一定要归类, 并及时进行处理。

三是服务效率要提高。办公室不论办文、办会还是办事, 一定要坚持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工作一旦定下来, 就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决不延误时间、拖泥带水。现在领导要情况、要材料都比较急, 对工作要求很高, 所以办公室人员既要提前规划, 又要能吃苦, 急材料就是不睡觉也要完成好, 不能误事。要努力做到“五不让”, 即不让应抓紧办理的事情在我这里延误, 不让传递的文件在我这里积压, 不让各种差错在我这里发生, 不让来机关办事的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 不让机关的形象在我这里受损害。

二、适应业务工作的新变化, 努力探索创新业绩的新路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因此, 办公室的工作也应该打破陈规, 大胆突破, 不断超越, 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解决办公室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增加活力, 激发动力, 把工作干得更精彩、更出色。

一要创新思想观念。要自觉地把办公室工作放在市委的大局中去精心策划, 细致安排。对市委每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实施, 办公室都要想在前、做在前、服务在前, 主动做好事前调研、事中协调和事后督办反馈。要由被动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向善于综合协调, 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转变, 使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办公室人员要当好参谋, 要出思路, 适时提示领导抓工作重点, 如新农村建设怎么搞, 吃空饷、临时用工怎样解决等等。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要继承和发扬办公室长期以来形成的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优良作风, 一切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团结的规章制度必须坚持下去。要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讲、不利于工作的事不做, 继续完善已经形成的良好工作机制, 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创新性地探索并实践一些新的制度, 使各项制度互相衔接配套, 发挥整体作用, 为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管理和制度化运行创造良好环境。要努力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顾全大局, 通盘考虑, 讲究方法, 把握分寸, 树立市委办公室良好的整体形象。

三要创新工作手段。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办公室作为市委的参谋助手, 必须自觉接受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进一步加强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 大力提高办公室的整体功能和工作效率。要提高信息报送质量, 处理好专业载体和其他平面载体的关系, 要关注媒体动向和需求, 投稿、立题要有针对性;要善于捕捉信息, 举一反三, 会议上、调研上的信息要有指导性、代表性和针对性。调研文章是把领导的决策成果和工作成果转化为文字的关键, 综合秘书和常委秘书、督办秘书不但要齐心协力选好题, 而且选题要有代表性。

四要创新工作运转。在日常工作运转上, 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市委办公室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功能, 把各个层次的力量凝聚起来, 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实现市委机关日常工作的步调一致、高效运转。办理文电要力求精简、规范、优质;会议活动安排要确保周密、安全、高效;接待服务要注重人性化、人情化、人文化;保密工作要落实好责任制, 提高保密人员的保密意识, 确保市委机关和国家秘密的安全;机要工作要搞好重要文件的传递管理, 确保密码绝对安全, 通信绝对畅通;后勤保障工作要坚持制度化和规范化, 建立和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小车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各项后勤管理制度, 加强对机关人、财、物的管理, 确保万无一失。

三、适应宏观形势的新变化,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办公室一定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能打硬仗、担得起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在思想建设上, 广大干部职工要时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严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 经得起政治考验, 耐得住艰苦磨练, 抗得住各种诱惑, 担得起服务重任。要长期作战, 不能以利益为先。

在组织建设上, 要激发每一位干部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要在稳定现有干部队伍的同时, 从办公室工作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重视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重视培养作风正、品行端、业务能力强的干部, 积极推进办公室人员的成长进步。

在作风建设上, 要加强同基层和群众的联系,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不仅为领导服务、为常委及办公室其他的服务对象服好务, 还要为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服好务。不能摆架子, 要谦虚, 注意一言一行和自身形象。要树立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的风气, 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业务建设上, 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尤其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管理、科技、信息、法律等有关知识的学习, 博采众长, 拓宽视野, 切实提高办公室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把各项工作做到位。

上一篇:语文快速阅读教学法下一篇:体育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