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2024-11-29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精选8篇)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1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过程1002

于阳 0402100212 摘要:

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不仅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原则,同时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这维护了毛泽东思想旗帜的指导意义,也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其本身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的产物。

关键词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一. 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不仅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同时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

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不仅指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从社会的实际出发。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总结出“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路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群众路线是我们胜利的法宝,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群众路线依然是成败的关键,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就是主要的社会实际,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群众路线就会成为空话。

实事求是同时提出了要深化对中国国情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要求。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吧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独立自主是对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毛泽东指出“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

1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因此,独立自主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由上述论证可知,实事求是首先是一切科学真理的本质,也是实践社会价值的根本保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和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创造并实现为人民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切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首要特征和唯一标准,因此。一个思想认识和政策决定是否符合真理、是否真正有效,其唯一的标准归根结底在于实践,即历史主体—

2—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国60多年来的发展证明,否定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问方向路线的正确与否,就必然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就必然重新陷入历史的周期律,这就要求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3从主观的愿望出发”。实事求是还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

4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因此,实事求是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具体对象、内容和意义总是在不同阶段有其中心的议题或主题,随着实践反战而常议常新的。

二. 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无论是领导革命还是领导建设,坚持思想路线的正确是第一要求,“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

5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继承了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方针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具有创设性的理论——解放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真正马克思主义,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有划时代意义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

6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不能把两者割裂对立起来,更不能把解放思想理解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解放思想是针对迷信盛行、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而言的,既是对实事求是的一个新要求,也是对实事求是的一个新的支撑点。首先,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苏联不同。其次,中国经历了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曲折,而当时苏联解体的国际政治环境导致挑战和机遇并存,因此,“我们现在干的事7业是全新的事业”,在这样的国情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开拓社会主义全新事业的必然要求。从实事求是方面来说,这是唯物法,也是辩证法,还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实践性。而解放思想则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型。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 12出自《改造我们的学习》

出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3页 3出自《改造我们的学习》 4出自《实践论》 5出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 6出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 7出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4、269页 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在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了新时期新道路,对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起到了推动和保证作用。不仅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维护了毛泽东思想旗帜的指导意义,更是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是我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没有前人的经验,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每一个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每一项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我们的事业是需要不断开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三.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反战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它是一个动态发展、充满创新精神的理论体系。其本身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面对世界局势,国情、党情、民情的重大变化,我党要从中谋求发展,就要紧跟时代进步的潮流。永葆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应当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理论主题进行探索和改革。回答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等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时间和新的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而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9进的理论品质”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该不断进步,应该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0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和终极真理,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如果只坚持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而不对其进行发展。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党就会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在西向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在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我们党才能适应变化了的行事,继续肩负起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才是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89出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出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0出自“5.31”讲话 参考文献: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选集》 《实践论》 《邓小平文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31”讲话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2

1 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何上好新课程?首要是理解内容的整合、把握整合内容的关联性。

内容整合的合理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门课整合为一门必修课实施教学, 是合理的。理由很简单, 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这个统一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星城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三大理论成果,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继承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 将此三门课程整合, 在内容的联系上更显得合理。

2 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把握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 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 将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这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主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把概论课分成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授课时, 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理论都是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 对此, 我们要找出侧重点, 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点, 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这一点与邓小平理论衔接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侧重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 并通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衔接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尤其是怎么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 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的串连起来, 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传授知识的把握

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是任课教师的授课。

2.1 教师应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中的精髓, 灵活授课。

教师要学习好教材, 深刻领悟、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能针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跟学生进行剖析;吃透教材后, 才能备好课, 以生动的事例充实教材框架, 使整合后的课程更饱满。

2.2 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实质就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能否适当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共同的交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进而让知识进脑。

2.2.1 启发式教学形式

此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问题的抛出、探讨、回收为“一条龙”模式与学生教学互动学习。在此, 教师要具有总体“控制、协调”课堂的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敏感话题, 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 而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正确的分析、引导。互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 是新课程较佳的教学方式。

2.2.2 多媒体教学形式

此课程要求以多媒体形式授课,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接受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排斥感。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不仅准备好课件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更要多充实内容, 播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辅助录像, 如第九章内容里, 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放映《民主法制》, 了解我国民主法制道路的历程, 这样多给学生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辅助教材的一些内容, 很好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以改进教学效果。

2.3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化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实发生的时事政治、案例等参透其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上课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映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来讲解, 效果会不同。如讲授社会主义国体时, 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讲述感兴趣的话题 (如台湾局势) 或结合校园话题给学生举例讲解。

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要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途径) 时刻关心时势大事, 了解新的方针政策, 适当的融入教学内容中, 将教学内容讲活、讲透, 此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新鲜感, 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改变学生对新课程所谓“空、大”的印象。

新课程的整合, 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任课教师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 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上好“概论”这门“熟悉的陌生课”, 相信任课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能很好的完成这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2]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21-24.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3

一、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它对党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体现了以上哲学道理。

二、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充分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诸多矛盾中,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五、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前沿,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伟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的具体体现。

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的立论基石是唯物史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首要前提的原理。在社会形态统一体中,固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原理。

七、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是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八、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体现了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4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

3、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说明什么时候推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和建设就取得胜利,反之就遭遇挫折和失败。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毛泽东及后来的党中央话语中,这一点是明确的,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国后,少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常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主要是为了避免苏联领导人的误解。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有很多种,最早提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具体化和中国化在大的意思上是一样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方面和基本途径

我们根据毛泽东《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献中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点、民族表达形式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面和基本途径概括为三个方面:

(1)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是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相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毛泽东为代表的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了一定的认识。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党在理论上的独创,也是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周恩来说:结合是很困难的事,抽象地说几句话很容易,但要真正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就难,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是做得最成功的,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因此、可以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他本人是绝对分不开的,他本人起着决定作用。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时间: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

标志萌芽的主要论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主要思想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

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标志形成的主要论著是:《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标志成熟的主要论著是:《<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

主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 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等。其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法具有一致性;二者在内容方面也有继承性。

(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7、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左¡±的倾向(毛主席语录、两个凡是),二是¡°右¡±的倾向,鼓吹变构论和扭曲论、过时论和无用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利用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核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是指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

另一方面是指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⑵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⑶对国际形势和时代背景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⑷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七、教学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世情)。

2、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兴衰的经验教训以及建党80多年来历史经验。

4、现实依据: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5、历史方位:党的八十多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的 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

九、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具体内容,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念。

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一分析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确认。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1952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开始酝酿和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进行了正式讨论,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论宝库的最富实质性的发展内容之一。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现实依据:

(1)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政治上提供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的保证。

(2)我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联系。从经济上提供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党和毛泽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以和平手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成功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邯郸市郊区酒务楼村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 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号召“学习苏联”、“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种选择有其历史必要性:

无法提高;“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中国永远不称霸;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等等理论观点。

2、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3、刘少奇提出要走自己的路;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要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观点。

4、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等观点。

5、朱德提出要搞多种经营等观点。

6、邓小平提出要整顿工业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观点。

党的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

七、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一)革命领袖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 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的组织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的论断:

社会主义社会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根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探索中的失误。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同富裕;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5年提出改革没有伤害社会主义本质,是活了社会主义。

1986年9月提出社会主义两个根本原则: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致富。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的整体。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结构。物质保证;制度保证;最终目的。

3、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社会运动过程和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是十六大以来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化认识后提出的一个重要判断。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科学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

3、突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奠定了邓小

平理论的科学基石;

2、实践意义——为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根据。①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②它为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③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九、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过程和理论成果。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 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五、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涵:

一是通过改革,坚持不懈的发展先进生产力,以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的生产力,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水平。

二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依据:

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向政治舞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依然生产力不发达,党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发展先进生产力

3、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1)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要求,因而必须密切注意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反映出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路。

(2)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 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科技进步。要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九、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涵义。树立了科技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存在多种经济成份 区别:经济基础上不同:新民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虽然是领导者,但还没有占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主体;社会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历史前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不发达。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

2、现实国情:5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生产力不发达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3、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现代化是个动态概念。我国现代化起点高,任务艰巨、复杂。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56年中共八大的判断: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1、什么是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是指党在一定历史阶段为解决整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而制定的政治路线,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党的基本路线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战略策略学说的一个重大贡献。

2、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基本路线(总路线、总任务或者总政策)

新民主义革命总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1)1978年前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观点的形成。(2)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提出了新时期的奋斗目标。(3)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布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4)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立论根据,正式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准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中心”不能变成“两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能变成“一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内容。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不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就坚持不好甚至坚持不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辩证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如果这个中心动摇了,两个基本点就失去了依托,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

(2)必须把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具有生机和活力,就因为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并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是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的改革开放。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⑶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在于我们党。

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大局的是这个事。” 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青年,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面貌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所谓纲领,是指起指导作用的原则、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的路线等。它是判定这一政党的阶级属性、政治倾向、进步水准的重要标志。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人民群众就是通过政党的纲领来认识你是干什么的,代表什么样的利益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

1991年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初步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形成了初级阶段纲领的雏形。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经济纲领是基础,它决定政治、文化纲领,而政治、文化纲领是党的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经济纲领有积极的反作用

(1)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政治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文化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中共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或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客观实际的不同,也制定了不同的最低纲领。

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理想和现实、方向和道路、目的和过程、持续发展与阶段发展、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

真正把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起来,就必须立足于现阶段最低纲领的实际,全面深刻认识最高纲领;必须着眼于实现最高纲领的未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最低纲领。

九、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解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1、1953年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2、1964年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3、1975年召开的四届人大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

(二)“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

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目标为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可持续性发展。

九、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再是对抗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加以解决。(4)提出了两类矛盾的学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明确指出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如人民内部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处理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发展科学文化,以及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处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

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提出只是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根据正反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根据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邓小平发展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主要是:

(1)是提出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应还是矛盾的新的标准。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一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就是说判断的标准不能从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出发,简单从经济成分的性质来确定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要求;而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它的发展要求,对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究竟与之适应还是矛盾,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2)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社会主义还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新命题。

此外还强调了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其性质基本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逐渐变得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因此,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必然要发生社会变革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2,改革是中国的 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1)从改革目的看,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起着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

(2)从改革对象和方式看,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

(3)从改革的深度和结果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4)改革是中国的 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对外开放的依据

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的两个判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开放的现实依据就是产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二)对外开放是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沿边和沿线地带

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开放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必须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4,在阶级矛盾不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后,还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会弱于资本主义; 二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不可能短期内消除,有时还会很尖锐;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也不可能杜绝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四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没有改变。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政体问题,也就是民主的形式问题。指的是享有民主权力的人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实现民主,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或者进行管理。

在政治文明发展史上,衡量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准是它所体现的权力结构,通常称之为政权组织原则。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权力从功能上都可以划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的关系就构成权力结构。

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大体上有三种权力结构:

一是行政权高于立法、司法权。或者把立法、司法权融于行政权之中,就形成了专制、独裁的权力结构。其主要表现是君主专制。

二是三权分立。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制、议会制。如美国的总统制,议会行使立法权,但行使行政权的总统对议会的立法权享有否决权。总统行使行政权,但议会对政府有监督权和财权,而且议会还可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拥有对议会的立法和总统的决策是否符合宪法的违宪审查权,但法官是总统并经参议院同意任命的。这是典型的三种权力制衡的权力结构。三权分立比专制权力结构要优越,在民主程度上比专制制度要进步。

三是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这就是马克思所称的“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在我国称为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表现在根本制度上,就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行合一,是指制定国家意志的立法权和执行国家意志的行政权是一致的。行政权、司法权必须服从立法权,不能与立法权相抗衡。

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权力都是分设的,对权力进行制约也是任何国家都需要的,问题的关键是谁制约谁。“三权分立”将代表民意的立法权与其他两权平行,这在民主程度上不是够高的。只有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司法、行政权,才能体现高度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政权组织形式要比“三权分立”优越,因为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它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权分立”不能适应我国国体的要求。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我们人民民主政治的国家只能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我国的立法、行政、司法也有必要的分工,也分设了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但它们之间不是三权鼎立、互相平等的关系。三权之中立法权居首位,行政、司法均从属于它。

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为什么选择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

它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3,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

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能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国家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有利于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等对我们进行的挑战,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定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

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基层民主的含义

是指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2,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江泽民1996年2月提出“依法治国”思想,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1999年3月,“依法治国”方略写进了宪法。

2,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大历史意义

(1)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起来,这是总结治国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民主、自由、人权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民主”一词由“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

“自由”通常讲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民主”是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自由”则是政权给予公民的政治权利。

“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为“人权”。

2,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3,民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只有通过民主的形式才能体现出来。但是同民主的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掩盖其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4,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作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5,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

西方标榜是自由世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只能说具有形式上的自由权利,实际上真正通行的是财富的自由,谁占有金钱、财富,谁就拥有权利和自由,愈是有钱就愈有自由。无钱无权无势的广大贫苦百姓总是被关在“自由”的大门之外。

6,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人的产物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权不能局限于个人的政治权利,而应当扩大范围。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生存权,其他人权均无从谈起。西方发达国家人权理论强调的主要是个人的政治权利,而不大讲经济和社会权利。

7,民主、自由、人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经济文化落后,即使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人权的实现程度也会受到限制。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

经济、政治、社会而言,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

文明无优劣之分,但文化却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当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内涵和根本任务是相同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影响整个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关系,反对在文化建设领域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模糊化”、“边缘化”等错误观点和倾向。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其二,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

其三,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

其四,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所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包含有两方面含义,既是指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指有待解决的两大课题。

3.当今时代的中国领导人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是历史趋势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世界多极化,是指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

1、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2、世界多极化的原因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1、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4、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5、世界走向多极化,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和融合的表现。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3.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3.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三)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三)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毛泽东和亚非拉各国青年朋友在一起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2005年1月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度尼西亚重灾区班达亚齐沿海地区开展灾后遗体清理工作。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十六字方针 充分发挥作用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共同目标上来。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加强党的建设

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组织建设

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3、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5

试卷结构:

1、单项选择题(30*1=30)

2、多项选择题(10*2=20)

3、简答题(5*6=30)

4、论述题(2*10=20)

一、选择题:

1、在(A)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质,创建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A、大革命、土地革命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2、1931年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王明教条主义者把(ABC)

A、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C、苏联经验神圣化 D、城市武装起义固定化 3、1935年的(B),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也是中共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会议。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4、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是(A)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江泽民

5、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其著作是(B)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新阶段》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6、1945年中共七大,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B)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AB)

A、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B、马克思注意理论的内在需求 C、同教条注意作斗争的结果 D、马克思注意理论的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具体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ABCD)

A、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 B、同中国的历史结合起来 C、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 D、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9、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AD)

A、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B、中国特色在跃进道路 C、中国特色人民公社化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1、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B);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C);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行动的指南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D)

A、党的七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1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主题是(A)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D)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战争与改良 D、革命和建设实践

13、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B);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D)A、和平与发展 B、社会注意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战争与改良 D、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4、从根本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D)

A、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B、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C、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D、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5、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A);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是(B)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现代化建设 D、经济建设

16、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ABCD)

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标志者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C、遵义会议后到抗战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D、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发展

1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ABD);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A、实事求是 B、艰苦奋斗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18、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线是(D)A、组织路线 B、独立自主 C、实事求是 D、群众路线

19、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ABC)

A、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会议是党的十二大。

B、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时期。C、1992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20、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ABCD)

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2、1998党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党性党风教育活动的内容的是(BCD)A、讲理想 B、讲学习C、讲政治 D、讲正气 23、2002年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ABC)

A、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力量 24、2002年5月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ABD)

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利益之根 D、力量之源 25、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的是(ABD)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C、基础在坚持立党为公 D、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的问题是(C)

A、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

27、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会议是(B)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28、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核心是(B);基本要求是(C);根本方法是(D)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29、(D)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30、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A)

A、党的基本路线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改革开放 D、解放思想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B)

A、社会发展 B、社会和谐 C、民主政治 D、公平正义

3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A)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由(B)和(C)共同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科学发展观

3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B)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D、创新科学发展观道路,实现了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

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功绩有(ABCD)

A、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建设上来

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D、提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35、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的主要功绩是(ABCD)

A、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D、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3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A)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是务实

37、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是(A)毛泽东最早提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的文章是(B),是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基本含义的著作;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马克思主义界定的文章是(C);毛泽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的文章是(D)

A、《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B、《反对本本主义》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实践论》,《矛盾论》

38、经过(B)和(C),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A、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B、延安整风运动 C、党的七大 D、党的八大

3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的著作和讲话有(AB),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D、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时间中来

40、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明确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C)

A、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毛泽东思想 C、社会实践 D、社会经验

4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P34

42、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特别强调的是要(B)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D、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43、1992年春,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ABC)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44、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主要表现在(ABC)

A、科学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B、科学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C、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D、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45、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的决定因素是(ABCD)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46、党的十六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BCD)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47、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CD)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A);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A);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最核心的内容,是思想路线的(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D)

A、前提和基础 B、途径和方法 C、实质 D、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49、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ABCD)

A、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B、全面地看问题 C、发展地看问题 D、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

50、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毛泽东把这种“相联系”比喻成为“有的放矢”。他说“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就要对准靶。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去射中国革命之的。P37

51、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ABD)

A、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B、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C、重视实事求是 D、重视理论的创新

52、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ACD)

A、解放思想 B、联系实际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53、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错误观点时强调解放思想,他所说的解放思想是指(ABC)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C、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D、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54、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要(ABC)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敢于创新性

55、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D)

A、马克思主义被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取代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已经过时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 D、它本身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6、胡锦涛指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ABCD)A、把握规律性 B、增加主动性 C、克服片面性 D、减少盲目性

57、(C)是党永远保持活力的根本因素。

A、执政力 B、凝聚力 C、创造力 D、想象力

58、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B)

A、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农民革命斗争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

59、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B)

A、封建社会主义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60、(C)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A、邓小平B、江泽民 C、毛泽东 D、胡锦涛

6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B),其中(A)是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62、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C)

A、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6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AC)

A、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大力发展生产力 C、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D、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64、(A)提出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纲领;中共第一次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B);确定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统一战线是在(C);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是在(D)A、党的一大上 B、党的二大上 C、党的三大上 D、党的四大上

6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著作是(BCD)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井冈山的斗争》 66、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BCD)等重要著作,全面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从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A、《井冈山的斗争》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6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标志是(D)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 C《反对本本主义》 D《新民主主义论》 6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ABC),(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

A、无产阶级领导的 B、人民大众的 C、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D、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

69、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D)

A、政权问题 B、军队问题 C、土地革命问题 D、分清敌友问题 69、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BD)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农民阶级 D、官僚资本主义 70、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动力的是(ACD)

A、工人、农民阶级 B、大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71、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72、民主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ABCD)A、知识分子 B、小商人 C、手工业者 D、自由职业者 7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有(ABCD)

A、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B、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C、和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D、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部门,便于进行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7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B)

A、走资本主义道路 B、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C、生产力的发展 D、认清当时的国情

75、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是(ABD)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以蒋、宋、孔、陈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D、保护民族工商业 76、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BCD)

A、民主的文化 B、大众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7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中国农村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著作是(BC)

A、《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井冈山的斗争》 D、《新民主主义论》

7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有(ABCD),其中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A)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79、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BC)

A、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B、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C、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D、工农联盟

80、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B),否定“城市中心论”。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以乡村为中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8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BCD),其中最重要的是(D)A、独立自主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82、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AC)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83、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A)

A、领导权问题 B、同盟军问题 C、政策策略问题 D、革命纲领问题 8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属于(C)A、左派 B、右派 C、中间派 D、顽固派

85、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采取的正确策略是(B)

A、以妥协求团结 B、又联合又斗争 C、孤立打击 D、联合共进 86、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A)

A、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B、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 C、工人阶级同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87、毛泽东确定的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A)

A、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D、军民一致、官兵平等 88、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B)

A、军事工作 B、政治工作 C、经济工作 D、文化工作 89、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显著特点是(A)

A、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B、着重于从组织上建设党 C、着重于从作风上建设党 D、着重于从制度上建设党

90、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概括了党的三个优良作风是(ABC);其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武器是(C)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C、自我批评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91、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党的(ABC)

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群众路线 D、基本路线 9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C)

A、集体领导制 B、民主选举制 C、民主集中制 D、民主协调制

93、毛泽东在(C)中指出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以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两个目的。

A、《反对本本主义》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整顿党的作风》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94、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C)

A、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B、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C、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D、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

95、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成分是(ABCD),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A)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96、新中国建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C)

A、国家投资 B、没收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C、没收的官僚资本 D、贱卖的民族资本 97、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是(ABD)A、利用 B、限制 C、教育 D、改造 98、1953年9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B)A、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B、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其内容是(ABD);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主体是(A);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BD)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0、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来源是(C)

A、马克思主义合作化理论 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 C、列宁的合作化理论 D、斯大林的 合作化理论

101、搞好农业合作化的重要保证是(A)

A、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B、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 C、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D、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

10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第一步主要建立(A);第二步主要是建立(B);第三步主要是建立(C)A、互助组 B、初级农业合作社 C、高级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 103、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B)方针。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积极领导、趋步前进 C、艰苦朴素、敢于创新 D、农业合作化

104、党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主要有(ABC)

A、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B、手工业 供销合作社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手工业全行业合营

10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和政策是(C)A、合并 B、限制 C、贱买 D、没收

106、国家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利润分配,即所谓“四马分肥”是指(ABCD)A、国家税收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资本家红利 10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D),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0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C)

A、消灭剥削 B、建成社会主义 C、大力发展生产力 D、过渡到共产主义 109、中国 共产党内率先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领导人民是(A)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110、建国后,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是(CD)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愚公移山》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11、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是(D);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观点的是(A);提出整顿工业企业,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观点的是(B);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观点的是(C)

A、周恩来 B、邓小平C、陈云 D、刘少奇

11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思想观点(ABCD)A、有的 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 B、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

C、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D、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3、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原因喝多,蛋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B)A、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B、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C、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D、没有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114、邓小平之所以再三提出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ABD)

A、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B、是为了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额本质,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C、是因为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无所知

D、是因为过去我们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115、邓小平认为,衡量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的标准时(B)

A、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有没有提高 B、生产力是否发展,人们收入是否增加 C、人们的 经济收入差距是否不断缩小 D、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有没有提高

116、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时(C)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D、陈云

117、邓小平于1980年5月指出:社会主义时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A)

A、社会主义本质 B、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社会主义的特征 D、社会主义的目标 118、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

A、体现了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C、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11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这一原则是(CD)

A、公有制 B、按劳分配,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C、发展生产 D、共同致富 120、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完整提出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ABCD);属于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时(AB);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是(CD);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吧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说法正确的是(ABD)A、它时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 B、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最终目标时达到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实现按需分配

D、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根本属性

122、邓小平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阐述指明了(ABCD)

A、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目标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C、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从生产关系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性质

123、发展生产力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关系是(AD)

A、发展生产力时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B、共同富裕是发展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C、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D、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互为条件 124、(C)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A)和上层建筑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生产关系 B、上层建筑 C、生产力 D、经济基础 125、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C)

A、丰富的自然资源 B、先进的技术装备 C、生产力高度发达 D、高素质的劳动力 126、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为大力发展生产力(ABCD)

A、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D、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127、首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的是(B)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128、(A)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

A、发展 B、创新 C、稳定 D、独立自主 129、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A)A、经济 B、文化 C、政治 D、社会 130、在新时期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D)A、革命 B、和平C、创新 D、发展 13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由党的(C)

A、性质决定的 B、宗旨决定的 C、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的 D、奋斗目标决定的

132、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13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B)

A、大力增加对先进企业的投资 B、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 C、大力发展制造业 D、大力调整生产关系

134、邓小平曾经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C)

A、农业现代化 B、工业现代化 C、科学技术现代化 D、国防现代化

13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第一个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A);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是(D)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3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B);创新的关键在(A)A、人才 B、创新 C、投入 D、研发 137、江泽民明确提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D)A、资源 B、人才 C、资本 D、科学技术 138、科学技术(ABD)

A、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B、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C、作为潜在生产力,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发挥重要作用 D、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139、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是(ABC)

A、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B、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C、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D、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 140、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D)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D、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

141、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这一论断的是(D)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142、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是在(A);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注意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会议是党的(B);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会议,是在党的(C),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会议,是在党的(D)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五大 1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A、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B、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度的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我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经历的阶段

144、在社会性质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二者的(ACD)A、经济基础不同 B、国际环境不同 C、根本任务不同 D、主要矛盾不同 145、社会注意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C、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46、邓小平指出:“现在虽然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是事实上不够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C)A、社会经济制度上的不够格 B、上层建筑方面的不够格 C、物质技术基础方面的不够格 D、人们思想道德方面的不够格

147、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和建成社会主义的(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B、经济基础和平层建筑所决定的 C、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D、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所决定的

148、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以及(ACD)A、城镇化 B、公有化 C、市场化 D、国际化

149、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C)

A、人口多,底子薄 B、地区发展不平衡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

150、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有(AD)

A、揭示社会主义初级的主要矛盾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D、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

151、(邓小平1979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52、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必须(AB)

A、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ABC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其中一个中心是指(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二个基本点是(B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54、在党的基本路线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A)

A、基本途径 B、奋斗目标 C、根本立足点 D、施政纲领 15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ABCD)

A、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56、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A)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改革开放原则不动摇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动摇

157、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A、当前的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C、当前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

158、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B)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改革开放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四项基本原则 159、下列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是(ABCD)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马克思主义 160、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因为它规定了我国(ABCD)A、走什么道路 B、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C、由什么样性质的政党来领导 D、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161、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起的政治保证作用是(ABC)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C、具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为 D、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62、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A);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D)。A、政治保证 B、组织保证 C、思想保证 D、发展动力

16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D)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C、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6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A)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165、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CD)A、基本路线 B、基本方针 C、基本目标 D、基本政策

166、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是(A)

A、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B、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C、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落实 16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CD)

A、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C、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D、是推动社会注意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168、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A),也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社会注意社会的主要矛盾 C、生产力 D、阶级斗争 169、毛泽东在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后指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

A、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B、集中力量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正确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70邓小平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是看它(C)

A、是否适应了上层建筑发展的要求 B、是否扩大了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C、是否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是否建立了时常经济体制

171、最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是(B)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B、胡锦涛 172、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改变和铲除原有的经济制度 C、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3、改革是(ABCD)

A、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B、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174、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ABCD);在我国的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D、文化卫生体制的改革

175、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ABCD)

A、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C、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D、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

176、“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A)A、重要方针 B、重要政策 C、基本路线 D、基本纲领

177、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C);发展是(A);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的(D);社会稳定是发展与改革的(B)

A、目的 B、前提 C、动力 D、基础 178、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B)

A、提高生产力水平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公有资产占优势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79、我国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是(C)

A、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B、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D、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80、首先使用“对外开放”表述的是邓小平,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两个开放”是指(AB)

A、对外开放 B、对内开放 C、对发达国家开放 D、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181、关于对外开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A、对外开放是发展国际返工、国际合作,特别是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外向型经济的简明概括

B、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短期的权宜之计 C、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D、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统一

18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C)

A、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C、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D、实现社会注意建设发展战略要求

183、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整个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是(A)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B、发展对外政治关系 C、发展对外文化关系 D、发展对外政党关系 18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ACD)

A、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B、两者本质上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 C、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185、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撒谎能够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D、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186、实行对外开放(AD)

A、是有风险的,但我们有能力克服 B、对外开放不会有什么消极影响 C、会导致资本主义 D、会导致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18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 188、我国对外开放是(ABCD)

A、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各种形式的开放 C、对所有国家的开放 D、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开放

189、党中央于1979年试办的经济特区包括(ABCD)A、深圳 B、珠海 C、厦门 D、汕头

190、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也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中最富有实践效应的重要内容特区的“特”强调的是(A)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B、实行特殊的政治体制 C、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D、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

191、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是(ABCD)

A、经济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 B、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C、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 D、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92、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BC)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广合作

193、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经过15年谈判,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B),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 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194、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在其发展中很好地发挥了“窗口”的作用。这里的“窗口”指的是(ABCD)A、技术的窗口 B、管理的窗口 C、知识的窗口 D、对外政策的窗口 195、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立足于(D)

A、以廉取胜的战略 B、以量取胜的战略 C、以广取胜的战略 D、以质取胜的战略 19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在党(B)提出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97、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是党的(B);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C)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98、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D)

A、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199、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社会的特点是(ABC)A、低水平B、不全面 C、发展很不平衡 D、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200、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D)

A、经济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20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C、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ABCD)

A、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B、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C、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D、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0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是(ABCD)A、自主创新 B、重点跨越 C、支撑发展 D、引领未来 204、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是(A)

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实施人才兴国战略 D、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0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B);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D)A、简单型向扩大型转变 B、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D、经济发展方式

206、我们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优化产业结构要(ABC)A、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B、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

C、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D、提高消费品加工业的数量和质量 207、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D)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08、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点(ABCD)

A、同信息化等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09、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ABCD)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B、抓住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C、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10、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包括(ABC)

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B、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211、“三农”问题是(ABD),国家采取“多予、少取、放活”方针。A、农业问题 B、农村问题 C、农场问题 D、农民问题

212、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是(C)A、教育问题 B、人口问题 C、“三农”问题 D、环境问题

213、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AB)A、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B、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带有普遍的趋向 C、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趋向

D、适应科学种田和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趋向

21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

A、它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C、农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D、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21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放在首要地位的是(A)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服务业

21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C)

A、新农民的重大历史任务 B、新农业的伟大历史任务 C、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D、新城镇的伟大历史任务

217、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A)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B、以农促工,以乡带城的发展阶段 C、工农并进,城乡协调发展阶段 D、工农互补,城乡结合的发展阶段

218、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ACD)A、乡风文明 B、道德高尚 C、村容整洁 D、管理民主

219、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B),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是(D)。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220、贯彻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方针和要求,应(ABCD)

A、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B、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C、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D、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221、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邓小平提出(B)

A、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 B、“两大格局”的思想 C、“西部大开发”的思想 D、“以东促西”的思想

222、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是(ABD)

A、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B、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 C、东北老工业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 D、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223、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指正确处理(东部和西部发展的关系)。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决策主要有(ABCD)

A、推进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24、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ABD)

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B、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C、尽量利用资源,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D、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225、关于循环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段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B、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

C、是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D、是依靠把资源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增长的。

22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处理(B)

A、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C、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的关系 D、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227、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A);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要看它是否有利于(D)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B、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C、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 D、生产力的发展

228、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的主要弊端是(D)

A、不适合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C、不适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29、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公有制的具体形式有(AC)

A、全民所有制 B、公有制占主体 C、集体所有制 D、公有制占主体的多种所有制、230、党的十二大开始肯定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B)

A、充分补充 B、必要补充 C、有益补充 D、首要补充 231、党的十四大指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C)

A、基本国策 B、权益之计 C、长期的方针 D、发展战略

232、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D)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3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A)决定的。

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B、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规律的要求 B、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 C、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 235、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A)

A、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B、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C、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D、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 23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ABCD)

A、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 B、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D、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2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股份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38、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ABC)

A、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B、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D、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39、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有利于(ABCD)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 C、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D、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240、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ABCD)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24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D)

A、国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 B、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上

D、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24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采取了(C)

A、政社合一的经营体制 B、三级所有的经营体制 C、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D、土地公有基础上家庭承包经营的分散式经营体制 243、当前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C)

A、对城镇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要明确出资者 B、对于集体资产要明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C、理顺产权 D、明确所有制结构 244、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A)

A、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B、资产的所有权关系 C、资产的支配和分配的形式 D、资产阶级牛有形式

245、下列对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ABC)

A、属于公有制经济 B、最终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 C、由国家和集体行使所有者的权益 D、在公有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起来越小 24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在全国各个地方和行业,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D、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不断上升

24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ABD)

A、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B、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C、在所有地方和产业都必须占优势 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248、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

A、股份制 B、承包制 C、租赁制 D、股份合作制 249、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是看(A)

A、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B、谁的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50% C、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所生产的产品 D、企业所在的国家性质

250、在改革中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采取了股份公司形式,因为股份公司(C)

A、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体现了公有制的特性 C、是适合社会大生产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D、是职工当家作主的一种有效形式

25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BCD)A、股份制经济 B、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C、港澳台投资经济 D、外资投资经济 252、个体经济作为一种小私有制经济,是(D)

A、社会注意所特有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特有的 C、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D、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

253、外商投资经济包括(ACD)

A、独资企业 B、私营企业 C、合资企业 D、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254、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BCD)

A、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B、可以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C、可以实行联合和兼并 D、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55、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在(ABCD)

A、政企职责部分,条块分割 B、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56、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

A、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D、“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

257、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B)

A、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258、“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有(ABC)

A、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 B、接触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C、为我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D、明确界定了经济制度的属性

259、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C)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干预的经济

260、下列关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正确的是(CD)

A、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B、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C、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261、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市场经济的共性表现为(ACD)

A、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和经营者 B、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宏观经济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D、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环境 26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ABC)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

263、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利率机制 264、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主要运用(B)D、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 265、属于市场机制缺陷的是(BCD)

A、市场无法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难以作为经济的调节手段 B、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

C、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 D、生产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

266、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ABCD)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6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包括(BCD)

A、公共政策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产业政策 268、按劳分配原则是(ABD)

A、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唯一的分配原则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主要的分配原则

269、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B)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 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人们的思想境界 270、人类最理想的分配制度是(C)

A、按劳分配 B、平均分配 C、按需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271、社会主义的奖金是(D)

A、对劳动者必要劳动的报酬 B、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报酬 C、对劳动者全部劳动报酬 D、对劳动者超额劳动的报酬

27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A)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单一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C、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

273、下列选项中对现阶段我国按劳分配形式理解正确的是(BCD)

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唯一的分配形式 B、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

C、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按劳分配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来尺度 27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有(ABCD)

A、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C、资产收益和资本的利得 D、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275、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收支的是(C)

A、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C、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和资金收入 D、股份合作制企业成员的收入

276、个体劳动者从事工商业等经济活动,依靠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属于(A)

A、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资分配

27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属于(D)

A、按劳分配 B、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27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是(ABC)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B、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 D、全民所有制采取国有制 A、经济手段和政策手段为主 B、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C、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

279、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含义是(ABC)

A、否定了平均主义 B、手段是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 C、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D、尽量拉开收入差距

280、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是(ABCD)

A、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结果 B、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D、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281、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作用(ABC)

A、示范作用 B、帮助作用 C、带动作用 D、走向两极分化 282、鼓励一部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AC)

A、必然会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B、违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C、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D、会导致资本主义

283、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指出(D)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84、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是(C);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B);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A)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优抚安置 285、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ABC)

A、促进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B、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的运行 C、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的运行 D、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286、当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BCD)

A、商业保险 B、基本养老 C、基本医疗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8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D)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B、坚持依法治国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288、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是(A)

A、党的领导 B、人民民主专政 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89、我国的国体是(B);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我国的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9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B)

A、实行民主集中制 B、人民当家作主 C、一种国家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300、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是(CD)

A、对帝国主义分子实行专政 B、对无产阶级实行民主 C、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 D、对反动派实行专政

301、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范畴包括(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新产生的社会阶层 30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二者(ABC)

A、性质相同 B、作用、职能相同 C、历史使命相同 D、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相同 30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BCD)

A、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B、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 C、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利机关 D、是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30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C)

A、议行合一 B、民主集中制 C、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D、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30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ABCD)来管理国家。A、立法权 B、决定权 C、任免权 D、监督权 306、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AB)

A、最高立法机关 B、最高权利机关 C、最高司法机关 D、最高行政机关

30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其基本组织形式是(D)。

A、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多党合作制度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08、目前,中国大陆有(八个民主党派),我国的民主党派是(B)A、执政党 B、参政党 C、在野党 D、反对党

310、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D)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融合 D、民族区域自治

310、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是(AC)

A、团结 B、民主 C、合作 D、协商

311、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ACD)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定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312、中共十七大提出我国要建设(ABCD)

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313、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D)

A、实行民主管理 B、加强农村建设 C、扩大基层民主 D、实行村民自治

314、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B)

A、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

315、物质文明成果是人类最基础的文明形态,它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A)A、物质基础 B、智力支持 C、文化保障 D、基本保障

316、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领导人是(C)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D、江泽民

317、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的生命是(C)

A、人民平等 B、人民自由 C、人民民主 D、人民幸福

31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的(ABCD)

A、知情权 B、参与权 C、表达权 D、监督权

319、人权通常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A、生存权 B、经济权 C、政治权 D、文化权 320、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B)A、生存权 B、发展权 C、文化权 D、政治权

321、在下列对人权和国家主权二者关系的认识中,正确的说法是(D)

A、人权高于主权 B、人权与主权是相互对立的 C、人权是主权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D、没有主权也就谈不上人权

322、在民主、自由、人权三者关系中,民主所处的地位是(C)A、前提 B、基础 C、核心 D、保障

323、社会最大的政治自由是(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B)A、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B、尊重和保障人权 C、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 D、无产阶级专政

324、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是在(A)

A、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 B、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C、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 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325、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BCD)

A、政治制度 B、领导制度 C、组织制度 D、工作制度

326、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ABC)

A、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是否增强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生活 C、生产力是否得到持续发展 D、党的领导是否得到加强和改善

327、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BCD)A、分时期 B、分步骤 C、有领导 D、有秩序

328、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AD)A、制度化 B、公开化 C、民主化 D、法制化

32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是在(C)A、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 B、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

330、依法治国的主体是(A);依法治国的核心是(B)

A、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B、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C、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D、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33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其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是(A),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是(C),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是(C),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是(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332、法制是依法治国的(D)

A、内容和本质 B、手段和目的 C、表现和形式 D、前提和基础 333、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C)

A、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B、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C、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D、反映时代进步潮流

335、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是(B);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C)A、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36、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后,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大力建设(D)A、大众文化 B、先进文化 C、核心文化 D、和谐文化

337、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ABCD)

A、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B、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C、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D、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3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ABCD)

A、社会公德建设 B、职业道德建设 C、家庭美德建设 D、个人品德建设 33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在于整个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BCD)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C、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的思想保证 340、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B)

A、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C、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D、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3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C)

A、思想道德建设是一致的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一致的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一致的

3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ACD)

A、思想道德建设 B、民主法制建设 C、和谐社会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是(ABCD)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3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ABC)

A、智力支持 B、精神动力 C、思想保证 D、法律依据 34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ABC)

A、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B、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一致发展

346、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认识正确的是(BCD)

A、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败 B、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服务的问题 C、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D、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347、文化要坚持(ACD)

A、贴近实际 B、贴近市场 C、贴近生活 D、贴近群众

348、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包括(ABC),其中关键是(C)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一手抓政治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 349、邓小平提出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ABC)

A、面向现代化 B、面向世界 C、面向未来 D、面向大众 350、我国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CD)

A、全面继承 B、一概排斥 C、古为今用 D、洋为中用

35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D)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D)

A、作风建设 B、经济建设 C、组织建设 D、思想文化建设 3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C)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B、集体主义道德信念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5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是(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5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C、实现祖国统一 D、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55、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A)

A、实现公产主义 B、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和谐社会 D、建立和谐社会 356、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D)

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 C、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35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时代精神的核心是(B)A、爱国主义 B、改革创新 C、集体主义 D、国际主义 358、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包含(ABCD)A、民族意识 B、民族心里 C、民族品格 D、民族气质 359、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内容是(ABCD)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60、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ACD)

A、伟大的抗洪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抗击“非典”精神 D、青藏铁路精神 36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B)

A、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B、胡锦涛在2006年3月看望出席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

C、胡锦涛在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 D、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 362、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和方向的是(B)

A、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民主法制建设 D、党的自身建设 36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B)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问题 B、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文化指导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问题 364、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思想道德信念方面出现的问题有(ABCD)A、理想信念模糊 B、价值取向扭曲 C、诚信意识淡薄 D、社会责任感缺乏 365、(D)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A、文化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物质文明建设 D、思想政治工作

36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D);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A)为基本要求。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36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D)A、个人利益 B、物质利益 C、按劳分配 D、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368、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D)

A、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69、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C)

A、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问题 B、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国优秀文化成果问题 C、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D、贯彻落实“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问题

370、(B)在现代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A、科学 B、教育 C、文化 D、道德

371、教育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ABCD)

A、提高民族素质 B、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C、促进经济发展 D、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7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BCD)

A、以改革为动力 B、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C、以发展为主题 D、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373、历史上的和谐理论的局限性在于(ABC)

A、大多只是停留在一种社会伦理或道德追求的层面上 B、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C、缺少现实的实践基础 D、大多关注于某个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和谐 374、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社会和谐思想的观点有(ABD)

A、和为贵 B、兼相爱、爱无差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四位一体”包括(ABCD)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375、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是(D)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376、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概念的党的会议是(C)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77、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ABCD)

A、指导思想 B、目标任务 C、重大部署 D、工作原则 378、具体地说,和谐社会就是(ABCD)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A、人与自然 B、人与社会 C、人与人之间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79、下列有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示正确的是(AB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正直诚恳、政治坚定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80、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B)

A、污染得到治理、环境得到保护 B、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C、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人类爱护自然

381、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B);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的是(C)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六届六中全会 382、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B)

A、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问题 B、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问题 D、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问题

38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A);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B);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C);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D)

A、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是工作方针 C、工作动力 D、工作保证

38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B);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基本思路是(D)A、民主党派 B、中国共产党 C、人民群众 D、发展

38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强(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D)A、制度建设 B、法制建设 C、文化建设 D、党的领导

386、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是(C)A、毛泽东 B、邓小平C、胡锦涛 D、江泽民 38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

A、改善民生 B、人才强国 C、发展教育 D、扩大就业 38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ABCD)A、劳有所得 B、病有所医 C、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389、民生之本是(A)

A、就业 B、教育 C、分配 D、医疗 390、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是(C)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独立,抵抗侵略 C、坚持统一,反对分裂 D、抵御外侮,兴我中华

391、毛泽东指出,(C)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A、有新兴无产阶级的领导 B、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C、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 D、健全的社会主义法治

392、国家的统一有利于(ABCD)

A、社会安定进步 B、社会经济发展 C、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D、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9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曾遭到(BCD)殖民主义的侵略。A、英国 B、西班牙 C、荷兰 D、日本 394、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BD)

A、都是内政问题 B、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C、都是殖民地遗留的问题 D、港澳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395、中国第一大岛是(A)

A、台湾岛 B、香港岛 C、钓鱼岛 D、绿岛

396、美国同台湾当局签定(B),将台湾列入其军事保护伞之下,形成了台湾与大陆长期对峙。

A、《共同防卫指针》 B《共同防御条约》 C、《防卫合作协议》 D、《防卫合作条约》 397、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是在(A)

A、1949年3月 B、1950年6月 C、1954年9月 D、1955年5月 398、中国政府被迫暂时搁置解放台湾的准备的历史原因是(B)

A、西藏发生武装叛乱 B、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参战 C、解放新疆的战役打响了 D、国内实行土改政策

399、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阻扰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事实有(ABCD)

A、发动侵朝战争,同时派兵侵占台湾 B、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 C、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其军事保护伞下 D、不断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 400、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是(AC)

A、国际形式趋于缓和 B、台湾当局希望与大陆进行对话 C、祖国建设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 D、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401、1955年5月,全国人大第15次常委会,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402、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C)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403、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B)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南海问题 40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对台政策上发生的重大变化是(B)

A、首次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B、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代替“解放台湾”的思想 C、首次提出将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 D、首次提出加强经贸往来

405、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在(C)A、1979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4年 406、特别行政区中将来可以保留自己军队的是(C)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港澳台都可以

40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提(或核心)是(A);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基础是(A)A、一个中国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408、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D)

A、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台湾政策的转变 B、联合国的磋商机制 C、台独分子以民族大义为重,放弃台独政策 D、中国人自己

409、“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的含义是(ABCD)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大陆和台湾属于同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坚决反对“台独”言论

410、“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并存主要是指(AB)

A、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C、在台湾保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不变 D、在台湾保持两党关系长期不变

411、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BC)

A、台湾同胞 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 C、台湾分裂势力搞“台独”图谋 D、国外反华势力

41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是(ABCD)

A、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B、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413、英国强占香港岛是通过(ACD)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414、香港回归祖国的意义是(ABCD)

A、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 B、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思的巨大成功 C、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示范作用 D、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415、被邓小平称赞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的是(B)A、《中英联合声明》 B、《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中葡联合声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16、《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B);《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C)A、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B、七届人大三次会议 B、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D、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417、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C);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在(D)

A、1993年7月1日 B、1995年7月1日 C、1997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418、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是(C);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是(D)A、霍英东

B、马万祺

C、董建华

D、何厚铧

419、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B)A、中国人民 B、台湾人民 C、世界人民 D、中国政府 420、1993年4月,使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是(B)

A、达成“九二共识”的会议 B、汪辜会谈 C、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的会议 D、提出“一纲四目”的会议 421、1999年,李登辉抛出(C),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

A、否认“九二共识”的立场 B、“一边一国论” C、“两国论” D、“在陆威胁论”

422、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并将台方针政策法律化的时间是(B)A、2004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423、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的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B)

A、正确认识国情 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C、正确认识国际形势 D、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424、第二次十届大战后,毛泽东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战略思想有(B)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划分 C、“一条线”政策 D、世界走向多极化

425、邓小平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时,指出和平问题是(B);指出发展问题是(A);指出东西南北核心问题是(A)

A、南北问题 B、东西问题 C、南南问题 D、西西问题

426、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时,和平问题是指(D);发展问题是指(B)

A、在全世界消除一切战争 B、经济发展问题 C、实现国际社会广泛的公正合作 D、在较长时间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

427、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的是(B)

A、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B、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论断 C、江泽民提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的结论 D、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报告

428、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是(ABCD)

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的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D、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429、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C)A、一级化 B、两极化 C、多极化 D、全球化 43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ABCD)

A、生产的全球化 B、交换的全球化 C、分配的全球化 D、消费的全球化

43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CD)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C、科技革命 D、生产力的发展 432、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加快的原因是(ABD)

A、冷战的结束 B、世贸组织的建立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信息技术的发展

433、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ACD)

A、平等的全球化 B、平均的全球化 C、共赢的全球化 D、共存的全球化

434、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是(B)

A、改革 B、新科技革命 C、发展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435、(AD)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A、渴望和平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 D、追求和谐

436、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主要有(ABC)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437、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A)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五项原则 C、反对霸权主义 D、“另起炉灶” 438、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申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的外交政策是(D)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条线 439、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B)

A、不结盟运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44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是在(B)

A、1953年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 B、万隆会议 C、亚非会议 D、十一届三种全会 441、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是(ABC)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442、邓小平提出的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ABCD)

A、冷静观察、稳住阵脚 B、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C、有所作为、善于守拙 D、决不当头

443、邓小平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C)

A、对外开放 B、争取外援 C、争取和平D、独立自主 444、中国坚定不移地奉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B)决定的。

A、新的国际形势 B、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C、我国周边环境 D、国际社会中霸权注意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44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第一位的必须是(C)

A、世界和平与安宁 B、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C、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D、建设和谐世界 446、首先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D)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47、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ABC)的发展

A、和平B、开放 C、合作 D、竞争

448、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物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49、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途径是(D)

A、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倡导不结盟运动 D、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5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A)

A、国家主权平等 B、领土完整 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51、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或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D)

A、宗教问题和领土争端 B、恐怖主义和民族矛盾 C、贫富差距和地区冲突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5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C)

A、资产阶级的人权主义 B、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C、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D、经济军事实力

45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D)

A、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B、为人民服务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54、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是(AD)

A、平等对话 B、互利合作 C、共同繁荣 D、协商和谈判 455、和谐世界应该是(ABCD)

A、民主的世界 B、和睦的世界 C、公正的世界 D、包容的世界 456、新安全观的核心是(ABCD)

A、互信 B、互利 C、平等 D、协作

45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B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是(A);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B)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45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呈现出的新特点是(BCD)

A、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B、队伍迅速壮大 C、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岗位流动加快

459、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ABD)

A、先进生产动力和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B、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 C、加强党的建设 D、知识创新、人才开发的主力军

460、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有(ABC),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C、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46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D)

A、民族团结 B、加强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 D、统一战线 46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以(A)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 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政治基础的 C、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政治基础的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政治基础的 462、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是(C)

A、各民主党派团结的问题 B、祖国统一的问题 C、党的领导问题 D、现代化建设问题 46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的方针是(ABCD)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46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B、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C、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D、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46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46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是(ABC);民族团结个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A);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B);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C)A、民族平等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团结 D、民族自治 466、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BC)

A、民族平等 B、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C、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 467、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ABCD)

A、我国的基本国情 B、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C、宗教问题的群众性 D、宗教问题的复杂性 468、我国的宗教政策是(A)

A、宗教信仰自由 B、政教分离 C、独立自主自办 D、依法管理 469、中国共产党性质是(ABCD)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 47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B)

A、民族团结 B、党的领导 C、统一战线 D、多党合作 471、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方针政策都以(A)为最高衡量标准。

A、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是否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是否能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D、是否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472、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在于(C)

A、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B、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为人民服务 D、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73、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B)

A、代表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对 D、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74、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利益有(ABC)

A、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 B、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 C、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D、全体党员的利益

475、中国近现代史充分证明(ABCD)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心 C、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476、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主要体现在(BCD)

A、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77、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B)

A、加强党的领导 B、改善党的领导 C、统一党的领导 D、服从党的领导 478、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D)

A、统一战线 B、民族团结 C、思想政治工作 D、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479、我国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D);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C)

A、决策失误 B、脱离实际 C、脱离群众 D、密切联系群众 480、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戒全党,要(ABC)

A、紧密地联系群众 B、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 C、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D、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81、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于(ABCD)A、顺民意 B、谋民利 C、得民心 D、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82、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是(C)

A、政党制度 B、党的理论 C、人心向背 D、政权结构 483、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C)

A、执政地位 B、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人民群众 D、统一战线 484、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C、充分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 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85、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是(AD)

A、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不断解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C、不断改善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D、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486、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要把党建设成为(ABCD)A、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C、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 D、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487、胡锦涛明确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是在(D)

A、党的十六大 B、十六届二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七大 488、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县是加强党的(D)

A、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B、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C、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D、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489、党的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段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是(C)

A、先进性建设 B、思想建设 C、执政能力建设 D、组织建设 490、中共制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会议是(C)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49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C)

A、无私利性 B、进步性 C、先进性 D、革命性 492、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是(BCD)

A、公平执政 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 D、依法执政 493、加强党的建设应包括(ABD);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是(A)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经济建设 D、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494、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D)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保持党的先进性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95、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其重点是(D)

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坚定理想信念 C、健全民主集中制 D、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496、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ABCD)

A、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着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全党 C、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D、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品格 497、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应着力(ABC)

A、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B、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C、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D、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98、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系(ABC)

A、党的形象 B、人心向背 C、党的生命 D、党的作用 499、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ABCD)

A、标本兼治 B、综合治理 C、惩防并举 D、注重预防

三、简答论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共同的显著特点是什么?(1P3-6)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正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显著特点是:A、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洁净。B、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C、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2011年考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1P6-8)

答:1)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简述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P9)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P11-15)

答: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主要内容:A、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B、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D、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E、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F、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P12

3)历史地位及指导意义: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相结合,为马克思注意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B、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C、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P15-19)

答: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P17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A、它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B、它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C、是马克思注意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概括)、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P20-25)

答:1)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指导意义和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P25-31)

答:1)主要内容:A、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2)指导意义:A、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B、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3)如何贯彻落实?A、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C、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D、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8、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什么?(2P35)

答: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中国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3)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

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2P40)

答:1)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2)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3)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4)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1、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起点上,怎样做到实事求是?2P42 答:1)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怎样进行马克思注意理论创新)?A、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B、创新必须同实际紧密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注意。C、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P43-45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1)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2)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3)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4)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毛泽东阐明的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3P51 答:1)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2)二者的相互关系是: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3P48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领导。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经验是什么?3P57 答: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显著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4)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3P59 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

1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深远意义。3P66 答: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2)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3)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4)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17、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的特点。4P76-79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显著特点:A、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B、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C、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D、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18、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P80-81 答: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2011考

19、试述发展才是硬道理。4P82-8 答:发展才是硬道理贯穿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因为1)中国的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自己的发展;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我们的发展;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2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P84 答: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1)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21、为什么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P86 答:1)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

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4P88 答: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5P93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包括两层含义: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24、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及正确认识长期性的意义。5P96-98 答: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A、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B、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C、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2)正确认识长期性的意义:A、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B、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C、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灰心丧气。

*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5P98-99 答: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国情,最大的实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3)当前棉队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5P101-102 答: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27、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P103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极端,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8、为什么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5P103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这是30年来我们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29、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5P106 答: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辨证统一于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30、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1)就国内来说,原有的经济等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2)就国际环境来说,原有经济等体制不适应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快速发展的新趋势。3)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迅速发展,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就是证明。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6P112-113 答: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4)这场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决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6P115-116 答:1)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A、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B、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社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3、为什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6P119 答: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A、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现代通信技术、交通工具的应用,国际金融联系的扩大,以及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又加速了经济国际化的趋势。

2)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A、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式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B、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C、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34、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它与对外开放有什么关系?6P10-121 答: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的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B、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C、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D、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所以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

2)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C、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D、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5、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P125 答:1)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36、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内容是什么?7P131-132 答: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7、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7P134 答: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特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8、试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7P135 答:1)“两个坚持”就是: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B、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2)“三个转变”是指: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B、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C、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9、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征?7P137 答:1)同信息化等现代化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40、为什么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7P139 答: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4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7P140 答: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2)生活宽余,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毒剂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持。

42、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7P140 答: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43、简述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7P141-142 答: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区域经济发展可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44、如何作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7P144-145 答: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45、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8P147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6、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A、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B、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C、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B、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C、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D、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7、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8P158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C、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4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8P160 答: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9、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8P162 答: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5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制度?8P163-165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具有其客观必然性: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B、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51、如何真确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8P166-167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先富和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具有客观必然性。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多方面的积极作用:A、示范作用;B、帮助作用;C、带动作用。3)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既统一又有矛盾,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效率,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有可能。

52、社会保障体系极其作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等。2)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A、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合理流动;B、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运行。3)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A、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B、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

53、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9P177 答:1)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3)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5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9P179-181 答: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而建立的。2)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依然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4)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5)宪法是整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同样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

55、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9P189 答: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3)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56、简述依法治国战略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9P191-192 答: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7、简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要求的内容及相互关系。9P193 答: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有哪些?10P197-201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确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基本方针: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双百”方针;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D、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E、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5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是什么?10P202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制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B、树立共同理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C、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什么?10P207 答: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61、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0P208-211 答: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爱国主义,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62、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10P214)

答: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加速发展;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63、如何准确把握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11P220 答:1)社会注意和谐社会不是历史上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64、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1P221-222 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注意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6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遵循的原则。11P223-224 答: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6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施?11P225-227 答: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67、简述台湾问题的实质。12P229 答:台湾问题最初是由于中国内战而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直至今日,美国仍未停止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未停止干涉中国内政,从而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这就是台湾问题的实质。

6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12P233-234 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是:A、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B、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C、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有:A、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B、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C、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69、胡锦涛在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12P238-240 答:1)指导思想:A、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B、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C、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D、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E、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2)四点主张:A、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互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C、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D、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

70、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3P249-250 答:1)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2)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71、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3P255-256 答:1)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物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7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4P265 答: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7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4P270-271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74、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14P73-275 答:中国共产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1)党必须保证正确政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党必须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利的约束机制。3)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6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的名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三个代表”.3.科学发展观.4.解放思想.5.实事求是.6.与时俱进.7.求真务实.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0.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1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8.和平赎买.19.国家资本主义.20.社会主义本质论断.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2.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23.小康社会.二、选择题型重点——基本理论事实知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来的;

2.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内涵)是:“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8.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核心;

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思想内涵,成了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对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12.“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情况。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1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5.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6.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7.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无产阶级手里,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的区别。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在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简答题):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

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3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32.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和人民意愿等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3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即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原来设想先搞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即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起逐步过渡。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作化道路,这是必由之路。

3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师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7.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三个阶段。

3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和平方法。

4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4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时候开始。

42.毛泽东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4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

45.“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6.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起始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8.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看课本)

51.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内容看课本)

三、考试简答题(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为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几个成果。

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5.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创新?

6.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0.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就是1953年的党的总路线)。

1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14.“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

1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解

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论述题(重点)

1.论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等等)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4.资本主义为何在中国走不通?或者在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从第三章寻找相关答案,还要结合第四章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6.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9.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0.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并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1.如何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3.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五、考试可能热点问题

考试热点之一(和谐社会)

根据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第9期整理而成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同时犯罪、经济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3.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五项基本特征)

5.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何在?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7.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8.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在哪里?(重要,容易考分析题)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10.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考试热点之二(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两个: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条,无一不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更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自主创新,就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都从头干起,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进行原始创新。

(1)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3)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的推进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

考试热点之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7

一、教学环节的设置

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实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 学生掌握理论时, 灌输式的理论讲解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实践证明, 课堂趣味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是紧密相连的。针对这一实际, 我在课堂讲解设计时, 授课主要分为课前案例预习、课中案例理解、课后案例巩固。授课前精心准备好各个阶段的实际案例, 组织设计好讨论环节、讨论方式。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方法, 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演讲、正反方辩论、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方法, 课堂趣味性、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2. 提倡灵活学习方式。

主要是分组讨论来进行理论的学习。首先, 学生自己提出与所学理论密切相连的现实实例和问题;其次,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牢记了理论;同时, 又提升了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辅助以灵活的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在这一教学思路中, 把理论教学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来阐述, 以点带面, 即以重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授课,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教学 (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时, 以教学片中的辽宁两大厂家为例, 让大家充分了解产品计划配置导致的“产品大旅行”, 进而增加产品成本概念, 以此为主线,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或演讲, 分析根源, 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使教学内容贴近理论、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 完善目前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教学和学习中秉持“走出去”方略的重要模式, 这就为我们强调了社会实践和调查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反馈, 可以看出, 学生十分喜爱这一课外学习形式, 加之教师的有利引导, 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 活动可以吸引学生, 产生疑问, 要来课堂上寻求答案, 这样, 在及格率—到课率—流失率减少问题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 可以在辅导员和班委组织下, 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次数, 注重与市委、工会、社区等组织的联系, 建立持续的实践基地。

4. 充分发挥理论的号召力。

可以针对不同时期理论学习的热点, 采取引导学生加入的做法, 比如讲座、新老学生的经验交流等。实践证明, 这对于学生把握当前热点理论是十分有利的。在讲解科学发展观时, 我采取首先让进行理论专题学习后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学习心得, 然后, 结合代表性行业进行实际联系分析, 大家畅所欲言, 理论在轻松的交流中得到巩固。

5. 及时进行课程复习、考试和授后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理论考试的特点, 对学生在复习、考试、答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 从课前、课中、课后到考试的整体环节下来, 教师和学生同时跟进,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知学生所想、知学生所需, 提供优质的授课和授课反馈。

二、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探析

邓小平理论课程自开课以来, 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我们依据现代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创新, 在授课中注重“以问题的提出为背景”, “以解决问题所需理论为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分析、综合掌握理论的能力为目标”,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形成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课程讲授重点的这一教学特色;建立了“课堂分组讨论”、“第二课堂”、“课前案例提问”、“课程中的小论文”、讲座式、案例式、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多样和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教学案例选择要细致。

成功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案例选择要精挑细选, 教学实践中我秉持选择的案例必须真实、明确, 带有全局的理论指引性。比如, 我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专题时, 就以“跑马乡的故事”为例。案例内容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 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 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 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 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 我可以抓来吃, 这个队种的菜, 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 小孩也不分你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针对这一历史现象, 我们要求大家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这一教学案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是我国在对社会阶段认识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另外, 直观性、形象性强, 让学生在一笑间澄清一些理论是非认识, 解决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是我们认为的这个样子吗, 什么是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等等。学生进行故事性的问题分析,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非常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当时是多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认识到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 我结合马克思论著中对于粗糙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给予适时引入, 使得大家对这一专题理论进行针对性了解。整个案例分析中, 同学们十分感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课前准备要充分。

这里主要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两手准备, 包括提前发放案例材料、案例问题, 或进行网上公布, 要求大家可以主动组成小组讨论, 也可以自己谈谈看法。由于准备充分, 课堂上的辩论气氛十分热烈, 局面生动活泼, 大家对初级阶段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这一方案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

3. 讨论中要给予正确和及时的引导。

案例讨论, 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重要因素, 缺一不可, 要进行思考、参与、时机、发言的引导, 保证理论掌握的正确方向。例如, 围绕“跑马乡的故事”一例, 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结合自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初步的认识表述。有的同学说, 对于这一故事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相矛盾的;有的同学说, 这一故事对于我们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积极作用;也有的同学说, 正是因为百姓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区分不清, 才引发认识上的混乱, 这就要加强理论的火车头的指引作用。我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 同时也介入相关理论, 为大家介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 也为大家描述了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生活状态的表述。引导大家将理论点联系起来, 同时进行分析的深入, 同学逐步获得了对理论问题的正确认识。

4. 点评总结要跟进。

最后,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给予及时总结。 (l) 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也是社会阶段过渡的重要环节。 (2) 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特指我国的一种阶段描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阶段的一般理论时指出, 这是社会阶段发展规律的必然。因此, 这一初级阶段在在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积累, 构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 这一初级阶段的存在必然带来一些消极的因素和问题, 但决不能否定其积极作用。结论是:“认清中国的国情”,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要充分认识, 不应急于求成;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概括了当前我国的国情, 是实际的指南和依据。通过课堂上的及时点评和总结分析,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5. 短片播放可插入。

教学中可以截取一些记录片、教学短片, 组织学生观看, 形成感性认识, 从生动的实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目前《新中国》、《世纪之光》、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毛泽东》、《世纪伟人》系列等教学片都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适时引入。比如,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讲解中, 我精心准备了杨澜主持的“叱咤风云录”之改革开放短片。短片生动、直观, 对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有所涉猎。观看中, 我适时提出重点、问题, 大家在浓厚的氛围中熟悉了理论, 了解了理论的历史风貌。

案例教学对于公共理论课程还处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 也是教学体系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组织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案例教学和教学环节设计要注重科学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也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案例设计的主要指南。案例从现实生活中来, 同时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 对案例教学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提炼, 力求新、准、宽, 丰富生动, 加之有说服力的专题片作为案例辅助, 才能备受同学欢迎,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转变“我要教”的教师主体思路, 形成“我要学”的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际调查中发现, 90%以上的同学对于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短片讨论等方式十分感兴趣, 学习热情和兴趣比较高。通过必须参与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主动意识的熏陶, 唤起学生的学习冲动, 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 寻找答案, 从而将单纯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一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二是努力处理好讲授与自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把教学目的与要求融入其中,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等综合素质。

3. 适当加入原著的品读, 与历史相结合。

比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 都已成为引入的重要内容。所以, 结合建设实践, 了解时事政策, 本身就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平时看电视、读报纸、上网时, 督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了解时政。长此以往, 在学习中就会逐渐增加理论积累。其次,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那里去, “回到”中共中央的有关重要文献那里去。根据自身实际应拿出一定的时间阅读经典原著, 边读边思、细细品味, 甚至可做读书笔记。

纵观课程总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门课程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其内容的, 从内容体系上说, 体现为课程学科范围较广;理论与政策关联性较高;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得较为紧密等特点。我们也会在教与学中遇到许多目前还不能充分解释和解决的现实困惑。但我相信, 经过探索, 会逐步提高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水平, 进而探索出更好的适合学生和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

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例, 从教学环节的设置、实际教学方式及案例教学方面, 进行了公共理论课程的授课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对现实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刘美珣, 程建国.清华大学改革“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实践及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00, (01) .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8

关键字:三个代表 中共党史 理论基础

本文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至少有以下三层关系:一、为中共党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二、使中共党史学明确了研究的主线和新的重点,扩大了研究课题的范围;三、中共党史学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了充分的历史的论证。“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一、“ 三个代表”为中共史学提供理论基础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共党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历史证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现代化,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进行活动的目的,而一切其他活动都以此为中心并为其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第二,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和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和推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共党史学的主体部分就应该把坚持和推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党、集团和个人的作用,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就应该以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衡量标准。第三,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力求使自己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以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中共党史学的主体部分就应该把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作为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党、集团和个人的作用,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就应该以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衡量标准。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中共党史学的启示

一个主线、两个内容,这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中共党史学带来的新的启示。由此,就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的第二层关系。从一个主线、两个内容的角度思考,有很多問题可以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把经济和文化提高到极为突出的地位,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这对党史研究工作者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人们应该深刻的反思,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重新审视以往的研究,使研究的成果更接近于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一句话,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之路在于此。

三、中共党史学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历史的论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需要逻辑的论证,也需要历史的论证,而中共党史学则独具后者之功能。第一,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具有“三个代表”的特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相勾结,联合统治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这个任务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没有能够完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继承了革命传统,担当起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成为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希望的。这有力地说明,“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天生的特质。第二,由于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变了前进的方向,使自己在实践中真正代表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在“三个代表”上体现得好,什么时候中国革命和建设就顺利发展。第三,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利用先进的生产关系是促进生产力的再发展,同时还要调整生产关系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在“三个代表”上没有体现好,什么时候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出现挫折或失败。

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大会上,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强调:“‘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史做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总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参考文献:

[1]张静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D].2001

[2]陈坚良;“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共党史研究.衡阳师范学院[D].2002

[3]石国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中共历史的新视觉.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D].2003

上一篇:2020国家安全教育日个人学习心得下一篇:人生佳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