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

2024-10-2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精选7篇)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 篇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二篇 网络助学平台测试题汇编

■阶段测验一(1—4章)

一、单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创新科学发展观道路,实现了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

C.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运用到社会各方面建设中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

B.改革

C.创新

D.效益 6.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会议是党的(c)。

A.十一大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8.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a)。

A.《论新阶段》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反对本本主义》

D.《新民主主义论》 9.1978年我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b)。

A.马列主义理论

B.实践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B.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D.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

A.无产阶级领导

B.农民同盟军

C.反帝反封建

D.非资本主义前途

12.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b)。

A.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农民革命斗争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 1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a)。

A.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

D.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14.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赎买政策主要是实行(d)。

A.核价收购

B.按股分红

C.四马分肥

D.定息制度 1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c)。

A.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

D.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6.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

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17.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是(a)。

A.社会主义本质

B.社会主义民主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文化 1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人才

B.创新

C.科学技术

D.资本

19.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a)。

A.根本任务

B.根本目标

C.次要任务

D.最终目的 20.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d)。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和建成社会主义的(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 C.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所决定的D.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所决定的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

2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是(d)。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改革开放

2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a)。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5.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是(a)。

A.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C.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落实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d)。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C.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D.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b)。

A.社会主义社会的起始阶段

B.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

C.走向社会主义的阶段

D.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28.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c)。

A.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不发达

C.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29.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a)。

A.政治保证

B.组织保证

C.物质保证

D.动力 3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a)。

A.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B.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D.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多选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CD)。

A.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我们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

飞跃,发生在(AD)。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ABCD)。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形式是(ABC)。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5.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AC)和()的决定性因素。

A.坚持先进性

B.坚持革命性

C.增强创造力

D.加强纪律性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ABCD)。

A.继续解放思想

B.推进改革开放

C.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D.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8.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CD)。

A.帝国主义

B.资本主义

C.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9.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属于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是(CD)。

A.消除两极分化

B.发展市场经济

C.解放生产力

D.发展生产力

10.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是(ABC)。

l

A.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B.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C.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E来

D.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1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包括(AB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观念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包含(ABC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是指(BC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

B.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

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D.我国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4.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有(AD)。

A.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D.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

15.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因为它规定了我国(ABCD)。

A.走什么路

B.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C.由谁来领导

D.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当今条件下,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呢?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第二,要全面地看问题。第三,要发展地看问题,绝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第四,要把现象当做人门的向导,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4.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

四、论述题

为什么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

四、论述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3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阶段测验二(4—7章)

一、单选题

1.邓小平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是(B)。

A.看这一种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B.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C.看这种生产关系下的生产资料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D.看社会产品是否为全体劳动者共享

2.邓小平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A)。

A.改革

B.对外开放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在我国的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D.教育体制改革 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C)。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策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基本国策

C.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D.当前的权宜之计

5.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B)。A.动力。

B.前提

C.目的D.方向

6.下列不是邓小平提出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的是(D)。

A.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B.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D.国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吸收发展的结论 7.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办法是(B)。

A.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B.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C.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全面开放

D.由部分到整体建设

8.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正式全面提出分“三步走”的,是党的(B)。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9.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是党

的(B)。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0.毛泽东在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 的矛盾后指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

A.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B.集中力量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正确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1.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D)。

A.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12.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C)。

A.军事实力

B.文化实力

C.自主创新能力D.政治影响力 13.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B)。

A.分三步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B.分两步走,20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开发大西北,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14.首先全面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是(C)。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5.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邓小平提出(B)。

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B.“两个大局”的思想 C.“西部大开发”

D.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B)。

A.简单型向扩大型转变

B.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D.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17.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A)。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B.以农促工,以乡带城的发展阶段

C.工农并进,城乡协调的发展阶段

D.工农互补,城乡结合的发展阶段 18.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

A.股份制

B.承包制

C.租赁制

D.股份合作制

19.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D)。

A.实行民主管理

B.加强农村建设 C.扩大基层民主

D.实行村民自治

20.对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应该坚持的方针是(B)。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1.我国的民主党派是(B)。

A.执政党

B.参政党

C.在野党

D.反对党 22.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和方向的是(B)。

A.诚信守法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科学文化建设

D.民主法制建设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生命是(D)。

A.人民平等

B.人民自由

C.人民互爱

D.人民民主

24.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其中关键是(C)。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一手抓政治建设,一手抓社会建设 25.党的十四大指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C)。A.基本国策

B.权宜之计

C.长期的方针

D.发展战略 26.(D)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A.国有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集体经济 27.当前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C)。

A.对城镇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要明确出资者

B.对于集体资产要明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C.理顺产权

D.明确所有制结构 28.政治体制,是指(C)。

A.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B.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

D.国家的法律制度

29.江泽民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郑重提出是在党的(C)。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30.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构建和谐社会

D.建设富裕国家

二、多选题

1.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主要论断,即(AB)。

A.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B.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C.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趋向

D.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趋向 2.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包含(ABCD)的内容。

A.自主创新

B.重点跨越

C.支撑发展

D.引领未来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BC)。

A.“一个原则” B.“两个坚持” C.“三个转变”

D.“四个创新”

4.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即(ABD)。

A.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2020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C.203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到2l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主要是(ABCD)。

A.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6.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ABCD)

A.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B.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C.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D.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7.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

了理论基础。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是(ABCD)。

A.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8.“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需要我国目前(ABCD)。

A.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B.引进资金

C.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D.发展对外贸易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ACD)。

A.我国的政体

B.我国的国体

C.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D.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10.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股份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1.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ABC)。

A.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B.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D.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有利于(ABCD)。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

C.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D.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1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ABCD)来管理国家。

A.立法权

B.决定权

C.任免权

D.监督权

14.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ABCD)。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15.下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意义表述正确的是(ABCD)。

A.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B.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C.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

D.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简答题

1.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2.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3.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3.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4.首先,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在公有制前提下,劳动者为社会劳动的同时就是为自己劳动,为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奋斗就包含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必然地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

其次,这也要求国家和集体要重视和依法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再次,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四、论述题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

四、论述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第一,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三,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有助于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利益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阶段测验三(8—1 0章)

一、单选题

1.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概念的党的会议是(C)。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强(A)。

A.制度建设

B.法制建设

C.文化建设

D.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D)。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是(C)。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是(B)。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民主法制

C.坚持和谐社会

D.坚持科学发展 7.“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A)。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港澳台问题 8.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D)。

A.《(告台湾同胞书》

B.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汪辜会议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9.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核心是(B)。

A.东西问题

B.南北问题

C.经济问题

D.和平问题

10.当今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C)。

A.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B.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各国之间的领土纠纷

1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C)。

A.国际社会

B.台湾当局

C.台湾人民

D.综合国力的增强

12.邓小平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指出发展问题是(A)。A.南北问题

B.东西问题

C.南南问题

D.东南问题

13.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A)。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自由职业者

C.一个独立的阶级

D.小资产阶级 14.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B)。

A.坚持实事求是

B.密切联系群众

C.理论联系实际

D.批评自我批评 1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是(B)。

A.工人阶级

B.农民

C.知识分子

D.人民军队

16.被邓小平称赞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的是(B)。

A.《中英联合声明》

B.《(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中葡联合声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7.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B)。

A.“一国两制”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

C.双方平等协商谈判

D.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18.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途径是(D)。A.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倡导不结盟运动

D.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首先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是(D)。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0.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C)。

A.一极化

B.两极争霸

C.多极化

D.三足鼎立 21.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B)。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中产阶级

D.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是(A)。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B)。

A.社会团体

B.中国共产党

C.民主党派

D.人民群众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A)。

A.党的领导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25.毛泽东提出的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中国属于(C)。

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第三世界

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26.《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C)。

A.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B.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C.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D.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27.发展问题是指(C)。

A.文化发展问题

B.社会发展问题

C.经济发展问题

D.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28.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A)。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反对霸权主义

D.“另起炉灶”

29.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B)决定的。

A.新的国际形势

B.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C.我国周边环境

D.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30.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是(C)。

A.先进性建设

B.思想建设

C.执政能力建设

D.组织建设

二、多选题

1.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的方针是(ABCD)。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利益有(ABC)。

A.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

B.中华民族的利益

C.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

D.全体党员的利益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ABC)。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是马克思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ABD)。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

B.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D.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5.我国农民阶级是(ABD)。

A.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B.社会主义建设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C.先进生彦力的开拓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者

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ABCD)。

A.生产的全球化

B.交换的全球化

C.分配的全球化

D.消费的全球化 7.台湾问题是(BCD)。

A.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C.纯属中国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障碍 8.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包括(ABC)。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条线 9.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诚信友爱是(AB)。

A.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

B.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四位一体”包括(ABD)。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11.国家的统一(ABCD)。

A.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

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12.1956年,针对台湾问题,毛泽东提出的政策有(ABC)。

A.“和为贵”

B.“爱国一家” C.“爱国不分先后” D.“一条线,一大片” 13.英国强占香港是通过(AB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4.下列对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CD)。

A.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B.和平需要发展,发展不需要和平

C.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D.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15.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正确的是(ABC)。

A.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B.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C.亚洲除了日本,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D.亚洲除了日本、韩国,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三、简答题

1.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2)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提供了物质保证。

(3)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是什么? 2.(1)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2)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3)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

(4)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这一新主张得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3.什么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 3.发展问题是指经济发展问题。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第一,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第二,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第三,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模拟试题

四、论述题

怎样才能做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论述题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4)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什么是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D)。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1992年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C)。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南方谈话

D.视察上海时谈话

3.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A)。

A.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B.上海召开党建座谈会上

C.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D.中共十六大报告

4.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C)。

A.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C)。

A.民族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B)A.四马分肥

B.实行定息

C.无偿没收

D.核价收购

7.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

A.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C.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明确了社会生义发展的方向 8.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A)。

A.经济

B.文化 C.政治

D.社会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B)。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A)。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中,改革开放是(A)。

A.强国之路

B.立国之本

C.力量之源

D.执政之基 12.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

A.基本纲领

B.基本路线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13.我们党提出改革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B.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1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C)。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策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基本国策

C.长期的基本国策

D.当前的权宜之计

15.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是(D)。

A.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B.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C.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6.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

年(D)。

A.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1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A)。

A.经济发展方式

B.经济增长方式

C.生产发展方式

D.生产运作方式 18.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D)。

A.经济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19.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A)。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B.以农促工,以乡带城的发展阶段

C.工农并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阶段

D.工农互补,城乡结合的发展阶段 20.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A)。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运输业

2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B)。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C.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22.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A)。

A.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B.发现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关系

C.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

D.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2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是(C)。A.人民平等

B.人民自由

C.人民民主

D.人民幸福 2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C)。

A.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

A.马克思主义

B.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审议通过是在党的(D)。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关系是(A)。A.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相互包含,相辅相成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为重要,需付出更多努力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为重要,值得付出努力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为长期,包含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28.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在(C)。

A.1999年10月1日

B.1999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1日

29.邓小平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时,指出发展问题是(A)。

A.南北问题

B.东西问题

C.南南问题

D.东南问题 30.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B)。

A.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

B.社会主义建设者

C.人数最多的力量

D.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ABD)。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历史贡献

D.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形式是(ABC)。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显著特点是(AB)。

A.在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B.在本质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C.在特征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

D.在原则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4.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以及(ACD)。

A.城镇化

B.公有化

C.市场化

D.国际化 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D)。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6.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所提出的重大决策主要是(ABCD)。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正直诚恳、政治坚定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BD)。

A.都是内政问题

B.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C.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D.港澳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10.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应着力(ABC)。A.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B.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C.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D.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三、简答题

1.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什么? 1.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关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

(1)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3)重视理论的创造。理论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从研究中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2.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原因是什么? 2.(1)多年来,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2)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

(3)正是由于把苏联模式当做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把这个模式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3.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4.为什么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4.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因为: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第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第一,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三,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五,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四、论述题

1.为什么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1.(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2)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和消费活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在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垄断会排斥市场竞争,造成效率的下降,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削除垄断;市场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实际上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引发社会矛盾;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

2.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2.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提出来,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具体含义是: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广大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附录:试题答案

■阶段测验一(1—3章)

一、单选题 1.D

2.A

3.A 4.A 5.A 6.A 7.C 8.A 9.B 10.C

11.A 12.B

13.A

14.D 15.C 16.A

17.A 8.C

19.A

20.D

21.C

22.B 23.D 24.A 25.A 26.D

27.B

28.C

29.A

30.A

二、多选题 1.CD 2.AD 3.ABCD

4.ABC

5.AC

6.ABCD

7.ABCD 8.ACD 9.CD 10.ABC 11.ABD

12.ABCD

13.BCD

14.AD

15.ABCD

三、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呢?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第二,要全面地看问题。第三,要发展地看问题,绝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第四,要把现象当做人门的向导,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

四、论述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3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阶段测验二(4-7章)

一、单选题

1.B 2.A 3.A 4.C 5.B 6.D 7.B 8.B 9.B 10.C 11.D 12.C 13.B 14.C 15.B 16.B 17.A 18.A 19.D 20.B 21.B 22.B 23.D 24.C 25.C 26.D 27.C 28.C 29.C 30.A

二、多选题

1.AB 2.ABCD 3.BC 4.AB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CD 10.ABD 11.ABC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三、简答题

1.(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3.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首先,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在公有制前提下,劳动者为社会劳动的同时就是为自己劳动,为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奋斗就包含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必然地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

其次,这也要求国家和集体要重视和依法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再次,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四、论述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第一,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三,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有助于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利益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阶段测验三(8—1 0章)

一、单选题

1.C 2.A 3.B 4.D 5.C 6.B 7.A 8.D 9.B 10.C 11.C 12.A 13.A 14.B 15.B 16.B 17.B 18.D 19.D 20.C 21.B 22.A 23.B 24.A 25.C 26.C 27.C 28.A 29.B 30.C

二、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 4.ABD 5.ABD 6.ABCD 7.BCD 8.ABC 9.AB 10.ABD 11.ABCD 12.ABC 13.ABD 14.ACD 15.ABC

三、简答题

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2)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提供了物质保证。

(3)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1)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2)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3)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

(4)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这一新主张得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3.发展问题是指经济发展问题。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第一,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第二,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第三,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

4.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四、论述题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4)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什么是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

1.D 2.C 3.A 4.C 5.C 6.B 7.A 8.A 9.B 10.A 11.A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D 19.A 20.A 21.B 22.A 23.C 24.C 25.C 26.D 27.A 28.C 29.A 3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 4.ACD 5.ABCD 6.ABCD 7.ABCD 8.ACD 9.BD 10.ABC

三、简答题

1.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关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

(1)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3)重视理论的创造。理论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从研究中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2.(1)多年来,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2)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

(3)正是由于把苏联模式当做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把这个模式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4.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因为: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第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5.第一,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三,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五,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四、论述题

1.(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2)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和消费活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在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垄断会排斥市场竞争,造成效率的下降,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削除垄断;市场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实际上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引发社会矛盾;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

2.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提出来,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具体含义是: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广大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 篇2

1 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何上好新课程?首要是理解内容的整合、把握整合内容的关联性。

内容整合的合理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门课整合为一门必修课实施教学, 是合理的。理由很简单, 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这个统一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星城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三大理论成果,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继承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 将此三门课程整合, 在内容的联系上更显得合理。

2 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把握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 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 将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这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主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把概论课分成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授课时, 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理论都是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 对此, 我们要找出侧重点, 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点, 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这一点与邓小平理论衔接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侧重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 并通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衔接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尤其是怎么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 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的串连起来, 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传授知识的把握

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是任课教师的授课。

2.1 教师应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中的精髓, 灵活授课。

教师要学习好教材, 深刻领悟、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能针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跟学生进行剖析;吃透教材后, 才能备好课, 以生动的事例充实教材框架, 使整合后的课程更饱满。

2.2 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实质就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能否适当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共同的交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进而让知识进脑。

2.2.1 启发式教学形式

此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问题的抛出、探讨、回收为“一条龙”模式与学生教学互动学习。在此, 教师要具有总体“控制、协调”课堂的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敏感话题, 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 而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正确的分析、引导。互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 是新课程较佳的教学方式。

2.2.2 多媒体教学形式

此课程要求以多媒体形式授课,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接受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排斥感。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不仅准备好课件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更要多充实内容, 播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辅助录像, 如第九章内容里, 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放映《民主法制》, 了解我国民主法制道路的历程, 这样多给学生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辅助教材的一些内容, 很好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以改进教学效果。

2.3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化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实发生的时事政治、案例等参透其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上课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映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来讲解, 效果会不同。如讲授社会主义国体时, 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讲述感兴趣的话题 (如台湾局势) 或结合校园话题给学生举例讲解。

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要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途径) 时刻关心时势大事, 了解新的方针政策, 适当的融入教学内容中, 将教学内容讲活、讲透, 此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新鲜感, 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改变学生对新课程所谓“空、大”的印象。

新课程的整合, 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任课教师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 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上好“概论”这门“熟悉的陌生课”, 相信任课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能很好的完成这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2]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21-2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 篇3

一、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它对党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体现了以上哲学道理。

二、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充分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诸多矛盾中,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五、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前沿,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伟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的具体体现。

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的立论基石是唯物史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首要前提的原理。在社会形态统一体中,固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原理。

七、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是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八、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体现了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3. 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4.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5.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

A.《民众的大联合》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6.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之一的论着是()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联合政府》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工农联盟的巩固 D.人民军队的建设

8.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

A.对军队的领导 B.对农民的领导

C.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D.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

10.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组成人民政协的阶级、阶层的政治联盟有()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爱国民主人士

2.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工农民主专政的主体包括()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 D.中等资产阶级E.开明绅士

3.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伟大斗争有()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五卅运动E.解放战争

4.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C.农民阶级 D.官僚资本主义E.民族资产阶级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1935年,曾提出过的国家政权主张有()

A.劳农专政 B.真正平民的政权C.革命民众政权 D.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权独裁制

E.人民民主专政

三、简答题

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2.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是什么?

3.中国革命为什么要无产阶级领导?

四、辨析题

1.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是历史的必然。

2.“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而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六、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材料:

材料1

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现在还不应该破坏一般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制,要破坏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就叫做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但是这个革命,资产阶级已经无力完成,必须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完成。

(摘自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2

现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正在中国和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起来,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是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的。它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反对把中国社会造成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它在经济上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因此,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中国现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发生的,在中国则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3

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这种观点,混淆革命的步骤,降低对于当前任务的努力,也是很有害的。如果说,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个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说,这个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这就是说,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人们所组成的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大众。由这个人民大众所建立的国家和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民主联合政府。这个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能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摘自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1、2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2、3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毕其功于一役”或“一次革命论”思想错误的症结何在?

(3)根据材料4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它正确解决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些基本问题?

该文章转载自搜学网:http://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 .C; 3.B;4. D ;5.D ;6.D ;7.A ;8.B;9. B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3.ABCDE ;4.ABD; 5.ABCD

三、简答题

1.答: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具体说来:(1)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落后腐朽,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维持其统治秩序,而广大人民群众也已不能照旧生活。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本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竭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2)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首要的紧迫革命任务。而洋务运动失败、戊戌维新改良失败,证明必须要改变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要经过革命手段,尤其是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依靠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根本不可能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适应形势的要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答:(1)、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领导阶级。这是转变的历史条件。(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是转变的经济条件。(3)、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这是转变的政治条件。(4)、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是转变的思想条件

3.答: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便于组织;尤其是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四、辨析题

1.(1)恩格斯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达到满足”。这种革命形势,通常是指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乎寻常地加强,不愿照旧生活下去;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不能照旧统治下去。总之,革命发生与发展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侵占,主权遭侵犯,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3)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者逼出来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而民族矛盾又加剧了这种矛盾。戊戌维新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此后,只有革命,才是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解决中国社会一切问题的唯一出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则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发展。

2.(1)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论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辨证统一关系的观点。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2)我们将来的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但是在现阶段,中国人民的任务还是反帝反封建,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对于党的最高纲领说来,一般纲领是党的最低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要在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3)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3.(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2)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五、论述题

1.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2.(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教训了外国侵略者。戊戌变法则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全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去了。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终以失败而告终,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2)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则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是: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六、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归宿和必然趋势。所谓“毕其功于一役”或“一次革命论”思想错误的症结在于模糊了两者的界线,混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超越民主革命的历史阶段。(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权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 篇5

专业:10秋行政管理专科

学号: 1033001460433

姓名:李万兵

本人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作为一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用作为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 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太离谱了,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想爱护,他怎能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如今,许多人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可以理解她与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青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美化她应当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 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 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 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 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 们背离了三个代表,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我们认为“先进生产力”就是以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是提高科技水平,而要发展科技,就要依靠教育。文化的先进与否要看它所基于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说要代表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上的文化,不断把它推向前进。而“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点在我们党的理论中一贯是非常明确的,但重新强调它很有意义。

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而面向21世纪,党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懈奋斗,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 篇6

单项选择题:

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是在党的 ① 十六大②七大③十五大④一大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 ①十六大②七大③十五大④一大

3、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 ①十六大②七大③十五大④一大

4、为了更加全面、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体现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学习中必须突出

①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背景

②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 ③ 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

④马列主义发展的背景

5、以外来或内生现代性挑战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即“文化冲突”开始于 ①19世纪中叶

②20世纪初 ③1919年五四运动 ④1949年新中国成立

6、以革命与战争建立现代化领导力量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即“政治建国”开始于

①19世纪末戊戌变法 ②1911年的辛亥革命 ③1919年五四运动 ④1949年新中国成立

7、以经济社会向城市工业生活方式转变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化的第三阶段即“经济转型”开始于

① 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 ②20世纪初的劝业运动

③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建设运动

④20世纪50年代“一化三改造”运动

8、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建国”阶段的主题是建立一个 ①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②工业化、市场化的国家 ③繁荣富强的先进国家

④社会一体化的法治国家

9、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转型”阶段的主题是建立一个 ①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②工业化、市场化的国家 ③政治民主的先进国家

④社会一体化的法治国家

8、在近现代中国,只有能够兼顾现代化三大主题的政府、执政党或政治权威,才能得到人民的内心服从,才具有统治或治理国家的

①合法性

②永久性

③群众性

④先进性

9、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起源于他对

①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思考

②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的思考 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思考

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考

10、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起源于他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思,特别是起源于他

①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②对苏联改革道路的反思

③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反思

④对东欧各国改革道路的反思

11、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认为根源在于

① 毛泽东个人品质

②过去一些制度不好

③林彪江青的反革命阴谋

④封建主义思想

12、邓小平认为,新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就内因而言,是同

①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

②搬用苏联斯大林模式有关 ③毛泽东个人品质有关

④林彪江青煽动个人崇拜有关

13、邓小平认为,新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就外因而言,是同

①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

②搬用苏联斯大林模式有关 ③毛泽东个人品质有关

④林彪江青煽动个人崇拜有关

14、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是

①战争与革命

②和平与发展

③.科技与教育

④民主与人权

15、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是在党的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中共十二大

③十二届三中全会 ④中共十三大

16、邓小平多次指出:中国的事情不能离开世界。所以我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具有 ①全人类的高度 ②全中国的高度 ③全亚洲的高度 ④全民族的高度

17、从1978–1982年,全国拨乱反正,农村改革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起步,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 ① 初步形成阶段 ②形成轮廓阶段 ③完成体系阶段 ④丰富发展阶段

1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形成阶段,时间大约在 ①1978—1982年 ②1982—1987年 ③1987—1992年 ④1992—2002年

19、从1982–1987年,我国出现城乡全面改革与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局面,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

① 初步形成阶段 ②形成轮廓阶段 ③完成体系阶段 ④丰富发展阶段

20、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形成轮廓阶段,时间大约在 ①1978—1982年 ②1982—1987年 ③1987—1992年 ④1992—2002年

21、从1987–1992年,我国改革进入攻坚与面临严峻考验,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

① 初步形成阶段 ②形成轮廓阶段 ③完成体系阶段 ④丰富发展阶段

2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走向成熟、完成体系阶段,时间大约在 ①1978—1982年 ②1982—1987年 ③1987—1992年 ④1992—2002年

23、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辩正关系和指导党建工作的要求是在

① 2001年《七一讲话》中

②2000年2月考察广东党建工作时

③2002年5月31日讲话中

④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24、冷战结束后,以高科技带动的经济全球化在带来更多国际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国际竞争和

①非传统安全的风险

②军事冲突的风险

③领土争端的风险

④情报泄漏的风险

25、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

①世界市场体系 ②国际金融体系 ③国际贸易体系 ④国际分工体系

26、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较量归根结底就是民族创造力和 ①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②民族自信心的竞争 ③民族自尊心的竞争 ④民族生产力的竞争

27、亚非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有经济增长而无发展”状况被学术界概括为

①低度发展现象

②畸形发展现象

③失衡发展现象

④典型发展现象

28、政府干预下经济增长常常是公共资源的大量释放,很有可能增加投机与 ①寻租机会

②增殖机会 ③共享机会 ④分利机会

29、当前中国“社会整合”的迫切任务是如何疏导和解决转型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反映、兼顾和协调不同社群的

①积极性

②利益要求 ③民主权力 ④自由权利

30、与革命时期,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中国共产党从过去夺取政权的革命党成为现在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

① 先锋党

②全民党

③参政党

④执政党

3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

①基础条件

②根本力量 ③根本目的 ④创造主体

32、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 ①基础条件

②根本力量

③根本目的 ④最终要求

3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

①与时俱进

②党的先进性

③执政为民

④立党为公

3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

①与时俱进

②党的先进性

③执政为民

④立党为公

35、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 ①第一要务 ②唯一任务 ③重要任务 ④伟大任务

3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要求,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

①学习型社会

②法制化社会 ③文明化社会 ④进取型社会

3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目标要求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 ①人与人的和谐

②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人的身心和谐 ④群体之间的和谐

38、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标志是必须牢牢把握

①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39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和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就是

①扎实推进反腐倡廉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不断提高发展速度

④精心打造都市形象

40、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就是 ①对立统一

②一分为二

③实事求是

④斗争哲学

41、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中邓小平理论更突出的重要特征是

①破除迷信

② 解放思想

③与时俱进 ④开拓创新 42、1977年邓小平在写给党中央的信中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率先批评了①“两个凡是”的错误

②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③徘徊不前的错误 ④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

43、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尖锐指出,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

①解放思想

②破除迷信 ③与时俱进 ④开拓创新

4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①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④“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45、“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在

① 1949年 ②1978年 ③1989年 ④1992年

46、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被誉为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的时间是

①1978年 ②1991年 ③1989年

④1992年

47、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①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②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③.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

④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48、邓小平关于判别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形成于

①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时期

②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中

④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49、解放思想,一定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思想和实际相符合,要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

①以实事求是为目的 ②以学术自由为目的

③以言论自由为目的 ④以民主自由为目的

50、在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以后,列宁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的构想即

①和平竞赛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国有化政策 ④开放政策 ⑤改革政策 51、1986年邓小平经过反复思考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①改革与开放 ②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③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④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2、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反对两极分化 ③改革与开放

④发展生产力

53、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本前提是

①实现公有制

②实行按劳分配

③生产力高度发达 ④人们思想觉悟提高

54、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论断

① 指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②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③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④概括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55、邓小平一再指出,我们过去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搞清楚 ①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③ 什么是计划经济,怎样实行计划经济

④ 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

56、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两大原则,其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原则把科学社会主义与 ① 资本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③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

④改良主义划清了界限

57、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两大原则,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把科学社会主义与

①资本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③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

④改良主义划清了界限

58、我国的基本国情表明我国

① 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 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政治经济大国之一 ④ 仍然停留在经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

59、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①任何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初始阶段

②中国在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

③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60、根据邓小平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起止是

①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② 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实现共产主义

③ 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④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61、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系统而精辟的论述,是在中国共产党 ①十二大

②十三大

③十一届六中全会

④十二届四中全会

62、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矛盾 ④生活富裕的强势阶层和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

6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是

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一化三改造”

③“一斗二批三改”

6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和关键是

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坚持改革开放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②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④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不动摇

④“三面红旗”

6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体是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 ②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③全国各族人民

④工人阶级

6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求的精神状态是 ①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③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

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6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是 ①平等、自由、博爱

②和平、独立、统一 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④自由、民主、均富

69、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国的改革是

①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

②针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枝节修补

③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④针对统治阶级进行的政治革命

7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①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71、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① 发展 ②稳定 ③改革 ④公正

7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①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② 不断提高民主化程度 ③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④ 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73、要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正关系,其中改革是 ①发展的动力

②稳定的基础 ③发展的环境 ④稳定的前提

74、要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正关系,其中发展是 ①发展的动力

②稳定的基础

③改革的动力 ④稳定的结果

75、要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正关系,其中稳定是 ①发展的动力 ②稳定的基础

③发展改革的前提

④改革的动力

76、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的实质是

① 制度创新、②技术革新、③观念更新、④利益分配

77、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 ①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 ② 基本实现温饱的阶段 ③ 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阶段 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78、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经济

① 从注重生产向注重消费转变

②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 ③ 从低速度增长向高速度增长转变

④ 生产从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79、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

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的投入

②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③科技、管理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④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80、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只看GDP的增长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所谓经济效益是指

①生产费用和销售费用之比

②有用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之比

③生产资料耗费和活劳动耗费之比

④有效的产出和全部生产要素投入之比

81、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处理好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速度是

①前提

②中心

③条件

④结果

82、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处理好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比例是

①前提

②中心

③目标

④条件

83、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处理好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效益是

①前提

②目的③中心

④条件

84、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① 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③ 支柱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④ 基础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85、要把农业放在全部经济工作首位是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

①决定作用 ②主导作用 ③基础作用

④稳定作用

86、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使

①各地区平均发展

②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③各地区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经济,使各地人民生活水平大致平均

87、发展经济为民生,民生之本是 ①就业 ②健康 ③消费 ④温饱

88、科教兴国,首先要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

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思想

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④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思想

89、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强调

①一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各国之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③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④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90、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实现共同富裕

③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④提高国民素质

91、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在 ① 中共十四大 ②中共十五大 ③中共十六大 ④中共十三大

92、关于计划和市场的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①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③两者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④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

9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使市场

① 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②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③ 在流通领域不受任何限制地发挥作用 ④ 自发地调节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

94、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①供求机制

②激励机制

③价格机制

④竞争机制

9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 ① 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② 主要应该由计划形成的价格机制

③ 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形成的价格机制 ④ 以政府定价为主的价格机制

96、市场经济中的主要活动主体即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

①国家政府

②企业法人

③居民个人

④行业公会

9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①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 以国家经营为主导,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并存 ② 社会主义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体制 ③ 市场与国家共同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98、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①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利益不同

②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属性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平衡

9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①公有制经济

②国有经济 ③非公有制经济 ④私营经济

100、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①集体经济

②国有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外资经济

101、在我国,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②在所有产业和行业中占主体地位 ③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④国有产值在总产值中占绝对比重

102、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属于

①公有制经济

②集体所有制经济

③公私合营经济

④合作经济

103、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①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10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① 国有企业改革

②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③ 城市房地产制度改革 ④ 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05、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①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实行承包制和租赁制

③在国民经济中确立垄断地位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6、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基础和核心是

①产权制度

②管理制度

③分配制度

④人事制度

107、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股份制形式,是因为股份制形式

①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②是财产占有社会化的资本组织

③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

④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企业形式

10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体制要求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

①按资分配结合起来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按风险分配结合起来

④劳动力价值分配结合起来

109、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①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②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④实现共同富裕

110、要长期坚持在农村中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和核心是

①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②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③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

④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11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①资本的占有形式 ②资本的运行方式 ③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④资本的生产方式

113、我们党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①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②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③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④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114、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①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②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③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④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115、按劳分配是

①一切社会共有的分配规律 ②公有制社会的分配规律

③商品经济社会的分配规律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规律

116、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关键只要 ① 能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和促进生产发展 ② 由国家和政府进行管理和经营 ③ 所有权和经营权紧密结合,不再分离 ④ 由国家和集体进行控股和决策

11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层次是

①社会保险

②社会福利

③社会救助

④社会优抚

11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是以

①直接调控为主

②间接调控为主

③结构调控为主

④总体调控为主

119、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是

①国家政府

②行业公会

③地方政府

④企业协会

120、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①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

②正确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④坚决分开政府企业的不同职责

121、我国国家根本性质即国体是

① 人民民主专政②工人阶级专政③无产阶级专政④劳动人民专政 122、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

① 权威性②特殊性③全局性④根本性

123、当前对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作用的是 ①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 ② 健全民主选举制度 ③ 加强宪法的权威性 ④ 实行司法的独立性

124、加强民主集中制要求做到

① 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结合起来 ② 把自上而下动员和自下而上发动结合起来 ③ 把小事民主和大事集中结合起来 ④ 把经济民主和政治集中结合起来

125、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 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 坚持国际普遍性原则 ③ 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 ④ 借助国际力量的干预

126、在新历史条件下是需要研究解决的国内重要政治课题是 ① 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突出 ② 恶性刑事犯罪有所增加、严重 ③ 金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失控 ④ 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分化、西化

1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重要方针,其中关键是

①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②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③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④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128、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 ①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② 物质是内容,精神是形式 ③ 相互独立,各司其职 ④ 精神是内容,物质是形式

129、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 ① 文化的力量②政治的力量③经济的力量④军事的力量

13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

①重要内容

②重要标志

③重要基础

④重要支持 131、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是 ① 人治 ②法治 ③德治 ④力治

132、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①爱国主义

②社会主义

③集体主义

④为人民服务

13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① 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②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 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④ 为思想道德服务,为科技教育服务

134、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① 弘扬爱国主义②提倡为人民服务③坚持集体主义④强调诚实守信

135、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或总要求的提出是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十三届四中全会

③十四届六中全会

④十六届三中全会

13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

①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②现代化建设智力支持问题 ③精神支柱和动力问题

④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问题

13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

①现代化建设智力支持问题

②现代化建设精神支柱问题 ③理想和精神动力问题

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

13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就是要 ①重在批判

②重在建设

③重在否定

④重在革命

139、“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

①香港问题的 ②澳门问题的③南沙群岛问题的 ④台湾问题的140、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提出的看法和主张,俗称

①周一纲四目

②叶九条

③江八点

④邓四原则14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第一次用“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了

①解放台湾

②尊重台湾

③孤立台湾

④遏止台湾

142、“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允许台港澳地区保持原有的 ①殖民主义制度

②资本主义制度

③社会主义制度

④地方主义制度

143、“一国两制”构想就是在统一国家内,依法在台港澳设立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国防服从中央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是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保留

①自己的法律

②自己的货币

③自己的军队

④自己的关税

144、国家利益的核心是

①民族尊严和体面

②国家主权和安全

③国家战略和策略

④民族文化和精神

145、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就是 ①争取和平国际环境

②孤立世界头号敌人 ③消灭资本帝国主义

④发动世界人民革命

146、中国独立自主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①谋求势力范围

②打政治牌

③搞集团政治

③不结盟

147、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对于彼此间的分歧,恪守 ①不搞妥协

②不搞对话

③不搞对抗

④不搞交易

148、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是 ①全球一体化原则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和平与发展原则

④共同参与合作原则

149、为了给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提供保障机制,必须依靠和发挥 ①WTO的作用

②IMF的作用

③WHO的作用

④UN的作用

150、我们党确立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是为了处理好

①国家关系

②党际关系

③民族关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 篇7

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及江泽民关于发展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

(一)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外在于人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己创造的, 离开了人的活动, 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境界。可见,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和2002年的“五·三一”讲话中, 把发展提到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地位, 把邓小平发展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了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提出了发展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以人为本”。

(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此, 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 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 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他告诫全党:“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的发展思路, 进一步提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就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坚决防止和反对“多中心论”、“中心改变论”。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提出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立足中国现实, 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面对新形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而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这是邓小平和江泽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新阶段的体现和运用。

(三) 坚持全面发展。

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 不能单打一。”这一论述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应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综合发展, 而不能是经济的单一发展。除了经济建设以外, 邓小平论述最多的是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邓小平还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思想, 进一步提出全面发展观。他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五?三一”讲话中, 江泽民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而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全面发展的思想。胡锦涛提出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而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同时又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要发展,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都要发展。这些思想都是对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丰富。

(四) 坚持协调发展。

实现全面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各种关系, 邓小平一贯重视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关系。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山东省委常委时就指出:“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 要很好控制。”在1982年会见前来北京参加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的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说:“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 坚持他二十年五十年。特别是在我国西北, 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 水土流失。所以叫‘黄’河, 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 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 人们就会富裕起来, 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在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指出:“展望下世纪, 我们的目标是,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一百年时, 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正是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多处谈到统筹发展思想,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健全国家宏观调控, 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五) 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强调,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 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 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恩格斯就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作为共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 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理解, 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利用和支配, 而不要片面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 使自然界满目疮痍。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可持续的发展, 就是资源、环境、经济、人、社会五大系统相互协调, 共同进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发展观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 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一) 第一次把发展观集中概括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发展的更高层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中出现过, 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有关于“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表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有着力改善设施和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提法;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提出,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这些都是在个别、局部、某个领域分别使用, 科学发展观则将三者统一、集中起来, 作为一个完整响亮的发展观提出, 并将它提升到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 赋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新的含义。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 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 不能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把GDP作为考核发展的惟一指标, 而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综合发展, 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 应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和经济、社会、文化, 城市和农村等各方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必须考虑人口、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

(二) 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 认为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仅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 发展的主旨在人, 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 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途径, 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战略。这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是根本不同的, 是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 它使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价值更加凸显。

(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多次谈到统筹、协调发展思想。邓小平有统筹、协调思想, 但他说的是统筹兼顾。1979年, 邓小平在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说:“中国式的现代化, 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 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 而我们人口这样多, 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 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后来, 邓小平又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提法表述其统筹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阐述了统筹发展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统筹思想把统筹和发展联系起来, 把统筹发展思想提高到指导方针和战略的最高层面, 扩大了统筹的范围与覆盖面。统筹是全面的统筹, 是全社会的统筹, 改革发展稳定要统筹。因此, “五个统筹”的思想是对邓小平、江泽民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三、结语

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 它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是对邓小平发展思想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继承和丰富。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 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地产销售部培训计划下一篇:2017段庄幼儿园防震演练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