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题目(精选7篇)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目 篇1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思考题与参考资料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复习思考题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3.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重要著作和思想形成始末》,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什么?
二、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4.沙健孙:《毛泽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论》相关部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复习思考题
1.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建立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应如何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
5.怎样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二、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2.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1卷。
5.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
6.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
7.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
8.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
9.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
10.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年——1949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2.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2.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第6卷。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
4.刘少奇:《关于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问题》,《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周恩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3年版。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部分,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年——1976年)》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3年版。
9.鲁振祥著:《探索的轨迹——新民主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复习思考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
3.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文献》。
5.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新增订本)有关部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6.王顺生等:《从八大到十五大》有关部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张玉瑜:《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有关部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8.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有关部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995年版。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一、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二、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
3.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年——1976年)》(上、下册),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三、四)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8.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9.李捷著:《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七章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3.为什么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二、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
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
4.毛泽东:《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毛泽东文集》第8卷。
5.刘少奇:《论党》,《刘少奇选集》上卷,5.邓小平:《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
6.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7.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日报》,1993
年12月27日。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目 篇2
1 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何上好新课程?首要是理解内容的整合、把握整合内容的关联性。
内容整合的合理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门课整合为一门必修课实施教学, 是合理的。理由很简单, 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这个统一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星城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三大理论成果,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继承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 将此三门课程整合, 在内容的联系上更显得合理。
2 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把握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 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 将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这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主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把概论课分成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授课时, 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理论都是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 对此, 我们要找出侧重点, 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点, 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这一点与邓小平理论衔接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侧重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 并通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衔接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尤其是怎么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 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的串连起来, 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传授知识的把握
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是任课教师的授课。
2.1 教师应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中的精髓, 灵活授课。
教师要学习好教材, 深刻领悟、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能针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跟学生进行剖析;吃透教材后, 才能备好课, 以生动的事例充实教材框架, 使整合后的课程更饱满。
2.2 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实质就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能否适当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共同的交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进而让知识进脑。
2.2.1 启发式教学形式
此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问题的抛出、探讨、回收为“一条龙”模式与学生教学互动学习。在此, 教师要具有总体“控制、协调”课堂的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敏感话题, 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 而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正确的分析、引导。互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 是新课程较佳的教学方式。
2.2.2 多媒体教学形式
此课程要求以多媒体形式授课,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接受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排斥感。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不仅准备好课件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更要多充实内容, 播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辅助录像, 如第九章内容里, 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放映《民主法制》, 了解我国民主法制道路的历程, 这样多给学生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辅助教材的一些内容, 很好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以改进教学效果。
2.3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化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实发生的时事政治、案例等参透其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上课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映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来讲解, 效果会不同。如讲授社会主义国体时, 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讲述感兴趣的话题 (如台湾局势) 或结合校园话题给学生举例讲解。
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要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途径) 时刻关心时势大事, 了解新的方针政策, 适当的融入教学内容中, 将教学内容讲活、讲透, 此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新鲜感, 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改变学生对新课程所谓“空、大”的印象。
新课程的整合, 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任课教师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 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上好“概论”这门“熟悉的陌生课”, 相信任课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能很好的完成这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2]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21-24.
巧用圆的思想解数学题目 篇3
A.12(a+b)B.12a2+b2
C.a2+b22D.ab
解设mx+ny=k,则直线mx+ny=k与圆x2+y2=b有公共点,于是|k|m2+n2≤b,即|k|=|mx+ny|≤ab,所以(mx+ny)max=ab.
例2若实数x,y满足x-4y=2x-y,则x的取值范围是.
解设x-y=X,
y=Y,(X≥0,Y≥0),在坐标系XOY中,圆弧M:X2+Y2=x和直线l:2X+4Y-x=0有公共点,求圆的半径的平方x的范围.如图1,图1当l过原点时,x=0;当l过M上的点B(x,0),即x=4时,开始与圆相交,平行移动到与M相切于T点后相离.由原点到相切直线l的距离公式,得|x|22+42=x,解得x=20,故x∈{0}∪[4,20].
例3(2013年湖北理科13题)设x,y,z∈R,且满足x2+y2+z2=1,x+2y+3z=14,则x+y+z=.
解设圆C:x2+y2=1-z2,直线l:x+2y+(3z-14)=0,直线l与圆C有公共点,则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等于半径1-z2,所以|3z-14|12+22≤1-z2,解得14z2-614z+9≤0,(14z-3)2=0,z=31414,同理解得x=1414,y=147,所以x+y+z=3147.
例4已知x>0,y>0,且x+y=1,求2x+1+2y+1的最大值.
解令u=2x+1,v=2y+1,则u2+v2=4,直线z=u+v与圆有公共点,则|z|2≤2,所以z≤22.
例5函数y=1-x2x-2的值域为.
解设u=x
v=1-x2,则u2+v2=1,-1≤u≤1,0≤v≤1,所以y=vu-2,表示半圆上的动点与点(2,0)连线的斜率k,由图2可知当直线与圆相切时,k=-33,所以k∈-33,0.
图2
例6设不等式m+n≤am+n对任意正实数m,n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m+n≤am+n变形可得m+nm+n≤a,则a>0,设圆C:(x-1)2+(y-1)2=a2,m+nm+n≤a的几何意义为圆心(1,1)到动直线l:mx+ny=0的距离小于等于圆的半径a,即动直线l与圆C恒有公共点,动直线l为过原点且斜率为任意的负数的直线系,所以当a≥1+1=2时满足题意.
例7若函数f(x)=10x-x2-21+7x-x2-10-a存在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0,10]B.[2,3]
C.[2,10]D.[2,10]
图3图4
解由f(x)存在零点可转化为求a=10x-x2-21+7x-x2-10(x∈[3,5])的值域,设y1=10x-x2-21,y2=7x-x2-10,则(x-5)2+y21=4,x-722+y22=94,分别画出两个半圆如图3,于是可知,x∈[3,5]时,两个圆上的点到x轴距离和的最值.由图象可知x=3时,amin=2.为求a的最大值,我们不妨将y2=7x-x2-10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如图4,则问题转化为求线段AB的最大值,为求解方便,将图4中x轴下方的圆向上平移使两圆相切如图5,则a=|BC|+|AD|,显然过切点时a最大为EF,即2+322-5-722=10,所以选D.
图5
例8过椭圆x225+y216=1内一定点P(1,0)作弦,求弦中点Q的轨迹方程.
解设中点Q(x,y),令x=5X,y=4Y,则椭圆的方程在新坐标系XOY下转化为圆O的方程X2+Y2=1.定点P(1,0)在新坐标系XOY下的坐标为P′(15,0),中点Q(x,y)在新坐标系XOY下的坐标为Q′x5,y4.则过点P′15,0的弦与OQ′垂直,即OQ′·P′Q′=0.所以x5,y4·x5-15,y4=0,整理得16x2+25y2-16x=0.
例9(2011年全国卷Ⅱ理科12)设向量a,b,c满足|a|=|b|=1,a·b=-12,〈a-c,b-c〉=60°,则|c|的最大值等于().
A.2B.3C.2D.1
图6
解由|a|=|b|=1,a·b=-12,得〈a,b〉=23π,设a=OA,b=OB,c=OC,则CA=a-c,CB=b-c,所以∠BOA=2π3,又因为∠ACB=π3,所以O,A,C,B四点共圆如图6,所以当OC为圆的直径时|c|最大.在等腰△ABO中,其外接圆的直径为|a|sin∠ABO=1sinπ6=2,故选A.
例1设实数m,n,x,y满足m2+n2=a,x2+y2=b,则mx+ny的最大值为().
A.12(a+b)B.12a2+b2
C.a2+b22D.ab
解设mx+ny=k,则直线mx+ny=k与圆x2+y2=b有公共点,于是|k|m2+n2≤b,即|k|=|mx+ny|≤ab,所以(mx+ny)max=ab.
例2若实数x,y满足x-4y=2x-y,则x的取值范围是.
解设x-y=X,
y=Y,(X≥0,Y≥0),在坐标系XOY中,圆弧M:X2+Y2=x和直线l:2X+4Y-x=0有公共点,求圆的半径的平方x的范围.如图1,图1当l过原点时,x=0;当l过M上的点B(x,0),即x=4时,开始与圆相交,平行移动到与M相切于T点后相离.由原点到相切直线l的距离公式,得|x|22+42=x,解得x=20,故x∈{0}∪[4,20].
例3(2013年湖北理科13题)设x,y,z∈R,且满足x2+y2+z2=1,x+2y+3z=14,则x+y+z=.
解设圆C:x2+y2=1-z2,直线l:x+2y+(3z-14)=0,直线l与圆C有公共点,则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等于半径1-z2,所以|3z-14|12+22≤1-z2,解得14z2-614z+9≤0,(14z-3)2=0,z=31414,同理解得x=1414,y=147,所以x+y+z=3147.
例4已知x>0,y>0,且x+y=1,求2x+1+2y+1的最大值.
解令u=2x+1,v=2y+1,则u2+v2=4,直线z=u+v与圆有公共点,则|z|2≤2,所以z≤22.
例5函数y=1-x2x-2的值域为.
解设u=x
v=1-x2,则u2+v2=1,-1≤u≤1,0≤v≤1,所以y=vu-2,表示半圆上的动点与点(2,0)连线的斜率k,由图2可知当直线与圆相切时,k=-33,所以k∈-33,0.
图2
例6设不等式m+n≤am+n对任意正实数m,n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m+n≤am+n变形可得m+nm+n≤a,则a>0,设圆C:(x-1)2+(y-1)2=a2,m+nm+n≤a的几何意义为圆心(1,1)到动直线l:mx+ny=0的距离小于等于圆的半径a,即动直线l与圆C恒有公共点,动直线l为过原点且斜率为任意的负数的直线系,所以当a≥1+1=2时满足题意.
例7若函数f(x)=10x-x2-21+7x-x2-10-a存在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0,10]B.[2,3]
C.[2,10]D.[2,10]
图3图4
解由f(x)存在零点可转化为求a=10x-x2-21+7x-x2-10(x∈[3,5])的值域,设y1=10x-x2-21,y2=7x-x2-10,则(x-5)2+y21=4,x-722+y22=94,分别画出两个半圆如图3,于是可知,x∈[3,5]时,两个圆上的点到x轴距离和的最值.由图象可知x=3时,amin=2.为求a的最大值,我们不妨将y2=7x-x2-10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如图4,则问题转化为求线段AB的最大值,为求解方便,将图4中x轴下方的圆向上平移使两圆相切如图5,则a=|BC|+|AD|,显然过切点时a最大为EF,即2+322-5-722=10,所以选D.
图5
例8过椭圆x225+y216=1内一定点P(1,0)作弦,求弦中点Q的轨迹方程.
解设中点Q(x,y),令x=5X,y=4Y,则椭圆的方程在新坐标系XOY下转化为圆O的方程X2+Y2=1.定点P(1,0)在新坐标系XOY下的坐标为P′(15,0),中点Q(x,y)在新坐标系XOY下的坐标为Q′x5,y4.则过点P′15,0的弦与OQ′垂直,即OQ′·P′Q′=0.所以x5,y4·x5-15,y4=0,整理得16x2+25y2-16x=0.
例9(2011年全国卷Ⅱ理科12)设向量a,b,c满足|a|=|b|=1,a·b=-12,〈a-c,b-c〉=60°,则|c|的最大值等于().
A.2B.3C.2D.1
图6
解由|a|=|b|=1,a·b=-12,得〈a,b〉=23π,设a=OA,b=OB,c=OC,则CA=a-c,CB=b-c,所以∠BOA=2π3,又因为∠ACB=π3,所以O,A,C,B四点共圆如图6,所以当OC为圆的直径时|c|最大.在等腰△ABO中,其外接圆的直径为|a|sin∠ABO=1sinπ6=2,故选A.
例1设实数m,n,x,y满足m2+n2=a,x2+y2=b,则mx+ny的最大值为().
A.12(a+b)B.12a2+b2
C.a2+b22D.ab
解设mx+ny=k,则直线mx+ny=k与圆x2+y2=b有公共点,于是|k|m2+n2≤b,即|k|=|mx+ny|≤ab,所以(mx+ny)max=ab.
例2若实数x,y满足x-4y=2x-y,则x的取值范围是.
解设x-y=X,
y=Y,(X≥0,Y≥0),在坐标系XOY中,圆弧M:X2+Y2=x和直线l:2X+4Y-x=0有公共点,求圆的半径的平方x的范围.如图1,图1当l过原点时,x=0;当l过M上的点B(x,0),即x=4时,开始与圆相交,平行移动到与M相切于T点后相离.由原点到相切直线l的距离公式,得|x|22+42=x,解得x=20,故x∈{0}∪[4,20].
例3(2013年湖北理科13题)设x,y,z∈R,且满足x2+y2+z2=1,x+2y+3z=14,则x+y+z=.
解设圆C:x2+y2=1-z2,直线l:x+2y+(3z-14)=0,直线l与圆C有公共点,则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等于半径1-z2,所以|3z-14|12+22≤1-z2,解得14z2-614z+9≤0,(14z-3)2=0,z=31414,同理解得x=1414,y=147,所以x+y+z=3147.
例4已知x>0,y>0,且x+y=1,求2x+1+2y+1的最大值.
解令u=2x+1,v=2y+1,则u2+v2=4,直线z=u+v与圆有公共点,则|z|2≤2,所以z≤22.
例5函数y=1-x2x-2的值域为.
解设u=x
v=1-x2,则u2+v2=1,-1≤u≤1,0≤v≤1,所以y=vu-2,表示半圆上的动点与点(2,0)连线的斜率k,由图2可知当直线与圆相切时,k=-33,所以k∈-33,0.
图2
例6设不等式m+n≤am+n对任意正实数m,n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m+n≤am+n变形可得m+nm+n≤a,则a>0,设圆C:(x-1)2+(y-1)2=a2,m+nm+n≤a的几何意义为圆心(1,1)到动直线l:mx+ny=0的距离小于等于圆的半径a,即动直线l与圆C恒有公共点,动直线l为过原点且斜率为任意的负数的直线系,所以当a≥1+1=2时满足题意.
例7若函数f(x)=10x-x2-21+7x-x2-10-a存在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0,10]B.[2,3]
C.[2,10]D.[2,10]
图3图4
解由f(x)存在零点可转化为求a=10x-x2-21+7x-x2-10(x∈[3,5])的值域,设y1=10x-x2-21,y2=7x-x2-10,则(x-5)2+y21=4,x-722+y22=94,分别画出两个半圆如图3,于是可知,x∈[3,5]时,两个圆上的点到x轴距离和的最值.由图象可知x=3时,amin=2.为求a的最大值,我们不妨将y2=7x-x2-10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如图4,则问题转化为求线段AB的最大值,为求解方便,将图4中x轴下方的圆向上平移使两圆相切如图5,则a=|BC|+|AD|,显然过切点时a最大为EF,即2+322-5-722=10,所以选D.
图5
例8过椭圆x225+y216=1内一定点P(1,0)作弦,求弦中点Q的轨迹方程.
解设中点Q(x,y),令x=5X,y=4Y,则椭圆的方程在新坐标系XOY下转化为圆O的方程X2+Y2=1.定点P(1,0)在新坐标系XOY下的坐标为P′(15,0),中点Q(x,y)在新坐标系XOY下的坐标为Q′x5,y4.则过点P′15,0的弦与OQ′垂直,即OQ′·P′Q′=0.所以x5,y4·x5-15,y4=0,整理得16x2+25y2-16x=0.
例9(2011年全国卷Ⅱ理科12)设向量a,b,c满足|a|=|b|=1,a·b=-12,〈a-c,b-c〉=60°,则|c|的最大值等于().
A.2B.3C.2D.1
图6
法学概论题目 篇4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法: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维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法的适用: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即法律规范在人们行为中的具体落实。
3、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4、违法:是指违反法律规范,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具备条件: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方面,违法的主体,违法的主观方面。
违法的种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
5、宪法:是确认国家民主制度,通过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利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
6、国体:即国家性质,亦即国家的阶级属性,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我国的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征。
7、政体:是指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实现其国家主权的宏观体制。是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抽象和概括。我国的政体共和制。
8、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大方和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依法管理本地方民族的内部事务的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15、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16、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7、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
18、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9、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构成了完整的财产所有权的四项权能。
20、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21、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特点:强制性,财产性,补偿性。
22、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3、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款,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24、违约责任:又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25、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通过国家立法程序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6、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基本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违法性;具有刑罚处罚性。
27、犯罪构成及其要件: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其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28、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29、犯罪预备、犯罪终止、犯罪未遂: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行为。犯罪终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反之的一种反之停止形态。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停止形态。
30、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客观上各个犯罪分子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各个犯罪分子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共同犯罪的形式是指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结构,或者是指共同犯罪人之间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看,共同犯罪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按共同犯罪习惯难为的分工来划分,分为简单的共同犯罪与复杂的共同犯罪;按共同犯罪人主观联系的习惯拟制和程度,可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
31、刑罚及其特征:刑罚是指统治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刑罚特征: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只能有国家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
32、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33、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34、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分为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和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累犯)。
35、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法律所保护的另以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P112
36、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强制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损害,但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行为。
37、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转继承:又叫再继承,是指继承人在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其应集成的遗产份额转归他的继承人继承的一项法律制度。
39、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法律制裁方法。
40、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第三人(又称相对人)独立为意思表示,其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一种法律制度。
41、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犯罪。
二、填空题(每空1分,44分)_ 1.在法产生的初级阶段,(习惯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2.制定法又称(成文法),是现代国家主要的法的渊源,即指由特定的享有法律创制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3.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生效以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
4.(国家)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第一标志。
5.目前对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影响比较大的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6.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7.(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8.构成违法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违法的(主体)、(客体)、(主观)和(客观)。9.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10.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1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我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内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3.我国《选举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选举制度的(普遍性)原则。
14.《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15.我国的国家机关分为(权利)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司法机关。16.(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它受全国人大的监督,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17、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18、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9、民法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20、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互适应的民事活动;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21、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2、我国合同法规定,因一方当事人违反约定,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到损害方有权选择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承担侵权责任。
23、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4、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有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其他形式。
25、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就是受要约人同意的意思表示。
26、在当事人既约定了违约金,又约定了定金的情况下,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并且只能够择一适用。
28、因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侵犯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29、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即男子不得早于22周岁,女子不得早于20周岁。30、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3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的,须得军人同意,但是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32、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够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33、对正在进行 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正当防卫,造成不法侵害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1.惟有(C)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A.道德习俗
B、宗教信条 C.法律
D、社会章程
2.公民的通信自由权是公民(C)的一项重要内容。A.人格权
B、言论自由权
C.个人自由
D、建议控告权
3.危害行为只能表现为不作为一种形式的犯罪是(A)。A.遗弃罪
B、抢劫罪 C.故意杀人罪
D、强奸罪
4.男女双方领取了结婚证但尚未同居的(D)。A.其婚姻关系尚未成立
B、可通过申请撤销婚姻登记来解除婚姻关系
C.想婚姻登记机关送交结婚证,婚姻关系即可解除 D、必须办理离婚手续,才能解除婚姻关系
5.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经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是(D)。A.离婚案件和解除收养关系案件
B.解除收养关系案件和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 C.离婚案件和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 D.离婚案件和商业秘密案件
6.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A)。A.可以向产品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生产者要求赔偿
B.应先向产品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拒绝赔偿的,方可向产品生产者要求赔偿 C.只能向产品销售者要求赔偿 D.只能向产品生产者要求赔偿
7.著作权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客体中的(C)。A.行为——作为
B、行为——不作为 C.智力成果
D、物 8.在我国,“公民”是指(D)。
A.在我国领域内出生的一切人
B、具有中国国籍、年满18周岁的人
C.具有中国国籍、年满18周岁并享有政治权利的人
D、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9.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D)。A.继续存在B、缩小范围 C.中止
D、解除
10、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C)。A.6个月
B、1年 C.2年
D、4年
11.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C)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A、18周岁B、40周岁 C、45周岁D、55周岁
四、不定项选择题:
1、法的效力包括(ABC)P7 A、对象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
D、域外效力
2、以下属于我国法的渊源有(ABC)P6 A、宪法 B、行政规章 C、法学专家观点
D、国际条约
3、依据法律责任内容的不同,我国通常将法律责任分为(ABCD)P11 A、违宪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
4、法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动态过程,包括以下(ABCD)环节P12 A、法律制定
B、法律遵守 C、法律执行
D、法律适用
5、民事权力的诉讼时效(2年),涉外4年。
6、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7、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8、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9、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政协不是)
10、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11、我国民法中的债包括什么?债的发生,债的担保,债的消灭。
12、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13、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社会经济权利4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5人身权利和自由6宗教信仰自由7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14、法的特征: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规范。
15、合同订立的两个阶段(要约、承诺)
16、商标的保持期(10年)
17、有关共同犯罪构成(收赃并帮助运输)构成要件: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客观上各个犯罪分子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各个犯罪分子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犯罪故意。
18、以下属于民法的基本原则的有(ACD)
A、平等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公序良俗原则
19、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ABCD)
A、要有违法行为存在 B、损害事实的存在 C、行为人主观上要有过错 D、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20、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ABC)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违法责任原则
21、民事责任的例外主要有(ABC)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不可抗力
D、醉后闹事
22、根据委托产生的根据不同,可将代理分为(ABC)A、委托代理 B、法定代理
C、指定代理
D、表见代理
23、有效的承诺,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有(ABCD)P86 A、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
B、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 C、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
D、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相一致,但对非实质性的内容作出更改,可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24、以下关于要约邀请说法正确的有(ABC)P85 A、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B、要约邀请一般包括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 C、但是,如果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的规定,视为要约 D、要约与要约邀请是同一回事
25、当事人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可申请变更和撤消合同?(ABCD)P89 A、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B、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
C、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D、一方以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26、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主要有(ABCD)P96-98 A、继续履行
B、采取补救措施 C、赔偿损失
D、支付违约金
27、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有下列哪些情形的导致失效(ABCD)A、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B、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C、要约人依法撤消要约
D、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28、无效婚姻包括(ABCD)
A、重婚 B、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C、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D、未达到法定婚龄的
29、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女方有以下哪些情形,男方不得提出离婚(ABC)A、怀孕期间 B、分娩后1年内 C、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
D、分娩后6个月内 30、以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有(AD)
A、丈夫在单位领取的住房公积金
B、妻子因为工伤而获得的财产补助金 C、丈夫在结婚前继承的财产
D、妻子因为转让出版权获得的财产
31、离婚损害赔偿的要件(ABCD)
A、一方有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行为 B、离婚损害赔偿以离婚为原因,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不得提起 C、受害方受到损害。损害包括精神损害、人身伤害和物质损害 D、请求方无过错
32、根据我国继承法,下列哪些人可以以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参与继承(ABCD)A、配偶
B、子女
C、父母
D、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
五、简答题
1、简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4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5人身权利和自由6宗教信仰自由7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2、犯罪及特征?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3、合同生效的要件?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当事人须有缔约能力,即缔约主体要合格;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4、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什么?我国《民法通则》对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规定的?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我国《民法通则》根据自然人的具体情况,按照年龄、智力及精神健康情况,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
5、正当防卫及构成的条件。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实行防卫;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危害。
6、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主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指用引诱、怂恿、收买、威吓等手段,故意唆使他人实行犯罪的人。
7、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P36 主体地位平等;强调自由意志;等价有偿
8、简述宣告失踪的条件和法律后果P43-44(1)条件
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两年;经过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失踪(2)法律后果
财产由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或者朋友代管。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和债务和应当负责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被宣告失踪人重新出现或者确切知道他的下落,经过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消对他的失踪宣告。失踪宣告被撤消后,代管人应当向失踪人交还代管的财产,并且向失踪人保管财产代管的情况。
9、简述法人的成立条件P49 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0、简述无效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情形P56(1)无效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是不具备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从而不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2)种类
主体不合格;意思表示不真实;行为内容违法
11、有效的承诺,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相一致,但对非实质性的内容作出更改,可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12、继承人在哪些情形下丧失继承权P125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13、民法的基本原则?
答:①、民法基本原则,是反应整个民法的基本精神,对具体民法规范的制定、解释、适用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也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具有以下功能:立法准则功能、行为准则功能、法律补充功能。
②、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14、自首及成立的条件?
答: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以自首论。对自首的犯罪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15、法的本质和特征? 答:
(一)本质: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社会规范。国家政权由统治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和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2、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但统治阶级意志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为法,只有以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法。所以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二)特征:
1、法是一个行为的规范。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法反应国家意志
4、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5、法以实现一定社会秩序为目的。
6、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16、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答: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7、犯罪未遂构成的法律要件有哪些? 答: 犯罪未遂构成的法律要件有: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犯罪行为实际接触或者接近犯罪对象,对犯罪的直接客体造成了威胁,并且能够直接引起危害后果的发生。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是区别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根本标志。
18、构成共同犯罪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答:构成共同犯罪的主要条件是: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若犯罪主体虽然是两个人,但是其中一个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或者丧失了刑事责任能力,就不构成共同犯罪。
2.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也就是犯罪人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单独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对犯罪行为和结果具有统一的意愿和要求,他们互相联系,产生了共同危害社会的结果。否则,就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3.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行为。也就是在实施犯罪时.各个犯罪人的实施行为都指向同一目标。而且是互相结合,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
六、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1.试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关系。犯罪客体不同于犯罪对象,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只是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物)或者社会关系的主体和参加者,它本身不是社会关系,是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4分)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区别的概念,其联系表现在:犯罪行为就是通过对犯罪对象即具体的人或物来侵犯刑法所保护的一定社会关系即犯罪客体。(4分)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6分)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决定犯罪性质。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的存在,而犯罪对象则并不是一切犯罪的必备要件。
3)任何犯罪都必然使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侵害。2.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一概不负刑事责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实施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只要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就应当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七、案例题
1、赵某孤身一人,因外出打工,将一祖传古董交由邻居钱某保管,钱某由于结婚用钱,情急之下,谎称该古董为自己所有,卖给了古董收藏商孙某,得款一万元。孙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向李某借款两万元,双方约定将该古董押给李某,如孙某到期不赎回,古董归李某所有。在赵某外出打工期间,其住房有倒塌危险,因此房与钱某的房屋相邻,如该房屋倒塌,有危急钱某房屋之虞,钱某遂请施工队修缮赵某的房屋,并约定施工费用待赵某回来后,又赵某付款。房屋修缮以后,因遭百年不遇的台风而倒塌。年末赵某回村,因古董与房屋修缮款与钱某发生纠纷。
(1)钱某与孙某之间的买卖合同效力如何?为什么?(2)孙某将古董卖给李某,形成合同法律关系吗?(3)孙某能否取得改古董的所有权?为什么?
(4)孙某与李某之间的约定——孙某到期不赎回,古董归李某所有——该约定效力如何?为什么?
(5)钱某请施工队加固赵某的房屋这一事实在赵某与钱某之间形成何法律关系?
2、张某在一风景区旅游,爬到山顶后,见一女子孤身站在山顶悬崖边上,目光异样,即心生疑惑,该女子见有人来,便向悬崖下跳去,张某情急中拉住女子的衣服,将女子救上来。张某在救人过程中,随身携带的价值2000元的相机被损坏,手臂被擦伤,女子的头也被碰伤,衣服被撕破。张某将该女子送到山下医院为其支付各种费用将近2000元,并为包扎自己的伤口用去20元。当晚,张某住在医院的招待所,但已身无分文,只好向服务员借了100元,用于支付食宿费。次日,轻生女子的家人赶到医院向张某致谢。(1)张某与女子之间存在何种民事法律纠纷?
(2)相机损坏,治疗伤口的费用应否偿付?为什么?
(3)张某为女子支付的医疗等费用能否请女子偿还?为什么?(4)张某向服务员借的100元应由谁偿付?为什么?(5)张某能否请求女子支付一定的报酬?为什么?(6)张某应否赔偿女子衣服的费用?为什么?
3、中学生余某想将家里的一套5万元的音响出卖。后来,作为余某托人认识了李某,与李某签订了音响买卖合同并且约定在一个月后才来取货。不久,余某父亲发现了这个事情。分析
(1)该音响合同的效力如何?P54 P41 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因为作为中学生余某属于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合同生效与否,必须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
(2)针对这种措施,并结合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李某和余某的父亲能够采取哪种措施?P54-55 作为余某的父亲可以拒绝承认,或者是在一个月内不追认,该合同也同时视为拒绝。当然,作为李某也也可在追认前进行撤消。
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 篇5
第一编本质论
第一章
(一)试用辨证唯物主义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
答: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创作技巧等都来自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曲折的与直线的„„统统来自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
(二)什么是艺术虚构?为什么说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答: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了,虚构就寸步难行。
(三)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表现也要以生活为基础?
答: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况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烈军属作家内心的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由此,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也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
(四)怎样理解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答: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它既服从自然又不等于自然,而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因此,所谓能动反映就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变位与变形。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的物质。”在文艺创作中,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和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最常见的、也是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
第二,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作家反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意蕴”则是总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第三,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文学不是纯然的自我表现,但作家可以而且也必然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人民息息相通,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
(六)什么是文学的艺术真实性?试举例说明。
答: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艺术形象是虚构的,可它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
第一,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假”中求真,它与自然主义的机械的摹仿是对立的。艺术真实不是照抄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生活真实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集中、补充、推断、虚构和想象,进行重新的创造。艺术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即具有假定性、虚构性的突出特性,然而是这一切都是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和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的。(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艺术的真实。)
第二,艺术真实既要符合客体的本质规律,又要切合主体的情感规律,它与主观随意性是对立的。艺术真实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纯主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来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都是合乎合乎生活逻辑的。1.艺术真实要符合描写客体的本质规律,体现生活固有逻辑。
2.艺术真实要切合作家的情感逻辑。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的基本特征是假定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的统一。假定性使它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真理性使它与表面* 真区别开来,真诚性使它与一般科学真理区别开来。
(七)什么是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 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它能深入到生活的深层,提示出生活固有的本质规律。而作品进步的倾向性,并不是作家主观随意的偏见,是从作品所描写的冲突产生出来的。因此真实性与进步的倾向性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实性还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
第二,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是作家在进步的世界观指导下,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情感态度,因而是合乎生活的内在规律的。进步的倾向性不但不会削弱真实性,反而能加强真实性。
第二章
(一)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什么?
答:1、文学的独特内容是生活的审美属性。“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科学以客观事物自然的、社会的属性和规律为内容,不管它们有没有审美特性,而文学则以交融了各种因素的具有审美特性的生活为内容。、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人生活的整体。审美是文学内容的根本特性,这就决定了文学内容的另一个特征-所写生活的整体性。所谓生活的整体性是指生活现象和本质统一为一个完整体的特征。文学是美的领域,审美是其内容的根本特征,这就要求它反映生活内容的整体性。
(二)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形式是什么?
答: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形式是其内容的不同所决定的。科学的内容是揭未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决定了科学必须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文学的内容具有审美特征的整体性的生活,这就决定了文学必须动运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具体可感性。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仿佛能凭人的感觉器官具体感受得到的特性。由于生活中的事物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作家在写这些事物的形象时,就应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自己的描写从多种感受去建立形象,使艺术形象获得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文学反映生活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就决定概括性是艺术形象的又一特色。
艺术形象的艺术概括性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活中存在的两极,如个别和一般,独特与普遍„„在作家深刻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融合起来,使文学作品收到所写为一,所指为万的艺术效果。、审美性。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美,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情感的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一个形象是否是艺术形象,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看它是否经过作者的情感的评价。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生图画,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特征,是艺术形象的三个基本特点,三者缺一就不能构成艺术形象。
(四)怎么理解审美教育功能?
答:所谓审美教育功能,就是一种寓含着认识和教育因素的审美享受。它的特点是既给人们以精神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两种错的倾向:一种是唯美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完全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享受物,与功利性毫无关系,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不过是廉价的宣传品,甚至是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政治代替艺术,这就否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五)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寓教于乐。2、动人以情。3、潜移默化
第三章
(一)艺术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
答:艺术可分为:1、实用艺术2、表情艺术3、造型艺术4、语言艺术5、综合艺术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答:1、更加浓厚的文化性2、艺术形象的间接性3、描述生活的宽广性4、蕴含思想的深刻性。
第二编作品论
第一章
(一)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各是什么?
答:语言、题材、蕴含是文学作品的构成三大要素。
(二)“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何在?“内指”语言与“外指”语言的区别何在?
答:“
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内指”语言,而非“外指”语言。“内指”语言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所谓“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来就是虚构的具有假定性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只能是“内指”语言。
(三)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答:1、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其中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含蓄性。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所谓含蓄性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所具有的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咀嚼、品味、回想思索的广阔空间的特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炬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情感性。是它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性,即指蕴含于作品语言的意象以及词语表达形式之中的情感力量、情感色彩。
(四)什么是人物语言?什么是叙述人语言?
答:在叙事作品中,文学作品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即作品中的人物的外部语言和内心语言,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话、独白、日记、演说、内心自语等。(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是作品的人物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年龄、气质、身份、教养等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写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
(叙述人语言个性化包括两方面:其一,指叙述人语言必须表现出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其二,指叙述人语言的格调必须与所描写事物的特征相一致,相协调。)
(五)什么是景语?什么是情语?
答:抒情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景语和情语。景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
(六)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答:在优秀的抒情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抒情作品的本质在于一个“情”字。因而作家、诗人的抒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但其语言都浸透着浓裂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七)题材与索材的区别?题材的审美特征
答:我们把作家以这样或那机关报方式搜集、积集的各种原始形态的生活现象称之为文学创作素材,简称“素材”。
题材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它是作品中所描写的,由人物、景物、情节、情感等组成的一组特定的生活材料。
「区别」
第一,由零星、局部、各不相关的分散状态,整合为统一有机、血肉丰富的生活整体。素材是作家分别地得自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心理、情感状态之下的,它是最大特点就是“分散”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整合”。这一“整合”的过程即选择、提炼的审美加工改造过程。可见,“有机整体性”正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审美特征之一。
第二,由浅层芜杂的众多直感,凝聚为深层的审美创造成果。素材不仅具胡分散性,而且具有直感性。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升华”,这一“升华”的过程即作家进行深层开掘、深层感受的审美创造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就成为了蕴含着作家深层思维成果和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组“生活材料”了。可见,“具有深刻蕴含”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又一审美特征。
第三,由原生态的生命力和生动性,转化而为显现着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艺术魅力。素材是作家从客观的社会生活搜集、积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因而它带有生活本身的生动、鲜活的特点,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正是因为素材直接来自于社会生活,未经作家的加工,磨砺,所以它必然又是 粗糙、琐屑。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去粗取精”。这一“去粗取精”的过程即作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把素材本身的原生态的生命力生动性转化为一咱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的创造过程。
可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题材具有的第三个审美特征。
(八)叙述作品的题材三个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作品的题材的三个要素。
(九)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什么重要性?
答:首先,从文学的本质上看,人物是作家对作为社会实践的人的审美反映的成果,亦即文学的写人的,是“人学”。作家只有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的描写、刻画,才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审美的反映。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无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当然也就无实现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其次,从题材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人物亦处于主导地位。环境,是围绕着人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没有人物,环境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而且,就环境本身的构成而言,其主要内容亦是指围绕着人物的特定的人物关系。情节,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的基础是人物性格。没有人物,也就谈不上情节。可见,塑造性格鲜明生动而又具深刻内涵的人物,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
(十)什么是环境?
答: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它是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所谓“一切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十一)什么是情节?情节与人物关系如何?
答: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与人物的关系:首先,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性格是情节的根本的制约因素。
其次,情节又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凭借,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十二)情的基本组部是什么?
答: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十三)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蕴含?文学作品蕴含的特征是什么?
答:蕴含,是文学作品的又一构成因素,是文学作品的构成的第三个层面。它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文学作品的蕴含特征:
2、客观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交融于作品题材之中的情感性的思想、意义,其生成无疑是作家审美活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蕴含都只局限于作家的理解、把握的范围之中。
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另一种是“形象小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是指一部作品的蕴含大于创作该作品的作者当初的意图。由于他极其真实的对有关人生景象作了整体性的艺术描绘,因而这一相对完整的人生图画所具的蕴含就成为一咱不依赖于作者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了,“形象大于思想”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形象小于思想”即作品的蕴含小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形象小于思想”当然是一些不成功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但它也毫无疑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学作品的蕴含具有客观性。
除此之外,也还要看到另一方面,是读者方面的原因,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信息,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读者从作品中所实际接受的信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提供的信息就必然会产生某种差异,即作品的蕴含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尽一致,可见,对于作者而言,作品的蕴含是客观的。、丰富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并非一种孤立、单一的思想、意义,其自身是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在机构成。
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既可以在横向上表现为“多义性”,又可以在纵向表现为“层次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往往又导致蕴含的模糊性,这种“模糊”的“蕴含”恰恰又能使读者感受到某种更为深邃、广泛的人生启迪,乃至心灵为之震撼。
4、主导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不仅具有丰富性,而且一般的说,还具有主导性。所谓“主导性”即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义之中,有某一思想、意义比较突出,具有“统领”的地位或作用。
(十四)文学作品 的蕴含的生成有哪些条件?
答:第一、从本源上讲,文学作品的蕴含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毕竟,生活是作品蕴含的起点。
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作家根据生活素材提炼题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题材开掘的过程。题材的开掘,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的深度。在这一工作中不仅作家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家的审美观、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还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解读”。文学作品的蕴含是“隐藏”
在题材之中的,读者在作品蕴含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二章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为哪三个基本类型?
答:文学体裁可分为:“独立”型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依附”型文学体裁(包括戏剧、影视依靠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体裁)、“交叉”型文学体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史传文学与某种非文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型文学体裁)。
(二)诗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情感性。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跳跃性。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
(三)什么是抒情诗?什么是叙事诗?
答:抒情诗是通过诗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
叙事诗,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
(四)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
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
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
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
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五)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
1、性格刻画丰富、细致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六)戏剧文学的特征?
答: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
基本特征:、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
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
经得起欣赏咀嚼的。
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中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规律的认识。
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中”的表现。
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
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
(五)什么是喜剧、悲剧、正剧?
答:凡是描写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遭受苦难或死亡,由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哀怜、赞叹,促使人们严肃地正视生活,认识历史进程的曲折性,激发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的戏剧作品,就叫悲剧。
喜剧的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
正剧又称严肃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通常表现的是有关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其结局一般是正义获得胜利、得到伸张。
(六)影视文学基本特征?
答: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基本特征主要是:视觉性、动作性和蒙太奇结构。
所谓视觉性,即指影视文学剧本用文学所描写的形象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视觉形象,具有具体、实在的视象性。
所谓动作性,即影视文学剧本对人物的描写是具有清晰、丰富的动作的描写。
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
(七)报告文学基本特征?
答: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杂文的基本特征?
《兽医学概论》复习参考题目1 篇6
绪言
兽医学的概念
第一部分病理学基础
疾病的概念;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局部症状;发热的概念;应激的概念。
第二部分药理学基础
药物的概念;药物的不良反应;抗微生物药的种类(要求每一类药物举1-2个药物)。第三部分诊断学基础
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学的内容;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问诊的概念及问诊的内容;临床检查的基本程序;整体检查的内容;一般检查的内容;皮肤及皮肤肿胀物的种类;可视黏膜颜色的变化有几种;呼吸的类型包括几种;排粪、排尿的异常包括几种;红尿包括几种;建立诊断的方法;诊断的命名包括几种;误诊发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畜禽共患病:炭疽、口蹄疫、痘病、狂犬病、破伤风、坏死杆菌病等的病原。
家禽的传染病: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曲霉菌病等病的临床诊断要点;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性关节炎、鸡支原体病、产蛋下降综合征、雏鸭肝炎、小鹅瘟等的病原。
小动物的传染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要点;犬传染性肝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原。
猪的传染病:引起猪腹泻的传染病的名称及其病原;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的名称及其病原;猪流感、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临床诊断要点。
牛、羊的传染病:气肿疽、牛流行热、羊肠毒血症、羊快疫、马传染性贫血、马腺疫等的病原
第五部分畜禽寄生虫病的防治
宿主的类型;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诊断方法。
弓形虫、鸡球虫病、牛巴贝斯焦虫病、伊氏锥虫病等的病原及诊断要点。
第六部分畜禽中毒病的防治
毒物的概念;畜禽中毒的原因;畜禽中毒病的诊断。
第七部分畜禽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奶牛酮病、家禽痛风的临床特点;佝偻病、骨软病的发病原因;硒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家禽维生素B1、B2缺乏的典型临床症状。
第八部分畜禽常见内科病的防治
胃肠炎的原因及治疗原则;皱胃变位包括几种;日射病和热射病的概念。
第九部分畜禽外产科病的防治
手术的分类、外科的基本技术。
参考书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目 篇7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目】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11-23
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11-03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12-11
毛泽东思想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07-22
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概论论文08-22
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5-30
毛泽东思想概论散的知识点07-26
[山西]毛泽东思想概论(单项选择题)汇总10-03
毛泽东概论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调查报告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