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课(通用9篇)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1
一、独立学院《概论》课引入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 中国高校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A类研究型高校, 以“211”、“985”工程等重点高校为代表;B类应用型本科高校, 多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代表;C类职业技能型高校, 以地方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代表。显然, 独立学院大部分属于B类型学校, 这类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设置的学科专业性强, 针对性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构建专业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导向下,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 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再者,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被盖以“乏味无趣, 理论说教”的不受学生欢迎的高帽子。《概论》课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理论性非常强, 免不了被定位为空洞理论灌输, 政治条文说教, 从而使学生对《概论》课产生逆反心理。理工科学生觉得《概论》课晦涩难懂, 于是, 从不理解到不喜欢, 上课成了负担;文科学生觉得《概论》内容太熟悉, 学不学没关系, 于是, 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上课成为无关紧要的事。这一现象在独立学院尤为突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传统的“你教我听, 你说我做”的师生定位, 教学方法的简单、老套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要突破传统定位, 《概论》课的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教师不仅要科学地把握《概论》的内容, 向学生传授知识, 使其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且要转变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是“立体教学结构”, 实践性和趣味性强, 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情感的体验中掌握理论, 提高能力, 可以改变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 入耳, 入脑, 从理智和情感上接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观察、感觉等直接的感受和领悟来认知、认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过程。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模式, 而是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 让学生发展变化, 以感官作为媒介, 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事件, 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后与理论相结合与他人交流分享, 最终回归到实践中。它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 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 (图一) 。 (1) 他认为有效学习应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 发表看法, 进而反思, 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国内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 胡尚峰, 田涛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的。 (2) 张蓉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应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基础的, 结合体验式教学的过程要素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即:情境设置、主体体验、评价体验及迁移体验。 (3)
三、《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
结合《概论》课理论性与时政性强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重专业轻思想理论课学习的思想, 独立学院《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梳理整合,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一) 教师设置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践体验式教学的开端。“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 (4)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让师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自主性,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设置情境的思路有许多, 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1.视频、时政热点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概论》课理论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概论》课的理论并不是泛泛而谈, 也不是对他们空洞说教, 而是有着现实性和真实性。例如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有个主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这个主题的传授, 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讲理论或者只是向学生展示党对农村的政策, 城市来的学生就会觉得很遥远或者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农村来的孩子就会觉得教师在空洞说教。对于这个主题, 教师可以引入菜贱伤农的时政, 首先给学生播放菜贱伤农的视频, 使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一棵棵完好无损的大白菜被翻土机碾碎埋掉, 听到菜农说即使送人也没人要的无奈的话。学生对菜产生怜惜之心, 对菜农的无奈也会感同身受。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已经开始感受到农民增收难, 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 还可以让来自农村的学生讲述他们家乡农民、农业的状况。学生的亲自讲述会更具有感染力, 从而感到三农问题离他们很近。
2.经典案例教学情境
案例具有直接、形象性。经典案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概论》课的理论内容形成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情境需教师挑选的案例素材既要涉及教学内容, 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相适应,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愿意和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去认真思考, 在探索中增强和提高理解、分析, 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5) 例如, 在第五章“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 教师可引用案例:当阳县跑马乡的故事。学生对故事中当阳县跑马乡乡党委书记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共产共妻哄然一笑, 这就激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日常实践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从日常生活设置教学情境, 是《概论》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重要的表现。同时, 把学生平时碰到的现象与理论内容相结合, 不仅理论理解起来不觉得枯燥, 对现象的认识也会达到更高一层。例如, 在讲述“节约型社会”前, 让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大家节约行为、浪费行为作为下节课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表演舞台, 学生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可以以图片、视频、小品等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该主题奠定轻松、真实的基调。
(二) 学生探究体验。
利用上一环节的情境,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教师依据情境提供的各种线索,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 开发创新潜能,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构建都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 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和树立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热情, 从而也使《概论》课摆脱枯燥无味、空洞说教的高帽。在这个阶段中, 还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由于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 对内容的把握, 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脱离主题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中心开展探究活动。探究体验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现, “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体验可以说是主要形式。“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形式需教师设立紧凑、多层次推进的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章的学习中, 在给学生播放开国大典、设置视频情境后, 教师可以设置探究体验的问题: (1) 我们的新中国是经过什么革命才能成立的?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经济纲领和政治纲领是怎样的? (学生回顾第三章的内容) (3) 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时既有社会主义成分, 又有资本主义成分, 具有两重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 (4) 这个具有两重性的过渡社会是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相矛盾的, 所以要进行改造,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改造而不用暴力形式? (5) 和平改造是如何进行的?改造的时间为什么要提前?改造的对象是什么? (6) 通过对象看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特点?在这些层级性问题的引导下, 对答案的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进度发散。设置了这些问题后, 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 而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 发表看法。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搭便车的现象出现, 教师在讨论期间要进行监督引导。
在此探究体验阶段, 关键在于探索。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在这个探究阶段在做的过程中将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逐步内化, 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为下一步交流分享体验做好准备, 真正做到“做”中“学”。
(三) 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
在承接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 这一环节中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小组成员选一名代表上台总结阐述自己小组成员的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台上小组的观点进行质疑、评价, 被提问小组可以进行反驳。在这个质疑与反驳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例如, 对于改造的时间为什么会提前, 大部分小组成员的观点都涵盖教材内容, 认为是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 改造时间提前成为必然和实现的可能性。但有一两个小组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 指出改造时间会改变, 中国是受到前苏联的影响, 用前苏联的工业化及成就证明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毛泽东产生极大的影响, 使得毛泽东把改造时间提前。这些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本由教师进行传授, 现在由学生展示出来, 大家更容易接受。教师小组发言后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 加深学生的认识。
(四) 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
学生经过上几个环节的体验, 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新经验。对于新经验, 学生应进行梳理整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种种不同的观点做出自己的思考, 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 从而澄清认识, 入心入脑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同时, 学生获得了新体验, 应将这些体验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 在学习了基础群众自治制度这个主题后, 可以布置学生深入中农村调查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 了解农村基层民主状况。
总之, 基于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运用, 实现了传统的灌输式向体验为重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把整理的经验转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能力有所发展, 解决了《概论》课学以致用的难题。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 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及《概论》课的特点, 《概论》课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十分必要。《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沈艳华, 任国升.试论体验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4) :103-105.
[2]霍宏.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7) :183-184.
[3]胡尚峰, 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1) :49-51.
[4]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63-64.
[5]冯达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17-19.
[6]王丽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探讨[J].成长之路, 2010, (13) :22-23.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2
读了毛主席的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反对本本主义》,和邓小平同志的文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后,我加深了对共产党革命道路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90年的光辉战斗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主义斗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代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也经受过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期间总结出了很多重要的革命理论成果。而邓小平同志也在新中国坎坷的发展道路中提出了利于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就。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认为:战争是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反对本本主义》提倡切身实践,立足实际,调查研究。指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反对教条,告诉我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站在实用主义立场,把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和技术性。因此《反本本主义》是一个人是认识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毛泽东的《反本本主义》为我们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今天学习该著作仍具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知道:共产党的成功必须依靠农民,而根据地也必须选择在农村;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当时共产党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实力,逐渐扩大自身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报告,它使中国共产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使党坚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将改革开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使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读了这几篇文章,我更加敬佩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位领导人,他们对新中国的贡献无比巨大,世上没有几人能比得上他们的雄韬伟略和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的贡献。他们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光明,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在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新中国正在向共产主义迈进!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3
1 当前“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后由于教学资源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制度, 学生人数一般150左右, 多的班级达到200人, 这样的班级规模严重影响师生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师生间较难开展互动, 很多教学方式和手段也难以实施,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 影响教学效果。从教材内容来看, “概论”课内容主要是一些文件汇编式的结论性概括, 对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多, 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够。如果教师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性, 教学不能紧扣时代脉搏, 没有把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将理论变成鲜活的现实, 那么这种没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束之高阁的理论只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枯燥和无味, 难以理解、接受。
“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群言堂”、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没能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 竖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难以触动学生内心, 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教材为中心按章节内容逐一进行机械式灌输, 照本宣科, 内容重复较多, 理论上做到面面俱到, 没有重点难点。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讲授内容抽象空洞, 让学生感到讲授的理论知识离现实太远太枯燥, 结果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上课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记, 考试突击背, 考完以后就忘记。“概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即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形同虚设。虽然安排有实践课,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监督的偏差, 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考核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千人一面”与“千人一卷”, 是对目前主要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弊端最为形象的概括。考试是“概论”课教学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的试题也主要集中在书本的理论知识。这种模式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印象: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差别, 最终都是为了通过考试。作为学生, 上课的唯一目的是记住理论知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体现在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 学生受教育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试卷上分数的高低。“概论”课的考试功能, 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严重扭曲了“概论”的教育功能和本质,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强弱、所选择的材料跟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否切合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接受程度。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欣赏、崇拜某位教师“概论”课教学中所展现的丰富知识、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慢慢喜欢上教师所承担的“概论”课。在实际中, 一些“概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同不高, 对课程的性质、定位及功能的认识有偏差, 觉得从事“概论”课教学缺少成就感, 也就不愿意把精力用于教学方面。另外, 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 不管是个人经历、知识积累还是个人教学魅力来看, 还达不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象吸引人的教学要求, 各方面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概论”课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2.1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要密切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 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 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对教材有所取舍, 重点讲授。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一般讲授的内容、学生自学的内容等多个层次。把该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和现实联系密切的、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疑惑的、对学生日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安排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 对“概论课”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应侧重分析、掌握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以及它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讲授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紧扣学生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 及时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不能照本宣科。要将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避免空洞的说教, 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为引导,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 广泛收集资料, 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融人教学过程, 这样既有助于解决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脱节问题, 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2 改革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让学生对“概论”课讲授的内容真信真爱, 教师的传授是关键, 但最后的效果还要取决于学生的领悟,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努力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力图讲活“概论”课, 提高课堂控制力,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积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将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 将重点、抽象而又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加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组织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可以交替使用问题导入、影视导人、故事导入、热点导入、用与学生课前或课问谈论的话题进行导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精彩内容的链接、插入。“概论”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 古今中外很多事件都可能成为精彩讲解的一部分, 特别是那些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 那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情等等。可以通过互动式、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教材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进行解答。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 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 寻找案例, 展开分析,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论”课的讲授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教育效果的, 必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可以将课堂学习有效地拓展到课外,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3 改革创新考核方式, 提高考核方式的开放性
应充分结合“概论”课教学特点对考核方法改革, 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着重于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应该遵循“四个注重”原则:第一, 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第二, 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第三, 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第四, 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要把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辩证统一。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主要依据是平时表现 (课堂回答问题、听课和完成作业的态度) 、观后感、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或讨论稿和考勤等各个方面。改变以前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采用开卷和闭卷结合进行的方式, 适当扩大开卷考试的比例,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 降低考试标准, 背离教学目标。考题注重挖掘学生的能力素质, 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加快知识更新, 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增强“概论”课的魅力
称职的“概论”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眼界, 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各高校应该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条件, 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师人才培训体系, 使现有的师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有计划地为“概论”课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 通过培训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安排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做学术研究访问。邀请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 在学术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完善制度政策,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 使“概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 安心于教学工作。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现有教学状况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 成为“概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立足实际,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卿定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2]吴建兴.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 (6) .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4
2.当地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3.自己家乡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的采访调查4.当地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5.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调查上述选题为同学提供实践和调研参考,同时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方式的创新.二、书写要求1.文体必须是“调查报告”,不能写成其他文体.2.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3、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合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4、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5.社会调研活动可以由几个同学共同参与和组织,但最终的实践报告只能是各自写作、单独提交.6.必须是手写稿,字迹规范,字数2000-3000字以上.(本科生不低于3000字,专科生不低于2000字)
三、调查报告交稿的时间、形式开学第一周内由各班班长收齐,清点报告份数,并按学号排好后交给任课教师。
四、成绩评定1.分为优(≧90)、良(≧80)、中(≧70)、及格(≧60)和差(≧40)五个档次.2.凡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或简单拼凑或抄袭者,一律评为“不及格”.3.任课教师必须在调查报告封面上用红笔写上成绩,并按教学班装订保存。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 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 经实践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效深化,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增强其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加信服经社会实践检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有益于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实效性,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号) 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胡锦涛要求青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应“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使青年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网络传播的无孔不入, 我国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历史机遇和挑战强烈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经受着国外西方思潮的肆意入侵、国内市场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发展不同步、网络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蔓延, 以及家庭人员素质、个人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考验。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育工作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层面, 思政教师必须结合“第二课堂”、网络平台、社团活动、公司企业等各个渠道,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譬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对帮助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 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培养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指突破“教师讲解+90分钟课堂+学生聆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构建“课堂上实践性教学+网络间引导性教学+校园内文化感染式教学+社会中体验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现代教学新模式, 践行“以教师主导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一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坚守并巩固好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主阵地”———课堂, 在课堂上, 思政教师可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有: (1) 头脑风暴式研讨。该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提供几条思考线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总结发言, 最后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引导教育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原则、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2) 微话剧、小品式表演。该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教材中某些资料为本源创作剧本, 以班级为单位, 用浓缩过的话剧、小品、歌舞等多种手段表演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大学生的亲身演绎历史中的某个真实片段, 真实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能深化他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深层次理解, 有助于他们将对书本的感性认知在表演过程中不知不觉转变成对理论的理性解读, 将外化的理论内化于心, 从而确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并在现实社会中自觉践行。同时, 教师可以就同一个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同系或不同院系间的表演PK, 以激发大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自由、发散思维式辩论。该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前设计具有一定对抗性的辩论题目并告知大学生, 鼓励大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运用发散性思维对主题进行深入广泛思考, 最终编辑成自己原创性的文稿, 在课堂上展开积极有效的辩论。教师根据学生自发选择的辩论题目现场编排成辩论双方, 并组织辩论者以团队形式面对面就座, 教师作为主持者要有效控制整个辩论环节的节奏、氛围, 并在辩论结束时对辩论双方作具体的优缺点评, 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理性的辨析、有建设性的探索, 凸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网络间引导性教学
目前, 随着信息时代的纵深化发展,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虽然高度依赖网络, 但他们普遍感觉网络世界的丰富不足以填补心灵的空缺, 面对鱼目混珠的资讯和变幻莫测的表象, 他们更渴望师长的及时引导, 特别是自律性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荒废学业, 甚至误入歧途、导致犯罪。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外守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主阵地”———网络。具体而言, 思政教师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1) 理性的学习。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是大学生们的首要选择, 教师在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应提前引导他们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分析力,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他们将网络世界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内容的视频、新闻、影视、纪录片等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书本理论结合起来思考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 计划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用“支付宝”和“网络商城”解决日常所需, 但其间暴露出的重复消费和物资浪费问题不容小觑。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购物, 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纯粹的消费者, 父母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 学会感恩从珍惜父母的付出开始, 学会成长从合理计划生活开始, 学会奉献从将节约的物资捐献给希望工程开始。 (3) 节制的娱乐。即便在课堂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无奈于某些大学生无顾忌地上网聊天、玩游戏而不专心听课, 尽管教师反复提醒, 但与网络世界的丰富变幻相比, 书本理论更显苍白单调。面对“网瘾大学生”、“拇指族”、“手机控”, 思政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学会有节制地进行娱乐, 结合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 联合学工部和各院系政工人员共同作战, 对他们先从从时间、方式、内容上严格强制管理, 根据其自身自律性和“免疫力”的提高进行逐步调整教育方案。
三校园内文化感染式教学
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参加一个或一个以上学生组织, 通过参与学校规定的或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扩充人脉资源、锻炼胆量和口才、寻觅好友知己等。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前,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出现了目标性不明、凝聚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甚至出现大学生是为“捞政治资本”、“找恋爱对象”、“谋求个人利益”而加入某个社团组织等现象。针对此类现象, 思政教师可借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 从两个方面进行感染式教学: (1) 榜样力量。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思想坚定、事业开阔、心胸宽广、知识丰富、人格高尚、富含潜能, 对社会和国家繁荣富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进取心的人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创造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其自身的成长历程和社会贡献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 是当代大学生最值得学习的人生榜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承载着他们青春的梦想和志向, 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付出。教师要教育大学生从榜样身上感受如何实现无悔的青春、如何践行最初的梦想、如何坚定科学的信仰、如何成就一生的伟业。此外, 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生精英、树立身边楷模, 引导大学生向身边人学习。 (2) 价值引领。现在一方面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和灵魂, 威胁着高校的人文价值, 另一方面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社会兴衰的历史使命和革命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因此, 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清醒的睿智头脑去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思想和文化的教育重在“熏陶”和“唤醒”、难在“入脑”和“入心”、责任在“传承”和“发扬”、效用在“践行”和“改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展示着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程, 诠释出一个真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改革之路每一步都浸透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奋斗和创举,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汇聚着每一个老百姓的最朴素的爱国情和最直接的报国志, 而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生们更应勤于造梦、敢于追梦、勇于圆梦。
四社会中体验式教学
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封闭”的校园内学习、生活更新至“开放”的社会中工作、锻炼的教育教学方式。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专业常识,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基本标准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检验。因此, 高校思政教师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及专业特点, 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对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党的相关政策的理解, 既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又能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譬如:参观考察革命圣地。思政教师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通过现场讲解让学生真实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增强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回校后进行材料整理, 撰写调研报告。此项活动能进行实地考察、体验采访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论文写作指导, 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据参加过的学生反映, 此类活动能极大地磨练他们的革命意志, 培养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专题调研。思政教师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的理论, 设计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专题研究项目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周的活动中, 指导教师根据大学生自行选择的专题指导具体实践, 并全程监管、随时辅导。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也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 培养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四个方面揭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四个方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科学信念教育, 分析事物能力培养、自觉践行理论行为培养。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明辨是非善恶, 自觉砥砺品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求新的科学精神;不断强化对书本理论的深刻领悟力, 理论指导实践的杰出驾驭力, 知行合一的完美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9-05-02.
[3]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0) .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6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概论”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 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 能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立场和方法认识和了解社会、 指导实践, 在参与和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接受教育,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同时在高职“概论”课中开展实践性教学, 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探索高职“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概论” 课实践教学就是在任课老师的组织和策划下,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内感知性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采用听、看、讲、读、论、写、演等方式, 利用课堂发言、讨论辩论、模拟竞选、演讲比赛、知识抢答、图片展示、影视观赏、 理论宣讲、新闻述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外阅读、编制手抄报等具体形式, 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提高“概论”课理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进入职场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塑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概论”课要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强化学生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课堂主体意识,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启示和启发,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 校内实践教学
1.校内实践是“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
“ 概论” 课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主导、 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概论”课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因此认真组织和策划好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模式。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讨论、主题策划、研讨原著、辩论演讲、新闻播报、歌唱比赛、 模拟竞聘、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时事述评、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 其中课堂讨论是“概论”课老师经常使用的校内感知性实践性教学方法。 任课老师须提前1~2周根据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主题的基本要求给学生布置任务, 在讲授理论知识后随堂组织讨论。 在课堂讨论中对于讨论主题的选择,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 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现实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并要求把思考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同时, 教师可通过对社会热点及和大学生利益相关问题的问题设置,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概论”课教学中, 教师是比较容易找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中引起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以及和学生利益、兴趣相关的问题组织讨论的。 如在新课内容结束后, 留下一周时间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主题应当是针对整个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提炼出来的, 比如可设计 “解放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转变研究”, 学生通过对与自身利益相关问题的认真思考, 引发他们对自己人生目标定位的探讨, 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从而更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电视电影通过剪辑成10分钟的视频资料引入课堂教学, 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这种形式是让学生通过听、看、讲去领悟或感受现实。 如在学习“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 组织学生开展“歌声飘过三十七周年歌咏比赛”活动, 学生通过查找和收集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经典歌曲, 分析各种歌曲的发展脉络, 讲解各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在课堂上演唱, 在欣赏音乐和演讲歌曲的同时, 掌握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伟大成就, 教学效果比老师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好多了。
2.校园文化活动是“概论”课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校园文化活动包括聘请专家讲课, 组织开展学术专题报告、汉字书写比赛、知识抢答、征文比赛、创新创业大赛, 校园文化文艺节及学生社团协会活动, 党课团课培训学习、板报展示、橱窗宣传栏、文化艺术墙, 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 学校精神等都是相当不错的实践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创新“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时, 一定要立足于校园环境, 举办类似于“百家讲坛”式的校园文化讲坛,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 如在我院组织的“狮山讲坛”举办了“理性认识宗教, 自觉履行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的主题讲座, 也有从曾国藩的家书来谈“批判继承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的讲座, 还有“汉字学视域下的《老子》———‘报怨以德’”的讲座等。
在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时, 可整合教学内容。 如将第六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第八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两个内容进行整合, 结合学生校园生活实际, 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美丽财工院’摄影活动”, 要求用镜头、语言、文字描述校园环境之美, 学生以摄影作品4—8张照片, 并配有150字以内的文字介绍在课堂上以PPT形式呈现。 学生通过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美, 表达对中国梦、国家梦、家庭梦、校园梦和个人梦的理解。
通过校园文化讲坛、各类活动和竞赛, 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和学生自己的文字描绘出来, 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生活学习情趣。
3.现代网络实践是“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平台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交流平台, 思政课特别是“概论”课的育人环境, 应该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结合, 根据贴近现实、贴近教材、贴近学生头脑的原则, 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其育人功能和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日益完善, 信息化技术手段日益推广, 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智慧化校园建设不断推进, 为学生利用丰富而优秀的教学资源创造了条件。 因而现代网络信息、数字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正日益成为“概论”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
在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时, 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已查找和收集的资料, 以及运用集文字、图片、数据、音视频于一体的资料来分析论证“概论”课中的原理和现实问题, 使学生对“概论” 课的学习有了立体感和直观感。 如在实施课前10分钟“新闻播报”实践活动时, 将学生以3—5人 (或以寝室) 分为一个小组, 按照课程内容划分项目专题, 让学生课后分工协作, 以制作PPT形式的作业上传到老师的世界大学城空间中。 老师择优选用在课堂中由学生播报形式呈现, 学生播报后相互点评打分,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教学表演和互相点评分数进行分析阐述和开展思想教育。 二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完成课外作业, 如利用微信、QQ交流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时代责任感, 关注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登录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和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空间课堂开展自主学习和网络答疑活动, 加强师生之间课外交流与沟通。
(二)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 应当突出地方特色, 如我校先后建立了衡南县工联村、衡阳县大学生创业基地、衡阳市博物馆、衡阳保卫战纪念馆、湘南学联、夏明翰故居、王船山故居和湘西草堂、罗荣桓故居、雁南监狱、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校外德育教学基地。 通过开展走访新农村、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志愿服务、法庭旁听等校外实践活动,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使教学进一步深入,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素材, 从而化教为学, 化学为思, 化理为情, 化知为行, 强化课堂认知。 学生通过撰写社会实践活动后的感悟, 加深了对“概论”课基本原理、观点和知识点的理解, 其实践能力政治素养、理论品质不断提升。
总之, “概论” 课应当以课堂内外各种实践项目和内容为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深化和研究实践性教学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如何结合高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行业要求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还值得进一步摸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林春逸.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武汉) , 2012, 9 (上期) .
[2]李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神州, 2013, 6.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7
为了深入贯彻邓小平倡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切实解决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我们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改革,这对实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颇有意义的。
一概论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
第一,概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与教学时间的特定性和有限性的矛盾。目前,在高等院校开设的概论课,是由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理论组合而成的,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庞杂。既有横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军事、党务、外交和不断新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纵向的重大理论的提出、形成、发展、完善以及与时俱进继续创造的新理论。所有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权威性,而且也具有相互联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对具体内容不敢做任何的调整,对每个理论问题的讲解都力求做到全面、完整、系统,结果只能是面面俱到、平淡无味,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概论课教学内容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横向交叉性和概论课自身内容的纵向重复性,与大学生个体需求教学信息新颖性的矛盾。从概论课与其他思政课的横向看,“思想路线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哲学部分内容有重复。“市场经济理论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有重复。概论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更多的内容重复。从概论课各个章节之间的纵向看,第五章、第八章和第十章都有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内容。第三章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其中有“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第三章的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其中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实际上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虽然所讲授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从标题和内容方面看也存在着重复。第五章第一节中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其中讲到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第七章第一节中又有“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节内容又出现了重复。另外,大学的概论课与初中高中部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多重复。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这些重复,不分主次,那就会使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新鲜感,由此便会萌发一种强烈的厌学情绪。
第三,概论课教学内容鲜明的政治原则性和理论指导性,与大学生面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一般说来,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从现当代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原则,是指导我们深化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国际社会问题、国家现实问题、群体利益问题、个人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等等,都是一些实际问题,有的还是极其严肃的政治敏感问题。对这些极为具体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本人往往把解决的期望,不恰当地寄希望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找答案,而主要的又是寄希望于概论课给出具体而又明确的答案。可是,概论课所提供的理论仅仅是指导我们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概论课不是解决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的答案库。这种认识上和要求上的误差,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兴趣。
二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确立精讲原则,把握重点问题。概论课是高等院校的公共理论必修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课时方面,明显不如专业教学的课时多,因此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自然体现出教学时数的有限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确立一个“精讲”原则,通过精讲,利用有限的时间解剖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以“精讲”原则开展概论课教学,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革新、教学内容要更新。在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的同时,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因此对每次课的课型设计要精心,教学的内容要精选,对概论课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和重新整合,形成专题,力求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达到教师讲解精辟,学生掌握精华的效果。
以概论课教材第一章和第二章为例。根据“精讲”原则,应当把这两章整合为一讲,即“第一讲: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这一讲可讲四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讲的“精讲”,应该强调几点:第一,对每个理论成果形成的基本过程不必详细讲解,直接讲该理论提出的起点和形成(确定)的标志。至于理论形成的过程,只做简要的说明即可。因为有些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表述并不成熟,尚未确定,讲述起来不仅繁琐,而且给学生一系列的没定形的甚至是不需要掌握的“准理论”,对学生理解最后成熟的理论本身并无意义,甚至受先入为主等因素的影响而干扰了对成熟理论的记忆和理解。第二,在这一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只做简明扼要的介绍,每一成果的具体内容不展开讲述,避免与其他各讲的内容重复。第三,每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不单独讲解,而是集中起来作为一个问题统一讲述,重点讲述共性,对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个性略加说明,减少讲述中的重复和混乱,便于学生消化和理解。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不单独设为一讲,将其作为“第一讲: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讲述。应该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讲述是题中应有之意,没有必要把产生于成果的精髓与产生该精髓的成果分别设为一讲。另外,在讲述每一个理论成果时,也不必单独讲述各个成果的精髓,防止给学生造成视乎每个理论成果有其各自的精髓的错觉。
通过“精讲”,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整合,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突显出来了,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坚持求是原则,突破难点问题。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受这一特点的影响,有些政治敏感问题不好展开讲,有的甚至采取回避的方式干脆不讲。有的不得不讲也是不痛不痒地照本宣科、鹦鹉学舌般地重复教材上的结论。使学生听起来如同八股,没有味道。凡是这一类的问题,一般都属于教学难点问题。突破这种难点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坚持求是原则。
例如,在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这一讲中,应该坚持求是原则:第一,应该给学生们讲清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已经打开了国门。当代大学生常常把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截然分开,甚至有意无意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因此也就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内在规定性。在讲述有关对外开放的问题时,应该简要介绍一下建国后中外关系的变化,尤其是要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在这些重大变化时期开始引进先进设备的问题等。这些重大事件为确立对外开放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在讲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没能明确制定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时,既要讲清我们党认识的问题,也要讲清当时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实行和能否实行对外开放,不完全取决于中国方面,因为这里有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的问题。第三,我们党和国家重视对外开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开始的,直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才把对外开放定为国策。这种国策的制定,与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关,但是也要说明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总趋势有关。这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和不断改善领导非常有利。
在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时,教材上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这种解释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不科学的,是传统性思维的延续。因为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并不一样,如果一样为什么在宪法和党章里不直接写无产阶级专政而写人民民主专政?实事求是地说,直接阐述人民民主专政要比强调“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好得多,既客观又科学,同时也比较符合现实中国的实际。忽略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差别,有意无意地把人民民主专政等同或归属于无产阶级专政,恰好是我们党曾经发生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重新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正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纠正,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强调这个“实质”呢?实事求是地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涵效果会更好,更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还有诸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表述问题,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章、节、目中的地位和科学阐述问题等,都需要坚持求是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述,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涉及某些重大理论问题应该慎用绝对性的语言表达,特别是有些缺乏前提性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不顾及几十年改革实践已经显现的实际后果,尤其是不能与后面重点讲述的科学发展观相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虽然很大,但是如果不能坚持求是原则讲清楚,想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是不可能的。
概论课就其性质来说属于理论课,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就是解决世界观问题。无论是改变错误的思想认识还是确立正确的思想认识,都需要坚持求是的原则,没有求是原则的理论说教是没有实效性可言的。
第三,贯彻管用原则,破解疑点问题。解决概论课的实效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学生真学真信的问题。仅从内容方面说,就是要把抽象的理论讲活,把具体的问题讲真,把模糊的问题讲准,把疑惑的问题讲明。让学生感到可信才能真信,感到该学才能真学,感到有用才能管用。
学生不学不信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疑点没能解开,使他们感到我们讲解的内容没有可信度。这一点几乎成了大学生厌学和不学思政课的拦路虎。当然,解决“真信”“真学”问题实际上是很难的。
比如,一些政治性极强而大学生又不太认可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当代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所产生的疑惑并没有完全解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教材回答得不到位,缺乏针对性,使人有一种打隔山炮之感。在强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根本不同的时候,所提出的三点本质区别过于原则和笼统,而且是运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优点与西方国家议会的缺点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方法本身和比较的结果不可能让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信服。当然,对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应该强调的,但是非本质的东西对学生理解本质的东西是有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化。
其实大学生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疑问,只能通过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比较才能得到排疑解惑的教学效果。在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时,也把实践中已经暴露的不足讲清楚,在讲述西方议会制度的不足时,也客观地介绍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方面,这样对学生正确判断和理解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确性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国家多党制的比较问题。在当今信息极其发达的时代,大学生能够获取很多有关西方世界的信息。比如有些西方国家总统或政界要人,不管他是在任期间还是卸任之后,只要是违法就会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各政党之间的监督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力度,并不是教材上所说的资产阶级把政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那么简单。大学生看到的是西方国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尽管存在现象与实质之别)。与此相关联,他们也看到中国有些党和政府官员身上出现的腐败现象,法律在这些人面前某些时候无可奈何。各地连续发生由于官僚主义导致的群体事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由于利益驱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得不到惩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加以科学说明和解释,就无法解决大学生的“真信”问题,概论课的实效性也就自然流于空话。这是一个不能回避也无须回避更无法回避的问题。
还有诸如两极分化的标准和标志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例问题,中国共产党内腐败程度及其底线问题,都是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难以回答的疑点问题。在教学中不解开这些疑点,思政课就无法达到“管用”的目的。因此,必须坚持“管用”原则,有理有据地破解这些疑点问题,才能达到开设概论课的目的。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8
关键词:高校,概论课,教学,有效性
1 上好第一堂课, 引起学生兴趣
把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课讲成学生欢迎的课程, 第一堂课非常重要。经过了大一的求学过程, 进入大二的学生对政治课一般多带着无所谓的态度, 有极个别学生甚至带有厌恶心理, 所以能否在在第一堂课吸引住学生, 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非常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 要吸引住学生, 在第一堂课里需要讲授这么一些内容。
第一, 此课开设的目的。很多同学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政治课的作用。实际上政治是鲜活的, 因为政治和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如果把此课改为当代国情分析, 相信相当多的同学会非常感兴趣。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社会, 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 而此课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钥匙。为此, 我拿出一些案例来证明此课的强实用性。如炒股大王杨百万, 曾对人讲述炒股秘诀之一是“炒股要听党和政府的话”, 这很好说明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性。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如果不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还是合格的大学生吗?通过这些语言来激发大学生对此课的重视。
第二, 此课对学生的益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的普及, 拜金主义的影响, 使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新观点、新事物, 再加上其涉世未深, 对社会了解片面, 又有着很大的感性认识, 因此很多学生“未老先熟”, 实用主义非常盛行, 对英语课、专业课非常认真, 政治课等公共课则敷衍了事, 这对政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因此在第一堂课告诉学生此课对他们的作用就非常有必要。正确分析社会领域中种种复杂现象,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这些必须告诉学生, 同时用鲜活的案例来证明, 使他们心服口服。如金融危机后如何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究竟是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如可看待查韦斯的社会主义?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即吸引眼球, 又可以帮助学生怎样来正确看世界, 让他们耳目一起。同时, 针对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用概论课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讲授, 让学生明白这门课对他们不是可有可无, 而是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例如, 针对个别同学说政治课是“洗脑课”之类的观点, 可以明确告诉他们西方政府同样非常喜欢“讲政治”, 并用美国之音的案例来证明。
第三, 讲清此课的结构脉络。针对学生认为概论课太厚太重的畏难厌烦情绪, 用“1、2、3、4”四个数字来对全书进行归纳概括。全书围绕一个教学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展开, 讲述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阐明三条特色道路——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由此全书十五章实际上只有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总论, 即第一章至第二章。这部分主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精髓。第二部分为毛泽东思想的两大内容, 即第三章至第四章。第三部分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即第五章至第十五章, 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 又可分四块内容。这样一归纳概括, 让学生对全书的结构脉络有了很好的了解, 从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畏难厌烦情绪。
2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很多概论课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每章的重要观点、基本内容等传授给学生, 把学生仅仅当成是接受知识的载体。这样的教学模式自然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分离, 这样两大主体在课堂上就很难形成良性的互动。因此, 一部分学习自觉的同学, 能够理解灌输的理论并自觉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一部分同学课堂上也能认真听课, 但行为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少数同学则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就很有必要。
概论课的教学模式有很多, 可以运用启发式讲授、课堂讨论、内容辩论、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自觉做到由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自己曾在每个班级举行了一次有关此课程内容的辩论, 发现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 也大大加深了所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 教师在运用启发式讲授理论时, 需注意两点:第一, 课程内容要有变化, 要与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 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第二, 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改造, 使其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同时增加视频资料的应用以增强效果。
3 不回避热点引导学生辩证看问题, 帮助学生成长
部分“90后”大学生从小是“为父母而读书”, 辛辛苦苦考上大学, 以为未来一片光明时却发现可能“毕业等于失业”, 对未来开始迷茫。而且“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 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并喜欢独立思考。如果思想政治课无视这些现实情况, “躲进小楼成一统”, 学生肯定不爱听。因此关注他们关注的问题, 留意他们留意的热点, 这才能让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知识, 也要提出自身的见解, 增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照本宣科”上;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以体现此课的与时俱进性, 当然更增加了此课的实用性;另外, 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看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那样会有相当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 我们常利用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及学生关心的问题来说明理论知识, 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适当设置提问或陷阱,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回答或辩别真伪。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教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容易, 但教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则很难, 尤其是对大二的学生。这就需要每一个概论课老师从熟悉教材出发, 从了解学生出发, 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终使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篇9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 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 案例教学法中的实际 (案例) 来源于现实生活, 具有真实性;其次, 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 经过筛选、提炼后的成果, 更能反映实际, 也更具有说服力。它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当代大学生处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成长环境中, 他们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的特点, 一方面自强自立、勇于创新、渴望成才、积极创业, 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 以生动具体地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和思想活动过程的案例为载体, 把课堂教学与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进步与困惑、喜悦与苦闷联系起来, 能够帮助、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 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 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好地掌握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增强认识能力。其次, 案例教学法相比于一般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得多, 生动得多, 学生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丰富、生动的案例, 凭借灵活的教学方法, 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出理论, 同时运用理论分析案例,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案例教学法本身的特殊性决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 并运用理论来认识实际问题, 逐渐地会养成一种习惯, 自觉地运用已学的理论去观察社会, 去正确地把握社会。最后, 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收集一些材料,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精选那些既能紧扣主题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 同时教师还要设计出怎么切入、怎么引导, 使学生一环扣一环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观点的教学方案。因此, 要搞好案例教学法, 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而且要有驾驭材料和较高的分析能力, 这无疑会推动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初见成效
从案例互动教学的实施效果看, 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第一,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同学形象地说不再是“见招拆招”;有的同学说:“这种方式的确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我们的自主学习, 使我们主动用心地领会知识, 因为主动, 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更深刻, 这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我想对于专业课同学应该也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二, 学会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 锻炼了文字能力, 弥补了理科学生的不足。有的同学说:“这次作业形式使得课本上的知识有机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分析, 这使得知识活了, 所以分析的过程是真正在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背书的过程。”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 包括写作业, 组织语言都是我们平日里没有机会锻炼的, 这次作业真的有很多的作用。当然, 收获最大的还是对于原理的理解。”
第三, 学会用所学理论去分析问题, 真正体会到学习理论的乐趣和收获, 使理论联系实际不再是空话, 帮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的同学说:“这种学习方式更加自主, 也需要查询资料和独立分析, 也使学习比较有乐趣。”有的同学说:“这样做锻炼了我们寻找资料, 分析资料的能力, 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最后我想说马克思理论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工具。”
教师也有多方面的收获。主要是促进了教师对难点问题的研究, 积累了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的经验;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 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和汲取了理科个学科的生动的案例以丰富课堂教学;为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可以惠及更多的同行和学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要搞好案例的采集与组织。搞好案例教学就要组织人力, 采撷汇总那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正面、反面事件, 并进行总结提炼。
其次, 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 不是简单移植其他课程的做法, 而应体现该课程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应该始终把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讨论放在重要位置, 注意做好精心选择案例、围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方面的工作。
比如, 在讲授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内容时, 可以引用丛飞的案例。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中,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首要在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在于爱。丛飞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没有丝毫保留。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 用歌声点亮希望。丛飞的爱是奉献、是付出, 不求回报;丛飞的爱是真诚、是知足, 不求感恩。他已经把奉献当做了自己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使负重前行也不改初衷, 丛飞就是我们行动中的“高山”。
本案例分析建议从以下3条线索入手:
1. 面对一个向社会捐献300多万, 同时又负债17万的穷光蛋时, 你有何感想?
2.“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 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从丛飞的行动中, 我们采取什么行动?
3.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在构造和谐社会中, 如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深入开展案例教学的思考
当然, 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 教学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但收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批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 会大大增加教师工作量, 让教师不堪重负。其次, 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案例, 教师进行案例点评, 增加了教学难度, 对现有教师素质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 教师如果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讨论和点评就难以深入或仅停留于就事论事, 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次, 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案例教学要求人数规模适中, 为保证学生充分交换意见, 班级规模以40人以下为宜。班级规模的缩小要求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最后, 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交流、使用, 以及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素质的提升等, 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子林.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5) .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07-21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目05-19
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11-03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12-11
毛泽东思想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07-22
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概论论文08-22
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5-30
毛泽东思想概论散的知识点07-26
[山西]毛泽东思想概论(单项选择题)汇总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