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2024-10-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共8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篇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读了这本书,使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一、本书在吸取以往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它既讲清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又讲清了它的历史根据和实际基础,即:科学判断国际局势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情况及党的现状;既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又分析了它产生的国际背景;既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又阐明了它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论述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关于理解 “三个代表”的内涵与意义,本书的第三章、第四张及第五章着重讲述分析了三个代表的内涵与意义。既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不是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正确把握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论述,首先要充分认识它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是因为它揭示我们党具有先进性的固有社会阶级基础,体现了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阐明了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一首要“代表”,还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然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论述,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什么?因为不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就不可能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供理论武器、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三个代表”中的第三个代表,是要成为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三个代表”思想中提出了这一条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出现没有或不能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象或倾向。所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论述,既是对我党过去和现在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肯定,也是对现在和今后的提醒。

第四、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这表现为: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比如,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样一些重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包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使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报关S11-2 杨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篇2

一、教学环节的设置

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实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 学生掌握理论时, 灌输式的理论讲解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实践证明, 课堂趣味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是紧密相连的。针对这一实际, 我在课堂讲解设计时, 授课主要分为课前案例预习、课中案例理解、课后案例巩固。授课前精心准备好各个阶段的实际案例, 组织设计好讨论环节、讨论方式。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方法, 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演讲、正反方辩论、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方法, 课堂趣味性、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2. 提倡灵活学习方式。

主要是分组讨论来进行理论的学习。首先, 学生自己提出与所学理论密切相连的现实实例和问题;其次,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牢记了理论;同时, 又提升了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辅助以灵活的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在这一教学思路中, 把理论教学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来阐述, 以点带面, 即以重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授课,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教学 (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时, 以教学片中的辽宁两大厂家为例, 让大家充分了解产品计划配置导致的“产品大旅行”, 进而增加产品成本概念, 以此为主线,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或演讲, 分析根源, 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使教学内容贴近理论、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 完善目前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教学和学习中秉持“走出去”方略的重要模式, 这就为我们强调了社会实践和调查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反馈, 可以看出, 学生十分喜爱这一课外学习形式, 加之教师的有利引导, 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 活动可以吸引学生, 产生疑问, 要来课堂上寻求答案, 这样, 在及格率—到课率—流失率减少问题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 可以在辅导员和班委组织下, 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次数, 注重与市委、工会、社区等组织的联系, 建立持续的实践基地。

4. 充分发挥理论的号召力。

可以针对不同时期理论学习的热点, 采取引导学生加入的做法, 比如讲座、新老学生的经验交流等。实践证明, 这对于学生把握当前热点理论是十分有利的。在讲解科学发展观时, 我采取首先让进行理论专题学习后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学习心得, 然后, 结合代表性行业进行实际联系分析, 大家畅所欲言, 理论在轻松的交流中得到巩固。

5. 及时进行课程复习、考试和授后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理论考试的特点, 对学生在复习、考试、答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 从课前、课中、课后到考试的整体环节下来, 教师和学生同时跟进,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知学生所想、知学生所需, 提供优质的授课和授课反馈。

二、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探析

邓小平理论课程自开课以来, 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我们依据现代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创新, 在授课中注重“以问题的提出为背景”, “以解决问题所需理论为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分析、综合掌握理论的能力为目标”,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形成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课程讲授重点的这一教学特色;建立了“课堂分组讨论”、“第二课堂”、“课前案例提问”、“课程中的小论文”、讲座式、案例式、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多样和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教学案例选择要细致。

成功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案例选择要精挑细选, 教学实践中我秉持选择的案例必须真实、明确, 带有全局的理论指引性。比如, 我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专题时, 就以“跑马乡的故事”为例。案例内容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 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 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 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 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 我可以抓来吃, 这个队种的菜, 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 小孩也不分你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针对这一历史现象, 我们要求大家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这一教学案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是我国在对社会阶段认识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另外, 直观性、形象性强, 让学生在一笑间澄清一些理论是非认识, 解决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是我们认为的这个样子吗, 什么是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等等。学生进行故事性的问题分析,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非常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当时是多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认识到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 我结合马克思论著中对于粗糙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给予适时引入, 使得大家对这一专题理论进行针对性了解。整个案例分析中, 同学们十分感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课前准备要充分。

这里主要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两手准备, 包括提前发放案例材料、案例问题, 或进行网上公布, 要求大家可以主动组成小组讨论, 也可以自己谈谈看法。由于准备充分, 课堂上的辩论气氛十分热烈, 局面生动活泼, 大家对初级阶段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这一方案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

3. 讨论中要给予正确和及时的引导。

案例讨论, 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重要因素, 缺一不可, 要进行思考、参与、时机、发言的引导, 保证理论掌握的正确方向。例如, 围绕“跑马乡的故事”一例, 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结合自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初步的认识表述。有的同学说, 对于这一故事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相矛盾的;有的同学说, 这一故事对于我们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积极作用;也有的同学说, 正是因为百姓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区分不清, 才引发认识上的混乱, 这就要加强理论的火车头的指引作用。我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 同时也介入相关理论, 为大家介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 也为大家描述了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生活状态的表述。引导大家将理论点联系起来, 同时进行分析的深入, 同学逐步获得了对理论问题的正确认识。

4. 点评总结要跟进。

最后,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给予及时总结。 (l) 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也是社会阶段过渡的重要环节。 (2) 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特指我国的一种阶段描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阶段的一般理论时指出, 这是社会阶段发展规律的必然。因此, 这一初级阶段在在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积累, 构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 这一初级阶段的存在必然带来一些消极的因素和问题, 但决不能否定其积极作用。结论是:“认清中国的国情”,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要充分认识, 不应急于求成;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概括了当前我国的国情, 是实际的指南和依据。通过课堂上的及时点评和总结分析,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5. 短片播放可插入。

教学中可以截取一些记录片、教学短片, 组织学生观看, 形成感性认识, 从生动的实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目前《新中国》、《世纪之光》、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毛泽东》、《世纪伟人》系列等教学片都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适时引入。比如,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讲解中, 我精心准备了杨澜主持的“叱咤风云录”之改革开放短片。短片生动、直观, 对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有所涉猎。观看中, 我适时提出重点、问题, 大家在浓厚的氛围中熟悉了理论, 了解了理论的历史风貌。

案例教学对于公共理论课程还处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 也是教学体系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组织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案例教学和教学环节设计要注重科学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也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案例设计的主要指南。案例从现实生活中来, 同时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 对案例教学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提炼, 力求新、准、宽, 丰富生动, 加之有说服力的专题片作为案例辅助, 才能备受同学欢迎,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转变“我要教”的教师主体思路, 形成“我要学”的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际调查中发现, 90%以上的同学对于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短片讨论等方式十分感兴趣, 学习热情和兴趣比较高。通过必须参与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主动意识的熏陶, 唤起学生的学习冲动, 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 寻找答案, 从而将单纯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一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二是努力处理好讲授与自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把教学目的与要求融入其中,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等综合素质。

3. 适当加入原著的品读, 与历史相结合。

比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 都已成为引入的重要内容。所以, 结合建设实践, 了解时事政策, 本身就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平时看电视、读报纸、上网时, 督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了解时政。长此以往, 在学习中就会逐渐增加理论积累。其次,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那里去, “回到”中共中央的有关重要文献那里去。根据自身实际应拿出一定的时间阅读经典原著, 边读边思、细细品味, 甚至可做读书笔记。

纵观课程总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门课程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其内容的, 从内容体系上说, 体现为课程学科范围较广;理论与政策关联性较高;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得较为紧密等特点。我们也会在教与学中遇到许多目前还不能充分解释和解决的现实困惑。但我相信, 经过探索, 会逐步提高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水平, 进而探索出更好的适合学生和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

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例, 从教学环节的设置、实际教学方式及案例教学方面, 进行了公共理论课程的授课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对现实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刘美珣, 程建国.清华大学改革“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实践及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00, (01)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篇3

一、我们要充分认清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极端重要性

基层党组织是党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党的细胞。党只有通过基层组织,才能把分散的、单个的党员组织起来,才能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形成团结统一的力量和整体的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建设搞不好,党的领导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进一步统一基层广大党员思想,适应全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客观要求。但也有一些同志在领会具体精神以及如何贯彻落实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但这些模糊认识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要求很不适应,必须进一步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的要求上来,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要求。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跟上党的整体建设的时代步伐。

二、基层党员更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第一,基层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第二,要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特别是我们在面临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如果我们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那就谈不上保持先进性。所以对每一个同志来讲,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际,尊重规律,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真正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第三,要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本领,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特别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当前,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应该要特别注重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想方设法带领困难群众解困致富。同时,生产生活困难的党员也要顾全大局,积极进取,学习新本领,实现再就业,努力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第四,要具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宽广胸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多变的状况,共产党员要以宽广的胸怀,正确处理同志间、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认识差异。有不同认识、不同做法,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都应该相互谅解和理解,努力防止和克服各种破坏团结的现象。

第五,加强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在当今多样、多元、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前,共产党员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面临着各种消极影响和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精神,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模范地遵纪守法,把党纪国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的侵蚀,经受住严峻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当前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与“三个代表”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这些年,各级在抓基层建设中,把党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普遍增强,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必须进一步强化组织功能,解决好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必须强化思想政治领导功能,着力解决部分党员先锋队意识和政治意识淡化的问题。党员的先锋队意识和政治意识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因此,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切实强化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领导功能,针对基层党员队伍的现状和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一定要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指示统一党员思想,切实把握正确思想导向,帮助广大党员在重大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自觉讲政治顾大局。

必须强化集体领导功能,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建设中核心领导地位不够突出的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切实强化集体领导功能,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上下功夫。首先,要帮助基层党组织把集体领导上升到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根本领导制度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要帮助基层党组织牢固确立程序就是原则的观念,自觉按有关程序进行集体领导。再次,要帮助基层党组织把党委、支部决议的正确贯彻执行作为集体领导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来对待。只有集体领导功能增强了,核心领导地位突出了,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才有可靠的保证。

必须强化党管干部、党管党员的功能,着力解决原则性战斗性不强,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弱的问题。按党的原则、法规和上级的指示、要求,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进行严格的管理,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功能。

四、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决定和影响着党委、支部集体领导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基层建设乃至国家建设的质量。因此,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上下功夫。

一是既要激发内在动力,又要强化外在压力,努力形成理论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既要强调学习过程,又要强调学习效果,努力依靠制度的落实提高学习质量。三是既要强调提高理论素质,又要强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上见成效。做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五、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与职工接触最多,能否成为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关乎机关党组织的整体形象。因此,必须坚持从基层抓起,从每个党员做起,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但是,在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有的党员干部贪图安逸,厌烦基层的艰苦生活和环境,淡漠了奉献意识,降低了工作标准。这些都是与我们党的宗旨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因此,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就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同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党的中心工作,更自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篇4

郑永廷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十六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推动这项工作,中央印发了纲要,中央、省委分别发出了通知,特别是今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我参加了这次理论研讨会,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本质要求和学习贯彻中应当坚持的科学态度,深刻阐明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已经学习两年了,我也参加了省委组织的两次宣讲,为什么还要兴起学习贯彻新高潮?我理解,主要是我们党和我国社会的三个方面的客观需要。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需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历史性课题。一是要科学判断世情。大家知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面临着发达国家强势经济、科技的挑战与威胁,面临着动荡多变的国际局势。也就是相比之下,我们的经济、科技优势不如别人,我们必须而且可能发挥我们政治上、思想上的优势,形成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竞争力,才能抗拒风险,把握机遇,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否则,我们会被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化浪潮冲击得离散、被动。二是要科学判断国情。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多 人口、多民族、广地域的国家,加上在市场体制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地区、行业、个体之间,都事实上存在差距。因此,保持全党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推动社会物质、政治、文化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需要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否则,党和国家就会无法统一而导致无序和冲突。三是科学判断党情。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执政党是维护执政党的既得利益、不求进取,还是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领导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就是要不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旗帜的问题。总之,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历史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我们不仅要从三个客观需要阐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还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指导性,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指导思想的价值。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说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一个历史性贡献。既然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就要坚持长期学习贯彻下去,就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并丰富、发展它的内容。

为什么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呢?我谈一点认识。

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有的同志说,为什么这三句话就可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这三句话,是集中概括,这个基本点本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个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确实都有阐述。但是把发展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综合在一个体系之中,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并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高度,特别是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党的指导理论,这是党的历史上没有的。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只物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这一点讲的是创新性。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有着内在的有机的逻辑联系,成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它的内核。这三句话本身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这样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的最本质的要求,这个本质要求就是 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反映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根本的任务。这一点讲的是三个代表思想内在逻辑性。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博大精深,始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反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就是说它的涵盖面是全方位的。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说它是系统的科学理论,还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组成。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列举了“十个关于”,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一直到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这“十个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就是一系列新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点讲的是体系性。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联系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党成立以来八十年的经验的基地上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了解一个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要从它产生的实践基础去分析。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地展开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十三年情况非常复杂,面临着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20世纪以来最重大的挫折,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四十多年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面临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面临着国内发生**以后西方敌对势力的制裁;面临我们国内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可以说内外的压力都很大,情况很复杂。这十三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治国治党治军的任务很艰巨。这十三年来,变革、创新、发展都是历史性的。这一点集中讲的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践性。

第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起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理论的发展创新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条件,形势的需要、实践的基础这是一个方面;实践的经验提升为理论需要做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努力,这种努力就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广大群众在改革、建设的实践中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智慧,创造了业绩,创造了经验,这是理论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把这种分散的不系统的认识加以提炼,加以概括,就是理论认识理论思维的过程。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代表,对“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卓越贡献。他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这一点讲的是“三个代表”的群众性。总之,“三个代表”思想俱有鲜明的创造性、内在的逻辑性、完整的体系性、坚实的实践性、广泛的群众性,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党长期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坚持三个结合:即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做到三个下功夫: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上下功夫;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全面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理论上下功夫;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张德江书记要求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努力做到“求新、求深、求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最先在广东提出来的,我们广东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态度要更加坚定,学习要更加深入,贯彻要更加坚决。我们必须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促进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实现当好全国排头兵的历史性要求,在三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交出优异的答卷。

二、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实际提出来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碰到的主要问题是克服不顾中国国情,照抄书本和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主要解决以王明为代表把俄国革命的模式、把共产国际那一套直接用到中国革命上来,认为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完全脱离中国国情,因而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就特别强调地提出,实事求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碰到的主要问题,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和左的错误的束缚。不冲破这些束缚,就不能开辟一条新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面临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面临着国内各方面的深刻改革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是突出与时俱进,就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典范。这条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惟一选择。没有这条思想路线,就没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敢于面对实际、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又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应对的策略,推动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把实践的主动性和理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第二,既尊重老祖宗,又敢于讲新话,既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又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理论创新,把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第三,致力于中国国情,既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放眼世界、关注世界,把研究中国和研究世界结合起来,以更宽阔的视野来指导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俄罗斯共产党一个领导,俄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认为,“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共在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财富。因为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站得住,这是实际的存在、科学的存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发展的、前进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要突破我们。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辩证法世界观,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畏的精神、宽阔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所以,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并列举了十四个如何,等于给我们出了十四个题目。

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做到“三要”: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要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三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广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得益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当前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例如: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加快发展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如何使外向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并举?如何促进地区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如何推动粤港澳更紧密的经贸合作?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绝不能自满懈怠,而要继续大力提倡解放思想,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的开阔眼光,在不断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中完善发展思想,开拓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三、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战略举措,归纳起来就是8个必须: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下面,我主要讲讲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个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也是首创。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且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把发展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政治和文化,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过政治文明概念,西方有些社会学家对社会也作过三个文明划分的研究,江泽民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全社会政治进步和制度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因为政治文明是相对于政治腐败、政治落后而表现出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也反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化和法律化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进步状态。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成果就是三大文明。三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交融,形成了社会的整体文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存。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性建设,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政治、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文明是关键性建设,主要任务是民主、法制建设,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结构性、制度性、规范性问题,为物质、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性建设,主要任务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政治、物质文明提供导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唯物辩证法高超的运用。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个思想是唯物辩证法高超的运用。它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包括改革开放以后的经验,也包含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当今世界,改革是潮流,发展是普遍的要求,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现在,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例如:宗教、边界、恐怖主义、民族矛盾等。如何既改革又发展又保持稳定,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小平同志说,稳定压倒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把改革 发展稳定根据实践经验加以科学化、理论化,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理论创造。俄罗斯《消息周报》去年11月13日有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所有成就的前提,恰恰是政治问题。许多国家就是因为政局不稳、政局**,经济就衰退。瑞士有几个国际问题专家说,你们把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而且提出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确实是太微妙了。只有东方的智慧和哲学才能总结得出来,所以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人民日报》今年7月3日国际版有一篇文章《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这篇文章联系国际形势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的**,来说明稳定的重要性;《环球时报》6月3日,有一篇题为《稳定就是幸福》的文章,也是联系国际形势说明要珍惜稳定的形势,推进改革发展。

四、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提出来,这是我们新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提出,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这个目标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符合人民愿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战略举措明确具体,特别是把人的发展目标,把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健康素质作为目标提出来,这是第一次,充分表达了党不仅要切实实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而且把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长远发展目标上确立起来。这里我着重谈一下,为什么说新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虽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的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新的世界大战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这样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来发展自己。

第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大程度、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上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进改革、促进发展。我们有可能利用外国的资源和市场来发展我们自己。

第三,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引进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为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不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的老路子,可以在若干方面进行突破,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我们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不少。但是,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们有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理论指导。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各地的发展不平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央交给的任务。锦涛同志要求 广东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新的贡献。按照广东的发展规律,2010年珠江三角洲要实现现代化,全省2020年实现现代化。

当前,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全省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医护人员前赴后继,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夺取了防非典和谋发展的双胜利,赢得了加快发展的主动权。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粤东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起跑线,粤西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显现,粤北山区经济快速起步,省直机关和各部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省委书记张德法同志指出,广东全省已经形成心齐、实干的好局面、好氛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喜人态势。

我们一定要围绕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广东发展上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志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二是坚持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四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拓展珠三角经济圈,带动东西两翼起飞、山区崛起。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增强发展后劲。六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都交出优异的答卷。

五、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坚持党的先进性,中央宣讲提纲,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和性质;三是必须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四是必须坚持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五是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六是必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这样一个有6300万党员、领导13亿人口进行执政的大党,一举一动都举世瞩目,事关重大,我们只能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不断保持、发展先进性。要从以上六个方面体现、保持先进性,首先是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也就是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这是决定性的,起龙头作用。如果理论上失误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错误的观点、一个错误的提法、一个错误的口号,可以影响全局,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什么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如此重视理论创新?就是为了保持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其次,是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都保持与时代和任务相适应的先进性。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党自身建设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和适应新的要求的观念、方法,还要勇于探索和创造符合时代精神、有利于焕发党的蓬勃活力的新的制度、新的机制、新的方法。用制度建设来体现先进性、保障先进性。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新的突破。

再次,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且把增加这种联系贯穿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显著标志,是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如果把这三个方面概括一下,就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有正确的方向;用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党自身有健康强壮、有免疫力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机体;同群体保持血肉联系,就是我们党有取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以及执政兴国的坚实基础。有了这三条,我们党就能坚持先进性,就能永葆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六、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本质的深刻含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所以把这八个字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其深刻含义在于:

第一,要自觉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意识的转化,使党的宗旨始终成为全党的生动实践。立党为公,指的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说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我们党一成立就是为“公”,以前是通过革命夺取政权,现在是领导人民掌握政权;以前是革命为民,现在是执政为民。无论是革命为民还是执政为民,都是立党为公的体现。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党执政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意识的转变,我们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过去我们虽然执政,但在思想上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执政的意义。执政,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满足人民利益需要,但我们过去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说明我们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由革命党意识转变为执政党意识的重要标志,表明了我们党对自己所处的方位、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应该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了新的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确立科教兴国方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文化产业等,标志我们党执政意识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要防止最大的政治优势向最大的危险的转变。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什么?密切 联系群众。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是什么?脱离群众。这也是可以转变的。执政以后,很容易发生脱离群众。苏联共产党垮台了,它从1917年革命胜利到1991年8月24日宣布解散,前后经历了70多年。很多帝国主义都想把它弄掉,想把它掐死在摇篮里。二次大战以后,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但是这样一个政党也垮台了,脱离群众了。江泽民同志总结国际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深刻指出:“纵观历史,不少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其政策主张或多或少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在取得政权之后,就忘乎所以,骄傲起来,维护既得利益,久而久之,就脱离了群众,不再代表群众的利益,最后被群众所抛弃。”在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的人中,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利益的占10%,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7%,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苏共不再是他们利益的代表。所以,纵观历史全局,我们必须防止我们的最大优势转变为最大的危险。所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

第三,自觉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努力适应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转变。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要有好的愿望,但是如何为民为得好?那就是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在复杂的情况下能把握局势,制度正确的政策,领导人民去奋斗。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特别提出,要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问题。又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赋予党的建设新的重要内涵。所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它的深刻内涵。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把它贯彻到实践行动中去。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为什么?因为这关系到党与人民的关系,关系到我们党是不是真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德江同志也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到一心一意谋发展、时时处处为百姓中。前段时间发生的非典疫情,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为了对付疫情,党中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在决策上体现了执政为民。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人,深入到第一线,关心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我们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带动广大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在政协党委会议,有一个女作家,她说,锦涛同志在广东视察时说,知道广东的非典疫情,感到非党揪心。“揪心”这个词是老百姓讲的,从总书记的口里讲出来,非常令人感动。我们广东在这方面作出贡献,死亡率很低,治愈率很高,达96.2%。给全国各地提供了经验,提供了专家。不仅非典防治取得了胜利,而且经济建设也取得了胜利,今年上半年增长12.6%。这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深刻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定把它付诸我 们的实践,成为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篇5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学校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育,所以,我们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从中有了更新的认识。而我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日常生活中,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完成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因为遍览国内外大事的经验教训时,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在处理应急事件和安排国内各项工作事宜中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学习与积累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学习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才不枉费老师及社会大众的辛苦栽培。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鉴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诸多历史条件综合运动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邓小平理论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特点和要求。因此,邓小平理论是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当代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它指引我们走向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它领导中国人民从贫穷落后走向先进和富强,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或是思想的创新发展,邓小平,这位伟大的领导者,他对于中国及中国人民的贡献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是我们永远把这位伟人铭记于心的原因,在社会实践中,它是我们行动的指明灯,在工作中,它是我们思路形成的蓝图,对于我们的行动和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直接来源于邓小平理论,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是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它关乎我国的国计民生,关乎我国的兴荣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昌盛繁荣。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一旦我们违背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们人民的切身利益。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诸多历史条件综合运动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6

胡锦涛同志“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科学判断,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不断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篇7

(一) 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经验

(1) 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 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 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 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 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 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 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 建立市场机制,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 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 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 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 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 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 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有益于总结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 但资源消耗极大, 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 社会发展滞后, 社会腐败、政治动荡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 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 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 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 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 “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 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 因此, 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 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 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 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 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提高执政水平, 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 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 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 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 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 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 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2]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4 (4) .

[3]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5 (5) :1-4.

[4]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 200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篇8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适应时代和实践需要而产生的。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一个体现时代本质要求和特征的伟大理论,都是那个时代深刻变革的反映。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确立了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其影响扩展到全世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深刻变革时代的产物。到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列宁主义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蓬勃兴起。毛泽东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产物。20世纪下半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并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今时代的产物。我们党为什么要在21世纪来临之际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说:“思考这个问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四个“紧密结合”,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足点,也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把握我们的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国际环境看,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下,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种覆盖全球的新变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国家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政党的先进性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这种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和冲击是非常严峻的,迫切要求我们党改变传统的执政观念和执政方式,积极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国内情况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已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日益显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给党的建设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在加快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党的现状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外部受到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中国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对一个执政党来说,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执政地位的巩固,是必须始终关注的两大问题。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主要取决于党的先进性和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执政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不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享乐,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有的甚至个人私欲恶性膨胀,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歪风滋长,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已经严重危及党群关系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和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下一篇:1101班助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