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24-07-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通用8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1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章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吸取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素养

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充分吸取了民族文化的精粹 第三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

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体现了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章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方位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全方位的指导功能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三个代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作的一系列新思考

三、“三个代表”是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第三章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质

一、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二、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三、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节、“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特征

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党的先进性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价值特征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

三、“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方法论价值

第四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中的辩证法 第一节

一、“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二、“三个代表”突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突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法 第二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实践观

一、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二、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结合的思想

三、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的思想 第三节 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

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发展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

第二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第三节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一、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一节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节 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必然要求

二、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三、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第三节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一、加强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必然要求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保持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第一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需要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以创新的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一、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文化创新必须借鉴和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一节

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世界形势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节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军队政治思想建设应放在首位

二、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三节 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当今国内外实际决定的

二、通过提高质量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三、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 第一节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二、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三、争取和平的发展前途 第二节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公正合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节 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一、和平统一祖国是党的历史重任

二、“一国两制” 的成功典范

三、“八项主张” 完成祖国统一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

“三个代表” 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 第一节

一、党建问题的曲折探索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二、“三个代表”的提出标志着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三个代表”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新总结 第二节 新时期党建的崭新课题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二、新时期党建面临的新挑战

三、“三个代表”是党建工程的总体设计 第三节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新时期党建的基本问题

二、不断提高党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三、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的全过程

后记

部分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 “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版。

3.胡锦涛:〈〈在 “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版。4.中共中央宣传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5.〈〈〈胡锦涛总书记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3版。

6.〈〈兴起学习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新高潮〉〉,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7.王伟光主编: <<“三个代表” 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版。

8.李君如主编: << “三个代表” 思想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9.袁秉达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刘润生编:<<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11.戴舟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12.蔡霞著:<< “三个代表”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3.人民大学编:<<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12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4.中央党校编:<< “三个代表” 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15.陈光林主编:<<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执政党建设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陈光林主编:<<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政治建设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陈光林主编:<<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经济建设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陈光林主编:<<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文化建设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陈光林主编:<<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新的飞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邢贲思主编:<<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2

1 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何上好新课程?首要是理解内容的整合、把握整合内容的关联性。

内容整合的合理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门课整合为一门必修课实施教学, 是合理的。理由很简单, 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这个统一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星城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三大理论成果,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继承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 将此三门课程整合, 在内容的联系上更显得合理。

2 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把握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 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 将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这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主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把概论课分成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授课时, 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理论都是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 对此, 我们要找出侧重点, 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点, 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这一点与邓小平理论衔接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侧重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 并通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衔接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尤其是怎么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 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的串连起来, 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传授知识的把握

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是任课教师的授课。

2.1 教师应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中的精髓, 灵活授课。

教师要学习好教材, 深刻领悟、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能针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跟学生进行剖析;吃透教材后, 才能备好课, 以生动的事例充实教材框架, 使整合后的课程更饱满。

2.2 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实质就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能否适当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共同的交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进而让知识进脑。

2.2.1 启发式教学形式

此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问题的抛出、探讨、回收为“一条龙”模式与学生教学互动学习。在此, 教师要具有总体“控制、协调”课堂的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敏感话题, 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 而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正确的分析、引导。互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 是新课程较佳的教学方式。

2.2.2 多媒体教学形式

此课程要求以多媒体形式授课,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接受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排斥感。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不仅准备好课件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更要多充实内容, 播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辅助录像, 如第九章内容里, 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放映《民主法制》, 了解我国民主法制道路的历程, 这样多给学生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辅助教材的一些内容, 很好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以改进教学效果。

2.3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化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实发生的时事政治、案例等参透其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上课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映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来讲解, 效果会不同。如讲授社会主义国体时, 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讲述感兴趣的话题 (如台湾局势) 或结合校园话题给学生举例讲解。

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要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途径) 时刻关心时势大事, 了解新的方针政策, 适当的融入教学内容中, 将教学内容讲活、讲透, 此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新鲜感, 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改变学生对新课程所谓“空、大”的印象。

新课程的整合, 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任课教师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 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上好“概论”这门“熟悉的陌生课”, 相信任课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能很好的完成这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2]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21-2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金融监管 篇3

金融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资金的需求,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这就要求中央银行的基层行,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金融监管,及时预测掌握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状况,在实际工作中要帮助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促进商业银行完善业务经营计划,合理划分贷款、授信权限,总结、推广综合授信办法,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建立科学的信贷约束和激励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促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在货币政策决策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应提高决策的独立性,在操作上完善规范化和增加透明度,从而提高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促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国已加入WTO,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挑战,给金融监管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现实来说,最要紧的,就是强化金融监管,改变监管理念,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强调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通过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银行业强化管理、稳健运行,有利于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效。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银行组织体系,明确市场定位,形成业务特色,要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变企业过分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有利于引导贷款投向,满足不同经济成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努力提升金融市场化效应,支持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要运用信贷政策引导和优化贷款投向,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三农”的贷款支持,对“三农”的贷款支持应做为旗县行监管的重点;通过“债转股”,对技术改造贷款的贴息,发放扭亏贷款和封闭贷款等,支持国有企业扭亏脱困,改组改造,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业务,要使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的比重逐年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贷款投向的调整,促进结构调整,扩大需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以此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是促进经济和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金融监管,是建立良好的金融和社会信用秩序,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先进的行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加强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金融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以良好的社会信用为基础。诚实守信是银行的生命,是金融文化的核心。金融竞争,是文明的竞争,是有序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工作中要以先进文化为支撑,加大科技含量,鼓励金融创新,培养金融人才,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创造力。加入WTO后,金融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用政策留人,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要健全择优汰劣的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特别是从事金融产品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寿险精算、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监管方面的人才;要系统开展教育培训,在抓好监管人员适应性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做好监管人员的提高培训,并重点抓好高级监管人员和监管骨干的培训,全面提高监管队伍整体素质,用先进文化武装监管队伍。

讲信用、守秩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加强金融监管,有利于规范金融和社会信用秩序,树立良好的行风行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行业文化的建设。我们的金融文化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土壤,具有强劲的生命力。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是东西方两种金融体系、金融制度的并轨,也是东西方两种金融文化的交汇。同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努力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敢于“拿来”,勇于“扬弃”。在金融领域,凡是重视金融文化建设的金融企业,往往凝聚着一种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并拥有雄厚的技术、智力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在建设金融文化过程中,我们要把培育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经营理念作为金融文化建设的重点。要用团队精神凝聚人心,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要用创新精神激励人,鼓舞人,要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重要论述武装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员工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恪尽职守、敢于负责的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精神,树立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精神。要通過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为金融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三、加强金融监管,是保持金融和社会稳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金融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金融的安全稳健运行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中央银行通过不断加强金融监管,更新监管理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凝聚合力。

加强金融监管,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首先,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例如,2002年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就是为了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提高金融透明度的必然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银行的投资人、存款人和相关利益人了解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等信息,分析判断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维护广大投资人、存款人的权益;同时,实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是国际上银行监管的惯例,是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条件,也是国际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信息披露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是银行监管的有效补充,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

其次,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人民群众的金融意识日益增强,对金融企业的选择也日趋个性化和理性化。近几年来,通过中央银行监管制度的强化、监管理念的不断创新使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日益增强,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防险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现代银行经营服务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针,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杠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文化为支撑,鼓励金融创新,以强化金融监管为手段,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4

2010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任 琪 2010年12月29日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运用能力,同时还考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

本学期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3.适用范围、教材

本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重庆电大成人教育成人专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陈占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6月第2版、2008年6月第1次印刷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试题类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8%),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12%);简答题(32%);论述题(28%)。

第二部分 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一、重点掌握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2.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一般掌握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基本特征。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重点掌握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完整阐述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一般掌握

1.“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最初提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一、重点掌握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一般掌握

1.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指导方针和重大的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重点掌握

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 2.党的思想路线的新阐释,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二、一般掌握

1.准确理解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 2.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重点掌握

1.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 3.理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一般掌握

1.理解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的原因。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重点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二、一般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重点掌握

1.“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 2.党的十五大与“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3.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一般掌握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重点掌握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科学内涵 3.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一般掌握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重点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一般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一、重点掌握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二、一般掌握

1.理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一、重点掌握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一般掌握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十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重点掌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二、一般掌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十三章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重点掌握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3.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扩大两岸交往,实现直接“三通”,促进祖国统一 二、一般掌握

1.“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

一、重点掌握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二、一般掌握

1.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重点掌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

3.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 二、一般掌握

1.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2.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

第三部分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门党和国家对加强____自身工作__________________战略的思考。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是___科学技术__________________竞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认真总结党的80年_____历史经验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

4.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______经验______________,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______特征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5.2005年10,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__________和谐社会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

6.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_____基本国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992年6月,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_________市场经济_____________这个提法。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我们党在______16次____________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____________中国________,面向_____世界_______________,充分借鉴吸收国际社会关于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问题的经验教训和理论研究成果的结果。

10.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________科学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关键。11.在党的____11届3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12.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______自力更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原则。

13.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加强党的________执政能力建设________________为重点。

14.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________________国情__________________,总结我国__________发展实践________________,借鉴国外_________发展经验______________,适应新 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5.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_______________中国特色_____________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具体筹划。

16.在改革中要坚持____________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方向。

17.衡量我们该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__________“三个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

18.1979年,_______________邓小平_____________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当今世界的主题是_______和平与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_______1978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理念,顺应了__________当今世界_____________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________________发展经验____________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22.__________创新__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___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解放生产力。24.党的十四大正提出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市场经济___________体制。

(五)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题目是(C)。

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B.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C)。A.一个中心 B.两个基本点 C.四项基本原则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A)。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坚持和发展生产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关键时期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__思想。A A.战略性 B.战术性 C.阶段性

5.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A.与时俱进 B.创新 C.革命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A.三个代表 B.四项基本原则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我国的改革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

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9.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A.相互矛盾的 B.完全一致的 C.根本不同的

10.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是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反对台湾独立

B.贯彻“一国两制”构想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1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12.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题目是(C)。

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B.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3.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_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

A.根本要求 B.根本方法 C.根本措施

14.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A.第一目标 B.第一要务 C.第一职责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16.把____________________A______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A.科学发展观 B.经济建设为中心 C.建构和谐社会

1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8.我国改革的性质是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民主与法制

2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_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四项基本原则

21.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是在(C)。A.党的的十三大 B.党的的十四大 C.党的的十五大

2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集中体现。

A.政策和策略 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C.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

23.科学发展观主张把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一起来。

A.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 B.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4.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C)。

A.1945年 B.1966年 C.1978年

25.党是思想路线的核心是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7.“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于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

A.四项基本原则 B.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改革开放

28.党的十七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补充了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A.政治建设

B.社会建设 C.文化建设

29.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指导思想 B.行动纲领 C.具体内容

3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B.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C.世界和平

3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A_______ 上来的战略决策。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32.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__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A.人民的根本利益 B.人民的当前利益 C.人民的长远利益

33.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提高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A.领导政治 B.领导经济 C.领导发展

3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A.现代化建设 B.发展经济 C.以人为本

35.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兴国之要

38.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______A_____________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A.和谐 B.进步

C.发展

3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保证是__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坚持民主法制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科学发展

40.“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____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

A.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祖国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_______BCD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酝酿产生阶段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2.21世纪初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是_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C.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D.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比__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是更现实的科学体系

B.是更伟大的科学体系

C.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D.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4. 以人为本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B.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C.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D.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搞发展5 5.公有制经济包括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__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议行合一

C.民主集中制

D.少数服从多数

7.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___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结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运用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8.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___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推进现代化建设

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____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主体

B.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分散管理

10.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A.富强

B 民主

C.文明

D.和谐

1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____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酝酿产生阶段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12.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有_________ACD___________________。

A.独立自主

B.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_____A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

B.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

C.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D.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ABD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优先发展

D.可持续发展

15.我们要建设__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以高生产率为目标

B.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C.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D.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16.建设创新型国家 ___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发展科技是关键

B.优秀人才是核心

C.发展教育是基础

D.社会平静是保障

17.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那些方面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政治思想

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

D.法制建设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_____A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通有无,团结合作

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意味着____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战争与革命已经成为历史了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D.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客观事实

20.邓小平理论是______CD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高峰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高峰

C.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D.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21.科学发展观坚持____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发展为了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发展方向由人民决定

22.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___A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

B.大幅度提高课满科技创新能力

C.投入大量财力

D.从而形成强大站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3.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即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2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针是_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D.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三、简答题

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P20_21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P20 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5 4.简述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P35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P35 6.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P35 7.邓小平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那些贡献? P48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P9 9.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P60 10.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P87 11.什么是创新型国家?P87 1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P99 13.简述如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P35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P114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那些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P114 16.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P114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P11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P22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P37 4.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P62 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P89 6.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它与“生产力标准”有何联系与区别?P100 7.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P10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5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六届六中全会 2.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形成全党共识的是(D)

A.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B.1935年遵义会议

C.1938年 六届六中全会

D.延安整风运动

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 践,必须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2010,多):(ABC)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C)

A.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

B.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指(A)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

B.使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D.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面(多选)(BC)

A.马克思主义文本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C.中国实际

D.时代特征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多选)(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多选)(AD)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9.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与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因为它(多选)(BCD)

A.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一致的 B.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C.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 D.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1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A)

A.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B.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919年以后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1927年中国共产党担负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1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条件(B)

A.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工人运动的发展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1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B)

A.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B.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C.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 13.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D)

A.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B.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C.形成党的建设理论

D.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系统理论

14.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条件(多)(ABCD)

A.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B.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

C.抗日战争时期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

D.延安整风运动及带来的全党思想路线的端正和理论素养的提高 15.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D)

A.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B.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6.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武装斗争

17.毛泽东思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

A.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B.什么是中国革命道路,如何坚持革命道路的问题

C.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

D.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1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因为(多)(ABC)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B.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毛泽东一生思想与实践完整体现。19.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多)(ABC)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D.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指针

20.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做出系统概括 和阐述的党的文

献有(BD)(2008年考研)

A.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D.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1.“文革”结束后,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关键是(B)

A.是否坚持毛泽东思想

B.是否把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与同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区别开来

C.是否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区别开来

D.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毛泽东思想。2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2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是(D)

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局势

C.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4.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B)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25.(C)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将其写入党章确定为指导思想。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6.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时期,这一时期提出了(多)(ABD)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7.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B)

A.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立国家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8.邓小平理论是(多)(ABC)

A、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C、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D、全面、准确地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9.关于“邓小平理论”涵义理解正确的有(多)(ABC)

A、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B、开放、创新的理论体系

C、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D、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30.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历史地位在于(多)

(ABCD)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C、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D、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3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邓小

平理论(多)(A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3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为二者都体现和包含了(多)(ABC)

A、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C、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D、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33.中共十六大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B)

A.坚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立党为公

34.中共十六大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立党为公

35.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多)(ABC)

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D.强国之路 36.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包括(多)(ACD)

A.国情

B.民情

C.世情

D.党情

3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包括(多)(ABCD)

A.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C.加强各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8.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A)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9.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A)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A、阶段性特征

B、现实性特征

C、发展性特征

D、持续性特征 4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D)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以人为本 41.在当代中国,(C)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42.科学发展观的写入党章是在(D)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七大 43.科学发展观,是(ABCD)的条件下形成的科学理论(多)

A、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C、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D、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第二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者是(A)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毛泽东和邓小平

D.江泽民

2.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是在(B)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3.1941年,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明确界定的著作是(C)

A.《反对本本主义》

B.《整顿党的作风》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论新阶段》 4.毛泽东初步界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著作是(A)

A.《反对本本主义》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实践论》

D.《矛盾论》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C)

A.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B.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6.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

了克服党内严重的(D)(2009考研)

A.经验主义

B.冒险主义

C.机会主义

D.教条主义 7.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多)(ABC)

A.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

B.它是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C.它是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建设相联系的D.毛泽东给它一个科学的解释

8.邓小平在真理标准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多)(ABC)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真理标准讨论的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真理标准讨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D.“三个有利于”的理论 9.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B)的理论品质。”

A.坚持真理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求真务实 10.我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江泽民把贯彻理论联系实

际的原则提到(C)

A.重大理论问题的高度

B.重大实践问题的高度

C.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

D.重大思想认识问题的高度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今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B.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A)

A.社会实践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改革开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是它的(C)

A.革命性特征

B.科学性特征

C.实践性特征

D.党派性特征

15.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D)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6.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B.尊重群众的创造和利益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尊重实践

17.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是(ABCD)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B.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C.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D.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1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ABD)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19.江泽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归结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ACD)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C、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D、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第三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的国情是(D)

A、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B、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社会

C、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D、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2.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其性质上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于(D)

A、它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C、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革命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它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D)签订之后,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4.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B)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D)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BC)

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7.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ABCD)

A. 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B. 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C.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 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8.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BCD)

A.正确的革命道路

B.科学的指导思想

C.坚强的领导力量

D.崭新的奋斗目标

9.1939年,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文章是(B)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五四运动》

D.《〈共产党人〉发刊词》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问题,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A)

A.同盟军问题

B.领导权问题

C.革命策略问题

D.革命方式问题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是(A)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消灭资本主义 1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A)

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议会制

C.委员会制

D.君主制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B)

A.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B.无产阶级的领导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封建主义

14.“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温和,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

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C)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15.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概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ABC

A. 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 官僚资本主义

D.民族资本主义)16.1939年到1940年,毛泽东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著作有

(BCD)

A.《论联合政府》

B.《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共产党人>发刊词》 1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BCD)

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8.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包括的具体内容有

(BCD)

A.革命方式和给革命手段

B.革命动力和革命对象

C.革命领导权和革命纲领

D.革命性质和革命前途

19.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

(ABD)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保护民族工商业

20.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

(ABC)

A.“毕其功于一役”

B.二次革命论

C.“无间断革命”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21.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是(B)

A.城市

B.农村

C.大城市

D.沿海城市 2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A)

A.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B.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人罢工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D.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商人罢市

23.毛泽东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点的文章是(B)

A.《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井冈山的斗争》 24.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C)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问题

B.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

D.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 25.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B)

A.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B.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C.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D.注重党的制度建设 2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

会,两头小指的是(CD)

A.农民

B.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7.毛泽东在1928年至1930年发表的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革命道路理论的著作是(ABC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28.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

党的显著标志有(BCD)

A.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29.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富农身份的界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ACD)

A.剥削雇农的剩余劳动,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

B.既是劳动者,又是剥削者

C.自身不劳动,出租土地并放高利贷

D.对雇农的剥削带有浓厚的半封建性

30.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分析

B.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不能走相反的道路的论述

D.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

第四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是(A)

A、新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资本主义 2、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D)

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B)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A)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B、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

C、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6、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条件是(ABCD)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初步发展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有力的国际因素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

(ACD)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D)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9、中国共产党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C)

A、趁热打铁,积极领导

B、自愿互利,国家帮助

C、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D、国家帮助,典型示范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是(A)

A、国家资本主义

B、和平赎买

C、合作化

D、改造企业和改造人相结合

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到的过渡时期是指从

(D)

A、旧中国向新中国过渡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2、我国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办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属于(A)

A、社会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非社会主义性质

1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D)

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利润分配仍然实行“四马分肥”,国家向企业派出公方代表,与工人、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这时的企业性质(C)

A、仍然属于私营企业

B、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C、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D、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15.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2008)(D)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

A.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阶级

D.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 17.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BCD)

A、消灭资本家和富农分子

B、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D、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CD)

A、自愿互利

B、稳步前进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19、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两面性表现为(CD)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B、软弱性和妥协性

C、剥削工人取得利润

D、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20、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是(ABD)

A、利用

B、限制

C、教育

D、改造

21、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是(ABCD)

A、剥削阶级

B、被消灭对象

C、团结对象

D、改造对象

22.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ABD)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3、历史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十分成功的,因为(ABCD)

A、我国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B、我国在这一变革中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我国在这一变革中增强了人民的团结,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拥护。

D、我国在这一变革中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第五章http://luck-day.taobao.com

1、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B)

A、精髓

B、核心内容

C、思想基础

D、根本点

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D)

A、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消灭剥削

B、发展生产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现共同富裕 4、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左”和右的矛盾

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D)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达到共同富裕

6、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我们面临诸多问题,解决所有问

题的关键是(B)

A、靠改革开放

B、靠自己的发展

C、靠党的领导

D、靠人民群众的奋

7.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C)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B、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问题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D、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 8.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纠正了(BC)

A.以往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忽视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

B.以往忽视发展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

C.以往脱离生产力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倾向

D.以往脱离生产关系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倾向 9.“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ABCD)

A.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遇到的普遍问题

B.这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经验教训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歧和困惑都是围绕”全搞清楚”,“均在摸索之中” 10.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

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BCD)

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B.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又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方向

C.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D.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 1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12.1959 年底至1960 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AB)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章

1.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是(A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C.叶剑英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

D.中共十三大报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A.社会性质

B.主要矛盾

C.根本任务

D.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B)。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ABD)。

A.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B.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D.有效防止判断社会主义历史方位上的“左”右倾错误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C)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任何国家进人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D.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C)A.社会性质

B.社会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

D.社会阶段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C)。

A.建立高度民主、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9.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D)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A.团结

B.小康

C.全面小康

D.和谐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A.社会性质

B.主要矛盾

C.根本任务

D.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CD)。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BCD)

A.奋斗目标

B.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C.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ABCD)。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D.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C)

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

C.基本政策

D.主要矛盾 15.中共十三大报告(ABC)。

A.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B.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D.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七章

1.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改革的性质是(B)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是(C)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B.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D.敌我矛盾理论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C)

A.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B.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

C.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D.是对抗性的矛盾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贡献表现在(ABCD)

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B.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C.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D.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ABCD)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妻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7.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C)。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8.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是前提。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1、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ABC)

A.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刊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化

1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协调、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1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的实现 1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是前提。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6、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

于”的标准,是(ABC)

A.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刊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化

1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协调、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18.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C)。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19.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

1.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B)

A.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B.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C.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

D.混合所有制并存 2.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B)

A.商品经济存在B.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C.生产关系的性质

D.意识形态 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D)

A.实行股份制

B.实行股份合作制

C.实行承包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C)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量的优势体现出来

B.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

D.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

A.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集体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在全国所有的地区和产业中,公有资产都必须占优势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全民所有制经济

C.中外合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采用(ABCD)

A.合作制

B.股份制

C.股份合作制

D.承包制和租赁制

8.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是(ABC)

A.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C.不同程度的公有制可以采取同样的实现形式 D.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一一对应的 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ABD)

A.适应我国现阶段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都是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

C.通过股份制改造,构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D.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A)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股份合作制经济

11.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前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C)

A.联产计酬收入

B.资金分红收入

C.经营风险收入

D.按劳分配收入

12.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D)

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

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

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

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13.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B)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14.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人2 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人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人为(C)

A.12 万元

B.9 万元

C.8 万元

D.7 万元 15.再分配注重公平主要依靠的是(C)

A.计划机制

B.市场机制

C.社会机制

D.政府作用 16.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C)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7.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ABCD)

A .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 .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D .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18.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经营收人、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经济依据(ABCD)

A.存在商品货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现阶段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要求 19.生产要素包括(ABCD)和信息

A.资本

B.劳动力

C.土地

D.技术

20.社会保障包括(ABCD)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1、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A)

A.人才

B.技术

C.对外开放

D.体制创新

22、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处理好(A)

A.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B.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关系

C.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

D.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要求中,发展生产是(A)

A.中心环节

B.基本尺度

C.必然要求

D.政治保证

24、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C)

A.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B.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

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D.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25、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在(D)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2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是(A)

A.发展循环经济

B.发展绿色经济

C.发展循环经济

D.发展知识经济

27、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内容(ABCD)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是(ABCD)

A.推动西部大开发

B.促进中部崛起

C.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9、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特征(AB)

A.以资源能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

B.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C.以最低的消费进行生活

D.以最高的效率进行生产

30、环境友好型社会是(ABCD)

A.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B.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C.合理利用,开发有序,提倡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D.追求经济、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第九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

A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 .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 .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我国的国体是(A)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一国两制

D.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是(A)。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共产党的领导

C.民主、自由

D.依法治国 5.在我国的国家制度中,最高权力机关是(B)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7 .我国解决民族间题的基本政策是

(C)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 8.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是(B)

A.村民海选

B.村民自治

C.村民委员会

D.村小组 9.中国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C)

A.企业群众团体

B.企业组织机构

C.企业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D.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区别在于(ABC)

A .经济基础不同

B .阶级实质不同

C .宗旨和主体不同

D .国家结构不同 1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BCD)

A.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B.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C.取得全国政权后,担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D.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ABC)

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1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ABD)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和政权组织特点和优点

D.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4.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我国(BCD)

A.民族矛盾的根源已完全消除

B.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民族压迫

D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有(ABC)

A.村民委员会

B.居民委员会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职工股东大会 16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C)

A .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 .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 .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 .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7.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A)。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违法必究

D.执法必严 18.实施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B)。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9 .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D)

A .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 .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 .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 .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20.依法治国就是(ABCD)

A.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经济社会文化

B.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C.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律不因领导人而改变

D.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律享有最高权威 2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BCD)

A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 .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ACD)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 .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 .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 .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2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4、应当在(A)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依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共产党的领导 25.政治体制是

(A)

A.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B.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

C.人民民主专政

D.政治制度 2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C)

A.加强党的领导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念是

(C)

A.依法执政

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

D.理性执政

28、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

(A)

A.民主

B.自由

C.人权

D.依法治国

29、人权,(A)时期为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提出的。

A.资产阶级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

C.人民民主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30、社会主义人权最首要的是(D)

A.人民的参政权

B.人民的自由权

C.人民的平等权

D.人民的生存权

31、我国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会议是(C)。

A.1954年第一届人大

B.1978年全国人大 C.2004年全国人大

D.1982年全国人大 32.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ABC)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D.克服官僚主义

33、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ABC)

A.国家政局是否稳定

B.能否增进人民团结

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3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B)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公民政治权利

D.自由选举权

35、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特点包括(ABC)

A.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公开承认民主的阶级性

C.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民主

D.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完善的民主

第十章

1.从主要内涵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就是(A)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社会主义科学

C.社会主义技术

D.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精神文明是

(D)A.物质文明的对立物 B.指教育科学和文化 C.指思想和道德

D.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包括思想建设成果和文化建设成果.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

A.鲜明的时代性

B.浓郁的民族性

C.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D.高度的民主性和深广的群众性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ABCD)

A.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B.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C.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D.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6.和谐文化融(ABCD)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A.思想观念

B.思维方式

C.行为规范

D.社会风尚 7.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

(A)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B)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9.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的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小康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集体主义

C.时代精神

D.爱国主义 11.树立和践行(A),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实事求是

C.民族精神

D.时代精神

12.(A)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A.树立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时代精神

D.民族精神 13.民族精神应当以(A)为核心。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

D.社会主义 14.时代精神的核心是(C)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

D.社会主义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6.“八荣八耻”涵盖了(ABC)之间的关系。

A.个人

B.集体

C.国家

D.社会

17.培育和弘扬(AB),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1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AC)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D.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19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A)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爱国主义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B)

A.精神文明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党的建设

D.全民素质的提高 2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A)

A.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 B.教育和道德建设 C.科学和道德建设

D.党的建设 22.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C)

A.内容和动力

B.目标和方式 C.性质和方向

D.基础和动 2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D)

A.个人利益

B.物质利益

C.按劳分配

D.极端个人利益和利己主义 24.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ABCD)

A.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B.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C.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D.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5.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ABCD)

A.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事业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指导

B.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C.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带动文化修养和科学知识水平提高

D.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6、据报载,北京市XX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BCD)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第十一章

1.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要是指

(A)

A.经济上的目标

B.生活上的目标

C.整体性目标

D.政治上的目标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3.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D)

A.十三届四中全会

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D)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根据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AB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自有幸福、互助合作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BC)

A.和谐社会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坚实基础

B.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C.和谐社会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ABC)

A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B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D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ABCD)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ABCD)

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10.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诚信友爱”的内涵包括(BD)

A.全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

B.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C.全体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第十二章

1.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B)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2.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我党一系列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概括为(A)A.“一纲四目”

B.“四个坚持”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3、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主张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4.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是(A)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叶九条”谈话

D.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

5、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AB)

A.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B.香港、澳门问题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C.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D.都是国际问题

6、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一个中国的内涵是(ABC)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7.2005年,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是

(ABCD)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8.两岸“三通”是指

(ABC)

A.通航

B.通商

C.通邮

D.通行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台湾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先后提出了

(ABCD)

A.“叶九条”

B.“邓六条”

C.“江泽民八项主张”

D.“胡锦涛四点意见”

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B)

A.和平服从发展

B.相辅相成的 C.发展服从和平

D.二者是矛盾的 2.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C)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3 .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D)

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B)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B)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6.我国处理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是(B)

A.社会制度的性质

B.国家利益

C.意识形态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在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是(A)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

C.各国在文化上的差异 D.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8.和平与发展(BCD)

A.说明当代东西方已不存在对抗

B.是当代世界两大突出问题

C.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D.是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这是因为(BCD)

A.霸权主义已经受到遏制

B.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世界还很不安宁

C.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D.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0.当今世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主要表现(ABCD)

A.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B.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C.南北差距拉大

D.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11.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

A.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的增长

B.它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C.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D.它使各国互惠互利

1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ACD)

A.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B.是基于中国现在实力弱小的必然选择

C.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D.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十四章

1.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A)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2.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者是具有内在 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A)。

A.劳动

B.知识

C.人才

D.创造 3.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D)。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各民族共同繁荣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A)。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础上

C.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

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

(B)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字

D.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CD)

A.工人

B.私营企业主

C.知识分子

D.农民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

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BC)。

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岗位流动加快

D.工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8.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削已被消灭,但是民族问题仍然存在,这是因为(BCD)

A.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

C.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

D.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干涉我国内部事务

9.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充分认识

(ABD)

A.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B.宗教问题的群众性

C.宗教问题的差异性

D.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 10.我国的人民军队是(ABCD)

A.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B.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强长城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D.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

第十五章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C)

A.性质的根本体现

B.任务的根本体现

C.宗旨的根本体现

D.思想建设的根本体现

2、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A)

A﹒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实现自己的最高纲领

D﹒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其核心地位是由

(D)

A.党的路线决定的B.党纲党章规定的C.党员人数决定的D.党的性质决定的

4、中国共产党是(ACD)

A.工人阶级先锋队

B.农民阶级先锋队

C.中国人民先锋队

D.中华民族先锋队

5、新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要性是(ABCD)

A.中国现代化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需要

B.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C.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共同建设美

好未来的需要

D.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挑战的需要

6、在新阶段,我们需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的原因有(ABC)

A.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B.适应国内深刻而广泛变革的需要

C.适应党自身状况变化的需要

D.适应完成国家统一重任的需要

7、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ABCD)

A、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B、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C、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政治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8、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BCD)

A﹒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B﹒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C﹒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6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的经验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把马克思主义用中华民族形式表达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显著特点:

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具有中国特色 3.体现中华民族特点。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第一,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6、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共8页,当前页是第1页-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互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

2.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10、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1、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怎么做到实事求是

1.必须解放思想

共8页,当前页是第2页-2.必须与时俱进 3.必须求真务实)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5.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哪些特点?)1. 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2. 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3. 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 4. 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16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17.为什么说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 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 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18.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共8页,当前页是第3页-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19.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根本体现。第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20,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深刻内涵 第一、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二、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四、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第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2.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第一、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第二、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性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第三、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第四、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自主的权利。

23.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必要性)(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所以,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性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共8页,当前页是第4页-2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 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26.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须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第三、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27.简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第一、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第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第四、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第五、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28.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第四、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共8页,当前页是第5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0.为什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31.简述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

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32.依法治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重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共8页,当前页是第6页-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第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6.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3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科学含义(基本内容)第一、一个中国。第二、两制并存。

第三、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

3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性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的新的思路和范例。

40.试述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总面积36000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1945年,日本在共8页,当前页是第7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失败,从大陆退踞台湾。在美国等反华势力的扶持下,在台湾继续维持其反共的政治架构。台湾再次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台湾问题最初是同于中国内战而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就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摆上自己的议事日程。就在人民解放军准备解决台湾时,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公然派兵进入台湾,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与此同时,还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其后美国又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列入军事保护伞之下,形成了台湾与大陆长期对峙局面。直至今日,美国仍然未停止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没有停止干涉中国内政,从而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这就是台湾总是的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7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不是某些人的主观意念, 而是在充分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 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创造,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完善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主要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

2000年元旦前一晚上, 正如江泽民所说自己夜不能寐, 他回忆1989年6月16日, 一场严峻的政治风波过后不久, 邓小平亲自对江泽民和其他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 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领导集体。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这个党该抓了, 不抓不行了。这无疑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政治交代。现在邓小平的交待已有十多年了, 我们也领导十多年了, 也有许多成就。但邓小平交待的抓党建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1月14日, 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 江泽民提出“四个始终”:中国共产党要想保持生命力, 第一、始终保持中国工人先锋队的性质, 第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三、始终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 第四、始终坚强有力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

2000年2月19日下午, 江泽民一行乘坐一辆面包车来到广东高州考察, 并访问了农户。2月20日, 元宵节。上午, 江泽民听取高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党建、“三讲”准备情况的汇报。下午, 参加高州市委、市府召集的“三讲”教育报告会。面对600多名与会干部, 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晚上同高州领导与部分群众欢度元宵节, 江泽民提出大家一块吃饭, 席间朗诵了高州籍北宋词人欧阳修写过的“元夕”:去年圆月时, 花饰灯笼昼, 月上柳梢后, 人约黄昏后;今年圆月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20日到23日, 江泽民先后出席了3个座谈会, 与基层代表, 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 现任领导干部座谈, 每次座谈会江泽民总是思考我们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其中一个老党员提出现在我们都富了, 富了以后我们怎样更富, 怎样富的公平正义。第三天, 江泽民来到高州的太冼庙, 当时下着小雨, 他问行人为什么去庙里, 许多人回答来庙里寻求精神寄托。他觉得人的思想混乱, 社会越来越堕落, 即使生产力再发展, 人民也不会满意, 之后又同华南师大教授及文化界代表进行了“文化思想座谈会”。

2000年2月25日下午, 江泽民在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街道党组织负责人出席的广州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全面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 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实现全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要紧密地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紧密地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的实际, 紧密地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 紧密地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事件, 来深入思考这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环节概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之后, 新华社分三次发表了三个小社论, 各报社也纷纷发表, 宣传一阵以后, 力度并不大, 没有把认识提到更高。

2000年5月8日到15日, 江泽民到江苏、浙江和上海进行实地考察。5月14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江苏、浙江、上海的党建工作座谈会。他在会上讲话,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概括:在跨向新世纪的征途上, 我们党要解决好诸多复杂矛盾和多重困难, 经受住新的考验和磨炼, 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去, 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党才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着全国人民不断前进。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本”是根本, 丢掉根本, 立场不稳;“基”是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源”是源泉, 源泉堵塞, 丢掉本色。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 与新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都应当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第三个环节系统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1年7月1日, 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通篇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是第一层意思, 不能说共产党多优越, 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要致力去做的, 区别在于后面即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求劳动成果公平正义的归劳动者所有。但化为飞鸟, 暗示楚人与鸟图腾的关系, 甚至至今湖北人仍以“九头鸟”自诩。而淮阳泥泥狗就有九头鸟的造型和各种鸟兽造型, 这都体现了楚文化凤鸟崇拜的深刻影响。

(三) “墨染其外”的色彩艺术

在色彩上, 楚人尚墨, 因此, 楚漆器无论是生活用品、乐器还是兵器, 从不追求色彩丰富的对比效果, 而是追求一种红、黑两色的协调统一, 用“墨染其外, 朱画其内”的审美去渲染楚文化中的珠光宝气。在众多楚漆器的出土文物中, 大件如曾侯乙墓中的棺椁, 小件如漆耳杯, 都印证了黑红两色协调统一的艺术。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漆奩上的《迎宾图》, 绘有众多的人、物, 堪称楚漆器画中的奇葩, 这幅漆画, 长87.4厘米、高5.2厘米, 绘有26个人、4辆马车、10匹马、2头猪、1条狗、7只雁和5棵柳树。如此丰富的内容, 楚人却以黑漆为底色, 敷陈五彩, 运用线勾平涂等手法, 使众多的人、物组成一幅色彩富丽、和谐别致、生动活泼的富有立体感和动感的组合性画面。淮阳泥泥狗受楚漆器美学影响, 均以黑色打底, 让红、黄、青、白勾勒的斑斓花纹于灵动中不失沉稳, 让古老遥远的神秘感在深玄的底色中激发出来。

三、泥泥狗与民间生活

(一) 祈福禳灾的民间吉祥文化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民众面对自然灾害和生命困惑, 他们无以反抗而又心存希冀, 渴望通过独特的方式避免灾难祸患, 慰藉心灵, 于是祈福禳灾的吉祥文化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抽象变形的民间艺术品, 蕴藏着民众改变命运, 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在泥泥狗的众多造型中, 吉祥类的如:小泥鳖、神龟、八卦龟、猴抱桃。母子猴也有人说是辈辈猴, 即辈辈封侯之意。在淮阳二月二庙会上, 按照本地风俗, “泥泥狗”是来赶庙会的人必买的吉祥物, 孩子把玩着用最实在的材料泥巴烧制的泥泥狗, 和着“老斋公, 恁慢走, 赶会捎个花灵狗, 恁老活到九十九。”的民谣, 古老的吉祥文化就这样在民间生动的蔓延开来。

(二) 泥泥狗造型中的生活情趣

泥泥狗源自民间, 作为“活化石”, 它不仅反映原始先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生存执着, 同时还反映了众多民间生活情趣。比如, “草帽老虎”是淮阳“泥泥狗”中传统主题造型, 主要是反映女性婚姻嫁娶遮羞的一种方式, 将民间婚嫁中的欢乐喜庆与女性的羞怯作为素材汇入泥泥狗创作中, 带有浓厚的吉祥色彩。另外, 就是泥泥狗中猪、牛、羊、马、鸡等几种常见的动物的造型也汇聚着民间审美情趣和浓厚的农家欢乐。

总之, 泥泥狗稚拙古老的造型既融会着文化因素又有源自民间生活的力量, 作为文化的“活化石”, 泥泥狗将随着民间这个巨大的资源愈加显示它的独特魅力, 不断昭显它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74页。

[3]彭兴孝。王纪友。淮阳泥泥狗【G】淮阳文史资料, 第3辑:66.

[4]王悦勤, 守望人祖的背影——淮阳陵狗[J]中国文化遗产, 2006 (4) :98.,

[5]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上接第221页)

现实的状况是劳动成果分配不均, 这样劳动者会不满意, 所以劳动者的发展要求就是成果公平归劳动者所有。只有先进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才能保证按劳分配, 公平正义, 财富公有化。“发展要求”意义重大, 是资本主义执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区别, 真正代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分为先进, 中庸和庸俗腐朽的三种, 而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 就是符合时代要求, 人民意愿, 代表时代发展趋势, 有生命力的文化。为了把中国共产党代表文化同西方资本党代表的文化区别, 我们必须把先进文化的内核找出来, 具有方向性, 真理性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把握住先进文化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我们共产党就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既包括群众又包括领导干部, 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不是一般、近期、眼前利益, 而是长远、战略、根本利益。党的各项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 都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 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及其它利益。

第四个环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002年11月8日, 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的开头就说到: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实施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奋斗。他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经过党的十六大的充分讨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写入了党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003年3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写入宪法, 成为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确立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但它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的历史进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它有着较长的酝酿过程和全党的实践过程。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 强化党的执政功能, 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 凝聚人心,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 更好的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全面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全国全民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

[1]韩振峰.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 (4)

[2]陈明显刘建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A].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3]黄宏郭凤海.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A].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1

[4]高正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A].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8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指导我们党的各项工作与时俱进的强有力的武器。坚持与时俱进,就抓住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实践,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这一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光辉。坚持与时俱进,特别是坚持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我们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的关键,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做到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反映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总结群众的经验,不断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就是要自觉实现“三个解放出来”,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党的先进性,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党能否长期执政为民的根本问题。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表现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也就是说,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要看这个政党能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站在时代潮流前头,引领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当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时代特征,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并指出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怎样坚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其根本途径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三个代表”中居第一位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代表当好了,才能兴国富民,才能更好地执政。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样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我们党执政以后,一方面取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上一篇:和祖国在一起音乐教学反思下一篇:浅谈怎样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