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效果

2024-07-08

三个效果(精选10篇)

三个效果 篇1

农村中学因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条件差,加之生物课历来不被人们重视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对生物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农村中学也有许多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优势,因陋就简,扬长避短,无疑会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大有裨益。

一、依托地域优势,上好“室外课”

农村中学多数在广阔大自然的怀抱中,一出校门就可领略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教师如能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上堂“室外课”,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两栖动物时,正逢春末夏初。我打破以往只在教室上课的习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小溪边去上课。我先让学生在藻类、石头下寻找蛙卵,进而观察小蝌蚪,并动员学生寻找不同发育时期的青蛙。并联系同学们小学语文课本上学的《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学生思考:小蝌蚪从哪儿来,又哪儿去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会分别想到蛙卵和青蛙。然后,教师对着实物饶有兴趣地讲述青蛙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等,边讲边看,边问边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兴致高,效果也就好。再如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所涉及的内容中,教材介绍的大多都是本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我在介绍藻类植物时,布置学生事先采集藻类标本,在教学时由学生展示所采集的标本,并指导分组观察、总结,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苔藓植物时,由于地钱、葫芦藓、墙藓等都是校园阴湿环境中常见的种类,故可采用提出问题,野外实地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一些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又能亲近自然,了解自然,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美丽。

二、依托生物资源优势,进行“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知识都源于生活。学生在课前感悟生活时,意识中已形成潜在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已不乏片面和错误,但教师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即可转变为学习的新知识。由于农村学生从小就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熏陶,环境中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无不在他们的头脑中有着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如能充分挖掘这些取之不尽的生物素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昆虫时,学生课前已观察过苍蝇、蚊子、蜜蜂等昆虫,他们的意识里已有“昆虫会飞,会飞的是昆虫”的萌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昆虫概念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会飞的是昆虫”。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先予以肯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设问:“鸟会飞,也是昆虫吗?”学生愕然。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蜜蜂和鸟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经过梳理自己的感性认识,马上想到蜜蜂有六条“腿”,而鸟只有两条腿。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利用课前获得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在自我纠偏,自我评判中构建了“有六条腿的是昆虫”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质的飞跃。再如在讲保护色时,结合我们当地夏天蚂蚱特别多,许多同学又捉过蚂蚱的实际情况。我以此为契机,先设问:“同学们想一想咱们这儿常见的蚂蚱体色有几种?”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绿色、土色两种”。接着,教师又问:“你捉蚂蚱时在什么地方可捉到绿蚂蚱,在什么地方可捉到土蚂蚱呢?”学生凭自己的感性认识马上说出:“在绿草丛中多绿蚂蚱,而在枯草或草少处多土色蚂蚱”。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发问:“为什么在绿草丛中多绿蚂蚱,而在枯草或草少处多土色蚂蚱?”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便很自然地将保护色的生物知识融入其中。

三、依托生产实践优势,做好“学用”结合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知识源于生活,用于实践。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如果离开实践将是空洞抽象,毫无意义的。因而,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去探究。如学完植物的无性生殖后,我引导学生去自家的果园,在家长的指导下给果树嫁接。通过亲自动手,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选接穗,选砧木,怎样才能提高嫁接成活率。经过自我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既真正掌握了嫁接技术,又顺利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又如,在讲完传粉的知识后,结合当地塑料大棚内种植西瓜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大棚内帮家长给西瓜授粉,通过自己实践一方面学会辨认雌花和雄花,又对人工授粉有了切身的感受。看来,激发和启迪学生课后去实践,会使课堂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提出自己的体会: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农村中学的地域优势,生物资源优势,生产实践优势,因陋就简,扬长避短,无疑会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大有裨益。

关键词: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尔东.农村中学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5期

[2]陈露.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05期

[3]周玉华.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14期

三个效果 篇2

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坚持依纪依法办案,提高查办案件工作水平,努力取得办案工作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相统一。取得查办案件工作三个效果的统一,是党中央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执纪执法活动中的运用,是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内在要求,是查办案件工作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查办案件工作三个效果统一的含义

政治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对党和政府形象、社会政治稳定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政治效果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在社会生活、社会公众中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利于体现法纪的本质,实现法纪的秩序、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

法纪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在法纪严肃性、公正性上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法纪效果有利于体现法纪的原则,坚持在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严肃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要取得办案工作三个效果的统一,这是由社会主义法律性质和党的纪律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三个效果统一是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本质和规律的体现。政治效果是统领,社会效果是目的,法纪效果是基础。法纪效果如果离开了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就失去了基础。

三个效果统一对查办案件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进一步深化了查办案件工作的指导思想。三个效果统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查办案件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在查办案件工作中,要把坚决惩治腐败、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职责。要充分履行严肃惩处和教育保护两个职能,既严惩腐败分子又尊重爱护干部,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要自觉把案件检查工作放到党委和政府全局工作之中来把握,协调处理好查办案件与纪检监察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要统筹惩治和预防,把惩治和预防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了查办案件工作主要任务。三个效果统一的要求,是对查办案件工作主要任务的更高层次的定位。做到三个效果的统一,就要把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保驾护航作为查办案件的主要任务。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围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围绕推进源头治腐各项改革,严肃查处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案件;围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办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商业贿赂案件。

进一步提升了查办案件工作的根本标准。三个效果统一的要求,是对查办案件工作价值取向的升华。一个案件处理的最终效果如何,就是要用是否达到了三个效果的统一这个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要看对党和政府形象的影响,是不是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要看人民群众的反映,是不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要看有没有严格按照纪律和法律规定办事,是不是取得了良好的法纪效果。

进一步创新了查办案件工作的科学理念。三个效果统一的要求,是对查办案件工作理念的拓展。查办案件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讲是非,又要讲利害,从大局上、政治上考虑和处理问题,注重办案的统合效果,使所办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要从就案件抓案件、单纯办案、孤立办案的思维定式中摆脱出来,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是政绩,保护干部也是政绩;惩治腐败是政绩,预防腐败也是政绩;查办大案要案是政绩,查办一般案件也是政绩的理念。

取得查办案件工作三个效果统一要做到“五个结合”

要把服务中心工作与完成基本任务结合起来,为政治和大局提供保证。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发展稳定是大局,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要务和大局。查办案件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任务,也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要务、大局来进行。在查办案件工作总体把握上,要坚持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要处理好查办案件与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查办违纪违法问题,又要使涉案地区、部门和单位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不受影响,并促进工作。在案件处理程度及处理方式上,要看对党和政府形象的影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把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与发挥执纪执法部门职能作用结合起来,形成查办案件合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办案工作的组织协调,既是反腐败领导体制的要求,也是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的具体体现。要建立和完善办案协调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加强与公安、司法、行政执法、金融、审计等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围绕大案要案、典型案件开展协调,以保证各部门能够紧密配合、优势互补、集中攻坚,顺利突破案件;围绕办案过程中相关政策和法律的适用问题开展协调,以保证各部门严格依纪依法办事,使政策法规纪律在运用上保持一致性,提高办案质量;围绕不同工作程序间的衔接问题开展协调,以保证办案效率,缩短办案周期,节约办案成本。

要把严肃惩处腐败分子与教育挽救干部结合起来,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在查办案件工作中,既要注意继续保持办案工作力度,坚决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对腐败分子坚决惩处,决不姑息;又要注意在处理违纪党员过程中,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教育和挽救干部。对严重违纪违法而又拒不悔改的,从重处理。对虽有严重错误,但能够主动讲清楚问题并配合组织查清其他人问题的,从轻或免予处分。对有一般性错误的,给予批评教育,帮助其改正。对经查清事实确属被诬陷的干部,予以澄清,给予保护。

要把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结合起来,发挥查办案件综合效应。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既是治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治本的功能,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取得办案工作综合效应。要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功能,运用典型案例进行以案释纪、以案明法。要发挥查办案件的纠风功能,从个别案件中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从频发案件中发现和解决普遍性问题,从类似案件中发现和解决行业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要发挥查办案件的源头治腐功能。注意发现发案单位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上存在的漏洞,推进各项改革,帮助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要发挥查办案件的监督功能。在办案中发现领导干部在政治思想、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廉政勤政等方面的苗头性问题,或者有轻微违纪问题不予立案的,应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并督促改正。

三个效果 篇3

关键词:干部培训   教学理念   教师理念   管理理念

一、干部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部署,对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干部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有以下三个:

第一,教学理念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技能培训。以工作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重点,主要关注点是工作技能需求,而不是综合素质需求。如虽然开设了人生观教育、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等相关课程,但主要为辅助课程存在,课时普遍偏少;二是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工作经验的交流。

第二,教师理念上过于注重校内师资,利用外部力量不够。校内师资的局限,导致培训机构在安排培训课程时不是按照受训单位的需求来安排内容,而是教师能上哪些课,就安排哪些培训课程和内容。此外,只有培训经费较多的班级、级别较高的班级或者强烈要求请外聘教师的培训班,才会象征性地请外聘教师来上课,然而,这些教师只是起点缀作用。

第三,管理理念上过于关注吃、住、行,忽略了纪律、沟通和保健。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吃好、喝好、住好、行好比上好课还重要。在完善和执行制度方面、严格纪律方面,跟学员的沟通不充分。有的培训机构受经费和场地的限制,没有安排时间和场地给学员交流和锻炼身体,特别是培训时间长的班级,业余活动太少,使得部分学员感觉气氛沉闷。

二、提高干部培训实效的对策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转变“三个理念”,来提高培训实效,主要的对策是:

1.转变教学理念

在公务员培训中,技能培训固然重要,把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也无可非议。然而,培训毕竟是为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服务的,要做好本职工作,光提升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如准确把控政策、不断更新学习方法、提升调研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概括来说,信仰、技能和廉政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所谓的一要信仰坚定、二要能干事、三要保持干净。

适当地提高公共课的课程量和课时,加强政策解读、个人修养和实践调研,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要素。公务员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都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我们应在培训中打破教师宣讲的单一模式,多组织学员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借鉴,以创新工作方法。

2.转变教师理念

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是关键。从培训机构现有的师资来看,受人员少、知识结构的制约,很难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所以除了让教师多出去学习、挂职锻炼和进修,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之外,我们还要多借助外力来提升培训质量。如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目前紧缺科目的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后备教师队伍;聘请党校和高校的师资来上课,通过学员的考评筛选出比较适合公务员培训需求的外聘师资队伍。本校师资、兼职教师和外聘师资三支队伍形成合力,必能提升公务员的培训质量。

3.转变管理理念

在学员的管理理念上,一是要有服务意识。教师尽量创造条件,安排好学员的吃、住、行,多与学员沟通,服务周到,尽量改善硬件条件,但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尽量做到一流;二是严要求。学员到培训机构来的目的是学习,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纪律,不能本末倒置;三是做到服务规范化。由于很多在培训机构从事服务工作的员工是聘用制的,所以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上很难做到规范化。因此,培训机构要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或以老带新,使其服务尽量符合规范化的要求。

结合培训的新要求,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教师理念和管理理念,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会进一步规范化,培训质量和实效也一定能得到提升,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培训工作。

三个效果 篇4

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 引导检察干警树立人权观念, 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 确保人权在执法活动中得到尊崇和保障。 (1) 将注重“法律效果”转变到注重“法律、政治、社会”三个效果上来。

一、“三个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 法律效果是执法办案的基础

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法律赋予检察权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的一切职权的设置都是立足于法律监督, 并通过法律监督最终实现保证法律正确实施, 惩罚犯罪, 保护人民,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 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目的。 (2) 因此, 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 首先要实现的即是法律效果。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既要讲数量, 也要重程序、求质量, 不能一味强调数量和力度而不讲程序和质量, 坚持重事实、重证据, 讲实体、讲程序, 正确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真正做到不冤枉无辜、不放纵罪犯, 确保办案质量, 使所办案件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用办案质量来保证执法的法律效果。

(二) 政治效果是执法办案的原则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决定了检察机关的工作鲜明的政治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试行) 》的第五条就明确指出:作为检察人员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因此, 检察机关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 行使法律赋予的检察职能, 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维护国家社会政治稳定,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 社会效果是执法办案的目的

社会效果是通过法律实施, 使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 并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检察机关的执法社会效果, 最根本的是要看是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对先进文化起到弘扬作用, 对广大人民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检察工作宗旨, 检察工作应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障民生, 服务群众做到亲民、为民、利民、便民。

执法办案的“法律、政治、社会”三个效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具体到实际办理案件的过程中, 应以办案的法律效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 在实现法律效果的同时, 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与特点, 实现办案的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

二、在办理盗窃犯罪案件中实现“三效统一”

以检察机关在办理盗窃案件为例, 盗窃案件是在普通刑事案件中发案率最高的案件, 也是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日常接触最多的案件。探讨基层检察机关如何在办理盗窃案件中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和普遍的意义。

第一, 实现在办理盗窃案件中的法律效果。盗窃案件是一种普通多发类刑事案件, 盗窃案件的犯罪主体一般文化素质较低, 犯罪的场所比较固定, 手段比较平和。因此在检察机关办理盗窃案件过程中, 办案人员的重视性程度普遍不高。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盗窃案件也逐步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与新情况, 产生了一些用传统的办案经验无法解决的“疑案”。“疑案”的产生往往因为部分办案人员没有注重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新规定、新观点, 在具体问题上一味强调以往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没有法律依据, 也不符合严格依法办案的法治精神。强调执法活动的法律效果就绝不能按“经验”, 必须按法律规定, 办案人员要树立现代的司法理念, 严格按法律规定去办案、按制度规范去执法, 用规范保证公正。对于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 要通过合理运用证据、排列证据链条使得犯罪分子得到惩处;而对于基本事实不清, 特别是主要犯罪事实依据被告人口供, 更要注意案件所需证据的合法取得, 以保证办案的法律效果。

第二, 实现在办理盗窃案件中的政治效果。在检察机关办理盗窃案件应摒弃机械执法、单纯办案等错误倾向, 要立足大局, 履行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中职能。以北京为例, 近年来, 大型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越来越多的在北京落户, 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的增多, 他们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 针对如偷盗电力设施、网络设施的新型盗窃类案件发案率越来越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 流动人口的增加也给治理盗窃类案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严重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检察机关作为为辖区经济发展的保驾护航者, 在办理盗窃案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充分履行法定职责, 主动了解情况、发现线索, 不能被动地等待移送线索和案件, 另一方面不能就案办案, 必须把服务大局、服务经济贯穿到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在工作中重总结、重调研, 坚持对盗窃犯罪的防治结合并协调、参与包括政府、其他司法部门、民间组织、基层社区等联动和配合, 以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

第三, 实现在办理盗窃案件中的社会效果。首先, 对于盗窃犯罪, 应当坚决地予以打击, 依法办案, 根据法律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但是一般盗窃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和客观社会危害性都不是很大, 在事后往往也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和违法性, 很多人也能积极主动地将赃物退给被害人。因此, 在办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和酌定情节, 使案件办理结果既符合法律, 又符合大众心理接受程度。其次, 对于一些因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生活困难或因心理上存在障碍而实施了盗窃行为的犯罪嫌疑人, 要及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在采取强制措施期间以及刑罚执行期间, 应当注重对他们的保护和心理矫正, 以免其在被羁押期间产生心理问题或者受到不正确的引导, 为其以后重新走向社会留下隐患。在刑罚执行完毕时更要注意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 以引导其迅速地进入正常的生活轨道。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群众工作优势和组织工作优势, 把司法手段和其他多种手段相结合, 最终实现在办案过程中良好的社会效果。

摘要:树立正确执法理念, 在检察工作中实现“法律、政治、社会”三个效果的统一, 对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提高执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三个效果”提出的社会背景与其辩证统一关系, 并结合检察机关自身的特点, 对基层检察机关如何在办理盗窃类案件中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检察机关,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盗窃

参考文献

[1]姜伟.中国检察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孙谦.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 2004.

[3]张志辉, 杨诚.检察官作用与准则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4]林珏雄.检察官论.学林文化有限公司, 1999.

三个效果 篇5

在高三学习中,我们需要明白一个观点,那就是时间宝贵,但是时间宝贵的同时,也能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一些重要学习进程,如看题不认真,匆匆忙忙就直接解题,丝毫不顾对于错。总结过程不认真,并没有真正的分析问题的根源性,只是一味的寻求解题过程与正确答案。做题过程不认真,为了做题而做题,没有去真正的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哪些知识点,导致我们越是做题,就越容易出现错题,既打击自身自信心,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二、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

学习有先后,如果我们什么都想抓到手,那就意味着什么都抓不到,学习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众多,如果缺乏相应的学习技巧,缺少学习计划来为我们的学习制定学习目标,那么我们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却始终无法将知识点牢记于脑海,这不仅不利于我们学习,还容易出现知识浅薄,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偏偏就无法将之正确写出,这就是没有针对学习的后果之一。

三、不总结

三个效果 篇6

一是综治工作向服务对象延伸, 突出沟通引导。我局坚持开展税收宣传和上门优质服务, 推行办税公开, 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尽量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配合, 避免引发征纳争议等不稳定因素。二是综治工作向安全防范延伸, 突出平安创建。我局以鞍山市开展新一轮“争创全国综治工作先进市”活动为契机, 不断加强对重要部门的安全预防和办公楼的环境建设, 对办公楼的电脑机房、档案室、办税大厅等重点部门加强安全防范, 对来访人员出入登记、车辆停放、垃圾处理等日常工作加强管理, 努力创造整洁、和谐的内部环境。三是综治工作向文化建设延伸, 突出教育防范。我局一直把综治工作理念纳入创建学习型单位的范畴, 不断规范税务服务行为, 优化竞争激励机制, 大力培育“服务大局, 依法征管、同铸平安、共创和谐”的地税文化。

我局常年坚持不定期对分局各科室进行安全检查, 对综合治理存在隐患的科室, 严格按照综治工作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等制度进行考核, 确保综治工作落到实处。

三个臭“皮匠”本为三个“裨将” 篇7

在古代, 制鞋或修补鞋的工匠称“补鞋匠”, 俗称“皮匠”。清代梁章钜《称谓录·百工》:“徐博世为皮匠, 能为一缝裘。”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其满腹谋略被后人视为“足智多谋”的化身。修鞋补鞋的皮匠, 有多少个恐怕也顶不上一个诸葛孔明。这里的“皮匠”, 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

那么, 何为“裨将”?裨将是古代最低一级的将军, 也叫副将, 通常由校尉或都尉升迁。作为军事行动中辅助军中统帅的重要幕僚, 裨将往往都有权参与军中帐议。《汉书·项籍传》:“梁, 为会稽将, 籍, 为裨将。”颜师古往:“裨, 助也, 相辅助也。”《明史·杨璟传》:“永州久不下, 令裨将分营诸门, 筑垒困之。”

三个效果 篇8

问题和困惑

全国各级联社, 特别是省、地级联社, 有的当地政府授予了行业管理职能, 有的虽然没有授予行业管理职能, 但事实上也在做行业管理工作, 很多联社有财政拨款, 定为事业编制, 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 这是比较正常的。但是, 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 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之规定, 事业单位只能为国有性质。这一规定, 对于自身为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的各级联社来说, 如果将其确定为事业单位法人, 在经济关系上, 必然会出现国有单位拥有并经营集体所有的资产的矛盾。显然这种体制和经济关系是与国有单位性质相悖的, 也是与联社性质不符的,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个问题会涉及到许多联社, 我们吉林省联社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吉林省联社在省编办批准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后, 按规定进行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领取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当年在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时, 将联社登记为:举办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 开办资金1446万元, 经费来源财政拨款。实际上注册登记的开办资金1446万元是吉林省联社集体资产帐面的全部净资产, 是集体所有的互助合作基金。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联社是利用集体资金开办的, 历史上吉林省联社未曾得到过财政拨款, 联社没有国有资产的积累, 纳入财政拨款后, 也未曾拨给开办资金, 仅拨给人头费。无开办资金不能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无奈之下, 只好以联社集体资产替代开办资金, 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了工作体制和经济关系上的羁绊。正是这种体制性矛盾和经济关系上的矛盾, 导致吉林省联社集体资产并入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延续了4年之久。我想, 对全国各地、各级联社而言, 这很可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如不能很好解决, 势必给联社长远发展留下后患。

办法和措施

作为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的联社, 自身也是一个经济单位, 不但要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还要经营好自身的资产。在新形势下, 如何化解经济关系上的矛盾, 妥善解决联社资产方面的重大问题, 做到行业管理和资产运营两不误, 这是摆在各级联社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新任务。带着问题和困惑, 我们进行了大胆实践。

——剥离国有资产。为划清联社集体资产与财政拨款形成的国有资产之界线, 省联社向省财政厅递交了资产界定的请求函, 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产权查证。中介机构对省联社成立以来的机构沿革情况和各项资金来源与去向, 历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查证, 客观地做出结论, 并形成省联社资产产权查证情况报告, 报给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复函省联社, 对省联社占用的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界线予以明晰。按照省财政厅复函的精神, 依据省联社资产产权查证情况报告有关数据, 截止2004年6月, 省联社资产总额为3880万元, 负债总额为1885万元, 净资产1995万元。其中, 界定国有资产总额25万元, 负债为零, 净资产25万元。这些国有资产系2001年省联社取得财政拨款后购置的固定资产和经费结余, 属于国有积累性资产。

——界定省联社集体资产。

按照省财政厅复函的精神, 省联社总资产剥离出国有资产后, 其余部分即为省联社集体资产。省联社集体资产总额为3855万元, 负债总额为1885万元, 净资产1970万元。关于省联社集体资产来源和去向问题, 产权查证结论是:纳入财政拨款以前, 省联社资金来源主要有管理费收入、合作事业基金收入、专用借款这三条渠道;省联社纳入财政拨款以前的46年间, 管理费收入大部分用于补贴基层联社经费、补贴省联社直属单位。管理费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性支出, 收支平衡无结余, 没有形成省联社资产;合作事业基金收入除去用于基层企业救灾、补贴基层联社经费、上交全国总社等项支出后, 结余2569万元。合作事业基金结余用于借给基层企业1301万元、借给省联社直属企业356万元、省联社机关固定资产占用872万元;专用借款 (从全国总社及省财政等单位借入) 按照专款专用原则, 全部转给借给基层企业, 一直未能收回。至2004年6月, 省联社尚欠各种专用借款1723万元, 全部沉淀在基层企业。从省联社资金来源及去向的历史情况可以看出, 省联社集体资产是由集体企业上交税后利润 (合作事业基金) 和省联社举债形成的。产权界定后, 省联社开始对集体资产与国有资产进行分别管理, 各自单独立帐、独立核算, 并在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年检时, 将“开办资金”变更为省联社占用国有资产的数额。

——清理省联社集体资产。

长期“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导致省联社资产管理上累积了许多弊端, 形成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此, 省联社继产权界定后, 乘势对省联社集体资产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帐务清理。一是进一步核实借出资金。沉淀在基层企业的省联社借出资金虽然事实上已基本成为坏帐, 但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原则, 在过去清理认证的基础上, 对借出资金做了进一步的核实, 采取继续挂帐的办法, 做到帐面清楚。我们还主动与全国总社核对了通过省联社转借基层企业的总社借出资金余额, 并签办了对帐单;二是消除掉长期挂帐的虚有资产28项、计677万元, 虚有债务7项、计85万元;三是将多年置于帐外的省联社债权、股权、货币资金等959万元收归帐内管理;四是清理过程中解决了省联社集体资产多头设帐、多机构、多地点分割掌管的问题, 将省联社全部集体资产归于一个会计机构、一套会计帐内核算。.经过清理, 省联社集体资产帐面达到基本清晰程度, 这就为后续的资产运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行“三个分开”探索联社资产管理途径。

根据省联社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且已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属于国有单位性质的实际情况, 为探索解决省联社经济关系矛盾的新途径, 从而促使联社集体资产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逐步向资本化方向发展, 通过资本经营运作实现保值增值, 省联社将实行“三个分开”, 即行业管理与集体资产管理分开、事业性工作与企业经营分开、集体资产核算机构与国有资产核算机构分开。把省联社集体资产存量部分全部移交 (划拨) 给省联社控股的吉林省联源轻工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省联社保留终级所有权。这些资产在该公司运营期间, 发生诸如以其抵押贷款、对外投资、对其进行拆除、改造等重大事项, 需经省联社常务理事会决定。

——实现“三个理顺”促进联社资产保值增值。

联社资产是联社的命脉, 是联社生存发展的基石。管好用好联社资产, 促其保值增值是根本。我们在“三个分开”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三个理顺”, 对于促进联社资产的保值增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理顺资产关系。划清国有、集体资产界线。机关对财政说话, 公司对联社资产说话, 联社对公司说话, 条清缕晰, 层次分明, 关系顺畅;二是理顺经营关系。过去联源公司、金海湾酒店、招待所独立经营, 各自为政, 分属的报税机构也不相同, 不利于统一管理。通过运作理顺了这种关系, 将吉林省轻工业厅招待所和吉林省金海湾酒店变更为吉林省联源轻工有限责任公司招待所分公司、吉林省联源轻工有限责任公司金海湾酒店, 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两家分支机构启动后, 注销了原来的税务登记, 将税务关系都理顺到省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 从而理顺了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管理者及资产经营者的关系;三是理顺隶属关系。招待所过去在行政上先后隶属于省轻工厅、省轻工行办、省经委, 占用的资产却是省联社的集体资产, 隶属关系、管理体制、资产属性上有诸多不便;而金海湾酒店过去是省联社直属单位, 随着联社资产移交划拨的变化, 金海湾酒店的隶属关系自然也应变更。现在这两家企业都变成了省联社运营集体资产公司 (联源公司) 的分公司, 其整合功能、整体效果日益凸显。目前, 联源公司及分支机构经营形势较好, 年营业收入达到2200万元左右, 上缴税金190多万元。联源公司被省地税局评为纳税A级信用单位, 金海湾酒店也被评为国家一级酒店。

思考和启示

理顺联社经济关系, 加强联社集体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没有固定模式可循, 各地联社正在积极探索中。我们根据工作实践, 得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启示。一是避免“两个扭曲”, 正确认识集体资产的属性和特征。不能把集体资产当国有资产, 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突破产权“公有化”、产权“人格化”两个扭曲。那些把集体企业资产与国有企业资产相混同, 把集体资产看作国有资产, 用行政手段管理、侵占、平调的做法是错误的, 严重影响集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国家不能代替集体所有者来行使所有者的职能, 也不能代替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来经营集体资产。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 认为集体企业资产只能集体所有, 职工不能拥有个人产权, 要自愿放弃个人所有权, 职工劳动积累增值的资产只能归集体所有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产权主体”的确定应遵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共同所有和职工个人所有相结合是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特征, 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应围绕联社资产所有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按照规定, 联社资产归范围内劳动群众所有, 而这个“范围”和“劳动群众”的指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范围”内的联社成员单位除了倒闭、解体退市的, 大部分都已通过出售、量化资产后转制, 此时的“范围”已不是先前的“范围”了。再说“劳动群众”,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 职工身份大都进行了转换, 企业从业人员都是雇工, 很多都是农民工、临时工, “劳动群众”主体己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现在所说的“范围”和“劳动群众”就有一定的虚拟性, 联社资产就容易被人说成是无主资产, 这与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势要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 各级联社要将这一问题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三是联社集体资产运营要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不能紧抱“集体”这个框子不放, 必须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深化联社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目前, 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下一步我们要将联社资产推向市场, 实行市场化运作, 争取实现联社资产运营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

四是各级联社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要对联社的集体资产进行界定。有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的联社, 在进行事业法人登记时, 要对联社的集体资产进行界定, 并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界定结论, 以划清联社集体资产与国有资产之界线。如果笼统地将联社定为是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 对其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便直接构成了威胁, 联社集体资产势必演化成国有资产。对于自收自支的联社, 可登记为企业, 或视情况登记为民办非企业 (法人) 单位, 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民办非企业单位 (法人) 登记证书》, 切不可盲目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对此, 应引起各级联社高度重视。

三个效果 篇9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提升员工个人绩效来改善组织的整体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价值的基础是能够理解并执行公司的整体战略。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聚焦于人力资源活动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这贡献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机制等问题。这种宏观的导向, 称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RM) 。1984年, Devanna, Forbrum & Tichy 在《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中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下称“SHRM”) 的概念, 标志着SHRM研究领域的诞生。SHRM定位于人力资源在企业战略实现中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 这个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

传统的人事管理只停留在事务处理层面, 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陷于被动、滞后的局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管理学界对于组织的战略管理一直非常感兴趣, 衍生出许多战略管理模式。这种取向使组织的各个功能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在内, 都开始思考其在组织战略管理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如何整合到整体战略体系中去。因而, 在这种战略取向的推动之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由过去着眼于微观方面的研究, 如员工离职、工作投入、工作满意等, 转为宏观的或者战略性方面, 即SHRM的研究关注组织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新研究不断呈现, 揭示SHRM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影响的强弱、影响机制等。

2 SHRM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SHRM这一概念提出后, 不同学者对其进行过界定。目前采用最多的是Wright, McMahan等人所下的定义:SHRM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模式, 它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其活动与组织的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 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达成经营目标中的战略性角色, 关注组织达到其目标所运用的多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以及这些实践如何一起运作以实现组织目标。这个定义突出了SHRM的四个基础特征:①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②系统性。组织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战略系统;③契合性或匹配性。包括纵向和横向契合, 或称垂直和水平契合。纵向契合指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跟组织的发展战略契合以协助组织达成目标;横向契合指人力资源管理各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契合以形成一种系统。这种契合的观点认为, 环境与组织的契合度越高, 组织行为的效率也越高。对组织来说, 最中心的问题不是如何识别哪些是最佳的人力资源政策, 而是去寻找组织内部、组织外部、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执行间的最佳契合点。

结合理论派和实践派的各家观点, 作者认为, 可以从战略层面、制度层面和具体的技术层面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进一步深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意义的理解。

从战略层面来看, 人力资源战略对企业战略起到支撑作用, 协助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员工的质量、动机和满意度等对企业的发展起能动作用。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合理, 人才质量高, 员工对企业满意度高、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这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将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 则对企业战略的实现起到阻碍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正在从企业战略的“反应者”向企业战略的“参与制定者”和“贡献者”转变。

从制度层面来看, 好的制度、程序是管理者的“利器”。人力资源的各模块必须做到协调一致, 并兼顾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 重视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和价值, 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促进组织成长。

从技术层面上看,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地位的实现必须依靠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 如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评价中心技术的应用、岗位分析职位说明、职位评价、薪酬调查、考核方式和指标制定、薪酬等级设计等操作。这些细化到技术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各子模块确保了人力资源战略意义能落实到位。

因此, 研究并掌握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使二者相匹配, 可以提升企业实力, 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3 SHRM的理论基础

SHRM的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有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应用不同的理论进行观察和解释。主要的理论观点有人力资本论、行为论和资源基础论。

3.1 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解SHRM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认为组织应该将人看做资本, 将员工培训、激励、保留的成本看做投资于组织的人力资本。该理论强调通过投资人力资本提升组织生产率。组织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等具有经济价值, 而且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正向关系, 那些能提升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的发挥是最有利的, 即为SHRM。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研究者将人力资本看成SHRM和组织绩效的中间变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从而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本含量。当员工所具有的人力资本能够对顾客产生价值时, 便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

3.2 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植根于角色理论, 关注员工与组织之间相互依赖的角色行为, 它为理解SHRM系统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提供了另一种途径。该理论认为员工的行为是战略及组织绩效的中间变量, 人力资源实践是为了诱导或控制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当组织特性、经营目标改变, 相应也会要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所调整以适应战略。行为理论假设组织将SHRM实践作为管理员工行为的工具, 并且认为不同的战略强调不同的行为规则。人力资源管理传递角色信息, 审核角色表现, 支持预期行为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3.3 资源基础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资源基础理论与SHRM研究相结合, 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的结合及SHRM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持。

基于资源理论的SHRM系统最具特色的观点是将人力资源看成一个系统, 认为它是一种战略性资产, 具有稀缺、独特、难以交易和模仿等特点, 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然而不同学者在是什么导致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这一点上持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三家之言:

(1) Wright等人认为人力资源, 他们称之为人力资本池, 即有高技能和高意愿的人力资本集合是长期拥有竞争优势的源泉。竞争对手模仿单个人力资源实践较容易, 但是要复制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却很困难。即使竞争对手能够复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但由于其无法与组织的特定战略或内部情景环境一致, 复制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2) 与Wright等人恰好相反, Lado & Wilson提出人力资源实践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他们指出人力资源实践在增强企业胜任力方面是独特的、因果关系模糊和路径相依的, 因而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同时指出人力资源实践由一整套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的实践构成, 这样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实践是不可能被模仿的。因果关系模糊, 即很难准确把握人力资源实践相互作用创造价值的机制。要模仿一个复杂的系统, 就必须理解元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到效应是可加还是相乘, 是否包含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等。如果没能理解人力资源系统的运行模式, 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模仿。另一个因素, 人力资源系统是路径相依的, 是长期发展形成的结果, 竞争对手在市场中不能简单购得。

(3) 第三家的理论是整合的观点, 由Boxall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源所带来的优势包括两方面:人力资本优势和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优势。他认为, SHRM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相互依存关系的管理, 最终形成高素质和具有使命感的员工队伍, 即人力资本优势。第一个任务是开发员工和团队, 使组织具备在行业内或者跨行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形成组织的过程优势。

4 SHRM的研究视角

4.1 理论和视角的概念区别

理论与视角可谓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据华裔美籍学者罗小薇介绍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理论是完整的假设、验证和结论体系, 而视角只是看待问题的某一个角度, 它没有完整的假设和结论。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 包括了假设、验证过程和结论, 是完整的一套可被反复验证的体系。而视角, 只是作为一个切入点, 它可以是一个理论, 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观点、看法, 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 解释或揭示问题的实质。

很多研究者在看待某一个问题时, 选择了一种理论作为切入点, 称其为理论视角。所以, 理论和视角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两个概念。用某理论去观察一个问题可以称为理论视角, 但是视角无法称为理论。

4.2 SHRM的几种研究视角

SHRM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个:最佳实践视角、权变视角和形态视角。最佳实践视角认为一些人力资源实践是普遍有效的, 组织采用那些最佳的人力资源实践就能给组织的绩效带来好的作用。权变视角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是随企业战略、环境等多因素而变化的。形态视角则认为人力资源实践之间互动, 横向匹配以形成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态, 并纵向与组织战略等外部因素匹配, 从而对组织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4.2.1 最佳实践视角

持这种视角的研究人员认为某些人力资源活动常优于其他, 这些特定的人力资源实践能带来更好的组织绩效。这些最佳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对于组织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关系, 而且不用考虑产品市场、经营目标和组织外部环境, 强调了一些人力资源实践对企业绩效具有的普遍性促进作用。

多位学者在检验了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后发现, 在甄选、培训、绩效评估和薪酬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很多研究者都对最佳人力资源实践进行了确认, 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并未达成普遍的一致。比较突出的是由Delery和Doty发现的七项最佳实践, 分别为:①广泛正式的培训体系;②成果导向的绩效评估;③绩效导向的薪酬;④员工参与;⑤内部晋升;⑥工作保障;⑦宽泛的工作定义。

4.2.2 权变视角

越来越多的实践研究者发现人力资源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受到一些外部变量的影响。Delery和Doty在以美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特定的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时发现, 只有在特定的企业战略下配合特定的人力资源实践才能发挥出较佳的组织绩效。

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 组织战略等因素会增加或降低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它强调了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战略的交互将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依照这种研究思路, 在组织绩效和人力资源实践之间引入了中间的权变变量, 如组织战略、组织的发展阶段等, 体现了SHRM的外部匹配和管理研究的权变思想, 因此我们把这种研究视角称为“权变视角”。

4.2.3 形态视角

亦称为组合/配置视角, 目前国内翻译尚未统一。1996年Miller提出:“形态可以定义为一个组织的各要素是如何相互呼应并被联系在一个主题之下的。”一个组织是个复杂的系统, 通常为完成共同的任务会被分为多个小组, 但在组织运行中, 其结构、信息处理程序、战略等都相互影响, 即它的各组成部分有一种因自然产生相互依赖而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倾向。组织的形态代表许多特定的或分散的变量集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的意义。实践中可以看到, 一个有效的组织并非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 而是集中于一个主题, 并力求其他要素与之保持一致。

形态视角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首先强调通过人力资源实践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支持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态, 以实现最大化的内部匹配。然后, 把这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相应的战略形态连接起来以实现最大化的外部一致, 从而实现了SHRM的内外部匹配。

5 研究趋势

SHRM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SHRM研究的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但是, 对于人力资源实践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模式, 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也就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路径。在SHRM的研究上仍需进一步清晰鉴别各理论流派和研究视角, 或者找出一个更加融合的观点进行整合, 推动SHRM的实践研究。

对于SHRM的研究趋势, 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理解:

(1) 理论层面:今后对于SHRM的研究需从更加多维的视角, 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出的整合型的形态视角——从系统结构的角度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互动之间的关系。最佳实践视角认为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是普遍有效的, 组织采用这些最佳的活动就会获得相当高的利润;权变模式采取了“外部匹配”的观点, 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率是随着企业战略而权变的, 因此采用适合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组织更有效率。形态视角则同时吸收了“内部匹配”和“外部匹配”的观点, 整合最佳实践视角和权变视角, 融合成为更加接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实的理论体系。

(2) 实践层面:今后对SHRM的研究应在融合的理论和视角的支持下, 引入中间变量, 实践研究SHRM对于公司绩效产生作用的机制, 将“黑箱子”密码解开。样本公司的选择应向内陆和西部地区延伸;跟踪研究, 以获得纵向数据, 这样能更好地得到因果关系。另外, SHRM深受国家文化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者对SHRM有不同理解。从中国文化视角去观察和研究SHRM实践, 也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切入点。

参考文献

[1]Devanna, M.A, Formbrum, C.J., &Tichy, N.M., 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C.J.Formbrum (Eds.) [J].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84:11-17.

[2]Delery, J.E., D.H.Doty.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ests of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cy, andConfiguration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43 (39) :802-835.

[3]Lado, A.A., &Wilson, M.C., Human Resource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Wright, P.M.&McMahan, G.C.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2, 18 (2) :295-320.

[4]Miller, D.Configuration Revisite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 (7) :505-512.

[5]Petter Boxall.Achiev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human resource strategy:towards a theory of industry dynamic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8 (3) :265-288.

[6]Tepstra, D.E.J.Rozell.The Relationship of Staffing Practices to Organizational Lever Measures of Performance[J].Personnel Psychol-ogy, 1993, 46 (1) :27-48.

[7]Wright, P.M.&McMahan, G.C.Theoretical Perspectives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2, 18 (2) :295-320.

[8]蒋建武, 赵曙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的新框架:理论整合的视角[J].管理学报, 2007, 4 (6) :779-783.

[9]张正堂, 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1) 75-81.

三个效果 篇10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 每当上完一堂课回到办公室静静地坐下来, 端上一杯茶, 对其进行细细地回忆并品味时, 教师总会打心底里感觉到或多或少的不足与遗憾, 这或许是对这句话的放之四海而无比正确的证明吧。

如果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要想消除这种遗憾,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上完一节课, 教师都要对这节课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 反思这些内容的预设与实际的状况是否吻合, 包括学生的精神状态、师生的互动情况、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情况、对突发事情的处理……通过对课堂状况等方面的认真反思, 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最好以“教学后记”的形式, 附在本节课教案的后面, 以便指导和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 使自己的工作锦上添花。

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也需要反思, 在每一节数学活动结束后, 反思一下整个探索的过程, 反思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合理结论, 在反思中学习, 在反思中进步, 在反思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不过这种反思需要在教师长期耐心的正确引导下, 逐渐形成习惯。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深刻的反思, 并从中吸取教训, 获得经验, 我们的教学就会少一份遗憾, 多一份快乐。

二、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必须注重抽象东西直观化

低年级的学生, 年龄小, 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尽可能地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时要借助实物, 让学生在有一定的初步感性认识后, 再做进一步的延伸。这样的直观教学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比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如果教师只用嘴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区别, 就显得太抽象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以及插图等, 进而导入“角”的概念, 要让学生知道, 在我们的生活里, 天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角”。这些“角”虽然不同, 但是, 各有各的名字, 分别叫锐角、钝角、直角、平角等。这样, 学生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对“角”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教师可以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角”。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 人的思维始于运作, 如果活动与思维的联系一旦被切断, 随之而来的思维也就会戛然而止, 更谈不上发展了。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可用硬纸板剪, 也可以用两个直木条摆, 还可以用一条线弯, 还可用笔在纸上画……这样的制“角”活动让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就是一个顶点, 两条边;且“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 将学生的目光引入现实生活, 像黑板、书本、桌凳、房屋……这样, 学生们自然就会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角,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角。如此变抽象为直观的教学活动综合调动了学生的多个感官, 使学生通过对其中的道理进行感悟, 既建立了“角”的表象和“角”的知识, 又结合了身边的生活, 使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比起抽象的口头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为了品尝与领悟数学的价值, 必须注重学生亲历生活

“数学要生活化”就是指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 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要想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借助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释生活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应用中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就应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让生活的情景再现, 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变得有血有肉、变得富有生气、变得精彩纷呈。

上一篇:直流电抗器下一篇: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