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系(通用11篇)
三个关系 篇1
三个“二次”即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是研究包含二次曲线在内的许多内容的工具.本文主要是帮助考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掌握函数、方程及不等式的思想和方法.
一、案例探究
【例1】 已知二次函数f (x) =ax2+bx+c和一次函数g (x) =-bx, 其中a、b、c满足a>b>c, a+b+c=0 (a, b, c∈R) .
(1) 求证:两函数的图象交于不同的两点A、B;
(2) 求线段AB在x轴上的射影A1B1的长的取值范围.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函数中函数与方程思想的运用能力.
知识依托: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熟练应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及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技巧与方法:利用方程思想巧妙转化.
(1) 由
消去y得
, 即两函数的图象交于不同的两点.
(2) 设方程ax2+bx+c=0的两根为x1和x2, 则
∴|A1B1|2∈ (3, 12) , 故
二、锦囊妙计
1.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1)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y=ax2+bx+c;y=a (x-x1) (x-x2) ;y=a (x-x0) 2+n.
(2) 当a>0, f (x) 在区间[p, q]上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令
若
若
若
若
2.二次方程f (x) =ax2+bx+c=0的实根分布及条件
(1) 方程f (x) =0的两根中一根比r大, 另一根比r小⇔a·f (r) <0;
(2) 二次方程f (x) =0的两根都大于
(3) 二次方程f (x) =0在区间 (p, q) 内有两根
(4) 二次方程f (x) =0在区间 (p, q) 内只有一根, f (p) ·f (q) <0, 或f (p) =0 (检验) , 或f (q) =0 (检验) , 检验另一根若在 (p, q) 内成立.
(5) 方程f (x) =0两根的一根大于p, 另一根小于
3.二次不等式转化策略
(1) 二次不等式f (x) =ax2+bx+c≤0的解集是: (-∞, α) ∪[β, +∞) ⇔a<0且f (α) =f (β) =0;
(2) 当a>0时,
(3) 当a>0时, 二次不等式f (x) >0在[p, q]恒成立
或
或
恒成立
或
f (x) <0恒成立
或
对于三个“二次”即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 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区别及联系, 在转化的策略上多用技巧, 注重数形的完美结合, 并要在根的求解上不重不漏, 才能正确解决相关问题.
三个关系 篇2
前不久,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县级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上指出: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如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鉴此,笔者就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构建新型工作机制、公安宣传、文化建设的关系作一浅略探索。
一、规范警务行为,开展全警公关,着力构建新型工作机制,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警民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深入和开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工作更需要人民群众的融入和密切配合。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规范公安执法行为,打造“阳光警务”。公正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谐。民警在执法中的工作方法、尺度把握、言语态度等方面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警民关系,甚至造成对立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因此,XX警方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打牢民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通过狠抓养成教育,统一内务设置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大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力度;以“三考”、“百十一”练兵和“法律一口清”活动为“软”抓手,通过动真格、硬碰硬的检查考核,最大限度地提升民警执法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受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使民警个体执法行为与信息平台挂钩,杜绝暗箱操作;通过“民警违法违纪信息预警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了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同时,以制定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在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办案公开制、责任追究制和执法回访制。2007年以来,市局还聘任60名特邀监督员,定期走访,汇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并适时组织特邀监督员到基层公安机关调研指导、明查暗访、参与现场接访、案件调处,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工作。由此,提升了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增强了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二)开展全警公关活动,提升公安形象。公众对公安机关做出总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来认识和评价每一名民警。同样,公众也透过每一名民警来评价整个警队形象。因此,全体公安民警都是公共关系建设及和谐警民关系创建的主体,都应主动树立“公关”的意识,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形成全警参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局面。自去年以来,XX市公安局在开展“服务保障民生,密切警民关系,提升公安形象”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均把民警大走访作为规定动作,把走访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变成广大民警的自觉行为,使走访群众常态化、制度化。全市广大民警深入到辖区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工地、村庄、田间地头,走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纠纷,消除了误解和隔阂;通过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宣传防范知识,收集案件线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仅今年以来,就走访企事业单位 1080个,群众 4350名,帮扶困难群众 160人,征求意见建议 520条,调处矛盾纠纷 280余起,实现了民警与公众的真情互动。
(三)探索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教育成果转化。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更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根基。可以说,没有成功的队伍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人民公安这支具有忠诚信念、过硬作风和坚强战斗力的队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就失去根基而成为无源之水。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XX公安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了警力资源的最佳配置;通过严格教育培训,规范表彰奖励,提高了素质,弘扬了正气;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来激发队伍活力和效能,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特别是2007年以来,XX市公安局自主研发了“综合考评管理系统”建设,体系简洁清晰,平台方便实用,实现了对市县(区)公安整体工作和民警个体工作绩效考核的网络化、程序化、标准化、动态化、公开化,有效地激发了公安队伍的活力,提升了整个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水平。
二、转变宣传理念,展示正面形象,多渠道优化促进警民和谐的外部环境,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公共关系建设相对于灌输式的单向宣传,更注重与受众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具有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可以说,警察公共关系是当前公安宣传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和成熟形态。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警察公共关系理念,推动公安宣传向警察公共关系的转型,实现警方信息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人民群众对警方的理解和信任,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一)发挥公安宣传阵地的作用,树立民警的正面形象。公安宣传阵地是展示公安队伍建设和警察良好风貌的窗口。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警务改革的现状看,公安机关必须要积极构建自己的宣传阵地,不仅要确保在媒体上有字有声有影,而且要做大做强,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淡化和消除负面舆论。同时,在宣传手段上要有所升华,改变往日“高大全”宣传模式,运用讲述普通警察的日常故事、酸甜苦辣,树立尽职尽责的、有亲和力的和谐民警形象,从而起到对外部公众的感召和内部警察的鼓舞,展示公安民警的精神世界和整体形象。自2008年以来,XX市公安局投入建设资金20余万元,相继开办了市级报、刊、台、站四大宣传平台,迄今已刊播各类稿件9000余篇件,被上级、社会媒体采用或转载正面宣传稿件1000余篇件,相继宣传推出了以一等功臣孙建勇为代表的一批XX公安先模人物和事迹,在起到显著的正面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在公安机关与社会各界之间架起密切联系沟通的桥梁。
(二)借势媒体,建立互利、双赢的警媒关系。媒体既是警方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又作为警察公共关系对象的组织客体而独立存在。因此,警方与媒体的关系就成为现代警察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现代媒体在实现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方面有其社会进步的客观背景。在此大环境下,公安机关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媒体,加强彼此联系沟通,建立合作、互赢的警媒关系,树立警察的正面形象,引导公众对警方工作的理解和认同,营造一种有利于公安工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自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党委确定了定期走访新闻媒体制度,争取理解和支持。规定:市局主要领导每半年至少与高等级主流新闻媒体汇报交流一次工作,市局党委成员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市级主流媒体记者座谈会,县级公安机关每月至少召集一次新闻媒体记者座谈会。同时,XX警方坚持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媒体通报公安阶段性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树立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增进了社会各界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为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三)强化舆论引导,积极预防和化解舆论危机。公安机关作为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执法主体,其行为必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现代媒体大多数已经走上市场化运作之路,传统的“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越来越少,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可能以公安机关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当个别民警出现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影响警民关系的问题时,要直面现实、正视问题,以客观的、诚恳的态度,快讲话、讲真话;同时注意把握好分寸、尺度,最大限度压缩恶意炒作空间,最大限度消除公众疑虑和猜测,始终把握舆论主动权,树立诚实、可信的公众形象。自去年以来,市公安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对外宣传和涉外突发事(案)件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危机事件舆论应急引导预案》,对工作原则、处置分类、任务分工做出明确规定,并加强应对危机事件技巧能力培训。制度施行以来,有效杜绝和防止了负面报道的发生。同时,在主流新闻媒体确定若干名公安舆情联络员,主要负责收集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涉警舆情信息,公安宣传部门不定期通报媒体报道动向和宣传主题,随时掌握负面新闻信息,争取提前介入、防患未然。
(四)组织专题活动,实现公关良性互动。警察公共关系的开展,离不开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近几年来,XX警方多次开展阅警式、警用装备展示、警察开放日、爱民月、警企共建、警民恳谈会、特邀监督员联席会等灵活多样的专题公关活动,让群众走进警营,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设立局长接待日和局长下访制度,疏导群众的怨气、了解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难题;并利用XX警务网局长信箱、在线咨询等栏目,为群众说话、说事、投诉提供更加方便的网络平台渠道,进一步融洽了警民关系。仅去年以来,警务网局长信箱和在线咨询栏目就处理群众来信1800余件,救助群众 10余人次,受到感谢信、锦旗10余封(面)。
三、重视文化塑造,整合品牌资源,用特色鲜明的警察文化构筑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内涵,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障。
警察文化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承传和精神,一种活力和风貌,是警察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也是历史精神与时代思想的融合。通过信念、价值和养成,增强警察成员对自身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潜移默化进行着行为优化和形象优化,从而直接影响着警察群体公共关系的展开。因此,文化展示成为继媒体传播之后又一重要的公众传播手段。重视警察文化建设,将为警察公共关系的成功运作提供强大润滑效益和精神动力。
(一)加快视觉标识系统和品牌建设,带动整个队伍素质和形象的提升。以鲜明的警察标示或形象代言完善物质环境与文化用品设计,以物示意,广泛用于各级公安机关的窗口单位、公共场所和社区、警务公开栏、警民联系卡等方面,以树立热情、亲切、和蔼的警察形象,推进形象塑造,融洽警民关系。市公安局于2006年开展了“金盾有情、服务为本”的品牌创建活动,并以“知礼仪、懂礼仪、讲礼仪”为基本要求,深入开展民警礼仪教育,制发了《XX市公安局民警礼仪规范》,成立了XX市公安局警务礼仪队,并通过“警务礼仪队”这张对外交往的“名片”,充分展示公安机关的礼仪水准和人民警察精神风貌,收到积极效果。
(二)提升公安机关文化品位,增强民警荣誉感、集体归属感和工作责任感。以“三室、一院、一廊”为载体,加强所队文化建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着手建设警官俱乐部、警察文化活动中心、警察博物馆等硬环境。并通过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将警察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公安工作大局。从XX的实践看,每逢重大节日或专题纪念活动,从市公安局机关到各县(市、区)公安局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演讲比赛异彩纷呈。民警们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施展才艺。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市公安局每年为全市公安民警奉献一台精美的新年文化大餐,晚会均以民警自编自演自创的节目为主,深入挖掘了全市公安民警优秀感人的先进事迹,艺术地再现公安民警火热的战斗生活,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的广泛好评。
搞好婆媳关系的三个诀窍 篇3
沈阳关莲香
关莲香读者:
婆媳关系不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你的担心不无道理。婆媳关系好坏虽然有多种因素影响,但注意以下三点会有帮助。
一是对媳妇的言行举止要看得惯、容得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够轻松与人相处。这种心理需求在家人面前也是一样。但是,媳妇没有与你一起生活的经历,加上年龄差异,因而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都会与你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这方面你没有思想准备,不能正确地对待,就很容易因为看不惯而与媳妇发生矛盾。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干涉、不指责、不评论,如果觉得非说不可,亦不要直接说,可以告诉儿子,让儿子用自己的话说,夫妻间的讨论往往容易接受。这样,她在家生活得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然就会觉得与在娘家没什么两样,就有了婆媳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二是多看对方长处。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人们都喜欢沐浴在得到承认的温馨之中。处理婆媳关系,亦可发挥人性的这一特性。你要学会观察与发现媳妇的长处,恰到好处地予以肯定与赞扬。需要注意的是,你所说的,必须让媳妇感到是你的真心话,而不是故意奉承她。
语文课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4
一、在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方面, 要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不能强调了工具性就忽略了人文性, 或者强调了人文性就忽略了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点的把握应该是整体的互为依托的, 通过工具性的教学, 滋养学生的人文性, 通过人文性的感悟, 更好地凸显工具性。因此,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是共生共长的。有教师教学苏轼《赤壁赋》、龚自珍《病梅馆记》等文章, 不是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语言入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背景、经历和文章意蕴的大谈特谈上。固然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历史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但阅读是理解的前提, 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做实。作者是以语言呈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学生接触的首先是语言, 审美必须由语言开始。文言文的教学在诵读和疏通译解上多花功夫是应该的, 重视了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维天地。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有的语文课在强化读写训练的时候, 带有更多功利色彩, 考什么教什么, 将教材“为考所用”, 课文丰厚的人文资源被忽略了, 学生接触的是被肢解了的语言材料, 失去了对文章整体美的把握。
二、教学策略上, 要处理好学生阅读和教师讲解的关系
从课堂实际看, 讲风太盛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教师不讲不放心, 教师不把自己知道的都讲出来不甘心。语文学习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总是教师的讲牵着学生走, 久而久之, 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的“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 让人最着急的就是教师包讲天下, 那么优美的文章教师就是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感悟, 短短的一篇文章一节课下来竟然一次完整的朗读都没有。教学《囚绿记》时有的教师劈头就讲“托物言志”, 课文第12小节才交代抗战背景, 没有熟悉全文的基础, 学生怎么接受?其实要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去思考教, 教未必就是教师讲;引导学生去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自己也可以讲。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 在相互切磋中, 加强领悟, 共同提高”。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地方给予点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我就觉得“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的写作背景很重要, 安东尼奥尼事件和当年的海峡两岸形势学生不了解 (年轻的教师也未必了解) , 要查阅资料稍作介绍, 这是“听”懂那“冷雨”的必要准备。
三、教学内容上, 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成, 说法比较新, 其实即使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也要妥善面对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新情况。教案上没有的东西, 学生有疑问提出来了, 只要不是胡搅蛮缠、不着边际, 教师就必须接招。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让学生思考, 不让学生讨论, 这是为教而教, 不是为学而教, 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所在。我在这里谈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主要是强调教学预案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备课是不可能上出好课的。现在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两难境地, 按教学步骤推进怕被说成理念不新, 让课堂放开又怕教学预案内容完不成。课堂实施最明显的一种调和办法就是四人一组讨论, 一节课来那么三四次, 教师问题一出, 前后学生一组合, 叽叽喳喳讨论几句, 教师马上叫停, 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时间认真阅读交流, 还是教师一问学生即答, 透过热闹的表面实质还是教师牵着走,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的备课除了备教材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新学课文从哪里入手好, 学生可能最关心的是什么,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教学, 如何达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目标等。“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不打无准备之仗”, 备课越充分, 课堂教学的目标就越明确, 课堂所呈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越有张力, 教学效率也就会越高。
处好三个关系 创新企业党建 篇5
[关键词]企业党建;创新;三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 D26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1-005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建创新问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坚持改革创新,在有效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建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企业党建,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新形势下的企业党建工作,需要有破有立。破,指的是形式创新,要适应形势变化,以符合时代特点的方法,改变僵硬枯燥的方式,创新开展工作,提高凝聚力和吸引力;立,指的是坚守根本宗旨,坚持“围绕中心、推动发展”这个企业党建的中心,以人为本开展工作,通过“引导人、关心人、提高人、激励人、凝聚人”,提升队伍活力,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动力。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开展了一系列的党建创新,较好地把握了破与立的平衡。其做法主要有:
一是开展“争当东海先锋”活动。为改变基层党支部没有活动自主权和积极性的问题,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组织将活动自主权和经费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党组织针对各自重点工作确定和组织开展活动,如降本增效竞赛、安全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活动等,提高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了党员和群众,受到了欢迎。这个活动的破,指的是变“上级布置”为“支部自主”,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提高了基层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立,指的是坚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活动。
二是开展“微型党课”活动。“三会一课”是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工作。为了解决传统党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推行微型党课,变“读报念书为主”的理论灌输,为结合工作生活的思想分享;变“一人讲大家听”式的单向互动,为“一人主讲、大家参与”式的双向交流;变“以领导讲”为主,为“大家都可讲”;时间上一般不超过30分钟,15分钟主讲,15分钟讨论,建立起党员喜闻乐见、形式生动活泼的学习机制,发挥了思想教育、沟通疏导、说理明志、凝聚人心的作用。而党课的内容,在提倡增强吸引力的同时,坚持“政治学习和解决生产问题相结合”这个原则。年初由各支部提交党课计划,党委进行指导和审查,纠正偏差。微型党课的开展,让党课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学习,它与解决思想和工作难题结合,解决了“两张皮”问题,激发了党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支部活力。这个活动中,立是保持了党课这个思想建设的根本,破是创新了形式和内容。
三是“最美东海人”故事征集。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着吸引力不强、效果不佳的问题。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开展的“最美东海人”故事征集、评选、发布活动,变以往“长篇大论、大而全式”的宣传,为征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的小故事,通过评选、发布、汇编成书,以形象活泼的方式,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入耳入眼入心,让身边的先进人物可亲可敬可学。这个活动,同样是保留了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赋予了它更有时代气息的新颖形式。
在员工思想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多样的背景下,企业党建工作需要迅速适应变化,在时代进步、服务发展、员工所需、党组织所能的多维坐标中,寻找党建创新的有效载体,通过创新务实的工作,调动和凝聚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畅快积极、主动高效地工作。
增强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效果,需要化旧为新、戒旧求新。既需要以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形式、新方法、新工具、新思维,让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又要在历史发展的坐标中,准确定位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确保方向不偏差、动力不衰减。在这方面,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的做法是:
一是开展“捐赠一本书”微公益活动。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发起的“捐赠一本书”活动,是请员工将家中一时用不上的书籍,如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儿童文学、科普读物等捐出来,统一捐送给西部穷困的孩子。活动的电子宣传册上,“一本好书,也许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举手之劳,爱心照亮贫困孩子的心灵”的宣传语,格外引人注目。员工们踊跃参与,很快将1000多本书捐给了甘肃省永登县的贫困孩子。类似的,像“儿童节,给山区孩子捐双鞋”、“3块钱捐助贫困山区小学生一顿免费午餐”等活动,往往一经发起应者云集,它契合的正是“新时代公益更注重参与和执行,以及为每个人创造参与公益的方便”之趋势。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推动着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它的背后,正是让“善”念飞扬的党建尝试。
二是开展党建“微活动”。网络化时代,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微沟通”,已经成为员工广为接受的交流工具和传播形式。而党建“微活动”的兴起,正是努力适应这一变化的探索。如今在东海石油管理局,不少企业党组织纷纷开通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号,举办微征文、微电影、微书吧、微建议等活动。当党建以时尚、动感、艺术的形式出现,搭起了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发挥作用的平台,成为党建工作的好帮手,立即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的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等工作相比,往往让人有“虚”的感觉。如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是企业党建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的体会是:在新形势下,要让思想教育起到直击心灵、感人肺腑的作用,一定要内容更实、更真、更有细节,形式更新、更活、更有时代感,以体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独特优势。
一是越实越感动人。想让思想教育吸引人、打动人,就一定要在内容设计和形式选择上,注意化虚为实。说真话、讲真情,永远比虚头巴脑的假话和大话效果好。曾有两场报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场是一位老领导讲自己的成长史,包括大学时如何花心思追女朋友,如何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等细节;一场是一位劳模讲成长经历的,包括青春的无望与冲突,如何处理与领导的矛盾等。这些娓娓道来、有真情有细节的报告,青年员工听得专注,互动得热烈。一句撞痛人心的真话,胜过千万句套话空话。思想引导,不能端着架着,越实在越好,越生动越好,越形象越好。大而空的活动,不食人间烟火的话,没人愿意听,也不会见到效果。
二是越实越吸引人。企业党建工作,宜高处大处着眼,小处实处切入,越与实际工作结合得紧,越与群众需求贴得近,越受欢迎,也越吸引党员参与。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在参与所在地方的区域化党建中,为做强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能级,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欢迎。他们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解决了群众停车难,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青年交友难等问题,这些实实在在为群众和党员解决难题的措施,小中见大,实在有效。
三是越实越有效果。党建工作,往往以活动为载体,但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实才越有效。要将这些活动,放到发展的大局中去审视,真正找准群众和党员的所需所求所盼,精准设计活动载体,将活动做精细、做精致、做完整,活动才会真有成效。一个表彰会,简单地宣读一下表彰决定是一种方式,将它做成“感动中国”那样的颁奖典礼是一种方式,办成一个先进模范事迹故事会也是一种方式。做不做不一样,是否用心做、是否用适合时代特点的方式去做,效果也不一样。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东海石油管理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三个基点 篇6
一、政府
国有企业的存在使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一直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劳动关系中的一方参与者,再加之对经济增速的过热追求,使得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定位有失偏颇。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是契约原则,在劳动关系领域就是要让市场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主要力量,而政府则应回归超越各种利益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角色,少做运动员,做好裁判员。政府想在劳动关系中做好裁判应遵循以下原则:
1.辅助性原则。作为劳动关系调控方的政府,在参与劳动关系时,应掌握好“分寸”。劳动关系领域,辅助性原则要求政府摒弃直接介入劳动关系的做法,由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决定是否形成雇佣关系,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劳动过程,如何解决经济利益上的矛盾等问题,在自由和意思自治基础上进行合作,实现各自目的。如果个人、市场和社会能独立解决的,政府要由个人、市场和社会独立完成。在个人、市场和社会无法独立承担的事务方面,政府要成为必要的辅助者。正如解决劳动纠纷的途径选择上,倡导调解优先,仲裁其次,法院判决最后,就是辅助性原则的很好体现。
2.合同优先原则。合同是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现,规定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者与雇主双方成立劳动关系的证明,也是双方行为调适的准则,更是双方纠纷解决的依据。只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合同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关系各方必须遵守,否则要承担违约成本。政府介入劳动关系就必须以劳动合同为行动依据,所以,在合同优先原则下,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完善好相关法律法规。
3.依法原则。依法性原则意味着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行政职权的取得和行使等都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允许有超越法定权限范围的任何法外特权,任何违反法律和超越法律的行为均无效,且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法规对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助于保障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权威性和公平性,增强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限定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职权、范围、实现方式和界限等,有助于防止政府滥用权力,降低政府失灵发生的几率。
二、用人单位———企业
“人员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一个组织同另一个组织的唯一真正区别就在于人员的成绩不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它要求使用它的人有特殊的品质。”彼得·F.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提出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在企业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资料显示,在美国1929—1959年的生产力增长中,只有13%是依靠资金、设备的增加而取得的。也就是说,美国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进步。所以,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本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尊重人。当企业的员工有尊重感的时候,他们就会尽最大努力去主动完成自己的应尽职责,同时还会去做很多有利于企业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对个人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尊重人的人格,把企业组织中的员工当作人来对待,坚决反对贬损人格,禁止人身侮辱。在企业组织中,任何人在人格面前都是平等的,绝对不允许用损害别人人格尊严的办法来抬高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人本管理充分注意到了员工是人而不仅仅是资源,因而一开始就不仅重视善以用人,而且更强调善以待人。认为善以用人必须以善以待人为前提和基础,这是人本管理与其他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界。沃尔玛公司有一套特殊的对待员工的政策,不称员工为雇员,而称之为合作者、同事,一线员工可以直接与主管以至总裁对话,而不必担心报复。员工以佩带“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的胸牌而自豪。
2.倡导自我管理。这里的自我管理是指员工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的管理。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曾说过,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就不能有效地运用和发挥自己的才能、知识、经验与技巧。过去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将人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人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是管理的接受者,只是为了任务而工作,而没有产生为自我工作的感受,类似于一个会说话的工具,供他人驱使。而自我管理下,人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自由地工作以达到企业目标,同时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是企业管理中对人管理的最高目标,也是人本管理的真正要旨。
3.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满足员工的真实需要。员工的需要日益多样化,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满足员工需要的根本。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渠道的畅通是沟通有效的前提。其次根据不同的信息发送和接受状况,运用合适的沟通方式,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沟通的实质是传递和理解,而非谈判或说服。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经常倾听下属的心声,了解下属的需要。唯有这样,企业才能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真正实现人本管理。
4.要使员工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环境机制。一是要创造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二是要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从而促进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坚持平等协商制度,充分行使民主管理权利,营造民主氛围。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一种长效形式。
三、劳动者
1.树立权利意识。现阶段,劳动者权益受损,从其自身角度来看,最突出的原因就是权利意识淡薄。劳动者权利意识淡薄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这种现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却是劳动者对自身权利的漠视。具体而言,劳动者权利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对自身拥有哪些权利不了解,对如何运用和维护权利不清楚。虽然,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已经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以来,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更是空前高涨,但与法治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如果真能够在劳动者内部形成一股理性维权的风气,中国劳动关系也必然更加和谐。
2.增强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指职工应当加入到例如工会这样的组织中去,利用组织的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实现和企业所有者力量的均衡。劳动关系从形式上来看,是两个独立的主体在平等的前提下协商一致而结成的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其运行似乎也是双方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但劳动关系本质上具有从属性,劳动者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提倡集体意识,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成为劳动者有效保障自身权益的很好选择。劳动者之间基于共同的社会地位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之间的互助更具现实性和必要性。从法律意义上来看,完整意义上的劳动权既包括劳动者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也包括劳动者在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同时,兼为其他劳动者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可见,劳动者之间互助还体现为一种法律上的要求。因此,劳动者之间应该加强集体意识,互帮互爱,同舟共济。
语文教学中三个主体的辩证关系 篇7
曾有人说:“百年语文教学成绩最大, 但问题最多。”是的,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也不能忽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若从现在教学论角度看, 有些观点对认清语文教学的缺陷是很有启发的。如教学的内容可以不全是事先确定的, 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产生, 这样, 教学便有了“对话”的性格, “对话”的质量决定着教学效果。如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 任何人在这个网中, 都是一个结点, 他对于整个网络运行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观点无疑是具有独创性的, 对语文教学的展开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然而, 问题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呈现的。就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而言, 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但与此同时, 也有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并且在高考这支指挥棒的制约下, 语文教学也被人认为是“带着镣铐跳舞”, 处于这些或偏执或制约的重重矛盾中, 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重新生机勃勃, 在不断发现的问题中寻求发展提高呢?关键就在于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 同时又必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它们在和谐的状态下, 充分发挥作用, 更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果。
一、尊重教材中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是基础
什么是教材中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它就是课本作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换言之, 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 而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那种直接为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写作的课文毕竟是极少数的, 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课文几乎都是具有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语境的。如李白的诗就不是直接写给我们当代人看的, 托尔斯泰的小说也不是直接写给中国人看的, 甚至鲁迅的杂文也不是专门为语文教学而创作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它们呢?因为既然是学习, 我们就不是只局限在自己已经存在的思想感情与语言表达形式上, 而是通过对别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接受, 来开拓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情感感受的深度和广度。当然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接受, 我们不必成为李白, 但却要能够感受和理解李白;我们也不必成为鲁迅, 但也必须能够感受和理解鲁迅。正是建立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在感受和认知的能力上得以提高, 才能学习表达各种可能会产生的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 最终达到使语文素质持续提高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艺术是灵魂的交流, 人格的对视。”[1]更具体地来说,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 教学是教师带着学生与课文的创作主体进行的灵魂的交流, 人格的对视。文章的创作主体, 即课文的作者, 他所写的文章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记载作家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 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性的。因此, 教师与学生是绝对不可以忽视课文的作者来解读课文的, 更不能仅凭借个人的好恶来给文章下定论。因为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材料, 它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对话的对象, 它带着微笑等待着不同的读者进行不同层次的对话, 故而, 其主体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是文章的创作主体用来传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载体, 是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 是文章的作者自我倾诉、感时叹物的感情积淀, 是不以时间为转移的实在的存在于教学之中, 因此教学中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明确教材中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具有客观主体性的同时, 教师与学生作为对话的另一方必然也具有主体性, 这个主体是积极能动的。要把语文教学的成果提高, 还得看在尊重教材创作主体的主体性的同时, 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各自进程。实践证明, 要把这三者各自的度把握好, 就是要求授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课文本身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情感。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源于教材, 又要新于教材, 要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以实现教材思路的主体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结合。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发挥必须是有限度的, 是必须要接受作为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为他设定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发挥, 要避免那种脱离文章的作者创作意图, 信马由缰的无边际的发挥。教师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学习为主的, 更多的应该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 作为一个在认知、理解水平上趋于成熟的教师而言, 对任何事物可能是带着审视的目光来辨析的, 这种带着审视目光来理解作者, 也不能离开作者最基本的意图进行没有价值的思想艺术上的批判与挑剔。因为语文教学过程, 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不断地成长的过程, 也是给教师提供的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要建立在对课文创作主体尊重的基础上, 他对教材的把握会影响学生的接受, 教师也应该挥之有度。
在课堂情境下, 学生学习语文,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理解课文的创作主体的真实写作意图。这一点做好了, 才能使学生在新的思想和情感的空间里, 感受和体验到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 与创作主体进行由浅及深的对话, 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和语言形式。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具备这种能力, 只有虚心地先以“倾听者”的身份进行,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 实现与课文的创作主体进行思想感表情的沟通。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感受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的个性;“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个性。此外, 还有李白的飘逸, 杜甫的沉郁, 苏轼的豪放, 柳永的凄婉。
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是互动性非常强的动态过程, 一方面我们既要坚持以尊重教材中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为基础, 不扭曲作者意图, 只能理解作者意图;另一方面可以在解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知识经验, 而且随着解读的不断深入, 也可以不断完善、修正、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 进入到对话的更高层次, 最终实现个体发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立足教材又不囿于教材。
二、巩固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是必要条件
前面谈到了语文教材在语文学习环节中的作用及其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材料, 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材料。教材就像一座神秘的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它;教材就是一片海, 不仅有美妙的水面美景, 也有奇妙的水底世界, 教师的作用就是带领学生从水面潜入水底。教师对这个材料“使用”程度的深浅决定着语文教学成果的高低。“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的文本和独立组织语文教学权利的特殊读者”。[2]语文教师不能脱离文本作者自己的语境中要真实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能脱离文本的具体内容对作者的创作进行刻意的挑剔和不切实际的批判来显示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以恳切的态度来真实的感受和解读文本, 才能激活文本的文字, 使它成为一个活的语言机体, 才能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众所周知,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古人曾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高明的教师常常会把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多地给学生一些, 让他们从读 (朗读或默读) 中体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 从读中体会作者饱含的思想感情, 从读中领略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 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化过程。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与氛围, 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起来, 只要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讲, 只要学生自己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要注意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教学体系。那么, 怎样才能让这个“导”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恰如其分呢?尊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分析及讲解文本的权利是一个方面。就当前的教育改革措施而言, 要求解放学生的呼声此起彼伏, 要解放学生, 首先要解放的还是教师。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以独立的、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分析、讲解文本的自由, 学生的自由又从何而来呢?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这场“舞”的“主导”, 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其引导下把“舞”跳得更美呢?其中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那就是:“提高语文教师这个语文教学中的‘主导者’自身的素质。因为, 归根结底, 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3]
要巩固语文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转变语文教育理念。从目前的情况看, 学校教育的内涵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三个方面, 面向现代化的学校教育应该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 我们大多数教师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 即在字、词、句、段、篇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毋庸置疑, 适当的基础训练是必要的, 但语文毕竟有其人文特点、文化特色, 过度的基础训练就会冲淡语文的人文特色, 严重影响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它要求的人才是能力全面发展的, 教师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其次,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新大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新要求, 新教材配置了占全套教材60%以上的文学作品, 文学教育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又重新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上。我们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做出行动, 在语文课堂上, 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更应该与“文学”课文相应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文学作品的美得以重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仅满足于已经掌握的文学常识, 而应该在不断学习中, 保持对文学鉴赏的激情与灵气。因为, 语文本身就是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 语文教师也不仅仅是子词句知识的传授者, 他更应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无论是古代诗文, 还是现代美文信手拈来, 用浓浓的文学氛围去弥漫课堂, 感染学生;他应该出口成章, 使每节课的话语都是优美的解说词;他应该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有一定了解, 能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评析每篇文章……居高方可临下, 深入才能浅出;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必须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小河。教师只有自身储备了足够是知识, 才能更自如地引导学生在美妙的文学世界畅游。
再就是, 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换句话说, 即要语文教师由过去的“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换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 中国的教师是保姆型的, 侧重于“传道授业解惑”, 习惯于牵着学生过河, 习惯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知识为中心” (教材) , 而忽视了向“方法中心” (过程) 的转化。虽然新教材上也规定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而就目前, 以发展的战略眼光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任务。同时, 《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授之以鱼”, 更需“授之以渔”。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除此之外,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不仅体现在深厚的教学功底, 先进的教学思想及高明的教学手段上, 还要是一个出色的“导演”。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站在教的角度而言, 教师是“舞蹈者”, 除了自身的观念、素养外, 他进行的教学操作行动还要受约于教材和学生这两大因素, 这就无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时刻以“导”的身份, 眼观四路, 耳听八方。教师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是在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及学习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言之,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 所面对的学生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上具有一定的自由性, 重视整体的效果。因为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学活动, 是一种最自由的活动, 也是最需要自由的活动。最真、最美、最有感染力的语言, 都是在自由心境中从人的真实感受和认识中流露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就是一个整体, 一方的一举一动必然会影响到另一方。故而, 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充分自由地发挥“导”的作用, 对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是十分重要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关键
当我们明确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尊重教材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是基础, 巩固语文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是必要条件之后, 才能正确地理解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 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当前的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来说, 教学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整个教学环节必须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故而, 语文教育的前提是视学生为“人”, 其任务是教学生做人, 助学生成人, 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坚强有力地当“主人”。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上, 它又有具体的含义:其一, 就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全程, 即从教学大纲的制定, 到语文教材的编定;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 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 一切的运作都是为了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得以提高。为了学生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空间而做的周密的准备工作, 我们可以清楚地从选编在语文教材中的篇章上看到, 它们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优秀的作品, 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 见解精辟, 感情真挚而动人, 绘景状物逼真。使得学生能通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的陶冶, 灵魂的洗礼。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 对于转变成人的教育观念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学生切身的人文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如果说这一点是对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隐性的发挥, 那么它起到的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作用, 让学生从实实在在的环境中觉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其二是学生作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文本的学习, 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 他不是被动地去记忆或是模仿文章的作者, 而是处在与文章的作者平等的地位上去主动地与文章作者进行“对话”, 感受和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离开学生的主动, 文章作者的思想与感情也就失去了绽放鲜活的思想魅力的机会, 同时学生也失去了体验文章作者的情景的机会。比如, 我们通过学习屈原的《涉江》不但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热情, 也可以产生对屈原爱国之情的敬仰, 体味到《涉江》的艺术之美。显然, 这就是学生主体积极发挥能动性的结果。当然,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先经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但绝不是要学生完全地依赖教师, 单纯地全盘接受教师的讲解, 而是先经由感受和理解教师对文本的感知、认识, 继而结合自己已有的语文素质积累来进行探索。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定量”转换, 而且是教学双方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不断成长过程, 是教学双方一段共度的生命历程。这个共生的过程, 只有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既不厚此薄彼, 又不“一刀切”;既坚持三者之间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又充分地融合、激发, 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中, 达到提高课堂效果, 促进语文素质提高的目的。充分地把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能动性发挥出来, 既要“三位一体”, 还要多向交流。唯此, 在问题面前, 语文教学方可顺利开展, 最终达到寻求发展、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明《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2
[2]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 浙江:浙江出版社, 1993.6
试论静物素描中的三个关系 篇8
我认为在静物素描教学实践中, 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要重视线性结构
要学会用线条的方式观察和表现客观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 对物象内在构造加以理性分析, 以达到对物象的深刻认识;进而从形体结构中感悟骨架结构、空间构成, 提炼线条自身的美感形式。静物素描线性结构教学侧重于透视法则的掌握与合理的结构分析两方面的把握。
1. 透视法则的掌握。
其要点是使学生明白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 , 余角透视 (二点透视) 的基本规律, 并通过石膏几何体的反复描摹加以理解。为了清晰地把握物体的透视, 并准确地掌握角度、比例, 应把看不见的部分 (虚体) 也画出来, 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圆锥体是由长方体“切割”变化而来。
2. 合理的结构分析。
结构是构成形体的各种体块的组合连接关系。物体结构分骨架型、积量型两种类型。素描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从物体结构方面去认识, 在构造上去把握, 本质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 从而达到掌握素描表现的深刻性。
二、要重视多种对比关系与表现
具体地说, 就是物体本身的材质、造型、色度在具体环境中产生各种对比关系的观察和表现。在多种对比关系练习中, 我们要抓住从质感表现、对比意识、艺术处理这三点来展开并实施教学。
1. 质感表现。
物体本身的材质所形成的物理表象, 其重要性在于它表面的纹理组织。如玻璃制品、金属器皿、木材、皮毛、粗陶、花卉等制品, 在视觉和触觉之间形成平滑或粗糙、坚硬或松软、干涩或湿润各自不同的视觉感受。如何表现观者内心感受呢?要观察物体纹理的规则:是紊乱的、粗糙的还是细腻的。这是表现的突破口。通过线条有序的排列, 或揉擦, 或涂抹, 或点刮, 运用多种手段去模拟纹理的质感, 从而传达出视觉的真实感受。
2. 对比意识。
线条本身的粗细、长短、曲折, 图形的大小、方圆、正负, 明暗的黑白、强弱, 色彩的冷与暖、红与绿, 以及物质材料所形成的坚硬与松软、平滑与粗糙、干涩与湿润, 等等, 均会产生两极相压的对比。对比形成反差, 反差生成视觉刺激。在静物素描教学训练中, 运用反差对比, 可达到生动、活泼、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
3. 艺术处理。
整个素描过程都是以形象思维规律去观察美、发现美, 发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因素。教学中, 要求把对形象的认识提高到艺术形式美的高度来观察, 发现其中的形式美感, 形的力度感、深厚感、节奏感和秩序感。积极主动地通过点、线、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的运用, 积极有效地表现对象, 表现感受。
三、要重视画面的完整性
把一幅静物素描画“完”容易, 把它画“完整”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多同学的画, 画面已经画得很重很黑了, 可是画面上的“东西”还是很少, 效果不理想。怎样才能使静物素描做到完整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
①构图完整。构图要做到丰满适宜, 高低错落, 左右有合离, 前后有主次。
②形要准确。抓住不同物体的不同外形特征, “圆”要画得舒缓, “方”要画得直挺, “斜”要画得富有变化。
③结构要严谨。物体的结构要有组织有联系, 不能出现孤立的线和面。体面变化要符合透视的要求。
④明暗要有层次。画面中所有物体的明暗变化要统一在相互区别的色调体系里边, 形成明显的层次。另外, 根据各个物体的固有色彩, 适当表现物体独特的色感。
⑤刻画要细致。完整的素描要有深入地刻画, 要充分发挥绘画工具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充分运用造型的各种对比手段, 充分发掘素描表现的最大潜力。
⑥主次要分明。完整的画面不是“面面俱到”的画面, 它在刻画上要有主有次, 在节奏上要有急有缓。主要部分要表现得严谨工细, 次要部分要表现得松弛流畅。
要想做好上述六条, 画者应具备强烈感受形式的能力和丰富准确的表现方法, 还要了解人的视觉规律和调整画面节奏的经验。在素描结束以前, 画者按照素描整体的需要和表现思想的需要, 将画中的色调、明暗、虚实、强弱、主次作一个全面的调整, 使素描达到不仅要“好看”, 而且要“耐看”的效果。
在实施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 以课题单元形式,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要注意探索与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 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及艺术创造力,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9
一、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知识是非常庞杂的,有单项式、多项式;有理数、无理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等许多的知识点。但这些知识之间并不是风牛马不相及,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位小学老师曾对一名请假三天的小学生说: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车链,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链条就断开了,车子就无法运转。这个比喻通俗易懂,我们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时,也要处理好数学知识内部的关系。
例如:什么是单项式,单项式怎样变成多项式,他们之间是怎样过渡的,单项式次数预付单项式的概念的联系,多项式的次数怎样过度到多项式,它们之间又怎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只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才会理解将更加透彻。再比如,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关系:无理数加无理数等于无理数?有理数加有理数一定等于有理数?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对有理数和无理数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最基本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最终要在数学中找出原理、理论支撑。许多学科所运用的方法都来自于数学,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严密论证和科学推理,总之和任何学科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数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之一,物理的基本计算方法、物理所用的工具大多都与数学课所用工具有关。例如,初中物理中长度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这是在小学二年级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紧接着是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也是在数学中早就学习到的知识。对于物理中特殊测量方法如累积法、替代法、估测法,这些都是基于数学方法中延伸出来的物理方法。
不仅物理学科离不开数学,同样化学应用也是需要更多数学知识。化学是一门运用广而又广的科学知识,化学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化学这门学科主要以实验为主,在工业生产领域才有它的用武之地,但即使它有十八般武艺,但是它的作用的发挥就要依靠数学。所以有人会说:“如果你是一名出色的化学工作者,那么当你的数学能力越强时,你的工作效率会越高,因为你会把化学与数学整合应用得游刃有余。
(二)数学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由于学科增多,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偏科现象,特别男生喜欢抽象思维、逻辑相强,所以他们平时爱好数学,数学成绩突进,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成绩会相应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爱读书,不重视语文学习,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差,有的题型理解不透,所以只能做对题的一半。有位教授说:“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这就说明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例如,初中数学的应用题,有纯文型,有图文型,但无论哪一类都要通过理解题意来完成。在阅读题的信息时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关键词提炼信息,找准量与量的关系,这样就在头脑中建立起了题型所给的信息网,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了好的基础。
三、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表明了数学就在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许多知识,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通过对生活中某种的现象解释,来理解数学知识。譬如初中八年级的内容中涉及到三角形的稳定性。那么就可以找生活中三角形的建筑,房子的顶部三角形、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轮车的构造,这些都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如七年级数学中的“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让学生开开窗户,说说滑梯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他们的原理。初中数学中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何学好、教好初中数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但是处理好以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各学科、数学知识内部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数学思维训练和数学思维方法习惯的培养,将对学生轻松愉快、乐学、会学数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永华.就数学教育谈创新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2001.56.
IT产业需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10
成立20年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如今有两万家高新企业。有些企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对低迷的经济形势缺乏信心。2008年12月27日早上,温家宝来到中关村科技园区给IT企业打气。
在听完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的汇报后,温家宝给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温总理说,“人的大脑的开发,有很大的潜力,市场的需求也有很大的潜力,所以你们的产业是朝阳产业,是面向未来的产业,也是现在急需的产业。”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温家宝指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把克服眼前困难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这次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发展要实施一揽子计划,包括扩大内需等若干重大措施,涉及十个重大产业的振兴规划和科技长远规划的重大专项,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处理好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治本就是要培育创新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三是处理好经济与科技的关系。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的作用。
不仅鼓励国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温家宝还走访了重庆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在现场,温家宝说,人才是最根本的竞争力,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爱护人才,不要轻易裁员。企业要珍惜人才,政府更要珍惜人才。
三个关系 篇11
目前, 我们石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和企业个性的新型企业文化, 已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求得企业科学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呢?我认为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并着重从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一、要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 与企业的经营行为及活动密不可分。因此, 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为目标, 与企业的经营实际相联系, 给企业发展以凝聚和推动力量, 正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准则和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绝不是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的代名词, 尽管各类文化活动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绝不能以文化娱乐活动为重点而偏离方向。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把企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内在氛围问题、主动性创造性问题、人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等通过文化建设的形式, 于潜移默化中加以正确地规范、激励、引导和促进, 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这些年来,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四钻井工程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根据企业实际, 始终把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突出内容来抓, 把“创新敬业, 争优图强”的企业精神和“诚信服务, 质量为本”的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生产经营的立足点, 凝练出“团结、自强、拼搏、争优”的团队精神, 作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随着形势的发展, 公司先后提出了“追求卓越, 永不满足”、“承担责任光荣, 干就干得最好”、“团结形成力量”、“用心工作, 和企业一同成长”等一系列理念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员工有效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了员工主动干好工作、主动开发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要处理好领导推动和职工参与的关系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主动地、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 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职工的广泛参与。领导重视是动力, 职工参与是基础, 二者互相促进, 缺一不可。
首先, 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领导重视, 不仅要在理论上、部署上重视,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总体谋划, 而且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为促进企业良好价值观和工作风气的形成创造条件。企业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家文化、经理文化。就像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气、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风气一样, 一个企业良好文化或良好风气的形成, 领导的言行十分重要,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气。领导任人唯亲, 就培养不出任人唯贤的价值观。领导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 办事公道、公开、公平, 职工就会认同“主动积极地干好工作不会吃亏”的价值观。所以,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领导是动力, 是关键。领导的工作观念、言语行动甚至习惯好恶, 都会影响着职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和认同。
其次, 职工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是落脚点。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和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 将企业中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加以正确引导, 营造良好的氛围,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才会提高, 才能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否则, 企业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土壤, 变成了无本之木, 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四钻井工程公司把健康、安全、环保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在倡导和实施的“健康至上、安全第一、环保优先,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员参与, 建立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中, 把全员参与作为实现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的重要保证因素, 用政策和制度激发、调动全员参与, 从自身做起, 团结协作, 保证了公司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三、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从集团公司的角度来关照企业文化建设, 作为石油企业, 就要体现石油行业的共性特点, 要发扬石油系统多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和先进文化, 以及勇于开拓、积极向上的精神, 通过一系列新的经营理念集中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把新形势下企业经营需要解决的各种新问题、需要确立的各种新观念、需要弘扬的各种新思想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进行归纳、引导, 与时俱进, 形成凝聚力量。应该说这是石油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同时, 各个石油企业也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 在这个总的文化框架下,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由于各石油企业自身的文化基础素质不同, 所处的经营环境不同, 经营对象不同, 企业文化建设所指向的具体需求目标也就不一样。建设企业文化必须突出自身的个性目标, 使之与企业的实际经营需求相对应、相一致, 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展现最大的光彩。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还要注意内在与外在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重点, 是要以构建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为核心,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魂”。因为,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开发员工的素质和潜能, 推进企业发展, 而企业文化的这种积极作用是通过凝聚员工意志和激发员工的主动创造精神来实现的。构建企业自己应有的价值观体系, 并把它灌输融渗到员工的思想认识层面, 使之成为企业大多数员工不言而喻的价值判断和行为, 即不需号召、不需说明、不需督促就能自觉去做, 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石。在注重内在核心问题的同时, 外在形象的塑造也很重要。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的“脸”, 它会增强员工供职企业的自豪感和愉悦感, 提高工作效率;而企业良好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的“心”, 是形成良好风气和凝聚力量的“核”, 它会规范和激励员工的行为, 促进员工积极主动地干好工作。因此, 只有把内在核心问题和外在形象问题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四钻井工程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在注重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 努力将企业文化外在化。制做了代表石油钻井施工行业特色的钻机井架电动模型, 每逢大型节日期间在市区游展, 以此展示企业风采和精神风貌;建立了公司的荣誉室和职工之家, 在油田矿区组织红歌等大型文艺活动和多种文化比赛项目;在基层建设中, 以“学习大庆精神, 学习铁人精神, 加强基层建设”主题活动为载体, 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涵与岗位履职结合起来, 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体现到忠诚企业、爱岗敬业、创建和谐、严守规程上, 自觉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五条要求”、“三个面向”、“五到现场”等优良作风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定期评选企业“优秀基层单位”、“岗位明星”、“优秀五型班组”, 树立并评选“文明示范岗”;为使公司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民主之家, 创新之家, 温暖之家, 文化之家”, 公司每年都组织评选“模范职工之家”活动;为塑造新世纪女性“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形象, 展示石油钻井公司的巾帼风采, 还定期评选“巾帼文明示范岗”、“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活动。通过塑造独特的理念文化、形象文化、服务文化和制度文化,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四钻井工程公司展现出一派新风貌。
【三个关系】推荐阅读:
养鸡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论文06-17
不履行劳动合同满三个月 可以终止劳动关系06-14
三个时代与三个皇帝11-14
三个确保07-14
三个三07-18
三个时期10-16
三个重点05-12
三个女性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