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内容

2024-11-27

三个内容(精选7篇)

三个内容 篇1

摘要:音乐的内容是人们谈论已久的一个音乐美学问题, 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很多。随着音乐美学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的表现内容不是单一而是多方面的, 在总体上对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偏向 (如情感论或形式论) 都会难免陷入片面。但是对音乐的多种表现内容如何进行归纳、梳理, 使之条理化、清晰化, 则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纯感性因素

这是造成音乐作品是否“好听”的因素, 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属于纯粹感知驰骋的领域。黑格尔对此论述道:旋律尽管不应缺乏情感的特殊性, 音乐在使情绪和想象流露于音调之中却仍应使沉浸在这种情感中的灵魂超出这种情感之上, 即不受内容的约束而回翔自如, 这样就替灵魂辟出一个境界, 使它可以从沉浸于情感的状态恢复过来, 不受干扰地单纯地感觉到它自己。正是这种情况构成了一个乐调的真正的可歌唱性。

这些内容包括对所有音乐形式因素——音高、力度、速度、节奏、音色以及旋律、和声、复调、结构的纯感性观照。它只通过听觉对人的纯感性精神活动发生作用, 是一种纯粹感知的行为。它并不通过想象, 与情绪表现无直接关系, 它是通过满足人的纯听觉感知需要而使人产生愉快, 但相对而言, 深情、轻松、宁静或忧伤等类的音乐离这种令人神往的纯感性内容较近, 而冷漠、压抑、痛苦或怪诞等类的音乐则离这种内容较远。由于这种纯听觉审美需要及其获取能力是人们普遍具有的, 因而这种纯痞性因素是音乐内容中最易打动人心、最易被人们理解的组成部分, 是音乐获得广大听众的重要手段, 在流行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这种纯感性内容的短小、片段性以及变化不定、难以把握, 它在音乐中一般主要是作为非结构因素, 存在于作品结构的表层, 而结构因素则主要由文学、数学, 哲学等音乐以外的理性因素来承担。这种纯感性内容的创造和感受能力主要依靠感性认识, 主要来自先天性的素质, 后天性的环境、学习等客观和理性因素虽然也能对其起到很大的开发或抑制作用, 但相对而言终究是次要的方面。

这种纯感性内容本质上是由外部客观世界决定的。它首先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如从简单乐器的制造到钢琴、电声乐器的发明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其次是由自然、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人的思想观念对其纯感性审美 (包括听觉) 的影响, 不同时代, 地区、民族、群体的人们所具有和爱好的音乐风格不同, 其中的纯感性内容也不相同, 它总是与音乐的形式 (风格) 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同群体的人们判断音乐是否好听的标准是不同的, 这表现了纯感性内容受制于外部客观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的, 可概括的一面, 但不同个人 (主体) 对这种内容的判断标准也是不同的, 而且这种内容是难以把握和言传的, 这又表现出它的个性、感性的一面, 但根本而育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纯感性天才的纵横驰聘一般不会超出客观条件和主体基本思想观念的界限。只有在此前提之下这种纯感性内容才是纯粹属于听觉感知的, “没有其他目的, 也没有明确的内容”, 可以认为是自律的。

这种纯感性听觉因素是音乐之所以能够成其为音乐并且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 它始终在实际的社会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什么体裁和形式的音乐——如古典音乐, 民间音乐, 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 其中凡是在社会上流传较广的音乐作品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这种纯感性内容因素, 流传得越广、时间越长则该作品中所包含的这种纯感性内容就越丰富, 反之亦然。但是这种内容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 人们往往视之为纯感官性的肤浅享受而对之不予理睬、置若罔闻。

二、情感因素

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形式与人的内心情绪运动形式可以具有同构关系, 因此音乐能够表现人的情绪以至情感。人的内心情绪运动主要属于感性认识的范围, 具有难以言传性, 人们只能归纳出情绪的基本类型及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大致走向, 面对于其中细腻的层次差别和微妙的运动变化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音乐中的情绪表现具有相同的特点, 以感性认识为主, 但在情绪的总体概括和把握中已有理性认识的介入。这种情绪内容与前述纯感性内容并不相同。虽然二者都是主要由感性来认识和观照的, 但前者的表现是依靠建立乐音运动与情绪运动的同构关系而实现的, 后者则与此无关。

由于情绪与产生它的外部原因——感性的紧密联系, 一般情况下作曲家表现于作品中的情绪是有感情基础的, 而欣赏者也会自然地通过想象去寻求音乐情绪的产生根源, 于是便在音乐的表现内容中间接地引入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 由此造成了音乐与文学、绘画、舞蹈, 戏剧、影视的结合。这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纯音乐因素与非音乐因素的结合。这种情感内容主要存在于音乐结构的中层。其中的情绪因素是感性、音乐性、非结构性而倾向于音乐结构的表层的, 感情因素则是理性, 非音乐性、结构性而倾向于音乐结构的深层的, 它常常需要借助标题、文字说明以至作品及其作者的有关背景知识或欣赏者自身的经历等非音乐手段来获得较为明晰的表达和感受。

三、纯理性创作

纯理性内容是指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对各种音乐形式元素的纯粹理性的组织、安排和观照, 如一些——特别是复调音乐中的——旋律发展手法、和声的功能性和逻辑性组织、某些配器技术以及曲体结构等:在二度创作中出现的演唱, 演奏技巧因素也属于这一类。这种纯理性内容是以数学手段为基础, 通过在音乐中建立某种逻辑和秩序而使音乐作品能够具有和表现出某种有序性、合理性以至技巧性 (包括表演技巧) , 从而达到使音乐作品能够被纯理性观照和认识的目的。

三个内容 篇2

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

二、什么是“四帮四促”?

1.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

2.帮助理清发展思想、促进科学发展;

3.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

4.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

三、为什么要开展“三个建设年”?

“三个建设年”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分析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查找干部作风、发展环境、基础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深入思考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方法和途径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抓手,增强全省上下的机遇意识、优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以作风建设保障发展,以环境建设促进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

四、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暨“四帮四促”

活动开始时间2010年

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大发展战略是什么?

“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

六、什么是创先争优?

就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七、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一是领导班子好、二是党员队伍好、三是工作机制好、四是工作业绩好、五是群众反映好。

八、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个内容 篇3

构建“体系”似乎不是什么难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就是一个“体系”,审题——选材——构思——修改。这又是一个“体系”,更换一些名词,引进一点似是而非的理论,作一番包装,很可能被冠名为“作文教学新体系”……这一切其实只是作文训练的序列设计,与体系相去甚远,更不用说是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能够遵循某个序列实施教学的教师可能不在多数,作文课之前寻找作文题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教学流程呢,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

结果是学生视作文为畏途,越写越怕写,越写越无话可说,瘪芝麻榨油,痛苦不堪,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凑足字数,勉强交差。而教师心且中“好作文”的标准,偏偏又是选材新颖,见解深刻,描写生动,构思独特,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富有独创性的作文标准,用之于作家是恰当的,用之于学生则是典型的无理取闹。因为,作文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既然是教学,就脱不开传授与训练,而内容、形式富有独创性的作文是没法传授,更没法训练的,只有知识、规范、技能,才具有可传授性,而知识、规范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又必然扼杀学生的独创性,要求整齐划一的操练生成不拘一格的精品,就像要求流水线出产创新产品一样,无疑是痴人说梦。

训练不成,有些老师走向另外一条路途——催生。自由写作、头脑风暴,是催生;情境作文,生命作文,也是催生;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还是催生。但催生也有催生的尴尬,因为考场没法催生,有的考生乃至作家确有文学创作才能,但考场作文却惨遭败绩,偏偏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是越来越势利,语文素养可以不理不问,面对高考却不敢不低三下四,这就是新时期以来的各种作文教学实验大多偃旗息鼓,应试作文训练却依旧枯藤死缠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教学必然是一条悠长的暗胡同,不知何时能现曙光。在不恰当的作文教学内容依旧充斥课堂的今天,我提出判断作文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的三个标准,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标准之一:能让学生乐意去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是否乐意的问题,如果行为主体处于被动状态,不惟情绪消极倦怠,效果也往往要大打折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强调学生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生对作文没兴趣,甚至本能地排斥作文,当然写不出好文章;要让他们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写,以写作为乐,享受写作。当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生命的内在需要,他们作文的长进也就可以期待了。陈晓华老师喜欢利用自己班主任的身份,设计突发情境,激活学生的写作激情。在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时,陈老师说:“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春游……”学生异口同声。“这……安全是个大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这时,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人站起来,有些人敲打桌子,有些人脸胀得通红,有些人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你们为什么要去?总要以理服人吧?那就请你们把理由写出来吧!”陈老师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的作文题,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有些许悲壮,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了他们情感激荡、浩气四塞的作文。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趣味作文教学,在“好玩”二字上做文章,他经常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开始写作后,当他喊“停”时,要以竖排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头一位同学,老师喊“开始”后,每个同学就把别人的文章续写下去,此过程不断循环,直至把文章写完。这样的作文课,新鲜,刺激,富有挑战性,学生自然很有兴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很多,一般有命题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比赛激趣、评讲激趣、评语激趣、修改激趣、发表激趣等,大凡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值得肯定,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被激发出来了,作文教学也就基本成功了。

标准之二:能让学生有东西写

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自以为无话可说,没有东西可写。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是笨手笨脚的新媳妇呢?作文教学如果能够拆除学生这样一道心理障碍,可谓功德无量。一般教师满足于布置作文题,作简单的审题指导,至于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与无奈,则视而不见,这样的作文教学。根本不可能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首先必须丰富他们的两大积累,一是知识积累,一是生活积累。知识积累主要来源于广泛阅读。学生生活单调。阅历较浅,只有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素材,到时候才能想得到,写得出。生活积累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学生在作文时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对身边的人物,司空见惯的生活,总是感到没东西可写。这主要是平时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思考,缺少发现。观察认识生活,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要从留意身边的世界做起,观察身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观察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同时,也要做观察社会生活的有心人。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不管是春游、参观、乘车、散步,还是看电影、逛商场,只要时时留心,就不可能没有收获。学生的脑海里有了这两种积累,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名言警句涌现出来,才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仅有积累还不够,要真正有东

西可写,还必须具备联想、想象能力。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不善于联想、想象,再多的积累也不可能变成源流活水,为我所用。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的训练内容,也要有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某种情境之中,某种契机之前,启开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

标准之三:能让学生写有长进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一节作文课,都应该让学生比不上这一节课要好一点,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激发写作兴趣、指导观察积累之外,还得在怎样写方面多动脑筋。否则,学生一味兴致勃勃地在暗胡同里摸索,走得通走不通各听天命,不仅有违作文教学的本意,也与课程道德严重背离。快速作文大家杨初春老师,就曾用添加因素法帮助学生审题,用顺乎天理法指导学生构思,效果不错。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题“尝试”,运用添加因素法审题,在原题上加“炒菜”“下海”“打工”“当小先生…当小保姆”

“写稿”等新因素,原题即可变成“尝试炒菜”“尝试下海”“尝试打工”等等,也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一次成功的”“一次失败的”“一次痛苦的”“一次不该尝试的”等新因素,这样,题旨明白了。内容具体了。自然也就有东西可写了。“天理”即天地万物之规律。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条理性、顺序性和排列组合规律,如“春、夏、秋、冬…东、南、西、北”“过去、现在、将来”“古、今”“中、外”“城、乡”“晴天、雨天”“白天、黑夜”“早晨、中午、黄昏”等等。文章构思顺着这种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条理和规律。往往既快又好。如“家乡风景美如画”这个题目,可以按“白天、黑夜”的顺序写,可以按“晴天、雨天”的顺序写,也可以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还可以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等等。按照天地宇宙间万事万物本身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构思,思路通畅,层次清楚。方法的指导与让学生自由表达并不矛盾。文无定法,并不意味着为文无法。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用僵死的框框让学生作填空式的写作,必然戕害学生的灵性,但一味地否定作文知识的指导,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如何将游戏性、趣味性、知识性、研究性有机融合,逐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准,应是语文教师探究的课题。

例谈撰写思品教后记的三个内容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后记,三个内容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提高初中生的认识能力, 还要发挥教育作用,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使他们能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阶段, 思品教师尤其要教育启发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思品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技巧。写好教后记不失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反思以往的教学, 结合教学实践, 我谈谈关于思品教后记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 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 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主动、专业发展更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既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 又包括教学后的反思。教后记, 就是教学反思中的一种, 即教学后教师的反思。教后记, 亦称“授课心得”、“教后感”, 顾名思义, 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 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 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因此, 教后记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会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从而通过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育心得体会等实践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可见, 写好教学后记, 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有重要作用。下面我结合思品教育教学实践, 举例说明撰写教后记的三个内容。

一、错误和不足是思品教后记的首要内容

“吃一堑, 长一智”。既然是反思, 错误和不足之处一定是首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错误, 对于教师来讲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后认识到这一不足或错误, 则反而是一件好事。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不足,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研究其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时束手无策或者敷衍了事。因为即使教师在备课时做了十分缜密的预想, 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如对教材处理不当, 对偶发事件估计不足, 甚至对某些问题处理有偏差, 或要将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讲透彻而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等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 在讲授八年级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时, 教材相关链接有一幅名为“昆曲艺术被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照片。我上课时, 当时就有学生提问:“老师, 什么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提出后, 我有一丝得意。因为课前备课时, 我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 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我不慌不忙地翻开课前准备的教案, 很从容地念了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提问:“老师, 我问的是什么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就直接打断了我的解释。于是, 情急之下, 我就根据字面意思臆断:“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 因为是昆曲嘛, 戏曲当然要从嘴里面, 也就是口中说出来的, 所以就叫做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当时我既为自己的小聪明感到高兴, 又为主观臆断而感到羞愧, 其实,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称无形遗产, 是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我在课堂上的解释是错误的。思品教学的任务是育人, 教师不可能因为颜面而误导学生。我在教后记上认真写上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并在下节课上课前对学生做了澄清, 当时虽然觉得面子上很过不去, 但是我解释之后就彻底放松了。我在讲授《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课时, 因为那是一节公开课, 讲完承担对国家的责任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后, 当时就有同学提问:“老师, 承担对国家的责任是不是就是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如果是的话, 那看材料的时候我该如何区分呢?”问题一出, 当时我就懵了, 这个问题是我课前完全没有准备的, 也没有认真思考过, 学生有疑问, 我重新对学生做了解释, 这两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只有教师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和错误, 及时加以弥补和改正, 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二、优点和亮点是思品教后记的重要内容

思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 每一节课都会有优点和亮点。教师不仅要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而且要记住自己的优点和亮点, 这些优点和亮点或教法得当、思路清晰, 或例证精辟、生动形象, 或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或互动积极、反响热烈, 抑或峰回路转、机智巧妙, 等等。比如, 在导入七年级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 我播放了电影《隐形的翅膀》中断臂女孩用脚写字的片段。因为是年龄相仿的主人公, 所以更能产生共鸣。这个非常感人的场景使所有学生都为这个残疾女孩抹了一把同情泪, 同时为她身残志坚的高尚品质而感到十分钦佩。再比如, 我在上全区公开课《做负责任的公民》这课时, 引用了2014年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的材料,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感同身受, 都流下来伤心的眼泪, 这个视频既是为了导入新课, 又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责任感。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 立刻进入学习氛围, 引发情感体验, 有利于新课的学习。这种能调动学生情绪, 使之获得情感体验的导入是非常成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成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 在这两节课的教后记中, 我着重强调了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 同时可以随时随地想我们提供并验证学习的结果。所以, 在教学中, 如果能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培养其求知的兴趣, 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不管怎样, 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 哪怕点点滴滴, 课后如果能够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 聚沙成塔, 并学会归类整理, 发挥优势, 就终会对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学情反馈是思品教后记的必要内容

教后记不仅要记教师的“教”, 而且要记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然而,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后记时, 通常只会反思自身的“教”,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这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其实, 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状态, 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习质量和效果, 学习疑问和困惑, 等等, 都应该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因素。教师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真实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效果;及时解答学生课内外遗留的疑问和困惑。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升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如讲授九年级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 我一如既往地出示了共同富裕的领头羊“华西村”的材料。这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先富带后富”的理解, 但材料有些老旧, 和学生联系也紧密。课后, 有学生向我提议:“武家嘴不也是高淳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典范嘛, 为什么不利用呢?”武家嘴作为蝉联12届的“金陵首富村”, 不仅家家致富, 还带动周边地区双红村等共同致富。这眼前的例子就是身边的榜样。于是, 我立即在教后记上补充了一些关于“武家嘴”的相关材料, 并从下一个班级的教学开始, 就将“华西村”换成了“武家嘴”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 更具亲切感和时代性, 教学效果更佳。再比如, 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 为了说明中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孝敬父母, 选用了一些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的, 又离学生比较远的材料, 我班徐同学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他说孙同学的爸爸三月份不是摔伤了么, 孙同学在他爸爸住院期间, 每天都主动给他送饭, 放学后到医院帮他爸爸捶背, 帮他爸爸做康复治疗, 这正是孝敬父母的体现, 正是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事情, 我们就可以向他学习,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徐同学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 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应在每节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认真加以分析研究,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如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 思品教师撰写教后记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 我认为以上三个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不可或缺的, 如果每位思品教师都能够结合教学实际, 在每次教学后一有所得便及时把它记录下来,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坚持, 就一定是一笔不菲的收获。

参考文献

三个内容 篇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方面,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具体方面,更为鲜明、更为集中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的本质要求,从而形成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整体: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小怪兽orz

三个内容 篇6

和限度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25-02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由于该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还要注意知识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把握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本文对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的《化学2》(必修)中“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让更多的中学化学教师更好地熟悉本节内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一、三个版本教材的有关内容比较

1??编排体系比较

人教版教材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化学反应入手,通过展示铁桥生锈、牛奶变质、炸药爆炸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然后通过“H2O2分解”实验探究和开展“思考与交流”,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紧接着通过“科学视野”栏目巩固所学知识并开阔视野。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及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先从“科学史话”中的“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引出“可逆反应”概念,通过可逆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引出“化学平衡”概念,使抽象的知识更形象、更好理解。然后结合图片举例“提高煤的燃烧效率”来进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的学习。

苏教版教材通过“钠分别与水、乙醇反应”,让学生直观认识化学反应快慢的程度,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即内因。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再通过“问题解决”来检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材从学生熟知的氯水成分引入“可逆反应”的概念,然后通过稍过量铜粉与AgNO3溶液的反应及其反应后的清液中加入KBr溶液的实验探究,来获得化学反应程度的感性认识,再结合合成氨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来说明外界条件不变,可逆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即达到了平衡状态。

鲁教版教材图文并茂地展示硫酸厂一角、美丽的焰火、缓慢锈蚀的青铜大钟,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活动探究”一栏,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材从“联想、质疑”出发,通过思考镁燃烧、钠与水的反应是否完全过渡到可逆反应的学习;用“SO2催化氧化、SO3分解示意图”来引出“可逆反应”的概念,通过分析该反应的本质得出“化学平衡”的概念。“观察、思考”一栏,通过对NO2和N2O4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互转化实验的观察,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处理上有一些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先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学习巩固。②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③通过分析具体的化学反应学习可逆反应的知识。

不同点:①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是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苏教版则通过实验引入,且人教版还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及简单计算。②实验设计不一样,除了温度和催化剂外,苏教版还探究了反应物浓度这一影响因素,鲁教版还探究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这一影响因素。③对于化学平衡,三种教材都是通过分析具体反应的示意图来学习,但人教版增加了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的学习,鲁教版增加了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学习,苏教版则没有对知识进行扩展学习。

2??栏目设置类别与功能比较

要激起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就要让化学课堂显得更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个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学习栏目来为课堂增添学习乐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个版本设置的栏目,从内容属性可分为实践活动类,如“思考与交流”“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方法引导类,如“方法引导”“概括整合”等;资料拓展类,如“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科学与技术”等。

三个版本教材在栏目的设置上体现了一定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设置了实践活动类栏目,通过实践活动既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又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不同点:①人教版更侧重通过资料拓展类栏目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化学的价值感和实用感,既扩展了知识面,又使呈现方式显得更生动有趣。②苏教版只设置了实践活动类栏目,可见其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能力比较重视,但培养能力的方式略显单一。③鲁教版设置的栏目较为综合,增加了自己特有的方法引导类栏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习题考查知识点的比较

人教版课后习题除第2题考查“可逆反应”的知识外,其余的都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知识。

苏教版的1-6题均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第7题则考查了可逆反应的知识。

鲁教版的练习只有4大题,第1题、第3题和第4题都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第2题考查了可逆反应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比较发现,新教材的习题设计与旧教材有三个不同点:①课后习题都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考查,注重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如人教版和苏教版中7道题就有6道考查了关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知识,占总习题的85??7%,鲁教版相对低一些,占75%。②客观题相对减少了,主观题占了绝大多数,以苏教版尤为突出。这样的习题设计能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上,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题目形式,如人教版中的调查题、鲁教版的实验设计题,紧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来设计,启发性、探索性很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建议

三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体系、相关栏目的设置、习题设计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为了充分地利用教材,使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提出几点相应的教学建议:

1??苏教版除实验装置外,整节内容没有附加任何彩图。教师可以运用PPT展示一些相应的彩图,简明直观地提高视觉效果。

2??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开放性较小,探究性的体现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积极思考推出结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的双主体作用。

三个内容 篇7

一“、三个体系”思想的内涵

1.资源体系。资源体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档案的资源总量;二是档案的内部结构;三是档案的空间布局[1]11。在档案工作从传统纸质向数字化转型的时期, 资源体系不仅包括档案实体的完整齐全, 而且包括数字资源的积累和保存。随着大容量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 数字档案馆容量大幅度提升, 厘清数字资源的总量、质量和结构, 才能构建起科学的数字档案馆资源体系, 顺应档案工作发展的时代潮流。

2.利用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是指利用档案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1]12。高校档案馆主要服务于学校过往历史的存证、未来的长远发展、日常管理和教学科研, 逐步增强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手段, 完善服务体制, 是高校档案馆改善目前重保管轻利用, 利用率低, 利用目的单一, 利用方式落后, 利用档案类型单一等问题[2]3的方向, 也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出发点。

3.安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是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规范。基础设施是硬件, 制度规范是软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 不损毁, 不丢失;二是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不失密, 不泄密;三是确保档案的完整齐全并尽量延长档案实体和信息的保存时限[1]13。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命脉, 对数字档案馆来说,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不同介质档案的长期可读性等是新的挑战。

二、高校数字档案馆的界定

“数字档案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档案馆是指存储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 是一个由众多档案资源库群、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中心、档案用户群构成的数字档案馆群体。狭义的数字档案馆则是指其中的个体档案馆, 代表的是一种信息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构建, 即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实体的建立, 包括馆藏档案数字化, 档案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管、保护、利用、鉴定和统计等内容[3]2。笔者认为, 高校数字档案馆更符合狭义概念中的“数字档案馆”。基于本馆信息化的高校数字档案馆不仅包括业务活动的信息化,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利用服务的网络化, 还有日常保管的智能化, 同时实现了文档接收、征集、整理、著录、鉴定、编研、维护、保管、迁移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4]23, 信息传输、利用的网络化。综上, 高校数字档案馆是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优化更新基础设施, 遵循专业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 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业务信息化、档案利用服务网络化、日常管理和安全保障自动化的组织机构。简单概括为工作环境的信息化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化, 即“两化”, 信息化和集成化。

工作环境的信息化定位于由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支撑的一种管理环境[5]12, 是在专业、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技术、设备等按照档案专业技术标准对档案工作环境进行改造。管理系统集成化则指的是基于现代技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编研、发布等活动进行集成, 同时, 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各归档单位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信息化是集成化的基础, 集成化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实体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都面临资源、利用、安全的问题, 即前文提到的“三个体系”的构建。而在构建“三个体系”的实践过程中离不开资源基础、技术支撑和管理保障, 即资源、技术、管理三个维度, 资源是本, 管理和技术则维护安全和促进利用。可以说“, 三个体系”处于建设高校数字档案馆的思想指导层面“, 两化”和“三个维度”则分别是开展实践的目标和内容。

三、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标和内容

1.工作环境的信息化。

(1) 资源建设。无纸化办公还未实现时, 纸质档案的保管是档案工作的内容之一, 即使完全实现无纸化办公, 存量纸质档案的安全、长久保管仍不可忽视。因而, 在构建数字档案馆时, 讨论纸质档案资源的维护和建设还很有必要。

从数量上看, 由于实行“双套制”[6]46归档, 这部分档案的总量还会不断上涨, 在尽可能扩大档案收集覆盖面的同时, 加强鉴定, 以控制总量。从档案的类别结构看, 除了收集《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罗列的十大类外, 还应补充具有学科特色、反映学生成长、有特殊贡献的人物、散落的历史资料等方面各种介质的材料, 以丰富馆藏, 凸显个性。同时, 加强社会媒体 (报纸、网络新媒体、电视等) 对学校的相关报道等资料的收集, 形成“以我为主, 多渠道来源”的档案资源体系。

从档案保护和方便传播利用的角度看, 存在纸质档案数字化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也是调整馆藏结构和空间分布的问题。是有选择地数字化还是全部数字化?已数字化的档案其实体在库房的存放位置是否应该调整?这些都是在构建数字档案馆前, 有形档案资源层面应回答的问题。

(2) 技术支撑。在档案专业技术中, 一般包括档案信息技术、档案设备管理技术和档案业务技术等。档案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资源型档案专业技术的核心, 它的作用是利用现代办公设备和档案专业软件完成对高校档案数据库结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动态管理, 及时补充、更新、完善档案数据库的内容[7]48。档案设备管理技术是指对档案装具、专用设备、库房保管设备等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检修等。档案业务技术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对各种设备、设施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是档案业务从收集、保管到利用, 以及资源数字化等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技术指标、相关标准的掌握, 这是实现档案工作环境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实现档案工作环境的信息化, 即涉及上述的硬件配置、系统建设和相关技术标准的配合。

(3) 管理保障。现代的工作环境离不开科学的管理, 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更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标准在方向上的引导和实践上的指导。高校档案馆, 制度层面的建设要走体系化道路。在遵守上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根据档案工作各个环节和不同载体档案的特点, 以及档案馆自身建设等实际情况制订相应业务操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2.管理系统的集成化。

(1) 档案信息集成。相对于前文提到纸质档案, 这里的资源指的是数字化形态的档案, 也即电子档案。电子档案, 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 与纸质档案相对应, 其来源不只局限于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还包括生成于计算机环境、后经鉴定归档的原生性电子文件[8]26。在数字化时代, 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 数据量大、结构多样、产生速度快、价值良莠不齐, 如何构建优质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是建设数字档案馆面临的首要问题。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学校各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中产生的具有归档价值的原生电子文件, 其他与学校相关的电子资源。而学校各业务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是重中之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须抢抓档案信息归档的源头, 将学校各部门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归档信息, 通过数据集成、整合的方式交换到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库中, 实现学校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 共建共享[9]43。

(2) 技术支撑。基于档案工作环境现代化, 此处的技术支撑主要是为实现档案馆自身收、管、用等档案业务平台的集成, 与高校各部门异构平台数据的有效对接及保障安全的技术手段。

档案管理系统集成指的是将从档案收集到销毁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业务活动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完成。为了实现对不同载体档案信息的采集、管理、保存、利用和统计等档案业务全程管理的要求, 整个档案管理系统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整理编目、档案保管、鉴定销毁、系统维护等[10]20。

目前, 实现档案馆管理系统与校内各部门异构数据平台对接高效而经济的模式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通过SOA提供的标准化架构, 在学校各业务系统与数字档案馆之间建立起一个松散耦合的数据采集交换平台。将各业务系统需要交换的数据通过交换平台采集到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清洗、梳理、转换、整合等操作, 再以WEB服务的方式把归档数据封装成服务组件发布, 供数字档案馆调用归档[9]45。

为实现档案信息的不失密, 不泄密和长期可阅读, 数字档案馆的安全包括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程序安全等, 确保数据在移交、保存、迁移、备份、处理、利用等过程中的安全。涉及的技术有防病毒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分级权限设置等。

(3) 管理保障。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各个部门, 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还需要上文提到的体系化制度的保障, 高校的大力支持、资金保障、相应人才队伍和到位的安全标准规范体系。此处的安全规范体系与上文的安全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共同构成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安全屏障。

摘要:文章从《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提出的“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思想出发, 阐述了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即“两化”和“三个维度”。

关键词:三个体系,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目标,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国振.对“三个体系”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 2010 (10) .

[2]陆懿琦.新时期高校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初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宋艳萍.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于丽娟.国外数字档案馆建设概况[J].中国档案, 2003 (3) .

[5]张丽、黄存勋.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先进理念的贴切契合——读傅荣校著《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管理中技术革命进程的动态审视》札记[J].浙江档案, 2005 (3) .

[6]王健.电子时代“双轨制”归档的新内涵[J].中国档案, 2004 (12) .

[7]刘峰.高校档案资源系统模型探讨[J].兰台世界, 2008 (1) .

[8]肖润.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构建研究[J].档案建设, 2013 (1) .

[9]胡凤华, 袁继军.高校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整合交换的策略及应用[J].档案学研究, 2011 (1) .

上一篇:托烷司琼下一篇: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