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世界(精选7篇)
三个世界 篇1
摘要:20世纪70年代, 整个国际战事呈现着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毛泽东同志以此为契机, 将新的军事理论运用到国际舞台, 开始新的战略调整,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在基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以美苏冷战背景为平台, 适应了战后30年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当今时代, 同样也具有十分特殊的时代价值。在当代国际社会不断发展与追求民主的潮流下, 我们应结合新的国情, 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做出客观分析, 围绕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也能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体系中蕴含的当代主义。
关键词:三个世界理论,国家,利益
一、捍卫国家主权, 维护核心利益
1.“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含义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含义是将世界划分为三种力量, 即社会主义力量、资本主义力量、民主主义力量。“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毛泽东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国情, 所提出的战略政策。
2.“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 复杂的国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主席毛泽东准确分析国际形势, 根据战后国际关系将世界划分成为三个世界, 所谓的三个世界是指: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个战略不仅制约了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扩张, 而且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3.“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下午会见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时正式提出的。从国际大方向上说, 这个战略制约了超级大国的欺强凌弱, 当时苏联一方独大的局面也通过这个理论得到了有效的制约。从我国的战略角度上来说,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互助, 增强了我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作用,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 中国也恢复了在联合国上的合法席位。一方面宣告了美国封锁政策的破产, 另一方面也巩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和平共处对外开放
毛泽东一直主张, 国家无论大小, 强弱, 扶贫, 都应该平等对待, 互相尊重, 友好相待。国家里人人平等, 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独立的发展本国内务与经济, 其他国家不应也无权干涉。在处理本国内政的同时, 与各国和平相处, 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在199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上, 国家总理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相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与平等发展, 两个理论都符合联合国的宪法和宗旨, 促进世界向和平的趋势发展。对于我国来说, 使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展更有利。
毛主席在构建外交战略理论的时候, 深刻的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表明要对各国的政治理论学习, 吸收其精华, 不可再闭关锁国, 不能再做闭关者。提出了学习不同国家制度与文化的要求, 坚持平等互利, 并且推行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措施, 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促进了我国的对外开放, 使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开始接受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 政治和经济体系。
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并坚持不称霸
毛主席在策划经济战略的同时, 明确提出, 我们就是第三世界国家, 因为中国目前同大国比较, 我们的经济, 文化都是落在后面的, 所以我们要虚心学习, 并表示永远也不会推行称霸政策。毛泽东的伟大决策不但奠定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 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话语权。
中国政府公开提出:如果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了超级大国, 也不会去欺负周边的弱小国家, 更不会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而是始终奉行团结互助共进发展的原则。
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趋势, 即“打破了国家强大必回霸权”的趋势, 中国将会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坚持毛主席提出的不霸权主义, 这一重大战略将会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的启示。
四、巨大的成就在当今世界如何实践
毛泽东毕生的夙愿, 就是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富强起来, 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 使中国获得了远远超过本国综合实力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在外交史上迎来了新的建交高潮, 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主席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有很高的评价, 并一直表示中国会始终做第三世界的成员, 中国即使富强起来, 也不会去干涉他国内政, 推行独霸政策, 会一直站在第三世界的一边。
1. 坚决反对霸权
中国面临维护着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在新的时代里, 霸权主义依然是世界动荡的不安定因素。对此中国向世界各国表示坚决抵制强权, 坚决反对强权国家和支持强权的国家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曾不止一次的表示, 会永远做第三方国家, 中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始终坚定不移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并将坚定的站在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一边, 永远做第三世界的国家, 永远不称霸。
2.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卓越思想贡献里一条重要的理论, 在新的时代里独立自主更显的颇为重要。它是中国的根本路线和出发点, 要想在国际的舞台上屹立不倒, 就要根据独立自主的路线, 坚决捍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并坚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我国的内政。在处理内政外交问题上, 坚持从独立自主的路线和原则出发。
3. 坚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团结
只有永远站在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一面, 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维护和平, 真正的推动世界的发展。
毛主席在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 明确的说出了第三世界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与此同时表明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共同呼吸的立场。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今社会, 中国要与第三世界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将继续支持第三世界力量, 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 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互相进步、互利合作, 并对部分国家进行经济上的支援, 推动联合自主, 促进共同的发展。在推动国际之间合作和发展上更进一步。
五、“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运用研究
毛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以马列主义思想作为武装,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的观点与矛盾同一论分析和处理国际事务, 以反对霸权、反对强权的理论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发展, 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力, 共同抗衡超级大国, 反对超级大国独霸政策的推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独立自主的目的与发展目标, 有利于推动中国发展, 并且实现了毛泽东思想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南。在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做第三世界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 维护我国主权独立与民族平等, 坚持用自己的方法论, 立足于本国国情, 独立自主的面对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与挑战。在新的时代里,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时至今日, 我国的国情已经不同往日, 社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 科技等各个领域上加速发展,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三个界划分”理论一直都是我们观察世界, 面对世界做出战略的实践理论。取其精髓, 弃其糟粕, 结合当今国情, 与时俱进, 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共处与对外开放的伟大路线。积极的维护世界和平, 融入世界, 坚决抵制强权和霸权, 促进人类和平与世界的发展。“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凸显的诸多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当今中国仍然被作为重要支点, 支撑并影响中国的外交走向与政策考量。
三个世界 篇2
------福利德国的诞生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的作者是丹麦著名学者艾斯平-安德森。关于安德森本人,从所得的资料上来看,他的学术生涯比较简单。他毕业于丹麦Aarhus大学,197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被北美和欧洲多所大学聘请为全职教授,或被聘为客座教授。在本书出版之后并引起广泛关注之后,他被聘请到多个领域去任职,甚至还被许多国家中央政府聘为顾问。
抛开《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的内容,光看社会上诸多学者对该书的评论和它给安德森带来的地位,就知道这本书的分量。它被称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这本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必读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
纵观全书内容,虽然读起来艰涩难懂,但整体框架比较清晰。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影响福利国家诞生的清晰过程:
1、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2、工业化的影响;
3、民主政治的影响。
该书突破了以往福利国家理论研究中仅仅局限于社会支出与社会服务二者关系的变动的狭义思路,而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将政治与经济研究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作者认为,当代福利国家并非只是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被动产物,它的制度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机制,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本书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者说是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臵的一个过程与方式。
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体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体制。
这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各自有其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阶级发展的独特性,即归因于三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第一种类型注重以市场为基本原则的福利分配,强调资产调查
为其基本手段;第二种类型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第三种主要建立在“社会保险”基础之上,强调家庭应该成为福利供给的核心。作者在大量运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中的国家、市场与家庭这三个要素的“混合”程度的不同作出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三个要素相对比重的差异性是导致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的差异性的结论。
德国的福利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建立在“社会保险”之上的保守主义体制。按照艾斯平的思路,我大概能了解到福利德国诞生的过程。
德国社会保险立法在19世纪80年代陆续通过,并付诸实施,这被英国最早的《济贫法》晚280年。这近300年时间里,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德国的工业化比英国晚了一百多年。同时,它们之间更重要的历史差别在于政府和政治体制的差异:英国在通过《济贫法》时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德国在270年才统一了国家,建立了中央政府。此前,德国的社会和政治一直处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胶着、政治和行政割据的状态。虽然工业化对与社会的挑战是类似的,但是不同形式的政府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采取的应对措施与社会政策就出现不同特色了。
当英国的“济贫”观念传到德国时,德国还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中央政府去吸收与接纳这些观念。而路德新教为了和天主教教会抗衡,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积极地传播扶贫观念。路德的方案是以教区为单位发挥济贫作用。在大城市则通过划区来进行济贫。
统一前的德国也与英国一样,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和穷人接受援助的“次等资格”。与英国不同的则是,德国政治当时处于一种分治的状态,在不同的领地上实行着不同的扶贫救济政策。同时,德国是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主张的传播抵消了自由资本主义理念占统治地位的可能。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是德国政体的变化。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有关社会责任者的问题成德国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他们争论和妥协的结果就是德国社会保险模式的建立。
在普鲁士的治国方略中,从来就有家长制国家的传统。德国正在为统一事业做军事准备,很多工人都在接受军事训练,如果这些工人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对于国家安全将是危险的。1848年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当局很快就意识到,社会的不满情绪可以随时引发革命。
而社会不同力量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德国自由贸易主义的代表就认
为,“雇主和工人的利益不应该是对立的,因为提高工人的待遇和安全感有利于他们的生产效率,是符合雇主利益的。”而德国社会党人则认为要达到目的,需要争取实现普及的、直接的、平等的选举权。只要当德国的立法机构成为普选的结果,社会党人才有可能进入国会,影响国家,让国家去履行它应尽的义务。
19世纪60年代,德国大工业迅速发展,手工业在社会中的比例急剧下降,这也就使传统中手工业行会内的社会保障失去效用。俾斯麦的挚友瓦根那了解到首相进行社会改革的急切心情,提出了他自己的建议。内容包括建立最低日工资制度,行业合作组织等。他看到俾斯麦想通过与无产阶级的和解来制约新兴的自由资产阶级的心思,所以提出了这样一套立足于君主政治、把德国的封建传统和新兴的社会主义主张融为一体的政策建议。这套建议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加强君主政治,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政治观念,俾斯麦才大量地采用了德国社会党人的激进社会主张。
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行为主体出现在1871年德国统一以后。这个行为主体就是统一的国家机器,是具有强大行政权威的德国中央政府。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在德国的钢铁与煤炭行业引起大量失业,使1977年社会民主党人开始进入国会。在社会民主党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工人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识。关于社会保险立法的辩论最终以工人和雇主共同承担财政责任的方案而结束。形势朝着俾斯麦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俾斯麦政府不仅成功地扮演了利益冲突调节人的角色,而且控制了德国的社会局面。
俾斯麦清醒地看到德国社会民主党放弃了动员工人群众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多数工人支持社会主义不是为了信仰,而是因为他们不满意社会现状。俾斯麦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把工人的利益和国家对于社会安定的需要捆绑在一起,使工人认同国家主义。因为如果加入国家破产,工人也就会失去他们的养老金。大多数工人群众不愿意丧失哪怕是少量的养老金,所以也就没有动力组织起来反对国家政权。俾斯麦的另一个收获是在建立全国性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加强了他的行政官僚体制,迅速将军事官僚转变为社会官僚,从而基本上稳定了欧洲社会,控制了社会组织。
书信引出的三个世界 篇3
这部书几乎原生态地呈现了傅光明先生与韩秀女士从2009年12月9日起到2011年1月31日期间书信交流的整个过程,记录了大部分书信的主要内容。这些书信既包括传统的纸质书信和信卡,也包括当今常用的特殊的书信——电子邮件。这部书虽不能称厚重但却因为收录、引用了大量信件而颇具吸引力,正如韩秀2010年3月29日给傅光明的邮件中所说:“信是用笔用心写给一个人看的,那种情分何其贵重。我正好是一个写信的人,不但有无数种用来写信的信笺与卡片,而且每写一信,精挑细选,总要让其传达最诚挚的情感。……给你的信,虽是电子邮件,多半又是在回答你的问题,但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毕竟有一种力量,不只是就事论事,也不会错字连篇,更没有敷衍与草草了事,于是这些书信来往就有了动人之处。”因此,这些信件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通信的初衷。
傅光明在书中写道:“和韩秀通信,我时常真切感到,奇妙的书信世界常能透露出史料与人生的一种纷纭复杂而又内蕴十足的趣致。”这里道出了书信的魔力。这部书插入了几十封傅、韩通信的全文或者片段,还有作为附录的赵清阁给韩秀的十二封信以及老舍致赵清阁的四封信。作者将这些书信加以解读与勾连,从而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使得这本仅仅八万字的小书展现了三个丰富的世界。第一个是赵清阁与老舍交往的世界;第二个是韩秀与傅光明交往的世界;第三个是傅光明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
傅光明向韩秀发送电子邮件的最初目的就是向韩秀询问关于赵清阁与老舍交往的一些细节,诸如“您是什么时候认识老舍及其家人的?您所知道和了解的老舍与家人的感情、关系是怎样的?对老舍在1966年8月23日于北京市文联挨打回家后的情形是否有所了解?对老舍投湖后家里的情形是否了解?如何看待和评价作家老舍和他的死?”等等。在初期的电子邮件里,韩秀对傅光明的采访式提问给予了充分的回应。2009年11月10日,韩秀在第一封回复的电子邮件里就道出了老舍对赵清阁的一次重要经济援助的事实:1959年赵清阁因为不愿写歌颂三面红旗的剧本导致生活面临困境,是老舍把八百元人民币交给韩秀的外婆,寄往上海,为赵清阁解决了困难。2009年11月11日韩秀第二封回复的电子邮件则写了老舍自杀的前一天被街道造反派毒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街道上的人嫉妒他家有上级特别照顾的无烟煤。对此,韩秀在2009年12月14日的邮件中进一步解释说:“街道不同于其他地方,街道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所在,街道上的人对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形了如指掌,他们的折磨才是会将人的精神摧垮的。”韩秀的这一分析很能说明人性的可悲,不分青红皂白、不了解真相的盲目嫉妒是非常可怕的,街道造反派对老舍的毒打进一步把他推向了绝望的深渊。韩秀的这一分析使我想起朱建国《“争议浩然”何处去》一文中的相关内容,该文称有人怀疑在1966年8月23日的老舍事件中,浩然是假保护、真迫害,因为老舍当时被浩然说成是现行反革命而被送到了街道派出所。此外,蒋妮的《老舍的沉浮人生》也提到此事。看来,“老舍之死”这一事件在诸多细节和人事等方面至今仍是个谜。2009年11月11日韩秀第二封回复的电子邮件中还写到了赵清阁对老舍之死的反应:老舍的死讯,是造反派拿这个消息消遣她,她才知道的,从此,赵清阁三十年如一日晨昏一炷香纪念这个可怜的人。无疑,这是最感人的一笔,充分说明了赵清阁对老舍的深厚感情。
韩秀2009年12月13日的邮件是在读了傅光明的《老舍之死口述实录》之后写的,其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如《骆驼祥子》的英文版税是诺奖得主赛珍珠帮助老舍亲自向侵权的出版社追回的。“文革”期间批斗老舍时,是草明揭发说老舍把《骆驼祥子》卖给美帝国主义的。对此,韩秀提出了如下疑问:“这种事情,少有人知,难不成是舒先生在五十年代忠诚老实运动中自己交代的?这种交代又如何让草明这种人知悉?或者,1966年运动初期有人揭发?那揭发者又是谁?是谁知根知底?”对这些问题,傅光明的回答是:“关于老舍卖版权的事情,据北京文联的人透露,老舍在回国之后不久,就向组织坦诚报告了他的个人情况,包括与清阁先生的交往。”但韩秀在12月14日的邮件中仍指出:对这件事首尾真正清楚的是万家宝(曹禺)。在12月14日的另一封邮件中,韩秀进一步指出了对万家宝的不满,认为他说大话、不诚实;说他1981年在华盛顿的一场演讲中,称自己三岁就念莎士比亚,还说《方珍珠》(老舍写于1950年的作品——笔者注)是自己写的。韩秀称万家宝的这一说法当场遭到质疑。看来,韩秀对万家宝是有看法的,她认为万家宝对老舍是不够厚道的。
在2010年1月18日的邮件中,韩秀提到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了赵清阁自己编写的《皇家饭店》,里面收录了《落叶无限情》这篇小说。韩秀认为这篇小说写的就是赵清阁与老舍之间的一段凄婉爱情:“这诚然是小说,但是文字所表达的心境却是真实的。记得我小时候,看过清阁姨的信中文字:‘各居一城,永不相见’,印象极为深刻。”韩秀的这一叙述更加证实了《落叶无限情》是一篇写实性小说。总之,傅、韩的通信,特别是前期的通信,主要对老舍和赵清阁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呈现了赵清阁与老舍交往的世界,很好地完成了二人通信的原初目标。
二
本书关于韩秀电子邮件原始内容的大量呈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仿佛也介入了韩秀与傅光明的精神世界,充分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真诚和美好。在傅、韩互通邮件之初,两人主要谈论老舍与赵清阁的相关信息,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邮件的主要内容逐渐转移到了傅、韩之间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傅光明给韩秀传去了《沈从文与老舍的疏离与遥望》、《萧乾与沈从文:从师生到陌路》的文章,韩秀回信说老舍和沈从文都是逃家的男人。2009年年末,韩秀给傅寄赠了题为“Love and Peace”的岁末信卡,傅则跟韩聊起了如何教女儿背诵古典名作。韩秀表达了自己对正体字的一往情深,她认为学写正体字是一种陶冶性情的极佳训练,并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是她在新大陆站稳脚跟最重要的因素。这样,两人的通信从生活、学习、工作、家庭、教育等各个层面展开了交流,远远超出了当初计划的主题。
傅光明在2009年《岁末感言》中写了韩秀带给自己的温馨和感动,也表达了对官本位体制的质疑。韩秀回信表示,与傅的结识让自己对中国生出了希望。此后,两人的通信内容进一步扩大,期间虽然也涉及一些赵清阁与老舍的信息,但是,更多表达了傅光明和韩秀对人性的探索,体现了他们真诚待友的品质、认真做事的态度。韩秀认为,二人所做的工作都是揭示人性,只不过一个以学术的力量,一个以文学的力量。傅光明把自己对周思源讲座《孰优孰劣话黛钗》的点评以及《另眼看“鬼狐”“士林”》的文章传给韩秀。这样,他们的通信内容就由赵清阁、老舍扩大到了《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继而扩大到傅的翻译作品《古韵》,他们还谈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谈足球、旅行、诺奖、儿女,谈社会的浮躁、友情的温暖等等。
傅光明与韩秀彼此的修养、才情使得他们的交流在一个相当雅致而深刻的层面上展开,共有的社会批判意识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能够深度交流的基础。无疑,这次跨越太平洋的异质文化交流,带给双方的是惊喜和愉悦,而几乎原貌呈现交流过程的这部小书自然带给读者诸多启示,比如韩秀对曹禺的直接批评、对胡絜青未能给予被批斗的老舍以温情的描述、对“文革”时期街道居民劣根性的认识、对赵清阁入党问题的看法、对老舍火葬地点的质疑、对于上山下乡运动的痛恨、对于正体字的褒扬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展示了文化的多元视角,过去看不到、看不清的东西,被揭示出来了。这正是第二个世界的魅力:跨海书信交流、异质文化碰撞催生新的思想和认识。
三
这部书除了呈现前两个世界之外,还明显地呈现了第三个世界,即作为该书作者的傅光明自己的精神世界。该书虽然大量引用了韩秀的信件,但是,它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充分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学术个性和精神追求。形式方面主要指采访的运用、叙述的朴实、图片的插入,内容方面主要指作者的人生境界,傅、韩通信的过程就是本书作者精神世界获得超越的过程。
该书体现了傅光明治学的特征之一——熟练地运用采访。运用采访这种田野调查的形式做学术研究是傅光明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要特点,使用采访的方式研究老舍是傅光明比较纯熟的方法,这从其著作《老舍之死口述实录》中已经看得十分清楚。这部《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实际上是又一部关于老舍研究的采访记。韩秀在2010年4月22日的邮件中点出了傅光明的这种研究方式:“说老实话,我是接受了你的采访,只是我们使用的是笔谈的方式。你用这个采访出清阁先生的来信以及清阁先生的作品,是为她说话,是为舒先生说话,也是把我介绍给大陆学界、大陆读者……”这本书呈现出的几乎就是整个的采访过程。既有采访的具体时间,又有采访的问题与结果,更有对采访的“后期制作”。看似简单地把两人的通信按时间顺序罗列出来,实际上这些信件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作者精心挑选与编撰了的。把那么多的书信恰如其分的删节、连缀与说明,这是很见功力的,也是使用田野调查法必不可少的一步。
该书体现了傅光明朴实、透明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就是坦诚地与读者对话,向读者如实交代了该书写作的经过。在作者的描述下,全书的形成轨迹清晰地展现给读者,这既在作者事先预料之中,又是通信过程水到渠成之结果。作者不仅记述了与韩秀商量如何适当修改通信内容以适应发表需要的事实,而且还详细描述了该书上篇和续篇的身世来历:上篇是先写好全文,后来给陈子善主编的《现代中文学刊》发表时,被删减了的;续篇则正好相反,是先给陈思和主编的《史料与阐释》一个简版,随后才补充丰富起来的。在作者把成书经过呈现给读者之后,他说:“就这样,‘续篇’已在这里了。”这一句话有很强的现场感,把读者拉入情景,仿佛你面前就站着作者,他正在亲切和气地、娓娓动听地向你讲述自己的奇遇,讲述此书的来龙去脉。
该书体现了傅光明的编辑美学思想。插入图片是傅光明编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一名长期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副主编,他利用现代文学馆特有的馆藏资源,长期以来在丛刊封面与封底的内侧插入“唐弢文库版本欣赏”的彩色图片。这些插图大大增添了丛刊的文化价值和美学含量。同样,《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一书中也有大量插图,如老舍1942年书赠赵清阁的五首诗、老舍赠赵清阁的手书扇面、老舍给赵清阁的书信手迹、赵清阁的画作“泛雪访友”与“晚荷逸趣”、赵清阁给韩秀的书信手迹、韩秀寄给傅光明的“猫头鹰”图案的信卡、《古韵》的封面等等,这正体现了傅光明编辑的美学追求。上述三个特点就是该著所体现的傅光明学术研究的特征:研究方法上的调研性、叙述方式上的朴实性和著作编辑上的审美性。
该书还体现了傅光明的人生境界。《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这部采访记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老舍研究,这里更多呈现了研究者自己的学养与魅力。那浓郁的书卷气、达观的人生态度洋溢其中。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摆脱苦恼、笑对人生的书。读完此书,你会发现作者在与韩秀交往的过程中,从韩秀那里接受到一种宁静和温暖,这种宁静和温暖使作者从对人事的纠结忧郁、焦虑不安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一种力量,懂得了简单、真诚即可获得幸福、温暖,因此逐渐走向澄明与禅界,追求健康愉快而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陈思和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看重的是光明先生这种化委屈为淡定、化块垒为清流的人生态度”,该书通信中所呈现的宠辱不惊、闲庭信步的世界就是傅光明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个世界 篇4
设立世界无线电日的倡议, 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提出的, 旨在提高人们对无线电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决策者通过无线电、广播提供信息, 并加强改善广播电台之间的联系网络及国际合作。随后,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的2月13日 (1946年2月13日, 联合国电台成立) 定为“世界无线电日” (World Radio Day) 。
今天, 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无线电, 对讲机、手机、Wi-Fi WLAN、蓝牙、4G、物联网、卫星导航、汽车雷达……越来越多的无线电应用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广电、通信、铁路、交通、航空、航天、气象、渔业、科学研究、抢险救灾、新闻媒体以及公安、武警、军队等各部门、各行业中, 无线电技术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展无线电业务, 离不开无线电频谱资源。无线电频谱资源和土地资源、水流资源、矿藏资源等一样, 是宝贵的国家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五十条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一条款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无线电频谱作为国家资源的属性。虽然无线电频谱资源看不见、摸不着, 但就像建造高楼大厦需要土地资源, 发展工业需要矿物资源, 人类生存需要水资源一样, 各种无线电业务的开展必须有频谱资源的支撑, 对此人们应该加倍珍惜和科学利用有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而要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顺畅运行, 也离不开良好的空中电磁环境。
如果不依法设置无线电台站和使用无线电频率, 就会扰乱空中电波秩序, 造成相互干扰、引发事故。只有保持电磁环境的和谐、有序, 各种无线电业务才能顺利开展, 合法电台和用户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多年来, 我国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工作者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科学管理无线电频率, 有效维护了空中电波秩序, 保证了丰富多彩的无线电业务顺利开展和运行。
三个世界 篇5
孝义四中吴毛毛
今日看到李昌明老师的文章《能力跨越课堂跨界》,其中有“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事例着实有趣、实用,能感到那位教师定言语幽默,思维缜密,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有水平,值得学习。现在我便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时,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洋货”随处可见,同学们都消费过哪些外国品牌的商品?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可口可乐、三星电子产品、苹果手机……”此刻,教师抓住苹果手机的事例,因势利导,娓娓道来:有人说“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哪三个呢?第一个“苹果”用它的漂亮诱惑了夏娃和亚当,从此产生了人类;第二个“苹果”给了牛顿一个思考,从此产生了牛顿定律;第三个“苹果”让一个商业品牌风靡世界,使世界产生了无数的“果粉”。其中夏娃的苹果让人有了道德,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而乔布斯的苹果让人有了生活。新世纪里,乔布斯用他的苹果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当苹果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时,世界正为三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苹果”而感慨。因为这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教师在介绍完三个苹果之后,接着说:苹果之所以诱人,在于它有成熟后的魅力。我们每个人也应有这种魅力,要不断地成长、成熟,要学会抵制诱惑,学会理性思考,学会不断创新。我们要用自己人生成熟的苹果推动社会的发展繁荣、人类的文明进步。最后教师潇洒的在黑板上写下“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乔布斯”,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看世界府城里的三个瞬间 篇6
然而,台南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安平古堡,不是延平郡王祠,也不是清甜的虱目鱼汤,而是台南人留存在我心底的那些瞬间。
初访台南时,我前往闻名的大天后宫参观,在门口就被两个青年叫住,他们递给我一张传单,跟我宣扬“不要吃荤,要敬畏自然”之类的理念。我保持着高度警惕,心想这不是传销吧,我问道:“你们是代表什么组织的吗?”他们一脸茫然:“没有啊,我们只是希望能把这样的理念传达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受益,希望你也能帮忙。”我认真读了他们的传单,没有任何组织落款,没有任何产品介绍,再看看他们不带一点功利性的笑容,我为自己的惯有思维感到汗颜。
旅程中的某天,我拿着美食攻略,想找一家当地有名的凤梨酥店,不料却迷路了。正好走到一间面线店的门口,便向店老板问路,老板是个大叔,他很热情地告诉我该怎么走,匆匆谢过他之后我就赶路去了。次日夜晚,我又走同一条路,突然被身后的声音叫住:“年轻人,你找到凤梨酥店了吗?”原来是昨天那个卖面线的大叔。我回答:“昨天去的时候已经关门了。”大叔一脸遗憾:“今天人家给了我两块最正宗的凤梨酥,早知道还能见到你就给你留一块。”然后他一边收拾摊子一边讲:“我做的大肠面线很好吃,可惜现在厨具都收拾完了,要不然真该请你试一碗。这样吧,我正好还没吃晚饭,我请你一起去吃牛肉面,我们台南的牛肉面也是很地道的,一定要试试。”在台湾待了一周,我居然已没有了戒心,直接坐上陌生大叔的车。吃完牛肉面,大叔又盛情地带我去了当地一家很有名的奶茶店,打包了一大杯的奶茶给我带回饭店喝。分别的时候,他叮嘱我下次来台湾,不要再浪费钱住饭店了,他家有空余的房间,店子也不会搬,让我可以直接去找他。
离开台南的时候,我的手机导航出了问题,走到客运站附近却怎么也找不到上车点。发车时间眼看就要到了,心急如焚的我直接在路边招手截停了一辆行驶中的机车(摩托车),问骑车的大叔客运站怎么去。大叔见我满头大汗,没有回答,直接用手指了指车后座,就把我送到了客运站。下车时,我连声感谢,他只是微微一笑,挥了挥手,就踩着油门消失在路的尽头。
到台南之前,记得媒体常说台湾南部地区是“深绿”的阵营,出发时,亲戚朋友都提醒我要注意安全。但在旅程中,我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安全威胁,还收获了满满的善意,善意的背后,其实是台南人浓浓的人情味。那些没亲身感受过台湾人情味的人,恐怕难以相信,原来在我们习惯的冷漠和防备之外,有这样的地方和这样的人,他们会让你知道,人与人之间原来可以如此真诚、如此互信。
台湾领导人更迭后,两岸关系变僵,实在让人深感惋惜。没有任何政客有资格为善良热情的台湾人代言。至于那些不了解台湾的人,则更应放下成见,亲身去感受真实的台湾。
感动我的泰国小事
曾颖(四川·成都)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泰国,临行前,亲友们无不担心地提醒我注意安全,细节到让我记得出门逛街不要贸然穿红衣服或黄衣服,以免站错队、挨黑打。特别是前一阵子著名景点还发生了爆炸造成游客死伤,这让我着实紧张了一陣。
但从抵达泰国到离开,这样的尴尬,我始终没有遇到,反倒是几件非常小的事情,让我对泰国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可以说使我对文明二字,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一件小事,发生在清迈的周末夜市上。一位妇女载着两个孩子,骑着改装的三轮车路过闹市,谁知车子突然在三岔路口的交界上熄了火,没过多久,这个路口上往来的车辆顿时拥堵起来,三个方向的车龙很快就排了百余米。我想象中,此时应该是喇叭和叫骂声四起,被堵人们的各种凶相和愤怒眼光,足以把那个妇女和车上的两个小孩淹没。
但出乎意料,我看到的是——三个方向近百辆被堵汽车和嘟嘟车,没有任何一个司机按喇叭,大家都静静地看着妇女在拼命用脚来回踩着三轮车的发动装置。看得出来,因为造成了拥堵,妇女显得很自责、很焦虑。大家似乎也知道,这个时候对她的任何指责与谩骂,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我留意到,有的司机甚至已打开车门准备下车帮她的忙。而就在这时,车发动了,妇女又骑上车走了,被堵的人们各自上路,没有一句议论,更没有事后诸葛亮式的讪骂。这件小事让我感到不真实,至少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件小事,则是发生在一场雨中。我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狼狈地躲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待了半天,雨都未见变小。就在我焦灼不安之时,突然听到身后的栅栏门内有人说话的声音,我第一反应是自己挡住了别人的家门口,给别人造成了不便,于是赶紧躲开。这时,旁边一位懂中文的老太太说:“她们不是让你走开,她们要拉卷帘门了,怕声音太突然会吓到你,特别提醒你一下。”原来如此!
事实上,那卷帘门的声音并不响,但那一声听不懂的提醒,却让我心生暖意。我想,所谓的文明,无非就是顾及别人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罢。
“多面”的德国人
彼得(广东·广州)
提到德国人,严谨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家印象中,德国人似乎正如他们生产的机械产品那样,细致分明,条理清晰。若在德国待上一段时间,公共生活中的经历就会更加强化你的这一认知。
不少人都知道,柏林市内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从不检票的,这大大加快了乘客在车站的流通速度。上车后,检票抽查也不频繁,但我从来就没有见到逃票现象。即使无人监督,在地铁站的购票机前,人们也总是有秩序地排队买票,“钻空子”这个词好像不曾在他们的字典里出现过。
公共卫生间也一样。卫生间门口通常会摆有一张桌子,上面设置一个小盒,大家在进去使用前都会往里面投一枚面额50分欧元的硬币。有一次,在勃兰登堡门附近的卫生间排队时,身后的一名女士向我解释自己身上没有硬币,想用一张纸币和我换相应数额的硬币。可我当时手头上也没有足够的硬币,这位女士还是微笑地感谢我的帮助,随后又逐个询问队伍里的人,直到换到硬币为止。50分欧元可以说小到不起眼,但这位女士还是“较真”地投下了她该付的钱。
不过,若因此而认为日耳曼是一个刻板的民族,那你就错了。其实,在德国严谨的社会运行体系下,还藏有着一份体贴。还记得我第一次在邮局办理寄件业务,发现他们会要求填写一份复杂的表格,开始我以为会很麻烦,但提起笔却看到每个栏目旁都附带详细的填写说明,一目了然。邮局里,拿号、填表、打包、缴费都有清晰的区域划分与指引,十分高效。我正在填表时,一位盲人牵着导盲犬走了进来,工作人员立马领着他“一条龙”式地办理业务,导盲犬则被带到了特别设置的等待区等候,邮局里没有任何人对导盲犬的存在感到不适。
有的时候,这份体贴还伴随着一种德国式的幽默和友善。一次,我在库达姆大街的冰淇淋车前,想买一个5欧元的甜筒,刚刚在百货商场里购物完的我,身上所有钱加起来正好差1欧元。没有认识的朋友在旁,手头也没带信用卡,冰淇淋也没有打折……就在我准备遗憾离去之时,卖冰淇淋的小哥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了1欧元递给我,让我和手头的4欧元凑在一起再递给他,“嘿,就当是我请新认识的朋友吃了1/5个冰淇淋吧!”这就是德国人,不破坏规矩,又让人在温暖之中会心一笑。
三个世界 篇7
女人想,虽然离了婚,但是两人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吃就吃吧。
吃饭时,服务生送来一盘糖醋鱼,男人马上夹起一块鱼给女人说:“吃吧!这是你最喜欢吃的菜。”谁知女人红着双眼说:“我很烦你,你这个人就爱自以为是,大男子主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从来不管别人的感受。结婚这么长时间了,难道你还不知道我最讨厌吃的就是鱼吗?”
这时男人的话声也带起了哽咽:“你总是不了解我对你的心,时时刻刻我都在想,要如何讨你的欢心,总是把最好的留给你。你知道吗?这辈子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糖醋鱼。”两个如此深爱着彼此的人,却因为沟通出了问题而面对分开的局面。这是爱情的问题,还是婚姻的问题呢?
两个人在饭后分手,分道扬镳。他向东走,她向西走。两个人都怕自己反悔,约定好一个月之内不通电话。男人在走了两站路以后,手机响起,是女人的电话。他犹豫了好久,最终也没有接通。男人回到家里整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中阵阵如火燃烧般的痛在心底无情地煎熬着。他考虑了很久,强忍着痛苦打电话给太太,想要表达他内心的后悔。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听。
在打了无数遍以后,终于有人接通了,却是一个陌生的男人:“喂,你好!”男人心中有如刀割一般,久久无法释怀,正要赌气挂掉的时候,电话那头的男人又说话了:“请问你是这位女士的先生吗?手机上显示的是‘老公’两个字啊!”
“嗯,我是她的先生,你是哪位啊?”话中带着明显的敌意。
“哦,我是医院的医生,请你快到陆军总院来一下,你的夫人出了车祸,正在抢救啊!”
如五雷轰顶般,男人箭一般的到了医院。原来女人在和男人分手后不久,心神恍惚,过马路时竟然被一辆急行过来的汽车撞倒。女人在昏迷之前打了男人的电话,但是他却没有接。
“医生,我老婆怎么样了,您一定要把她救活啊!我给您磕头了!”说着,就要跪下去。
医生连忙把他扶起:“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救她的,现在她正在手术,她的头部受到严重撞击,即使清醒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你要有思想准备啊!”
男人在医院空荡荡的走廊里来回踱步焦急地想:“如果她死了,我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面对自己呢?”
急救室的灯灭了。
几名医生推门走了出来,那个医生脸色凝重地走到他面前:“我们已经尽力了,她估计活不到明天早上了。你进去看看她,准备后事吧!她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为了赌一口气,竟然让自己深爱的人在心碎中死去。男人迈着沉重的腿进了病房。病床上的女人已经看不出模样了,满头的纱布,只有眼睛和嘴巴在外面,男人肝肠寸断地爬到她床前说:“我来晚了!”
话还没说完,眼泪已经淹没了一切!
正想轻轻地去握住女人的手,却惊奇地发现女人的眼角湿润了,两行细流浸湿了纱布,女人的嘴唇微微地抖动着,好像要说些什么。男人急忙把耳朵贴了上去,隐隐约约地听到:“我……给你打电话,只是……想告……诉你,冰箱里有速冻……饺子,床头柜的抽屉里有保险单和……存折,密码是你……的生日,还有……我喜欢你做的……面……条,还有……我……爱……”话还没完,女人的嘴却再也张不开了,她再也呼吸不到这人间的空气了。男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他要把自己的眼泪哭干。
面条!她还记得面条!结婚这么多年,他只在她一次生病时,为她做了一顿极其难吃的面条!
1个月以后,男人打开抽屉里的那张保险单,投保日期就是当年他们俩的结婚日,受益人当然是他的名字。金额不大,只有1万元。
但是当中夹着一张字条:
亲爱的老公:
当你发现这张保单时,应该我已经不在这人世了,无论我们今后会怎样,或许离婚,或许……
只要你知道,我爱你的心始终不会改变,照顾你的责任更不会终止,即使我走了,这些保险金将代替我,继续给你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一如我仍然在你身旁。
我在天堂里说爱你!
看到这里男人早已泣不成声。她到临死前还是想对他说声“我爱你”!
两个人会走到一起结为夫妻,都是因为爱情。只不过两个人表达爱意的方式通常不一样,如果拿自己的方式来衡量对方付出的爱,那结果通常是不尽人意的,被此影响,结局有可能就是各奔东西。
我们就算是再相爱,也无法完全知道对方的想法,有时候,不妨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毕竟,有太多太多的爱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男人在失去了妻子之后才深深地体会,世界上最幸福的三个字就是——“在一起”。
(摘自西祠胡同网)(责编 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