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环节

2024-08-09

把握三个环节(共12篇)

把握三个环节 篇1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全县高效规模农业的推进, 更离不开沿海滩涂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 且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我认为在强势推进沿海滩涂高效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把握和重视以下3个关键环节。

1 制定规划、区域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

万事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与人和, 联系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 天时就相当于气候条件, 地利就相当于土壤条件与地理位置, 人和就相当于生产秩序、市场管理等等。因此, 在制定规模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因素, 更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综合因素, 切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跟着“感觉”走。比如说, 射阳县总面积2 795 km2, 海岸线103 km, 滩涂面积7.31万hm2。显然, 推进沿海农业发展, 对提升全县高效规模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沿海滩涂有它固有的客观环境因素, 这里土壤肥力低、地下水位高、土壤盐分重, 全年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大, 适合内地发展的设施蔬菜、设施花卉和高档苗木, 就不一定能适合沿海滩涂, 过去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尝试, 最终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反之, 沿海滩涂地广人稀、面积成匡连片, 各种污染较少, 可大面积发展有机农业 (包括超有机农业) , 要知道能提供大量的、稳定的、无公害的有机稻米, 对稳定粮食生产、改善稻米品质, 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央召开的多次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稳定粮食生产对稳定物价保障供给, 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再如, 淡水鱼的生产问题, 由于沿海滩涂在改良土壤的起步阶段, 大部分先是发展海水养殖, 然后发展淡水养殖, 随着国营盐场的“退盐还养”战略实施, 大力发展淡水养殖的趋势更加明朗, 滩涂池塘本身就面积较大, 只要将池口加以改造, 就可以提高单位养殖综合效益。全县在沿海农业的布局上, 可以考虑规划建成优质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优质的淡水鱼生产基地、优质的禽畜生产基地等等。我县在淡水鱼生产上, 射阳淡水养殖一、二场、射阳盐场及发阳水产等公司与企业都有了较好的基础, 在沿海发展高效规模渔业大有可为;射阳的大米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可以以农牧公司、芦苇公司、金海岛公司、汇星公司等作为载体, 大面积发展有机稻米, 目前这几个公司的生产基础及规模经营条件, 是一般内地无与伦比的。总之, 在制定规划与区域布局时, 尽量要考虑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与地方原有的优势产业结合起来。

2 服务指导、技术协作, 坚持“三家结合”

在内地推行高效规模农业, 除了有市场、自然的风险外, 还有技术上的风险。从一定角度上说, 沿海搞农业的技术风险又比内地的技术风险要复杂、多变得多, 对技术的专业化、特殊化、时效化要求更高。凡适合外地的成功技术, 不一定适合本县, 凡适合我县内地的成功技术, 自然也不一定适合沿海, 因此, 必须推广“三家结合”, 所谓“三家结合”, 就是把本地土专家、外地土专家及正规科研部门专业人员三方人士组合起来, 建立科研协作“共同体”。外地土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知识, 但是对本地的自然气候环境不够了解, 而本地的土专家正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他们对本地的土壤、气候等生产要素较为了解, 这两方面人员, 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实践经验丰富, 身体力行操作性本领强, 除了生产过程中掌握外, 还对生产环节外的市场销售或者说加工情况也比较了解, 但是他们容量犯经验主义错误, 喜欢跟着人家的做法走。正规科研部门, 理论功底较深, 市场信息较广, 接受技术创新的能力强, 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多些, 但也容易犯本本主义错误, 所以, 最好把握“三家结合”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之功效。

3 发展机制、运营模式, 坚持“企业化运作”

过去, 我们在指导农村生产的时候, 重点是围绕粮棉生产, 强调的是不务农时, 普及的是一般性技术。而现在是要搞规模高效农业, 规模与高效两者缺一不可。要吸取20世纪90年代中期镇村集体投资搞大棚的经验与教训, 在新一轮高效规模农业推进过程中, 在运作机制与模式上, 建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强农民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凡是有条件 (指一定的经验、实力与能力等) , 千方百计动员农民自觉参与, 或以土地或以资金或以劳力入股;二是增强土地规模经营意识。在做好农户思想工作、尊重大多数农户意愿的基础上, 做好土地的流转 (含置换) 与布局调整工作, 不流转土地、不调整布局, 就不会有规模经营的出现;三是增强“企业化”运作意识。镇村只是提供参考信息, 协调外部环境, 尽量创造条件, 帮助投资者改善基础设施, 但是, 具体生产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市场营销、效益核算等细节, 都要由投资经营者, 按照“公司化、企业化”要求进行运作。四是增强效益回报增长意识。在土地流转与当地农民签定相关协议时,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一定要有长远观念与战略眼光, 最好要与农民建立常态的效益回报增长机制。

总之, 在强势推进沿海高效规模农业的伟大实践中, 我们既要有积极的饱满热情, 更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把握三个环节 篇2

在省委老干部局和运城市委老干部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我县从2010年8月开始,着手开展“四就近” 管理服务工作。经过打基础、搞示范、抓推广,“四就近”工作三年迈了三大步,呈现出起点高、标准严、步子实、效果好的特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握“选点”环节,精心筹划“四就近”工作 一是外出参观取好经。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相关精神,组织工作人员走出去,到兄弟单位现场参观,了解情况,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开启思路,增强感性认识。

二是调研摸底选好点。我们深入县城的9个社区进行调研摸底,最后选定道北社区作为我县首个“四就近”工作示范点。该社区有123名离退休干部,其中离退休干部党员40名。社区工作人员责任心强,办公场所宽敞,功能比较齐全,经费也有一定的保障,比较适合开展“四就近”示范工作。

三是认真谋划布好局。我们积极争取县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成立了由组织、老干、人社、民政、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县“四就近”工作领导组。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亲自参加相关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了《闻喜县利用社区资源 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道北社区建立“四就近”工作示范点的实施意见》,把“四就近”工作提升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层次,纳入各有关部门和桐城镇道北社区的工作职责。随后,我们逐户走访老干部,征求意见和建议,取得老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并召集由老干部原工作单位负责人、老干部本人、社区主任和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召开“四方三家”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达成共识,从而为开展“四就近”管理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试点”环节,着力规范“四就近”工作 一是抓领导,建机构,提供组织保障。社区成立了“四就近”工作领导小组和单独老干部党支部,配备了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工作台账和各项规章制度,增拔了10000元工作经费,启动了试点工作。

二是抓阵地,搞活动,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区陆续建立了离退休干部党员活动室、图书室、棋牌室、聊天室、书画室,增配了电脑、书柜、乒乓球案、麻将桌椅等,硬化了200平米的室外晨练广场,增订了《运城日报》、《山西工人报》、《黄河晨报》、《山西老年》、《老友报》等报刊杂志,组建了以老干部为主体的“红玫瑰鼓乐艺术团”、“夕阳美舞蹈队”、“夕阳红合唱团”。社区工作人员热情服务,全候开放各个活动室。老干部一出家门,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十分方便。社区还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可以说,月月有活动,天天都精 彩。以今年为例,春节搞了老干部团拜会。3月份组织了象棋比赛。4月份举办了老干部“翰墨寄深情、共筑闻喜梦”书画展。5月份组织老干部参加省、市局安排的十八大知识竞赛。6月份组织了消夏文艺晚会。7月组织了“党啊,我想对您说句心里话”主题演讲。8月份组织了两项活动,一是邀请县柔力球推广指导组组长牛陈虎传授技艺,训练队员,不少老干部成了骨干。二是社区开辟了“道德讲堂”,退休干部、道德模范马文义登台讲了第一课。9月份组织老干部外出参观工农业生产,并进行体检。10月份,举办了庆重阳文艺演出。11月份,开展“心连心、送温暖”活动,帮助解决特困老干部的具体问题。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不断丰富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活跃社区的和谐氛围。

三是抓服务,办实事,提升老干部幸福指数。老干部局和社区共同印制了《老干部温馨联系卡》,发放到每一位老干部手中。卡上相关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电话号码一目了然,老干部有事时,可以随时进行联系,随时得到相应的服务。社区每年都聘请医疗专家为老干部和社区老人讲授健康养生知识。重阳节在社区卫生室为老同志免费体检,并专门为老干部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今年又组建了社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和家政服务队。义工队成员与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对子,及时提供紧急救援、心理慰藉、日常护理等多项服务。家政管理员及时为老干部交费、购物、保洁、做饭,切实解决了老干部“双高期”的后顾之忧,及时提供了比较周到的关心照顾。

社区老干部党支部也注重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供政治营养。每月20日定为学习活动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今年,先后组织离退休党员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县 “两会”文件,还组织外出参观工农业生产,使大家明确了“两个百年目标”,增强了“三个自信”,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了期待,对“工强农富、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公正开放”的新闻喜充满了憧憬。

四是抓载体,搭平台,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社区将老干部的年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工作简历、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都详细地登记入册,建立了《道北社区老干部信息库》。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积极组织老同志发挥正能量,为社区和谐建设力所能及地奉献余热。比如,对喜欢乐器的老同志,社区安排由退休干部卫海燕牵头,组建了“红玫瑰鼓乐艺术团”。他们除了为小区居民演出外,还经常参加县上各类庆典活动,在全县已赫赫有名。对于热心教育事业的老干部,安排他们担任校外辅导员,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像原教育局局长、退休干部王成群,就不定期深入道北小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开设家长学校,为教学成绩连年在全县名列前茅洒下了辛勤汗水,被师生们称为道北小学的功臣。这样的例子枚不 胜举。总之社区内老干部只要愿意发挥优势、能够发挥优势的,我们就及时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做到了人尽其才,称心如意。

把握三个环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篇3

一、把握社会环节,坚持政府重视,舆论正确引导

1.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体制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比如,政府对卫生投入不足,迫使医院自我经营和发展,“以药养医”的政策造成看病贵;同时,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行业相对垄断的局面,又造成了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

2.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现在,媒体的一些片面报道营造了一种不利于医患关系走向和谐的舆论氛围,患者往往认为只要一闹就能得到赔偿,有理没理都大闹医院,甚至对医护人员进行野蛮的人身伤害。

3.规范事故鉴定程序。出现医疗纠纷,医院要积极主动把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大,一不能回避矛盾,二要讲究策略方法,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医疗事故鉴定涉及好几个部门,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各级医学会鉴定后,一旦走上司法途径,司法部门还要再做鉴定,有时难免出现两个鉴定不一致的问题,就会加剧矛盾。建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把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统一起来,多重管理难免会出问题。

4.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医学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永远发展着的科学,尽管人类极尽自己的智慧,不断探讨医学的秘密,现在仍有大批的疾病尚未攻克,诸如癌症、糖尿病等,就连两年前发生的非典,也有一些谜底有待探索。如果我们一味地苛求医生,磨灭了医生的进取精神,使医生人人只求稳当保险,人人明哲保身,医学将不会发展,到那时,受损失的仍然是人类自己,当然包括广大患者。

二、把握医院环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

1.坚持以人为本。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公益性越来越强,医院经营要紧紧围绕患者这个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就要尊重患者、关爱和理解患者,为患者办好事、办实事,处处为患者利益着想。患者看病,首先是看医疗质量:质量至上是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永恒主题;再者是看服务:包括对患者的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是否方便患者、医院的规章制度是围绕患者的需求还是为了医院工作者的方便及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服务;第三是看价格:近年来,患者对“看病贵”的呼声日渐增加,其原因除了药费贵外,更多的是医务人员的“防御性医疗”思想所带来的滥检查及过度医疗。为此,以患者为中心必须在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患者费用上下工夫。

2.医院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必将杜绝医患纠纷的绝大多数起因――违规操作。同时要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并通过各种途径重塑医师形象,因为,职业自豪感的营造是解决由于医务人员责任心问题导致的医患纠纷的主要途径。

3.加强法治建设。法治作为社会的主要调解和救济途径,不仅是患者的武器,也是医务人员的护身符和紧箍咒。医务人员要知法守法,依法行医,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的合法权益。

4.挖掘医院管理潜能。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作为主导一方,引导医患关系最终走向和谐、走向双赢,医方责无旁贷,医院自身还有很多“潜力”要挖。比如,医护人员“惜话如金”、懒得与患者多沟通,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投诉,定期收集患者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努力加以改进。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切实设计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给患者知情、同意、选择的权利,则必将有助于缓和医患矛盾。

5.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医院和职工的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持。医院文化建设要以思想建设为前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医院精神,培养和谐理念,构建医院与社会的和谐。当前,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把握患者环节,坚持医情告知,完善管理制度

1.通报医学与医疗现状。主要是应该正确认识医学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高风险行业。尽管人类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人体的极端复杂性,仍有一大批疾病尚未被攻克,如癌症、风湿病、糖尿病等。即使是对于很多常见病,在治疗中也会因个体差异而发生意外。可以说,一部医学史,就是无数失败演绎的历史。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有代价的。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对医疗风险却不认知,不能正确对待医学的失败,以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治不好病就是医生的错,动辄发生过激行为。这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医生的感情,也挫伤了医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为此,一些医生只好采取防御性措施,该做的手术不做了,该冒的风险不冒了。医患互不信任、互相防范,其代价就是医学进步延缓甚至停滞,患者根本利益受损。

2.增强医患互信。积极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这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提高各级医院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重大举措。所以,我们要以“活动”为契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从而赢得广大患者对医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把握三个环节 篇4

随着干部疗养事业的蓬勃发展, 干部疗养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内涵及服务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要求干部疗养健康档案收集工作必须由被动收集向主动收集转化, 由应接式收集向参与式收集转化, 由零散收集向系统收集转化。在干部疗养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 笔者认识到要使干部疗养健康档案的收集完整齐全、准确系统, 必须要把握好干部疗养的前期登记问询、中期跟踪记录、后期查对录入等三个重要环节。

一、前期登记问询

疗养前期的登记问询是指各个班次的疗养人员在报到后还没有进入正式疗养时, 由保健医师向疗养人员了解其基本信息和医疗信息, 并详细记录在健康档案里。干部疗养健康档案属于病案范畴, 在档案书写和管理上, 要严格遵守卫生部关于病案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 努力保证健康档案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1. 疗养前期登记问询的目的主要是为更好地制定疗养方案。

在医生采集疗养人员病史及家族史等基本健康资料后, 根据其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等基本情况, 有针对性地确定体检项目和疗养项目, 采取更适合干部身体状况的个性化保健疗养手段, 使干部疗养获得最佳效果。

2. 疗养前期登记问询的主要内容是填写病案首页的基本信息。

包括基本状况的登记, 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身高、体重、身份证号码、住址、邮编等;还包括“七史”情况的登记, 即疗养人员的病史、既往史、个人社会生活史、家族史、职业史、心理史、疗养史等。

3. 疗养前期登记问询环节需注意的问题。

干部疗养一般是一个班次接着一个班次集中疗养, 报道时比较集中, 入出周转快, 使得部分保健医生因书写病历工作量大、疗养人员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慢性病等非急诊急救而忽视登记问询信息的质量, 使得干部疗养健康档案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如病历首页的出生日期与年龄不符, 性别混淆, 身份证号码空缺, 家庭地址和邮编错误, 职业填写笼统等, 严重影响了健康档案收集工作的质量。

二、中期跟踪记录

通常一个疗养班次设置的疗养周期为15~20天, 疗养人员约50~70人, 疗养内容分为健康体检、保健疗养和指导预防三个方面。

1. 要充分认识及时收集疗养中期跟踪记录的重要性。

中期跟踪记录环节是健康档案形成的重要阶段, 需要记录和收集的工作量大、资料多、任务重, 也最容易出现差错。因此, 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疗养过程中, 保健医生、护士和治疗师要认真填写各种表格和报告单, 跟踪记录疗养人员的详细医疗信息。档案工作人员应定期到医务部采集这些信息。

2. 要及时全面收集跟踪记录的主要内容。

一是体检的信息资料。包括心电图报告单、血液报告单、肾功能报告单、蛋白测定报告单、尿常规报告单、凝血四项报告单等。二是医护记录单。包括长期医嘱记录单、长期医嘱执行记录单、一般护理记录单、体温记录单、体格检查记录单等。三是疗养检测表。包括高级脑机能检测表、徒手肌力检测表、颈椎检测表、腰椎检测表、亚健康检测表等。四是疗养项目记录表。包括推拿记录表、针灸记录表、理疗记录表、熏洗记录表、蜡疗记录表、高压氧记录表、智能游戏记录表、运动训练记录表。五是指导预防资料。包括如何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如何控制体重、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何戒烟限酒、如何改善起居环境、如何运动健身、如何防癌抗癌等。

3. 疗养中期跟踪记录环节需解决的问题。

按规定, 每个疗养项目记录应当日完成, 阶段性小结报告应在工作结束后三日内完成。但在实际工作中, 病案资料却不能按时收回。病案未按时回收有严重的后果。一是容易造成病案丢失。二是不能及时发现病案内容存在的问题。三是影响报表及统计工作。为此, 干部疗养健康档案工作人员要做到“四勤”。一要勤电话沟通, 及时提醒收回期限。二要勤面谈磋商。对一些缺项病历及时与医生沟通, 督促其完善病历书写。三要勤科室交流。出现比较多的迟交或质量问题时要开展科室交流。四要勤会议研究。经常开会研究遇到的问题, 做到不回避、不拖延。

三、后期查对录入

1. 查对纸质档案的主要内容。

纸质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是保证录入信息完整准确的前提, 在进行信息录入前, 必须查对表格是否齐全、字迹是否清晰、填写的内容是否准确、报告单据是否完整、纸张是否规范、医生治疗师签字是否齐全、归档排列是否错误、查对编号排号是否有误。

2. 查对录入的基本要求。

要制定和严格执行录入工作流程, 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真实。查对人要认真填写《查对记录单》, 并在上面签字。同时要积极做到“四个同步”, 即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同步进行。

3. 疗养后期查对录入环节需注意的问题。

把握三个环节 篇5

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基层工作骨干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乡镇干部直接服务于农民大众,是党惠农政策的贯彻者、落实者,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是农村稳定发展、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乡镇干部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是基层党委的重要任务。只有抓好作风建设才能促进农村工作和谐发展。笔者认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要在“查、治、防”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找准问题,增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针对性 找准乡镇干部作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增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针对性是抓好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首要环节。当前乡镇干部在作风上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必须清醒认识,认真解决。一是理想信仰淡化。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事业信心不足,过于崇拜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头脑不清,思想政治理念不强。二是思想观念僵化。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唯稳则安,盲目乐观,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感到极不适应。三是学习意识惰化。平时惰于学习,不注意新知识的吸取,不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调研,局限于吃“老本”,局限于电视新闻,局限于“道听途说”,不善于用新的方法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四是作风纪律腐化。不安心基层,自由散漫,法纪观念淡薄,不注重节约,贪图安逸享受,不良习惯严重。五是群众观念漠化。很少面对群众,深入群众,不思民忧,不解民苦,不顾民愿,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工作在基层,与群众心的距离甚远,官老爷思想严重。六是服务意识弱化。对新时期基层干部服务农民这一重要职责认识不清,不知为谁服务,如何服务,不思奉献,唯利是图,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二、落实措施,突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效性

深刻剖析干部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突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效性是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强化理论学习。作风建设效果如何,学习教育是基础。要以强化理想信仰、宗旨观念、服务意识、群众意识为重点,大力提高乡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要树立良好的学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把学习收获转化为工作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统筹发展。要以学立德、以学用智、以学促行,做一名“学习型”干部。二是强化作风整顿。在建设中整顿,以整顿促建设。通过开展作风整顿,切实解决好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中存

在的突出问题,使作风整顿活动成为作风建设的一个“加油站”、接受教育的大课堂。大力推进乡镇干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勤政建设、廉政建设、创新建设,使乡镇干部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在理想信念、执政能力上做好表率;强化发展意识,在科学决策、善抓落实上做好表率;强化创新意识,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上做好表率;强化公仆意识,在执政为民、廉洁勤政上做好表率,树立乡镇干部居盛思兴,知任图进,知责思为的良好理念,达到思想上有明显进步、政治上有明显提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作风上有明显改进的目标。三是强化监督管理。要抓好制度落实,避免制度多、落实少,要求多、兑现少,克服把制度当成一种形式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的不良现象。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村民代表的作用,实行问责问廉制,让民意说话。上级组织要强化对乡镇领导干部作风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动乡镇干部作风好转。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将乡镇干部作风监督管理工作放到公众视野里,增强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三、创新机制,保证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性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劳永逸。创新机制,探索有效管理办法,提高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免疫力”,达到“强身健体”目的,保证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性是推进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环节。一要健全教育和引导机制。要建立健全乡镇干部教育的各项制度,加大乡镇干部教育投入,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育载体,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确保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力推动乡镇干部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通过作风教育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要积极建立引导机制,营造加强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调动广大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二要创新考核和评价机制。乡镇干部作风如何,要让群众来评价,以群众的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为标准。把干部思想、学习、工作、领导、生活作风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实现定量考察与定性考察、临时性考察与经常性考察的统一。把干部作风的表现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方面,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上级部门,要改进工作方法,力戒形式主义,为乡镇干部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要加大改革力度,探索竞聘上岗制、双向选择制、末位处罚制等管理模式,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乡镇干部工作作风根本转变。三要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管理、监督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要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监督机制,实施组织上多层面的有效监督;要畅通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实施多方式有效监督;定期进行干

把握三个环节 篇6

一、要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课前的充分预习,应该说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针对性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或者仅仅利用课前几分钟,课上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预习,这些都是错误和不可取的,这种预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新内容,理解和掌握部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明疑知惑”,从而在课堂上能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因此,学生的课前预习不是盲目的,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次教学一篇新课文时,笔者都会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预习要求。在教学中,笔者将每班五六十个学生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组由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组成,建立组长负责制,他们学习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预习任务。把阅读预习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老师只作必要的预习指导和督促检查。这样,就调动了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带动了另一部分较被动学习的学生。在教学指导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找生字词,扫清阅读的文字障碍。现在的学生手头上有诸如《教材全解》《三点一测》《特别辅导》等辅导书籍,我们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重难点。对课文的预习一般要求做到:课前通读课文1—3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能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印象;采用圈点、批注、划线等发现问题并试着解答问题;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看法,能自圆其说,令人信服。阅读思考课后思考练习,对文章的观点、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历体验进行一定的想象、联想。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存在着疑问。因而,他们在课前就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充满着期待,在课堂上他们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二、要注重课堂探究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地读,反复地质疑、释疑,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学生受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的制约,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课文的重难点有时还把握得不准,这就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因而课堂就成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经过整体感知后,笔者就针对不同课文,重点解决探究几个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和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迫感,让他们学习起来特别主动,效果也更佳。如教《勇气》这篇课文就抓住以下问题来指导学习:1.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要的话概括。2.文中写了哪两种勇气?你更钦佩哪一种,为什么? 3.学了这篇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情节,提高概括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结合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第三个问题,则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如教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就设计以下问题来探讨:1.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说你的看法。2.文中表现了少年鲁迅对阿长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你生活中有阿长式的人吗?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讲评,互为纠正补充,老师则在一旁观察指导,不时点拨一下,真正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总之,根据课文内容侧重点不同,抓住几个重点问题来探讨,师生互动,点拨解答,不面面俱到,不求全责备,并多鼓励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免去了烦琐的分析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中,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质疑:文章的重难点;文章的“题眼”;文章矛盾的地方;自己不解的地方;自己有不同看法的地方。如教学《勇气》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法国妇女的丈夫也有他的勇气,笔者就表示赞赏。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简单的就学生自己解决,稍难的值得探讨的就力求在课内探讨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就在课后探讨解决。在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并指导其解疑释惑,真正让学生在学中疑,在疑中学。通过质疑解惑,“教会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通过课堂探究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索精神。

当然,在课堂上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示意,一句极平常的温馨话语,都会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后拓展延伸,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对课文内容读懂、读透,并不意味着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告结束。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除了要把课文内容读懂、读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灵活运用及举一反三。如何达到这一点呢?笔者觉得关键在于课后的拓展延伸。课堂45分钟毕竟时间有限,而有时要解决的问题又较多,课堂的一些内容也较为零散,因而学完一篇课文后,笔者就建议学生做好以下工作:整理课堂笔记;整理课后思考练习,适当做些辅助练习,巩固提高;摘抄一些精美词句、段落,背诵精彩语句片段,进行语言积累;就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如学了《奥伊达的理想》后,就让学生写《假如我是爸爸/妈妈》,让其设想一下对子女的教育;继续探讨课堂的问题;布置做相关的参观、访问、调查,如学了《善待家园》,就让学生调查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加深环保意识,学了《鲁迅自传》,就让学生走访一位人物,为其写传记。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老师应加以引导督促检查,因为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有时一些学生尚不能自觉完成课余作业。同时,这些工作要持之以恒,让自主学习成为其生活所需。

综上所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通过课前的整体感知,课中的讨论研究、总结概括、质疑解惑,课后的拓展迁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的“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深入理解,仔细品味,分享体验——深化思考,建构‘图式,拓展迁延”的阅读模式,使学生真正实践了阅读体验,成为阅读的主体,使语文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编.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景华,张伟忠.初中语文新课程备课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把握三个环节 篇7

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所在是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 若仅仅停留在倾向于声色感官愉悦的音乐鉴赏是不够的, 而应是美育和认识、情感统一的审美态度。即既有音乐带来的感官愉悦, 又有音乐赋予的丰富的精神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笔者从课的意境设计,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表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

在以往的欣赏教学中, 部分音乐教师非常注重课堂上对音乐作品的精辟分析, 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致使一堂音乐欣赏课在缺少音乐的美感中草草结束, 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那么, 如何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应呢?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要做好这一点, 首先应根据乐曲的内容, 把握好语言的语调。同时, 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 授课前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 又要成为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比如:欣赏《长江之歌》时, 要把对长江的气势磅礴、伟大以及对祖国河山的壮丽多姿等情感通过激昂的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出来;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要用抒情的语调, 平静、委婉地描绘春、江、花、月、夜五者结合的美妙意境;欣赏《二泉映月》时, 要用低沉的带有间歇性的语调把艺人阿炳悲惨、痛楚的一生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 学生则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中, 真正领会到作品带来的感受。

其次,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课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为目标, 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 实现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渗透。所以, 教师要根据作品的表现力, 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音乐活动的表演, 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长亭送别这一段时, 教师请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上台, 由男生扮演男主角梁山伯, 女生扮演女主角祝英台, 伴着音乐进行表演, 教师则在旁边加以评说, 并在语调、语速上做到恰到好处,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 接受音乐艺术魅力的感染, 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二、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自音乐之始, 作为情感生活的表达, 音乐是一种神秘的语言, 远远超过了诗歌中的唯心表达。她表达的是一种朝向上帝的心志和整个的灵魂世界。正如鸟类的行为举止一样, 音乐以其自身的感悟及合理形式表达所有的不同类别的信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觉到音乐作品的情感性、伦理性以及其他学科所无法具有的巨大容量, 这就要求欣赏者要运用想象力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美和精神, 积极调动自己全部的心理功能, 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而这一切, 都要源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所以, 如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对此,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珍品;欣赏这些作品, 能够很好地陶冶情操,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同时又能够获取许多教科书上难能给予的知识。告诉学生这些, 是为了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能够做到热衷、习惯于欣赏音乐作品。当然, 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 教师还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欣赏的氛围和环境, 这些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及音乐教室来完成。

同时在欣赏教学中, 一定要把握好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逐步养成想听音乐、爱听音乐的习惯。例如,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笔者选择了《摇篮曲》、《义勇军进行曲》等一些容易理解的歌曲给学生欣赏, 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歌曲的节奏、力度、语调、表达情感) 让学生思考, 效果就非常好。八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中外著名的短小作品进行教学。例如介绍《婚礼进行曲》时, 学生一开始就被作品宏伟、庄严的主调所吸引, 再伴随着音乐主题的出现, 学生的心情已经被和谐动听的音乐带入情境之中。许多学生在欣赏完作品后, 都会不由自主地阐述乐曲是内在神圣、庄严而又浪漫的组合, 是美的化身。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讨论音乐的相关问题就感觉容易多了。

三、培养学生勇于表述自己对作品体验的能力

相信大部分音乐教师都与笔者有着同感, 即当学生完整地欣赏完一部作品, 教师请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阐述时, 许多学生往往哑口无言。这种现象不仅仅使被提问的学生“颜面扫地”, 也更使我们的音乐教师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为什么教师对作品分析过了, 学生也完成了对作品的欣赏, 仍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学生没有勇气表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

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步培养学生勇于表述作品的能力, 让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述出自己对作品整体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和精短的课题随笔这两种形式把音乐作品赋予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它既不是纯粹的音乐曲式分析, 也不是音乐专家综合性的作品赏析。此时的音乐已不是音符, 而是供赏乐者 (学生) 进行浮想联翩的载体。音乐的感化、陶冶功能在这里也随之呈现出来。

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勇气呢?首先, 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在心中明确一个合理的评估标准。其次, 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 对学生运用语言和随笔的形式反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即使有些是不正确的, 我们也应给予鼓励, 以此增加学生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观点的勇气。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心理,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予激励,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并且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这样他们才会对此有兴趣, 有激情。再次, 当欣赏完一部作品后, 应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冒险, 这种品质是培养勇气的一个重要条件。索理的“排除儿童恐惧感”, 刘易斯的“对儿童持宽容态度”等论点都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个观点。最后, 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善于营造竞争的环境, 让形成和谐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 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 超越同学, 甚至超越师长。这种良性竞争, 使学生有勇气积极地去探索、去开拓, 在不断追求新目标的过程中, 提高勇于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的能力。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把握三个环节 篇8

一、以服务教学为宗旨,抓好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环节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过程,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应坚持教学是为学生服务,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在设计制作上应该达到三点要求:一是内容符合课堂教学策略;二是页面符合学习者的心理;三是媒体元素效益明显。]

1、内容选择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选择是否合理,是否能够突出重点难点内容,详略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一是要加大重点、难点内容的比重。教师要根据本学科教学的关键点来确定课件的具体内容,应将难以在课堂上实际演示的内容或过程复杂的事件,通过图片、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增强学行对事物的感观认识,促进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合理编排内容。课件表现的内容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教师在课件内容的编排上应有所取舍,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切忌把课件当成教材的电子版本。三是课件内容应围绕教学提纲,突出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定义和阐述,切忌把课件当成简单重复教材上的东西,而忽视剖析、讲解的内容,不能因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而违背启发式教学这一基本原则。

2、页面设计要做到层次清晰,布局简洁

页面的布局是指将同一页面中的各种媒体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放置在相应的位置。页面布局应做到主体突出、结构均衡、简洁明快,使学生对课件内容更容易接受。一是视点明确、主体突出。学生接受视觉信息时,最先看清的只是视野的中心部分,在此视点上迅速向顺时针方向移动。因此在页面设计时,通常是将主体内容放置在页面中的醒目位置,以吸引注意。其余内容按照逻辑关系或层次关系,进行左右或上下布局,以保证注意的持续性。二是布局简洁,层次清晰。简洁可以产生美感,并且利用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如将显示内容堆满页面,不但读取困难,而且造成心理压抑,影响对教学信息的接收。在布局中各种媒体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的距离,并按一定方式进行排列,以保证各自的空间位置,营造简洁的视觉效果。如果多个内容在一个页面内显示,应按照讲解的顺序或逻辑关系逐次展示,给人清晰、有序的感觉。三是显示风格,前后一致。页面的布局规则、显示方式、页面间的过渡方式等演示信息,在同一内容单元中应做到前后一致,以产生完整的视觉印象,从而减轻学生信息加工的负担,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媒体元素要做到服务内容,注重效益

媒体元素是指插入课件中的文字、图形、视频及动画。这些元素运用得当可使课件形象直观,内容丰富。选取和设计媒体元素时应将其引向教学内容本身,恰当的演示教学知识点,以保证媒体的使用效益。一是文字应做到清晰明了。课件中有大量的文字内容,有贯穿课程内容和各级标题,有解释概念原理的说明性文字,这些文字应让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并且切忌将大段的文字显示在屏幕上,也不要选择修饰性过强的字体。二是图形图像应做到准确形象。图形图像媒体应准确表达教学知识点,产生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当两种事物的属性难以区分时,应将它们放在一起呈现,并在画面上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或符号标出它们的不同点,或是将细微的差别加以放大,产生视觉刺激以增强对内容辨别和理解。三是动画运用就注重效益。课件中的动画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抽象、微观的事物,较好的揭示事物规律和运动本质,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但制作动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备课时间和制作水平都相对有限,因此在课件中是否采用动画,运用到什么程度,应做好总体设计,切忌为了提高课件“层次”,乱用动画,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教学效果没有改善。

二、以辅助教学为原则,抓好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运用环节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应用于教学,如果不应用于教学,制作再精美的课件也没有实际意义。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能否很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辅助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教学实效,切忌程式化

多媒体课件的程式化的内容格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但也容易造成老师讲授与学员理解记录的不同步。一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应,根据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调整重点和讲课进度,不能只顾一路点按,完全按照课件设计的进度和层次讲下去,而忽视学生的掌握理解情况。二是由于课件反映的信息量大,可以数倍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信息流速快,如果利用黑板通过教师书写或绘画展现给学生的信息需要花费很长的课堂时间,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只要轻轻的一点鼠标便可完成,相反轻轻的一点鼠标也可以使其马上消失,换上其他信息。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并留足记录时间和理解时间。三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强交互性和计算机的高智能性,可以通过课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主性的学。也可以通过课件的考察功能检查学习效果,以适时调整授课进程。

2、不能以机代人,让课件成为教学的主导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教师仍应为课堂教学的主导。现在有些教师上课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不管什么课,不管适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的内容,都运用多媒体贯穿全程,黑板干脆成了摆设,更不用说其他教学手段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法。因此,教师在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不能成为“三员”。一是不能成为“放映员”。有的教师在上课前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做成课件,有视频、图片,有的还有配音,上课时只是点点鼠标,讲课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着计算机的讲授,缺少与老师的交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二是不能成为“解说员”。有的教师误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把大量的文字用屏幕投影出来,不在黑板上板书,讲课时,照着屏幕念,成了“解说员”。这样做往往导致老师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而使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上的主导。三是不能成为“辅导员”。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确实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并吸引其注意力。有的老师正是基于这一点,让课件成了“老师”,自己成了“辅导员”,仅仅是回答一些学生提出的的问题。然而这是不够的。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进行研究和讨论,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是取代不了老师的。

三、以教学需求为牵引,抓好多媒体课件的修改完善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学科的领域范围和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软件产品,在课件内容、形式、实现的技术方法上,都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1、适时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媒体资料素材

一个多媒体课件做好后,不能一朝打井终身受用,这批学生用后下批学后也接着用,今天用完明天用,而不做修改完善。这种情况往往促成了老师的惰性,简化了备课,上课前看看课件,只要播放顺畅就万事俱备了。其实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是需要不断完善充实内容的。首先老师要根据上课时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修改完善。多媒体课件是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所以学生最有发言权,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有的内容表达的还难于理解或不恰当,所以会提出一些问题,这时老师不应该只是回答疑问,而是应该在解决学生的问题的同时,对课件做出修改,以便于下次上课不出现类似的问题。其次是要经常关注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更新和充实媒体资料。一个多媒体课件包含多种媒体资料,如声音、影像和图片等。由于老师占有的素材的原因,有时在课件中选用的媒体素材并不能最恰当的表现出要讲的内容。对于有些素材做课件时可能没有,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很多,有的媒体当时老师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过一段时间可能就能够自己制作,所以老师要通过互联网或其它途径积极寻找素材,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使其内容更中恰当,媒体资料素材更加丰富,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应用软件也层出不穷,制作多媒体的软件也已经达到数十种,而且功能越来越完善,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软件支持。作为老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课件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必须不断学习这些新技术,并运用于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中,提高课件的质量的档次。一是不断提高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水平。其实每一款软件都有很多功能,我们在使用时往往只是用到了一些最常用的功能,有些功能我们还不会使用,所以很有必要深入学习我们最常使用的多媒体编辑软件,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方法,为修改完善已经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提供技术支持。二是不断学习新的多媒体编辑软件。多数老师做课件习惯于使用微软的Powerpoint软件,因为它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易学易用,所以深受广大老师的欢迎,直到现在大多数老师也还是在使用该软件。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Authware、Direct、Flash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新手段。作为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有必要学习一下这些新的软件技术,对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教学手段, 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教学运用和修改完善三个环节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殷华成.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与反思.现代教育技术.2005.12

把握三个环节 篇9

一、抓好“试卷分析”环节

(一 )教师进行试卷分析。

每次试卷批改完之后, 教师要认真查看每一位同学的卷面完成情况, 对学生在客观题及主观题上的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一道题的难易度;分析班级“好、中、差学生”在每一道题上的解答情况,为接下来的课堂评讲提供充分的依据,以便在课堂评讲时既照顾成绩好的学生, 又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和长处,为今后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指明方向; 分析试卷中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及各单元和各考点所占分数比例情况,将试卷中的题目进行题型归类,明确课堂评讲的内容,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重点讲,哪些点到为止,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

(二 )学生进行试卷分析 。

教师进行试卷分析后,应立即将试卷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主动订正。分析试卷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哪些知识点出错了;分析出错的原因。建立试卷纠正错题集,为接下来的听课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听课效率。

二、抓紧“试卷评讲”环节

长期以来, 很多同仁在试卷评讲时, 大多是习惯性地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模式进行 ,“脚踩西瓜皮 ,讲到哪算哪”。这样的讲评模式在效率上肯定是大打折扣,如果再加上评讲时重难点把握不到位,就只能使学生在听课时处于疲劳状态,毫无效率可言,违背了评讲试卷的目的:纠正错误,规范解题,分析得失,找出差距,提炼概括,融会贯通,拓展思路,提高能力。

“试卷评讲”是试卷评讲课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应该“抓紧”以下几点,提高复习效率。

(一 )归类评讲 ,提高效率 。

在前面的“试卷分析”环节中,我们已经将题型进行归类,其目的就是提高课堂评讲的效率。对同一类型或类似的题目做一两题的重点评讲, 其他题目做适当点拨或由学生自行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提炼、概括的能力。

(二 )评讲审题技巧及解题要求 。

很多同学在审题这一环节容易出问题,不是漏看,就是错看,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更不可能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这样解题出错的概率自然就高。因此,试卷评讲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准确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对题目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才能找准解题方向,要做到“审题要慢,解题要快”。解题时,要注意数学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到规范答题。

(三 )评讲典型错题 ,纠正解题错因 。

前面已经讲了,试卷评讲时不能习惯性地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模式进行,面面俱到,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否则,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评讲时,要选择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要选择具有典型性错误的题目进行评讲。可以通过提问部分学生, 引导学生说说考试时的解题思路,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共同分析当时出错的原因,究竟是知识上的缺陷,还是思维上的失误或不足,从而纠正解题思路、解题过程、错解漏解,重建解决思路。

(四 )评讲解题方法与技巧 。

一份试卷往往渗透了出题者要考查的很多解题方法与技巧,在评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解题的通性通法和基本技巧。如在解选择题时,可采取直接法、排除法、特殊值法、估算法、图像法等;也可以采取“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把思想方法植入到题目中去评讲,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恰如其分地展示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在解解答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耐心审题、抓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表述、规范答题等技巧,对有些题目通过多种解法的展示,总结不同解法的优缺点,揭示最佳的解法,达到“解一题,会一片”的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三、抓实“评后反思”环节

学生在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多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试卷评讲后,要引导学生加以反思和总结,加深印象。反思试题所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反思解题出错的原因;反思疏忽的“知识死角”;反思答题规范;反思哪些题型需要再巩固训练等。然后,对症下药,设计同类型的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同时注意总结同类型题的解题规律,把握通性通法,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出现。最后,一定要督促学生把反思写下来,以便今后时常翻看,做到温故而知新。评后反思不仅对学生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教师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调整今后教学的策略和方向,提高教学能力。

把握三个环节 篇10

1.地理知识与技能

传授地理知识, 培养地理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根本任务, 在地理知识和技能目标方面, 地理课程改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强调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上;强调学习概括性的、应用性的、有迁移价值的地理原理性知识” , 同时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地理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地理课程改革的趋向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了解世界, 对世界产生好奇;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观察、分类、读图、交流和实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地理科学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 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在方法上, 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 形成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

3.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地理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 关心环境的质量, 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这将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

二、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并不是孤立的三部分, 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互为联系的整体。知识与技能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融会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学来引导学生, 完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始终相随的, 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 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把学生消极的情感倾向变为积极的,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 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拥有“地理的头脑”。

三、地理三维目标的落实

1.在备课中明确三维目标

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因此, 在备课的时候, 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思维特征, 认知特点, 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教学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并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地理课程的前后关联性很强, 前一步的教学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教学, 分析教材, 吃透教材, 明确其编写意图、结构和重难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2.在实践中体现三维目标

实现三维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注重课堂导入的多样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形象生动的导入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 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 体会学习的奥秘, 领悟求知的真谛, 让“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尽可能的实现。

(2) 注重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课堂教学是一项整体的教育工程, 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因此,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教学机制, 设计各种活动, 如安排地理知识演讲, 开展以“海陆变迁”“沪宁杭六日游路线选择”“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来的”“四合院的去留”等为题的讨论。关于空气污染问题的辩论, 以“丰富多彩的亚洲文化”“我眼中的中东地区”“趣淡中国南北差异”“三大宗教”“新疆之旅”等为题的知识竞赛, 结合教材, 扮演小导游、水利局长, 西部地区居民等角色的活动, 开展关于聚落与环境的绘图比赛等, 将这些活动融入教学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积极参与, 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表现机会等, 利于突出个性和特长, 为教师进一步开展因材施教打下基础。

3.在反思中总结三维目标

在实践中, 要想真正把三维目标非常有效地整合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仅依靠课堂, 三维目标还是很难一起落实, 而反思的最主要内容, 就是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 与备课过程中所准确立的目标做对比, 才能了解整个目标的达成情况, 了解需要加强及改进的地方。 “教然后而知困”,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探索出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 用以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通过以上这三个环节, 可以使教师在“准备——实践——反思”中不断进步与提高, 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从而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现这些目标。

把握五大环节 促成高效达标 篇11

一、确立目标是目标达成的前提

1. 明确三个维度。按照新《课程标准》,在确立目标时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目标,具体、清晰、可评价。过程和方法虽然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因为“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如果按照传统教法,重于计算与公式的使用,而在新的标准里,更侧重于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感悟,让学生亲身体验总结公式的过程。

2. 做到三个符合。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符合新课标,符合新教材,符合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起点与终点都应源自学生、复归于学生。由于新教材的开放性,导致很多时候看过后不知其所以然。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做到教材、教参、课标三者间有效结合:通读教材、对照教参,圈点提示语,精读课程标准。再结合学生的客观特点,最后抽取凝结成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控、可测、可补,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3. 坚持两个观念。其一是新的基础观,传统的基础观,把它理解成为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的基础观不仅包括了知识和技能,又包括解决问题、数学思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个重要的观念是新的发展观。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这个发展是指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在加强一些内容的同时,也需要对知识进行一些梳理,突出最本质的东西。一堂好课,一定是要在目标上体现出学生思维的递进,学习方法的提升,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二、方法手段是目标达成的关键

新知识的接受、解题能力的培养、数学成绩的提高,这都是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与手段,如果要想促成高效达标,必须要坚持两个原则:

1. 立足学生,用情感打造教学的磁场。尊重学生,融洽师生感情。传统的教师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的课堂。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教师,近而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程。特别是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教师要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他们,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课直至喜欢课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

具体操作中,我们都知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火花,使其感受自主学习的喜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再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睿智灵活的处理,创设“教学磁场”,让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通过情境创设,由“为长方形镜框配玻璃”入手,凸显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变通关系,沟通新旧知识。让学生在回顾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利用长方形面积的负迁移,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猜想、验证,借助学生的作品、课件的演示等,整个过程都带着一种童心与好奇。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带着积极情感投入其中,使得知识有了生命活力。

2. 强化感悟,用体验助推思维的深度。新教材中不再像旧教材那样让抽象的数量关系式出现在课本醒目的位置,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具体问题情境中数量关系,并逐步内化,有效“构建”。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自悟的过程。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黑板前写,把生涩抽象的数学变为玩数学、做数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垂直与平行、立体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角的测量等教学,都可以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策略。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我表现、说话表达的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中探索规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环节设计是目标达成的基础

1. 猜想——初探目标。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激发探究的前提。著名的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提出: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的证明之前,你先得猜测证明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数学史就是猜想与验证猜想的历史。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设立的目标四: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没有猜想,就没有行动的目标。因此,王老师设计了:谁来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该怎样计算?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顺应学生思路大胆建立猜想,进而验证猜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现、创新的机会,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多方法地验证“猜想”,从中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2. 验证——完成目标。“猜想——验证”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有效方式。课堂上如果创设了“猜想”的学习情境,就需要了解猜想的结果,这又激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任何的猜想都要经过验证,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让学生自由选择验证猜想的方法,主动参与学习的历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

验证的过程环环相扣,如何确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就需要通过割补、转化的方法来验证,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验证活动来掌握、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高、底有关。通过展示学生的割补作品,看课件演示等方式,来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最后在小组交流汇报中,得出结论。从形象到抽象,学生的思维一次次地受到了碰撞,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能更好地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学生学会了“转化”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与推理能力,增进了验证的本领,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用事实说话的学习态度。

3. 应用——深化目标。结合目标,选择与生活相联系的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达成知识目标。应用中纠正了学生的失误现象,充分了解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这样必然会增强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用数学的自觉性。让他们的思维在现实应用中得到发展,让知识在创造中得到运用。如,教学中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再让学生互相评析,谁做的不一样?错在哪里了?让他们在交流,互评中再次感受数学的现实性、生活性。

4. 评价——提升目标。教师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乐于合作,使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有利于交流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思维。而来自于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更能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在展示作品中,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在学生经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合作中体验到和谐的氛围、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四、巩固训练是目标达成的保障

1. 环节练习——步步为营。将难点分解,进行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不是继续进行新的尝试,而是要做以巩固与练习,看对新知的理解程度,掌握效果。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例题的思路,是否掌握了解题的方法。结合学情及时反馈,课堂评价及时、到位、适度。如出现不达标现象,可以快反馈,强矫正。

2. 分层巩固——集中反馈。“分层练习”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习惯、严谨的作风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今天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就设计了分层练习,口头说出图形的面积,同桌竞赛等方式进行了基本、分层、变式、开放的练习,做到了内化知识,强化目标,练习到每个个体,才能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五、总结提升是目标达成的精髓

1. 过程中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猜想验证环节乃至综合练习,教师的小结性语言一直贯穿始终,这就是过程中小结。它可以随时调控教学进程,更能反馈、纠正学生的达标情况。

2. 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开头,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心理学表明:最近的刺激对学生的印象最深。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梳理、自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当学生经历了知识地探究之后,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整理,同时发现字母公式并自学,提出疑问。这样,学生便会自主地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在小结中回顾知识,整合拓展。

高效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高效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希望我们每一位一线工作者都能端正态度,担起责任,追求目标达成的高效境界!

把握关键环节,提高课堂实效 篇12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环节,教学实效

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要求, 促使我们不得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下工夫, 提高教学质量。下面, 我就如何把握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谈谈看法。

一、创设合理情境, 从发现中升华

教师创设情境, 可以从实验开始, 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与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 明确学习目的, 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 以及已学会的方法。

如在《大气压强》这一节中, 先演示一个实验: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 口朝下倒过来, 小试管上升。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非常惊奇, 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 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 大家都在迫切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接着教师引导大家分析小试管的受力情况, 是谁施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 同学们互相讨论, 教师层层推进, 是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空气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 如果空气是施力物体, 那么它一定能给其他物体施加类似的力。按照以上猜想, 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做了不少实验:1用注射器吸水实验;2吸管吸饮料实验;3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将两个带吸盘的挂衣钩对齐并用手捏紧各处, 然后两个同学拉挂钩实验;4在杯中装满水, 盖上一个硬纸片, 把杯倒过来, 纸片和水不掉下来实验;5瓶口吞蛋实验;6拔火罐的实验, 等等。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和压力的存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活跃了学生思维, 扩展了学生视野, 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开展问题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应对教材再加工, 使课本知识由静态转化为动态,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引领学生逐渐深入, 师生共同思考根据问题要求理解、掌握知识, 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 (1) 放在液体下面的物体将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 根据力的性质, 这些力将如何作用在物体上? (3) 液体的重量如何计算? 为什么它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4) 液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5) 液体压强是根据液体的什么性质传递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学会了审题, 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三、巧用动手体验, 提高学生感悟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让学生亲身介入实践活动, 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 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一些教师仅仅完成课本要求的内容, 忽视实验后的一些细节, 以致在习题出现的一些情境, 学生很难理解,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动手体验, 通过观摩, 得到感性升华。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 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完成实验教学, 得出实验结论, 往往忽视了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和它们阻值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只是通过反复习题练习, 完成机械记忆。假如教师在完成实验后, 再花几分钟, 让学生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增加一个电压表, 通过分别改变滑动变阻器和定值电阻的大小, 观察两只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变化, 就能加深对实验规律的理解。习题教学也是如此, 如小明在做两个灯泡和一个电流表串联的实验时, 不慎把电路中的一个小灯泡的玻璃罩打破了。此时, 他发现:没有玻璃罩的灯几乎不发光, 可与其串联的另一灯泡不仅没有熄灭, 反而更亮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无论教师怎样分析, 学生总会感到不可思议, 若让学生动动手, 真正体验到情境, 就能在感官上得到感受。教师趁热打铁, 稍加点拨, 学生便能豁然开朗。这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解题过程及实验过程的体验生成了知识和方法。

四、珍惜课堂意外, 燃起智慧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常会遇见一些与预见的教学设想不相符合的“突发性状况”, 如何巧妙处理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意外事件呢? 教师不能敷衍搪塞, 要理性对待, 小心呵护、大胆倡导, 以激励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及时根据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 调整计划,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生成式教学, 挖掘教学“意外”中的意外, 以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挖掘错误资源, 促进认知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 要宽容、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对知识的认识有差异, 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舍得花时间去点拨、去等待。对学生的错误回答, 要学会倾听, 耐心听取学生的表述, 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错误的关键原因, 大家一起分析、评判。作业中典型的错题, 教师要把它当做例题呈现, 分析错误的原因, 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运算错误。这样教师通过对错误的利用, 让学生一起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得到启发, 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

六、课前精心准备, 课后及时反思

首先, 教师在课前需把握教材, 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参资源, 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其次, 要把握学生, 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 要把握教法,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 要研究自己和学生, 决定每一节课采用何种教法, 主辅分明, 合理分配, 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多花时间, 对每节课的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灵活开展课堂教学。课后, 教师要及时反思, 总结课堂中出现的精彩片断, 及时记录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 精彩的导课语, 独特的见解, 对重难点的创新处理, 对学生的合理激励。对每节课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冷静思考, 调整方法, 提出改进措施。要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对学生有潜在的伤害、是否循循善诱了、是否有感情投入、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等等。反思课堂的教学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样, 课前精心准备和课后反思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原型平台下一篇:病理学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