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平台(共7篇)
原型平台 篇1
快速原型
NI Compact RIO是快速原型的理想平台, 它是一种小巧而坚固的工业化控制和采集系统, 采用可重配置的I/O (Reconfigurable I/O:RIO) 和FPGA技术实现超高性能和可自定义功能。NI CompactRIO包含实时控制器和可编程的FPGA芯片, 特别适合对可靠性有严格要求的独立嵌入式或分布式应用;还包含可热插拔的工业级I/O模块, 这些模块内置信号调理可直接和传感器/制动器连接。因为CompactRIO具有低成本开放性架构, 用户可以轻松访问到底层的硬件设备。而且, CompactRIO嵌入式系统可以使用高效的LabVIEW图形化编程工具进行快速开发。
按照《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的定义, 充电站是由三台及以上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和 (或) 交流充电桩组成 (至少有一台非车载充电机) , 可以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并能够在充电过程中对充电机、动力蓄电池进行状态监控的场所。其系统包括:供电系统、充电系统、监控系统 (包括:供电监控系统, 充电监控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 , 如图1所示。充电设备研发主要分为两部分:充电系统、监控系统。
硬件在环
硬件在环 (HIL:hardware-in-theloop) , 又称半实物仿真, 是指用硬件I/O模拟真实的受控设备行为来验证控制器的性能。监控系统作为的充电站中枢神经必须具备实时、可靠、稳定和安全的特性, 在将控制器应用到实际系统前, 最好进行硬件在环仿真实验, 该环节的引入能确保在开发周期早期就完成嵌入式软件的测试, 以便及早地发现问题, 从而降低解决问题的成本。
监控系统实现对充电机运行和动力蓄电池充电过程的监视、保护、控制、管理和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 以及数据的存储、显示和统计。监控系统和充电系统构成一个闭环系统如图2所示。
充电设备研发举例
充电站的核心是充电机, 监控系统是网络中枢, 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是服务对象, 将快速原型和硬件在环技术一起应用到充电设备的研发系统中, 必将极大地提高研发效率, 降低研发成本。聚星仪器以LabVIEW为软件平台, 以NI的可重配置I/O为硬件平台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充电设备研发架构。
图3中各部分功能如下:
(1) 监控主站和供电监控系统
监控主站实现的功能包括:作为整个充电监控系统的监控、管理中心, 完成所有充电机信息的采集和显示, 充电机的控制和管理, 以及整个充电监控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和统计;
供电监控系统实现的功能包括:实时采集和记录供电系统运行信息, 对供电状况、电能质量、开关状态、设备安全等进行监视和控制, 保证对充电站的安全供电。
监控主站和供电监控系统采用一台工控机来实现, 重点在软件功能。
(2) 充电机
一台cRIO设备作为充电机系统的半实物模型, 模拟充电机的各种功能, 包括控制电压输出、电流输出, 与电池系统的通信, 并接受监控主站的监测与控制。
NI C系列平台包含50多个NI模块、50多个第三方模块, 具有多种类型, 包括模拟输入、模拟输出、数字输入、计数器/定时器、数字输出和脉冲生成、CAN通信、串口通信 (包括RS232和RS485) 。
(3) 电池系统
调试过程中需要一台标准的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 这一部分按照《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协议》的要求与充电机交互通信。这一部分由一台cRIO设备作为标准的电源系统的半实物模型。
按照以上模块划分, 分别调试成功之后, 进入原型发布阶段。监控系统软件采用LabVIEW开发, LabVIEW开发系统有Windows版、MAC OS版和Linus版等多种版本, 从而支持在多种操作系统的发布。
充电机、电池系统的通信功能和控制算法验证完毕之后, 可以将原型平台直接作为发布平台, 以节省发布时间, 更快投放市场;也可以发布到其他平台, 例如性价比更高的SingleBoard RIO平台, 并且无需修改代码。
总结
作为智能电网的一部分, 电动汽车的充电是一个难题, 因为给汽车充电需要很大的电流量和大功率的电源, 产生的谐波对电网的安全和电能质量都是很大的考验。还有电子监控、充电机监控、计费计量等等智能型功能都需要来解决。电动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要想成为主流, 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便捷的充电网点。充电站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代替加油站、加气站所扮演的角色, 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上海聚星仪器基于NI LabVIEW软件平台和cRIO硬件平台为充电设备以及充电设施建设研发提供解决方案, 助力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
摘要:NICompactRIO加上基于NILabVIEW软件平台的快速软件开发为各种快速原型和硬件在环仿真提供了有力工具。电动汽车的发展日新月异, 其中充电系统的研发迫切地需要这种快速高效的研发模式——快速原型和硬件在环。
关键词:电动汽车,智能电网,NI CompactRIO,嵌入式平台
参考文献
[1]低碳技术市场化之路:电动汽车, 2011第二届中国绿色燃料与汽车峰会
[2]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
[3]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
[4]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讯协议,
[5]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6]电动汽车充电模式与充电站建设研究, 电力侧需求管理, 第11卷第15期, 2009-9
原型平台 篇2
针对以上问题, Synopsys公司于近日推出其扩展型Confirma TM快速原型平台, 如图1所示。通过引入最近收购的CHIPit誖的各种产品、工具和技术, 简化了快速原型构建的实施和部署工作, 确保用户可以更快地开始硬件辅助系统验证和嵌入式软件开发。再辅之以HAPS高性能原型硬件, 扩展型Confirma平台可同时提供软件可配置架构和基于事务的协同验证能力。
Confirma平台结合了经过验证的原型方法、IP、服务、硬件和软件, 对于多种原型应用来说都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Synopsys现在可提供最全面的从软件到芯片 (Software-to-Silicon) 的验证解决方案, 包括快速原型、虚拟平台、功能验证和模拟/混合信号电路仿真, 解决了片上系统 (SoC) 验证过程中的关键挑战。
硬件辅助验证的经济学分析
如果采用类似于“大盒子”仿真系统这样的传统方法, 对于嵌入式软件开发者及验证团队而言, 广泛部署是既昂贵又缓慢的事情。客户定制的基于FPGA的各种原型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实施和调试起来却很困难、耗时和昂贵。Confirma快速原型平台帮助解决了这些与传统方法相关的问题, 并且把所有的关键组件集合在一个完整的、可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之中, 确保了更多的设计团队可充分利用硬件辅助验证。Synopsys的硬件辅助验证策略重点集中在充分利用性能与容量不断增长的FPGA, 并配之以领先的实现工具。
扩展型Confirma平台
扩展型Confirma平台是用来实现快速原型的一套完整的产品组合, 包括基于FPGA的原型系统和电路板、接口和存储器板, 以及实施和调试用软件。Confirma平台提供了迅速实现一项快速原型所需要的所有元素。
从软件到芯片的验证解决方案
Confirma快速原型平台是Synopsys的软件到芯片验证解决方案的一部份, 为复杂的片上系统开发提供一套业界最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系统验证、功能验证和电路仿真软件、硬件、知识产权、方法和服务。这套Confirma产品还集成了基于虚拟平台的Innovator, 为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和验证提供了一个混合虚拟/物理原型环境 (有关Confirma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synopsys.com) 。
城市的原型 篇3
“城市”其实是一个词组, 起源是城+市, 再具体就是城防+集市:很久以前人们在耕种狩猎之余, 拿出剩余的产品在不固定的地方交换, 时间久了有人发现不同物品的交换之间, 自己可以获得利益, 于是商人产生了。商人多了慢慢聚集在一起固定下来, 手工业者可以摆脱土地和森林的束缚, 他们也来了, 形成集市, 集市周围散布着商人和手艺人的住屋。集市孕育着巨大的利益, 蛮荒时代的集市经常被其他外来部族劫掠, 于是人们开始筑城来保卫自己, 形成了最早的城市原型。这样的原型最简单也最纯粹, 它让我们认清城市的“城”是附加的, “市”才是本质。在现代法治及国家防卫体制的社会中, “城防”的必要性更是丧失殆尽, “市”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主体。进而言之, 已过度物化的“城”不是城市的本性, “市”所包含的市井生活才是它真正的主体。
裙原型结构解析 篇4
1 腰围和臀围规格的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体下肢的各种运动,腰围和臀围会出现变化量,因此在制作裙装时必须充分考虑人体的需要,加入适当的松量,该松量一般取自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作幅度[2]。
通常所测量的腰围尺寸,是人体直立状态自然呼吸的净尺寸。在人进餐前后,其腰围将有约1.5cm的变化量;蹲坐前屈90°时,腰围增加约2.9cm。如果仅简单地从动作产生的腰围尺寸的变化来考虑裙装的腰围松量的设置,在腰围加入3cm左右的松量即可,但若松量过多,静止状态时裙装的外形会变得不美观。从生理学角度讲,人体腰围受到2cm左右的压力时,均可进行正常的活动而对身体没有影响[3]。因此,裙腰线与人体腰节位置相吻合的裙结构,腰围放松量为1cm左右为宜。如图1所示,低腰裙的腰线相对于人体腰线位置可下移0~5cm,通常不低于中臀围线(即腰臀间垂直高度的中心),此时需适当加大腰围松量的设计,裙腰围规格应等于裙腰线所在人体表面水平围度尺寸。连衣裙结构,可参照上半身结构的腰部尺寸,加入同等松量。例如,与衣身原型相匹配的裙原型结构,由于衣身腰围松量为6cm,裙结构腰围松量也应设置为6cm。
通常所测量的臀围尺寸,是人体直立时臀部的水平围度,是人体净尺寸。当人坐、蹲时,皮肤随动作发生横向变形使围度尺寸增加。实验证明,当人正坐在椅子上时,臀围平均增加2.6cm;当蹲或盘腿坐时,臀围平均增加4cm[2]。裙子所需的臀围尺寸是人体下半身的最大包围尺寸,既包含后身的臀凸尺寸,也包含前身的腹凸尺寸。人体前身的腹凸点高于后身的臀凸点,因此净体水平测量所得臀围尺寸并不包含腹凸量,并不是人体下半身的最大包围尺寸。年轻人腹凸变化不明显,包含腹凸量的臀围尺寸和净臀围尺寸间的偏差量不大,对臀围结构没有太大影响。中年人多数腹凸较为明显,若以净臀围尺寸直接应用进行裙子的结构设计,将难以满足实际所需下半身包围尺寸,造成尺寸不足引起的外观牵紧。进行人体测量时可将软塑料板或中等厚度的纸板贴放在腹部,然后量出包含腹凸量的臀围尺寸。人体运动所需臀围放松量最少为4cm。直筒裙结构腰臀间造型合体,考虑到舒适性所需空隙量,若测量所得臀围尺寸包含腹凸量,臀围规格需加入4~6cm的松量;若测量所得臀围尺寸不包含腹凸量,臀围规格需加入6~8cm的松量,以满足前身的腹凸所需。A字裙结构腰臀间造型较合体,臀围松量通常为6~12cm;喇叭裙结构仅在腰部紧身合体,臀部宽松,其松量通常大于12cm。
2 裙摆的功能性设计
裙摆的尺寸设计与行走和上下台阶等运动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如图2所示。裙长越长,裙摆所需围度尺寸就越大。对于裙装而言,其裙摆的设计必须充分满足运动所需,否则除感到运动受阻不适外,还有可能损伤面料。实验证明,最小裙摆围设计为:以直筒裙为基础,在臀围线以下,裙长每增加10cm,每四分之一裙片需增加1~1.5cm的松量。在进行直筒裙的结构设计时,若裙长过膝,则必须加入褶裥或开衩等来调节弥补摆量的不足,且缝止点要高于膝关节,一般在膝关节以上18~20cm左右的位置比较适宜。若裙长过膝,不进行褶裥或开衩的设计,则需改变裙子的廓形,设计为A字裙或喇叭裙等底摆造型宽大的裙结构。
3 裙长的设计
直筒裙结构,因为裙子整体的松量比较少,当人体坐下时,裙子的前面会向上吊起,与站立时相比,裙长缩短。臀围松量较多、底摆宽大的裙子,因裙子远离身体,当坐下时后裙摆会自然下垂使裙子变长。因此,在进行裙长特别是迷你裙和长裙的裙长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裙装的宽松度在人体运动时对裙长产生的影响,才能设计出既美观又舒适的裙装。
4 腰臀长和腰线完成线的设计
如图3所示,腰带自然状态下稳定位置与水平腰围线并不吻合。半身裙结构,其腰线完成线为自然稳定的腰带位置,腰部的舒适性为最佳。腰线到臀围线的垂直距离为腰臀长(或称为腰长),实验证明,分别从前中心、侧缝和后中心处测量腰臀长,侧缝处腰臀长尺寸最大,前中心处次之,后中心处最小。由于人体前中心处,腰臀间曲面变化较平缓,因此常以前中心腰臀长尺寸作为结构图中腰臀间距离的定量尺寸,如图4所示。以侧腰臀长与前中心腰臀长的差值作为侧缝起翘量,通常以0.7~1.2cm来确定侧身腰线的高度;以后中心腰臀长于前中心腰臀长的差值作为后中心的下落量,通常为0.5~1cm,再来确定后中心腰线的高度,以此来绘制腰线完成线。连衣裙结构水平腰线状态整体造型较美观,其腰线完成线后中心不用下落,侧缝处起翘0.5~1cm,腰线曲线变化较平缓。
5 裙省的设计
5.1 裙省的位置、方向和长度
由于人体的体型特征,腹凸高于臀凸,且形态比较缓和,不像胸凸和肩胛凸那样明显,因此裙省的长度在中腰线和臀围线之间。作用于腹凸的裙省其长度在中腰线附近;作用于臀凸的裙省,其长度在中腰线与臀围线之间。前面的裙省不要超过腹部前突点的高度(腰线向下10~12cm),侧缝及靠近后中线的裙省长度不要超过臀围线。由于人体的腹部、腰部是平缓的复曲面,因此直线裙省的省尖点最好比各个突出点的位置高出一些。
5.2 裙省的宽度和数量
裙省的宽度从工艺方面考虑,省道的长度越短,则其宽度应越窄。根据实验,侧缝部位的裙省不要大于3cm,其它部位需控制在2.5cm以内为宜,最大不得超过3cm。裙省的个数可根据腰臀差的具体尺寸进行增减。若腰臀差尺寸较大,单个裙省的宽度大于3cm,则需将该裙省一分为二,此时裙子整体省道数量增加;若腰臀差尺寸较小,单个裙省的宽度不足1cm,则合二为一,此时裙子整体省道数量减小。纵向分割裙结构,常根据分割线的数量来确定裙省的个数。裙省的宽度和数量应根据人体特征和裙造型灵活设计。
5.3 裙省的形状
在设计合体型裙子时,由于人体形态的不同,省道的形状也随之变化。前片的省道为了与腹部的隆起形态相配合需要处理成曲线;后片的省道,靠近后中线的为直线型,侧面附近的省道为了与体型相对应,也呈现曲线状态。
5.4 裙省与造型设计的规律
裙省的设计与裙子的合身状态关系密切,通常造型合体的裙子,其裙省的设计个数多,份量大,长度长,距凸点近,省道为适合于人体的曲线造型。反之造型宽松,省道可消失。
6 开口的设计
由于人的体型是腰围小臀围大,除了裙子采用松紧的腰部结构外,则需在腰围处设计开口,以满足穿脱的需要。开口的位置通常设计在后中心或侧缝处,也可依据款式设计在其它位置,其长度应确定在臀围线附近,以满足打开拉链时臀围能正常通过的尺寸所需。
7 结语
裙子款式变化丰富,是女性生活中广泛穿着的服装种类。裙子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其外在的美观性和内在的舒适性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对直筒裙中各结构要素的分析,其原理同样适用于其它的裙结构,为不同款式的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只有正确把握理解裙结构的变化规律,才能设计出合体美观的裙子。
参考文献
[1] (日) 文化服装学院.服饰造型讲座2:裙子·裤子[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2-25.
[2]张向辉, 于晓坤.女装结构设计 (上) [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4-53.
[3]王小红.谈裙装结构设计之功能性设计的要点[J].广西轻工业, 2010, (12) :129, 131.
[4] (日) 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基础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282-290.
[5]刘锋.基于人体的裙装原型结构探析[J].纺织导报, 2008, (2) :121-122.
[6]周静.裙子原型制图的相关因素关系的分析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2, 6 (3) :27-29.
探寻居住空间的原型 篇5
原型理论属于分析心理学范畴, 与建筑理论分属不同领域, 但自古已有不同学者对建筑学中的原型加以研究。早在1753 年《建筑文集》中, 法国学者马克- 安托厅·洛吉耶就提出过“原始茅屋”的概念 (图1) , 认为这是建筑之于人类最本质的内容 (1)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建筑类型学也是向建筑的历史起源追溯, 追寻建筑的原有状态 (2)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以人性角度对建筑进行系统归类。这些学者没有正式提出建筑原型的概念, 其研究内容却对建筑原型的认知有重要作用。建筑原型依然是较新的概念, 不同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均形成不同见解 (3) 。
作为建筑的重要标志, 居住是建筑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历史几乎就是居住空间营造的历史。即使当今划分出不同的建筑类型, 实际上非住宅建筑也必然要附带居住属性。居住空间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心理需求。
英国精神学家乔治·弗兰克尔认为, 人类的基本特征是掌握将自身的心理过程外部化, 这是文化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前额区和视觉区扩展, 促使人类开始拥有想象力, 继而制造和使用工具、创造符号和图腾崇拜等等。对居住空间发展影响最深的是火的使用:一方面火是可控的温暖之源, 另一方面火能驱赶大型食肉动物, 从而占领天然洞穴, 即人类最初拥有的居住空间 (图2) 。这个新生的居住空间对人类而言意义重大。这是首次与大自然的风餐露宿和日晒雨淋决裂, 通过主观能动性改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变得固定、温暖、舒适, 而且也导致一系列生活模式的改变。
对四出狩猎的人类而言, 火从原先不可靠近的自然物变成获取持续光明与温暖的来源。他们把火种带到山洞口驱赶天敌, 也带到洞内形成与户外阴冷潮湿对比强烈的环境。此时人类对“家”的概念不断加强:那个火种持续燃烧的地方, 才是带来安全感的地方。狩猎的人类长期在外, 这块舒适的领地逐渐变成他们魂牵梦萦之地。人们获取火种, 占领山洞, 继而发展出分工模式:固定居所允许妇孺老人留守而只需壮年男性外出狩猎, 行动效率大大提高, 且留守的成员获得更多时间进行其他活动。成年女性开始担负照顾家庭的责任。弗兰克尔形容女性从此“不仅是一个生物学所支配的对象”, 她的形象开始与“家”相联。长期在外的男性回家后急需食物和温暖, 这都在女性的照料下得以满足。因此男性开始把“家”代表的温暖转移到女性对家庭的照料上。女性的形象开始嵌入到家的形象当中。此外, 儿童的成长由于定居而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 成长的印象除了母亲的面容, 就是山洞内的火光和温暖, 火的意象也成为“家”的一大要素;同时, 老人们不再是群体的累赘, 由于稳定的山洞生活与火光带来夜间聚会的可能性, 他们开始向后代叙述年轻时的经历。从此生活经验和技能开始传承, 历史开始连续, 族群的凝聚力也开始得到加强。
上述变化都是在这个原始的家中发生的。最初只用火占领的山洞已经变成人类眼中不可替代的唯一的家的形象, 这就是心理过程外部化的结果。弗兰克尔形容人类“必须与自然进行对抗, 增强其对抗大自然的意志;必须控制和改变自然, 并且只要可能就会逃回到自己建立的环境, 他称之为家。他必须在这个环境里创造温暖和爱, 以保护他能逃离外面世界遇到的危险。家和世界成为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
集体无意识中的居住空间原型自此诞生。原始人理解的天然山洞与当代人理解的钢筋混凝土盒子住居并无差别。山洞中的火, 在现代变成灯光以及暖色偏好的装潢;原始家庭中成年女性的形象, 在现代家庭的氛围中也同样重要;原始山洞中围坐火堆的群体活动, 到现代变成客厅、起居室、餐厅等家庭交流空间, 对增强家庭凝聚力和温馨感同样显得必不可少。
我们对家的感受都是独特而具体的, 这导致当中一些细节不能获得所有人认同。然而居住空间原型则显现全人类对“家”这一意象的共性——并非反对个体之间的理解差异, 亦非试图统一这些差异, 而是抽取出当中最原始的共鸣。困难在于居住空间原型并非言传就能获得的。其混沌性限制了其真实状态的展现。即使列举诸如火种、女性、聚会等要素也不能准确描述其真正状态。正如亚历山大所说, 事物的特征都依靠在它身上反复发生的事件来赋予 (4) 。而居住空间原型的特征, 也依靠千万年来反复在住居当中发生的活动来赋予。
首先, 居住空间原型应属于建筑的基本特征, 这是由建筑最基本的居住属性所决定的。除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住宅, 历代建造的陵墓及宗教建筑也代表人们给祖先的“家”与给精神的“家”。即使后来建筑划分出不同功能, 非住宅建筑也必须满足特定的居住属性, 如舒适性、亲切感等等。
其次, 居住空间原型与本能的内容有所交叠。这是由其出现的条件决定的。只有本能得到满足, 持续压抑的心理需求才能从躁动不安化为稳定, 原型的内容才得以显现。心理学中对本能需求有不同的归纳, 如马斯洛需求层次, 史蒂文·赖斯的16 项人类本能欲望等 (5) , 这些对本能的描述几乎能在居住空间的塑造中一一对应。然而居住空间原型并不等同本能的需求。原型强调一种整体且立体的状态, 其混沌性决定当中内容缺一不可。然而本能只是单方面的强烈需求。居住空间原型的状态不能简单割裂为个别本能来分析。
再次, 居住空间原型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纯粹状态, 但当融入到个别群体或个体时, 必然会产生独特性。这是原型产生千差万别居住空间的重要原因。美国建筑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曾提出, 居住空间产生差异是由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成。尽管人们对原型有统一的感受, 但具体到每个民族或每个群体就会产生个别的特征, 甚至对居住空间原型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减。
最后, 不同群体对居住空间原型的理解和体现, 都是相对当时的物质文化环境而确定的。如原始洞穴对现代人而言是简陋不堪无法共鸣的, 但对原始人而言却是对抗自然风雨和猛兽的重要慰藉。阐释舒适、安全、归属感、私密性等概念时, 不同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 而每个群体以至每个个体心目中的居住空间, 都是相对他们而言的“精神港湾”, 所涉及的已不止居住空间的物质条件, 更是精神慰藉, 这也是居住空间原型的核心所在。
居住空间原型的存在能对现今居住空间设计以至于建筑设计提供人文主义的指导。经过理性的洗礼, 建筑理论已经对物质上的合理性有相当的认识, 但依然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对居住空间原型的研究, 不仅能提炼各类建筑代表下的文明在跨越时空界限之上潜在的普遍性, 还能在溯源过程中探索出建筑及其居住空间的初始状态。建筑的历史就是居住空间营造的历史。居住空间暗示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如果在建筑设计中关注到这种潜在需求, 即使不是居住建筑, 也必能使设计内容更具灵魂, 符合使用者内心所需, 与他们心灵相接。
参考文献
[1].袁罗牙.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1 (4) :67~70
[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郭红.建筑原型的阐释[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倪梁康, 周剑云, 等.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1辑, 空间意识与建筑现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5]. (英) 弗兰克尔著, 褚振飞译.心灵考古——潜意识的社会史 (一)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篇6
关键词: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板式变奏结构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为以板式律动为主要代表形态的板式律动结构。其次为变奏主要音乐发展手法的变奏式形态结构。这两种形态结构的结合形成了, 所谓的板式变奏结构。
板式变奏结构在我国传统音乐中被大量的使用, 例如民间音乐中的《八板》, 《六板》, 《老六板》等音乐形态, 就是其中最主要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态。其中八板半结构最具特色, 本文以在流传的诸多版本中选取流传最广的《弦索十三套》作为分析的原型, 以此来解析板式变奏中原型的音乐形态。整个作品由八个乐句组成, 整个乐曲进行于D宫系统调上。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反复性写法 , 即在两个乐句的乐句头处采用完全相同的乐思, 在乐句尾处才有小幅的逆向型变化写作。从旋律线走势方面来看, 两句均采用波浪式的旋律走向写成。乐节构成方面, 第一句为1—3拍为第一乐节:4—5拍为第二乐节;第6—8拍为第三乐节。第一乐句的落音为角音。因此从第一乐句来看此乐句调式系统为D宫系统E角调式。乐节构成方面, 第二句1—3拍为第一乐节:4—5拍为第二乐节;第6—8拍为第三乐节。第二乐句的落音为角音。因此从第二乐句来看, 此乐句调式系统为D宫系统A调式。第三乐句为一二乐句的对比性乐句, 从乐句的形态上来看, 这一乐句使用的仍然是波浪式的乐句形态。但相对于前两个乐句, 可发现整个乐句的波副要小。乐节构成方面, 第三乐句1—4拍为其第一乐节:5—8拍为第二乐节;属于二分式乐句构成。第三乐句的落音为角音。因此从第二乐句来看, 此乐句调式系统为D宫系统E角调式。第四乐句整个乐思被进一步展开。音域被大幅度拉伸, 由原有的小字一组的音区进行, 逐渐拓展至小字二组。这一句亦为前面三个乐句的对比性乐句, 从乐句的形态上来看, 这一乐句使用的仍然是波浪式的乐句形态。但相对于第三乐句, 可发现整个乐句的波副较第三乐句有了新的更大幅度的。乐节构成方面, 第三乐句1—4拍为其第一乐节:5—8拍为第二乐节;属于二分式乐句构成。第三乐句的落音为角音。因此从第二乐句来看, 此乐句调式系统为D宫系统E角调式。
第五乐句有两个乐节构成, 第一乐节为前面四个小节合计为8拍, 第二个乐节为后面的两个小结合计四拍。其中第一乐节律动近似于将原有的强弱型律动修改为, 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律动。同是从结构规模上来看。这种构成方式与之前四个乐句的3;3;2构成方式均不相同。他采用了非对称性的乐句构成方式。第二乐节更像是第一乐节的有力补充。令整个音乐更加生动富于趣味性。同时音乐与前面四个小节的连接性更加强烈, 起到了结构“粘合”作用。第四小节落音为调式中的宫音, 因此此调式为D宫系统宫调式。
第六乐句由两个均分性的乐节构成。其中前两个小节为第一乐节, 后两个小节为乐句的第二乐节。律动组合上采用八分音符为主线的均衡连接, 通过扩充一倍的四分音符, 来巩固乐节, 突出其稳定性, 明确其结构性。这一乐句第四小节落音为调式中的宫音, 因此此调式为D宫调式。
第七与第八乐句均为第六乐句的变化重复。从具体的律动上来看这两个乐句均采用了与第六乐句相同的乐句构成方式。同时从落音上来看均采用了与第六乐句相同的落音结束方式, 均结束与宫调式上。
以上就是对板式变奏结构流传的诸多版本中选取流传最广的《弦索十三套》作为分析的原型, 对板式变奏中原型的音乐形态进行了解析。通过解析我们发现板式变奏结购, 具有极强的的逻辑性和秩序性, 从调式调性及结构逻辑上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但从结构的组织手法上看, 具有西方的变奏性性组织方式。这也为主题的统一和进一步的展开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尤其是各句中民族调式的落音方面, 呈现了较强的趣味性特征。
板式变奏结构作为融合了中国传统结构组织思维和西方变奏式主题发展手法的音乐结构。是极具民族风格特色的一种音乐结构方式的。深入的研究这种音乐结构方式, 及其音乐元素的组织规律和发展手法。对于民族特征的曲式结构的组织规律研究, 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积极地的, 实用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维松.从音乐发展逻辑看<八板>的结构[J].中国音乐, 1982 (2) .
[2]杜亚雄.八板及其形式美[J].中国音乐, 1984 (2) .
[3]薛金炎.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曲式[J].音乐研究, 1984 (8) .
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 篇7
随着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当中, 但是研究过程中发现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在国外, 许多语言学家对其持保留态度。例如Posner (1986:58) 表明:“虽然Rosch的研究很有分量, 但我对Rosch与Aristotle之战却很难有多大兴趣。”Wierzhick (1996:167) 则提出:“还不能说Rosch的研究对语义描写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认为必须从语义描写而不是从语义理论来证实原型理论的应用价值。”同样在国内, 对于原型范畴理论, 赵彦春教授曾做出了经典又准确的批判, 该文主要讲述原型范畴理论在应用中的一些缺陷:
1 中心成员的确定问题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 某一范畴内地位最高的就是原型, 即中心成员。如何确定中心成员无疑是展开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心成员处于整个范畴的核心位置, 但是中心成员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整个范畴的意义。在选择方面, 不同的人, 环境, 地区等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 导致中心成员有变化。比如, 在“鱼类”这个范畴中, 要分析特征和意义, 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成员, 中国北方的大部分人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无疑是鲤鱼, 以鲤鱼的性状, 外形等特点为中心, 来分析其他成员与其相似的地方, 和鲤鱼相似处多的成员则地位高, 反之则地位低;如果是美国人来分析, 他们平时吃金枪鱼较多, 大多数人会以金枪鱼作为中心成员, 金枪鱼和鲤鱼的性状, 外形等大相径庭, 那往下再分析, 其他成员和中心成员的相似性就不同了, 可见, 同一个范畴内, 由于地区差异确定了不同的中心成员, 使整个分析混沌不堪。另外, 还有可能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范畴, 它们的中心成员却相同, 但这些范畴却是不同的类型, 那就不能区分不同范畴了。例如, 宠物这个范畴, 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狗, 所以狗可以当做中心成员, 而在哺乳动物这个范畴中, 狗仍然是典型, 仍然可以当做中心成员, 但是宠物和哺乳动物两个范畴的差别很大, 根据中心成员是无法区分的。
2 家族相似性的不足
家族相似性首先由维特根斯坦提出, 后来Rosch将其用于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此范畴的原型有相似性而被归入此范畴, 但是由于各个成员与原型的相似性有差异, 各个成员的地位则不同, 与原型的相似性越高, 此成员的地位则越高, 反之则地位低。首先是如何判断“相似性”的问题, 在判断相似性的过程中, 原型范畴理论通过实验, 观察来确定相似性, 这确实是一个掺杂了太多主观因素的过程, 这就导致在评判相似性的时候不确定因素太多, 不同的人, 心态, 或者环境都会导致相似性的判断不同。其次, 凭借相似性就真的能判断某成员的范畴了吗?这种以表象为依据的判断方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例如, 人的基因是成对出现的, 基因决定了性状。一对相对性状是由基因的显性或者隐性决定的, 如:双眼皮基因, 其显性基因为A, 隐性基因为a, 当A出现时, 性状表现为双眼皮, 没有A时表现为单眼皮, 由于是成对基因, 就导致在产生后代时发生变化, 比如一对都为双眼皮的夫妇, 其基因都为杂合体Aa, 虽然性状都表现为双眼皮, 但本质上夫妇俩都是单眼皮基因的携带者, 所以二者所生的孩子的此基因就有三种情况:AA, Aa, aa。aa就是单眼皮了, 也就是说一对双眼皮的夫妇有可能生出单眼皮的孩子, 那么如果根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 这个单眼皮的孩子一定不会是这对夫妇的孩子, 可见, 家族相似性是存在重大漏洞的。本质是固定的, 特有的, 表征可能受到外界等一系列条件的影响, 如果仅仅根据主观判断的表征来确定相似性, 从而确定范畴, 那研究将陷入怎样的混乱。
根据家族相似性, 某一范畴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中心成员比边缘成员的地位高, 因为它有着与原型更高的相似性。Rosch曾在1975年做过一实验, 通过研究和对比表明, 在鸟类这个范畴中, 最典型的成员是知更鸟, 因为它具有鸟类的所有特征。麻雀、金丝雀、鸽子等属于地位比较高的成员, 因为相比起其它鸟, 它们和知更鸟之间的相似性较多。企鹅、鸵鸟等则地位较低, 处于鸟类范畴内的边缘位置, 因为它们和知更鸟的相似性很少。但是知更鸟中心成员地位的确立是人为的, 主观的,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其次, 为什么和知更鸟相似度高的鸟地位就高呢, 难道说在鸟的世界里, 知更鸟比其他鸟更是鸟吗?比如哺乳动物, 最典型的首先想到是狗, 但是鲸鱼同属于哺乳动物, 和狗的相似性非常低, 若根据此理论, 鲸鱼地位最低, 那难道狗比鲸鱼更是哺乳动物?二者都符合哺乳动物的判定标准, 为什么狗的地位就高呢?这又有什么客观标准可言呢, 可见, 成员之间地位高低不同是存在问题的。
3 范畴间边界的模糊问题
Langacker (1987) 认为:一个事物在该范畴的范围内可以偏离原型的距离, 没有固定的限制, 只要实施范畴化的人足够的灵敏和灵活, 就能够找到该成员和原型成员的共同点其观点究其本质而言否认了边界的存在。Langacker (1987, 25) 曾明确否认词法与句法之间的对立, 指出:“明确区分句法和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这样做的人根本没有全面考察过词库本身, 这样的讨论建立在某种值得怀疑的假设之上, 只是为了构建必要的句法特征”。Ungerer和Schmid (2001) 引用Labov关于杯子状物体实验讨论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认为模糊的边界是“毗邻范畴之间的边缘点带。这些观点后来慢慢也受到了质疑, 下面来论述其缺陷:是非是分明的, 二元永远互斥, 是非之间有清晰的, 明确的界限。例如马和驴之间虽然有相似性, 但是马永远是马, 驴也永远属于驴的范畴。有人会说骡是介于马和驴之间的, 所以马和驴的界限不明晰。这个问题其实是忽略了范畴的层级性, 骡子既不是马也不是驴, 它属于另一个范畴, 骡本身就是一个范畴, 不能把其归入马的范畴或者是驴的范畴, 也就是说, 骡的范畴, 马的范畴, 驴的范畴这三个范畴都从属于动物这个大的范畴, 三者在动物这个范畴内是平等的成员关系, 并且两两相互排斥, 界限分明, 所以范畴之间的界限还是分明的, 二元互斥的, 离散的。有人会争论在语言中二元互斥并非绝对, 至少在语义范围内不是完全互斥的, 因为有一词多意的现象。例如:英文中“right”一词既可以解释为“右边的”, 也解释为“正确的”。听话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right的意义, 即使听话者不明确说话者所指的意义, 说话者自己还是明白的, 并可以通过进一步阐释来让听话者明白其意思。对词语含义理解的模糊并不能否认语义本身的明晰性,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会造成语义的变化或者衍生, 新形成的语义与原来的语义在范畴中仍然具有边界清晰性, 也就是说, “right”一词是“右边的”和“正确的”两个意义合用了同一个形式, 两个意义是异质同构, 但二者之间的界线仍是明晰的, 并不模糊, 当“right”指“右边的”这一意义的时候, 就不能同时指“正确的”这一意义。
由于原型范畴理论坚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导致原型范畴理论没有明确的层级, 点出一个中心点, 以辐射的形式形成网状关系, 网状结构交互错杂, 所有节点都是联系起来的, 而任何一个点一旦变化, 整个辐射状的网状结构就全部变化了, 整个平面的研究就是一片大混乱了, 况且从源头开始时若不同个体找的中心点不同, 这个研究体系必然不同, 是不是都可自成一派了?还有和客观根据可言?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4 结束语
本文从中心成员的确定、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种种缺陷, 旨在说明任何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根基的学科, 其基础、出发点就是有固有缺陷的, 当一个学科其基础就有明显漏洞缺陷时, 那么整个学科的理论无疑是空中楼阁, 海市蜃楼, 毫无说服力。呼吁各位学者回归经典范畴理论, 坚持二元互斥, 边界清晰, 结构层级明确, 各成员地位平等的重要理论基础。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其实存在很多缺陷, 该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 (1) 中心成员确定方面的缺陷; (2) 家族相似性的不足; (3) 边界间模糊性的缺陷。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中心成员,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
参考文献
[1]Rosch E H Human.Communications;Theoretical Explorations[M].New York;Halsted Press, 1974.
[2]Wierzbicka A Semantics.Primes and Universal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Ungerer F, 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赵彦春.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