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设计论文(通用10篇)
原型设计论文 篇1
文章描述:不止是纸上谈兵―屏幕纸原型.
作为一个从事用户体验研究的人来说,对于原型都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不论是设计物理设备,网站还是应用程序,我们都会用到原型,在互联网领域,设计师经常会使用Flash,HTML等等的代码来实现原型的制作,这使得原型更加真实,更能收集到有价值的反馈。
但是,像这样的原型却不适用于产品设计周期之初,因为设计这样高保真度的原型,可能会减缓整个产品的设计进程,有时候还需要有程序员的协助,并且任何对于原型的修改都显得比较麻烦。换句话说,这样的高保真模型,不够灵活。
低保真度原型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原型更灵活,更易于修改的呢?当然有,降低原型的保真度就行了。最常见的低保真度原型就是纸质原型,将界面粗略的绘制在纸上,再模拟使用时的场景进行可用性测试。纸质原型更低价,更迅捷,能够运用在设计初期,也使得整个设计的迭代更加高效。
但是不像高保真模型,纸质原型不能在真实设备中运行。比如说一个网站的纸质模型只能呈现在几张纸上,但是用HTML/CSS做出来的高保真原型却能真实的在浏览器中进行体验。
纸质原型缺少真实的运行环境这个问题在设计移动设备的用户体验时尤其突出,移动应用基于移动设备,而移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交互方式又是千变万化的。只是给用户几张纸进行测试根本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你的设计,用户体验的很多方面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测试反馈。
如果我们能够让低保真度原型能够提供能加完整的体验,我们就能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反馈数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纸质原型搬进手机屏幕里—屏幕纸模型。
什么是屏幕纸原型?
屏幕的纸原型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将纸质模型搬到手机屏幕里面,也就是用手机将纸质原型显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给被测者带来了更完整的产品体验。
这种混合原型具备了纸质原型的一些特性,易于制作,易于修改,即用即弃。并且他们看起来都是很粗略的,未完成的,这使得被测者更倾向于提供自己的真实观点和反馈,如果是高保真原型的话,被测者很可能会保留自己的一些批评意见。
同样,屏幕纸原型也能够贯穿于整个设计进程当中,并且能够保持设计迭代的高效。
如何制作屏幕纸原型
下面是制作一个iphone应用的屏幕纸原型的基本步骤分解:
1. 绘制,绘制一般的纸质原型图,
2. 拍照,将原型图拍下来或者扫描进电脑。
3. 编辑,将原型图进行简单的编辑,使之适合被测设备的屏幕尺寸。
4. 组织,将原型图按照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归类,每个文件夹包含一个特定的使用场景。
5. 上传,将组织好的原型图上传到被测设备。
6. 测试,在产品实际的运行环境中对原型进行测试。
用屏幕纸原型进行测试
因为屏幕纸原型还是缺乏交互性的,所以在测试前先定义一个线性的场景是很重要的。被测者需要根据场景设置来进行体验测试。
虽然屏幕纸原型没有高保真原型那么生动和真实,但是起码他们在运行环境上和高保真模型没有区别。被测者如何使用实际设备,把持方式,使用偏好,都可以通过屏幕纸原型展现出来。
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
原型测试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评估产品的UI元素和交互性能,行为和感情因素同样也是很有价值的反馈数据。纸质原型虽然能够让被测者体验到应用的外观,但是不能给与被测者产品最终能够提供的情感冲击,这就是设计认知的本能层次,三个设计认知层次中的一个(还有两个层次是行为层,和反思层),在Don Norman的《情感化设计中》有详细阐述。如果不考虑设计认知的本能层次,就不能准确预测实际的用户体验,因为如果没有实际的运行环境,那么原型的效果,情感反应都会打折扣。
屏幕纸原型同样也涉及到了Noman的行为层,这是用户体验设计师们最为关心的一个层次,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交互性和可用性。比如说,在使用屏幕纸原型的时候,设计师能够观察到被测者如何使用他们的手指,如何握持设备,那些地方被忽视了,那些地方是多余的等等。
结论
虽然屏幕纸原型比传统纸质原型在制作上要复杂那么一点,但是它却能提供传统纸质模型所不能提供的更为真实和有价值的反馈数据。所以,作为一个原型工具,屏幕纸原型的定位介于传统纸质原型和高保真原型之间。
同样,屏幕纸原型也有其缺点,它需要被测者始终严格遵照事先设计好的场景来完成测试,如果能在屏幕纸原型上加上一些可交互的链接和按钮,那么其用处还能增强。
这项原型制作技术填补了高低保真度原型之间的空白,即灵活又不失准确性。但是要记住,原型终究不是产品本身,使用原型的最终目的是高效的获得反馈数据,所以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将它做的太过真实和精细。
作者:汪锐
原型设计论文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 各行各业业务操作流程的自动化, 企业内部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和由此产生的信息是企业的财富。它如实的记录着企业运作的本质状况, 但是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 迫使人们不断寻找新的工具, 来对企业的运营规律进行探索, 为商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使企业获得利润。能满足企业这一迫切需求的强有力的工具就是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积累的数据量急剧增长, 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知识成为当务之急。数据挖掘就是为顺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技术。是知识发现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的关键步骤。
2、数据挖掘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现状
数据挖掘在企业中的应用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市场推广方面。如客户特征、购物关联分析及客户关系管理。世界范围内具有创新性的公司都开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判断哪些是他们最有价值的客户。并重新制定产品推广策略, 即把产品推广给最需要的人, 以用最小的花费得到最好的销售。在客户特征方面, 数据挖掘可以从现有客户数据中找出他们的特征, 再利用这些特征到潜在客户数据库里去筛选出可能成为客户的名单, 营销人员就可以只针对这些名单寄发广告数据, 以降低成本, 提高行销的成功率。购物关联分析主要是用来帮助零售业者了解客户的消费行为, 利用数据挖掘, 零售业者可以更有效地决定进货量或库存量, 或是如何摆设货品, 同时也可以用来评估促销活动的成效;在客户关系管理中, 利用数据挖掘可以由原客户后来却转成竞争对手的客户群中。分析其特征, 再根据分析结果到现有客户资料中找出可能转向的客户, 然后设计一些方法预防客户流失。此外, 数据挖掘还可以对销售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采掘隐含在数据中的有用信息, 发现和把握新的市场机会, 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可见, 数据挖掘主要用于企业的决策支持、客户关系管理、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和趋势预测等方面, 它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使企业的决策走向科学化, 而不再单纯依赖经验, 应用的行业包括金融业、电信业、零售商、直效行销、制造业、医疗保健及制药业等。在我国, 许多企业如电信公司、银行等开始向数据挖掘的方向走, 但由于刚起步, 许多企业对数据挖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对它的角色定位还不够准确。因此, 面向企业的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已迫在眉睫。
3、设计企业数据挖掘系统考虑因素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还处于研究阶段, 实际应用比较少, 对于企业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 对于企业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与数据挖掘技术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企业数据挖掘系统是服务于企业自身的数据挖掘系统, 在对企业数据挖掘系统进行原型框架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是否可以完成各种的数据挖掘任务
数据挖掘的任务包括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和自动预测等。一个好的数据挖掘系统应该能完成尽可能多的数据挖掘任务。这些挖掘任务是能够满足企业需要, 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挖掘任务。因此在挖掘任务的设计上, 要尽可能的贴近企业,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 其挖掘任务的设计也是不同的。因此, 基于企业数据挖掘任务的设计不须是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 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设计, 开发的。
3.2 操作的简易性
一个好的数据挖掘系统应该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和图形化报表工具;同时一个好的数据挖掘系统在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提高运行的自动化程度。而且考虑到企业数据问题系统的使用者一般都是企业的领导者或者决策者, 这些人一般都不是专业的计算机研究人员, 一个好的操作平台, 友好的操作界面, 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3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处理的数据应该尽可能的大, 可以处理的数据类型应该尽可能的多, 处理数据的效率应该尽可能的高, 处理的结果应该尽可能的有效。
3.4 系统的开放性
一个好的数据挖掘系统应该可以连接尽可能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其他类型的数据源。同时它应该可以与其它的工具软件集成, 例如查询工具、可视化工具和OLAP工具等。把系统设计成开放性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方便系统升级, 企业变化越来越快, 这就要求企业信息化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企业发生改变的同时, 我们的数据挖掘系统一定要适合企业的发展变化, 对数据挖掘系统进行修改或者升级, 这要求我们设计的数据挖掘系统必须是开放性的。
4、企业数据挖掘系统框架结构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 对数据挖掘系统的研究, 综合起来一个完整的数据挖掘系统应该由以下六个模块构成:
4.1 用户界面
数据挖掘是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 需要用户大量操作。用户可能要担当多种角色:数据专家、数据挖掘专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相应地, 他所需要承担的工作也是多样的。企业数据挖掘系统的使用者的校色就更加复杂和多样。
在理想的数据挖掘系统的用户界面中, 应该是用户以一种接近自然语言的方式所提出的问题。因为系统最终面对的使用者绝大多数是高层的管理者, 而不是数据库专家和数据挖掘专家。
4.2 转换器
位于用户界面之下的转换器模块, 其作用是接受用户指定的要求, 将其转化为数据库模块的输入参数, 如字段名和概念层次范围等, 以及挖掘核心的输入参数, 如结果模式、算法类型、相关的参数及评判标准等。
4.3 数据预处理
此模块的输入为转化器输出中提供的挖掘任务所涉及到的对应于数据库中实际的字段及任务指定的范围, 输出则为数据挖掘内核提供的干净、准确且简化的数据。其作用是减少挖掘内核的数据处理量, 提高挖掘效率, 提高知识发现的起点和准确度。它具有以下子模块:
·数据收集与数据转换模块
主要针对现实中异构和多样的原始数据环境, 将其转换为易于系统处理的统一格式的数据结构。
·数据简化与数据净化模块
数据简化主要有两个途径:属性选择和数据抽样, 分别针对数据库中的属性与记录。现有的属性选择算法有Relief和LVF算法, 利用基于数据内容的加权, 主要问题在于权值的表示和阈值的确定。基于RoughSet的数据浓缩可以同时实现属性和实例的简约, 该模块完成数据提交的选择抽取, 简化的数据需要净化处理。完成数据最后的处理, 将抽取的正确的数据提交给挖掘内核。该模块必须参照对数据本身的内容理解。
·元数据模块
管理数据的数据, 指导整个数据预处理。对于一个设计好的数据库系统而言, 除了存储数据外, 还应具备数据库维护表等, 负责维护数据库。一般来讲, 数据挖掘任务中往往包含了层次关系的挖掘。这就要求数据预处理模块能根据用户的要求, 构建相应的库结构逻辑层次图, 使用户对数据库中信息的范围有所了解, 便于有目的地确定任务。每次数据挖掘任务结束所得到的知识, 在将其存入知识库的同时, 还要反映在这个逻辑层次图上, 便于后续挖掘工作的进行。
4.4 挖掘内核
这是实际的挖掘操作, 从预处理完的数据中发现模式和规则。该模块实现各种功能上相互独立的挖掘技术, 每种挖掘技术构成一个子模块。每种挖掘技术包含一些不同的具体实现算法。如最常用的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和可视化等挖掘技术。分类内核发现能够从给定若干域中预测指定的模式, 具体实现方法有决策树、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和统计分析等;聚类内核将数据划分为若干个子集, 目前算法有简单距离聚类、BIRCH、Interval、DBSCAN、CLIQUE等改进的聚类算法;关联分析根据事务同时发生的概率寻找事务间的关联规则, 主要算法有Apriori经典算法、AprioriTID和DHP等改进算法;可视化从多角度展示数据分布, 利用人本身的观察判断能力发现潜在模式。
4.5 模式表达
挖掘内核得到的模式并不是最终知识, 模式有可能是冗余或无效的, 甚至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模式表达实现对模式的解释表达, 使用户能够理解, 进而能够做出评估判断。该模块主要使用一些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表达技术。
4.6 模式管理器
该模块是用户的控制接口, 用户通过它控制整个数据挖掘流程, 使数据挖掘工作能够不断反馈下去, 其中包括下列子模块:
·数据定义模块
控制数据预处理模块, 定义系统使用的数据结构、处理操作并确定一些阈值。
·挖掘向导模块
控制挖掘内核, 接收从用户对模式判断得到的反馈信息, 调整挖掘技术和挖掘算法。其中包括技术和算法的选取, 算法参数的设定等。
·模式筛选模块
数据挖掘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过程的终止条件是用户对发现知识的满意, 因此用户对发现模式的判断和筛选就是整个系统的反馈环节。用户判断和筛选模式, 满意后模式成为知识。经过一些表达处理, 然后添加到知识库中;否则就要将反馈作用于数据挖掘向导, 进而调整挖掘内核的操作, 实现挖掘流程的继续, 并逐渐接近用户的挖掘目标。
5、结束语
当前, 数据挖掘的研究已经形成新的高潮, 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当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企业越来越难依靠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来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数据挖掘是数据库和信息决策领域的一个理论前沿, 是知识发现的核心部分。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分析和处理来自企业内外部的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从而为企业的预测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应用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壮大。
参考文献
[1].钟智, 尹云飞.软件数据挖掘中的几种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5, 31 (23) ;
[2].孙华梅.数据挖掘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8, (5) ;
[3].宋旭东, 张通学, 刘晓冰.面向领域的数据挖掘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 25 (5) ;
[4].刘莉.数据挖掘在企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6, 26 (6) ;
[5].陈智勤.数据挖掘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J].《科技和产业》.2008, 8 (5) ;
科幻设计的现实原型 篇3
脑机接口
剧中角色:《阿凡达》中的化身“阿凡达”
原型:脑机接口
美国北卡罗来纳杜克大学的神经系统学家米格尔•尼科莱里斯,目前是总部设在巴西的“重新行走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他所带领的团队在2008年1月的实验中,在一只身在美国名叫艾多亚的雌性猕猴脑部安装电极,将所采集的猴子神经信号传到日本,让在日本的一个叫“CB”的机器人走动了3分钟。脑机接口研究的主要目标便是让残疾人能够恢复活动能力,这套将来装在残障人士身上的装备和化身阿凡达很像,只不过它控制的是机械体而非有机生物体。《新知客》在2008年3月刊曾经详细报道过这项研究。
现身:2008年1月美国杜克大学
意义:证明灵长类动物可以运用意念让机器人做出动作
相似度:60%
“利剑”机器人
剧中角色:《星球大战1:魅影危机》中,由指挥官进行遥控的战斗机器人
原型:“利剑”机器人
这种学名“远程侦察直接行动观测系统特种武器”的地面武装机器人,是无人操作武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标志。单兵能够发射的武器,“利剑”都可以发射,比如枪弹、榴弹,美国士兵可以在距离前线800~1000米的地方通过无线电遥控作战,通过和利剑的信息交换,发布指令,探测还是打击。利剑上装备了5台监视摄像机,360度的视野,可伸缩镜头的广角摄像机,定视时可以看到300米以外的敌军枪支保险是开是关。
现身:2007年8月伊拉克巴格达战场
意义:世界上第一具参与实战的武装机器人
相似度:55%
机器龙虾
剧中角色:《少数派报告》中配备机器追踪系统及热感应器的机器蜘蛛
原型:盖茨教授的机器人
同电影中的机器蜘蛛一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辛达卡拉大学机械动力系卡里斯基•基茨教授研制的机器人具备了三个特征:第一,视网膜扫描技术;第二,移动系统发达;第三,团结协作能力。沿着走廊行走时,一个机器人会检查房间,另一个会继续前进,它们知道对方在哪,可以进行系统搜查,不同机器人之间可以交相感应。机器人外壳负有保护盖,采用声纳技术,发出脉冲,探测前进时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天线负责通讯,机器人将信息传递给人和其他机器人。
现身:目前还在基茨教授的工作室
意义:成组的人工智能能够进行相互协作
相似度:70%
“XOS”机械外骨骼
剧中角色:《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中的机械盔甲
原型:“XOS”机械外骨骼
这个人体动力盔甲装置项目由美国雷神公司萨克斯研究团队(Raytheon Sarcos)开发,由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gency)主导并提供资金支持,由雷神公司萨克斯研究组、奥克里奇国家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3个研究团队负责开发的计划。XOS重150磅,可以装在人的手臂、胳膊和背部。这种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机器人可以让使用者数百次轻松地举起200磅的重物,而且佩戴者仍然可以非常轻巧地爬楼梯或踢足球。它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动力来源不足,需要通过外接电源。
现身:美国犹他州一所秘密实验室里
意义:极大地增强人类的力量,并能灵活使用。
相似度:75%
G-Speak手套
剧中角色:《少数派报告》中汤姆•克鲁斯挥动手势控制出现的智能办公室
原型:G-Speak开放操作环境
奥布朗(Oblong)工业公司是G-Speak开放操作环境的开发者,这个技术早在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oratory)的一项新基础研究中就找到源头,当时是为了研究如何更好利用人脑中大量未启用的功能区域,如解读空间的能力。奥布朗公司的乌德科夫勒也是《少数派报告》的科学顾问,他认为现实版本比电影中更先进。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操控电脑,并不需要太昂贵的设备,以后将用于空中交通管理、医学成像等。
现身: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意义:颠覆以往用键盘鼠标操作电脑的方式。
相似度:90%
SIT可自动充气轮胎
剧中角色:《007:明日帝国》中邦德的宝马车可自动充气的轮胎
原型:SIT(the Self Inflating Tire)技术
捷克Coda Development公司的自动充气轮胎新系统使用了一个轮胎壁上内置的泵室充当蠕动泵,来保持轮胎的恒定压力。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可以旋转的转子顶压着充满液体的管道,当转子旋转时,它将管道内的气体推向一端,而从另一端送来更多的气体。在Coda的这个系统里,轮胎就是这个转子,充满空气的轮胎就是管道。
现身:2008年4月14日德国汉堡世界轮胎技术博览会
意义:不用换胎了。
快速原型的4个关键要素交互设计 篇4
如果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可以更快地设计原型:
从纸面原型开始做
使用一种原型工具即可,而不是多种
使用能直接生成规格说明的原型工具
支持协作
1. 从纸面原型开始做
加速制作原型的最好方法就是从纸面原型开始做起。敏捷开发的原则之一就是,可交付的软件是衡量一个项目进展的关键指标之一。但很遗憾的是,开发者们常会急于打开电脑就直接做起原型来了。
制作原型时最好的秘籍是,不要犯一开始就对着屏幕在电脑上制作原型这样的严重错误。
面对电脑制作原型的问题在于,它无法帮助你全面感受设计的感觉。而你更容易陷入一两个设计要点并对其进行原型设计。
在设计的早期阶段,不论你是正在设计一个新系统又或是一个新的工作流,你都不会只想要一两个要点,而是希望能有越多越好。而这就让纸面原型成为你最好的搭档。在最初的设计阶段里,你将会在纸上创建各种各样的界面,反复权衡,甚至会制作能够互动的纸面原型在你的用户中进行测试。
译者注:实际工作中,纸面原型可以更方便的修改拼接,而不会令思路受制与某一款特定软件的限制。
2. 使用一款原型设计工具,而非多种
当你开始在电脑上做原型时,能帮你提高效率的步骤之二是:只要使用一款原型软件就好。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设计团队开始时是在Keynote或是Balsamiq等工具中制作原型,之后换到Photoshop或Fireworks中制作高保真原型,最后又用Dreamweaver或Flex加入交互以便进行可用性测试。
这样做的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师必须要在他们擅长的软件中重新设计,这样不但效率低而且会拖慢整个开发进度。同时,这也会给整体软件与文件管理带来麻烦,比如说,我们用Visio中制作的用户流程图,而设计师就需要用Photoshop来设计,但这些在微软Word中又是有现成的。
让原型设计规范在一款软件平台上,能使得你更有效率,
译者注:在原型阶段保证基本的可用性的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进入高保真原型或coding阶段,修改的代价会明显上升。
3. 使用能直接从原型生成规格说明的原型制作工具
第三个方法能让整体流程更为顺畅:确保你的原型中包含开发人员能够理解的详细规格说明。
新手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交付他们设计的原型给开发人员直接进行开发。那些没有实际敏捷开发经验的人可能会误以为敏捷开发就是不需要文档,但事实上,它仅仅是要求减少文档的数量。敏捷开发可能是不需要大量的需求文档、规格说明书,但它仍需要一些必要的信息(诸如色码、下拉框的内容等)来说明原型以使得我们能够定义一个敏捷冲刺的目标。
你可以复制粘贴Photoshop中的图片到Powerpoint、Word或Visio中进行标注。但这样不仅很费力,而且在每次变更原型设计时都需要再去更新规格说明书。事实上,这简直是一场噩梦——就我所知,一些大企业不愿意对原型进行修改的原因就是在于更新规格说明书将耗费大量时间。很明显,选择一款能够直接从原型生成规格说明的原型制作工具能够提升效率。
译者注:在原型工具中直接对控件或交互流程进行明确的标注,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产品原型,提升开发效率与质量。
4. 支持协作
通过使用支持协作的原型工具,你使得整个流程更为高效。
理想的原型工具:
支持多用户同时设计原型。你的工具能够支持文件管理、版本控制、权限控制以及数据完整(确保当两个或更多人在同一时间不会同时更新一个对象)。
允许更轻松地分发原型以获取反馈。一些组织仍然在通过将许多零散的文件打成zip包后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分发。这意味着反馈将会是不协调的邮件回复形式。
Macefield博士的推荐
原文作者Ritch Macefield是Axure和iRise的粉丝,而它们可以避免上文中提及的这些问题。这些工具正是特别为了改善现代软件开发环境下的原型设计需求而开发的。如果你遇见了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不妨尝试一下本文中的方法。
译者注:关于Lean UX,推荐延伸阅读以下文章:
精益用户体验(UX):摆脱只注重结果的工作(留意互动机构的区别之处)
原型设计论文 篇5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制作成功后,并能对其外观进行润色。
2.能够通过模型与原型的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形成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了解四巧板的知识,完成四巧板的制作。
教学内容分析:为了加强书中内容前后章节的连贯与交融,本章的制作项目选择了四巧板为示例。它以巧妙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模型的制作过程。通过对四巧板的了解和制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情趣、获得知识。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制作四巧板
2、教学难点 划线、锯的使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是动手操作实践的章节,但也隐含着思想与方法。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工艺加工的基本过程和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完成一个简单产品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并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教师应加强巡视和指导,并强调操作的安全性。
四、教学策略
1.简单介绍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四巧板的知识。
2.因为动手制作模型需要大量的时间,本节课必须留给学生25分钟的时间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制作模型的步骤。所以以四巧板制作为主线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上一节课学习了工艺、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工艺加工的一般过程,提问:(1)工艺加工有那些基本的过程?(2)上节课在使用手锯的时候掌握了什么样的诀窍?体会深的同学把经验介绍给大家。
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和工艺加工过程,我们就可以制作模型了。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
1.选择合适的材料。
2.根据本地的条件,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3.按设计图样划线。
4.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
5.装配。
6.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7.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议;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检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样品)。
(二)、四巧板的制作
1、认识四巧板(1)四巧板的简介 四巧板也叫“T字之迷“,它和鲁班锁、九连环及七巧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玩具。四巧板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少而精的拼板,少指用的拼板少,精指拼出的图形很精彩。可以拼出成千上万种形象生动的图形。它可以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分析判断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可以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同样适合各种年龄层次的人玩。(2)四巧板的基本结构
四巧板由一块长方形(拼图中的大写“一”字)分解的4块不规则形状组成。其中有大小不同的直角梯形各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凹五边形一块.如下图:
2、制作四巧板(操作过程)(1)划线
把上节课锯好的厚纸板拿出来,根据四巧板的结构在需要锯的地方划线
(2)、锯
学生动手锯,老师来回指导,注意操作安全。
操作要领:起锯的时候轻一点,用力均匀,手锯不要两边偏;凹五边形的缺口地方一定要锯到位,也不能过。
(3)锉
用锉刀把不平整的地方打磨,去掉毛糙的地方。
3、拼四巧板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制作完成后,试着拼一拼下图的图像
六、小结并整理工具
简单评价本节课制作的四巧板,如果想要自己的四巧板更美观,我们还应该做什么。课后大家完成美化工序,下节课大家把自己制作四巧板带来,我们进行拼图比赛。上交手锯、挫、钢尺等工具,整理材料并做好桌面的清洁,填写使用记载。
七、教学反思
原型启发,提升创新品质 篇6
这是一次活动和习作联系起来的习作练习,安排在“怎样制作树叶书签”之后,有利于从读中学写。习作的重点是写清楚制作过程,课前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小制作,如书签、名信片、布娃娃、小汽车。要求记住制作的步骤,为这次习作做好准备工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信息和创新的时代,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我们不妨采用原型启发法,指导学生写好这次手工制作活动。
一、出示原型,激发兴趣。
人们在创造想象时,从其它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的作用,创造性地想象出新事物形象。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学生对外界刺激的注意并决定于外界刺激的正确重要与否,而往往来源于个体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及个体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阶段,巧妙地借助原型,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使用演示教具,形象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很容易引起他们强烈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制作香袋》时,辅导辅导老师先展示做好的各式各样、颜色鲜艳的香袋,学生被它们吸引住了,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创设了情境。
二、拆装原型,激发欲望。
好奇的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的动力。居里夫人说过:“好奇是人类第一美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萦绕着像星星一样多的为什么?这些大胆,奇异甚至荒诞的念头,潜藏着难以估量的发明创造欲望。”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学生,没有习惯因素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具有比成年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们敢于怀疑,敢于否定。辅导老师借助原型,指导学生通过解剖原型,分析构造原型的原理,让他们在拆装中思索,在拆装中酝酿创造的激情。
如《制作香袋》,让学生把香袋从外到内逐步拆卸分析,并要求每拆一步都要用笔作记号,排好顺序,看看拆开的步骤是怎么样的。拆卸完毕后,各组交流一下拆拆的过程,然后逆向操作复原,要求把拆开后的散件装回复原,经检查有80%以上的小组能复原装好。
三、模仿原型,体验成功。
创造是从模仿能力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一般总是先模仿后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创造又是模仿的发展。辅导辅导老师要指导学生模仿原型构造,进行自我操作实践。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就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能体验成功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得好:“成功,是靠成功推动的。”在拆装结束后,学生头脑中已具有较模糊的结构原理轮廓。因此,辅导辅导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内心创新暗流地涌动,给他们创造再表现自我,施展才华的天地,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原型进行制作。
如教学《缝制香袋》中,辅导老师发现有个学生手忙脚乱地捏着一根针不知从哪里下手,经了解,这位学生平时自理能力极差,早晨起床也要别人帮助。于是辅导老师就耐心地讲解难点,反复演示了几遍。然后他大胆动手,对他放低要求,低起点、耐心指导,不断对他取得的小成绩于以肯定与表扬,最后他终于亲手缝好了一个香袋,开心地笑了。
四、大胆创新,革新原理。
创新,对
原型设计论文 篇7
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中最关键、最复杂、最具综合性、决定性和和创造性的阶段, 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概念设计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产品的性能、创造性、价格、市场响应速度和效率等, 此外, 据有关资料显示, 虽然概念设计阶段实际投入的费用只占产品开发总成本的5%, 却决定了产品总成本的70%。而且详细设计阶段很难甚至不能纠正概念设计阶段的设计缺陷和错误, 它严重影响到产品设计与开发。
快速成型是利用材料堆积法制造实物产品的一项高新技术。它能根据产品的三维模型数据, 不借助其他工具设备, 迅速而精确地制造出该产品, 集中体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激光加工、新材料开发等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应用。传统的零件制造过程往往需要车、钳、铣、刨、磨等多种机加工设备和各种工装、模具, 成本既高又费时间。一个比较复杂的零件, 其加工周期甚至以月计, 很难适应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快速成型能够适应这种要求, 因此是现代制造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为此本文提出将快速成型技术与机械产品的概念设计结合起来, 在产品的设计初期的概念设计阶段就能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得到产品的雏形, 将大大有利于对方案进行验证和改进, 并产生更合理方案。这些无疑将大大减少产品在后续的设计阶段存在的缺陷, 使整个设计过程更加趋向合理。
2 产品的概念设计方法
2.1 产品设计的设计程序
关于产品的设计过程和模型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论述, 文献[3]将其归纳为主要的三种方法:一是Pahl和Beitz认为:机械设计分为明确任务、概念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四个阶段。二是Koller认为:机械设计分为产品规划、功能设计、定性设计和定量设计等四个阶段。三是邹慧君教授提出:机械设计分为产品规划、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改进设计等四个阶段。并提出在产品的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重视的是功能和定性设计。
2.2 产品的概念设计方法
产品的设计过程可以概括为两步, 即:概念设计和构型设计。而其中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制定出方案。当前, 关于产品的设计方法和概念设计方法已有很多种, 当工程师面对一项计划时, 经验是产生概念设计的最佳方法。没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从传统的理性化方法出发来解决问题, 如利用在表一种所列出的方法。尽管关于应用于方法概念设计的方法众多, 这些方法大多是理性化的方法。
3 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以及CAD/CAM应用的深入, 现代产品概念设计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 (computeraided conceptual design, CACD) 已成为CAD/CAM和CIMS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CACD是CAD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人工智能技术、CAD技术以及认知与思维科学。CACD系统是一种辅助性的设计工具, 随着功能的逐步强大, 它必然越来越受到概念设计师的欢迎, 而在概念设计过程中最终替代传统的CAD系统。
传统的CAD系统虽能产生复杂、精确和完整的三维造型, 但由于其本身并不是为概念设计而开发的, 同时缺乏设计方法学的支持, 没有体现概念设计的创造性过程。另外, 它存在许多约束限制, 不允许快速输入和再现不完备的概念造型, 从而导致其基本上是一个在设计方案基本定型之后的概念化 (草图化) 绘图工具, 而非辅助设计工具。针对上述情况, 产生了CACD系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能有效支持产品的创新设计。
目前, 世界上大型的CAD/CAM/CAE软件系统, 如Pro/Engineer、EDSUnigraphics、EU-CLID、Autodesk、Solidworks、Alias、Softimage等, 都提供了有关产品早期设计的系统模块, 称之为工业设计模块、概念设计模块或草图设计模块。
4 快速成型技术实现概念方案
4.1 快速成型技术
在机械工程中, 快速成型技术是建立原型来验证相关的设计是否成功。验证“成功”的设计有很多的方面, 包括:正确的外形和尺寸, 足够的强度等等。不同的原型类型需要回答这些不同的问题。快速成型的领域已经发展成为自动的系统, 即可以将计算机实体模型转化为三维人造物, 不管结构多么复杂。因此该技术也叫做“分层加工”或者“实体的任意制作”。
传统的零件成型方法是利用模具或刀具使材料成型, 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则利用激光等物理手段, 向用户提供物理原型, 快速修改设计方案, 从而大大减少了新产品开发前期的时间和费用。不受零件几何形状的限制, 能够制造出常规加工技术无法实现的复杂几何形状的零件。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医学、美术、考古等众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图1为用RP技术制作的汽车模型。当制作的模型较大时可以分割成几个部分分别加工然后再将其粘结起来。图2为一较大零件分割为可用RP技术制造的零件示意图。
一个快速成型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自动处理单元和自动制作机, 如图3所示。并且整个过程的接口在于CAD系统中三维模型的输入, RP系统接受Stl和.iges文件。而目前的很多的CAD三维软件都具有实现这些文件的功能, 如pro/e和AutoCAD等。在1996年底的统计中, RP所使用的软件在前几位的分别是:Pr/E (58%) , UngraPhy (20%) , SDRCI-DEAS (12%) , Computervision (9%) , CA-TIA (6%) , AutoCAD (4%) 。而目前这些软件在国内的也有一定的使用和普及程度, 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还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这也大大有利于快速成型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4.2 利用RP技术实现产品的制作
当前快速成型技术在机械中主要用于制造模具和金属零件, 由RP直接做出注塑模等, 大量应用实例表明, RP技术缩短产品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例如美国Pratt&Whitney实验室于1994年制造了2000个铸件, 按常规方法约需700万美元, 而用RP方法, 只用了60~70万美元, 生产时间节约了70%-90%。
前面提到在产品的概念设计中一般不进行具体设计, 但对于在概念设计阶段产生的致命错误将会直接影响到产品以后的设计阶段以及产品本身, 特别是对于在创新设计中产生的多个方案的选择, 实际模型将更具有说服力。虽然RP技术有一定的制作费用, 会增加产品在概念设计阶段的费用, 但是概念设计决定了产品总成本的70%。因此, 从整个产品来说是有利的。
4.3 机械产品制作实例
在机械概念设计中产生的原始方案一般比较简单, 一些方案干脆由构件和运动副组成。如图4 (a) 为Stewart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简图。其包括了六条支链, 每条支链包括了两个球面副和一个移动副, 机构整体自由度为6。机器人中的球面副利用传统的加工方法相当困难, 而机器人整体用RP技术制造, 则简单了很多, 只需要提供相应的三维实体模型, 便可以在快速成型机上完成, 图4 (b) 为用RP技术加工的机器人模型图。
利用RP技术加工模型的优点不仅在于加工普通制造方法无法实现的模型, 对于一些常用件来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概念设计阶段, 方案往往需要反复的修改, 而普通加工技术需要大量的时间, 但RP技术则可以大大减少模型的加工时间, 而且目前很多的三维软件绘图都是参数化的, 如Pro/e, CA-TIA等, 因而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修改。另外, 还可以加工一系列的带有运动副的构件和相应是连接件, 由于产品的概念设计并不要求具体的参数, 因此可以将其广泛应用与多个产品的设计中去。技术人员可以对所设计的机械装置方案进行任意的组合和创新, 使整个设计过程更加直观有效, 并且将大大推进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的模型化进程。
5 结语
随着CAD与CAM结合的不断紧密, 产品的开发周期将大为减小, 因此也对产品初期的概念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先进的RP技术应用于概念设计中方案的实现无疑将利于整个产品的开发, 使概念设计更加趋向合理。虽然增加了产品在概念设计阶段的费用, 但从整个产品的设计的过程来说是有利的, 并且将大大减少产品实现阶段的费用。
参考文献
[1]关立文, 黄洪钟, 赵正佳等.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综述与展望[J].机械设计.2001 (8) :1-9.
[2]邹慧君, 汪利, 王永石等.机械产品概念设计及其方法综述[J].机械设计与研究.1998 (2) :9-12.
[3]孙守迁, 包恩伟, 陈蘅等.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 1999, 10 (6) :697-701.
[4]潘云鹤.智能CAD方法与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5]黄树槐.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1997, 8 (5) :8-12.
[6]檀润华, 王庆禹.产品设计过程模型、策略与方法综述[J].机械设计, 2000 (11) , 1-4.
原型设计论文 篇8
关键词:体型特征 裙装原型 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53-03
裙装原型的裙身呈现自然垂落的H型,结构简洁。以裙装原型为基础,可变化出多种款式的裙装设计。从整体形态分析,裙装原型由腰臀间近似圆台体的复曲面与臀围以下圆筒状态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腰臀间复曲面的结构处理会直接影响裙子着装后的合体状态和穿着舒适度。分析腰臀间的人体体型特征,理解裙装所需的必要放松量与日常活动运动量的加放原则、以及腰臀围度差产生的省道处理方法成为裙装原型纸样设计合体性的关键所在。
一、人体体型特征对围度的影响
(一)下半身外包围与人体的关系
在进行裙装原型制作时,裙身的尺寸往往是以人体臀围作为一个参考标准进行加放处理。但裙身所需最大围度长并不能简单的视为人体臀围净尺寸。观察人体体型会发现,侧面(图1-左)的腹部前突和后臀突为前面和后面最突出的位置;体侧(图1-右)最突出位置也因人而异,在人体体型测量统计获取的数据中发现,体侧突出位并未落在臀围线上,73%被测者的体侧最突出点是落在臀围线下方的侧胯突位。
图1 人体轮廓
将一片布包裹住人体下半身使之形成直筒形态时,面料与下半身各个方向的突出点为接触点。此时裙身所需的围度尺寸是将腹部前突位、后臀突、侧胯突等各方向最突出点的水平断面图重合,沿各水平断面的外缘所形成的整体下半身外包围线,就是裙装制作时所需的最大围度,称为下半身外包围。下半身外包围的尺寸比人体臀围大2-3cm左右。在人体测量时,可以借助塑质薄板贴着在体表的腹部前突位及侧胯突位进行精准计测。
(二)人体腰围线的位置
人体腰围线的位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体直立状态下的腰线位置,既正面观察腰部时,标记出腰部右侧最凹处,经由该处的水平腰线。此位置上的腰围线适合作为上下身连衣款式的腰线,如连衣裙、西服、大衣等。另一种情况是在日常穿着裙装或裤装过程中,腰带所在的最舒适最稳定的位置。这类腰线适用于以腰部为主要支点的服装,如裙装与裤装。水平腰线与着装状态腰线的位置存在个体差异,通常着装状态腰线会略低于水平腰线,倾斜角度也是因人而异。在立体裁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人体体型特征,再进行腰线位置的确定。
(三)人体运动对裙装松量的影响
在进行裙装的结构设计时,腰围与臀围的松量处理不容忽视。合理的加放各围度的松量,可以使裙型更加合体美观,同时,人体在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时也不影响其美感及舒适度。在对人体跪坐(直立、90度前屈)、椅坐(直立、90度前屈)、站立(直立、90度前屈)的身体状态测量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动作可引起腰部和臀部的体表发生不同程度的伸展。这些尺寸的增加量则作为人体在日常生活所需必要活动量的参考值。人体在身体跪坐90°前屈状态下,腰围的平均增加量为2.7cm,腰部作为裙装的主要支撑点,加入过大的松量会导致裙装腰位下移,或产生过多的浮褶而影响美观性与舒适性,因此腰围的适当松量最大取2cm;臀围在身体跪坐90°前屈状态下平均增加4cm,作为裙装原型,臀围的适当松量一般设定为4cm。随着裙装的款式变化以及裙装与人体间空隙量需求,臀围量做适当调节。
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动作外,还要考虑到人体步行时便于行走的裙摆尺寸与裙长的比例关系。除去裙装设计中的开衩、褶皱处理以及弹性面料对着装状态的影响,单纯考虑日常生活中方便行走的裙摆必要尺寸,根据常用裙长款式,对膝盖上10cm处、膝盖位、小腿最大围位和脚踝位进行测量位置的设定。测试者按日常步行的布幅行走,步行时用皮尺计测各测量部位的两腿外围尺寸,以两腿间无束缚感的最小必要值为标准。计测结果显示裙摆与裙长的尺寸增长值成正比,裙长越长所需的裙摆尺寸越大。
二、人体体型特征与省道的关系
根据款式设计的需要,可以对腰臀尺寸差进行收省、抽褶以及其他处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完美地展示人体腰臀间的曲线状态。在多种多样的处理方法中,收省成为塑造腰臀造型最基本的操作方法,也是进行裙装造型拓展设计的基础。
在进行裙装基本型的立体裁剪操作时,腰臀间的造型适体度如何,往往取决于省道的位置、省量与省长。后两者可以通过对人体实际腰臀尺寸差的测量获得,各部位省量的分配系数与省长也有既定的比例关系。相比之下,省位的处理对裙子造型表现和结构合理性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正确的省位是根据人体的骨骼与皮下肌肉及脂肪组织构成的曲面形态变化进行合理定位,分析腰臀部的体型曲率变化可以避免裙子产生不自然的浮褶,从而提高整体裙装造型合体度,以及着装舒适度。处理省道时,不论是从结构合理性还是准确灵活性,立体裁剪都尽显优势。特别在处理个体差异方面,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人体腰臀间曲面状态进行省道的处理,相对于平面作图中应用既定的公式确定省道更显正确直观。
从省道处理操作中观察发现,完全不考虑人体体型特征或是机械性的按比例来确定省道位置的方式:比如省位过于靠近中心线或侧缝线;或多个省平均排列而显得省道位置分散;省道的长度与弧度状态等没有按照人体体型形态而收放的操作,都会影响裙装的整体效果和穿着舒适度。例如,人体腹部的形态就会直接影响前片裙装省道的状态,人体小腹扁平的体型,前腹省较短,或与前腰省等长;当人体的腹部较为突出时,前腹省略长于前腰省。
图2为比较理想的省道状态,前后片各两个省有存在的不同意义:前腹省可以处理腹部的突出曲面,根据腹部突出程度不同,前腹省的长度发生变化;前腰省的省尖朝向髂骨隆起位,可将前侧面包裹合体;后臀省的省尖朝向臀高点,正确的处理后臀省可使裙型保持完美的臀形状态;后腰省可处理后腰部的侧突位;
nlc202309081705
三、 不同人体体型的结构处理方法
在进行裙装纸样设计时,人体的下半身体型中的腰围、臀围、腰臀厚度、前腹部、后臀高等体型特征对省位的状态的设计直接相关,为了更准确的进行立体裁剪实践,以及更快捷地将人体测量数据应用到纸样设计中,有必要对人体下半身体型进行研究。
图3的1号模特为较匀称的体型,小腹微突。从侧面状态可看出腰部厚度的中心点与臀部厚度的中心点两点所产生腰臀厚度较小。此类体型的腰省省量分布较均匀;2号模特腹部较为突出,前片腰省的省量及省长需按腹突量调节;3号模特腰部前倾的同时,臀部也向后突出,以保持体态平衡。侧面的腰臀厚度中心点未落在一条垂线上,产生较大的腰臀厚度差。在进行纸样设计中,注意调整腰省省量比例来实现裙装的适体效果;4号模特着装状态腰线并不是完全呈现水平状态。从侧面观察会发现腰线呈现后中心位置下落状态,下落量因人为异(1-1.5cm)。如果在制作裙装时不注意下落量的调整,会导致裙身出现前撅或后腰位出现多余堆褶等不良效果;5号模特呈现反身体的体型特征,人体中心体轴向后倾,胸部挺出,臀向后突出,腰后部曲线明显,身侧面的腰臀厚度中心点形成明显斜度,注意臀围尺寸为净体臀围加入3-4cm的活动量,同时还要加入腹突量(2-3cm)。后腰省的省量比例也需适度加大;正面观察6号模特的体型,HL向下10cm的大腿部宽度明显大于臀宽。热衷运动的女性多呈现此类腿部特征。在进行裙装纸样设计时,要考虑到腿部突出量的加放,增大外包围尺寸,以避免裙子围度不足而产生的不自然斜褶。
四、结语
文中以裙装原型为例,基于人体工学理论,对人体在动态和静态时体态特征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从裙装原型的腰围、臀围、裙摆的功能性设计和省道位置的科学化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把握裙装原型的结构变化规律。同时,人体体型特征与原型结构设计中的数据变化及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裙装款式,文中各结构要素的分析为不同款式的裙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日)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82-313.
[2]张文斌.服装工艺学(结构设计分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43-58.
[3]Kamal K,Samuel T.Anthropometric Data of Elderly People in Australia[J].Applied Ergonomics,2000(31):329-332
[4]匡才远,吴琴,刘蕴,王梓峣.青年女性裙装原型细分化研究[J].轻工科技,2015(1):81-83.
[5]王小红.谈裙装结构设计之功能性设计的要点[J].广西轻工业,2010(12);129-131
[6]Pechoux B L,Ghosh T K.Standard Anthropometry and Fitting Test in the Application of Women Knitting Textile[J].The Textile Institute,2002(5):1-60.
[7] 刘若琳. 裙装结构变化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4(11):43-44.
[8]朱晔,杨婕,王红歌.裙原型结构解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6):58-60.
[9] 刘锋.基于人体的裙装原型结构探析[J].纺织导报,2008(6):121-122.
读《福尔摩斯的原型》有感 篇9
《福尔摩斯的原型》这篇文章是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33课的课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最崇拜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原型是一个叫约瑟.贝尔的医生。
看到这,你们可能会问我,医生跟侦探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医生会变成侦探?这正是今天我要说清楚的东西。
福尔摩斯是大作家柯南.道尔创作的一个成功人物,福尔摩斯破案时精确的推断术,使他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柯南为什么能把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写得那么生动呢?原来他所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受外科医生约瑟.贝尔的推论影响而写出来的。
读了课文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贝尔医生对于一些复杂的案件,能作出那么有深度、那么准确的判断,原来是他比常人特别注意观察、善于观察。例如他说,可以通过看一个人的脸,知道他的国籍;通过看他的手,知道他是干什么工作的;从人的步伐、举止、服饰可以看出一切东西。
If条件句的原型论文 篇10
原型理论对范畴的划分和性质的界定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和方法: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的表征决定的,而是由原型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决定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罗凌萍,2009)。简单理解,就是原型是一切其他形式的根本,有着其他所有形式统一所有的特征,又是具有比其他形式更加典型、更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一个范畴的原型具有该范畴最多的共同属性。语言学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型理论:原型理论认知上的突出性,原型理论认知上的相似性,原型理论与基本范畴(罗凌萍,2009)。
认知语言学认为对于复句构式的形成来说,主观视点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东西,而客观实际则是第二位的,是被主观视点牵引的东西。条件句的形成和运用是客观外界事物自身的条件关系通过人们的认知作为媒介投影为语言规则的结果(高玲玲,2010)。If条件句是一个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和语用环境都很复杂微妙的语言现象。在条件句的描述中,主从句之间的关系似乎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If条件句的原型研究中,语言学家分两个方面研究主从句:一是因果关系研究;二是逻辑关系研究。
一、因果关系研究
因果关系研究就是把if当做是从句是引起主句事态实现的原因或前提,而主句是该原因引起的结果(罗凌萍,2009)。如(以下例子均摘自与if条件句相关的论文,引用例子会注明出处,原创不注明出处):
(1)If I eat nothing,I will be hungry.(2)If you heal the ice,it melts.二、逻辑关系研究
语法意义的认知方式主要是抽象和类推,也是一种高度的认知概括。语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认知成果(王德春,2009)。根据原型类别的认知目的,物质世界被分成很多种类,这种认知就是人们的经历。而“经历”正是原型分类的认知目的之根本,差异又是分类程序中的关键。
差异是要在原型中体现出来的,就如没有共性的事物就无法定义是否是同一领域,也就找不出它们有什么差异。确定事物是否在同一领域或者区分事物是否存在差异、有何种差异,都是需要逻辑思维的。在if条件句的研究中,逻辑关系分析不容忽视。这种关系的实质被广泛定义为“充分条件”,即从句事态的发生为主句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数学中学过的p是q的条件,p发生,q一定会发生,p不发生,q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为P是q的条件,所以q可以说是p的部分结果,但并不是完全由p所致(李淑静,2006)。
它们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条件关系就是if条件句原型的主要特征之一。条件具有模糊性,具体表现为该“条件”为促成另一事态的实现所提供的可能性大小,提供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是“条件”,反之,就越不是“条件”(罗凌萍,2008)。比如开放性if条件句又分成三大类:直接条件句、间接条件句和开放性if条件句的其他用法,这里我主要介绍直接条件句。
在开放性if条件句中,凡从句与主句关系密切,是主句动作赖以发生的条件的都应属于直接条件句的讨论范畴(戴静,夏蓉,2004)。我们把直接条件句作为if条件句的原型来研究,根据语义可以将直接条件句分为9类:
1.表示“现在条件”
主句的发生以现在条件为前提,谓语动词的动作与现在时间有关。如:
(1)She’s diving too deep.If she doesn’t stop immediately,she is going to be drowned.(她潜水潜的太深,若不立即停下来,她会被淹死的。)
(2)We are going to Paris if we have a holiday.(如果我们有假的话就去巴黎旅游。)
第一句是以迹象表明某事即将发生,第二句是用be going to 结构表示现在打算做某事,都与现在时间相关。
2.表示“将来条件”
在表示“将来”的条件句中,从句是条件,只有当条件存在时,主句的事情才会发生,这样的主句不能是将来时,只能在条件里使用将来时。
If I play football all the morning,I will be totally tired.(王庆龙,2014)
3.表示“现在的安排,将来的时态”
在此类条件句中,从句里的事情是将来发生的,主句所发生的事情是为将来发生的事做安排,没有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就不用做选择的安排,也就是说,从句是主句的必然条件,但从句不一定是主句的结果,谓语动词一般用be going to结构、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be to结构。
If you are planning to have you new production come into the market,you’d better have the patent already.4.表示“动作的完成”
在这种条件句中,谓语动词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用完成体表示主语动作的发生,以从句的结果为条件。
5.表示“意愿”
在表示意愿的条件句中,谓语动词一般用will或would结构。
Marry will go,if she will go.(刘红英,2003)
6.表示“预测”
在表示预测的条件句中,也可以用will结构表示。If he will arrive before 8:00,I can give him another chance.(刘红英,2003)
7.表示“习惯性行为”和“自然规律”
Water evaporates,if the temperature is up to 100 degree Celsius under normal condition.8.表示“机会”或者“不确定性”
在此类条件句中,一般表示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一般用should结构或非断定行词项。
I think that I can pass the exam,if the questions are not too difficult.9.用于规章制度、法律及准法律条文中,以示其严肃性
If a driver breaks the traffic rule,he shall lose 2 points.在直接条件句中,所有的例子都离不开if的用法原则。If条件句的原型就是以if所引导的从句作为条件,从而形成与主句的关系。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与if条件句的原型分不开。我们通常会用if...(then)...结构表示条件,在传统语法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
(1)If it rains,the match will be canceled.(2)If it rained,the match would be canceled.(3)If it had rained,the match would have be canceled.(刘红英,2011)
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句就是if条件句的原型。以上的九种情况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与时间,事实,安排,条规等条件形成的。
比如上文举例的第一句话,其原型可以是“If she doesn’t stop,she will be drowned.”,把时间定为现在,把谓语动词以现在的时间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有了不同的语境,这是加入时间条件,把if的原型确切地融入语境。再如第5种表示意愿的完成,这就加入一种感情色彩,使得原本的句子更活跃。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if条件句的直接条件句,而我们就是把if条件句的直接条件句定义为if条件句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