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把握论文

2024-05-30

节目把握论文(精选8篇)

节目把握论文 篇1

谈话类节目的魅力其实就是说话的魅力, 它的力量来自于真心话的倾诉, 来自于镜头前交谈双方的真实的心态, 真实的意思和真实的情感。因此, 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对情感的把握对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少节目中主持人对情感把握不够恰当, 如:刻意煽情、追求眼泪、刺激嘉宾等。本选题试图探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如何运用情感及对此情感的把握程度。

1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重要意义

1.1 主持人情感表达的方式

1) 有声的方式。

有声的方式主要包括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的态度和主持人的提问等方式。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的态度决既决定着节目是否轻松自如, 也表现了主持人是否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朱军在主持《艺术人生》时, 跟嘉宾聊天说到动情之处时, 有时候会掉眼泪, 有时候会说话语无伦次的, 其实这些并不是说朱军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而是根据节目的宗旨、风格等控制出来的, 这些情感表达让观众觉得轻松、自然、亲切;主持人的提问同样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2) 无声的方式。

无声的方式包括表情、眼神、动作等。眼神和表情是主持人情感的直接体现, 通过主持人的眼神和表情, 能够看出主持人是否在认真的倾听, 也能反映出主持人对嘉宾的理解和尊重, 如朱军在《艺术人生》的主持中, 对嘉宾的延伸非常关心和亲切, 让嘉宾感觉到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主持人的动作同样是主持人情感的表现, 如果主持人从头到尾没什么动作, 或者一直以机械式的动作出现, 则会降低节目的效果。

1.2 主持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

1) 能够促进与嘉宾的交流。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真情流露才能打动嘉宾和观众, 只有用情感去交流才能打开嘉宾的心扉, 才能震撼嘉宾, 找到与嘉宾共鸣的地方。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倪萍老师, 她无论主持哪个节目都给人一种无比的亲切感, 让嘉宾和观众感觉倪萍老师是在用心倾听, 用心在体会, 像是自己家人一样关心自己, 更能让嘉宾打开心扉。

2) 能够感染和吸引观众。

谈话类节目能否成功, 受到时代感、矛盾性、信息量、人情等各个方面的限制, 而节目的情感是通过主持人体现出来的。主持人的眼神、动作、目光、点头、称赞等都是其情感的体现, 所有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真情流露会引起嘉宾和观众的共鸣, 才能吸引观众, 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2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表达情感的误区

2.1 表达情感时缺乏亲和力

从一些谈话类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 主持人在与嘉宾的言语中往往混杂着言语攻击的现象, 有时候甚至让嘉宾难以接受从而出现失控的场面, 这种过激的行为正是由于主持人缺乏亲和力造成的。有些知识、文化底蕴不太丰富的主持人在主持时, 往往会按照设计提问的程序逐个提问, 跟嘉宾的谈话变成了问答式, 让观众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场景, 缺少了亲和力的主持人是嘉宾感觉不到亲切感, 让观众感觉不到主持人的耐心和爱心, 对节目的质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2 主持人刻意利用眼泪煽情

观众在观看谈话类节目时, 都希望能够对嘉宾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尤其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他们的故事。所以, 一些主持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 为了让嘉宾最大限度的诉说, 往往采取煽情的方式。适当的煽情可以调动嘉宾诉说的欲望, 过分的煽情则会让观众觉得主持人太虚伪, 只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在表演, 让观众和嘉宾都觉得主持人不是站在嘉宾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产生了距离感, 不利于谈话节目的进行。

2.3 热衷于挖掘别人的隐私

谈话类节目主要是主持人和嘉宾在谈话, 主持人在倾听嘉宾诉说的同时, 适当的进行提问, 并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等方式与嘉宾交流。为了使节目更有看点, 有的主持人一味的挖掘嘉宾的隐私, 在谈话中, 并不是关心嘉宾, 而是在套嘉宾的话, 希望能够透漏出更多的隐私, 甚至有时候遭到嘉宾的反感, 使节目陷入僵局。这样不仅不能引起嘉宾的共鸣, 更得不到观众的认同, 而且还暴漏出了主持人的职业道德确实等问题, 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

3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表达情感的建议

3.1提高主持人提问、倾听和交流的意识

提问是谈话类节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个节目通常在半个小时左右,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嘉宾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故事, 就需要主持人拥有高质量的提问技巧。主持人在设计提问的问题之前应该对嘉宾进行充分的了解, 只有了解清楚了才能设计出有深度和连贯性的问题;另外, 主持人还应该掌握提问的节奏, 既不能中间断了线, 出现空场的现象, 也不能步步紧逼, 问的太急反而会给嘉宾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嘉宾的回答。

倾听的意识是指在嘉宾说话的时候, 主持人应该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听听, 而不是一味的喋喋不休, 抢着说话。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只是问题的引导者。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从嘉宾的言语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有时候嘉宾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会一时紧张出现冷场或者一时兴奋而停不住, 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听的过程中及时把握方向, 给嘉宾适当的引导。

交流的意识是指在谈话类节目中, 主持人不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机械式的提问, 而应该适时适度的与嘉宾交流, 在交流中提问, 并在交流中发现新的问题, 掌握整个谈话方向的变化, 这样才能做到提问的自然, 整个节目表现的轻松、自然。所以, 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也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3.2增强主持人与嘉宾、观众情感的共鸣

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往往是各种类型的都有, 主持人在与嘉宾交流时不能仅用一种方式, 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必须创造出轻松自在的气氛, 在这种氛围中嘉宾才能说真话, 才能将事实传达给观众, 在这种气氛中观众才能从嘉宾的故事中获取直观的情感体验, 达到三者的情感共鸣。如果主持人在面对嘉宾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提问, 给嘉宾和观众一种轻蔑的感觉, 不仅与嘉宾之间产生了隔阂, 更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的冷漠, 从而将矛头指向了主持人的态度, 而不是嘉宾的故事, 失去了谈话类节目的教育意义。

想要注意情感的共鸣, 还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关注嘉宾的各个细节, 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嘉宾和观众, 让嘉宾感觉到自己就像是朋友、长辈、亲人一样;主持人在主持时不能光顾着煽情, 应该真情流露, 主持人被感动是常有的事, 如果主持人没有一点感觉, 又怎么会感动观众呢, 但是在煽情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掌握住分寸。

4结论

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该真诚、亲切、幽默并且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才能让观众感觉到不做作、不夸张, 才能塑造出自己的主持个性, 用真情打动观众, 从而让所主持的节目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摘要:谈话类节目效果的好坏受到主持人的影响, 一个好的谈话类节目需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和应变能力的主持人, 主持人能否在与嘉宾交流的同时, 准确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情感的表达可以更好的与嘉宾交流, 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情感

节目把握论文 篇2

竞争类节目的观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体上来说,竞争类节目的观众相比其他节目的观众具有更强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源自节目中散发出来的各种满足、认同、召唤、鼓动的气息,这些气息结合特定观众的心理状态和个性气质,可能催生一定强度的参与欲望,形成参与动机,也可能因此,观众成为了节目中的参与者。

观众收看电视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就是:一、获取社会信息;二、获得娱乐消遣。电视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体,它主要向受众提供的也是这两方面的内容:传播信息与提供娱乐。观众收看竞争类的电视文艺节目,其首要目的肯定是获得消遣和娱乐。竞争类电视文艺节目的热播也说明了其确实提供给观众这样的基本需求,那么,这类文艺节目在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的方式上有哪些自身的特点,它又是怎样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的呢?

(一)观看竞争给人以刺激的情绪体验

当一个人的行动干扰了另一个人的行动时,冲突就会发生。竞争就是几个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去争胜,其间的冲突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敌对性是必然存在的,毕竟竞争目标相对竞争者是稀有的,不争不可能得到,而争就必然发生冲突。竞争者之间的敌对感、对抗性,竞争的激烈性是不言而喻的。每个竞争者都饱含着丰富的情绪体验,比如,竞争时的激奋情绪、胜利时的喜悦情绪、失败时的伤心情绪等等。而观众是如何感受到这些情绪并获得体验的呢?这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移情的概念,是构造心理学的主要代表铁钦纳于190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移情作为一种间接性情绪,是在刺激作用于他人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他人而非本人所处情景的一种移入式反应。首先观众要对他人情绪表达有所觉知,即通过对他人情绪的外显表情来感知他人所处的情绪,观众先看到了这个选手被淘汰而伤心哭泣的表情才会接着有后面的情绪。然后,观众要对他人所处情景进行理解,即个体能从当事者的角度来看待其所处的情景,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情绪表达的真正意义。

(二)观看竞争还会给人以悬念的诱惑

悬念诱惑而引发关注的效果,来源于观众一种好奇心的内在动机驱动。当一个人面对意外、新奇和不可预测的事情时,会产生好奇。在竞争类节目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竞争过程和越来越难以捉摸甚至出乎意料的阶段性结果,都成为观众丰富感情快感的体验点,他们或惊喜或意外,或得意或失望,与此同时他们对竞争继续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关注和探索心理,这也是竞争类节目在竞争规则即赛制设置上所要考虑到的因素。

(三)观看竞争还可从娱乐中品味蕴含在冲突下的智慧

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竞争出智慧。归结到竞争类电视节目,益智类竞争节目的智慧体现是最明显的,回答题目本身就是在传递知识,体现智慧,在增长观众的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也在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而技能竞争类节目,特别是职业能力、生存能力竞争的节目,是通过竞争者闯关的表现,来考察竞争者各方面能力素质,而闯关的过程,也可以看到他们迸发的智慧。

二、竞争与娱乐:打造平民偶像

除了观战带给观众的娱乐体验,在这个需要明星和大量产生明星的时代,平民自娱成为了当下的审美娱乐主题。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平民自娱火暴的电视时代都有一个相同的印记:竞争元素。

(一)竞争制造的崇拜:让观众不喜欢都难

竞争类电视节目中,竞争者是节目的核心。没有他们,竞争不存在,节目也不会存在。观众喜欢看竞争类的节目,竞争者的表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喜欢一个人或事物,跟很多因素有关,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吸引因素除了个人特质(包括相貌、个性、能力)外,相似性、熟悉性、接近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竞争类电视娱乐节目,恰恰非常大方地向观众提供了几乎所有的吸引你喜欢上某个竞争者的因素,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选择余地,让观众不喜欢都难。

竞争类电视节目虽然不能左右某个竞争者的个人特性比如相貌、个性、能力等对观众的吸引,但是它能够为观众者提供大量的竞争者,数量的庞大也增加了不同的观众被不同的竞争者所吸引的几率。人际吸引因素的相似性:即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因素的存在,使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认自己。而选择那些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以确认,同时,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般也能给予自己更多的信心和支持感。

(二)竞争鼓动的诱惑:我也参加竞争吗

竞争节目对观众的诱惑远不只吸引观众去喜爱某个竞争者从而收看电视节目这么简单,它甚至鼓动了某些观众成为竞争者的欲望。

竞争类电视节目让观众不自觉地产生了对竞争者以及这个节目如此多的喜爱之情,随着电视观众对这个节目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再结合个人的性格和个性、技能和能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就可能促使观众变成参与者。对竞争类电视节目观众来说,竞争促发的积极收视情绪会成为其收视行为甚至参与节目行为的积极诱因,比如喜爱某个竞争者,看重他的勇气或者才能;喜爱这个节目的竞争形式,看重它对个人潜能的激发等等,这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都可以成为观众持续收看该节目甚至踊跃报名参与该节目的积极诱因。

三、竞争类节目的发展之思

竞争类电视文艺节目,顺应时代步伐与电视媒体融合,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价值。但是,竞争类节目也容易导致观众急功近利、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的不良思想,造成社会风气的浮躁与社会责任感的淡薄。所以,竞争类电视节目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既要顺应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又要注意正确引导电视观众和节目参与者的思想走向,更要符合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使其在推动电视产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谈节目主持人对情感的把握 篇3

笔者认为,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 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从拿到稿子开始产生情感, 进而积累情感, 再用自己的方法表达情感, 获取观众共鸣, 最后在节目播出后走出情感,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 情与理的统一:节目前的情感积累

所谓情感, 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所持态度的心理体验。对于不同内容的电视节目来说, 节目主持人应该有不同的情感倾向。但是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电视节目, 在内容上都应当有明确的情感指向, 它不可避免地会表达节目主创人员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假如不注入情感, 试想一个目无表情、冷若冰霜的主持人肯定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更不会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节目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 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 针对不同的节目, 无情肯定是不好的, 当然溢情也是不当的。不会很好地控制情绪的主持人, 会导致逻辑信息传递的降低或者失效。而对于很多新闻或是社会话题, 主持人想要感动观众, 就应当先要感动自己。但这种感动, 应该是在主持人主持节目之前的一种情感的积累, 即使是临场的感动, 主持人也不可以太多率性地表达出来。正如一个很感人的节目, 观众看了流泪可以, 但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就不能流泪。而这种情感的积累, 就对主持人在节目前的准备有着很高的要求。

第一, 是进入情感, 也就是进入情况。在节目主持过程中, 主持人是节目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节目的局外人。节目主持人只有很好地参与到节目中去, 沉浸在稿件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 才能很好地把握住情感, 至少保证在节目过程中有情感。

有的时候对播出的内容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也会造成播音状态不正确。会对发音的把握和播出的节奏掌握不好, 语气表达也显得生硬不自然。这样就会违背稿件和节目的主题和初衷, 错误地传情达意。

第二, 确定情感基调。进入情感之后却不能任由自己的情感发展。相对于电台播音来说, 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每一次或每一档节目的情感基调不应该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在主持节目之前, 主持人要根据节目所反映的内容为这档节目定情感基调。换句话说, 也就是为播报节目酝酿好情感。

新闻类节目最强调客观公正,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 新闻播音报道应该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而节目主持人对待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也不能太多的流露出主观情感。但适当的情感也是必须的。如果报道的事情是感人肺腑的真实内容,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时仍然无动于衷, 那又如何能感动观众呢。

而新闻评论节目更多是要加入主持人个人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主持人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信息。但理性评论中只有加入情感信息才不会让人感觉枯燥。例如白岩松在主持《中国新闻周刊》这一档新闻评论节目时, 就常常能打动观众, 这是因为他在主持节目时, 融进了自己的情感, 把自己对新闻的直接感受有技巧地传达给了观众。而他个人的观点也是理性与感性的很好结合, 让人觉得貌似随口说出的平易近人的话, 内容却是语重心长, 发人深思的。

而对访谈节目来说, 主持人应当把握住平和的态度, 临场的情绪应当在平和基础上加以表现。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应当更多地顾及嘉宾和观众的情绪。

对于娱乐类节目, 主持人的情绪更多时候可以稍加“放纵”一下, 例如现在的《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 一种夸张的情绪表达可能更有吸引力与感染力。

要明确的是,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展示语言和声音技巧, 而只有把语言、声音与思想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主持出来的节目才有灵魂和生命力, 才显得有血有肉。

综上所述, 主持人在主持前, 对于情感的把握, 既要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中, 是说主持节目时, 要让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出乎其外, 是说主持人要跳得出情感来, 在感染上情感色彩的同时, 要进行理性的思考, 使这种感性的情感带有理性的色彩。沉着而不乏热情, 很好地把握情感的度, 这恐怕是主持人必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

(二) 内与外的协调:节目时的情感表达

情感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主观体验形式和客观表达形式的统一。在众多电视节目中, 节目组和主创方一种丰富的内在情感的设定, 要靠主持人外在的艺术表现手段才能发挥出来, 紧紧吸引观众, 让观众的思想情感与节目内在情感达成统一。吸引观众, 这既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 也是观众的基本需求。观众需要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感受到某种愉悦、释放, 或是得到思想上、理念上的升华和启迪。

主持人传递出的情感信息应该是一种经过理性思考与提炼之后的理智情绪, 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而在节目主持中, 主持人要通过一种外在的手段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这便是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的一种情感投射。

在节目主持过程中, 这种情感投射最重要的就是主持人的语言, 语言是主持人主持的基础和其他信息的载体。语言包括用语、语调、语气、语速等等。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 有助于正确表达稿件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 主持人主持过程中的语气、节奏、停连、重音等表达技巧, 也都是为表现个人的思想情感服务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稿件, 采取不同的语言技巧和声音形式, 准确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思想情感。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更多是需要一种明确的情感, 用正规正式和准确的语言去进行节目主持, 例如报道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成就的时候, 就应该用欢欣喜悦的情感;揭露假恶丑时应当义正辞严。而对于采访类或者其他综艺节目, 就应该多用口语化的语言, 努力贴近被采访嘉宾。而对于娱乐性节目, 也应当有着娱乐牺牲精神, 更多为一种活泼俏皮的语言, 力求生动有趣。总之, 针对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 情感分寸的表达要有所不同, 对语言的运用也不能错位和混淆。

而除了语言之外, 主持人表情和肢体的符号意义也很重要。这其中包括表情、动作、体姿、服饰、空间距离等内容的体态语。这些都是以个人内心话动为基础的口语伴随手段, 它在情感信息的传递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被称为强势媒体, 主持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定格, 被放大, 主持人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会影响到观众。

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曾经这样说过:“我就是要策划一种风格化的东西, 目的在于感染观众。因此, 我的一举一动、每个眼神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是事先想好了的。”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学会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体态语传递情感信息, 每一个细节都是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到的地方。

例如之前几年在对台风的报道中, 中央台的主持人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分寸, 他们利用严肃的表情、沉重的语调, 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把灾区人民的真实处境传达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很好地保持了节目基调的完整统一。而如网上的视频《史上最夸张的台风报道》中的主持人就显得太过于激动和夸张了, 主持人无法选择报道节目时所处的处境和客观条件, 但对语言的组织还是应该慎重的。内心充满激情而在外部形式上加以控制的表达最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因为理智控制的激情是一种与人分享, 而不是自我宣泄。

所以, 应当看到, 最能唤起观众深层的参与感的, 是主持人独到的见解、平实的话语和深切的关注, 以及由这些所引发的思索和感动。只有这些才是深刻的、长久的。而只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的夸张和激情, 甚至是过分的煽情, 来赚取观众的眼泪, 制造轰动效应的手段, 不仅不会打动人心, 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三) 上与下的矛盾:节目后的情感沉淀

台上与台下, 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无法严格区分开, 却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

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自然有别于一位演员。但电视节目同样可以算是一种规定情境。所谓“规定情境”, 原本是表演艺术的专业用语, 主要指剧本所提供给表演者的情境。演员进入规定情境也叫进入角色, 或称“进戏”等。

而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 演播时也有一个“进戏”问题。换言之, 也就是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 集中精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节目中去。这里的“规定情境”可能是播音室, 也可能是任意的一个主持现场或者假想的主持场面。

而在节目之后, 对于主持人来说, 还存在着一个“出戏”的问题。主持人在节目中或多或少会受到节目内容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而这种情感更多时候是不属于主持人的直接体验, 而是一种间接体验。但这种间接的体验又和主持人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 从而无法真正分清。这也就给主持人在结束节目后跳出规定情境增加了一种难度。

主持人情感的沉淀, 不仅在主持人切换不同节目的时候有着必要的要求, 对于主持人台上的主持与台下的生活, 也是必须的。毕竟, 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 在生活中更多时候不是一位进行主持的电视人, 而只是一个平凡的个体而已。过多的沉浸于节目中的气氛, 如果又是基调比较悲伤的节目, 对主持人个人生活中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这种时候, 则更需要更快地跳出节目, 让自己的情感沉淀下去。这也就是口语中所说的:“入戏要快, 出戏也要快”。

所以, 在节目结束之后, 主持人应当更好地调节自我, 从节目的气氛中缓和过来, 带着一颗平常心进入到生活中去。这也是节目主持人情感把握的最后一个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纸上谈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位优秀的主持人想要使自己的节目能够真正地感染受众, 始终保持活力和激情, 只停留在书本上、理论上是不够的, 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真正的实践和努力, 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情感真正地运用自如。也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 我可以有机会, 真正作为一位主持人, 去体会节目主持时的酸甜苦辣。

参考文献

[1]张楠, 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J].当代电视, 2008 (10) [1]张楠, 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J].当代电视, 2008 (10)

[2]刘赛, 电视主持人情感表达的优化路径[J].新闻窗, 2007 (4) [2]刘赛, 电视主持人情感表达的优化路径[J].新闻窗, 2007 (4)

[3]王琦, 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J].社会科学, 2005 (9) [3]王琦, 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J].社会科学, 2005 (9)

节目把握论文 篇4

1 电视新闻采编的技巧

1.1 新闻采访的内容必须要引人注目

新闻讲究时效性,想要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首先要保障消息的时效性,不能是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的,这样才能够成功吸引观众的眼球。新闻题目要合理选择,题材必须丰富,新闻消息一旦过时,那么就无法突显其重要性,同时也失去了时效性,对于已经知道的消息,人们根本不会有兴趣阅读。

1.2 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最重要、最权威、突发性是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新闻的这些特征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新闻的紧迫性以及价值往往会受到新闻节目表滞后的影响,进而逐渐弱化,因此观众就会觉得毫无新意,收视率自然也不会理想。所以说,作为电视新闻的编辑,必须要保证新闻的趣味性以及新鲜感,比如“据本台收到最新消息”或“本台记者刚刚从某某现场发回来的报道”这样的语言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关注。

1.3 要随时变换编排方式,展现节目的特色

如果编排节目采用固定的模式,不会灵活思变,会让观众厌烦,观众就不得不选择观看其他节目。从小的方面讲,如“成套新闻”“现场报道”的剪辑技巧,要控制好新闻与评论相互配合的节奏,改变一成不变的评论方式,播报风格要大胆创新;从大的方面讲,节奏在新闻与新闻的联结中至关重要,三个长的消息,一起发,会使人们感到厌倦,更换一种排序方式,在三个长消息中插入两个短消息,张弛得当,使内容中体现跌宕起伏的段落,使播报有一定的节奏。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2 通过有效采编显示节目特色

2.1 更权威、更可信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想要保证节目特色,首先就是做到新闻制作以及发布的科学性、权威性、可靠性,新闻报道必须要真实的,不添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同时收集和编辑应该从观众需求出发,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随时可以洞察到最新、最受欢迎的新闻信息,进而提高新闻的权威性以及可信性,增加人们阅读新闻的兴趣。

2.2 更真实生动

图像、声音以及文字是构成电视新闻信息的主要内容,工作人员在采编的时候,应该保证信息能够快速被观众解读和接收,运用专业化的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吸引人们的眼球。

2.3 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电视新闻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观众需求。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秉持真实报道的原则,从不同层面以及领域进行信息的挖掘,是一名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2.4 新闻模式更加成熟

电视新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采编工作必须不断完善,新闻模式也应该逐渐趋于成熟。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巨大,新闻本身所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新闻模式的完善与成熟,是提升电视新闻特色的关键方面,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将其重视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电视新闻发展。

3 结语

对于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来说,掌握丰富的新闻采编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突显新闻特色,保证新闻的权威性与时效性,提高新闻收视率。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不管面临什么突发情况,都应该秉持真实报道的原则,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作用,促进国家建设与繁荣。

摘要:电视作为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媒体手段,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电视节目有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电视依旧占据着媒体结构中的大部分比重。因此,为了提高人们的视听享受,制作高品质的电视节目非常重要。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各个环节都需要精细操作,在新闻题材选择、稿件的处理分类、编排布置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特别注意。简单地说电视新闻采编技巧与节目质量有着直接关系。作为一名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要具备把握新闻“头条”的能力,掌握丰富的电视新闻采编技巧,突显节目特色。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技巧,节目特色

参考文献

[1]金梅.基层电视台对节目特色化营运的初探[J].新闻窗.2011,(5).

节目把握论文 篇5

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

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社会舆论的发言人, 在节目中阐述的观点、思想, 对大众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因此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 要不断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治水平、恪守社会责任。主持人是社会公众人物, 其行为表现要为社会做出表率, 与此同时主持人又是新闻工作者, 客观理性地评判事件真相、积极健康地引导社会舆论, 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所以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 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历史, 不断思考和总结,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主持人岗位。在2012年4月16日的节目中, 新闻标题为“问题胶囊, 你很‘毒’!”, 曝光的是几家用工业明胶制造胶囊的非法企业。节目开始就提出三个问题, 一问答案、二问真相、三问体制,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 不仅站在百姓的角度阐述大众的想法, 也运用舆论监督的作用向有关部门、不法商贩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之声, 更重要的是唤起整个社会对于人性以及道德观念的反思和关注。

二、记者精神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每天都会面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新闻话题, 除了做好相应的案头工作之外, 更需要有记者精神。优秀的评论主持人大都具有记者经验或从业经历, 能在节目中以记者的角度提出深入、关键、敏锐的问题和质疑, 真实客观地评判新闻事件。从《新闻1+1》节目中我们可以发现, 几位主持人全部都有记者从业经历, 但我们今天强调的记者精神不是讲形式上主持人必须有记者的从业经历, 而是强调评论节目主持人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评论中要表达正确的价值评判, 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事件的本质, 不拖泥带水, 清晰完整地揭露新闻事实。

2012年4月11日的《新闻1+1》节目, 讨论的话题是:“黄穗事件”如何去根。主持人白岩松以“黄穗事件”为切入点, 通过个体现象揭露整个体制内存在的问题, 再加以特约评论员的连线, 使运动员官本位现象清晰明朗, 还提出了如何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白岩松在整期节目中不断地发问、质疑, 同时也在总结归纳, 思维逻辑非常清晰, 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传播了足够的有效信息, 出色地完成了节目的直播。

三、坚实的文化根基

无论是节目主持人还是记者, 都要保持不断学习和吸收各方面知识的习惯, 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坚实的文化根基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关注的是每天正在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 它可能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同行业、任何人身上, 而主持人参与讨论及提出问题如果都仅仅停留在对这一事件的表层认识上, 节目就会平淡无味, 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更谈不上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不断学习, 汲取知识, 从而言之有物。此外, 坚实的文化根基有利于塑造主持人成熟稳重、机敏睿智、大方可信的个人形象, 它对主持人逐渐树立主持风格, 以及提高新闻评论节目影响力, 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灵活的控场能力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采用直播形式。在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中, 主持人需要面对嘉宾、评论员亦或是当事人, 这个时候主持人的控场能力格外重要。

2012年3月23日的《新闻1+1》节目, 讨论的是一个22岁的大学生刘路破解了世界级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 学校破格将他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的新闻事件。在节目中, 白岩松同时连线两名当事人, 既要完成议程设置中的问题, 还要应对突发情况。22岁刚刚评上教授的刘路, 也许还沉浸在喜悦当中, 也许还有些茫然, 总之节目中的刘路不太善于言辞, 回答问题也仅仅是点到为止, 不愿多说, 在这样的情形下, 白岩松试着以不同的提问形式及时调整刘路的情绪, 让其充分表达, 主持人从容的控场能力使得节目在内容上得到了保证。

五、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个性化的主持人是时代的需要,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主持人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要具备以上的素质之外, 还要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新闻1+1》节目的几位主持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如白岩松语言犀利、表情凝重;董倩沉稳、理性、深度。而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和人格魅力, 并非三天两天就能形成,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总结前进的过程,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 新闻评论节目在荧屏上一般以直播的方式体现, 这就给主持人或评论员更加充分和自由的展现空间。

总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从业经历, 同时还要把握好主持人的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有看头、有味道。■

摘要: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发展,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以《新闻1+1》节目主持人为例, 具体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所需的素质, 探求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如何才能把握角色, 更好地驾驭节目。

关键词: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新闻1+1》,角色把握

参考文献

[1]虹云.试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J].当代电视, 1987, (6) [1]虹云.试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J].当代电视, 1987, (6)

[2]唐宁.重振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J].电视研究, 2004, (8) [2]唐宁.重振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J].电视研究, 2004, (8)

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把握的要素 篇6

关键词:主持人,节目,要素

顺应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节目的类型也层出不穷, 新闻、社教、综艺、体育、经济、少儿等, 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生活的信息。而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 除了肩负重任的编导之外, 最重要的便是主持人了。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最直接的纽带, 其在节目中的表现直接影响节目的收视率和观众的满意度。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甚至是直播节目的现场, 要抓住影响主持的几个重点因素, 令节目生动有趣又不失其内在意义。

无论是自身的因素还是突发的状况, 主持人在节目中都应该沉着冷静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 并抓住以下要素, 将节目主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形象的定位

在节目中, 一个主持人的形象定位决定着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而大部分主持人的形象又代表着节目的形象。把握自己的形象定位, 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在节目中首先要做到的事情。这里说的形象并非主持人的相貌特征, 而是其在节目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言谈举止。主持人作为公众形象, 不仅代表特定的政治、经济利益, 还要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 在节目中, 主持人自身的形象定位极其重要。试想, 谁不喜欢可以带给人们轻松快乐、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主持人呢?

二、把握住节目的大方向

主持人要在了解节目的情况下, 使节目顺利有序地进行。尤其是访谈类和与观众互动较多的节目中, 主持人一定要把握住节目的方向, 不能被嘉宾或者观众牵着走。例如在对一些嘉宾做访谈的过程中, 可能会得到令你意想不到的回答或者嘉宾会将问题的刀锋转向主持人或者其他人, 此时就要求主持人能够控制住谈话的方向, 使之不偏不倚, 又能达到甚至超出节目的预期效果。

三、音神兼顾、真情实感

在镜头前, 主持人要用最好的状态进行主持的同时, 还应保证字音准确、气息流畅和表达的通顺。在此基础上, 还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节目中, 并利用这样的气氛带动观众的情绪和感情。

节目中, 主持人要有较高的驾驭语言和感情的能力。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准确无误地播报相关信息, 更要在将信息完整传达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雕饰, 这样的节目无论是新闻还是综艺, 都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让观众将观看这位主持人主持的节目当成是一种享受。

四、独特的主持风格

塑造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是主持人在节目中需要掌握的要素之一。独特的主持风格不仅让节目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更会让观众不仅对节目印象深刻, 还会产生对主持人的好感。

五、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

这是在节目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可采取眼神的交流、在主持串词中提及观众和现场提问等方式完成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综艺性的节目, 通过互动与交流, 让观众觉得能够参与到节目中去。如此一来, 主持人在台上也会比较容易顺接下面的主持内容。

六、舞台意识

主持人站在主持的舞台上不能没有职业的舞台风, 要有能够气压全场的魄力。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 走路的时候不能拖泥带水, 手臂摆放的位置和姿势要自然妥当, 站在台上切忌“偏台”的现象发生, 这会影响整个节目的录制效果。

七、“眼尖”、“手勤”、随机应变

整个节目录制过程中, 主持人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 要能看见潜在的问题并将其扼杀在萌芽当中。还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无论是现场观众、嘉宾, 还是录制节目时的一些其他状况。

八、与同台的主持人之间的配合

现在很多节目的主持人都不止一个, 那么, 在多个主持人共同主持的情况下, 应该注意彼此间的配合。分工可以明确, 但是不能对其他人“不管不顾”, 应该有统筹的大局意识, 多位主持人之间密切配合。当其中有人出现了不足时, 其他人可以及时补充和完善。

总结:

笔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提出了以上几个关于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一个主持人想要在主持的过程中减少或者不出现纰漏和瑕疵, 还需要主持人日常的学习和努力以及每一次主持的实战经验的积累。想要做一个临阵不乱的主持人, 应该在节目中把握以上要素, 并加以完善, 这样才能令其主持的每一场节目不仅让观众欣赏得津津有味, 自己也能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周楠.电视主持人的镜前状态[J].新闻前哨, 2007, (04) [1]周楠.电视主持人的镜前状态[J].新闻前哨, 2007, (04)

[2]洛石.电视主持人:刀尖上的舞蹈[J].职业, 2006, (07) [2]洛石.电视主持人:刀尖上的舞蹈[J].职业, 2006, (07)

论电视导演对电视节目节奏的把握 篇7

1 把握电视节目的节奏基调

电视节目的节奏,主要由人物、景物、摄像机的动作、时间和空间的转化速度及整体造型所决定。下文以摄像机的动作为例,阐述摄像机的节奏把握。在对摄像机动作的节奏把握上,电视导演需要将设计的电视节目节奏的所有因素,全部告诉给摄像师,摄像师在正式的摄像之前,需要了解节目的主要风格、节目的中心思想、节目的具体体现形式及摄像机需要移动的速度等内容。摄像机的移动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表达效果,因而,摄像师只有在对节目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能确定与内容相匹配的移动速度,才能保证摄像机的移动速度与电视节目的整体节奏相协调。在明确节目的基调后,对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就能形成一个节奏感较强的电视节目。此外,电视节目的后期剪辑工作也与摄像机的移动速度有关,剪辑时必须注意。

此外,把握电视节目的节奏,还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保证电视节目的后期剪辑与节目的整体节奏相协调,避免出现因剪辑的突兀,导致观众理解错误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要保证情节的自然过渡。转换电视节目情节时,要掌握最恰当的时机,如果前后情节不搭,会影响观众的观赏效果,进而影响电视节目的受欢迎度。

2 关注观众的心理节奏

观众对一个电视节目的评价,往往会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入手。视觉和听觉这两个方面的效果的叠加,能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综合的影响,只有当这两个元素综合作用结果达到一个特定强度时,观众的情感才会与电视节目达到最大共鸣,此时,即为电视节目的最佳效果。要想实现观众情感共鸣的最大化,需要通过电视节目的节奏反映电视的中心思想,进而引起观众的思考,增强了人们心理活动的频率和转换速度,提升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和关注度。除此之外,电视节目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视觉影像,通过时空的转换,让人们直观的体验到客观事物,感受客观事物的运动速度和强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了解电视节目的中心思想,了解电视节目存在的意义。所以,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理节奏,对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很有帮助。

电视节目的后期剪辑也要注重节奏的控制,一成不变的电视节奏,会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所以,电视节目在后期剪辑时,应该根据需要设置节奏的快慢。剪辑前,电视导演要和剪辑师深入沟通,使其明白电视节目的具体安排和情节走向,这样才能让电视节目的剪辑工作更加完善,让电视节目的剪辑与电视节目和谐一致。

3 电视节目应注重随机应变

电视导演在节奏的控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电视节目的整体性,还要了解观众的心理节奏,保证观众的心理节奏与节目的整体节奏相协调。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拍摄现场可能会产生一些突发状况,因场地、心理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类不确定因素往往不利于导演把握节目的节奏,此时,为保证电视节目的顺利录制,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况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的原则具体体现在,电视导演应该根据场地和节目的变化做出应对的措施。比如外景拍摄,外景拍摄的不可控因素比较多,其中包括音响、机器、灯光、现场观众等,这些都是影响电视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观众的不可控制性最大。相比于演播厅内那些具有一定欣赏和自控能力的观众,现场观众在这些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层次性,对电视导演、主持人等电视工作人员的互动性、配合性也比较低。为了适应这一场地变化,电视导演在进行电视节目的制作时,尽可能避免电视节目节奏起伏过大。电视节目的内容,尽量以通俗易懂为特点,以此保证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有时,电视节目可能临时要作出调整,此时,电视导演要将节目的中心思想和节目的主题告知所有的工作人员,使其在熟练操作机器的基础上,完成对整个电视节目节奏的把握。

4 结语

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课余生活,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从生活的压力下解脱出来。电视节目的节奏是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指标,作为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应该严格把握电视节目的节奏,贴近人们的生活,走进观众的心里,努力做到节目的整体基调与观众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才能通过电视节目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摘要:本文从把握电视节奏的各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把握电视节目节奏的要点,以供电视节目制片人参考。

节目把握论文 篇8

关键词:角度把握,电视专题类节目,深度挖掘

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要深度挖掘节目的内涵,并从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准确把握节目角度,在节目的撰稿、报道、摄像等多个方面挖掘专题类节目的精彩细节,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电视体验,以提高电视专题类节目收视率。

1 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特点

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有纪实性、专一性、持续性的特点。其中,纪实性电视专题类节目是根据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电视节目创作者根据真实环境,用纪实性的审美视角反映现实情况,是反映现实与表现生活本质的电视节目;专一性电视专题类节目是对社会现象进行单一反映,突出电视主题,形象地报道客观对象,使其产生共鸣;持续性电视节目是对采编对象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等进行详细的解说,可以为观众揭示出更深刻的内容,具有平民特色的收视风格。

2 深度挖掘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工作

在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中,为满足新时代媒体的开放性,应强化节目深度挖掘工作,使节目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2.1 深度挖掘节目受众群

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中,应根据受众群的不同,合理进行节目定位,合理选择节目内容,准确把握节目播出时机,以提升电视专题类节目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此外,还要深度挖掘受众对节目的兴趣点,并在节目拍摄、编辑、制作中有所侧重,如在足球类专题节目中,摄影重点应该放在球员以及球上,而并非一直将镜头对准解说人员。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扩大节目受众群。

2.2 深度挖掘专题节目价值

纪实性新闻专题节目的拍摄,单凭记录过程很难表述清楚事件全貌,应采取深度挖掘的方法,吸引更多受众,站在新闻事件的背景上,针对专题节目价值尺度设置悬念,来烘托专题节目的主题,通过正拍、反拍、明访、暗访等形式展现新闻内容,提高专题类节目的价值,引发受众的思考,强化电视专题类节目的舆论引导功能和作用。

3 准确把握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角度

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中应准确把握角度,可以根据节目专题内涵把握节目角度,以提高节目收视率,扩展节目受众群。

3.1 电视节目问题引入

在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中,对节目角度的把握可以针对专题节目的主题来设问,并引入节目的主题,还可根据人们的从众心理,引导人们对节目主题进行深思,从而达到节目的制作编播效果。如在戏曲专题节目中,可以给观众设置一个戏剧人物的问题,通过解答这个问题,来认识戏曲文化。

3.2 从节目侧面进入主题

在新闻专题节目编辑中可以从新闻编辑、摄影的某个角度出发寻求共鸣,从节目的侧面进行报道,使节目主题更加丰富。在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中,要提高节目编辑的灵活性,选择好角度,正确处理客观事实,不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3.3 逆向思维

在电视专题类节目的报道中可以用逆向思维,选取不同的题材以及不同的新闻切入点,从新闻主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做文章,不仅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可以提高专题节目的真实性。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中,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从新闻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公正地编辑每一期的电视专题类节目。

3.4 平凡出真知

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中,要从平凡中去寻找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抓取新闻热点,并以更好的角度切入,提高节目的亲民性。镜头运用,可采取远景、中景、近景,以及特写镜头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专题类电视节目的画面质量。节目人物的选取,动态镜头的捕捉,应使画面不突兀,善于在平中觅奇。例如,郑州工地燕子搭窝一事,电视报道一出,不仅凸显出新闻媒体的平易近人,也体现出城市的人文关怀,从最平常的事情以及从人性本善的出发点,使节目收视率得到提高,也教育人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发挥了专题节目的舆论宣传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编辑电视专题节目时应从节目报道、撰稿、摄像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度挖掘,准确把握新闻专题节目的角度。在专题类节目编辑过程中要发挥创作激情,才能给观众带来更优秀的专题节目。

参考文献

[1]都艳.浅谈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审美异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4,(6).

上一篇: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下一篇:初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