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节目论文

2024-09-16

荧屏节目论文(精选6篇)

荧屏节目论文 篇1

如今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 电视媒体, 作为先进传媒主体, 更需要越来越多地与观众进行沟通,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互动”。如今, 观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不断增强, 他们希望充分表达意愿和看法, 希望参与到电视节目当中, 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 对传媒而言, 不啻是一种市场需求。互动节目的兴起,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长期以来更及时、更充分地对受众意见的反馈和更主动积极地对受众参与的努力所重视结果。

互动节目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操作,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 互动节目也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在各电视台竞相开放, 但无论外包装是什么样的, 其本质的形式无外乎有以下几种:

一、短信参与方式。这一电视参与方式在目前来说比较普遍, 这一形式使电视台与观众的互动比较容易实现, 只要观众拥有一部手机和动动手指就可以了。CCTV-2的《非常6+1》就是较早采用这种方式的节目之一。这档以“新潮、互动、平民偶像”为核心元素的新栏目, 自开播之日起, 收视率便超越了《幸运52》、《开心辞典》等王牌综艺栏目。主持人频频示意观众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即时参与到节目中来, 让观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请观众走进演播室, 真正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互动方式也比较普遍, 主持人可以请嘉宾一对一地交流, 同时邀请一些观众参与现场互动。这类节目目前依然活跃在荧屏上, 人物访谈类节目采用得比较多, 像黑龙江电视台外购的节目《鲁豫有约》, 中央台的《实话实说》等节目, 都通过这种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的三方互动来运作。

三、主持人走下荧屏, 到观众中去。这种互动方式采取得比较少, 主要是受资金、技术、播出效果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互动类节目使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随时随地参与节目、评论和节目相关的问题, 大大提升了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主动性, 激发起观众的参与热情, 为媒体树立社会形象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时, 也缩短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使观众对节目本身产生某种亲近感, 有利于吸引观众, 强化传播效果, 扩大节目的潜在收视群。

由此可见, 对电视传播者来说, 开办互动节目, 其效益是多重的。但同时, 也应该关注到, 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界性互动节目浪潮, 我们必须谨慎考虑:应该以互动性增强哪些节目。这不是一个多多益善的问题, 而是适当地选择节目、能以互动性使其价值最大化的问题。显然,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节目都适合采用短信互动的形式来促进观众参与, 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我们注意到, 现在的荧屏上, 从影视剧到新闻类节目, 从游戏娱乐到知识益智类节目, 甚至在少儿节目中, 互动模式可谓遍地开花。很多情况下, 传播者对参与环节的设计, 已经偏离了显示其社会价值的轨道, 掺杂了许多经济利益的因素。这无疑会损害到观众的利益, 使电视传媒作为积极文化传播的作用受到损害。因此, 在做互动性节目的时候, 要考虑到节目定位是否允许采用互动模式, 在节目互动环节中, 也要更好地把握互动节目的定位和品位。

首先, 互动应该与节目类型相匹配。看到短信互动带来了高收视率, 一些电视人也毫不犹豫地蜂拥而上。于是, 观众在严肃的新闻节目中, 在搞笑的娱乐节目中, 甚至在电视剧节目中都能看到屏幕下方来自某手机号的短信留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观众注意力的分散, 影响节目播出效果。因此, 根据节目类型和定位来选择是否采用短信互动这种模式, 是避免观众产生厌烦情绪的良方。

其次, 坚持内容为王。电视节目的主体是电视人, 电视节目能否留住观众关键在于节目内容的创意和制作。节目创意+质量=观众的满意度。无论采取哪种形式为节目增光添彩, 节目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一味地为追求效益而舍本逐末, “内容为王”才能使节目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 在短信参与这一环节上, 反馈内容需要把关。电视人既然选择了短信互动的节目方式, 就应该让这种方式更好地为节目服务, 这主要体现在对观众短信内容的把关上。观众分布于社会各阶层, 而且反馈的信息也是无序和零散的, 因此, 电视人要对反馈信息认真进行筛选, 吸收那些最有典型性的意见和反映观众真实心理的信息, 而不能无原则地降低要求和兴趣水平来迁就观众, 也不能过度放纵观众的留言内容, 以免影响节目的品位。

电视互动节目的出现, 说明在新媒体的推动下, 传统媒体的受众观正在日益发生变化。就其积极意义而言, 观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放大, 极大地提升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注意力。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 目前互动节目过多过滥的现状, 应该进一步规范节目市场, 使电视互动节目能向一个良好有序的方向合理发展。当然, 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电视互动节目也必将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荧屏节目论文 篇2

《想打赌吗?》的原型是德国一档老牌综艺节目“Wettenn,dass?” (译:《想打赌吗?》),该节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红遍欧洲,2008年被ABC全新包装后进入美国。《想打赌吗?》既是一场名人的博彩派对,又是平民百姓的秀场,同时兼具慈善公益主题。

旧瓶装新酒,虽然节目模式没有太多创新,但真人秀环节中没有PK、没有淘汰的“改良”,还是让人在日益趋同的娱乐节目中看到了一些不同。

环节设置:弱化选秀色彩

《想打赌吗?》摒弃复杂多变的规则,弱化了选秀节目的淘汰晋级概念和金钱奖励的目的性。

节目开始,主持人Ant&Dec会介绍每位参赛选手以及选手自称可以完成的挑战项目。每场比赛都设有四轮平行赛制的特技挑战,选手挑战前,明星告诉主持人他们的预测,并在挑战后公示他们所押的赌金,有时也会在挑战前公示所押赌金,在挑战后说出预测结果。

四位明星各自拥有25000美金的原始赌注。节目结束时,赢得赌金最多的明星将成为最终获胜者,并为自己所支持的慈善机构赢得一笔巨额捐助,而选手们获得的是在电视镜头前展示自己的机会。起初明星手中的25000美金的赌注本金会随着每一轮比赛的推进增加或者减少,嘉宾背后设有一块大型LED屏幕,实时显示嘉宾剩余的赌金、即时排名。

挑战的项目包罗万象,如:两台拖拉机尾对尾,一人向前开,一个人倒着开,在规定时间内把夹在两辆拖拉机间的一根意大利面运到一只桶里,过程中面条不能折断;穿旱冰鞋用向前滑和向后滑两种姿势从金属管下面穿过;在1分钟内用脚踢自己的头45次……

主题设置:削弱博彩味道

《想打赌吗?》把淘汰悬念转化成为游戏悬念,强调节目的趣味性。作为一档适合全家观看的节目,《想打赌吗?》削弱博彩意味,在节目结束时将博彩转化为公益,强调明星的参与性。博彩与节目的融合仅限于形式。

节目有机融入了很多温情元素,嘉宾们在设计成家庭客厅的演播室中,团坐在沙发上,一边插科打诨一边下注,气氛十分热闹,观众的惋惜声、掌声和笑声在现场交织,现场的背景音乐适时烘托气氛,当明星嘉宾输光了所有赌金,节目往往也达到了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主持模式,Ant&Dec组合在英国乃至美国都极具品牌号召力,他们以二人组合的形式出现,角色定位十分明确,对节目把握张弛有度,串词配合达到了1+1>2的效果。这样的组合主持,不仅给节目带来了热闹的气氛,也增加了节目的看点,主持人已成为该节目的收视法宝。

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与德国电视二台联合打造的《想挑战吗?》,其前身就是德国著名娱乐节目“Wetten,dass?”。集惊险刺激的体育竞技、明星访谈和绚丽多姿的歌舞表演为一体的《想挑战吗?》一直是CCTV-3周末黄金档的王牌栏目。不过,与《想打赌吗?》相比,《想挑战吗?》在主题设置和节目的娱乐性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让电视节目解说增色荧屏 篇3

电视节目有众多的形式, 不管是现场报道、实况转播, 还是新闻专题、动态消息等, 每个节目都离不开解说, 这就要求播音主持工作者在解说中能抓住重点、步步深入, 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 对问题有精辟的分析力, 对内容有充分的表现力, 通过解说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来挖掘节目的特点和内涵。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说”是为了“看”, 电视节目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它必须以“视”为主, 而解说则起着辅助的作用。顾名思义, 解说就是专为阐释, 说明画面而说出的语言文字, 它必须以电视画面的需要来转移, 为画面服务, 离开了画面的电视解说就会空洞、失去生命力, 可以想象, 对于电视而言, 离开了画面, 再精彩的解说也失去了对观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电视解说在完善形象传播的同时, 还可以补充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巧妙地和画面密切配合, 充分表达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意思。让声音走进画面的解说所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外表动作, 而是有形有声、有神有情的形象, 伴随着音响同期的运用, 使画面形象流畅自然, 实现完整的形象传播, 丰富了人或物的立体深度, 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纷繁的立体世界, 造成浓厚的现场气氛, 使观众产生高度的参与感。

电视节目的解说受画面的约束, 有的还要紧密配合节目的音响效果, 所以它具有独特的个性。对于电视节目而言, 有了好的画面, 再加上好的解说妙语, 就能道出画面的思想内涵, 使画面锦上添花、活灵活现, 相反, 画面拍得再好, 解说不到位, 表现力不强, 不仅会分散主题、损害主题, 而且会贬低解说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电视节目解说者, 既不能影响观众对画面的注意, 更应该注重解说的力量和作用,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画面与解说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意识地通过专业技能完成对画面的补充提高, 从政治方面提高画面的政治思想性, 从事实方面说清画面没能说清的内容, 从语言艺术方面加强画面效果。

二、准确把握解说意图

如果把电视节目解说当作一般的语言艺术, 完全可以用有声语言去任意创作, 但那是不准确的, 而作为电视节目的解说者, 如何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和特点控制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仅仅是反映播音主持能力和水平的手段, 也反映着一种思维方式。

解说不能靠单一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完成,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视而不见, 解说作为电视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填充电视节目骨架的血肉, 无论是议论、叙事、抒情, 都要尽可能在脑海中捕捉可视形象, 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触动人心、最富有寓意的细节作为解说中表情达意的依据, 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使画面的含义再一次升华。当然, 要注意加强解说语言的表现力不是为了突出解说, 而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 目的还是要丰富电视节目的形象语言。

在具体的解说表达中, 因为电视节目当中解说词的布局方法是不拘一格的, 所以每种解说要根据节目立体结构的需要, 很好地与画面、同期声融为一体, 突显综合效应, 而不能单纯地依靠空洞的语言表达力量。紧扣主题、抓住主线是电视节目解说的魂, 围绕中心脉络清晰具有整体感的解说, 更能够统领全片, 使电视节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加深观众对主题思想印象的作用。

建立在对节目内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解说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因为心中有把握, 表达上就会更有条理、有系统, 层次感更分明, 一层层有步骤地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心中装着观众同样不容忽视, 这不仅要求我们要让观众听懂听明白, 还要求我们在解说时有的放矢, 恰当运用播音主持技巧, 使画面与解说配合得更默契。

对层次和结构较为复杂的节目, 解说者使节目通顺流畅所具有的语言表现功力更能丰富视觉和表现内容, 这要求解说者运用十分娴熟的解读播讲能力来完成, 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节目内涵的基础上, 调动语言技巧和情感渲染等专业技能, 通过有血有肉的叙述、描述、抒情、议论, 使画面和语言有机结合, 把握好度, 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好让观众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三、解说语言要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让电视节目解说具有画面感是对解说者的另一要求。观众是看电视而不是听电视、读电视, 解说能给观众提供的是与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视听综合感受, 所以力求电视解说要有画面感, 所说出的语言不但要内容真实、表达生动, 同时还要尽可能与画面形象配合得准确, 否则就会出现画面和解说两张皮, 风马牛不相及。

生动具体、形象活泼的表述, 能使观众很快明白所谈的事物, 而形象往往和具体联系在一起, 如果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对于电视节目的解说能既具体又形象, 是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的, 从而加深观众对节目的印象。

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这几点在电视节目解说中缺一不可。如果不具体, 就表述不出生动的形象, 当然就谈不上准确, 但如果不准确, 生动和形象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所以这几个要素是紧密结合的。解说是为了更好地“看”, 开拓画面的视觉因素, 如果我们不能根据画面的含义, 准确、生动、具体、形象地传达出节目的视觉内涵, 那么这种解说就是苍白无力的。

从业务技能上来讲, 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 要想让观众愿意听, 而且一听就懂, 就要求解说者尽量做到语音规范、吐字清晰, 语调、速度、语气、节奏吻合节目内容, 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解说者直接充当着画面的有声发言人, 平平淡淡索然无味的解说, 既不能以情动人也不能以理服人, 有针对性的解说是寓知识性和趣味性于画面之中的, 可以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 使观众能感觉到节目中相应的情境, 并且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和信息, 从而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一个高素质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适应不同节目解说的多角色转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是理解不同节目形态的内涵, 准确地找到自己在节目中解说的定位并发挥最好的解说状态, 让所有的讲解内容在头脑中活起来, 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技巧, 结合自己对内容的感悟, 以富有个性、灵透的解说风格感染受众, 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

总之, 要想让所解说的电视节目内容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就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和理解画面和解说词的内容风格;二是解说者本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三是保持好解说时的良好状态;四是运用好语言技巧。

荧屏节目论文 篇4

在10月15日央视联合多家电视媒体举办的“中国电视影响力发展论坛”上,CSM媒介研究副总经理郑维东表示,截至2012年底,电视受众的规模高达12.82亿,接近100%,互联网受众规模5.38亿,只有电视受众规模的42%,在互联网受众中,网络视频用户3.89亿,是电视受众的30%,“每天在家上网的人不到每天看电视人数的三分之一。网络视频对电视冲击有限,网络互动反而扩大了电视节目的受众规模,电视的收视率被低估了。”

从各大视频网站的TOP排行榜可以发现,不管是通过什么终端,受众仍然会大量收看产自电视台的内容,国内视频网站也热衷于从电视台引进节目。郑维东表示,传统的电视收视率调查方式,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电视收视,新的收视率调查方式将结合传统收视调查与大数据分析,围绕跨平台、多终端传播,关注电视的社交化发展,积极建立电视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

在广告花费方面,2013年食品、饮料、酒类、房地产、清洁用品和农业增长迅速,以宝洁为首的大众快消品广告主加大了电视广告投入,宝洁2013上半年电视广告同比去年增长69%,为近年来新高。还记得一两年前,曾有广告主公开表示将削减电视投放预算,但是今年有不少企业公开承认,电视广告的削减给品牌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接下来电视花费将出现回流。另一方面,互联网类企业,尤其是电商纷纷杀入电视广告,成为了电视广告来源重点行业。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表示,2012年电视媒体在广告资源量缩减10.3%的前提下刊例花费仍然增长6.4%,在总体广告市场上的份额高达76%;互联网媒体虽然增速达到24%,但是总体份额占比仅为5%。“电视媒体由于整体基数极大,即便是很小的增长,其增长的绝对值仍然相当可观。增速能够反映媒体发展与成长的势头,但是整体的量级也应当考虑进去,这样来评价、判断媒体的广告价值才更加客观。”

跨屏传播成“规定动作”

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86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昌荣预测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增长9.7%,2014年较2013年增长10.5%,2013、2014年中国广告市场再次领先GDP增长。

媒体属性的不同,带来不同的传播价值和传播强势面,如今的广告主和广告代理机构都是更倾向于组合使用不同的媒体,而不是簡单的此消彼长。多屏时代,发力电视和网络两大主要渠道,针对不同目标消费群体,广泛覆盖和精准到达,围绕核心内容跨屏整合传播将成为必然。

卫视推广力度增大

地面频道两极分化明显

2014广告招商季,推广会布局更广,频道更多。从9月到11月,几乎每隔一两天就有一个或多个卫视的推广会,每个卫视都在多个城市召开推广会。

自从2010年湖南卫视效仿央视开始进行招标之后,安徽、浙江、北京等越来越多的卫视开始以招标形式售卖稀缺资源,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大热两年之后,强势的招标稀缺资源更受追捧。

今年中央电视台取消了网上招标模式,减少了现场招标资源,更加重视签约认购产品的设计,众多卫视也因此逐渐开始签约认购,并提前圈定客户,销售更多资源,资源和售卖方式种类繁多。针对关注度较高的季播综艺节目,不少卫视选择前期签约认购、总决赛招标的方式售卖资源,增加广告销售的保险系数。

省级卫视快速发展,但地面频道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迫。

总体看,地面频道的收视和收入处于下降态势,两极分化日益明显,非核心城市或省份的地面频道形势非常不乐观,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众多经济发达城市的地面频道有强势前进趋势。

由于地面频道越来越买不到好剧,民生类节目成为支持地面频道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广告营销上,地面频道由于聚焦特定区域市场,与消费者互动性强,且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容易满足客户市场细分和个性化的需求,不少地面频道抓住机会,由此实现突围。

另一方面,地面频道正在通过联合发展的模式发挥聚合效应。比如,2011年由齐鲁频道牵头成立的“全国省级强势特色地面频道合作组织”(九合组织)目前已经发展到12家省级地面频道,今年南京广告节期间,这12家成员频道联合组织了“强势特色地面频道”推广会。

季播真人秀热力不减

11月2日,浙江卫视2014年核心广告资源招标会召开,《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签约、中标总金额超过13亿元,相比去年,整体涨幅超过30%,其中加多宝以2.5亿元三度获得独家冠名权,价格同比增长25%。

11月5日,湖南卫视黄金广告资源招标会,《我是歌手2》冠名权被立白集团以2.35亿元夺得,溢价率96%,成为此次招标的单项冠军。

11月8日,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第2季招标会,经过数小时争夺,最终,香飘飘以1.12亿元获得总冠名,相比第1季冠名费用增长60%,2014《中国梦之声》稀缺广告资源招标+预售广告资源总计近4亿元,远超第1季。

2014电视荧屏,季播真人秀热度继续。除了上述三大热门音乐节目,湖南卫视宣布明年将推出周末“真人秀”板块;江苏卫视计划连推三档全新真人秀;天津卫视表示将重点打造真人秀节目;贵州卫视明年的栏目设置中,真人秀也占据重要板块,将推出《唱出爱火花(第二季)》《完美邂逅(升级版)》《武林争霸》《拍案叫角》等大型季播节目;深圳卫视将推出八档大型季播节目,比如周六晚9:20节目带的《超人大赛》《歌谣大战》《全能女神》《百万秒智力竞赛》等。

荧屏节目论文 篇5

2000年前后, 一种叫做“真人秀”的电视娱乐节目便已在西方开始流行。真人秀又称Reality TV, 最早诞生于欧洲, 后被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广泛移植, 目前已经成为海外媒体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类型。“真人秀”以一个设定的环境和规则全程展示个人生活为主要形式。参与者在一个特定空间里的种种举动被电视摄像机如实记录并播出。在消除了西方“真人秀”节目中暴露人性污点、暴力和性的成分, 借鉴其节目模式或创意后,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并在逐步升温。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的本土“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传播学研究者把这一过程称为“真人秀的本土化改造”。

一、我国现阶段“真人秀”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特点

1. 制播分离,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制播分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 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 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典型的例子就是风靡一时的“中国好声音”节目, 其制作团队是星空华文传媒下的灿星公司, 引进荷兰原版《The Voice》的版权并制作完成中国版, 即“中国好声音”, 播出平台是浙江卫视, 在达到一定收视率的前提下, 制作方可以有更多的广告收入分成, 这样促使制作方严格把控节目质量, 同样, 高制作水准推动了高收视率, 广告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达到各方共赢的局面。“中国好声音”堪称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接着, 2013年4月, 中央电视台推出公益明星舞蹈真人秀节目“舞出我人生”, 并交由有丰富的“真人秀”节目制作经验的灿星公司制作。制播分离已是我国广播电视业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势所趋。

2. 纪录片式制作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综艺节目

2013上半年可谓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除主流的音乐真人秀外, 竞技类、语言类、创业类、文化类等真人秀也逐渐兴起。其中, 两档明星跳水真人秀相继问世, 《中国星跳跃》是2013年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综艺“中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引进的是荷兰原版《celebrity splash》的版权;而《星跳水立方》是江苏卫视第二季度推出的季播类节目, 引进的是德国综艺节目《Stars in danger:High diving》的版权。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都是大量采用纪录片的跟拍手法, 以“真人秀”方式展现节目内容。如上述的《中国星跳跃》节目, 全场大量采用体育比赛专用的特种摄像机、如水下摄影机、空中飞猫等, 这些都是普通综艺节目不会用到的, 这些设备能保证把明星跳水的各个角度, 每个慢动作细节时时回放给大家看;同样, 《星跳水立方》举行场地在奥运场馆水立方进行, 节目组方面也专门找到水下录制的专业团队, 一切都按照奥运录制标准进行。另外, 这两档节目不仅要拍明星跳水的画面, 还要拍大量的幕后内容, 比如明星平时的训练、上场前的热身等等, 精心剪辑后在节目中间插播, 可以说, 电视机的观众和现场观众有一样“身临其境”的感受。

3. 引入国外版权, 商业模式日益成熟

2013年暑假, 北京卫视推出了一档歌唱竞技节目“最美和声”, 这档节目引进的是美国原版的“Duets”, 至此, 位列美国电视收视榜前列的几大选秀节目都被国内电视机构引进了, 湖南卫视将“X-Factor”打造成“中国最强音”, 东方卫视则将“American Idol”变成“中国梦之声”, 山东卫视的“中国星力量”来自于韩国的《Kpop star》, 而湖北卫视更是联合韩国娱乐公司将韩国收视第一的选秀节目《Super star K》引进国内, 打造“我的中国星”。这些节目在海外都有不俗的收视纪录, 有一套成熟的制作流程, 经过国内媒体的引进, 消化, 其全新的市场营销策略让一度在“限娱令”下走冷的真人秀节目又火爆起来。

二、新媒介传播对真人秀节目的推波助澜作用

1. 电视与网络的同步传播。

在传播学中, 议程安排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 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 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中国好声音》与8大视频网站合作, 实现同步直播。播放前期, 广泛的网络渠道不断进行强有力的宣传, 为《中国好声音》造势, 节目知名度迅速提高, 也引来众多寻求合作的广告商。

2. 微博, 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

其实, 一个节目的口碑是最好的营销手段, 而通过微博, 微信的微传播, 一传十十传百, 当一个节目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时, 这个节目自然拥有超高的收视率。

3. 线下活动的推广。

俗语道, 眼见为实, 当电视上“真人秀”的选手就出现在眼前时, 自然给人惊喜。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海选刚结束, 就举行了观众见面会, “逆袭战”之前又策划了“十天十城人气拉力站”和三天三夜“逆袭狂欢”等活动。这些活动加深了观众对人气歌手的印象, 通过口碑传播, 扩大了节目知名度。

三、当前真人秀节目面临的问题

1, 很多节目受制于国外版权, 有些内容不一定适应国内观众审美取向, 原创节目不多, 创新性有待加强。

2, 同类节目过多, 水平参差不齐。仅2013年暑期, 歌唱类选秀节目就有13档之多, 以至于7月24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限歌令”, 提出歌唱选拔类节目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不能一哄而上, 跟风模仿, 2013各台一律不再投入制作新的歌唱类选拔节目。

结语:

从最早的草根造星真人秀、到婚恋类真人秀、再到明星体育竞技真人秀, 一波又一波的真人秀综艺节目渐渐让电视荧屏趋于饱和, 如何让观众不再审美疲劳, 如何让电视综艺节目更贴近百姓生活?“真人秀”这一移植于西方的节目形态, 正在国内媒体的集体努力下, 立足更醇厚的本土文化土壤, 注入更多国情元素, 奋力前行, 努力实现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发展。

摘要:如今, 电视荧屏节目日益丰富, 2012年7月, 引进海外版权的《中国好声音》一炮而红, 由此, 综艺节目的大投入大制作的“大片”时代来临, 从2013年初, 另一档引进版权的节目“我是歌手”的再度走红, 到7月份《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开播, 仅仅半年时间, 已经先后有十几档“真人秀”电视节目播出, 令观众应接不暇。这些“真人秀”节目到底有何魅力,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给予解读。

关键词:电视台,综艺节目,真人秀,传播学

参考文献

[1]高慧艳: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解读——以“超级女声”等为例《今传媒》2010年第10期

[2]覃晴谭天, 《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创新《新闻与写作》2012.10

荧屏节目论文 篇6

上文提到主持人形象的广义含义, 可见主持人的形象往往影响着节目本身以及受众对节目的认知、对主持人自身的认知。媒体形象的人格化是主持人形象, 大众传播相对于人际传播的不足被主持人的出现弥补, 达成出一种虚拟的人际传授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从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还原。主持人形象的规范性会因为媒体形象而得以加强, 一旦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形象, 那么媒体本身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 媒体形象的整体性必定会约束作为其一个重要因素的主持人形象, 从而使得主持人形象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这种规范性不仅仅非常利于主持人风格的形成, 也有利于主持人形象受到受众的认可。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中独具特点的一种, 符合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普遍性规律, 同时也因其受众的特点而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性, 塑造好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最需要的是从内在气质出发, 由心而生一个让小观众欣然接受的荧屏形象。

1.积累丰富的少年儿童心理知识以及教育知识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想在节目中树立好自己的主持人形象, 就必须对各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的心理有所了解。每个年龄段的小朋友都有他自己的心理特点, 都有他们成长阶段的阶段特点, 某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哪些内容感兴趣, 对某种性格的孩子要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这些问题都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 因此不管是从专业角度来讲, 还是从职业道德来讲, 与时俱进地积累丰富多样、科学先进的少年儿童心理知识和教育知识是必要的。

2.培养自己富有童心、爱心、真心

一个好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想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必须要能够从少年儿童的角度看待事物, 通过少年儿童的眼睛和视角去观察世界, 这是窥探小观众内心的重要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更好地把握现场节奏, 紧紧抓住小观众的心。而完成这个过程, 绝对需要主持人拥有一颗童心。

小朋友的心灵是纯净的, 未经世事的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对待小朋友需要每一位成年人都怀揣着一颗爱心和一颗真心, 用充满了呵护和关怀的爱心、真心来引导他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少儿电视节目对小朋友来讲是充满了吸引力的, 也是他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少儿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一颗爱心和一颗真心,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完成工作的时候也应该时刻保持一个爱心和一个真心。

要想培养上述三颗心,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多接触小朋友的世界, 甚至于把自己浸泡在小朋友的世界中, 这样一来时间久了, 自然而然就会拥有童心、爱心和真心。

3.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以及基本表演功底

少年儿童的注意力特点、少儿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等特点都要求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不停地变换主持状态, 处理稿件的方式也要多姿多样, 这对主持人的专业基本功的要求是很高的, 尤其是对处理稿件和节目内容的内外部技巧方面的要求更是不容忽视, 要把专业能力的各个层面融会贯通,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和风格。

另外, 表演也是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涉猎的知识, 并且要简单训练自己的表演能力, 使自己可以胜任电视节目中需要的儿童剧或者小故事桥段的演绎。

4.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仅是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所应该做到的, 应该说每一位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要求自己不断学习, 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讲, 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是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帮助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更好地完成少儿节目的教育功能, 更好地将节目内容传递给小观众。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青少年心目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其自身形象特质尤为突出, 只有将内在气质经历时间的淬炼, 方能呈现出一个更让小观众喜爱、并对他们产生积极且深远影响的好的外在形象, 这需要从业者守得住一份真心和恒心, 任重道远。

摘要: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是电视节目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影响着电视节目本身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 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打造既包括外在形象的包装, 也包括内在气质的打造,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 仅仅靠外在气质的烘托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吸引小观众的是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内心, 因此要想打造一个成功、优质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 关键还是在“塑心”。本文将从主持人形象塑造入手着重探讨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荧屏形象内在气质的打造。

关键词:儿童心理,电视节目主持人,荧屏形象,内在气质

参考文献

[1]黄幼民张卓著《主持人形象塑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张颂主编蒋育秀著《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山下俊郎著愚心友栋译《独生子女的心理和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

上一篇:责任分配问题下一篇:家庭畜禽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