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低俗化论文

2024-07-15

节目低俗化论文(共5篇)

节目低俗化论文 篇1

一、 前言

电视娱乐节目是我国电视节目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 这二十余年间, 电视娱乐节目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 与电视娱乐节目迅速发展相伴而生的, 就是节目质量良莠不齐, 不少节目甚至存在着庸俗化, 乃至低俗化的现象。 本文就电视节目中的低俗化现象做了相应的研究。

二、 电视娱乐节目“ 低俗化” 现象表征

“ 低俗” 是相对于“ 高雅” 而言, 它指低级而庸俗, 通常形容那些粗俗、 不文明、 有碍观瞻的现象或事物。 娱乐节目的低俗化, 则是指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趋向于低俗, 主要包括内容低俗以及价值取向低俗两个方面方面。 我国对电视节目的监管尚属严格, 因此, 那种赤裸裸地宣扬色情、 暴力等不良内容的节目并不多见, 然而那种以节目为平台, 在节目中若有若无地渲染情色、 恶意炒作、 散播不健康思想的情形却屡见不鲜。[1]当前电视节目中的低俗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 情色渲染。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欧美文化、 港台文化的入侵, 中国人不再羞于言性, 不少电视节目也趁此通过情色挑逗、 色情暗示等来追求收视率, 湖南卫视的 《 星气象》 就曾经引起过争议; 2) 恶意炒作。 恶意炒作指电视娱乐节目中, 为达到某一目的, 而故意制造一些低俗乃至恶俗的话题以吸引眼球, 例如江苏教育台的 《 棒棒棒》 节目邀请干露露母女做嘉宾, 结果现场污言秽语, 引发不良社会影响; 3) 传播不健康思想。 很多电视娱乐节目中的嘉宾们常常借助于节目平台传递一些错误思想, 如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 这也给社会精神文明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如《 非诚勿扰》 中红极一时的马诺等人。

三、 电视娱乐节目“ 低俗化” 形成原因分析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之所以会出现低俗化的现象, 是由多重原因共同决定的, 其中既包含整个市场环境的外在氛围, 也包括制作方、 观众和监管部门中所存在的问题。

1) 市场化。 市场化在给传媒带来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最为主要的是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忽略了传媒所应有的人文价值与社会责任。 以娱乐节目为例, 市场化使得不少节目完全以收视率为纲, 因为收视率越高, 电视台所能得到的广告赞助就越多, 不少节目就从提升收视率的角度出发, 利用部分受众对低俗内容的关注来制造噱头。2) 竞争激烈。 当前我国的电视台共分中央、 省、 地、 县四级, 这四级电视台之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这种激烈竞争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与监管必然会带来两种不良后果[2], 第一、 节目的同质化。 当一个电视台的一档娱乐节目取得成功之后, 其他电视台必然会起来效仿,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出现的选秀热、 相亲热乃都是典型表现; 第二、 节目低俗化。 既然同质节目如此之多, 部分电视台尤其是地、 县级的电视台, 为了吸引观众, 必然在节目中融入一些低俗乃至恶俗的内容。 例如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的 《 情感密码》 节目的一期节目 《 我给儿子当孙子》 , 制作方为了吸引眼球, 不惜雇人扮演角色, 刻意扭曲伦理道德观。 3) 大众品位不高。 电视娱乐节目之所以出现低俗化的现象, 归根结底是观众自身的审美品位与审美偏好才是促使娱乐节目走向低俗的根本原因。 现在观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多样, 同时各种不良信息也随之而来, 不仅弱化了观众的审美情趣, 甚至还给他们带来了不健康的思想, 诸如拜金、 享乐、 窥视等。 电视台出于吸引这些观众的目的, 有时也会将这些低级趣味的东西通过娱乐节目来呈现出来。 4) 监管乏力。 监管乏力也是造成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重要愿意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立法滞后。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专门针对娱乐节目的法律法规, 最权威的法规仍是1997 年制定的 《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 但其已不足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其次, 管理滞后。 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管理规章大都缺乏引导性, 娱乐节目的监管也通常是依赖行政命令。 但这种行政命令都是在同质节目泛滥与低俗内容已经播出的情形下颁布的, 它虽然能“ 亡羊补牢”, 却未能发挥引导作用; 最后, 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为“ 管办合一” 体制, 既承担节目制作的任务, 还肩负日常管理的任务, 难以切实发挥管理功用。

四、 改善电视娱乐节目“ 低俗化” 现象的策略研究

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是由于市场、 电视台、 观众以及监管部门共同造成的, 因此, 改善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也必须从这四个主体出发, 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

1) 正确引导电视娱乐节目市场。 市场化也会带来盲目性、 滞后性等多重弊端, 因此, 必须从节目理念、 节目内容、 节目考核等多个角度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 首先, 电视台要明确娱乐节目的理念; 其次, 节目内容要健康向上, 去提升观众的品味; 最后, 节目不能单一以收视率作为最终的评审标准。 因此, 广电部门应该重构一套以社会责任和收视率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 2) 规范电视台之间的竞争。 竞争是推动娱乐节目发展的必要手段, 应将娱乐节目的竞争从同质引向创新, 通过鼓励电视台创新节目形式、 内容来提升电视台之间竞争的层次, 推动娱乐节目的良性发展。 3) 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 观众审美品位是决定娱乐节目性质的关键, 因此, 要提高观众审美品位。 首先, 政府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传媒以及各类型的文化活动来提升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与精神内涵, 使其主动脱离低级趣味; 其次, 娱乐节目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与社会责任, 通过节目来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 三观”, 而不是一味迁就观众的审美品位。 4) 加强监管力度。 针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就立法部门而言, 必须更具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 制定一部完备的 《 广播电视法》 , 其他职能部门则应该从此法律出发, 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尤其是针对电视娱乐节目的条例等; 其次, 监管部门要以事前引导作为监管的重点所在, 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来制定相应的指引政策, 引导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 而不是过度依赖于强制性的行政命令, 这会降低电视娱乐节目从业者的工作热情; 最后, 广电部门要善于吸收国外电视台先进的管理经验, 将管理与制作分开, 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即“ 内部治理、 外部监管” 的模式, 提升管理效能[3]。

五、 结语

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是当前娱乐节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对于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 广电部门应该从娱乐节目低俗化形成的原因入手, 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提升节目档次。

摘要:电视娱乐节目是社会大众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 目前却存在着低俗化的现象, 本文立足于此, 首先概述了低俗化的三个表征, 即渲染色情、恶意炒作以及散步不健康思想, 然后从市场、电视台、观众以及监管部门四个角度出发, 分析了当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

参考文献

[1]钟耕军, 李微.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问题研究——以选秀类和相亲类节目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

[2]桂恒姣.电视综艺节目低俗化原因探讨[J].新闻世界, 2011.

[3]张雨, 李世成.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南传播, 2012.

论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 篇2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收视率

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表现的类别

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 与之相对应的节目内容却开始走下坡路, 为了博人眼球, 于是一部分不考虑意义和价值的节目陆续上架, 形成畸形的发展趋势, 趋于低俗。

(一) 以“性”为看点, 狂打擦边球

现在很多手机客户端, 有自己平台制作的节目, 画面内容绚丽多彩、节目嘉宾立场奇怪、涉及话题高敏感度, 从头至尾都充斥着色情、另类荤段子、暧昧字眼等无下限吐槽点, 为的是博人眼球、大胆出位, 引起观众的猎奇心理, 提高收视率。“情色+恶搞”成为当下电视节目的另类配方, 爱奇艺客户端推出的一个辩论节目《奇葩说》, 其中在节目主持人的选择上有亦正亦邪的马东, 台湾综艺节目领头羊著名的同性恋者蔡康永, 以及大胆出位言辞犀利的变性人金星, 在辩题的选择上更是大胆出位, “性”、“约炮”等字眼充斥于耳, 辩手们也是极具前卫思想的80后和90后, 支持一些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观点和行为, 为了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而标新立异, 毫无下限。

(二) 以残忍为噱头, 发掘人性之恶

一些电视节目中也出现了以“残忍”与“毁灭”来吸引注意力, 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 挑战道德底线。去年5月, 某旅游卫视名为“怪怪大学堂”的一档节目, 有一期叫“猫能从四层楼摔下而安然无恙”, 节目中, 一只挂着彩条的白猫被人从四楼左右高的地方丢了下来, 让热爱小动物一族心惊肉跳。

(三) 暴露隐私, 混淆视听

随着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牺牲节目品质, 一味猎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访谈类和故事类节目, 编导适时地在采访中用语言或者其他手段加剧节目主人公情感的波动, 来满足受众的另类需求。在湖南卫视有一档别具新意的电视节目《变形记》, 节目选用的城市主人公多是刁钻蛮横、对父母拳打脚踢的反面人物, 农村主人公多是勤俭节约、老实听话的山里孩子, 编导让城市主人公故意表现出过激言行来凸显城乡孩子的教育差别, 在剪辑过程中通过删减、错位剪辑以及夸张的画外音等来暴露短板, 过多展现暴力、殴打、残暴的镜头来博取眼球。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影响

第一, 在1974年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先驱人物卡茨提出过“使用与满足理论”, 从受众角度出发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 来考察大众传播带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而在中国, 80年代出现的受众本位论, 认为大众信息的传播应该以受众为主体, 最大程度地适应他们的需求。作为电视娱乐节目, 一方面寻求多元化的角度来满足大众娱乐;另一方面, 为了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开始出现格调不高的内容。

第二, 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 选题角度和内容展现出极大的重复率, 每个电视台和电视节目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以寻求、抢占稳定的节目受众, 竞争日趋白色化。节目编导受利益的驱使, 为避免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选择节目点时, 倾向于劲爆、噱头等话题来博取眼球。在很大程度上, 加入一些低俗化的元素确实能增强电视的畸形收视率, 还能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一个电视节目的成功靠的是歪门邪道和不入流的歪风邪气来站稳脚跟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更负面的是加剧了电视节目低俗化倾向。

第三,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年代,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获得信息, 但是最为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仍然是电视。然而时间一长, 电视媒体为了取得受众的收视率, 一些娱乐节目过度娱乐、恶性炒作, 从而走向低俗。江苏教育电视台的一档嘉宾谈话节目——《棒棒棒》, 为了抓人眼球, 提高收视率, 邀请干露露母女作为现场嘉宾, 两人游离在社会道德底线之外的污言秽语在网上蔓延, 作为所谓的公众人物给社会、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严重影响, 是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典型案例。

三、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对策

(一) 建立新体制, 规范市场

我们要规范电视市场和网络市场, 建立新体制, 创建和谐环境。在网络多元化环境下, 由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交互性, 且网络环境下受众品味不一, 鱼龙混杂, 导致低俗趣味话题得以快速传播。政府相关部门及网络媒体内容运营商应该积极监督网络舆情, 防止三俗信息传播, 做好把关人的工作, 营造一个内容充实饱满, 思想积极向上, 引导社会大众和谐相处的体系制度, 在这个体系基础上, 完善社会的法律法规, 通过自律和他律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和素质。

(二) 提高品位, 抵制恶俗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是娱乐节目质量的保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 在创新求异、精心结构的大前提下, 编导要对每个环节、细节加以宏观掌握和微观调控, 树立品位意识,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品位, 抵制低俗恶俗庸俗之风, 各媒体制作单位要进行议程设置, 把关信息, 屏蔽三俗, 防止低俗事件进入大众传播流程,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 提高观众自身素养

随着物质社会的高度发达, 受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应上一个新的台阶。受众的品位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和水平, 节目工作者依据受众品位进行节目制作。因此, 受众提高自身的观赏品位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间接提升节目质量的重要渠道。

四、结语

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与政府规制 篇3

一、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及其原因

电视节目低俗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电视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的不良倾向[1]。目前,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在电视剧、新闻节目、广告节目以及电视娱乐节目中都有所显现。

(一)电视节目低俗化标准

《汉语词典》中对于“低俗”这一词语的解释是“低级且庸俗,与高雅相对”,用来形容低级、粗俗、不文明的现象或事物。而“低俗化”指的是文化艺术或社会表征低级粗俗,有挑战道德底线和人们心理承受力底线的趋势。低俗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概念,其判断标准会随着社会环境和大众价值观的改变而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对“低俗”的认知还是有一定共识的。综观世界各国对低俗的界定,认定一个事物或现象低俗与否一般都要参照当代大多数人的判断,即当代多数正常人认为是低俗的,那么它就是低俗的,其中有三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对青少年有毒害的;有损社会公共道德的;有悖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2]。

(二)电视节目低俗化表现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主要表现有:以恶搞来娱乐观众,甚至颠覆传统;以窥视来探人隐私,发掘“丑闻”、“丑态”,挑战道德底线;以性为看点,大肆讨论低俗话题;公开血腥暴力, 放大人性之恶;以奇异吸引眼球,以高额大奖刺激观众,宣扬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近年来出现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其中某些节目内容同质、格调低俗,把一些人拜金、自私、享乐的爱情观和价值观通过电视媒体这个平台放大,挑战媒体的职业伦理和社会的道德底线。例如,江苏卫视王牌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节目之初,一些嘉宾在台上的言行举动引来大众非议,特别是马诺那句“我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言论严重挑战了社会传统价值观。近两年出现的胡编乱造、颠覆历史而又过度娱乐化的抗战电视剧,夸大事实,穿帮不断,被人们称为“抗战雷剧”,这种抗战作品不仅误导观众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更是对庄严历史的亵渎,是一种荒唐的历史观,是文化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原因

低俗是大众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商业利益影响而产生的媒体失范行为。电视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有其各种深层次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视率竞争日趋激烈。节目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告的价格和数量,关系着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随着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另外,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参与了广告市场这块蛋糕的分割,传统电视媒体在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愈来愈少,失去了媒介平台的优势地位。为提高收视率,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一些电视台不惜牺牲职业道德,克隆、模仿国外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类节目。

2.低俗电视节目有一定的消费市场。低俗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够持续得到发展,说明它仍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公众的娱乐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也使得民众较少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等严肃题材的节目,而更倾向于刺激性强和揭露他人隐私等较为轻松愉悦的节目;同时,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工作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受众对传媒所传递信息的识别鉴赏能力非常有限,对低俗媒体和低俗节目的自觉抵制能力还较弱。这也是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盛行的重要原因。

3.电视媒介忽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中国电视业正处于转型期,商业色彩渐趋浓厚,媒体的娱乐功能被放大,而它所肩负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环境监测功能往往被忽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媒介伦理观念和自律意识出现偏差。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群众需求,电视媒体及媒体人理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4.政府对低俗电视节目监管不力。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2007年9月20日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 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该通知在肯定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对其低俗之风进行了严厉批评,并从节目的审查制度、播出、内容、风格、样式、语言到节目的监督方式都做了全面详尽的规定。此后广电总局又相继下发了许多文件,对不良、低俗的广告以及电视节目进行整顿,严重者勒令停播。 但在实践中,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愈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客观上促使电视台主管部门放松了对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监管,对电视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政府对媒体的规制手段有限,使得监管力度略显不足,这也是低俗电视节目仍旧无法有效抑制的重要原因。

二、低俗电视节目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政府规制是指政府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干预、限制或约束,以纠正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端[3]。政府规制是现代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它可以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两类。对电视节目进行的政府规制属于一种社会性规制,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1.媒介本身的特性决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电视产业由于对稀缺资源的占用,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市场的特征,这使得电视机构的成立与经营必须要有政府的介入。而电视产品又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效应,这种公共产品属性所带来的广泛的外部效应,使电视媒体必须正视其运营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此外,电视作为政府的“喉舌”,具有教化功能、引导功能和监督功能,它是政府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电视媒介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方针政策,以引导教化民众;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来反映社情民意,以更好地做好各方面工作。正是电视媒介本身的特性,使得政府规制成为必要。

2.媒介市场的局限性需要政府的规制。电视传播设备的成本普遍较高,进入媒介产业的门槛提高,产业在成本方面呈现出较大劣势。电视媒介的投资门槛高、投资大、回报期限长,但回报较为稳定、经济效益显著,使得媒介产业易产生垄断,因此政府的管制是一种必要的调节手段[4]。对于媒介市场来说,它既是一种产业市场,又是一种文化市场。媒介的市场性能够保证效率和经济利益,但难以实现节目质量的提高、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等对社会有利的目标,这就需要政府的管制来监管电视产品的质量。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规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电视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公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和通知来约束和管制的。下面结合国家广电总局对低俗电视节目的规制过程来具体分析其中所出现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健全。1997年制定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是现行法律效力最高的全面规范管理广播电视事业的行政法规,也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所要遵从的最基本的行政法规。《条例》制定的出发点是强调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电视娱乐节目的商业功能及其市场行为并未在《条例》中得到体现和规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专门管理电视娱乐节目的法律法规出台,极不利于电视娱乐节目在市场中良性发展。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电视娱乐节目版权和创新性得不到有效保护,进而导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能力下降,相似节目扎堆现象严重,造成电视娱乐节目市场的恶性竞争。

2.政府监管体制缺乏系统性。中国的电视管理系统一直实行“管办合一”的管理体制,电视行政部门既是电视娱乐节目的管理部门又是策划生产制作播出部门。此外,中国广电总局发布的法规政策文件有多个重心,但相应的法律政策规章体系并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对电视节目的监管并没有被纳入法律轨道中来,而多是以各种文件、条例为主,这样的监管毕竟缺乏效力,对电视的规制就不可避免地达不到相应的效果。此外,目前中国对电视的规制还没有发展成熟,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管制属于限制性的规范文件,而不是保障利益性的文件,没有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大多法规属于事后禁止追惩,而并未做到对根源性问题的彻底解决。这不仅是低俗电视节目在政策约束下仍能持续出现的重要原因,也反映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失灵。

3.政府规制的行政化倾向。长期以来,中国对电视节目的管理都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依靠下达行政命令、文件等方式进行管理。但是这种行政管理的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管理过程中领导者和执行人员的主观意识体现得较为明显;行政规定弹性较大,执行起来容易出现钻空子、打擦边球的现象。以广电总局在2007年下发的《进一步加强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管理》为例,广电总局对选秀类节目的规制细化到了节目的每一个组成要素,“不得”、“必须”、“应该”等带有明显行政命令色彩的话语时常出现。而且 《通知》中没有对违规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缺乏实际执行的约束效力和相应的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政府行为规制仍残留有“一刀切”式的行政思维逻辑和行政管理倾向[5]。如果政府能够把这种硬性的、制式化以及禁止式的规制方式变为鼓励创新式的引导,也许会取得更好的规制效果。这就要求政府和媒体加强事先沟通,发挥预警功能,共同抵制低俗化,并将行政性规制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规制体系

在电视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规制是促进广电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证。美国电视节目实行商业化运作,节目低俗化问题也一直存在。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内容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法治化、社会化和长效化的监管机制,对低俗节目进行了有效监管,做到了事先约束、事中监督和事后及时治理,形成了较好的电视节目生态。 下面就以美国为借鉴,探索中国政府对低俗化现象的科学规制之路。

1.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规是政府规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美国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依据,《无线电法》、《联邦通讯法》以及1996年的《联邦电信法》是美国广电行为规制的重要法律基础和依据。除此之外,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 《2005年广播电视反低俗内容强制法》、《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净化电视荧屏进行了规范。目前在中国,以《广播电视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系统性电视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这很容易给被规制者可乘之机,从而达不到理想的规制效果。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通过制定详细的法规政策、评判标准,以更好地划定约束范围,明确媒体的权利和义务,为政府规制电视节目低俗化这一社会问题提供法律依据,从根本上保证广大电视观众收看到健康积极的节目。

2.转换政府职能,行政规制与行业自律结合。中国政府对电视监管主要是以行政规制方式为主,没有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大多数管制属于限制性的规范,而不是利益保障性的规范,并未做到对根源性问题的彻底解决。 在反对电视节目低俗化斗争中,必须转换政府职能,把政府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中国政府可以在保持现有规制结构的条件下,将外在的规制形式内化为电视媒体工作者的自律形式。一方面组织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独立于政府部门,又对政府负责的行业自律主体,建立有效的行业制度、自律审查制度以及行业道德规范等对从业者进行道德约束。美国就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美国的全国广播电视协会除了主导建立电视节目分级体系,协助FCC对低俗节目内容进行管理,还制定了职业规范对电视从业机构的行为进行行业自我管理,在美国反低俗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6]。

3.完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目前电视媒体注重的收视率评价,反映了有多少观众看了电视节目,但观众为什么看,并没有反映出来。影响收视率的因素很复杂,节目的播出时间、 频道之间的竞争、宣传炒作等都会影响收视率。收视率这种孤立的评价标准,不仅对有的电视节目不公道,还容易产生误导,如文化水平和素养不高的电视观众对一些品位不高的节目趋之若鹜,一些制作单位为了迎合而专门生产这样的产品,电视精品就会失去市场。在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价时,不能把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作为唯一标准,而应该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节目的满意度调查,能够反映观众观看节目的收看兴趣与享受程度,得出节目质量的信息,是评价节目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纳入节目评价体系之中。

4.健全公众的反馈、投诉机制。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能够吸纳更多的利益群体参与到对媒体的监督中来,更利于中国媒介产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具有较为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1999年11月FCC成立了执行局,专门处理公众对于低俗节目内容的投诉,并对投诉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做出处理意见。而一旦FCC将节目定性为低俗,就会对改节目的播出方和相关责任方做出重罚。在中国,保障公共权益是中国实施电视政府规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公众反馈与投诉机制是保证这一目的的有效形式。同时,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还能激励和激发公众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对各媒体的监督意识。这样既能使受众自觉抵制低俗内容,还能通过反馈投诉来约束电视媒体传播低俗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行政管理、 社会监督、媒体自律相结合的良性规制体系。

五、结语

电视节目低俗化问题考验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以及中国传媒业界在应对媒体全球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考验了政府在应对这类社会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以及政府现行管理体制的适应能力。

节目低俗化论文 篇4

关键词:法律节目,收视率,低俗化

电视法制节目在出现之初, 由于揭开了法院审理、公安办案的神秘面纱, 让观众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满足, 即使节目做得相对枯燥, 也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随着神秘感的流逝, 法制节目的编导开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制作节目, 将一个个法律个案做成了悬念迭起的故事, 而低俗化也随之出现, 法制节目制作者在工作中对法制节目日趋低俗化也产生了困惑[1], 在固定的法制节目制作框架中, 很多电视编导在吸引观众、保证收视率方面已经失去了创新能力。面对当前法制节目日趋低俗化的现象, 许多法制节目工作者已经意识到, 仅靠低俗来吸引观众目光的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 必须找到一条既保证法制节目收视率, 又不走低俗道路的途径。法制节目电视编导应充分认识到节目本身的责任与影响, 拓展自身制作节目的视野。

1 电视法制节目的特殊性质

1.1 确保节目的真实性

事件的真实性是法制节目存在的前提条件, 法制节目的编导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 要保证不能将个人情感掺入节目中, 既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做不切实际地夸张编造, 也不能歪曲真相混淆视听。在讲述的同时, 要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1.2 法理性是首要属性

法律节目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向全体民众普及法律[2],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了解法律知识, 保证民众的法律意识跟得上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电视法制节目通常是通过对社会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 使民众认识到法律的相关依据, 领悟到法律精神的精髓, 进而做到知法、懂法、不犯法, 遇见不法的事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 电视法制节目的法律成分与传播力是由理法性决定的。

1.3 电视法制节目具有故事性和悬疑性

如今, 电视法制节目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元素就是故事性与悬疑性, 两者的关系紧密, 构成故事性的重要元素就是悬疑性。为了将电视法制节目立体、丰富地展现给观众, 编导常常将案件制作成一个个的悬疑故事, 让观众更加直观具体地面对法律案件, 吸引观众的注意,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2 收视率对电视法制节目的重要性

2.1 面对收视率电视法制节目选择了低俗

电视节目的存亡是由收视率来决定的, 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法制节目的编导可谓是煞费苦心, 面对节目的生死, 电视编导也一直在苦苦寻求出路, 但一些电视编导错误地选择了利用低俗这一手段来挽救自己的节目。

2.2 收视率对电视法制节目走向低俗的影响

在当今的多媒体时代里, 面多众多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观众的选择也更多了, 电视媒体也丧失了往日的优势, 在这样的形势下, 对电视人来说, 收视率就是一切, 不单单是法制节目, 整个电视节目的走向大都如此, 为了吸引观众而选择低俗的形式, 法制节目也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世外。收视率是影响法制节目走向低俗的重要因素, 但低俗不应该是法制节目提高收视率的唯一出路。

3 如何才能做到保证法制节目收视率的同时脱离低俗

3.1 加强法制节目的法律含量

近年来, 法制节目泛滥荧屏, 节目内容的本身良莠不齐, 电视法制节目的编导在制作法制新闻选材时, 要多关注具有社会轰动性、影响性的案件, 让节目具有可观赏的价值与新闻价值, 要以法为节目的核心拓展节目的题材, 深入社会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到衣食住行及婚姻家庭, 大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 明确节目的灵魂就是法为治国之本, 人人有法可依。

3.2 不要过度描写性场面

许多电视法制节目的编导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 在节目的制作中过分描写不必要的细节, 很多案件的发生都充斥着色情的因素, 对于这些色情的内容不要大篇幅地进行刻画与描写。如果一个法制节目处处流露出不雅的场面, 那整个片子都会给人荒唐的感觉, 这样虽然提高了电视法制节目的收视率, 但背离了法制节目的制作初衷, 降低了节目的档次与品位。这样的法制节目终究不能成为高级的节目。

4 结语

在多媒体化发展的今天, 民众对传播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收视率成为了衡量电视节目存亡的唯一标准, 法制节目也不例外, 电视法制节目的编导为了保证节目的收视率也可谓是黔驴技穷, 低俗的节目内容成了大部分人的选择,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错误, 并及时拨正法制节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叶建芳.电视法制节目既要收视率更要防止低俗化[J].新闻世界, 2013 (4) .

节目低俗化论文 篇5

关键词:娱乐化,低俗倾向

在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之后, 电视娱乐节目并没有销声匿迹。新的娱乐形式不断出现, 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没有从根本上断绝, 在娱乐选秀节目异彩纷呈且逐渐走向“饱和”的情形下, 各地电视媒体仍竭尽所能, 不遗余力地翻新花样。

一、什么是电视娱乐节目?

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 大众广泛参与的, 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在这一大的节目形态概念界定下, 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分为以观众观赏为主的综艺晚会型;在与观众相互交流中形成娱乐氛围的益智型;有特定规则的, 以竞技竞赛项目为核心的游戏型;有一定情境设计的、以纪实手段完成的真人秀型;以满足观众的表演欲望并为其提供舞台的表演秀型等多种节目样式。

二、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的体现

1、娱乐节目多而分散, 单就相亲类节目来说, 就包含了江苏

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辽宁卫视的《超级乐八点》等等, 即使是专业性极强的频道如CCTV5等, 也有《城市之间》这样的集娱乐、趣味、体育于一身的节目。究其原因:

(1) 电视媒体本身的特性。在深度报道上报纸和杂志因为文字的可咀嚼性和厚重的积淀使得其与电视相比更显专业, 而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上要远远的超出了电视媒体。以视觉冲击、音响来影响观众的特性使得电视做娱乐节目具有天生的优势。

(2) 我国新闻体制限制了地方电视媒体对硬新闻的追求。在我国, 娱乐节目主要集中在了地方电视媒体上,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电视娱乐化是地方台的无奈之举, 对于地方台来说, 娱乐节目是其生存发展之本。

我国对待硬新闻要求导向一致。在硬新闻的投入上, 地方台根本没法与央视、新华社竞争。在资金上, 凭借着国家官方平台的身份, 央视的规模和势力无与伦比, 地方电视台很难有雄厚的财力, 像央视一样在国外设立记者站。而身处北京使得它拥有天然与政治亲近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 娱乐节目就会从某种程度成为地方电视台的救命稻草。地方台在硬新闻上没法与央视竞争, 那就只好在软新闻上下功夫。花边新闻、娱乐节目泛滥也就不奇怪了。

(3) 受众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软新闻。相比于需要一定文化水平的硬新闻, 软新闻无疑更适合于大众群体的消费兴趣, 在此背景下, 新闻作品的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 新闻消费主义找到了得天独厚的商业发展土壤。在利益最大化的消费原则面前, 新闻行业的道德标准不断遭到挑战。

2、创新力缺乏导致同质化突出

在笔者看来, 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娱乐节目多, 而是节目来源绝大部分取自西方样式, 自身严重缺少创新能力。

近年来, 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几乎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律, 那就是:欧美/日本首创—— (港/台移植) ——国内‘星火’——国内‘燎原’。”娱乐节目大都改编自国外的成功实践。这种节目是否能在中国存活, 其关键在于其对于节目的本土化化改造。比如1998年央视从英国BBC引进其王牌节目《GOBINGO》, 改造成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幸运52》。考虑到《GOBINGO》与国情不合, 央视决定剥离其博彩性质。改造后的《幸运52》打破娱乐类、知识竞赛类节目界限, 有机地将游戏与知识普及融为一体, 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热情。同样成功的还有引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开心辞典》。《开心辞典》在引进借鉴国外同类节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将电视手段的卖点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卖点区分对待, 保留电视手段的卖点, 改善社会心理的审美文化。《开心辞典》创制了独特的中国电视益智节目形态, 首创“家庭梦想”的概念, 对国外同类节目的博彩成分进行了成功解构。但是现在, 绝大部分电视台都没有创新的能力与心态。以收视率为指标的评价模式使得制作人盲目模仿, 造成娱乐节目的大量同质化, 前期准备、调研工作的不足使得节目很难走出自己的特色。电视台之间相互克隆、一哄而上, 导致市场蛋糕被无限切分, 利益不断摊薄, 直至受众审美疲劳。

3、低俗倾向泛滥

为了吸引眼球, 娱乐节目就不得不采取低俗化的手法, 戏剧冲突话的场景, 突破道德底线的言论来增加收视率, 甚至为了出名不断被爆或自爆各种“黑幕”, 这就造成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以真人秀为例,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真人秀节目更多地是一个移植形态, 中国文化跟真人秀的本质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这种形态要在中国成为非常主流和大众化的东西, 尚待时日。要结合传统, 这东西不成立, 完全做成西化的, 不接受的人还会很多。”

如果不能对引进节目的文化进行筛选和区分, 片面提倡“个性”、“自我”的西方文化会造成参赛、选秀选手价值观上的混乱,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提到美国人对违反伦理, 突破道德底线的真人秀也是深恶痛绝, 美国大法院并不支持停播这些节目, 其理由是担心此举为政府滥用权力提供了借口, 阻止了个人的言论自由。但这种类型的节目移植到中国后, 却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它们粗俗的一面。在很多相亲类节目中, 很多女方的话很“西方式”的坦白, 钱、房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相亲标准。坦白是西方人的表达方式, 但移植到了中国, 就成了很多参赛者的行为方式, 像《非诚勿扰》中颇受争议的女嘉宾马诺就明确表示“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当富二代大肆宣扬“交过的女友大致有七八个”的时候, 女嘉宾接上“七八个是我的零头”。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很多参赛选手的言论和尺度与中国的传统习俗不一致也就可以理解了。

低俗化还表现在节目造假与炒作, 不但是参赛选手造假和炒作, 连一些评委和嘉宾都借此来扩大知名度。“真人秀”强调实时现场直播, 没有剧本, 不是角色扮演, 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 但实际上处处有制作人制造的悬念与冲;对相亲交友类节目来说, 弄虚作假更是其最大的软肋。为了让节目更有收视率, 不少娱乐节目的戏剧冲突效果已经盖过了节目的本质, 当事人之间为了出名无所不用其极, 这不但是对电视台自身的伤害, 更是对电视行业公信力的一种亵渎。

三、总结

在娱乐节目愈演愈烈的电视媒体环境中, 如何做到既娱乐大众又不失高雅是一个值得持续讨论的话题。在笔者看来, 这既需要媒体行业的管理者加强监管, 合理的扶持地方电视媒体的发展, 也需要地方电视媒体做到行业自律, 只有这样, 电视娱乐节目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欣, 刘宇航.我国电视娱乐类节目的现状分析[J].新闻传播, 2008 (08) .

上一篇:国内农产品品牌综述下一篇:情境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