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节目论文

2024-09-25

问政节目论文(共9篇)

问政节目论文 篇1

2011年, 太仓广播电视总台首档问政与帮忙相结合的节目《连心桥》开播。连线政府百姓、实施舆论监督是节目的宗旨, 搭建问政平台解决百姓诉求是节目的定位, 以问政促民生是节目的理念。开播3年来, 共接到热线3000多个, 解决实际问题800多件, 受到太仓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好评。

一、创新工作模式

问政节目在实际运作中面临多重挑战, 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推诿、应付等, 使舆论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这是“惧怕负面新闻”、“想说又不敢说”等观念作祟。以舆论引导为指导思想, 《连心桥》转变工作思路, 创新监督模式, 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电视问政节目的新路子。

1. 变被动为主动。

职能部门对问政节目“曝光”和“负面新闻”的“错觉”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有些部门对节目有盲目的反感情绪, 使“连心”过程变得十分困难。为了让职能部门走出对节目认知的误区, 栏目调整思路, 打破舆论监督中对职能部门单方面追问和问责的固有模式, 让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幕后”走到“台前”、从“不敢说”到“主动说”。节目通过结合新闻报道内容, 开设访谈、专题等方式, 让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权威解读或发布与民生相关的政务信息, 积极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以《太仓南丁园小区违建群组污水乱排》报道为例, 王先生反映自家屋后有条污水沟, 居民都把生活污水排到里面, 环境脏乱差, 天气越来越热, 刺鼻的味道到处散发, 无人问津。记者到了现场, 联系到相关部门, 原来事情另有隐情。多年以前, 这个小区的污水管道已经改造, 不存在明沟排放和堵塞情况, 至于王先生反映的那条污水沟, 全是违章建筑惹的祸。南丁园社区是城中村, 以自建房居多, 不少居民就在自家门前屋后搭了很多小房子, 明沟里面的污水正是违建房屋出租后所排出的生活污水。社区人员也曾劝说过居民, 可在利益驱使下根本没人配合, 刚疏通又堵上, 社区人员也很头疼。经过记者协调后, 社区人员再次进行了疏通。针对这条新闻, 节目邀请社区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并与违建居民进行沟通。节目播出后, 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普及违建法律知识, 有关部门主动联合栏目走进社区进行宣传, 让居民认识到违章搭建的危害, 并就如何根本解决问题进行协调。

类似案例还很多, 原本大家都把矛头指向有关部门不作为, 通过栏目的深入挖掘, 真实呈现新闻背后的真相, 让误会化解的同时, 为相关部门赢得了主动权, 为百姓和政府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2. 明察暗访齐上阵。

一方面, 在日常节目中, 了解机关部门工作服务情况;另一方面, 栏目主动策划暗访行动。“百姓口碑榜”等活动, 针对各个职能部门办事窗口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工作效能等方面, 通过跟随普通市民走进机关部门, 亲身体验办事过程, 随机采访办事百姓, 询问满意度等方式, 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以2013年“百姓口碑榜”为例。在各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 记者跟随市民挂号看病、领取住房公积金、办理房产证, 体验验车上牌、办理户籍、乘坐公交等, 将现场通过暗访形式全程记录, 结合百姓口碑, 在栏目中播出, 起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一些部门将节目当作学习的教材。这样的监督形式, 能够更好地督促机关单位的作风建设。

3.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栏目所拍摄的每个办件都将进入纪委监督流程, 受理、转办、承办、反馈、督办、考核等各环节的工作程序都将一一追踪呈现, 太仓广电总台三环节把关, 市纪委效能办终审节目。对于一些暂时不能解决、较为敏感的社会矛盾现象, 《连心桥》设置“内参库”, 节目制作后, 不播出, 交纪委或者宣传部备存。

二、创新多元化平台, 拓展节目发展空间

许多电视问政节目创新意识不高, 存在模式固定、节目框架结构单一、缺乏亮点等问题。《连心桥》以多元化模式为突破口, 重点了解和分析节目所面向的群体的特点, 结合太仓实际情况, 将问政和民生新闻相结合, 打破提前收集信息、邀请部门上线、现场进行问答的传统方式, 通过新闻事件连接政府和百姓, 缩短周期, 提高效率, 加强针对性, 时效性强, 将问政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1. 渠道多元化。

一是开设热线电话, 24小时开机接听群众热线, 有问必答, 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与12345便民服务热线对接, 了解市民最新、最热反映问题, 通过信息平台寻找新闻线索;三是在微信平台建立连心桥账号, 设置了在线收听、在线投诉等通道, 广泛征集问题, 全天候受理群众咨询投诉。进一步满足群众诉求需求, 拓展投诉受理空间, 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四是通过户外宣传、《连心桥》社区行、节目宣传片、公益广告等方式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树立品牌形象。

2. 编排多元化。

栏目开设“连心现场”、“连心追踪”、“热点关注”三大板块, 每周五进行一周内容回顾。对于一些部门的政策解答和回复用游动字幕展示, 或者主动致电再次回访。栏目将关注的信息如教育、医疗、环境和社保等, 进行统计、归类、整合, 按时效性、关注度进行合理播出安排。

3. 关注多元化。

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积极关注国内重大事件和政策的出台。关注弱势人群, 通过媒体平台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帮助残疾人不出门购买年货”活动。

4. 合作多元化。

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紧跟事件进度, 直到事情落实解决。对于一些短期解决不了的, 或者职能部门不配合的情况, 节目组转交给市纪委进行督办, 定期与市纪委举行交流座谈会, 将监督情况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三、延伸“连心”效应, 打造社会广泛影响力

1. 主动深入基层一线。

线下互动是保障公众舆论监督的主要沟通手段。受到城市承载量小, 栏目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栏目将传统的大型“政风行风”户外行的做法, 改为适合自身特点的“连心记者行”, 通过部门访谈、走进社区、企业, 传递政府声音, 倾听百姓诉求, 不断拓展节目受众群, 强化延伸影响力。

2.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连心桥》栏目积极树立自身和机关、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举办公益活动, 带动企业、各部门单位参与社会服务。2013年夏天, 高温酷暑, 栏目重点关注高温下的从业人员, 策划“送清凉”活动, 慰问一线环卫工人、交警、城管队员、建筑工人;中秋时节, 策划“迎中秋”活动, 联合企业, 关注孤寡老人, 将温暖送到他们的手中。“有问题、找连心桥”, 已成为娄城百姓的一句口头禅;“通过节目, 找问题”, 已经成各部门勤政廉政的“穿衣镜”。

电视政风行风类节目面临许多挑战, 节目的作用也将不断改变, 由简单倾听民声民意向实现民愿、惠及民生转变, 由受理和解决问题的单一功能向传递解读、建言献策等多功能转变, 这些都是问政节目在发展中需要创新、思考的地方。

问政节目论文 篇2

第一、为政须有责任心,强化服务意识。这次电视问政,直指某些部门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存在较长时间的老问题,有的是刚曝露出的新问题。无论新、老问题,电视问政之后,面对群众的质疑、主持人的“拷问”,一些“老大难”问题便得到解决。于是我在想,为什么电视问政之前,这些问题迟迟解决不了,而在群众、媒体监督的“压力”下却迅速有了结果?这里面,恐怕最重要的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我们工作人员在平常工作中,就要责任意识强,敢于担责,办事不推诿扯皮,热情对待群众。这就反映了从政者具有执政为民的情怀。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事不避难、忠诚履责、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坚持每月深入到所服务的企业调查研究,协调指导工作,增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观念,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

第二、做事要有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有了责任心,便有了做好事情的精神基础。但只有满腔热情,没有攻坚克难的韧劲和能力,也是不行的。有些事情为什么落实不下去?有些工作为什么总是进展不理想?如果只是责怪工作人员没有责任感,不扎实工作,那倒是有失偏颇。因为有的同志工作热情是较高的,责任心也是较强的,只是工作的执行力还不够,工作的成效也就大打折扣了。一个人的执行力,实际反映了他工作的魄力、能力及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要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面对问题时不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束手无策。除此之外,还要有敢于硬碰硬、坚忍不拔的精神,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难过的“坎”时,更应如此。这个时候,如果咬紧牙关,挺一挺便过去了;如果心存畏惧,稍一松懈,便前功尽齐了,问题也就成了“老大难”。

问政节目论文 篇3

“电视问政”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公共新闻运动, 它是“执政者、社会公众借助电视媒体对公共事务展开咨询、讨论和协商, 并以监督、问责为取向的政治传播活动。” (1) 在中国语境中, 电视问政是作为民主监督的手段之一, 它既需要接受政府的领导, 以便促成问政效果的达成, 也需要遵循电视制作和播出的规律, 使得市民接受并积极参与。

自2002年郑州电视台首个电视问政类节目——《周末面对面》播出以来, 在一般市民看来, 电视问政节目仅是政府的“秀场”, 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然而, 近年来电视问政类节目却遍地开花, 借助新媒体所带来的技术便利, 成为民众监督政府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中产生较大影响力。由此, 我们必须思考:电视问政节目是否仅是政府的“秀场”或是确有实用?新媒体冲击下, 传播渠道的日趋多样化为电视问政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对市民监督政府行为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因此, 本文旨在从电视问政节目的传播渠道入手, 重新审视电视问政节目的渠道创新对问政效果的影响。

二、南宁电视问政与民主监督

“广播电视与政治向来有着密切联系, 特别体现在政治传播中, 广播电视与政治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2) 一方面, 政府可以借助电视媒体, 将施政方针、执政理念和服务成果告知市民;另一方面, 市民也可通过电视舞台表达自我的诉求, 对政府进行问责。在这个过程中, 问政节目成为公众监督政府的途径之一, 市民与政府在电视问政平台中互相沟通、协商, 促进政令下达和民意上传, 对违法违规的行政行为给予曝光和惩罚。

笔者选取南宁电视问政节目为研究对象, 这档以“百姓参与, 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为理念的电视问政节目, 从2014年3月开播以来, 在节目传播渠道上, 以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为主要窗口, 在南宁门户网站“老友网”上设立节目视频专栏, 并开通“南宁电视问政”微博、“南宁问政”微信、“南宁问政”APP和“南宁问政”百度贴吧, 此外还在“南宁政务信息网”以及南宁电台“1014频道”实时直播。一系列媒体传播互动方式的拓展和创新, 拓宽了市民的问政参与和问政效果的实现程度。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与问政创新

“事实和观点在大众传媒中流通, 集体政治性活动所依赖的共享信息亦在其中积累” (3) , 传媒渠道对政治性活动意义重大,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政治传播活动, 传播渠道的选择是其节目效果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 南宁电视问政的成功, 正是基于其丰富多样的媒体运作方式, 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运用和策略成为该节目迅速提升影响力的关键, 直接影响了南宁电视问政效果的实现。

(一) 全媒体协作实现问政效果最大化

电视问政节目主要以电视为传播平台, 但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指出, “截至2015年12月, 中国手机网民达到6.20亿” (4) , 显然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端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电视作为电视问政单一的媒体传播通道必须改变, 手机等新兴媒体需参与电视问政传播中。这使得多渠道传播成为南宁电视问政的必然选择, 以电视为窗口, 配合传统纸媒报道、电台直播、网站更新直播和社交媒体实时互动, 打造出全媒体协作的传播格局, 对于市民的问政参与以及问政效果的实现, 具有重要意义。

(二) 互动性新媒体提升公众参与

传统电视问政以电视为主要传播载体, 但单向传播的电视缺乏即时互动的传播效果。移动端手机的出现, 为实时沟通提供了便捷通道, 针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发现问题即可随时举报或提出建议, 真正建构了问政内容的互动性、即时性。通过搭建南宁电视问政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APP, 实现市民、媒体和政府三者之间的连接。同时在问政直播现场, 这种即时互动的方式, 也成为市民对问政事项表态的一种方式, 在线实时表达意见, 最终汇集为对官员回应的一种态度。

(三) 自媒体平台促成个性化问政表达

从理论上说, 在参政议政面前人人平等, 但考虑到名人的参政影响和参政效应, 名人参政的机会应该比平常人多。 (1) 南宁电视问政中, 该档节目制片人周军开通微博自媒体账号“八只眼周军”, 与市民互动问政议题和监督执政违法行为等。事实上这些人充当了“网络观察员”的身份, 他们一般是比较熟悉当地事务的居民, 并且是本地互联网社交圈中较为活跃的舆论领袖, 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又十分熟悉问政内容, 能够深化问政内容并引发网民参与, 将其互联网中的粉丝转化为电视问政的观众, 亦可将电视观众引导到网络中进行互动沟通。

(四) 新老媒体联手促成最大传播效果

南宁电视问政节目开播前, 南宁市委所属的党刊党报、市长专线和南宁政务信息网, 以及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南宁电台、电视问政官方微信与微博和“南宁问政”APP, 向社会广泛征集线索, 筛选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 归纳整理出本期问政的主题, 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共同发力, 确保议题真正贴近市民关心的生活问题。“全媒体的协调配合、多媒体‘联合作战’, 在最短时间、最广范围内, 引起受众关注, 微博、微信等开放式新媒体平台, 给参与者讨论、发言的渠道” (2) , 显然传播渠道多样化有利于拓宽市民问政途径和问政效果的达成。

(五) 线上与线下、本地媒体与地区外媒体的联合互动

“万人响应, 无人到场”是网络平台线上动员与线下实践的风险之一, 南宁电视问政将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形式拓展为问政参与的重要路径。同时, 它还在线下设立了55个“舆情联络点”, 收集民情民意, 并对网络舆情采取快速反应, 有效提升了线上问政与线下反应和解决问题的速度, 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此外, 电视问政作为区域性的电视节目, 其服务对象是本地市民, 但网络社交媒体能够迅速将区域性话题引入全国范围中讨论。为此, 南宁电视问政不仅开通了官方社交平台, 在问政现场还设立了媒体专区, 邀请地区外的媒体参与问政, 促成地区间的媒体联动, 这种本地媒体与地区外媒体的协作配合, 营造出电视问政最大的传播效果, 进而加强问政的监督力度。

(六) 社交媒体实现问政监督网络化

电视问政事后监督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手段, 上级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责令下级部门或者个人进行整改和惩罚, 如南宁市纪委在2014年7月专门出台《南宁市“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反映问题督查问责办法》;二是舆论手段, 通过媒体的持续性追踪报道, 督促整改部门或者事件的解决。其中, 监督网络化是南宁电视问政监督机制上的新特点。南宁问政中, 市民可以通过热线、直播网站、微博评论、微信后台留言和南宁问政APP对问政问题进行实时反馈, 尤其在微博和微信上的互动式监督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种互动既可以深化市民对问政事件的深度了解, 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将电视问政引申到网络问政, 扩大了问政的广度和深度。

四、结语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各类社会抗争事件频发, 电视问政作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产物, 以新老媒体为桥梁架起了“官与民”沟通的新平台, 一方面能够借此监督政府行为, 约束政府权力, 防止权力寻租与腐败;另一方面市民可增强对政治或者政府的监督, 并提升自身的参政意识与能力, 最终达成“拓宽受众的参与方式, 增强与观众的互动。” (3) 在南宁电视问政节目的传播过程中, “互动式传播渠道、整合式传播策略和网络式问政监督”促进了问政效果的实现。

首先, 互动式传播渠道拓宽了市民参与电视问政的途径, 官民沟通更加及时、便捷。面对电视媒体单向传播的不足、电视受众日益固定化、年轻群体对网络日益热衷的现实, 单一媒体已经无法满足电视问政对于广度和深度的要求, 电视问政全媒体化不仅是趋势所在更是效果所向。因此, 拓展传播渠道尤其是互动式传播渠道途径是势在必行的策略。

其次, 整合式传播策略扩大了电视问政的效果, 形成了对问政事项解决的舆论压力。线上与线下串联,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整合以及本地媒体与地区外媒体的联动配合, 在扩大南宁电视节目影响力的同时, 增强了对南宁公职人员违法乱纪行为的监督。而这种整合式的传播策略, 超越了本地媒体区域性限制, 在联合报道传播中形成了舆论影响, 进一步提升了本地市民的关注。

最后, 网络式问政监督手段, 为普通市民参与问政提供了便捷通道, 同时让市民监督成为一种常态化方式。市民能够在官方微信、微博和手机APP平台对官员的回答和表达进行评价,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官员的敷衍式许诺和表演式问答。当进入纠正和整改阶段后, 网络式监督手段显得更为重要, 它弥补了政府自我纠正和整改过程中的“盲区”, 减少了市民监督的流程, 丰富了监督方式, 确保了问政效果真正兑现。

摘要:旨在对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 (以下简称南宁电视问政) 的传播渠道创新方式进行梳理, 并探讨电视问政类节目的传播渠道创新对问政效果的影响, 反思电视问政类节目在促进市民参政议政热情、提升官民互动和增强民众问责能力上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问政,传播渠道,新媒体,问政效果

注释

1 葛明驷、何志武:《电视问政十年:文化效应与反思》, 《中州学刊》, 2015年第3期, 第168-171页。

2 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168页。

3 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 新华出版社, 殷祺译, 2015年第2版, 第21页。

4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6年1月) 》, 第1页。

5 (1) 陈鲁民:《参政议政与“名人效应”——从巩俐委员缺席谈起》, 《同舟共进》, 2006年第5期, 第17页。

6

问政节目论文 篇4

何为电视问政?电视问政即是一档直播节目,其形式是有普通民众当场质问政府官员关于社会安全、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的问题,由官员现场解读并将问题进行解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行动是尊重百姓,才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戴。电视问政,是一种以媒体为载体的舆论监督形式,有威力,是治庸、治懒的好方式,是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创新之举,有利于促进官员到群众中去,让官员体会百姓的冷暖,进一步增强官民的“鱼水情。

岳阳是继郴州之后全省第二个开展电视问政活动的地级市。2014年4月24日晚八点半,一档由岳阳市委宣传部、岳阳市电视台主办的“电视问政”栏目开播了。

节目持续了二个半小时。通过暗访短片看到,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就食品、药品等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安全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现场问政单位有岳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三位局长。到场的媒体、岳阳日报、岳阳新闻网、人大代表、网友及台下相关单位的观众等。通过短片事实,大胆提问,直面问题,主政领导,毫不含糊。不回避不逃避,敢于担责,承认不足,积极整改,均答应立下时间表为预期,以行动结果为满意度。真正实现了对话互动、代表提问直白,专家点评到位,官员脸红、冒汗。实现了以行动见成效的诺言,取得良好的效果!

“电视问政”不是官员作秀,不是在搞花架子,形式主义,而是顺应了民众的所需所求。通过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改变干部工作作风,亲民务实,注重民生,服务民生。架起民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岳阳市“电视问政”能够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直面问题。对问题一针见血,有暗访,有回访,问题单位有回复。官民互动,良性循环;秀美岳阳,民本共享。

通过群众参与、群众评说、群众监督,在阳光公开的平台上,我们的政府干部,虚心接受群众的询问,找问题,查责任,郑重地向人民承诺自己的职责。这种公众参与监督,现场进行承诺的方法,对于促进政府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必将取得明显的成效。人民的公仆,只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行动上尊重人民群众,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电视问政,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的创新之举。因为是首次举办,在记者选题、暗访拍摄、现场组织上,节目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但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投入,看到了民意代表的亮丽风采,也看到了新闻记者的责任和传统媒体宝刀不老的力量。从岳阳全面深化改革和民主进步的深远意义上来说,电视问政——演播厅里的干群互动,这是城市文明的进步。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然而,热闹之中也有隐忧。有人担心,时间一长,观众审美疲劳了,干部学会应对技巧了,电视问政还能问出真问题吗?有人疑虑,干部在节目现场斩钉截铁,出了电视考场能不能一条条落实?还有人质疑,为什么非得上电视才能解决,平时干什么去了?

种种疑问,说明电视问政虽然是一剂猛药,但改作风、抓实干的治本良方还有待继续探索。高收视率、社会热议的“眼球效应”之下,虽然给干部造成了不小压力,但节目播出总有时间和频次的限制,面对复杂而漫长的现实工作,舆论压力难以持久,电视问政不可能包打天下。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台上流汗、台下逍遥,那么电视问政难免成为一场政治秀,火爆背后加剧着“不曝光不干事、一曝光就解决”的路径依赖,老百姓就会越问越生气、越问越失望。

作为一种新的干群互动形式,大家把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民生问题问政公堂,能够增强干部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也有利于进一步维护和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显然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新形势下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个平台,它给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体现了民主的进步。从中看出了市委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心和效果。

一个城市政府在特定时间内的配置资源总量和治理能力是有限的,指望它能解决老百姓关切的所有问题极不现实。电视问政极易成为电视切糕,违背资源分配的预算法治。电视问政所涉及的很多问题有着很复杂的面向,有的可能涉及机制问题,有的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的职责分工问题,还有的甚至可能涉及整个行政体制。

谈如何做好问政类新闻直播节目 篇5

1如果直播的天平可以倾斜,应当选择弱势方

在公心的前提下,这种倾斜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例如,在问政类新闻直播节目的播出过程中,当某个职能部门的领导说官话套话时,主持人就要打断他;当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明显罗嗦或者漫无边际时,主持人不要贸然打断,而要以诸如“这位听众朋友,这样吧……”等商讨式的语言予以疏导、点拨,以使观众尽快切入正题,说出他要说的话。如果带入明显的不耐烦和责怪语气,受伤害的不是这一个听众,而是一群听众。

当然只是说话礼貌是不够的,不仅要说百姓的话,更要替百姓说话。由于文化、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反映问题的百姓很多时候说不出真正想说的话,这个时候主持人的归纳总结,甚至是引导性的提问都是有必要的。

再如,当一件事情比较费事时,职能部门可尽量自己做工作,给百姓方便。因为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有车,有办公电话,相对来说,办起事来更为便捷。

这种倾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心里装着百姓。要想让老百姓关注自己节目,首先得相信百姓是有辨别能力的。

2现场采访的技巧

新闻直播节目中如何采访?如何提问?这其中,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地一问一答,那就什么人都可以上节目了,更不用谈节目质量了。例如,在一期教育局主要领导走进新闻直播间的节目时,一位家长反映某校乱收费。当时,我们电话连线到了该地区教育局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对学校乱收费的情况进行了合理化解释。但根据以往的采访经验,笔者感觉事实并非如此。于是我马上将话接过来问市教育局领导,这种收费是否合理。市教育局领导说在某个文件中曾明令禁止。回过头来,笔者又问该地教育局领导不知道这个文件吗?他支吾半天,答不上来。其实在他进行解释时,笔者已经开始质疑他解答的真实性,咨询市教育局只是要从第三方的角度驳斥他的狡辩,再问该地教育局是否知道这个文件时,无论他怎么答都很难自圆其说了。这就是质询改变问题结果的鲜明事例。

有时听众反映的是自家的个别事情,但主持人要想到这个问题可能别人也会遇到,需要在直播时由点及面的提出问题。如天然气公司铺设管线影响到一位居民的出行,笔者会分几个层次提问:首先问如何解决这位居民的实际困难,然后问全市铺设管线回填的基本情况,并在倾听情况时捕捉新的问题,直至把这个问题一次性说透。

这是几个简单的例子,在直播节目中,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即兴的现场采访,以一个小时的节目接听20个问题为例,一期节目就是20次毫无准备的现场采访。哪些问题有深入的必要,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深入?笔者认为,这也是一次次的考验,考验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逻辑能力、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而且直播的状态下没有重问的可能,没有修改的余地,只能对不能错。

3倾听是一种尊重

问政类新闻直播节目,特别是热线投诉类节目,正是为了使听众有一个可以与嘉宾面对面交流的桥梁,所以在直播时,不要轻易地打断听众讲述。着不仅是对听众的一种尊重,更是满足百姓话语权的一种实践。无论是哪一种监督,都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直播因为其舆论监督的特殊性更是如此,既要考虑直播效果,也要顾全大局。例如,在直播遇到两难的情况下,笔者往往选择沉默,也就是为节目留下一段空白,这个时候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方便说或不能说,此时,笔者把这段空白的时间留给嘉宾,让他对自己的话反省;把这段空白的时间留给听众,随他去仁者见仁、思绪万千。

4能动性地引导正确舆论

在引导正确舆论中,问政类的新闻直播节目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虽然不宜过于鲜明地表明自己可能引起争议的观点,但完全可以运用倾向性的语气和语言,让听众感知你的观点。这样既影响了听众,又不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节目也不会失去灵魂。例如,在一期关注全市自来水水表出户改造的节目中,当直播间里的领导对听众反映的问题不以为然,竟然说出:“你不是没反映吗?你反映了我就解决了!你听明白了吗?”这类不负责任的话。于是笔者说:“您的话这位听众听明白了,但我不知道这位听众的话您听明白了吗,但我想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把这位听众和您的话都听明白了!”这段说有点拗口,但播出后,同事们告诉我软刀子伤人也解气。

问政节目论文 篇6

1 电视问政节目在社会中的传播规章制度

电视节目的社会性质回归到群众实际生活中, 将节目内容从政治宣传和娱乐性方向进行一定的取舍, 让节目内容更贴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电视台具备经济宏观职能, 让许许多多存在于媒体里面的商品都披上了商业气息化、娱乐气息化的外衣, 这些遭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电视问政这个崭新的节目刚好将这种太过于商业化或者政治化的电视节目内容进行了中和的发展, 充当了一个中间人的角色, 使得电视节目焕然一新。

中国电视媒体传播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管理领导制度, 各级领导部门是电视新闻媒体中的决策者, 电视新闻传播的管理制度是各个部门进行的全面管理。中央电视媒体部门主要负责全中国的电视媒体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级以上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该地区的电视新闻媒体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电视新闻媒体中播报的每一个事件都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检查, 对那些长期存在负面消息和引诱性宣传广告的媒体进行一定的监管, 保证电视新闻媒体工作环境的纯净度。在电视新闻媒体中各种节目主要依靠及时有效的传播技术进行报道, 因此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对电视媒体的传播最终效果起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电视问政节目在报道时必须选择出一条贴近当地人们民心的实际性话题进行讨论, 该话题的讨论必须体现出人们的真实性心理, 在讨论环节中一些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 从而使得电视问政节目在播放时受到人们的认可。

2 电视问政节目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优势

针对网络平台和微博论坛中出现的各种询问, 电视问政节目更能为群众搭建出一个很大的桥梁, 使得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得到落实和解决。电视问政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 都连喝道当地相关的电视媒体进行了很多的报道, 这些电视媒体都课开设出了一些相应的方式来对该节目的报道, 为该节目的传播速度提供了很到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丰富了该问政节目在传播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对实现问政节目的传播有着很大的发展意义。

电视问政节目的播出收到了高度的评价和重视, 同时也满足了许多群众对电视节目的接近和收视习惯的增加, 使得该节目的收视率大大增加。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同时该节目在播出后广泛收集来自各大平台中群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因电视问政节目具有群众广泛的监督评价机制, 在短时间内就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反应, 各大新闻媒体都对电视问政节目的录制现场进行了转博, 各大媒体对电视问政的报道使得该节目具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媒体平台, 并不断的吸引群众的注意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积极参与兴趣。电视问政节目在现场直播中, 由于直播的过程和主要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是同样进行的, 因此电视问政节目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而这种不确定因素正好增加了电视问政节目在播放中的信息存储量。对于观众来说, 电视问政节目内容的增加, 不仅科技激发出对该节目的观看欲望还可以获得最终结果的一种盼望, 因此, 问政节目在直播过程中就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提供出了比较大的心理接受能力, 这些增加的信息量有时候都超过了问政节目内容的提前安排, 使得问政节目的信息量逐渐发生着变化, 也因此在内容上进行着扩充。

3 电视问政节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来的作用

电视问政节目在社会管理中促进了群众在政治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 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提高关注自身的权力, 促进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群众不在是以前思想和行动上都处于离散的状态中, 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社会公共事务建设活动中来,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理性化发展, 每个群众都积极地参与到精神文化建设中来, 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飞速发展, 带给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机遇, 电视问政作为当下社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的注入。

电视问政节目在媒体价值和媒体工具使用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融合, 使得两者的关系的相互促进发展, 密不可分, 电视问政节目从群众贴身利益出发, 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人民群众遇到的难题, 让群众即是这些问题的提问者也是一个城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中的监管和贡献人员, 以电视台问政节目为主流的新闻媒体的发展从本质上流露出对群众的各种方式的关爱, 这就是电视问政在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创新型社会管理中带来的价值作用所在。电视问政节目的开设, 带动了群众积极有秩序的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把每一项优惠的相关文件都科学合理、及时的落到每一个群众的手中。电视问政节目在录像播出时、实际情况录像播出和现场面对面播出这三种方式下有秩序性的进行着, 在电视媒体问政节目结束后电视工作者针对播出的事件中提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一定的回访, 保证这些现场直播的问题解决得到及时的处理, 并且处理的妥当和有效, 从而提高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办事效率的速度, 促进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来。使得电视问政这一期节目逐渐变成全国家喻户晓的一个著名的节目, 除了本地新闻媒体的宣传帮助外, 其他地方的电视媒体也要进行相关的报道和关注, 加快中央电视台对该节目的报道和肯定步伐, 使得电视问政节目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发生着变化, 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指导该节目的存在。

4 结论

笔者通过对电视问政节目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带来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该问政节目在各大网站和媒体中都收到了很好的口碑, 因此该问政节目具有一定的节目改革性质、符合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 让人们之间有了面对面的交流, 促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让每一个人在城市建设中都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带动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的大面积增加, 如果让电视问政节目能长期如此的发展下去, 肯定会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好的作用。

摘要:随着各大电视台相继播出的电视问政节目相继问世, 为单位管理人员和群众之间提供了一个直接对话的重要方式, 该方式围绕城市在创新管理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管理者与人们的对话, 体现了单位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和积极参与。电视问政节目在权力威力方面、公众信誉方面、舆论导向以及科学技术下多媒体技术之间的互动等方面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优点, 让人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提高单位管理者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带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电视问政,节目,创新社会管理,功能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奇.电视问政:建设性监督的特点与趋向[J].中国记者, 2014 (6) .

[2]胡桂林.电视问政: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武汉台“电视问政”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记者, 2014 (2) .

[3]葛明驷, 何志武.电视问政十年:文化效应与反思[J].中州学刊, 2015 (3) .

浅析问政类节目中的话语打断现象 篇7

这几年, 电视问政节目引人关注。演播室里, 市民现场反映、媒体暗访曝光、各级领导表态回应, 节目的整个过程体现了政民之间的互动性, 媒体在其中起着搭建桥梁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当今全媒体时代, 一些地方问政节目实现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融合传播, 社会关注度更高、品牌知名度更响, 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主持人打断嘉宾话语的目的

在问政类节目中, 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访谈, 直播现场有来自第三方 (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途径的百姓参与) 的问题, 媒体起的是沟通桥梁作用, 搭建一个平台让双方进行对话, 而主持人的作用是引导双方顺畅对话, 引导节目顺利进行。在这里, 主持人和嘉宾之间除了一般访谈节目所具有的合作性交流之外, 有时还会存在一种见仁见智的交锋, 会就事实真相、矛盾根源、法律政策、部门职责做一些辩论和交流。主持人打断嘉宾的话语主要出于以下目的:

1. 控制节目时间, 避免节目拖沓

这类节目由于能和职能部门直接对话, 百姓期望值高, 节目中经常会反映一些难点问题, 回答这类问题有时确实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也不是简单表态能解决的, 节目中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经过、历史原因、复杂现实、部门分工、法规依据、曾经做的工作、现今面临的困难等等, 都会被一一罗列,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让嘉宾尽情发挥, 可能一个问题就要占用大量时间, 所以主持人要适时打断, 在枝枝杈杈中厘清最关键的环节, 避免在琐碎细节上纠缠。

2. 直面百姓问题, 避免答非所问

走进直播室的嘉宾有时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 可能会回答不确切、绕弯子、避重就轻, 不愿触及某些问题, 这时需要主持人适时打断, 重复或强调某个问题, 让嘉宾回到正题, 该承诺的承诺、该行动的行动, 如果暂时解决不了, 也应摆事实、讲道理, 取得大家理解。

3. 保证节目顺畅进行, 帮助嘉宾顺利表达

直播中, 有时嘉宾一时语塞, 在某个词汇的斟酌上出现停顿, 主持人要及时接上;嘉宾用词过于专业, 普通市民理解可能有困难, 主持人打断发问, 让嘉宾加以说明解释;嘉宾一带而过的某句话里隐含丰富信息, 主持人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这些情况下, 主持人都有可能打断嘉宾, 行使自己的话语权。

二、主持人打断嘉宾话语的方式

问政类节目中的嘉宾是各级政府领导, 在节目中他们要面对百姓各种各样的提问, 有些问题免不了有“火药味”, 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讲话和日常工作的讲话是不同的, 而且直播现场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 来到这里, 他们的潜意识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语言表达可能会和平时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顺畅度。主持人在引导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打断方式:

1. 补充追问型打断

当主持人未听清或未理解嘉宾某个词语、某个观点的时候, 及时打断, 让嘉宾进行解释、阐述, 或是某个问题主持人觉得嘉宾说得不够深入、不够明白, 对其中容易引起疑问或能激起观众兴趣的部分进行追问, 使话题深入, 避免话题浮于表面。

2. 归纳总结型打断

一般在转换话题时使用。有的嘉宾能说会讲, 遇到熟悉的话题很容易滔滔不绝, 而整个节目有一定的时间分配、节奏进度, 如果嘉宾的一些讲述过长, 需要打断转入下一个问题讨论;有的嘉宾不太善言谈, 容易翻来覆去兜圈子, 也需要主持人打断进行新的引导。这时, 主持人可以对嘉宾讲话进行简短的总结归纳, 顺势将话语权转到自己一方, 结束当前话题, 再开始新话题或另请嘉宾发言。这种打断比较委婉, 不那么生硬。

3. 辩论质疑型打断

主持人对嘉宾的一些观点不能认同, 提出质疑。问政类节目中, 这类质询、交锋往往是节目的一大亮点, 这类问话, 能体现主持人对政策法规是否熟识、驾驭节目思路是否清晰, 尤其在一些嘉宾不愿正面回答问题或是牵扯多部门职能易推诿扯皮的情况下, 主持人要果断打断, 这也是最体现主持人功力的一类打断。例如, 2013年武汉一场电视问政, 针对暗访短片中一豆制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说:“办证不需要多少钱, 主要是打点”, 主持人问嘉宾:“什么叫打点?谁打点?打点谁?为什么要打点?”嘉宾回答:“我觉得这个企业不具备生产条件, 或者说降低了生产条件。生产豆制品是需要有标准的……”此时主持人打断了他:“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不要用这样的回答‘打点’我。”这个打断就非常及时, 有了这个打断, 才有了后面的正面回答。

具体打断时, 主持人可以依据不同情况先发打断信号, 再提问或直接插话打断。可以发出的打断信号有多种, 比如直截了当对嘉宾说:“对不起, 我想打断您一下”, “我可以打断一下您吗”或是“等一下, 您刚才说到了……”也可以使用感谢性的词语来打断, “好, 谢谢您的观点!”“谢谢您的解释!”这样礼貌性的语言, 一方面是对嘉宾的尊重, 一方面也有结束感, 紧接着主持人就可以转换话题, 便于节奏的掌控。

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中, 什么地方插话、什么地方打断, 并不能事先设计好, 插话、打断的时机也往往稍纵即逝, 所以在对一些内容补救、说明、强调时, 主持人可以直接就相关内容插话发问, 在一些有交锋性的环节中, 常常会不发出打断信号而直接进入话题。

三、主持人打断时机的选择

问政类节目中, 接听热线也好、嘉宾回答也好, 是由密集的语言信息组成的, 即使某些话题是预先策划的, 现场发展也会有很多是即兴的、不可预知的因素。都说节目中主持人打断嘉宾的话要得体, 但什么是得体呢?日常交谈中如果说话中途被人打断, 会觉得对方不礼貌、不尊重人, 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 所以不随意打断别人谈话也是一条基本的社交原则。在问政类节目中, 控制节目时间也好, 保证主题推进也好, 打断都是为了保证节目的顺畅进行, 但在嘉宾言谈话语间打断会有一定的冲突性, 为了减少这种突兀和不礼貌, 时机的选择显得很微妙。

一般情况下, 选择自然停顿时打断嘉宾的话, 也就是嘉宾一句话说完、下一句没说时, 或嘉宾在思考, 出现“嗯”“啊”等语气词, 即出现气口时, 比在嘉宾说到一半时硬生生地打断要柔和、礼貌得多, 若再适时地总结一两句就显得更为自然。

在嘉宾讲话过程中, 主持人可以将一定的语气词———“嗯”、“对”、“是”之类的词语插入在嘉宾的讲话间隙中, 一方面是对嘉宾讲话的呼应, 给予对方自己在聆听的信号, 表示理解、赞同、礼貌等信息, 增强对话的融洽气氛, 一方面也是为随时打断做好铺垫。

尽管打断是必不可少的, 但主持人一定要准确判断对方所言, 不要草率地猜测和推论对方想说些什么, 造成还没有把对方所想表述的意思全部听明白就打断嘉宾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容易给听者、观者和嘉宾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四、得体打断的其他因素

1. 得体打断的前提是认真倾听

在问政类节目中, 主持人和参与受众、嘉宾的对话不是界限分明的一问一答, 而是充满了交织和变数的, 因此要想说好, 就先得听好。主持人的听, 其实是一个现场编辑和思考的过程, 在倾听的同时, 可以进行话题的衔接、贯穿、深入、转换, 在嘉宾一时语塞的时候给予提示、铺垫, 当嘉宾滔滔不绝、阐述过长时, 要适时承上启下、转移话题, 当嘉宾和参与受众争论时, 要能够控制局面。

2. 无论是何种打断, 态度都要礼貌平和

无论是追问、总结、质疑还是辩论, 打断嘉宾时, 态度都一定不能居高临下、咄咄逼人、自以为是。问政类节目是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不会始终一团和气, 而需要犀利的角度和交锋, 但角度犀利不等于态度犀利, 犀利的问题也可以用平和的态度绵里藏针地追问, 这和尊重嘉宾是不矛盾的。

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里有时会用超过对方音量的话语把对方压下来去抢话, 而在问政类节目中, 这种方式不适合使用, 即使在辩论型的打断里, 一般也不宜出现高声大嗓抢夺话语权的情况。

3. 主持人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意识地避免让嘉宾唱独角戏

主持人的提问对于节目的质量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主持人自己对所提问题要有分析, 提问的角度要小, 要具体, 嘉宾的回答才会有层次、有段落, 要避免提一些对谁都能问的笼统话题, 诸如“这个问题您怎么看”之类的, 否则嘉宾可能会洋洋洒洒, 自成体系, 主持人只有听的份, 打断起来也较为不易, 而如若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 一问一答间主持人就自然掌控了节目的进程。

4. 预设时间让打断顺理成章

主持人在直播时, 对时间的控制必须做到心里有数, 如果在节目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需要加快节奏, 或临近尾声所剩时间不多的情况下, 在嘉宾回答之前可以用语言来提示嘉宾必须回答简洁、直入主题。例如, “您能不能用一分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您简要地作个回答。”这样可以提醒嘉宾挑最重要的说, 尽可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到时打断也显得顺理成章。

总之, 打断的目的是为了让节目更好地延续, 有时是对方的话不够简洁, 有时是对方的话不到点子, 有时是不能认同对方的观点。巧妙地打断是问政类节目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 作为拥有率先发言权和分配发言权的主持人, 对话语权的掌控不能粗暴, 看似一个简单的打断, 用得不好, 生硬、突兀、没礼貌, 嘉宾就会不买账, 观众、听众也不认可, 这是主持人驾驭节目能力的重要体现, 与职业素养、人文修养等息息相关, 既需要对直播现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做出恰当的综合判断, 也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摘要:近年来, 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呈蓬勃发展之势, 节目过程体现了政民之间的互动性。在问政类节目中, 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是重要的环节, 从礼貌的原则来说, 似乎不应随意打断嘉宾的话, 但出于掌控整个节目的需要, 打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打断的巧妙与否, 体现了主持人的功力和素质, 也会影响到对节目的评价。

关键词:问政,打断,得体,主持人掌控

参考文献

[1]周静.访谈节目主持人言语打断现象分析[D].暨南大学.2010-05

[2]匡小荣.口语交谈中的话语打断现象[J].修辞学习.2005-07

问政节目论文 篇8

1纪委推动让问廉节目坚守党性原则

问政类节目所问的对象是执政的主体和执政行为, 这与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对象是一致的, 问有询问、责问、质问和拷问, 但单纯的问问题也许只是热闹一阵, 畅快一下, 问, 靠什么来保障, 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 遵从党章的要求执纪, 执纪靠什么实现监督, 监督靠什么保障问责, 问, 问责是问政节目的关键, 更是纪委监督执纪的要义。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切身感受到, 问政节目因为有纪检监察机关等部门的推动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也才能真正发挥问的作用, 而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推动问政类节目, 既是节目问好政的重要保障, 更是纪委履行职责的主动担当, 在推动谋划中要抓住三点。

1.1紧扣中心选准主题

我们坚持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哪里, 就把阳光问廉的监督触角延伸到那里, 以推动责任落实倒逼工作落地。三年来关于脱贫攻坚, 开播了“正风肃纪扶贫攻坚”, 关于政务服务开播了“办事难不难, 请听百姓言”, 关于惠民政策开播了“问民生事圆百姓梦”, 关于依法治市开播了“法制阳光专项行动”, 关于从严治党开播了 “铸利剑正风纪”等等。

1.2紧盯问题落实责任

问政类节目关键在围绕主题, 找准问题把准症结。问准对象, 难点在聚焦责任, 厘清责任落实责任, 纪委牵头推动问政类节目, 就是聚焦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不力的人和事。各个明晰责任, 层层传达责任, 积极压实责任, 把曝光的每个问题问准问深问透, 把梳理的每份责任落地落根落实, 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让被问的官员红脸出汗, 让群众的诉求务实解决, 让干部的作风持续好转。

1.3正反典型鲜明导向

问政节目既要直面问题, 又要针砭时弊, 要强化正反事例的对比, 既树标杆立榜样又封底线明规矩, 通过电视短片生动形象润无无声的告诉党员干部和群众, 什么该做, 应该怎样做, 什么不该做, 《阳光问廉》通过挖出具有多发性、 易发性、普遍性的问题典型, 寻访具有引领性、代表性、示范性的先进典型, 曝光典型解决问题树立标杆带动风尚。 如2015年我们通过选出优秀第一书记熊正平, 同时又曝光干部结队帮扶走了样, 扶贫扶助资金送了礼等典型的负面问题, 推动全市调整了第一书记130余人, 引领带动全市住村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脱贫攻坚。

2全媒直播让新闻媒体汇聚监督力量

未来监督官员举起摄像头的不仅是也不能只是纪检监察机关, 更需要媒体的参与, 群众的动员,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格局。 一是作风问题需要全媒监督。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 党中央对作风建设紧抓不放, 党风政风为之一兴, 但是一方面作风问题本身具有普遍性、顽固性、 反复性, 另一方面一些四风问题开始隐性变种, 如公款吃喝向会所机关食堂隐性, 大操大办宴席敛财, 转变为分批次、 分时段、分地点操办, 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纪检监察机关, 一个案件一个案件的查, 一次行动一次行动的检查, 难以形成压倒性的态势, 必须依靠媒体的专业队伍发现问题, 依靠媒体宣传阵地强力曝光, 依靠媒体的畅通渠道带动群众, 真正警醒党员干部。二是群众监督需要全媒带动。问政不是新名词, 老百姓自古就有问政的传统, 从尧舜时代到到西周的汉代再到宋代等等都是问政的工具。 当前群众不仅可以通过来信来访的方式投诉取访, 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贴反映问题, 但是由于办理时限过长, 办理的主体不明, 有所顾虑不敢写真名等等, 群众对问题的办法不直观有距离不满意, 进而对其监督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阳光问廉》通过将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曝光, 面对面问责任主体, 问整改措施, 问完成时限, 群众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 短信、微信、QQ等进行互动参与, 及时爆料打通群众参与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真正让群众信任监督, 愿意监督, 敢于监督。三是巴中故事需要全媒传播。巴中作为一个老区, 山区贫困地区也是劳务输出大区, 每年近100万人外出务工,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全部覆盖, 我们通过建立电视频道、电台频率、网站专栏、手机APP等全媒直播平台, 通过正反事例对比的宣传模式, 真正让关心关注巴中的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 知晓党委政府要做什么, 在做什么, 党员干部作风怎样, 转变如何, 经济发展怎样, 变化如何, 全域讲好巴中故事, 集中宣传巴中的正能量。

3麻辣问点让两个责任层层压紧压实

问政节目论文 篇9

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 而赖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娱乐功能。任何电视节目都离不开这四个功能, 特别是第四个功能, 电视问政也不例外。波兹曼在他的书中提到:“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 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而且我们还不能过于指责那些把新闻节目作此定位的人。”[1]虽然波兹曼这么说有些过于悲观,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人们观看电视的初衷是为了娱乐放松, 而不是劳碌一天后在电视机前接受教育, 进行自我反思。《法制讲堂》是一档将一些犯罪故事拍摄成故事片, 通过故事来讲解法律条例的节目。观众观看此节目是为增加法律知识还是为节目中比电视剧更加精彩的故事所吸引?观众是为了精彩故事而来的, 如果你问他们, 故事中的人物违反了什么法, 第几条?他们一定哑口无言, 但对于故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观众都能明确分辨。不可否认, 《法律讲堂》确实是一档好栏目。所以, 我们已经认识到节目的关键不在于提供娱乐性的内容, 而是将内容以娱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主持人

主持人是一台节目的顶梁柱, 主持人的风格决定了节目的风格。如果主持人总是紧绷着脸, 语言谨慎严肃, 那么他只会成为严肃知识分子的典范。如果他全程都满腔怒火, 义愤填膺, 那么他也只是正义的化身, 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但电视问政不是批斗官员, 主持人一味站在民众一边, 不分青红皂白, 声讨官员, 看似痛快, 实际上是愚蠢的。这不是主持人的幽默, 而是滑稽、可笑, 也是不会被喜爱的。

杰伊罗森教授提出公共新闻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能够看到这些社会问题, 还要让人们学会如何应对, 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终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保护意识, 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这就意味着, 主持人首先要成为杂家, 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因为新闻是不可预见的、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如住房问题、环境问题、养老保险问题、教育问题等, 一切都有可能成为问政的内容。主持人不仅是官方和公众之间的一个纽带和沟通的中介, 还是公众思想的方向盘, 所以必须站在观众之上, 才能比观众看得更远。

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之后, 主持人还要学会幽默。幽默不是娱乐官员、取乐民众, 而是一种语言技巧。说一两句幽默的话并不难, 但要形成自己的幽默风格并非一件易事。曾经一位地理老师在讲到著名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时, 为了让学生记住这四个由感叹词、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拼凑的奇怪地名, 故意将整个名字断开, 读成“耶~ 路撒冷”或者“耶路撒, 冷!” (搭配他幽默的语气) 。因此, 在多年后, 笔者仍能牢牢记住这座宗教古城的名字。好的节目“它需要的是掌声, 而不是反思。”[1]

二、音乐

音乐在电视和电影中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制造一种主题需要的情绪。如果没有音乐, 节目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主持人的身上, 主持人如何的声情并茂也不一定能打动受众。例如, 《新闻联播》除了开场和结束, 没有任何音乐, 难以带动受众的情绪。

试想, 在新闻节目中, 当民众声讨雾霾严重时, 在茫茫雾霾中加入一个翻着跟头的孙悟空, 再配上《西游记》主题曲, 或许意境就会完全不同, 观众一定不会吝啬他们的注意力。而在官员几次三番答应负责到底并鞠躬致歉时, 将画面放慢, 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情景又将是何等悲壮, 或许这样的致歉更有感染力。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 宾夕法尼亚的公立学校曾经把要学的科目都唱给学生。而在此之前, 儿歌就把一些文明礼仪、生活常识通过歌曲的形式唱给小朋友, 唱歌的形式能让小朋友更快更牢的记住这些知识。同样, 红歌赞扬革命先驱,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情歌寄托对爱人的感情和思念。歌曲总是要承载一些感情, 在电视问政节目中, 将民众对官员的要求和期望唱进歌里, 或许能让官员更好地记住他们的任务。如果一个严肃的电视问政节目正在大合唱, 观众应该会忍不住多停留一会儿。

三、微电影

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 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鲜的事物, 总是想一探究竟。在电影的宣传中, 电影正式上映之前通常会有各种版本的预告片, 吊足观众的胃口、引起观众的兴趣。而笔者想说的正是为一本正经的电视问政节目拍摄一个“预告片”。

微电影广告, 是为了某一产品或品牌的宣传, 采用电影的手法拍摄的具有故事情节的短片, 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目前问政节目的视频资料还是一些民间调查走访, 如过期食品仍然继续出售、乱倒建筑垃圾等。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受众身边, 已经不足为奇, 无法满足受众“挑剔”的眼光。受众希望看到更新鲜的、更有震撼力的东西。微电影广告, 短小精悍, 短短的几秒钟就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引发受众主动思考问题。

例如, 一个国外的微电影公益广告:不要对女性使用暴力, 即使你手捧鲜花。影片中分别采访了五个7岁到11岁不等的小男孩, 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对他们进行了解, 然后请一位漂亮的小女孩分别站在他们面前。当采访者让他们摸摸小女孩时, 小男孩们都表现得很开心。接着, 采访者要求他们打小女孩, 小男孩们都面露难色表示“no”。他们说:“不可以打女孩子”, “我反对暴力”, “上帝不希望我们打别人”, “不可以打女孩子, 即使你手捧鲜花”。短短的三分钟让人震撼, 胜过主持人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

住房问题是现在热议的社会问题。在问政节目中, 视频资料仍然是一大串数据:目前北漂年轻人有多少计划买房;全国房价增长了百分之几个点;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买房者....... 这样的大数据对于观众来说只是一串没有情感的数字而已。但如果我们将“为省钱, 爸爸带着女儿睡桥洞”这样的真实故事拍摄成一部小小的电影, 观众一定会泪流满面, 深切体会到住房问题着实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四、热门话题

“媒体报道什么, 受众就关注什么”, 这是麦克卢汉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于是, “热门话题”出现了。热门话题是将一些媒介希望受众重视的新闻话题主动推送到受众眼前, 而不是让受众主动去搜索这些新闻。微博“热门话题”自出现以来一直炙手可热, “能在热门话题中出现的原因有两个:其一, 管理微博的后台工作人员;其二, 网友对此话题的关注度。”[2]那么当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过低, 就需要后台工作者发挥强大的作用。在后台的作用下, 事件的关注度自然会提高。这就是“媒体报道什么, 受众就关注什么”。目前的热门话题人物除明星外, 政界人物、商界人物、平民也被纳入其中, 因此他们也被冠以娱乐化色彩, 不知不觉间, 政治、经济、社会新闻也进入了人们的“第三地”生活。

同样, 若媒体什么都报道, 那么受众什么都不会看。问政节目现场热烈, 而后期的网络跟进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受众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事件的热度。话题热起来, 受众自然就会去关注。问政节目的后期网络跟进可以模仿和学习微博热门话题, 制作一个热门话题排行榜板块, 处理得更好、更快的事件排名就更靠前, 受众选择起来也更有目的性。

五、结语

就像很多宗教曾试图用绘画、音乐或者其他艺术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在于传播自己的教义一样, 尽管娱乐并非我们的本意,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通过娱乐, 受众离我们更近了。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 人们因为娱乐而来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 就像许多人因为艺术而开始宗教信仰一样, 但我们要谨记, 娱乐并不是我们的本意。

摘要:公共新闻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多年。目前, 中国的电视公共新闻形式单一, 主要以电视问政为主。而我国社会体制能够提供的公共环境培育土壤也给问政节目带来了一些阻碍。民众对于这种官民平等对话的形式并不看好。如何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首先要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本文分别从:主持人的风格、音乐、微电影视频制作、热门话题四个部分, 浅析如何提高电视问政节目的娱乐性, 提升受众的关注度。但需要强调的是, 节目的关键不在于提供娱乐性的内容, 而是将内容以娱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电视问政,娱乐,主持人,音乐,微电影,热门话题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6.

上一篇: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下一篇: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