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2024-09-25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共12篇)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1

PREFACE/前言

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体现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业特色将科学方面的高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其课程设置跨学科,面向实践应用,具备鲜明的国际特色。对于我国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教育中体现的学生应用能力本位、实践性教学、国际化办学方向等特色非常有借鉴意义。

引言

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之一,德国的高等教育曾在百余年中领先于世界各国。德国传统大学强调纯学术性,但德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实践和应用。上世纪70年代初成立的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以下简称FH)为德国工商企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德国科学委员会称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学府”。

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9年,在我国678所本科高校中,有356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占学校总数的53%。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投入的研究型大学以外,中国绝大多数高校主要还是培养服务于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应用性人才。因此,研究德国FH商学院的教育办学模式,吸取其在培养适应企业等实际部门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德国FH商学院的工商管理教育

(一)德国FH及其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 德国FH概述

为了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水平提出的新要求,1971年开始,德国各联邦州开始将属于中等教育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进行整合,通过重新组合和充实高水平师资组建应用科学大学(FH)。FH的目标是填补职业界的空白,也就是要提供有坚实科学基础的职业教育,并使其符合职业生涯中对实践的需求。FH的学业特色是将科学方面的高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实习学期有机会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尝试性地运用到企业或其他机构上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已经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分支。目前,德国有157所应用科学大学,2006-2007学年登记的注册学生有517,000人,占德国大学注册学生总数的27%。德国60%以上的注册工程师、50%以上的计算机和商务专业人才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根据德国《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未来德国高等教育将形成以FH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格局。

2. FH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德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我国有所不同。本文所指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上相当于德国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中的企业经济学(Betriebswirtschaftslehre,BWL)。企业经济学(BWL)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分析、设计和领导及经济发展。通过运用数学辅助方法可以得出企业指数(原材料、生产资金、工作流程、销售数据,等等),并完成经济性的计算,以便对企业实施理性管理。企业经济学分市场营销、人事、业务研究、银行业务、控制(会计)、税务、生产、材料学/后勤和企业管理等方向。

3. 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基本情况

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ESB Business School Reutlingen,以下简称欧洲商学院)是一所综合型商学院。作为德国国家级重点商学院,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欧洲商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顶尖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欧洲商学院在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the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CHE)组织的全德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列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名。

(二)学制和学位

德国传统的FH只设置硕士学位(Diplom)。欧洲商学院积极响应波罗尼亚进程,实行学士和硕士两级制的的学位制度。学士学制为6-8个学期,其中一般有1至2个实习学期,全部学期考试合格可获学士学位(Bachelor)。硕士学制为3-4个学期。全部学习结束考试合格后学生可获得商务硕士或企业经济学硕士。

(三)专业设置

欧洲商学院一共开设13个学士和硕士专业。学士类专业包括对外经贸、国际商务、国际管理、生产管理和物流管理。硕士类专业包括全职及在职MBA(国际市场营销方向)、国际商务发展、国际财会与税务、国际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欧洲商学院还和国外大学合作,提供国际学位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可以在欧洲商学院获得国外合作院校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欧洲商学院开办有远程教育项目,以方便在职人员获得MBA学位。

(四)开设课程

欧洲商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和经济工程师。按照这一目标,欧洲商学院课程的特色是:鲜明的国际特色,跨学科,面向实践应用。

以对外经贸学士专业(Auβenwirtschaft以下简称AW)为例,该专业一共6个学期课程。各学期学习安排如表1所示。第2学期的所有课程(第二种必修外语除外)用英语授课。其他各学期也融入了英语教学。第4学期,学生要在国内或国外的企业完成6个月的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将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并积累有价值的实践经验。第5学期,学生在欧洲、亚洲、北美洲或澳洲的30个合作院校里学习一学期。国外的学习阶段是教学的一部分,所取得的成绩全部被公认。第6学期的学士论文原则上与合作企业合作完成。

对外经贸(AW)学士专业的具体学习课程包括以下三个重点部分:

1.“传统的企业经济学”课程。

包括企业经济学概论,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国民经济学,法律,税务,人力资源,经济计算机和定量分析方法。

2.“国际性和实践性”课程。

包括出口管理,外贸金融,国际贸易,外语,由企业代表进行客座演讲和研讨会,到企业进行学术考察。

3.“关键能力”课程。

包括社会能力和技巧,个人发展,系统反馈,沟通和团队能力。

对外经贸(AW)学士专业的学习安排和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出了欧洲商学院强调的“鲜明的国际特色,跨学科,面向实践应用”的课程特点。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掌握了2门以上外语的同时,增长了见识,扩展了视野。为学生开设的以经贸类课程为中心,综合了管理、法律、社会能力等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到国际化企业考察、实习,与企业代表研讨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与企业实际接触,具备了国际化企业的实习经验。欧洲商学院先进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2008年,该校约70%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就与雇主签订了工作合同。

(五)教学方式

与我国很多高校对每门课程规定所使用教材相比,欧洲商学院的教学,除了第二外语课程外,都没有指定的教材。各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和课程提纲放在学院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情况,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教授在授课时使用自己准备的讲义,学生在每次课结束时都会拿到下次课的讲义,方便学生进行预习。由于讲义的内容都比较浓缩,所以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每次课的重点所在,而且如果要完全理解讲义的内容,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外,课后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搜索和阅读。这种不指定教材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没有了固定教材的束缚,使得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把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克服了教材内容陈旧的缺陷。

(六)师资队伍

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都是由本校老师来教授,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欧洲商学院为学生配备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包括54名全职教授、173名来自大学、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界、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兼职讲师。教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大都具有5年以上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富有实践经验。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由教授和兼职讲师共同教授。课程中的理论部分由本校教授完成,兼职讲师负责专题讲座或是座谈会。讲授的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公司的案例。这种由企业界人士参与的课程,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课程,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七)学术科研

欧洲商学院凭借自身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的改革创新。学院成立了“罗伊特林根大学欧洲商学院研究院”,研究课题广泛涉及前沿的学术理论和企业的实际应用。研究院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的应用课题、企业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和保证教学质量的研究、生产,沟通及物流领域的技术课题。在研究项目上学院密切配合合作高校,以保证研究课题与国际风向标一致。同时,商学院主办有《市场营销与管理》杂志。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欧洲商学院研究院已出版40余篇著作,并发表了包括:《知识经济2007》、《研发费用的全球化》、《聚类和网络》等在内的10余部研究项目。与企业接轨的科学研究,使得欧洲商学院的教授们能够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启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受传统大学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型,这种基于精英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定位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德国FH商学院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提供有坚实科学基础的职业教育,培养工商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即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和经济工程师。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除少数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国家重点院校之外,数量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改革课程设置,强调应用能力本位

“鲜明的国际特色,跨学科,面向实践应用”是欧洲商学院的课程设置特色。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能结构上体现复合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广泛性,在教学环节上体现实践性。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借鉴欧洲商学院的成功经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企业实习、考察和研讨,加强对企业的认识和结合;二是增加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课程,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能够适应复杂社会竞争的毕业生。

(三)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德国,国家提供经费补贴、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相关的法律基础和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是德国FH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教学和培训中的现实基础13。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以上基础,一些高校建立的各类企业实训基地实际上很少发挥作用,校企之间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坐等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更应该主动出击,与相关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寻找合作共赢机会,力争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

(四)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外国企业争相进入中国,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需要大量具有国外工作和学习经历的人才,以满足中外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的经验告诉我们:商学院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培养具备国际化企业经验的毕业生。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当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要走出去。与国外大学合作,为学生开设国际合作课程,授予第二学位。派遣学生到国外学习和实习。另一方面要请进来。通过邀请国外大学教师来校授课,选派优秀教授出国进修等方式,在对外交流中培养和锻炼一批与国际接轨,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商学院师资队伍。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习先进办学模式、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2

德国的综合性大学侧重理论和科研,而应用技术大学则侧重实践和理论的紧密结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规模不大,以专业为特色,其任务以培养面向工业界的工程师、工程应用人才为主。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本部坐落在美丽的多瑙河边,属于巴伐利亚州。世界上著名的企业如西门子、宝马、奥迪等集团的总部设在该州。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有多个校区,都分布在巴伐利亚州的各个地区,各校区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特点。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3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概况

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这就需要更多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在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但当时的大学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此背景下,德国开始着手建立高等专业学校(Fachhochschule,FH),作为大学(Universit?覿t)之外的一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1976年,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Hochschulrahmengesetz)正式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①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定地位,之后无论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有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高等教育总纲法》修订后进一步规定,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都须引入“学士-硕士”学位体系,且不同类型的高校所授予的学士、硕士学位没有地位上的差别,只有专业上的区分。同时,德国高等专业学校开始使用统一的英文名称——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以区别于原有的综合性大学,其德语名称也由“Fachhochschule”改为“Hochschule”。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Insititutfuer Arbeitsmarkt und Berufsforschung,IAB)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3.8%,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4.3%。此外,根据卡塞尔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es Zentrum für Hochschulforschung Kassel)的调查,2007届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半后月净收入平均为2950欧元,高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2850欧元。目前,德国拥有应用技术大学247所,注册在校生约70.3万人,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33%。[1]

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SRH Hochschule Heidelberg)成立于1969年10月,是德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隶属于德国SRH大学联盟②,提供实用、创新的课程项目,切实为职业发展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1997年,该校被认证为德国第一所坚持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办学的大学。目前,该校约有在校生2300多人。[2]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笔者以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保障四个方面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释。

(一)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培养行业性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倾向,而且能灵活调整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1968 年组建应用技术大学的协定中有明确规定:应用技术大学应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如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核算、设计、生产、装配、维修、保养、营销等工作,其毕业生职业定位为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管理者及技术骨干。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为导向的,并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培养目标。1998年之后,应用技术大学更加明确地提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除了学士之外,还培养应用型硕士,甚至和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博士[3],但无论是培养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都以实践应用为取向。

作为SRH大学联盟的成员院校之一,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与SRH集团具有共同的使命:为年轻人提供国家认可的学位,以使其在未来的求职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始终遵循这样一种理念——培养个性自由、具有主见、责任心强、拥有国际化精神和进取心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各个院系,也都体现了这样一种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例如,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商业入门知识及相关理论、懂得商业操作的一线人才;应用心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处理文化、社会、经济、生活事务的应用型人才;信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软件行业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4]

(二)培养内容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学期、项目教学、毕业论文、学术考察等。其中,实习学期特别受到重视,即每位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必须在企业或相应组织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践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此外,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60%~70%的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有些学校的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实践知识为主,即便是理论知识,也是侧重于应用层面。这一知识结构被绝大部分学生所认可,相关数据显示,在“对应用型大学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的调查中,97%的学生持认同态度。[5]

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计都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在专业设置方面,全校6个学院下设18个学士学位专业、13个硕士学位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应用型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开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所有的必修课都是英语教学,绝大部分的选修课也是用英语教授。学校还针对国际学生学习德语的需求开设了相关语言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德国主流文化。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国际周”(international week)活动,在活动期间,学校会邀请国内外学生就某一有关社会文化的主题展开讨论。丰富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成长,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培养方式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学校还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人才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面,除了课堂讲授法之外,应用技术大学还使用实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形成了著名的“海德堡学习模式”(Heidelberg Study Model),即强调理论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如使用案例法、管理练习(management exercise)等。具体的教学方式有:小班教学、个别交流、商业应用项目、国际实习等。值得一提的是,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一入学就能受益于学校遍布全球的商业伙伴——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与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SAP、IBM、西门子、奥迪、奔驰等,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中型公司开展项目研究的合作。

培养方式的创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据统计,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9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85%的学生能够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6]。这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海德堡学习模式”的实施;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培养保障

1. 制度保障

德国于197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总纲法》确定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合法性;1985年修订的《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了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门应专门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科研资助,鼓励大学和企业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1998年再次修订的《高等教育总纲法》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授予的学位和综合性大学具有同等地位,并且对专业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相关规定。此外,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也从立法角度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相关研究和项目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为了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德国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双方的职责及相关的激励与制约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可以说,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 师资保障

在师资结构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重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企业,他们的实践教学和经验传授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申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职称的人员须拥有博士学位以及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年必须在企业完成[7]。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大都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基于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趋势,并结合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致力于从事基层一线工作。21世纪以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更加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了由学士向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升级,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紧密联系市场,重视实践课程

在专业设置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紧密联系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和企业的联系,重视学生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同时,开展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开发一系列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进而结合项目研究的实施,以项目作为课程,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注重校企合作,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方式大致有“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政)产学研一体化”“国际联合培养”“走向社区、服务社会”等方式,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采用实验法、案例法、启发法等方式。可以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实践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四)重视制度建设,多项措施保障

1976年的《高等教育总纲法》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985年、1998年两次对该法的修订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师资方面,对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的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应用技术大学还拥有一整套健全的资源共享体系。

四、启示

我国地方高校在最近10余年的发展中,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质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如何转变观念,促使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工作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观念,避开与研究型高校同质发展的认识误区,着力培养理论和操作并重的基层应用型人才;二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依据高校办学经验,发展特色专业,同时夯实通识教育基础,加强实践课程力度,教学内容要结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培养方式应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重点凸显实践能力的教学;四是保证教学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对于应用取向明显的专业,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五是政府统筹,加大对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规范,专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奖励,最大程度引导企业参与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来。惟有如此,地方高校育人模式的转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变革。

注释:

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德文为Hochschule)在我国相关文献中有以下3种翻译:“应用科学大学”,属于英文直译,主要在一些学术论文中采用;“应用科技大学”,是目前我国最普遍的一种说法,媒体舆论及报告中比较常见;“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译名。在本文中,笔者统一使用“应用技术大学”。

②SRH大学联盟属于SRH HOLDING集团。该集团是私立基金会机构,成立于1966年,主要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总部设在德国海德堡。联盟总共有6所应用技术大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诚,等: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12-13.

[2][4][6]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EB/OL].http://www.fh-heidelberg.de/en/our-university/, 2014-09-25.

[3]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教育研究, 2011(4):98.

[5][7]孙进.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和院校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1(10):67.

编辑 许方舟 王威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4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在德国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入学人数迅速扩张的条件下产生的。二战前, 德国就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德国经济迅速复苏, 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转变, 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不断扩大, 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社会和企业都迫切需要大批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1968年10月31日, 德国通过《联邦共和国各州高等学校协定》, 将当时部分比较好的工程技术类学校升级, 建立应用技术大学, 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后40年的发展过程中,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地对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功能进行改革调整, 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等多方面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 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1]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15/2016学年冬季学期在德国高校注册大学生数量达280万, 其中2/3选择了综合性大学, 1/3选择了应用科技大学, 而选择就读应用技术大学与德国独特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 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特质建立起来的一种技术大学教育模式, 与社会和工商界合作办学, 开展校企合作“双元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开设面向实践、应用性强、急需的工业技术和管理专业课程, 注重知识转化与知识循环,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 德国大约2/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拥有突出的办学特色。

1.“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德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 所谓的“双元”, 即学校—企业、教学场所—工厂车间、教师—师傅, 是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的职业教育, 利用各自条件和优势共同培养学生,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开设“双元制”专业, 申请者经过企业筛选后, 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合同和资助, 理论教学部分在大学完成, 实践教学部分则在企业完成, 分别为期3个月, 轮流进行。

2.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所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十分明确, 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 满足就业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能借助科学方法, 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能应用理论、科研方法在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3]

3.服务面向定位准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准确, 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国高校信息系统的调查显示: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毕业生有57%的人在学校所在州就业;在经济类专业领域, 则有48%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由此看出,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本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需求状况的联系十分紧密。

4.专业设置应用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应用为导向”, 灵活实用, 涵盖范围大。专业设置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进行调整, 可提供广泛的、地区性的专业技术服务, 其设置主要以工程科学、经济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为主, 涉及的职业领域为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工业、纺织、印刷、木材及造纸工业等。

5.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设置注重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 特别强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安排一至两学期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另一种形式是专题讨论。同时, 还通过经济促进基金会等组织建立与经济界、政府的联系, 并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服务。

6.师资队伍的多样性。德国《高等学校总法》 (1976年) 中规定, 高等学校的教师统一称为教授, 担任教授须具有博士学位和大学任教资格。除了拥有博士学位, 担任应用技术大学还必须拥有相关领域不少于五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并且至少三年是在学术性机构以外的工作, 以确保教师的学术研究与企业有密切的联系。教授既要完成理论教学, 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发工作, 辅导学生完成项目和毕业论文。多样化的师资队伍既保证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 又能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有效地训练出一支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队伍。

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

应用技术大学既有高等教育属性, 又有职业技术属性, 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跨界生成, 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中的本科层次教育, 性质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1]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学类型, 其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改变, 而发生改变的重要战略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2015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从供给端看, 既要培养更多的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也需要为已离开学校的劳动者学习新技能提供渠道。因此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将一批二本、三本院校转变为职业教育机构。由此可见, 发展职业教育, 尤其是本科职业教育, 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成为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主要任务。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罗素在《论教育》中说: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 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 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显而易见, 罗素将高等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类, 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胜任各类具体职业的劳动者。要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构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本科转型院校的当务之急是探索构建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3.发展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 (学院) 组成的系统, 在相互竞争和优势互补中达到发展,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2]《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和亮点。2014年3月,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 应用技术大学应势而生。面对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 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院校需要积极探索一条面向区域、立足应用、产教融合、培育特色的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4.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 201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为749万左右,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对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显示: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为89.4%、“211” (包括“985”) 重点大学落实率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为落实率80.6%, 而普通本科院校落实率为77.7%。从上述四种高校类型的落实率比较看, 普通本科院校偏低, 说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对人才需求对接不紧密,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由此考虑, 普通本科院校, 尤其是本科转型院校要改变就业状况, 就要从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入手,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启示

我国建立应用型大学的背景同德国建立应用大学的背景非常相似, 都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升级而对劳动力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产生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发展经验对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了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借鉴。

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大学是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1], 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4]目前,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还没有真正具备职业教育特征, 未完全实现从层次向类型的转变,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人才成长的通道不畅通, 迫切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 职业教育将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应用技术大学要探索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 完成从普通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类型转变。

2.建立“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突出实践环节, 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德国的“双元制”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大学可采取“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或“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 学生实习实训采取“以学校学习为主、企业实习实训为辅”或“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签订学徒协议”等形式, 而“双元制”实施的关键是制度保障。所谓制度, 不仅仅是指组织内部的规则和程序, 更是实现有效结果的一种权威性手段。[5]一项措施或模式的正常运行不仅需要内部的制度保障, 还需要外部制度保障。《建设规划》指出:以产教融合为主线, 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 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应用技术大学在其内部依据定位制定“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 探索与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而外部由国家制定的相应的制度保障。

3.注重“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德国“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了借鉴。目前, 我国部分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仍保留着普通大学的专业设置。而且我国应用技术院校多为政府办学, 专业设置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自主设置专业的权限受限。此外, 同一专业在不同的区域的培养目标呈现出同质化,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 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域产业发展设置具有特色的专业是应用技术大学在转型发展过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服务功能。从功能论的视角看, 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科学研究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 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4]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以此为鉴, 密切结合区域产业特色, 借助于地方、企业的优势以及自身已有的科研优势,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横向与企业建立合作研发中心, 开展科研项目的应用研究, 帮助企业破解困扰发展的科研问题。

五、结语

通过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 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借鉴, 如“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多样性以及服务面向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政府、学校、企业共同保障教学质量。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区域经济需求的专业, 推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 建立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起到了启示作用。

摘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采取“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 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 专业设置“以应用为导向”, 注重实践教学, 培养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德国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对我国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的院校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办学模式,双元制,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文华, 等.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10) :89-92.

[2]金林祥.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14-16.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 (UAS) 国别研究报告——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

德国的大学分类 篇5

一,综合性大学:universitaet,简称uni。综合性大学主要传授做学问的方法和理论知识,涵盖的专业方面很广,一般都是文理兼备。这种大学大部分都是国立的。在综合性大学,学生所学更倾向于理论研究。uni毕业的学生,一般拿到的学位叫Diplom。

二,高等专科学校,又称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简称FH。与综合性大学倾向于理论研究的不同,在高等专科学校更倾向于把学术性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教育结合在一起。FH一部分是国立的,也有一部分是私立的。FH毕业的学生,学位叫做Diplom(FH)。

三,艺术学院与音乐学校,相关词:Kunst,Musik。这类学校专业性强,主要就是有关于艺术与音乐的。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是,这种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有相关的专业考试,用以评定与筛选学生。

四,教会学校,相关词katholisch..。顾名思义,这类学校主要是教会创办的。很多专业都是跟宗教有关的,也会有一些教育学,护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方向。这种学校在德国也是占了相当的比例。

五,私立高校,相关词:privat..。这类学校跟国立大学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必须要缴取学费。跟美国等国家不同,德国的私立学校知名度远不如国立大学。有一点对我们来说必须注意的,如果你选择的是一所私立学校,情必须查明,如果这是一所在德国高校校长会议的“高校指南针”(Hochschulkompass)上不见其名的私立高校,就是没有得到国家认可的学校。那么,将来的学位,中国方面也有可能是不会承认的。

六,职业研究院,简称BA。对这个学院了解不多,从DAAD给出的介绍看,这是一个在双轨制的模式下的学习方式。双轨制就是将达到了高校水平的科学教育与企业或是社会机构中的实地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目前这种职业研究院很少,只有个别几个地方有。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 应用技术大学 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09-0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区域产业特色,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优秀,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人才方面树立了典范。其注重应用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推动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双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与作用

德国的高等教育由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等教育机构组成。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科学性职业的学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在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胜任相关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学院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技能型人才。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主体,应用技术大学约占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分之二。应用技术大学为全德国工商界培养了三分之二的工程师和二分之一的工业经济师,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与经验

(一)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分散在德国的各个州,隶属于联邦州,主要由州政府管理和资助,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针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布朗施维格/沃芬比特尔应用科学大学的一个校区地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沃尔夫斯堡,该校在这里专门设立了车辆技术学院,重点培养该地区需要的车辆制造行业的工程师。莱茵美茵应用科学大学利用地处德国著名的葡萄种植区,开设了全国唯一的葡萄种植和国际葡萄经济专业。

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专业。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就充分利用了港口城市的特色和近邻空中客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科技、船舶制造、航海技术等特色专业。

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紧随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德国莱茵河流域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在20世纪70~80年代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以煤炭、钢铁为核心的粗放型产业,逐渐被由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代替。多特蒙德所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企业超过了11万家,各类电信公司达380多家。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采用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主要由理论课程、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理论课程一般是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性课程,采用课堂传授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践是从第2学期开始增加的课程类型。项目实践课程不是项目化课程,它不归属于任何其他课程,而是一些来自于企业的小型研究和技术应用课题。项目实践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校的实验仪器、生产设备或其他教学条件完成一定的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实践课程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后开展。企业实习要求学生进入企业或其他工作单位,参与实际工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职业尝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独立开展工作。毕业设计选题通常就是企业中的一项具体工作或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是否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是评定毕业设计和论文的重要标准。

(三)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性和应用性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决定了校企合作成为人才培养途径的必然选择,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首先,两个学期的企业实习,企业要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签订合同,并与学校合作进行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学生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课题基本上都来自企业的实际技术项目。其次,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在企业进行,教师和企业指导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职教授比例约为40%,兼职教授比例约为60%。兼职教授主要是来自各企业的专业技术工程师、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对专业如何设置等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建议权,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决定权。通过兼职教授,企业参与了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四)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常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很多企业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研究经费,提出生产实践和企业技术研发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科研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则利用技术与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问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与宝马公司合作研发车内通信系统,与日产公司合作研发电动车的运行系统。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在一种新型火花塞的研发过程中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贝鲁公司提供了购买关键设备所需资金并购买了火花塞专利,在工艺上与英飞凌、西门子等知名企业进行合作。通过项目研究,学校建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发展网络,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项目、教学和人才培养相融合,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三、对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一)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应用技术专门人才的重任。应用型技术类高校要面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服务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要发挥技术积累作用,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要对接支柱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以应用、特色、品牌为导向建设优势专业,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条件,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二)对接产业,建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通过参加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创建产业园、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站、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师工作室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评价、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等,使学院与企业在共建基地、共同育人、共同开发、共同服务、共同管理等方面形成紧密的多方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三)应用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技术应用、遵循教育规律、培养职业能力”的思路改革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项目实践课程,把企业中要解决的实际生产技术问题以研究项目的形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生产实习要变成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并要撰写顶岗实习报告,生产实习的时间增加到半年以上。毕业设计课题要来自于企业,是企业真正需要通过研究和开发才能解决的问题。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要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有用。毕业设计一般应该在企业进行,最好是在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进行顶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以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

(四)专兼结合,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聘请行业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即一个企业专业带头人和一个学校专业带头人,满足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对学校骨干教师,要增加其企业实践经历并提高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最好做到骨干教师每年有1-2个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每人都有一个和企业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

(五)创新技术研究,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重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的建设,以产业园、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形成研发团队。学校与企业合作兴办科技产业企业,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建立技术转移转让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力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鼓励教师承担企业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支持科研成果的生产转化,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孙进.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办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1-67.

[2] 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62-64.

[3]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7

一、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情况简介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 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 坐落于德国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多瑙河及空气清新的巴伐利亚大森林之间。州首府为慕尼黑, 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 巴伐利亚州还拥有26所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3个大型研究机构、11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4年, 成立之初只有学生90余人, 目前拥有在校生4800余人。该校位于下拜恩地区的代根多夫市, 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 学术氛围浓厚。该大学主要有以下行政机构相互协作完成工作:职业服务中心、学生管理中心、继续教育学院、人事部、国际办公室、IT项目管理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科研和技术转让中心、应用研究学院等部门[1]。

二、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室及科技园区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有嵌入式系统、信息技术、过程控制、机械数控加工、高精密测量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同时还拥有Technolgie Campus Teisnach园区、Technolgie Campus Freyung园区、Technolgie Campus Cham园区、Technolgie Anwender Zentrum Spiegelau园区、Campus Schloss Mariakirchen园区、Technolgie Campus Grafenau园区等8个科技园区, 该园区都属于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研究学院管理, 园区一般设置在校外。整个园区的科技研究、建筑和设备建设资金主要是高校、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资金组成的, 政府主要提供工业用地。

各园区的主要功能。其中Technolgie Campus Teisnach园区是德国传统玻璃工业区域, 主要进行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和捷克的一些研究所进行合作, 比如测量技术 (数字电镜技术) ;Technolgie Campus Freyung园区主要研究重点在地理信息学、生物学和嵌入技术等, 嵌入技术主要在零总线等方面进行研究, 并进行元器件的编程、电路板上装配。Technolgie Campus Cham园区主要研究重点是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和控制技术。在自动化方面进行机器设备制造、机器人制造和控制系统设计等。Technolgie Anwender Zentrum Spiegelau园区是今年3月份成立, 与一所大学合作建立, 主要做玻璃工艺和压制工艺的研究和制造;Campus Schloss Mariakirchen园区是玛丽亚教堂 (校区) 和linerden公司合作成立的园区, 资金主要基金会提供。主要进行可持续建筑的研究, 包括了双层玻璃 (大学里用) 、三层玻璃 (家里用) , 在可持续建筑中主要是节能、材料的优选等研究, 在职护理教育学学士学位专业的教学工作, 医院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学习, 老年化问题的研究;Technolgie Campus Grafenau园区主要研究可持续的物流系统和战略性的采购等。

合作的相关企业。合作的相关企业有Edscha公司、日不落全球企业集团、Linder公司等3个合作企业。其中Edscha公司主要是生产德系汽车敞篷、天窗及采暖系统配件, 日不落全球企业集团主要生产护照及身份证制作系统, Linder公司主要完成室内外装修材料等。

三、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1. 两种学习模式。

在德国,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相互协作, 共同提高。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以借鉴。第一种是学生可以一边在学校进行本科阶段学习, 一边在德国工商联合会 (IHK) 进行职业培训, 完成双元制的教学。如果是双元制学习需要四年半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工作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 形成互补关系, 如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在IHK进行电器工程师的职业培训, 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在IHK进行机械工程师的培训, 均可考取IHK职业认证证书, 取得上岗资格。第二种是学期三年半, 假期在企业进行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 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实习, 最后通过论文形成完成课程学习。这种模式比较灵活, 适应性比较强。在这两种模式下, 学生都可以得到500-1000每月的报酬, 对学生来说很早进入企业, 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 在拜仁州学生家长比较偏向这种模式。

2. 校企合作模式。

在德国, 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公司可以对有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的学生进行培训。这对企业界来说, 可以很早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 企业能得到他们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德国也有员工跳槽的现象, 这种模式对跳槽率来说比较低。这种模式可以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了解时间。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员工去高校学习, 入选者在大学可以申请一个合适的专业进行学习。企业也会招聘合适的学生参加公司的培训学习, 如果公司要招聘相关培训学院, 一个渠道可以在网络上的相关网站上点击进行选择申请, 在拜仁州报纸上也会刊登一些广告, 或者直接去学校招聘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 也尽量会参加信息发布会, 让学生了解培训的信息, 给学生发放培训的材料, 增进学生的了解。

四、德国校企合作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 构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应该有其低、中、高的层次之分, 不应只局限在三年制这一种层次上, 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在目前的三年制的基础上, 增设四年制、研究生制, 构建完善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这样就可直接借鉴德国的成功办学经验, 尤其是课程与教学体系方面[2]。

2. 加强工程、技术项目训练实践。

将技术转移作为现实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常规的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基础上, 加大实习力度, 同时适当增加工程、技术项目训练内容。这些项目应来自企业生产实际, 有综合性特点。如学生创新制作项目、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和毕业综合训练项目等[3]。

参考文献

[1]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学计划[DB/OL].http://www.hs-deggendorf.de/.

[2]朱方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8

一、应用导向的特色专业建设

不来梅哈芬应用技术大学共计开设十四个本科专业和九个研究生专业, 以自然科学、工程和经济类课程为主, 其专业建设突出应用性与独特性, 例如与我校展开合作的专门针对大型企业用人需求的嵌入式系统研究生项目及整个德国唯一的游轮管理专业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色。 这样的专业建设与应用技术类大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同时与综合类大学重视基础性和学术性的专业设置形成良好互补, 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这样, 希望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 而希望从事具体专业工作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对口的应用技术大学, 从而使专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例如在嵌入式系统研究生项目于2015年8月参观位于不来梅的梅赛德斯奔驰工厂实践活动中, 厂方表示强烈欢迎学生毕业后来此工作。 因此, 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对于吸引生源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管理强调实践性

在教师管理方面, 虽然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与成绩评定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权, 但是在教师任职资格上有极其严格的要求。 要想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 除拥有博士学位以外, 还必须拥有相关领域不少于五年的实践工作经历。 除常任专职教师以外, 学校还大量聘任来自奔驰、波音等著名企业或者其他社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特聘教授到校兼职授课。

在校企合作方面, 注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做到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 学校和企业不是简单的挂钩, 而是真正的合作伙伴, 使学生培养达到最佳效果。 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技能培训没有进行机械分工, 而是相互间合理渗透与完美结合。 企业有自觉参与和支持教育的理念, 德国企业界有个共识“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 因此德国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直接进行或参与学生教育。 由此可见, 加强校企合作,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教育, 既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 又能解决教育的投入问题。 同时, 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近半数课时是在合作企业实地完成的。 在此过程中, 学生必须针对真实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这样,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及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无疑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更紧密, 使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更顺利, 这对我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通过在与德方教师的交流与讨论, 以及与留德学生的座谈, 我们认识到了多种多样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德方也有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阶段, 但是由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现在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利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地参观学习等方法外, 还采用任务式教学, 由学生自由分组, 自主选择任务, 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讨论归纳、总结汇报来评定成绩, 应用这一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有益。

为促进教师及时有效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不来梅哈芬应用技术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Guugle Team, 为师生提供服务与帮助。 该团队不定期组织教师交流新的教学技术与方法, 促进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同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 这一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四、以职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选择

在以专业为主线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中, 体现了应用技术大学在教学内容上的特点:以职业应用为导向, 突出专业特色。 同时, 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打破各学科的封闭与隔离, 强调开放与交叉,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侧重于应用, 跨度大, 实践性强, 而且特别注重企业实习实践, 在第五第六学期设置长达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 其中有60%~70%的学生选择在实习企业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选题通常就是该企业中的一项具体工作或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除了得到大学方面相关教授的指导之外, 学生还会得到企业相关领域专家、技术人员的辅导, 而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评价过程中, 是否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评定标准, 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且已被多年实践证实, 这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调节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 在设置顺序上有所交叉, 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增加企业实习时间, 丰富实习内容, 避免企业实习的形式化, 对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定有所裨益。

摘要:本文以不来梅哈芬应用科技大学为例, 介绍了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内容方面的特色, 启示我国应借鉴学习德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 突出专业特色, 强化校企合作, 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 提高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9

“双元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 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德国双元制主要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2014年, 本人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培训学习。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德国高等教育有了深入了解, 对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有了全面认识。现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教学与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 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一简单比较, 希望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专业课程实施情况

2.1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专业学生课程开设情况

2.1.1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概况.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4年, 是德国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在上一届高校发展中心排名中, 它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4个课程位于实用教育领域的尖端位置。这些专业一直以实践为导向, 学生到企业后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2.1.2 机电专业学生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电气器具的安装、工作进程的计划和组织、简单机电一体化部件的现场安装、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制作等。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性较强, 其主要学习内容有产品设计、分析、研究, 是多学科的交叉体。

2.2 课程实施

德国大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2.1课堂教学;2.2.2练习课;2.2.3讨论课;2.2.4实验课程。一堂课为2个学时, 每个学时为45rain。不少德国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机电一体化课程也不例外。教授在讲完基础知识后直接进入到实验室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分组讨论, 老师退居幕后, 使学生自己学习提高, 最后写成报告!

2.3 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技术人才, 应注重“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在德国考核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考核方式, 教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教授对学生采用多样性手段进行考核, 可以将企业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拿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或者结合实际来进行答辩, 或者通过实验都是可以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申请考试。也可以因为一些正当的理由延缓考试。也有补考机会, 以防止学生在考试时发生意外失误或突发情况。如果该学生的确无法通过某课程考试, 在规定的时间拿不到相应的学分, 则说明该学生不适合在目前专业学习, 就要考虑换专业或者学校。

3.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3.1 课程编排重实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将原来像“电子学”、“液压和气动”、“机械物理基础”等理论性强的课程, 则变为“电气器具的安装”、和“电气、气动和液压组件中能源和信息流的分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显然, 这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典型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对原来的学科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实施解构再经整合后构建的课程, 凸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为了使机电专业的专业课程实施的更好, 课程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前期奔赴相关的企业进行调研, 并且做出了相应的改革, 增建了相关的实验室。通过项目化教学, 加大了实践环节, 使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后面我们可以讨论进一步使授课内容实用化, 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更好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2 培养目标明确化

德国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 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工人, 一个领域对应一项具体工作, 比如, 液压分系统的制作、装配和拆装等, 学生学完这些课程, 就能直接在岗位上操作。而我们的定位模棱两可, 似乎是技师, 又好像是管理者。我们开设的大量公共课、专业课, 初衷是夯实学生的基础, 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但实际上却可能使学生失去方向, 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 甚至使学生什么也没有学精, 什么也没有学专, 反而什么也干不好。这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并借鉴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经验。

3.3 考核方式多样化

德国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在三年半的学习过程中, 只有两次考试, 期中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有理论、实践, 还有面试, 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考试项目, 理论知识很简单, 实践项目的要求比较实际, 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或者重复性测量来实现。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的学到和实践相关的知识。

我们应摈弃传统一张卷模式, 使考试内容更加实用化, 更加接近工业应用, 在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的能力。同时, 建立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机制。对于个别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还可以给予更优惠的待遇, 扶持其成长, 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高技能人才。

结束语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全面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两国在课程编排、培养目标和考核各方面的差距, 也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有些经验看起来很普通, 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挖掘, 对我们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大有裨益。在机电一体化这样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专业中.我们也应该大胆借鉴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汲取其中宝贵经验.使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大放异彩。

摘要:本文结合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培训学习经过, 详细介绍了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施情况, 比较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区别, 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学习培训,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晓军.德国双元制课程特点及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5, (1) .

[2]赵居礼.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

[3]王姬浅.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他山之石, 2006.8.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篇10

一、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简介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州首府为慕尼黑,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巴伐利亚州还拥有26所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3个大型研究机构、11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位于下巴伐利亚州的代根多夫市,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成立于1994年(1996年仅有6名教授、6名教职员工和200余名学生),目前拥有在校生5 000余人。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共设有5个院系,分别为企业经济学/经济信息学系、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媒体技术系、机电一体化系、继续教育学院。在上一届高校发展中心排名中,有4个课程位于实用教育领域的尖端位置,分别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由于跨学科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近年又建立了应用自然科学及经济工程系,包括经济工程专业、应用物理工程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轨制),这些专业与传统的专业有很大区别。

二、对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学生能力培养的解读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校长曾说:“高校要做好定位,是为谁培养人才,欧洲,德国,还是小地区?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就是地区性的高校,高校周围有很多大企业,高校培养学生要对周围环境有所侧重。”归根结底,对于高校而言,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出来,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满意,企业满意。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培养的高职学生只注重专业能力,而其他能力多少都有所缺失。这些问题并不是只出现在高职教育中,其实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就定下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靠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与此不同的是,德国的学生从小就接受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社会能力、行为能力和方法能力。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实践,学校刻意加强了项目类课程和研讨类课程,相对减少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高职教育的受益者,也就是接收毕业生成为自己员工的公司企业也广泛参与,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司企业的需求,使自己成长为符合公司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对于德国的公司企业而言,就是将员工的终身培训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德国纽豹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提到他们对新员工的要求:英语能力(产品是针对全球的用户,英语能力很重要);实践经验(公司对员工培训的时间就会相应地缩短);国际化经验(产品是针对全球的用户,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好的成绩(可以反映态度问题);沟通交流的软技巧(包括有意愿体现你的能力、远见、积极性、团队能力、适合出差、思想开放和事事想到别人前面)。

这些能力的养成与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该校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国际经历、语言和交流四种能力,这与企业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相关企业会积极参与),该校按照本科7个学期开设课程,一般情况下(具体专业有所不同)都是第1学期学习基础知识(传统教学方式);第2~4学期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小组和项目教学);第5~6学期进行实践(20周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海外实习1学期,这个过程是理论应用的过程,如果是第5学期实习,第6学期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第7学期完成毕业论文(95%的毕业论文是在企业中完成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采取小组和项目教学方式,三分之一是正常的课堂教学,三分之二是自学,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准备考试的时间。这种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处理问题,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不仅可掌握专业知识,还可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即我们所说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实施可能会有难度,因为我国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基本上自主能力较差,多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

通过课程安排中的海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强化外语学习;实习是针对项目开展的,教师将学生带到项目中,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实习学习教师教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参与项目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应的知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先学后练,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参与到项目中,而不是在项目进行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另外,德国的教师上课很少点名,而我国的高职院校是靠点名督促学生上课的,这本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国的公司企业为了能招聘到合适的员工,积极与学校合作,通过赞助、提供奖学金、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聘任是通过校董事会决定的,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校董事会有16名成员,其中有8名本校成员和8名校外成员,这8位校外成员中有5位来自公司企业、2位是其他大学的教授、1位是大学以外的其他研究机构的教授。通过这些方式,公司企业已经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由于学校与企业联系紧密,了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情况,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就有了针对性。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科研,学校周边地区共有8个科技园区,通过科研不仅可以服务于当地,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相应的资金,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校长讲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基础知识学扎实,不能一知半解,要进行创新,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就没有进行创新的基本能力,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创新,通过参与项目向教师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些事实可以反映出德国公民的创新能力:大部分中国人是通过德国产品认识德国的,而在德国平均每22分钟就有一个专利产生。这说明基础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我国的高职学生不注重这些,觉得以后就业了自己也只是一个操作工,学习这些知识用处不大。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只是为了拿到文凭,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会在就业以后转行或者工作几年后转行。

为了提高就业率,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通过很多方式让学生与企业建立联系。学校与企业信息共享,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学校的校友可以介绍有经验的企业人士做在校生导师,或者有企业经验的校友自己做在校生的导师,让企业相关人士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校友可捐助学校,校方有专人负责管理成功毕业生的资料,通过实习、就业等方式获取成功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制作即将毕业学生的信息册(学生自愿填写信息),企业可以从其中获取毕业生信息,合作企业获得毕业生的信息须支付押金,非合作企业获取毕业生的信息需要购买(很多企业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员工,愿意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举办毕业庆典获取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动态;校友在线杂志(每3个月出版一期);组织校友聚会,每三年聚会一次,校友也可自发聚会;建立毕业生协会;进行毕业生问卷调查(对毕业两年的学生)。这些方式不仅可在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桥梁,也可让学校与很多企业进行相应的交流,对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了解企业需求,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反观我国很多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做市场调查,只是按照学校自己的意愿制定教学计划,甚至有些学校根本不考虑自己有没有开设某个热门专业的基础条件,只要是市场有需求就敢开,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能力。

三、借鉴与启示

德国人口约有8 200万(有4 100万个劳动岗位),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德国国内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7.5万人左右(就业率为97.4%),失业率仅为7.5%,而工程师的失业率仅为1.5%。而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连年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本科院校的扩招,高职生源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以陕西省为例。2015年高职招生人数的一半来自单招考试,今后单招录取学生的比率还将会逐年提高,最终可能会脱离高考,完全靠自主招生考试。高职院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所变革,如何将德国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使高职院校的办学具有特色,不同于其他学校,让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让高职院校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一是国家教育部门需发挥相应的作用,搭建企业与学校联系的桥梁。国家的政策应有利于企业与学校合作,让学校真正能为企业培养出对口的人才。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大局观,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认真与学校协作,讨论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比如一些学校的“订单班”培养现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是要重视基础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要提高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忽视了基础教育,在创新发展上只能走歪路。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但不能只是一味地培养操作工,不能只注重实践及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也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三是应真正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实现项目式教学。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式教学,但是很多教师的企业经历相对较少,对于企业的工作流程只能说是一知半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都要积极主动地对教师进行培养。

四是要适当给学生留一些自学空间。一门课程的学习不应完全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室或者实训场所完成,教师可以将教学的某些时间留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在小组中成员要互相监督,不努力、不积极参与的要及时向教师反映。

五是要注重外语知识的学习。我国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这主要是学习环境造成的,英语学习都是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肯定会有很多问题。学校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学生也要给自己创造学英语的环境。

六是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将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有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处理。因此,应有一种新的机制判断学生的能力。要改变原有的单纯将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机制,要建立健全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方法。

七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企业信息及招聘信息,让毕业生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同时要大力提高学生查找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只有我国的高职院校与公司企业通力合作,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学生的努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辉煌的今天才可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灿烂的明天。

摘要:中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相对较少,且中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不能符合企业要求。德国的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利用其自身资源与企业积极合作,基本实现了为地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的目标,这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合作,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杰,孙娜娜,李镇,陶秋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4-107.

[2]杨卓,邓伟.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6-18.

德国大学 走向收费 篇11

中国客人的兴趣并没有得到瑞典主人的热心回应。伦德大学市场部的负责人随后着重介绍了大学刚刚开设的针对海外学生的教育项目。这个项目明显区别于瑞典正常的高等教育,是收费的,而中国学生正是该校市场部海外推销的重点。

从“二战”后开始全面施行的欧洲高福利政策,目前正处在全面退却的时代。在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学生享受欧洲免费高等教育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

免费教育不免费

“免费的高等教育其实并不免费,”主管德国学术交流协会(DAAD)的第一号实权人物博德博士(Dr. Bod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即便德国大学开始收取学费,除非学费标准达到美国哈佛那样,否则大学还是难以仅靠学费来维持,政府的教育拨款必不可少。而所谓的政府拨款,其实用的是纳税人的钱。”

在西欧主要国家战后运转了五十多年的政治经济体制里,公民工作纳税,政府用税金来投资管理包括教育和交通等在内的公共事务。羊毛出在羊身上,拨给大学的经费,使用的是纳税人缴纳的税金。施行多年的欧洲“免费教育”的潜台词是,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使用的是其父母辈多年来交纳给国家的税费,而作为这个税收共同体成员之一的大学生,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缴纳自己的税金份额。

让没有缴纳税金记录的海外留学生享受与本国学生同样的免费待遇,其实是在让海外学生分享自己纳税后得到的特权。在德国经济飞黄腾达、社会福利无限扩张的年代,谁也不会在意有人分走了公共福利中属于自己的一杯羹。更何况,留学生事实上也给德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做好了人才储备。

但是,当学费成为德国高校无法绕过的筹集资金的必要手段时,在德国高校的改革一切向英美看齐的前提下,海外学生享受和本国学生同等待遇的话题,就不再是一个禁忌。

多年来研究大学学费课题,并且设计了不同收费模式的齐格勒教授说,向海外大学生征收比德国本国学生更高学费的想法,在他工作的高校发展中心(CHE) 从未被提及。但是作为研究人员,他并不认为这一做法是不可能的。

“美国有的州甚至规定,其他州的美国学生要缴纳比本州学生更高的学费。” DAAD的博德博士引用美国高校的例子来说明在德国未来的收费高校教育体系中,区别对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学生,有据可。

北威州挑战留学生神经

向非欧盟大学生收取更高的学费,在德国首次提出这样建议的是北威州。

拥有约50万大学生的北威州是德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州。该州州政府两年前组成一个“未来发展委员会”,集中了当地的一批社会名流,群策群力探讨北威州直至2015年的发展策略。这个委员会成员在向州政府提出的若干建议之中,曾经提及要向非欧盟籍大学生征收4000-6000欧元的“高昂”学费。这个数额要比该州计划中的向本国学生收取的学费高出三到五倍。不过,也许是因为议案过于敏感,也许是因为德国大学收费还有待于宪法法院的裁决,向非欧盟学生征收更高学费的议案只是在讨论中被提出,但是在未来委员会的正式文件内并不能找到踪影。在向大学生收费的法律依据没有解决之前,先讨论向外国学生多收学费,显得有些操之过急。

这个议案首先在北威州被提出并不奇怪。从2004年夏季学期开始,北威州大学已经向攻读第二学位的非欧盟学生开征每学期650欧元的学费--只要该学生的第一学位并非在欧盟国家获得。北威州做法的决定性意义在于,至少部分德国高教界已经认同将欧盟和非欧盟学生区别对待的办法。因此,一旦向所有大学生收费的法律开禁,将欧盟学生和非欧盟学生区别对待,提高后者的学费标准似乎也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论根据”。从目前各州纷纷开始向“超龄大学生”收费的形势来看,一旦北威州开创向非欧盟学生收取更高学费的先例,其模式将在德国各州迅速蔓延。

德国需要优秀的留学生

为什么选择德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在德国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往往会被好奇的德国学生和教师问到这个问题。毋庸讳言,德国的免费高等教育是许多中国学生决定留学德国的主要原因。而对于中国学生选择德国大学的这个主要理由,德国高教界其实并不十分“感冒”。征收学费,或者向非欧盟学生征收更高学费即使带来中国留学生数量的下降,对于德国大学来说,也并非危机。因为这样做也许正好可以把并非德国大学所需要的学生挡在门外。

“引进学费,特别是对来自非欧盟的学生征收更高的学费,也许会减少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但我并不认为这是负面效果。”博德博士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九十年代后期,依靠州政府拨款维持的德国大学,为了能够获得足够的新生来获得政府教育经费,曾经在中国大举招收新生。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留学中介应运而生。但是这种拨到盘里就是菜的招生方法,使得多年维持良好形象的中国留德学生群牛顿时变得良莠不齐。

按照DAAD的统计,在德国就读的外国学生只有50%最后在德国大学正式毕业。尽管博德博士不愿意否定50%未毕业的外国大学生的努力,但是这个数字无疑己成为德国大学内外国留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的证据。

“在施行了大学收费制度,并且可能向海外学生征收更高学费的制度之后,来自中国的优秀学生将会得到奖学金和生活费用,而中等的学生则要缴纳学费。”博德博士称。

学生贷款谁来还?

齐格勒教授是德国高校发展机构研究(CHE)学费改革的研究人员,这家研究机构由贝塔斯曼基金会资助,多年来一直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智囊团和鼓吹者。齐格勒教授对于各州纷纷对“超龄大学生”征收学费的做法不以为然,他更倾向于让学费改革一步到位,即同时向所有大学生开征学费。

齐格勒和高校发展中心代表的观点是,大学收费势在必行,但是学费必须用来改善大学教育设施,而不能流进州政府的金库。另外,在开征学费之前,应该建立起配套的大学生贷款体系,大学生应该通过这套体系以无息或低息获得生活和学费贷款,而在就业并且收入超过一定标准之后,开始归还学费和生活贷款。

向海外学生提供低息贷款的做法,其实在德国私立高校已经有过先例。德国南部由斯图加特、图宾根和霍恩海姆三家公立大学合办的斯图加特管理和科技学院(Stuttgart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也遇到相似的问题。这家成立5年的公办民营大学曾经通过当地金融机构向海外留学生提供低息贷款,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学生享受这个待遇。但是贷款归还却进展得并不十分理想。近几个学期以来,这家由多家德国大公司赞助的私立大学低调处理贷款制度,而更加推崇正常的学费制。“学员在接受我们大学的学位之后,能够获得更加优厚的工资待遇,他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笔合理的投资。”市场部主管格罗里希(Greulich)这样说。

CHE的齐格勒教授也承认,他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贷款体系在新西兰高教界也遭到挑战。因为新西兰本国就业市场狭小,许多新西兰大学生毕业后前往其他国家就业,而现行的体系根本无法在全球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无意主动归还贷款的毕业生往往逃之夭夭。

德国CHE大学排名及其启示 篇12

尽管大学排名存在着诸多不足,“然而,人们又都在使用它们,因为如果使用得当,对消费者、决策者以及跟国内外同行作比较的学术机构而言,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1]从1998年开始,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推出了CHE大学排名。CHE大学排名打破传统大学排名的方法,独树一帜地构建了一个没有名次的排行榜。加拿大学者亚历克斯·埃舍尔(Alex Usher)在考察全球19个大学排名时发现,“除了德国的CHE大学排名之外,大学排名都表现为‘联赛榜’的形式,把各个‘运动队’按照它们的分数高低排在一张表格里”。[2]可以说,CHE大学排名为国际大学排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独到的排名方法也逐渐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同时,CHE大学排名本身也对德语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鉴于国内对这一排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试图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CHE大学排名在国际上为什么会引起广泛关注?CHE如何对大学进行排名?排名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中国有何启示?

一、CHE大学排名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

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排名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CHE大学排名作为一个后起之秀,能够在国际排行界引起广泛关注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大学排名的不足。我们从当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的两种大学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W 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大学排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从排名的内容来看,《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大学排名”有50%的权重赋予了涉及大学声誉的同行评议,20%是研究的产出。可以说它是一个注重大学研究和声誉的排名。但目前存在的争议正如美国学者特伦兹尼(Terenzini)的研究所揭示的,“对大学教育来说,尤其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并不能通过大学的研究水平和声誉来推断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3]《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2007年开始将25%的权重赋予涉及大学声誉的校长评议。这样的指标倾向于已经建立起声誉的大学,而不是根据过去一段时间大学的表现来做出判断。目前,至少有63所大学的校长已经签署了抵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中的声誉调查。[4]

从排名的方法上看,这两个大学排名都对单个指标赋予了权重,并且对大学的整体实力进行次序排名。这样的方法同样也会引发很多争议,指标在数值上的差异表示着参与排名的大学之间的差异,但是在整体排名时,它忽视了标准误差的存在。例如,从200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的结果来看,在百分制的情况下,排名13~22的大学得分差距仅为6分。

公众对大学排名的热情并不会因为它存在争议而减少,但理性的学者们显然不会放弃对此问题的思考。当CHE大学排名的影响渐渐扩大时,学者们发现它独到的排名方法克服了现有大学排名的一些弊端。学者们的推崇也使得CHE大学排名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CHE大学排名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1. CHE大学排名的方法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所发布的CHE大学排名试图突破原有大学排名的思维,CHE在排名时秉持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不存在最好的大学。一所大学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学科,即使在已有的学科领域内,也不可能每一门学科都是最好的。大学内各个院系、学科和专业的实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显然根据大学综合实力做出的排名会稀释这些差异,这可能会对高中毕业生产生误导。CHE采用这样的排名方法还考虑了德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特点,长期以来,德国民众一直都信奉“所有大学的教育质量都相同”的神话。对学生来说,他们关心的并不是“哪所大学最好”,而是想知道针对某一个特定学科究竟哪所大学最适合自己。因此,CHE从学科的角度来对大学排名。

在此基本理念之下,CHE大学排名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方法的创新。首先,它不对单个指标得分进行累计或加权。单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同一学科内不进行次序排名。CHE认为,将差别很大的指标合并成一个整体的综合排名是无意义的。CHE让用户自己筛选一定数量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网站数据库提供具有可比性的大学信息,有效地创建自己的大学排名。CHE大学排名事实上把定义高等教育质量的权力交给了排行榜的使用者。

CHE大学排名的第二个独特之处是在每个指标内部,排名的结果用分组的方式呈现,而非次序排名。根据各项评价的结果,将评比的学科或者学科内单个指标分为绿色的高分组(top group)、黄色的中间组(middle group)和红色的低分组(bottom group)。每一组的内部元素在质量上被认为是相同的。这样做的理由是,对许多指标来说,次序排名相对来说并不科学,且容易引发争议。因为在许多评估指标中,大学之间的实际差异非常小。CHE在掌握每个大学在单个指标上的特定数据后,对其进行分组归类,而不用详细呈现各个数据的细节。

荷兰学者尼纳·范德克(Nina Van Dyke)在2005年研究了10种国际上主流的大学排行,其中采用分学科进行排名的只有德国CHE大学排名;用分层的方式区别排名对象的有德国的CHE大学排名和澳大利亚的“优秀大学指导”(Good Guides);不对单个指标赋予权重来计算总值的排名也只有CHE大学排名和“优秀大学指导”。而集合这三大特点于一身的、并且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只有CHE大学排名。[5]由此可见,CHE大学排名在方法论上独树一帜地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排名的新思维。

2. CHE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

CHE大学排名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使得它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变得更加丰富。它试图尽可能周全地将学生在选择学校时要考虑的各个要素纳入其中。通过征求大学协会、评估专家教授、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广泛意见,CHE从9个维度、35个二级指标设计出了一个旨在帮助学生做出选择的决策模式。其排名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http://www.unc.edu/ppaq/docs/CHE_formatted.pdf

从CHE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专注于教育质量的大学排名。如此详细的指标体系给排行者收集数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它设身处地考虑到了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和利益。从学生的满意度到教授的同行评议,这些对个人主观体验的调查,经过大样本数据的处理后(CHE排名对250所高校的13万名学生和1.6万名教师进行调查或问卷)所得出的数据对学生的就学选择很有参考的价值。与其他过于注重大学的研究和声誉的大学排名相比,CHE大学排名更注重大学的教育质量,这有利于维护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基本使命。

三、CHE大学排名所产生的影响

1. CHE大学排名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在理想的状态下,大学排名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涉及学生及其家长、政府和高校。CHE大学排名的初衷虽然是为学生及其家长服务,但从目前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它也很好地兼顾了三者的需求。

对学生来说,CHE排名为他们的升学选择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迄今为止,CHE已完成了288所德国大学、四大领域35个学科的排名工作,已经有80%的德国大学生就读于这些被排名的学科领域之中,并且每一个学科的排名数据每三年便会更新一次。“从2007年的数据来看,三分之二的大一新生曾使用过CHE的排名,有13%的学生认为CHE的排名对准备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参考信息”。[6]

对政府来说,CHE排名充当着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功能。德国大学的管理权归各个州所有,同时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相对缓慢。1998年德国曾试图以专业认证的方式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但由于认证程序复杂,大学不愿意支付高额的认证费用。CHE大学排行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通过CHE特有的排行方法,为人们认清大学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提供了详细的并且是基于各个大学差别的线索。从这个角度而言,CHE大学排行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7]从长远来看,一个广泛被接受的大学排名将成为德国继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政府管制之后的第三种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工具。

对大学来说,大学排行要想对高等教育系统施加重要的影响,要靠大学重视其自身在排名中的位置并且能够产生提高质量的动机。尽管CHE大学排名刚推出时,有不少大学校长对排名的结果持有异议,但CHE提供的详细而又公正的数据使得排名逐渐被认同。一些德国大学已经开始通过CHE的大学排名来检查和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此,CHE在2007年建立了一个盈利性质的咨询机构,旨在帮助单个大学提高自身的质量,设计大学的市场化战略,优化大学内部的治理。

2. CHE大学排名对其他国家大学排名的影响

许多学者盛赞CHE大学排名是“现在所有大学排名中最完美的实践,处处都体现了排行者独到的智慧”,并且“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传统大学排名在概念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通过的关于大学排名研究的《柏林原则》(Berlin Principles)”。[8]博洛尼亚进程的加快使得欧洲范围内学生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这迫切需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可比性的各国大学数据。2004年与2005年,CHE先后增加了奥地利、瑞士这两个国家经济、法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学科排名。尽管在荷兰国内有大学排名的存在,但荷兰与比利时还是积极地加入了CHE的国际大学排名系统。CHE大学排名今后发展的方向将是对所有的欧洲大学进行排名。

同时,CHE大学排名的影响已经从欧洲扩展到全世界。加拿大拉瓦尔大学(University Laval)荣誉校长弗朗科艾斯·塔维纳斯(Francois Tavenas)认为,“CHE大学排名为其他国家的大学排名树立了很好的榜样”。[9]实际上,加拿大教育政策研究院所发布的《大学信息导航报告》(University Report Card Navigator)就是模仿和参照了CHE大学排名的方法,对加拿大的大学进行了排名。《大学信息导航报告》为学生的就学选择提供多维度的指标,同时不对指标进行累计和赋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生成符合自己要求的大学排名。而美国未来高等教育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也正试图建立一种类似于CHE的大学排行作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的补充,减少各个利益相关者对排名所产生的争议,使得学生和家长能够根据偏好选择变量,得出自己理想的大学排名。[10]

四、CHE大学排名对中国大学排名的启示

CHE大学排名从最开始的只针对德国大学,到现在准备扩展到欧洲范围内所有的大学。这一排名的实践证明,无论是一个国家的大学排名还是区域间的大学排名,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排名,其背后所传递的排名理念是共通的。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用CHE大学排名的优点去审视现有的大学排名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国大学排名研究有何启示。

1. CHE大学排名不对大学做综合排名的方法值得学习。CHE排名反对对大学的整体进行评价,而是通过选择大学具有可比性的方面进行比较。澳大利亚学者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对此十分推崇,在他看来,“与其去建构一个站不住脚的评价大学整体实力的排名指标,作为与政策密切相关的大学排行还不如去回应各种不同的需求。大学不应该被整体评价,相反,我们在排名时可以根据大学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评价”。[11]

中国国内的大学排名大多是针对大学的整体综合实力。一个综合性的排名结果对政府和大学来说,很难有多少针对性的启示。这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大学排名的诊断功能。因此,中国的大学排名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例如可以根据大学的不同功能,分别针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进行排名;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就学选择或者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出排名;根据体现大学发展的一些特殊指标,如大学创新的能力做出排名。

2.CHE大学排名不对指标进行累加,打破了过去大学排行中零和博弈的传统,为大学的发展营造了一种双赢的氛围。现有的中国大学排名虽然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质量的提高,但每年大学排名的公布却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象,在排名中处于有利位置的大学以此作为宣传,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则开始质疑排名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甚至有不少大学校长对排名提出抗议。

大学排行是为了排名本身,还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CHE大学排名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尤其是它反对对所有大学做简单的排序,这对于中国这个过于注重名次的社会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分层的方法有利于减缓由于大学排行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争议,使得所有大学都有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动机。

3.CHE大学排名考虑了多样性,而不同于其他大学排行榜那样只关注研究型大学,避免了大学发展的趋同。国内现有的大学排名大多数关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通过大学的声誉和研究水平来反映其综合实力,这无形中引导大学更多的关注于科学研究,关注于大学的研究产出,重数量指标轻质量。为了在大学排名中获得有利的位置,大学必须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购买昂贵的设备、对明星教授的争夺以及申请更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上。可以说,如果大学排名设计不当,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趋同现象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顽疾,在今后如何引导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避免由于过度竞争导致各个大学失去自身原有的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大学排行中单一的评价指标、苛刻的名次排序无疑助长了大学趋同的趋势。我们的大学排名应该学习CHE大学排名多样化的思维,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4. CHE大学排名是站在高等教育消费者的角度上对大学做出的评价,充分考虑了消费者利益。CHE大学排名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因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在别人的眼中,大学排行应该能与其使用者之间产生互动,尤其是对学生群体。使用者应该能够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在大学排行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2]般来说,所有的大学排名都具有明确的排名目的和特定的价值取向。但是,高等教育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望,它要满足学生及其家长、政府、大学和社会各个方面不同的需求,这使得排名目的的单一性与需求群体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权重的赋予过程中,不同群体对指标的要求和标准大不相同,仅仅通过简单地对指标权重进行累加得出的大学整体排名只体现了排名者自身的价值判断,并不能让不同的群体清楚地了解到他们各自所关注的信息。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已经跨入了大众化的阶段,学生选择学校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而国内真正服务于消费者群体、关注大学教育的质量、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大学排行还很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与国外的大学相比,我国特有的招生体制使得学生一旦做出就学选择,更改的余地就很小。如果学生因为不了解大学和专业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教育浪费。在这一点上,CHE大学排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尔特巴赫.大学排行榜之困[J].世界教育信息,2006,(6):28~29.

[2]亚历克斯·埃舍尔,马斯莫·萨维诺.差异的世界:大学排名的全球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5):1~10.

[3]Terenzini & Pascarella.Living with Myths: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America.Change,1994,Vol.26(1):28-32.

[4]Valerie Strauss.U.S.News's College Rankings Face Com- petition and Criticism.The Washington Post,2007,August 17.

[5]Ninavan Dyke.Twenty Years of University Report Cards.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5,Vol.30(2):103~125.

[6]Maarja Soo & David Dill.The CHE University Ranking in Germany.[EB/OL].http://www.unc.edu/ppaq/docs/CHE_ formatted.pdf,2007.

[7]Gero Federkeil.The Lack of a National Policy Regime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Germany Implications and Alterna- tives.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2003, Vol.15(2):63~72.

[8]Marijkvander Wende.Ranking and Class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 European Perspective.Higher Education, 2008,Vol.23:49~71.

[9]Detlef M(?)ller-B(?)ling.CHE-Ranking Methodology and Presentation[EB/OL].http://www.utwente.nl/cheps/docu- menten/2005rankingmullerboling.pdf,2005-12-02.

[10]Kelly Field.Another Accountability Idea:A New Database that Would Customize College Ranking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6,March 31.

[11]Simon Marginson & Marijk vander Wende.To Rank or to Be Ranked:The Impact of Global Rankings in Higher Ed- ucation.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7,Vol.11(3/4):306~329.

上一篇:媒介消费者下一篇:问政节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