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

2024-09-23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共7篇)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 篇1

一、国内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概括

电视媒介的兴盛繁荣为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当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活跃在荧幕上, 节目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更多的受众、更高的收视率都是节目取得继续生存和进步的重要元素。湖南卫视播出的《爸爸去哪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股关于亲子类的节目也迅速在各大电视台蔓延开来, “爸爸”和“孩子”成了这些节目中共同的存在元素, 甚至大部分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相似的状态。于是, 这意味着在多元化的背后, 另一种现象也逐渐产生, 即电视节目同质化。

《百家讲坛》开播于2001年, 该节目在于丹等人的精彩演说下推动了一股“国学热”, 众多卫视便也积极加入其中, 北京电视台的《中华文明大讲坛》, SMG上海的纪实频道推出了《世说新语》;2004年湖南卫视播出《超级女声》赢得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选秀类节目走红, 即刻江苏卫视出现了《绝对唱响》, 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 青海卫视有《花儿朵朵》;当相亲类节目走红荧屏之时, 江苏卫视有《非诚勿扰》, 湖南卫视有《我们约会吧》, 东方卫视有《百里挑一》, 贵州卫视有《非常完美》;当养生类节目受到关注之后, 北京电视台出现了《养生堂》, 湖南卫视出现了《百科全说》, 江苏卫视出现了《万家灯火》。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每一类节目的大范围中, 这些节目都有着相同或非常相似的节目主体、节目元素、节目内容或者节目形式。

在今天的电视节目中, 有很大一部分频道全力推广的受众关注的节目都是引进国外的节目, 通过购买国外节目的版权制作一档中国版的在其他国家已经经过检验且有良好反响和收视的节目, 这些节目的巨大人气使得部分传媒产业创造了丰厚利润, 于是购买国外节目的趋势就愈演愈烈了。比如, 2011年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让国内的受众开始逐渐有了一个“买国外节目”的概念, 同时该节目不错的成绩也造成了后来《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爸爸去哪儿》等购买国外版权照搬国外节目具体模式的海外引进节目的不断出现。这也是除了节目具体内容和节目元素相同相似外,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另一种特殊表现, 即学习模仿制造同质化的真人秀。

同一种主题、同样的节目元素、同样的节目内容都已经在电视中成为十分常见的现象, 这背后首先体现的是电视媒介的物质技术发展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才能让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拥有机会和良好的平台。电视节目的同质化不仅意味着节目创新能力的衰退, 也表现出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对于风险的挑战力和承受力越来越弱, 所以选择用已经过检验的元素和形式来减少风险, 这其中便是由收视率和利润需求带来的压力。

二、从媒介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电视节目同质化原因

1.批判的政治经济学, 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它的“批判的”;批判的意思和批斗不一样, 批判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反思性, 具有分析性, 具有解释性, 是在这个条件底下在讲批判。由此可知, 从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电视节目同质化, 就是要认识这个现象, 进行具体的分析, 同时对同质化这个问题进行反思。

2.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在于经济组织和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必然是需要一个全面的视角, 立足在今天的现实状况又了解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 考虑到经济、技术等方面与同质化的关系。

3.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特别关注四个历史过程:媒介的生长、公司势力范围的扩展、商品化以及国家和政府干预角色的变化。这四大历史过程, 都和今天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 媒介的生长带来了电视媒介的出现和发展繁荣, 为多元化的节目产生创造了条件, 也是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条件。媒介的生长到一定的规模逐步形成了各种独立的媒介系统和媒介公司, 媒介逐渐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 和种种行业发生关联, 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公司产生了经济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力。这便进入到了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第二个历史过程:公司势力范围的扩展。这一过程正是今天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产生和实现的一大重要决定因素。

其次, 现在的媒介生产越来越被大公司所控制, 受制于它们的利益和要求, 服从于利润战略。联合大企业中文化产品及其所占的利益比重越来越大, 多媒体联合大企业在今天已经是屡见不鲜。在中国, 从东方卫视、FM101.7电台、《申江服务导报》, 到看看新闻网等众多电视节目、广播电台、报刊杂志, 都属于这个在中国整个传媒社会中占重要地位的多媒体联合大企业。在国外, 时代华纳公司拥有一系列极具价值品牌, CNN、HBO电视网、《时代》杂志以及华纳兄弟公司等。它的文化产品不仅包括报刊电视广播节目、出版物, 还涉及到影视娱乐以及音乐。不管是SMG还是时代华纳, 文化产品及其所占的利益比重之大都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以外,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 还有一些非媒体企业的文化产品比重也有所增加, 比如, 中国第一汽车公司, 在推出欧朗款汽车时, 打造了《一汽欧朗“为青春喝彩”音乐计划》系列微电影。作为与传媒行业几乎毫无关系的汽车企业, 也开始把手伸到了文化产品的领域, 成为企业的资源和产品。这也是公司势力范围扩展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 即不直接涉足文化工业的公司, 通过他们作为广告商或赞助商的角色, 对文化活动的方向实施着相当程度的控制。众多商业品牌冠名广播电视节目, 投资赞助电视电影, 出现植入式广告等形式。不管是时下火热的《爸爸去哪儿》, 还是《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 都有与之节目的红火发展相伴随的主持人对“999感冒灵”“加多宝”、“步步高”品牌的响亮播报随时宣传, 加多宝、步步高, 都是非文化产业, 但是它们作为节目的赞助商和广告商, 对于节目的方向实施着诸如视觉方向和内容方向等方面相当程度的控制。每个镜头里, 每个场景里, 都会出现不同大小不同方式的品牌产品或品牌LOGO;节目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些赞助商的产品或形象有特殊联系。除此以外, 一档电视节目的内容以及模式的选择, 都受赞助商和广告商很大程度的控制和决定;这往往让电视节目工作者在生产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活动时受到众多的限制和引导。非文化企业, 就这样凭着广告商赞助商的帽子一定程度操控着文化活动, 影响文化产品。

正是这些公司从以上两个方面对于媒介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使得他们在或明或暗处对电视节目的同质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控制的程度增强和影响的程度变大都意味着他们的需求和选择对媒介的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媒介的创造制作行动有了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

不管是多媒体联合大企业, 还是非文化企业, 都有各自的形式, 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对媒介生产等文化活动实行着控制。而他们的这种控制,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 即企业的经济利润。商品是为了以某一价格进行交换而生产出来的物品, 商业传播公司总是在进行商品生产。不管是时代华纳、SMG还是一汽公司和999感冒灵, 都为获得经济利润维持企业的发展和扩大, 他们在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分配各个过程以及文化产品本身都是为了能交换到经济利益, 这样就加强了文化生活的商品化, 也就引出了关注的历史过程中的商品化, 电视节目同质化问题也就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逐渐严重和明显。媒介的内容成为商业化的生产制造, 成为商品, 电视节目必然也逃不掉这一现实而成为了受公司控制影响, 受利润要求支配的商品。电视节目的商品化决定它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受到削弱, 经济意义的比重直线上升。

以追求经济利润为宗旨的公司必然会为了保证经济利润而尽量规避风险, 在这个行动和过程中就会向更加能够得到收视和关注度的模式靠齐, 而这就不可避免地去学习模仿甚至完全复制已经成功的模式和案例, 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和内容就会进入公司的眼帘, 他们能从中更清楚地看到受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从而投其所好地制造产品。电视节目于是在这些受营利性利润驱使的公司企业的控制影响下变得相似雷同同质化。

4.传播活动变得更加依赖于支付能力, 于是, 就出现了一个现象, 即收入越高, 越可能拥有基本的接近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机器硬件。这样就有一种观点, 即认为依赖广告支持的广播电视, 任何人只要有接收器就可获得所有节目。这种观点, 却分析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两点, 一是, 受众并非不需付费用给节目, 只是付费方式被另一种特殊的方式隐性化, 即被添加在广告商品的零售价格当中。这也就有力解释了市场上同类型商品, 往往做过广告宣传的商品价格高于知名度较低的商品的缘由, 受众在以特殊的方式偿付自己观看节目的费用。

二是, 在广告支持广播电视的体系中, 受众本身其实就是商品。受众规模越大, 接受到该公司产品信息的人越多, 潜在消费者也就越多。在黄金时间段, 额外的费用完全由节目的吸引力而定。所以, 当一档购买外国节目版权的《中国达人秀》取得了良好成绩, 就又出现了《中国好声音》;当国外明星真人秀节目收视红火, 国内便学习模仿制造同质化的明星真人秀;当宫廷剧、穿越剧播放引起热潮, 各大电视台各个时间段便是铺天盖地的此类剧。

三、结论

电视节目同质化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隐秘的现象。经济全球化、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都为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社会条件, 而在这现象背后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恰恰是经济因素, 是电视节目的商品化和电视节目受众的商品化共同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媒介的进步诉求媒介与企业公司的合作, 彼此间的联系和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媒介的发展元素的多样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批判的”视角是分析事物不该缺少的, 揭示媒介越来越受到公司的控制、经济意义比重越来越大、收视率追求越来越严重而导致的电视节目商品化和受众的商品化所带来的同质化问题, 并不是进行绝对的否定, 这恰好是一种反思, 正是在透过现象认识到不足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10

②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6, 21-71

③詹姆斯·库兰:《大众传媒与社会》,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68-69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11-538

⑤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57

⑥滕乐:《竞争性复制与差异化竞争》, 载于《新闻界》2010.5

⑦陈光兴:《文化研究:本土资源与问题意识》, 载于《新闻大学》2007.2

⑧彼得·戈尔丁、格雷厄姆·莫多克:《大众传媒与社会》,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68-69

论电视频道同质化时代的节目编排 篇2

当今电视事业极速发展, 传统的大众化电视频道节目编排已无法满足多频道竞争下, 观众多样性和复杂化的需求。节目编排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市场运行机制是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的。我国的电视人在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中, 认识到节目编排研究是电视频道实行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手段。因此, 做好节目编排工作, 有利于促进电视频道的发展。

频道与栏目的数量都在不断上升, 电视台的竞争日益激烈, 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适合观众收视习惯的编排是不行的。节目编排的管理牵涉到整个电视台频道资源的分配, 人力资源的调整, 节目经费的使用。科学合理的编排可留住固定的观众群, 也能留住漫无目的的观众群。

二、节目编排的策略

对于城市地方台来说制作精品节目毕竟是少量, 而且资金有限, 无法像卫视央视那样购买到大量质量上乘的电视剧。所以处于夹缝中的地方电视台的编排工作, 一定要讲究策略, 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目的播出效果。

(一) 节目编排时考虑观众地域化的收视需求。

目前频道数量日益增多, 地方电视频道想要达到一定的收视效果, 节目编排上满足本地区观众收视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在节目编排中, 要对当地群众的收视需求进行认真调查以及了解, 根据其收视习惯与偏好来对节目形态进行组织与编排, 再针对性地对节目类型进行确定。东部地区的观众对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知识更为关注, 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台在进行节目编排中, 新闻类节目尤为重要。如泉州电视台的《新闻广角》是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可以对观众的身边事进行良好的反映, 亲和力比较强。因此, 可以根据观众习惯来将这一节目以“板块式”的编排形式安排在《新闻联播》与《福建新闻联播》两个节目之后, 可以形成国际、国内、省内甚至本地内容都比较全面的新闻性板块。

(二) 频道特色定位明确, 节目编排特色突出。

挖掘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历史、地理、旅游、民俗风情, 形成富有地域个性和特色的频道形象。如: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 以泉州方言节目为主, 以闽南人文为特色, 以“传承闽南文化, 服务两岸乡亲”为频道宗旨, 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全部采用闽南方言播出的综合频道。闽南语频道节目内容和形式贴近闽南人的文化取向和欣赏习惯, 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闽南语频道自从开播以来在泉州落地频道中收视份额及收视率均遥遥领先, 这与它独特的频道定位是分不开的。

在地方电视频道的特色节目编排中, 可以采取如下编排方法:

1.集中编排法。在黄金时段集中安排自制节目。根据观众的兴趣指向使节目一个比一个更吸引观众。如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在19:30—20:30打造方言节目黄金一小时概念, 把几档当地特色的节目如《泉州美食》、《学说泉州话》、《泉州讲古》等打包捆绑播出, 形成収视小高潮。

2.重播编排法。就是对自制节目安排N次重播。地方台自制节目很不容易, 为了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重播很有必要的。2014年春节,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为配合节日气氛, 重复播出十余次自编自导的《闽南人春节晚会》, 这些节目由于接地气, 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观众百看不厌。

(三) 节目播出时间安排合理。

节目编排需要遵守一项基本指导原则, 即应该尽可能将目标观众喜爱的节目安排在观众方便收看或有收看愿望的时间段。节目的安排时间有合理性, 则有利于获得最大可能观众的喜爱。比如, 近段时间电视台一般都会在黄金时间段播放家庭收看的节目;傍晚则播放卡通节目, 让孩子在放学后观看;在周末会安排体育节目, 供不上班的大部分男子观看等等。因此, 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播放的节目都有其合理性, 观众群也是最适合的。

1.在对黄金时段的节目进行编排时, 主要策略是对抗式编排, 安排对象一般是大制作与大投入, 并且有相当影响力的强档国产电视剧, 要求做到雅俗共赏。如果其他竞争频道在这个时候播放同样有影响力的强档剧, 则应该采取避强击弱的方法, 即安排类型不同的节目。

2.在非黄金时段利用编排使节目收视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1) 晚上六点到八点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时段, 此时人们已下班回家, 忙碌了一天, 希望电视能带给他们轻松愉悦。而这一段时间大多数电视台安排的节目是各类新闻, 根据这个时段目标观众的实际需求与差异化来进行编排。泉州台在都市生活频道17:40推出了海丝剧场, 主打轻松喜剧类型剧目, 以个性化和反向性的节目安排与竞争频道的主打新闻节目对抗。 (2) 在晚间十点后, 触摸电视遥控器的是一群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阶层。这时可以在本台辖下的不同频道安排类型不一样的节目, 对“观众流”理论进行合理利用, 使得观众可以在本台辖下的频道中总能寻到符合自己口味的节目, 适应观众存在差异化的收视需求。如泉州电视台在新闻综合频道22点档播出新闻资讯, 在都市生活频道22点档排播现代都市剧, 而在影视剧频道则编播海外电影, 就是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群的收视需求。

总结:

在电视频道发展处于内容同质化时代, 电视节目差异化编排已成为电视频道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法宝, 分析、研究和深入地了解本台的情况和覆盖区域内的观众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 吃透竞争对手节目播出情况, 不断地构思设计方能制定出适合本台运行的节目编排方案, 才能使本台电视节目尽可能地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 获得较佳的收视效果, 提高整个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编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常香婷.电视频道的品牌定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 篇3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本质

电视节目同质化是指不同电视台的电视节目的趋同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复制。对此,学者和社会舆论都存在着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无疑是缺乏创新的表现,同时也会引起电视台之间的恶意竞争,但是在人们呼吁警惕同质化的同时,同质化现象依然风行于各类电视节目中。“题材趋同,风格单一”的评价成为了当前舆论的主要论点。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收视率至上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效逐渐影响电视台的发展,并成为关键因素。一旦坐拥高收视率,自然会吸引广告商的加盟,于是不菲的收入就成为各家电视台不言而喻的追求目标。而众多选秀节目的出现和引起的轰动,使得中国的电视节目的生产愈加难以摆脱同质化的趋势。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正面效果

1.资本节约

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的另一个益处,就是节约了节目的制作成本,在商业社会,效益是电视台的经济命脉,因此,在产业化战略的指导下,同质化的节目,使得电视台能够利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同时,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各卫视电视台的实力相当,资源优势相似,因此,能够享有低成本的电视台在竞争中也是一种优势。也就是说,在市场和资源相同的竞争中,同质化造就的低成本并非一条不好的发展道路。

2.瓦解市场的独家性

对于当前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来说,正面的效果也很明显,如多家电视台同时参与到竞争中,不仅可以间接提升节目质量,同时最重要的是,瓦解了市场的独家性。电视节目作为一个大众媒体和传播媒体,必然会透过节目呈现出自己的价值观、价值导向,造成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一旦这些价值导向对市场造成垄断,那么其对受众的影响也是具有垄断性。如《非诚勿扰》,在初期就出了一个很火的马诺。其拜金的价值观在节目中成为了一个焦点,也引起了社会的大讨论,但是在节目中,并没有对这样的影响刻意的引导,而是让其成为节目收视率的炒作手段,这样的价值观在节目的垄断传播中,则会对择偶的标准和待嫁女性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后期同类相亲节目的出现,自然瓦解了《非诚勿扰》这一节目的独家性,考虑到竞争的方面,就不会再用如此刻意的手段来炒作提高收视率,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变得较为均衡。

3.从模仿中创新

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初期都是从模仿开始,而模仿的关键在于,模仿者模仿技巧的高低和对被模仿对象价值的真实认识的多寡。只有为了进步而进行的“同质”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例如《中国好歌曲》,在形式上十足的模仿了《中国好声音》,甚至产生了两位相同的评委,但在节目的设置、定位和安排上,《中国好歌曲》有自己的创新性,其中最重要即是节目的主题—“选出原创的中国好歌曲”。之后通过导师不断的改变,使得观众见证了歌曲从创作到成熟的过程,这样的形式在歌曲选秀节目中是首创的。

未来展望

电视节目同质化问题探析 篇4

1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

同质化现象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它从电视节目诞生就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矛盾愈发突出,且已经开始对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意识到同质化的产生并不是电视台或观众爱好倾向某一方面因素造成的这么简单,而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必然结果。

1.1 收视率膜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视听需求,各个电视台也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从目前我国电视台的管理体制来看,能否保证收视率是电视节目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衡量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甚至唯一因素。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运作中,高收视率就意味着可观的广告收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电视节目的制作陷入了“收视率膜拜”。

自从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掀起选秀节目收视狂潮、获得高额收益之后,各种娱乐选秀节目纷至沓来。直到今天,各种不同内容的选秀节目充斥荧屏,泛滥之势愈演愈烈。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千篇一律“的现象越发明显,唱歌秀、舞蹈秀、跳水秀、相亲秀、明星秀、草根秀等。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全国网收视率同时段排名第一,这样的观众反应,又引起了国内亲子类节目的复制和抄袭。伴随泛娱乐时代到来的“命意老套,风格单一,题材趋同”也成为业界对国内电视节目的统一评价。

众多选秀节目的批量生产以及引起的轰动,虽然从某一层面说明了电视节目对观众视听需求的最大化满足,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娱乐选秀节目的雷同和泛滥,是节目策划制作之间竞争的直接结果,即看到火热的节目类型便进行类似的策划,想从受众中分一杯收视率的“羹”。殊不知,节目复制的结果恰好与制作策划的初衷相违背,电视节目之间无下限的复制和克隆,既浪费了现有的电视资源,也会让观众在“克隆”节目中失去对这一类型节目的兴趣,产生审美疲劳,最终导致中国电视节目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1.2 竞争性复制

引入经济学的概念,我们将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称为“竞争性复制”。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同一市场中产品提供者之间的竞争会促使生产者制作出多样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要,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也避免垄断,因为垄断会带来产品的均一性。但对于正处在同一级别竞争市场中的电视节目来说(尤其是省级卫视),却提供了一个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的案例,即电视台之间的竞争非但没有促进节目的多元化发展,催生出独具创意的节目;相反,人们看到的是相互模仿、盲目复制,生产出比垄断环境下同质化更为明显的电视节目。

以正在中国市场热播的旅行真人秀为例,假如目标观众中80%左右喜欢明星隐私的展示,20%左右的观众喜欢草根生活的演绎,基于这一前提条件,如果某一电视台要制作这种形态的节目,那么肯定会选择邀请各路明星。比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的全明星嘉宾阵容;如果这时候第二批电视台参与竞争,他们的选择肯定也是继续邀请明星,与之前那家电视台去争夺80%观众中1/2的市场,如江苏卫视的《花样年华2》、东方卫视的《花样爷爷》。因为明星旅行真人秀的观众队伍庞大,第三批电视台也会为了争夺80%观众市场的1/3而提供类似的节目,如湖北卫视的《如果爱》、旅游卫视的《鲁豫的礼物》、东南卫视的《真爱在囧途》。只有当观众的关注从明星到草根,或者从明星隐私的窥探转向公益价值的传递时候,电视台可能才会考虑转变策略,争取另外20%左右的市场。可见,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本质就是竞争性复制,竞争性复制是电视节目选择模式的必然结果。

2 同质化趋势下我国电视节目发展的有效策略

针对现阶段我国电视节目同质化的问题,仅依靠国家政令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电视台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创新必不可少。

2.1 树立创新意识

电视节目同质化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客观来说它并不是一无是处。从经济角度而言,研发一档全新形态的电视节目所消耗的资源是巨大的,且观众认同度是个未知数,可能大获成功,也可能血本无归,而抄袭、复制则大大降低了运作成本。此外,同质化的电视节目因其已经打开市场,被观众熟知,形成一定的收视预期,当以相似的运作方式制作另一档节目时,易被观众接纳。

电视节目抄袭或复制他人的节目类型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相对高的经济收益,但是立足长远的话不难发现,同质化现象的加剧一定是弊大于利的。长期的复制和克隆会让观众产生收视疲劳,会让制作策划逐渐产生惰性,不再进行节目创新性的探索。久而久之,电视节目便会对相应市场或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节目产生依赖,被牵着鼻子走,毫无自身特点和辨识度,相应市场竞争力也会慢慢下滑,最终被市场淘汰。与电视节目掉队的情况相比,最为严重的后果是电视产业的萎靡与滞后。基于此,就电视节目今后的发展来说,摆脱同质化、占据市场有利地位的第一步,应该是树立创新意识。从节目构思、策划、制作到具体执行,都应将创意融入进去,吸收别人优点的同时,构建自身的独特视角。创新意识的树立不是喊口号,应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首先,理念创新。各个电视台一定要摆脱以往坐等创意的状态,对国内外节目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和分析,吸收优秀的制作理念。其次,技术手段创新。硬件条件及设施是电视节目质量的基本保障,在同质化趋势下,一定要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新的制作方式,争取技术层面的胜出。

2.2 利用品牌效应

同质化问题的应对,除了制作策划理念及技术手段的创新外,还应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实现电视节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个性意识也在不断得以强化。从传者与受者双方的关系变化来看,在电视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频道数量少,节目资源有限,所以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观众处在被动的位置;电视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观众可选择的范围大大增加,把握了主动权,于是如何在众多同质化的节目资源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成为各大电视台努力奋斗的目标。因此,从受众爱好倾向以及偏好等多方面因素入手,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树立自己的品牌,占据忠实观众群才是保证收视率、摆脱同质化趋势的最佳措施。品牌化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品牌定位之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具有高辨识度的内容填充进去;否则,品牌策略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要想在品牌化道路上走得远,除了内容的挖掘和制作外,还应设计具有特色的品牌标志以及鲜明的频道风格,打造名牌主持等,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护品牌发展的成果。此外,还应进一步意识到,如今既是视听冲击的时代,也是产品推广和营销的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有序、有效的营销手段,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框架和管理方式,拥有自己的营销力量和机制,为品牌化发展保驾护航。

3 总结

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节目同质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不断下滑,甚至开始逐渐引起观众的反感心理。收视率为王的趋势以及竞争性复制原理是同质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基于此,就电视节目今后的发展而言,应从革新技术、创新理念、打造品牌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节目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和分析,吸收优秀的制作理念,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新的制作方式,引进来——做好本土化发展,更要走出去——实现品牌超越。

参考文献

[1]彭沩.论当前国内电视节目中的同质化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苏芝双.对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再思考[D].广西大学,2012.

[3]文舒.论电视媒体品质的提升和改造[D].湖南大学,2013.

[4]刘枫.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J].新闻爱好者,2010,(20):78-79.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 篇5

关键词:民生,新闻,同质化,措施

文丨孙昱

民生新闻的繁荣,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身边的事, 关注自己的人生诉求, 而民主新闻正好开了这样一个窗口。民生新闻一般都市报道本地发生的新闻事件, 很多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 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收视率一直不错, 通过舆论监督也为群众做了不少好事。但是由于电视新闻业的激烈竞争, 民生新闻也出现了同质化的情况, 各个电视台应该敢于创新, 突破“同质化”的瓶颈, 使节目内容上升到新的高度,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 民生新闻释义

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根基, 以老百姓的视角来报道, 以人文情怀来叙述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空间, 关注普通百姓的人情冷暖、喜怒哀乐。民生新闻具体表现有三:平民视角、人文叙事、民生内容。民生新闻的突出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上个世纪90年代初, 民主新闻已经开始初见雏形。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北京特快》, 成都电视台的《今晚800》等, 都具有民生新闻的典型特征。在2002年, 《南京零距离》的开播, 被认作开了全国城市民生新闻节目的先河。在此之后, 各地的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民主开放的社会风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中国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电视媒体也紧跟潮流关注民生。同时, 电视节目的民众化和娱乐化也导致了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

2 民生新闻同质化及产生原因

民生新闻这种节目形式自出现以来, 深受群众追捧, 收视率一致较高。民生新闻的崛起, 对传统的新闻形式冲击非常大, 大家都觉得这种新闻方式又发展前景, 造成各地纷纷投资民生新闻栏目, 有时同一地区同一时段都有多套民生新闻节目可以收看。拿南京地区为例, 每到晚上六点, 南京的地方电视频道上除了传统的《绝对现场》和《南京零距离》, 还有《标点》、《1860》、《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五个类似的民生新闻节目, 而且播出时段接近, 播出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都趋于雷同, 都是南京本地的新闻事件, 这个节目有那个节目也有, 这个栏目搞收看节目送礼品, 那个节目就搞收看节目送现金。这里开设高考填报志愿专栏, 那里也跟着效仿, 导致资源浪费, 节目雷同没有新意。电视做为民生新闻的主要战场, 很好的传播了新闻事件, 很容易吸引群众, 得到群众的认可的赞赏, 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环境最恶劣, 同质化情况最严重。

一般说来, 适当的竞争能够使得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竞争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 优中选优, 使得事物质能得到质的飞跃。可以, 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确是个例外, 由于恶性竞争, 各个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都在增加播出时间和播出内容, 模仿别的电视台民生新闻的优秀节目形式, 对节目内容面面俱到, 导致各个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在内容形式、节目精神品质等方面越来越雷同。很多观众表示, 除了节目主持人不同, 感觉不到不同的节目有什么区别。

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的基本原因是一味追求收视率, 没有对新闻报道做深入的处理造成的。各地的电视台借助发展民新闻这个契机, 可以改善自身的品牌形象, 树立自身在全国媒体终得地位。但是很多电视台只是追求民主新闻的比例, 只重视量的多, 而不重视质的高。这样以来, 不可能抓住老百姓的诉求, 长期下去, 观众群体肯定会缩小。目前的民生电视新闻, 节目形式类似, 内容也相差不大, 相同的故事情节、相同的主人公, 没有一点特色和新意。

3 民生新闻“同质化”的突破之路

目前、民生新闻栏目数量过多, 同质化现象严重, 严重制约了民生新闻的发展和创新。打开电视, 都是东家长、李家短的鸡毛小事, 很多新闻的价值不高, 滥竽充数, 或者报道一些不该报道的新闻内容,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长此以往, 电视台的品牌形象将受到损害, 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也会因为没有吸引力而下降。我们必须解决民生新闻的同质化问题。通过研究一些电视台的成功先例, 谈谈民生新闻“同质化”的突破之路。

3.1 民生新闻应突出本土化特色

民主新闻, 取材于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 这就使得地方电视台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制作节目的时候, 节目组可以尽量发掘地方特色, 使节目具有差异化特点, 更能吸引本土居民的收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别之处, 而这种特殊性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念念不忘的。如果节目制作时, 能很好地突出这种地域的特殊性, 完全可以走出目前民生节目同

21世纪, 国内电视媒体也逐渐实行产业化发展。对于企业而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保证。此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时代已经跃进寻常百姓家, 数字电视、互联网、IPTV等对我国传统电视构成了严重威胁。据调查, 2000-2004年电视观众下降趋势层逐渐增加态势 (图1) 从当前电视频道节目编排而言, 继续用先前的经验来指导显然有些过时, 违背了以“与时俱进”为指导的思想, 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企业若想在质量上提升, 满足人们较高的需求, 那就必须依靠创新。创新是媒体产业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重要法宝。在此背景下, 笔者拟以“创新”为视角, 对当前电视频道节目编排进行研究。

1做好电视频道节目编排创新的基

础——人才战略

信息化时代与其说是媒体业的竞争, 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电视媒体的创新不再拘泥于内容以及产品的竞争, 电视频道节目编排策略逐渐成为吸引电视媒体的关键点。策略的制定及运营也不能仅凭一个人的智慧或经验, 它需要一个优秀团队的共同科学企划和商议。相应的, 先前由单个部门来完成的电视频道节目编排也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 客观来讲, 电视频道节目编排策略创新与否, 能否极大满足电视受

现阶段电视频道节目编排的创新意识研究

文丨王凤英

摘要:文章以“创新”为视角, 从人才战略、品牌战略、地方特色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研究了电视频道节目编排策略。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为电视频道节目编排提供智力指导和技术支持, 进而保证电视频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视频道;节目编排;创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质化的困境。本土新闻在突出地域特殊性的同时, 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个性化。这也是比较有风险的, 因为我们面对的受众群体比较庞大, 如果个性化太过, 必然得不到大多数观众的支持。所以民生新闻节目还是要凸现特色, 但绝对不能个性太突出。新闻节目关注本土的新闻事件, 报道新闻时有本土的人文情怀, 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群体, 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会被吸引过来。

3.2 民生新闻报道负面新闻要方法正确

目前很多民生新闻为了提高收视率, 经常报道一些负面新闻吸引眼球。但是报道新闻的时候, 方式方法失当。对于本土发生的凶杀、强奸、斗殴、抢劫等恶性事件, 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的报道过程中, 一味的展示凶残、色情、粗俗、暴力的镜头, 对社会风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所以很多观众说, 民生新闻的电视镜头不堪入目, 怕家里的孩子看了产生不好的影响, 所以有孩子在身边的时候, 是一定不会收看的。对于此类新闻事件, 民生新闻节目不是不可以报道, 但是一定要注意方法。要避免出现负面的新闻镜头和叙述, 要突现事件处理后的正面价值, 要做好新闻事件的警示和事件发生后的反思教育, 要真正的解决群众矛盾。

3.3 民生新闻节目要突显主持人的个性魅力

一个好的民生新闻节目必然有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群众审美的普遍心理是求新求异, 如果节目主持还是老的套路、缺乏特点、缺乏见解很难引起群众的共鸣。而要使节目具有个性魅力, 对主持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民生新闻竞争激烈, 同质化严重, 节目主持人在新闻资源透明化的情况下, 更要关注怎么播新闻, 如何表达新闻内容。播报民生新闻时, 主持人要做到播说结合, 用简洁明了的口语来和群众交流, 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另外, 主持人要思维活跃, 知识储备丰富, 应变能力强, 这都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鑫.民生新闻“突围”之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 (2) .

[2]张璐芳.电视民生新闻及其同质化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

[3]杨莹.对民生新闻现状的思考.理论界, 2008, (8) .

[4]凌引迪, 刘国强.倡民生新闻、做精品节目.新闻战线, 2006, (5) .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 篇6

一、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

中国内地的电视娱乐节目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 相比发达国家, 中国的电视媒介普及较晚,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起步较晚。中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先后从博彩益智型到竞技型, 而后进入真人秀阶段。

中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归为两类, 第一类是海外引进, 第二类为跟风。我国综艺节目海外引进成功的首个案例是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栏目《幸运52》, 在中国的电视媒介刚刚普及的年代, 这一节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关于节目的仿制对象, 说法不一, 多为仿制英国BBC制作的当红节目《BOBINGO》或者《百万富翁》。在当时的英国, 此类节目繁多, 可见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也十分普遍。继《幸运52》央视推出《开心辞典》, 而后, 中国各大卫视开始跟风效仿, 上海卫视推出《财富大考场》、江苏卫视打造《夺标800》栏目, 虽然各家栏目已进行改造, 有着自己的特色, 但归其本质, 则同属博彩益智型节目。

在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当中, 不得不提的是真人秀节目。早期的真人秀节目, 以竞技表演类为主, 引起反响最大的则属《超级女声》。这档节目以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美国偶像》为蓝本制作, 主打“草根梦想”, 节目形式新颖, 受众参与度广, 传播效果佳。随后, 东方卫视推出《我型我秀》《加油, 好男儿》辽宁卫视《唱响中国》、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 皆收视率可观。时至今日, 这一节目形式依然为多家卫视借鉴, 《中国好声音》《舞动奇迹》《中国梦想秀》持续热播。

而后, 电视节目从把着眼点放在受众参与度身上, 转而利用受众的猎奇和窥伺等心理, 把焦点对准明星。湖南卫视购买韩国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 我们去哪儿》版权, 打造中国版《爸爸去哪儿》, 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普遍为竞技、相亲类为主时, 一炮而红。之后, “爸爸”类节目层出不穷:《人生第一次》《爸爸回来了》。同时, 电视节目引进版权也成为跟风, 浙江卫视购买韩国当红节目《Running Man》, 打造《奔跑吧, 兄弟》, 江苏卫视则打造了中国版《我们结婚了》。中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成了韩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翻版。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达到高峰, 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同质化现象的高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本身因受众群广泛, 一直是收视率高, 备受欢迎的节目。广告商热衷的, 无外乎是新的一种电视节目问世, 以其新颖度和独特性首先抓住了受众的眼球。

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优劣势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是媒体发展的必经阶段, 即使在发达国家, 也不可避免。信息社会, 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在受到观众和市场的检验后, 也同样得到同行的关注, 但这种现象也是有利有弊的。

(一) 优势

从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而言, 电视节目同质化可以使其免去前期市场分析的成本和前景的担忧。成功的电视节目已经经过市场的检验, 风险低、收益快, 便于快速投入到同类节目市场当中, 是一种快速提高收视率和品牌影响力的途径。

对于观众而言,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受众可以择优选择自己最中意的节目。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环境开放, 受众参与度提高, 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可以全方面的了解电视节目, 甚至可以全程参与进去。同质化的电视节目在类型和制作流程等方面类似, 但都细分了自己的功能, 也有自己的主打特色。例如, 近两年热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 前者定位为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 后者的定位则是明星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二者因其不同定位, 吸引了不同观众群。

数字媒体时代, 观众可以选择的并不一定是本国节目, 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海外引进版权节目, 也相比原版增加了特色板块, 如对爸爸感悟的单独采访录制板块, 同时节目更加突出教育性, 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观众的喜好决定电视节目的寿命, 而媒体工作人员为了延长电视节目的寿命, 保持在同类节目中的竞争力, 会不断地完善节目, 这对电视节目产品的发展大有助益。一定程度上来说, 同质化和模仿是创新的基础。电视节目类型随着市场演变和发展而迭代更新, 当同类节目市场达到饱和状态, 制作商将会开辟新的领域, 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将会推动这一过程的发展。

(二) 劣势

(1) 观众审美疲劳。观众在一档新的电视节目播放时兴趣较高, 而有两三档同类型节目出现时, 会选择对比, 而长时期、大量的同质化节目的出现势必会让观众失去兴趣, 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以我国的相亲类节目为例, 收视率最高的则属《非诚勿扰》, 一时间, 多家卫视都纷纷打造了自家的相亲节目, 多数节目卖点单一、流程雷同, 甚至宣传炒作方式都相似。相亲类节目的热潮很快散去。

(2) 导致资源浪费。电视媒体工作流程繁琐复杂, 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大, 是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而当一档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制作出来, 得不到市场响应, 或寿命较短, 而无法得到收益, 从而造成制作商亏损, 资源弃置。节目同质化所带来的不良印象是节目的制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3) 传播社会功能弱化。电视媒介不仅需要注重经济效益也需要注重社会效益, 电视节目制作者为了获得更快更大化的利益, 选择模仿已有的成功案例, 缺乏创新, 机械的复制, 而不考虑观众的需求, 电视媒介所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越来少、越单一化, 电视媒介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也就越弱。同类节目甚至为了竞争力, 制造噱头, 不顾真实性与社会影响, 丧失电视媒介最本质的社会功能。

三、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

随着媒介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剧, 传播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逐渐发生变化。媒介是受众感知世界、解读世界的重要途径, 编辑策划导演制片人作为主要媒介从业人员, 其素养直接关系到媒介产品的质量和品位, 也决定着中国媒体发展的方向。

(一) 基本素养

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生在1933年提出:“媒介素养的缺乏, 导致媒体从业人员将自己的报道对象利益衡量标准化, 哪种报道方式、什么报道内容、报道对象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眼球, 就是媒体所要采取的方式。”[2]时至今日, 这一概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也是媒介素养缺乏的表现, 媒体从业人员应当不断改正、提高自己。

(1) 创新能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是把双刃剑, 当其发展过度的时候, 势必会对电视节目市场产生影响, 这一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无论是近年来海外引进热还是电视台跟风制作, 媒体从业人员都把目光放在“成功模式”上, 而忽视了自身的创造性。电视媒体行业是一个鲜活的行业, 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而媒体从业人员就是血液的输送者。近年, 我国也有独具特色的电视节目产生, 如《舌尖上的中国》, 以中国传统饮食为着眼点, 独特细腻的表现手法, 干净的画面,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都成为吸引大批国内外观众的创新点, 在国内电视纷纷以选秀、竞技为主时, 《舌尖上的中国》异军突起。“平均收视率有0.5%, 高于同时段的电视剧, 最高一集的第4集达到了0.55%的收视率。”[3]《舌尖上的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与其处处创新不可分割, 电视综艺节目保持长青, 媒体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支撑。

(2) 完备的文化体系。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只是形式的创新, “内容为王”的电视媒体产业, 想要长期吸引受众, 靠的还是扎实的内容。作为内容的提供者,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方位全面立体的文化素养。电视节目的开发, 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的市场调查、分析能力以及专业敏感性。节目的设计制作则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经验来支撑, 类似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当中出现错字错音现象的行为较为不妥。一档节目的成功运作, 也需要历史、地方人情风俗、法律的运用, 媒体的快节奏发展导致快餐式文化盛行,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稳打文化基础。在全媒体环境下, 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敏锐的解读信息能力, 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思维和理念。

(二) 媒介伦理

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在《文明的代价》一书中提到, “要建立一个有心有感的社会, 而建立‘有心有感’的关键就在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这其中首要的应该是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

(1) 职业道德。媒体从业人员在从事媒体工作时, 需要遵守基本的底线。媒体从业人员在传播过程当中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 负责信息的过滤和传播, 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已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随着数字化环境的演进, 消息的传播越来越方便, 也越来越复杂。部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 为了收视率而刻意将节目内容低俗化去吸引观众眼球, 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失去了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我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海外引进的道路上, 也经历了许多风波, 最突出的是版权问题, 多家电视台因版权问题, 涉嫌抄袭而陷入法律纠纷。早年热播的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也曾陷入此困境。媒体从业人员在此当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当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违反工作原则, 不触犯法律。

(2) 文化传承使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从业人员在传统的认知当中, 不同于新闻纪实类节目从业人员, 主要以制作消遣娱乐类节目, 不具备像文化传播这样重的历史使命。实则不然,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受众群体多为年轻一代, 也因自身的轻松愉悦的氛围更容易进行国际推广, 所以节目当中所传播的内容至关重要。中国内地具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推出中华礼仪之美系列节目, 旨在向青少年一代宣扬中华传统礼仪, 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购进韩国版权的《奔跑吧, 兄弟》, 也在节目设置当中, 宣扬中国历史、传统服饰等, 而达到了文化反输出的效果。媒体从业人员首先要树立传承传播文化的使命, 才能贯穿到节目制作当中。

四、总结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 篇7

电视新闻联播体是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文体, 它始于央视, 几十年的重复传播示范, 形成联播体的样板文式。新闻联播体普遍存在语言生硬, 报道手法单一、无效传播等问题, 观众希望联播新闻的文体能够有所改进。

新媒体迅猛发展促使央视开始对时政新闻改革,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 对新闻联播中政务报道的级别、时长和报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时政报道正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影响着省级和市、县台的的联播节目。

从经济层面来说, 中国的文化产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最后一块堡垒正在分解, 传媒产业企业化的步伐提速, 基层电视台面临着台网分家收入锐减、地方财政拨款断供、全媒体时代广告流失、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市、县级电视台的时政节目转型。南平广播电视台《天天看南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原来的《南平新闻》改版而来。

改革初衷是淡化新闻联播体刻板模式, 对新闻板块结构和报道内容进行更加灵活的安排, 虽说改进时政报道是传统媒体一直在努力的议题, 但这对于市、县级电视台来说尤为艰难, 地域越小, 人情关系的影响力越强。《天天看南平》先在技术层面上寻求突破;控制领导活动新闻长度;简化会议报道程序;在报道手法上, 寻找新闻切入点;提炼新闻关注点;加大现场报道分量, 目的是重视时政新闻的价值属性。让新闻贴近群众, 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 。

改版后的时政新闻改变以往单条传送、组稿编辑模式, 《天天看南平》在新闻板块结构中设置《县市区播报》和《武夷新区直播间》, 由县市台直接制作, 准现场直播, 新设置的县市区互动板块占新闻时长三分之一, 压缩了一般性会议报道和政务报道空间,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更接地气, 更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小板块。在县市互动联播体的构架中, 会议报道程序简化, 民生新闻数量增加, 新闻传播语境从硬向软转化, 正逐步形成新闻联播新的传播语境。

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它是破除当前时政新闻各种弊病的必然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明确时政新闻突围的重要性和意义, 才能更好地起到党和政府与人们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2 同质题材挖掘个性特质, 形成时政新闻的传播合力

同质新闻传播效果是与长度成反比的, 播放时长越长, 观众的流失率越高, 改进同质化新闻报道是电视媒体研究和改进的方向。集中报道政府的中心工作称之为主题性报道, 集中报道难免会出现新闻同质化倾向, 对这些要素趋同的新闻, 《天天看南平》着力寻找新闻的特殊点, 将新闻做得个性独具。从各地传送的新闻中筛选整合, 小片花、子栏目、新闻短评加上将有特点新闻进行组合, 这样, 原本宣传味道很浓的时政新闻被处理成了民生类新闻。

如;近年来全国城乡建设提速,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空间的变迁, 还呈现出社会矛盾的交织与冲突。灾后重建、新区建设、拆除违建, 林业棚改等同主题新闻在《天天看南平》集中报道, 再叠加其它媒体的报道, 如果没有新闻内容, 观众就会因同质化无效传播而转换频道。如何保持时政新闻的党性立场, 又主张百姓的利益诉求, 《天天看南平》在这种趋同性新闻中探索同中求新、同中求异、同中求深、从概念化时政报道中脱颖而出, 闪呈现出新闻亮点。

要避免新闻要素趋同, 应该在策划与采访环节注重话题设置, 挖掘非同质新闻线索, 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事件。放平视角, 沉下身子, 与百姓细聊慢侃交朋友, 寻找老百姓的关注点。比如《天天看南平》在美丽农村建设的集约性报道中, 发散性思维关注农户建房资金如何还?装修如何进行?集中重建后如何安排生计?公共配套设施建得如何?新邻里如何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农民新村何管理?旧宅基地如何处置?对群众感兴趣的话题, 策划时选其一点报道, 避免了以往这类报道千人一面, 众口一词的风格。

集中式主题报道后面往往隐藏着价值较高的非同质新闻。换一个视角改变一下报道手法, 就会得到不一样的传播效果。在这些看似同质化采新闻中如果更加关注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叙事结构, 主旋律新闻将更富有个性特质和人性情怀。

3 创新典型报道构建时政报道的鲜活形象

主流媒体理应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 《天天看南平》的典型报道是重头戏。然而以往典型报道因其手法单一, 面孔陈旧而导致传播效果欠佳。改版后的《天天看南平》从传播本位向受众本位观念转变。传统的典型报道是以传播者为中心。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典型报道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要具有多元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天天看南平》选择的典型报道要求更加注重人物身上的人情味。如;报道一位省城下派农村的干部用三年的时间改变了下派村的面貌, 而自己却在临返城时身患癌症倒下的新闻事例时。记者概述性地介绍成绩, 用更多时间记录下省城家庭和山区农村两地间这位干部两头牵挂的心路, 用视听艺术纪录人物对家人对村民的爱, 引起的观众的情感共鸣。

时政新闻的典型报道要充满个性。社会环境、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水平不同, 典型所呈现的个体行为也是不同的, 特别是在时下多元化社会背景下, 典型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典型报道要反映他们本来的复杂性, 不能是同一模式化报道, 避免“高、大、全”式的报道, 从平民视角挖掘典型, 突出个性色彩。《天天看南平》的体会是, 让记者学会说故事, 而最好这故事要让人物自己来叙述, 用他人来评价, 这样做出报道才有“人情味”。

4 现场报道、构建时政新闻的个性化传播语境

运用电视深度报道手法、将视听元素适度地组合运用, 能较好地避免新闻同质化现象, 构建起时政新闻的亲民化传播语境。《天天看南平》记者现场出镜, 现场叙述画面元素构成新闻的唯一性。

《天天看南平》近期播出的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闻, 记者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 从农户新居的对联内容特写画面切入, 从再这农家内景说到外景, 点上迂回说到全村情况, 这种拿起话筒面对镜头, 像导游般边看边说的现场报道, 让人如临其境, 画面和内容的独特性避免了新闻趋同。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在真实性、可信度和感染力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现场报道也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笔者获得福建省优秀电视新闻一等奖的作品《现场报道:沙溪口水电站围堰爆破》《现场报道:外福铁路新线通车》《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功》都是采用现场报道手法报道时政题材, 题材独特性和电视报道手法的完美结合是评委对节目的评价。因现场报道具有特殊的传播魅力, 笔者不妨对现场报道技巧多说几句。现场报道要求记者要头脑灵活, 反应敏捷。具备较好的口才。除了吐词清晰、表情自然外, 还应该懂得修辞, 出口成章, 做到思路清晰, 逻辑严谨, 表述利落。记者谈吐时要富有生活气息, 注意礼貌, 讲究风度, 落落大方。

采访时, 记者在事先拟就的采访提纲之外, 临时在现场就目之所及, 耳之所闻, 身之所感的人、事、景以及由此引发出的联想即兴提问或发表评述, 使视觉信息与语言信息相互交汇, 从而加深新闻的厚度。

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 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 记者的行为视角应该是“平视”, 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 不同的场合和对象, 采访问话也要不同。要学会倾听。切为不可神态居高临下, 提问咄咄逼人。

出镜记者的魅力实际上是一种极富个性色彩的东西。魅力就是个性, 只有博学谦逊的出镜记者, 才能在电视镜头前挥洒自如, 才能报道出新闻精品。《天天看南平》时政新闻中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 基本属于富有个性的现场报道。

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它是破除当前时政新闻各种弊病的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只有明确时政新闻突围的重要性和意义, 才能更好地起到党和政府与人们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媒体传播工作, 本质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看不见的宣传, 才是最高明的传播。强迫无效, 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才可能通达人心。这方面时政新闻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其实同主题新闻素材中往往隐藏着非同质新闻, 换一个角度看事物, 也许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5 结论

上一篇:普通管理模式下一篇:减少误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