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交互论文(精选9篇)
电视交互论文 篇1
电视屏幕一直是广电的主战场。时下,电视已经不是传统、简单呈现视频内容的终端,而是生活、娱乐等综合信息呈现的重要载体。电视作为继PC、手机、平板后第四块屏幕,目前已受到来自互联网、IT等多个领域的热切关注。广电在接受多方挑战的同时,也开始积极研发基于电视的创新应用。在此次展会上,并不陌生的体感游戏设备又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但此次露面并不紧紧只是娱乐;同时在和其他三屏的互动上,广电也在继续耕耘。
人机交互模式创新
电视智能化发展日益加快,面对上百个电视节目频道、丰富的信息服务以及电视购物等创新应用,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电视遥控器去管理,将大大影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人机交互作为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重要入口,业界对之的关注度也是日益剧增,在各大展会上,厂商们纷纷推出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同样在本次CCBN展会上,也可以发现众多厂商的不懈努力。
记者从设备厂商处了解到,在原有遥控器的基础上增加全键盘输入、触摸板的模式基本已成潮流。同时,在Siri大受欢迎后,部分有实力的厂商已经开始研发语音技术,并移植到电视领域,以通过语音来控制电视。记者现场体验了下语音控制,对语音设备说出“北京到上海航班”,在通过智能语音分析处理后,电视打开了去哪儿网界面,并呈现出当日“北京到上海”航班时刻表。
另一边,体感设备的应用,也是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体感设备一直在健身、娱乐等领域有着独特优势,而此次在展会上,通过体感设备来控制电视的UI操作已初具雏形。记者从永新视博处了解到,其通过在电视机顶盒上外接一个特殊摄像头来捕捉人的肢体信息,而不需手持其他控制器或传感器。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该技术类似微软的kinect技术,通过特定动作(例如推)来锁定操作对象,避免了其他摄像范围内人群的干扰,并可以实现手势操作和基本的肢体控制。例如通过“抓取”动作来玩“愤怒的小鸟”等游戏,通过挥手进行频道切换等。虽然在体验过程中,仍会出现误操作等情况,但其对人机交互模式的创新值得关注。
多屏互动仍是热点
在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日益深入生活时,实现多屏间的良好互联互通已成为人们切实的需求,多屏互动也是厂商们积极展示的实力之一。除了将移动设备上的内容“甩”到电视屏幕上外,从电视屏幕上将内容移植到移动设备上也可以实现。这对于正在看球赛而急于出门的球迷们而言,再也无需因中断比赛而懊恼。同时,利用移动设备去控制电视内容操作的方式也逐渐成熟,相关服务商已着手针对多屏提供统一的服务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
电视交互论文 篇2
据报道称,Android 4.4 KitKat将强化智能电视的相关功能,包括为智能电视开发的UI、相关应用的开发环境以及智能电视与智能手机之间交互功能的强化,
不过很有可能谷歌会因此而压缩一些系统的其它功能。
电视交互论文 篇3
所谓“粘合剂”,就是不仅旨在让用户喜欢,更让用户离不开的业务。
中国网民的数量逐年递增,且由于手机上网等因素,在2006~2007年呈现加速上扬的态势。并且,网民对互联网的信息依赖度极高,82.6%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大大超出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
但是,仅仅提供信息,还不足以把网民牢牢粘在网上,必须找到有效的“粘合剂”——不仅旨在让用户喜欢它,更要让用户离不开它!目前,互联网最为有效的“粘合剂”就是网络游戏,说的极端一点,网游如同“鸦片”一样,产生了一批“瘾君子”。通过网络游戏,互联网不仅吸引着用户的眼球、耗费着用户的精力,而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诱发、培养非网民的上网习惯,使之逐步成为“第一媒体”。
网络游戏可粗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角色扮演,以“过关升级”为主要特色;一类是棋牌游戏。这两类游戏都保持着媒体的基本特征,即信息量和更新率。对于第一类游戏而言,情节越复杂往往越容易使人上瘾,每一“关(级)”都不一样;对第二类游戏而言,则每一局都不一样。
显然,信息量和更新率是“粘合剂”的核心要素。
互联网游戏在起步阶段(主要是棋牌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免费,通过免费使用户唾手可得、上手难舍。再累加其他服务,培养在线消费习惯。《传奇》《大话西游》等大型角色扮演类网游兴起之后,虽靠点卡收费风靡一时,但在2006年之后也纷纷改为免费,主要转向在游戏中销售道具获取收入。新一波免费网游浪潮的代表如《征途》、《巨人》,更一度把史玉柱重新送上中国“首富”的宝座。
显然,网游的运营重点是培养两个方向:其一是游戏自身的盈利方向,通过增加道具、级别的服务收费,主要表现在强于其他人的优势手段上,但同时保持对入门级玩家的免费低门槛,从而使粘性更强;其二是对其他服务的消费,主要是带动新闻等信息服务,通过眼球经济和社区效应,产生基于注意力和网友关系的新盈利模式,从而盘活互联网新媒体的广告模式和电子商务模式。
与互联网一样,交互电视的起步也需要“粘合剂”。
笔者认为,这种“粘合剂”不是游戏!因为无论是从机顶盒终端的交互能力上,还是方便性及手段的多样性上,交互电视都无法同“计算机+互联网”相媲美。那么,什么是交互电视的“粘合剂”呢?答案是“以点播形式为主的电影和电视剧”。
把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交互电视的“粘合剂”,至少有三个基本的要求——
首先,免费策略。起码要保持一定的免费节目数量。在业务启动时,不把点播作为盈利手段,而是作为吸引用户的手段。
其次,保证一定的信息量和更新率。
最后,具有可以转移的其他视点。即拥有其他可以点播的、具有盈利模式的视频内容或应用。第二把金钥匙。
“金牌用户”的真谛不在于其收入高低,而在于其对运营商利润贡献的大小。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圈住公款消费群体至为重要!
“金牌用户”是打开交互电视大门的第二把“金钥匙”。
在客户关系管理学上,“金牌用户”不是简单指对企业产品或业务满意度、忠诚度很高的用户,更重要的是指那些对企业利润贡献大的用户。尤其在考察交互电视业务的命题时,“金牌用户”的圈定更不能简单用收入高低来筛选,即“高收入人群”不能作为取舍标准。
这是因为,收入高低与商品的消费弹性呈现正相关的基本前提,是商品本身为“高档商品”,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量也增加。而大量数据和实证表明,电视是“低档商品”,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量反而会减少。
所以,找到能推动电视这种“低档商品”交互业务起步的“高档人群”(金牌用户),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这可以从互联网的发展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近20年来大多数新消费品(模式)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公款消费!
公款消费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占有很高的比例,并在2002年时达到顶峰;相应地,完全自费的网民数量在2002年时滑落到谷底值。可以说,公款上网全力支撑起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用户基本盘,使之形成基本的网民规模、网络文化和网络应用环境,这也是2002年以后大量自费网民迅速涌入互联网的基础所在。
除了互联网,依靠公款消费人群带动发展的还有固定电话、移动通信、短信等。
吸引公款消费,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账单或发票能够报销,即能够纳入或列支在消费者所在单位的预算之中,准确地讲是可以“混”入之中。广电利用公款消费人群带动交互电视业务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无论在业务的名目上,还是出票人的单位上,都被公认为属于个人消费,难以进入消费者所在单位的报销序列。
因此,广电要想发展交互电视业务,无论采用联合经营也好,还是其他形式也好,都必须解决“开好票”这一细节层面的战略命题,否则难以持有这把能为广电带来巨大财富的“金钥匙”!
“摇一摇”:电视的强交互时代? 篇4
电视节目与观众交互关系的演变, 经历了从无到弱又渐强的过程, 一直与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的升级换代相同步。最初的电视技术和终端收视模式下, 电视节目播出是一种单向式传播行为, 电视观众可谓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受众, 整个收视行为中, 节目与观众的互动为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春晚直播现场设置的热线电话或电报是一种初级的弱交互方式;手机普及后, 一些节目开通短信平台或热线电话, 节目与观众的交互性有所增强, 但仍为弱交互状态;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化时代, 电视节目传播中引入了多种互联网应用工具, 才使得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大为增强。这里的强弱之分也只是电视自己跟自己比, 其即时交互功能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央视羊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活动
微信的“摇一摇”功能被引入电视节目, 却并不能覆盖所有的电视观众, 仅限于电视观众中的智能手机用户, 同时还必须跟抢红包之类的“博彩”活动结合在一起, 如果没有红包可抢, 看电视的人会不断地摇晃手机去搜寻附近的同类, 那就不是看电视了。电视节目中的“红包”只是其微信营销菜单上一碟微不足道的免费小菜, 却要大家像患了强迫症或帕金森一样拼命摇晃手机来抢, 这种疯狂除了年节的特定情境之外, 如果一年四季常态化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因此, 单凭“摇一摇”很难让电视变成强交互型媒体, 对拉动节目收视也非常有限, 央视羊年春晚收视创“十年最低”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抢红包实际上已经严重干扰了人们看电视, 而为了抢红包临时聚集的节目微信圈也是松散型联盟, 抢完红包之后大家便作鸟兽散, 很难产生强交互的朋友圈效应, 更难将抢红包的“机会主义者”们发展成为忠诚的电视用户。
“摇一摇”创造出的交互场景更多地是微信的舞台, 微信、支付宝等公司之所以跟电视节目合作, 真正中意的是电视节目聚集观众的能力, 所有的现象级节目都是观众扎堆的地方, 于是他们设计出抢红包的游戏, 用一点小恩小惠就将电视观众中的微信或支付宝用户一网打尽, 让一些人绑定了银行账户, 变成了移动支付用户或候补用户, 同时还套取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 为日后推销其他增值服务业务埋下伏笔。一定意义上说, 以春晚等电视节目为平台的红包大战, 颇像电商巨子在电视本土上打一场“日俄战争”, 电视只当了无聊看客, 且有“丧权辱国”之嫌。
电视交互论文 篇5
为了满足观众对于电视节目日益提高的收视要求, 打通电视与网络的行业壁垒, 大力发展内容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论是基于单屏模式的Hbb TV技术还是跨越多屏的“第二块屏”技术, 其核心目的都是利用互联网来为传统电视节目做进一步的强化和扩充, 通过网络伴随信息的方式来提升电视业务的附加价值, 并改善观众的收视体验。
从技术实现原理角度来看, 具备内容融合特征的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都需要基于自动内容识别技术 (ACR, Automatic Content Recognition) 来识别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 进而根据节目标识通过互联网获取节目的伴随信息。尽管具体的识别方式有所区别, 但是总体来看, 其实现流程大致可分为头端标识插入、广播通道节目传输、终端标识识别与互联网通道应用获取4个阶段。本章将针对不同的识别方式分别予以介绍。
1.Hbb TV技术实现方式
Hbb TV技术利用DVB协议中的应用信息表 (AIT,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Table) 实现内容识别[9]。AIT表包含了节目对应应用的相关信息, 如名称、编号、控制码、传输协议及所在的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ion) 地址等, 这些应用元数据以描述符 (descriptor) 的形式存储在AIT表中, 在头端发送信号前的AIT信息生成过程即完成了标识插入工作。
图7示意性地描述了一个经宽带通道传输的应用定位流程, 其中应用信息部分仅包括双通道绑定过程用到的主要数据。观众首先选定要收看的频道, 电视台通过广播网络将节目递达用户后, Hbb TV终端按照DVB标准流程, 通过查找节目关联表 (PAT, Program Association Table) 和节目映射表 (PMT, Program Map Table) 定位至AIT表。然后根据AIT表查找该节目所对应的应用, 若存在多个应用则依照应用的控制码信息决定他们启动的顺序。确定需启动的应用后, 按照AIT表中的传输协议和URL地址信息决定该应用的传输通道及所在位置。完成应用信息的识别后, 终端开始按照AIT指定的方式传输应用数据, 系统完成节目和应用的绑定。
2.“第二块屏”主流实现技术
基于多屏展示的“第二块屏”技术目前有多种实现方式, 其中已经得到商用化部署的包括电视签到 (TV Check in) 技术、音频水印 (Audio Watermarking) 技术和音频指纹 (Audio Fingerprinting) 技术, 本节将针对各项技术分别予以介绍。
(1) 电视签到技术
电视签到技术以MISO[10]和Get Glue[11]公司为代表, 它要求用户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软件, 并且需要用户手动输入节目名搜索并进行签到 (Check-in) 。观众完成签到后可对该节目进行评论、分享等操作, 并可享受赠品及商品折扣等服务。
电视签到技术的实现方式最为简单, 利用人工登录方式进行内容识别, 不需要电视与智能终端间进行同步, 属于“第二块屏”的初级方式。该方式实现简便, 但用户参与的趣味性和扩展性较差, 很难吸引用户长期保持对于节目的粘度。
(2) 音频水印技术
音频水印是目前成熟度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第二块屏”技术, 包括Disney/ABC Television、Nielsen、Shazam、Civolution在内的多家公司均成功推出了相关业务[12]。其中Shazam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第二块屏”用户群, 使用总人数已经超过1亿7千万, 美国本土用户也已经超过6千万。2010年9月, Disney/ABC Television集团与Nielsen公司联合推出了第一款针对i Pad的“第二块屏”应用, 该应用适用于ABC Television集团播出的名为“My Generation”的电视剧, 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 可利用该应用同步获取电视剧的详情介绍、制作花絮等内容, 并可随时通过社交工具与他人分享收视感受。
音频水印技术利用已被业界广泛采用的水印技术作为节目标识, 其实现原理如图8所示。首先内容供应商需要在原始节目的音频信息中嵌入特定的水印标识, 每个节目应对应一个唯一的水印信息。观众在接收到含水印信息的信号后, 可以在收看节目的同时, 利用智能终端设备拾取3至5秒的节目音频信息, 预先安装好的应用会针对此段音频进行处理并提取出原始的水印标识, 进而识别出目前在播的节目信息。完成以上工作后, 应用会自动根据节目信息访问指定的互联网网站, 获取节目的伴随信息。
(3) 音频指纹技术
音频指纹技术目前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业务包括Yahoo公司的Into Now平台和英国Zeebox平台[12], 其实现原理如图9所示。与音频水印技术相比, 音频指纹技术不需要预先在节目信号内插入标识信息。在观众收看节目的同时, 只需要利用智能终端设备拾取3至5秒的节目音频信息, 预先安装好的应用会自动通过互联网查询音频信息数据库, 该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已有节目的音频信息。通过对于拾取信息和库存信息的特征比对, 应用能够自动识别出目前在播的节目信息, 进而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应的伴随信息。音频指纹技术需要提前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音频信息数据库, 并将相应节目的音频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 这会加大该技术部署实现的成本与难度。
(4) 视频标识技术
除了采用上述的音频识别方法外, “第二块屏”技术同样可以通过视频识别技术实现。标识信息既可以通过在屏幕上叠加条码的方式实现, 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栏目图标进行识别, 具体实现方式如图10所示。类似于音频水印技术, 内容提供商首先需要在视频信号内插入相应的视频标识, 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 可以使用手持终端对屏幕上的条码或栏目图标进行扫描, 进而提取出在播的节目信息。完成节目内容的识别后, 应用根据节目信息访问与其绑定的互联网网站, 获取节目的伴随信息。
(5) 播出单同步技术
为了支持“第二块屏”业务, 电视台还可以通过播出单同步技术加以实现, 具体实现原理如图11所示。在该方式下, 电视台需要在互联网上部署一台节目单发布服务器, 该服务器可以与电视台内部的播控服务器进行实时的播出节目单同步, 保证获取最新的节目单信息。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 既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与机顶盒的交互得到在播的频道信息, 也可以通过手动输入的方式录入频道编号, 随后智能终端上安装的应用会通过互联网访问电视台的节目单发布服务器, 根据实时节目播出单和频道信息获取在播的节目信息, 进而获取节目的伴随信息。
3.交互电视技术比较
内容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提供相应的互联网伴随信息, 其核心问题是在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识别出当前的节目内容。基于不同的内容识别技术,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可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实现, 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本节将分别予以介绍。
(1) Hbb TV技术
Hbb TV技术的内容识别通过AIT信息表实现, 其好处是AIT的插入和识别完全按照成熟的DVB标准实现, 各开发商有明确的标准可以遵循。此外, AIT信息可由电视台在头端进行控制, 能够支持直播、录播等常态播出方式的节目, 便于电视台开展业务。但由于Hbb TV需要在广播流当中插入AIT信息, 因此对于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等不含额外广播流信息的业务无法支持, 同时在电视信号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保持AIT信息的完整性, 这就要求各地的广播网络运营商提供对于电视信号的透明传输。
(2) 电视签到技术
电视签到技术的最大好处是实现简便, 但由于其不支持自动内容识别, 因此扩展性和娱乐性不足, 用户能够使用的应用功能种类较为单一, 很难长期保持对于此项业务的兴趣。
(3) 音频水印技术
音频水印技术基于现有成熟的水印技术实现, 目前在欧洲及美国已经有很多电视节目本身已带有水印信息, 这对于本项技术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先决条件。水印信息一旦嵌入, 可以支持任何的播出形式, 包括直播、录播、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等, 甚至对于介质播出 (如蓝光等) 也可使用, 因此其应用范围最为广阔。音频水印的不足除去需要对于节目进行前期处理以外, 其拾取节目声音的特性也对智能终端设备的收音性能以及背景噪声情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音频指纹技术
音频指纹技术不需要在头端插入任何的附加信息, 能够有效支持各种录播、时移电视、视频点播节目, 但是由于其需要事先将音频信息录入数据库以供比对, 因此对于直播节目的支持性能仍有待验证。类似于音频水印技术, 音频指纹技术也依赖于智能终端设备的收音性能以及背景噪声情况, 而且它还需要预先建立大规模的音频数据库并提供快速的音频搜索及比对功能, 其部署难度和部署成本相对较高。
(5) 视频识别技术
视频识别技术实现简单, 易于电视台或第三方应用提供商实现, 视频标识一旦嵌入能够支持任何的播出形式, 包括直播、录播、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等。由于该技术需要在视频上叠加节目标识, 因此可能会影响到观众的收视效果。
(6) 播出单同步技术
播出单同步技术实现方式简单, 不需要对于节目进行预先处理, 但由于其需要实时读取节目播出单, 因此仅限于电视台实现, 而且对于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等不提供节目单的播出方式无法支持。
三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的应用前景
广播网和互联网的融合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大力发展内容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 对于电视台在新媒体时代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收视需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 新型交互电视这种以节目带动应用, 以应用完善节目的方式也要求电视台要重新审视固有的节目制播体系, 积极探讨适应媒体技术发展潮流的新型生产模式。
1. 全方位的交互体验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 打破了传统交互电视仅限于人机交互的做法, 为实现不同传输网络间的内容交互、观众与电视台交互以及观众间的收视感受交互提供了便利条件。总体来看, 该技术涵盖了以下三个层面的交互体验。
(1) 内容与内容交互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跨越了广播网、互联网、移动电信网的边界限制, 利用多种不同的传输方式来为同一个节目服务, 有效地实现多个网络之间的交互, 并能够将分布于不同网络环境中的内容以电视节目为核心统一、有序地呈现给观众, 这对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观众与内容交互
传统的互动节目受限于广播网络的单向传送方式, 用户信息反馈能力差, 所谓的节目互动仅仅限于用户和电视终端之间。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利用多条传播通道进行节目和应用的传输, 方便观众随时参与到节目进程当中, 根据节目的内容进行投票、评论及商品购买等活动。观众坐在家中就能够实时与节目现场的主持人进行互动, 这无疑会大大增强观众的临场感与参与度, 从而强化节目在收视人群中的影响力。
(3) 观众与观众交互
得益于引入互联网技术和使用智能终端设备, 包括Facebook、Twitter及微博在内的各种流行社交软件均可平滑移植到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平台, 这对于完善电视功能, 吸引年轻观众具有积极的作用。
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 可以随时与他人分享对于节目的评论和看法。结合电视机几乎无处不在的普及性, 电视节目有可能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串联起来, 鼓励大家针对同一个全球性事件 (如奥运会等) 进行全民讨论, 电视技术由此就会进化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社交体系的纽带。
2. 电视台面临的挑战
在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平台下, 用户不再受节目播放时间和播放顺序的限制, 而是能够在电视台给定的海量节目范围内随意选择, 节目的内容和编排都由用户决定, 信息传播的主体由电视台向电视观众过渡, 因此电视台也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更新固有机制, 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型。
(1) 节目设计理念更新
随着目前信息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发展, 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 电视技术也必须由传统的大众型媒体向具备小众传播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过渡。
借助于交互电视技术, 电视节目的设计不必再拘泥于节目时长和展现形式的限制, 而应该在同一个节目中融入尽可能多的展现元素, 重点满足不同收视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直播体育赛事的同时, 可以针对某位明星运动员提供镜头追踪, 喜欢追星的观众可以在自己的智能终端上对该运动员持续关注。
(2) 节目生产理念更新
传统的节目生产流程只关注视音频节目的制作,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还应包含与节目关联的各种富媒体信息, 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图表等多样化的展现手段, 用户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视体验。
这种主节目结合伴随信息的展现方式不仅体现在节目制作中, 更应该从节目选题开始, 贯穿节目设计、素材收集、节目制作、节目播出及信号传输的整个生命周期, 目标是将电视系统打造成一种以视频节目为导引, 以伴随信息为补充的一体化信息分发平台。
(3) 节目编播理念更新
传统的电视节目编排主要基于时段概念, 决定一个节目商业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往往是该节目的播出时间。
采用了新型的交互电视技术后, 观众可以在任意的时间点播任意的节目内容, 这就使得“黄金时段”的理念不复存在, 吸引观众收看节目的第一要素将是节目的内容质量。因此, 电视台需要整合节目资源, 集中团队力量, 打造出真正具有优质品质的“黄金节目包”、“黄金节目板块”, 这也有利于电视台充分发挥专业制作团队的技术优势。
(4) 市场营销理念更新
传统的电视广告完全由电视台主导, 广告信息按照编排好的时间和顺序播放, 这种被动接收的方式导致观众获取的有效信息有限, 效率不高。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的应用, 使电视台能够根据用户的收视习惯、地理位置以及电视节目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荐特定的商品, 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通过与其他商务平台开展合作, 电视台还可以转变单一的宣传功能, 让用户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完成感兴趣商品的购买流程, 电视台的定位由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播出方演变成具有一站式购买能力的B2C电子商务平台。
四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普及, 人们对于电视所提供的各种互动业务和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互联网的成功经验, 打造广播-宽带混合型电视系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广电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
以Hbb TV、“第二块屏”技术为代表的内容融合型电视交互技术为广播网、宽带网与电信网的融合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这种类型的交互电视技术可以基于多种内容识别技术实现, 尽管每种识别方式各有优劣, 但总体来看它们采用的都是市场上的成熟技术, 具有实现简便、部署快速的特点。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的交互理念体现在多个层面之上, 既促进多种不同网络间的内容融合, 也支持观众对于播出的节目内容进行实时互动, 还鼓励用户打破地域界限分享收视感受, 这全方位地提升了电视观众的收视体验, 对于电视行业的改进与更新具有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的应用, 不仅为电视台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也在节目的设计、生产和编排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还对电视行业在商务运营领域的拓展与完善提供了手段, 这有助于电视台实现节目形态的优化和节目价值的提升, 为电视台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中指明了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201/t20120116_23668.html
[2]Google, Google TV, http://www.google.com/tv
[3]Apple, Apple TV, http://www.apple.com/appletv
[4]HbbTV, http://www.HbbTV.org/
[5]http://en.wikipedia.org/wiki/Second_screen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
[7]http://blog.nielsen.com/nielsenwire/online_mobile/40-of-tablet-and-smartphone-owners-use-them-while-watching-tv/
[8]ETSI TS102796 (V.1.1.1) :“Hybrid Broadcast Broadband TV”
[9]ETSI TS102809 (V.1.1.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Signalling and carriage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in Hybrid Broadcast/Broadband environments"
[10]http://gomiso.com/
[11]http://getglue.com/
电视交互论文 篇6
这种终端设备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以往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广播电视技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传统电视节目所采用的“普发广播”、“被动收看”的方式已无法满足观众个性化、自主化的收视需求, 观众期望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节目当中, 不仅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还能够随时与观众提供更强的互动性, 把传统单纯收看电视的过程转变成一个用户控制下的节目交互体验过程。
网络技术在给电视带来激烈竞争的同时, 也为未来的电视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充分吸纳互联网的技术优势, 利用广播网络和宽带网络两条通道为新型电视节目服务, 实现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已经成为了业界公认的发展趋势。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多种基于广播-宽带融合型技术的解决方案, 如Google TV[2]、Apple TV[3]、HbbTV (Hybrid Broadcasting Broadband TV) [4], “第二块屏”[5]等。与其他技术相比, HbbTV、“第二块屏”等具备内容融合特性的混合电视技术能够利用宽带网扩充和深化电视节目内容, 适用于以电视台为代表的内容提供商, 这对加速广电行业的“三网融合”进程具有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技术
信息传播模式的不断创新在为观众提供多样化信息获取手段的同时, 也加剧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之间的竞争。大量年轻观众转向互联网内容和互联网视频, 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份额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电视技术在节目内容、展现方式、观众收视习惯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局面。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广电行业需要客观分析观众的收视特点和实际需求, 制定出适合电视技术自身特点的发展路线。
1. 新媒体时代观众收视特点分析
得益于宽带普及率的迅速提升和网络带宽的不断扩容, 网络视频业务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2011年中国的互联网视频业务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3.25亿[6], 网络视频业务已经成为我国继即时通信、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互联网应用。网络视频资源种类极其丰富, 各大视频网站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各种版权内容, 通过内容的优质化、差异化吸引观众访问和收看。网络视频已经对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造成了巨大影响, 对于同一个视频资源, 很多观众更倾向于选用网络方式进行收看。以热播电视剧为例, 主要收看方式统计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国内电视剧的播出平台已大有视频网站与电视台并驾齐驱之势。
通过对于偏好使用网络收看热播电视剧的观众进行调查, 得出观众选择网络收看的原因如图2所示[6]。由图可见, 排名第一、三、四位的原因分别是“一次看多集, 不用一集一集等”、“收看时间自由”和“自己控制, 随时暂停”, 以上几项原因均属于收视时间的安排问题, 这说明日常工作忙碌的现代观众趋向于自主安排收看节目的时间以及内容, 而不再习惯于按照传统方式被动收看。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广告少”, 这说明传统普发轰炸式的广告播放方式已经给许多观众带来困扰, 观众并不希望收看与自己需求无关的广告内容, 因此电视台需要改变现有模式, 找到一种适应现代人消费特点的宣传方法。
另一方面, 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据尼尔森 (Nielsen) 公司2011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40%以上的美国观众每天都会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使用移动设备, 这种趋势在英国、德国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同样明显, 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7]。该报告指出, 观众使用智能终端的首要目的是查收邮件, 但同时也有将近30%的观众会使用智能终端查找与电视节目相关的信息或广告产品, 这充分说明观众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内容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愿望, 电视节目伴随信息发布服务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针对新媒体时代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收视需求, 电视台需要改变目前“普发广播”、“被动收看”的节目发布方式, 未来的电视技术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将节目的伴随信息通过各种展现方式有针对性地提供给需要的观众, 增强节目内容与电视观众兴趣点之间的契合度。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智能终端等多种手段与电视节目进行实时互动, 提高观众的临场感与参与度, 并且能够随时将观看感受通过社交网络与其他观众分享, 实现多屏联动的电视交互体验。
2. 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发展历程
为了实现这种新型的交互电视技术, 广播电视需要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 将广播网与互联网各自的长处融为一体, 利用宽带网络为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提供有益补充, 打造广播-宽带融合型的互动电视系统。基于这种融合理念, 广电行业一直在努力推动自身的网络化进程, 目前最常见的实现方式包括网络电视台、Google TV、HbbTV、“第二块屏”等, 这些技术也代表了广播网与宽带网融合的演进历程, 本节将分别予以介绍。
(1) 网络电视台技术
网络电视台技术是目前最常见的电视台网络化技术, 几乎每个大型电视台都有自己的专属网站, 图4是CNTV的网站截图。网络电视台大多借助IPTV技术实现, 能够将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宽带网传输给用户, 观众通过个人电脑、智能移动终端等互联网接入设备不仅能使用视频点播服务 (VoD, Video on Demand) , 还可以同步收看直播的电视节目。
网络电视台技术主要解决了电视节目的传输通道问题, 其实现方法灵活简便, 属于网络融合的初级方式。用户在这种方式下收看到的电视节目与通过电视收看的节目并无差异, 它的主要好处是观众的收视终端不再局限于电视机, 而是能够通过各种接入互联网的手持设备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
(2) 访问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
基于IPTV技术的发展思路, 电子终端制造商将互联网接口和互联网功能集成入电视机, 使得传统意义上只能支持广播网络的电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视频节目, 这类技术的代表产品包括Google TV、Apple TV、You View平台及Sony、Samsung等品牌的互联网电视等。
该类电视产品通常能够同时接入广播网和互联网, 并且能够播放两种网络的视频节目;但是这两种网络的视频节目之间相互独立, 没有任何的关联性。具备以上特征的技术可统称为访问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此类技术的关注重点是如何实现在电视上收看互联网内容, 主要好处是提供了对于两条传输通道的混合访问和混合控制功能, 电视机在传统的广播收视功能之外融入了互联网接入终端的特性。观众通过此类技术不仅能够通过时移电视等手段解决传统电视节目只能线性收看的问题, 还可以在电视上点播互联网的视频内容, 这极大地扩充了电视的视频资源, 丰富了用户的收视选择。
(3) 内容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
在访问融合型混合电视技术的基础上, 以电视台为代表的内容提供商希望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模式来进一步推动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 这就诞生了内容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此类技术不仅支持两种网络的混合访问和混合控制, 还能够利用广播网和互联网两种传输通道来同时为一个电视节目服务, 即利用广播通道来传送主体视音频节目, 利用宽带通道来传输节目的伴随信息, 达到广播网络和宽带网络在节目内容上的深层次融合。
目前市场上典型的内容融合型技术包括HbbTV和“第二块屏”技术, 其中HbbTV主要对应电视机一块屏幕, 而“第二块屏”技术则跨越了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多种设备, 其覆盖多块屏幕的技术特点也为观众构建交互式家庭网络提供了技术保障。
a.HbbTV技术
HbbTV技术是一种增强型的广播技术, 它兼容现有的数字电视广播 (DVB,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技术, 针对广播网络 (包括地面、有线和卫星) 和宽带网络 (互联网) 两个领域设计, 使用有宽带连接的消费电子设备 (如机顶盒或内嵌接收功能的电视机等) 作为服务接收设备[8]。图5展示了HbbTV技术的应用能够如何提升用户的收视体验。以体育节目为例, 基于传统的广播技术, 电视观众可以收看到直播节目的电视画面;与此同时, 互联网用户也能够通过登录体育网站查询赛事相关信息。HbbTV技术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收视体验统一呈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 将节目的伴随信息 (如赛事技术统计、实时比分等) 通过互联网推送给观众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上, 以此达到扩展节目内容, 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
b.“第二块屏”技术
HbbTV能够支持广播网和宽带网在内容层面的融合, 但其需要将互联网功能集成入电视机或机顶盒内, 这往往会导致终端设备的硬件配置较低, 计算处理能力有限, 无法支持复杂的应用。另一方面, 针对频道控制目的设计的电视遥控器相对简单, 对于文字输入、光标控制等功能支持较差, 这会大大限制HbbTV应用的娱乐性和交互性。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内容同步机制将电视与智能终端联动起来, 将节目和伴随信息利用电视和智能终端两块屏幕分别加以展示, 这样既可以满足现代人习惯使用各种手持设备的习惯, 也能够解决电视和机顶盒硬件性能瓶颈问题, 这种日益流行的技术称之为“第二块屏”技术。
“第二块屏”技术的系统结构如图6所示。类似于HbbTV, 电视台仍然通过广播网络将节目传递给用户, 观众在收看节目时, 可以利用手中的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定位电视的在播节目信息, 进而通过接入互联网将节目的伴随信息下载到手持设备上。利用智能终端设备, 观众还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各种社交网站, 将自己观看节目的感受随时与家人朋友分享。
摘要:互联网的巨大成功为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建立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电视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的技术、背景和发展现状, 并比较了不同交互技术的实现方法。
电视交互论文 篇7
1 有线电视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的研究背景
据相关资料的调查统计分析, 在我国电视机还是主要的信息媒体, 全国约有95%的人将电视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经常性或是每天都会看电视。电视不仅提供了一种信息和娱乐传递, 还具有一定的生活服务功能。目前的高清数字电视和3D电视已经进军电视市场, 并且逐步以一种主流的姿态占据着电视市场的有力份额, 目前的很多电视栏目倾向于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内容, 使电视逐步成为为民众提供生活信息服务的主要渠道。目前, 我国的电视领域出现了一种网络互动电视的新形式, 增加了普通电视的交互能力, 人们可以按照自我的需求进行电视上的相关服务的选择, 一般包括视频、数字图书馆以及网络宽带的接入服务等等。
交互数字平台作为一种高智能的设备, 可以满足群体的沟通和互动, 从而满足一定的现场决策需求。这种交互平台的出现, 可以使用户在有线电视上查询水电费和相关缴费的信息, 便于及时缴纳相关费用, 减少到营业厅查询的麻烦, 极大地节约了用户的时间。而且, 将用户的信息和交互平台中的芯片进行捆绑, 可以将用户的账号和密码进行保存记忆, 避免每次输入的麻烦, 有效地提高操作的便捷性。然而, 在实际的应用中, 交互平台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能尽可能地满足客户对供电总服务的要求, 因而需要从全局考虑该平台应用的规划, 不仅要实现信息的提供, 而且也要加强用户的实际体验, 促进交互性的深入发展。
2 有线电视的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三网融合”不断发展, 交互式网络电视逐步普及。而“三网融合”主要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等三网, 将三大网络进行技术改造, 使其技术功能、业务范围趋于一致。三网融合不是指三大网络的物理综合, 而是将三大网络涉及的业务进行融合, 从而促进三网功能在智能交通、环保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 形成三网格局的交叉, 从而不断促进交互式网络电视的长远发展。
目前, 我国的交互式电视主要提供供电服务, 研究的重点在技术架构层面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等方面。其界面细节设计原则流程图如下, 图1.
在技术架构方面, 已经提出了一种设计理念, 即采用J2EE架构对IPTV的后台管理系统, 这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获得的研究结论, 而北京的邮电大学研究团队则提出了IPTV机顶盒系统的设计。在交互界面的研究方面, 也有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昆明理工大学对界面的消费行为、用户点播意愿以及用户体验进行准确的研究。由于在交互界面研究中, 国内外的技术都较为基础, 研究有线电视的实时交互应用加强系统的研究和控制, 促进人机交互系统的建立。
3 有线电视的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的研究方法
由于有线电视的交互平台建立是数字信息技术革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各种技术的推动下, 需要提出合理的研究方法, 促进研究成果的更新。
3.1 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是互联网产品进行人机交互系统设计的重要方式, 也被称为人物角色模型。在情景模拟中并不存在具体的使用产品, 所描述的产品都是一系列的目标系统, 主要用于探讨产品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的过程。情景分析法包括角色、目标以及事件三个主题, 通过角色概括真实的用户, 根据用户的不同信息建立一个虚拟的任务, 再设定角色想要做的具体事就是目标, 角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真实用户的意图。不同角色和界面的交互就形成不同的事件, 代表用户的不同需求。
3.2 任务走查法
任务走查法的概念出自于腾讯。在界面设计中, 界面逻辑流程图是进行交互设计的重要图形工具, 完成用户使用产品的切换界面, 从而用于指导数字电视界面交互流程图的设计。将任务走查法应用到网页交互设计中, 可以对设计师的感性思维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3.3 界面细节的设计原则
交互设计的设计原则, 不仅要概括地表述相关的重要信息, 将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精炼的概括, 也要将信息进行分类。同时, 将信息进行排序, 按照用户的重视程度, 将导航内容进行精确设计, 注重图文结合。最重要的是, 使用界面语言进行翻译, 考虑不同视觉元素的字号、图片以及界面比例等。
4 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有线电视实时交互平台的应用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 在供电服务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平台的建立, 为供电部门提供了高效的对外服务窗口, 也为电力客户提供了丰富的咨询, 促进客户的优质服务体验, 为无线电视实时交互平台的长远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道祥.EPON技术在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络中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 2013.
[2]安树军.浅析有线电视网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研究[J].知识经济, 2008.
[3]冯荣杰.浅议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技术的应用与改造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4]谷永选.有关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应用与发展探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2.
电视交互论文 篇8
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体郑州分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 具有优质的网络资源, 有线电视用户达75万户, 数字电视用户12.5万余户, 宽带用户8万余户, 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已经全部完成。
随着用户对信息需求的逐步增长, 已不满足单向地被动地接受信息。在面临着新的行业竞争面前各网络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内的竞争加剧, 作为广电运营商主打产品的单向电视业务尤显得力不从心, 急需有一个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 由此来增强用户的忠诚度, 减少用户流失以及提高用户ARPU值。根据国外和国内一些成功地区的运营经验, 互动电视对广电运营商来说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2基于IP网的互动电视
2.1前期分析
开展互动电视, 必须具备双向网络, 目前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双向改造已经基本进行完毕, 实现信息交互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光纤+LAN, 另外一种是通过改造后的HFC双向网络CMTS+Cable Modem。
为了尽快开展点播业务, 我们先前与杭州华数合作利用我们现有的网络资源和其他兄弟广电的成功经验, 利用其各类业务管理支撑和应用平台 (节目内容、通讯资源、信息应用资源, 城际骨干网络, 分中心平台) , 结合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现有的IP骨干城域网和高速宽带接入网络, 在本地建设若干CDN节点为互动电视业务提供业务支持平台, 配合我们现有的广播式数字电视播出前端, 来开展互动电视业务。这样做投资小, 见效快, 没有大的风险。
在业务开展初期, 在不需要添加太多的设备的情况下, 我们采用了光纤+LAN的方式为用户开展互动电视业务试点。这种模式基本不需要什么大的投入, 只要在前端接入由杭州方向的长途光缆传来的信号, 在本地建设CDN节点, 终端采用IPTV双模机顶盒就能开展业务。
2.2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基于IP网的互动电视总体框图 (见图1)
整个系统平台总体上分为三层结构:中心节点层、边缘节点层和用户层。
中心节点层:作为整个互动电视平台的运维和管理中心, 负责内容制作、存储、分发和发布, 同时提供内容源服务功能。
边缘节点层:为用户提供就近接入服务。
用户层:包括机顶盒和电视, 是用户访问互动电视平台业务的终端。
2.3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互动电视平台架构
互动电视平台包含交互数字电视平台和DVB系统, 分别用于提供交互和广播式的视频业务。
交互数字电视平台和DVB系统都可以划分为内容、服务、传输、客户端几个层面。交互数字电视平台的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内容编码、内容管理、内容分发、流服务等子系统, 节目的传输通过IP网络及其覆盖层CDN实现;DVB-C服务系统包括编码、复用、加扰、调制、播控和CA等系统, 节目直接通过HFC网传输。
在内容层, 交互数字电视平台和DVB-C可以拥有同样的节目, 但是节目文件编码存储格式不同, DVB-C采用MPEG-2的文件格式, 交互数字电视平台采用MPEG-4。
在客户端层面, 两个系统使用双模机顶盒, 在同一STB上支持交互数字电视平台和DVB业务。
2.4互动电视各系统模块及主要功能
2.4.1内容制作和管理系统功能
内容制作模块主要是对流媒体内容进行编码转码, 形成MPEG-4格式的内容, 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编辑;编码系统采用ISO/MPEG-4标准, MPEG-4标准是当前流媒体编码中最有效率的一种编码方式, 在低码流上能够达到高清晰的图像质量。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的本地节目, 经过制作的MPEG-2节目, 通过长途光缆传到杭州, 由杭州编辑压缩为MPEG-4节目;文字节目, 直接上传到杭州。然后对这些节目进行统一编排。
内容管理模块主要是对交互数字电视平台的资产和内容进行管理。媒体节目经过制作后, 手工或者自动入库到流媒体管理系统中, 然后在流媒体管理系统中经过频道组织和内容编排, 通过EPG展现给用户。它主要包括媒体资产管理 (AMS) 、节目编排管理 (CMS) 、广告管理和发布管理等几个模块。
2.4.2 EPG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 功能
内容展现模块 (EPG) 根据CMS设置的节目信息, 展现用户界面给客户端, 并负责与客户端的交互, 根据从CDN获得的最佳路由信息, 把用户引导到最合适的边缘节点上的Streaming Server去。从而实现互动点播功能。
2.4.3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功能
内容分发 (CDN) 专门服务于应用内容, 从中心存储把应用内容发布到CDN节点, 可以提高应用内容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主要包括2大模块:
内容服务网关模块
内容服务网关CSG (Content Service Gateway) 部署在各个分节点, 负责本地负载和本地流量控制, 并通过一定的导向策略 (如内容引擎权重、负载状况、内容在引擎中分布状况等) , 将用户的内容请求导向到最佳的内容引擎或原始内容服务器, 使用户得到最好的服务, 实现本地智能化负载均衡。除此之外, 还负责检查内容是否存在, 并指导其控制的内容引擎MSC下载相关的内容。内容服务网关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1) 动态维护一张包含其控制的各个媒体服务控制器MSC内容状况的内容映像表;
(2) 当用户请求导向到CSG时, 按照内容映像表检查, 如果存在该内容, 则通过一组设定的导向策略, 将用户的内容请求导向到最佳的内容引擎, 如果没有该内容, 则通知MSC到就近的映像内容服务器或原始内容服务器抓取内容;
(3) 与其控制的内容引擎进行流量信息交流以及内容状况同步, 检查各内容引擎的健康状态, 确保不将用户的请求分配到任何一个已经不可用的内容引擎上;
(4) 指导其控制的内容引擎进行内容操作, 包括内容获取、内容删除、内容更新, 以及到就近原始服务器或映像服务器抓取。
媒体服务扩展器模块
媒体服务控制器MSC (Media Service Controller) 位于分布式内容服务边缘点, 与流媒体服务软件 (比如Microsoft WMS) 共同组成缓存服务器, 是一个基于软件的流媒体缓存, 用于控制流媒体服务, 为最终用户提供实际的流媒体边缘服务。利用MSC使用户的请求能绕过Internet的拥塞区域, 得到就近服务, 可以更加有效的管理带宽, 改善传输质量, 提供各种内容增值服务。MSC的主要功能包括:
(1) 根据预定策略 (包括并发用户数、并发流量和对存贮的占用空间的控制) 对访问内容服务引擎进行控制。
(2) 支持用户访问的日志记录。
(3) 同本节点内容服务网关CSG保持通讯, 提供流量信息。
(4) 接受本节点CSG指导, 对本节点缓存内容进行操作, 包括取得、删除、更新, 以及到就近的映像内容服务器或原始内容服务器抓取内容。
(5) 监控设备、应用和在线用户状况, 统计访问规则和应用访问情况。
(6) 播放节点服务引擎部署中至少包含一个CSG作为内容服务网关, 它可控制一组由MSC组件和流媒体服务软件组成的内容引擎。
2.4.4 OSS功能模块
互动电视的OSS系统主要是提供互动电视的业务支撑, 通过和数字电视CA的结合, 实现数字电视和互动电视的统一认证, 包括下面几大功能:
(1) 资源管理:仓库管理、资源库存管理、资源销售管理、资源查询等。
(2) 业务受理:新装、移机、拆机、销户、过户、受理返销、批量受理等。
(3) 综合营业:客户管理、信息查询、缴费管理、用户地址管理等。
(4) 系统管理:系统维护、产品管理、CA授权、资费管理等。
(5) 帐务管理:帐户管理、出帐管理、划款管理、划款信息管理、帐单管理等。
2.4.5用户点播流程
(1) STB开机自检通过后, 发起DHCP请求, 从DHCP获取IP地址。
(2) DHCP+返回合法的IP地址给机顶盒。
(3) 机顶盒连接到华夏视联中心的TView系统, 请求认证服务。
(4) TView系统将机顶盒的STBID, 用户名密码等信息上传到AAA系统进行认证。
(5) AAA系统返回认证通过信息给TView系统。
(6) 认证成功后, STB内嵌浏览器会访问。
(7) (该地址已经烧录至STB) , 即访问TVPortal EPG。
(8) 用户浏览EPG提供的产品服务。
(9) 用户选择观看某个影片。
(10) EPG根据用户选择的产品信息, 向AAA服务器请求授权。
(11) AAA系统确认后, 发回授权信息给EPG。
(12) EPG返回给机顶盒CDN系统的入口地址。
(13) 机顶盒上的播放器连接CDN系统, 获得加密的媒体流根据媒体流的加密信息, 访问DRM系统, 获得证书, 对媒体流进行解密观看。
(14) 当本地节点没有用户所点的媒体时, CSG根据本地MSC负载及健康状况选择服务引擎。
(15) 用户被重定向到MSC, MSC则连到AuthView去进行用户资费状态认证, 认证通过后就对用户提供服务, 若本地没有影片, 则MSC向OCS发送RTSP请求, 并起RTSP透明代理为STB提供服务, 同时根据既定策略来决定是否从OCS上以FTP的方式下载用户刚才所点播的媒体文件。
(16) 影片服务结束后, MSC将服务详单发送给AuthView, 然后送到DVB OSS, 由DVB OSS进行计费。
2.4.6 IPTV小结
以IPTV模式为主的互动点播系统, 为最初的互动电视业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种基于IP的互动点播, 存在一定得局限性, 如果在我们的CMTS+CABLE MODEM用户上开展此类业务, 下行带宽有一定的瓶颈, 并且给CMTS带来很大的压力, 存在单位下行带宽成本高的现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前期IPTV互动电视的基础上, 在IP接入网络采用CMTS方式的地区, 采用IPQAM系统实现视频点播能够有效的解决CMTS系统下行带宽不够的问题, 降低下行带宽成本。并且通过IPQAM来实现互动电视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充分利用了HFC的带宽资源以及传输特性, 适应今后HDTV业务对传输网络要求、通过HFC骨干网将内容推送到边缘, 实现全网负载均衡, 节省骨干网频率资源。
3基于IPQAM系统的互动电视项目
3.1IPQAM系统项目分析
(1) 基于IPQAM的互动电视方案的优势与效益分析
可以有效利用HFC的带宽资源以及传输特性, 向用户提供有QoS保障的视频服务, 适应将来的HDTV业务对传输网络要求。
可以通过HFC骨干网将内容推送到边缘, 将流服务器和IPQAM设备至于骨干网边缘, 完成全网的负载均衡, 并节省骨干网的带宽。
降低了视频服务对IP网络的要求, 不再要求IP网络接入层提供较高的带宽, 使采用DOCSIS2.0标准的Cable用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交互视频业务。
(2) 网络现状分析
在现有已部署IPTV系统和CDN节点的基础上, 只要增加IPQAM设备就可以迅速在CMTS覆盖的75万有线电视用户中开展互动电视业务, 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 在保护原有投资的情况下, 可以对网络和应用做整体平滑升级。
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目前HFC网路带宽为860MHz, 在频道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目前用于IPQAM频点为4个频点。
CDN节点建设按照前期支持8000用户进行规划, 在已构建的IPTV系统的基础上, 在各分前端机房部署IPQAM设备, 使系统能同时支持IPTV和IPQAM两种点播实现方式的用户, 并达到800个并发流的服务能力。充分利用郑州市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统一规划, 形成互动电视的全城覆盖。
IPQAM项目的重点是以较低的代价在HFC网络上实现交互电视业务。即通过对原有IPTV系统进行改造, 使其适应IPQAM技术, 并能同时为IPTV和IPQAM两部分用户提供服务。在CMTS覆盖区域, 降低了视频服务对IP网络的要求, 不再要求IP网络接入层提供较高的带宽, 充分利用HFC的带宽资源以及传输特性, 向用户提供有高质量保障的视频服务。
3.2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基于IPQAM的互动电视的系统原理
如上图2所示, 在IPQAM的互动电视方案中, STB (机顶盒) 和边缘流服务引擎 (Cache) 之间的上行控制信息和下行视频流分别通过不同的通路传输。
STB的接入认证、信息浏览等都是通过IP网络 (以太网、Cable Modem等接入方式) 交互。当用户的点播请求被重定向到边缘Cache后, Cache并不直接把视频流通过IP网络传输给STB, 而是将视频流以相应的封包形式输出至IPQAM设备, IPQAM将视频流调制成RF, 通过HFC网络传输给STB, STB对视频流进行解调和解码。
IPQAM与现行IPTV系统的区别是, STB的接入认证、信息浏览等流程相同, 通过IP网络交互, 当用户的点播请求被重定向到边缘流服务器后, 流服务器并不直接把视频流通过IP网络传输给STB, 而是将视频流以恰当的封包形式输出至IPQAM设备, IPQAM将视频流调制成RF (Radio Frequency) , 通过HFC网络传输给STB, STB对视频流进行解调和解码。
IPQAM全局负载均衡主要功能是维护各节点的可用性及负载信息, 并根据就近性的原则将用户重定向到就近的节点。与IP网络分组交换方式不同, HFC网络使用射频方式传输节目, 因此在HFC网络上不存在“次优节点”。即GSLB重定向的结果只有两种:重定向到最优节点或者返回错误信息。全局路由的实现方式是:为STB增加Region ID的属性, 该属性标识用户属于HFC网络上的哪一个区域 (如所属的分前端、光节点等) 。GSLB中维护STB Region ID与服务节点的对应列表。当STB发送点播请求时, 请求中带有Region ID。GSLB查询该Region ID对应的服务节点, 并将该点播请求重定向到该节点的SLB上。
IPQAM本地负载均衡设备的功能是管理节点内容及服务能力信息, 根据负载情况为用户选择特定的流服务引擎来提供服务。与现有IPTV系统不同, SLB除了要管理节点内流服务器的负载信息以外, 还需要维护IPQAM可用的频道资源, 并根据频道资源及流服务器的负载情况为用户选择恰当的服务资源。
3.3基于IPQAM的互动电视系统的规划
设备:IPQAM设备要求支持接收以太网流媒体服务器发送的UDP数据包, 提取其中的TS数据包并将其调制到HFC的某个频点上, 最后传送到STB。
频点资源规划:IPQAM设备使用的频点必须是两两连续的, 根据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现有的频点使用情况, 初期先采用600MHz和700MHz左右四个频点, 后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再增加新的频点。
网络资源:总前端与分前端机房之前有足够的光纤资源, 用于IPQAM设备GE口的上联。
CDN节点:利用原有由8台DELL2850服务器组建的CDN节点同时为IPTV和IPQAM两部分用户提供互动电视服务, 实现8000互动电视用户800个并发流的服务能力。
链路:郑州至杭州有一条100M链路, 可满足前期用户发展需要。
IP地址规划:使用原有IPTV系统的IP地址规划, 对新增的IPQAM进行管理和通信IP地址的规划。
3.4IPQAM设备的部署和播发能力
由于基于IPQAM的互动点播系统采用的是空分复用的方式, 即通过把HFC网络分割成多个区域, 来实现相同频率资源的再次利用, 所以IPQAM设备一般部署在HFC网络的总前端和分前端, 系统部署及扩容方便快捷。
根据郑州目前HFC网络的状况, 郑州目前有一个总前端机房, 五个分前端机房, 初期配备七台12个QAM通道的IPQAM设备, 其中六台分别部署在各前端机房, IPQAM输出的射频信号直接混入各前端机房覆盖的HFC网络, 剩余一台做为备用, 在故障抢修或服务能力不足需扩容时使用。
IPQAM使用4个频点, 采用空分复用的方式, 每个频点可提供12个并发流的服务能力, 总的服务能力为:12×4×6=288个并发流。同时, 要达到规划的800个并发流的服务能力, 剩余512个并发流的服务能力只能由原有IPTV系统提供。按10%的用户并发计算, 在规划的8000互动电视用户中, 有2880户可采用IPQAM方式, 剩余5120户仍需采用IPTV方式。
CDN节点的服务能力, 每台服务器可以提供IPTV的并发流200个或者IPQAM的并发流100个, 按上述分配方法计算, 提供IPQAM流服务需要3台服务器, 剩余服务器可以提供大约1000个IPTV的并发流, 按10%的用户并发计算, CDN节点可以支持约13000用户。
根据此规划, 整个系统可以提供800个并发流的服务能力, 同时可以支持8000以上用户。
3.5系统服务能力的扩容
随着互动电视业务的开展, 用户数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系统并发服务能力的不足, 在暂时无法增加更多频点的情况下, 将12个QAM通道的IPQAM设备划分成3个虚拟IPQAM设备, 每个虚拟IPQAM设备有2路射频输出 (每路输出含2个相邻的QAM通道) , 同时将每个前端机房覆盖的HFC网络划分成三个区域, 采用空分复用的方式, 每个虚拟IPQAM设备对应一个区域, 使单台QAM设备可以提供12×4×3=144个并发流, 如所有前端机房都采用这种方式, 能够提供的最大服务能力为:12×4×3×6=864个并发流, 该方案能在最节约频点资源的条件下, 达到系统服务能力最大化。
从长远看, 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进行, 在关断模拟信号之后, 将会空余出更多的频点资源可供IPQAM设备使用, 如果带宽足够, 可以在前期部署的基础上, 不新增IPQAM设备, 不改变网络结构, 方便快捷地实现系统扩容, 扩容后IPQAM系统能够提供的最大服务能力为:12×12×6=864个并发流。
根据上述两种情况, 按10%的用户并发计算, 扩容后IPQAM系统可以支持近9000用户, 可以比目前的系统多支持6000用户, 在保持IPTV系统支持的用户数不变的前提下, 只需增加6台服务器就能提供足够的并发流服务能力。依次可见IPQAM的扩容能力能大大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
3.6终端的采用
因为采用了IPTV与IPQAM两种方式来实现互动点播, 所采用的机顶盒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支持不同系统的机顶盒来实现。因此必须采用即可以在IPQAM又支持IPTV两种点播模式相互切换的机顶盒。
3.7基于IPQAM的互动电视小结
在HFC网上实现互动电视, 是数字电视领域的一个崭新尝试, 是广电开展互动电视业务的一个重大突破。基于HFC网互动电视的技术实现, 将广电在数字电视和互动电视领域内的独特优势充分的表现出来, 不管是在投资规模、业务开展难度、未来利润增长、增值业务开展等方面, 都将广电的优势完整的烘托出来, 使得广电在极短的时间内, 能够利用自己的现有网络资源, 以非常有限的投资, 在数字电视和互动电视领域占据市场先机。IPTV与IPQAM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视频点播系统, 在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良好运行, 两种方式进行了很好的相互补充, 使得在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覆盖的所有区域都能开展互动数字电视业务, 河南有线郑州分公司的互动电视用户也在飞速增长。
摘要:目前各地广电已经基本完成了双向改造工作, 根据目前一些广电双向改造后的不同模式, 结合河南广电网络结构和接入方式的实际具体情况, 开展了以IPTV与IPQAM相互补充的方式来实现视频点播业务, 本文介绍IPTV与IPQAM相结合开展互动电视的具体情况。
电视交互论文 篇9
近日, 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简称“全国音视频标委会”) 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数字电视交互应用接口规范》 (送审稿) 及《智能电视概念模型》 (送审稿) 标准审查会。
上述两项标准通过审查, 《数字电视交互应用接口规范》规定了数字电视与移动智能终端、计算机、手机等第三方设备之间的交互应用模型、交互应用流程及参考实现方法, 适用于多屏互动的应用设计。《智能电视概念模型》规定了智能电视的概念模型及其典型应用, 为智能电视产品、软件、应用等后续标准的制定提供指导性框架。
【电视交互论文】推荐阅读:
交互式网络电视05-28
交互式数字电视节目09-24
交互作用模式论文10-22
师生交互关系论文11-07
交互技术论文06-30
人机交互的发展论文09-12
企业与客户的交互论文05-22
交互设计的步骤与法则论文07-03
交互式一体机课堂教学论文10-18
交互式电子白板地理教学论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