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发展与变革(精选9篇)
小提琴的发展与变革 篇1
比小提琴稍大的是中提琴,中提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中声部,它填充了高音和低音中间的一个空白。中提琴的外形同小提琴一样,但体积稍微大一点(大小提琴1/7)。在音色方面,中提琴具有比小提琴更厚实的优势, 音色丰满,给人以温暖的情感体验。在指法与运弓方面, 中提琴与小提琴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但作为一种独奏乐器,中提琴没有小提琴的辉煌性;在音响方面,中提琴与大提琴也不可相提并论,所以在乐队的演奏中,较之小提琴与大提琴,中提琴所具有的局限性导致了在与乐队进行较量的过程中还是缺乏一定的力度。因此,我们很少看到为中提琴写的协奏曲。但中提琴特有的不大透明的带点忧郁色彩的音色,在西洋管弦乐队中却是不可多得的。
一、起源和发展
中提琴起源于意大利,早期分为中音提琴和次中音提琴两种。19世纪,帕格尼尼获得了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中提琴,柏辽兹为它写了一首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柏辽兹不仅把中提琴独奏写得非常精彩, 而且把乐队的中提琴声部也写得十分优秀。20世纪以来, 出现了特蒂斯、普里姆罗斯和欣德米特等中提琴演奏家。沃尔顿为特蒂斯、巴托克为普利姆罗斯写了《中提琴协奏曲》。欣德米特自己写了4首中提琴协奏曲,由他亲自演奏。从中提琴的演奏艺术发展来说,在室内乐作品中,特别是弦乐四重奏中,中提琴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对艺术的表现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较之小提琴与大提琴,中提琴所具有的局限性使得中提琴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就连像贝多芬这样独具个性的音乐家,也没有对中提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这样的冷遇下,中提琴的学习走入了一个误区,人们感到只有学不好小提琴的人才被迫去学中提琴,好像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学习选择,只有庸碌无为的音乐学者才会去选择这件蹩脚的乐器。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尔在他的歌剧《乌达尔》中,自始至终用中提琴演奏,这在当时是对中提琴的一种肯定。我们通过研究可以看到,中提琴发展的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在制琴名师斯特拉迪瓦里的手中定型的,中提琴却没有这样的福气。这一时期,中提琴的尺寸是不固定的。直到19世纪末,特蒂斯设计制造了特蒂斯型中提琴,这时的中提琴,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身材与尺度。
在20世纪前,巴洛克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中有一些和中提琴相关的作品。如柏辽兹创作的《哈罗德在意大利》其实就是一首中提琴协奏曲(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获得一支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后曾考虑转拉中提琴,并请柏辽兹为他谱写一首中提琴乐曲,即《哈罗德在意大利》,但最后帕格尼尼因不满乐曲中提琴独奏部分太多休止符而拒绝演出)。
在室内乐中,中提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莫扎特的《弦乐5重奏》系列,将中提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采用两把中提琴,一把作为独奏,另一把作为和声, 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里, 中提琴和小提琴一样重要。
中提琴在西洋管弦乐里同样重要,如爱德华·埃尔加创作的《谜语变奏曲》(又称为《第6变奏》)。但由于中提琴要求的演奏技艺与小提琴与大提琴相比要更高,导致了在20世纪前中提琴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作品也相对比较少。这也使得中提琴演奏家不得不演奏些改编的乐曲。
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的比较
中提琴的结构和材质都和小提琴相近,只是在尺寸上更大一些,音色更具变化性。和小提琴不同的是,中提琴没有标准长度。为了和小提琴的音色和谐,最佳中提琴的长度是21英寸,但这个尺寸不适合像小提琴一样演奏。因此几个世纪以来,中提琴家和提琴制作师不断修改中提琴的尺寸和形状,使之更短更轻,但同时保证有足够大的共鸣箱来体现中提琴的音色。中提琴通常比小提琴长1到4英寸,平均长度为16英寸。为儿童制作的中提琴的长度缩短为12英寸。
中提琴进入乐队后并不是马上就有机会发挥出与它本身相称的作用。在巴赫和亨德尔的复调音乐中,中提琴与其它弦乐器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后来的作曲家并不重视中提琴的独特色彩,仅仅把它作为乐队的中间声部或者低声部来处理。只有在贝多芬和浪漫乐派作曲家作品中,中提琴才成为演奏旋律的乐器。
小提琴的发展与变革 篇2
历史的发展与变革,左右着中国画的画风与形式。社会是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潮流,也是不断变化的,当奢靡的精细与华丽到达极致之后,人们自然会觉得高远清丽的水墨画风,更让人耳目一新。
当统治阶级介入画坛审美之时,必然是奢靡的重彩与高贵的华丽。明代早中期与清代早中期出现的帝王出巡图、狩猎图、帝王博古图,皆出此列。
由帝王参与的宫廷院体画,自然要过渡到文人或者平民化,社会的审美标准与绘画形式,更是会于历史发生同步变化。于是乎,元代的清远,明末的疾愤,清中晚期的文人与平民画风,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晚晴和民国时期的文人画,百家争鸣,万般缤纷,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我们现今在拍卖市场上所看到的近现代画作,大量为这一时期的画作,它们统统反映了西风东渐之后的`中国画风,同时也承载着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化的遗风。我们现今推崇的诸多大家,譬如:张大千、溥儒、刘海粟、吴湖帆、潘天寿等等,都是那时的佼佼者。直到如今,我们看到社会上绚丽的缤纷画卷,已经不是品列,而是每平尺的经济价值。
回顾过往,画坛纷呈,硝烟笔墨,关于中国画的探索与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回望中寻求寄托,寻求自家描摹的榜样。同时在摸着自家的笔墨石头,蹒珊前进,很是难得画出一番自家天地。
其实,能否画出一番自家天地并不重要,我们问问自己,读懂了多少中国画,读透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都做过什么职业,都有哪些经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古人又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学问,他们的作品传达的意趣与境界。又有谁像范宽、李成、李唐、王羲之、米芾那样,做永世的笔耕与探索。
成就,永远属于勤奋、学识、修养、阅历等等同步发展的人。当然,天赋是个例外。
读了一辈子书,写了一辈子字,虽然少时习画两年,但对于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和中国画的挚爱,使得我总是翘首回望古人,回望传统。如今,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完成《钟鼎茗香》《荣斋随笔》等九部书作,才发现自己的勤奋与笔耕只是文字的表述,抽象的传达,远不如形象上来的直观与美好。
虽然,意境与意趣是一种理念与审美,文字所表达的需要个人去再造,书画却是直接将美的形象传达给人家。于是乎,捉笔操练,做些笔墨书画,在聊以自乐之间,力图多做一些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事情,多研究一些文人与文人画的学问与境界。以求得盛世之丰神。
论低音提琴的未来与发展 篇3
真正的“低音古提琴”或者“倍低音古提琴”有六根弦, 据十八世纪下半叶出版的一本在当时颇为闻名的《低音提琴教程》的作者密合尔·科列特所证实, 意大利人把这种乐器叫做“巨型提琴”。这种乐器的音响比古老的大提琴低一个八度, 同管风琴的十六吹管的音响完全相符。然而, 从最低音古提琴 (basse de viole) 演化出来的低音提琴的制造, 时间却要早得多, 有人认为早在十六世纪末, 萨罗和玛格吉尼就为教堂的需用而制造过低音提琴。就我们所知道,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僧正就曾经把萨箩制造的这样一只低音提琴, 送给著名的低音提琴演奏家多梅尼科·德拉戈涅蒂。德拉戈涅蒂对这一庞大乐器掌握着无可比拟的技巧, 他用这一乐器演奏大提琴声部和他自己所写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困难程度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不可能克服的, 只有作者本人能够达到。
低音提琴起初是为乐队而诞生的, 是按照古老的贝低音维奥尔的雏型制成的, 是弦乐组的基础。低音提琴的发音结实而有力, 深沉而丰满, 在乐队中处于节奏型基础低音的位置。低音提琴以浓厚饱满的音色使旋律声部更加的丰满, 音响效果更具有层次感, 大大增强了乐曲的整体效果。
约1800年之前的管弦乐谱中,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声部大多相同 (但实际音高相差八度) , 并时常同看一份分谱。但随着配器法与乐器本身的发展, 低音提琴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声部, 并在管弦乐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如:贝多芬在他的《田园交响曲》中运用低音提琴的沸腾般的音响, 非常成功地模仿狂风的怒吼和雷声的轰隆, 一般说来创造出在暴风雨来临时自然的力量大为肆虐的完整的感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稍有不同的方式但几乎同样成功地运用低音提琴的音响, 表现出惊涛拍岸、汹涌澎湃的大海的含混不清的喧嚣。在管弦乐队中, 这种“奇迹”的音响特别华美艳丽。而在舞台上, 如在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的最后一幕它则以出奇制胜。
像莫扎特和贝多芬这样一些作曲家, 在他们自己的交响曲中把低音提琴运用得非常富有表现力。这些范例那是大家所熟悉的, 因此用不着长篇大论地去详细谈论它。然而, 提一提格鲁克在他自己著名歌剧《奥菲欧》和《阿尔米德》中运用低音提琴的音响那样出色地造成了“激烈震荡”的效果, 也不无稗益。在最近代的作曲家当中, 威尔第在奥赛罗因醋劲大发而悄悄走近沉睡的黛丝德蒙娜房间想要把她扼死的当儿, 也造成了真正绝无仅有的印象。
在技术方面, 低音提琴现在已被认为是十分完善的一种乐器。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上的一切花样, 它都可以达到, 作曲家可以完全信领它的本领和能事。不但如此, 现在已经不难看到, 让低音提琴演奏技巧性的声部时, 它能够完成得非常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
由于低音提琴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使低音提琴逐渐演变成独奏乐器。享有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同等的地位。而作为独奏乐器时, 就有许多不同于乐队中低音提琴的演奏方法。
首先是音域的不同。在乐队中低音提琴大多是在低音区演奏, 贝司一般是四根弦, 最低音是大字组的E音 (实际音高为低八度) , 但有些作曲家还嫌音不够低, 所以在乐队里就出现了用延音板替代或五根弦的贝司, 能奏出比普通贝司还低一个大三度音。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就大量的出现过这一音区的音。
而在独奏时, 却大多在中高音区演奏。由于过低的音域会使声音失去表现力, 低音提琴的低音区已到达了人耳听觉的范围极限。因此在独奏时, 必须提高音域, 改变琴弦的定音, 把四根弦同时提高大二度。这样不仅音域提高了, 整体音色也明亮了许多。
其次, 是握弓法的不同。在弦乐组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都各自使用一种握弓法。而只有低音提琴有两种不同的握弓法与琴弓:德国弓和法国弓。关于这两种弓法在演奏技巧上有许多的争议, 但我认为无论用哪种握弓法, 只有能让低音提琴“歌唱”的人, 才能称之为称职的低音提琴演奏家。当代最著名的低音提琴独奏大师加里·卡尔就录制了大量用低音提琴演奏的歌剧咏叹调, 为此他还获得了日本的一项惟独只颁发给声乐家的大奖。
关于低音提琴的独奏曲目, 迄今为止, 已有不计其数的协奏曲和独奏曲。贝多芬、圣—桑、罗西尼等大师都为低音提琴写下许多经典乐曲。但低音提琴独奏家们还是嫌不够多, 因此, 就把一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许多优秀作品改编成低音提琴独奏曲。
当卡尔还是学生的时候, 他就改编了大量的作品。如:改编舒伯特的《吉它型大提琴奏鸣曲》;改编小提琴演奏都感到困难的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大提琴的《巴赫无伴奏组曲》也已成为国际低音提琴比赛的必考曲目;还发掘出一大批泰雷曼 (telemann) , 柯普兰 (couperin) 等作曲家的优秀作品。
近两百多年来, 演奏家们在低音提琴的独奏技巧方面花费了许多的努力。但像加里·卡尔 (cary karr) 这样优秀的低音提琴独奏大师至今还为数不多。当今, 卡尔可算是低音提琴界极高的代表, 他是一位集智慧与艺术于一身的伟大人物。如果不亲耳听到他的演奏, 真不能相信如此有表现力的音乐是发自于低音提琴。卡尔是低音提琴界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 是当代世界公认的顶级低音提琴演奏大师。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们不歇的努力, 像加里·卡尔 (cary karr) 这样优秀的低音提琴独奏大师会越来越多。人们也会怀着像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一样的艺术享受心情去聆听低音提琴的美妙音乐。
浅谈企业财务报告的变革与发展 篇4
浅谈企业财务报告的变革与发展
财务报告作为立足企业、面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为适应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革,必须要在其报告体系、内容、方式、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变革,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作 者:郭义敏 作者单位:江汉石油管理局工会,湖北,潜江,433124刊 名: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STAFF AND WORKERS年,卷(期):18(1)分类号:F231.5关键词:财务报告 全面收益 知识资本信息 分层财务报告 诚信度 变革与发展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 篇5
在全国银行体系中, 实施混业经营就数德国为典型, 在德国的金融体制中其主要特征全能银行占据了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 全能银行将不会受到金融业务的分工的限制, 全能银行能够全面金融各种金融业务, 能够为企业提供个方位的金融服务。德国之所以采取全能银行, 也有与他的历史背景有着必然关系。首先还得从德国工业革命说起, 德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 这样以来德国就必须依靠银行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其次在工业化初期, 得过的银行创建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合资的方式,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吸引跟多的股东入股, 从而提高其资金的融资, 以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持有非银行的企业股份时, 一旦企业公开上市后, 那么银行将可以从中获取较大的利益。通过实践证明, 德国全能银行为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而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暴涨。
二、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 我们对德国全能银行的背景已经有所了解, 并且也明白德国全能银行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既然德国全能银行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那么德国全能银行又有着那些特征呢?下面我将对德国全能银行所具有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业务领域的多元化。对于德国全能银行的业务领域的多元化主要从业务范围和业务审批两个方面来探讨。首先, 从业务范围上来看, 全能银行涉及到金融领域的所有业务, 不仅仅具备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所有的一切金融服务, 而且还可以涉及到抵押、基金、保险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等所有金融业务。其次, 从业务审批上看, 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德国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方式, 不仅仅可以提高银行在各种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收益, 而且还可以保证银行资金的广泛来源的广泛性。
(一) 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上来看, 全能银行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特征之一那就是:德国全能银行处理会在境内外设置没有独立法人的分行和代表处以外, 德国全能银行还会通过股权融资等方式, 大量建立具有独立法人的专业金融机构。这样通过全能银行的内外交叉的股权, 全能银行的业务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网络体系。
(三) 德国金融市场几乎被德国几家大型金融集团所垄断。德国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就是德国市场是由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占据着主导地位, 并且这几家大型金融机构都会依附于大型的商业银行。集团外部相互持股。在德国全能银行中有一个专门的结构就是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集团外部相反持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全能银行与其自己本身的股东相互持股, 也就是因为德国全能银行这一独特的持股方式, 使得德国全能银行在世界银行体系中创建了特殊的经营理念, 那就是“整体金融服务”。其二、德国银行还有着一个与世界绝大多数的银行所不具有的体制, 那就是德国全能银行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持有非银行部门的有价值的证券, 并且可以以股东代理的身份参加企业的股东大会, 行使企业股东的权利, 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等。
三、全能银行的主要竞争优势
德国全能银行有着它自己独有的特征, 对于德国全能银行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来说, 是远远不具备充足的说明力的。德国全能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德国银行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 这一切都源自于德国全能银行有着其强大的竞争优势所在, 那么德国全能银行到底有那些竞争优势呢?带着这一个问题加入下文, 我们将对其做详细的讲述。
(一) 资金优势。
德国全能银行是以商业银行为依托, 所以其具有集聚大量资金的能力。对于银行来说, 要想扩大其业务范围, 那么银行自己本身就不行具备大量的资金, 所以对于没有充足资金的银行来说, 要想不断的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那是很困难的事情。将全面银行的融资渠道和其自己本身的资金基础与同企业银行一比较, 显然全能银行在资金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 网络优势。
全能银行因为与企业的关系密切, 所有全能银行拥有众多的客户群体, 并且全能银行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体系。当然全能银行要想直接进入到别国的资本市场时, 也会受到一些内外部因素的限制, 这时全能银行就可以通过收购当地的一些其他公司, 然后在对其业务进行调整, 以便适应当地发展是需要, 同时全能银行还会为其提供相关的金融帮助。
(三) 范围经济优势。
全能银行的经营范围涉及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 全能银行也就凭借其广泛的经营范围, 使得其能够同时为克服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还有就是全能银行的经营成本底、安全性等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全能银行在面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应变能力和强的竞争力。
(四) 成本优势。
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广, 这样一来就有了利于其降低经营成本, 这样就是使得全能银行在经营成本上占据了优势。一般情况, 银行的收益会随着银行某一种业务量的增加而曾高;全能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模式就是将保险、银行、证券等多种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 形成金融超市, 这样一来相对各种单一的模式所需成本就底得多。全能银行的在经营成本的优势使得其市场竞争力有着大大的提高, 并且由于全能银行的经营面广, 从而使得与客服之间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巩固了与客服间的关系, 从而使得其市场竞争地位就占据有利位置。
(五) 抗风险优势。
由于全能银行的经营覆盖范围广, 涉及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当其中某一业务经营不景气, 可以用另外经营好的业务来弥补, 所以这就使得全能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强。
四、近年来德国银行业的主要变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德国全能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全能银行也在不但的进行改革, 以便更好的使用市场的需要, 从而提高哦其市场竞争力。德国全能银行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实施并购战略, 实现业务整合。
在欧元正是启动和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标志着过去欧洲的过去的独立市场已经不复存在, 巨大市场也在不断的运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有效的抵制美日等国家金融体的挑战, 德国各大银行上演了一处合并和重组的大戏。
(二) 实施经营战略调整, 突出业务强项。
在新的市场竞争中, 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战略也在发生着变化, 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德国全能银行主要战略调整就是, 以立足于与本地, 然后再以此为根基, 不断的向国际化发展。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业务范围广, 不能将所有业务都同等对待, 必须要有差异化, 要突出重点和强的业务。
(三) 变革管理构架, 缩减经营网点。
德国银行业相当的发达, 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致命的弊端, 那就是网点过多。网点过多会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 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德国全能银行将对其网点进行布局优化, 缩减其经营网点。
五、德国全能银行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描述, 我们对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特征、竞争优势以及其改革有了详细的了解, 我们从中明白了德国全能银行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市场竞争力, 德国银行能够为德国的经济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们可以意识到, 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方式方法, 其实我国在银行建设上也是可以借鉴的。
我国在银行建设上可以从促进我国金融业的集团化发展、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逐步开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业务、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下工夫。在具体的改革建设中认真研究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方式, 然后将其好的方面进行灵活的借鉴应用, 只有这样, 才能够提高我国银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张杰.银行制度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新闻编辑业务,变革,发展趋势
新闻编辑是在新闻媒体中专门负责新闻信息传播的人员, 最早的新闻编辑是在报纸编辑当中出现的。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 各个新闻领域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新闻编辑, 虽然说不同领域的编辑所做的工作是有区别的, 但是纵观整个新闻编辑领域, 其共性是非常多的, 单从新闻编辑的共性上来看的话, 我们会发现, 新闻编辑工作大体包括对新闻信息的载体设计、对新闻信息的整合及其展示等方面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新闻编辑业务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变化, 而且随着媒介的不断融合, 使得新闻编辑业务又有了全新的发展趋势。
1 我国新闻编辑业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编辑业务模式最开始只有一种———党报编辑模式。由于我党当时刚刚成立, 所有的事物都是全新的, 所以我国的新闻编辑模式只有党报编辑模式, 也是出于创建一个新的党政模式而成立的新闻编辑模式, 而且, 当时传媒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固定的。后来, 我国公开出版了178家报纸, 其中150家报纸都属于党政机关报纸, 当时的广播电台的种类也非常单一, 而且, 还是由当时的各级党委直接管理的。之后, 文化大革命开始, 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停办了, 其中就有对后来影响力最大的晚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晚报也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由于晚报和其他的党委报纸不同, 既没有政府拨款, 也没有公费订阅, 只能依靠市场来发展自己。晚报为了能够更加的贴近读者, 选择了当时最贴近生活的办报思路, 利用时间差和当时的日报进行竞争, 所排版的内容也都是广大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而且内容不失趣味性, 因此, 晚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晚报的成功也为我国新闻业务的转变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报纸还经历过一次扩版的浪潮,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州日报的扩版, 当时是由四个版扩到了八个版, 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后来天津日报也进行了扩版。新增的频道和栏目接踵而至, 新闻的滚动播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媒介产品的数量增加也就意味着新闻竞争的增加, 而新闻编辑水平在整个竞争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更好更新更快才是新闻编辑的最终目标。
2 媒介融合形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新的网络技术也在新闻传媒中被运用, 这种现象也说明新闻媒体的融合速度在加快,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出现让传统的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也由之前相对较为单一的媒体运营模式逐渐转变为了多元化多模式的新闻传播方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我国广东佛山集团在2008年时创建的跨媒体采访团队, 而我国目前的传媒组织结构大部分都是在传统的媒体生产方式中进行的, 因此在报道单一的直观媒体时, 其稳定性比较好, 但是, 当新闻和媒体逐渐融合之后, 这种组织结构就呈现出了自身的弊端, 这种组织结构并不利于新技术的应用, 也不适合数字时代社会对新闻传播的真实需求, 而跨媒体新闻团队的创建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类问题, 跨媒体新闻团队可以充分的调动媒介组织中的资源, 共同完成相关的新闻目标, 再加上跨媒体新闻团队是多方新闻编辑集结的组织, 因此, 即使就地解散也不会影响媒介的组织结构。
对于媒介的组织重构, 我国近几年来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2006年, 上海证券报社将中国证券网与上海证券报进行了有机的组合, 二者实现了统一的执行班底, 所执行的架构也是相同的, 比如说广州日报社就对报社编辑部进行了改革, 这些组织的变革让新闻编辑业务的编辑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 根据媒体类型而进行分割的编辑业务已经适应不了媒介融合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 新闻编辑业务在新的发展时期, 其发展趋势必然会发生改变, 而这种改变将是未来新闻业务技能实现整合资源开发的前提。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目前媒介融合的基础, 而新闻传播的变化必然会改变新闻编辑的角色, 社会为新闻编辑人员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 而新闻编辑的任务就是将这些信息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也就是说, 全社会共同创造出新闻内容, 使新闻媒介的功能从之前单一的传播机构逐渐转变成为媒介产业链下的生产机构, 就是新闻编辑人员常说的知识生产部门。目前新闻编辑业务在媒介融合的进程当中所发生的变化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 新闻编辑的组织以及新闻编辑个人所面临的挑战会更加的艰巨, 因此, 需要更多的理论实践来做基础。否则, 就会底气不足。新闻的出现需要靠新闻编辑的发现和展示, 而新闻编辑业务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新闻的可观赏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 结语
新闻编辑业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经过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之后, 我国的新闻编辑业务有了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将来,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将会更加的丰富, 也会逐渐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下的新闻编辑任务, 从而编辑出更多更好看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肖培.北京青年报新闻改革的十个问题[J].新闻战线, 1998, (04) :42-43.
[2]王放.销量取决于质量———广州日报发行破百万的启示[J].新闻记者, 1999, (04) :33-34.
小提琴的发展与变革 篇7
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
自报刊媒介发行到21世纪的今天, 我国的新闻编辑业务在逐步的变革中。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的新闻传播手段只有报纸和广播,新闻编辑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党报, 报纸数量和新闻编辑的内容都极其有限。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只是进行党政宣传,传播媒介呈现千篇一律的现状, 报业之间毫无竞争可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的晚报开始得以发展,其报道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新闻稿件的编辑也更加注重趣味性和现实路线。新闻编辑业务受到这种影响, 逐渐转入了正轨,新闻标题和内容都有所创新。
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不仅报纸行业呈现出了竞争的景象,其他媒介形式也逐步拓展业务范围。随着互联网和第五媒介(手机)的兴起,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速。新闻编辑业务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势必经历了又一次转型,掌握计算机,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信息已经成为了编辑人员必须掌握的本领。与此同时,新闻编辑业务也摆脱了以往单一传播的样式,不同媒介的新闻信息要采用不同的编辑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信息要求,使新闻编辑业务更受欢迎。
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趋势
1.媒介融合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新闻传播机构数量和形式都在逐步增多,以往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各自为政的时期已经逐步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传统媒介与现代化媒介的融合之路已经势在必行。面临这样的形式,新闻编辑业务也势必要予以革新,以往只适用于某一种媒介的编辑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进步的要求。例如,我国四川报业就与广播媒介和互联网媒体进行了联合,其编辑业务范围也实现了扩展,报道内容不仅适宜版面印刷,也适宜口头传播和网络阅读,实现了新闻编辑业务的创新。
2.新闻编辑能力的发展趋势
以往的新闻编辑业务人员的能力水平相对单一,新形势下的新闻编辑人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首先,新闻编辑要具有信息综合整理的能力,他们要能够将海量信息进行价值整合,保证传播出的信息更加完整;其次,鉴别眼光。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很多新闻消息层出不穷,一些假信息充斥着互联网。为了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编辑业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能够判断出信息的真假;再次,创新能力。以往的新闻编辑业务就只是对信息的整理编写,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目前的新闻编辑人员要能够对消息进行创新处理,使其内容更加新颖,版面更为多样,标题更加夺人眼球;最后,新闻编辑业务人员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他们不仅要能够撰写新闻,还要熟悉修改方式,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作业。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闻编辑业务是文化建设的前言,是新闻事业的核心, 其发展变革历程体现着我国文化的进步趋势。进入新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手机媒介的兴起,都为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编辑业务人员一定要坚持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结合其以往的发展历程,并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决定,从而促进新闻编辑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文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提琴的发展与变革 篇8
一、辽宁鞍山钢铁集团简介
1. 辽宁鞍山钢铁集团的基本情况
辽宁鞍山钢铁集团 (简称鞍钢集团) 正式成立于2010年5月, 是由鞍山钢铁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 而原鞍钢是始建于1916年, 是新中国打一个恢复生产的大型钢铁公司, 也是最早一批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在2011年, 鞍钢集团在世界500强上的排名是462位, 目前, 鞍钢的钢铁产能3860万吨。鞍钢集团坐落于辽宁省鞍山市, 原因就是鞍山市的铁矿石的储备量是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鞍钢集团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鞍钢集团的前身是日伪时期的鞍山制铁厂和昭和制钢厂, 1948年鞍钢成立, 一直经营到现在。经过了六十几年的岁月沉淀, 鞍钢集团已经十分成熟, 去已经形成鞍山-鲅鱼圈-朝阳三大生产基地, 同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 鞍钢集团不仅在东北地区, 而且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南地区都有相关的投资项目。据有关的数据透露, 2010年, 鞍钢集团钢、铁双产量都已经超过3000万吨, 其营业收入也超过了1500亿元, 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开始逐年的提高。
2. 辽宁鞍山钢铁集团的发展过程
鞍钢集团的前身是日伪时期的鞍山制铁厂和昭和制钢厂。在1916年的时候, 中日开始合办鞍钢公司。在1948年, 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也宣告我国第一所钢铁工厂的正式开工, 迅速的进入生产, 创造了很多的利润, 并且在当时进行规模较大的技术改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 鞍钢集团真正的从原有的钢铁制造, 扩展为现有的企业运作模式, 从采矿到销售, 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渠道和系统。目前, 鞍钢集团已经能够生产700多个品种, 25000多个标准化的产品。这是在我国的钢铁集团中首屈一指的。2011年, 鞍钢集团和日本游船株式会社进行交流, 并在一起讨论现有钢铁市场的走势, 以及造船业的发展状态。同时鞍钢集团和日本游船株式会社有很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我国的钢铁市场并不是很好, 进入了低迷期, 鞍钢集团正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但是鞍钢集团领导人并没有放弃, 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方式, 带领鞍钢集团走出现有的困境。随着鞍钢集团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 鞍钢集团市场规模还会逐年的扩大, 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逐年的提高, 这会使鞍钢集团在未来的发展上有很多的便利之处。
二、辽宁鞍山钢铁集团的文化理念和发展战略
1. 创新求实, 造福社会, 实现科学发展观
创建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生产最优质的产品一直都是鞍钢集团最基本的目标, 作为一个在国际上都享负盛名的钢铁集团公司, 鞍钢集团一直都坚持将集团生产质量提高上去, 利用企业的管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提高鞍钢集团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努力的将鞍钢集团打造成一个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企业。创新、求实、拼争、奉献是鞍钢集团的企业精神, 历届的管理者都具有拼搏创新的精神, 用于突破自身的局限, 坚持“走出去, 引进来”的思想, 不断的追求卓越, 制作高质量, 高标准的产品, 积极的将自身的产品做到最好, 以回报社会, 感谢一直都支持鞍钢集团的国家和社会。中华民族在19世纪受到外国欺压的时候, 曾经反思, “工业强国, 钢铁强国”, 正是随着这一理念, 鞍钢集团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从新中国成立后, 一直没有放弃过对钢铁产品的开发和创新。鞍钢人在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传承中, 得到了坚持与坚韧, 以造福社会为己任。同时鞍钢集团以“富强国家, 复兴中华”为核心价值观, 积极实现科学发展观。
2. 精品回报, 实现双赢,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
鞍钢集团的快速发展, 不仅带动了鞍山地区的经济发展, 还推动了辽宁省, 甚至是全国的钢铁行业的发展。鞍钢集团坚持以客户为上帝的原则, 保证产品质量, 数十年内很少有质量问题, 这说明百年老厂的信誉和品牌。客户是一个企业的衣食父母, 是一个企业是否生存的基本保证, 所以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直都是鞍钢集团的产品追求。同时鞍钢集团是有着良好商业信誉的国有企业, 每年生产的钢铁产品, 都会保证其质量, 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 用精品回报客户, 回报社会, 实现鞍钢集团和客户两者间的双赢。鞍钢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一切以人为主, 用严谨的思想态度影响员工, 将科学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日常的产品生产经营中。以严格的治理方式, 要求员工的素质, 也同时要求管理人员的水平。在维护正常生产的同时, 还注意安全问题, 减少人员事故率。鞍钢集团内部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安全理念, 这样才能保障集团内部人员的人身安全, 关爱生命, 保障安全一直都是每个企业都遵循的制度, 鞍钢集团将这一制度真正的落到实处, 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员工的生命安全。
3. 总体的发展战略及目标
鞍钢集团在国内的钢铁行业地位上, 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为了能够保持这种状态, 并且有所突破, 鞍钢集团积极地制定新的总体发展战略,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壮大钢铁主体, 不断的扩大钢铁制造生产规模, 争取在2015年的时候, 年产钢量可以达到世界钢铁行业的前十名, 这样就会在世界钢铁行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得到更多合作的资源和机会, 进一步促进鞍钢集团自身的发展, 打造成一座能够引领国际市场的大型钢铁城堡。利用多角度经营的方式, 不断地创新发展模式和管理理念, 跟上时代的潮流, 大力开发其他产业模式, 比如装备制造、建筑施工等产业。将每个产业都联合在一起, 这样就会使之形成产业链, 增长经济效益。随着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多, 钢铁资源也随之大量减少, 鞍钢集团需要将社会效益, 市场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进行完美的结合, 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4. 积极地进行转型发展, 思考可持续发展
2010年, 鞍钢集团总经理在美国签订了《鞍钢向美国钢发展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协议》等三个投资合作备忘录, 这也代表着鞍钢集团开始有向国外发展建厂的目标, 这是国内钢铁公司首次正式进行国外投资, 是我国钢铁行业走进国际的第一步, 鞍钢集团还要继续努力, 也激励着我国其他的钢铁公司。设备的转换, 新技术的应用, 鞍钢集团开始绿色造钢, 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 较少原有的污染现象。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每年的钢铁产量都在上涨, 地下的钢铁资源毕竟有限, 随着钢铁资源的较少, 鞍钢集团开始思考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 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动荡。钢铁行业的生产过程一直都被人认为是污染问题严重, 但是鞍钢集团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解决高耗能, 高污染, 进行可持续发展就是今后鞍钢集团需要继续思考创新的挑战。
三、辽宁鞍山钢铁集团管控体系的思考及构建
1. 努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实现企业做强做大的宏伟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的深入到各个国家, 企业管理者都开始思考如何进入世界这个大环境中, 利用国际化的经营方式, 赚取更多的利益。我国钢铁行业现仍处于低迷的状态, 目前鞍钢集团正在处于市场日益激烈的时期, 同时长期的计划经济体系影响严重, 已经很难在适应现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鞍钢集团在发展实践中, 没有很好的控制力和管理模式, 只有深化国有改革,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力度, 正确的规避风险, 积极寻求有效地变革方式, 尽快的将鞍钢集团做强做大, 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能力抵挡市场经济带来的风暴。作为国内最大的一家钢铁企业, 探寻最有效地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 是鞍钢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带动其他钢铁企业的发展也是鞍钢集团的义务。只有将国内的钢铁行业做强做大, 才能在国际上有更多机会和话语权。
2.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 努力争做行业带头人
钢铁行业目前的经济模式还较为单一, 没有很好地适应行业内不断变化的情况, 积极的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是鞍钢集团目前的首要任务, 将产品集中度的提高作为在产品生产中的重中之重。鞍钢集团是一个国内知名的大型集团, 集团化的管理方式决定了今后钢铁行业的发展道路, 只有依靠集团化的管理模式和企业力量, 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鞍钢集团从2010年开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逐步的制定有效地运营机制, 使集团内部的每个部门都能相互协作, 产生强有力的协同效应, 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 随着这种模式的逐渐形成, 鞍钢集团开始在原有单一的生产模式上, 开始了多方面, 多元化的发展。经过了数十年的准备和积累, 突破鞍钢集团的发展阻碍, 深化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 这样才能在行业内取得优异的成绩, 努力争做行业带头人, 推动行业的发展。
3. 优化集团组织架构, 优化集团业务流程
对于一个集团来讲, 组织架构十分重要, 因为组织架构决定了集团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状态。根据集团内部的管理职能分布, 对组织架构进行合理的优化是集团发展的必经之路,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集团的管控能力, 进而解决在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在战略落实和业务管理方面, 鞍钢集团都进行了极为专业化的指导和改进。在优化鞍钢集团的组织架构的同时, 还需要对鞍钢集团核心业务进行优化, 这会使集团的管控能力大大增强,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才能保证鞍钢集团业务流畅。以战略, 计划, 营销, 采购和项目五项管理职能为重点, 进行相关的优化和改进, 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快速适应。同时还可以建立流程保障机制, 这样才能在优化的前提下保障监督的职能。及时的发现相关的问题, 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集团发展中得到很好的经验借鉴。有效的保证了管控机制的有效发挥和运转。
4. 促进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
鞍钢集团在钢铁行业的地位不断的提升, 这也代表我国的钢铁行业已经跻身以世界的先进行业, 在东北地区, 营口-鲅鱼圈-鞍山三地的相互依托, 使鞍钢集团能进一步的做强做大。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体现了鞍钢集团十分良好的市场表现, 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 不断的扩大自身的生产能力, 为社会做出相当大的贡献。所以, 建立了良好的集团管控体系, 才能够在社会效益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还会提高鞍钢集团抗风险的能力, 保障了鞍钢集团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稳定性。通过与外国一些大型钢铁企业的合作, 进一步的保证了鞍钢集团在国际上的行业地位, 市场竞争力逐年提高, 创造的收益也在逐年上涨, 鞍钢集团的企业形象不仅在辽宁省内, 国内, 甚至是国际上也是十分良好。这会进一步促进鞍钢集团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军.鞍钢集团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东北大学, 2008, 06.
[2]罗明新.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山东大学, 2007, 03.
[3]张绪柱.基于流程优化的企业组织设计.山东大学, 2011, 09.
[4]刘虹, 蔡跃成.国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管控体系的构建.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2.
文献载体的发展与图书馆变革 篇9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载体从非纸质载体 (甲骨、青铜器、竹简) 发展到纸质文献, 直至现代的电子文献、网络文献,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文献载体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非纸质文献;第二个阶段是以活字印刷为代表的纸质文献;第三个阶段是以网络为载体, 数字比特为存储方式的机读型电子文献。文献载体的发展演变是载体本身由笨重到轻便、信息记录密度由小到大, 信息记录和传递由慢到快的过程。
1 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
在文字产生之前,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结果的重要载体。由于语言这种生理性载体无法存储的局限性, 使信息传递效果得不到保障。由此,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 这时的文字就是一些记号、符号, 其载体是一些自然物的简单加工, 有的过于笨重、有的过于昂贵、有的极易损坏, 大都不易传播。纸的发明是信息载体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人类信息存储和传播的一次大的飞跃。纸张轻便, 价格便宜, 适于书写。在印刷术发明之后, 信息的载入速度大幅度提升。这种记载文献的方式是当前仍然普遍使用的文献形式。其优点是阅读方便、传播广泛, 缺点是文献体积大, 存储密度低, 难以实现自动化检索。纸质载体从发明到现在, 已沿用近2000年,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知识信息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人类步入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今天, 纸质文献的自身弱点和弊病日益突出, 文献有限存储空间与文献信息量无限增长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急需寻找一种新型文献载体, 因而电子文献应运而生。
2 电子文献是文献载体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在信息化社会里, 人们对信息的需要, 并不亚于对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人类知识总量在19世纪是50年翻一番, 而在20世纪只要10年。近20年来, 人类新发明超过过去2000年的总和, 同时新发明的应用周期也越来越短。知识信息量的激增使印刷型文献成海量增长, 严重影响了文献的传递、检索和利用。导致文献的增长和存储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给文献的存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于是, 人们就寻找一种占据空间小、存储密度大、传递速度快的文献载体。
电子文献的出现是文献载体一次重大变革。电子文献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数字代码方式, 将图、文、声、像信息存储于磁、光、电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或具有类似功能的其它设备阅读使用。电子文献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阅读印刷型文献的习惯, 是人类阅读方式的一次革命。电子文献出现后, 人们开始认识非纸质文献并逐渐接受此类新型的载体形态, 在短短的20年里, 电子文献的数量呈几何级的增长。这是因为电子文献的载体容量巨大, 检索方便, 占用空间少, 是之前出现的其它载体形态无法比拟的。
网络文献载体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在很短的时间里兴起并迅速发展, 给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化的电子文献是电子文献的延伸, 其在存储容量、存取速率、检索性能等方面较电子文献是一次飞跃。网络文献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中, 借助通讯实现远程传播, 使世界各地的用户都能自由地使用各种文献信息。网络文献传播范围之广, 传播、更新速度之快, 检索之方便, 都是以往其它类型的文献无法比拟的。在网络化的今天, 人们对于纸质文献的依赖正在逐步下降,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文献信息的重要渠道。
3 文献载体的变化对图书馆的影响
电子文献的出现对图书馆的改变从表面上似乎看不出太大的变化, 但实质的改变已经在进行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影响着图书馆, 使图书馆不得不进行转变。
传统图书馆是具有实物的图书馆。有一定的建筑面积, 收藏有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 记载文献资料的载体绝大部分是纸质。而电子文献的出现使图书馆成为一种虚拟的形式存在, 读者通过网络查询、阅读网上图书馆所拥有的图书资料, 文献实际上是存储在计算机上的。
图书馆的工作都是针对图书文献资料进行的, 包括文献资料的采购、分类、编目和典藏加工, 然后进入阅览、流通阶段, 传递给读者。而电子文献则是以字节的形式储存在介质上, 占用空间小。借阅电子文献不必到图书馆去, 读者可以在家、办公室等, 可以24小时直接通过计算机通讯来获取信息资源。借书不必归还, 下载的是文献的电子副本, 原本永远在网络服务器上存在。
4 迎接挑战, 建设新形的现代化图书馆
文献载体的变化使传统出版业直接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冲击。出版界为此做了大量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许多出版社将大量的名著搬上网络, 纷纷推出网络版。长期以来, 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的形式为读者服务, 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传统图书馆的收藏主要是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 随着新的文献载体不断出现, 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将以电子出版物为主, 对纸质文献的依赖逐步缩小, 纸质文献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来体现其价值。
对于大型图书馆来说, 要积极将收藏的文献资料数字化、网络化, 使自己在未来的信息化网络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为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协调和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994年10月宣布将把图书馆以及全美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的藏书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储存起来。该计划将创建一个庞大的“虚拟图书馆”, 其中所有图书、绘画、手稿和照片都将转化成数字化图像, 可以通过网络供数百万的研究员和学生阅读。
而对于大多数中小馆来说, 则应大力发展合作藏书, 成立地区间的图书馆联盟, 寻求新的合作方式, 满足共同的需求。如美国俄亥俄州的ohioLINK, 是俄亥俄州大学和学院图书馆共同组建的一个大型图书文献信息网络, 也是美国最著名的地区电子文献资源共享网络。联盟内的各成员馆采用同一图书馆系统, 独立动作, 但与中央系统相接, 建立联合目录和统一的借书系统, 利用快递公司送资料到各馆。今天, ohioLINK已成为图书馆合作的典范。
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兴起的今天, 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标准不再是藏书量的多少, 而主要考察电子文献信息的拥有量以及为读者提供服务量的多少。图书馆的发展只能是从传统的纸质型图书馆到数字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汪冰, 数字图书馆:定义、影响和相关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 (6) .
[2]徐仕敏, 论文献载体网络化对文献功能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3) .
【小提琴的发展与变革】推荐阅读:
谈小提琴的音色与情感表达08-09
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09-20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07-03
小提琴的学习08-02
小提琴的民族化07-08
我的小提琴之路作文07-30
小提琴演奏的艺术特征论文11-05
小提琴的力量语文阅读答案05-17
摔坏小提琴的故事阅读答案07-10
《小提琴的力量》语文阅读和答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