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视媒体论文(通用8篇)
美国电视媒体论文 篇1
2014年以来, “媒体融合”成为传媒界最热的词汇, 到底什么是媒体融合?它给传统媒体, 尤其是传统广电机构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广电媒体应该如何迎接 (而不是应对) 这种新的传播潮流, 从而实现自我进化?这三个问题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电从业者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和传媒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它的媒体融合格局的变化为我们回答如上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标本。本文梳理了美国电视业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希望能对业界的探索有所启示。
一、美国电视受众规模
(一) 电视人口触达率:93%
截至2014年3月, 美国总人口为3.178亿[1], 比2013年的3.153亿增长0.7%。根据尼尔森媒介研究的数据, 2013年美国的电视人口为2.94亿[2]。电视人口触达率为93%, 电视人口比2012年增长1.6%。美国电视人口基本饱和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高触达率依然是电视媒介的首要特征。
(二) 电视人均每日接触时长:270分钟
触达率反映的是媒介的传播广度, 并不能反映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深度。人均接触时长是反映媒介传播深度的指标。
根据e Marketer的数据, 从最近6年18岁以上电视受众人均每日接触时长来看, 并没有显著下降, 局部甚至有些反弹, 基本维持在270分钟左右[3]。 (见表1) 据此可以判断, 互联网的崛起并没有对电视的接触时长产生明显影响, 电视媒介的传播深度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局部的波动依然是在正常范围内。
数据来源:e Marketer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 最近3年以来, 美国2岁以上观众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长也相对平稳, 2013年甚至显著增长至311分钟[4]。2014年预计人均收视为290分钟[5]。而在2012年之前的4年里, 观众人均收视分钟数并没有太大变化[6]。 (见下页表2) 两家媒介研究机构的数据均表明电视的传播力没有发生明显的衰退。
数据来源:尼尔森
(三) 电视板块收视趋势:有升有降
以新闻节目为例, 美国电视的三大板块——电视网 (Broadcasting TV networks) 、有线电视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在最近6年以来的收视有升有降, 整体保持基本平稳态势。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援引的尼尔森数据显示, 三大电视网晚新闻节目观众6年以来在2150万—2250万之间波动。 (见表3)
同样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显示, 从有线电视网的收视走势来看, 最近10年以来黄金时段有线电视频道的收视反而出现走高趋势, 但2013年三大有线新闻频道收视均出现小幅下滑。整体来看, 有线电视并没有出现衰退迹象。 (见表4)
数据来源:尼尔森
数据来源:尼尔森
地方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在最近6年中呈现缓慢下降态势, 早间新闻节目收视保持平稳。 (见下页表5)
二、美国电视业广告收入
广告是美国电视网和地方电视台的主要收入, 但对于有线电视来说, 订阅费用也是其支柱性收入来源, 订阅费和广告收入的比重约为一半对一半。本文主要分析美国电视广告的收入变化情况, 从而考察市场对美国电视传播力的认可情况。
(一) 电视广告总收入:745亿美元
根据IAB和普华永道发布的2013年全媒体广告收入数据显示, 其中电视广告总收入为745亿美元[7]。最近3年以来, 总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广播电视 (含全国电视网和地方电视台) 和有线电视广告收入均呈现增长态势。 (见下页表6)
(二) 2013年广播电视 (Broadcasting TV) [8]广告收入:401亿美元
同样根据IAB的数据, 广播电视2013年广告收入为401亿美元。最近9年以来, 自20 08年金融危机后, 广播电视在2009年跌至谷底, 最近几年的增长均为恢复性增长, 但没有到达2006年接近45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 (见下页表7)
(三) 有线电视广告收入:344亿美元
根据IAB的数据, 2013年有线电视广告收入为344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有线电视广告收入在最近的9年中, 除2009年略降外, 实现连续8年增长, 是电视媒介中最大的亮点, 这种增长趋势还在延续。 (见下页表8)
数据来源:尼尔森
数据来源:IAB和普华永道
数据来源:IAB
(四) 地方电视台广告收入:恢复性增长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 2012—2013年地方电视台广告收入均在200亿美元左右。因为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地方电视台广告收入2009年跌入低谷, 后恢复增长。但皮尤预计最近几年内不会超越2006年228亿美元的峰值。 (见下页表9)
三、互联网对美国电视业的挑战
虽然从数据来看, 电视媒体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 但对比上升势头凶猛的互联网来说, 电视的发展确实已经风光不再。
(一) 电视人均接触时长份额:缓慢下降
虽然电视人均接触时长的绝对值基本平稳, 但电视在人均媒介接触总时长中的份额相对值则在缓慢下降, 2014年降至36.5%[9]。说明电视接触时长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受众的总媒介接触时长在增加, 即分母在变大。电视的影响力在日趋下降。 (见下页表10)
(二) 互联网接触时长:超越电视
从e Marketer的数据来看, 受众的总接触时长增量主要来自互联网。2014年18岁以上互联网受众的接触时长为人均每日346分钟, 大幅超过电视的268分钟[10], 连续第二年超过电视, 两者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见61页表11)
(三) 移动互联网接触时长:井喷式增长
从e Marketer的分解数据来看, 互联网接触时长的增长来自于移动互联网接触时长的井喷式增长。传统桌面互联网 (含台式机和笔记本) 的接触时长增长停滞。2014年移动互联网每日接触时长以171分钟超越桌面互联网的132分钟[11]。 (见下页表12)
数据来源:IAB
数据来源:皮尤
数据来源:e Marketer
(四) 互联网广告收入:超越广播电视
和受众数据相一致的是, 互联网广告收入也一路高歌猛进。2011年互联网广告收入超越有线电视, 2013年互联网广告收入达428亿美元, 首次超过广播电视的401亿美元[12]。但互联网还没有超过电视整体广告745亿美元的总收入。 (见下页表13)
根据I A B另一份报告预测[13], 互联网广告将持续强劲增长, 到2 0 1 7年互联网广告的复合增长率将达7 1%, 而电视广告将依然保持增长, 2017年将比2012年增长1 7%, 互联网与电视广告收入的差距将逐步缩小。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数据只是互联网的广告收入, 并没有包括互联网的其他重要收入来源, 如电子商务、游戏等。
四、小结
从如上数据来看, 电视仍然保持着整体的影响力, 电视触达率和接触时长基本平稳, 没有发生明显的衰退。从广告指标来看, 电视广告收入继续增长, 但增长缓慢。其中广播电视和地方电视台广告收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跌入低谷后, 近几年呈现恢复性增长, 但增长乏力, 没有超越之前的峰值。而有线电视广告收入持续多年增长, 并不断创历史新高, 没有放缓迹象, 是电视媒介广告增长的亮点。笔者认为, 广播电视广告增长的乏力和美国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分流有关, 但哪一种因素占据主导, 目前尚不能下结论。
尽管美国电视媒体依然保持较强的生命力, 但互联网对电视的挑战越来越明显, 受众对互联网的黏着度已经超越电视, 而用户总体媒介接触时长的增长说明各种媒介对受众的综合影响力在加深。从广告收入来看, 互联网广告的持续增长已使互联网和电视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据此, 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互联网的崛起是否必然以传统媒体的衰落为代价?如果是, 那意味着两者的关系是零和博弈;如果不是, 那意味着互联网的崛起主要是增量式的变革。
数据来源:e Marketer
数据来源:e Marketer
数据来源:IAB
王利芬:对话美国电视 篇2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中国今天最火的一档创业真人秀《赢在中国》制片人兼主持人王利芬。屏幕上她那坚定、睿智、干脆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她说:“我其实很小资,办公室没鲜花不成。”在武汉市郊、传说中的花木兰故里长大的她,喜欢一切向往阳光的东西,比如向日葵,那种圆形硕大的花朵,散发着一种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夜深人静时,她回味“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空灵意境。从早期央视《新闻调查》的深度报道记者,到一手创办《对话》、《经济信息联播》等栏目,到《赢在中国》赢得轰动华语世界的成功,王利芬心态平和:“我不过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战略永远比战术重要,选好做事的方向十分关键。过去10年我非常有闯劲和冲动,是非常有理想的一段岁月。随着人变得越来越成熟,对生活的理解也逐步深入,我不会用过去那样的方式往前冲,做事会更深思熟虑,但我的梦想依旧。我能走得多远,取决于我与什么人同行。”
学者型记者
王利芬读了23年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毕业论文是一本关于现代文学结构主义透视的书。至今母校的老师还记得她考博的故事:“当时社会上最崇尚‘铁榔头’式的吃苦精神,她当时在高校教书,课余几瓶开水、一袋馒头在书房里一待就是一个星期……”
1995年她走进央视新闻评论部时,当时博士当记者的很少。老央视人仍然对10多年前的她印象深刻:“大高个儿,哗啦哗啦地走进来,机房里就响起了那个高亢的女声。节目一到后期老听到这声音,我们就知道是那个女博士来了。”
央视评论部元老梁建增记得:“她刚到评论部时,对电视、对新闻还比较陌生,上手慢。当时有人就认为,做电视不需要这么高文凭的人,知识越多,动手能力可能就越差。但她对电视事业那份热爱和激情深深感染了我,我觉得她身上有种巨大的潜力,身为博士的她,有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我想只要是给她时间和机会,用我们所从事的电视经验去充实她,她一定是有后劲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996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改原先娱乐定位,进军新闻主战场。凤凰卫视的“鲶鱼”效应对中国电视新闻生态构成了巨大影响,中央电视台也加快了新闻改革的步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横空出世。这个栏目也使王利芬脱颖而出。
《新闻调查》的第一个揭秘性调查节目,公认是1998年10月播出的由王利芬采访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3年前的夏天,山西运城地区大旱,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建成了可灌溉100万亩的六七万个渗灌池。3年之后,有人反映,渗灌工程完全是假的。应付领导参观,当地还修出了半弧形的“池子”——从公路上看过去是一个完整的池子,而另一半却是空的。
采访过程中,王利芬深入实地广泛采访基层群众、重重剥茧抽丝,挖掘出这一形式主义做法的真相。这期节目的播出受到地方政府及其说客的多方阻挠,经过重重波折,终于如期播出。播出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正在广西视察途中就餐。看罢节目,朱基沉默不语。夫人劳安劝他多吃一点,他将饭碗一推,低声说道:“不吃了!”节目所反映的问题,深深触痛了这位大国总理。
王利芬的新闻事业逐渐得心应手,凭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采访了克林顿等众多名人政要,代表作有反映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跨世纪的握手》等深度节目。她所表现的举重若轻的驾驭故事的能力以及从容辗转不同新闻现场的调度能力,也受到业内好评。
在时政深度报道做到众口交赞后,王利芬开始思索:什么电视节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和最有用的?经过深入研讨和策划,她开始担任《对话》节目的制片人。请国内外优秀的商界领袖给广大观众“头脑风暴”,被舆论称为当年“最令人惊艳”的电视节目。8年来,《对话》形式不变,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王利芬记得:“《对话》开始于一家离电视台不远的宾馆,只有一部电话,一个分机,四个人,播出时间在晚上11时左右,朝什么方向发展也不确定。有期节目要做中远集团的魏家福,非常难请,每被拒绝一次就再请一次,最后一次,我给魏家福打了两三个小时的电话,完全不给他挂电话的机会,连古诗词都聊出来了,当然最后节目也做成了。”
王利芬本人也从出镜记者向主持人转型,成为《对话》栏目早期主要主持人。她在担任《对话》制片人的3年多时间里,采访了世界500强企业的100多位CEO、文化名人、商界领袖等。
王利芬说:“《对话》的成功,缘于它把握了中国经济脉动的最强音。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平民时代,企业家成为平民英雄,尽管他们身上伤痕累累。《对话》出世,就像一枝芬芳的风信子,预示着中国新英雄主义时代也即企业家时代的到来。”
华丽转身
《对话》走上正轨之后,王利芬于2002年3月受命筹备《经济信息联播》并担任总制片人,这是国内最具时效的直播综合类经济新闻栏目,当日新闻比例超过90%。后来又参与创办《第一时间》和《全球资讯榜》等栏目。
2004年,王利芬已是央视经济频道的资讯工作室主任,负责整个频道的直播线,管理着300多名记者。这时,她拿到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协会发来的留学邀请,她决定放弃她所取得的一切赴美留学。在为期一年的访学期间,她采访了美国五大电视网中数十名高级电视人。在CNN总部最大的演播室里,王利芬看到10台机器同时对新闻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与此相比,中国电视更像手工作坊产品,整整落后美国两个时代。而NBC的黄金节目《学徒》,让她如获至宝,因为这种商战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尚是空白。
在美国的一年,王利芬仍然像只高速运转的陀螺,她工作时间到处访学,周末写作,出版了《对话美国电视》一书。
回国后,王利芬狂热地向央视领导层叙述她的梦想——“赢在中国”。“真人秀没办法做样片,只好空口跟编委会的人‘务虚’,第一次就被拒了,而央视有个惯例,通常只要被编委会拒一次,无论多大的项目也就死了。”她死活不让步,一次又一次地找编委会的人来听策划会,终于,时任副台长的赵化勇发话了:“其实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由于你过去的业绩,我们相信你。”就这样,在她回国50天时,央视通过了这个项目。
王利芬开始磨合公司化的运作机制、找钱、建立团队、搞研发、请评委、拉风险投资。“从《赢在中国》立项开始,我似乎就进入了一种创业的状态,期间也曾经历过创业过程中找钱找人找项目的全过程,这几个过程是创业中最为关键的,因为这些粗浅的实践,我对选手和评委们创业的甘苦更有了切身体会。
作为一个全新的尝试,《赢在中国》每个赛季要为胜出选手提供3000万元的创业资本。让王利芬感动的是:在节目尚未正式播出时,今日资本和IDG、软银三大投资公司每家各赞助了1000万
元。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记得:“当时王利芬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要我支持赞助做评委,二话没说我就同意了,要花多少钱我也不知道,就觉得这个事儿挺好,得支持。最后大家到现场一商量,干脆三家平摊,每家1千万。《赢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功,确确实实是超过了我当初的想象。”
后来联通成为《赢在中国》最主要的赞助商,“联通从来没有对我施加过任何压力,一开始我就对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说:‘我不希望这个节目会火,我希望它就是一杯水,能长久地做下去,因为现在需要一个连接人力和资本的桥梁,它的功能应该是长久地挖掘出更多具有创业潜力的人。’当时常小兵回答‘:我看中的正是你这一点,你不是那种借节目出名的人,这才是做事的态度,也是我最欣赏的态度。’”
2006年3月29日,《赢在中国》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大厅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许多到场记者起初并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超级女声》版的财经秀。
随着节目的逐步推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每周二晚上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锁定《赢在中国》。这中间不乏跃跃欲试的创业者,更不缺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普通社会大众。因为作为一个励志人生的节目,参赛者的随机应变和评委们的妙语连珠,始终震撼着每个观众的心灵。
《赢在中国》被誉为“中国电视人敏锐反映巨变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成功个案。它真实地再现了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现状,反映了企业对管理者越来越高的要求。节目中,我们看到了企业在融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调配、团队建设、社会关系协调等方方面面所遇到的焦点与难点,它也是生动的MBA实践课程。”
这档节目使王利芬从中国优秀电视人,蜕变成顶级电视人和创业风潮的有力推动者,她也与柳传志、张瑞敏、马云、史玉柱等创业名人结成惺惺相惜的至交,并备受广大创业者的推崇和敬重。
《赢在中国》取得空前成功之后,王利芬又开始探索新的模式。经过半年策划,由她担任总制片人和主持人的大型人文谈话节目《我们》于2008年1月6日晚开播,CCTV-1在每个星期天的晚上10点49分播出。
与创业真人秀的“务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十分“务虚”,它探究的焦点是,面对巨大社会转型的中国人,内心有怎样的期待与困惑?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相对富裕之后的中国人又当如何安身立命,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美国电视媒体论文 篇3
一、互联网步步紧逼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从横向上看,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无一幸免。从纵向上看, 互联网争夺的不仅仅是受众的眼球, 还有他们的时间以及由此产生的广告收入。在更深层次上,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免费播出服务模式 (主要是无线电视服务) , 另一种是以收费服务为主的播出服务模式 (主要是有线电视信号和付费点播电视信号服务) 。前者靠收视率拉动广告, 后者靠用户数增加收入。这两种模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都损失明显。
以电视剧为例, CR尼尔森200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 有64%的用户表示主要通过网络收看热播剧。而SNL Kagan咨询公司2010年的最新报告显示, 美国付费电视产业 (包括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通信公司的电视业务) 用户数在二季度首度出现下滑。TDG (The Diffusion Group) 集团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 过去半年中有意降级付费电视的Netflix (一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 用户从16%翻倍到32%, 其中61%的用户降级付费电视的原因是Netflix在线流媒体视频的替代作用。
受众收看电视的时间也被网络挤占。Forrester Research公司2010年12月1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美国人上网时间已经与看电视时间相当。过去5年中, 美国人上网时间增长了121%。30岁以下成年人每周上网时间约12小时;66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上网时间约8小时。几年前, 30岁以下美国年轻人上网时间就已经超过看电视时间。2010年, 美国老年人上网时间首次超过看电视时间。调查还显示, 使用互联网观看视频的人数激增, 33%的受访成年人表示使用互联网观看视频, 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18%。
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收入态势此消彼长的变化。尼尔森的研究报告称, 2009年上半年, 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 美国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滑15.4%, 其中电视、报纸和杂志受影响最大。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 规模在前100位的电视台整体广告收入同比下降了17.4%, 规模在第101至210位的电视台整体广告收入则下滑了32.1%。而互联网广告收入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 只下滑了1%。另据美国互动广告局 (IAB) 和普华永道 (PWC) 今年4月消息, 2010年美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总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260亿美元, 比2009年增长了15%。
互联网 (尤其是视频网站) 蓬勃的发展势头使得奥巴马政府计划重新分配电视台拥有的多余频谱, 以供互联网服务商使用。今年4月7日, 美国白宫网站发布一封经济学家的联名信, 称此种努力可以破除过时的分配标准。根据奥巴马政府的提议, 随着用户纷纷转向智能手机, 频谱需求迅速增长, 广播电视商将腾出极少使用的电波。通过出售, 美国政府预期可获得280亿美元的拍卖收入。
二、传统媒体招数迭出
互联网的冲击逼着传统媒体纷纷寻找出路。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种全新的媒介, 它本身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它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使得传统媒体应对起来更加被动。多数传统媒体是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匆忙上阵仓促应战的, 因而难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
和报纸相比, 美国电视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要晚一些, 视频网站的兴起才让电视媒体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压力。从建立自己的网上播出平台到推广数字电视模式, 再到将播出平台完全搬迁到互联网上, 美国电视业界开始放低姿态, 正视互联网的挑战。
建立网上播出平台。在互联网兴起的早期, 电视界受到的冲击并不明显, 作为一种应景式的策略, 电视台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 并在网站上播出一些自己的节目。这个时期的电视台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互联网还只是小弟弟。当时创建网站, 电视台只是出于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某种未雨绸缪的考虑。随着互联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作为获得资讯和娱乐的渠道, 电视机构的网站也开始增添功能, 加强网站的吸引力。比如, 2005年CBS率先建立自己的网上新闻博客, 将自己受欢迎的节目录像放到网上供观众查看, 并且向观众提供节目后台的一些制作花絮;同时, 增加节目相关知识信息的链接, 扩充信息量。
推广数字电视系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美国就萌发了向数字电视转换的思路, 当时的考虑是通过数字传播技术提高电视信号的清晰度和稳定性。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 数字传播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电视业界意识到传统的模拟技术终将被淘汰, 数字传播和数字接收将成为电视传播业的主流。随后, 光缆和互联网的普及又赋予了数字电视新的使命。从技术能力上讲, 数字电视机完全可以做到和电脑一样, 加上美国政府也力推数字电视, 业界对数字电视前景的乐观期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数字电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电视信号的清晰度问题, 而不是应对互联网的挑战。而互联网视频和电视的竞争根本就不是清晰度之争。
整合业务应对危机。互联网的势力在21世纪迅速壮大, 网络视频的骄人战绩让电视终于切身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2005年成立的You Tube视频网站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每天就能吸引600万人浏览。如今, YouTube的注册用户超过7000万, 在线用户超过100万。You Tube的成功催生了视频传播在互联网上的兴起, 也直接对传统电视播出构成了威胁。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是一个标志:收视率调查显示, 网络观看重大事件新闻直播的人数首次超过看电视人数。由于观众逐渐将注意力转向网络, 电视广告收入急剧下滑, 迫使广播电视业进行重组和改革。ABC、NBC、FOX以及CBS纷纷裁员、整合业务, 同时开始寻找海外市场和新型媒体以弥补电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下滑带来的缺口。
播出平台整体搬迁。电视媒体应对互联网总是被动, 因为互联网的应用总是不断推陈出新, 今天出现了视频网站, 明天又出现了推特 (Twitter) , 被动应对只能使自己疲于应付并且始终落后。与其总是被动地“守”, 不如主动地“攻”——打进互联网的领地。随着数字电视计划越来越让人失望, 加上数字流媒体技术越来越成熟, 一些电视网想到了另一种策略:将播出平台整体搬迁到互联网。Comcast和时代华纳有线早在2009年就开始筹划。NBC环球也表示出对这一想法浓厚的兴趣, 并参与了相关试验。
三、反思:困境依旧的症结究竟何在?
尽管美国的传统媒体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是困境依然没有摆脱, 而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电视广告总量老大的位置虽然没有更改, 但是增长率却远远小于互联网。而且, 随着互联网一代人群的成长, 网民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互联网的传播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凸显, 传统媒体萎缩的趋势似乎难以避免。更令人困惑的是, 至今他们也没能够触及问题的核心。
1. 未找到症结所在是最大困局。
当技术和形态不再时尚, 消费的动力必然要回归到根本的需求——媒介的内容。
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相比最大、最根本的差距是什么?——技术, 形态, 管理流程, 还是经营模式?这是问题的症结, 而现今的应对策略没有一个击中靶心。比如报纸放弃纸质版发行电子版或者电子报, 电视改变播出平台, 都是换汤不换药。事实也证明了这些办法效果有限。电子版比纸质版省钱, 但不一定更能赚钱。根据美国报纸发行量稽核局 (ABC) 的统计, 2010年美国报纸电子版和纸质版加在一起的总发行量虽然有所增加, 但广告收入的总量却在下降。现在欧美许多报社扬言要对电子版收费, 比如《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等报纸都宣称将向读者收费。2010年1月《纽约时报》也宣布, 一年后只允许非纸质报订户免费浏览一定数量的网络文章, 超出部分将实行收费。但实际效果如何, 仍然要拭目以待。
问题的症结其实既不是技术、形态, 也不是管理流程、运营模式, 而是内容!追求媒介形态和技术时尚者确有人在、大有人在, 但这不是媒介消费的常态。当技术和形态不再时尚, 消费的动力必然要回归到根本的需求——媒介的内容。和互联网相比, 现在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内容上没有明显的优势。拿新闻来说, 传统媒体的时效性比不过互联网, 信息量比不上互联网, 互动性比不上互联网。你有的互联网上都有, 你没有的互联网上也有。再加上技术上的优越性, 使用上的方便性, 互联网当然胜出。要想夺回阵地, 就要想办法提供互联网不能提供的、受众又非常需要的内容——精品化的内容, 包括新闻和娱乐。这是惟一的正解。
2. 对旧形态的迷恋是主要障碍。
有不少学者和报人 (甚至包括《华盛顿邮报》总编辑鲍伟杰) 认为, 人们读报纸的习惯以及对油墨香的喜爱是拯救报纸的重要砝码——就像人们习惯于吃完晚饭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电视节目一样。因此, 在应对互联网的思路上也总是摆脱不了旧媒体形态的纠缠。“电子版”、“电子报”、“数字电视机”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电子报”收费的瓶颈很难突破——除非你能提供上文所说的那种内容——而那和报纸的“电子”与否其实没有必然联系。而“数字电视”则不可避免地将成为过渡性产品和“两难”型产品。因为即便具备了互联网的功能, 数字电视机也将只能是最愚蠢的电脑——因为电脑是个人化的用品, 而电视是家庭化的用品。
其实, 这些“习惯”都是培养起来的, 而不是遗传的。使用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体的接受效果, 但从总体上讲, 绝不会是根本性的力量。当人们重新建立起新的习惯, 或者像新时代的孩子, 从小就以电脑、互联网为伴, 翻阅书页的响声、报纸散发出的油墨香和靠在沙发上看电视是完全可以忘掉的 (或者根本就没有形成记忆) 。如果能够打破媒介形态的局限, 传统媒体就可以进入互联网的腹地进行更为深入的竞争。以传统媒介之心度互联网之腹的方式来应对不是明智之举。要继续做传统媒体就要做精品店, 把批发市场让给互连网;要进入互联网, 就要忘掉过去, 一心一意按照互联网的规律走。你可以两个都要, 但绝不可以把两个合成一个。
3. 不清楚相互优势是重要问题。
许多对策都没能回答这样的问题:电视为什么会被互联网抢走观众?从新闻的角度看, 电视拿什么和互联网竞争?信息量?时效性?从娱乐的角度看, 电视拿什么和互联网竞争?节目多样性?节目选择性?一个不变的事实是:无论互联网是否存在, 人们对信息、娱乐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 有了互联网只是多了一个选择的渠道。对于受众而言, 同样内容的前提下, 哪个渠道更好自然就选择哪个。因此, 答案其实已经有了:要么建立比互联网更好的渠道, 要么提供比互联网更优的内容。以目前的情形看, 后者更加可行。
美国酝酿中的电视变革 篇4
高速互联网的流媒体已被人们熟悉,由于Wi-Fi在家庭中的普及,许多人热衷于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观看视频,其中Netflix、亚马逊、Facebook及YouTube等流媒体服务提供者比较有名。OTT及移动智能终端对美国电视业冲击巨大,电视行业变革势在必行。
OTT的冲击
市场研究公司SNL Kagan研究数据显示,美国使用OTT的家庭用户在2014年第三季度达到了1060万户,较2012年同期增长了16%(这些家庭已不再使用有线电视服务),OTT已威胁到美国付费电视业发展。近日索尼公司也参加了该市场争夺,在美国纽约、芝加哥以及费城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流媒体电视服务。该服务可让游戏主机用户观看包括CBS、Fox及NBC在内的50多个频道,这些频道中还包括USA、TBS、Fox News和Discovery等有线电视频道。目前这种服务发展势头强劲,参与者将愈来愈多。
美国NPD Group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人数在迅速增加,而且由使用PC转换成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人已有37%。由此可见,OTT和移动智能终端对美国电视业的冲击之大。
享受网络视频的人中有21%是连接到“Netflix”、“Hulu”、“亚马逊即时视频”等,所用设备不是个人电脑,而是电视机。他们是通过“Miracast”等技术,把视频传送到对应的移动终端,然后再在电视上观看,限制条件必须是同一个无线LAN,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中。Miracast是Wi-Fi联盟推出的无线LAN设备之间的视频传输标准,它像苹果公司的无线播放技术一样,把图像从一台设备传输到另一台设备,无需通过无线路由器即可实现连接。
制定新电视标准迫在眉睫
电视业丧失了对未来的把握,又不能回避移动宽带的发展势头,如何构建双赢局面,就成为关键。
美国消费者正热衷于在移动终端上观看流媒体视频,部分消费者也还在使用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目前,美国电视业正在进行数字电视下一代版本“ATSC3.0”的工作,地面电视广播公司诞生20年后,迎来了关于数字广播系统的重新定义。
美国为什么要积极制定新的电视标准呢?其一,美国的广电运营商,其政治影响力已经陷入困境。一方面,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在考虑频率拍卖,这将有利于构建下一代移动宽带网络;另一方面,在不久之后的频率拍卖中,无线运营商的带宽利用率有望扩大,这将威胁到广电运营商的利益。其二,在商业方面,电视台节目传送方式正急剧变化,当前HDTV的速率为15~20M bit/s,在4K/8K传送中,速率则需要30~40Mbit/s或80~100Mbit/s,这需要庞大的带宽,在有限的频带内提供不同分辨率服务的图像技术,已是人们的期望。电视需要有新的平台和工具以应对这一变化。
辛克莱广播集团及电视广播技术开发商Acrodyne Service早在CES2014上,就与三星合作进行了4K传送实验,采用OFDM调制,视频压缩利用HEVC格式。HEVC是替代目前承担主流视频压缩标准“H.264/MPEG-4 AVC”的下一代技术,它能实现H.264的两倍压缩率,作为4K视频压缩技术引人注目。
康卡斯特于2014年也使用HEVC视频压缩技术,利用CATV网络开始4K视频传送服务。在服务开始时,采用不使用电视机顶盒而直接接收电视信号的机制,使用三星电视机,并安装相关应用软件,通过CATV网络接收4K视频。
美国DlREC TV卫星公司使用卫星接收4K视频信号,由卫星接收到的4K图像,先用录像机进行录制,然后再传送给家庭网络中的多个电视,因此,现在提供的服务是视频点播服务。
“ATSC3.0”实验紧锣密鼓进行中
美国在开展4K电视实验的同时,数字电视下一代版本“ATSC3.0”的验证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ATSC3.0数据速率比目前的ATSC2.0提高约30%,速率可达25.2Mbit/s,可实现对HD、4K、22.2ch音频等多种设备无缝传输,并能满足QoE的要求。
早在2013年3月,美国数字电视标准组织(ATSC)就发布了征集下一代数字电视系统物理层方案的公告。美国威斯康州的麦迪逊电视台WKOW-TV在2014年10月,于同一时间进行了传送4K电视信号、高清信号(720p)和SD信号(480P)的实验。在这次实验中,采用了符合“ATSC3.0”标准要求的Tuturecast”系统。ATSC3.0的物理层技术有10种类型,而Futurecast正是其中之一。行业协会称,也在对其他物理层技术进行评估,预计将在2015年底制定出新的“建议标准”。
Technicolor公司及美国辛克莱广播集团(SBG)使用SHVC (可扩展的高效视频编码)格式也于2014年10月进行了ATSC3.0的实验,在Technicolor公司的平台上使用SHVC,可使帧速率、分辨率和带宽减小。传送实验使用了Technicolor公司开发的接近于实际环境的4K检测平台和SBG研发的OFDM传输系统。4K测试平台采用了MPEG-H,也就是HEVC(SHVC)、3D音频和下一代媒体传输技术MMT(MPEG-MMT)等开放的标准。这些下一代传输技术不仅能对电视进行传送,还能对移动设备同时传送。因此,移动装置也可作为信息基础层,同时成为电视信号和其它信号的接收机。
为保障ATSC3.0的顺利引进,电视台的技术人员必须努力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和品质,实现同一时间向4K电视和移动终端传送视频节目。物理层传输容量的增大,有望通过OFDM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下一代视频压缩技术HEVC来实现。行业协会已经决定在ATSC3.0上采用以IP为基础的传输方法,此标准预计在宽带通信和移动通信中会更容易实施。有线电视运营商经营的付费电视,在与移动运营商提供的配套服务和高端服务(视频)竞争中,将会以IP技术作基础。
美国数字电视转换延期风波 篇5
这意味着美国650万模拟电视家庭将仍有4个月的时间来做更充足的准备。1个月前, 由于机顶盒优惠券计划的13.4亿美元资金用尽, 引发了按原定日期进行转换后将导致一些用户失去信号的担忧。目前拥有模拟电视机的消费者, 通过室内天线或屋顶天线收看电视节目, 在关闭模拟信号转换至数字电视后, 必须购买一个机顶盒才能收看数字电视节目。数字电视一体机用户、有线电视用户及卫星电视订户都不受此影响。
白宫发言人此前称, 一旦众议院通过数字电视延期法案, 奥巴马总统将签署该法案。法案将在总统签字后生效。
延期风波始末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 美国关于数字电视转换是否延期的争论一波三折。
进入1月以来, 美国数字电视机顶盒优惠券计划宣布资金告罄, 从而使模拟电视用户丢失信号的担忧和推迟数字电视转换的呼声占据了媒体版面。电视机从黑白时代升级至彩色电视时代被看作电视的第一次升级, 而此次从模拟电视转换至数字电视则被看作是第二次重大升级。
美国《商业周刊》在发布2009年商业预测榜单时, 将“数字电视恶梦”列为第四位。理由是:“虽然政府已经支出10亿美元进行宣传和推广, 但很多美国人仍然不知道数字电视到底为何物。政府虽然免费发送40美元的机顶盒优惠券, 但很多人还没领到。因此, 2月份如果停播模拟信号将造成数字电视混乱。”
在2005年立法决定进行数字电视转换后, 美国政府共拨出13.4亿美元进行宣传和发放机顶盒优惠券。每张优惠券面值40美元, 每个美国家庭限申请两张。市场上的机顶盒价格约为50美元至80美元, 两张优惠券可以覆盖购买机顶盒的绝大部分或全部费用。
1月初, 联邦政府发出警告, 称用于优惠券的资金已经使用完毕。国家通信信息管理局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预计在3月31日前会收到6 000万份优惠券申请, 但目前的资金只够5 150万份的。
根据调查公司Nielsen的数据, 到2008年12月, 约6.8%拥有电视机的美国家庭还没有做好准备在2月转换至数字电视。很多人对数字电视还不太了解, 有的还以为自己必须买个新的数字电视机才能收看数字节目。
1月初, 奥巴马尚未就职, 他的过渡团队和消费者组织给国会和时任总统布什写信, 敦促暂缓数字电视转换。理由是对那些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老人及不会说英语的家庭主妇来说原定的最后期限仍然太早了, 他们还不了解数字电视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也还没做好准备。
1月中旬, 民主党资深参议员约翰·洛克菲勒建议美国推迟至6月12日再关闭模拟电视信号转换至数字电视。洛克菲勒认为, 将转换时间推迟四个月, 可以给联邦政府更多时间来发放机顶盒优惠券, 也为政府和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更多时间来准备这次转换。
随后, 洛克菲勒和另一名资深参议员凯·霍金森女士开始撰写数字电视转换延期法案。霍金森参议员支持该议案的前提是洛克菲勒不再寻求第二次延期, 这样便意味着在6月12日前这个电视大国必须完全准备好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电视切换。
1月26日晚, 参议院通过了数字电视转换延迟4个月的计划。不过两天以后, 众议院1月28日否决了推迟数字电视转换至6月12日的议案, 理由是推迟转换只能导致消费者的困惑和增加广播界的成本。这对奥巴马政府和国会山的民主党是个打击。主张否决推迟转换议案共和党议员乔·巴通称, 数字电视转换既没停滞不前也没有破产, 其间所产生的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
众议院电信监管小组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里克·巴切尔 (Rick Boucher) 随后称他于在一周后按常规向众议院再次提交同一议案进行院会投票 (floor vote) 。他认为必须推迟数字电视转换, 以便利用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中的6.5亿美元来为优惠券和向消费者提供帮助的呼叫中心提供资金。
由于1月28日进行的是快速通道投票 (fast-track vote) , 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而院会投票只需要多数通过即可。众议院的院会投票结果是264比158, 顺利通过了美国数字电视推迟议案。
推迟转换的影响
推迟数字电视转换固然为尚未购买机顶盒的模拟电视用户赢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当然, 即使资金到位, 宣传也保持高调, FCC预计仍然会有4%的美国家庭对数字电视转换置若罔闻。而对美国数字电视产业来说, 推迟转换无疑将带来直接的影响。
行业分析师指出, 如果推迟的时间过长, 将对移动运营商和广播界造成不利影响。因为关闭模拟信号全部转向数字电视后可以腾出宝贵700 MHz频谱空间, 这些频谱已经由FCC拍卖给移动运营商开展无线网络浏览、移动视频等高端业务。如今决定推迟转换至数字电视, 那么花费160亿美元巨资购得频谱的AT&T和Verizon通讯公司也就无法如期使用这些频谱开展业务了。推迟转换后, 预计将对这些移动运营商作出补偿。
同时, 广播商也准备了很多数字节目, 一旦转换至数字信号后就开始播放。这样的计划可能要被迫减慢。很多广播网为了营造数字电视的惊喜, 已经将很多热门电视剧的促销档期排至3月份。这就打破了原来的播放周期, 在决定推迟数字电视转换后, 播放周期必须再次进行痛苦的调整。当然, 也有广播商认为, 可以接受推迟。一旦在2月17日停播模拟信号电视节目, 将导致那些无法收视的观众有意见。而广播商最怕的便是失去用户。
另外, 对电视机制造和流通厂商来说, 观众抛弃老式模拟电视机购买数字电视的速度也会放缓。
当然, 也有些电视台会面临资金上的压力, 在转换期间, 这些发射台将同时开动模拟和数字两套发射机, 而这些设备的运营都需要电力和运营维护成本。预计在推迟转换后, 电视台平均将增加4万美元的支出。PBS首席执行官保拉·克格尔 (Paula Kerger) 预估, 推迟数字电视转换将导致公益广播业者花费2200万美元, 她同时希望立法者能向PBS提供资金援助。
据《商业周刊》统计, 在过去的10年里, 美国广播界已经花费50亿美元购买数字电视设备。目前全美有1 760座全功率发射台, 其中约有93%已经开始广播数字电视节目。
数字电视转换的问题
数字电视听上去是好事, 但如果转换不顺利则可能会成为美国普通家庭难以攀越的数字峭壁。普通的美国人发现, 从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 并不是像他们从广告中看到的那么容易。美国媒体也开始批评这次转换, 认为这是历史上产生困惑最多的一次电子技术升级和转换。从Windows XP转向Vista, 从CD碟片转向数字格式的MP3, 从销售纸质地图到销售GPS全球定位系统, 都没有为如此众多的美国人造成这么多的麻烦和困惑。
《华盛顿邮报》采访了一位72岁的老太太乔依丝·鲍威尔, 她有一台用了7年之久的模拟电视, 可以收看12套模拟节目。但当她接上买来的数字电视机顶盒时发现, 她收不到任何当地的频道了。而她的家就离当地电视台的发射站几英里。“我还以为我只要买个数字电视机顶盒把它连上就行了呢。所有的广告都是这么说的。”这位老太太抱怨说。
在此前进行的数字电视转换试点中, 也发现了众多技术问题。很多观众发现一体机和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数字信号并不稳定。预计约有1 400万户家庭, 必须购买更大功率的天线装在室内或屋顶。也就是说, 在50美元至60美元的机顶盒之外, 他们还必须增加花销。一位数字电视独立分析师预计, 全美国约70%的使用室内天线的家庭需要购买功率更大的天线。
一份消费者报告指出, 使用联邦政府优惠券购买的机顶盒能进行基本收视, 但若想体验数字电视的优质画质, 最好还是买台全新的数字电视。另外, 高端机顶盒性能虽好, 但在模拟电视机上没法使用, 也不能用政府发放的优惠券购买。
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市是FCC的数字电视转换试点城市, 在该市的调查发现, 数字电视转换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天线和接收问题。虽然在政府和电视台的突击宣传及公众教育之下, 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知道了数字电视转换马上就要进行, 但仍有75%的消费者拨打求助电话表示他们的机顶盒不能工作。超过一半的求助者被告知, 要么改变天线的方向或者使用机顶盒重新扫描频道。
在华盛顿地区, 约有15%的家庭会收不到四个发射台发射的数字电视信号。Centris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 全国58%的家庭在现有包含屋顶天线的电视接收设备条件下, 会丢失掉一个或多个频道。
美国媒体启示录 篇6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通讯法》,成立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负责管理州际和国际之间的广播、电视、卫星、有线电视和电话等通讯服务。承担包括牌照的发放和档案管理、分析投诉、调查市场状况、举行听证会以及发展、执行监管政策等责任。美国所有商业和非商业的广播电视牌照均由FCC核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传统媒体之间壁垒森严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并出现融合趋势。其放松规制的政策涉及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就是“所有权规制的变化”。1996年美国《联邦电信法》的修改,在某种意义上更是直接推动了近年来席卷全球媒介市场的并购大潮。根据《1996年联邦电信法》的法律调整和确认,放宽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交叉媒体所有权限制,规定有线电视无须申请特许就可以运营电话业务,鼓励电信和互联网业进入传统媒介市场。新法案打破了媒体间的壁垒,允许各个不同媒体在市场上互相渗透。如此,大大促进了电子媒体竞争。放松媒介所有权限制使电信业、互联网业快速进军传统媒体,加大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含量,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从传统媒体中获得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双方在规模、资源和市场方面都有了极大的突破。美国的广播电视节目管理也走过了从“制播合一”体系向“制播分离”体系过渡的过程,并直接带动了其节目生产等内容产业的崛起。
此外,1996年美国新的《电信法》一方面放松了媒介兼并的规制,一方面加强了电视节目内容的规范,以法的形式规范节目内容,限制色情和暴力等低俗内容的传播。譬如,新法对电视节目规定了严格的分级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特别是儿童的利益。同样,为了保护儿童权益,明确规定周末针对12岁以下儿童的电视节目中,每小时播出广告不能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不能超过12分钟。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媒体除了做强主业以外,衍生产业也做的相当透彻,媒体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在全世界最为著名的传媒巨头中,美国迪斯尼的衍生产业开发最为成功。据悉,迪斯尼的赢利模式是:公司推出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是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是第二轮收入;然后是全球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广,每播出一部卡通片就在主题公园中增加一个新的人物,在电影和公园共同营造的氛围中赚进第三轮收入;接着是特许经营和品牌产品:通过迪斯尼在美国本土和全球各地的迪斯尼商店和特许经营伙伴来销售品牌产品,实现第四轮利润;最后,通过电视媒体再获取一轮收入。在现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
我们在迪斯尼、好莱坞的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了对媒体衍生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力量的理解,也不禁感慨其开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媒体衍生产业开发,从单个产品获取最大利润到多层次开掘这个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打造产业链,需要有良好的品牌运行机制,完善的品牌主导战略。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要有一个产权清晰的独立的市场责任主体来承担。
同时,为了应对数字技术挑战,美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战略规划,比如“宽带服务”条款,推动宽带服务对于所有美国人的可利用性,鼓励并加快宽带技术和服务的革新与投资。
这是一场“技术改变格局”的媒体变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其它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广播电视报纸的崭新媒体。这些新媒体既是未来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会是意识形态的新阵地。
美国电视媒体论文 篇7
从全球有线电视业现状来看, 美国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是有线电视技术及业务模式发展的风向标。随着美国对有线电视业管制的放松, 尤其经过1984年《有线电视通信法》和1996年《电信法》两次较大的法规调整后, 有线电视业内部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得到大大加强, 有线电视业迈向了新的台阶。本文阐述了美国有线电视业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在互联网视频服务的强力冲击下, 有线电视运营商通过推出多元化业务, 如电子业务办理模式, 智能推荐引擎, 多屏业务, 高速宽带, Wi Fi业务等, 逐渐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找到了立足点;最后总结了美国有线电视业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1美国有线电视业发展现状
美国有线电视源于1948年, 目前有线网络覆盖97%的家庭用户, 市场渗透度达67%, 上世纪70年代, 美国有线电视有数百个中型区域性有线电视运营商, 通过整合, 全美前十大运营商就拥有全国约80%的用户。之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对有线运营商的规模限制不能超过30%的市场份额, 奥巴马总统上任之后取消了这一规定, 给有线电视公司, 如康卡斯特公司 (Comcast) 、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公司 (Time Warner Cable) 、宪章传播公司 (Charter) 等运营商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现阶段, 美国付费电视运营商主要包括三大块: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的有线电视服务, 卫星电视运营商提供的卫星电视服务, 电信运营商提供的IPTV服务。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TV的市场份额基本上是5:4:1的格局, 有线电视占据半壁江山。但是近年来, 由于新兴互联网视频技术的异军突起, 传统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受到Netfl ix, Hulu等流媒体公司的强烈冲击, 付费电视用户逐年下降。根据莱齐曼研究组 (LRG) 公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各大有线电视运营商的调查报告显示 (如图1及图2所示) , 2014年第一季度美国付费电视用户总数为5041万户, 较上一季度减少了5万户。
如图1所示, 虽然受到流媒体公司业务的冲击, 传统有线电视运营商的总体付费用户数在减少, 但是美国有线运营商们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通过产品和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不断提升每用户平均收入值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和在竞争中的技术优势。例如, 美国康卡斯特公司大力推广Xfi nity品牌业务, 智能推荐引擎等技术来吸引用户。虽然付费电视用户总数在下降, 但是康卡斯特 (Comcast) 、宪章 (Charter) 等公司在2014年第一季度成功阻止了有线运营商在用户争夺战中的颓势, 分别增加了2.4万和1.3万新增付费用户数。
在近十年中, 有线电视营运商的互联网订阅用户数已经激增了3000多万, 仅2014年第一季度便增加了96万多宽带用户 (如图2所示) , 所有大型有线运营商的宽带用户数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康卡斯特用户数增长最为显著, 2014年第一季度新增38.3万宽带用户, 创公司历史新高。由此可见, 宽带业务已然成为有线电视运营商重要的发展业务和盈利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业务形态的进一步丰富, 有线电视运营商正在探索激烈竞争环境下新的业务模式, 以便稳固自己在视频及宽带业务的强势地位, 用全新的姿态迎接流媒体等公司的挑战。
1.1美国有线运营商强势地位依旧
尽管面临转播资费上涨, 在线视频服务迅猛发展, 以及“掐线”族的影响, 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的视频用户订阅数逐年下降, 但2013年有线电视两大龙头运营商Comcast与Time Warner的最终股价却创出新高, 分别达到每股51.97美元与69.64美元, 过去3年两大业者的股价分别成长136%与116%, 整体表现甚至超越大盘纳斯达克指数。主要原因在于有线电视业已经从过去总是关注用户数的成长指标, 转为追求服务的差异化以提升用户的平均贡献值。例如Comcast自2006年开始以「XFinity」品牌发展电信捆绑服务, 2010年构建「X1」平台跨足智慧家庭, 2013年再提出「X2」云端服务雏形。Comcast用户每月的平均贡献值过去4年间因此而增长了26%, 达到149美元的新高, 这说明市场对于Comcast甚至整体有线电视产业的发展仍持有正面的看法。
2014年第二季度Comcast及Time Warner的财务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美国有线电视业巨头康卡斯特公司于7月22日公布了公司2014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公司总收益增加了5.4%, 运营现金流与上一季度相比增加了5.3%。高速宽带用户增加了20万户, 是近六年来第二季度增长最快的用户数。同时, 视频用户订阅数降低了14.4万, 也是六年来同期最好数据。本季度业务服务收入增长率高达22.4%, 公司新业务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同样, 时代华纳于2014年6月30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也表现抢眼, 总收入较2013年同期增长了3.2%, 其中业务服务收益增长22.3%, 用户高速宽带接入收益增长12.8%, 1亿4千万美元的收益增长是时代华纳七年来自然增长额最高的一次, 每用户平均收入值 (ARPU) 达到106.98美元, 较上季度提高了1.7%。通过美国两大有线电视运营商2014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不难看出, 虽然受到了互联网视频公司的强力冲击, 但是在激烈竞争中有线电视运营商也逐渐适应了新的市场环境, 通过推出的多元化业务, 如智能推荐引擎, 多屏业务, 高速宽带, Wi Fi业务等, 逐渐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应对之道。
1.2信息时代, 推广电子业务办理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用户的消费和享受服务的习惯正在悄然改变。尤其是思维更为活跃、敢于尝试新事物、时间更为宝贵的年轻用户, 更愿意通过电子渠道快捷获取相关服务。Comcast等美国有线公司为了给用户提供最便捷的业务服务, 用户注册和付费, 投诉和报修等环节都可以通过官网在线完成, 并且美国有线公司通过开放网上特有的打折优惠包来鼓励用户通过网络预订电视或者宽带等业务, 培养用户办理电子业务的习惯。
电子业务办理系统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也为运营商带来了服务开展的便捷性。首先, 电子办理具有跨越时空的优势。真正实现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时间 (7×24小时服务) 限制的自助服务, 解决了由于工作时间无法赶到营业厅缴费的问题。其次, 电子渠道有利于提升运营商的销售能力, 便于公司对于宽带, 有线电视等业务的预订及退订情况进行大数据统计, 电子业务使得数据的汇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也更加的及时准确。在我国, 完整的电子业务办理系统并未普及, 绝大多数用户依然需要到营业厅排队办理业务。我们应该借鉴美国有线运营商的业务推广模式,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力推广电子业务办理系统, 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体验。
1.3大数据时代, 推出智能推荐引擎
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智能推荐引擎 (Recommendation Engine) 作为个性化内容设计的重要部分, 可以为用户提供绝佳的使用体验。在2014年美国有线电视大会 (The Cable Show) 上, 康卡斯特公司和考克斯通信 (Cox Communications) 的首席执行官们重点推荐了他们现阶段推出的智能推荐引擎服务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对于很多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说, 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来实现内容推荐是如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考克斯公司的调查报告中显示:98%的用户允许运营商进行数据收集, 78%的用户认为智能推荐引擎让他们可以更便捷的找到喜欢的视频内容, 56%的用户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推荐观看他们并不了解但十分感兴趣的节目。推荐引擎可以收集用户更多的相关数据信息, 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也可以为运营商带来更大的收益。在用户提出需求前就为用户推荐相关的收看提示是有效改善用户收视习惯和模式的重要途径。在美国有线电视大会上, 康卡斯特公司的CEO Brian Roberts宣布, 将在新发布的服务平台X2上部署个性化定制EPG, 实现基于云计算的语音控制功能。X2允许Comcast的有线电视订户在至少6种不同的节目导航方式 (比如体育, 儿童, 以及基于用户过往观看习惯说生成的节目导航) 中做出选择。推荐引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 会逐渐成为用户接受和喜爱的业务模式。
1.4抓住新一代用户, 多屏业务必不可少
随着智能终端、无线宽带技术的迅速发展, 体现新时期融合特点的多屏服务成为有线运营商必不可少的业务模式。在2014年美国有线电视大会中, 一场名为“TV Everywhere时代下的用户行为”的研讨会上, 康卡斯特、时代华纳、美国广播公司 (NBC) 和福克斯公司 (Fox) 的执行总裁们表示他们的用户对随时随地收看视频内容的需求正在不断的增加, 终端的智能化正在改变用户的收视习惯, 如今用户的消费模式与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需要不断的分析用户新的需求以便开展新的业务模式。几年前的有线电视市场, 虽然有直播, 点播以及硬盘录像DVR等业务, 但是个性化内容或者远程观看的途径是非常有限的。而如今, 用户需要随时随地可以观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任何内容, 多屏业务便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
为了解决上述用户需求问题, 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积极推出高品质的多屏业务。康卡斯特公司的订户可以通过Xfi nity TV Go的App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非电视机屏幕收看直播电视节目, 而且收看的地点不再局限于用户家中, 目前共有35套直播节目, 而且都是高清品质, 以后将会继续增加其他直播频道。多屏业务是电视屏幕的扩展服务, 用户随时随地通过任何终端, 均可以获得质量一致的服务和内容。通过多屏业务, 用户可以将原来独立的几项活动串联起来。例如, 在家里可以在电视上或者在PC上收看节目, 如果没看完, 出门后可以通过手机观看剩余的节目, 对用户来说, 是感受不到设备、网络之间的切换, 以及重复认证的。多屏业务允许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 无需用户多次登陆认证。此外, 系统还可以记忆用户的喜好与习惯, 针对用户的设备, 主动对内容进行适配。正因为多屏业务具有实用性、个性化、便利性等诸多优点, 因此有着庞大的需求和市场, 也成为了运营商抓住新一代用户必不可少的业务模式。
1.5全力发展宽带业务
据市场研究公司Leichtman Research Group (LRG) 的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末, 包括康卡斯特, 时代华纳有线等在内的有线电视公司互联网服务订阅用户首次超过付费电视用户的总和。LRG的总裁兼首席分析师Bruce Leichtman称, 在十年中有线电视营运商的互联网订阅用户增加了3000多万, 扩展速度远远超出传统的有线电视服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有些用户订阅互联网有线电视往往是因为服务的捆绑。用户对高速宽带的需求日益增加, 促使各大运营商竭尽全力发展各自的高速宽带事业,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运营商已经投资1.2万亿美元用来建设和维护宽带网络。现如今, 有线或者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美国99%的用户。并且, 美国拥有全球最领先的宽带网络, 85%以上的美国用户宽带速率可达100Mbps或者更高。而在2010年6月时, 接入100Mbps网络的美国用户只有10%, 由此可见, 美国的宽带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有线电视运营商近年来意识到了宽带发展的重要性, 投入巨资为用户提供更高速更稳定的宽带体验。从2014年各大运营商的财务报告结果可以看出, 宽带用户的大幅度提升确实为运营商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在大力提升宽带速度的同时, 保障宽带服务的稳定性也显得尤为突出。FCC今年的《第四份美国宽带数据报告》显示用户确实得到了应有的服务质量“get what they pay for”。在高峰时间段, 以电缆为基础的宽带服务的传输速度是广告宣传的平均下行速度的102%, 平均上行速度的111%。FCC总结这些数据结果显示用户有足够的理由来相信他们从网络服务提供商那里得到的服务是可靠且有保障的。用户使用的宽带传输速度可以达到甚至有时要超过他们广告上宣传的数字。在美国, 宽带用户正在享受着越来越快, 越来越稳定的宽带连接服务。在大力提升宽带速度及保障宽带服务稳定性方面, 美国各大运营商起到了极好的模范作用。
1.6大力推广Wi Fi业务, 吸引新用户
在2014年美国有线电视大会上, 几乎每一个专题讨论环节都会涉及到Wi Fi建设。美国有线与电信协会 (NCTA) 主席Michael Powell指出, 有线电视运营商的Wi Fi建设在宽带业务、高速数据业务以及语音服务中都为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美国, 各大有线电视公司正在现有宽带业务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Wi Fi业务, 用以增加自己在与电信公司和无线公司市场份额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在留住现有宽带用户的基础上, 尝试吸引新用户的加入。例如, 美国康卡斯特公司到2014年6月底, 共为15万用户实现了免费公共Wi Fi共享服务。让用户可以在个人家庭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公共Wi Fi热点, 康卡斯特用户使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可以免费登陆。热点支持电脑、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一旦用户登陆Wi Fi网络, 当设备检测到其他热点时, 也将自动连接。康卡斯特公司的移动热点名为「XFinitywifi」, 它和家庭网络并不属于同一条线路, 登陆热点不会减慢家庭网络的速度, 康卡斯特会为热点网络分配额外的带宽。新功能中, Wi Fi热点功能是默认打开的, 并不需要提前征得用户同意, 但用户同样可以选择关闭Wi Fi热点。
现阶段的Wi Fi业务仅对本公司的宽带订购用户是免费的, 表面上看并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 但是2014年第一及第二季度的收入报告显示, 康卡斯特、时代华纳等有线电视公司的宽带业务收益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与Wi Fi业务的大力推广不无关系。另外, 有线电视公司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收益模式, 对于非本公司的宽带用户及流动潜力用户, 可以提供按天或者按月的无线服务包。另外, 也可以与连锁酒店或者咖啡厅等类似场所合作来提供Wi Fi服务。据《华盛顿邮报》报道,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计划打造一个覆盖全美的免费超级Wi Fi网络, 用以为美国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在此前景下, Wi Fi业务必然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精力和资金来发展他们的Wi Fi热点业务。对于他们来说, 将这种业务模式变为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2对我国有线电视业发展的启示
开放的政府政策, 激烈的竞争环境, 先进的技术支撑以及新颖的业务模式, 是美国有线电视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全球有线电视业发展的风向标, 美国有线电视对中国相关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国内有线电视运营商要想成功应对网络视频的挑战, 实现未来广电业发展的转型, 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线电视业发展的先进理念, 在技术及运营思路上寻求质的突破。
1.服务电子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营业厅业务模式已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应该大力推广电子业务办理模式, 充分发挥网络服务的时间及空间优势, 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2.业务多元化。在有线电视直播、点播等基本业务的基础上, 开发新型技术, 丰富业务种类, 真正实现业务开展的多元化。例如, 可以效仿美国推出智能推荐引擎, 根据用户喜好提供收视定制服务, 改善用户收视习惯和模式,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智能终端化。随着智能终端、无线宽带、4G等技术的迅速发展, 体现新时期融合特点的多屏服务成为有线运营商必不可少的业务模式。多屏业务模式, 能够真正实现视频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真正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用户带来全面的收视体验。
4.宽带品质化。高速宽带作为美国运营商近几年来发展最快速的业务, 需要引起国内运营商的高度重视, 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提高宽带速度和品质。并且, 大力发展Wi Fi业务, 在留住原有用户的同时, 用无线业务吸引大批新用户的加入, 创造更大的收益。
5.平台开放化。在网络视频高速发展的冲击下, 有线电视业应勇敢的迈出创新的步伐, 推进平台的开放化, 不能仅仅发展现有的基本业务, 应该根据市场和用户的新需求, 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 只有更加开放的发展平台, 才能给有线电视业的发展带来饱满的生机和活力。
3结束语
有线电视业虽然受到了新兴互联网视频技术及年轻用户收视习惯改变的双重冲击, 但是从美国有线电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 有线运营商依然可以通过技术的革新及多元化业务的丰富, 稳固自己在视频及宽带业务的强势地位, 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的有线电视业, 应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优化服务模式, 丰富业务种类, 创新运营结构, 开放发展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 稳固有线电视业的强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宇.美国有线电视业发展现状透视[J].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中心, 2012.
[2]梁宇鹏.从美国有线经验看中国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发展[OL].中广互联, 2010.
[3]Leichtman Research Group2014年第一季度美国有线电视宽带数据报告:Actionable Research on the Broadband, Media&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2014.
[4]康卡斯特公司2014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Comcast Reports 2ndQuarter 2014 Results, 2014.http://www.cmcsa.com/release Detail.cfm?Release ID=861091
[5]时代华纳公司2014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Time WarnerCable Reports 2014 Second Quarter Results, 2014.http://ir.timewarnercable.com/investor-relations/investor-news/i nancialrelease-details/2014/Time-Warner-Cable-Reports-2014-SecondQuarter-Results/default.aspx
[6]胡泳.电视的未来[J].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4.
[7]Sue Marek, Cable's Wi-Fi ambitions are about much morethan customer retention, Fierce Cable, 2014.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现状和争议 篇8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是美国和欧洲非常重要的新闻建制, 它和主流的市场化与商业化的新闻建制有显著区别, 在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广播电视 (国际广播) 都属于该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的分支, 而美国则内外分别独立运作。公共广播电视公司 (CPB) 及其下属的公共广播电视电视台 (PBS) 和公共广播电视电台 (NPR) 在美国社会中只是边缘性的存在, 提供的大多是商业广播电视不愿意或者不能够提供的小众节目。但由于其受众大多居于社会中上层,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可以说,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体系是法团主义 (corporatism) 最为成功的案例。在传播全球化的今天,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在商业主义汪洋大海中取得的某种成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播电视心仪并模仿的对象。
美国和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电视体制的功能在政治上、文学艺术上和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一种独特的广义上的文化作用, 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而且应该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作用是什么呢?不变的是公共广播电视“告知、教育和娱乐”的服务使命以及对公众恪尽职守的责任机制。在分散化的数字时代, 各国政府仍然重视民族国家的特征, 并特别强调公共广播电视的凝聚作用。在当今世界上, 公共广播电视也许不是一种最好的传播制度, 但应该算得上“最不坏”的政策选择。
由于公共广播电视的体制局限和被边缘化的现实, 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都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困境。广播电视收入的筹措、节目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的问题被各国公共广播电视服务业者一致认为是本世纪初面临的最大困难 (国家公共广播电视组织会议PBI, 2000) 。一方面, 各国政府的态度大都倾向于希望公共广电业者能自筹资金, 减少对政府的依赖;而另一方面又希望公共广电业者能积极扮演凝聚国家意识、带动发展本土媒体产业、反映社会多元文化、提供不同种族、各种语言与文化的节目服务, 所以各国政府的公共广电政策时有互相矛盾之处。值得注意的是, 除了部分国家如澳洲的ABC、英国的BBC、日本的NHK和台湾的PTS节目中仍维持没有商业广告, 广告收入已成为一些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都要依赖的重要财源之一。所以如何在商业压力下维持公共广播电视节目的品质, 公共广播电视又如何在多频道媒体环境下提出不同的经营策略是值得观察的。
随着西方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由盛转衰, 其受到的争议和批判也越来越多。除了由于技术革命缓解了频谱资源的不足而使更多的商业电视台加入竞争和新保守主义者当政削减公共开支等经济原因外, 与政府干预影响了公共广播电视的编辑独立原则也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 随着数字电视的出现和跨国媒体的兴起, 原来由公共广播电视占据的空间也被这些新媒体所代替。不以赢利为目标的公共广播电视受到商业传媒的威胁, 私营媒介的内容似乎也可等同于公共服务, 那为什么还需要公共广播电视呢?著名的公共广播电视研究学者Marc Raboy认为, 公共广播电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目标, 如果其他商业机构已经满足了民众的愿望, 公共广播电视还有其价值吗?再者, 代表公共空间的公共广播电视除了与商业传媒竞争, 对社会也未必有正面效用。按照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的观点, 公民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应该被严格地分离, 商业媒介提供私人生活需要, 此外还应该有一个各种观点可以进行“辩论”而不是诱导“消费”的公共场所来满足公共生活的需要。公共广播电视被认为是现代民主社会最佳的、能够满足公众参与需要的公共领域。但现实情况是, 在平衡了各种利益之后, 公共广播电视已经失去了公共领域通过辩论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哈贝马斯据此认为, 以公共广播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公共领域”已经重新被“封建化”, 并正在与商业电视最堕落的节目进行竞争。
既然公共广播电视的存在受到众多质疑, 为什么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不但没有衰亡, 甚至还由英国推广到了世界各地?当今, 不少欧美国家已经在朝广电数字时代迈进, 并为公共广播电视在新科技数位时代下应扮演的角色及转型做准备。学者Michael Tracey (1998) 认为, 这是因为我们对民主体制的迷恋。民主政府、多元社会的确立和存在, 使大家觉得没有必要保留公共广播电视, 但同时民主社会也倡导有质量的文化生活, 于是维护公共广播电视亦是有必要的, 这是现代人的矛盾之处。
世界公共广播电视的历史经验、实践及其理论总结对中国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可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外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在从事公共服务方面独立自主和尽职尽责的形象对中国新闻传媒工作者是有感召力的。公共广播电视的操作实践经常被用于和中国的现状比较, 并使后者处于遭受批评的不利地位。尽管按照世界通行的标准衡量, 中国的“公共广播电视”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广播电视”, 从结构、内部组织、管理与经营模式、内容生产等方面与美国和欧洲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有重大的差异, 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它们仍然可以起到相当的借鉴作用。虽然中国广播电视目前需要解决广电传媒的产业化, 但更需解决广电传媒公共频道的缺位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公共广播电视的经验, 在文化问题上, 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方法, 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和公众广泛的参与, 进行脚踏实地的改良。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上海教育电视台编辑)
【美国电视媒体论文】推荐阅读:
美国华语电视08-03
美国广播电视09-25
美国电视业12-09
美国电影电视剧中最常上镜的五所大学09-24
多媒体时代的电视经营论文10-24
电视媒体下武术文化的传播路径的论文10-19
美国媒体07-22
美国主流媒体09-30
美国校园媒体11-14
新媒体与美国当代艺术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