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视媒体作用

2024-05-30

高校电视媒体作用(共10篇)

高校电视媒体作用 篇1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全国人民绘就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四个必须, 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以往提及的高等教育三大功能不同, 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外, 胡锦涛总书记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这些都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使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20年代电视媒体出现以来, 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一系列重要国际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全球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主导作用。作为高校电视媒体工作者要充分了解电视媒体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更要了解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下, 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如何在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是每位高校电视媒体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一、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关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被称为四大传媒, 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体因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而获得广大师生喜爱, 已经成为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1. 传播先进、科学的文化与理论。

电视媒体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或者变成声像具备的动态画面, 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高校电视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 可以将抽象的党的文件或理论转变为丰富多彩的画面, 转变为具有可读可听、可观看的动态内容,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件与理论的精神实质。比如,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就可以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以声像并茂的形式,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再如, 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等的理解, 可以通过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形成、联合国的发展变迁等视频内容, 让学生了解现在政治、经济现状的来龙去脉, 从而理解当前中国的国际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电视媒体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满足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同时, 电视媒体还能够通过策划不同主题的节目, 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电视可以通过播放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 加入思政课教师的点评与观点,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 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批判错误的观点和社会现象。

3. 以典型案例激励或警示学生。

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用典型和优秀的人物事迹感染学生, 高校电视媒体可以向广大学生播放先进学生典型、周围的榜样和楷模, 以及每年的优秀学生表彰大会等内容, 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向示范学习,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养成正确的言行举止, 或者通过曝光台等节目, 将学生中破环公物、随便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予以曝光,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不良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 电视采访与访谈。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个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在学习此项内容过程中, 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题;另外一个则是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与规律, 学习前人的经验。而电视媒体能够生动地展现某个人或者团队的事迹, 譬如, 某个优秀学生的专访, 会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启迪;某个科创团队取得成果经验的展示, 会给处于科创困境的学生们带来希望。通过访谈的方式, 还能展现学校领导对办学理念的解读、知名教授学者的成长经历、重要科研成果取得的背后故事等。这些都能丰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是传承精神与文化的重要渠道。

2. 助力学生竞赛与文艺活动。

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电视媒体这方面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可以对竞赛活动、晚会节目进行播放, 让更多师生了解现场状况, 激励更多的人参加活动。还可以举办电视辩论大赛、歌唱大赛、个人秀等选拔类赛事,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张扬学生个性和才艺。

三、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1. 建立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

目前, 很多高校中开设了教育技术、广电专业、新闻传播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等专业, 而该类专业一般都设有摄影、摄像、录音、电视编辑等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在正常教学中, 因为实验条件等原因, 实验实践课程较少, 该类专业学生无法有效将课堂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而学校电视台正好为该类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平台,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高校电视媒体既是学校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在具体的工作中, 电视台每年可以从广大新生中选拔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这些学生记者在电视台教师的带领下, 参与电视各个节目的制作, 从新闻报道到各个栏目, 让学生独立策划、拍摄、编辑制作, 并及时反馈播出效果。让学生参与节目制作, 可以使电视节目的选题更为接近学生, 他们制作节目的过程就是和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通过具体的制作过程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校电视媒体作用 篇2

摘 要 如今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校园新媒体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各高校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校园资讯、宣传校园形象,进行校园文化传播与建设。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高校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作用以及实践对策,以此为校园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高校新媒体 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据《掌上大学新媒体蓝皮书2016》数据,2016年高校新媒体运营团队数量在60000个左右,预计2018将突破11000个。《2016校园微博红人榜白皮书》数据显示,高校学生群体微博用户数突破3700万,比2015年增加了43.35%。

加强高校校园媒体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努力,成为一种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2高校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发布信息资讯,服务高校师生

新媒体以其方便、及时的特点迅速成为高校师生最受欢迎的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各高校也申请了对外信息发布和交流的新媒体账号,让全校师生便捷了解校园资讯、获取校园资源。加速信息流通,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四川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川师大官微”)在2018年1月1日-4月20日的推送里,约40%的推文页末都附有近期学术讲座的信息,方便师生获取,促进学习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2.2宣传高校形象,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

高校新媒体不仅具有信息发布与服务功能,同样也是对外宣传的窗口。如今,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俨然已经成为宣传校园形象的重要方式,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对高校的印象。

川师大官微2018年1月的推送《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新年献词》,评论里有很多同学表达了对学校美好的祝愿,不少学生家长也留言祝福学校越办越好。校园新媒体在宣传学校的形象、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作用显著。

2.3增强凝聚力,树立校园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校园凝聚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新媒体可以培育育人的文化环境、厚植校园文化底蕴,突显育人特色。

2018年以来,川师大官微的推送中,阅读量和点赞量最高的是《四川发布:四川这个学校“影响力”全国第三》。此条关于母校荣誉的文章被川师学子多次转载,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树立校园文化自信。

2.4培养新媒体人才,强化育人功能

学生作为高校新媒体的主力军,在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校园文化的人才队伍,推动校园文化多元发展。据《掌上大学新媒体蓝皮书2016》,50%的高校新媒体运营者在毕业后会继续从事新媒体行业。培养新媒体人才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的人才输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川师大官微会开展写作、摄影、编排等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3高校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对策

3.1创新内容形式,提高媒介素养

依托新媒体丰富的传播方式、形态手段,培养创造力的全媒体思维,不仅要弘扬时代主旋律还要与时俱进。坚持“内容为王”、“贴近学生生活”的原?t,推送优质内容,增加用户粘度和忠诚度。

3.2加强互动交流,拓宽宣传渠道

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举办线上与线下活动,了解受众的反应,形成双向交流的互动机制。重视宣传,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校园文化“走出去”,在良性互动中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

3.3建设新媒体联盟,形成文化矩阵

建设校园新媒体联盟,加强各新媒体平台的交流合作,发挥各平台优势,整合校园资源。促进我校各级新媒体同向发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效率。融合各传统媒体,利用各自优势,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元性。

3.4强化新媒体管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对发布的内容进行监督,及时把控校园舆论。越来越多高校重视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例如四川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皆印发关于校园新媒体的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保证了新媒体健康有序地建设和发展,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4总结

高校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深远。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推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经逐渐成为了学校提高教育水平、营造学术氛围和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应不断探寻高校新媒体的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与实践做法,加强新媒体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研究。

参考文献

高校电视媒体作用 篇3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不但群体人数增多,其犯罪年龄也不断降低,并且犯罪的严重程度也愈发严重,就拿近期来说,强奸案、轮奸案、告白不成毁容案、抢劫杀人案等等已屡见不鲜,甚至有的青少年犯罪后,直言不讳的坦白承认:“我知道我们还未满14周岁,法律上说未满14周岁的不会量刑,所以就算是杀人了,也不会将我们判刑。”这种不量刑的法律条文,在一些已经犯罪后的青少年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一些青少年也因此由初犯变成了累犯,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究其根因,一方面有一定的家庭因素,比如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庭氛围缺失,疏于管教,或者父母长年争吵、离异,家庭关爱感缺失,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一些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过度的将学生好坏的标准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存在对青少年世界观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主流意识淡薄等问题,思想品德课程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过少,政治内容较多,一些命令与教条的课程内容,导致青少年在接受上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第三,我们现在社会存在着物质欲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准不再是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小,而是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这就使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务工挣钱,而恰恰在青少年犯罪中,辍学者、高中学历以下者犯罪比例占绝大多数。

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更要关注青少年思想精神文化的提升,尤其是我国还有广大的欠发达地区,传统媒体如电台、电视台在这些地区仍然是主流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这些地区,传统媒体的可信度在群众中极高。据统计,超过半数的人在网络上获取第一资源,但是同样有超过70%的人仍是将传统媒体视为权威的信息来源,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及时性、便捷性、交互性的优势冲击传统媒体,但是群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仍然没有减弱,其社会话语和公信力度影响仍然深刻,在舆论的主导权上仍然占据优势。而电视媒体正是因为拥有一大批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编辑、记者和审核人,以专业的技能和理念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电视节目和服务,进而深入的报道宣传各项重大举措、深入解读新闻事件、择优播放教育意义节目。

不过,虽然我国目前媒体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不少,但是仍然存在着重视口头教育轻主体践行、重视刚性宣传轻日常熏陶等普遍问题。造成这种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视媒体在节目制作时往往以收视率作为节目的考核依据,所以在节目的播放上大多是以当下红热的节目为主,就拿一些少儿频道来讲,大多数也是以动画片为主,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节目较少,并且节目质量低下,情节存在硬伤,模仿喜羊羊烧伤同学、用平底锅将人打晕,甚至还出现孩子模仿光头强,用电锯锯伤妹妹的事件;另一方面是在当下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青少年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增多,很少有坐在电视前看教育类为主的电视节目,一些专门为青少年准备播放的德育影片收视率较低。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新闻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德育教育的重大课题。电视媒体在开展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必须要首先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态,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观念特点,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层力量,搭建三方共同平台,创造三方共同培养的育成形式,将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实。在学校里,电视媒体要从分发挥好校园媒体的作用,通过丰富节目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的途径,为青少年打造精品宣传节目内容。笔者在上学时,学校就组织观看一个因吸毒而使两个青年学生堕落的影片,对青少年时期的同学们触动很大,很多同学表示,就是当时观看了这部影片,使其至今是一个无烟主义者,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时期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会对其今后的成长甚至是一生都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其次,电视媒体应当设立专门的部室,结合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的价值,让我们的宣传内容要以深厚的家国天下情怀来感染人,以强有力的内容感召人,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降低青少年在叛逆期存在的抵触情绪,使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在学校内也开花结果,真正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发挥电视媒体的反腐倡廉作用 篇4

发挥电视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围绕重点抓策划。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快捷、全面、直观、形象的优势, 紧紧围绕企业党委的重点工作, 会同纪委、宣传等部门, 周密部署, 精心策划, 精心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年度反腐倡廉教育宣传报道计划。并结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的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等专项教育, 有针对性地策划报道方案, 使之贯穿始终, 常抓不懈, 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形式多样造声势。利用电视廉政消息、专题汇报、系列报道、文艺晚会、公益广告和电视文学等多种形式, 多层次、全方位、大力度地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及时报道廉政建设培训班、理论学习、图片展览和警示教育等工作的进展成效、典型做法以及突出的人和事, 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导向作用, 引领人人思廉、个个清正, 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 以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 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

结合活动重效果。开展反腐倡廉主题活动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教育形式。近年来, 中原油田先后开展了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讲正气、树新风和抓源头、促清廉等主题教育活动。油田电视台周密组织, 积极跟进, 适时开设了专题新闻《廉洁文化小品大赛节目》、《集团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交流会》, 专题文艺晚会《唱响正气歌》、《清风赞》、《家庭助廉》等深度报道, 在油田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发挥电视媒体的典型引导作用

增强舆论引导的公信力。电视媒体担负着舆论引导的光荣使命, 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 求得轰动效应, 而是要有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因此, 新闻工作者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的引导力, 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方法和形式, 以改进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 增强舆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使新闻舆论引导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

增强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就石油石化企业而言, 像石油行业的“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创新”等价值观念, 以及中原油田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创业创新创效, 建设和谐油田”等都是经过数年历练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必须通过积极的宣传、普及和推广, 从正面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 树立油田广大干部清政廉洁的形象, 打牢职工群众热爱国家、热爱石化、热爱油田、热爱岗位、团结奉献的思想基础。

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性。电视媒体作为企业宣传思想战线的主流媒体, 有着其他传媒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 油田电视台自觉服从服务于工作中心,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在大力宣传党风廉政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效。比如, 近年来先后开设的《保持先进性》、《推进“双建”工程》、《中原石油人风采》栏目和专题片《领航》等力作, 大力弘扬廉洁正气, 讴歌各条战线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 起到了凝心聚力、鼓舞斗志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探测仪。舆论监督是针对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 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 以达到制约和监督的目的。新闻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 具有事实公开、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导向明确、处置及时等优势, 能够迅速聚焦事实真相, 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促使司法机关秉公办事, 从而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大影响力。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导航器。电视媒体担负着做好舆论监督、净化社会风气、倡导精神文明的重要责任, 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和穿透力。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一些腐败现象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滋生蔓延, 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舆论监督是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电视媒体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 使廉洁文化逐步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自觉行动。

舆论监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舆论监督必须做到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职工对党组织的信任。要从企业和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 切实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以理服人, 摆事实、讲道理, 增强舆论监督的说服力。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一要增强做好新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基础理论学习,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闻宣传, 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深刻理解做好反腐倡廉报道的精髓。二要树立良好形象, 接受社会监督。新闻记者要坚持报实情、讲实话,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 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向社会履行承诺, 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自律建设, 提高社会公信度, 以维护电视媒体的良好品牌形象。三要俯下身子, 真抓实干。新闻记者要深入现场, 把摄像机镜头对准一线, 捕捉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闪光点和感人事迹, 不断探索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形式, 通过消息、专题、文艺、歌曲和公益广告等形式, 深入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刻内涵。

高校电视媒体作用 篇5

关键词:高校电视台 大学生电视记者团 校园媒体 发挥作用

一、大学生电视记者团发展遇到的问题

(1)学生队伍实际上是高校电视台运作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时间安排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之间很难平衡,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大量学生退团。学生队伍不能按照精英化的模式进行培养,就难以顺利地开展很多工作。

(2)高校社团队伍庞大,比如校学生会、校报记者团、自行车协会、朗诵协会、动漫协会等。学生有选择社团的权利,而高校电视台相比其他社团成立时间不长,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电视记者团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3)高校电视台的受众面狭窄,只面向校园内部的教职工播出,收看的对象仅局限在校领导、本校教师及其家属。学生根本收看不到校园电视台的节目,这是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4)我校電视台以播放校园新闻为主,还没有学生自主创办的栏目。节目的单一化,使学生难以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电视记者团在高校电视台中的重要地位

1.大学生电视记者的不可替代性

高校电视台的人员构成主要以教师为带头人,带领一批选拔出来的学生开展工作,以维持校园电视台的顺利播出。各高校电视台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专职老师、编辑(学生)、播音员(学生)、摄像(学生)等构成的。

2.在宣传方面,大学生电视记者是桥梁

大学生电视记者经常参加学校各种会议、活动的拍摄,非常了解学校的方针政策和近期的工作内容,他们可以准确、及时地宣传学校的方针政策。大学生电视记者团的成员本身就是学生,他们了解新情况、新问题,能捕捉到学生思想发展的新动向,能制作出学生感兴趣的节目,也有利于学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发挥大学生电视记者团的作用

1.加强对大学生电视记者团成员的培训

培训既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使高校电视台再添生力军的有效途径。首先,加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使其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加强新闻业务能力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新闻敏感性;最后,加强电视制作技术的培训,给他们提供锻炼的场所,鼓励他们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2.制定大学生电视记者管理制度

制定考勤制定、例会制度、值班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大学生电视记者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3.加强对大学生电视记者的引导

高校电视台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使电视台成为学生之间交流以及了解学校动态的窗口。但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应使他们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4.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电视创作队伍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校园媒体的主体。因此,在坚定学生创作主体的同时,也要坚定学生是服务主体。

(1)学生是节目的主体

校园电视台应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制作的节目应更多地体现学生的创作视角,发挥大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是节目的对象

校电视台在完成其自身所承担的宣传任务之外,要逐渐确立学生作为创作对象的主体地位。离开了学生的高校电视台,不能称之为高校电视台。

5.学分认定,开设公共选修课,鼓励学生创作

开设公共选修课,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或者安排一部分相关专业的学生到高校电视台实习,获得社会实践学分和实践经验。

高校电视台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电视记者团的贡献,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记者团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创办属于学生自己的栏目,从而促进高校电视台的建设和发展。

试论高校电视媒体的困境及突围 篇6

1 高校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其优势

电视作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传播媒体,其传播的内容、传达的观念和理念,往往给人们很大的感染力,容易让人“自然”接受,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效果。高校有线电视网是随着校园有线电视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校园媒体形式,受众主体是教职工和学生。由于电视媒体具有声画图文并茂等视觉上的特点,它在校园媒体中的出现,使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然而,以传播速度快捷、交互性、交互性强为主要特点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高校育人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也对高校新闻宣传尤其是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高校电视媒体也有自身的优势:

1)电视媒体的“亲民性”。高校电视台由于其受众大多为本校师生,从地理上讲是离市场最近的大众电视媒体,其传播的位置和速度是最佳和最快的;从心理上讲是对消费者影响最强的媒体,其所宣传的内容具有本校的事,对受众来讲都是看得到和身边的事,因此高校电视台天生具有人和的优势,很容易融入师生的生活之中。同时又由于高校电视台是本校党委行政的喉舌和眼睛,因此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这些都决定了高校电视台的当地新闻和民生类节目很受师生的喜爱和关注,媒体的到达率、收视率以及忠诚度一般都远远高于外来媒体。

2)电视媒体的灵活性。由于高校电视所覆盖范围的具体化,所影响受众的区域化,因此可以根据本地市场状况、渠道商的具体要求以及观众的收视习惯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和调整媒体内容和策略,从而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 高校电视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不够准确。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它的侧重点是教学,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培养为根本。这观点没有错,但许多学校在这思想的引导下,忽略了对新闻宣传方面的投入,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经费比较拮据,但是用于教学之需的实验设备是不可少的,这样,用于电视新闻宣传上的投入就少之又少。特别是关于第四媒体在广度和深度上对传统媒体形成的挑战,以及网络传播可能对高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高校重视不够。对高校电视的定位就更加模糊。

2)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拥有一支专职的新闻媒体宣传队伍,但是人员不到位是校园媒体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就高校电视而言,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由党委宣传部主管,由电教人员吸收一些在校学生主办。吸收学生参与校园新闻活动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由于学生在知识、阅历、经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相对不足,特别是学生的流动性,如果让学生在校园电视媒体中充当主体,那么电视媒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果没有一支专职的电视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我们很难想象能深入探讨新闻工作的规律,能体现校园新闻报道的总体部署,也很难想象能提高校园新闻传播的质量。

3)电视节目单一,传播效果不太明显。高校自办电视台的主要受众是全院师生员工,报道的节目内容是学院的一些重要活动。报道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校园新闻、专题新闻和反映学校重大事件的专题片。播放的时间除了一些重要新闻需当天播出外,一般是一周三次,其中二次是重播,而其他自办节目则较少。在校园媒体中,有的媒体没有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出版(播出)的时间差,如有些时效性强的新闻,经常是已经发生了十天半个月,路人皆知,还作为一则消息在校园媒体上刊登或者播出。没有考虑媒体的相互整合及其协调,学校一些重大改革举措,或者一些引起全校师生员工广泛关注、大家最希望探究原委的事情,仅以一条简短的消息播出,本应以深度报道或以电视专题等形式重点播出出的内容,却没有发出应有的声音,直接影响到整体传播效果。

4)网络媒体的冲击。校园电视与网络传播的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整合校园电视节目传播和网络传播的一体化,意味着传统的电视视频作为单一主流媒体的时代已经终结。从传统校园广播到校园电视台,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然而,校园电视台在网络传媒业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电视媒体一般只能单向传播,“我说你听”、“我播你看”,而网络媒体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传播信息。传统电视媒体按线性流程播出,信息容量小,而网络媒体却可以异步提供信息,从而有效地扩大了信息容量和用户的选择空间。例如,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师生要观看学校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只能在晚上固定时段收看,而实现了校园电视和网络传播的一体化后,却可以在任何时段收看当天或以前的新闻节目。高校电视与网络传播的一体化使传播的效益和双向互动性得到提高,在网络中,观众可以根据网上的文字、图像信息有效地检索、选择、试播、收看、复制校园电视节目,从而提高了观众的主动性。目前,大部分高校视频节目或多或少地在网络上运行。实践证明,在网络传播普及的背景下,电视传播只有整合网络优势,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3 电视媒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校园电视媒体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重要思想宣传阵地,因此高校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要深刻认识到高校电视媒体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善于运用校园媒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善于运用校园媒体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在新时期,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除充分利用校园传统媒介如校报、广播、校园电视台等进行宣传外,更要注重以校园网为载体,进行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当前在继续加强对高校校报等工作领导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发挥其它媒体尤其是电视、网络媒体的作用,努力形成校园媒体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局面。

1)加快媒体间的相互整合。高校新闻媒体的整合,以优势互补,突现校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整合标准。新建本科院校在借鉴兄弟院校的基础上,要逐步探索、形成和完善一套新闻宣传的机制,整合新闻媒体,实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整合,实现人力资源,实现传播途径的整合和传播内容的整合。以电视媒体和新闻网为例,加快校园电视与网络传播传播的一体化,整合改变传统广播影视的传播观念。现代化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信息的存储、传递比传统传播方式具有绝对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了传播效率,降低了传播成本。实现电视传媒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发展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克服了传统电视传媒的诸多缺陷,如网站上的电视节目,可以配备相关的图文及背景数据链接,为用户提供立体化的信息资源。实现高校电视视频网络传播后,不仅可以使用户收听、观看,也可以供用户检索、阅读、存储、评论、下载、剪辑和转发,大大缩短了媒体和视听主体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流动性特征,给予受众前所未有的传播主体性和双向互动性,扩大了传播效果。

另外,校园电视和网络传播一体化解决了目前高校分区办学中视频传播受限制的状况,更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学校的资源优势。以前,高校以闭路电视的形式传播学校视频信息,分区办学后,受地理区域的限制,单一的闭路电视无法实现对各个校区统一的视频信息传播。如果每个分校区都配备闭路电视系统,则不仅各校区之间的连接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人为地造成高校整体资源的浪费,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如果实现校园电视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管理体制应当更加简单明确。电视媒体作为校园媒体的一部分,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是做好校园新闻工作的前提,电视媒体也不例外。而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首先必须从管理体制入手,尽快建立起一家主管、一家主办的新型管理体制。建议成立高校新闻中心,由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中心下设校报、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校园广播以及相关的技术保障部门。

3)提高节目质量。在提高节目品位的同时让内容也丰富起来,让观众觉得有看头。现在多数校园电视新闻为满足学校领导的口味,主要是会议活动新闻,新闻主要以领导为主,都是些被动的新闻,节目内容单一枯燥,节目内容并不为学校师生所关注,并没有多少传播价值,而主动策划的、舆论性的、新闻节目少。如果能在栏目设置、深度报道、关乎学生日常生活的热点、难点上多做节目,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节目中来,则是办好校园新闻必须做好的工作。校园媒体的运作,不仅是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参与校园媒体运作的学生提供着丰富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实践锻炼空间。让新闻节目关注师生,让师生走入节目。

4)提高队伍建设。拥有一支专职的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是办好校园媒体的最基本保障。因此首先要根据不同校园媒体的特点和出版(播出)周期,定编定岗,以彻底改变目前校园媒体兼职人员多且很难全身心投入校园新闻工作的局面。电视媒体应该适当吸收新闻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和网络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加盟校园新闻工作,以满足受众的高层次需求,高起点、高品位地办好校园电视台。花力气建设好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通讯员队伍。学生身处校园生活的第一线,最有机会提供新闻的第一线索,最有可能发掘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园的各种媒体、校园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诸如采访、编辑、播发、发行等都可以吸收学生参与。在锻炼和使用学生通讯员队伍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通讯员队伍的培养,使校园媒体成为大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基地。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的电视新闻宣传,首先要充分考虑高等学校本身的中心任务,服务于学校的改革发展,要按照新闻规律来做工作,对于阶段性热点要能够准确预期,提前策划,提前准备,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受众需要,包括实现学校中心工作的需要、满足师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满足媒体本身的需要,按照对象不同提供信息服务。校园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自己在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整合,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优化,才能促其走出困境。

摘要:该文从高校电视新闻媒体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着手进行分析与说明,旨在提出一套使高校电视媒体合理运作,提高综合效率的解决方案,探讨高校电视媒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电视媒体,优势,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强红.网络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的挑战和对策[J].研究与探讨.2008(2).

[2]赵季伟.新媒体向何处去[J].中国数字电视,2006(11).

[3]王瑾.校园新闻及媒体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赵沛.校园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9)

[5]郭小平.论媒介的生态共生与信息互补[J].当代传播,2002(4)

[6]薛茜禾.张立龙.浅析校园新闻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J].合肥学院学报,2004(8).

[7]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06(7).

高校电视媒体作用 篇7

新闻媒体的基本范畴是导向性, 将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加工和处理, 通过宣传手段以及一定的表现方式对公众进行宣传, 处理新闻事件时, 要尽力突出其积极方面, 从而引导公众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思考社会和政治问题, 引导社会向和谐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的技术和传播手段无论怎样发展, 可是依旧肩负着宣传者、引导者和监督者的三重角色和使命。我国的大政方针和重要决策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如何为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让公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与国家发展的理念保持同步, 同时也要反映民主和民生, 是电视新闻媒体人所要面临的任务和思考的问题。

(二) 人们的社会行为离不开新闻舆论导向

作为每一个社会人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闻已经成为公众茶余饭后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其他的媒体手段, 公众很容易获取最新的新闻消息, 例如网络、平媒和博客等。但是人们更多地想通过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来获得更加准确的消息和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与报道。随着新闻传播和流通的加速, 积极的新闻和消极的新闻层出不穷。例如网络上会报道一些贪污犯罪事件、国际关系事件和颇有争议的百姓生活事件, 公众在了解这些事件的同时, 也会不自觉地被其中的消极内容影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久而久之则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从而助长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并诱发犯罪。此时, 电视新闻媒体需要在第一时间去报道和引导此类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 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二、当前电视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现状

目前, 电视新闻媒体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也在不停地改变着传播方式和方法。同时我们也看到, 为了增强行业竞争力, 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电视新闻媒体逐渐向受众群体的口味和思维方式倾斜。大量的娱乐新闻节目甚至直接从网络上摘抄, 而一些涵盖政治、金融和经济等内容的新闻节目被无形压缩或者娱乐化播出, 这些变化都会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逐渐弱化。

三、如何把握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一) 正确认识并重视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使得新闻信息和各种舆论在全天24小时不分地点地可以获取和传播, 公众参与的复杂性, 内容数量的庞大和传播之迅速是电视新闻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虚拟世界公众的干预力和话语权的增加, 对于突发事件和争议大的事件会以几何速度进行传播。其间, 大量的虚假新闻、矛盾和非健康的舆论声音会大量出现。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 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有自己的声音。例如日本核泄露导致我国公众大规模抢盐的不理智行为, 电视新闻媒体就迅速站出来, 请出权威的专家学者来讲述此举的不科学性, 从第一时间避免了囤积居奇和社会恐慌。尽管很多公众也从周围和网络上了解“抢盐”没有意义, 但是其说服力和影响性远远不如主流电视新闻媒体的力量和舆论导向作用。特别是我国还有一部分中老年人不接触新媒体新闻, 则更需要从电视新闻媒体上获得正确的资讯和导向。

(二) 深度挖掘新闻价值, 更新报道角度, 增强新闻自身的引导作用

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在面对新闻事件的时候, 应该深入一线, 认真了解事件的始末, 进行分析和比较, 询问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同时在报道角度上应该选择对社会公众有积极影响的一面进行正面宣传, 对消极影响应该明确指出并批判。此外, 关系到民生的新闻事件报道应该更多考虑并联系公众, 从公众关心的点和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内容出发, 将群众的心声和愿望融合在新闻报道中, 这样既可以贴近新闻受众, 内容又容易被公众接受, 同时舆论导向的作用也发挥到最大。可是某些电视新闻媒体记者在没有经过亲自考察和认真分析的情况下, 直接把网络热点新闻配上网络图片就报道出来, 使得新闻失真或者对社会风气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如, 今年3月26日, 通过网络爆红, 多家媒体报道了90后女孩文芳蹲在路边给一名流浪老人喂饭的图片, 该喂饭女孩被冠以“深圳最美女孩”的头衔。但是当几家电视新闻媒体记者前往求证时, 发现整个行为是某商业展的炒作。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更要注意挖掘新闻价值和真实性, 这是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

(三) 增强多样化电视新闻栏目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

目前, 电视新闻栏目众多, 例如体育新闻栏目、科技教育新闻栏目、法律新闻栏目、娱乐新闻栏目等。这些栏目的舆论影响力能力比较薄弱, 为了追求收视率, 很多科技新闻栏目没有起到科普作用, 却将一些科学新闻拍成科幻片一样的节目效果。而体育新闻栏目里充斥了大量的体育明星花边新闻和一些突发事件的猎奇, 缺乏对体育精神和体育制度思考的舆论导向。在一些法律新闻栏目里, 有些节目突出法律事件的惊悚和奇特的案件过程, 但是对其折射的人伦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风气没有进行深刻的评论和引导。而娱乐新闻栏目更是鱼目混珠。这些栏目中本来都可以渗透和加入一些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 但是为了单纯追求节目效果, 这种功能被减弱甚至忽视了。

(四) 宣传手段多样化, 宣传方式及时化

因为电视新闻媒体对新闻资源的传播具有高速和覆盖面大的特点, 加之其对公共突发事件之间的集合相应, 使得其可以在短时间聚心凝力, 引导事态向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政府、社会和公众有效沟通的桥梁。对于不同的新闻事件, 宣传手段和方式应该不一样, 同时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可以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 第一时间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公众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可以了解到灾区的现状和救援情况, 电视新闻媒体也很好地引导了社会公众对救援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全国上下多次为灾区捐款出力, 人们同心同德共同抗击地震带来的影响, 在这种舆论导向下, 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了汶川人, 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 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保证电视新闻媒体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和根本。一支高素质的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队伍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职业操守。如何建设和保持队伍是每一个电视台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四、结语

电视新闻媒体在公众舆论导向引导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 传统媒体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不能牺牲其公众舆论导向作用而将节目做得“迎合公众的口味”, 应该在传播手段和内容、新闻深度和广度、报道角度和真实性以及栏目自身的制作水平上下工夫, 在丰富公众生活的同时,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做出更多更好的节目。

参考文献

[1]王君超.新媒体格局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J].新闻与写作, 2010 (12) .

[2]李文宝.浅谈如何把握电视新闻舆论导向[J].今媒体, 2011 (10) .

[3]王雪桥.开放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导向[J].新闻传播, 2011 (4) .

高校电视媒体作用 篇8

一、电视媒体是加强党员教育的有效载体,坚定不移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

电视媒体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更加牢固地树立了正确的新闻观,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要贴近实际、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要更及时、准确地宣传矿井安全生产方方面面的资讯和法规。通过电视媒体,将党员教育工作与安全生产大局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利用电视媒体的手段与方式,开辟党建专栏,开办党建专题,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深入挖掘党员和党支部先进事迹,打造亮点栏目,树立先进典型,以典型事迹感染和影响身边职工,发挥党员电视教育优势,开辟党员教育的新方法。在思想上,要牢记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传播先进文化、反映职工心声、讴歌先进典范、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按照矿党委的安排与部署,为促进矿井持续安全、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基础,为矿井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更生动、更直接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根据我们矿党政安排,围绕安全生产、和谐稳定,制作播出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系列专题节目》《“三严三实”专题节目》《形势任务专题节目》等节目,通过电视节目进行深度宣传,引导广大职工了解当前严峻形势,正视困难,把危机变动力,全体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凝聚发展合力。在我们矿开展《走班组、听真音、解疙瘩、办实事》和“三访三问”活动中,深入基层,采访干部与职工,全面及时地报道活动的开展与成效。通过电视专栏、系列报道、跟踪报道,在电视上广泛宣传报道播放应对煤炭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要充分认识当前市场形势的严峻性,积极做好应对煤炭行业“寒冬”的准备,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全力以赴,共渡难关。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使职工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长期性、复杂性,讲明煤炭行业已经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困难,切实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企业的决策部署上来。通过电视将舆论导向传达到全矿每一名职工、每一个家庭,没有任何死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正是因为有了电视的介入,舆论导向才直接产生了这样明显的效果。

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果仅仅通过文字的表达,让人难以领会,应通过视频的方式,制作成影像信息,让职工更直观、形象地了解新技术的应用,让新技术、新工艺得以迅速推广。

三、电视媒体是宣传典型、推动改革的重要途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先进,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就是一座灯塔。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靠典型引路推动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虽然广播、报纸在宣传典型上也有自己的优势,但笔者认为电视这个立体的图像和声音更深入人心,效果明显优于报纸。

我们矿每年进行的“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四德之星”等先进人物评选,都制作人物专访、人物事迹电视栏目展播。通过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引领,树立广大干部职工争当先进的热潮;使“争先进、做先进”根植于每名职工心中,牢固树立安全理念,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不违章作业,不违章指挥。每名职工心中都要敬畏安全,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助推企业稳定。

煤企当前二次创业、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典型人物示范引领,使职工在思想上、认识上有全新的理念。电视栏目应围绕“创新”,制作栏目,加大宣传面,促使职工更主动、全力以赴投入企业转型升级的热潮中。执政为民,以传播先进文化、反映职工心声、讴歌先进典型、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矿井渡难关,汇聚发展正能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电视媒体是传播讯息的快捷窗口

多媒体在高校音乐课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多媒体,高校,音乐课,作用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又具有激烈竞争性的时代, 这个时代以信息传播为特征, 以创造性决定成败。因此, 在这场竞争中, 谁能最快地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 谁最具有创造力, 谁就能赢得胜利, 获得成功, 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这种观念, 同时还应尽快地运用并设计多种手段到教学中去开发学生的智慧, 使他们成为时代的栋梁。而多媒体在高校音乐课的运用恰好为这种教学提供了保障。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使音乐课更为生动活泼,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情景的创造, 使音乐形象更鲜明

音乐是听的艺术, 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 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 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 这时意境既是客体的主体化, 也是主体的对象化, 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 创设教学意境对大学生, 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运用多媒体这一有效的现代手段制作课件, 运用录像、投影等使声像结合, 来创设教学意境。在演唱或欣赏过程中, 首先必须理解音乐, 然后才能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运用多媒体, 可以把音乐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使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如《动物狂欢节》是圣-桑于1886年, 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奏, 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 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 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 作者以生动的手法, 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 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下面十四曲组成: (一) 序奏及狮王的行进; (二) 公鸡和母鸡; (三) 野马; (四) 乌龟; (五) 大象; (六) 袋鼠, (七) 水族馆; (八) 长耳人; (九) 林中杜鹃; (十) 大鸟笼; (十一) 钢琴家; (十二) 化石; (十三) 天鹅; (十四) 终曲。在欣赏《动物狂欢节》前可运用多媒体, 先让学生看有关《动物世界》的记录片片段, 使学生对《动物狂欢节》所要表达的动物进行感性的认识, 音乐形象便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这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同时再结合播放圣·桑的生平资料, 使学生能对这首曲子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又如欣赏的音乐由于没有歌词, 学生难以体会音乐形象,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如欣赏钢琴曲《保卫黄河》时,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黄河的九曲十八湾的情景一一展现出来, 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再结合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的音乐感受就容易深刻起来了。再了解《保卫黄河》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起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就变得容易了。运用多媒体能调动大学生情绪, 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他们积极参与、融入到学习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审美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化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 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吧, 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 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就可以把所须的资料做成课件, 让学生去体会, 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学会了一首歌, 而且也了解了这个民族, 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 而音乐也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让高校学生接受。如《阿拉木汗》这首歌时, 把新疆的风俗、维吾尔族歌舞形式、特点、服装做成课件, 让学生充分了解新疆的民族文化, 通过这些民族文化, 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和怎样表现歌曲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些多元文化的渗透都是多媒体带来的效果, 而这些效果也说明了多媒体在高校音乐课中的重要性。

三、多媒体有利于高校教师的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因此, 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 它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推广, 音乐课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而已, 而是即将发展成为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综合型的艺术课。高校音乐课的内容也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了。由于多媒体的特殊性, 教师可以把整节课的设计存入电脑, 进行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高校音乐课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强调以容纳声乐、器乐、东方、西方、古典、现代音乐于一身, 包含有丰富的音乐知识的欣赏课, 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信息的, 时间一长, 就会给学生造成听觉疲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欣赏课的教学结构, 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更多的音乐知识。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不可能一味地固定在教师设立的语言和画面上的。学习者对于作品来说是被动的, 但从想象的角度来说, 又是主动自由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听音乐, 然后从网上选择出自己感觉与之相符的图片;或听音乐用画笔描绘出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运用软件续写旋律歌词等, 用这种手段来欣赏音乐既加深了印象, 又使学生们有很广阔的思维和创造空间。

当欣赏一段乐曲时, 老师将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讲解之后, 初听的学生对乐曲相关因素理解会很浅薄、很模糊, 如能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图片, 一段文字可使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尤其对音乐感受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重点的提示, 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 创设音乐情境方面, 收效甚佳。如:在欣赏由管弦乐队演奏, D大调, 2/2拍, 复三部曲式曲目——《拉德茨基进行曲》时, 要学生理解此曲子是如何用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表现和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元帅的威风。虽然乐曲无论是节奏感的表达还是音乐形象的描绘都很形象、生动。可是, 对于感受力差的学生来说, 他们光听是听不懂的。于是, 在听片段音乐的过程中, 分别为这段音乐配上相应内容的VCD画面, 他们对曲子的内容的认识就会在听与看中完成。就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理解音乐形象, 感受音乐内涵。在理解音乐内容的基础上, 再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进一步体现音乐的内容, 就轻而易举了。

除此之外, 多媒体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还有很好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产生反馈, 以便教师根据这些反馈进行内容的调整, 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内容和进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

试论舞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起到的重要意义

梁好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唐代学者孔颖达曾说:“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 犹如雨出于山, 而还于山;火出于木, 而还燔木。”《礼记·乐记》音乐;舞蹈产生于人又回来感染人, 就像雨水形成于山林, 落下来又滋润了山林, 火从木上烧出, 回来又燃烧木头。这段话生动地比喻了舞蹈艺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一直以来传承着人类文明, 丰富着人类的情感生活, 给人们美得享受。在当今社会, 舞蹈艺术有着极其广泛的教育意义, 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更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就舞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作初步探讨, 为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提供点滴可鉴之处。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教师。舞蹈是其必备的能力之一, 除了教师本身会跳舞, 更主要的是怎样教好学生跳舞, 怎样编排适合学生的舞蹈。下面我就以专业特点和新时期社会人才的发展需要两方面谈谈舞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专业特点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新增的专业, 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艺术类教师。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使得尽快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十分重要。如不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 以后很难成为一名全方面高素质的教师, 也就偏离了我们最初的培养方向。自己不会跳舞, 以后怎样教学生跳舞。道理简单, 但实践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吃苦精神。舞蹈动作是经过艺术化的, 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 是人类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确切地说, 肢体动作是它的语言, 情感是它的血肉, 主题就是它的灵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课程训练的第一个重要性是克服自身的自然形态, 舞蹈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做示范, 学生来模仿这样的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也就是说, 教师自身形态问题不解决, 怎么能以美、以正确的舞蹈动作形态给学生示范呢?但是初学舞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及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 往往缺乏舞蹈所需要的形态气质, 这也是专业素质的缺乏。

和需求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更加显示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使大学生在“乐中学, 学中乐”。运用多媒体电教法与学生互动欣赏, 可使学生视听结合, 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反应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科音乐活动的机会, 使大学生的音乐经验得丰富和升华, 获得感受美、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激励学生主动开发学习兴趣,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达到互动的目的。如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 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聆听, 根据各小标题组织收集资料, 组织讨论其主题大意和艺术表现。这样的欣赏教学方式和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互动”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得到发展, 落实了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美育教育目的, 提高了大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通过推动教所以, 必须经过系统的舞蹈课程训练, 使他们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 掌握正确的舞蹈形态, 这样舞蹈训练才有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课程训练的第二个重要性是增加舞蹈表现力。在掌握其正确的舞蹈形态和舞蹈动作之后, 要将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到舞蹈当中, 要把握舞蹈表现力的三大要素——情感、节奏、想象力, 这样才可以有编创舞蹈作品的灵感。

二、新时期社会人才的发展需要

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对于人的气质培养, 还是人的审美提高, 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升华, 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由于舞蹈艺术是以美的载体来传播人类深层次的情感信息和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的向往与追求的。所以, 通过舞蹈课程训练, 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能强化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作为未来新时期的学前教育教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以完美的人格、崇高的师德来教育并感染学生。孔子曾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教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引路人, 教师的个性风采对学生个性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艺术类教师, 若自身缺乏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素养, 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从古到今, 能成“大师”者, 正是他们突出的个性教育和教学技巧相结合, 才造就了更多“青出于蓝”的弟子。音乐与舞蹈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适应当今新时期社会艺术类教师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教育体系中,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可以培养适应新时期的艺术类教师, 还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这也是舞蹈课程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育的现代化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 为国家的未来和现代化服务。大学音乐课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是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培养大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 拓宽视野, 带领他们走入神秘而色彩斑斓的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杜晓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的分析与构想》·[J]·人民音乐·1999年第5期。

[2]李慧·《音乐教学中的合作与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孟惊雷·《多媒体与钢琴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高校电视媒体作用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机遇,挑战,途径

新媒体, 是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形态, 是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总称。随着历史的变迁,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赋予新媒体的概念也会日渐变化。新媒体承载着新的文化, 它的不断涌现和渗透, 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新媒体不断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开放性及主体性。但也存在着多元化、虚拟性的弊端。由此可见,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 带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正确分析当前形势, 探讨如何善用新媒体以构建主流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1.1 资源的丰富性

新媒体扩宽了大学文化的容量, 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与内涵。得益于当今发达的网络传播技术, 前所未有的巨量知识与数据被挖掘、汇总及传播, 相比于过去单一枯燥的知识, 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贯彻古今、包罗万象[1], 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不可胜数的资源。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 它借以多样的载体如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施加了肥沃的养分, 不仅承担了挖掘、汇总及传播主流文化的重担, 也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空间的开放性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前, 高校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是存在于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新媒体的出现, 打破了空间的局限, 消弭了高校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高校学生即使身处校内, 也可尽晓天下所有事, 吸收主流思想舆论, 感受先进文化理念。同时高校文化成果可以借以新媒体迅速、广泛的传播, 这便有力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 为高校文化与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桥梁, 不仅拓宽了知识的层面, 开放了思想的空间, 更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推向了更高的平台。

1.3 活动的主体性

新媒体充分发挥了用户的主观能动性, 打破了传统消息单项发布、受众被动吸收的模式。使原本单一作为受众的群体, 在与外界进行思想的交锋与碰撞时, 能随时发布消息、观点与主张, 实现了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发布者和传播者的身份转变。通过新媒体, 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评议社会热点, 进行跟帖反思;他们也常常发起爱心捐助行动, 声讨社会丑陋现象, 大学生已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这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 不仅使得文化传播的效果愈加显著, 更夯实了活动主体间交流与协作的基础, 利于校园文化激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2.1 多元文化的冲击

新媒体的开放性, 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无屏障。也因此, 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一个文化因素, 在它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来无害或是有利的, 但是把它移植于另一个社会体内, 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2]西方腐朽的文化思潮正通过新媒体不断的渗透和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暴力、色情、享乐、拜金的颓废观念直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 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他们易于被糟粕所同化。因此, 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 对于我们而言刻不容缓。

2.2 沉迷虚拟的危机

新媒体的虚拟性也存在弊端, 大学生过于沉溺其中, 长此以往容易使其产生心理障碍与人际交往危机。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度严重缺乏, 大学生多以匿名的方式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一方面虚拟的空间人际交往在时间和经济成本上具有优势。另一方面, 由于新媒体的分众效应, 大学生更易发掘与自身兴趣爱好匹配的群体, 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归属需求得以满足。而沉迷于虚拟空间的大学生, 他们过于倚重虚拟的世界, 逐渐地形成脱离实际、闭塞孤僻的心理, 导致现实的人际交往弱化, 性格上常表现为落寞、焦虑、自闭等。这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极大地戕害了高校校园文化。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途径

3.1 要善于形成合力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 并未单一体现为此消彼长的线性发展, 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彼此共存的状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两者在内容及传播效果上互补性依然明显, 且各有千秋。传统媒体具有导向鲜明、公信力强等特点;新媒体具有自主性、时效性、交互性等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基础作用, 在充分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注重将其与新媒体和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双向互动与配合, 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高校校园文化。

3.2 要善于分析研判

新媒体上存在的多元化思想与文化常常针锋相对, 网络舆论也不一定是社会主流声音。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务必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合理运用新媒体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明辨是非、有效引导的能力。对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思想意识和形态, 要第一时间予以纠正、并有力反击。坚决抵制校园文化向偏激、极端的方向发展。增强对拜金主义、虚无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制能力。

3.3 要善于主动发声

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该担负起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思想的使命。我们要借以新媒体, 善于发声, 主动打造一些校园精品项目, 在校园内积极唱响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 扩大主流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实现思想的引领。充分发挥网络的导向性、政治性、亲和性, 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使之行之有效为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3]。促使高校引导、开拓、践行先进文化。

3.4 要善于优化管理

要做好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 必须坚持发展与管理同步实施, 以宽容兼并的态度有效管理新媒体。务必将新媒体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开展相关课程, 使大学生紧跟时代节拍, 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新媒体。同时,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 自觉抵制低俗文化。要健全新媒体的信息监管机制, 实时监看、管控, 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时效性。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新媒体宣传队伍, 规范校园文化信息, 打造良好的新媒体舆论生态。

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更为清醒的面对新形势、抓好新契机、战胜新挑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顺应新媒体发展大势, 做到新媒体思想理念到哪里, 我们的触角就伸到哪里, 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引领导向、凝心聚力, 使高校校园成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吕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8) :85-87.

[2]陈湘舸, 吴太贵.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 (7) :228-231.

上一篇: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下一篇:卫星IP组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