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融媒体

2024-06-08

电视融媒体(共11篇)

电视融媒体 篇1

引言

当今正处于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从媒体的传播方式上看, 传统媒体有报纸、广播、电视, 新兴媒体有互联网媒体、户外媒体、移动多媒体等等, 各种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多变性、彼此的包容性已成为主要特点, 而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具体的形式上就是“融媒体”。

一、融媒体的实践及挑战

近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 同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称, 2010年中国网络视频的用户人数达到2.84亿, 与此同时, 据广电总局统计, 目前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共计8700多万户。以上数据意味着, 在发展速度上和发展规模上互联网媒体已大大超过了传媒电视媒体, 此消彼长, 它带来了三大后果:

(一) 传统电视观众的流失。

传统电视线性的节目编排方式和网络视频点播方式不同, 新媒体给受众带来更多的亲和力和自由度, 更少限制和更多自由, 令以往固守“客厅文化”的传统电视观众大量流失, 电视已不再是受众获取视频和信息的唯一来源。

(二) 电视投入大大增长。

电视剧是传统电视频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媒体的加入令本来就竞争激烈的电视剧购销市场情况更加复杂和加剧。

(三) 电视收入增长放缓。观众、

节目和广告是传统电视生存的“三大法宝”, 现在这三个方面均面临新媒体的严峻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迎接, 主动变革, 主动加入, 主动融合, 通过掌握融合媒体过程的主动权来迎接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2010年, 国家正式启动三网融合计划, 通过三网融合, 第一要务是让广电介入互联网和电信网。在此基础上, 广电参与未来融媒体竞争要用好的第二大要素就是“三网融合”的“集成+内容+牌照”的模式, 通过电视播控、内容集成平台的建设和互联网电视牌照的限制发放, 让电视媒体成为三网融合事业中实际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 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未来融媒体事业发展中占据主动。2010年, 国际两大新媒体巨头谷歌和苹果分别推出基于Android平台的google TV以及基于苹果ITUNS内容整合平台的apple TV, 此两大平台的目标用户均直接指向家庭电视机。时不我待, 2010年, 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发了六张互联网电视牌照, 分别授权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 (简称南方传媒集团) 、上海文广集团、中国网络电视台、杭州华数集团、湖南电广等, 目前, 南方传媒、央视网络、杭州华数和上海文广集团的电视播控和内容集成服务平台已通过官方验收, 正式面向全国开展互联网电视服务。

二、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现状

2011年3月16日, 南方传媒集团正式宣布, 集团斥资建设的互联网电视“互联八方”集成服务平台、“云视听”节目内容服务平台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 并和优朋普乐共同组建广东南广影视互动技术有线公司, 全面进军互联网电视业务, 与创维集团合作的互联网电视一体机也于近期正式上市, 现阶段主要提供高清、正版影视点播业务, 未来将重点将其打造成“家庭综合影视娱乐平台”。2011年南方新媒体计划完成经营收入两亿元。

尽管广东电视新媒体业务和融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广东电视新媒体产业和融媒体事业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有所分析、有所作为、有所应对。

三、应对策略:广东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

三网融合给予广东电视人一个新的机遇, 互联网电视重新挪前了广东电视媒体在全国融媒体事业的“政治地位”, 面对新的起点, 新的挑战, 一句话:融媒体环境下广东传统电视媒体需要转型。

(一) 电视人观念的转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首先, 强化危机感。面对现状, 广东电视人必须做出回应, 主动做出改变, 否则, 将会“被”改变。其次, 加强学习。在埋头做节目的同时, 加强自我培训, 加强融媒体知识学习, 加强市场营销和现代管理知识积累等, 这是全体电视人应有职责和素养。再次, 树立集中资源、资产整合、集约发展的观念。大新媒体和大融媒体的观念须反复强调, 只有整合才有前景, 只有尽快壮大自己才有生存空间, 只有抱团才能取暖。

(二) 电视管理体制的革新。

2010年9月正式组建的广东南方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简称南方新媒体) 自组建以来, 领导非常重视, 公司全体上下积极拼搏, 实际产生效果也不错, 但与此同时, 整合的原有各单位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却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包括:资源整合进展缓慢;资产划拨不能及时到位;旧有的新媒体产业较难升级提高;原各单位重复投入的新媒体项目清理剥离困难;追加的资金投入乏力等等, 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产业升级和融媒体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

1. 南方传媒集团下属的广东电台、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均为独立法人单位, 台的利益和集团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 自然在整合过程中, 集团在出钱出力的同时, 还需取得各下属单位的完全理解和全力支持。

2. 集团和下属单位思想和认识统一了, 但由于身处不同主体, 客观上在资产审计、资产清理、资产划拨和人力资源分配方面均存在较长时间的处理过程和不断出现的困难, 从而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

3. 处理完资产整合问题, 还存在资源契合和配合的问题。对南方传媒集团下属各电视频道来说, 既然新媒体已整合到集团, 其主动配合的动力和积极性在客观上较原有模式多少有所松懈, 从而会实际影响融媒体的效果。

4. 南方传媒集团与各下属单位独立核算、多层级管理的方式也加大了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

5. 广东各电视台由于独立法人核算的机制, 无法形成真正统一的利益体, 重复投入, 互相竞争。南方传媒集团目前新媒体产业的资金投入无法凭借各下属电视台, 仅能依靠日益萎缩的境外电视广告插播来维持, 上述情况如不加以改变, 很可能会令广东电视多年来融媒体事业发展的先机逐渐丧失, 更为重要的是, 它将会严重影响到包括互联网电视在内的新兴融媒体事业在广东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可能的方式是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根本革新。当前国内所有电视媒体强省之前的体制改革案例均是由多层级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管理, 由原来的协商指导办事方式转变为真正的垂直管理。一方面通过集团的统一调控, 集中运营, 改变传统电视广告的市场无序竞争状况, 实现电视广告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机制改善, 让集团拥有真正的资源和资金调配能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 办重点发展的事, 实现传统电视和融媒体事业的高效运转;第三方面通过管理模式的改变, 降低管理成本, 实现新媒体运作部门与传统电视频道的无缝链接。

(三) 节目内容制作理念的变革。

最近, 美国时代华纳CEO杰夫西姆蒙撰文称:整个电视业的概念正在消融。它正在从传统的电视柜上开始蒸发, 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当前电视界甚至有这么一个观点——收视率不是万恶的根源, 网络视频点击量才是。相对于传统电视的主要对手网络视频而言, 互联网电视的推出和充分发挥内容服务商的优势是传统电视制胜之道。

近几个月来, 南方传媒集团推出“云视听”, 上海文广发布“视频云”, 湖南电广试用“云电视”, 江苏南京“全媒体电视”也正式落地, 这些均是广电行业主导的互联网电视, 传统电视媒体正式吹响与新媒体渠道融合的号角。

1.从自主做电视向为观众做电视转变。观众选择点播具体节目而非被动守候频道等待播出, 传统意义上的19:00至21:00不再是电视黄金时间, 点播量高的节目将永远处于黄金时间。

2.传统电视的节目内容制作必须考虑不同传播渠道, 一个电视节目多向提供, 充分利用。2010年,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大获成功, 单单优酷网《非诚勿扰》全年点播量就超过1.1亿次, 传统电视节目与新媒体渠道的结合互动将成为常态。

3.传统电视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和地位必须加强, 否则将面临网络视频的强力挑战。如果说视频网站仅仅对传统电视节目有所挑战的话, 互联网运营商媒体化这才是真正触及到传统电视内容提供商身份的底线, 传统电视媒体如不自醒, 不主动融合, 不主动发展, 可能的结果就是真正意义的传统电视消融。

(四) 节目销售模式的创新。

近日, 作为“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南京有线正式推出集视频、通讯和互联网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媒体电视”。融媒体条件下, 节目制作和销售必须考虑多渠道、全媒体方式。从具体的节目销售方式上看, 首先, 可以利用融媒体方式和新媒体支付方式, 大力发展自身的内容线下产品。其次, 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视的特点和技术支撑, 实现节目的再销售。再次, 充分利用传统电视内容制作的优势, 对各新媒体渠道进行渗透销售。最后, 还可以直接参与终端产品销售。充分利用传统电视的视听牌照优势, 加大与新媒体终端厂商的合作。将大量节目以内置方式预装在各新媒体产品中, 从而分享融媒体产品销售的成果。

(五) 电视技术手段的升级改造。

传统电视围绕互联网电视进行电视技术的升级改造是技术发展方向, 这种升级改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电视频道作为内容提供商为融媒体进行的技术升级;二是电视机构作为牌照拥有方开展互联网电视集成服务平台的技术建设;三是参与包括互联网电视在内的新媒体终端嵌入技术开发。

数字化和高清化是当前各电视媒体技术改造的重点, 高清技术始终贯穿于电视前期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互联网电视终端机顶盒——电视机, 这是未来电视发展方向, 也是将观众重新拉回到客厅的有效办法。

互联网电视平台建设是传媒电视媒体参与融媒体事业发展的基础。南方传媒集团今年1月已完成互联网电视播控平台的官方验收, 目前正进一步建设互联网电视节目集成运营和影视VOD点播业务应用及传播平台, 这些技术平台将会是传统电视实现与互联网链接的基础纽带。借助这一互联网电视平台, 便可实现电视频道轮播、高清点播、电视商城、互动娱乐、阅读、互联网、可视电话等, 将受众“看电视”变成“用电视”, 最关键的是观众在“用电视”时, 还可通过2010年5月与中国银联合作建成的电视新媒体商务支付平台, 实现电视购物即时支付。

发展电视融媒体事业仅靠提供好的内容, 建设完善的平台是不够的, 尽可能地参与新媒体终端设备建设有助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有利于更好地把控住用户。互联网电视牌照给电视媒体这样一个机会, 利用内容提供、牌照限制绑定电视机生产厂商, 直接参与终端产品技术开发, 共同推进互联网电视机的产业发展, 从而共同分享普通用户带来的收益。

(六) 融媒体电视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

只有全面介入融媒体电视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才能确保利益的最大化,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南方传媒集团总裁张惠建曾提到, 电视产业是一个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 它连接着电视、娱乐、教育、商贸、服务等诸多行业。在这个链条上, 电视媒体的收入模式也将由单一化朝多元化转变。当前, 南方传媒集团的融媒体电视产业布局已现雏形, 传统电视频道、电视购物频道、南方新媒体、互联网电视及集成服务平台、地铁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电视增值服务等均在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中, 接下来, 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 弥补产业短板, 融合不同媒体共性点, 密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 打通电视内容生产、分发、销售、用户整个产业链将成为工作重点, 广东电视人必须全力做好内容上游产品, 牢牢抓住包括融媒体渠道建设这一中游环节, 寻找一切机会介入下游有前景的新媒体终端产品生产, 以用户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发展为目的, 从而构建广东电视未来发展的优势和竞争力。

广电行业特别是执有牌照的融媒体项目由于得天独厚的垄断优势和发展潜力一直是投融资重点关注的对象, 但作为投融资主体, 其判断投融资项目价值的依据还有项目执行方的自身资金技术实力、资源控制力、机制、团队和执行力等。2009年笔者时任南方电视新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 负责南方电视台所有新媒体项目的管理运作, 全程参与了南方台多个融媒体项目的策划、开发、运营、融资谈判。当时, 仅仅几百万的资金投入或一千多万的融资就能令整个团队欢欣雀跃, 资金紧缺成为广东电视融媒体事业的发展瓶颈。目前, 南方电视台的新媒体项目已整合到南方传媒集团下属的南方新媒体公司, 依据集团整体规划和投资上市计划, 预计南方新媒体将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 尽管这一时间的到来可能稍晚了一点。

结语

人类第一台电视机于1924年出现, 当时人们说:它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当互联网出现时, 更大的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了, 面对人们已经和正在转移开的视线, 电视人要怎么做?当电视人能低下多年传媒老大高傲的头去迎合新媒体的驾临时, 我们可以说, 未来电视还将以新的形式去占据客厅的中心。

当前广东文化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广东电视人应抓住机遇, 加快体制改革, 引入创新机制, 利用经营性媒体事业单位转制成企业的机会, 全面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不断提升自我积累, 提高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地位, 更好地契合投融资主体的需求, 更好地推动新媒体产业和融媒体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建.南方传媒集团新媒体业务的实践与探索, 南方电视学刊, 2006年第四期;

[2].崔保国主编.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中国电子商会.2010年智能电视消费者市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dvbcn数字电视新闻网;

电视融媒体 篇2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本单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公益目标实现,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单位全称是:威信县融媒体中心。

第三条

本单位住所是:云南省威信县扎西镇九龙路1号。

第四条

本单位是中共威信县委直属的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中共威信县委宣传部管理。

第五条

本单位开办资金为人民币1700万元。

第六条

本单位的举办单位是:中共威信县委员会。

第七条

本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共威信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本单位自觉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本单位设立、变更、注销,应当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之规定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

第二章

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

第九条

本单位的宗旨是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提高威信县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第十条

本单位的业务范围包括:开展媒体+政务、媒体+党建、媒体+服务等多样化综合业务;面向用户提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社交传播、教育培训等服务。

第三章

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及法定代表人

第十一条

本单位是根据《中共威信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威信县融媒体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威办通〔2019〕82号)文件批准成立的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渠道为县财政全额拨款,配有编制47名,其中正科级1名、副科级4名,现有人员25名。

第十二条

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是本单位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是代表本单位对外开展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责任人。

第十三条

本单位的拟任法定代表人,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核准登记,方取得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资格。

第四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第十四条

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有关财经法规,认真做好本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防止资产流失、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用于本单位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第十五条

本单位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依法接受税务、会计、审计等主管部门监督。

第十六条

本单位财务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配备、管理。

第十七条

本单位的人员工资、社保、福利待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十八章

本单位承诺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机关的规定,真实、完整、及时地披露以下信息:

(一)事业单位章程;

(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

(三)管理层的组成、人员名单及其职责;

(四)主要业务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益;

(五)事业单位法人报告;

(六)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

第六章

终止和剩余资产处理

第十九条

本单位有以下情形之一,应当终止:

(一)经审批机关决定撤销;

(二)因合并、分立解散;

(三)因其他原因依法应当终止的。

第二十条

本单位终止后的剩余资产,在举办单位和有关机关的监督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章程进行处置。

第七章

章程修改

第二十一条

本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修改章程:

(一)章程规定事项与修改后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符的;

(二)章程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

(三)其他应当修改章程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通过的章程修改案,经举办单位审查同意后,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涉及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的,须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内容如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国家政策相抵触时,应以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国家政策的规定为准。涉及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的,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颂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刊载内容为准。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自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备案之日起生效。

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签名)

举办单位(签章)

____年__

月___日

领航融媒体 开启远洋战略 篇3

2010年,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6月,整合社会资源的天视卫星正式挂牌,角色定位于“天津卫视非新闻类节目的内容提供商”。在很短时间内,天视卫星助力天津卫视在全国排名挺进前五,迅速提升了天津卫视的收视、品牌和平台价值,成为广电机构体制改革的标杆之一。

2014年,体制改革的红利已渐被时代的发展所稀释,“融媒”成为新的概念股。

“融媒体时代,台网联动和新媒体给内容产业开辟出一片广阔的蓝海,但这个蓝海不在近海,而在远海、深海。天视卫星的发展也将由近海走向远洋,从聚焦天津卫视到面向全国市场,从传统市场走向新媒体等新兴市场。”这是第一次,天津卫视总监、天视卫星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孔令泉公开阐释他的“远洋战略”。

在融媒体时代,深化机制改革,壮大团队力量,开发3.0内容产品,在全国市场和新媒体领域抢占制高点,这将是天视卫星的新目标。

战略 开启新思路

“作为一个股份制的内容创作公司,天视卫星的视野不能仅局限在天津卫视本身。”前瞻性地谋划“企业”的发展路径,对经济专业出身的孔令泉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

一套班子,双轨运行,天视卫星和天津卫视彼此的命运息息相关。“成立之初,天视卫星的体制基因和传统媒体就是完全不同的。”天津卫视副总监、《从天降》总制片人孙铁麟表示。

天视卫星的挂牌成立让天津台的制播分离有了具体的市场主体。大胆引入社会资本,实行公司化运营,设立工作室制度,实现内部管理扁平化,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天视卫星从无到有的四年也是天津卫视迅速崛起的四年。2010年底,天津卫视收视率全国排名从第12位跃居第7位。2011年上半年开始,天津卫视收视稳居全国前六。2012年收视挺进全国前五,2013年更是稳居全国前五。在日益变化的媒体竞争环境中逆势突围,2014年上半年更是凭借节目、剧目等特色内容多次达到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一的高收视与关注度。

“初期,这种联合发力的确对天津卫视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天视卫星和天津卫视相切分,也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未来大家可能会看见改革的步伐。”孔令泉表示。

在孔令泉的设计中,“远洋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识时务”。融媒体时代已经开启,体制改革、台网联动,尤其是新媒体内容的开发,使得内容市场的空间变得更加辽阔,渐成“远洋”。以卫视为中心的节目市场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则变成了“近海”。“近海,也是红海;远洋,才是蓝海。”

第二,“谋全局”。天视卫星自身的发展需要从“近海”走向“远洋”。一方面,天视卫星将尝试突破以卫视为中心的产业经营策略,面向全国市场,尤其是进军新媒体,生产2.0、3.0的内容产品;另一方面,天津卫视也是个开放平台,欢迎其他卫视的团队或者其他社会公司的团队,来承载天津卫视的业务,在这个平台上和天视卫星公司竞争。

在孔令泉的战略布局中,天视卫星将成为越来越独立的市场运作的经营实体,通过内容的拓展,带动渠道的拓展,从而产生新的经营的模式。

工作室 激发新力量

“我们的团队一直低调做事,第一次让他们整体亮个相。”孔令泉表示,天视卫星成立四年以来,旗下团队已经初具规模,仍在继续成长,他们在节目、电视剧、产业开发上,“往往能做到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在公司化运作机制下,天视卫星先后为天津卫视打造出《非你莫属》《爱情保卫战》《国色天香》等品牌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天视卫星整合全国优势资源,以天津卫视的品牌栏目、大型活动、全年电视剧为内容生产重点,形成电视节目策划及制作、电视剧投资拍摄及播映权购销、大型电视活动项目举办、频道广告代理经营等业务,充分与市场接轨,构建起一个立体型的营销体系。

“用别人投入的1/10,甚至几十分之一,可以做到收视率、影响力相差无几。”天视卫星的内容产品多是“以小博大”,具有非常优化的产出比。到目前为止,投入最大的项目《国色天香》成本为4000万元,这取决于天视卫星实力强劲的业务团队。

工作室制度是天视卫星节目生产管理体系的核心机制。工作室和天视卫星之间权责切割非常明确,天视卫星作为项目投资方,每年以工作室为单位,承接经营项目和指标,工作室日常的人力、管理等成本自行负担,项目盈利后,双方按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工作室根据项目不同也要提供一定的“风险保证金”,视节目效果和市场反应为奖惩依据,接手《百萬粉丝》总制片人的天津卫视副总监王屹也未有例外。

目前天视卫星有5大节目制作工作室,如《非你莫属》团队刘爽工作室、制作《爱情保卫战》的李艾潼工作室、擅长《国色天香》等大型季播节目的刘涛工作室、主持人出身的赵川工作室等。

由天视卫星电视剧事业部总监张维带领的电视剧事业部是天视卫星团队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而由总监王莹带队的艺人经纪部已有两年多沉淀,经纪的方向聚焦在名人、名嘴和主持人等专业艺人的培养和开发上。

新媒体团队是天视卫星新的尝试。天视卫星新媒体及海外事业部总监隋建民和青梅工作室总监刘卫玲分别带领一支团队开辟不同的新媒体路径。

新媒体 锻造新高度

“未来,天津卫视将是网台联动感最强的卫视之一。”孔令泉表示,新媒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多变以及未知的发展模式,而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有一种或者多种商业模式作为支撑。“‘融媒体’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之下,开发适合‘融媒体’传播的内容产品,同时开发出适合“融媒体”经营的模式,这是我们实实在在要做的事。”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同时用主流的内容去影响和引导互联网。”孔令泉所理解的“融媒体”是与互联网之间形成开放而深入的合作,“从资本合作,到内容联合创作,也到渠道联合开发,可能这就是我们的深度。”

和有实力、有探索欲望的互联网同仁合作,从自身出发,天视卫星已经在行动。

如果没有与新浪的合作,《百万粉丝》立意就失去了支撑;《非你莫属》与优酷合作网络直播,进行新媒体式的深度改造,打破电视首播、网络跟进的传统方式;天视卫星开发多个移动端APP,“天天圈”日增长人数超5000人,活跃度超百万;建立新媒体“青梅”平台,为天视卫星的内容进行网络版权分发,并逐渐获得广告分成收益......

“在网台融合的背景下,天视卫星今后产品的开发理念是迈向新媒体,生产具有互联网理念精神和适合网台联播的产品,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孔令泉表示。

电视融媒体 篇4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盛行,对传统广电行业产生着深刻影响。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对于广电来说,听众和观众就是我们的用户。数字电视可以收看上百个频道,而互联网电视则可以接收到几千个频道,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如何成为受众手中的遥控器定位的千百分之一,在于如何把好用户的脉,这是传统媒体人首先需要转变的观念。

一、互联网视频相对于传统广电的优势

(一)不受线性传播限制,收看自由度大

搜索关键词,找到相关视频,播放即可。对比观看有固定播出时间的传统电视节目,网民显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二)交互性更强,参与度高

通过网络收看视频节目,网友不仅不受线性时间的限制,同时还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增强互动性和参与度。目前主流的播放平台上都有弹幕功能,这就极大方便了网友发表言论的需求,让受众有极高的参与感。同时网友关注的内容,可以通过诸如微信、QQ、微博等渠道分享,这也放大了参与感。

(三)节目类型多样

对于传统的电视频道硬件设置和定位,不可能在同时把多种类型的节目同时展现给观众。而网络视频可以通过庞大的网络服务器、云服务器、超级链接等方式提供类型多样的视频,供网民选择。

同时网络视频在播放器附近还有相关延伸的视频链接。通过网友一段时间的收看习惯,网络大数据的整理,会有针对性地为网友提供专属个人偏好的视频内容。

二、互联网+电视节目应该从哪里突破

随着互联网带宽日渐加大,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来自互联网的视频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台造成了重重压力。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住粉丝强大的向心力

作为传统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兵,一定要认清粉丝经济潜在的巨大市场。传统电视观众是播什么看什么,看完了就结束了。互联网+电视节目却大不同了。网络平台不仅仅是粉丝们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也可能是新闻线索的来源,以及新闻的延伸和后续。

(二)注重内容的话题性

网友关注的重点是话题的参与性和关注度。浩如烟海的节目中,如何吸引眼球无非就是话题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作为一个地方媒体,贴近性就是一个最好的卖点,选择网友关心、关注,并且有参与热情的话题,则是节目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

三、互联网衍生出的节目《@蓝网》反哺电视

鉴于以上分析,一档融合传统电视节目优势,又兼具互联网特色的节目《@蓝网》应运而生。

《@蓝网》作为一档由新媒体团队制作,在传统媒体(哈尔滨电视台资讯频道)和蓝网(网站)、掌上蓝网(手机app)上同步播出的融媒体节目,是哈尔滨广播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直播哈尔滨》节目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板块。板块时长10分钟,内容依托网络,将互联网上最有意思、最引人关注、具有争议性、以及参与性的话题、新闻事件等内容引申,用“主持人”的口语表述。既有事件、新闻内容、话题的参与性,同时也放低身段,让观众、网友体会到浓浓的贴近性。节目一经推出,不仅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肯定,也受到观众的喜爱。下面就把《@蓝网》的一些特色总结一下。

(一)主打小编情怀

1.《@蓝网》主持人航子自我定位为:小编航子。小编的称谓完全采纳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让电视受众感觉新颖、亲切。

2. 一改往日新闻主播高大上的“主持人范儿”,而是以一种超级接地气的形象跃然荧屏。小编航子的定位是一个新闻搬运工。T恤衫、背带裤,完全颠覆了传统主播的着装,符号化的放大了“新闻搬运工”的概念。我们可以不生产新闻,但是我们从浩瀚的互联网为我们的目标受众集纳最适合他们的新闻产品。

3. 改变以往播音主持腔,采用说新闻的形式。对话式的、朋友间的、口语化的表达让小编和受众的传播感受完全是平视、对等的,容易引发共鸣。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特色

1. 依托网站优势

《@蓝网》总体节目分设几个小板块,其中一个板块《小编说说说》就是一块基于蓝网网站而设立的节目,同时也对整个节目《@蓝网》进行点题。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不受时空限制,当然蓝网的新闻采集也不受地域的制约。包罗万象、覆盖全球这就是互联网的特色,这也促成了《@蓝网》的内容来源的极大化和丰富性。民生新闻《直播哈尔滨》内容体现哈尔滨本地的贴近性,而《@蓝网》的视角更大、更广,可以摘取更丰富、更有趣的元素引入节目中。同时在节目中点击蓝网热词,通过一个个高度集中搜索的关键词,利用大数据的反馈,可以有的放矢地了解受众的喜好,及时、有针对性地投放受众更关注、更热衷的内容,从而实现更好的点击量(网络)和收视率(电视)。

2. 微博、微信话题导入

网络的最大魅力在于即时的参与性。这边话题抛出,即刻就会有反馈的声音,而这一点也是传统电视的一个弱项。《@蓝网》在电视节目中每天抛出一个参与性强的话题,让网友、电视观众通过蓝网、掌上蓝网、微信、微博等互联网的交互手段,迅速将网友的观点、倾向性,以及关注程度等等,及时在节目中反馈,让受众充分体会到参与的乐趣。营造出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可以有小编的声音,也可以有受众的声音。电视机前的你、我、他都是新闻的亲历者。

3. 充分调用“朋友圈”的概念

随着微信的普及,无时无刻刷朋友圈几乎是每一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蓝网》也将目光瞄准了我们的朋友圈。将每天朋友圈里最集中、最火爆、最受关注的内容呈现出来。一方面增加了受众的亲切感和参与度,另一方面也无限延展了内容源。同时不定期推出基于朋友圈的子板块《辟谣朋友圈》。针对朋友圈内容经常流传的一些不靠谱、不可信的谣言进行澄清。这个板块一经推出,就受到受众的欢迎,并且参与度颇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量的信息充斥我们的朋友圈,如果不加梳理和甄别,很容易受骗上当,或者充当了传播谣言的工具。

(三)将庞大的网络受众引流回归传统媒体

正是因为《@蓝网》借力诸多的互联网优势,和受众形成了一个有效沟通互联的闭环。一边通过传统的媒体抛出话题,让受众通过互联网手段交流互动,同时又将受众的反馈及时呈现在节目中。这样的闭环将受众紧紧抓在节目以及节目辐射的话题中,虽然参与的形式多,参与的终端多,但是却牢牢把握住了受众的喜好以及忠诚度。同时凭借参与性有效将网友引流回传统媒体。

《@蓝网》是一档融媒体节目,用新媒体的手段,借传统媒体传播的一种全新的尝试。节目开播接近一年,受众的反响一直不错,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蓝网》要始终把握住网络的脉搏,找好切入点将传统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信这档节目就会在竞争激烈的收视纷争中分到自己的一块蛋糕。同时也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真正融合慢慢地找寻方法和方向。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对于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而言,如何借互联网的春风,乘上互联网+的大船,是每一个传统媒体人都在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融媒体节目,《@蓝网》

参考文献

[1]鲍高齐;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路径——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年10期

[2]魏娇娇;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记者;2011年29期

融媒体时代期刊编辑能力的拓展 篇5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期刊编辑;能力拓展

【作者单位】王欢,当代工人杂志社。

在新媒体野蛮生长,自媒体强势崛起,报纸、期刊下滑的情境中,编辑工作已陷入留或不留的尴尬境地。留下,面对的是非传统媒体四平八稳的工作模式;不留,积累的知识经验又缺少发挥的空间。如何克服困难、应对挑战,能力拓展是期刊编辑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思考维度的拓展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期刊编辑遇到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思考的方式和维度的转变。也就是说,被淘汰的不是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中思维和观念的不肯转变或转变不了的编辑。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认为,当下的媒体人应该了解“比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解读,比事实更重要的是事实的真相,比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新闻素养,比新闻传播学更重要的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比上述一切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传播格局的变化,媒体生态环境复杂,给传统期刊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对期刊编辑的要求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媒介内容的制作、生产、传播,而是具备立体思考维度的媒介多面手。

传统的编辑角色定位是“把关人”,主要负责书稿的审读加工。当然这项工作不仅是挑错别字、病句,更重要的是编辑要把握作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更吸引眼球的标题或编者按,为文章做好推广。

传统的期刊编辑有重大的权力和责任,以编辑为主体的思维方式贯穿在编辑工作过程中,这样虽然能保证文章的质量,传递了编辑的价值理念,但读者和用户的感受容易被忽略。互联网+时代,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期刊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期刊+”思维,而不是单纯地套用互联网+思维。期刊若不复存在,又怎么谈融合,怎么谈发展?所谓“期刊+”思维,编辑要搞清楚的无非是定位、用户、平台。以《当代工人》为例,刊物定位明确,用户清晰,纸媒为主,公众号为辅。所以,编辑的工作思路就是守护读者、发展读者、集聚读者,坚持纸媒的专业化,利用公众号做好线下服务,跟上媒体融合发展的快车。

在策划、稿件加工、组版三个编辑阶段中,策划是最重要的。策划是编辑为达到预定的价值目标,结合某一时期的形势要求、社会背景和读者心理需求,运用自身知识和社会关系基础,符合出版工作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如何把握读者需求?编辑的思考是基于自身经验基础,帮助人们降低认识世界的不确定性,从而便捷又深刻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编辑的策划主导前置,以读者的需求为主导,做出某一领域的深度解读与服务,才是策划创新的重点。由此,需要传统期刊编辑从封闭的工作空间走出来,与读者互动,与读者交心,贯穿编辑意图的同时,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传统期刊编辑需要自警,不要为了区别新媒体而孤芳自赏,刻意塑造“高大上”的选题和叙述风格,贴近才是正确主张。融合发展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搞融合,期刊编辑要走出去学习别人的经验技术,针对期刊现状,探索灵活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模式、经营模式,把握媒体融合时代的特点与规律,不断更新观念。

二、平台构建利用能力的拓展

新媒体来势凶猛,逼迫期刊在以纸质传播为基础的同时,着力拓展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渠道。尽管从经营角度看,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无法准确找到盈利点,但固守传统期刊的传播模式恐怕无法在这个寒冬独自取暖,期刊编辑也很难独善其身。

传播学家罗杰·菲德勒说过:“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和独立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所以,在融合时代,传统期刊不会“暴毙”,但期刊编辑也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在操作层面跟上新媒体的发展步伐。

简单地强调“渠道为王”或“技术至上”,都很难做到持久。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才能让期刊持续发展。期刊编辑除了要拓展思考维度,还要擅于驾驭新载体、运用新手段,提高硬件水平,为能力扩容。

从手写稿到电子稿,从电脑到手机,期刊编辑的工作方式在不断变化。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两者可以迅速、多角度、多形式地呈现同一篇文章。《博客天下》的公众号曾于今年7月份刊发《好声音政治学》一文,读来正酣,发现原文刊载于2013年8月5日的《博客天下》第133期。借助一档电视节目的持续播出,编辑将原来期刊版面的内容延伸成为当下新媒体产品,让“一次采写”为“多次利用”。这是编辑意识的传递,也是编辑利用新媒体平台能力的体现。许多期刊的终结不是被新媒体逼上绝路,而是期刊文章水准很难维持。《博客天下》公众号刊发旧文,读者自行对比新文,都是编辑诚意之作,两者相辅相成,更加强化了读者的忠诚度。

传统期刊编辑对文字把控能力强,图片处理设计搭配则由专门的美术编辑负责。新媒体平台展示的不局限于文字,更需要搭配图片、音频等,这就要求编辑会熟练掌握软件处理,并具备视觉想象力。从单一的文字编排修炼成多元素的文稿发布,编辑需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审美和设计功底,满足读者对多样化内容的期待。编辑对文字的内容非常熟悉,如果能够让视觉化的设计更好地为文字服务,编辑也充分实现了自我成长。

三、活动服务能力的拓展

传统期刊编辑对读者的情况并不清楚,甚至不知刊发的文章是否被阅读。在媒体融合时代,编辑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勾勒出读者的轮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当代工人》曾聘请评刊员,通过邮寄评刊表来获取反馈,收获了评刊员认真充满诚意的意见。但由于成本、物流、周期等因素,最终不得不取消。之后,《当代工人》运用网络评刊和调查问卷,了解受众年龄、习惯、偏好,取得了一定有时效、准确的回馈。当下,大数据广泛应用,新媒体后台能清晰掌握读者群的整体面貌,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从杂志的专业分工角度看,市场推广一般由市场部门操作,编辑不参与经营。但当下自媒体兴起,人人都可以做记者,人人都可以当编辑,人人都可以做推广。传统期刊编辑不能保守地等待用户来寻找你的好文章,而需要将好文章推送到读者面前。新媒体的便捷,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编辑可以利用个人微信号协助期刊推广。《当代工人》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职场 老娘不会做蛋糕能怎样》,编辑利用职场妈妈朋友圈,使文章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看天下》的微信公众号也会定期推送杂志的封面文章,既可以为没有订阅杂志的用户做导引,又可以让微信公众号变得丰富。融媒体时代,传统期刊编辑不仅要拓展编辑能力,在市场参与上也要大有可为。

期刊编辑可以利用杂志线上与线下资源组织活动,为读者服务。在新媒体平台上,单一的传递信息无法满足线下受众需求。针对读者婚恋问题,《当代工人》公众号利用工会搭建婚恋平台,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这既推广了公众号,又使读者建立了对公众号的信任,进一步为杂志的推广发行做铺垫。这些工作,是传统期刊编辑之前不太可能参与的,但融媒体时代,编辑职能的转变已不可逆转。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时代,出版商的品牌将是期刊最有价值的固定资产,即使在新媒体空间,信息源的身份也依然重要。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顺应潮流,由地道的业余专家转变成地道的杂家,编辑的出路会更加广阔。

[1]罗杰·菲德勒.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徐沁. 媒介融合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电视融媒体 篇6

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信息得以在不同媒介平台之间自由交换。媒体形式不断的出现和变化, 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 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 因此, 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融媒体”的概念。

所谓“融媒体”, 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介载体, 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 又存在互补性的媒体, 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 实现“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融媒体并不是特指某一个媒体, 而是指一种状态、一种媒体合作理念。

近年来“融媒体”概念得到很大的发展,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并开始在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

2电视新闻制作的基本现状

广播电视媒体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 从无线电技术到互联网技术, 每一次技术的推动都会给媒体带来变革, 当然作为电视新闻, 其制作模式也需要有随之的改变。当今,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产生方式、媒介传播形式, 传统电视、广播新闻正在与互联网业务进行融合, 逐渐贯彻产生了“融媒体”的概念, 它体现了一种融合新闻业务的新思维。因此, 在现有的“融媒体”格局下, 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与认识, 去全面积极的定义电视新闻制作模式, 科学、高效的建立起配套的技术架构, 达到深度融合, 才能在信息传播激烈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目前, 很多电视新闻也会注重与各种媒介的互相拉动和协同作用, 但中间环节消耗问题时常出现, 仅仅只达到表象的联系;各个其它媒介的即时内容资源离大量汇聚还有距离;对外发布通路也比较单一。电视台在摸索与互联网的结合过程中, 网络电视台的建设是最为突出的。基本以两种模式存在:电视台、网台基本无关联关系的“电视台——网台”的并行发展模式;电视台、网台之间存在非统一策划内容交互的“电视台→网台”的网台依附电视台发展模式。但到现在为止, 还没有一家电视台在发展网台方面在互联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探索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只采用了互联网技术, 没有触及电视台新闻制作的思维模式、业务模式, 没有从整体运营新闻业务的高度进行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

那么各个电视台距离真正的“融合新闻制作”, 实现既保证电视台作为新闻业务主体单元, 又能融合互联网技术优势与理念, 在哪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全面的内容融合

不管技术如何变化, 电视新闻制作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容。应该调高节目的精细化制作能力、采用融媒体演播互动新制作形式、建立更加广泛的内容汇聚方式、注重对用户信息与舆情信息的收集与互动等, 全方位保证内容的竞争力。

2.全面的网络融合

跳出电视台“播出新闻”的思维局限, 改变过去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收的方式, 树立用户观念, 满足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 拓展电视报道时空限制;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电视台新闻内容全方位造势;跳出自办网台的限制, 利用已经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

3.拥有全面的融媒体业务生产平台

围绕电视台优势内容要采用共平台生产模式, 支持多种发布渠道, 并且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 对内容与发布渠道进行统一策划、协同指挥, 形成对融合内容的策划、采集、生产、发布。

3电视新闻融媒体技术架构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 电视台要全面开展融媒体新闻业务, 必须架构新一代的制作系统。电视台融媒体新闻制作本质上是围绕电视台的内容进行“融媒体生产 (在同一平台下实现电视台内容生产与互联网内容生产) ”, 模糊电视台与互联网的界限, 真正实现“台网 (互联网) 合一”。

因此, 对其的技术架构要掌握三个重要特点:

1.融媒体传播

以融媒体渠道, 进行内容的多渠道、多媒体、多平台发布, 实际上是对传媒形式的重新架构, 实现各个媒介全面对接, 并以此进行跨界人群的更广泛覆盖。

2.融媒体采编

针对不同的媒体渠道特征, 进行媒体采编流程的重构, 并使信息形式和结构发生本质的变化, 使不同阅读或收视习惯的受众, 都得以满足。

3.融媒体运营

在完成用户积累后, 融媒体产品架构的终极目标是运营, 随着各种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 新的商业机会将会出现, 广告运营的绩效会得到大幅提升, 如淘宝类的在线交易、旅游网站提供的线路和各项服务都可接入系统架构应用。媒体的平台将向应用型转移, 资讯内容将更好的与商业元素整合, 产生多方面的收益。

4电视新闻融媒体技术架构的设计

落实到具体形态上, 电视新闻融媒体的架构就是建设“融媒体内容库”、提供“台网 (互联网) 联动”工具、实现“融合新闻生产”。整个系统包括了我们常规理解的传统新闻生产部分, 也包括了针对新媒体的互联网生产发布部分, 由内容平台、生产工具、生产管理共同组成关键的“共平台生产环境”。其整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1.融媒体内容库是整个系统架构的核心

它包括:内容汇聚、内容组织、内容处理以及内容的呈现。

现在, 融媒体生产被定义为“以融媒体内容平台为基础开展的各种生产形式”, 可见, 我们所要建立的系统都将深刻围绕融媒体内容这一核心。融媒体内容库的完美架构, 将改变以前以流程为中心的生产模式, 逐步发展为以内容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因此, 融媒体内容库更加注重面向生产的内容支持, 并且对我们传统理解的内容进行了扩展, 不仅支持传统上载、收录的内容管理, 还支持来自互联网的、实时的云服务内容接入, 以及实时动态的舆情信息接入。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多来源、实时动态更新的。在内容组织方面, 以贴近生产、支持与各种生成工具互通, 并且以具有良好的操作体验为目标进行设计。

2.融媒体生产管理平台则是整个系统架构的重心

它包括:整体策划管理、生产过程状态监控管理以及针对发布渠道的发布管理。

电视新闻的管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放在融媒体环境下, 其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文稿、串联单这些传统电视台发布渠道涉及的管理, 而是各媒体生产统一协同、整理策划、统一管理、统一查询的集合体系。

3.生产工具是实现融媒体系统架构的载体

它是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 最能体现技术价值的一个部分。在传统电视新闻生产模式下, 技术系统提供的生产工具基本都是类似收录、上载、非编、包装之类, 主要在台内生产, 并且发布渠道是由电视台发布的形式。在融媒体构架中, 生产工具不断扩展与发展, 紧随技术更新, 出现了一系列以“解决台网联动”为目的的新的品种, 包括:UGC/PGC (User-Generated Content由用户提供的内容/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专家提供的内容) 工具、视频简编工具 (用于发布到微博视频的编辑) 以及针对大屏互动、WEB发布、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 发布、栏目APP发布的编排工具。

这些新的工具给电视新闻制作注入了活力, 充分迎合融媒体格局下, 对新闻时效性、互动性等等的进一步要求。充分了解它们的原理和操作, 对于优选和提高系统总体效能和质量都有举足轻重作用。下面以UGC/PGC工具为例加以说明。

在融媒体时代, PGC专业内容生产中的采集回传模块提供的高效传输服务及其多种传输终端, 能满足记者及用户在台外将素材、节目等媒体文件快速的传回台内完成新闻制播业务。拥有PGC工具的整个报料流程如图2所示。

首先, 通过PGC终端并借助无线网络实现媒体文件/信号回传;接着, 媒体数据接收网关接收回传的数据;调用媒体入库管理服务及媒体处理服务进行回传数据的处理;使数据最终汇聚到内容库。

现场记者通过3G传输设备或手机传输系统, 将拍摄的素材文件、图片, 使用UGC/PGC的方式上传到门户, 门户统一发布, 其它记者站在门户上浏览后, 可直接下载, 入库使用。它可通过手机自带3G/4G卡+Wi Fi双通道绑定传输, 使得传输带宽和稳定性得到提升。并且可以在此技术基础上, 配置3G/4G Wi Fi设备 (Wi Fi热点设备) , 实现多张3G/4G卡 (可不同运营商) 的绑定传输。手机客户端也可自由选择手机管理器文件进行传输, 传输支持断点续传模式。

从了解UGC/PGC回传功能和工作过程中, 就能深刻体会新型生产工具给融媒体新闻制作系统带来的具体实现。

4.互联网发布是融媒体新闻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新闻WEB发布、新闻栏目APP发布、新闻SNS (社交平台, 微博、微信等) 发布。其中WEB发布可采用与电视台已建的网台系统内容管理系统 (CMS,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对接、可与台方合作网络媒体的CMS对接、也可新建CMS系统。而新闻栏目APP发布、新闻SNS发布是属于融媒体新闻系统构架所包含的模块。

5总结

融媒体时代, 传播渠道不断更新, 传播内容的日益丰富, 给电视人在思想观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电视新闻制作再不能停留在初期、传统电视节目生产方式上, 要加快电视媒体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努力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迅速有效的建立起融媒体制作系统, 真正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这样才能巩固壮大电视新闻节目, 在这个新媒体快速崛起的格局下, 占据主导地位。

摘要:在当今, 媒介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现有的电视新闻制作应该充分理解“融媒体”的概念, 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定义出真正的“融合新闻制作”模式, 文章对以上几点作出分析之后, 在技术层面上提出电视新闻制作系统的架构思路, 力求真正实现台网 (互联网) 合一, 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以及最佳传播效果。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制作,融合新闻制作

参考文献

[1]陈军.广电融媒体同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 Vol.41 (7) :40-45.

[2]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电视融媒体 篇7

1“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融媒体”是以将互联网加入到传统媒体, 借以将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方式整合在一起。“融媒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可以将不同传播方式的优点加以利用, 将新闻的宣传, 传播内容等等的工作做到最大程度的整合。“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迅速,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弊端。

节目内容千篇一律, 过于注重民众话语权。如今媒体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各界的媒体人也应运而生, 而由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社会观念等层次的不同, 造就了民生新闻中出现大量的没有价值的新闻, 甚至是假新闻。民生新闻在报道百姓生活时, 过于重视百姓的平常意识以及新闻本体的世俗化, 致使新闻的内容大多数是百姓生活中不必要的小事或者一些风俗怪谈。再者, 民生新闻的栏目出现的新闻大多数千篇一律, 对新闻的重复过于频繁, 而对于不同栏目由于不同媒体人的采编水平差异, 其内容有失新闻水准。另一方面, 目前民生新闻的采编过于注重民众的话语权, 而由于采编者自身的社会观念、价值目标的不同, 其最后呈献给读者的新闻侧重点不同, 对于民众的“特殊”看重, 一直与最后呈现的民生新闻是受限制、有选择、功利性的片面新闻。如果展现百姓生活的常态, 生活中百姓的抱怨情绪是民生新闻的采集注重点, 这样更加有利于民意的顺利表达, 更能反映百姓的现实样态, 民生新闻采编人应该对新闻的话语权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民生新闻缺乏严谨度, 多数过于娱乐化。民生新闻呈现给读者应该是更加严谨、平实的内容, 而目前的大多数民生新闻对于新闻事件的叙述过度娱乐化, 失去民生新闻的本身意义。比如对新闻画面的孤独渲染, 不注重采实, 更加注重的画面的冲击力;新闻的内容叙述不贴近现实, 对于内容多了情绪的渲染, 文章体味不到事件的本质;新闻事件编辑者为了吸引观众, 将内容设置的过于神秘, 不考虑事件的相关人员的内心感受, 随意进行调侃, 失去了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 等等。

新闻制造粗糙, 过于片面化。如今民生新闻的普遍特点是对于事件, 不深度探求其事件本身的影响意义, 过于强调新闻的本土化, 呈献出的新闻客观真实占主导, 另外, 对于民生受众的情况调查不清, 自以为其受众只是低端人群, 致使制作不精良, 其最为平常的表现形式是新闻过于平白, 流水化, 并且采访时过于平民化, 画面制作过于随意, 而其冗杂的采访更是看不到专业的水准[2]。最重要的一方面, 其采访具有价值的新闻过少, 以至于在播出的时候其流水账似得新闻占用播出时间的大多数部分。

2 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提升

民生新闻注重的是百姓的日常, 是以百姓为视角反映国家的发展, 真实关注国家发展, 展示国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 民生新闻必须要与时俱进, 做到与时代的共同进步, 做好百姓与国情的良好接洽点, 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以及作用, 是如今民生新闻首要面临的问题。

2.1 实现传统与新形势共存的整合之道

当前新媒体当道的时代, 民生新闻如果想持续发展, 需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相互比较, 取双方精华, 取其糟粕, 找出适合民生新闻发展的媒体整合之道。就如凤凰卫视的董事长曾说过的一句话“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完善, 两者就像是一个人的两支臂膀, 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结合好了就能形成完整、有机的架构, 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民生新闻需要将传统媒体的经验、方式应用到新型媒体中, 借助新型媒体的自身优势, 实现民生新闻的创新提升。而对于这样的融合之道, 并不是理论叙述, 在实际各处的民生新闻应该敢于实践, 创造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民生新闻新旧媒体融合之道。当然, 对于新媒体的挖掘要彻底, 互联网过于广泛, 其传播的载体多种多样, 要结合自身的民生新闻特质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 对于记录百姓重大事件的纪实栏目, 就可以开通官方的微博平台或者在播出时通过微信“摇一摇”, 让百姓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 实现民生新闻的自身价值。

2.2 国家的计策方针应予以重视

民生新闻是反映国家计策方针实施情况, 国情发展对百姓生活产生影响的重要基点, 而对于让百姓更加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亦是民生新闻的责任义务, 民生新闻对于国家的计策方针进行详细认真的解读, 推广, 通过小镜头、小话语让民众接触计策方针。民生新闻通过百姓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国家的计策方针让百姓内心深度感受, 展现给群众更加温柔的政治, 这样从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政策的落实, 而且民众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更利于国家的发展, 而这一点民生新闻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

2.3 提升民生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制作有业界良心的新闻

一个新闻事件的采集与筛选与新闻工作人员紧密相关, 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职业素养等因素都决定了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新闻的导向以及质量。民生新闻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应该做好自己“把关人”角色, 将更有利于民意的表达, 更符合民生的高质量新闻呈现给观众是其媒体人的责任。对新闻媒体人专业素养的提升, 不仅是引导正确社会价值导向, 亦是在另一方面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忠诚度,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3]。

在众多的民生新闻中, 应该做到自主创新。如今是大数据时代, 移动设备在民众很普遍, 民生新闻可以紧抓住这一“融媒体”新形势。比如在一档地区的民生新闻中, 可以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使用当地的语言, 贴近民众, 并且将民生新闻以APP的形式供民众下载, 制作方将有价值的新闻或者国家的政策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民众, 而且市民在阅读新闻时还可以随时随地的畅所欲言, 做到共同参与。

3 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针对当前民生新闻的现状弊端进行了相关陈述, 并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创新提升做了相关解读。民生新闻通过百姓了解国家发展状况, 百姓通过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 作为政府与百姓的纽带,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民生新闻将会与时俱进, 与时代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琢.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创新分析[J].新闻传播, 2014 (16) :72.

[2]周雪芬.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创新之我见[J].今传媒, 2012 (3) :97.

电视融媒体 篇8

一、融媒体的现状和趋势

所谓的融媒体,是指利用媒介载体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之间的共同点加以有效融合。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融合、内容融合、宣传融合等方面,开创新型媒体发展局面。而融合贯穿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始终,先后经历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和传统媒体与微媒体的融合两个阶段,其融合实践效果明显增强,但未来融合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充满艰难险阻与挑战。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政府主导性作用对融媒体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影响;二是移动互联网能够成为融媒体发展的助推器;三是主流媒体必然占据融媒体的主导性地位。

二、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不足

(一)过于注重新闻本土化

电视民生新闻自产生之日起,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本土化的追求,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区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然而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各种先进文化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这种单纯注重本土化内容的传播方式,缺少了对各种事件和社会的全面探索和挖掘,在对本土特色进行强调的过程中,能够促使观众对一定的客观事实进行了解。但事实上,在对各种本土原生态画面以及语句等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将产生冗长而拖沓的采访,而且在随意的镜头拍摄下,不利于观众及时掌握新闻主旨。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节目内容无法提升吸引力,将丧失自身的竞争力。

(二)过度强调民众话语权

我国传统媒体运行过程中,以地方政府的代言人角度出发,以总结和宣传先进的思想等为工作重心,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传媒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现阶段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了转变。以电视民生新闻为代表的媒体开始倡导对民意的采访和宣传,开始广泛倾听民众的情感诉求,这是对民众需求进行有效迎合的一种重要表现。[1]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工作人员由于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差异,导致电视民生新闻中也掺入了大量价值较低的新闻内容。例如,在对城乡居民现实生活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为了迎合民众的意向和口味,存在过于世俗化的特点,部分报道中包含了大量的市民小事,也因此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有所下降,吸引力降低。在每日的电视民生新闻版块当中,各种相似的城市市民故事不断播放,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三、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创新途径

(一)积极引进大主题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媒体的功能实现了优势互补,电视民生新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冲击,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积极进行自我创新的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在节目内容中必须积极引进大主题。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由于过于注重本土化,因此拥有较窄的定位,新闻内容的力度和硬度都有所降低。[2]事实上,电视民生新闻是为居民的生活而服务的,应当在民生的基础上,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积极融入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方向等大的主题内容,并努力解读国家重大政策对百姓的影响,此时应坚持站在民生的角度之上。这样的新闻才能够提升社会影响力,才能够有效应对融媒体时代给其带来的冲击。

(二)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近年来,各种新兴媒体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下产生,促使媒体的传统途径以及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实现电视民生新闻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从思路入手,工作人员应当尝试从百姓的角度出发,选择新闻事件和中心内容,对百姓日常生活中关注的内容以及变化进行充分的掌握,必须做到贴近民心、反映民意,用百姓的角度去采集、发现和编辑新闻,从而有针对性地制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其次,创新电视民生新闻形式,在提升观众收看兴趣、引起观众注意力的过程中,使用更加新颖和具有特点的电视民生新闻形式。通常情况下,在制定电视民生新闻主题的过程中,出发点应以轻松活跃的内容为主,并在简单的事件中挖掘出深远的含义。这种节目耐人寻味,更加能够提升受众的注意力。[3]在电视民生新闻形式创新中,可以通过同观众进行现场交流的方式了解民意,鼓励观众大胆表态、共同讨论,提升节目的亲和力。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具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其在运行过程中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始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媒体的功能及优势得到了整合,电视民生新闻如果一味沿用传统的方式和思路,是无法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积极引进大主题,并从思路和形式上展开创新,提升节目质量和吸引力,从而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摘要: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数字化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必将给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造成一定冲击。融媒体,即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中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在实现优势互补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将这些媒体进行整合,构建起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型媒体,其拥有宣传互利和资源通融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电视民生新闻的角度出发,对其应对融媒体时代冲击的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晓光,李洪壮.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力提升之路——以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14(02):84-87.

[2]杨东伶,张静.论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创新——以《今日资讯》、《资讯前沿》栏目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8):214-215.

电视融媒体 篇9

1 融媒体时代电视传媒业的新特点

1.1 意识引导力度加大

由于融媒体传播的广泛性、开放性和交互性, 传播受众的社会意识呈现多元化倾向, 因此, 电视这种最受受众欢迎的传播媒体必须加大对大众意识的引导力度。

1.2 信息传播效率提高

目前, 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使信息传播极为迅速, 特别是互联网新闻的采编和传播具有瞬间性、成本低的特点, 人人都可采编, 并且随时随地传播, 这就需要电视传媒必须及时、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

1.3 受众信息接受的主动性增强

融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增多加大了受众选择各类信息的余地, 受众接受信息的主动性增强。但是, 目前电视传媒普遍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保守和滞后问题, 特别是重要新闻信息, 电视报道的时效性较差, 落后于网络等新媒体, 这就需要电视传媒必须增强信息的传播能力。

1.4 品牌效应更加明显

目前, 融媒体发展迅猛, 在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上都独具优势, 电视传媒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都将受到冲击。在融媒体时代大量新闻信息面前, 广大受众常常依赖具有品牌效应的传播媒体对信息作出选择, 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品牌媒体传播的信息真实性更高、可信度更强。所以, 电视传媒必须注重挖掘和发展其品牌效应。

1.5 信息传播质量要求更高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来源更广, 广大受众对各类信息的判断能力在不断增强, 对信息判断的盲从性相应降低。同时, 融媒体的出现使受众对视频节目的要求更高, 这就要求电视传媒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传播质量, 吸引更多的受众。

2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2.1 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论水平

电视传媒, 尤其是县级电视新闻, 虽然具有大众化、市民化的特点, 比较接近普通老百姓, 但电视传媒也“姓党”, 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是电视节目的代表, 采编人员必须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引下, 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 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清晰的思辨力, 能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重心。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时刻牢记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最高利益, 以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为己任, 这是最根本的政治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确引导社会新闻热点, 保证电视新闻报道的导向正确、格调高雅、内容健康。

2.2 较强的积极策划和主动出击能力

融媒体时代, 竞争激烈的电视传媒业要求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积极策划、主动出击的能力, 只有对电视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构思, 经过反复酝酿、调整, 从多个方案中选出最佳报道方案, 才能够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所以,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积极做好每一档电视节目的“决策人”, 能够对新闻事件做到宏观把握、深度解析和组织报道。采编人员要主导电视新闻选题的拟定和报道的策划, 充分利用手头资源整合信息, 为受众创造出有个性、有深度的电视新闻内容, 更好地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和新闻效应。

2.3 敏锐的问题分析和信息选择能力

融媒体时代是海量信息的时代, 也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时代”。面对海量信息,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善于从海量信息中捕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并根据电视节目编辑、策划需求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选择,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什么不用什么信息, 不仅能够衡量电视新闻采编人员个人水平的高低, 而且能够体现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播出的思想和方针。因此,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鲜明的价值取向对海量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

2.4 策划并保持浓郁地方新闻特色的能力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与其他传媒竞争的重要资本, 也是县级电视台的立足点。无论哪个地方, 广大受众最关心、最能接受的就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 所以, 县级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策划并保持浓郁地方新闻特色的能力, 在题材上要积极将当地的人和事充分纳入报道视线, 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在形式上要注重符合当地受众的观赏情趣和口味, 这样才能以独家、权威的新闻信息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 方山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方山新闻》, 就是以“方山人看方山台”的定位, 备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2.5 专业的驾驭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融媒体时代要求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驾驭有声语言和对画面进行艺术处理的能力, 并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的最终质量, 前期制作是一种感情创作, 而后期编辑则是理性的思维创造, 所以,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驾驭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使电视新闻具有叙事传情的生命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掌握更高的电视新闻编辑技术,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2.6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的传媒竞争, 说到底就是对“眼球”的争夺, 对大众传播受众的争夺, 而这种争夺的必胜武器就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所以,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首先要打好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 培养逻辑思辩力, 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 能够结合党和政府所关心的民生问题, 站在全局高度, 多侧面、多角度地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 创造性地作出一系列有影响、有深度的电视新闻报道。电视新闻创新是21世纪的一个主旋律, 因此,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务必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一专多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丽梅.论电视新闻编辑应具有的综合素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2) .

[2]孙运民.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新闻爱好者, 2010 (06) .

[3]黄向东.电视新闻编辑素质浅谈[J].新闻窗, 2010 (01) .

[4]黄丽君.全媒体时代电视编辑的能力要求[J].南方电视学刊, 2011 (01) .

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 篇10

1.一个媒体机构的多介质运作

融媒体时代前夜,一个媒体机构主要是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的,比如电视台主要是以声画传播为主;报社主要是以文字传播为主;电台则是以声音传播为主。融媒体时代则彻底打破了先前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即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这种融媒体的大趋势,使得传统媒体的未来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借新技术、新媒体之力,迅速加入融媒体大潮中,通过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实现重生;或是固守先前平台,走小众化路线,不在乎版图缩小,通过小而美的定制化、精致化运作实现自己的继续存活。

2.UGC内容成为融媒体时代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

融媒体时代除了媒体机构呈现出多介质的融合态势,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是其重要特征。先前,新闻生产都集纳在专业人员手里,新闻发布也集中在专业机构中。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用户生成的内容已然成为媒体内容的一部分,民间话语力量、民间话题设置,借新技术手段能够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作为先前的受众,融媒体时代,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他们还能多路径的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

3.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竞争

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将在多个层面展开,体现在“产品创新、渠道开拓、用户管理、形象管理”多个方面。首先,产品创新有两个着眼点,即新闻产品必须要包含“多种意媒”元素,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此外,新闻产品还包含两个来源,即传统信源与民间信源。其次,渠道开拓,是指新闻产品的投放将在多个渠道展开,不仅仅局限于先前的单介质,一篇新闻稿件除了“跨介质”(广播、电视、纸媒、网络、手机)传播外,还将“跨平台”传播(有线平台、卫星平台、无线平台)。第三,用户管理,这是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华丽转身的核心所在,“以用户理念取代先前的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是融媒体时代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Web2.0的核心在于运营人,人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及媒体营运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最后,形象管理,融媒体时代,传播机构“多介质”的特点使得形象管理变得非常重要,媒介形象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输出什么样的形象碎片、制造什么样的形象话题、建构何种形象目标,这些都是媒介竞争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方法论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对新闻素材做出一流的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再次,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复次、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用户信息(UGC用户贡献内容)如何上浮的问题,比如说建立call-center中心,将受众看作用户来管理;形成新闻推送模式,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等等。

1.强大的“脑”指挥中心

融媒体时代信息源处在更为开放的状态中,除了传统信源外,网络、手机等多个平台将浮现出众多的民间信源。有了大量的信源之后,还要具有从中发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脑”指挥中心就是这个信息价值的发现者,一个新的模式这样展开,在人人都可成为传者的自媒体时代,作为专业的媒体机构,将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脑”指挥中心,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并且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源进行科学管理。目前,一些媒体机构在突发事件中也临时设有类似的多媒体“脑”指挥中心,比如一些集团创办了“特别工场”这样的虚拟组织,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因事而设、事毕即散。但在常态下,“脑”指挥中心的建立与健全还有待加强,“脑”指挥中心应该全权统领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并使之一体化运行。这里比较成功的例子是,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在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方面将记者统一归口到集团管理,报社不再拥有记者,集团成为一个内容超市,各种报纸要想获得内容,就去超市的货架上选取它,“脑”指挥中心是这个内容超市的运营者,通过合理调配来自记者与读者的信息,并决定信息的呈现、去向、回路等等,通过多渠道、多介质、多样貌的内容传播,实现信息自由、高效流动,从而强化了母媒的传播力并提升了其影响力。

2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

传统媒体实现内部融合的第一步首先是空间融合,在空间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也才能实现单信源向复合信源的集纳。当然,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空间融合将会进一步超越空间,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超时空特性,继续推动融媒体的发展。但在传统媒体最初的融合过程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空间融合”的阶段,从而保证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能高效运转并得以固化。

一个理想的模式是,在巨大的新闻生产操作空间中,“脑”指挥中心位于这个平台的中央位置,其他各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纸媒等业务部门环绕周围,多媒体记者采写的图、文、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分别归到各自系统,由指挥中心确定一条稿件的新闻价值,并最终决定以一种(比如选择广播还是报纸)或是几种媒体形式(比如同时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呈现的方式,转而分发给各自下线业务部门,并分别在下线部门的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纸媒等介质平台上对外发布。

整个情形,有点儿像一个大型的交响乐队……空间上的整合是融媒体初期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之关键,首要之首要!

3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

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初端强调“空间融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先前媒介机构的记者是“单介质”记者,比如说广播记者、文字记者、电视记者;而先前媒介机构的业务类型又截然分成两块“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新媒体业务的采写部队具备了某些新媒体传播的技能,“空间融合”的起因正是因为新媒体部门的记者能很好地弥补先前“单介质”记者的技能缺失,从而使新闻报道在呈现上不会因记者技能缺失而产生缺失,意即,双方联手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融媒体产品”,这有利于“脑”指挥中心对这些新闻进行选取、分发。因此“空间融合”可以说是“记者全媒体化”前夜过渡时期的一个有效方式,当整个媒体机构的采写部队都成为全媒体记者时,媒介融合后的新闻生产就不一定非要局限在一个物理空间里进行,它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各类平台有效地分布信息、整合信息。

如何使先前的单介质记者转型成为多媒体记者,这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新闻机构在硬件配备上已走在前端,比如说为所有记者配备了多媒体化的采写设备: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照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从而使得媒介产品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的需求以及网站和户外视频的视频需求。新闻采写的多媒体化是从起点上掀起了融媒体的新闻融合生产,但从“单介质”的采写部队向“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平移需要时间,因此,过渡期最佳的策略还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融合,提高新闻采写的行动力与呈现力。

4.UGC内容的上浮与优化

UGC即用户贡献内容,前文已述,它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的重要组织部分,越来越多的内容来自于UGC:论坛、博客、社区、电子商务、视频分享。它使得用户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UGC产生内容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除了有线互联之外,在无线互联领域,流行的客户端软件是很好的UGC平台。传统媒体机构在利用UGC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确立一个重要理念,UGC更强调的是“UG”(用户产生),而不是“Content”(内容),也就是说如何通过UG这种模式“创制”且“运营”你的用户是UGC最为重要的一面,尔后才是对其内容进行筛选与优化,用户贡献的内容一般质量低、格式杂、缺乏清晰的分类,因此必须对UGC进行组织和整理,结构化,聚类以及数据挖掘,使得这部分内容成为可利用的优质内容。其次,传统媒体机构还要通过UGC内容增强体验感与媒体粘度。UGC之所以能带来媒体粘度,是因为其内容生产、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完全自动,从而使用户有种“当家作主”的感觉,以UGC内容最为出色的豆瓣网为例,它通过这种UGC内容,创制了一个建立在“趣缘”基础之上的新型社会关系,这种伴随着内容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更加富有黏性,更加牢固。比如解放集团的I—news手机报推出《午后》这个产品,完全是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提供幽默的内容,但这种表达方式引起读者的很大兴趣,不少手机用户不断通过短信表达对这个栏目内容的感受,这些反馈又重构着先前的内容体系与社交关系。最后,在UGC内容的生成与上浮整个环节中,用户本身已经参与了平台架构的搭建过程,比如用户的评分行为、收藏行为、订阅行为、评论行为、浏览行为,事实上都起到了协助其他用户选择内容并提供更好呈现方式的作用,这一点儿拓展并丰富了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评价标准。传统媒体机构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过程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泛信息”的过程,从受众较广的“泛”信息发展到受众较窄的“深”信息。这种“泛”信息有利于推动深度信息内容的发展。

新技术带来了新媒介,新媒介要求新的生产流程,融媒体时代的流程再造强调的是“开放、兼容、多元、承接”,流程再造是传统媒体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高效的自我更新之道。比尔.盖茨说:“由于网络视频内容的猛增及个人电脑(PC)与电视机的合二为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给电视产业带来彻底变革……也许五年后,大家会嘲笑我们以前的电视经验。” 这一切也是我们今天探讨融媒体的意义所在。

电视融媒体 篇11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才是黑龙江电视台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要想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就必须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话语权。

传统媒体正日益成为一个进口窄、出口宽的倒置的“人才漏斗”。黑龙江电视台的人才培养管理战略也是如此,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认清一个现实,即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中,机制虽然是根本,但人才才是关键。建议我们的组织构架可以参考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MG)的构架思路。SMG组织构架思路的优势在于拥抱互联网,从整体构架开始,自上而下地再改体制。他们具体的做法是如下。

首先,战略整合。SMG集团业务增值的重心在于与互联网有关的一切业务。所以,我们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要想取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改革组织架构和机制体制,更重要的是形成全新的媒体治理理念,即用互联网思维治理自身、改造自身的治理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在平台、渠道、内容、经营方面做到一体化融合。

其次,人才整合。SMG牢牢抓住“人”这一核心,以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为导向,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在整合、改革、推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方面,人才队伍总体状况较优;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例如,注重激发内部活力,创新实施“独立制作人”制度,让制片人真正做到“独立”,无论是节目流程设置,还是内容构架等方面都做到真正的独立。

2 粘住你的用户:想他所想,予他所需

归根结底,融媒体时代,创新才能创造生命力,创新意味着变化万千,创新意味着推陈出新。过去的我们,有着强烈的用户思维,在收视制度的桎梏下,我们所要考虑的用户已经是根深蒂固的300户样本收视用户。所以,这使媒体人每天都在为这300户服务,研究300户的收视习惯、收视喜好,而忽略了经济、市场等考核标准。在过去传统媒体时代,收视等于收入,但现在,收视跟收入的情况是不对等的,这时候再用收视标准来作为唯一的考核要素,其实是不符合新媒体时代我们广电人该有的传媒思路的。如果不摒弃过去传统的考核标准,我们就不能做到拥抱互联网,就不能做到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屹立不倒。

笔者认为,黑龙江电视台制定新的考核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是媒体的本质属性,而那300户能决定收视率的目标收视群体,并不是媒体在生产产品时唯一考虑的要素。基于以消费者需求为根本这一出发点,我们的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收视喜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技术赋权使受众和消费者转变成为了产消者和使用者,因此,细分受众需求,形成新的用户思维,是传统媒体转型期所要考虑关键问题。

其次,互联网时代,媒体话语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程碎片化、批判性、恶搞性和草根性等主要特点,并且这些特点还在不断深化、巩固。黑龙江电视台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最大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技术难度,还有新的话语形态。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建构话语体系,以既尊重又不媚俗的方式调整自身的话语体系,无论是节目内容的表述方式,还是碎片化后的网络呈现都需要新的话语体系。

最后,不少省级卫视已经意识到了自身产能过剩和低水平产品重复生产等问题,他们在细分用户前提的基础上,狠抓生产,对产品内容、栏目方向、频道特色等方面做了重新定位。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整合频道资源,关闭同质化频道,集合优质力量重新打造以不断地发现和挖掘用户的需求为核心的频道,根据内容定位不同的频道特色,使节目风格和内容能够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借此网罗碎片化的受众,对受众需求进行深层次开发。

3 结语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媒体人要坚守职业道德,不能打着“用户思维”的旗号,降低媒体本身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在“商人思维”“服务社会”和“文人情节”的天平上,准确把握平衡。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进展性颅内血肿诊治下一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